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热门15篇)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热门15篇)

ID:7112335

时间:2023-12-10 05:46:46

上传者:雁落霞

教案是教师为了指导和安排教学活动而编写的一种有组织的教学计划。在这里,我们为您提供一些五年级教案的典型示例,供教师们进行教学创新和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学会转化。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算理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运动呢?

(生回答自己喜欢的运动……)。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小明他们想买3个3.5元的风筝需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指学生回答:3.5×3,教师板书:3.5×3。

4.探索:观察这一道算式,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观察后回答:这道算式的因数有小数。

5.揭题:以前我们学习的乘法都是整数乘整数,今天的算式中却出现了小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互动新授。

1.初步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

(1)引导学生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师走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学生可能想出下面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1:

连加。展示:3.5+3.5+3.5=10.5(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5×3就表示3个3.5相加,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师板书意义)。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3元×3=9元,5角×3=1元5角,9元+1元5角=10元5角,即3.5×3=10.5(元)。

方法3:把3.5元看作35角,则35角×3=105角=10.5元。

引导:出示(边说边演示):

强调:我们可以把3.5元转化成35角,用35角乘3得105角,再把105角转化成10.5元。注意在列竖式时因数的末尾要对齐。

2.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算式:0.72×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还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演示。

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根据学生的汇报,展示这两种方法。

(3)比较:(见板书设计)。

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用乘法比较简便。

(4)追问: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的?

生:先把0.72小数点向右移动2位转化成72×5=360,得出结果后再把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是3.6。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积末尾的0可以直接去掉。

指导学生归纳出: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要先把小数看作整数来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扩大了多少倍,再把乘出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当积的末尾有“o”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把“0”去掉。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顺利地买完了风筝,那就让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吧!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1题。

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2题。

同桌之间相互谈谈是怎样点小数点的。

3.指名板演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3题。

4.不用计算,你能直接说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148×23=3404。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作业:教材第4页练习练习一第1、2、3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各的简便运算。

批注。

教学(后记)反思: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7~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长方体、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框架。

学具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都是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都是立体图形。

2、举例

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课件出示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不是有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教学实施

(一)、长方体的认识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点。(板书:顶点)

(2)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教师说出顶点、面、棱的名称,学生迅速在学具上指出。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让学生指出长方体上的3组相对的面。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板书: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分组测量长方体前后、左右、上下面的长和宽,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长和宽分别相等。

教师:由相对的面的长和宽相等,我们可以进一步知道,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怎么样?

师生共同验证同学们的发现。

课件演示:

长方体6个面的形状,上下、前后、左右面相等。

(2)棱的认识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

教师:你认为研究长方体棱的特点,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长方体有几条棱?这些棱可以分成几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通过以上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

讨论后,学生汇报,教师用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

展示12条棱,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顶点的认识。

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请你们按照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指名说出数的结果。(板书:8个顶点)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见个面?

(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呢?

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站在任何角度观察,我们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在画长方体时看到的3个面画实线,另外3个面用虚线画。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

启发学生说出:只要量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就可以了。

(2)归纳。

我们把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课件出示)

(二)、正方体的认识

教师:这个立体图形叫正方体。现在我们从面、棱、顶点来研究它。请大家拿出正方体纸盒来研究。

(1)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这些面有哪几个面是相等的?

(2)正方体一共有几条棱?这些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4)正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2、课件演示:

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12条棱长度相等;8个顶点。

3、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请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巩固反馈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布置作业

p32第6、7题

五、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啤酒生产中的数学比例

一、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学习到的是生活中经常应用的小数,因此从感知入手,安排了“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去进一步认识小数,感受到小数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为今后学习小数的四则运算打下基础。“测量活动”实际上是通过学生亲手测量发现单位之间的转换及小数与复名数之间的互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小数之间大小的比较,从中发现小数的性质。从而探讨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整数运算知识迁移到小数运算中来,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另一方面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时,也要注意加强与整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联系。

教学目标:

1、通过认知和操作,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与复名数之间的互化。

2、会比较小数的大小,掌握小数的性质,熟练地进行小数的脚尖法运算及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法则,熟练进行加减法的运算。

2、熟练地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3、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减法的性质在小数加减法的应用。

教学课时:9课时。

第一课。

时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小数(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结合书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在每个情境中小数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二、小数的意义1、自学小数的意义2、小组交流3、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4、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5、归纳小数的意义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三、小数部分的数位及读写: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先复习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在计数器的各位上拨3个珠子,说一说各表示多少,体会数位间的进率。2、小数的读写让学生试读,注意提醒学生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3、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对照计数器写出小数,并读一读,说出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四、数学游戏:通过数和形的对应,加深对各数位间关系的理解。

五、作业:第6页1-5。

板书设计:小数的意义千百十个十百千位位位位分分分数位位位位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第二课。

时教学内容:测量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尺子。教学方法:尝试法。教学过程:一、测量活动:让学生分组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桌椅或其它物品的长度,然后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在讨论把几分米或几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时,可以先写成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当学生知道了6分米=6/10米=0.6米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如果门的高度是1米6分米怎样用米为单位表示呢?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可以用小数表示测量结果的原因。

