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秋的声音反思总结范文(15篇)

听听秋的声音反思总结范文(15篇)

ID:7153891

时间:2023-12-11 10:27:32

上传者:XY字客

总结有助于我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规划,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依据。邀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以下总结范文,共同探讨如何撰写一篇优秀的总结。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的语文可真应景!当秋天踩着落叶诗意地走进我的视野时,课文里也开始秋意飘飞。

上《听听秋的声音》时,我就改变了策略。实在也巧的很,我写完课题,窗外正好吹过一阵风,“唰啦啦!”这纯自然的音乐激活了我的心。我惊喜地喊:“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风吹落叶”“风声……”

调皮的同学站起来喊:“秋的声音!”一个有趣生动的导言就自然地生成了……。

下课了,还有许多孩子围着我讲秋天……。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声音》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一课。从教学内容安排来看,这是本单元的第一个活动,主要的教学内容设计是让学生首先用自己的感官——耳朵去倾听周围的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让学生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能够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的强弱、高低等有适当的了解。

新理念的体现:

我将本节课设计了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活动材料也来源于生活。像今天这节课准备的钉子、和学生准备的格尺、橡皮筋、小铃铛等之类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孩子们身边比较容易获得的和有教育价值的,这些物品都可以作为他们的操作材料。另外我关注学生,注重突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们都很大胆地进行实验,让这些物品发出声音,在实验的过程体验到声音也是有变化的。

上课伊始,结合课题让孩子谈谈想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声音有关的内容时,要注意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还应该注意倾听,在探究活动中,让孩子们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感知声音在强弱(响度)、高低等的变化。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无论哪一门学科,教师都不仅仅是为了教书而教书,更多的是育人。我在本课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对比有声的世界和无声的世界(由于时间上把握的不当,最后没有出现),让他们说说,对待我们身边那些听不到声音的朋友们,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学生的说,使学生们明白了他们是幸福的,应当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地学习。更是希望他们对待那些残疾朋友们能够给予更多的帮助与关爱。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秋的声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2课教材,这是一首现代诗,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特有的大自然的声响,用精练优美、富有韵味的语言,巧妙的赞美了秋天,会使每个读者体会到秋天的独特风情。

在本课的教学中,重点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情朗读诗歌,从而想象秋天的美好景象,感受作者喜爱秋天的感情。同时,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简单的习作练习。

师:让我们把这首诗歌美美地读一遍,边读边想象,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1:我听到了黄叶“刷刷”向和大树告别的声音。

生2:我听到了蟋蟀“蠷蠷”和阳台告别的声音。

生3:我听到了大雁暖暖的叮咛。

(生感情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生展开想象,同桌之间交流)。

生1:我还听到了青蛙“呱呱”的叫声,仿佛告诉我们,它要开始冬眠了。

生2:我听到了松鼠“吱吱”的叫声,好象要和松树告别了。

生3:我听到了熊“咚咚”走路的声音,它在到处寻找过冬的巢穴。

…………。

生2:都写了声音,比如“呱呱”、“刷刷”。

生3:每一小节都很像。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仔细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秋天的声音,也模仿课文中诗歌的格式,说一说,写一写。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互相补充。)。

师:下面就请每个小组派出代表,把你们商量出的小诗歌展示给大家。

生代表1:听听,秋的声音,青蛙跳到荷叶上,“呱呱”,是和池塘告别的话语。

生代表2:听听,秋的声音,松鼠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吱吱”,是和森林告别的声音。

生代表3:秋的声音,在每一棵果树上,在每一片森林里,在一阵阵秋风里。

……。

师:从这几个小组代表的发言里,老师看到了同学们的热情,你们都是最棒的小诗人。同学们,除了秋的声音,还有春的声音,冬的声音,夏的声音,那么,你能像课文作者一样,也写出自己听到的声音吗?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在课余也写出一首自己的小诗来,交给老师看,好吗?老师相信,你们都是咱们班的小诗人。

(附学生小诗一首)。

牛凯。

风婆婆疯狂地刮着,

“呼呼”

她在向人们示威。

人们穿上厚厚的冬装,

“呵呵”

边吹热气,边和冬天打招呼。

雪花纷纷落下,

“刷刷”

