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易中天品三国有感(实用18篇)

观易中天品三国有感(实用18篇)

ID:6989158

时间:2023-11-30 09:29:02

上传者:JQ文豪 观易中天品三国有感(实用18篇)

优秀作文触动了读者的内心,引发了共鸣,让读者从中得到思考和启发。阅读下面的这些优秀作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优秀的写作之美。

观《易中天品三国》有感作文

结束了一学期的忙绿,放假的心情也都是欢喜雀跃,好好休息,安安心心追个剧。因五年级下册的一组名著单元,我选择了颜值演技都在线的《新三国》。看完后,想起了这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那硝烟弥漫、战火纷纷的乱世年代,那天下分合、群雄争霸的三国时期,那谋臣如云、猛将如雨的战国年代,在脑中慢慢铺开画卷。

在三国的乱世风云里,群星璀璨,人物众多:有奸诈狡猾的曹操、竭智尽忠的诸葛亮、雄才大略的孙权、义薄云天的关羽等。在这漫天耀眼的星光中,陈宫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一生都在寻找一个真正的忠义之主,以发挥自己的才智,实现其济世报国的理想,却终究没有得到这样的机会,最后死于曹操之手,亡于白门楼,“可敬”但又“可叹”。

敬他身为县令明明可以押送曹操进京邀功请赏的他却感于忠义放了曹操,甘愿抛弃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抛家弃官追随曹操一同出逃;敬他看到曹操杀死吕伯奢一家,道出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人生口号时毅然离去的气节;敬他的足智多谋、雄才大略,使曹操几次三番狼狈而逃;敬他宁死不屈的文人气节和从容赴死的凛然风度,用生命奏起一曲带血的赞歌。

陈宫的抱负、才智、气节令人敬仰,但他的际遇却令人慨叹。叹他的满腹经纶,满腹谋略在事吕布时却不为所用,何其苦闷;叹他明知吕布不是英主,却不忍离去时的文人情怀,何其悲哀;叹他的生不逢时,未遇明主而事之,壮志难酬,只得引颈赴死,何其不幸!

陈宫的一生短暂,就像流星在深沉的苍穹中倏然划过,又骤然陨落。若他也能做到“贤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是否就不会如此的让人叹息扼腕呢?但若真“择主而事”,结局又会怎样呢?也许,只能感慨一句“时也,命也!”

叶璐璐。

【本文作者:叶璐璐(微信公众号:越读居)】。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近些天来在家里休息,拜读了易中天先生的名著《易中天品三国》。我也很喜欢历史,看了很多关于三国的文章。这里谈一点感受,也算是一个小的总结吧。

在三国的历史过程中,大家对于曹操、诸葛亮等任务耳熟能详。但是对于孙权以及江东政权可能了解的不多,或者说关心的不多。长江在下游地区是沿着从西南到东北的方向流淌的。因此,人们把长江以南的地区成为江东,长江以北的地区成为江左。江东政权的主要活动范围包括建业(现在的南京)、武昌(现在的湖北鄂州)、九江等处。北至长江,南至大海。江东政权一共经历了孙坚、孙策、孙权、孙亮、孙休和孙皓六个阶段。其中孙坚和孙策都是打基础的阶段。到了孙权这一代,成为发扬光大的一代。孙亮和孙休处于守成的阶段。到了孙皓那一代就是衰落到灭亡的阶段了。江东政权是三国中寿命最长的一个政权。它的存在,对于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开发和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孙权的成就在哪里呢?我觉得孙权的最大成就就是举贤任能。孙策在临终对于孙权的评价是:“如果说在两军阵前冲锋陷阵,你(指孙权)不如我;如果是发现培养人才,并且让他们各安其职,保卫江东,我不如你。”由此可见,在孙策的规划中,孙权的主要目标是保住江东,先求稳,后图发展。事实上孙权也确实做到了。从江东政权的历任军事统帅就可以看出,从周瑜、鲁肃、吕蒙到陆逊。这些人可以说和孙权都是君臣一心,团结一致。在刘备率领大军讨伐江东为关羽、张飞报仇的时候,孙权刚开始的时候是一筹莫展。后来,有人向孙权建议任用吕蒙为统帅,抗击刘备。但是由于吕蒙是一个白面书生,大家对他的能力普遍表示怀疑。这个时候,孙权力排众议,大胆起用吕蒙,并且授予重权。结果证明孙权的做法是正确的。

孙权在三国之中他的政治地位是比较低的。曹操可以携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本身有一个宗室的身份,也可以起到号召的作用。但是孙权是什么也么有的。每当江东政权出现危难的时候,孙权就表现出在政治上较大的灵活性。在曹操自立为魏王的时候,孙权主动向曹操称臣。表示如果曹操称帝和攻打刘备的话,孙权愿意支持。这次的称臣换来的是曹操借天子的命令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南昌候、荆州牧。后来,当刘备向江东进攻的时候,孙权再次向曹丕称臣。这一次换来的时曹丕封孙权为吴王。两次称臣,既使得自己的地位得到提升,又避免了两面受敌,为自己赢得了回旋的余地和时间。可见孙权这个人在处事上是求实而不慕名。

蜀汉政权经历了诸葛亮、蒋琬、费祎三任宰相之后进入了姜维时代。但是姜维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对外战争上了,对于蜀汉政权的自身建设贡献不大。以至于最后黄浩排挤姜维,姜维被迫借屯田之名离开成都避祸。从此可以看出,将为作为蜀汉政权的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大将军)并没有从全局上来建设蜀汉政权。由于他的这种偏颇,导致最后自己在前线拼死抵抗,后方皇帝已经投降的尴尬局面。可以说,姜维也应该好好检讨自己。

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父子兄弟三人可以算得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司马懿为了曹魏政权可以说是披肝沥胆,屡建奇功。从曹睿死后到司马懿就处于一种赋闲的状态。也可以认为他在养精蓄锐、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十年之后,新皇帝曹芳从八岁涨到十八岁了。这个时候曹魏政权原来的骨干,如钟繇、贾诩、陈群、华歆、曹仁、曹真等文臣武将基本上都已经病逝或者是阵亡。剩下的人已经不足以对付司马懿了。正好这个时候曹爽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无能之辈,那么天赐良机,司马懿开始了篡夺曹魏政权的一系列活动。若干年后,司马昭主政的时候,涌现的邓艾、钟惠等人才都是司马懿最早发现并且大力提拔的结果。

最后,我还要饮用《三国演义》里面的话“是非成败转头空”。的确是如此,历史上的各种人物、事件虽经起伏跌宕但最终还是成为一种过去。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一首《曹操》掀起了三国热;随之,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也登台亮相。

三国是乱世,但乱世出英雄。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渝,坚韧不拨的刘备……演义出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而这一段段扑朔迷离的历史的背后,往往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奸贼。在戏剧中,他也只有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让人想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可我读了《品三国》后明白了这不是对他公正的评价。《品三国》说:“曹操是为奸雄!”其实做一个奸雄,是因为当时正处于乱世,是逼出来的。而曹操又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比如:经过战争洗礼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原野”的惨景,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而曹操采用“屯田方针”,富民强国。曹操还是一个大气的人,他颁布《求贤令》,主张“唯才是举”的政策:不管出身如何,生活作风有些小缺点什么的,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量才任用,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他今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

《品三国》中易中天教授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如庞统的死是刘备与诸葛亮合谋的,关羽的死也跟诸葛亮有莫大的关系等等,这让许多“亮迷”们十分气恼,说易中天有意抵毁诸葛亮,其实这只算学术之见,历史是客观的。而易教授却有着一种敢于打破延续已久的观念,敢于创新的精神,所以,我们既要向历史人物学习,也不仿学学在我们身边的像易中天这样的人!

926。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近些天来在家里休息,拜读了易中天先生的名着《易中天品三国》。我也很喜欢历史,看了很多关于三国的文章。这里谈一点感受,也算是一个小的总结吧。

在三国的历史过程中,大家对于曹操、诸葛亮等任务耳熟能详。但是对于孙权以及江东政权可能了解的不多,或者说关心的不多。长江在下游地区是沿着从西南到东北的方向流淌的。因此,人们把长江以南的地区成为江东,长江以北的地区成为江左。江东政权的主要活动范围包括建业(现在的南京)、武昌(现在的湖北鄂州)、九江等处。北至长江,南至大海。江东政权一共经历了孙坚、孙策、孙权、孙亮、孙休和孙皓六个阶段。其中孙坚和孙策都是打基础的阶段。到了孙权这一代,成为发扬光大的一代。孙亮和孙休处于守成的阶段。到了孙皓那一代就是衰落到灭亡的阶段了。江东政权是三国中寿命最长的一个政权。它的存在,对于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开发和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孙权的成就在哪里呢?我觉得孙权的最大成就就是举贤任能。孙策在临终对于孙权的评价是:“如果说在两军阵前冲锋陷阵,你(指孙权)不如我;如果是发现培养人才,并且让他们各安其职,保卫江东,我不如你。”由此可见,在孙策的规划中,孙权的主要目标是保住江东,先求稳,后图发展。事实上孙权也确实做到了。从江东政权的历任军事统帅就可以看出,从周瑜、鲁肃、吕蒙到陆逊。这些人可以说和孙权都是君臣一心,团结一致。在刘备率领大军讨伐江东为关羽、张飞报仇的时候,孙权刚开始的时候是一筹莫展。后来,有人向孙权建议任用吕蒙为统帅,抗击刘备。但是由于吕蒙是一个白面书生,大家对他的能力普遍表示怀疑。这个时候,孙权力排众议,大胆起用吕蒙,并且授予重权。结果证明孙权的做法是正确的。

孙权在三国之中他的政治地位是比较低的。曹操可以携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本身有一个宗室的身份,也可以起到号召的作用。但是孙权是什么也么有的。每当江东政权出现危难的时候,孙权就表现出在政治上较大的灵活性。在曹操自立为魏王的时候,孙权主动向曹操称臣。表示如果曹操称帝和攻打刘备的话,孙权愿意支持。这次的称臣换来的是曹操借天子的命令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南昌候、荆州牧。后来,当刘备向江东进攻的'时候,孙权再次向曹丕称臣。这一次换来的时曹丕封孙权为吴王。两次称臣,既使得自己的地位得到提升,又避免了两面受敌,为自己赢得了回旋的余地和时间。可见孙权这个人在处事上是求实而不慕名。

