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论坛青年论坛上的致辞(实用14篇)

青年论坛青年论坛上的致辞(实用14篇)

ID:7050546

时间:2023-12-06 07:36:43

上传者:XY字客

致辞要注意掌握演讲的节奏和语调,以产生良好的听觉效果和亲和力。下面是一些关于致辞的书籍和资料推荐,供大家深入学习。

青年精英在行业论坛上的致辞

文化传承第一靠人。19世纪末到现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使得技术日益成为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一个教授的讲演通过视频传播,可以很快让更多的人看到。但我总觉得,视频只能听到声音、看到动作,而感受不到讲话人的情感。文化传承是要用情的,中华民族的教育重在情。也许有人会说,有书在就有文化在。可是,今天有多少人去读《论语》《孟子》《尚书》《周易》等等?读的人真懂了吗?而且书上记载的文化,每倒一道手就要丢失一部分,甚至扭曲一部分!所以,我希望文明传承在为老百姓服务的时候,主要靠人!其他的都是工具、手段,只起到辅助性作用。

传承文化的管道是什么?我认为第一是家庭,第二是学校,第三是社区。犹太人一千多年没有祖国,公元一世纪,最后一个犹太王国被灭,直到1948年才恢复以色列国。但是,它没过多少年就成为中东乃至世界的强国,靠的就是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文化传承。家庭、学校和社区教育,集中了包括中华民族、犹太民族等几千年的.经验。因此,今天我们不能过分依赖电子媒体而忽视了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教育作用。一个老人摔倒了,带着孩子的妈妈这时如果把孩子放在一旁,赶快去救老人,那么这样一个举动就是对孩子无言的教育,孩子能铭记一辈子。这就是传承!

学者在中华文化传承中该如何定位?作为学界的一员,我自己是这样定位的。第一是文化宝库的看门人,对库里的东西要一清二楚,不能丢失。第二是旅游团的导游,要清楚宝库里每个景点的路线、来龙去脉、文化内涵等。第三是宾馆的morningcall,社会大众沉浸在名利场上太久了,在孔方兄的孔里睡过头了,神经麻痹了,需要唤醒人们心中的良知。第四是努力成为民族走到岔路口时的思想者和建言者,为民族指路。当然,也需要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争论中把真理向前推进。做一个民族在选择道路时的思想者、建言者,比任何光环都要明亮!回顾历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征程中,孔子、孟子均生于乱世,但他们思考的都是这块土地上的人民要走哪条路?明朝中叶,当整个国家陷入荒淫无耻中时,几经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超越,提出了致良知,让很多人看到光明。因此,我们学者不仅要做看门人、导游和morningcall,更要成为祖国和民族选择道路时的思想者。

文化传承第二靠话。现在,有关儒释道和西方文化方面的书籍汗牛充栋,但是我们这里的话,不是术语,而是言语。要靠话去启发渴望了解文化、改变家风的人。我们的话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条件:首先就是简单明白,通俗易懂。让文化水平比较低的人,包括汉语都不太通的少数民族,能够一听就懂,一懂就记住,一记住就做。不如此,我们的工作就事倍而功却不到十分之一。我们今天常说的天理不容丧尽天良天地良心知行合一,都来源于宋儒、明儒,这些话至今还活在老百姓的嘴里、心里,成为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我们今天要不要在语言上有所创造?当然也需要有一大批学者在书斋里做高深的研究,这样才能不断输送思想养料,经过语言的转化普及到民众中。但是,我希望学者今后说话不要越说越玄,越说越难,术语越来越多,读者却越来越少。老百姓的话最浅出,但却常常蕴含着很深的道理,而这些都是世世代代沉淀在内心中最深刻的东西。因此,老百姓是我们的传播对象,更是我们的老师。

校长课改论坛上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青年朋友们:

今天,来自闽粤赣边的青年朋友们聚集在福建省武平县,参加“首届闽粤赣边县域青年创业论坛”,共同研讨青年创业与经济发展,在此,我谨代表共青团福建省委,向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与会的青年朋友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青年工作的武平县各位领导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届论坛以“青年创业与区域合作”为主题,这是闽粤赣边共青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际行动,也是闽粤赣边共青团组织服务党政工作大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论坛的举办,开辟了闽粤赣边青年联谊和沟通的新窗口,必将在传播创业精神,推动闽粤赣边经济社会的协调与发展,促进三省青年的交流与合作,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新时代、新阶段、新目标的实现,需要包括青年一代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在座的'大多都是奋战在经济建设一线的青年企业家朋友们,你们作为青年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命更加光荣,责任更为重大。

创业是时代的主旋律,是当代青年实现理想抱负、体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广大青年企业家要大力弘扬新时代创业精神,不怕困难,不畏挫折,努力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天地;要不断提高创业能力,勤奋学习,敏于求知,掌握过硬本领,成为懂经营、善管理的行家里手;要不断在经营管理等方面推陈出新,千方百计做大做强企业;要积极投身国际竞争与经济合作的大潮,敢于并善于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比伯仲,争高低,显风流。

