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五上斗笠教案(通用18篇)

人教新课标五上斗笠教案(通用18篇)

ID:7075234

时间:2023-12-07 08:38:27

上传者:文轩

通过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科学安排作业和考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看一下这些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人教新课标《山雨》教案设计

1、在情景的渲染中,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体会文字所传达出山雨的韵味。

2、根据作者的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所展现的画面,体会作者由远而近细致入微的观察、用心倾听背后所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文字。

想象作者由文字所描绘的山雨的画面,感受文字背后作者的观察和倾听以及情感。

    “山雨”图片若干

1.(揭题、板书:山雨)什么是山雨?

2.当这两个字同事展现在我们面前,你的脑海中展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当学生说出一副,老师展现画面,并要求学生说说:在这样的画面中,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3.过渡:由“山雨”两字,同学们脑海中,展现了一幅幅独具特色的风景美图。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在图画面前,我们的文字,我们的语言显得是如此枯燥,完全没有了生气。但是有一位了不起的作者,却能用文字带给我们比画面更美的意境。

1.师:现在自己练习读课文。要读美文,先要读正确了,正确才是最美的。如果有那句话读错了,或不太好读,可以反复练习这句话,读好了,再往下读。这样你读一遍就能有很大的收获。

2.(学生练习读课文。教师巡视)

3.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文章。你们认为哪一段最难读?齐读认为难度的段落。

4.现在老师想听听你们在整篇课文中,认为最美的一段文字,能读怎么样?

5.(个别学生读,读完之后)你用语言为大家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6.(根据学生发言,老师归纳):雨来雨中雨停(雨后)

2.(请一生读第五自然段,或教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3.大家听(班德瑞音乐起),你听到了什么?那时谁在演奏着这音乐?

4.师:如此美的`音乐,从文字中飘然而出,谁还愿意将这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带给大家,让我们一起来聆听。

5.师:还有那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的,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却意见便难以忘记的色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6.如果让你选择这三段话中,用得最好的词语,你选哪一个?(体会遣词的丰富)

7.(学生说感受)能将你的感受送进文字,读出来吗?

8.学生读完,和学生交流读书的方法。(入情入境地读)

9.学生练读。

3.我们来看看作者又是怎么来描绘那色彩的?请同学找出所有修饰颜色的词语。

(难以辨认、融化、水淋淋、耀眼、透明、清新、流动)

4.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读文章的其他段落,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

5.师:其实大家所感受的就是作者所感受的。只有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想象去细致观察、用心聆听,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可爱。用我们的心去学习,我们的学习一样可以变得丰富多彩,心动不已。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教案

1.通过词语训练,提高形象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的能力。

1.搜集关于乡村生活的图片、文字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

复习词语。

1.认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听写词语。

3.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组课文后,你们一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试着说一说。

我的发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看你有什么发现。(屏幕显示三个句子)。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把物当作人来写)。

3.组内交流。

4.换一换,将加点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一读,你又会发现什么?(如:第一句中“舞蹈”换成“摆动”)。

5.试一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屏幕上出现诗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体会诗意。

3.背诵诗句。回忆全诗,尝试背诵。

4.拓展延伸,搜集整理。

(将你了解的描写景物的.其他诗句背给大家听)。

第二、三、四课时。

谈话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活动中又搜集了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口头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互说互评。边说边展示自己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的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2.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习作。

1.精彩回放:

a.读一读:上节课整理的好词佳句。

b.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c.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d.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做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2.学生习作:

a.教师启发思路。(将自己知道有关农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描绘下来)。

b.教师个别指导。

c.同桌互相交流。

d.推荐代表交流。

e.师生共同评议。

f.独立进行修改。

3.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反映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文字、画面或照片。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有多重(认识千克、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2.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

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二)探索新知。

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用秤来称。)。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2.认识秤。

(用秤来称。)。

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台秤: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弹簧秤:把物品挂在钩子上,就可以读出物品的质量。

天平: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标尺表示的刻度来计算左盘中物品的质量。

磅秤:计算秤砣质量和秤杆刻度表示的质量,我们可知被称物品的质量。

3.简单介绍天平和盘秤的用法。

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台天平和一个台秤。老师简单介绍天平各部分的名称:托盘、横梁、标尺、指针、螺旋、砝码……(边指边说)。

师: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先在左边的盘里放上要称的物品,然后在右边的盘里放上砝码,直到天平的指针在标尺的中间为止。这时天平平衡表示两端的质量相等,计算出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的标尺指示的刻度的和就是左盘中物品的质量。(边操作边介绍)同学们桌上的天平,老师已经调试好了,在使用的时候,右边放砝码,左边放物品,打开红色的砝码盒,里面有一个小镊子,一定要用小镊子来夹取砝码,不能用手直接拿,如果用手直接拿会腐蚀砝码。现在用小镊子夹取每个砝码认识一下每个砝码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分组认识砝码。

师:现在老师把1克的砝码放在台秤的盘里,看看秤的指针有什么变化?