蜀汉政权经历了诸葛亮、蒋琬、费祎三任宰相之后进入了姜维时代。但是姜维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对外战争上了,对于蜀汉政权的自身建设贡献不大。以至于最后黄浩排挤姜维,姜维被迫借屯田之名离开成都避祸。从此可以看出,将为作为蜀汉政权的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大将军)并没有从全局上来建设蜀汉政权。由于他的这种偏颇,导致最后自己在前线拼死抵抗,后方皇帝已经投降的尴尬局面。可以说,姜维也应该好好检讨自己。

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父子兄弟三人可以算得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司马懿为了曹魏政权可以说是披肝沥胆,屡建奇功。从曹睿死后到司马懿就处于一种赋闲的状态。也可以认为他在养精蓄锐、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十年之后,新皇帝曹芳从八岁涨到十八岁了。这个时候曹魏政权原来的骨干,如钟繇、贾诩、陈群、华歆、曹仁、曹真等文臣武将基本上都已经病逝或者是阵亡。剩下的人已经不足以对付司马懿了。正好这个时候曹爽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无能之辈,那么天赐良机,司马懿开始了篡夺曹魏政权的一系列活动。若干年后,司马昭主政的时候,涌现的邓艾、钟惠等人才都是司马懿最早发现并且大力提拔的结果。

最后,我还要饮用《三国演义》里面的话“是非成败转头空”。的确是如此,历史上的各种人物、事件虽经起伏跌宕但最终还是成为一种过去。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近些天来在家里休息,拜读了易中天先生的《易中天品三国》。我也很喜欢历史,看了很多关于三国的文章。这里谈一点感受,也算是一个小的总结吧。

在三国的历史过程中,大家对于曹操、诸葛亮等任务耳熟能详。但是对于孙权以及江东政权可能了解的不多,或者说关心的不多。长江在下游地区是沿着从西南到东北的方向流淌的。因此,人们把长江以南的地区成为江东,长江以北的地区成为江左。江东政权的主要活动范围包括建业(现在的南京)、武昌(现在的湖北鄂州)、九江等处。北至长江,南至大海。江东政权一共经历了孙坚、孙策、孙权、孙亮、孙休和孙皓六个阶段。其中孙坚和孙策都是打基础的阶段。到了孙权这一代,成为发扬光大的一代。孙亮和孙休处于守成的阶段。到了孙皓那一代就是衰落到灭亡的阶段了。江东政权是三国中寿命最长的一个政权。它的存在,对于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开发和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孙权的成就在哪里呢?我觉得孙权的最大成就就是举贤任能。孙策在临终对于孙权的评价是:“如果说在两军阵前冲锋陷阵,你(指孙权)不如我;如果是发现培养人才,并且让他们各安其职,保卫江东,我不如你。”由此可见,在孙策的规划中,孙权的主要目标是保住江东,先求稳,后图发展。事实上孙权也确实做到了。从江东政权的历任军事统帅就可以看出,从周瑜、鲁肃、吕蒙到陆逊。这些人可以说和孙权都是君臣一心,团结一致。在刘备率领大军讨伐江东为关羽、张飞报仇的时候,孙权刚开始的时候是一筹莫展。后来,有人向孙权建议任用吕蒙为统帅,抗击刘备。但是由于吕蒙是一个白面书生,大家对他的能力普遍表示怀疑。这个时候,孙权力排众议,大胆起用吕蒙,并且授予重权。结果证明孙权的做法是正确的。

孙权在三国之中他的政治地位是比较低的。曹操可以携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本身有一个宗室的身份,也可以起到号召的作用。但是孙权是什么也么有的。每当江东政权出现危难的时候,孙权就表现出在政治上较大的灵活性。在曹操自立为魏王的时候,孙权主动向曹操称臣。表示如果曹操称帝和攻打刘备的话,孙权愿意支持。这次的称臣换来的是曹操借天子的命令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南昌候、荆州牧。后来,当刘备向江东进攻的时候,孙权再次向曹丕称臣。这一次换来的时曹丕封孙权为吴王。两次称臣,既使得自己的地位得到提升,又避免了两面受敌,为自己赢得了回旋的余地和时间。可见孙权这个人在处事上是求实而不慕名。

蜀汉政权经历了诸葛亮、蒋琬、费祎三任宰相之后进入了姜维时代。但是姜维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对外战争上了,对于蜀汉政权的自身建设贡献不大。以至于最后黄浩排挤姜维,姜维被迫借屯田之名离开成都避祸。从此可以看出,将为作为蜀汉政权的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大将军)并没有从全局上来建设蜀汉政权。由于他的这种偏颇,导致最后自己在前线拼死抵抗,后方皇帝已经投降的尴尬局面。可以说,姜维也应该好好检讨自己。

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父子兄弟三人可以算得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司马懿为了曹魏政权可以说是披肝沥胆,屡建奇功。从曹睿死后到司马懿就处于一种赋闲的状态。也可以认为他在养精蓄锐、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十年之后,新皇帝曹芳从八岁涨到十八岁了。这个时候曹魏政权原来的骨干,如钟繇、贾诩、陈群、华歆、曹仁、曹真等文臣武将基本上都已经病逝或者是阵亡。剩下的人已经不足以对付司马懿了。正好这个时候曹爽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无能之辈,那么天赐良机,司马懿开始了篡夺曹魏政权的一系列活动。若干年后,司马昭主政的时候,涌现的邓艾、钟惠等人才都是司马懿最早发现并且大力提拔的结果。

最后,我还要饮用《三国演义》里面的话“是非成败转头空”。的确是如此,历史上的各种人物、事件虽经起伏跌宕但最终还是成为一种过去。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易中天,从《百家讲坛》走出来的文化名人,易中天的魅力也着实让人着迷,他的文才,他的口才,他性格的温厚,他口碑的甚佳等等这些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比如他为了形容项羽是妇人之仁,对虞姬和自己的战马非常有情意,他就说:“项羽真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那时的女孩子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了。”一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魅力十足的易中天,当然也有不一样的看法,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据一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这些政策时隔仍未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曹操在历史上饰演的一直都是反面角色,一直都是一位奸臣。但自从我听了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为我们讲解了“三国”以后,我才发现“曹操是奸臣”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一种偏见,或许是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尊刘(刘备)”的,所以人们在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才会认为曹操是奸臣,但是易中天教授用很公正的态度把曹操放到三国这一历史背景中去品读。

在易中天教授的口中,曹操不是“奸臣”,而是“奸雄”而且是“可爱的奸雄”是一代“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是一位心胸很宽广的人,而且是足智多谋,英勇善战,他并不比诸葛亮差,应该说诸葛亮在他之下,因为曹操既是一名文臣,也是一名武将。而诸葛亮呢?仅仅是一个军士罢了。

曹操只会笑不会哭的,在任何时候,即使是在他战败时,或是在即将战死时,他也只会笑。他也很注重人才,好的人才他都不会放过的,因为他不记前嫌,即使是敌人的手下,即使是曾经背叛过他的人,只要是能人,才人那他一定会好好重用他的。因此,曹操的军营里是一个人才倍出的地方,不仅曹操是个人才,就连他的手下都是能文能武的人。

在听完易中天的讲课后,我觉得他的评论是正确的。曹操是一位“奸雄”,一位“可爱的奸雄”。是他为三国的历史增添了光辉。

易中天品三国三《奸雄之谜》

他曾经叱咤风云,他死后骂名最多。在历史的记载中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乱世中平定四方,人们称他“奸雄”,他是奸雄吗?他“奸”在哪里,又“雄”在哪里?《易中天品三国之奸雄之谜》即将播出,敬请关注。

易中天:

今天我们继续讲曹操,在上一集我们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曹操是可爱的奸雄,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先来说“奸雄”,再来看“可爱”。

什么叫奸雄?“奸雄”这个概念包括了两个内容,就是奸和雄,只有那些又奸又雄的人才能够叫做英雄。比如像明朝的奸臣严嵩,鬼鬼祟祟,偷偷摸摸,使用的是阴柔手段,奸而不雄,这个只能叫奸贼;如果像东汉末年的董桌那样,横行霸道,专横跋扈,雄而不奸,使用的是暴力手段,那只能叫枭雄。枭雄就是强硬而又有野心的人物,奸贼就是奸猾而又有贼心的人物,奸雄是奸诈而又有雄心的人物,那么曹操是不是这样的人呢?是。

曹操这个人从小就奸猾。曹操的家庭出身是不太好的,史书上的说法说他是相国曹参之后,这是胡说,为什么呢?因为曹操的父亲叫曹嵩,曹嵩是什么人呢?是太监曹滕的养子,太监是不生孩子的,曹嵩是养子而非生子,那么我们即便考证出曹腾的祖上是西汉初年的相国曹参,跟曹操有什么关系?而且在东汉末年我们知道,“乱国者宦官也”,那么一个宦官的养子的儿子,在当时的上流社会是没有地位的,人家是看不起的,认为这是一个孽种。所以曹操的出身是不好的。

当然家境很好,因为他的这个养祖父和他的父亲都在朝廷中做官,家境好,而出身门第应该说不好。曹操小时候受的教育也不好,曹操后来有一首诗回忆自己的童年,“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什么叫“三徙教”呢?三徙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孟母择邻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给自己的儿子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三次搬家,叫做三徙,所以孟子母亲的这种教育叫做三徙教,曹操说这个事儿我们家是没有的;“不闻过庭语”是什么意思呢?讲的是孔子和他儿子孔鲤的故事,说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何以言,你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是,退而学诗。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你怎么做人?是,退而学礼。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叫“庭训”,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古代就叫“庭训”。曹操说这个事情我们家也是没有的。所以家教不好。

曹操出身不好,家教不好,小时候的表现也不好。喜欢什么呢?飞鹰走狗,四处游荡,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和一群纨绔子弟胡作非为。那他的纨绔子弟的朋友有袁绍,有张邈,都是些高干的子弟了,这些人当中就数曹操的坏主意和鬼点子最多。大概当时也是闹得不太像话,于是曹操有个叔叔就跟他父亲说,说你这个儿子实在是调皮捣蛋,不守规矩,管教管教。曹操的父亲就来管教他,曹操就对他叔叔有意见,他就想了一个歪主意,有一天他叔叔走过来以后,曹操马上把嘴巴一歪,叔叔说你怎么了?中风了。叔叔一看很紧张,马上向他父亲报告说你儿子中风了,你快看看。曹操的父亲过来以后,曹操非常正常。他说你不是中风了吗?谁中风了,谁说我中风了,没中风啊,谁说的?你叔叔说的啊,你叔叔说你中风了。爸,我叔不喜欢我,看见我就烦,他说我中风爸你能相信吗?曹操的爸爸从此不相信他的叔叔。