好象在和人们说话。

这首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每个小节也很有规律,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便可发现并掌握诗歌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想象秋天还有哪些特有的声音,并用诗歌的形式来表现,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互相借鉴交流,并把小组内的发言加以组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完成之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通过小组代表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体验到了展示自我后被同学、老师肯定的喜悦,同时也感受到了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我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听听,秋的声音》一课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教学中我仅设计了三个问题,全体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较好地完成了以下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和同学们交流学习的体会;仿照课文,补写几句诗。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投入。咱们请xxx(优等生)为大家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欣赏。

生绘声绘色读课文.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先学困生后优等生)。

生:我仿佛看到大树抖抖手臂,树叶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

生:我仿佛看到蟋蟀在和阳台告别.

生:我看到秋天从很远的地方来,又向很远的地方去.

生:我看到田野里丰收的景象,一阵风吹过,发出声音,人们忙着收获.

生:我仿佛来到秋的王国.

师:是呀,秋天不仅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有美妙的声音,谁能把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找出来?(学困生)。

生:“刷刷”“ququ”

师:秋天里还有哪些声音呢?(先学困生后优等生)。

生:“哗哗”

师:什么东西发出的“哗哗”声?

师:秋雨都落在哪里?

生:我知道,落在地上,“叭叭”的声音。

生:落在盆里,“滴答滴答”

师:还有什么声音?

生:“沙沙”风吹树叶的声音。

生:“哗啦哗啦”也是风吹树叶的声音。

生:“呱呱”小青蛙挖洞的声音,他们要准备过冬了。

生:“砰”人们拔萝卜的声音。

生:“喀嚓”农民伯伯收玉米的声音。

生:“哧啦”人们掰玉米的声音。

……。

1、朗读恰到好处。上课开始,学生急于读诗,因此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指名读,让学生纠正字音,然后小组内接力读,接着班内男女声赛读。学生已投入小诗描写的内容里。最后让一名优等生绘声绘色读课文,其余学生想象小诗描绘的景象,与文本进行交流。

2、写作与文本切入点找得好--“找声音”。先找出文本中的声音,学困生轻而易举就找出,然后再找秋天还有什么声音,学生异常兴奋,学困生易从习惯思维中找出风声和雨声,而优等生视野开阔,能更深入思考,找出田野里的声音和自然环境中的声音,不需要再维持秩序,不需要提醒注意,全体学生兴趣浓厚,思维得到开发,想象插上翅膀。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篇现代诗,这篇课文语言精练优美,且富有韵味,很适合学生阅读,但由于是诗歌,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了解诗歌的含义还有些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1、享受秋天,引入课题。

2、读读秋的声音,感受诗情。

3、说一说,秋的声音。

4、写写,秋的声音,积淀语言。

5、布置作业。抓住仿写诗歌,积淀语言这一点,放开手脚,引导激发学生的体验、感悟。但由于前面朗读感悟的时间较多,学生的想象没有放开手脚,所以仿写诗歌这一环节,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的本意是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有效地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人文素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诗歌的同时激发了作诗的兴趣,发展了他们的听、说、读、思、演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教学略读课文时,也要好好思考思考。

一:给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若在读的效度上再加点功夫,比如:读第一节时,学生读出黄叶飘飞,读出依依惜别;读第二节时,学生读出“振动翅膀”的原因,读的层次性会更加明显。

二:诗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浓缩成一股精炼的美,富有无穷的想象,读着读着,只觉满齿余香。如何学生体会诗歌在遣词造句的凝练,是我们都值得探究的话题,当然,可能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难了一点!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小诗,如何能让学们在优美的情境中感受到秋天的各种声音,感受到秋天的美我花费了一番心思。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课件上有秋的'声音的各种优美的图片。并配上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学们生受了感染后,举手特别积极。例如在学生读到“蟋蟀震动翅膀,瞿瞿,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时,老师问,如果你就是蟋蟀你准备怎么台阳同道别?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然后再指导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而第二、三小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自由读,并和小伙伴合作,想象蟋蟀和阳台、大雁和人们是怎样道别。