举办“首届闽粤赣边县域青年创业论坛”是武平、平远、会昌共青团组织激发青年企业家创业活力的有益探索。希望与会青年代表畅所欲言,充分发表各自的真知灼见。相信在闽粤赣边青年的共同努力下,在武平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论坛将逐步办成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品牌活动,成为三省青年共同探索新领域、寻找新机遇、谋求新发展的宽阔平台。衷心希望闽粤赣边青年携起手来,抢抓机遇,锐意创造,团结奋进,以青春的热情和智慧,推动合作,互利双赢,共谋发展,共创辉煌,为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动三省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预祝“首届闽粤赣边县域青年创业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文档为doc格式。

青年论坛范文青年论坛上的致辞

一、活动内容及相关工作安排:

1.举办一场科技讲座,邀请我院xx师(待定)为我们开设一场科技讲座。老师由我部门部长焦艳星负责联系。

2.举办一场以“绿色科技、环保生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二、活动时间:。

本次活动我们将与汽车学院科协、应用技术学院科技联合举办。其中初赛和科技讲座由各学院自行举办,最终各学院拿出决赛参赛名单,一起举办决赛。我院初赛时间(暂定),科技讲座将安排在科技周(暂定)决赛(暂定)。

三、活动开展。

(一)、会场确定。

科技论坛以及后期讲座的地点我们都将确定在多媒体教室,教室的申请和前期的布置由科协后勤部负责,负责人后勤部部长尹洪鑫。活动开始之前要保证会场的清洁和评委纯净水的提供,还有扩音器的准备,会后清理会场,保证其清洁(由科技部干事黄小川负责)。

(二)、相关人员的通知。

活动时间地点确定之后,由科技部干事温燕负责通知参赛选手。活动自19:00开始,预计21:00结束,持续时间2小时。通知要提前一天,主要是参赛选手、评委、主持人以及相关负责人,并且负责关于人员方面的紧急事宜,负责人科技部干事温燕。

(三)、活动宣传。

本次活动宣传主要方式为海报的张贴,负责人学生会宣传部部长韩玉莲。活动(初赛、科技讲座、决赛)开始前三天,在校园内张贴一张我们活动的海报,内容包括活动名称、时间地点、活动负责单位。在活动开始时,教室外也同样张贴一张海报,内容如上,以及黑板的设计,黑板设计在开始前半小时内完成,相关活动联合后勤部进行。

(四)、新闻工作。

活动进行时,科协新闻部负责拍照,以及会后新闻稿的撰写。拍照要全面,新闻稿要注明上课老师、课题和组办单位等,突出活动的重要性和活动进行的大概历程,和活动所起到的积极影响等。同时会后联合院新闻部,将其加入到院报内容之中,负责人科协新闻部部长许峥。

(五)、活动大概流程。

1、待一切都布置完整人员到齐后,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2、首先,主持人说明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然后介绍活动内容老师、评委和参赛选手。

3.活动正式开始,参赛选手按抽签顺序依次上台进行演讲。

4、最后,主持人致谢词,活动结束;

5、工作人员清理现场,确认公物无损坏。

四、参赛选手须知:

1、参赛选手必须在参赛前一天xx将稿件和ppt交到科技部委员魏珊处,并进行抽签决定参赛顺序。

2、参赛选手到达会场后,根据抽签序号依次上台演讲。

3、要求参赛选手着装整齐,仪表大方。

4、演讲限时8分钟,超过8分钟时有提示(由科技部干事张晓楠负责计时提醒)。

5、要求选手用普通话,语言表达生动流畅。

五、评分规则:

演讲评分标准,分内容思想、语言表达、仪态表情、综合印象四部分对演讲选手进行评分,满分为10分。计算分值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最后累加值即为选手最后得分。

1、内容思想:xx分。要求演讲内容紧扣主题,思想积极向上,富有真情实感。

2、语言表达:xx分。要求语言规范,口齿清晰,普通话标准,表达流畅,激情昂扬,脱稿演讲者评委可适当加分。

3、仪态表情:xx分。要求衣着整洁,仪表大方,举止得体。

4、综合印象:xx分。由评委根据演讲选手的临场表现作出综合演讲素质的评价。

六、评委成员:

邀请学办老师和各二级学院相关干部(人员名单待定,由科技部部长焦艳星负责)。

七、奖项设立:。

本次比赛根据综合得分高低,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颁发奖状。

八、活动时间一览。

参赛选手的通知:(提前一天)。

会场的布置:18:00(提前一个小时)。

各位负责人到场时间:18:00(提前一个小时)。

活动开始时间:19:00(特殊情况可延时)。

活动结束时间:21:00(预计如此)。

九、注意事项。

各负责人一定要确保自己负责的工作顺利到位,以及各工作范围内的突发事件的处理等。鉴于届时到场同学较多,所以负责人要确保会场的安全和秩序,各部门除完成自己的工作之外,一定要协助各部门的工作,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特别提醒:科技部委员高超去申请300张科技学分单,结束时发给到场同学(游鹤华)。

十、活动相关人员和组织:

