环境保护与经济贸易论文(通用16篇)

环境保护与经济贸易论文(通用16篇)

ID:6941766

时间:2023-11-29 04:30:45

上传者:碧墨

贸易是国与国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流与流通,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贸易总结范文可以帮助大家总结贸易实践中的成果和经验,为未来的贸易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环境保护的论文

对城市环境的设计,需要考虑与城市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城市环境的设计中,应包含以下内容:城市所在地的地域空间、物质要素、城市发展变迁过程中所承载的一切要素,这些因素都要考虑环境保护的作用,还包括同城市文明相关的人文环境及文化环境的设计,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达到城市环境设计包含的环境内容,由于它的概念比较宽泛,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前,就需要设计人员认清城市环境保护的概念,要明确设计城市环境保护的目标,这样才能以城市现有环境条件为依托,达到设计人员对城市环境保护进行艺术设计,使城市环境保护功能具有艺术风格和魅力,提升城市环境艺术的设计价值和品位,只有将城市环境保护作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载体,才能达到以城市环境保护为设计,才能设计出在环境保护中达到符合城市居民审美观,才能满足城市居民高品质生活环境的要求,使城市环境保护功能尽快成为城市环境艺术的工程作品,如果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脱离城市环境保护为依托,完全采用脱离城市环境保护为依托和载体的设计理念,那么即使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完成,投入到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及改造工程中,也很难体现出城市环境艺术的设计价值,因此,作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就应深刻的认识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城市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一定要使城市环境保护决定和主导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以城市环境保护为依托,在具体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应根据不同城市所在地的不同环境保护特征,在设计中要采取不同的设计思路,使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思路同城市环境保护要求统一起来,只有这样,通过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者透彻地分析,才能使城市环境保护达到要求,才能通过艺术手段创作出城市环境保护的高品质、高品位的城市环境艺术作品,使城市通过环境保护的要求,使城市环境设计变得更加美丽。

2.1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以观赏性需求为标准。

从传统的城市环境设计来讲,城市环境保护与城市环境设计有重要的相关性,它是城市环境设计的基本特征,在很多城市中,大多将一些具有标志性的绿色景观,例如城市公园的设计,作为城市环境保护的基础,它需要环境艺术设计与观赏性需求为标准,使城市公园成为城市的环境保护之地,在城市公园中可以设计一些雕塑小品,使它们在公园中居于很强的标志性和观赏性,同时公园中大量的树木和绿地,不仅能够提供大量的氧气,而且可以对市民提供观赏性与标志性,城市公园中的花草树木,是城市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支柱,它们在设计时,大都以独特的造型,别具风采,使城市公园成为环境保护的基地,屹立于城市的一角,它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观赏性需求为标准,使城市公园建设的非常具有亲和力,使城市公园在市民的生活中注入趣味和惊喜,也成为当地具有影响力的标志物。城市公园以环境艺术设计与观赏性需求为标准,使城市公园建设成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基地。

2.2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要以动感性需求为标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人类开始对于自身生活和工作的环境需要加强保护重视,这就必然对城市环境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具有观赏性环境景观设计,已经不适于现代人对多元化生活的需求。因此,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已经将城市的环境保护问题纳入了环境艺术设计体系。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内容,在环境保护中,动感性最强的物质就是水。水在城市环境保护设计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古老而又不会落伍的因素。在现代城市环境中,在广场或公园中增加对水的利用,既要保持节约用水,又要发挥水的作用,尤其是世界大多数地区缺水的原因,就更加注重水和人的关系,使城市中的水在环保中发挥作用。显然可以看出,水是城市环境艺术中重要的设计题材,在城市中的夏季;水既可以使附近的空气凉爽,水又可以形成无声之物;水即可以供人嬉玩,又可以供人观赏。因此,在中国城市的广场,大都会设计一个水景设计,或瀑布、或喷泉,这些水会使游人感到趣味十足,晶莹的流水静静溢出,然后,这些晶莹的流水,还会以设计者的思路,沿着光滑的通道,流入到地下水池中,再从水池中的端口喷出,给天空配上一张水帘,使水在动态中品味出静态的滋味,在无声中蕴含着动感的快乐,给观赏者无限美好的`感觉。

2.3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要以实用物装饰化为标准。

从城市环境保护设计的角度来说,环境保护景观要以实用物装饰化为标准,这是城市环境保护的需求,也就是说,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是以实用物本身来保证城市环境的需求,这样才能达到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本色。例如,在城市道路的设计中,就需要加强对种植树木的设计、还有对城市铺地绿化的设计,这些都是城市建设的实用物的设计,这些城市建设细节,要从保护城市环境的角度,这就会更加突显对城市环境保护的作用,使城市居民享受绿色的环境效益,体现了城市环境保护作用的优异之处。在城市环境设计中,也可以利用实用物的建设,使城市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向,向着装饰化和艺术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也要利用实用实来突出艺术感和装饰感,使实用物在环境保护中为市民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与激情,这样不仅可以发挥环境保护的作用,而且可以调动市民的情绪,例如,在一些城市的地铁站出口,都要给与一定的绿色设计,使他们给人感到一出地铁口,就会感到性情舒畅,使人感到是一个美好的视觉盛宴,这样就把地铁口变得生动有趣的环境氛围,使人们在走出地铁时,就把紧张的心情变得心情舒展。给人美好的视觉享受和精神享受。

3.1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环境保护。

在进行现代化城市环境的艺术设计,就要站在环境保护的立场,将城市自然环境中的树木、花卉、绿化、草坪、水资源、动物等引入到城市设计之中,例如,在一些城市的广场,就可以设计引种大量的树木和花草来对城市的环境进行绿化点缀,这样就把自然界中不同植物的栽培,来进行对当地城市环境空间的设计,会使人感到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在现代城市中,还可以在公园中,设计和构建人工水景,这些人工水景的设计,也是从环境保护出发,尽量模仿自然环境,就可以构建一个自然的,具有环境保护的城市环境,这种城市环境可以美化城市居民的生活[6]。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空间,可以引入许多自然环境在城市的环境保护之中,最具有标志性的是对水的引入方法。对于水环境的设计,它只是环境保护中众多的要素之一,在城市环境设计中需要与其它要素结合,才能创造出水的魅力,有时也需要借助其它要素来突出水的美,由于这些水与水生动植物的结合,可以使水环境的设计得到好的效果,这样才能符合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需求,市民的心理需求是在环境中引入水,使水不仅能给人以感观上的享受,而且,水在城市环境中,还能改善城市环境的质量,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例如,一些城市在公园中央广场上,设计一个水景设计,它就可以给人以美的感觉,使人趣味感十足。又可以发挥城市环境保护的功能。

3.2城市环境公共雕塑设计与环境保护。

公共雕塑以及其它的环境设施,也会给城市的环境保护带来巨大的作用,如艺术小品、柱廊、浮雕、旗帜、壁画等,这些城市环境公共雕塑设计与环境保护都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在城市公共雕塑的艺术设计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环境公共雕塑设计:它会使环境保护作用得到延续,因此,城市中的公共雕塑,一定和加强城市的环保文化相结合,要注意与人们现代生活的内容相结合,这样得到的雕塑和设施的设计,就会实现城市雕塑和其它环境保护设施的功能统一;会使在城市环境保护中,更加突显城市雕塑的象征性、审美性、艺术性、标志性,这样就可以突出城市环境保护空间的功能性。显然,要利用雕塑与城市环境因素相结合,使市民感觉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样就可以实现城市环境公共雕塑设计与环境保护的作用,达到改善市民的生活空间。使城市居民感到环境保护的重要。

3.3城市环境住宅艺术与环境保护。

现代化城市住宅是构成城市最基本的建筑体系,它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建设是否具有环保功能。是城市居民最为关心的,只有城市环境住宅艺术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才能使人们在经常活动的区域,得到环境保护的作用,才能够尽情享受城市环境住宅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健康的生活环境保护的功能。因此,一定要将城市住宅的居住功能与环境保护功能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使城市环境住宅与环境保护的作用结合起来,使城市环境住宅既能满足居住生活的需求,又能达到实现人们身心健康发展,实现现代住宅的复合功能。这样才能够提高市民居住区域的环境保护能力,增强城市住宅小区更具有自然性和亲和性,使城市住宅减少现代城市中的弊病,减少城市钢筋水泥带来的生硬感觉和冰冷感。这样的城市环境住宅,不仅便利了广大居民的生活,同时,这种住宅又具有亲和力,可以使小区居民享受环境保护的滋润。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已经推进中国城市环境保护设计的发展。现代化城市建设作为多元实体,首先要达到环境保护的功能,同时还要满足人们居住的需要,这样才能保证居民生活在舒适、便捷、健康的环保要求之中,因此,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要充分利用环境保护的要求,在设计中要站在环境保护的立场,提高广大居民的环保需求,为保护城市居民的环境需求,注入新的活力,这样才能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提供环境保护的需求,在城市换季艺术设计中增加观赏性、休闲性的环境保护措施,达到对城市环境保护的设计,使城市空间在环境保护中得到创新,提出创新的设计,使城市的环境保护达到减少和打破城市生活的压抑,使城市居民减轻心理困惑,这样就能够达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使城市居民生活在和谐满足的绿色环境之中。

环境保护的论文

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为了世界繁荣、稳定和和平发展做出的一个共同选择,也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但是当时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发展缓慢,面临着诸多威胁,如生物多样性遭遇破坏、空气质量的不断恶化以及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污染和短缺等,相关部门必须要清除这些威胁因素,落实好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

1.1生物多样性遭遇破坏。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生物多样性也遭到了不断的破坏,地球上很多物种在不断消失,而且据相关研究显示,在未来几十年,我国将会有更多的物种遭遇灭绝。多样性的生物是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资源和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物种逐渐走向灭绝,将会给地球带来世界性的灾难,这对可持续发展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1].

1.2空气质量的不断恶化。

空气质量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向空气中排放污染物,如碳氧化物、氮氧化物以及硫氧化物等,还有一些悬浮颗粒物和有机挥发物,导致目前我国空气质量不断恶化,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1.3水污染以及水资源短缺。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对淡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导致淡水资源存在短缺的问题,我国有很多城市面临着水资源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水污染问题,很多企业为了生产和发展,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向河流中排放,导致河流中的淡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水资源的短缺和水污染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1.4土地面积的退化和土地资源荒漠化。

由于一些物理现象如水涝和沉陷、化学现象如污染以及盐化、还有风蚀和水侵蚀等因素的影响,土地面积在不断退化。除此之外,还有土地的沙漠化问题,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全国已经有上亿人口受到了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土地面积退化和土地资源荒漠化让中国的粮食生产量大大减少,也对我国可持续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

2.1实施自然生态保护战略。

自然生态保护战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加大自然生态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培养全国人民生态资源保护意识,提高全民的自觉性。2.引入科技技术,加强对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研究[2].3.制定相关的技术规范、行政规章以及法律法规,并且将这些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落实到各个地区的责任部门和组织机构。

2.2实施环境污染防护和治理战略。

环境污染防护和治理战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1)改变传统的污染治理方法。我国传统污染治理强调末端治理,这种末端治理在一些发达国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但是在我国的污染治理上并不适用,我国使用末端治理方法治理污染,产生了很多的弊端,例如,在污染物的处理方面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并且还要消耗很多的物料和能源,其次,我国的很多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根深蒂固,如湖泊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以及土地污染,这些环境污染问题要想彻底解决是不可能的[3].因此,我国环境污染治理人员首先的转变治理观点,可以从污染产生的源头进行处理,这样不仅能够杜绝污染产生,还节约了治理成本。(2)对现存的相关规章和法律进行修订。有效的规章和法律法规能够推动污染的预防,而错误的规章以及法律发挥会阻碍污染的预防,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很多与污染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污染防治,因此,相关部门以及相关人员应当对这些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进行修订,通过加强国家的交流合作,借鉴其他国家成功治理污染的案例,从中吸取教训,再根据我国当前的污染现状制定出有效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3)鼓励环保部门参与到污染的预防之中。污染问题的防治需要多方面的参与,尤其是环保部门,如果污染防治部门能够和环保部门进行有效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污染的防治效率,还能降低污染的防治成本。污染防治管理规章制度的研究和制定离不开环保局,如执法监督、检查许可、制定标准、污染防治指导以及审批等,如果污染防治部门能够和环保部门进行有效的结合,污染防治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4)实施预防技术的革新计划和预防信息社会化。预防技术的革新能够对污染预防提供一定的帮助,是技术援助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污染预防信息的社会化推动能够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污染预防之中,如公共团体、地方当局和地方团体等,既起到了监督作用,又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为了世界繁荣、稳定和和平发展做出的一个共同选择,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其污染问题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威胁。笔者站在一个高中生的角度,通过本文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