这样既让学生在合作中训练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因而朗读指导不用花什么力气就水到渠成了。在学生配乐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写课文,创作小诗,这一环节对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做了大量的准备,课前要求孩子画好秋天的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想像图画有哪些秋的声音,秋天的声音像什么,并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学生有的说:“听听秋的声音,秋雨滴答、滴答,像秋姑娘弹起了动听的声音。”有的说:“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哗啦哗啦,像在和青蛙告别。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花去点燃另一片。在这学生思维的兴奋上让学生给自己的画配一首小诗,学生就发挥了令人惊异的创造潜能。

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做到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乐学中获得了美的感受,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当然,我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教学中,我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引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整个教学过程我分为五个步骤。

1、感受秋的声音―――首先从本组教材《秋天的雨》入手,让学生感受秋雨声,从中让学生受到秋声的感染。

2、寻找秋的声音―――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我并没有让学生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找一找,听一听秋的声音。

3、展示秋的声音―――让学生把找到、听到的秋声模拟出来。

4、说说秋的声音―――把自己找到、听到的秋声与教材中学的语言结合起来,说说自己听到的秋声。

5、对话秋声―――学着书本上的样子自己写上几句。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注重语文学习多元的因素,重视语文的感染作用,注重引导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下来,虽然较清楚地上完了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经过各位老师的评课以及自我反思有以下几个不足点: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速度太快了,最后一次上课我居然用了32分钟就把课上完了,归结原因在于个别环节我过度的太快了,比如介绍音叉这一环节太快了,介绍的太简单,不够详细,还有实验的分析不够详细,所以时间上就少了。而且课简单上了,就感觉太常态了。

二、课一开始没有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过度也太快,就简单地给学生听几个声音,按照贺老师的建议我应该一开始就拿出各种各样的乐器让学生听,让他们听各种声音,用各种词语来描述声音,然后区分这些声音描述词的区别,再让学生用实验区分,所以这一点或许要把教学设计全改了,不过也确实如贺老师所说,课的设计过于平凡和简单了。所以以后我会按照贺老师等的设计再去试教,不过对于设计过后课堂的调控可能更要难了,之前张老师和王老师也帮我想到过和贺老师一样的想法,但是就怕课堂调控难度增加,所以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设计。

三、我的课太于平淡了,我本人上课不够有激情,就是和学生有距离感,所以今后要在教学当中培养自己和学生的亲和力,这样我的课才会更加饱满。

四、在授课上有个地方忘记讲了,那就是要向学生提出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一样的,只是强弱i不一样,而用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强弱是一样的,而高低是不一样,这节课我没有好好利用学生的实验记录单中的内容,其实学生有所发现我就应该提一下,这样也将这节课的程度拔高了。另外这节课的每个环节链接有点生硬,要思考如何设计是得课堂更加顺畅自然。

五、这节课的板书还是有点不够写的大气,个别字的板书有点草,虽然知道给小学生上课的板书要一笔一画的写,但是有时候上课的时候一开始还记得字要写好,上到后来就忘记了,看来这方面意识还要提高。记住字要一笔一画写,而且板书的排列要大气整洁。

1、要照顾到全体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我也感觉举手的学生就经常举手,不举手的学生就一直不举手,似乎我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因为时间和教学设计的关系会一直叫举手的学生,不举手的似乎不会去提问或者让他们回答,反思一下,确实这样长期下去,我只是在给举手的学生上课,对于不举手的我们不去照顾不去关注我们就会一直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学生不举手,或许他们知道问题的答案,但是他们为什么不举手,这里面肯定有原因,作为老师就要及时关注。

2、教学评价要跟上、丰富多彩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提高学生的自信,能给一些不好的学生来个警惕,甚至能为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指点迷津,所以作为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教学评价方面还不够,对于课堂上的评价不够及时和丰富,以后要多关注这一点,这也会使我老师个人的教学素质更得到体现。