更离谱的是什么呢?是有一天这几个高干的子弟在那儿百无聊赖,说今天都没有什么好玩儿的,那个时候的确好玩的东西也不多,不像现在可以上网。我们都无聊啊,有什么好玩的吗?曹操说,有件好玩儿的事,今天有人结婚,我们去闹一闹。袁绍他们说,闹什么闹?偷新娘子。袁绍说好,我们就去偷新娘子。然后一伙人就跑到结婚的人家,到了晚上快要入洞房了,大家都在喝喜酒,曹操就大喊一声:有贼啊!所有的宾客都跑出来抓贼,贼在哪儿?曹操就冲进洞房,把新娘子偷出来,偷出来往外跑,袁绍笨一点,一头钻进一个灌木丛,灌木把衣服都钩住了,跑不脱。袁绍说曹操你快帮忙,我这个地方跑不出来了!曹操又把手往袁绍那一指:大家看,贼在这儿!袁绍一听着急,这么一使劲蹦出来了。所以曹操是一个从小就调皮捣蛋的家伙,也很狡诈,这样的孩子大概是不讨人喜欢的。其实啊依我看,这个男孩小时候也是要捣蛋一点,男孩小时候不捣蛋长大了没出息,可是大家都不喜欢他,史书上的说法是世人“未之奇也”,当时的人也没把他当回事。

但是有一个人非常看重曹操,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太尉桥玄,太尉是什么官?三军总司令,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桥玄非常看重曹操,说曹操这个人是个难得的人才。所以桥玄找到曹操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将是一个乱世,这个乱世非“命世之才”不可,我看你就是将来平定天下的人,我桥某已经老了,我把我的妻子和我的子孙就托付给你了。那时候曹操才二十岁啊,那么桥玄为什么这样看重曹操呢?就是因为曹操虽然调皮捣蛋,不守规矩,胡作非为,但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纨绔子弟。第一,他才艺过人,文章写得好,文笔非常之好,自己就是文学家;第二,武功好,据说曹操有一次行刺张让的时候被人发现,他是用手武着戟,一边武戟一边往后退,全身而退。武艺好,而且好读书。这点非常重要,好读书,尤好兵书,跟据史书上的记载,曹操终其一生都是爱读书的,即便是行军打仗的时候也手不释卷。那么这样一个文武全才,又很狡猾,那就是乱世当中平定天下的人。

而且桥玄不但自己赏识他,还介绍他去拜见许劭,许劭是什么人呢?许劭是当时有名的鉴赏家。东汉末年有一个风气,就是要进行人物鉴赏,或者叫人物品评,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人物,要出人头地,要进入上流社会,必须有著名的人物鉴赏家给他写一个鉴定,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许劭就是一个有名的鉴赏家,他在,每个月初的初一,要对当时的人物发表一次评论,就像我们现在开新闻发布会一样,每月初一,所以叫月旦评。桥玄就跟曹操说,你曹操要进入上流社会,出人头地,你一定要得到许劭的评语。那么曹操就决定去找许劭,许劭拒绝发表意见,许劭为什么拒绝发表意见呢现在我们不知道,也可能他是看不上曹操,也可能他觉得曹操这个人不好说,也可能有别的什么考虑反正不知道什么原因,许劭是死活都不肯讲。但是我们现在也不知道曹操使了一个什么手段,这个没有任何记载,但是我估计曹操是使用了一点不正当的手段,逼着许劭发表意见,许劭逼得没有办法说了一句有名的话,他说你这个人啊,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那么曹操听到这句话后的反应是什么,也就是说曹操是否认奸雄可这个评语?正史上的记载是这样的,“太祖大笑”,就是曹操一听许劭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就哈哈大笑,哈哈哈哈……这句话到了《三国演义》里面做了改动,改成什么呢,“操闻之大喜”。一个是大笑,一个是大喜,一字之差,有天壤之别,表现了什么呢,表现了小说的肤浅,《三国演义》这个小说他是要贬低曹操的,它为了贬低曹操他不惜把大笑改成大喜。“大喜”给人的感觉就是曹操这个人好像从小立志就要当一个奸雄,听说我可以当个奸雄,他高兴得不得了!这不是事实,它也不合逻辑,你说哪有一个人从小立志我就是要当个贼,我从小就下定决心要当个强盗,我从小就立下志向要当窃国大盗,不可能的,奸雄那是逼出来的,奸雄要碰到乱世嘛,碰到乱世他当能臣当不了,他只好去当奸雄了。所以改成大喜是很肤浅的。

我们来看许劭的这个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什么意思?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你曹操如果身逢治世,那你能够成为一个能臣;你如果身逢乱世,那你就是一个奸雄。那也就是说曹操是做能臣还是做奸雄,看什么呢,看客观条件,是不是,看你处于一个什么时代。第二种解释是你曹操如果治理天下,那你就是能臣;如果扰乱天下,那你就是奸雄。成为能臣还是成为奸雄看曹操的主观愿望,所以他这一句话是有两种可能的,有两种解释的,而甚至可能许劭说的这两层意思都有。

那么曹操大笑就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我怎么会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呢,太可笑了,呵呵太可笑了,大笑。第二种是,哦,我如果处在治世就是能臣,处在乱世就是奸雄,成为一个能臣“固所愿也”,哎,打个折扣,成奸雄也不错,哈哈哈哈哈大笑。第三种,哦,我要想成能臣我就能成能臣,我想做奸雄就能做奸雄,我想治理天下我就是能臣,想扰乱天下我就是奸雄,反正我什么都能干,哈哈哈哈,这太好了。那么曹操完全有可能是这三种原因大笑,但是在我们看来曹操这个人可能是后两种原因大笑,因为曹操这个人是一定要做一番事业的,这个是肯定的,我立志要做一番事业,我要轰轰烈烈地活在这个世界上,逢治世则造福一方,逢乱世我就称霸一方,反正我不能碌碌无为地平平淡淡地了此一生。这就是我曹操,这话说到我心里去了,哈哈哈哈――。至于给我一个什么头衔,是能臣的头衔呢,还是奸雄的头衔呢,无所谓。这种无所谓的精神正是一种大气,是一种雄视天下、笑傲江湖的英雄气。所以我们说曹操虽然被称为奸雄,虽然很多人都关注到他的奸,但是我认为更本质的是雄,曹操一生都表现出了这种雄,我行我素,笑傲江湖。曹操是非常喜欢笑的,如果我们去读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书上讲到曹操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有笑这个字。当然曹操的笑有各种各样的笑,有放声大笑,也有自我调侃的苦笑,还有讥笑,还有冷笑,甚至是充满杀机的冷笑,但是曹操始终在笑。

如果比较一下《三国演义》里面的刘备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不同,刘备在干什么呢,刘备不停地在哭,而曹操不停的在笑。曹操也哭,他的战友去世,他的朋友去世,他的亲人去世,曹操也会嚎啕大哭,但是曹操如果做错了事情,曹操打了败仗,曹操遭到人家的羞辱,曹操绝对不会哭,他一定会笑。因为曹操是一个大气磅礴的人,我们去读读曹操的诗,就可以感觉到这种大气,所以古人评价曹操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你去读读曹操的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出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多大的气派啊!所以毛泽东后来回忆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指的就是曹操的诗,是非常大气。

正是由于这种大气,使曹操这个奸雄平添了许多可爱。曹操这个认识很可爱的,他在生活当中非常可爱,他是一个生活很随和的人,吃不讲究,穿不讲究,住也不讲究,饭能吃饱就行,衣能穿暖就行,房子能避风雨就行,惟一的嗜好就是女人啊,不知道他这方面讲究不讲究,不过我看他到处留情的做法,好像也不太讲究。他平时如果不是正式的场合,他是喜欢穿便服的,而且随身还带个小包包,包包里面装些个手绢啊,七七八八的东西挂在腰上晃荡晃荡,他也不在乎,如果不是正式开会,不是讨论什么问题,不是上朝,不是礼仪性活动,和朋友们一起吃吃饭,他是很随便的,说说笑笑,开玩笑,说段子,谁要说一个好笑的话,曹操哈哈大笑,笑得弯了腰,结果头会栽到菜盘子里面去,弄得满脸都是汤水,他也不在乎。所以生活当中的曹操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战场上的曹操也很可爱。

有一次曹操西征,率领军队和敌人正面交锋,决战前夕对方听说是曹操亲自来了,秩序大乱,将士们都伸长了脖子,踮起脚尖看看曹操,都想看曹操,结果后面的人往前面挤,前面的人也再往前挤,混乱不堪。曹操打马上前,一个人骑着马:诸位是想看曹操吧,我就是曹操,我就是,大家看啊,看清楚了吧,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也是个人,跟你们一样啊,没什么两样啊,要说我比你们多点什么吧,告诉你,我比你们多一点智慧。非常精彩,大实话,是啊,你我都是人,不多手不多脚,但是我多智慧,很可爱吧!

那么朋友之间的曹操,就更可爱了。我们知道使曹操能够进入上流社会,最先给予曹操极高评价的就是那位太尉桥玄,桥玄死了以后曹操曾经去祭奠他,曹操路过他的坟前的时候,举行了一个盛大的祭祀仪式,使用了太牢的标准,太牢的祭祀仪式,至少要用一头牛。然后发表一篇祭文,悼词。曹操的悼词怎么说呢,说桥公啊,我来看你老人家了,记得你老人家当年和我约定,说将来我路过您的坟前的时候,如果不拿一只鸡、一壶酒来祭拜的话,我走出三步以外我肚子就要疼。这是你老人家当年跟我的约定吧,今天我带着太牢来祭奠你老人家了,我的肚子就不疼了吧!你说有这样的`悼词吗?这也就是曹操写得出来。这个是曹操性格所使然,也是当时的风尚所使然,当时的风尚,鲁迅先生有个说法,叫“尚通脱”,就是大家都很开朗,曹操的儿子曹丕也是这样的。曹丕有个好朋友叫王粲,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王粲去世以后曹丕这个时候已经就是接班人,虽然不能叫皇太子,但已经是接班人,地位很高,五官中郎将,他带着一帮文学界的朋友,就是当时文联作协的人一起去给王粲送行,开追悼会。那当然是曹丕出来致悼词,曹丕怎么致悼词呢,曹丕说咱也别说什么套话、官话、屁话了,王粲这个人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每人都学一声驴叫。结果王粲墓前响起一片驴叫声,追悼会就开完了。非常可爱啊。