二、填一填:填写第7页的表格,左边已经有测量结果,只要把测量结果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右边要求学生自己选择物品,先测量它们的长和宽,再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三、试一试:第1题:将几克改写成以千克为单位,其方法是一样的。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交流,这样改写的原因。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结果,如曲别针的长度是2厘米5毫米,再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小数。

四、作业:第8页练一练板书设计:测量活动填一填中的表格试一试中的题目。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比大小(一)。

教学目标:1、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尝试比较创设少年演讲比赛的情境,比较两个同学的得分谁的高一些。

1、小组讨论:9.87和9.90哪个数大,并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2、汇报:通过全班的讨论明确,从数位来考虑,两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二、多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王平的表现比张华差一些,比李明好一些。”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明确王平的分数在9.90和9.96之间。让学生自己确定一个分数,然后将三个人的分数按顺序排列。全班交流、归纳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三、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在直线上找到9.8和10.1的位置,从直线图上很容易看出结果,体会到直线右边的数一定比左边的数大。第4题:这个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位值制的理解。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四、数学游戏:这个游戏有利于增进学生对小数相对大小的具体感受。不要求学生用小数减法计算出准确结果。五、作业练一练第10页2、3、5、6、7。板书设计:比大小教学挂图练一练中的题目比大小的方法: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比大小(二)。

教学目标: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活动,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性质。教学准备:方格纸、投影片。教学方法:尝试法。

教学过程:

二、探究新知1、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说明0.2和0.20的大小。2、现在,我们大家通过过手来验证一下吧!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16页,试着通过涂一涂来进行比较。(1)学生涂一涂。(2)学生想一想。(3)学生比一比。3、说说你比较的结果怎样。你发现了什么?4、下面我们再进一步证实一下吧!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16页看第二部分。先涂上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与小数。(1)学生涂一涂。(2)学生写出相应的分数与小数5、通过以上两次正、反方面的证实,说明了什么?小组内交流一下。(1)小组之间交流。(2)学生汇报。(3)试着总结。6、那么0.2和0.20有没有不同。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数位间的进率。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学重、难点:小数数位间的进率、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教学准备:投影仪。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第1题:找出小数在直线上的位置,写出直线上的点所表示的小数,加深学生对小数的理解,体会数与形的结合。第2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航模比赛时,哪一架飞机模型飞行的时间越长,成绩就越好。第3题:让学生看清楚是什么单位,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先化成十进分数再化成小数,也可以直接化为小数。第4题:三人的身高用的是不同的单位,不容易比较,让学生先改写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第5题:答案是多样的,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前5排数的规律,容易发现每一排的第一个数和最后一个数都是0.1,其他的数是怎样得到的?数学游戏:通过组数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各个数位的意义,建立小数数位的概念,巩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同时,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将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

第六课时教学内容:购物小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教学重、难点: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购物小票,两根同样长的小绳。教学方法:探讨法、交流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核对购物小票的情境,引入小数加减法计算。1、先让学生说说小票上每一项表示什么意思。2、讨论如何核对找回来的钱对不对的问题。3、列式计算,说说计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二、探索计算方法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2、探索计算方法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第七课时教学内容:量体重。

四、小结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学生发言五、布置作业。p17页练一练第3~6题.第八课时教学内容:练习二(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方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表现比较好”的问题。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怎样判断谁的表现好呢?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分和综合素质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

第九课时教学内容:

练习二(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教学重、难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简便计算的方法。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第1题:计算时可以以“亿平方千米”为单位。第4题:在比较车身高和车身长时,可以让学生求出高多少或长多少。第6题:在解答每一个问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进行实际计算。第7题: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想问题,虽然身高和凳子的高合起来没有衣架高,但还要考虑到臂长。布置作业:第2、3、5。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能力目标: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长(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换算。

3、观察(石块土豆)的形状,与长方体或正方体比较引出不规则物体(并板书)。

故事中的皇冠也是不规则物体吗?

石块和土豆再比较,哪个物体更不规则,指出今天我们就来测量石块的体积。(板书)。

二、实验操作,测量石块体积。

1.拿出桌子下面的测量工具,根据给出的测量工具,各小组想好测量方案,该做哪些工作(分工)。分工协作:

方案一,取水,测量底面的长和宽,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块后再测量水面到达的高度,用底面积乘高度的差就是石块的体积。(注意点:水的量应适中,不要太少也不能太多,刚好能让石块浸没而升高的水又不至于溢出就可以了。)。

2.小组汇报各自做法,老师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适量的水:升高部分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加满的水:溢出的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

真不错,大家测出了石块的体积,请把水倒回水桶,下面小组交换一下测量工具,重新测量石块的体积,来验证一下测量的结果是否大致相同。

预设一:小物体---直接有量杯测出体积。

预设二:把石块先放入容器,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高过石块,测量水的高度,把石块捞出,再次测量水的高度,把容器的底面积乘两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预设三:当装的水过高时,我们可以把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加水溢出的水的体积也能求出石块的体积。

