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声音音乐教案(专业18篇)

小班声音音乐教案(专业18篇)

ID:6975949

时间:2023-11-30 06:17:51

上传者:笔舞

通过小班教案的实施,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小班教案范文的分享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听声音辩事物》小班音乐教案

1、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通过操作活动,学习听辩各种东西发出的声音并能用语言表达。

3、发展幼儿的听辨能力及口语的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对声音的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辨别不同事物发出的不同声音。

活动准备。

1.各种饮料瓶子一人一个,分别装有若干的硬币、纸削、豆子、米等。

2.打击乐器若干。

3.桌子分别布置成小狗、小兔、小鸡、小鸭的家。

4.录音机一台及有关录音带。

活动过程。

一、引题。

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到小动物家里去做客,那做客时要怎么样呢?(老师交代要求: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不能随便的碰东西)。

二、第一次尝试让幼儿听辨硬币、米、木珠、及豆子在饮料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1、操作活动一听辩硬币在易拉罐瓶子(旺仔牛奶)中发出的声音。

师:(1)这是谁的家?(小狗的家并提醒幼儿跟小狗问好)小狗家里有什么?(旺仔牛奶瓶子)里面装的是不是牛奶呢?请小朋友不要打开盖子,你们拿起来摇一摇、听一听,听出来的马上告诉老师,看谁最能干。

(2)幼儿摇旺仔牛奶瓶听辩硬币发出的声音。

提问:你听出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个别幼儿回答。证实正确的答案以后让幼儿集体练习句子:这是硬币发出的声音)。

2、操作活动二听辨豆子在易拉罐里发出的声音。

(1)教师带幼儿到“小兔家”(提醒幼儿向小兔问好)。

提问:小兔家里有什么?(百事可乐)那里面又会是什么呢?请小朋友摇一摇、听一听,听出来再告诉大家。

(2)幼儿操作摇摇听辩是豆子发出的声音。

提问:你听到什么声音,可能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幼儿自由回答,最后请一名幼儿打开盖子,证实里面是豆子后,让幼儿集体练习句子:这是豆子发出的声音)。

3、操作活动三听辨米在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1)带幼儿到“小鸡家”(提醒幼儿向小鸡问好)。

(2)幼儿操作摇一摇、听一听,米在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师:这是什么发出来的声音?(幼儿自由回答,最后请一名幼儿打开盖子,证实里面是米后,让幼儿集体练习句子:这是米发出的声音)。

4、操作活动四听辨纸削在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1)带幼儿到“小鸭家”(提醒幼儿向小鸭问好)。

师:前面是谁的家呀?(小鸭家)小鸭也为我们准备了很多的礼物,我们再来听一听,里面是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2)幼儿操作摇一摇、听一听,纸削在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师:这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声音?里面有没有东西?会是什么?(幼儿如一时难以听出老师可以视情况适当加以引导和提示)。

三、第二次尝试:听辩打击乐的声音。

利用老师身上的口哨让小朋友把眼睛闭上用耳朵专心听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2、操作:老师在背后分别敲打小铃、木鱼、铃鼓等打击乐器,让幼儿猜,猜中出示实物,和幼儿一起拍节奏。

3、小结:这些都是打击乐器,是用来为歌曲伴奏的。

四、第三次尝试,用饮料瓶为曲子伴奏。

1、师:(指着小动物家里的饮料瓶)这些饮料瓶子里放了东西后也可以作为打击乐器。

2、(放录音)教师用饮料瓶示范为曲子伴奏一次。

3、幼儿每人到小动物家里拿两个饮料瓶,跟老师一起为曲子伴奏一次,伴奏两三次以后,跟老师边摇瓶子边出活动教室。

教学反思。

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积极性,加强游戏的.趣味性,首先以幼儿的一日起居为线索贯穿整节课,通过课件形象具体感受不同的声音,然后出示多种物品,让幼儿感受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最后人手一种饮料瓶子作为乐器为歌曲进行伴奏。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始终保持活泼、学习的积极性也是蛮高的。但在最后孩子拿到饮料瓶子后,孩子的专注力都放在了饮料瓶子上,没有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课后觉得应把各种物品摆在桌上让孩子先去主动探索,然后再给予总结,课堂效果会更好些。如何上好一节成功的课,必须在教学中达到每个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稳走每一步,虽然这节活动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我不会泄气,每一次的教学都是提高教师的成长。活动下来也让我体会到:探索过程中应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把主动权留给孩子,而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这样幼儿才能更自信,收到的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

小班音乐活动好听的声音教案

1.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3.在为乐曲伴奏中,感受声音的轻响。

1.宝宝生活中声音的flash。

2.大鼓和小鼓图片各一。

3.每人一个空饮料瓶,小盆5个,豆子若干。

(一)、生活中的声音。

听声音:(以宝宝早晨的生活背景)笑声--鸡鸣--盥洗--汽车--问候(老师早上好)。引导幼儿说出笑声、动物的叫声、听水声进行猜想、说出马路上的汽车声等。

1.(ppt娃娃笑声)你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是谁的笑声啊?