那么曹操最可爱之处,是他说真话。大家可能要说了,曹操不是个奸雄吗,不是个奸诈的人吗,他会说真话吗?是的,曹操也说假话,他要进行政治斗争,要进行军事斗争,要在官场上混,一点假话不说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曹操只要有机会他就说真话。他有一篇有名的文章叫做《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叫做《述志令》,这可以算得上是曹操的政治纲领,那是一点官话都没有,说得非常实在。

曹操一开始说,我这个人其实是没有什么雄心壮志的,因为我知道我出身不好,当然他没有说我是太监的养子的儿子,他说我知道我自己不是那种很清高的、很知名的那些人士,所以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一个郡守,“好作政教”,好好地把这个地方治理好,让大家都知道我曹操虽然出身不好,工作能力还是有的。后来国家遇到了**,我觉得一个男子汉应该为国家效劳,建功立业,我出来带兵打仗,这个时候我的要求也不高,我想当个什么呢?我想当个征西将军,我死了以后能够在我的墓碑上写上一行字,“故征西大将军曹侯之墓”,哎呀,我就心满意足了。可是后来董桌造乱,诸侯并起,我这个时候不能不出来保卫国家,保卫皇上。即便是这个时候,我也不想多带兵,所以我每打一次胜仗,我的部队增加了以后,我要裁军。为什么呢?因为我的实力越大,我的敌人就越多啊,人家都要来打我,我保不住自己,所以我胜利一回我裁军一回。这说明什么,说明我的志向是有限的,但是我也没有想到怎么现如今我给弄出这么大动静来了!那么现在我的野心大一点了,我想当个什么呢?当个齐桓公,晋文公,因为现在是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我只想称霸,不想称帝,我现在已经是汉朝的丞相了,作为人臣之贵,已经到了极点,我心满意足,再无奢望。但是我必须在这个位置上坐着。

他下面说了句有名的话,他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不是我曹操在这个地方镇住,什么孙权,什么刘备,七七八八的那些人不早就称皇帝了,就是因为我曹某人在这儿镇住嘛!我这些话不光是跟诸位说说,我经常跟我的老婆孩子说,甚直我对我的老婆、我的那些妾们说,我死了以后你们一定要改嫁,为什么呢?以便把我这个志向传播出去啊。但是现在有人说我曹操应该功成身退了,我应该到我封的那个侯国去安度晚年啊,我应该把我的职务和权力交出来了。对不起,不行,职务我是不辞的,权力我是不交的,为什么?我现在手握兵权,才有了这一呼百应的权威,我一旦把这军权交出去,那你们不害我吗?你们肯定都起来害我,那我的老婆孩子就不能保全,而且皇上也不得安全,所以我绝不交权。至于皇上封给我的一些土地,那是不需要的,我要那么多土地干什么呢?这个我让出去。

所以曹操说了这么十六个字,“江湖未静,不得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就是我可以让一些虚的东西出去,实的东西那我是不让的,这叫做“不得幕虚名,而处实祸也。”这话说得实在吧!说得再实在没有了,你说我没有野心,我有一点,而且我的野心是一点一点大起来的;你说我有很大的野心,我不想当皇帝,我只想当晋文公,齐桓公,九合诸侯,统一中国;你说我清高,我不清高,我实在得很,我的权力、我的实惠我一点都不让;你说我不忍让,我忍让啊,你封给我那些虚的东西,什么土地啊、头衔啊我都让出去。而且最可爱的在于什么,曹操还明明白白说,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我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就是想让你们天下人都没话可说,都给我把嘴巴闭起来。实在是不能再实在了。这种话也只有曹操这样大气的奸雄才说得出来。

曹操这样做也是非常英明的,因为他非常知道在一个人人都说假话的时代最有力的武器是真话。因为人家都说假话,你说真话,人家就没辙了,他的戏就演不下去了,西洋镜就拆穿了,把戏就不能玩了,只好不吭起了。当然曹操这样说也不完全是出于斗争的策略,也出于他的天性,他确实是一个天性爱说真话的人,因此只要有机会,他是一定会说真话的。哪怕是说假话,或者说一些半真半假的话,或者是把假话藏在真话的后面,曹操也做得非常自然。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曹操是可爱的奸雄,他的奸与雄统一于雄。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最近我看了这本《易中天品三国》跟随易中天领略了别样的三国历史,易中天教授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不一样的三国之门。他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一家之言品三国!

三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朝代,它虽然短暂,但在这乱世期间却出现了许多英雄人物,比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司马懿等。他们中有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有的是足智多谋的军阀,还有的是终结乱世的枭雄。正因为他们三国才变得如此精彩。

曹操,相信大家已经十分熟悉了,百姓们都认为他就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小人,而刘备就是保护汉室的忠臣。所以当大家一提到刘备失败就各个唉声叹气而听到曹操失败,就各个拍手称快。那么曹操到底是不是一个奸雄小人呢?我们来听听易中天教授是怎么讲的。他说:“大家痛恨曹操无非就是有三个原因:为人奸诈、篡汉与说了一句:‘宁我负人,休人负我。’我们来一个一个分析,第一为人奸诈这是在敌方眼中,但是我们要想想在那样一个乱世中,如果你处处讲实话能成大事吗?第二难道天下的皇帝就只能姓刘,不能姓曹吗?万事都有轮回。第三,我们先来看看,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曹操被董卓追杀,一路逃入过他的一个朋友家,这个朋友叫吕伯奢,但曹操怀疑这一家人想要加害于他,于是把他们一家全部杀了。这属于误杀,于是曹操就凄怆的说道:“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请注意凄怆这词,这是曹操在后悔时对自己的一种自我安慰,并且毛批认为:‘此乃孟德过人之处也。’毛先生分析道,如果换了别人都会说,宁人负我,休我负人。但是他们做的是和曹操一样的勾当,只不过只有曹操敢说真话罢了,所以曹操是真小人而不是伪君子。”

诸葛亮,一个被誉为卧龙的人。他在《三国演义》中被讲的神乎其神,什么借东风、空城计、草船借箭等等,但他到底有没有那么神呢?回答当然是没有,比如说空城计,事情大约是这样的:蜀军新败,城中只有一些老弱病残的士兵,而司马懿正率兵前来,于是诸葛亮搬个琴,摆个香炉,召两个小孩子,在城楼上唱卡拉ok,司马大军一来,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然后司马懿自己打马上前,大为惊诧,说牛鼻子老道在搞什么搞,大开城门在这开party,于是撤军了。这明显不符合实际吗,第一既然司马懿离诸葛亮这么近,他可以直接找一个神箭手把他射下来嘛。第二,既然司马懿怕埋伏,那么他可以把这城围起来,围而不打不行吗?第三,况且那时后,诸葛亮根本不在城中,连人都没有,哪来的事呢?那么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人?有一点可以保证诸葛亮绝对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与实践家,但决非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三国这个乱世已经离我们而远去,我们无非就是从主观上去判断各路英雄孰是孰非,但从这本书中有告诉我们,不要盲目相信一家之言,要从多方面去感受去思考,不要迷信小说家之言。看书要注入自己的思想,多去想想这是不是真的,就像我的小学老师对我说的那样,要学会质疑!

《易中天品三国》十九

鲁肃和诸葛亮英雄所见略同,都主张“先三分后一统”,也都把占领荆州看做实现其集团霸业和帝业的第一步。然而,当孙权羽翼丰满以后准备实施这个计划时,却遭到江东老臣张昭的反对。张昭为什么反对孙权进攻荆州呢?孙权最终又是如何决策的呢?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江东基业。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揭示江东集团的崛起之谜,《易中天品三国》之“江东基业”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易中天:

上一集我们留下一个问题,就是建安十三年的时候,甘宁旧话重提,向孙权提出建议,立即进攻黄祖,进一步拿下荆州,这样巴蜀就可能是在将来变成我们的了,第一步,灭黄祖。而孙权的首席谋士,也是孙权的秘书长张昭表示反对,张昭和甘宁就争论起来了。那么孙权是怎么表态的呢?兴霸是甘宁的字,古人称字是表示尊敬,孙权端起一杯酒来,对甘宁说:兴霸,灭黄祖这个事就像这杯酒一样,孤就托付给你了,好自为之,凯旋归来。那孙权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表态呢?为什么要支持甘宁去讨伐黄祖呢?这个要从孙权集团的兴起说起。

孙权这个集团我们也称之为江东集团,什么叫江东?我们知道长江基本上是由西往东流的,但是在芜湖和南京之间这一段长江偏北流,这一段江段的东西两岸古人就称之为江东和江西,而把现在咱们的湖南省称为江南,也就是说三国时代的江南不是苏州那个地方,是我们现在的湖南。

江东集团是一个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它的创始人是孙坚,奠基者是孙策,发展壮大使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是孙权。孙坚字文台,史书上说他是孙武之后,这个靠不住,又说他们家世代仕吴,这个大概是靠得住的。孙坚这个人从小就胆识过人,有一次他和他的父亲一起出门坐船,来到一个地方准备靠岸,发现江上很多船都不敢靠岸,为什么呢?因为码头上有一伙强盗正在那儿分赃。当时孙坚十七岁,站在船头看了一下,说这一伙毛贼,可以干掉他们嘛!拎了一把刀他就上岸了,上岸以后他就指指划划。强盗一看,说哎呀,官兵来了,这个小伙子是个指挥官,正在吩咐,什么这边抄后路啊什么东西。强盗就放下赃物,一哄而散,孙坚提起刀就跑,追上一个,啪,头砍下来。那么这件事情就轰动了,轰动了以后,地方政府就任命他做县尉,也就是副县级的公安局长,后来又升到县丞,那就是副县长。但是真正让天下人都知道孙坚,是在董卓之乱的后面。

我们知道当时董卓在洛阳造乱,袁绍、曹操啊这些人起来组成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这个时候孙坚已经担任了长沙太守,也起兵讨伐董卓,但是他这个时候地位还比较低,所以他还是投靠了袁术,作为袁术麾下的一员战将。我们知道关东联军组成以后是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只有两个人去打董卓,一个是曹操,打了一下打败了,还有一个就是孙坚。孙坚可是所向披靡,一路凯歌,谁挡他的横他就杀谁,一路上杀了很多人,一直打到洛阳跟前,杀掉了董卓的大将华雄,所以《三国演义》说关羽温酒斩华雄那是编出来的,华雄是孙坚杀的。

