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养育读后感大全(18篇)

整体养育读后感大全(18篇)

ID:6946981

时间:2023-11-29 06:25:01

上传者:紫衣梦

8.读后感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对提升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是一些精美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和思考能力。

无条件养育读后感

看了这本书后,有一章让我印象很深,逼向成功,其实是另一种控制方式,看似是由于社会存在“竞争”而产生的,实则是因为家长自己“对失败的恐惧”产生的。学业成绩或运动排名,都是这样的模式。这种逼向成功,让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消失殆尽。身为家长的我,孩子妈妈的我实感惭愧。

又想到自己,就完全是这种模式下的牺牲品。小的时候,父母也要求成绩。但实则,即便成绩优异也不能让我开心多久,因为后面还有无数次的考试。为了考试而学的东西,完全不是兴趣,所以当毕业以后,所有学过的东西“烟消云散”,一点都不记得了。

“无条件的自我评价”对预测人生质量至关重要,如果我们想了解某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关键问题或许在于他拥有多少自我评价,即使“自我评价”接近于“无条件的人”,仍然会在成功时感到高兴,失败时感到失望,但他们的价值感并不会因为这些而有所起伏,因此他们取得成功时不会自我膨胀,觉得高人一等,失败时也不会感到绝望抑郁,一文不值。

《养育女孩》读后感字

那会是个什么画面呢?30年后的一个下午,我正在收拾渔具准备去垂钓,正在找我喜欢的那顶遮阳帽,门口停降下一辆49年新款的特斯拉,车门轻启,下来一位女士。她扎着高高的马尾,额头特别高,穿着米白色丝质衬衫和黑色西裤,蹬着一双矮凉鞋,显得精神干练且特别的自信。那一对大耳朵和浅浅的微笑和那一笑就弯弯的眼睛,可爱又有活力。只见她对我夸张的招招手,喊道:“嘿,尧哥,这是准备去哪呢?”我便不自觉的开心起来,因为我那古灵精怪的闺女回家看我来了。

相信每个爸爸都特别喜欢自己的“小情人”,也正是这份深深的喜欢让我们生怕我们的小公主在成长的路上受到任何伤害。这也是我选择看这本书的原因,很感激这本书给未来20年养女女孩提供了一个思路框架,要注意哪些,哪些需要做,哪些不能做。

之所以没有特别推荐这本书是因为,总觉得这本书一个是讲的太浅,讲得都是些不能深入人心的教条,很多例子也是看完就忘。比如提到青春期女孩和爸爸相处,爸爸因工作繁忙疏忽了和女儿的相处,缺失了陪伴和关注,然后就想办法和女儿一起去出差,最后女儿评价这是她最好的一次旅行。但是爸爸做了啥,如何做的,书里提的特别少且浅:倾听。而怎么去倾听,方式方法却没有。这个我很失望。

另外令人失望的是,我看这本书是奔着养育女孩去的,但是整本书能看到除了所谓对于过早接触性感危害和大环境消费女孩的批判外就剩关于体重的过分关注的警醒而已。其他很多内容都可以适用于男孩,作者完全可以稍微改改出一本《养育男孩》或者《养育孩子》。后来发现,作者真的有一本《养育男孩》的书,搞的我差点没去搞一本看看。另外还有部分内容可能是带有西方国家的特色了,比如派对文化、毒品和酒等等这些也和我们的生活有点距离。

总体来说,这本书多多少少还是会给你一些养育孩子的大道理和经验及建议。网上看到一个很不错的思维导图,稍微按自己的意思调整了下,大概也就是整本书的思路框架了吧。最后我也来说句不会错的大道理:培养女孩我们需要更多的陪伴和倾听,给予她正面的鼓励,在合适的范围中保护她不被外界伤害而又能自主独立的成长起来。

嗨,宝贝闺女,爸爸希望能给你永远微笑的能力。

《无条件养育》读后感

看着书中的内容,多处好像都是平时经历过的,对照着书中所说的一些内容,自感是在父母的有条件养育中长大的。书中这样写道:试图培养内化和自律性,意味着试图遥控指挥孩子的行为,这只不过是一种更加严重的“顺从”。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似乎现在的我就是这样在做的。

由强迫设立规则而让孩子形成的自律,与孩子发自内心,通过自我判断,自我认知形成的“自律”是完全不一样的。想起来,我小的时候,很喜欢看电视,如果没有限制,我可以看半天,看到我这么喜欢看电视,爸爸开始限制我,只能作业做好看一会,慢慢地我也养成了习惯,作业做好后去看一下电视,而后就去做其他事情。现在细想来,看了书中的内容后,我有些质疑这样形成的“自律”,难道不是书中所说的“听话”吗?规则的不断重复,让我最终内化到心里,当能够做到“自律”,爸爸的高兴是不是一种条件呢?像这样的例子在日常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很多,我现在管理的.是四年级男孩子,接管这批孩子,从几次的集会中发现这些孩子不懂得倾听,只要我一说话,他们就开始讲,无论什么话题都要插嘴,我就拿出了措施,只要他们一说话,我就停止讲话,保持沉默,看他们能说多久,刚开始几次,孩子没什么反应,几次后有几个孩子会察觉停止讲话,慢慢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到现在开始学会有事举手讲或者等我把事情说完最后讲。我想,这也许是一种慢慢形成的“自律”。