师:指针所指的位置就是1克。现在同学们每人选不同克数的砝码,看看指针的位置在哪里,那个地方就是砝码的质量。

4.认识克。

(1)称一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台秤,学习了它们的使用方法。现在我们就用台秤或天平称出桌上的苹果、盐、几粒黄豆、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同学们称完之后写清物品的名称和质量做好记录。看在3分内哪组同学称的物品最多,哪组就是优胜组!学生分组称物品。

(2)说一说。你称的这些物品的重量。

师:这些比较轻的物品,同学们都使用克作单位。很好!克用字母g来表示。(师边说边板书:克——g)。

(3)掂一掂。

(4)找一找。

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师:同学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物品体会1克的质量太棒了!

(5)猜一猜。

学生分组活动,并交流汇报。

(6)估一估。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任选3~4件物品合在一起,先估一估它的质量,然后再验证估计得准不准。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小组内验证,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5.认识千克。

(1)教师介绍。

师:我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非常聪明。结合课前的调查知道,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表示。非常好!称较轻的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作单位的,千克用kg表示。(师边说板书:千克——kg)。

师:同学们刚才称的盐一袋是500克,两袋盐就是1千克。一袋牛奶是250克,4袋牛奶也是1千克。

(2)掂一掂。

师:请大家掂一掂两袋盐或4袋牛奶,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3)找一找。

(4)拎一拎。

师:请同学们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拎一拎。

学生有的把几个小组的盐都收集起来拎一拎,有的把书包称一称再拎一拎……。

(5)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以克和千克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质量。

6.教学1千克=1000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克与千克,那么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多少克才是1千克呢?请同学们猜一猜,然后想办法验证!

(三)总结。

师: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第20页的图。

师:说一说下面物品的质量各是多少?

(1)指导学生看第一个秤面上的刻度。

师:从秤面上看这个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东西?两个鸡蛋重多少?一个鸡蛋重多少呢?

(2)第2小题生自己做。

2.教科书第20页“练一练”的'第2题。

让学生直接填在教科书上,集体订正。

3.教科书第20页“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些?

4.单位用错的日记。

师:老师这里有一篇日记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你能发现什么?

早晨,我在2千米高的床上起来,用18分米的牙刷刷牙,洗脸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150厘米高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克的书包上学去了。

人教新课标五上《斗笠》教案

(1)读句子,注意括号里的词语,了解句子的.意思。

(让学生明白“睡觉”是指水很平静;“散步”指慢慢向前流淌;“奔跑”是指流速快;“跳舞唱歌”是指波涛汹涌。把水当成了人来写了。)。

(2)练习说句子。

(1)小鸟在枝头------。

(2)两只小蚂蚁正在------。

(3)----在-----。

(四)识字写字,渗透学法。

1.认读的生字(课件出示)。

(1)可以采取“开火车”读、猜字游戏等形式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2)在文中标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一读。注意比较“袍、雹”的不同。

2.学会的生字(课件出示)。

(1)认读生字。

(2)掌握字形,了解字义。(注意要引导学生说出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要渗透识字的方法。如:“冰、冷、冲”可以找规律,部首相同来识记;“极”可以和熟字“级”比较识记,也可以用字组词、造句等形式。

(3)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

(五)自我检测,巩固提高。

检测卡:

1.课文我读得:流利、有感情()很流利()再努力()。

2.下面的字你都认识吗?把不认识的标出来,想办法认识它们。

升袍披冷雹晨露冰晶冲毁灾猜。

3.读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呢?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水的知识?和小伙伴们交流一下。

(六)拓展延伸,实践领悟。

1.讨论交流:人们想出了哪些办法,让水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你有何感受和体会?