这个时候发生了两件事情,一个是袁术这个家伙小心眼,看到孙坚的力量这么强,就害怕将来孙坚不听他的指挥,就扣押孙坚的军粮。孙坚得到消息以后,连夜跑了一百里路去见袁术,孙坚说:请将军想一想,我孙坚和董卓前世无冤后世无仇,我为什么要冒着这么大的风险讨伐董卓呢?――上报效国家,下报答将军,因为袁将军你的家人已经被董卓杀光了,我是给你报仇啊,你为什么还要不相信孙坚呢?袁术说不好意思,军粮给你。第二件事情就是董卓害怕了,董卓派个人去找孙坚,说我们不打了,我们和亲好不好,我们做个儿女亲家。孙坚说什么,说:你董卓祸国殃民,是天底下头号国贼,我恨不得拎着你的脑袋到全国各地去巡回,和什么亲?董卓一听这话吓坏了,劫持了皇帝,劫持了百官,烧了洛阳,跑西安去了。这就是孙坚啊,当之无愧的乱世英雄。

孙策是个少年英雄,当时吴这个地方的人把孙策和他同年的周瑜呼为孙郎、周郎,就是孙帅哥、周帅哥。而吴郡的太守叫做许贡的上书朝廷,说孙策这个人非常骁勇,就像当年的项羽,因此孙策得到了一个外号,叫做小霸王,小霸王什么意思呢?小项羽。但是在我看来孙策这个人比项羽可爱,我读史书老实说,没怎么发现项羽太多可爱的地方,项羽后来受到人们的同情、喜欢,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都不喜欢刘邦,刘邦这个人太流氓了,所以同情被刘邦打败的项羽。而在我看来孙策比项羽可爱,孙策人长得非常漂亮,也喜欢漂亮,史书上的说法叫做“美姿颜”。他第二个特点是性格好,叫做“好笑语”,喜欢说笑话,“性阔达”,就是很大度,所以史书上说,“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就是一些士人也好,老百姓也好,见到孙策都非常喜欢他,愿意为他去死,可见其人格魅力。

孙策和项羽不同的一点还在于他善于用人,大家听过我讲汉代风云人物的都知道,项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不会用人,刘邦后来做了一个总结嘛,说项羽就一个范增,还不会用,他哪儿有不失败的呢?但是孙策很善于用人,孙策的手下有很多的人才,当然有一些是他父亲给他留下来的,比方说程普、黄盖啊,但是他自己也招募了一些人才,吸引了一些人才,比方说周瑜,比方说张昭。张昭是一个很有文采的人,很能干的人,而且写得一笔好字,所以张昭到了孙策那里,孙策让他当秘书长,把军务政务都交给张昭。所以当时甚至到这种程度,就是北方的那些文人、士大夫、那些名士都只知道江东有一个张昭,不知道江东有一个孙策,给江东写信总是把这些功劳都归于张昭。张昭接到信他就紧张啊,这个事情怎么办呢?我把这些信给他看,好像我在炫耀自己,我不吭气瞒着孙策那我更加说不清楚了,好像我有个人野心,很为难。

孙策知道了以后哈哈大笑,孙策说:你们知不知道齐桓公啊?齐桓公当年是把所有的军务政务都交给管仲啊,而且称管仲为仲父,就是叔叔,手下的人到齐桓公那请示工作,齐桓公说你去问我叔,再来请示工作,他说你去问我叔。旁边就有一个人说齐桓公了,一则告仲父,二则告仲父,为君其易乎?你有什么事你就问管仲,有什么事问管仲,你这个国君也当得太容易了吧?齐桓公说什么呢,这个当国君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没有仲父之前我是很难的,有了仲父以后我就不困难了。他说国君有难有易,有劳也有逸,劳在什么呢?劳在找人,国君辛苦在什么地方?辛苦在寻找人才,一旦找到了人才他就安逸了。孙策把这个故事讲了以后对周围的人,也对张昭说:“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所以齐桓公成就了霸业,张昭就是我的仲父啊,张昭就是我的管仲啊,我有了张昭难道我就没有功劳吗?难道我就没有名声吗?哈哈大笑,非常大气,非常聪明。你要知道一个做臣下的人他最害怕的是什么呢?功高盖主,或者准确地说他最害怕被认为功高盖主,尤其是怕被他的君主认为他功高盖主。因为我们知道很多人杀功臣,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功高盖主啊,赏无可赏。而孙策非常清楚地知道,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人才来辅佐自己,要让这些人才尽心尽力必须解除他们的思想负担。那么这个故事孙策就等于告诉大家,在我这里是不用害怕功高盖主的,我不怕你们功高盖主,你们也盖不了我,所以非常大气,而且聪明。

那么这样的一种作风就使得孙策这个少年英雄英气逼人,充满了人格魅力,也使他和其他的英雄惺惺相惜,比方说太史慈。太史慈原来是刘繇的部下,而刘繇是和孙策打仗的。有一次他们狭路相逢,孙策这边带了十三个人,太史慈只有一个人,那你敢跟我单打、单挑吗?单打独练,行啊!两个人就打起来了,短兵相接的时候,就发展到近乎肉搏,这个时候孙策手快,一把把太史慈背上戟拨下来了,太史慈也手快,一把就把孙策的头盔拿下来了,他们有过这样一段遭遇,当然后来大部队来了以后两个人就分开了。那么在后来的一次战斗中太史慈做了孙策的俘虏,那么孙策听说太史慈被俘了以后,就走上前去亲自为太史慈松绑,然后拉着他的手说:太史兄弟,我们又见面了,我问你个问题,如果我做了你的俘虏会怎么样?太史慈说:那就不好说了,那可不一定。孙策就笑:行了,行了,我们也不要打了,我们合作吧,共计大事。那么从此太史慈就成为孙策手下的一员战将,太史慈他是一个英雄啊,就连曹操都是非常想得到太史慈的,当时曹操给太史慈寄了个包裹,太史慈打开一看,里面装了一味中药,大家猜猜是什么药?当归,就是该回来了,但是太史慈一直跟着孙策,后来又辅佐孙权。

孙策的优点除了自信以外,还有讲政治,有两件事情可以说明孙策讲政治。第一个就是袁术称帝的时候,孙策和袁术翻脸。我们知道孙坚原来是袁术的部下,所以孙策继承了父亲以后,他也归了袁术,应该说袁术对他还算可以,也仅仅是可以而已,也不是多好,总归算是袁术的旧部。但是袁术公然称帝,孙策马上就跟他袁伯伯断绝关系。当然这里面也有个人恩怨,因为袁术这个人说话不算话,多次对孙策封官许愿,到了事后他又不兑现,孙策有怨气。另外孙策反对袁术称帝也未必是他多么忠于大汉王朝,这个我们也要说清楚。但是孙策能够不稀里糊涂地跟着袁术跑,这个说明他有政治头脑,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以后,孙策也打了同样的主意,就是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作战的时候,孙策曾经准备袭击许都,迎奉天子。

不过孙策虽然是一个英雄,也有毛病,什么毛病呢?两个毛病,一个是喜欢杀人,二是死要面子。这两条倒是挺像项羽的。据说当时江东有一个隐士叫高岱,这个人是一个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人,而孙策想他讨论一下《左传》,就把他请出来了。这个时候不知道怎么就冒出一个小人来,这个小人就去跟孙策说:高岱这个人很傲慢,他认为将军您就是一个武夫,不是文化人,没学问,根本就不屑于和您讨论什么学术问题,你看吧,他来了以后您问他什么他肯定说不知道。然后这个家伙又跑去跟高岱说:你要注意了,孙策这个人死要面子,他最讨厌人家跟他讨论问题的时候压倒他,比他说得好,所以你见到他你就说不知道。够坏的,孙策把高岱请来以后,来讨论学术问题,果然高岱就说不知道,再问,不知道,又再问个问题,我不知道,孙策勃然大怒,你果然瞧不起我,不屑于和我讨论问题,关起来!这一关起来不得了啊,几乎所有的那些文化人、那些名人、那些士大夫都出来求情,孙策走到楼上往下一看,黑压压的一片,把巷子里面堵满了,都是人,孙策想,这个高岱“粉丝”这么多啊,这还得了,杀,就把高岱杀了,为了他的一个面子,杀了一个不该杀的人。

实际上孙策最后死就死在这个地方,我前面不是讲了吴郡太守许贡上书朝廷,说他是小项羽嘛,许贡同时后面还有话,说像这样的人必须控制,因此建议朝廷把孙策召到京城去监控起来,不要让他在外面为非作歹。孙策得到这个消息以后把许贡杀了,这个许贡被杀以后,他的门客就要为他们的主人报仇,有一次孙策出去打猎的时候,这些刺客就刺杀了孙策。那么这个事情据一些其他的史料记载,说当时也就是把孙策的脸划破了,并没有伤到要害,然后医生来看过以后就跟孙策说,我给你帖点膏药,静养百日,即可痊愈,无生命之虞。但是我们前面讲过孙策是孙帅哥呀,美姿颜,爱漂亮啊,他要去照镜子,一照镜子,脸上贴的,想想我们古代的那些膏药贴上去是不会好看的,他说我怎么变成这副样子了,结果说了这么一句话:“面如此,尚可复建功立事乎?”就是我的脸都变成这个样子了,我还能建功立业?大吼一声,创口破裂,流血不止,当夜死亡。这叫什么?死要面子。哎呀,所以有时候帅哥也是麻烦啊。

孙策这个人,有位陈迩冬先生对他有过这么一个评价,说他是一个孝子,是一个佳偶,是一个长兄,就是说他是个好儿子,是个好老公,是个好哥哥,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孙策是喜欢为了面子杀人的,当时也是为了面子的原因他要杀一个叫魏腾的,这个时候他妈妈知道了,他妈妈就走到一口井的旁边说:儿子,你这样乱杀人,总有一天我们家要灭门的,与其老妈眼睁睁地看着你这么乱杀人,不如我现在就跳进去,你只要杀魏腾我就跳进去。孙策说:妈啊,你不要跳,我把魏腾放了好不好。所以这个可以算做是个孝子。

孙策和周瑜二十四岁的时候,娶了当时的美女大乔、小乔为妻,而且孙策跟周瑜说了这样一句话,说大乔姑娘和小乔姑娘虽然身逢乱世,颠沛流离,但是有我们两个人来做老公那还是蛮幸福的嘛!所以陈先生说这个要算佳偶。

孙策的父亲孙坚去世的时候,他自己十八岁,他的弟弟孙权十一岁,他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孙策把他的老母幼、弟托付给朋友,带上二弟十一岁的孙权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叫做擦干了血迹,掩埋了尸体,又上战场。而且一直把孙权带在身边,耳濡目染,使孙权在政治上、军事上成长得非常快,又给孙权留下了一片好基业,这个应该算是个好哥哥。