此次科技论坛活动由院科技部全程负责,院科协进行协助,如有变动,另行通知。

创新论坛领导致辞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的是学校科技创新大会。首先,感谢市科技局xx局长莅临指导工作。今天的会议很重要,尽管自建校以来,我校创新创业工作如火如荼,校企合作与专利方面的相关做法走得比较靠前,但仔细回顾,我们的创新成果还不尽如人意。此次召开会议,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压力和危机感,在这里抛砖引玉,希望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

一、明确目标,营造共识。

有些同志认为,我们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为什么要如此强调科研创新工作呢?其实,两者相辅相成,并没有冲突。几年前,我们很多老师去过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交流,参观学习了他们的项目制教学,对南洋理工的老师带着学生研发企业的项目、接受企业的委托、与企业联合开发的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模式感到震撼。但是震撼之后,我们学到了什么呢?有没有学以致用呢?有,但是不多。今年11月20日,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高校科研体制改革的方向,其中提到的校企深度融合,将会成为培养学生和促进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所以,我希望,我们能够按照省文件的指引,结合实际,在以培养学生为本位的同时,将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不仅适应产业的发展,更要适当引导产业发展,利用2-3年的时间,扎扎实实推动创新工作,争取有几个团队能进入新型研发机构行列,这也是吴月霞副市长考察学校时对我们的肯定和寄托的希望。

二、抓住机遇,厘清思路。

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以前我在科技局的时候,一年科研经费才几百万,最多的时候不到三千万元,但是今年我市的科研经费有1.8亿元,明年将达到5亿元!这充分说明国家、省、市对科研更进一步重视。目前,产业研发能力较弱,我们作为拥有众多教授和博士的本土高校,责任和机遇并存,我们应该要有所作为。几年来,学校已投入几百万科研经费,但并没有形成标志性创新成果,我们要认识到这一不足。我们的兄弟院校、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开展得非常好,取得了众多创新成果,在制冷系统领域这一块,吸引了许多企业与之合作,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树立了良好口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既要向搞得好的学校学习,又要厘清思路,迎头赶上。

三、完善制度,打造团队。

我们学校的科研创新,将重点依托研究所,将之办成引领产业发展,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创新平台;下一阶段,将以二级学院为单位,围绕各类创新工作多方筹集资金,通过打造一批创新型团队,带动一批有研究水平的教师积极投身科研。今后,我们也将在考核和评聘上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多方面促进我校科研创新工作的发展。对科研创新的考核将从对个人的考核,提升到对团队的考核,提升到对校内研发机构的考核。评聘制度上,将实施评聘分开,根据业绩和科研能力实施聘请。希望相关部门从管理的角度朝这个方向引导,组织好教职工们加强学习,充分掌握评聘分开机制的具体信息。尤其校企合作处,要向市科技局咨询和汇报,根据学校的思路,厘清工作主线,制定具体目标,踏实推进科研创新工作。

最后,我坚信,xx职业技术学院将抓住发展的机遇,推动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谢谢各位!

文化论坛开幕致辞

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十月的文理校园,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和火热的激情。今天,我们迎来了第xx届信息技术学部文化节开幕式这个好日子。首先,我谨代表全校的各位师生,向信息技术学部第七届文化节的隆重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本次开幕式的人员以及为筹办本次文化节付出辛勤汗水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文化可以陶冶心灵,文化可以鼓舞人心,文化可以丰富人生。校园里有了各种多彩的文化才有灵动的精神升华。因此,繁荣校园文化、倡导精神文明、塑造优良品格、陶冶高尚情操,使同学们崇尚文化、热爱艺术、热爱人生。这就是我们举办此次化节所追求的目标。

信息技术学部一年一度的文化节追根溯源已有七年的历史。早已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师生们心仪欢乐的节目。文化节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展现自我的舞台。在历届文化节中,活动种类多样而且参与性极高,比如k歌大赛、新生杯篮球赛、辩论赛、office技能大赛等等。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能够发掘同学们的潜力,发挥大家的个性特长,展现同学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而且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了解与沟通,营造了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可谓说是十分有意义。

文化节是学校校园文化的浓缩,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呈现,是充分展示全体师生才华和魅力的一次盛会。一所学校如果只有知识学习,没有文化、艺术、体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那么就不是育人的天堂和成长的家园。学校给同学们搭建锻炼的舞台,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才能,到舞台上尽情演绎,展现自己的特长,放大自己的亮点,开发自己的潜能。我相信只要同学们积极参与、努力实践,无论是否得到掌声和鲜花,都会收获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无论比赛成绩高与低,只要参与过、激动过、欢呼过,就将拥有一份美好的回忆。我们期待着你们在文化节中的精彩表现。

最后,预祝信息技术学部第七届文化节圆满成功!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学业有成!

谢谢大家!