预设四:有称重的办法求石块的体积,把我们量出的石块称一称,看重多少,再根据这对数据求出任意大小石块的体积。

三、巩固提高。

今天大家的表现真不错,有些方案老师也没能想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我们来看看小黑板的题目怎么做。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生独立完成。)。

2.测量一颗跳珠的体积。

数25粒跳珠,放入一个盛有一定量水的量杯中,根据水面升高的情况测量出水的体积,再算出一颗跳珠的体积。(学生实验并计算出体积)。

四、总结提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学会了求石块的体积,我学会了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学会了把一个物体转换成另一个物体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及计算规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

2、培养学生认知计算、自觉验算得良好学习习惯。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认知计算、自觉验算得良好学习习惯。

训练习题投影片或小黑板

一、导入。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6题。

说说面积公式,再应用公式计算。

2、完成应用题7、8。

指名读题,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后列式计算。

3、完成第9题。

指导学生看懂票据。提醒学生在计算时可以把表中的小数化简。

4、完成第10题。

理解“零售价”与“进货价”的含义,再根据要求分别解答。

三、作业

第四单元啤酒生产中的数学比例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

教学目标: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准备:长方形白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他俩一共用着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两个人一起在同一张图片上画出自己所用的纸的大小。笑笑首先在纸上画出了这张纸的1/2,淘气继续画出这张纸的1/4。

列式表示为:

二、启发思考。

1、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提问学生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的加减法知识是否可以解出这个分数。学生回答道,不行的因为我们以前学过的是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这个分数的分母一个是2一个是4不相同。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

3、汇报讲解,同分母分数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

4、进一步小结。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可以直接想加减。

三、拓展思考。

1、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笑笑用了纸的1/2、淘气用了纸的1/4,所以根据题意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应该用减法计算。

利用上面的方法继续解题。

四、小结。

通分的实质就是讲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

五、练一练。

六、作业。

课本p3、4页练一练1、2、3、4、5、6、7、8。

七、板书设计:

折纸。

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先观察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先通分,将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就可以相加减了。

八、课后反思。

课时:第3、4课时课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练一练1、2、3、4、5、6、7、8教学目标:

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1、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

1、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准备:练习册。

[教学过程]。

利用画图法来将分数单位不统一的两个分数统一分数单位。

再次强调分数单位不统一的两个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

首先利用通分法统一分数单位,继续分数的性质进行计算。

计算方法与上题类似。计算方法与上题一致。

分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与整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一致,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统一分数单位。

把全月总数看成单位“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估算结果,在计算本题时由于对此部分内容还不太熟悉,建议通过计算来选出正确答案。

教学反思:

课时:第5、6、7课时。

课题:星期日的安排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掌握从1里连续减去两个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一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小结:分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二、新授。

1、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老师通过一次调查了解到我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安排。

2、出示课件(“星期日安排”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

3、引导参与,探究怎样解决问题。

师:要计算留在家中的男同学占全班男同学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4、全班交流。围绕把男生总数看成单位“1”明确算式的算理。

5、同理计算完成女生部分的问题。

6、教师归纳小结:计算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时将所有的分数进行通分,再进行计算,二是先根据需要进行部分通分。根据算式特点来选择方法。

三、讨论。

淘气和笑笑计算4/9+1/4+5/9时用了不同的方法,你能看懂吗?

尽管他们用的方法不同,但是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说明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四、作业课本p6页练一练1、2、3、4、5。

五、板书设计:

星期日的安排。

1-2/7-3/71-(2/7+3/7)。

1-3/8-1/61-(3/8+1/6)。

六、课后反思。

课时:第8、9课时课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练一练1、2、3、4。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掌握从“1里连续减去两个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讲解引导。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练习册。

教学过程:

将整条公路看成单位“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将一天的时间看成单位“1,读懂题意并正确列出算式。在计算过程中首先要看分数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首先通分统一分数单位。

首先利用通分法统一分数单位,继续进行计算。

将全程看成单位“1”首先要算出走完全程不要多长时间。然后再算前45分钟占全程用时的几分之几。

最后计算5分钟占全程用时的几分之几。

教学反思。

课时:第10、11课时课题: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

2、熟悉用渗透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卡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读出下面各小数。

0.30.250.141.344.060.08。

2、求出下面各题的商。

3÷415÷455÷109÷10。

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小数大小的实际问。

题和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就需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小数化成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授课程。

出示情境图,引出本课内容。

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1)主要是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

(2)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要统一数的表现形式。

教学反思。

五年级第四单元教案及复习

1.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品味优美的诗句。

3.学习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和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的巧妙运用。

4.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力。

5.识记有关常识及重点字词。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乐观向上,积极对待人生的生活态度以及爱国主义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诗歌的音韵律,情感美和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1.撰写100字左右的单元内容概要。(课前)。

2.自制文体、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积累卡片。(课前)。

3.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4.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

重点:一是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二是理解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三是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