3.你听听,宝宝现在在干什么?(ppt水的声音)。

4.(ppt马路上)你看,宝宝乘着爸爸的车要上幼儿园了,这个车在马路上是会发出什么声音的啊?马路上除了这个声音之外,还有什么东西也会发出声音的?(摩托车,自行车)。

小结:马路上的声音还有好多好多,我们以后可以慢慢去听哦。

(二)、让小瓶发出声音,为大鼓小鼓伴奏。

1.到了幼儿园看到老师要说什么啊?(老师早)听听这是男孩在说还是女孩在说。

2.到了幼儿园问过早之后呀,老师要和小朋友做游戏了,你看房老师今天要请你们玩什么?(瓶子)。

3.看看,这个瓶子有声音吗?(没有)你有什么办法让它发出声音吗?

6.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就学大鼓和小鼓的声音:

大鼓--我是一只大鼓,我的声音很大,咚咚咚咚咚。

小鼓--我是一只小鼓,我的声音很小,咚咚咚咚咚。

7.哦,大鼓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啊?小鼓呢?(大鼓力气用的大,小鼓力气用的小)。

8.刚才我们知道了力气用的大一点会发出大鼓的声音,力气用的小一点会发出小鼓的声音。接下来我们再来做个小实验再来看一看什么样的情况下声音会有大有小。(教师操作一个瓶子装几颗豆子,另个瓶子装多点豆子。摇一摇让幼儿听听哪个声音大)。

小结:原来豆子放的要多一些,不能满,力气要大一些就是大鼓的声音了。

(三)、为"大鼓小鼓"唱歌,边摇瓶子配乐曲边唱歌。

教师弹奏歌曲大鼓小鼓,幼儿摇晃瓶子为歌曲配乐。

(四)结束活动。

小朋友们我们平时还听到过许多好听的声音。我们一起到教室外面找一找,好吗?

《听声音辩事物》小班音乐教案

设计理念:

听觉是幼儿感受世界、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奇妙的声音”创设了以声音为主题脉络的学习情境,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中,幼儿感知着、理解着、创造着、发展着。艺术活动《厨房的节奏》,幼儿通过学唱歌曲,感受厨房里听到的炒菜声、瓶罐声、油锅声从而关注某些特定环境中的特殊声音,感受声音的奇特。并通过与同伴的合作表演尝试制造简单的声音效果,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能用快乐的情绪演唱。

2、能按乐句敲击乐器,进行初步的合作表演。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唱歌曲。

活动重难点:

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能够按乐句敲击乐器,进行初步的合作。

活动准备:

1、音乐磁带《厨房的声音》。

2、幼儿分成四组,每组“乐器”分别是勺子、果奶瓶、筷子、塑料纸。

3、课前请幼儿熟悉厨房的声音。

活动过程:

一、厨房里有那些声音。

1、你听到过妈妈在厨房里烧菜吗?

2、想一想,妈妈在厨房劳动时会发出哪些声音。你能用自己的声音来模仿吗?

二、唱唱厨房的声音。

1、教师放慢速度,清唱歌曲一遍。

2、你在歌中听到了什么?主要有哪些声音?

3、引导幼儿猜想、讨论:歌曲中的“乒乒乓乓”、“哗啦哗啦”、“嘭恰嘭恰”、“嘶嘶喳喳”分别是做什么事情发出的声音。

4、幼儿跟唱2――3遍,熟悉歌词。

5、你平时在厨房里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6、带领幼儿完整演唱歌曲几遍。

三、厨房里的大合唱。

1、出示果奶瓶、筷子、勺子和塑料纸,请幼儿听一听敲击它们或揉搓塑料纸发出的声音。

2、厨房里的声音这么多,就像大合唱。让我们用这些乐器来学学这些厨房里的声音吧。

3、幼儿分成四组,每组幼儿分别手拿不同的材料,教师弹到象声词乐句时由幼儿表演。

如3・311蚩梢晕瓶罐组敲击两个果奶瓶发出声音2・244蛭洗菜组用两根筷子对敲发出声音,5・533蛭切菜组用勺子碰触桌面发出声音,4・422蜃詈笠痪湮炒菜组揉搓塑料纸发出声音。练习多遍。

4、教师做指挥,幼儿合作敲击乐器演奏歌曲。

《听声音辩事物》小班音乐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五线谱中的re,知道它的音高、手势、音名,并了解五声音阶的组成。

2、尝试四拍节奏的设计,体验创编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五线谱板、贴纸、音名牌、节奏卡、五声音阶图片。

2、幼儿对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全音符已能较熟练的掌握并拍出节奏。

活动重点:

五声音阶与创编演唱节奏谱。

难点:

运用各种动物的叫声准确地唱出节奏谱。

活动过程:

一、语言节奏操。

二、五声音阶。

1、认识re,知道它的音高、手势、音名。念儿歌,做动作。

2、知道五声音阶的组成。

将这五个音按次序排列在地上,形成楼梯状。让幼儿跳跳这五个音。

提问:往上走得音阶叫什么音阶?往下走的音阶叫什么?往上走叫上行音阶,往下走叫下行音阶。

听到上行音阶起立,下行音阶坐下。听听少了谁?弹音阶上行或下行,请幼儿将少的这个音找出来。

三、四拍的节奏。

1、设计四拍的节奏。

小椅子游戏。

2、语言节奏。

大家一起打一遍。你能让小花猫有节奏的叫吗?你还能让别的小动物也有节奏的叫吗?引导幼儿创编各种小动物叫声。

3、配上旋律,听听小猫在场哪个音?