青年论坛范文青年论坛上的致辞

中新社长春6月17日电(记者李彦国)中国—东盟青年人文论坛17日在位于长春的吉林大学开幕,各国青年代表以青年人视角就“增进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等主题展开讨论。

举办此次论坛是马来西亚在去年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期间提出的倡议,中国与东盟十国共同成立的唯一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国—东盟中心将此纳入了2016年的工作计划。

论坛开幕式上,来自中国、老挝、越南、泰国、印尼、新加坡等国的青年学生表演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作品,以展示本国优秀文化。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他们将围绕“经济发展与中国—东盟的相互依赖关系”“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人类安全与社会发展”“东盟国家与中国的共同文化与价值”等主题展开讨论并形成最终成果。

老挝驻华使馆教育与文化处一等秘书本恒·西哈拉认为,东盟青年一代在不同领域正在发挥着作用,他们正在学习尊重与如何回应,并且更加注重人文精神在东盟和中国关系上的作用。“我非常期待青年人展示更多的责任感,为未来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做出贡献。”

根据中方统计,2015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4720亿美元,累计相互投资超过1565亿美元。中国已经连续七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五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表示,各领域合作成果需要夯实,青年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担负着国家未来发展的重任,年轻人之间就共同话题交流思想,有助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包容精神的青年领袖,增强相互理解和友谊,筑牢中国-东盟关系的根基。

据杨秀萍介绍,该组织目前正在积极推动“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2015年,有7.1万东盟学生在中国学习,12.4万中国学生在东盟国家学习;我们希望到2020年,实现10万名东盟学生来华学习的目标。”

论坛开幕式致辞

各位领导、专家,各位老师、同学:

金秋十月,环塔里木盆地天高云淡、瓜果飘香。在这收获希望的美好时节,在这处处洋溢着激情与活力的塔河之滨,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迎来首届“cem学术论坛”。 此次论坛将以“创新、和谐、谋划”为主题开展学术讲座和学术研讨,交流科研成果。值此论坛开幕之际,我谨代表经济与管理学院对学校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各位同学不辞辛劳,积极与会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于20xx年12月,是新疆南疆地区唯一培养经济、管理与法律方面专业人才的学院。目前已经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辅修专业,职业资格教育的多层次办学模式,并积极探索教学、科研、培训与社会服务四项职能合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自治区和兵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术成果和科研能力是折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扇窗口,大学生是未来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新形势下如何提升本专科生及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是我们学院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自20xx年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以来,已有十三载光阴。在此期间,学院成功举办了九届“cem大学生论文报告会”和四届“农村与区域发展学术论坛”。我院学术论坛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不太规范走向规范,参赛作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极大提高,学术论坛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为了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结合“三下乡”、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大学生挑战杯、研究生论坛等项目。同时,为了加强本科生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科研水平及研究成果的质量。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讨论研究决定,将“cem大学生论文报告会”和“农村与区域发展学术论坛”合并,举办经济与管理学院首届cem学术论坛。

老师们、同学们,科技引领未来。一个民族只有拥有持续的科研创新能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开展学术论坛,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校和学院广大师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有助于充分体现教师的理论魅力、知识魅力、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高度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生存、竞争意识。潮起海天阔,杨帆正当时。让我们通过此次cem论坛,进一步了解和把握学术研究和科研创新的真正本质和意义内核,相互学习学习、借鉴,凝心聚力,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打造学术研究的新起点,推动科研创新的新发展。

最后,预祝经济与管理学院首届cem学术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论坛开幕式致辞

各位领导、各位校长、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相聚在素有“黄梅戏之乡”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xx,隆重举办全省第二届小学语文校长论坛,共同研讨徽派语文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实践问题,这是继去年我市迎江区承办全省教育信息化现场会后,xx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又一盛事。在此,我谨代表xx教体局向省教科院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以及到会的各位校长、教研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xx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届校长论坛把主题定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徽派语文的文化构建,说来这真是是一种难得的巧合——众所周知,xx得名于“xx府”与“徽州府”的首字,而最近关于恢复“徽州”地名的呼声又一再响起,这种背景下在xx举办以“徽派语文”为主题的小语校长论坛,不能不说是对徽文化的一种新的审视和追寻,是对皖江大地文化积淀的一种新的体认和秉承,更是对打造本土语文教育的扎根和创新。

在座各位都是徽派语文的行家里手,而今徽派语文声音和影响遍及在全省各地学校,从这层意义上说,这次大家到xx参加活动,可以说是相聚在徽派语文大旗下的一个大家庭中,希望大家都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都能在参与过程中有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次论坛也为我们xx借鉴省内各地区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提供了一个契机,更为省内同行近距离了解和感受xx的基础教育打开了一扇友好的窗户,我们很乐意将xx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经验和探索的一些做法和大家分享,同时也愿意真诚倾听各位专家、校长在学校管理、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真知灼见,欢迎大家在今明两天的参与和交流中,多为xx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下面谨就本次论坛的主题谈四点感想,供大家研讨时参考。

一、要借助论坛进一步找准合适的角色定位。徽派语文所代表的,不仅是一个学科的高度体认,也是一所学校文化的高度凝练,与每位校长息息相关。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徽派语文的文化构建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我以为,这二者之间既是独立的,又是相通的。“徽派语文”的文化构建离不开校长的引导推动,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也需要“徽派语文”这样的新课题来支撑显现。

那么,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这就需要在座的各位校长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既要扮演好行政角色去积极影响课程,也要扮演好专家角色去指导办学,以此推动学校的科学发展和内涵提升。