3、课堂总结要细致、这节课上下来,我的课堂总结还不够全面,丁老师说他听别人的课很关注这个老师的课堂总结是怎样的,往往很多老师的课堂总结都会倾向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教学结论,渐渐的学生也会慢慢得跟着老师走,以为总结就是说说这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所以我的这节课学生的总结很简单,就是我板书上一点声音有强有弱有高有低,或许这和我自己的总结习惯有关,丁老师说其实这节课的总结不但是总结重点概念,还要让学生说说这节课认识了什么,通过实验有什么感受等各方面,其实就是要求我们老师要关注科学知识以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点往往会被忽视掉。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为本,不要为了叫知识而上课,小学阶段的科学其实要让学生增加他们对科学现象的感性认识,这样才能让他们到了初中有话可说。这一句是教研员贺老师说的。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下来,虽然较清楚地上完了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经过各位老师的评课以及自我反思总结有以下几个不足点: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速度太快了,最后一次上课我居然用了32分钟就把课上完了,归结原因在于个别环节我过度的太快了,比如介绍音叉这一环节太快了,介绍的太简单,不够详细,还有实验的分析不够详细,所以时间上就少了。而且课简单上了,就感觉太常态了。

二、课一开始没有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过度也太快,就简单地给学生听几个声音,按照贺老师的建议我应该一开始就拿出各种各样的乐器让学生听,让他们听各种声音,用各种词语来描述声音,然后区分这些声音描述词的区别,再让学生用实验区分,所以这一点或许要把教学设计全改了,不过也确实如贺老师所说,课的设计过于平凡和简单了。所以以后我会按照贺老师等的设计再去试教,不过对于设计过后课堂的调控可能更要难了,之前张老师和王老师也帮我想到过和贺老师一样的想法,但是就怕课堂调控难度增加,所以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设计。

三、我的课太于平淡了,我本人上课不够有激情,就是和学生有距离感,所以今后要在教学当中培养自己和学生的亲和力,这样我的课才会更加饱满。

四、在授课上有个地方忘记讲了,那就是要向学生提出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一样的,只是强弱不一样,而用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强弱是一样的,而高低是不一样,这节课我没有好好利用学生的实验记录单中的内容,其实学生有所发现我就应该提一下,这样也将这节课的程度拔高了。另外这节课的每个环节链接有点生硬,要思考如何设计是得课堂更加顺畅自然。

五、这节课的板书还是有点不够写的大气,个别字的板书有点草,虽然知道给小学生上课的板书要一笔一画的写,但是有时候上课的时候一开始还记得字要写好,上到后来就忘记了,看来这方面意识还要提高。记住字要一笔一画写,而且板书的排列要大气整洁。

1、要照顾到全体学生。

在上课的时候我也感觉举手的学生就经常举手,不举手的学生就一直不举手,似乎我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因为时间和教学设计的关系会一直叫举手的学生,不举手的似乎不会去提问或者让他们回答,反思一下,确实这样长期下去,我只是在给举手的学生上课,对于不举手的我们不去照顾不去关注我们就会一直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学生不举手,或许他们知道问题的答案,但是他们为什么不举手,这里面肯定有原因,作为老师就要及时关注。

2、教学评价要跟上。

丰富多彩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提高学生的自信,能给一些不好的学生来个警惕,甚至能为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指点迷津,所以作为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教学评价方面还不够,对于课堂上的评价不够及时和丰富,以后要多关注这一点,这也会使我老师个人的教学素质更得到体现。

3、课堂总结要细致。

这节课上下来,我的课堂总结还不够全面,丁老师说他听别人的课很关注这个老师的课堂总结是怎样的,往往很多老师的课堂总结都会倾向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教学结论,渐渐的学生也会慢慢得跟着老师走,以为总结就是说说这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所以我的这节课学生的总结很简单,就是我板书上一点声音有强有弱有高有低,或许这和我自己的总结习惯有关,丁老师说其实这节课的总结不但是总结重点概念,还要让学生说说这节课认识了什么,通过实验有什么感受等各方面,其实就是要求我们老师要关注科学知识以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点往往会被忽视掉。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为本,不要为了叫知识而上课,小学阶段的科学其实要让学生增加他们对科学现象的感性认识,这样才能让他们到了初中有话可说。这一句是教研员贺老师说的。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

教师要时刻反思自己,提高自己,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听听声音》。

希望能够帮到您!