2.小调查活动:了解自己生活周围有哪些破坏水资源、环境污染等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记下来。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新课标五下《半截蜡烛》教案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

2、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的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情景。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

人教新课标三上《矛和盾的》教案

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集合、招架”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难点:让学生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多媒体课件。

1、 能够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很高兴!初次见面,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这件礼物是老师精心准备的,大家请看屏幕:

幻灯出示: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这句话是老师送给大家的礼物!谁愿意收下它?读读看。要想真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读懂老师的心,咱们还要把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好好读一读。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指导书写矛和盾。)

1、请同学们打开书,放声读课文,让老师听到你的读书的声音好吗?如果遇到生字、生词怎么办?(指名回答识读生字词的方法。)大家开始吧。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专心!谁来读一读屏幕上的生字词?

幻灯出示

集 合 难以招架 固然 乌龟 自卫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长 处 胜利者

3、谁来读?(师可以根据学生识读情况鼓励、正音,如:声音响亮,口齿清晰;听听别人怎么读?再试试看!等。)

1、接下来,咱们换一种读书方法,默读课文。如果大家能够潜心地默读,一定会有许多的收获!(生默读课文,师巡视参与其中。)

2、读完课文后,谁尝试根据屏幕上的提纲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对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根据学生回答,可以激励:很会读书!善于在别人总结的基础上概括!这就是合二为一。等等。)

1、会学习的`孩子善于发现!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是:

幻灯出示: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2、读读看。为什么这样读?你有什么发现?(第一个“!”表示对盾的不满、埋怨。第二个“!”欣喜、高兴。)

3、请大家带着感情齐声朗读。

1、课文学习到此时,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老师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礼物:

幻灯出示: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谁能理解老师的用心,谁就能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谁就会收下这份不一般的礼物!(师板书:合二为一、取长补短。)

3、能否用上“取长补短”造句?试试看!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合二为一 取长补短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教案

1、让学生掌握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会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1.对口诀。

教师与全班学生进行对口诀的练习。

2.口算:

3×45×32×22×4。

3×42×34×24×4。

5×55×52×12×1。

1.教学例6。

出示第59页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用简单的话把图上的意思表达出来呢?

生:有三只小象搬木头,每只小象搬2根。

让学生完成填空:

每只搬()根,有()只,这里有()个()。

师:你能列什么算式?

学生口答:2+2+2=62×3=6。

师:真能干。谁可以根据图上的意思的提出一个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生:一共搬几根?

让学生把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指名板书。

2.做一做。

让学生看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请你和四人小组的伙伴们说一说。

四人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小组间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并一起列式解答。

派代表汇报,一起评改。

问:你们觉得有那些问题你们觉得比较难的,我们一起来解决。

学生说,教师板书。

a、小猴比小鹿少多少只?

解:5×2=104×2=8。

10—8=2。

b、一共有多少只动物?

3×3=95×2=104×2=8。

9+10+8=27。

1.练习十二第1、2题。

学生根据图意找出有几个几,在列式解答。

独立完成,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2.练习十二第3题。

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后,集体讲评。

问:你还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让学生把问题和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教师巡视指导,若有时间则集体讲评。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教案

13.夜莺的歌声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呼应饿写法。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宛转”、“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文。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的每个段落概括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要求:

1.在这一段中你了解了什么?

2.怎样理解课文中的几句话:

(1)“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这个孩子是夜莺,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有意地吸引敌人)。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明。)。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镇静。让敌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他,让他带路。)。

3.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

4.小结。

五、作业。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学习小夜莺的品质及爱国的精神。

2.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学课文,思考:

(1)一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了麻痹德国兵,以便后来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是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为什么夜莺“有时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为了麻痹德国兵,让他们觉得夜莺还是个孩子,顽皮又贪玩)。

(3)夜莺回答德国军官的突然问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机智,灵活)。

2.交流,朗读。

3.小结。

二、学习第三段。

1.学习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从中能了解到夜莺的什么?(主要讲了游击队是怎样从夜莺那里了解到德国军情况的。从中了解到夜莺与游击队配合的默契,游击队与夜莺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

2.读一读表现夜莺机智的句子和游击队的对话,加深理解。

3.小结。

三、学习第四段。

1.“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游击队发给夜莺的暗号,让他迅速隐蔽)。

2.游击队是怎样消灭德国兵的?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游击队为什么会全歼敌人。

3.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夜莺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河岸边?他在望什么?