幼儿先摸唱一遍,然后说出音名。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许多的新本领。有五声音阶,是那五个音啊?我们还用学过的节奏做了许多游戏,希望小朋友们能够记住,下次我们会继续和小音符做游戏的。

《听声音辩事物》小班音乐教案

一、活动背景: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无处不在,而小班的小朋友对倾听很感兴趣,他们对大自然的声音充满着好奇和探索,而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又是以倾听为基础的,因此,我选择了这一内容设计本次活动。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幼儿学习听辨各种东西发出的声音,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2、通过探索、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各种声音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各种饮料瓶子人手一份,分别装着硬币、玻璃球、沙子、雪花片。

2、打击乐器若干。

3、活动室的四处分别布置成小兔、小猫、小狗、小鸡的.家。

4、会发声音的玩具及录音机一台。

(三)活动过程:

1、听声音引出课题。

(1)引导幼儿进入活动室,请配班老师启动“会发声的玩具狗”。师:哎呀,活动室里真安静。听,谁在叫?幼:是小狗,它在叫“汪汪汪”。

幼:应该做一个有礼貌的小朋友。

(评析:在安静的环境中,以玩具狗的叫声吸引幼儿的兴趣,同时,又以奖励的方式带小朋友去做客。更加激起了幼儿的兴趣,幼儿此时的情绪非常高涨,都有了迫不及待想去做客的愿望。)。

2、尝试让幼儿听辨硬币、玻璃球、沙子、雪花片在饮料瓶里发出的声音。

(1)听辨硬币在红茶瓶中发出的声音。

a、师:这是谁的家?

幼:小兔的家。

幼:小兔你好!

……。

师:小兔家有什么?

幼:红茶。

师:那里面装得是不是红茶呢?请小朋友不要去打开盖子,自己去摇一摇、听一听,听出来马上告诉我,看谁最能干。

b、幼儿操作:

摇红茶瓶,听辨硬币发出的声音。

幼:老师,我好象听到一个硬硬的东西,是石头吗?

幼:不对,是硬币。

幼:对,是硬币。

……。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这是硬币发出的声音。

请幼儿集体练习句子:这是硬币发出的声音。

(评析:通过让幼儿自己探索、操作,来感知瓶中的东西,幼儿很感兴趣。)。

《听声音辩事物》小班音乐教案

设计意图: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只要你用心去发现,你就能找到许许多多美妙动听的声音。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幼儿利用一些平时不被我们注意的废旧材料,探索寻找好听的声音。使音乐能深入幼儿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通过活动,不仅加强孩子音乐方面的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主动探究的精神,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

活动目标:

1、通过听听、想想、做做,探索寻找好听的声音。

2、感受自制乐器合作演奏的音响效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3、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有趣的特点。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活动准备:

活动流程:

问题情境导入――探索寻找好听的声音――合作奏乐――结束,激发继续探索兴趣。

活动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今天来了这么多客人老师,小朋友和客人老师问好!(客人老师好)。

1、这几天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了许多东西。有米、沙、没用的铁皮罐、塑料瓶、钥匙,还有筷子、竹片……在区域活动中大家也通过玩一玩、试一试,找到了很多很多的声音。

(评析:在本次活动之前,幼儿通过操作,对如何使一些废旧材料发出声音,以及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有了一定的感受与了解。为活动开展作铺垫)那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几位小客人呢。听一听,是谁呀?闭上小眼睛。

(师逐一演奏小乐器,幼儿猜后分放椅子上。)。

嗒嗒嗒,是谁?(圆舞板)嗒嗒嗒,你们猜对了。圆舞板请坐。

沙沙沙,谁呀?(沙球)沙沙沙,我来啦。

还有呢,嚓嚓嚓,(串铃)嚓嚓嚓,我是串铃。

听,是谁,当当当。(锣)当当当,我也来啦。

最后一个知道是谁吗?(大鼓)咚咚咚,大鼓唱着歌也来啦。

(评析:此环节以猜客人的形式巩固幼儿对五种小乐器音色的认识)。

2、师敲圆舞板。听听,圆舞板在说什么?嗒嗒嗒、嗒嗒嗒,我一个人唱歌多没劲,我想找一些能像我一样发出嗒嗒嗒好听声音的朋友。,沙球说:我要找和我一样沙沙唱歌的朋友。哟,原来大家都想找朋友。小朋友你们猜,串铃想找什么好听的声音做朋友呢?(嚓嚓嚓)锣的朋友怎样唱歌?((当当当)大鼓的呢?(咚咚咚)。

(评析:以小乐器的口吻让幼儿明白要为小乐器找相似的声音)。

小朋友,你们愿意帮他们找朋友吗?(愿意)你想帮谁?那么现在有这么多小乐器呢,你想帮谁就把椅子搬到它的后面。

(评析:抓住幼儿爱为别人想办法的心理特点,以帮助小乐器找声音朋友来激起幼儿探索寻找声音的兴趣与愿望。)。

师逐排问:你们是帮谁找朋友的?好,记住小乐器的声音。下面就请大家到后面去找一找、听一听、做一做。

(评析:逐排问,让每个幼儿都知道自己是找哪种小乐器的声音朋友,以便他们接下来有目的地为乐器匹配相近的声音。同时提出的要求也引导幼儿在操作感知中探索寻找相似的声音)。