《听听声音》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一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首先用自己的感官——耳朵去倾听周围的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让学生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能够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有适当的了解。让学生初步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在刚开的时候,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请学生说说这些分别是什么样的声音,以此来引起学生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将刚才的声音分类,明白声音可以分为自然界的声音和人为的声音。在研究声音时,需要用到一种新的仪器——音叉,音叉是一种发生仪器,用来调试音高和测试乐器。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介绍使用音叉的方法以及使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演示。接下来要通过音叉让学生明白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但是什么是高低什么是强弱很难通过语言将其描述出来,所以这是让我很头疼的一点。在第一个班的时候,我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发现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就不知道什么是高和强,什么是低和弱,后来我就反思了一下,这两个概念对于他们来说难度真的很大,怎么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理解,声音有大有小,这和强弱对应;声音有尖锐和不尖锐,这和高低对应。于是,我先让他们区分出声音的大小与尖锐与否,再迁移到强弱高低上来,这次效果就比上一次好多了。

《听听声音》一课是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的起始课。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反映出了不少问题,现就这些问题反思如下:

首先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不够坚定。课前我准备了两种实验材料,一种是用卡纸剪出的钉架,一种是用细绳挂起三枚铁钉的鞋盒,另外还有一些诸如铃铛之类的东西。但教材安排用蛋架架起铁钉,于是我迷信教材,总感觉教材说的就是最好的,于是在上课前临时改用姚老师准备的蛋架,致使一些教学环节发生了改变,而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也受到约束。其次,备学生这一环节不到位。四年级的学生还只是1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毕竟对一些现象理解不充分,上来直接就让孩子们形容声音的高、低、强、弱,这个能力他们是没有的;但课堂上老师太过依赖他们,总希望他们对问题的回答能如老师所想,放的过宽,老师的主导地位没能体现出来。教师应深入学生中间指导,给孩子们消化缓冲的空间,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无论是课堂的哪个时间段落,再好的设计也需要老师情感的投入,用微笑期待的表情,用亲和热情的语言,用积极恰当的评价,向前迈一步、点点头、握握手都可以最大化的拉近师生的距离,增加彼此的信任和支持,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在这节课的课堂上,老师的评价语言较少,而且比较单一,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这方面,应当多下功夫,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课堂是我们大家的,热情、愉快、轻松的心态,才可以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才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上这节课时,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插播一段录像。此时多媒体出现问题,不能显示图像,只能听声音。当时只考虑到时间的安排,总怕耽误时间过长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讲不完,于是这一环节就一带而过,没能把这一精彩的片段利用起来。

在授课过程中,有一学生说,小音叉发出的音是叮----(声音更高,尖)大音叉发出的音是咚-----(声音更低沉),这时教师为了引出“高低”两个字,一直绕来绕去,可学生只体会到了音的高低,就是没有想到用这两个字来描述。这里老师可以直接说出像叮----这种的声音更高,咚-----这种的声音更低。因为只是表述上学生一时没有想到这两个字,所以教师一再追问,浪费时间。当有追问价值或探索价值时,可以不惜花时间去追问,但像这种表述上的不当就可以由教师用总结性的语言加以修正。

我觉得教学的实施,千万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每个环节不要轻率草率,老师用眼、用耳、用心及时把握、反馈学生的学情,才能达到师生共鸣的效果。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

本课是声音单元的起始课,声音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只是需要系统的学习,来具体的了解关于声音的知识,本课围绕两个活动展开:“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让学生在感知我们周围的声音的过程中,对声音产生一些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兴趣,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反映出了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不难,关键在于让学生细心倾听我们周围的声音,课前,准备好了小暗箱,暗箱里放着一些物体,然后让学生听声音辨别物体,这个环节虽然用小蜜蜂扩大了一些声音,但收音效果不好,学生的纪律也是个问题,纪律不好,本环节的教学效果就不是很好,很多坐在后面的学生听不见声音,于是改成收集生活中各种声音的音频文件(有单独收集的声音,有在大街上录制的嘈杂的声音),通过简单的小比赛形式,你能听见哪些声音,单独出现的声音学生能很快判断出来,对于混合的声音,每个学生听到的就不同,通过不断的补充完善,原来只要我们仔细地、用心地倾听,就能听到很多声音,声音无处不在。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种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关注身边的声音世界。