二、要借助论坛进一步明确清晰的办学方向。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作为校长,你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发展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学生观、质量观等,将直接间接地影响着你的办学行为,从而也就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这次论坛既是徽派语文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次精彩展示,又是全省层面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一次深度交流与融合。我们大可以借此分享经验、提出问题、解决疑惑,并从中寻觅到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最佳路径,努力使我们的学校和课程充满思想、充满灵性、充满创意。

三、要借助论坛进一步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与时俱进,校长作为管理者的角色,如何重新定义,赋予新的内涵,甚至实现角色的转型,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这次论坛既有名师教学展示,也有管理经验交流,还有校园文化考察,在这一系列活动和展示,蕴含的本质就是为校长课程领导能力和学校的文化建设提供借鉴、触动思考、引发智慧,我们要借助论坛的`效应,努力丰富和充盈自己的办学能量,让自己成为学校风气的引领者,成为教师职业幸福的唤醒者,成为学校发展规划的设计者,以管理科学化助推办学特色化和教育现代化。

四、要借助论坛进一步增添持续的发展后劲。当前,各地教育部门都在积极谋划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的基础上扎实做好“十三五”的开局工作,我想,各校也应相应地将未来五年的规划制定提上日程。这次论坛应该为我们学校的未来发展增添持续的推力,无论是本土课程的开发与提炼,还是有效课堂的构建与推行,亦或是徽州文化在教育教学中传播与弘扬,都应当整体纳入我们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规划之中,我们的论坛理所当然的应该成为各地各校构建区域教育文化,打造校本特色课程、提升办学质量水平的指引和动力。

论坛领导致辞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参加本次融资合作论坛,与本市的投资机构和中小企业代表一起探讨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等问题。首先,我谨代表xx市委、市政府,对上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长期以来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外,我们还要特别鸣谢xxx公司和xxxx公司,有赖他们的大力支持,本次论坛得以成功举办!

中小企业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经济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机制和政府支持的共同作用下,我市中小企业迅速成长,数量迅速增加,素质不断提高,活力明显增强,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催生产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形势底下,中小企业经营压力比20xx年金融海啸时期还要大。危机与困难的宏观形势,必然也伴随一轮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演进过程。对中小企业来说,谁扛得住,站得稳,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成为行业的尖端。反之,如果科技创新跟不上,经营管理跟不上,资金周转跟不上,就很容易在暴风雨当中被摧毁。而在这里面,融资的.问题十分关键。资金周转顺畅与否,就好比如一个人心跳正常与否,供血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命健康。今天我们举办这个论坛,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通过这次论坛,希望能把相关政策以及金融机构的业务作一次系统梳理,让企业主们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希望通过本次论坛,为各方搭建沟通桥梁,构筑合作平台,实现互惠共赢!

我相信,有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有相关单位的积极组织和大力推动,有各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协作,本次论坛一定会为建立银担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银担企诚信合作、发展、共赢,发挥重要作用,也必将能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注入新活力!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论坛开幕式致辞

尊敬的xx院士、各位专家、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这美好时节,我们相聚在风光秀美的,共同研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问题。我代表会议承办方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青年学者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本次论坛的各位来宾、各位代表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我院始建于1939年,至今已有77年的历史。xx院现直属xx省人民政府领导,建有15个研究所,全院现有职工1600多人,研究方向涉及作物育种、植物保护、资源环境、畜牧兽医、食品检测等,基本涵盖了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研究领域。建院以来,我院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主动对接乃至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大力开展农业创新、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工作,为乃至全国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能源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当前,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农村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资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共同推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广泛共识。作为省级农业科研单位,我院一直非常重视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究,20xx年成功立项建设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依托这一平台,先后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等相关课题10多项,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12件,授权8件,获得省级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以秸秆、畜禽粪便为代表的农村可再生资源的厌氧发酵产沼气、户用沼气池、大中型沼气工程运行管理、沼液农田施用等多项成果在省内外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今天,第二届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青年学者论坛在举办,各位专家将广泛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和国内外研究动态,谋求深层次科研合作,对于促进学科发展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本次论坛还很荣幸地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先生,同济大学等高等院校专家出席会议并为我们做专题报告。我们将以这次论坛为契机,认真聆听各位专家真知灼见,进一步加强与国内权威研究机构联系与协作,联合攻关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关键重大问题,共同推进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究取得新的发展!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代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工作顺利!谢谢!