解决办法:加强朗读、背诵,欣赏品味重点诗句。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诗歌朗诵比赛(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首诗朗诵,可配乐。)。

2.进行知识抢答。

3.交流有关常识和重点字词积累卡。

4.练习巩固。

5.能力迁移训练。

七、教学步骤。

(一)概述单元内容。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新诗,包括中外的优秀诗歌。诗歌语言非常凝练,往往一句话就是一个镜头,就蕴涵一片深情。只有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才能领略其中的画意诗情,感受意境美。要认真揣摩反复、拟人、排比、比喻这些修辞的表达效果。要认真体会作者描绘景物的想像力和抓住景物特点以抒发自己感触和情怀的抒情方法。

(二)诗歌朗诵比赛。

(自选,可配乐。)。

(三)文学、文体常识抢答。

1.郭沫若。

2.冰心。

3.冯至。

4.闻一多。

5.何其芳。

6.余光中。

7.席慕蓉。

8,普希金。

9.弗罗斯特。

(四)交流重点字词积累卡。

(五)巩固练习。

1.从国别着眼,选出不同类的一项(c)。

a.《乡愁》(席慕蓉)b.《天上的街市》。

c.《未选择的路》d.《我是一条小河》。

2.从作者着眼,选出不同类的一项(b)。

a.冰心b.余光中c.何其芳d.冯至。

3.下边对几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a)。

a.余光中的《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席慕蓉的《乡愁》则运用新奇的比喻显示超凡的想像力,前者用象征手法,后者巧用比喻的手法。

b.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通过诗人强烈的抒情,抒发了对延安的新生活和延安青年的热爱和赞美。

c.闻一多在《色彩》中歌唱色彩,也就是歌唱艺术的价值,因为有了艺术才有生命的价值。

d.冰心的《繁星》和《春水》可以说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诗集。

4.下面是有关诗歌知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新诗,也叫现代诗,是指辛亥革命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歌,是与传统诗歌(旧诗)相对而言的。

b.诗歌按表达方式分,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我是―条小河》是――首叙事诗,《纸船》是一首抒情诗。

c.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也必须饱含诗情,才能生动感人。

d.《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奇妙的'联想和想象,编织出一幅天上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痛恨,抒发了自己郁闷的感情。

5.请选出对下列诗歌分类不当的一项(c)。

a.《静夜》是一首抒情诗。

b.《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哲理诗。

c.《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是一首叙事诗。

d.《色彩》是一首哲理诗。

6.下列词语中感情色彩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

a街灯忠义希望悲哀b热情明星溺爱海浪。

c森林乡愁珍奇怅惘d亲切美丽高洁快乐。

7.选出对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d)。

a.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b.至爱:最爱。

溺爱:过分宠爱。诗中指极度热爱。

c.凄艳:凄凉而艳丽。

高洁:高尚纯洁。

d.清远:清脆悠远。

怅惘:迷惘。

8.朗读的节拍和重音标记有误的是(c)。

a.你看,/gp浅浅的/天河。

b.定然是/不甚/宽广。

c.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d.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六)重点语段。

阅读《纸船》,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句子语音停顿正确的一句是()。

a.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b.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c.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d.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2.填空:

5.“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中,“留着,留着”采用了___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能力迁移。

盼望。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1.依据诗的上下文,将“抛锚”“起锚”填入合适的括号里。

2.这首现代诗的主题是()。

a.描绘两海员不同的想法。

b.“出发”充满希望,“到达”带回果实。

c.表现的是海员们与大海“拼搏”的渴望,是到达“胜利”彼岸的期待。

3.这首诗押韵四个字是()、()、()、()。

4.同样的意思也要注意变化,这首诗一二节,哪两个不同句式表达相同的意思。

a.“一片洁白的浪花”“一阵铁链的喧哗”

b.“他最喜欢的”“最使他高兴的”

c.“激起”“发出”

答案。

(七)1.见文中。

2.b。

3.花、哗、发、达。

4.b。

第四单元复习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1.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和判断方法,能灵活选择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归纳总结出质数、合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掌握质数与合数的概念。

2.熟练记忆100以内的质数。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做偶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2.请说一说20和5的因数各有哪些?

有的数的因数个数多,有的数因数个数少。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找一个数的因数,让学生明白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多有少的,初步让学生知道按因数的个数分类怎么分。

二、探究新知。

1.找出1~10各数的因数。

1的因数有:1。

2的因数有:1,2。

3的因数有:1,3。

4的因数有:1,2,4。

5的因数有:1,5。

6的因数有:1,2,3,6。

7的因数有:1,7。

8的因数有:1,2,4,8。

9的因数有:1,3,9。

10的因数有:1,2,5,10。

2.按因数的个数分,你可以分成几类?