再说价值观,人生观。也许我们是不可能要求孩子与我们有同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需要放手给孩子自己去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如何做到,我想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要在不断地摸索与实践中实现。

无条件养育读后感

我们并不是说要纵容孩子的行为,只是你会发现,即使最终我们都要修正或者制止孩子的某些行为,但是当你用不同的角度去揣测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时,不同的想法,会让你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当你认为孩子就是无理自私野蛮时,你会批判性地制止他的行为,而且难免态度简单粗暴;当你认为这就是一个好孩子在情绪不佳时的反应时,你会有更宽容的心态更耐心也更平和。

《整体养育》读后感

如何去判断一个育儿博主或者作者。就是有没有跟你说明一个具体操作手段背后的原理,它是只告诉了你“我们对孩子应该鼓励不应该表扬”还是他是否真的跟你讲清楚了这个背后的原理。

而且他是不是忽视了整个的固定式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原理,只是给你截取了这个原理其中的一个片段来解释这个行为。

如果他只是教给你一个手段,那其实他就是一个不负责任,或者说是内功不够的一个网红博主。

那些只教操作技能,还有某些句式的,这样的教育方法,就很像我们在做题的时候只刷例题。就好像你学物理,你刷了好多例题,但其实你连牛顿第一定律都不知道跟你做那些例题到底是不是有效的?如果你特别幸运,那例题里的情况跟你孩子是一模一样,那兴许它会有效,情况不一样的话,用了一下,一看没有用,然立刻转去用新方法再去刷别的例题,这样只会带来更多的焦虑和迷惑。

无条件养育读后感

《无条件养育》第73页,谈到分数的问题。整体文章没有看完,作者最快想提醒各位警惕“分数”的整体概念。他谈到,一名学生是以“高分”为目标还是以“解决问题”或“理解内容”为目标,二者存在很大差别。

记得前些天,还和小牛顿的赵伟老师谈到锐宝的学习成绩,他还说,小学前几年的成绩是不能说明什么的。我还有些不太舒服,也许我们可能各自的出发点不同,他认为这里有吃幼儿园的老本的可能,并且头三年有打基础成分在,到后面,有可能别的`孩子会后来居上。

于我而言,我考虑的是,一个自信的孩子,其实是从一点点的小成功开始的,如果能收获到知识的同时,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取得好成绩,对于锐宝这个是从学习兴趣出发的孩子来讲,至少是没有坏处的,不同的只是我们探讨的方向。因为对于锐宝来讲,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是他学习的动力之源。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锐宝确实是把学习当成一件比较快乐的事情来做的,就拿他考试的看图说话,真的里面就会有一些很出彩的,你都意想不到的句子写出来,老师也都会因此额外而给他加分!

记得开学最初一个多月,锐宝学习鸟这个字,还要组词,我想让他早点写完好下楼去玩,我就举例说:“小鸟在唱歌”,结果锐宝却说“妈妈,我不喜欢你造的这个句子,我想造‘小鸟在天空飞翔’”,锐宝的造句又有创意还很有诗意,让我这个当妈的都会为自己的粗制烂造而觉得难为情。平时写作业时的认真劲,就更是如此了,写的不好的字,一定是自己擦掉再重新写,我跟他讲,下回写好就行了,因为实在想让他多点时间玩!!可是锐宝都是主动要做最好!

所以,还是那句话,主动学习的兴趣,会是最好的动力!!“解决问题”还是“理解内容”又为什么不能二者都可以做到?我也不认为“分数”就能证明孩子优秀怎么着,因为在学校生活之外,有着更多的东西值得我们的孩子去探索学习。说实在的锐宝的学习能优秀,完全是他自己就是个对知识,无论是学校知识还是别的什么知识就充满好奇心,愿意去探索的一个孩子,我也一如一直以来所做的那样,保护好他的未知欲,用爱、自由、尊重来陪伴他,而不是以我的喜恶控制干扰他来探索他自己的未来和人生,这才是最重要的。

思考和读书继续中。

我知道,会有些家长认真看我的日志,也请你们一起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读《无条件养育》这本书吧,无论是幼儿园家长还是小、初、高中生的家长,也许当我们读透了,也在生活中用无条件的爱来养育我们自己的宝贝、甚至是我们自己时,幸福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养育男孩读后感