论坛闭幕式致辞

尊敬的各位校长,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阿拉伯国家大学校长论坛”就要闭幕了,论坛闭幕式 致辞。本次论坛在中阿博览会期间举办,来自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大学校长们共聚一堂,围绕“深化合作、共同发展”这一主题畅所欲言、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教育部对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论坛成功举办做出积极贡献的中国和阿拉伯各位校长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举办此次论坛付出辛勤劳动的东道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和宁夏教育厅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论坛时间虽短,但主题鲜明,内容充实,议程紧凑,成果显著。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大学校长们和教育官员就中阿教学科研合作、学生流动互换、语言教学合作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与会代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达成了许多共识,中阿大学间还进行了一对一的校际交流,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为今后的交流合作打下了基矗在此期间,中阿大学还签署了一批校际合作协议,并一致通过了《中阿大学校长圆桌会议银川宣言》。

中国教育部高度重视本次论坛的举办,郝平副部长出席论坛并发表了题为“应对全球挑战,紧密高教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的致辞。郝部长强调,在这样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教育改革与创新作为应对时代挑战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化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为进一步拓展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教育交流的深度、广度,郝平副部长提出五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平等、互利、共赢”的中阿高等教育合作机制,拓展中阿大学校长论坛的合作平台;二是进一步扩大双方互派留学生规模,争取到2020年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互派留学生的人数比2010年翻一番;三是进一步推进双方高校间的学分转移和互认,鼓励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大学间建立全面、务实的教育合作关系;四是进一步拓展中阿语言合作空间,促进在阿拉伯国家大学设立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推动中国阿拉伯语系/专业的教学科研合作;五是进一步促进双方学术交流,鼓励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学者在彼此语言、文化、历史、教育等领域开展合作与研究。

女士们先生们,2008年在中国扬州“中阿(10+1)高教合作研讨会”的举行开启了中阿高教多边合作的新篇章,2009年在苏丹的喀土穆“中阿高教与科研合作研讨会”的召开使中阿高教和科研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宽的领域发展。今天,在中国的银川,“中阿大学校长论坛”再次为我们的合作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一方面,双方大学校长们有机会相互学习、借鉴彼此成功的办学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也有机会展示自己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我们衷心的希望各国的高校携起手来,用我们的聪明和智慧把论坛所产生的成果与高校自身的实际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在高校发展中再实践、再创新,为世界和谐发展与共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今天我们孕育了新的友谊,播种了新的希望,更期待在不远的将来收获累累的硕果!

最后,祝各位来宾在中国的银川度过愉快而美好的时光,期待我们下一次再相聚!谢谢大家!

创新论坛领导致辞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论坛,这是中国政府在气候变化领域组织召开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我谨代表中国科学技术部和论坛组委会,对各位嘉宾和代表出席会议表示诚挚的欢迎!

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给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全方位的严重影响,这种影响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并且可能趋于恶化,甚至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后果,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多年来,国际社会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后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等重要文件,建立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律和政治基础。201x年12月在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路线图”,这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的又一重要而积极的成果。本次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论坛的召开,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对气候变化的高度重视。

科学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手段,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多年来,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各国政府致力于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能力。国际社会也实施了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等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政府间应对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表的四次评估报告对深化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认识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与合作将为我们寻求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之道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应对气候变化。早在1994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中国政府就将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气候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之一。

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强气候变化的科技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了气候变化科技工作的总体部署。

201x年中国政府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能源和环境确定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把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明确列为环境领域的优先主题之一。

201x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为了对《国家方案》的实施提供科技支撑,统筹协调国家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全面提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能力,科技部联合有关部门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提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在“”期间的阶段性目标和到20xx年的远期目标,对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开发、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与政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部署。

二是以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为重点,加强了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

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到201x年单位gdp能耗比201x年降低20%左右,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0%的目标。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采取了节能减排、鼓励可再生能源利用、支持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科技作为重要的支撑手段,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等对节能和提高能效、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清洁汽车、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以及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等方面加强了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安排了一批重大和重点项目,并取得了重要成果。我们此次论坛所用的清洁汽车,就全部来自中国国家科技计划的研究成果。“”期间,截至目前已安排节能减排和气候变化科技经费逾70亿元人民币。通过积极有效的科技工作,中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能力有了明显加强。

三是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科技合作。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免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也没有哪个国家能独立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重任。国际社会要增加资金投入,扩大信息交流,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环境等各个相关领域开展广泛的对话与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目前,中国政府已与97个国家签署了103个科技合作协定。气候变化正在逐渐成为双边科技合作的优先和重点领域,在清洁发展机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政策和能力建设以及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合作,取得了一批有意义的成果。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领域,中国政府于201x年11月启动了“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希望有关国家、国际组织、研究机构和企业与我们一道推动该计划的实施。

社会公众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力量。中国重视提高社会公众的气候变化的科学意识,努力推动社会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多年来安排开展系统的宣传、报道和全民参与活动,有效地提高了中国的社会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为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科技部联合有关部门制定了《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方案》,组织编制了《全民节能减排手册》,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与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结合起来,加强了节能减排和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普及,对提高全民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推动全民参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女士们,先生们!