4.课文为什么写孩子穿的衣服是跟树叶差不多的绿颜色呢?(当孩子把敌人带进伏击圈,接到游击队发出的暗号时便于迅速隐蔽。)。

5.小结。

四、总结全文。

1.课文紧扣题目,请把出现“夜莺”的地方划出来。

2.“夜莺的歌声”的含义。

二是小孩用夜莺的叫声报告敌人的情况,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的声音;

三是小孩是个爱祖国、恨敌人,机智勇敢的小孩,夜莺的歌声是热爱祖国,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颂歌。

3.通过一件什么事反映什么?(通过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侵略者经过的记叙,反映了苏联少年的机智勇敢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4.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互相呼应)。

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

起因:引敌发现。

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

取得信任。

经过:诱敌进伏击圈。

机智勇敢的。

巧妙报告敌情。

爱国主义精神。

结果:全歼敌人。

夜莺又叫。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新课标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按照确定好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学习用具,几何图形。

教学方法:情境活动参与教学。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组织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

2、让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的图。

说一说这两个小朋友怎样整理的。

3、小结:

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是一样的,在不同标准下呈现多样性。

二、练一练。

1、分一分,说一说。

(1)怎么分?说标准。

可以按年龄分类,按性别分类。

(2)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按颜色分类,按样式分类,按样式和颜色分类。

(3)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分成机动车和非动车两类:大车、小车、自行车三类,按分配个数分成三类。

2、看一看,可以怎样分。

(1)图上画着什么,可以怎么分。

(2)汇报,交流:可以按大小分类,按形状分类。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看图,可以怎样分。

按大小分类,按颜色分类,按用途分类。

三、小结,实践。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实践活动。

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0w。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125.30e。

强化训练:

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板书设计】。

可能性

教学内容:

教材104~10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本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新课。

击鼓传花游戏,鼓声停时一位同学上台抽签,签中内容有礼物、唱歌、猜谜。

猜猜他抽中了什么签?

(引出用可能、不可能等词来表达,揭示课题:可能性)。

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一)教学例题1。

请同学们看前面,这里有个盆:1号盆、2号盆。(实物:例题上的装有不同颜色小球的盆)咱们来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颜色的球。

展示两盆中球的颜色、数量。

1、从1号盆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都已讨论好了,谁想代表小组发言?(依次指名学生说)。

(依次板书:一定可能不可能)。

师:小朋友讨论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实际来摸一摸,验证一下。1号盆,谁来?(学生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摸下去,结果怎么样?)。

2、从2号盆里任意摸一个呢?请小组讨论。

请学生摸一摸(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措下去,能摸到红球吗?那可能摸出什么球?为什么?)(老师可根据盆里剩下的球随机提问,如:接下去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接下去一定能摸到什么球?……)。

3、活动小结。

(二)教学例题2。

1、生活中有许多的“可能性”

例如:……(请学生举例几个)。

2、自已阅读书本例题2。

谁理解题目意思了,给大家解释一下。

独立完成。

3、汇报、讲评。

4、练习。

108页练习二十四第一题。

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可能性的知识,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吗?请同学们先下位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学生说)。

学生说完后全班交流。

四、巩固练习。

p1082、3。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一、指导思想: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本班学生刚刚完成小学六年的学习,升入初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七年级。通过调阅小六毕业会考成绩册和试卷,发现本班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甚理想。从学生作答来看,基础知识不扎实,计算能力较差,思路不灵活,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尤其是解难题的能力低下。总体上来看,低分很多,两极分化较为严重。

二、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教育方针,以七年能数学教学大纲为标准,坚决完成《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基本教学目标。制定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通过本学期数学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思维模式。最终圆满完成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有理数和代数式,掌握有理数的各种性质和运算法则,初步学会使用代数式探究数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基本几何图形,掌握基本基本作图能力和的技巧。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抽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发展几何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尤其是自主探索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源自生活实践,最终回归生活。班级教学目标:优秀率:15%,合格率80%。

四、教材分析。

第一章、有理数:本章主要学习有理数的基本性质及运算。本章重点内容是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本章的难点在于理解有理数的基本性质、运算法则,并将它们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中。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本章主要是学习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加减运算。本章重点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及去括号的法则及整式的加减运算。本章难点在于理解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本章重点内容是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本章难点在于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本章主要学习线段和角有关的性质。本章的重点是区别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有关性质和计算;理解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性质及应用。本章的难点在于线段和角的有关计算。

五、教学措施。

1、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潜心钻研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备课,精心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上好每一堂课,阅好每一份试卷,搞好每一节辅导,组织好每一次测验。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调查,向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数学趣题,喻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数学特长生。