二、幼儿探索寻找好听的声音。

(评析:活动中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包括对能力较强的幼儿提出怎样使自己找到的声音更像小乐器一样好听。同时也应关注能力较弱的孩子,引导他们利用一些材料寻找相似声音。有目的地让幼儿发出好听的声音,而不是太响的噪音)。

2、请你们带着小乐器的朋友坐过来吧。

(评析:逐排演奏。师进一步引导幼儿知道发出好听、舒服的声音,而不是噪音)。

三、合作奏乐。

都是好听的声音了,对啦这些好听的声音要一起来唱唱歌了。唱什么呢?师拿出节奏谱《土耳其进行曲》我们先来分分组。圆舞板为第一组。沙球和串铃第二组。锣和大鼓第三组。听音乐看谱唱歌。太好听了,再唱一首《加油干》听音乐看我指挥。真棒,想不想再来一首。就唱《杨柳青》,这一次我请一个小朋友做指挥。xx你来吧。老师弹琴,为你们伴奏。如果开始向我点个头。

(评析:孩子用他们自己制作的小乐器,一起合作演奏学过的曲子,是一种新的尝试。合作演奏中也感受到了好听的音响效果。分享到了成功的喜悦与合作的快乐。从教师指挥到放手请幼儿做指挥,教师伴奏。并且服从幼儿指挥,体现教师对孩子的尊重与信任。幼儿自信心也大大增强了。)。

四、结束。

玩的高兴吗?可是小乐器累了,让他们在地上休息一下吧。小乐器朋友的声音真好听。对了小朋友,你们知道吗,还有什么东西也能发出好听的声音呢?(小鸟唧唧喳喳地叫声、用手指敲熟的西瓜,发出嗒嗒嗒的声音、牙齿碰撞的细细的声音、拍手声音啪啪啪、风呼呼的声音、小鸡叽叽叽------)。

(评析:孩子根据以往经验,说出了很多生活中的声音,并且是好听的一些声音,当孩子说出后,教师都及时对其发现加以肯定)。

你们真聪明,其实呀,生活中到处都有好听的声音,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就能找到许多许多美妙的声音。那让我们再去听一听、找一找、做一做,下次在一起来交流,好吗?带上你的小乐器,和客人老师说再见!

(评析:抛砖引玉,激起幼儿进一步到生活中探索寻找好听的声音的兴趣。同时也使音乐深入幼儿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活动反思: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本次活动结束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总结出来许多经验教训:节奏训练应该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在引导幼儿认识三种小动物和三种乐器时应该让幼儿有节奏的与它们打招呼,进一步熟悉本节课的节奏型,为本次活动的难点减缓坡度。在学唱歌曲这一环节时,教师忽视了提醒幼儿唱歌前的坐姿和发声要求,导致有个别孩子进入歌唱误区,认为扯着嗓子唱就是声音洪亮。活动结束前应该播放歌曲录音,让幼儿跟随音乐自由地进行表演唱,完整感受音乐。

《听声音辩事物》小班音乐教案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倾听、发现、辨别各种声音。

2、能比较、区别声音的大小,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活动准备:

有关声音的课件。

活动过程:

一、拍一拍、听一听。

1、教师引导幼儿听不同的声音,感知、比较声音的大小。

师:宝宝们好。

幼:老师好。

师:(放音乐)哇,声音好大啊!

咦,声音怎么了?

幼:声音变小了。

师:宝宝们,你们听到的音乐声音有什么不一样?前面的音乐声音大,后面的音乐声音小。我们宝宝的小手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呢?不信,你们试一试。

2、幼儿自由拍手,感受声音的大小。

师:都拍好了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拍的?(幼儿说)(用力地拍还是轻轻地拍)我请一个宝宝拍给大家听一听。

师:老师拍手的声音和他拍得一样吗?(幼儿说)哪里不一样?

幼:老师拍的声音大,宝宝拍的声音小。

师:听好老师的口令,用力地拍,轻轻地拍。

学会说:用力地拍,声音大,轻轻地拍,声音小。

3、倾听,感知发现大雨与小雨声音的不同。

师: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幼:下雨的声音。

幼:大雨的声音大,小雨的声音小。

师:你会用我们的小手拍出大雨和小雨的声音吗?

学会说:大雨的声音大,小雨的声音小。

4、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玩“大雨与小雨”的拍手游戏。

二、听一听,说一说。

(探索身体其他部位发出的`不同声音)。

1、引导幼儿探究不同部位发出的不同声音。

幼:脚。

师:宝宝的脚能发出哪些不同的声音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幼:跳、跑、跺、走……师: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走的声音小,跳、跑、跺的声音大)。

2、教师和幼儿一起感受走、跑、跳、跺不同的声音。

学会说:走路声音小、跑步的声音大、跺脚的声音大……。

3、倾听哭、笑两种声音,说出其它声音。

(幼儿说)小结:其实,嘴巴里每发出的一种声音有时候就是一种信号,听到咳嗽声,爸爸妈妈就知道宝宝生病了。听到笑声、歌声,说明宝宝们很高兴、很开心,听到打哈欠声,说明宝宝们累了,要休息了。听到哭声,说明宝宝伤心了。

1、欣赏故事,倾听故事里的声音。

师:今天,宝宝们的表现真棒,能说出那么多的不同声音,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段故事。故事里呀也有好多声音,请宝宝仔细听。听听故事里有哪些声音?听完后告诉大家。

2、放课件,请幼儿说一说听到故事中的不同声音?