气候变化未来的发展趋势非常严峻,我们对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地深化,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还存在很多瓶颈,气候友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还存在很多障碍。为此,我们呼吁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加强科技创新与合作,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以有效发挥科学技术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第一,加强科技创新,增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能力。

科技创新在我们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手段中处于核心位置。这种创新要体现在气候变化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以使我们能更科学地认识气候变化的成因,更准确地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发展趋势,更有效地减少和消除科学上的不确定性;这种创新还要体现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战略的研究中,以使我们能够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正确且经济可行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计划、机制、政策和战略;这种创新更要体现在应对气候变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过程中,以使我们能够有效地突破在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清洁汽车、碳捕集和封存等低碳技术的瓶颈,从而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衡量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能力的高低,不仅要看应对气候变化科技自身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看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与引领作用,看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我们要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能力,从而铺设一条通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温室气体排放少的低碳发展的道路。

第二,加强技术转让,提高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科技能力是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由于缺乏实现现有技术传播和转让的有效机制,目前,发展中国家因缺少先进的、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其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明显的高排放特征。如不能妥善解决技术转让的问题,这一高排放特征将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持续下去。同时,由于缺乏先进有效的适应技术,发展中国家更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去年年底形成的“巴厘路线图”将技术转让与减缓、适应、和资金问题一起被列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四大要素,强调了技术转让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表明了国际社会对技术转让问题重要性的共识。国际社会应在此共识的基础上,克服各种障碍,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企业参与的技术转让机制,促使气候友好技术的技术以优惠和减让的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

我们必须认识到,发展中国家获得买得起、用得上的先进技术,从而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客观上看,先进技术的转让方也可以通过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市场获得经济效益。中国也愿意通过开展南南合作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它们所需要的气候友好技术。

第三,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性特征,决定了不可能由一个国家或少数几个国家解决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的难题,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共享科技成果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必由之路。各国政府应从全球利益出发,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努力拓展双边、多边国际科技合作,通过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协作攻关,分享国际前沿科技成果,形成互利共赢、技术共享、资源集成的良好格局。

我们还应大力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和区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计划,鼓励和支持各国科学界、企业界的广泛参与,形成产学研的联合互动,发达国家应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发达国家还应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开放其科技计划,鼓励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高水平的科技研究基地和培养相关人才,有效提高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能力。中国政府也欢迎各国科学家参与我们的国际合作项目。

女士们,先生们!

科学技术和创新不仅在发现和揭示、而且在应对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依靠科学技术应对气候变化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中国政府联合有关国际组织召开此次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其目的就是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提高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此次论坛的召开得到世界各国政府、科技界、企业界、有关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充分表明了国际社会在此问题上的共识。这种共识为今后国际社会加强科技创新与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希望大家充分利用论坛这个平台,加强交流,增进了解,促进合作,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的传播与应用,拓展和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新的贡献!为联合国在201x年完成巴厘路线图规定的谈判做出贡献!

谢谢大家!

论坛闭幕式致辞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经过一天的紧张报告和研讨,第二届中国教育学史论坛即将落下帷幕。在此,我谨代表论坛的承办方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大学社会教育研究中心对各位专家、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感谢大家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本次论坛正式代表91名,共安排了26位代表做了主题报告。各位代表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和交流。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学发展的整体回顾;第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学各个分支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第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通过一天紧张充实的研讨,相信各位专家学者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学学科发展史有了整体系统的把握,对中国教育学的未来发展也有了明确的方向。

一天的报告听下来,我感觉中国教育学史研究以及中国教育学发展还有亟需解决的问题。结合各位专家、学者的报告以及我们中国教育学史研究团队的相关研究,我认为,中国教育学史研究和中国教育学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系列:

第三,中国教育学未来发展亟需处理好的九个关系:教育学和科学的关系(这包括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学科名称、学科研究对象、学科范围和边界、学科独立、学科品味等);教育学与语言学的关系(如教育学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话语等);教育学与实践的关系(如教育学如何扎根教育实践并有效为教育实践服务等);教育学与出版社、杂志的关系(如出版社应出版什么样的教育学著作和教材、杂志社应该发表哪些教育学论文等);教育学与学科的关系(主要是教育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关系等);教育学与人的发展关系(如教育学如何从教师之学成为人人之学等);教育学与大学的关系(如一流大学需要一流教育学学科,教育学如何在大学存在并通过大学去发展等);教育学与教育学人的关系(如教育学人如何形成学科素质、学科自信、学科自尊和学科责任等)。

以上问题的解决,需要各位中国教育学史研究者共同去努力。我们期待更多教育学界的同仁关注中国教育学史研究领域,也希望更多的出版社和期刊杂志支持中国教育学史研究成果的出版和发表。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们以四十年为时间节点,对中国教育学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展望。明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我们还要在四十年的基础上,对七十年来中国教育学的发展进行回顾与展望。明年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我们还要着眼历史,对这一百年来中国教育学的发展进行回顾与反思。这两项工作,我们团队已经启动。今年,我已申请到了20xx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史”课题,明天该课题就要开题,期待各位专家、学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也正在组织,去专门研究“五四”运动对中国教育学的影响,形成系列成果。我们初步的工作是把史料梳理清楚。做历史研究,资料至关重要。通过发现新材料,才能形成新观点、新方法和新的研究领域,但我们绝不会仅仅停留在史料的梳理上,要通过史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去发掘中国教育学发展的逻辑与规律,进而更好地建设中国教育学。