但是陈先生说,他那么年轻,孙策二十六岁去世,让他的老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个不能算是好儿子,让乔大姑娘年纪轻轻就守寡,这个不能算做是好老公,算来算去只好算他个好哥哥。

其实我说呢,他还应算是个好领导,他应该说是江东集团的好领导。因为江东集团的基业是他奠定的,江东六郡是他平定的,所以陈寿在为他作传的时候说了这样的话:“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是他打下的江山,他在七、八年之间做了别人一辈子才能完成的事情,确确实实是一个英雄。他作为江东集团的好领导的第二点,是他寻找了一个好的接班人。当时孙策知道自己也命在旦夕,他要给自己找个接班人把他这个基业传下去,当时张昭这些人都认为他会选老三,老三叫孙翊,为什么呢?老三像他,老三简直就是一个小孙策,史书上的说法是“骁悍果烈,有兄策风”,就是有孙策的.遗风。而按照中国传统的政治规矩是接班人总是希望像自己,我们去看皇帝的这些遗诏,它往往都说皇什么什么子某某,深肖朕躬,这个肖什么意思?就是像的意思,不是孝顺的孝,就是他很像我,很像朕,所以传给他。那么按照这个惯例,大家想肯定也挑一个像他的,但是没想到孙策挑选的是孙权,而孙权和他哥哥孙策是很不像的。

但是事实证明孙策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我们来看两个事实。第一个,在魏、蜀、吴三国三巨头当中,孙权的寿命是最长的,孙权71岁,曹操66岁,刘备58岁。第二点,在魏、蜀、吴这三个政权当中,吴的寿命又是最长的,多少年呢?五十一年;魏国存在多少年呢?四十六年;蜀国存在多少年呢?四十二年。也就是在魏、蜀、吴这三家当中,东吴政权是最稳固的,原因之一就是孙策选择了一个好的接班人。

据说当天晚上孙策找来了张昭等人,说了这样的话,他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这里说的中国就是指的中原,说中原地方正是一片大乱,我们这个地方是可以相对安定一点来天下的成败的,请大家好好地辅佐我的弟弟。然后把孙权叫来,把自己的印绶交给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就是率领一支部队去打天下,弟弟你不如哥哥我;团结自己的部下,巩固已有的胜利成果,哥哥我不如弟弟你。那么这段话的意思就很清楚,孙策不但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接班人,而且留下了一个治理江东地区的既定方针,那就是保江东、观成败。也就是说孙策非常清楚自己的历史使命是打江山,而以他江东集团的力量,能打下的江山也就是这么大了,下一步要调整政策,变进攻为保守,所以必须找一个老臣谋国,不急不躁,举贤任能,使所有的人才都能够各尽其心、各尽其力的这样一个人,事实又证明孙策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所以江东集团的基本方略是守,但是守也有两种守法,一种叫做“抱残守缺”,一种叫做“以攻为守”。那么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江东集团内部分成了两派,一派以张昭为首的主张固守,不要惹事生非,这个我们称它为鸽派;另一派以周瑜和鲁肃为首的主张以攻为守,靠进攻来保住既定成果,这个我们不妨称之为鹰派。而孙权表面上在鹰派和鸽派之间搞平衡,骨子里是倾向于鹰派的,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明白将来赤壁之战的时候,孙权所做的决策。而此刻孙权拍板,说甘宁你去打黄祖吧,这个任务就像这杯酒一样,交给你了。那么在建安十三年,这个年头,孙权集团已经把矛头开始指向荆州,也就在同一年,曹操也把他的矛头指向荆州,而在荆州内部,刘备由于诸葛亮的策划也在打荆州的主意,荆州成了一群虎狼眼中的一只羊,那么荆州又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下集――必争之地。

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到底是为什么呢?易中天在这本书里做了分析。

在赤壁之战前,鲁素和诸葛亮得知曹操要攻过来了,鲁肃便让孙权和刘备结盟,方可度过险境,于是孙权再三考虑终于和刘备结盟了。孙权给周瑜三万精兵再加上刘备的两万精兵加起来就是五万精兵一起去打曹操。因为当时曹操军心不定,虽然是“百万大军”,但周瑜还是把曹操打得落花流水了。但毕竟那是曹操也老了,他说,在赤壁之战那一年,孙权二十七岁,诸葛亮二十七岁,周瑜三十四岁,鲁肃四十七岁,而他却是五十四岁。这是在三国中有名的战争,后来用来形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刘备能请到诸葛亮为他效力吗?易中天认为他有诚意,所以诸葛亮愿意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有两位结拜兄弟,一是关羽,二是张飞。他们一起打天下,出生入死了那么多回,但他们还是像磁铁一样吸在一起。诸葛亮也是帮助刘备打天下的重要谋士之一,他为刘备献出了不知多少条妙计,让刘备起死回生了那么多次,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还继续帮刘备支撑着,直到地盘被消灭以后。刘备他也十分听从各位谋士即将领的意见,这才使他一次次的化险为夷。他也十分爱将,有一次,赵云为了救阿斗,差点牺牲,刘备知道后反而把孩子往地上一扔,吼道:你几亏损我一员大将!赵云见了吓了一大跳。从这么多的分析中,我感受到了刘备是个十分重情重义的人。

刘备和曹操一样,都是三国中的传奇人物,只可惜他的儿子阿斗整天游手好闲,最后把刘备毕生的心血都给毁了。

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易中天品三国》这本书,三国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三国大家都很熟悉的吧!不用我介绍了,可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并不真实,而这本书则结合各种有关三国的记载、演义来告诉我们真正的三国。这本书真实地写出了三国时代的种种迷案,告诉我们一个个历史真相。

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原来是想当一个忠臣,可后来由于一些原因没有当成,便想当一个乱世英雄,却因为自己的贪婪当了一个乱世奸雄。有一段时间,诸葛亮并没有受到刘备的重用,法正则是那个时代的“诸葛亮”,刘禅其实并不笨,刘表和刘璋都很软弱,只想守住自己的“一亩地”,可惜他们的地盘都被别人占领了。刘备拿下荆州和益州没有半点犹豫,孙权能守住江东是因为他重情义。曹操用人靠智慧,孙权用人以感情,刘备用人靠义气。诸葛亮用人以法则。用书上的话说“操以智,权以情,备以义,亮以法”曹操的朝廷像沙龙,刘备的朝廷像帮会,孙权的朝廷像家庭。想知道有关三国的别的知识吗?如:为什么他们都被晋统一了,那就自己去书的海洋里去寻找吧!

劝大家如果有时间去看一看这本书,特别是爱看《三国演义》的同学,演义不是历史,想知道三国真正的历史,那就看看《易中天品三国》吧!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在中国4大名著里,我一向觉得三国写的最好,也对它最感兴趣。其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事件和战争都是其他3大名著不可比拟的。易中天因为《百家讲坛》而一炮走红。

的确,他讲的三国很好,其中也夹杂着现代幽默。之前我看过《百家讲坛》其他历史部分,有些很生硬,像普通的讲课。而易中天的讲评更像是评书。《易中天品三国》还原了真实的曹操,替周瑜辩诬,正说诸葛亮,重评司马懿。与人们眼中《三国演义》里人物形象有些许差别。有些人是英雄,但文学把他们污蔑了。例如曹操,周瑜。《易中天品三国》采用的是各位历史学家和历史上的资料,还了“奸臣“一个清白,也写出了蜀国大将的许多文学没写出的错误。比如,书中写到: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气量是非常大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就是气量大,品质好;当时的人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所以他不可能因为妒忌别人而被气死。

《易中天品三国》中幽默元素大概也是易中天成名的元素之一。例如:当时诸葛亮手上已经没有兵了,只好把城门,四个城门全部打开,派了20个老兵在门口扫地,诸葛亮自己搬了一张琴,焚了一炉香,带了两个小孩子,坐在城楼之上唱卡拉ok但保守派的人大概对这种评论很反感。但总之电视前和读者中的保守派是占少数的。

易中天品三国经典语录

1、刘邦呢,这时候正由两个女孩子一左一右侍候着洗脚。可能和我们现代人一样,还搞点足底按摩什么的。

2、项羽真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那时的女孩子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了。

3、贾诩劝先劝张秀勿打,因一开始张秀用精锐部队打曹操的精锐部队,论用兵不如曹操,所以大败。而后又追击,因为曹操有机会赢却不攻打,必是大后方出了问题,于是留下断后军队就不是张秀的对手了,于是大胜。

4、武则天拿着那张旧船票,重新登上了后宫这艘豪华游艇。

5、正义要靠非正义的手段来实现,这种荒唐的事情只可能发生在荒唐的时代。

6、世界上没有最好,能够做到最不坏就应该心安理得,或者说心满意足了。

7、我被你雇用了,我是忠心耿耿给你谋划,如果我的主意你不听,bye-bye,我换一个老板。

8、曹操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县北部尉,相当于副县级公安局长。

9、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因此要有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办法我以为就是“妙说”。所谓“妙说”,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

10、所谓的空城计也是编出来的……诸葛亮搬个琴,摆个香炉,召两个小孩子,在城楼上唱卡拉ok。

11、琢磨计谋是没有用的,你还是琢磨人性吧!

12、吕布想:曹操这个贼,狡猾狡猾地!

13、刘邦在多年征战中风餐露宿得个风湿性关节炎啦,那倒也是可能的!

14、这就使我们觉得袁绍这个人好像有一种天才,凡是对他有利的正确的意见他一定是不听的,凡是对他不利的错误的意见他一定是要听的,那才是怪了。

15、如果别人惹你一下,你马上扑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这是什么,螃蟹!韩信肯定不是螃蟹。

16、男孩子小的时候不调皮的长大了没出息。

17、袁术以为皇帝的称号就像现在我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标一样,要抢先注册,他以为他抢先注册了皇帝的商标别人就不能把他怎么的了,没想到他反而成了“众矢之的”。

18、曹操是喜欢美女的,他不管走到哪里都喜欢“搂草打兔子”,收编一些美女什么的!