地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稀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针对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文章从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出发,分析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对协调两者之间关系的有效措施进行了讨论。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各种资源的使用为基础的,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对生态环境的平衡造成破坏,不利于环境保护,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非常严峻的,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1 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保持逐年递增的良好态势,但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便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资源的浪费。良好的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环境资源是实现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的良好发展能够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技术资金保障。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在各国发展进程当中都是一项难度较高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社会问题,工作难度比较大、实现途径比较困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冲突[1]。

我国疆土面积辽阔,资源种类和数量都是比较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数量占到了世界总人口数量的1/5,所以人均资源并不丰富,远远达不到世界人均资源的平均水平,这就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我国的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思想上存在很大的误区,没有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盲目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相关工作不到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生态平衡,不利于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有待调整,很多工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而且很多工业产业对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资源使用不到位、资源利用不充分,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对资源的节约;我国的产业结构中,重工业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很多重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污水、废气、工业残渣各种污染物等,这些污染物的排放会对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破坏,经过长时间的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便会失去自我调节能力,被破坏的环境就难以恢复到健康状态,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2]。

2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冲突

2.1 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具有一定矛盾性

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是在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环境的保护也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强制有效的约束力,政府在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扮演着双重角色。但是我国的人均资源并不丰富,这就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很多时候为了发展经济而忽视了资源节约问题,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政府很难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所扮演的双重角色具有一定的矛盾性。此外,政府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整,一些法律法规中还存在着漏洞,比如在排污收费制度方面,收费标准不规范、不统一,没有对污染物进行严格的分类,在收费的时候容易出现较多问题[3]。

2.2 企业经营者对环境保护缺乏正确的认识

很多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思想认识不够,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相关管理工作不到位,没有对企业生产造成的污染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所产生的污染物会打破当地的生态平衡,对环境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由于很多企业的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资源利用率比较低,不能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对污染物的处理方式不科学或者是不合理,没有将其收集进行统一处理或者二次利用,污染物中包含很多种有害物质,如果处理方式不正确,就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还会降低当地的大气环境质量和地下水环境质量,会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2.3 保护环境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环境保护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会取得相应的成效,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从生活中的小事抓起,积少成多,有序进行。我国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很多人的综合素质却没有得到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增强,生活中随手扔垃圾的现象仍然比较常见,各种生活废品乱扔乱放的现象屡见不鲜,经济在得到有效发展的同时,却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在一些生活水平较高、水电资源供应充足的地方,当地人们没有意识到水电资源的匮乏和紧缺,在用水、用电的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资源分配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4]。

3 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有效措施

3.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都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好协调工作,正确把握工作中心,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政府应该对经济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将环保节能问题考虑在内,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环境特点,对规划方案进行科学调整;其次,应完善相应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收费标准,针对污染物乱排放现象,应该进行严厉的惩处,污染相对严重的企业,应该对其进行整顿或者直接关闭;最后,在资源分配方面,应该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合理分配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发展。

3.2 优化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做好生产管理和污染管理工作,在加强环保力度的同时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加强企业的技术管理,对企业的生产制造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严格规范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控制好各类污染物排放的浓度和总量,利用科学合理的技术工艺对污染物进行有效降解,降低污染物对环境的破坏力度;对污染物进行二次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源。

3.3 发挥民众参与的力量

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人们更加追求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和谐的社会氛围包含三个主体,即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是通过不同职业和岗位的人员的共同努力实现的,只有结合民众的力量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而环境的保护更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在生活提高环保节能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从生活小事出发,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环境,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工作中去。

4 结束语

现阶段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还存在着很多冲突,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企业、民众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各方力量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不同角色的作用,才能有效解决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对环境的保护。

环境保护与经济贸易论文

国家已经很明确地提出了“走出去”战略,各级政府要将这一战略贯彻到底。一方面,各级政府要找准位子,多在调控、监管和服务上想点子,下功夫,经营决策一定要让企业拿,切不能替企业包办。另一方面政府一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走出去”战略。从小的方面讲,要制定适合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开发战略的具体识方案。如对于资源开发型项目,其关键点是要立足于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和我国的友好国家,将投资定位于这类国家基础建设中所急需的能源、矿产等战略资源和人民生活必需的农牧渔业资源;引导企业将过剩的生产能力和成熟技术向外转移。

2、政企联手避免贸易壁垒。

政府和企业要共同联手避免贸易壁垒,避免损失。从政府方面来讲。一是搞好预警机制的建设,真正能够起到对外贸易加以的保护前置化预警。二是搞好优惠措施的制定,搞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大力推进企业绿色经济的发展,以及推进绿色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的发展上搞好标准化建设,特别在标准、技术规范方面与国际通行作法接轨。三是政府要为企业服好务,要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避免贸易风险产生。可以从劳务输出,境外投资,技术输出等多方面鼓励企业在消费国建设厂房,就地加工,让产地和销售地合二为一,从而有效避免贸易壁垒的产生。

3、完善原产地规则。

政府一定要搞好原产地规则的规划,让原产地规则做到真正合理、使用科学、适用于我国的企业。政府要依据我国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增值百分比的比例,将其确定在合适的比例之上。特别要注意对于原产地的判断标准不可以太低,尤其是对于判断出口货物原产地的标准更不能过低,这一点尤其重要。在标准上,对于原产地的判断规则要有可操作性,确保技术条件手段严格,执行之时适当灵活,避免机械。对于可签发原产地证的'单位要做好管理,据有关方面调查,当前我国可签发原产地证的单位太多,约有二百余家,各家的签发标准不统一,尺度不一致,为原产地证签发带来了许多困难。这200余个单位平均每年签发原产地证一百多万张,平均每个证手续费收取几十元。还有一些发证单位,只是盖章收费了事,从不检查其合同产品是否符合与原产地的规则相附,更不对货物商品进行检查,纯粹是一种商业盈利性收费单位。此种混乱不堪的局面毫无疑问,极不利于规范执行我国的原产地规则,也会影响到我国与一些国家的贸易关系,因此一定要强化对原产地证发放的管理工作。一是提升签证发发放规范程度,二是减少签证单位数量。三是做到发证与商品检验相统一。

综上,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不可否认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果不认真分析、解决此中矛盾和隐患,则对于今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良好发展带来危害。

经济贸易毕业论文多篇

山东省,作为整个发展规划的整体,在实现生产总值45429.2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0.9%。在全省共同的努力下,成为继广东、江苏之后,第三个迈入四万亿俱乐部的成员。这就表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有了经济强省做保障,再结合地市之间的贸易合作,最终实现整合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联动全省经济贸易的科学和谐发展。针对这一目标,本文提出了通过聚类分析的分析方法,将全山东省的17个地市进行初步的筛选统计,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使具有一定的联动优势的城市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同时在顾全整个区域的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将全省的资源进行合理再分配,保证一部分有区位优势的地区能够率先发展国际贸易,而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发展。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及其周边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城市青岛,位于整个蓝色经济区的中心位置,整个山东省的东南部,副省级城市,全国五个计划单列城市之一,被誉为中国品牌之都、世界啤酒之都和世界帆船之都。在201月,国务院批准青岛市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和龙头城市。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城市,全市进出口总额1191.3亿美元,港口吞吐量35012万吨,实际利用外资28.4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52.8%。烟台市,地处山东省的东部,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环渤海经济圈内以及东亚地区国际性港口城市、商贸城市和旅游城市。综合其发展潜力,烟台被中国社科院评为未来最具潜力城市之一。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整体规划中,烟台市将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港口城市、金融贸易服务中心和旅游度假胜地。日照,位于山东省的东南部,整个蓝色经济区的南部,是黄海之滨的新兴港口城市。日照城市的经济发展依靠港口优势,临港工业迅猛发展。与其他城市相比,日照市的临港工业将以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为发展模式,逐步延伸至山东省的其他城市,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在经济生产总值方面,2010年日照市已经突破了1000亿,其中在第二产业方面,增加值561.55元,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为突破600亿元,这充分体现了日照作为港口城市,发展港口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威海,地处山东半岛的东部,是我国沿海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同时也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旅游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威海市是全国综合经济实力50强城市之一,年全市的生产总值突破亿大关,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5万元。因此,威海进入到蓝色经济区依靠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大力发展其对外贸易。潍坊,位于山东省的中部,同时也位于蓝色经济区的中心位置,是山东半岛都市群最大城市。与之前的四个城市相比,对外开放的港口优势不明显。但是,潍坊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经济发展之路。在2011年,潍坊市实现生产总值3541.85亿元,增长11%。至2011年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57家,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因此,潍坊市在第二产业方面比其他城市具有更大的优势,极大地稳固了半岛地区的经济贸易基础。东营,位于山东省的中北部,位于黄河入海口,胜利油田的所在地,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年轻的城市。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2600亿,保持着较快的增长,人均生产总值迈入十万元大关。胜利油田,作为中国第二大油田,涵盖石油勘探、钻采、管道输送、石油化学品和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等各个领域。石油行业关乎到整个经济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从国际形势和国家贸易的角度来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石油仍将是世界的主要能源,而石油勘探行业势必将被国际投资者看重,从而注入大量资金,引导石油行业进入新的阶段。滨州,位于鲁西北地区,整个蓝色经济区的最西端,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海岸线共240公里。作为渤海湾重要的城市,滨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是鲁西北地区重要的机械制造、纺织、印染行业城市。虽然整体的经济状况与其他城市差距较大,但是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京津唐地区的重要的交通要道,滨州还是为整个经济区的贸易发展做出了贡献以上七个城市共同组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从上述现状可以看出:城市之间有各自的发展轨迹,同时又有相同之处。所以,我们在分析经济区对地区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和采取的措施时,既要考虑共性,又要考虑特性。

各城市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

分析城市经济贸易的发展,需要建立可靠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但要有经济区发展的特色,应包括:经济总量方面、一二三产业方面、经济区贸易发展的重要行业方面等。这些指标作为对各个城市的描述,为了便于更好地找到各个城市之间的差距,将样本城市之间的各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聚类分析法的原理与应用。

1、聚类分析法的原理描述。

聚类分析是按照数据本身的结构特征对数据进行分类的一种探索性统计方法。聚类的实质就是按照数据距离的远近将数据分为若干各类别,是的类别内数据的差异尽可能的小,类别间差异尽可能的大。分析的基本步骤在确定距离的基本定义和类别间的距离的计算方式,然后依照类别见的远近,通过把距离接近的数据归类到可能的聚类结果,最终利用相应的指标来确定能够分成几类。对蓝色经济区城市的不同数据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处理,具有改变之前经验分析法的无法从数据本身定量的分析的弊端。因此,从可得到的数据着手,运用聚类分析方法从蓝色经济区的数据本身的数值之间的特征对数据进行分类。具体而言,将现有统计指标作为基础,以经济区各个城市的数据为对象,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合理的蓝色经济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测量的分类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统计得出不同类别的特征值。

2、实证研究。

根据上述的原理,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个地市的数据进行收集。

3、结果分析。

从数值结果的角度来看表明:第一步距离水平最小为2.75857,对应的聚类是:(潍坊,滨州)。第二步距离水平次小为3.04030,对应的聚类为:(青岛,烟台)。如此继续下去,最终凝聚为1.从聚类分析图形结果树状图来看,将相似水平指定在51.9228,那么从左向右,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青岛和烟台;第二类是威海;第三类是日照;第四类是潍坊和滨州;第五类是东营。由此可以看出,山东省境内的各个城市发展存在不小的差异,但又存在共性。从类型上看:第一类的青岛和烟台这两个地区的相似水平很高。因为两个城市相临,同时是国家开放的沿海城市,地理位置俱佳,在面积、人口方面,两座城市的数据相似。随着近几年来交通通讯不断地发展,青岛和烟台联系更加紧密。特别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立,将两城的合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从良性发展的.角度上讲,青岛和烟台在某些优势领域要积极地加入竞争因素,既保证了发展,又充满了活力。值得一提的是,两座城市的民营企业在大的良好的经济和对外贸易环境中蓬勃发展,在金融危机来临时没有大量破产,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经营和国家政策支持,迎难而上,实现了增长,稳固了青岛和烟台在整个蓝色经济区核心的地位。第二类威海和第三类日照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无论从自然环境还是从社会环境角度上讲,都是全国闻名。这个良好的条件为威海日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调。但是,地处青岛、烟台这两座核心城市周围还是为两座城市的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不小的影响,加之两座城市面积较小、人口较少的特点,经济发展的确收到了很大的限制和影响。因此,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向核心城市吸收经验,而且结合着自身的特点,有重点的发展。通过蓝色经济区的建立,能够助推这两座新兴城市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第四类的潍坊和滨州相似水平在七个城市中最高。两座城市均有悠久的历史,都出现过众多名人和历史古迹。但是,碍于地理位置的影响,没有像其他沿海城市一样,大力发展自己的进出口外贸行业,转而发展第一和第二产业,保持着第一、第二产业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步调,并且在这两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蓝色经济区的建立为城市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指明了新的方向。作为整个经济区的后备地区,扮演者供给第一产业产品和第二产业产品的角色,同时不断的改善城市的经济贸易发展的方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软硬件结合,走出属于自己的经济发展的道路。第五类是东营市。作为石油之城,东营的发展在深化第二产业的同时,逐渐向发展第三产业倾斜。东营的各项人均指标均名列山东省的前茅,所以,在发展整体经济的同时需要注重人力资本的投入,着重培养高新人才,为人才创造成长的环境,并且投身到城市经济发展中去,为整个蓝色经济区的对外贸易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结束语。