各位专家、学者,受大家的启发,我越来越意识到建设中国教育学,不能仅仅研究中国教育学史,还要研究西方教育学史。前些年,我们团队系统梳理了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20xx年,我申请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xx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德国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研究”,今年已结题。在做这些研究时,我发现国内研究者对国外各个国家的教育学发展史不是很了解,特别还缺少系统的以国别为研究单位的教育学史研究成果。有鉴于此,我们拟将“中国教育学史论坛”改为“教育学史论坛”。更名后的“教育学史论坛”依然每两年召开一次,主题除了研究中国教育学史和中国教育学发展之外,也要涉及国外教育学史。

各位专家、老师、同学们,第二届中国教育学史论坛的帷幕就要落下,但是教育学史研究的帷幕正在冉冉升起。为了中国教育学的未来,我们真诚地期待,在教育学史研究的道路上有更多的朋友加盟,也衷心地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媒体朋友的大力支持。

最后,祝愿中国教育学的明天更美好,祝愿各位专家、学者、朋友返程顺利、生活开心、万事如意!期待第三届教育学史论坛相见!

谢谢大家!

青年论坛策划书

1.举办一场科技讲座,邀请我院xx师(待定)为我们开设一场科技讲座。老师由我部门部长焦艳星负责联系。

2.举办一场以“绿色科技、环保生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本次活动我们将与汽车学院科协、应用技术学院科技联合举办。其中初赛和科技讲座由各学院自行举办,最终各学院拿出决赛参赛名单,一起举办决赛。我院初赛时间(暂定),科技讲座将安排在科技周(暂定)决赛(暂定)。

(一)、会场确定。

科技论坛以及后期讲座的地点我们都将确定在多媒体教室,教室的申请和前期的布置由科协后勤部负责,负责人后勤部部长尹洪鑫。活动开始之前要保证会场的清洁和评委纯净水的提供,还有扩音器的准备,会后清理会场,保证其清洁(由科技部干事黄小川负责)。

(二)、相关人员的通知。

活动时间地点确定之后,由科技部干事温燕负责通知参赛选手。活动自19:00开始,预计21:00结束,持续时间2小时。通知要提前一天,主要是参赛选手、评委、主持人以及相关负责人,并且负责关于人员方面的紧急事宜,负责人科技部干事温燕。

(三)、活动宣传。

本次活动宣传主要方式为海报的张贴,负责人学生会宣传部部长韩玉莲。活动(初赛、科技讲座、决赛)开始前三天,在校园内张贴一张我们活动的海报,内容包括活动名称、时间地点、活动负责单位。在活动开始时,教室外也同样张贴一张海报,内容如上,以及黑板的设计,黑板设计在开始前半小时内完成,相关活动联合后勤部进行。

(四)、新闻工作。

活动进行时,科协新闻部负责拍照,以及会后新闻稿的'撰写。拍照要全面,新闻稿要注明上课老师、课题和组办单位等,突出活动的重要性和活动进行的大概历程,和活动所起到的积极影响等。同时会后联合院新闻部,将其加入到院报内容之中,负责人科协新闻部部长许峥。

(五)、活动大概流程。

1、待一切都布置完整人员到齐后,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2、首先,主持人说明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然后介绍活动内容老师、评委和参赛选手。

3.活动正式开始,参赛选手按抽签顺序依次上台进行演讲。

4、最后,主持人致谢词,活动结束;

5、工作人员清理现场,确认公物无损坏。

1、参赛选手必须在参赛前一天xx将稿件和ppt交到科技部委员魏珊处,并进行抽签决定参赛顺序。

2、参赛选手到达会场后,根据抽签序号依次上台演讲。

3、要求参赛选手着装整齐,仪表大方。

4、演讲限时8分钟,超过8分钟时有提示(由科技部干事张晓楠负责计时提醒)。

5、要求选手用普通话,语言表达生动流畅。

演讲评分标准,分内容思想、语言表达、仪态表情、综合印象四部分对演讲选手进行评分,满分为10分。计算分值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最后累加值即为选手最后得分。

1、内容思想:xx分。要求演讲内容紧扣主题,思想积极向上,富有真情实感。

2、语言表达:xx分。要求语言规范,口齿清晰,普通话标准,表达流畅,激情昂扬,脱稿演讲者评委可适当加分。

3、仪态表情:xx分。要求衣着整洁,仪表大方,举止得体。

4、综合印象:xx分。由评委根据演讲选手的临场表现作出综合演讲素质的评价。

邀请学办老师和各二级学院相关干部(人员名单待定,由科技部部长焦艳星负责)。

本次比赛根据综合得分高低,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颁发奖状。

参赛选手的通知:(提前一天)。

会场的布置:18:00(提前一个小时)。

各位负责人到场时间:18:00(提前一个小时)。

活动开始时间:19:00(特殊情况可延时)。

活动结束时间:21:00(预计如此)。

各负责人一定要确保自己负责的工作顺利到位,以及各工作范围内的突发事件的处理等。鉴于届时到场同学较多,所以负责人要确保会场的安全和秩序,各部门除完成自己的工作之外,一定要协助各部门的工作,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特别提醒:科技部委员高超去申请300张科技学分单,结束时发给到场同学(游鹤华)。

此次科技论坛活动由院科技部全程负责,院科协进行协助,如有变动,另行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