听声不难,难在描述,我提的问题是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来的?你能描述听到的声音吗?可能问题太过于宽泛,一些学生是没有听懂问题,不知道怎么回答,会说这些声音的发声物体不同,还有每种声音听起来都不一样等等回答,这不是我想要的答案,那就意识到我可能提问方式有问题,再改,顺势引导,那我们能判断出来这些声音的发声物体不同,也就是说这些不同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个时候学生会说出一些声音的特点,再出示一些描述声音的科学词汇,用这些科学词汇来对声音进行简单的描述。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总能听到一些悦耳的或刺耳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一进行研究。

2、声音分类,教参提示学生按动物发出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和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分类,在这里,会有学生提及,按照这种标准进行分类,也有学生按照其他标准分类,在这里有个疑问是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还是只能按照这种标准进行分类。

3、关于我知道的声音知识和我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这个时候,学生会有一些简单的认识,这些认识有可能是不够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时教师不用急于讲解和纠正。会有懂的学生提出质疑,这个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讨论这个观点,可以确定错误的就改正,不能确定的也不用在意,记录下来就要在本单元后面的.学习中得到解决。所以,这个时候的记录表要组织学生用起来,在后面的学习中,就可以让学生把新学习的知识补充上去,成为学生不断获取新知的有力证据。如果有一些问题本单元没有涉及,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拓展学习。

以上便是我对本节课的思考和一些疑问,希望和老师们共同探讨。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篇现代诗,这篇课文语言精练优美,且富有韵味,很适合学生阅读,但由于是诗歌,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了解诗歌的含义还有些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1、展开想象,游戏导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4、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5、品读体会,升华情感。通过这节课的引导,学生的体验、感悟被充分激发。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有效地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人文素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诗歌的同时激发了作诗的兴趣,发展了他们的听、说、读、思、演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上《听听秋的声音》时,我就改变了策略。实在也巧的很,我写完课题,窗外正好吹过一阵风,“唰啦啦!”这纯自然的音乐激活了我的心。我惊喜地喊:“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风吹落叶”“风声??”

不足之处:教学时,我朗读的过程中感情不饱满,因而没能真实的体会到那种意境。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本课作者抓住了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体现了秋天景物的美好,赞美了秋天。本人的教学指导思想是“读与写”并联。

本首诗歌通过秋天的声音来体现秋天的景象,诗中写了两个方面的声音,一种是能感觉到的声音,如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需要心领社会而不可闻的无形的声音,像文中最后两节中写的秋天的声音。如何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是本人在教学中的难点,也是亮点。

首先要留意秋天更多的事物的景,搜集类似于诗中各种与秋天有关的声音。如,风吹稻谷“哗啦啦”,梧桐树叶飘落“哗啦啦啦”,风吹枯枝“刷啦啦”……然后要选择好自己所要描写的声音,按本文的诗歌形式组织语言进行续写。(这环节本人在教学中,落到了实处,每个孩子都能写了,有几个孩子真写的好“学生作品内容略”)。最后要仔细阅读自己续写的诗歌,是否做到了内容美,有韵味。(这环节尽量尊重学生的思维,不删改,多鼓励,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快乐,语文的快乐。)。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如何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呢?这是本人在本课的教学中重点,同时也是难点。针对本课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因为诗歌的特点所体现的就是节奏美,只有通过“读”“悟”去想象诗歌所展示的画面。从而体会秋天的美好。比如,诗的第5节,当读到“在每一片叶子里”可以想象落叶随风飞舞的美;读到“在每一朵小花上”可以想象在秋季开放的各种野花的鲜艳清香;读到“在每一滴汗水里”可以想象农民伯伯辛苦劳作及脸上所洋溢喜庆的笑容……所有这些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秋天的美好。

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出示第一节诗(内容略)。点拨,把秋天风刮黄叶的“刷刷声拟人化为”黄叶道别的话音“一句话讲出了树叶与树的情意,多像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出示要求仿写,见前面学生作品为例。)。

总之,在语文教学上,根据教材的内容,文章的体裁选定自己的教学思想。根据话题定内容,根据内容定基调,有效实施阅读与写作的同步。语文课要有读书声,每篇课文要有习作练习,哪怕是一段仿写,续写、依据内容写、日记等形式动笔练习方式,方能体现语文的快乐与实质。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如何把秋天独特的美带给学生,让学生聆听到秋天美妙的声音,体会到诗歌遣词造句的韵味,展开想象的翅膀抒发胸中的诗情,是本堂课展开教学的重点。