师:宝宝们,你们听清楚了吗?听到了哪些声音?谁来说一说。

“踢踏”“嗵嗵”“啦啦啦”“淅淅沥沥”“哗啦啦”“呜呜”“哈哈”。

四、迁移经验。

宝宝们,我们的小手、小脚、嘴巴都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能发出不同的声音,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听一听吧!

附故事:

星期天,爸爸带着宝宝在公园玩,宝宝走在前面“踢踏”,爸爸走在后面“嗵嗵”。宝宝玩得可高兴啦,他还“啦啦啦,啦啦啦……”唱起了歌。

忽然,天上飘起了小雨,小雨“淅淅沥沥”,爸爸抱着宝宝往回跑,雨越下越大,“哗啦啦,哗啦啦。”好不容易跑到家门口,爸爸累得直喘气。

下午,宝宝发烧了,爸爸带着宝宝来到医院,打针的时候,宝宝“呜呜……。”哭得可伤心了,爸爸为了安慰宝宝,买了好多玩具送给他,宝宝看见玩具“哈哈”地笑了起来。

音乐之声音乐课教案

1.教师安排学生在课前查找有关音乐剧方面的资料,初步了解音乐剧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在艺术课中介绍自己所知道的音乐剧,讨论在音乐剧中的感受。

2.欣赏音乐剧《音乐之声》片断,了解剧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引发对音乐的热爱,对老师的喜爱。

音乐剧《音乐之声》,充分表达了教师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热爱,她给孩子们教的“多来咪”无疑是一堂诙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调皮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利亚,他们唱出了怡人的《孤独的牧羊人》、激昂的《最爱的东西》,睿智的《十六以后是十七》等,给她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乐趣。特拉普家的孩子们在父亲的晚宴上,在客人们面前说“晚安、再见”时,那乐趣横生的情景令人难忘。

音乐之声音乐课教案

a)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请学生上台表演不同的角色,感受音乐的情绪,并请台下的同学把对音乐的感受用色彩表现出来。

b)小结:欢快的乐曲用浅色表现,深沉的乐曲用深色表现。旋律的音高、节奏不同,色彩的深浅程度不同。

小游戏:教师方不同情绪的音乐,让学生用色彩表现。增强学生对音乐直觉的感受能力。

声音音乐教案

在游戏中感受声音的渐强和渐弱,尝试用动作、图画的方式表现,发现生活中有渐强和渐弱的有趣。

1.小乐器若干。

2.纸、蜡笔。

3.幼儿熟悉的音乐或歌曲。

(一)春姑娘音乐会。

t:春天是万物苏醒的季节,春姑娘要举办音乐会把冬眠的动物和种子叫醒,她带来了很多乐器朋友,请你们挑喜欢的乐器,想一个节奏,让她用好听的声音跟着音乐唱歌。(引导幼儿自主选择乐器,跟熟悉得音乐敲击)。

(二)春天小乐队去巡演。

1.小乐队出游。

t:把春天来到的消息撒满每个角落,春姑娘让我们分成两个小乐队,乐队从教室到走廊再回来,一个小乐队回来,另一个小乐队再去。春姑娘给留在教室的乐队成员提了一个问题:听听声音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分为两组,一组边敲乐器边从教室到走廊然后从原路回来,另一组幼儿留在教室感受声音的变化)。

2.讨论乐队声音的变化。

t:乐队从教室到走廊,又从走廊到教室’!巡演的时候乐队声音有什么变化?

t: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引导幼儿发现声音的渐强和渐弱,知道近响远轻的原因)。

(三)会变的声音。

t:春天天气很好,我们出去春游、去逛逛,你们在出去的时候有没有听到过渐强渐弱的声音。(调动幼儿生活经验,寻找生活中的渐强渐弱,例如;在车站上等车,听见汽车从远处开来,没能上车看着车子渐渐远去;街上的锣鼓队等等)。

(四)跟着春姑娘去踏青。

1.听音乐信号走走。

t:我们跟着春姑娘去踏青,春姑娘用音乐为我们领路,音乐响我们脚步怎么样?音乐轻脚步怎么样?(引导幼儿随着音乐的渐强减弱而变化走步轻响)。

2.小气球游戏。

t:春姑娘把我们带到一大片草地上,我们一起来吹气球,听着音乐吹,看看气球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渐强减弱的变化动作表现气球越吹越大,然后逐渐变小)。