本文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七座城市进行分析,通过数据的处理,可以发现城市在发展地区经济和对外贸易同时需要积极地与其他周边城市合作学习,找到自身的不足,做到城市之间相互联动,共同促进山东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当前中非经济贸易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中非经济贸易合作现状。

首先,根据相关统计数据现实,中非之间的经济贸易额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非洲地区经济的腾飞,中非贸易额年增幅不断提高。其次,中非贸易比重在我国对外贸易额中所占的比例持续上升,并且非洲在对外贸易比重方面与过去相比也有较大的提升,我国作为非洲的重要贸易合作伙伴,在非洲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另外,在中非贸易商品结构方面一直保持着稳定的结构态势,非洲主要向我国出口燃料和矿产品,而我国主要向非洲出口制造业产品。最后,从总体上来看,非洲对我国贸易顺差,但是个体对我国逆差,这主要是因为在非洲除了少数国家以外,大部分非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经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二)当前中非经济贸易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非经济贸易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首先,中非贸易合作关系的基础四资源禀赋差异,这种合作出发点对双边贸易关系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这种不良影响首先来自西方国家中非贸易的恶意揣测,认为我国利用经济方式对非洲进行资源掠夺,破坏了中非经贸合作环境。非洲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也在不断发展,这对我国大量的制造业产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有些国家正在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促进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中非贸易合作形势不乐观,加上新能源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以石油、矿产等不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中非贸易形势面临新的挑战。其次,由于我国和非洲经济仍然处在发展阶段,并且中非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范围较窄、中国企业对非洲市场的自信心较低等原因,中非贸易合作总量仍然处在较低的层次。

二、中非经济贸易合作未来发展趋势。

(一)加大非洲进口。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非经济贸易合作关系,加大非洲进口是未来中非经贸合作发展的重要趋势。首先,要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增加非洲产品在我国市场上的占有量,这是改变当前中非经贸关系逆差状况的重要措施,在于我国有着良好外交关系的非洲欠发达国家95%税目产品输华免关税的待遇措施要得到切实的落实,并且在未来考虑将这一比例提高到97%,进一步优化相关制度细则,促进非洲国家出口创汇。其次,建立促进非洲非资源类的产品宣传销售平台,创新营销手段,为非洲企业建立良好的宣传和推介环境,为其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

(二)改善我国出口。

改善我国出口方面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要对我国出口非洲的市场秩序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强化质量监督机制,严把质量关,禁止向非洲地区出口劣质产品和残次品。其次,要对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进行不断的提升,在非洲地区建立良好的品牌效应,增强营销渠道等等,强化企业的国际经营模式,不断提升我国出口贸易的品质。

(三)强化中非经贸合作的便利性。

强化和促进中非经贸合作的便利性是未来中非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也是新时期中非经贸合作的必然要求。首先,落实相关会议规定,利用法律援助、资本融资等方式方法,帮助非洲国家对其海关、商检的设施进行调整和改善,提高非洲国家的清关效率。其次,要在海关、税务、质检、产品标准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沟通,强化我国同非洲地区在部门对口合作、业务合作机制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基于双边经济发展现状和相关制度措施,借鉴国际经济法和国际贸易法等相关制度规定,建立符合相关制度的便于经贸合作的合作机制。最后,积极跟进贸易便利化中的单一窗口合作协议的落实工作,不断提高中非贸易合作的便利性。(四)在整体上优化中非经贸合作在整体上优化中非经贸合作是解决当前中非经贸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未来中非经贸合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整体上优化中非经贸合作,最主要的就是要用投资代替部分制造业在产品对非洲出口,紧紧把握当前非洲国家工业化发展初期的良好机遇,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下,在非洲地区开展绿地投资、劳动密集型产品投资等,逐步降低中低端制造产品对非洲的出口,是深化中非经贸合作的重要措施。

三、结束语。

中非经贸合作关系由来已久,并且随着双边经济的快速发展,中非经贸合作关系正在不断的深化。当前中非经贸合作存在着合作模式单一、发展结构不均衡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对其进行积极的调整。在未来一段发展时期内,促进非洲进口、改善我国出口,强化双边贸易的便利化以及在整体上优化中非经贸合作关系将是主要的发展内容,并且在不断推动双边贸易合作可持续发展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环境保护与经济贸易论文

这在近六七年来的国际汽车、石化、信息等领域表现得非常明显。横向购并,使原来生产同类产品(不同型号)的跨国公司之间,可以通过产业内分工而进行的产业内贸易,转变为跨国公司内部分支机构之间的公司内贸易。

二、垂直一体化战略。

其形式既有独资、控股、参股的直接股权控制,也有借助品牌进行的非股权控制的虚拟一体化方式。在直接的股权控制模式中,跨国公司往往自己投资从事研究与开发或者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以确保技术领先的优势。对于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参与国际分工,就会获得比较利益,不仅其自身,而且整个世界都会从中受益。但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比较优势已不能再成为决定国际贸易分工的重要基础。要素,特别是资本、技术和高级人才等要素的流动性日益增强,比较优势已不再为一国所独享。在此情况下,某一国的比较优势实际上成为本国及外国都可以利用的区位优势,而利用比较优势的能力,则集中于不同国家具有国际能力等。这样,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跨国公司的市场力量,资源贫富、成本高低不再是竞争优势的.主要决定因素。国际贸易格局由公司间、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获胜,跨国公司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直接投资中采用了不同以往的战略,并因普通、标准零部件,则采用全球采购的虚拟一体化模式,以降低成本。这种战略导致国际贸易形式的变化:对应于前者,精密零部件在公司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对应于后者,加工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持续提高,并有可能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

三、研发国际化战略。

跨国公司的研发已经不再一味地局限于母国,当地研发(在发展中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的迅猛发展,使得许多新产品不再像上世纪90年代前那样有一个生命周期,从而使原来用以解释国际贸易分工中产业梯度转移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边际产业转移理论遇到挑战,并且给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挥后发优势、实行技术赶超提出了新的课题。国际贸易动态利益取代静态利益,成为国际贸易利益的主要衡量标准。传统自由贸易理论强调的是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但国际贸易还有对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更为重要的动态利益,包括通过国际贸易促进竞争,加快技术进步,促进资金积累,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引进和吸收先进理念和制度等。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化,动态利益的地位上升,应成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重要着眼点。

1。国际投资的收益将逐步超过贸易的收益。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虽然存在相互促进关系,但对资本输出国而言,国际投资收益不能再通过国际贸易的利益加以体现。这是因为国际投资活动是跨国公司借助资本这一纽带所进行的全球范围的资源整合。为了利用某一东道国的要素优势(如优质劳动力),它可能到该国投资设厂,但中间零部件、机器设备则可能来自他国而非母国,生产的产品可以就地销售,或向其他国家出口,出口收益则记在东道国的贸易收支上,跨国公司得到的是投资收益(利润)。如果跨国公司将利润汇回母国,则资本输出国得到了投资收益。

2。外汇增加额、原产国贸易额比进出口额更能反映国际贸易收益。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由于跨国公司的作用及资源的全球流动,一国的出口产品可能不是本国企业生产的,而是外国甚至进口国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生产的;出口产品不仅使用了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甚至大部分来自进口、来自最终产品进口国的进口。这在加工贸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根据传统的统计方法,加工贸易出口额都记为加工贸易出口国的出口,很显然是不公平的。而如果采用原产国标准,计一算出口国出口产品的增值率、外汇增加额,则能够比较准确地衡量一国的出口收益、出口创汇状况。

3。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应成为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追求。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在一国市场上从事生产和出口的企业,不仅有本国企业,还有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出口收入并不为出口国所独享。特别是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化经营时,它们不可避免的会使用转移价格手段转移利润,发展中国家所获得的直接贸易利益将大打折扣〔但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十分显著,如增加东道国就业和税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进现代理念的普及和社会现代化等〕。国家对外贸易政策自主性减少,贸易保护政策效果下降,在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由于国际分工网络的形成、各国国内市场的国际化,使得贸易保护政策实施环境发生变化,单纯考虑本国利益的自主贸易保护政策难有生存余地。经济一体化要求各国市场相互开放,要求各国对跨国企业给予国民待遇,允许要素和商品自由流动,否则经济全球化的链条将会中断。因此,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贸易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贸易对方国的利益,遵循国际惯例,双边、诸边和多边因素对一国外贸政策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单边保护越来越困难。

环境保护

巨野河是山东省会济南东部郊区的一条主要河流,流域幅员辽阔,纵深巨大。巨野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能否保持济南东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

巨野河,又名巨河水。源于济南市历城区西营镇拔槊泉、饮马泉,流经彩石镇和孙村镇,入章丘市龙山镇,经杜张水库复又入历城区董家、唐王、遥墙镇,在鸭旺口注入小清河,全长48.5公里,流域面积260平方公里。 总人口 25.59万。全流域地处中纬度,为典型的暖温带季风区中的大陆性气候。据地方史志记载,历年旱灾多于涝灾,雨量有逐年减少趋势。

上世纪60年代以前,巨野河常年有水。鱼虾成群,岸柳成荫;流域地表浅层水位一般为20米左右,水井星罗棋布,满足粮棉、蔬菜、瓜果灌溉的需要,堪称鱼米之乡。

1960年,大跃进运动中,历城举全县之力,开始在巨野河上游修筑狼猫山水库;1966年,正式建成蓄水。水位186.65米,总库容 121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23万立方米,死库容17万立方米。大坝为均质土坝,主坝长530米,最大坝高32.5米,顶宽7.5米,坝顶高程 192.5米。水库大坝为重力型土坝。由于时代的原因,修筑时清基不彻底,造成大坝漏水,虽经灌浆处理,漏水状况有所缓解,但未彻底排除。安全防洪标准只 100年一遇,标准偏低,筑坝质量差,综合考量,狼猫山水库是一座危质库。水库下游4公里处是济南经十东路,14公里处是胶济铁路和杜张水库,如果出现危情,后果不堪设想。1991年8月29日,水库大坝北部出现严重滑坡险情,危及国家交通命脉和中下游人民生民财产安全。经紧急抢修,方化险为夷,解除水患威胁。

近年来,狼猫山水库担负济南东部近郊生活供水任务,灌溉功能渐趋弱化。但是,筑坝质量差,危质水库隐患并未得到根治,仍然是悬在人们心头的达摩神剑。必须立足当前,放眼长远,下大决心解决狼猫山水库的潜在隐患。

(一)中下游干旱缺水的现象亟待改变

狼猫山水库将巨野河拦腰截断以后,下游成为一条干河,鱼虾从此绝迹。与此同时,地表浅层水得不到有效补充,致使水位急剧下降。目前,巨野河流域地表浅层水位为35米左右,除界沟河一线得到章丘南部山区煤矿排水得以补充,抬头河一线特殊地理构造之外,全流域浅水井几近全部干涸。靠深水井灌溉,成本大幅攀升,水浇地面积大幅萎缩。

原本得天独厚的鱼米之乡,沦落为靠天吃饭的旱区。遇干旱年份,整个流域干旱缺水,人畜吃水困难。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二)巨野河的功能定位亟待明确

进入新世纪,巨野河流域成为城镇化建设的热土。20xx年,省城东部产业带建设全面启动;20xx年,孙村镇整建制划归济南高新区代管,孙村镇成为国家级开发区——济南高新区东部新区。在此带动之下,全流域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仅孙村一个镇已有10个村庄整建制拆迁,1.8万村民安置到巨野河西岸的居民小区。