最近读到《养育男孩》《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很好的两本书。

和孩子沟通也许是每位父母最头疼的事了,有时我在想,该怎样和孩子聊幼儿园的.事呢,豪豪不怎么喜欢回家说幼儿园的事,不知道为什么,问他他也不喜欢说,是他就是这样的性格吗,还是我聊天的方式他不喜欢呢,很喜欢听豪豪说话,小大人一样的,最近还经常“训斥”我,指着我的鼻子说我“这样不对,应该那样,你知道吗?给你一个大拇哥,不给你小红花,”等等的,我想,也许是我平常就是这样和孩子交流的吧,还是在幼儿园老师是这样的呢,该反省了。爱孩子就该尊重他,倾听他,允许他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允许他去按照自己想的去做,当然是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其实,不只是对孩子,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也是需要倾听倾诉,需要尊重的不是吗?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想,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群都是适用的。

尊敬的家长们,请你们放低姿态去爱孩子,把声调调低,让孩子能感受到你的爱你的尊重吧!

蹲下身子,和声细语的说话,不只是女人,妈妈们可以做到,爸爸们也可以的!

养育男孩读后感

《养育男孩》是一月份的阅读计划,但一直拖到三月才来看,上周才看完。

晚上加了他数学老师微信,第二天早上他数学老师通过后,我问了一下儿子在学校的表现。这不问不知道,一问就真的有状况,老师说他这学期上课不积极,作业错得多不说,还丢三落四没做完,并把他的作业拍了发给我看。

当时我就懵了,这才几天没过问,就退步到这种程度了。结合之前他跟我聊的话题,说班里有个女同学,长得漂亮学习又好,几乎全班男生都喜欢她。我意识到,孩子的教育不能再忽视了,决定去书上寻找答案。

这本书比较通俗易懂,并没有艰深晦涩的术语,容易理解与领悟。全书一共十章,第一章总论男孩的特点——脆弱;第二章,论述男孩成长的三个阶段——从出生到6岁,6~13岁,14岁了;第三章,讲睾丸激素对男孩的作用与影响;第四章,论述男孩与女孩在大脑结构上的差别;第五章,讲养育男孩时父亲该做什么;第六章,讲母亲与儿子的亲子关系;第七章,论述培养健康的性;第八章,讲到针对男孩的特征,学校应进行的教育改革;第九章,论述男孩与运动之间的关系;第十章,讲男孩面对的社会挑战。

从书本的结构来说,从男孩自身的特征出发,兼顾了家庭、学校和社会,涉及到了成年前的各个年龄段,可以说是比较全面了,而且书中也列举了许多实例来阐述和分析。但有部分章节,讲得不是那么逻辑清晰,比如第五章——父亲应该做些什么——里面有一节“不必强迫孩子”,例子和观点总觉得是在隔靴搔痒。当然,这只是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我也特别关注男孩6~13岁这一阶段的阐述,许多描述也跟我遇到的问题相似,涉及到的理论与方法对我目前具有指导意义。“如果孩子能够得到家庭成员的表扬和肯定,并且能与家人进行良好的交流,那么虽然与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也不会感到特别有压力。”这一点,让我想到儿子一直对自己皮肤黑而困扰的事。身边的人经常就他的皮肤黑取外号,我们也不以为意。又一次,被别人称呼“小黑牛”时,他生气地回复:“你才黑,你才是‘大黑牛’呢!”我把这件事当作他性格外向的证明,在一次聚餐时讲时,在座的有位老师,批评了我,说我不该在公众场合谈论这个问题,而且他反对别人说他黑,也说明他是非常在意自己黑,在意别人说他黑的。当时我还不觉得有什么,直到有次他不无感慨地说:“为什么大家都那么白,而我这么黑呀!”这时,我才意识到了问题的重要性。他的内心是自卑着的。所以就尝试着告诉他:“皮肤黑并没有什么不好,恰恰是健康、活力的表现,你看你多擅于运动。”也牢记在心,以后多正面引导他,而不是把这个问题不断强化,让他不断得到负面的暗示。

在第三章,关于“男孩需要明确的指令”,不光对养育自己的男孩,对我现在担任的男生班主任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全班56个同学,全是男生,刚接手,纪律混乱不堪。许多学生跟我反映,自己今年变好多了,以前怎样怎样,老师也不管。借鉴书中的经验,明确告诉他们:要么遵守纪律,要么离开。并把相关违纪处分条例公布且让他们牢记,对于已经触犯了的同学,及时给予处分。暂时不能说有显著的效果,但如果不给他们明确的指令,让他们懂得三件事——谁负责,规则是什么,规则能否得到公正执行——这群十五六岁的男孩,真不知道要闹出怎样的混乱局面。

第六章,母亲与儿子部分,特别实用。书中指导母亲在男孩的各个年龄段应该扮演的角色,上学时,辅导他学习,监督他,为他制定规则;长大后,成为孩子的顾问和朋友。这对母亲的要求并不低,所以作为母亲,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母亲的成长过程。“自然结果”和“公正意识”,也就是说,孩子要汲取经验总结教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同时,只要是有关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和他商量再决定,不然只会事倍功半。“让男孩做家务”,也有利于男孩成长,摒弃传统观念,认为男孩做家务成不了大事,而要他在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时获得成就感,同时也有利于他将来独立生活,还可以趁做家务时,多一些交流的机会。比如上次他跟我说的,同学间男孩喜欢女孩的小秘密,就是跟我一起整理房间时跟我聊天说出来的。