(五)春姑娘的画。

t:春姑娘请你们把刚才的声音变化画下来,她把你们的发现和春天的消息带去更远的地方。(引导幼儿用图画的方式表现渐强减弱)。

老师应引导幼儿在反复操作游戏中体验渐强渐弱声音的变化,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启发幼儿寻找生活中渐强减弱的声音,例如:跟妈妈在车站上等车,车从远方开来,又开向远方;天空飞机由远及近,在头顶上声音最响,然后渐渐远去;马路上的锣鼓队过来开始声音轻,在窗前时声音响,然后走过去声音轻等。老师让幼儿充分倾听、发现、体验感受渐强渐弱的声响,然后再引导幼儿联系音乐。

例如:在“跟着春姑娘去踏青”环节中,除了引导幼儿用走步动作表现声音强弱,老师还可以让幼儿变化动作表现强弱,例如:开飞机的动作表现力度、小花开放表现力度等。老师在观察了解幼儿理解渐强减弱概念的情况下,再引导幼儿用图画表示;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图示来表现。

声音音乐教案

教材分析:“音的强弱”这一课是音乐八个要素之一“力度”的第一次出现教材通过图示启发学生从大自然寻找强弱不同的声音。用具有度对比的乐曲欣赏导入音乐。教学重难点:对力度变化的感受与表现。

:学习音的强弱,通过听、唱、做、练等感受力度变化,懂得音乐中强弱变化的作用。

教具:1、钢琴2、投影仪3、电脑4、打击乐器。

1、听音乐进教室并师生互相问好。

(用唱歌形式互相问好)。

2、复习歌曲《铃、板、锣、鼓》,并请一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伴奏。

3、新课:结和教材11页图示,让学生回答哪幅图表示的声音强、哪幅图表示的声音弱?

1)放鞭炮。强2)说悄悄话。弱。

4、看多媒体课件听辩二首乐曲;

1)《摇篮曲》。

2)《大刀进行曲》哪首乐曲表现的声音强、哪首乐曲的.声音弱?生答:1)声音弱2)声音强。

教师总结:我们在大自然听的声音有强有弱,音乐中的音也有强有弱。

5、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听火车由远处驶来,又渐渐远去的声音。

提问:火车由远处驶来时声音的强弱是怎样的,火车渐渐去的声音又是怎么样的?(学生回答火车驶来时声音是由渐渐到强的,火车远去的声音是由强渐渐弱的。)。

板书:---音乐要渐渐强起来。

(力度记号:渐强)。

---音乐要渐渐弱下来。

(力度记号:渐弱)。

6、让学生模仿大自然中强弱变化的声音。

如:飞机由远而近,由近而远。

汽车由远而近,由近而远;

7、用这两个记号拍以下节奏。

1)请同学用拍以下节奏××××××。

2)请同学用拍这个节奏××××××。

3)再请同学们用拍××××××。

(渐强)(渐弱)。

教师给予评价并示范正确的拍法。

8、通过语言练习。

教师读:小河流水生:××××按读四遍,

哗啦啦啦。

可边读边拍手,教师用手势提示学生做出渐强渐弱,控制音量。让学生自己创作一些词,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表现力度的变化。

如:一生问:小雨小雨,一生答:滴嗒滴嗒;

9、通过音色对比练习。

用打击乐器铃、板、锣、鼓按“”和“”的变化敲出以下节奏。

四二拍××|××|×××|××××|×××‖。

火车开来啦。

生唱:55|5-|55|5—|5—||。

呜呜呜呜呜呜。

(4、5小节上有连音线和记号)。

5432|1—|11|1—|11|1-|1-||。

火车开走了呜呜呜呜呜呜。

(6、7小节上有连音线和记号)。

11、课堂小结:(由学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个什么新的音乐知识?——音的强弱。

表示渐强表示渐弱。

教师总结:这节课通过唱、读、拍、奏等不同方式的力度变化的体检,使同学们对音乐渐强、渐弱的变化有敏捷的反应能力和表现能力。

12、布置作业,下课,用唱歌的形式师生再见,听音乐离开。

音乐之声音乐课教案

戏剧是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包括了表演、音乐、美术、文学等各个方面,儿童剧场是艺术课系列单元的延续,通过这个平台向学生们介绍丰富得戏剧艺术,使学生能够体验和感受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对时间范畴的多元艺术门类有所了解和认识。

本单元设计了“音乐之声”和“三岔口”两个课题,分别涉及现在比较时尚的音乐剧和传统京剧中的哑剧表演形式。通过对两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对比、分析、学习,使学生在感受、体验、表演、思考等方面获得戏剧的有关知识与技能,增进学生对戏剧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欣赏戏剧艺术的能力。

课时建议:6课时。

声音乐教案

1、师幼互动中教师的回应策略有待加强。

(1)教师对幼儿经验把握不足,随机指导能力不强,当幼儿轻松的完成预设后,没有当场做出有效的调整。

(2)教师语言引导未能多留一点空间给孩子探索。

(3)教师的回应语言需要进一步生动、亲切、精练、积极、规范。

2、活动中教师缺乏对音乐本身的处理及指导具体体现在教师考虑到以变换不同形式吸引幼儿学唱的兴趣,而没有考虑到对音乐本身快慢、强弱的处理同样也会引发幼儿学唱兴趣,同时也会提升幼儿对歌曲的表现能力。

音乐之声音乐课教案

1.教师弹琴,学生轻声哼唱旋律;熟悉曲谱。

2.学生练习吹奏。学生可相互帮助克服技术难点。

3.引导学生找出乐曲中旋律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如:二、四句旋律完全相同,第三句变化;结尾不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为乐曲配打击乐伴奏,在有标记的地方敲击三角铁或其它打击乐器。

声音乐教案

《我的朋友在哪里》。

3、提问:歌曲的名字叫什么?歌曲了唱了什么?