近10年来,英才学院、商职学院等数十家大专院校在流域落户。济南重汽、中车、北车等近百家大中型企业在流域落地达产。流域常住人口已达50 余万,成为人口密集聚集区。由于配套设施相对滞后,治污、排污系统尚未建立并发挥应有的作用,巨野河遂成为排污河道。水库截留,巨野河无洪可排,唯有排污;河道无水,自然景观被污水所取代,巨野河中下游成为污水沟。这就是目前巨野河的实际功能。巨野河河道孙村段,污水横流。夏季蚊蝇滋生,臭气熏天,令人躲之唯恐不及。

污水对流域浅水井造成污染、导致卢家寨、杨家、抬头河等10余个村庄饮用水困难,不得不由高新区投入巨资建水厂,引水进村,以解燃眉之急。污水流进隶属于章丘市的杜张水库,导致水库鱼虾死亡,水库生态环境遭到残酷破坏,引起库区民众的严重不满,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综上所述,不论从狼猫山水库隐患必须尽早排除,还是从截流导致流域性干旱缺水的局面亟待改变,还是巨野河——污水沟的沦落进程应当尽快结束——分析,巨野河生态环境保护已经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面对巨野河流域如此严峻的生态环境,决策者必须切切实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下定壮士断臂的决心,采取断然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是破除狼猫山水库大坝,恢复众泉拱河、水清鱼美的自然生态。二是加大以污水治理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从源头上解决巨野河河道污染问题。三是加大景观建设投入,进一步强化河道综合治理,在恢复巨野河排洪功能的基础上,增加其景观观赏功能,使之成为景观河。四是建设用水市场,有效保护和重新合理配置现有的水资源,节约用水,量水发展,以供定需,增强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巨野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当前济南东部地区城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必须科学决策,稳步推进,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卓有成效地进行。

(一)适时进行专家论证,从环境保护、城镇化建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多个角度,论证破除狼猫山水库大坝的可行性,论证破除大坝的方式、方法。

(二)发挥政治优势,做好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上下游、左右岸、全流域一盘棋思想,统筹兼顾,密切配合,团结治水,共同发展,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

(三)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治理,关键在于水土保持、涵养水源。要坚决在上中游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禁止陡坡开荒,禁止牛羊上山,严格实行牛羊圈养。大力推进南部山区、河床沿岸、沿坡种草种树工程,营造绿色走廊,改善植被,恢复生态,恢复和保护好植被,有效地涵养水源。

(四)有计划地建立污水处理厂。对企事业单位排出的污水,集中收集,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建立严格的污水排放治理制度,对违规排放的企事业单位,要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加强日常监管,确保无污水进入河道。

(五)通过灌区改造,加大节水工程的投入比重和力度,重点搞好渠系配套,渠道防渗,配备量水设施,计量收费,节约用水,把节约的水量用在下游农田保灌、生态用水、景观用水上,逐步增加科技对水利的保障作用。

(六)把巨野河河道治理列入高新区建设规划,在经费投入上占有相应的比例,保证巨野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有理由相信,不远的将来,巨野河一定会重新焕发青春活力,成为集排洪、灌溉、景观于一身的美丽河流;巨野河流域一定会成为省城东部的景观新区、花园式产业带,进一步成为投资热土,令人向往的地方。

环境保护的论文

摘要: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国家对于水环境与河道治理工作高度重视。怎样采取适当措施来整治河道污染问题,是目前阶段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问题。基于此,先列出河道污染与水环境中面临的问题,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意见建议和治理措施,以期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河道治理;水环境保护;措施。

水是生命之源,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资源。随着当今社会环保理念的广泛深入,人们更加重视对水资源的爱护。

1.1控污工作开展相对较为困难。

工业发展初期,工厂难免会排放污水,这些污水一旦汇入河道,就会污染水资源,给水环境带来巨大的威胁。尽管甘肃省的水环境整治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中,但是河道治理工作开展时间相对较晚,治理方法单一,再加上污染程度不同地区存在,所以甘肃省的水环境和河道治理工作成效不明显。因此,面对水环境和河道污染问题,如果要想实现真正彻底的有效治理,达到环境保护的目标,则需要采取多种合理有效的方式对水环境加强治理。

1.2生态护岸技术有待提高。

我国在河道水环境治理方面,治理观念比较滞后,与新时代建设的要求并不相符合,而传统的陈旧的河道治理措施,则牵制着新型技术的发展,在河道治理的生态护岸方面,技术还比较欠缺。制约生态护岸技术转型升级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其一,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河道设计方面,缺乏长远性与有效性。在实际工程操作中,滞后的护岸技术应用效果并不显著,但是新型的生态护岸技术应用范围却比较小。其二,生态护岸技术在应用时,需要有专家对其进行评审,通过实践来增长经验,弥补不足,不仅要确保生态护岸技术的安全性,而且还要使其具有良好的水环境保护效果。

2.1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

在水环境保护方面,首先就是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与规划。甘肃省水环境和河道治理工程比较大,所以应当从实际出发,结合河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制定科学合理的河道治理方案。把水环境保护与河道治理放在同等地位,这样有助于转变传统落后的治理理念,将生态环保的科学理念与河道治理规划设计相结合,从而实现环境、安全与资源的统一。

2.2落实监管措施,加大执法力度。

一是推行网格化管理。将区划分为不同的网格单元,同时使网格内需要重点排污的企业落实到人的方面,初步形成由点到人、由横到边、由纵到底和由面到县的监管格局。二是严把环保审批关。要重视对源头的治理过程,对不符合环保要求或产业政策的项目都不予审批,从而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加大督察督办力度。以中央环保督察组督察整改为契机,加大对水污染治理的督察督办力度,针对查办过程中的问题,下达督办通知,责令其限期进行整改。四是加大环保宣传力度。积极借助新闻媒体、网络等传媒方式进行环保宣传,扩大宣传面,增强环保宣传效果[1]。

2.3生态护岸,截污控污。

在生态护岸的实施过程当中,必须不断地积累工作经验,吸取教训,根据所制定的生态护岸规划方案,认真负责地落实多项技术要求。相关部门更需要推动新型生态护岸技术的应用,以期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在河道截污控源治理方面,务必进行充分的科学调查研究。当前,河道污染治理刻不容缓,主要内容是进行工业与生活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其中工业污染的影响最大。所以,务必根据达标方案的分析,对各种污染源进行控污与截污的处理,还可以通过采取污水与雨水分流排放的方式,避免污水流入河道。除此以外,政府务必加大污水管理力度,对当前部分严重污染的企业加强管理,引导工业部门的节能减排工作。建立专业的垃圾处理厂,实现对生活垃圾中固体污染物的资源再利用。

2.4加强河道清淤工作。

对河道的管理务必从多个角度出发,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科学的处理措施,加强对河道污染物的清理,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工农业污染程度,水资源管理部门更应将方案落实到人、到单位,层层传导压力,提高管理水平,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以达到水环境与河道综合治理的目标。

2.5加大宣传保护力度。

对于水环境保护与河道整治,人民群众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甘肃省的不同河流都流经多个乡镇,因此河道保护与沿线居民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十分关键。水环境保护和河道治理工作,并非一日之功,所以务必要提高人民群众投身环保的积极性,促使其加入水环境保护的.行列,使每个人都能为水环境与河道治理做出自己的贡献。相关管理部门也要积极进行水环境保护与河道治理方面的知识培训,将其推广到人民群众中去,从而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使水环境保护与河道治理工作得以落实,进而改善河道水环境。

3结语。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对河道进行整治,对水环境进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水环境与河道治理工作,有利于排洪泄洪,更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水源。水污染问题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出现,所以这就要求人们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加强对水环境的保护,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规划,运用新型生态治理技术,加大对环境保护与河道治理的宣传力度,从而增强水环境保护与河道治理的效果。

环境保护论文

摘要:发达国家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经验,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加强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顶层体系建设、加强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激励体系建设、加强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借鉴发达国家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保法律实践,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方面应建立低碳经济环保政策的全方位覆盖体系,建立激励与约束相容的低碳经济环保政策,加强低碳经济环保政策相关支持政策建设,建立低碳经济环保政策实施绩效评估体系。

关键词:发达国家;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经验借鉴。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大力开发低碳能源的相关技术,减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性,进而减少碳排放总量,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形态。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在对煤炭、石油等高碳资源高度依赖的基础上,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较低,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由之路。西方发达国家低碳经济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并积累了宝贵经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形成的环境保护体系为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夯实了基础。因此,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经验,对提高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经济效应分析。

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经济效应,可以从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两个层面理解。1.有助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关系依然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体,而具有较高经济增加值和较低能耗及污染的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的贡献尚不显著。以汽车产业为例,目前中国的汽车年产量已经达到约20xx万辆,汽车销量占世界的比例超过20%。但是,中国的汽车产业,一方面暴露出技术水平较低,自主品牌汽车市场竞争力薄弱等问题;另一方面,过大的汽车产量和保有量造成了严重的汽车尾气排放,汽车产业亟须进行整体性的产业优化和升级。低碳经济模式为实现其优化和升级提供了可能,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在汽车产业界的异军突起,展示了纯电动汽车技术的成熟和可行、重构了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汽车产业链。因此,低碳经济模式为产业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供可能性。2.有助于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在知识经济的历史背景下,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要素贡献于经济产出,不断实施和加速技术创新的速度,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成为各经济体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技术创新战略已经上升到中国国家战略的层面,“十二五”期间我国提出了研发创新投入强度达到gdp的2.5%的硬性指标要求。经济的低碳化发展路径能够为我国技术创新战略提供动力支持。从低碳经济的实现路径上,需要通过不断发展清洁能源技术、节能材料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和工业节能减排等关键技术来实现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在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自主研发等路径来突破和产业化上述技术的过程中,必然为中国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提供充分的市场激励。

二、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经验,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加强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顶层体系建设、发挥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激励体系建设、加强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1.加强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顶层体系建设。英国在20xx年推出了全球第一部《气候变化法案》,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气候变化法的国家;20xx年,日本政府资助的研究小组发布了《面向低碳社会的十二大行动》;20xx年,日本又公布了名为《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改革政策草案;德国通过的《欧盟生态农业条例》和制定与20xx年的《生态农业法》是德国发展低碳农业的顶层法律体系,该法律体系详细规定了低碳农业的执行机构及其职能、农业化肥的使用准则,而且对违反上述法律体系的法则进行了详细规定;美国于20xx年颁布的《低碳经济法案》和20xx年实施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等都是低碳经济的顶层立法体系。2.加强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激励体系建设。法律体系建设在市场化主体的经济活动中能够发挥显著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碳税就是一种具有激励功能的低碳经济环保立法实践。碳税是一种针对二氧化碳排放征收的定向税种,旨在通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碳税征收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荷兰早在1988年就启动了分布式能源计划,通过计划实施,荷兰的分布式能源为电力增长做出巨大贡献,热电联产装机容量由1987年的2700mw猛增到1998年的7000mw,占总发电量的48.2%。同时,荷兰新的《电力法》赋予分布式能源(热电联产)特别的地位,规定政府对其售电仅征收最低税率。3.加强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支撑体系建设。实现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环境保护的目标,技术创新是关键,而实现技术创新以及技术装备的更新,必须建立在完备的金融支持的基础上。因此,在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过程中,金融法律法规等配套政策体系的支撑作用非常显著。例如,澳大利亚采取了通过金融支持的形式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于20xx年颁布的《低碳农业倡议法》为其实施低碳农业战略提供了法律保障。在《低碳农业倡议法》的体系下,农户享有碳排放的交易权以及碳排放的收益权。同时,政府获得的碳排放收益用于低碳农业的技术研发投入和技术推广服务。通过金融支持的模式,澳大利亚有效形成了低碳农业发展的市场激励机制。