对于儿子跟我谈的,男生喜欢某某女生,某某女生喜欢他的问题,在第七章——培养健康的性——也找到了解决的方向。对待这个问题,不能一味指责批评,应该保持开放和积极的心态,肯定他的优点,鼓励他跟女同学也成为朋友。孩子在生活中得到的亲情和温暖越多,他们长大成人后越会有安全感,也会更加热爱生活。

这一点,身边同事也跟我上了一课。有一天晚上在办公室,儿子在做作业,我在看手机,让儿子把作业给我检查,一些简单的题目做错了,我就开始数落批评他。虽然书本的道理看了许多,可到自己身上时,往往就忘了理论的存在了。同事趁孩子去改作业时,悄悄叫住我说:“孩子要多鼓励他,赞赏他,你越肯定他他就会越努力。母亲伟大就伟大在这里,陪伴和鼓励。别人尝尝问我是怎么培养我儿子考上清华的,其实也只有两点:高效陪伴,鼓励赞赏。你这样做了,孩子就有了安全感,什么事情都敢跟你交流了,他以后也不会被网络之类诱惑。真的,多鼓励他,多表扬他。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他的一席话,说得我脸发烫。真的很感激,能有人直言不讳地指出我的不足,让我有机会去改进。也很感激能有众多优秀的育儿书,可供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参考。

这不能说是严格的读书笔记了,只能说是阅读过程中,一些结合自己实际的零碎的想法。

养育男孩读后感

没有遇见安东尼·饶博士著作的《如何养育男孩》这本书的时候,我是一个非常焦虑的妈妈。那时的我刚刚生完二胎根本无暇顾及大宝,于是我急切的把大宝送至幼儿园。我以为分离焦虑不会持续太久,然而哭泣、喊叫、拉扯和推搡很久都充斥在我和大宝之间。当时的我既疲惫又沮丧,一度陷入自我怀疑的境地,直到在樊登读书会节目中看到饶博士这本书。本来我是不抱希望的,因为之前买了一堆育儿书籍都感觉实用性不强,收效甚微。对于没有多余精力的我来说,行之有效的方法才是关键,幸好遇见了这本书。

书中的第一部分先讲了男孩儿的特性。因为男孩大脑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控制身体活动、空间意识和分类信息的区域,而女孩的大脑重交流与人际,所以他们好动、顽皮、甚至会有很多不良行为,当他们跑跳、旋转、喊叫甚至在你叫他时无动于衷,都只是因为他是个男孩。从养育孩子的角度来看,女孩比男孩好带。

帮我们了解了男孩的特点之后,第二部分饶博士就通过案例针对如何培养男孩8大能力进行了阐述。饶博士认为培养男孩的社交力、共情力、运动、自控力、面对失败的能力、奇幻思维、耐挫力、与老师相处的能力是养育男孩的关键。

其中有两个案例我印象特别深。一个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在几个男孩不好好喝果汁并往里面吹泡泡时的处理方式,老师把他们的杯子拿走了,然后对他们说:“只要你们这样做,我就把杯子拿走。”接着她把杯子放到了男孩们能看到但够不到的地方,尽管男孩又哭又闹,老师说:“不行,杯子是用来喝水的。”她就说了这么多,没有喊叫和训斥,只有一个明确的结果。还有一个是饶博士推荐的《野兽出没的地方》书里那位妈妈的做法,故事中小男孩马克斯经常在家里搞破坏,当妈妈让他停下时他就像野兽一样冲妈妈大吼,然后妈妈就让他上床去。他在房间里大发脾气,想象自己在丛林里探险。然而过了一会儿他闻到了妈妈为晚餐准备的饭菜的香味,他就又坐着船回来了。这两个故事中老师和妈妈的做法有共通之处:

1、她们都没有对男孩们大喊大叫或是训斥。

2、让男孩尝到了后果,老师没收杯子,妈妈让男孩回到自己的房间。

3、在过程中不会检查他们,不关注他们的负面情绪。

4、她们没有生气,等男孩平静下来一切还跟原来一样。

饶博士认为男孩的八个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反复练习习得的,在书中可以看到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让我不再焦虑,让大宝平稳的度过了他的第一个叛逆期。这本书我现在还会经常拿出来看,里面的案例分析和处理方法都能拿到生活中反复推敲,不只是让男孩更懂规矩减少不良行为,更能让自己良好的把控情绪,从而拥有更优良的亲子关系。如今看到那些家有男宝的宝妈对自家孩子又爱又恨时,我就会推荐给她这本书,并且会平静的告诉她:不要恐慌,只是因为他是个男孩。