只有一个因数:1。

只有两个因数:2、3、5、7。

有两个以上个因数:4、6、8、9、10。

3.明确概念: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2,3,5,7都是质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4,6,15,49都是合数。

注意: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100以内的质数表。

5.100以内质数顺口溜。

2和3,5和7,11、13又17。

19、23、29、31,37和41。

43、47、53、59、61,67和71。

73、79、83、89、97。

【设计意图】。

通过质数表和顺口溜让学生熟练记住100以内的质数。

6.想一想:最小的质数和最小的合数分别是多少?

三、课堂练习。

1.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2)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3)3的所有倍数都是合数。

(4)一个合数,最少有3个因数。

(5)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将下面各数分别填入指定的圈里。

2737415861738395。

11143347576287999。

3.思维训练。

两个质数,和是9,积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五年级第二单元教案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感受小数除法的异同,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情感目标: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探究、交流、引导。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1、5÷5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理解算理。

5、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6、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集体订正。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96、6÷42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乙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

11、5÷5=2、3(元)12、6÷6=2、1(元)。

五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谈话: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拍球比赛,下面我们请甲队的-(3人),和乙队的-(4人)到前面来,每人拿一个球。注意:比赛的规则是在规定的时间里,哪个队拍球的总个数最多,哪个队就获胜,听懂了吗?(听懂了)。

师控制时间(5秒),根据拍球的个数板书,如:

甲队:6+7+8=21(个)。

乙队:10+4+3+6=24(个)。

结束后要求学生把球轻轻的放在这里,慢慢的走回座位。

师:下面两个队以最快的速度把你们这个队拍球的总数求出来。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将上面的板书补完整。

师:我们来看看,在规定的时间里,甲队拍了21个,乙队拍了24个,哪个队赢了?(或问我们能说明乙队赢了吗?)。

生发现不行!

师:你为什么说不行?

生:我们是3个人拍的,他们是4个人拍的。(你什么意思啊?)就是这样不公平。

1、初步感知平均数产生的需要生1:分别用。

21÷3=。

24÷4=。

分别求出等于多少。

师:我们以乙队为例,这“6个”是表示什么?(可能有学生正好拍了6个)问有没有不同意见?(平均每人拍了6个)。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1号你明明拍了10个怎么变成6个了,多的哪儿去了(多的补给拍的少的人了)那么拍的少的2号拍了4个怎么变成6个了(拍的多的给了我几个,就慢慢增多了,)。

师:多的补给了少的,多的就慢慢(少了),少的就慢慢(多了),最后他们4个人就慢慢变得相等了。这个6就是4个人拍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问:这个平均数是怎么算出来的?(先加再除)。

师:我们再来看看,多的10个给了少的,少的就慢慢增多,多到什么程度了?

生:每个人的相等。

师:那么这个6就是同学说的它是10、4、3、6这一组数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很好的反映了南边这组的整体水平。甲队和乙队,甲队平均水平7个,乙队平均水平6个,哪一个队的整体水平高些呢?学生直接说甲队。

小结:提问,刚才我们比较总数的时候,我们好多同学都有意见觉得比较总数不公平,那么当人数不相等的时候我们比较什么才公平呢?(平均数)。

3、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同学们,平均数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来了,在我们生活中学习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平均数。(学生举例子)。

三、估计平均数的策略。

1、出示五一期间南通儿童乐园的游客统计图。

谈话:同学们五一期间出去旅游了吗?去了哪儿?

(1)估一估。

问:看到这张统计图,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信息?还没有发言的同学说说看。

生:1号1100人,2号来了1300人,3号1000人,4号900人,5号700人。

要求:不许计算,只能估一估。(生估计1000、1200、只要在700与1300之间就行)。

(2)算一算。

师:好,每个同学再估计一个数把它藏在心里。要看估计的准不准就可以算一算,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独自的认真的算一算,有不同方法的呆会儿来给我们介绍。

汇报:都是1000,问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方法介绍给我们。

简单的说:把这几天的总人数求出来,再除以5。也就是先……再……。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一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介绍,也得到了1000,这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3)揭示估计方法。

师:咦,刚才你第二次估计的数与1000接近的人举手。老师刚才也偷偷的估计了一下,老师估计的是20xx,你们说可能吗?为什么呀?给我说说看!

生:平均数要比最多的少,比最少的.要多。我们估计要有根有据。

3、出示本班期中考试4名同学的数学成绩。

谈话:前天我们做了张试卷,这是4个同学的成绩。

问:的和最少的分别是多少分?他们的平均成绩肯定要比的怎么样?比最少的怎么样?

问:你想用什么方法算出他们的平均成绩?

分别介绍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90分)。

4、分别出示三幅图片。

谈话:水是生命之源,我国水资源相当丰富,但分布不均匀。

(1)我国严重的缺水地区。

介绍:这是我国严重的缺水地区,他们一户人家平均每月用水量30千克,用它吃饭洗衣服洗菜。

(2)出示小芳家用水统计图。

可能有学生会选1和2。安排选1的和选2的个一名代表到前面来。要求选2的向选1的同学提提问题?选2的问:题目要求的是什么?那么一年有几个月?那么你为什么还选1?问第三个问题时对方可能不回答了。

师:这个问题关键的地方要看求的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而1、3分别求的是什么?动笔算一算他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16+24+35+21)÷4=24(吨)。

(3)小芳家平均每月用水约24吨。

8.巩固练习。

五年级第四单元作文

第五周星期天,秋高气爽,凉风习习。我们班的15位同学,为了体验生活,磨练意志,进行了一次登山活动。

那天早上,我们乘着一位家长的中巴来到一大迳村。下车后,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沿着一条狭窄的小道,很快就来到了当地有名的大岭山脚下。眼前的大岭山群山环抱,气势逼人,树木葱郁,真是一座气魄雄伟的大山啊!