三、发达国家低碳经济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对我国的经验启示。

借鉴发达国家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保法律实践,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方面应建立低碳经济环保政策的全方位覆盖体系,建立激励与约束相容的低碳经济环保政策,建立低碳经济环保政策相关支持政策建设,建立低碳经济环保政策实施绩效评估体系。1.建立低碳经济环保政策的全方位覆盖体系。发达国家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体系建设,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忽视环境保护的问题,例如在发展低碳海洋经济中海洋牧场往往被视为海洋水产品的生产系统,对产量和经济效益的追求导致海洋牧场在提供生态廊道、调节流场和物质输运等方面的生态作用往往被忽视。因此,在制定低碳经济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方面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观点,实现法律体系全方位覆盖环境监测、生境修复、资源养护等领域。2.建立激励与约束相容的低碳经济环保政策。纵观美国、日本等发达在低碳经济环保政策方面的宝贵经验,采取激励与约束相融的低碳经济环保政策成为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普遍选择。建立激励与约束相容的低碳经济环保政策:一方面,在低碳经济环保政策的激励政策方面,对企业低碳设备的固定资产投资、技术研发支出等给予支持,例如固定资产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研发经费支出可以采用加计扣除等方法;另一方面,在低碳经济环保政策的约束政策方面,提高碳税征收的税率,或者可以采取在碳税征收基础税率实行低税率的基础上,采取累进制高税率形式提高企业生产成本。3.加强低碳经济环保政策相关支持政策建设。发达国家在构建低碳经济环境保护政策的过程中高度重视金融等相关配套支持政策体系的建设工作,我国在构建低碳经济环境保护政策的过程中也应积极匹配低碳经济环保产业投资基金等形式金融配套体系建设。例如,以碳税征收为基础发起设置的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可以采用有限合作制的形式开展基金投入运作,在具体操作方面可以以企业低碳技术改造、低碳技术成果转化、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等为主要投向,以股权投资为主要形式,通过资本市场退出的形式实现建立在碳税收入基础上的产业投资基金价值最大化。4.建立低碳经济环保政策实施绩效评估体系。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低碳经济的环保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对于市场化主体具有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市场化主体的行为特征并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开展低碳经济环保政策实施绩效评估体系,综合构建低碳经济环保政策实施绩效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包括环境保护效益)等绩效的定量化评价体系,并通过数据监测和收集对低碳经济环保政策实施绩效进行定量化评价,从而为政策的持续改进和优化奠定提供依据。

四、结语。

发达国家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经验,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加强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顶层体系建设、发挥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激励体系建设、加强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借鉴发达国家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保法律实践,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方面应建立低碳经济环保政策的全方位覆盖体系,建立激励与约束相容的低碳经济环保政策,建立低碳经济环保政策相关支持政策建设,建立低碳经济环保政策实施绩效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

摘要: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房地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的情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保证居民的生活质量,必须严格控制房地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预验收质量。本文对房地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预验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规划化建议,希望能够引起相关人员对房地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预验收的重视。

关键词:房地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预验收

1房地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预验收存在的问题

1.1被验收监测企业的环保意识较差。在现在的很长一段时期,企业普遍没有社会责任感,只以盈利为其根本目的。所以只关心如何提升经济效益,对环保方面的投入却比较欠缺。另外,一些企业没有环保意识,对项目在竣工过程中的环保验收监测不以为然,认为环境影响报告材料都是走形式,对于关系到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各项法规和标准都不在乎。所以造成部分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中,不建设环境保护的设施或者消极怠工、敷衍建设。而且一些企业在进行环保验收监测的时候,动歪脑筋,习惯走歪门邪道。在进行环保验收前,对生产负荷进行控制,已达到减少污染物排放或者稀释污染浓度的现象,让环境保护验收的监测符合要求。但是在验收合格后,确加足马力进行满负荷运行,导致环保验收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1.2环境监管机构存在双重身份。在现代的环境监管机构里,很多机构都扮演着很多角色,比如说环境监管机构需要进行环保验收的监测工作,这就需要遵守相关的环保法规和政策,这就说明这个机构具有行政单位的角色;另外建设部门需要向其请求检测,让环评机构利用相关的技术方式做好验收和监测,这样环评机构又有了服务者的角色。在这种服务与管理同时存在的双重身份下,环评机构很难做到全面的、客观的、可靠的环境检测。

1.3环保验收监测没有技术支持。在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环保验收监测机构需要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如果某些检测设备缺乏,只能用传统的实验方式检测,会造成检测结果出现误差,很难进行精准检测。这样会降低环保验收的权威性。

2房地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预验收规范化建议

2.1勇于创新,扩宽监管手段和方法。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要加强创新工作,要丰富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管手段和相关的工作方法:首先,要建立健全一些建设项目的动态管理机制,充分依靠一些政府部门建立的环境监管与应急信息系统,利用项目的审批和试运行等环节进行环境的监理和竣工时的环境保护验收。其次,要对建设项目的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建设一套符合标准的监管制度。并进行有序的市场监管制度,放权于民。最后在一些明显对环境影响不是很大的项目上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简化一些验收内容。

2.2强化监管,全面推进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要利用过程监管过程中的检测加强竣工验收时的通过率,从而加快竣工验收的速度,首先要研究一些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管理办法和工作规范;其次要进行严格的过程监管,通过环境保护法进行严格监督,让那些竣工验收工作滞后的企业集团进行限批或者是限期整改,最后要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把那些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困难的企业通报给银监会等部门,可以利用“绿色信贷”的机制让企业加强环保意识。

2.3具体污染治理措施。首先,对于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等到房屋的入住率达到或者超过75%以后,要对厨房里烟气集中排放的系统和地下车库的通风排烟系统进行集中检测,判断它们是否是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的,另外,还有注意对排气筒进行采样监测,需要监测的因子很多,主要是油烟和氮的氧化物、非甲烷总烃、二氧化硫,确保这些污染物的排放达标。其次,对于水污染的防治措施。等到房屋的入住率达到或者超过75%以后,要对可以纳管的工程和项目,针对纳管的管口处进行取样监测;如果一些纳管没有进行自行处理到相应的国家标准在附近内河进行排放的,要注意在排污口进行取样监测。需要监测的因子很多,主要是ph值,cod、氮的化合物、bod、动植物油等等,要和环评报告及其批复的数据进行对比,查看污水排放的值,确保排放是达标的。而且也要关注在住户阳台上的洗衣机的废水是如何排放的,这些污水理论上要和厨房里的废水、洗手间的废水一样,一并纳入到污水收集和处理的系统。其三,对于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根据我国的《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在工程的边界地带进行取样监测,并查找具有代表性的临路住户和不同的楼层的楼道内或者室内进行专业的噪声监测,查看监测的结果,确保噪音的检测值是达标的。其四,对于固废的防治措施。要查看小区内面的垃圾箱和垃圾的收集点排布是否合理,在垃圾清运的过程中是否有倾倒,处理是否及时,有没有蚊蝇擎生。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保证居民生活的稳定性与健康性,必须严格控制房地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的验收质量。但是在实际验收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需要根据相应项目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监测技术和环保治理措施来严格控制房地产建设过程中的污染,保证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干净健康。

参考文献

[1]范例,胡志锋,梁健.基于环保竣工验收对建设项目环评的思考[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xx,22(2):5-7.

[3]梁继荣,陈学玲.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科技风,20xx,05:174.

环境保护论文

摘要:本文概略讨论了生态文明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基本意义。文明可以视为文化进化的一种存在状态,而生态文明表明了文化的观念状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最终将增进文化的观念系统的生态化取向。这意味着我们的社会应当按照生态文明的思想及其多样性的、循环的和共生的原则发展。

关键词:文化;文明;生态文明;社会发展。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关注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类在不同的时期总会遭遇到不同的社会发展问题。从一个广泛的背景上看,人类所面对的问题总是与其自身活动的范围、强度以及认识能力等诸多因素有关。人类在当代所遭遇到的生存问题要远比历史上曾经面对的问题严重得多,因为随着全球的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从自然环境中攫取资源的速度和规模都是以往的任何社会所无法比拟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压力,这与以前受到的环境压力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这种环境压力正在迫使人类不得不改变对待自然的态度,调整人在自然环境中的行动方式。正是在这样的紧迫背景下,我们看到,“生态文明”作为一种试图从根本上促进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战略抉择,正在成为当前社会努力倡导和普遍化的一种主流意识。本文仅就生态文明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基本意义进行概略性的讨论。

我们首先从如何理解“生态文明”的意义开始讨论。一般而言,人们在使用“文化”和“文明”这两个术语时,通常在含义上并不作特别的区分,或者说,这两个术语经常是可以互换的。这种状况或许源自著名的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第一个所给出的“文化”的定义。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的开篇说:“文化或文明,在其广泛的人种学意义上,是人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显然,在这个定义中,泰勒是把“文化”和“文明”这两个术语并列使用的,这就是说,“文化”等值于“文明”。然而,泰勒在他的另一部重要的著作《人类学》中,把“文化”划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大的阶段。泰勒认为,蒙昧阶段属于石器时代;野蛮阶段开始于人从事农业生产的时期;而文明阶段则是从人发明书写技巧开始的。无论这种划分是否恰当,我们都可以看到,泰勒在这个划分中明确地把“文明”定位于人类的文化发展的某个特殊的阶段。毫无疑问,泰勒的这个划分将“文明”包含在“文化”中,只不过此时的“文明”属于文化的高级阶段。

鉴于自泰勒以来的人类学家,在人类学的研究中总是以“文化”作为一个独特的标志来区分人类与非人类生命,特别是如人类学家怀特(lesliea.white)所说的那样,人是唯一的一个以文化的方式而存在的动物。由此可见,“文化”这一术语是人这一物种所具有的一个最普遍的属性,因而它也就是一个涵盖最广的概念。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还是在“文化”和“文明”这两个术语之间作一区分为好,确切地说,我们可以把“文明”看成是“文化”的一种存在状态。但是,这种界定不同于泰勒所说的始于书写技巧意义上的那种文明。人是一个文化的物种,并依赖文化而进化。因此,人的发展过程,可以视为一个文化的发展过程。而人的文化进化的每一个不同的大的阶段,无论人们如何采用何种评价的标准,它都代表或反映了人类在某一特定时期的存在状态即文明的状态。所以,人类所处的工业时代是一种文明,而石器时代也同样是一种文明。我们不能因为人在一个时期比另一个时期的存在状态显得原始和落后,我们就可以认为它不属于文明的范畴。

如果我们可以用“文明”表示人类文化进化的任何一个不同的阶段,那么,这就意味着,此阶段的“文明”便代表着人类的文化在这一时期的整体的存在状态。具体讲,根据泰勒的关于文化的系统观[4-5],“文明”在整体上总是对应着一个由“技术系统”、“社会系统”和“观念系统”这三个相互作用的亚系统所构成的文化系统。这样,我们当前所讨论的“生态文明”在时间上就对应着文化进化到今天的一种特定的存在状态,尤其是这种特定的存在状态是以“生态”为其根本标志的。“生态”表明了人的智力活动发展到当代,人对自身与整个环境的关系及在其中的位置有了一个合乎理性的确认。这种确认并不只是我们在科学事实方面所作出的一个判断,同时也更是在价值方面所作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判断。在这个意义上,可以确切地说,“生态”作为今日文明的一个核心标志,它的意义首先表现在构成我们的文化的“观念系统”正在发生着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或人的社会发展的整个价值体系及其取向正在发生变革。这一革命性的变革意味着我们的社会发展将以一个逐渐“生态化”的价值体系来指导我们的行动。

从生态化的文明语境上讲,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我们事实上面对着两个具体的基本问题:一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本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另一个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由此产生两者的关系问题。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协同发展正在成为今天人类关注的一个最重要的全球性问题。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丝毫不亚于我们在历史上经历过的任何一种困难。正如有的科学家指出的那样,为了人类的福祉,我们需要一个千年生态系统的评价体系,因为我们对地球生态系统维护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知之甚少,我们还缺乏把生态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动力学进而与生态系统支持的人类福祉联系起来的理论基础。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讲,或从整体主义的生态学思想看,由于我们同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处在一种高度紧密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人的社会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这个系统强有力的支持,因此,为了人类福祉,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讲,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这首先依赖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确切地说,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此显然具有不容置疑的优先性。因为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如果不能够可持续发展,那么,毫无疑问,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只能是一句没有任何意义的空话。

因此,在我们考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个重大问题时,从哲学上讲,重要的首先不是去寻找在技术的或操作层面上的进步(尽管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是首先要解决我们在观念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因为只有一个适宜的人与自然的观念,才能引导我们真正走出一边发展一边破坏环境的怪圈。我们知道,20世纪以来,人类的生存环境之所以遭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一句话,这种态度表现为一种本能或动物式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和行动方式。正如我们可以在西方哲学和文化的思想发展中看到的那样,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到了近代人们更是高举着征服自然的旗帜,向自然宣战。自然在人类的观念中,成了僵死的、无生命的东西;成了可以随意宰割和驱使的对象,成了人们可以随意倾倒生产和生活废弃物的垃圾场所;成了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餐桌”。事实证明,我们人类关于自然的这些观念已不再成为支持我们的社会进一步健康发展的思想了。

幸运的是,人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哲学开始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可以说,20世纪70年代以来哲学中出现的“环境转向”或“生态转向”,是人类理性觉醒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一转向使生态学的思想从一个狭小的生物学的分支学科的范围内突现出来,开始上升成为一种普遍的哲学意识。哲学的“生态转向”表明了生态学的思想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一种极其重要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哲学中发生的这种变化,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一转向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求我们在观念系统的层面上更加深入、全面和科学地反省和审查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调整和改变人对自然的态度。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的是一个正确指导人的行动的观念,一旦一种观念能够在最广泛的范围内为人们所接受,它就会转化成为人的正确行动的指导原则。所以,把那种适合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转化成为我们绝大多数的人的行动的原则,在今天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如果说我们今天的文明是以“生态化”作为其价值取向的,那么,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最终也都不可避免地将“生态化”作为最基本的指导原则。对于这个基本原则,笔者认为它可以进一步地具体化为如下原则:多样性原则、循环原则和共生原则。