为人父母的教养之路任重而道远,希望能够遇见更多这样的好书。

养育男孩读后感

曾经我也是多么坚定的认为“将规则内化,让孩子做到自律”是纪律教育的一个目的,我同样认为,做父母的就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并传递给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可是这句话却说“这只不过是一种更加严重的“顺从”。虽然,当上完生命的课程,我一直在思考规则的建立和执行是不是应该有着“变通”和弹性,但却仍然认为“自律”还是教育的一个目的,并不曾怀疑。再说价值观,人生观,也许我们是不可能要求孩子与我们有同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需要放手给孩子自己去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如何做到,我想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养育男孩读后感

摆脱软弱,遇事不哭泣,孩子需要培养坚强的性格。爸妈需要给孩子独立锻炼的机会。如单独活动,和陌生人谈话,与小朋友来往,自己完成作业等。即使有一定困难也要让孩子自己去做。因为只有孩子经常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事情他才能体验克服困难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并变得坚强起来。

做有主见的boy。

妈妈们都喜欢听话的孩子,但是听话和有主见并不矛盾。孩子有自己的见解,懂得明辨是非,能更好的理解大人的指令并听从。

想要孩子有主见,就要给孩子多锻炼,这里的锻炼并不是体格上的锻炼,而是让孩子多做一些事情,。接触、经历的事情多了,就会有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逐渐变成有主见的孩子。

此外,父母还要给予更多的尊重,因为亲子之间在成长背景、成长经历、价值归属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差异,孩子的见解很可能和我们不同。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不同见解,才能更好的帮助他形成独立的人格和思想。

掌握基本生活技能。

不要以孩子小不会做为由,包办孩子的所有事情。在家中要让孩子担负一定的责任,例如收拾碗筷、扫地、晾晒衣服等,随着年纪的增长,慢慢的学习和掌握如何做家务,让孩子长大后具备独立的生活技能。以后哪怕一人在外生活,也能照顾好自己。

妈宝男常见特征。

一:软弱。

爱哭,妈宝男给人的感觉就是超级爱哭,动不动就掉眼泪,说好听是情感细腻,不好听就是性格软弱。这也是妈宝男常见的特征,自小在父母的保护下成长,没有经历太多的挫折,遇事就想退缩躲避,求助父母或他人,不擅长自己主动去解决问题。

二:没主见。

妈宝男通常对妈妈很孝顺,重要事都由妈妈做主,看似很美好对吧?但是,妈宝男习惯于听令父母,从不会主动下决定,这和选择困难症不同,而是根本没有主见的表现,一旦离开父母的庇护,独自面对社会,就极易陷入恐慌当中。

三:不独立。

妈宝男做起家事来往往一塌糊涂,更多时候还是要靠妈妈照顾,甚至内衣裤都要妈妈来为他洗。如果要提起做饭,那就更别奢望了,根本是等妈妈做好只顾吃的那种,仿佛这一切都是应该的!

养育男孩读后感

昨天《无条件养育》这本书到了,尽管已经读了不少与之相似的书,但还是想了解多点关于《无条件养育》方面的东西。

上周和锐宝同学的妈妈讨论关于孩子的兴趣的时候,有妈妈说,为了让孩子长大了有个兴趣,就得培养孩子弹钢琴,尽管孩子已经明显表示他不喜欢,没兴趣。难道我们比孩子自己更加清楚他的兴趣是什么吗?还是我们认为孩子是个不知道自己兴趣所在的没有能力的人?!这让我想起武志红先生在他的书里写的一位妈妈始终不给孩子买她喜欢吃的冰淇淋的故事。

小姑娘一直想吃这种口味的,而妈妈一直坚持自己的女儿不会喜欢这种口味,而是会喜欢妈妈给她挑选的口味。

一个连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没有选择权的孩子,怎么可能做主选择自己的人生?

《无条件养育》里面谈到我们有的时候,会选择孩子做对了什么,我们才认可孩子,这就是有条件养育。

记得当年曾经在锐宝一岁左右的时候,看到一篇网络文章上有位妈妈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她的孩子两三岁左右,喜欢拨家里花盆的`花草,她妈妈采取的行为就是:当孩子拨花草的时候,就不抱孩子,当孩子不拨花草,妈妈就抱孩子。当年觉得似乎这个方法很好,但是随着学习育儿和心理学知识越来越多,就发现了其中的弊病那就是:你做的对了,你才值得妈妈抱(爱),你做的不对,你就不值得妈妈抱(爱)。

看了一些小巫的书孙瑞雪的书,慢慢开始给了孩子更多的自由、爱和尊重。我只是陪伴孩子,在他需要我出现的时候,在他主动要求我帮忙的时候,我会和他一起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而绝不是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去全力包办。