八点十分,开始登山了,我们精神饱满,大家边走边笑,走着走着竟情不自禁的唱起了歌,仿佛到了一个浏览胜地旅游。走了大约半个小时,我们来到了一个山坳,隐隐约约听见淙淙的水声,举目四望,却不见水,下所谓“闻其声不见其形。”突然一个同伴惊叫起来,原来不远处有一片绿草,走过细看比春天时节的草还要嫩绿,大家都感到惊奇。

转过山坳,我们继续向上攀登。太阳在上,小路在下,我们一步步地走。开始还好,越向上爬,脚越酸软。不停地重复着一个攀援动作,汗水很快湿透了后背,正在这时候,旗手小嘉摔倒了,大家连忙走过去,小青迅速从兜里掏出药油,用力地在她的脚上揉,幸好有惊无险。

走过了这段险峻的小路,小青再三叮嘱大家要小心。因为她姐姐说:“前面这段路有很多蚊虫,而且非常厉害,一旦被叮,就会又肿又痒。我们不敢怠慢,纷纷拿起地上的树枝,做好防犯的准备。不一会儿,可恶的蚊虫,果然把我们团团围住,但大家毫不畏惧,用手上的树枝进行反击,一只只黑的东西最终狼狈跳窜。

峰回路转,我们的小队伍像一条年轻的龙在山中盘旋。脚下的路不断被我们征服,但登山的路依然是那么长。我的头有点晕了,脚却开始麻了。这时候,队伍中的一个女同学出现怨言:“走了这么久,还没有到目的地,我的脚快要断了。

夏天的一个下午,太阳公公已经回家了。可游泳池里热闹起来了!小朋友纷纷地来到这里游泳。有的带着游泳圈,有的还带着游泳帽-----,有的双臂撑开在大声鼓掌呢!为什么鼓掌呢?哈哈,不知道了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他们是为小红和小明精彩的表演而鼓掌。在传球的时候,他们你传给我,我传给你,球一直没有掉到水里,玩得可开心了!

我也好想去玩一玩呀!生活中有很多令我们感动的事,其中有一件令我非常感动。记得有一年,我12岁在文水县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河的叛变有一个小女孩和几个小朋友玩跳远。当他们准备跳的时候,有一辆大车从这里经过,看见我们几个挡着他的路,就按了一下喇叭,吓着了这个女孩,不小心掉到了这个小河里,当时有很多人站在这里,可没有一个愿意救他,突然,有一个快80岁的老伯奋不顾身的跳到河里,把那个女孩抱上来。

人们围到那个女孩,其中有一个依生正在医治那个女孩,那些人们只顾着看那个女孩,却不看一下那个老伯,当人们转过身时,老伯已经晕倒在地了。人们看见地上躺这两个病人,却只有一个医生自己也无能为力,就打120叫救护车来帮忙。当把老伯和女孩送到医院时,老伯已经没气了。医生告诉我们那个女孩抵抗力很强,如果是一般人的话这时候已经没气了。这个女孩抵抗力这么强,只要吃点就好了。当那个女孩醒来时,看见门口有很多人在哭泣我就问先生你们在为谁哭呢他说我们在为救你的人哭。听到这件事,我也哭了起来。通过这感人的一幕,我相信你看见着一件事你也哭了。

青青和小赛既是邻居,又是好朋友。一次,青青和小赛玩儿起了“踢石子”的游戏。他们踢着踢着,小石子滚到了路边的垃圾筒边上。青青正准备拣起小石子,可一股让人恶心的臭味儿迎面扑来,青青就生气了:“这么大的垃圾筒在旁边,这些丢垃圾的人也太没公德了,竟然懒得把垃圾丢到垃圾筒里!”说着,便俯下身去把那一堆奇臭无比的垃圾用自己的小手捧进垃圾筒里。青青看见小赛站在一旁呆若木鸡,就说:“你快想想办法呀!我们可不能天天来拣垃圾呀!”小赛灵机一动,从书包里拿出笔和纸,在纸上写了“文明只差一步”的.字样。青青和小赛把这张警示语贴在垃圾筒的“身上”。青青连连称赞小赛:“你真棒!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这样,应该不会有人乱丢垃圾了吧!”