(一)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在地球范围内是一种普遍的自然和生命现象。多样性中的每一种类型在我们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从时间的角度看,多样性是地球自然长期演化的结果,它们的生成、变化和消亡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空间的角度看,多样性成为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和谐与稳定的基础。离开了多样性,我们这个世界就会从根本上丧失生命的活力和动力。我们知道,人作为一种生命形式,对自然的使用是必然的,因为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前提,但是,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使用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正如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dawkins)所说:“当我们这个行星上的生命具有领悟和理解自身存在的能力时,它才算真正成熟。”而人之所以能够走向成熟,就在于我们能够对自己的行动及其后果进行不断的反思。我们逐渐会在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会如何正确地使用自然和对待自然。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讲,多样性原则它所要求的是,我们应当在保持自然的多样性这个根本前提下进行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多样性原则是我们合理地或科学地使用自然的一个正确的法则。我们不能以牺牲自然的多样性作为代价来满足现实的需要。因为多样性中的每一种事物不仅是独特的,而且一旦消失也是不可恢复的。自然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维持它的平衡或稳定,就在于多样性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所以我们在使用自然的时候,必须把我们的活动限制在多样性不被损害的前提下,我们应当按照自然运行的规律来使用自然,对于每一种生物,我们应当保持在一个物种的延续可以承受的水平上,使它们得到休养生息。例如,在一个有限的草原生态系统中,人们为了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一味地扩大牲畜的数量,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原植被的退化甚至沙化。事实上,由于人类在地球生态圈中的开发活动不断地加剧,已经使其不堪重负,有大量的生物种相继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还有许多动植物物种也行将消失。我们看到,被我们列入濒危动植物保护名单中的数目在不断地增加。这种保护虽然表明了我们的环境意识在不断增长,但是这个事情本身已经告诉我们,我们在使用自然的方面,实际上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这意味着,对于某一种或某些动植物的过度使用,都会有使之衰退和消失的危险。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首先必须做到自然的多样性得到保持和持续发展。

(二)循环原则。

自然多样性中的每一种类型,尽管在地球范围内都是独特的、唯一的,但是它们却并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着的事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事物,都无不处在一个巨大的和复杂的循环圈之中。这种循环圈的形成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也是各种事物尤其是各种动植物在空间中的一种存在方式,在它们之间存在着生生不息的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每一种动植物在其中都拥有自己的一个生态位。正是由于在各种无机物和动植物之间存在着生生不息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地球表面才形成了各种复杂程度不等的生态系统,循环使存在于其中的每一种事物都能够各得其所。循环使它们之间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这种关系对于其中所有动植物的生存有着重大的生物学意义。这种意义表现为,只有在这种循环中动植物才能获得生存的条件,而这一意义对于我们来讲,就是我们必须使之循环。只有循环,才能使生命从中得到它们所必需的食物和能量,同时,也才能使生物在得到繁衍生息的基础上为这个循环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生存的支持。循环一旦被打破,就会出现生态灾难,而这种生态灾难的大小,将会因一个生态系统的复杂和稳定的程度而不同。

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人类的活动总是在循环着的自然中进行的。因此,我们的生存实践活动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循环的意义。为了保持这种循环能够健康运行,一方面我们应当保持循环在构成上的完整性,对于循环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过度地开发和使用,更不能使之消失;另一方面,我们应当保持生态系统在功能上的自净能力不受到影响。生态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我们对自然绝不可能只是做了一件事情。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这一点,而是把我们在自然中的活动看成是一个孤立的事件,那么,令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就会发生。我们对这个循环圈做了什么,它就会对我们产生一系列的相关反应。

此外,我们从这种循环中还能够看到生态系统自组织地遵循着一个经济法则,这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废物。因为自然界中的任何一个生物种及其代谢物,都毫无例外地参与了循环,成了其他生物的食物和能量的来源。可以说,自然界中的每一样东西都是可以被利用的,既没有废弃物,也没有浪费。自然界的这种奇妙的自净能力无疑是我们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时的一个学习或效仿的榜样。向大自然学习,这应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这时刻提醒我们,在我们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应当按照自然的运行规律行动。由于在自然中一切事物都参与了循环,所以,我们应当以符合生态的方式设计生产流程,使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所产生的“代谢物”都能够尽可能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回收和再利用。循环原则,归根结底就是要求我们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所显现出的“循环的智慧”,来安排和设计我们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共生原则。

在自然界中,每一生物种都是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竞争是普遍的,也是推动生物进化的动力。没有竞争,也就没有一个如此繁荣发展的生命世界。从物种的水平看,现存于这个世界上的每一生物种在生存竞争中都是成功的,因为它们在这个过程中都获得和发展出了某种有效的获取物质和能量所需的体质构造和能力。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也正是由于这种竞争使各种生物种之间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共生现象。这种共生的现象和结果的出现,实际上根源于不同的生物种之间所形成的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正是由生物种之间所结成的各种食物链和食物网而表现出来的。每一生物种在其中都占据着一个特定的生态位,一个生物种既是物质和能量的消费者又是物质和能量的供应者。在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一个生物种是或能够以彻底消灭其他生物种的方式作为自己生存前提的。因为,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每一生物种都不可能独立地存在,一个地方的某种生物种一旦大量减少或消失,就会导致以它为食物和能量来源的其他生物种的减少或消失等一连串的生态反应。生物种之间的那种内在的相互依赖关系,普遍而有效地制约着每一个生物种的规模或数量,使得它们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因此,建立起一种相互依赖的和共存共荣的观念,对我们来讲是必需的。综合多样性原则和循环原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于我们生存于其中的地球生态系统,只要我们作为一个生物种存在着,那么,它就现实地构成我们得以生存的基础,但同时也是约束我们在其中行动的规则。因为,只有当我们的行动满足了多样性和循环的生态要求,我们作为一个生物种的生存才会有一个持续的保障。我们应当时刻提醒自己,我们虽然有了其他生物种不可比拟的强大的生存实践能力,我们由于这种能力使自己摆脱了荒野自然的束缚,我们以高度聚集的方式把自己与自然界隔离开,并且使自然成功地朝着人化的方向发展,可是我们并没有因此就摆脱了自然,自然依然与我们保持着深刻和广泛的联系,不论我们如何相信自己控制自然的能力有多么强大,我们都无法真正摆脱多样性的世界由于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依赖性。其实,正是由于这种意义上的相互依赖性,才促成了整个自然界的繁荣昌盛,以及我们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不仅是我们所需要的一种世界景象,同时,也是需要我们真正去维护和珍视的。

生态文明的观念及其原则如何才能够真正贯彻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从而使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可能,从这个问题所涉及的普遍性来讲,这无疑是一个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的系统工程问题。在这个观念转化的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应当特别给予重视的,这些方面可以看成是观念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和社会资源。

(一)学校教育。

对于社会,树立生态意识是一个长期的和系统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事业,也是一个需要从人的幼年时期就应开始进行教育的事情。学校是一个知识的传承和新观念传播的地方,它承担着为社会培育合格人才的任务,学校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因此,各级学校应当主动、有目的和有计划地开设适合的环境教育课程。在高等学校中可建立环境教育研究机构,它既担负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也担负学校内部的环境教育任务,同时也可以向社会开放,承担起社会公众的教育工作。学校应当充分意识到环境教育是培育符合现代文明发展要求的人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大众传播。

众所周知,在社会生活中大众传媒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力。它承担着信息传播、大众娱乐、社会教育和社会批判的责任。人们深刻认识到,多样化的大众传媒在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等诸多方面起到了巨大的引导和塑造作用,甚至可以说,随着我们的社会开放和人们思想自由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各种传媒的使用和依赖的程度也在不断地加大。在这个意义上讲,它对社会受众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较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因此,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应当积极地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概括地说,大众传媒——不仅仅是那些环境方面的行业传媒——应当在环境教育、监督、警示和批评方面自觉地加大传播力度,例如,大众传媒可以开辟环境方面的专栏,系统地向社会受众传播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和新观念;可以同环境保护部门合作,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披露那些造成各种环境污染的部门等,从而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三)政府管理。

一个地方的环境状况的好坏,是与当地的政府对它的关注程度直接相关,也可以说,一个地方的政府的环境意识直接决定了当地的环境质量。如果一个地方的政府对当地的环境采取的是一种漠视的态度,那么很可能由于发展当地经济会直接地和现实地造成环境的破坏。有的不仅造成了当地自然环境的恶化,同时也对所在更大区域或流域内的其他地方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事实上,这种严重破坏环境的事件屡见不鲜。因此,对于一个地方的政府来讲,对它的管理的绩效的评价,必须把当地和被它所影响的地方的环境变化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同时也应当把它看成是衡量一个政府的主要领导是否称职的一个主要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应当实行关于领导任职期内的环境评价制度。否则,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正常的生活将会由于对环境的漠视而造成巨大的影响。

(四)环境立法和执法。

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健康和安全,立法机构应当加快环境立法的速度和涉及的范围。有关环境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社会监督,它们虽然可以在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相比较而言,它们都还只是一种柔性的手段和方法,因为它们对人们和各种利益集团的行为的影响,本质上并不具有也不能起到强制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环境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达到保障环境安全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加强,我们的环境立法的速度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在这方面我们仍然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尤其是在环境执法方面,我们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环境保护论文

电网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电网规划在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应充分考虑电网未来发展的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提升电网管理水平、供电安全可靠性和提高电能质量的服务水平,在环境方面充分考虑可再生能源的集约化开发和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文章主要提出了电网规划中电源环保遇到的问题,还具体分析和讨论了变电站规划中的环境问题。

随着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我国正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电能在提升能源效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为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保障安全、经济、高效、可持续的电力供应,为实现国家提出节能减排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电网规划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是电力工业实现快速、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规划需要对于环境保护有更加深入的考虑。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民对优质的生活环境越来越重视。而且随着全球一体化的逐步推行,世界各国要求共同进行环境保护的呼声也更加急迫。故电力规划必须要从全球战略的角度全面考虑,将电网建设对环境保护的影响纳入规划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随着全球化程度不断增加,社会和人民的环保意识也日益增强,电力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我国能源资源以煤炭为主,在电源结构方面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继续维持燃煤机组为主的基本格局。树立“绿色环保、生态宜居”的公共形象。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便捷的商业资源为业主用户提供了优良生活条件的同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节能减排”。降低能源支出,节约建筑的建设和运行成本。用户享受到高效、舒适、便利、绿色的服务。

长期以来,世界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能源结构不断调整。近20年,世界能源发生了深刻变革,总体上形成了煤炭、石油、天然气三分天下,清洁能源开速发展的新格局。电能站终端能源消费比重逐步提高,随着电气化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煤炭、天然气等石化能源被转换成电能,化石能源在世界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电力是清洁高效的能源转换利用形式。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提高电力消费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电气化程度,是我国充分利用资源、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的一项根本措施。

电源建设在环保中受到更加多的制约,将对分布式电源等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电源形式有着更多的需求。分布式发电(distributedgeneration,dg)装置根据使用技术的不同,可分为热电冷联产发电、内燃机组发电、燃气轮机发电、小型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燃料电池等;根据所使用的能源类型,dg可分为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发电与可再生能源(风力、太阳能、潮汐、生物质、小水电等)发电两种形式。分布式储能(distributedenergystorage,des)装置是指模块化、可快速组装、接在配电网上的能量存储与转换装置。根据储能形式的不同,des可分为电化学储能(如蓄电池储能装置)、电磁储能(如超导储能和超级电容器储能等)、机械储能装置(如飞轮储能和压缩空气储能等)、热能储能装置等。

3.1降低噪声。

合理寻找变电站的站址是需要解决变电站噪声干扰的首要问题,考虑如何利用地形和建筑物等因素,建设变电站,一般选择将变电站建设在负荷中心位置,但是要避免市政公共设施等等,主要从控制噪声源和控制传播途径两方面来考虑。

变电站的噪声污染就是低频噪音。低频噪音的声音频率范围订为20~200hz,其中对人体影响较为明显之频率,主要为3-50hz之频率范围。因此,通常再夜深人静或较为安静的时候,较容易受到低频噪音的干扰。而且,低频噪音的穿透力要远远高于高频噪音,它可以轻易穿透墙壁传入屋中。人体如常时间暴露于低频噪音环境中会产生压迫感。