3、开展分层教学实验,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使人人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成功感,使优生更优,差生逐渐赶上。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二十二第7――1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巩固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能正确地比较一些简单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1、巩固所学和有关分数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的能力。

教具准备:

4个完全相同的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说出2/3的各部分名称。

二、基本练习:

1、课本练习二十二第7题。

2、课本练习二十二第8题。

3、课本练习二十二第10题。

5、课本练习二十二第9题。(完成后可讨论:1个圆的3/4与3个圆的1/4谁大谁小,为什么?)。

6、课本练习二十二第11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从几分之一开始,复习了分数的相关知识。课上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表现得相当出色,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使自己的思维更敏捷。

可能性

教材简介:

本单元内容是学生今后学习概率论的基础,从内容上看共分三个层次:一是事件的发生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二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许多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但可能性有大有小的;三是让学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正确的判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到生活中许多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许多则是不确定的。

2、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能对一些简单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正确的描述,并能与同学一起交流自己的想法。

4、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建议: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2、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和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试验中逐步完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4、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4课时。

可能性

教学内容:

教材p110—11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巩固本单元知识。

教学过程:

练习二十四。

第8题,掷骰子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进行方法同第6题。

第9题,[1]通过有趣的抽签游戏,让学生体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让学生用“最不可能”和“最有可能”说一说其他两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第10题,猜一猜。

[1]猜硬币在哪个盒子里。

[2]简单统计猜测情况。

[3]揭示结果。

[4]说说为什么猜错的比猜对的多。

第11题。

开放题,学生会有多种涂法,只要涂色后正方体的红面比蓝面多就可。

小组合作,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情况,在全班交流。

第12题。

让学生设计一个方案,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可能性

教学内容:

教材p106—107。

教学目标:

1、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可能性”举例子说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可能性”的知识。

二、实践探索新知。

1、教学例3(比较两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

(1)观察、猜测。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四红一蓝)。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你们猜猜他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猜?

(2)实践验证。

学生小组操作、汇报实践结果。

汇总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几组摸到红,几组摸到了蓝色。

从小组汇报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

小结:摸到红色多,摸到蓝色的少,因为盒中球红多蓝少。

(3)活动体验可能性的大小。

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活动汇报、小结。

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两点:一、每次摸出的结果是红色还是蓝色,这是随机的,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变化。二、但摸的次数多了以后,在统计上就呈现某种共同的规律性,就是摸出蓝的次数比红多。

(4)小组实验结果比较。

比较后,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出示多组的实验结果,虽然数据不一致,但呈现的规律是相同的。

2、教学例4。

(1)出示盒内球(一绿四蓝七红)。

(2)猜一猜,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可能性最大,摸出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小?为什么?

3、p106“做一做”

图中每种颜色进行了分割,此时学生可以用数份数的方法来看三种颜色所占的区域大小。

利用前面学过的分数的知识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颜色占整个圆面的几分之几,为以后学习可能性的精确值做铺垫(因为概率与这些分数相等)。

三、练习。

p1094。

第4题,是一种逆向思维。并体现开放性,如第1小题,只要红比蓝多,就能满足条件。第2小题,只要蓝比红多,都满足条件。

p1095。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简单的排列组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1.借助操作活动或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找出组合数。师生共同分析练习二十五第1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早餐搭配的组合数。

3、出示练习二十五第3题。

学生看题后,四人小组讨论出有多少种求组合数的方法。

4、学生汇报。

(1)图示表示法(两种)。引导学生用画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抽象的数学知识。

(2)其他的方法,例如聪聪或明明分别可以和每一个小朋友合影(分步时,可以把确定聪聪作为第一步,也可以把确定明明作为第一步),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至于学生用哪种方法求出来,都没关系。但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不重不漏,发展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自己用图示表示时,可以很开放,比如,可以用正方形表示聪聪,圆形表示明明,并分别在正方形和圆形里标上序号。实际这是发展学生用数学化的符号表示具体事件的能力的一个体现。

(4)如果学生用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二年级上册的例子或借助学具卡片摆一摆。

5.“做一做”

(1)练习二十五第7题。

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取钱的情况写出来。

(2)练习二十五第9题。

用两种图示法表示两两组合的方式(比较简单的两种方式)。在教学中也要允许有的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只要他通过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组合数,都是应该鼓励的。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19页至21页练习五第3至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2、通过教学,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

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师: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样?

二、课本第19页,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师:有什么办法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有能够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准确呢?

问: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

四、算出玉米上算是的得数。

五、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六、判断,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上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八、共同分析21页第9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