从这点来说,其实我也很喜欢蒙台梭利和华德福的教育理念,相信孩子才是他生命的主人,我们当家长的只是陪伴他她们成长。

养育男孩读后感

最近很多家长说到家里的男孩子在家里对学习很抵触,对父母的话很抵触,不知道怎么和这个时期的孩子相处。我想《养育男孩》这本书可以给他们答案。

一年级的男孩正处在书中说的第二阶段:尝试学着做男人。

“6~14岁的男生正是他们需要得到男性榜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爸爸应该起着榜样和偶像的作用。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如果父亲不是孩子的偶像的话,孩子长大后会出现特别多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自律性会比较差,孩子做事情会需要别人督促,工作、学习起来很被动。”

“许多爸爸更愿意待在办公室加班,让别人教孩子打球,甚至是读书,他们认为只要能挣钱养家,为这类服务付费就可以了。他们不是通过陪孩子而是通过努力工作来表达对孩子的爱。”

在我们国家,越来越多的家庭陷入这种模式: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家庭问题便由此产生和爆发。从学生作业本的家长签字可以看出,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大多数是妈妈,爸爸占少数;每次开家长会,都是清一色的妈妈。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去探索世界。而现在,很多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他借口工作逃避家庭,是家庭关系中一个影子式的爸爸。对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孤军奋战的女人会难以避免的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又会不自觉的把家转化为她痛苦的工作场所,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包裹起来,造成过度依赖或者母子矛盾。

好爸爸应该怎么做呢?其中给出这样的建议:

1、爸爸们应该明白你在孩子教育中是独一无二的。对大部分的爸爸来说,你在家庭是一棵参天大树,而在工作单位中只是绿叶、小草;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他长大了你就再没有机会了。缺乏父爱的男孩会更容易产生暴力倾向、参加团伙、陷入困境;缺乏父爱的女孩更容易自卑、更早的发生性关系,受人鄙视,无法继续学业。

2、放下身段和孩子一起打闹吧:研究发现,孩子在打闹游戏中学到的东西对他们意义深远,他们学会了怎样玩得开心,制造噪音,观察他人,制定规则。特别是在规则感上,打闹游戏有时候会让他们累、让他们痛,这时爸爸们就可以和他们讨论规则,比如不能伤害对方,什么时候该结束,而这样的亲身体验活动显然有助于培养男孩们的自控力。

3、教育男孩要尊重女性。当男孩们到了十几岁的时候,他们的个头很快就超过了妈妈,他们突然发现自己有力量可以反抗了,有时会对妈妈和周围的女性不敬,这时爸爸应该介入,明确地告诉他你的态度。而且如果你是真心地尊重和关心妻子,那么你的教育就有威信,而不是被儿子鄙视和嘲笑。

4、夫妻教育理念不一致时,切忌在孩子面前显露出来,应该事后和妻子协商一致。

5、不必强迫孩子:如果有一天孩子不那么喜欢你,也不必为此担心,如果你一直和孩子相处愉快,这种感情就是存进银行的钱,偶尔的冲突,只是提了一笔小毛毛钱而已。

6、如果你和爱人的婚姻出现了问题,离婚了但一定切记不要离开孩子的生活圈,一些人认为只要不和孩子联系,孩子就很快会度过那段伤心时光,这是极度错误的,这种做法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会延续他一生。

希望每个男孩子都能在爸爸妈妈的用心关爱和呵护下成为积极、勇敢、有担当的男子汉。

养育男孩读后感

一本书翻下来觉得内容并没有销量那么出彩,对我个人的收获而言:一是作为女性和母亲,略科普了一下男孩的生理特点,包括激素和大脑结构;二是一再强调了父亲在养育男孩中的重要性。

整本书概括起来主要讲了男孩成长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出生到6岁,叫温柔岁月。这个阶段的男孩是属于母亲的。

在这个阶段,妈妈是孩子寻求爱情的第一参照;如果妈妈有兴趣教孩子知识并且乐于和孩子交流,会很好的促进他的大脑发育完善,使他获得更多的讲话技巧,从而使他再以后的生活中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另外,现在很多的家长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早早地让孩子上托班,或者过早使其独立。但是要注意了,男孩入托其实不宜过早。3岁以后分离更容易让男孩感到焦虑,认为自己被抛弃了,从而在感情上封闭自己。

所以对这个阶段的男孩来说,细心的亲人或者有责任心的保姆看护比进托儿所要好得多!