(1)应用sf6气体绝缘开关组合电器。(2)变压器的铁芯和风扇是变压器的噪声主要来源,铁芯的磁密越小,变压器噪音就可以越好,但是这样会增加铁芯尺寸,如果采用自然通风的自冷方式,就能有效地降低噪声。

3.2变电站整体布置。

3.2.1总平布局合理。

现代变电站的设计中,要追求整体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不仅应该合理的利用空间,还应该学会节省空间。降低工程造价,而且还能减小对周围电磁及无线电干扰的影响,有效地改善景观。(1)如果有条件,应该尽可能的采取全户内布置,利用外立面的科学设计对电磁场进行有效屏蔽,通过干扰和吸收的综合作用,理性化布置,经过距离的增减,降低对周围电磁场及无线电干扰的影响。(2)简化接线环节,优化距离和尺寸,将各个电气设备的接线开关及控制中保持相互设备的兼容性,将间隔及保护单元综合设计。减少控制面积的分担,通过设计优化,最终确定方案。(3)现阶段电缆的构造有了明显的变化,很多特殊用途的电缆应用于生活中,不仅能够满足工程的需要,还能屏蔽磁场,改善周围的环境。

防火、防盗、防水、防腐蚀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考虑,同时还应该在进行总平面布置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工艺与结构要求,还要综合考虑朝向。

3.2.2工艺化处理。

作为胡内站中的全户内站,应将各个分部的环节整个在一起,例如将开关楼(包括主控室、电容器室等)与其他楼整合成一个整体,这样才空间建布局中有整体的概念,而且有较为清晰的层次,而且主体明确。建筑物本身有不同的构造面,需要与周围建筑进行相应的科学化处理,需要对相互关系进行协调处理,完成配套设施的相互作用。有些设备需要进行单独处理,例如事故排风,有时候需要隐僻处理,以及要注意围墙的墙面处理,精心造型,选材和处理工艺以及尺寸加工都需要有科学化的处理。此外还要利用色彩的视觉效果。某些不利因素也要重视,绝对不能忽略重要因素,例如地点的选择,绿环环境因素的考虑,排水的选择,应该有多套方案,在进行经济比较和优化的同时不能降低工程的质量,选择相应的方案。需要考虑既能承重又能美化的外立面建筑外墙是首选。

变电站还应考虑与周围环境的集合,在变电站的周围经常会有居民及商业区,站内环境对周围人员及设施都会造成影响,同样,周围的环境对变电站也会有相应的影响,考虑的绿化的要求及家居设备的要求,都会直接或间接对站内设备及人员造成相应的影响。因此在选择工器具及进行设备及站址方案论证的时候应有相应的标准和体系,做到人员到位,设备到位,使整体环境达标,保障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创建和谐生活。

城市电力发展是城市的生命线,为城市的高速发展提供能源,城市发展规划中的核心问题并不是不断地扩大规模,仅仅停留在延伸发展是没有意义的,要进行深化改革,开拓进取,积极创新,才能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完成电力规划的前沿意义。电网要做好规划,首先要考虑将其纳入城市整体建设规划中来,通盘考虑,将周围事物考虑充分,以便其他工作顺利开展。本着以身作则的职业态度,应该正确认识现状,将手头工作向前支撑。这不仅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也是整个城市工业发展的前提,目前电力规划还包括环保要求,针对不同地区的地貌及居民的保护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这样结合起来,不仅能够起到统筹兼顾的作用,还能根据需要把电力网络打造成一个多方协作、布局构造合理的坚强电网。目前电力规划应该注意时效,狠抓基础,点面结合。

环境保护论文

由于近些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极大的威胁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因此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由于高校的大学生是以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因此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非常重要。高校环保工作者需要从各个层面着手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让高校校园更加美丽。笔者根据相关工作经验,主要提出高校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个国家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就是良好的环保状况。环境保护是利国利民的大事,现在做好环保工作可以为将来我们的子孙谋求一个更好的生存空间,因此环境保护问题应该引起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我国人民也必须落实好环境保护工作,发挥“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的作用,促使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此外,通过环境保护这一国策可以更好的体现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制度。通过这项国策可以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会得到保障,我国高等院校对环保工作的重视,可以让大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并用这一思想理念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环保意识是开展环保工作的前提。环保工作对于建设美好高等院校意义重大。环保意识指的是高校环保工作者对于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形成正确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处理好人类生产活动、生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保证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与生态规律相符。同时生态规律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人们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面对环境与发展的问题,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高校环保工作人员对于自身环保意识的提高是一种必然要求。根据现阶段我国高校的自身条件,环境污染导致的环境恶化问题非常严重,这对高校建设是非常不利的。如果高校环保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比较高,就会积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环境治理和改造工作,这样会使高校校园更加干净,优雅。相对于工厂而言,高校主要从事于科研和教学等工作。虽然高校工作比较“特殊”,但是高校管理者不能忽视环境污染问题,包括实验室,生活设施和医疗装置都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物。这些废弃物会通过大气,水和土壤给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高校环保工作者必须坚持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工作方针,通过综合治理的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治理水平。如果环保工作者能够尊重客观规律,就能在教学工作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做好生产劳动中的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教师,领导人员和普通工作人员都是一种必须树立的意识。我国的繁荣和昌盛需要依靠高科技的专业人才,培养人才需要依靠教育的力量。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专门的高级人才。时代的进步需要人们站在“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角度思考问题,防止急功近利对人类生存的环境造成危害。因此高等院校需要设置环境保护类的课程,同时将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大学生的环境保护工作需要从大学生这一青年群体抓起,对于他们的宣传教育可以使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大大增强,这样我国的环保事业也会获得较大的发展。现阶段,我国高校环境保护类型的专业占据的比重在逐年上升。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不断加强,环保工作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此外,高等院校不仅需要设置环保专业,而且在全校范围内应该将环保学科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这样就可以使环保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学生都能了解环保工作的重要性,这样大学生也会更加关注环保类社会人文学科。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这样的人才更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我国各大院校应该制定科学的环保工作计划,并根据计划严格落实环保工作的各个环节,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环保工作也应该加强重视,从而保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环境更加宜人。

建立环境管理机构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前提,可以让高校环保工作更加科学。我国很多理工类高校设立了校办工厂,实验室和生活锅炉房等设施。这些设施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污染源,而文科院校的污染物质和污染源比较少。由于不同高校的性质和规模不同,他们会面临不同的污染问题。因此不同类型的高校需要设置的环保机构也不同。如果高校的污染源比较多,那么就会有更大的环保工作任务量,对于这些院校来说,专业环保机构的建立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对于污染程度较低的高校,由于环保工作量比较小,这一类高校可以根据本院校的具体情况建立兼职环保管理机构。也就是说不论何种性质和何种规模的院校,环保机构的设立都是必不可少的。高校设立环保机构必须坚持讲究效率,短小精干和实事求是科学定编的原则。我国高校环保机构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根据我国各项环保政策和法规落实好环境保护中的各项环节,再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规章制度,和有关机构的配合制定环保工作计划,并有效监督执行这项工作。高校环保机构和其他相关机构可以做好环保科研,环境监测和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制定系统的污染物治理和调查方案,加强对环保设施的管理,使其能够有效运行。同时环保先进经验的推广也是一项重要工作。高校环保工作的内容决定了环保工作的范围比较广。高校要重视环保工作,通过环境保护可以为高校创造美好的生活空间。这就需要高校环保工作人员有较高的环保素质,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做好环保工作,在此基础上会推动整个国家和社会也会更加健康的发展。

由于环保工作的系统性比较强,高校的各个部门都需要配合环保部门做好环保工作。环境保护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主要包括学校各个角落的污染源,对这些方方面面的污染源都要关注和处理。因此高校环保工作人员在掌握环保工作的内在规律后,才能将环保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出来。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环境保护工作。环保工作和行政,生产和卫生等职能部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污染源的综合治理需要各业务部门的分工协作,解决水质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由于不同的污染治理需要不同的技术,因此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比较复杂。通过相互配合和协作可以更好的完成治理工作,这种统筹管理的方式是非常有效的。为了达到统筹管理的目标,高校管理者应该树立环保意识,投入较大的环保管理经费。环保部门可以通过对环境规则的部署解决跨部门和跨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避免出现脱节问题。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只有保证每个工作环节都能落实到位,才能保证竣工后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要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念,从而提高环境治理工作的科学性。高校的污染源比较多,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加强综合业务管理非常必要。工作人员在实行各项业务管理工作时,可以将环境管理内容渗透其中,从而使环保工作更加全面和系统。我国环保法的颁布为环境保护工作开创了新局面,虽然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有些高校虽然花费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但是处理设施建好后无法实现处理目标,在这种背景下,废气,废水和废弃物的排放无法达到国家的控制标准。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高校有关部门不能调查摸底污水排放情况,无法了解污染物的性质和排放机理,采用的处理方法和流程也达不到标准要求,加上有些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导致环保工作一直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各个部门需要发挥自身作用,在充分调查污染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实验和分析,再采用可行性较强的方式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综上所述,环保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项重要问题。尤其在高校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高校环境治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环保工作者应该探究科学有效的环保措施,从而不断提高环保工作质量。文章主要从“高校环保工作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通过设立环保机构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做好环保工作、高校各个部门协调配合完成环保工作”等方面提出高校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高校环保工作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作者:宋阳单位:吉林大学。

[6]包中银.关于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思考[j].北方环境,20xx,11:122.

环境保护论文

摘要:目前,在我国的能源结构组成中,以煤炭为燃料的火力发电依旧占有极大比例,仅仅依靠燃烧对煤炭的利用率极低,这无疑是对煤炭资源的极大浪费,引发了业界广泛的对提高煤炭利用率的研究与探讨。在此背景下,煤气化工艺逐渐走向成熟,开始大范围推广普及。对目前常见煤气化工艺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并分析了煤气化工艺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以及环境保护措施。

关键词:环境保护;煤气化工艺;清洁生产;分析。

1前言。

伴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以往因过于关注工业生产力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所形成的粗犷发展模式,使得我国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严重危及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让人们心中的环保意识逐渐深化。在新形势下,一种新型对煤的利用方式–煤气化工艺,迅速的发展起来并得到广泛的普及应用。在煤气化过程中,凭借煤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足以为气化反应供能,燃烧部分煤炭获得热量并集聚在气化炉中,通入水蒸气进行分解反应,与煤炭不完全氧化并生成含有大量氢气、一氧化碳的合成气体,达到煤气化反应目的。

2煤气化工艺介绍。

2.1固定床气化。

通常,固定床气化的操作温度为800~1000℃,操作压力最高可达4mpa,常以直径在6~50mm的煤粒作为气化原料。固定床的气化炉内气体流速缓慢,煤粒在炉内的停留时间最长可达1.5h,在气化过程中趋于静止。固定床气化对煤种活性、灰熔点及热稳定性要求相对较高且炉型较小、气化能力较弱,主要针对于以褐煤及次烟煤为原料产生以甲烷为主的合成气。

2.2流化床气化。

通常,流化床气化工艺的操作温度为800~1000℃,操作压力从常压到2.5mpa,常采用6mm左右的煤粒作为气化原料。流化床气化工艺的炉内温度分布十分均匀且气化介质流速较快,煤粒在气化过程中停留数分钟并始终处于悬浮状态,气化介质之间保持相对运动状态。流化床气化工艺对原料煤种的活性、灰熔点要求相对较高。其代表工艺有常压温克勒炉、htw、krw等工艺。

2.3气流床气化。

气流床工艺是煤气化工业中最为重要的工艺之一,气流床气化的操作温度为1300~1700℃,操作压力从最高可达6.5mpa,炉内气体流速极大使得煤粒在固定床气化过程中与气流呈同向运动,且全过程仅在炉内停留数秒钟。气流床气化工艺对煤种不高,有很强的适应性。其最典型的代表工艺即为壳牌粉煤气化工艺与德士古水煤浆气化工艺:德士古公司在利用天然气及重油、渣油为原料进行合成气的生产的基础上研发出了水煤浆气化技术。水煤浆气化工艺采用浓度60%左右的水煤浆为原料,除褐煤不能作为原料外还要求煤中灰分含量要求不超过20%,产生的合成气中有效成分含量可达80%以上;壳牌公司在渣油气化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出了一种先进的、独具特色的洁净煤气化技术。

3煤气化工艺清洁生产。

3.1灰水系统。

在气流床气化工艺的生产过程中,灰水系统蒸汽是其主要废气来源。在生产中采用汽提塔提升的方式在进行工段转换的同时灰水系统的蒸汽进行进一步的收集处理。

3.2加压固定床鲁奇炉废气。

加压固定床鲁奇炉气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包含有很多有毒有害的有机物,焦油含量较高,且含有氨、氰等有害物质。在对这些污染物质进行处理时,目前通常采用办法是通过对废气中的酚、氨等物质进行回收,加之汽水分离的方式将焦油、氰等有害物质进行分离,将其作为冷却水的一部分并最终输送到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