文明就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道理,文明也是衡量一个人品格修养的试金石,但实践起来却很难。

今天晚上我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很晚了,我一进家门,没有看见妈妈那在厨房熟悉的身影,于是我就满屋子的找妈妈,最后在阳台上找到了妈妈。

当我找到妈妈的时候,她正在低着头,拿着一把小锤子为我砸核桃,阳台上满地都是砸核桃剩下的壳,而砸好的果仁,已经有一小袋子了。当时光线已经很暗了,我看着妈妈砸核桃的动作有些缓慢,肯定是妈妈已经看不清楚了。我的心里一酸,觉得妈妈为我付出的太多了,上班回来做好晚饭也没有去休息,而是给我砸核桃......

我觉得妈妈真的很伟大,我一定要好好的学习,不能辜负妈妈对我的期望。

老师的爱像一阵轻柔的微风吹拂着我的心田;老师的爱犹如春雨绵绵,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灵;老师的爱好似星星,照耀着我的成长之路。老师和我的故事,就像树叶一样数也数不清,有的令人难忘,有的令人怀念。

记得那是在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我们兴高采烈地在操场上玩拉火车的游戏。我转晕了,想回教室,就在这时,又有另一名同学被转了出来,和我对碰了一下,我眼冒金星,顿时,鲜血直流。张老师闻讯赶来,掏出洁白的手绢给我止血,一边关切地问:“张某某,痛不痛?”她那关爱的眼神就像慈祥的妈妈,让我紧张的情绪稳定下来。她鼓励着我:“别害怕,只要坚强一些,就不会有事的。我送你去医院。”听到老师的话语,我不觉得害怕。张老师边打电话给妈妈,一边背起我向医院跑去,老师的背很宽大,舒服极了。路上,老师打了一辆车。在车上,张老师紧紧地搂着我,不停地说:“忍一忍,一会儿就到了,医生会帮你的……”这几句话一萦绕在我耳边。

到了医院,我妈妈由于工作原因,没能及时赶来,听到这个消息,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细心的张老师忙对我说:“没关系的,老师会陪着你,只是一个小手术。”老师一会儿去缴费,一会儿去拿药,忙来忙去,望着她满脸的汗水,我感动极了!在手术台上,老师温暖的手紧紧攥住我的手,我不再害怕,因为老师的爱让我鼓足了勇气!

老师的爱就如母爱,让我这株小树苗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本内容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结合实例了解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并经历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投影仪、实物展示台、课件、练习纸等。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引入:

(出示儿童乐园的图片)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好多好玩的游乐项目,想看吗?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注意观察它们是怎样运动变化的。

(分别出示儿童乐园中的一些动态画面,如: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小火车、缆车、青蛙跳等等)。

(同时出示6个画面)这几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么运动的,请大家用手势比划比划。

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分类吗?先在小组里商量商量吧。

你是怎么分的?(学生说分类方法)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揭示课题:像上面这三种(即缆车、小火车、青蛙跳)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板书:平移);而像下面这三种(即旋转木马、观缆车、豪华波浪)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变换:平移和旋转。

二、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1.判断下面哪些物体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件演示)。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或者旋转?

三、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认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创设情境,感知平移的距离。

情景:(边叙述边出示小兔搬家图)下面就跟着杨老师一起去美丽的草地上看看吧。看,来了三只--小兔子。原来它们正忙着搬家呢。(出示简化的格子图)瞧,小房子是在做什么运动?(平移)向哪边平移的?(右边)。

小兔子们觉得有些累,就停下来休息。(分别出示3段录音)。

一只小兔子说:你们看,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3格。

第二只小兔子说:不对,向右平移了5格。

第三只小兔子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我们的房子是向右平移了7格。

同学们,你们同意哪种说法呢?在小组里相互说说。

学生汇报各自的想法。(结合画面指一指,动态演示平移的过程)。

(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在左边的小房子图上找一个你最喜欢的点,再到右边的.小房子图上指出它平移后的位置,并说说它向右平移了几格。

你们找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都是7格吗?

我们再来看看,小房子到底是向右平移了几格呢?(动态演示)。

你们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不管哪个点,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正好和小房子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3)练一练: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幅图分别向哪边平移了几格?你是怎样想的?

这幅金鱼图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呢?你是怎么看的?这幅蘑菇图呢?〖同时出示金鱼图(向左平移6格)、松树图(向上平移5格)、蘑菇图(向下平移6格)及相应的填空题,学生先汇报,教师在电脑上完成填空。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1)画出线段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你们能不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呢?(出示格子纸上的线段图,要求是向右平移6格)。提问:这是一条......?(线段)。

(2)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3)学生独立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学生作业)。

3.游戏:走迷宫。

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玩一个猫抓老鼠的游戏。有兴趣吗?(出示图)我们来看,图上有猫和老鼠,老鼠很狡猾,在途中设置了不少的障碍物,猫只能横着走或竖着走。你能帮猫设计一条合理的路线吗?先试着画画看。

指名学生汇报是怎样帮猫设计路线的。指出:介绍的时候,要说清楚猫先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再向哪个方向平移几格。(多请几个学生汇报,也可让学生同桌之间说说,关键是说的面要广)。

你认为哪条路线能使猫最先抓到老鼠?为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然后再汇报。

五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倍数及公倍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倍数,理解公倍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良好品质。

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理解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小黑板

一、揭示课题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公因数和公因数,今天这节课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提问: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你对公倍数有哪些想法?对最小公倍数呢?