对男孩来说,最重要的一课:是学会和照顾他的人保持亲密的关系,信任那个人――能感受到别人的温暖并理解别人的善意。

对6岁下的男孩总体来说,性别差异并不重要,妈妈是最主要的看护人,(当然爸爸也可以胜任)不过,有一到两个主要的看护人爱护孩子,一直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会在内心深处感到安全,他的大脑就会得到充分发育,从而获得与人亲密交流的技巧。这样的孩子也会更喜欢与人合作和热爱学习。

第二阶段是6-13岁。在这个阶段,是爸爸对孩子产生影响,同时也是在儿子心中树立英雄形象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从情感的角度来看,爸爸变得更为重要,男孩会更留意爸爸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像爸爸学习(虽然这让妈妈嫉妒无比)爸爸必须抽空陪伴孩子,赞扬和亲近孩子,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并与妻子一起分担照顾孩子的工作。

第三个阶段是14岁以上,向男人转变。父母需要为孩子找到一个合适的引导者,可以是家庭集体活动、社区学校或者是除父母外其他爱孩子的成年人。

书中强调了除父母外,另外成年人对男孩帮助的重要性。这也说明,这个阶段的孩子遇到问题已经不再往内寻求解决方法,而倾向于向外,向朋友和其他成年人寻求答案了。所以,为他们找到一个好的引导者,比如出色的教师、教练等人。是父母们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另外一个难题。

读完这本书,才发现男孩的成长,对家庭,特别对妈妈来说是渐行渐远的,仔细斟酌,却也是好悲伤的事实。哎,所以,好好珍惜现在共处的时光吧,然后再学会慢慢放手,再只能默默关注了。

在养育孩子的路上,哪有容易二字,努力,共勉吧!

养育男孩读后感

看完《无条件养育》,之前认为惩罚孩子是万万不行的,属于居高临下的判罚,其实表扬孩子同样属于居高临下的施予,是属于硬币的两面。虽然一个听起来残忍,一个听起来是赞赏,但都属于强者对弱者的一种评判。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不管是之前的传统教育里的惩罚包括体罚,还是现在所倾向的不打赏识教育,本质上针对的是孩子的行为。我们做到宠辱不惊,不因为孩子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好的表现就怎么样自己的孩子。我们自己心理上首先保持一个平常心。特别是优秀的孩子,不需要有压力地成长,他们需要自我感觉好,对自己无论是什么样的都认同自己。因为优秀的孩子就是老师口头表扬的对象,尤其要摆正心态。经常受批评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无条件认同。所以中等的孩子更容易保持平常心。

我们的教育模式要明确地告诉孩子:我们无条件接纳她。一下子心理就没有负担了,真正拥有了健康的心灵..

在《无条件养育》第七十二页里,艾尔菲。科恩提到关于孩子入学年龄的问题。里面谈到在作者小的时候家长倾向于让孩子早一年上幼儿园,因为可以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现在会有些家长选择让孩子晚一年上学,因为孩子可能会因为比同学年龄大而更加老练。他认为,这种养育行为上的180度大转变滑稽而可笑,但是二者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个决定是否是真正建立在孩子的需要之上。

这也让我反思,几年前我就决定让锐宝晚一年上学,到底是不是正确的行为。

不得不承认,我也有觉得让锐宝比同学年龄大显得有些沾光的想法,因为孩子越小,差几个月接收和理解能力都会有不同,我的确有这样可以增加锐宝自信心的认识。但又不完全是,这是因为国内教育现状以及锐宝的年龄相联系的。锐宝出生在九月,如果去年入学,他才不到六岁,在班级里会是最小的孩子。可能在识字量和数学上不会比别的同学差,但是他在力量和身体发育上,手指肌肉发育能不能跟上一年级作业多的情况,都是我要考虑到的。如果早一年上学,可能会让锐宝会因为作业过多而失去对学习探索本身的兴趣,这才是我担心的。并且,因为在班级里会是年龄最小的,就有可能在作业上不如别人写的快,而拉整个班级的后腿,老师有可能会经常有批评,批评有时会伤害到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与其这样,还是让锐宝晚一年好点。对于低年龄的孩子,老师和来自外界的批评,有可能会引起孩子对学习兴趣减弱,我不想去冒这个险。

而晚一年上学,锐宝和一起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入学,可以多玩一年,在身体发育上,接收理解上更加好一些。如果学校作业少,当然更好,他可以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说就可以去打打乒乓球或者报名参加他喜欢的小牛顿实验班。如果作业多,他的手指肌肉发育强劲一些,写作业的时候,伤害有可能就少点。如果他作作业快,当然好,可以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做作业慢,也不会引起他太多的反感。即便是晚上一年学,锐宝还是有曾经因为作业多而泪眼汪汪让人心疼的时刻。即使是现在,他还会说不喜欢周末,因为作业布置的会比平时要多!

我改变不了学校教育的现状,尽管当时为锐宝挑选这个学校,在我们当地还是作业最少的,可是因为年级组长是一个以作业多为好的教育理念。这些方方面面的情况我都要去考虑到!怎么样做,可以保护好锐宝对知识强烈的求知欲。

所以我还是觉得,我让锐宝上学早一年还是晚一年,都是为了保护他探索、学习的兴趣来选择的!很庆幸,目前来说,晚一年上学的决定,还算好!

就在刚才锐宝睡觉前,我还和他聊天,问他,现在是复习了,他会喜欢吗?(因为我担心复习会不会有些让他枯燥)锐宝说,他喜欢,“因为复习也会有些有意思,有趣的知识”。我想,关于入学年龄早晚这件事情,就已经不是问题了,因为对他来讲,兴趣,会是他最好的动力!