4、再次欣赏歌曲一遍。

4、提问:歌曲中说我的朋友在哪里?

5、教师带领幼儿跟音乐旋律分句按节奏念歌词。

6、完整教唱歌曲:我们一起用好听的声音把《我的朋友在哪里》的歌唱出来吧。

7、完整教唱歌曲三遍。

8、引导幼儿用愉快的声音和表情演唱歌曲同时用动作和朋友打招呼:小朋友找到朋友后心情怎么样?你会怎样和同伴打招呼。

声音乐教案

1、若幼儿无二声部轮唱经验,本次活动环节设计不需调整。若幼儿二声部轮唱经验丰富,需要提升活动挑战点,可以幼儿自主探索三声部或多声部轮唱。

2、在变换形式的练习学唱过程中,解决对音乐由弱渐强的处理及指导。

3、不断学习调整师幼互动中教师的回应策略,争取做到生动、亲切、精练、积极、规范。

音乐之声音乐课教案

1.通过欣赏以描绘春天为主题的声乐、器乐作品,了解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并感受其抒情性、审美性。

2.学会用竖笛吹奏《春游》。

3.通过学生创编歌词、填词唱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以及对音乐的理解、表现能力。

声音音乐教案

《声音朋友》是中班上期的一个音乐活动。在儿歌伞的教学中,孩子发现了青蛙的叫声与哇鸣筒声音的相似之处。受此启发,我联想到自然界中其实有很多的声响和打击乐器发出的声响很相似。是否可以借助文学作品与乐器之间的联系来让让孩子们来探索自然界有趣的声音呢?将文学艺术与音乐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深入挖掘二者之间的艺术沟通性。我自编了这首包含许多自然界声响的儿歌《下雨了》,发挥幼儿想象,将儿歌中的象声词与打击乐器的声响进行声音匹配,激发幼儿对打击乐器所发声响的好奇及积极探索的欲望,提高幼儿配器朗读的兴趣。

1、发挥幼儿想象,将儿歌中的象声词与打击乐器的声响进行声音匹配。

2、激发幼儿对打击乐器所发声响的好奇及积极探索的欲望。

3、培养幼儿配器朗读的兴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以接触过一些常见的打击乐器,能够朗读儿歌《下雨了》。

2、材料准备:每人一份工作垫,工作盘(内有图片:小雨、大雨、青蛙、小鸭、。打击乐器:沙球、串铃、蛙鸣桶、圆舞板、)。录音:1)小雨、大雨、青蛙、小鸭、真实音响效果的录音。2)打乱小雨、大雨、青蛙、小鸭、音响效果顺序并结束在马蹄声中音响效果的录音.

一)复习儿歌。

1、以听听录音机里藏着什么秘密为由,请幼儿听一段录有小雨、大雨、青蛙、小鸭、真实音响效果的录音。

提问:1)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在哪首儿歌中听到过这些声音?

2、集体朗读儿歌《下雨了》。

(注:通过听真实声音效果的录音让幼儿引出儿歌,为后面的儿歌中的声音匹配打下基础。)。

二)声音朋友不见了。

1、引导幼儿看图读儿歌,发现儿歌中的声音朋友不见了。

师:这首儿歌可真调皮,刚才躲在录音机里,现在又躲在黑板后面跟我们捉迷藏呢!(教师转过黑板)。

我们一起来朗读吧!(教师一边指图,一边和幼儿一起朗读儿歌,当读到象声词时教师不出声,而是做一个“没有”的动作)(附图1)。

(注:教师用表情和动作给幼儿起到暗示的作用。)。

提问:儿歌中的什么不见了。(声音朋友不见了)。

三)找朋友。

1、以找声音朋友为由,引出打击乐器。

师:我们帮忙找找声音朋友在哪吧!“声音朋友你们在哪?”(放录音)“我们在这里”教师顺着声音找到一个大盒子。

师:疑惑地从盒子里逐一请出打击乐器。(教师一边敲击打击乐器让幼儿听它的声音,一边引导幼儿说出它的名称。)整齐摆放在桌子上。

(注:自然、巧妙地引出打击乐器,通过倾听使幼儿将打击乐器与它所发的音响发生直接的联系。)。

四)谁是谁的声音朋友。

1、引导幼儿仔细倾听,为儿歌中的部分图片匹配乐器(找声音朋友)。

师:这么多乐器到底谁是谁的声音朋友呢?我们一起来帮忙它们找到声音朋友吧!例:教师一边说“下小雨了,下小雨了,沙沙沙沙”,一边操作桌上的打击乐器。请幼儿用“摇头、点头”表示,直到找到沙球,大家点头表示同意。教师将沙球放到小雨图片的下方。(如果出现争议可请有争议的幼儿亲自操作打击乐器再次感受、选择,最后以大多少幼儿赞同为准。)。