3.3固定床气化工艺废气处理。

固定床气化工艺中存在大量的废气排放,其主要是煤气水处理汽提气、煤气水分离膨胀气、及一些泄压排气等。对于固定床气化废气,普遍采用氮气吹出及气柜收集的方法进行有效处理。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必将继续长期作为我国工业及电力行业的主要原料来源。对于煤化工造成的环境污染,仅仅依靠治理措施是远远不够的,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最主要的策略还是对煤炭产业优化升级,以先进的技术为动力促进煤炭产业的转型与结构调整。同时,应提高煤气化工艺对原料的适应性,使其能良好的适用于高水、高硫等品质较差的煤种,解决品质差煤炭的利用难题。提高煤气化利用率,可以有效减少煤化工过程中对煤炭资源的消耗,实现绿色生产的同时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

5结束语。

对于煤气化造成的环境污染,除了制定相关治理措施外,最重要的还是对煤炭产业优化升级,以先进的技术为动力促进煤炭产业的转型与结构调整。对现有的三种煤气化工艺进行升级改进,实现煤气化工艺的清洁生产,助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论文

:在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中,采矿事业为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采矿过后环境的治理也成为了一个难题,为了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切实改善矿山人民的生活环境,国家应当加大对矿山环境治理的力度。在治理矿山的过程中应用最多的方法就是采用化学技术进行环境整治,虽然这种化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改善矿山环境,但是这种方法却也存在着众多的弊端[1]。

1.1在进行矿山治理时不了解具体情况影响治理效果。

人们在进行矿山环境的治理时,通常会有急于求成的心理,这种心理的存在会使人们在对矿山环境不了解的情况下就直接应用化学技术进行治理,这种错误的做法会使矿山受到二次污染,加重矿山治理的难度[2]。在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时应当在一开始就对环境污染的种类进行分析,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治理。即使人们对化学试剂的特性及其化学性质有所了解,但依然不能完全的去控制化学试剂的作用范围,使用的化学试剂可能会污染当地的水资源,并且使污染随着水资源的流动传递到各个地方。

1.2化学处理技术众多无法选择适合的化学技术。

科学家在进行矿山环境的治理时采用的化学技术,是通过将空气和水资源中的污染物分离出来,并且对分离后的水和空气进行进一步的净化,再次回放到矿山环境中,在这种处理过程中,化学处理技术和化学试剂的选择是关键所在[3],但是随着现在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污染物也在不断的出现,新出现的污染物具有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的特点,这为污染的消除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想要消除新的污染,应该对这种新的污染物进行研究分析,找出相应的处理方式,尽量减轻因使用化学物质而造成的矿山环境的再次污染。

1.3在化学反映上存在长期反应和短期反应。

选用化学技术对污染的矿山环境进行治理,是凭借化学物质之间的相关反应来进行的。化学反应生成的产物可以是对环境无污染的物质,也可以是对环境产生更大污染的剧毒物质,这些情况的产生主要取决于参与化学反应的原料和产生化学反应的时间。在化学反应中如果选用的是易于挥发和易于溶解的物质可能会在还没发生反应时就已经进入了大气和土壤中,这种情况的发生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人们在化学反应的时间控制上无法做到精确,反应迅速的化学试剂能够充分的发挥作用,反应生成对环境没有污染能力的物质,剩余的化学试剂开始和新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反应,这种不在研究人员计划之内的化学反应对环境的作用无法进行预测,其反应产物可能对环境无害,但是更大的可能是会对矿山的环境造成破坏。具有长期反应周期的化学物质,有在没发挥作用的就失去价值的可能,对于这种可能发生的事件,研究人员应当及时的发现,在这种意料之外的化学反应对矿山环境造成更大污染时能够截断源头。

2.1在技术的选择上要进行合理选择。

在当今的社会中我国的轻重工业飞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轻重工业在进行生产的同时也会释放出大量污染环境的有害气体和有毒液体。在采用化学技术对这种现象进行处理时要注意根据环境和污染物的类型进行科学的选择,在对化学试剂进行投放时一定要做到准确适量,控制住投放各种化学试剂的比例,使各种化学反应在能够在控制之中准确进行,从而治理矿山的环境污染。经过精确控制用量和使用前污染物种类的确定,即使在经过化学技术的处理后无法将污染全部消除,也不会造成更大范围内的污染。污染治理人员在研究污染种类后,应该制定出详细的策略方案,使工作的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达到治理环境的最大效益。

2.2在技术上通过研究解决问题。

矿山环境的治理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员付出自己辛勤的努力和智慧的汗水。在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和保护的过程中,需要在多个方面按序进行,例如在进行治理之前应当先对当地的矿山环境进行实地调查,在需要治理的地方进行取样,在取样之后将采集的样本送到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并在一段时间内不间断的进行记录实验进程和样本的变化情况,这些实验数据会为以后在矿山环境的治理提供相关的实验数据基础,在得出实验数据后,在较大的实验范围内进行实际的治理操作,观察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查看试验后实验区域是否产生了新的污染物。

2.3在矿山的治理过程中应当注意绿色化学的使用。

环境治理最好的做法就是做到无废物排放的绿色治理,这种绿色治理能够实现废物利用率的最大化,减少因化学反应造成的化学产物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在环境的治理过程中,治理人员应该大力的推广绿色化学,绿色化学的不断发展能够促进一系列的绿色农业的发展,在推广绿色化学的情况下,应结合相应的技术使产生的最终产物能够再次被回收利用,从而造福民众。处于矿山环境的企业应该加大对自身技术的改进力度,加快技术的创新,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只有在源头控制住污染的产生才能达到改造矿山环境的根本目标。政府在矿山环境的治理过程中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不遵守法律法规造成矿山环境污染加重的相关企业进行处罚,对企业的负责人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督促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政府对矿山环境治理者应当起到监督作用,防止在环境的治理中乱用化学技术,造成更为严重的化学污染。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矿山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矿产资源开采过后,矿山环境却遭到了污染,这种污染使得矿山的环境急剧恶化。开采矿山后的环境治理与恢复是世界各国都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讲出了我国在治理矿山环境采用化学技术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策略。治理人员在进行矿山的治理时对环境情况的不了解以及在治理过程中乱用化学试剂会导致矿山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在对矿山进行治理时应当对环境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考察,对化学试剂的应用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只有做好这几方面才能在矿山的治理上有所成就。

[2]何淼。中国矿业用地法律政策博弈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xx.

[3]滕永波。地下金属矿山绿色产业链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xx.

环境保护论文

摘要:随着人口、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环境和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危机的严峻挑战,开展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介绍了以现代微生物选育及培养技术和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为基础的环境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城市垃圾填埋、工农业污染源等方面的应用,最后还讨论了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前言。

环境生物技术(environmentalbiotechnology)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物的生理活动,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的生产工艺,或能够高效地净化被污染的环境以及将污染物转化为资源的人工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结合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从传统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起始,通过应用现代微生物选育和培养技术和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包括水污染在内的“三废”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通常,日常生活中较普遍的污染源就是“三废”。“三废”指的是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这三大污染源严重污染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将环境生物技术应用于“三废”问题的治理,主要是指利用微生物原理将污染物质进行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从而提高环境质量,达到环境污染治理的目的。

环境生物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活性污泥工艺的发展,其理论和实用技术在此一百多年来不断发展和进步,并得到广泛应用,对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环境污染至今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在我国,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现状也依然严峻,并有加剧的趋势,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对环境污染治理新技术的要求也日益迫切。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为环境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现代环境生物技术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形成的。它是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是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紧密结合而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复杂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当代环境科学研究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

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等生物高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大大强化了上述环境生物处理过程,使生物处理具有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专一性,为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展示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下面将简单介绍一下环境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

由于环境中的污染物无论是气体、液体或固体,经过在自然界中的迁移、转化,其最终归趋大多数是水体,因此,水污染的问题尤其突出。我国的水污染十分严重,高浓度有机物废水的处理是我国水污染治理的重点难题。污水中有毒物质的成分十分复杂,包括各种酚类、氰化物、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酸、醛、醇及蛋白质等等。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可以解除污水的毒害作用,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有益的无毒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应用遗传工程技术构建符合人们需要的微生物高效菌以及具有降解多种污染物功能的超级菌可以提高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加快降解速度,以增强净化污水的效力。如微生物高效菌能够将氰化物(氰hua钾、氰氢酸、氰化亚铜等)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氨;利用专门分解硫化物的微生物可以从废水中回收硫磺;利用能够降解石油烃的超级菌以清除油对水质的污染等。还可以将大量的微生物高效菌凝聚在泥粒上形成活性污泥,用来分解和吸附废水中的有毒物质,污水净化后沉积的污泥中存在丰富的氮、磷、钾等元素,是很好的有机肥料。目前应用到废水治理中的生物技术主要有:(1)生物强化技术;(2)生物反应技术;(3)生物发酵技术。

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发展,大量有毒、有害气体被排出,严重污染环境。微生物对污染物能较快地适应,并可使废物、废气得到降解和转化。同传统空气污染控制技术如活性炭吸附、湿法洗涤和燃烧等相比,微生物法以其处理效果好、投资及运行费用低、易于管理等优点,逐渐应用于空气污染控制中。

重金属污染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植物)作用,削减、净化土壤中重金属或降低重金属的毒性。其原理是:通过生物作用(如酶促反应)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使重金属固定或解毒,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移动性和生物可利用性,通过生物吸收、代谢达到对重金属的削减、净化与固定作用。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激发微生物的活性,由此可以改善土壤的生态结构,这将有助于土壤的固定,遏制风蚀、水蚀等作用,防止水土流失。

系统,其中含有特定的生物发光菌株。使用该系统可连续监测同一样品和分别确定不同类型毒性。通过分析,从每个频道获得的资料,可得到总体毒性和各类单项毒性的数据。

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传统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主要有固积、埯埋、焚烧,这些方法会造成二次污染。生物技术的介入可将固体废弃物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处理过程达到了真正的清洁有效,还可优化生态循环;若把处理后的产物作为有机肥料投入农业,又可为人们提供高品质、高产量的绿色食品,构成食物链意义上的又一良性循环。20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就开始进行有关高效、快速堆肥方法的研究。至今,欧美各国及日本已开发了10多种机械快速堆肥工艺,其中最著名的是达诺式回转圆筒型发酵仓工艺。国外还发展用蚯蚓床处理有机垃圾和粪便。大型化的固体废弃物填埋场技术可靠,处理效率有保证,适合环境要求。目前,生物反应器式填埋场已在美国获得广泛的重视。

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是目前我国环境污染控制的最重要课题之一。城市生活垃圾的人日均产生量,因地而异,但必须按日运出城市作适当处理。处理的目的是使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当前发达国家中城市生活垃圾中作为资源再利用的分率高达40%,其余的部分,最通用的方法是卫生填埋法,堆肥法和焚化法。然而将环境生物技术应用于垃圾填埋场,可以改善垃圾填埋生态环境,实现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美化垃圾场自然景,减少垃圾场对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加速垃圾分解,使垃填埋场地可以重新被利用,有很高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常适合我国垃圾处理的现状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其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利用环境生物技术将垃圾填埋场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利用植物改善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利用垃圾填埋场地和垃圾腐熟土种植草坪。

城市生活垃圾的最新处理技术是生物反应器式持;日覆盖层设置;沉降以及稳定期的结束。生物反应器式填埋场的操作要点包括:垃圾的分拣及预处理;水分控制;lc回流;微生物活性的保持;日覆盖层设置;沉降以及稳定期的结束。生物反应器式填埋场已在美国获得广泛的重视。美国epa于20xx年4月发出征求意见的声明中说“:bl已被承认可能是对固体废弃物处理的一个革新。

结束语。

现代生物技术是解决环保问题的强有力手段,它是一种能产生巨大效益的高新技术,与物理、化学技术相比,生物技术具有显著的高效廉价的特点。目前国际上有许多环境生物技术成果已进人商品化、产业化发展。另外,由于我国是一个污染严重的国家,因此建立一个有利于现代生物技术在环保中应用的良好环境规划、法规和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要鼓励和资助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我们也应充分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有重点地加强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参考文献。

环境科学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完美结合———评《现代环境生物技术》作者柳萍,女,清华大学出版社理工一编室,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化工;e2mail:[emailprotected]tsinghua.edu.cn《江西化工》20xx年第3期“环境生物技术在“三废”治理中的应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