昨天《无条件养育》这本书到了,尽管已经读了不少与之相似的书,但还是想了解多点关于《无条件养育》方面的东西。

上周和锐宝同学的妈妈讨论关于孩子的兴趣的时候,有妈妈说,为了让孩子长大了有个兴趣,就得培养孩子弹钢琴,尽管孩子已经明显表示他不喜欢,没兴趣。难道我们比孩子自己更加清楚他的兴趣是什么吗?还是我们认为孩子是个不知道自己兴趣所在的没有能力的人?!这让我想起武志红先生在他的书里写的一位妈妈始终不给孩子买她喜欢吃的冰淇淋的故事。

小姑娘一直想吃这种口味的,而妈妈一直坚持自己的女儿不会喜欢这种口味,而是会喜欢妈妈给她挑选的口味。

一个连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没有选择权的孩子,怎么可能做主选择自己的人生?

记得当年曾经在锐宝一岁左右的时候,看到一篇网络文章上有位妈妈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她的孩子两三岁左右,喜欢拨家里花盆的花草,她妈妈采取的行为就是:当孩子拨花草的时候,就不抱孩子,当孩子不拨花草,妈妈就抱孩子。当年觉得似乎这个方法很好,但是随着学习育儿和心理学知识越来越多,就发现了其中的弊病那就是:你做的对了,你才值得妈妈抱(爱),你做的不对,你就不值得妈妈抱(爱)。

看了一些小巫的书孙瑞雪的书,慢慢开始给了孩子更多的自由、爱和尊重。我只是陪伴孩子,在他需要我出现的时候,在他主动要求我帮忙的时候,我会和他一起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而绝不是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去全力包办。

从这点来说,其实我也很喜欢蒙台梭利和华德福的教育理念,相信孩子才是他生命的主人,我们当家长的只是陪伴他她们成长。

养育男孩读后感

我是一位母亲,当女儿还没出生时,我就开始思考自己的养育模式,当孩子出生后,我在思考当事情进展的不顺利时我的反应,我想天下所有父母都会和我这样去思考。我们能确保宝宝在不停地哭闹,再将刚换好的寮步弄脏,甚至不好好睡觉的时候,依然能感受到被爱和被认可吗?有些人会很快变成不可共患难的家长,变得只会在孩子好带时给予孩子支持和关心,可偏偏无条件的爱则在孩子难带的时候最重要。我想大多家长会和我一样没有做到在孩子最难带时给予无条件的爱。

因此,我们不应该给孩子压力,而是支持,温和的指导,鼓励,信任孩子日益增长的能力,必要时给予帮助。我们不应该让孩子参加竞争性强的活动,而应给他们提供享受学习乐趣的机会,用不需要战胜他人的方式去学习。我们需要鼓励更多,评价更少,永远无条件地爱着孩子。

养育男孩读后感

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当然,每个当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正直的,健康的,有责任心的,积极向上的,充满爱心的,自信的……那么我们每个孩子都会如父母所愿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天下没有生来就“听话”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具备独一无二的人格,都会给父母带来无尽的挑战,尤其是挑战我们的耐心。面对现在生活和社会的压大,于是我们对孩子要求越来越严格,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实无形地把自己的压力强加给孩子,所以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教育不能以“听话”为目标,强迫孩子听话,或者是要求孩子成为你所希望的人都是有条件的爱。这样的教育有失短视,着眼于立竿见影,让孩子乖乖就犯,受我们的控制,但这样会给他们今后的生活带来很多的问题。而无条件的爱则目光长远,着眼于长期效应,赋予孩子安全感,力图让孩子充满爱心地成长为自信、独立、品行端正、负责任、有担当的人。

养育男孩读后感

因为我的宝贝是男孩,所以找到这本书学习一下,一开始我觉得教育男孩女孩不用特别区分,父母只要可以给孩子爱,不用分性别来教育,但不然,读了才懂,男孩和女孩有着根本不同,从怀孕开始,就会开始影响孩子,生理基础很重要,男孩子对于分离焦虑会更敏感。此时我联想到一泽上了两次幼儿园时的经历,第一次是在19个月时,孩子回家后也哭闹不止,三天后就生病了,第一次入园失败。之后26个月开始第二次上学,开始的一周基本是一位幼儿园老师专门照顾他,说起来真的也很感谢宝贝第一位老师:禄老师。所以这次很顺利的入学了。所以不要让男孩过早的入学,晚一点有晚一点的好处,男孩语言发育也比女孩晚一些。

在男孩的教育中,爸爸要多和孩子一起玩男孩才玩的游戏,比如:打架中也会学到很多,打疼后,分析如何不伤害对方,生气后如何安慰对方。充分感受爸爸的存在。看过这本书,我推荐给我老公,这本书真的很实用,我们共同学习,体会养育男孩的快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