引导:大家交流的想法,实际上是联系公因数和公因数进行联想,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学好数学。那刚才大家的想法是不是正确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倍数。

(1)出示例11,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些什么,提出的什么问题。

交流:哪个正方形能正好铺满,哪个不能铺满?

说明:6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是3和2公有的倍数。

(2)引导:想一想,这个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为什么?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交流:还能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明确可以正好铺满边长12厘米、18厘米??的正方形)

(3)引导:现在你发现,6、12、18、24??这些数和2、3都有什么关系?说说你的想法。指出:同学们的理解还真不错!大家发现6、12、18、24??这样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也就是2和3公有的倍数,我们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

追问:8是2和3的公倍数吗?为什么不是?

2、求公倍数。

出示例12,明确要找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的公倍数。

结合学生交流,教师板书用不同方法找的过程和结论,使学生领会。

小结: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找出了6和9的公倍数有18,36,54??其中’最小的是18。18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追问:有没有的公倍数?为什么?

说明:两个数的公倍数有无数个,没有的公倍数。两个数的公倍数里最小的一个,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板书:最小公倍数——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

3、用集合图表示公倍数。

引导:你也能用圆圈图表示6的倍数、9的倍数和公倍数的关系吗?自己画一画。学生交流,呈现集合相交的图,(图见教材,略)分别标注出“6的倍数”“9的倍数”“6和9的公倍数”,并强调三个部分都有无数个数,都要用省略号表示。

让学生看直观图说说,哪些数是6的倍数,哪些数是9的倍数,哪些数是6和9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是几。

指出:从图上可以直接看出,6和9公有的倍数,是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习七第9题。

4、做练习七第10题。

四、总结提升

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学生尝试。(抽生板演)。

(2)分析、交流。

先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厘米,

再找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就是一个等量关系。)。

(3)板书:解: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厘米。

2(8+x)=28。

8+x=14。

x=6。

答:这个长方形的宽是6厘米。

(4)比较算术与方程的解法。(建议学生,选择方程的方法。)。

(5)检验。

2、补充例题:一块三角形土地的面积是900平方米,高36米,它的底边长多少米?

问:(1)这道题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

(2)能不能直接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算出高。

(3)可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列方程,未知数高怎样表示?

学生练习并交流。

3、小结:根据计算公式列方程解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

1、只列方程不求解。

(1)有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600㎡,宽是40m,长应是多少米?

(2)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26厘米,它的长是8厘米,它的宽应是多少厘米?

(3)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是100厘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2、练一练:列方程解应用题。

(1)长方形游泳池占地600平方米,长30米,游泳池宽多少米?

(2)面积为15平方厘米的三角形纸片的底边长6厘米,这条底边上的高是多少厘米?

(3)一块梯形草坪的面积是30平方米,量得上底长4米,高6米,它的下底长多少米?

(学生练习并交流。)。

3、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布置作业:练习册。

数学五年级第二单元教案

《质数和合数》这一课内容比较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到本节课为止,已经出现了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有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如学生往往把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的概念弄混,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辨析这些概念。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能熟练判断质数与合数,能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含义,能正确快速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难点:能运用一定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判断、感悟质数合数。

一、导入新课。找出1~20各数的因数。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1只有1个因数,其余的数都有2个以上因数;2,3,5,7,11,13,17,19这些数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本身;……。)。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有关。

二、新授。

探究一:认识质数和合数。

师:请同学们按照因数的个数,将这些数分分类。

(学生可能回答:将1,2,3,5,7,11,13,17,19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都是1和它自己本身,其余的.数分为一类;将1,4,9,16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奇数个,其余的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偶数个;……)。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请打开课本翻到第14页,请你按照它的方法分一分。

(学生可能回答:2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2;3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3;2,3,5,7,11,13,17,19都是质数,它们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们本身;……。)。

师:1是质数吗?

(学生回答:1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1不是质数,1的因数只有1个,质数有2个因数;……。)。

(学生可能回答:4是合数,除了1和4以外,2也是4的因数;6是合数,除了1和6以外,6的因数还有2和3;……。)。

师:1是合数吗?

(学生可能回答:1不是合数,它只有1个因数1。)。

小结: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你还能找出其他的质数和合数吗?

(学生举例并说明理由)。

探究二: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课本p14例1。)。

(媒体出示图表)。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回答:先把偶数去掉,它们除了1和本身外,一定还有因数2(教师提示2是质数,不能去掉);除了5以外,个位是5,0的数先去掉;……。)。

(学生可能回答:50的倍数,51的2倍是102,超过100了。)。

(学生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三、练习。

(课本p16∕练习四第一、二题。)。

四、小结:

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

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

3、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作业。

p16第三、四、五题。

附板书设计:

质数与合数。

因数个数。

11个。

自然数质数(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2个。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2个以上。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