我先借助多媒体,从声音渲染入手,播放秋天里各种声音,让学生听听是什么声音?脑海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然后引导学生去读课文,品味秋天的的声音。让视觉与听觉在学生的心里产生共鸣,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如诗如画的阅读环境。与学生共同走进声音的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美丽的景物是静止的,但学生心中激起的想象是动听且丰富的。在配乐范读中,我配上了轻音乐,清新的音乐正符合诗歌的朗读基调,带给学生欣欣向荣的秋天。音乐加深了对美好秋天的感受,学生的朗读自然也就入情入境了。接着,我引导学生当小诗人想象创作,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中张开翅膀尽情驰骋。在这里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花去点燃另一片。

下面是学生的佳作:

听听,秋的声音,枫树抖抖手臂,“唰唰”,那是红枫离别的歌韵。

听听,秋的声音,小溪尽情地奔跑,“哗哗”,那是迎来秋天的歌吟。

听听,秋的声音,在一棵棵果树里,在一个个玉米里,在一片片田野里,在一棵棵高大的枫树叶上。

“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诗意的课堂需要学生那轻灵善飞的想象翅膀的展,才能神游其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种融洽的师生情感会使师生心灵之弦产生微妙的碰撞,使学生和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奏出和谐的乐章。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

20xx年3月29日。

浙江省仙居县下各中心小学。

胡志林(台州市书生小学)。

师:你们是不是很喜欢做游戏?

生:是。

(老师挑选了3位同学上讲台前做“猜猜我是谁”的游戏:3位同学藏在讲台下,说一句话,让同学们猜是谁发出的声音。)。

师:胡老师不太明白,你们看不见他们,怎么都能猜出他们是谁呢?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听听声音”(板书课题:听听声音)。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听听这些声音各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通过录音机播放,让学生听的声音有公鸡叫声、火车开动声、流水的声音、牛叫声、汽车喇叭声、枪声、人搏斗的声音、雨声)。

师:我们平时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生:刮风的声音。

师:你能学一下吗?

(生模仿刮风的声音)。

师:谁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生:青蛙的叫声“呱呱”

生:还有。

生:……。

师:平时听到的声音有很多,现在来听听我们周围的声音,能听到哪些声音?

(生安静倾听周围的声音后汇报)。

生:读书声。

生:下雨声。

生:自然界发出的有:流水声、雨声、雷声、枪声。

生:枪声不是!

师:那哪些是人活动发出的声音呢?

生:读书声、搏斗声、枪声、汽车喇叭声。

生:还有火车声。

师:为什么呢?

生:火车是人开的。

师:还有吗?

生:还有枪声。

师: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那公鸡、青蛙、牛这些动物的叫声有归哪一类呢?

生:归自然界发出的。

师:我们刚才听了这么多的声音,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会发出声音的?

生:不会!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师:同意这个观点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大家一致通过,认为不是所有的物体都会发出声音的。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我们平时看到的这些物体是不是都会发出声音?

师:(举一实验盒让学生看)这里面有什么?请同学们打开看一看。

生:小铃铛。

生:还有橡皮筋。

师:这些物体都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

生:都是固体。

师: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下,固体能不能发出声音。

生:会。

生:不会。

师:我们还是做一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推测是不是正确。

师:小铃铛,你们准备怎么做?

生:摇一摇。

师:橡皮筋呢?

生:弹一弹。

师:请各组从抽屉里拿出实验记录表,我们边做实验边记录。

(学生实验)。

(学生汇报)。

生:橡皮筋用手拨,它能发出声音。

师:你是怎么拨,做给大家看看。

(生做实验演示)。

师:你在拨橡皮筋的时候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橡皮筋变细了,变长了。

生:发出声音了。

生:声音不是很响。

(学生做拨橡皮筋的实验)。

生:不是。

师:那怎么样的呢?

生:还在继续动的。

(学生继续汇报实验发现)。

生:小铃铛用手摇,能发出声音(学生边演示边说)。

生:塑料杯用手捏,能发出声音(学生边演示边说)。

师:那我们现在能说固体会发出声音了吗?