19、曹操身材短小,估计也就和我差不多吧。跟1米84的诸葛亮比起来,只能算是不合格的残次品。

20、朝廷派人去查吴王,也没有发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嘛。

21、很多研究历史的人,把历史当作一具尸体,放在解剖台上,用解剖刀一点一点地切割,取出肾脏、肝脏、心脏来研究。这也许是一种方法,但我不太喜欢。我是学文学出身的,我觉得面对历史,首先要去感受它的血肉和肌理,其次才谈得上研究。

23、诺,相当于现在的ok。

24、袁绍整天在家里面大会宾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办沙龙,开party,车水马龙,门庭若市。这个事情当时就引起了当局的注意。

25、宝贝,你回来吧,好不好?别闹了,跟我回去吧……(曹操劝老婆回家)。

26、实际上,狡诈中有真诚,或者有时狡诈有时真诚,正是曹操的特点之一。

27、吃苦是为了吃更大的苦,就如袁术立帝不吃苦,而曹操爬上丞相之后依旧不奢靡,情商之高,自我控制力之好,才能决定他是个大人物。所以吃苦不是为了奢靡,吃苦是为了吃更多的苦,担更多的责任,为了自己的野心。你吃苦的程度决定你的成就,吃苦是一种恩赐。

28、曹操打了败仗检讨自己,打了胜仗感谢别人。这扬人责己的作风,对于失败,会检讨自己的错误,这是曹操作为领袖有担当,大气的地方。

29、如果别人惹你一下,你马上扑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这是什么,螃蟹!

30、我不是专家型的学者,我只是一个探路的人,是一个趟地雷的人,随时都有可能牺牲。

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去广电大剧院看了《冰河世纪3》。我们排了长龙似的队伍才好不容易看了这场电影。

这部电影讲的是;快乐的动物“四人帮”阴差阳错闯入了地下恐龙世界,为了友谊,不顾一切去冒险,去拯救他们的朋友树獭希德。而且也最能充分展现前影片的主题――孤独。这次故事里的每一个角色似乎都在受“孤独”的煎熬:看着幸福的猛犸象即将诞生的三口之家,树獭希德和剑齿虎迭戈似乎都感到平淡生活的乏味和那眉睫的孤独感,他们也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排解生活乏味的方式――迭戈打算远走他乡,寻找新的冒险,而希德则直接从地下找到了三个恐龙蛋,迅速给自己安了一个“四口之家”。

这就是我看《冰河世纪3》所得的感想。

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

“白家讲坛”栏目近日推出“易中天品三国”,从小对“三国”不很了解也不喜欢的我居然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让我下定决心去一睹《三国演义》和《三国志》。

易中天先生的语言非常的幽默,他将一些现代词套用到古代人的身上,如“垃圾股”“绩优股”“帅哥”等,让我觉得“三国”并非是一大堆烦人的“文言文”,而是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这是吸引我的其中之一。

还有易中天先生的语言是调侃的。当他讲到刘备、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时,猜测“他们的太太在哪里”。有学者说他不学术,但是易中天回应道:““他们的太太在哪里”是句学术上的评论,调侃也是做学问的方式,如果没有调侃,下面的人都走光了。

易中天先生还善用肢体语言,他在节目中曾侵亲身示范三国中的“坐姿”和“跪姿”以及每一个姿势的作用。我想有哪一个老师或讲师会在课堂或讲堂上这样做呢?这是我非常佩服他的,也是我被他所吸引的最重要的原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易中天品三国三《奸雄之谜》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与邓晓芒合作)等著作。近年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以及《帝国的惆怅》等。

(全文)。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讲三国。说起三国,我们就会想起著名的赤壁之战,而。

说起赤壁之战,我们就会想起苏东坡那首著名的《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

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东坡这首词写得可真是大气磅礴,它使我们想到三国时代的英雄气概、浪漫情怀。苏。

东坡这首词是他47岁的时候在湖北黄州赤壁所写,黄州赤壁不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一点苏。

是写了这首词,因为当他站在黄州赤壁岸边,看着那万里长江滚滚东流水的时候,他没法不。

想到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就说周瑜吧,周瑜是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当时34岁,迎娶江东美女小乔。

已经十年,并非小乔初嫁了。但是苏东坡把小乔初嫁和赤壁之战联系在一起,是要着力表现。

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所以下面说“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羽扇就是羽。

贵族和官员是要戴冠的,高高的冠,宽宽的衣,峨冠博带,是所谓汉官威仪。但是到了东汉。

末年呢,贵族和官员开始时髦穿戴平民的服饰,这就是戴头巾。如果是军事将领,而一身平。

民的服饰,羽扇纶巾,那就是儒将风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周瑜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赤壁之战当时的场景,赤壁之战打响的时候,曹操已经基本上统一了。

北部中国。我们知道曹操是一个乱世英雄,他以微弱之身起兵靖难,讨董卓、伐袁术、杀吕。

布、降张秀、灭袁绍、征刘表,获得了当时北部中国的统治权,这个时候他决定南下,一举。

剿灭盘踞在江东的异己力量,这就是孙权的军事集团。这对于曹操来说,是他一统天下、九。

合诸侯的一个战略举措;而对于孙权集团来说,那可谓危急存亡之秋。当时曹操亲提大军十。

几万人,号称八十万沙奔江东而来,列阵于长江的西北岸,地点是现在湖北省的赤壁市附近。

当时曹操的军队在长江西北列阵,战舰连成一片,军旗在江风中飘拂,虎视眈眈,雄心勃勃。

而江东的君臣谈虎色变,魂飞魄散,胆颤心惊,纷纷向孙权提出立即投降曹操。但是34岁。

的青年将领周瑜却不把曹操的几十万人马放在眼里,他头上戴着青丝做的头巾,手上拿着羽。

毛做的扇子安之若素、指挥若定,谈笑风生之间曹操的几十万人马就灰飞烟灭了!不可一世。

的敌人就立即遁逃了。

*通过以上易中天先生对《赤壁怀古》这首词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赤壁之战的主。

角周瑜是一位光彩照人的少年英雄形象。而根据小说《三国演义》的描写,赤壁之战的主角。

应当是诸葛亮,周瑜不过是作为衬托诸葛亮智谋形象的配角而已,是一个气量狭小之人。那。

么,历史上的周瑜究竟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英雄呢?

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确实是这样一个英雄的形象,他24岁的时候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

中郎将,吴中呼为周郎,就是当时他们这个地方的人都管他叫周郎,叫孙策为孙郎。“郎”

是小伙子的意思,这个时候呼他们为郎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

自古嫦娥爱少年,所以美女最喜欢的那就是少年英雄,周瑜和孙策恰恰就是这样的少年英雄。

而且,他们也都娶到了江东最美丽的女孩子,那就是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这个时。

候的周瑜真可谓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

想想看吧,一个24岁的年轻人,担任了一个地方的高级将领,驰骋战场,建功立业,

而且娶得这个地方最美丽的女孩子为妻,作为一个男人还有痹烩更令人羡慕的吗?连苏东坡。

提起这件事情来还表现出他的无限羡慕呐!我们去品读一下苏东坡的词,“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出家了”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反正我是羡慕他,你想这样的一个人他怎么可能会去忌。

妒别人呢?我们忌妒他还差不多。他又怎么可能因为忌妒别人而会被别人气死呢?那是不可。

能的。

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气量是非常大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就是气。

量大,品质好;当时的人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

但是蒋干没有盗什么书。看来历史有时候离我们真的是非常地遥远啊,我们已经很难弄清楚。

历史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了。

事实上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种形象。一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称之为。

历史形象,这是历史学家主张的样子,比方说《三国志》的记载。第二种是文学艺术作品当。

中的面目,我们称之为文学形象,这是文学家、艺术家主张的样子。还有一种,是一般老百。

姓主张的样子,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比方说民间信仰中历史人物的形象,以及我们每个人。

心目中历史人物的形象。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历史人物的形象,因此一个。

历史剧,电视连续剧,或者电影拍出来以后,我们的观众会发表评论说某某演员演得不像,

这个曹操不像,这个周瑜不像,这个林黛玉不像,这个贾宝玉不像。你怎么能说不像,你见。

过吗?可见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形象,这个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

这三种形象是有差距的,对于三国来说,形象最离谱的是诸葛亮。

*一提起诸葛亮,人们就会想到空城计,而说起空城计,则展现出了人们对诸葛亮军。

事天赋的无比推崇。那么,诸葛亮的空城计究竟发生过没有?人们对诸葛亮的追捧是从什么。

时候开始的呢?易中天先生对诸葛亮的历史形象又有着怎样独辟蹊径的品评呢?

诸葛亮这个人,至少从晋代开始就已经是很多人追捧的对象。当时有一个叫郭冲的人,

郭冲这个人大概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觉得现在大家对诸葛亮的评价远远不够,于是写。

了一篇文章,叫做“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这里还有五件事。

情是你们大家不知道的,第三件事情就是空城计。诸葛亮的空城计最早见于郭冲的这篇文章。

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引用了这个材料,并予以驳斥,说当时在阳平这个。

地方根本不可能发生这样一件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扎在宛。

城,不在阳平战场,怎么可能有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空城计呢?但是这个空城计的故事实在是。

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马谡这个人是个书呆子,空谈可以,打仗不行,把街亭给丢了,于。

是司马懿就率领几十万军杀奔而来。当时诸葛亮手上已经没有兵了,只好把城门,四个城门。

全部打开,派了20个老兵在门口扫地,诸葛亮自己搬了一张琴,焚了一炉香,带了两个小。

孩子,坐在城楼之上唱卡拉ok。司马懿的大军跑来一看,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然后司马懿。

自己打马上前,大为惊诧,说牛鼻子老道搞什么搞?城门大开他开party啊。于是撤军。

这个事情不合逻辑啊,第一,你不就是怕他城中埋伏了军队吗,派一个侦察连进去看看,

探个虚实可不可以?第二,司马懿亲自来到城门楼下看见诸葛亮在城楼上面神色自若,琴声。

不乱,说明距离很近,看得见听得清,那你派一个神箭手把他射下来行不行?第三,根据这。

个郭冲的说法和《三国演义》的说法,两军的军力悬殊是很大的,有说司马懿带了二十万大。

军的,有说司马懿带了十几万大军的,反正至少十万,你把这个城围起来围他三天,围而不。

打行不行?何至于掉头就走呢?所一是不合逻辑的,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子虚乌有。

其他的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等等都是编出来的。其中最可笑的是借东风,大。

家可以去看一下《三国演义》,当时诸葛亮借东风是个什么形象?披头散发,光着脚丫,穿。

一身道袍,所以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这个妖不是妖精也不是妖怪,

是妖人。妖人就是当时那些装神弄鬼的,什么巫婆啊,神汉啊,这类的人物。诸葛亮当然不。

是妖人,诸葛亮不但不是妖人,而且是帅哥。《三国志》说诸葛亮身长八尺,这个八尺是汉。

上的一样不一样?借东风这个事情当然也是没有的。而且就算有,去借东风的人也不该是诸。

诸葛便啊。

实际上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刘备军事集团和孙权军事集团的联。

合,这是他的主要功绩,而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前的主要功绩也是为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

政治策略。也就是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未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的军事。

才能是值得怀疑的。现在成都的武侯祠还有清人赵藩写的一对攻心联,他说“能攻心则反侧。

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一幅攻心联其实是委婉。

地批评了诸葛亮,批评他在刘备去世以后主持蜀国工作的时候穷兵黩武,宽严戒误。但是到。

了《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就变成杰出的军事家了,而且神机妙算,算无遗策,其他的军事。

将领都变成了提线木偶,傻乎乎地带着军去打仗,走到地方掏出一口袋,军师给我的锦囊妙。

计,打开看看,哦,这么办。这个实在是太离谱了,这个表现了什么呢?表现了人们对他的。

崇拜。

*易中天先生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而未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像以。

上分析的空城计和借东风等,只不过是文学家们把诸葛亮神话了,所以历史形象并不等于文。

学形象。而对三国人物崇拜达到最不可思议的当属关羽,关羽已经成为民间信仰的对象,而。

且他还被奉为行业祖师爷。那么,民间为什么那样崇拜关羽呢?易中天先生对民间的关羽崇。

拜又有着怎样的精彩点评呢?