(注:教师引导幼儿倾听一或二个声音匹配,而不是整首儿歌完整操作,是让幼儿了解儿歌内容中的图片与打击乐器进行匹配的操作方法。留下空间让幼儿自己通过操作、听辩、想象、匹配出整首儿歌。)。

五)我来帮它找朋友。

1、幼儿在工作垫上操作,为儿歌中的象声词匹配打击乐器。

指导要点:

1)根据儿歌的顺序摆放图片。

2)提醒幼儿轻拿、轻放、安静操作。

3)幼儿一边小声地读儿歌,一边操作打击乐器。仔细倾听、探索、发现逐一为儿歌中的象声词匹配打击乐器。

2、请先配器好的幼儿配器朗读给老师听。

(注:幼儿操作完成有先后,先配好的幼儿先配器朗读。节省了时间,使活动环节更加紧凑。)。

3、选择最适合的配器。

1)教师请有不同匹配方案的的幼儿一边操作打击乐器,一边朗读儿歌。

2)引导幼儿仔细聆听为有争议的匹配选择最适合的匹配,同时全体幼儿参照为自己纠错。

4、配器朗读。(附图2)。

1)教师和幼儿合作配器朗读(教师读儿歌,幼儿配器)。

2)幼儿一边操作小乐器一边配器朗读儿歌。

3)分步尝试有感情地配器朗读儿歌。

师:小雨的声音是很小声的,你们能让自己的小嘴和小乐器发出小雨很小的声音吗?(请幼儿尝试小声朗读、配器。)。

师:大雨的声音是很大声的,你们能让我听到大雨很大的声音吗?(请幼儿尝试大声朗读、配器。)。

师:你们能让我感觉到青蛙和小鸭在高兴地唱歌吗?(请幼儿通过表情和语速来表现)。

4)集体有感情地配器朗读儿歌。

(注:幼儿一边连贯、有感情地朗读一边操作配器是有难度的,我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幼儿学习配器朗读。)。

六)找到朋友真快乐。

1、教师以“配声小故事”的形式创设游戏环境,幼儿手持自己喜欢的打击乐器为儿歌中的真是声音配音效。

师:今天森林里可热闹了,老师要带“小乐器”到森林里参加音乐会。现在请大家到自己工作盒里选一个喜欢的打击乐器。一会儿到了森林里,你听到什么声音像你手中小乐器的声音,就用手中小乐器为它伴奏。

(游戏)师:今天森林里可真热闹,

“小乐器”跟着老师到森林里参加音乐会走着、走着,突然天空中下起了小雨。(播放有真实音效的小雨声音)(手持沙球的幼儿为小雨配伴奏,)雨越下越大,小雨变成了大雨。(播放有真实音效的大雨声音)(手持串铃的幼儿为大雨配伴奏,)下雨了,下雨了,青蛙高兴的唱起了歌。(播放有真实音效的青蛙声音)(手持蛙鸣桶的幼儿为青蛙配伴奏,)下雨了,下雨了,小鸭也高兴的唱起了歌。(播放有真实音效的小鸭声音)(手持圆舞板的幼儿为小鸭配伴奏,)雨儿在唱歌,小动物们也在唱歌,真是一个好听又有趣的音乐会。

(注:活动开始由听自然界的声响引出带有儿歌。活动中幼儿尝试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与象声词进行声效匹配。最后通过配器游戏,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和人声还原的自然声中。首尾呼应。)。

2、幼儿交换打击乐器再次游戏,游戏时加大难度。不按儿歌顺序创设游戏环节,并且教师不用语言提示,而是让幼儿自己听录音中的声音,根据自己手中相应的乐器进行配器。

师:今天森林里可真热闹,“小乐器”跟着老师到森林里参加音乐会走着、走着,突然……(听录音中的声音继续游戏。)还可在游戏结束出增加一个出场小动物的环节,例:下雨了,下雨了,小马儿高兴的唱起了歌,蹄踏蹄踏。哪个小乐器能为小马的蹄踏声伴奏呢?大家试试。(总结我们手上没有能为小马蹄踏声伴奏的小乐器。)。

师:在我们音乐区里还有许多的小乐器,大家可以到那去找找。

(注:在活动的结束处设疑,为幼儿继续探索埋下了伏笔。)。

七、延伸活动:儿歌进行续编匹配。

1、可将这份声音朋友的工作材料投放在音乐区,继续让幼儿探索、操作。

2、根据幼儿的掌握情况,在下次活动时进行儿歌的续编匹配。平时我们还听到什么声音,可以用什么乐器来匹配?如:双响桶的声音还能与钟表、马蹄声匹配。木鱼的声音还能与小老鼠的脚步声匹配等。引导幼儿探索、想象出更多的声音匹配。

3、还可将儿歌中象声词的节奏进行替代。可以是幼儿学过的节奏,也可是幼儿创编的节奏。

附:儿歌。

下雨了。

下小雨了,下小雨了,沙沙沙沙。

下大雨了,下大雨了,哗哗哗哗。

青蛙高兴地,呱呱呱呱,

小鸭高兴地,呷呷呷呷。

此次音乐活动是创新的,给予孩子的是全新的体验,是值得提倡的。因此,教师精心设计活动过程是音乐教学与否的关键所在,只有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设计充满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孩子主动学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