文化人是非常崇拜诸葛亮的,而民间信仰更多的是崇拜关羽,关羽也是一个值得崇拜的。

关羽也非常感激曹操对他的收留和信任,但是关于仍然心向刘备。那么这个时候关羽就面临。

一个选择,是效忠曹操呢,还是效忠刘备呢?而关羽采取了一个什么做法呢,就是我重重地。

报答曹操以后,回到刘备身边,这就是重情重义。当然关羽走的时候曹操也表现出了自己的。

大度,当时有人提出来要追杀关羽,曹操说不用,这样的义士我们应该尊重他。可惜现在民。

间只记住了关羽的情,忘掉了曹操的义,正是由于关羽如此地重情义,因此关羽成为民间信。

仰崇拜的对象。

但是这个民间信仰呢有时候想起来也是有点怪怪的,我们知道这个民间信仰受两本书的。

如说民间行业会用《水浒》和《三国》的人物做祖师爷,比如说强盗以宋江为祖师爷,小偷。

以石迁为祖师爷,编制业以刘备为祖师爷,屠宰业以张飞为祖师爷,没有以《红楼梦》人物。

什么贾宝玉啊,王凤姐做祖师爷的。那么这些都还有些道理,奇怪的是剃头匠以关羽为祖师。

爷,关羽没有剃过头啊,而且东汉的时候这个我们中国人是不兴剃头的,是留全发的。那么。

是剃头的。我就想起来清代有一个剃头匠在门口贴出一幅对联来,倒是蛮像关羽的口气,怎。

么说呢:“问天下头颅几许,看老夫手段如何”!我不知道有人敢去剃头不?

这是一个奇怪的事情,还有一个奇怪的事情,关羽现在变成财神爷。你看我们现在很多。

的企业里面,民营企业,或者是个体商贩他的家里面都供者关羽的像。这个关羽是一个军事。

将领,你说他是战神这个话还说得过去,他怎么是财神呢?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财都是枪来。

的?而且依我看,关羽总有一天会变成爱神,会供奉在婚姻介绍所。为什么呢?因为关羽这。

个人对爱情追求也是很执著的,当时刘备带着他都投奔曹操,曹操是和吕布作战。战前关羽。

就提了一个要求,说曹公我可以英勇奋战,但是打下吕布以后,有一个女人你要把他嫁给我。

曹操说好,刘备也去帮着说,然后到了决战前夕,这个关羽又去提醒曹操,那你说话要算数。

的,我们打赢了以后那个女人你一定要嫁给我的。曹操说不对啊,这个关羽怎么就认准了这。

个人,我去看看,曹操一看,哎呀,国色天香啊,我曹某人还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吧。结果弄。

得关羽非常的郁闷。

不过曹操这个人虽然抢了别人的老婆,他也被别人抢了功劳,抢了什么功劳呢?在《三。

国演义》里面被诸葛亮抢走了空城计的“发明权”,实际上空城计的故事是有的,但不是发。

生在诸葛亮的身上,而是发生在曹操的身上。是曹操和吕布作战的时候,有一次曹操的军队。

出城收麦子去了,突然吕布的军队开了过来。曹操情急之下,把他的随军家属全部都弄到城。

墙上去站岗,等吕布开过来一看,满城都是莺歌燕舞,姣声嗲气。再一看呢,城外面有一个。

树林子,深不可测,吕布想曹操这个贼,狡猾狡猾的,肯定是把埋伏买在树林子里面了,撤!

撤回去以后想想呢,又不甘心,第二天他又来了,这回曹操真的把伏兵埋伏到树林子了。

*历史上的空城计看来是有的,但是它不属于诸葛亮,而是属于曹操。通过易中天先。

生的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三国历史,每个人也都会站在不同的角度。

点评三国人物,所以这就造成了空城计这种张冠李戴的冤假错案。那么,我们现代人应该根。

据什么标准来看待三国这段历史呢?

现在我们知道了,历史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那我们应该怎样。

看待历史呢?我个人的看法还是首先要弄清楚历史的本来面目,就是弄清楚历史形象。

对于三国来说,还是要读《三国志》。三国志的作者叫陈寿,是现在四川省南充市人。

陈寿完成《三国志》这部著作的时间距离西晋统一中国只有五年,就是相隔的时间不是很久。

第二点呢,陈寿这个人治学非常严谨,他收集来的材料但凡是他觉得可疑的,他宁肯不用,

留下来的应该说是基本可靠。但是正是因为陈寿有这样一个特点,所以《三国志》这本书非。

书做注主要是进行一些解释,比方说名词解释、动词解释、时代背景介绍,怕你看不懂,做。

一个注。裴松之的注不一样,裴松之把陈寿弃而不用的材料,以及陈寿写《三国志》所看不。

到的材料有选择地补充了进去。补充的时候裴松之也做了一个甄别工作,就是他认为不可靠。

的材料,他会在后面加以说明,就是我认为这个东西是靠不住的,我认为这个时不可能的,

让后来的读者自己去甄别。所以裴松之的注也是比较可靠的。

所以要弄清三国的历史面目,历史形象,也就是这两个东西:陈寿的《三国志》、裴松。

之的注,寿志裴注。但是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也不是没有意义的,比方说空城计这个故事,

钱钟书先生就认为是“不欺售欺”的典型,什么叫“不欺售欺”呢?就是以不欺骗来欺骗。

我这里面没有人,我明明白白就告诉你是没有人啊,结果呢,对方还不相信。你越是说我这。

城里面真的没有兵,他越不相信。这叫做“不欺售欺”,钱先生认为这是一个典型。

因此《三国演义》这本书历来被当作兵书来看。明清之际,清人要入关,他们就用《三。

国演义》做教材。当时把《三国演义》翻译为满文,印了一千份,作为内部文件发给一定级。

别的贵族和官员阅读。甚至还有这样的故事,说是有一个满洲将军结识了一个汉人,成了朋。

友以后这个满洲将军说,你这汉人不错,来来来,你到我房间来,我给你看一个内部文件,

它实际上是一个心理战。所以为三国演义做批文的毛宗岗父子他有个说法,他说只有谨慎的。

人才不会做大胆的事,也只有谨慎的人才最能够做大胆的事,因为这个谨慎的人他一生都小。

心谨慎,他突然大胆一回没人相信。诸葛亮就是一个很谨慎的人,叫做诸葛一生惟谨慎,他。

谨慎了一辈子突然来一个空城计,那司马懿不相信了,因为只记住了他平时的小心谨慎。当。

然这个事情也就是碰上了司马懿是个知识分子,想问题比较复杂,所以后来有个叫魏禧的人。

说了,他说如果是碰上一伙山贼,一伙强盗,土匪,他哪想那么多,管他娘的老子进去再说!

诸葛亮不就抓走了吗?

所以,三种形象,各有各的道理。那么我们这个系列要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三种形象都。

告诉观众朋友,然后进行讨论。也就是说我们要做三件工作:第一是还原,就是还原到历史。

的本来面目;第二是比较,就是比较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有什么不同;第三是分。

析,就是分析一下这个形象为什么会演变。实际上,品读历史也可以有三种意见,一种是站。

在古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历史意见;第二种是站在今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做时代意。

见;第三种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做个人意见。

任何人研究历史都难免会有这三种意见,因为历史毕竟是历史,历史就是过去的事,也。

就是故事。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宋。

朝兴废事呢?那是可以包括一切历史的,正所谓,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

中。在今后的节目里,我将给大家笑谈三国,品读三分。而我们要讲的第一个人,就是一个。

在历史上争论最大、意见最分歧、形象最多样的人,那么这个人是谁呢?请看下集――真假。

曹操。

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

观看了央视的《百家讲坛》,我认识了易中天先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我又拜读了他的《品三国》上下卷,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虽然我没有真正细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只是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也没有看全,只能说对三国有一个肤浅的了解,知道一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以及事件,具体到人物和事件的本身就更加的模糊了,但是我很喜欢易老师在《品三国》这本书对三国的讲解风格和历史态度。我不禁为易中天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

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的扑朔迷离的历史、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位位栩栩如生的英雄,都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也对魏、蜀、吴三国兴衰的原因大概了解了一些。《易中天品三国》中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大事,而且非常透彻,曹操、周瑜、关羽、鲁肃、刘备、孙权等人在他的妙笔下栩栩如生。例如:讲到空城记时,司马懿不敢上城,因为诸葛亮在上面唱“卡拉ok,司马懿想:我上去卡拉,你还不把我”ok“了呢!

易中天对人物的刻画比较全面,这样,才更真实。读过《三国演义》,里面的伟人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明明一点功劳,作者敢加上十二分的想象,让鬼啊神啊的都来显灵显圣,以突出人物的睿智与神圣,其实多看几遍,就很容易发现那些描述根本不靠谱。易中天对人物的评述比较真实,是因为在他看来:恶人不一定十分恶,时势、环境都是造就人向恶的因素;善人也不一定十分善良,都是有外在因素影响的。

易老师的讲解非常幽默,对历史的态度非常认真,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力求全面真实。读完易老师的书后给我很大启发,而我们应该从他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中反思我们教学的'态度:怎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抓好常规教学,创新教法,突出重点,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取得更多的进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想到的第一句话,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总之,这部书,读一读还是比较好,你一定会收获不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