生:能。

师:我们能说有些固体能发出声音。

师:老师在你们桌上准备的材料中,除了固体材料外,还有什么?

生:水。

师:水是……。

生:水是液体。

师:我们现在来研究一下,液体能不能发出声音?

生:能。

师:怎么验证?

生:用吸管吹。

师:只能吹,可不能吸。

生:吸了脏的水会到嘴巴里去。

师:还有什么方法?

生:用手摇。

生:倒。

师:怎么倒。

生:用杯子舀起来,再倒到水槽中。

师: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用小棒搅拌。

师:(演示动作)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现在我们对照记录表2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

(学生边演示汇报)。

生:用吸管吹,水能发出声音。

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发现许多泡泡。

生:第2个实验用小棒搅拌,水也发出声音。

师:这声音是怎样的?

生:哗啦哗啦的。

生:我们发现倒水也能发出声音。

生:倒的越高声音越响。

师:这真是新发现!

师:那现在我们发现液体能不能发出声音?

生:能!

师:我们已经研究了固体和液体能发出声音,接下来我们要研究什么?

生:研究气体能不能发出声音。

师:气体我们怎么研究呢?

(老师演示实验“吹笔套”)。

(有些学生吹起了口哨)。

(学生实验“吹笔套”“捏塑料哨子”)。

生:气体也能发出声音!

(小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

师:这些声音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生:不知道。

师:这样吧,还是让我们做个游戏来研究吧。

(1、请一同学上讲台蒙上眼睛做“分辨发声物体的方向”的游戏,发现这位同学不能分辨出方向,于是再请7位同学上讲台重新做“分辨发声物体的方向”的游戏。2、辨别声音远近的游戏。3、辨别声音大小的游戏。)。

师:刚才我们发现了声音有哪些不同?

生:声音有方向不同、远近不同、轻重不同。

师:声音的轻重不同就是声音的大小不同,声音轻也就是声音小,声音重就是……。

生:大。

师:声音除了方向、远近、大小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吗?

(老师利用口琴吹两个高低不同的声音,让学生辨别“声音的高低不同”)。

师:这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

生1:大小不同。

生2:远近不同。

生3:高低不同。

师:看来同学们对声音的高低还不是很清楚,这样的声音是高低不同的。

师:我们再来听听高低不同的声音。

(用8个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敲高低不同的声音)。

学生很惊讶!

生:有。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们研究学习的收获。

生:我知道了声音有方向不同、远近不同……。

生:我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

生:我有意见,有的不会发出声音。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灯泡。

师:物体不是无缘无故就会发出声音的,到底怎样才能使物体发出声音?这也就是我们下次科学课要研究的。

师:现在我要考一考大家。

在小黑板上出示题目。

生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

生2:声音有(方向)、(远近)、(大小)、(高低)等不同。

师:下课回去以后你准备做什么?

生:我准备回去做敲碗的游戏。

师:准备怎么做。

生:碗里面水有多有少,再敲。

师:对了,等你们实验成功了,再告诉胡老师或你们的科学老师,好吗?

生:好!

下课。

这是我在“台州市名师农村支教大行动”活动中上的一节课。台州市教育局为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全省率先启动大规模的“名师送教”工程,举行“台州市名师农村支教大行动”活动。计划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台州市的小学、初中、高中的省市名师在台州市农村学校开设300多节示范课,向农村学校传经送宝。20xx年3月28日,台州市教育局在仙居县教育局八楼会议室举行了“台州市名师农村支教大行动”活动的启动仪式。3月29日,台州市小学、初中、高中的各学科省市名师40余人分别到仙居下各、白塔等农村学校正式开示范课支教。小学科学学科市教育局选派台州市书生小学胡志林老师和路桥小学的郑灵亮老师参加支教,支教地点是仙居县下各小学。29日上午,小学科学组先由下各本校的王燕平教师执教《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再由两位支教教师分别开设一节小学科学示范课。

“听听声音”这节课,我在第一个活动“倾听周围的声音”中让学生先听同学的声音游戏引入,再听录音机的各种声音的录音,回忆并模仿平时听到的声音,静下心来倾听教室周围的声音等,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体验到声音是多样的,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然后分析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哪些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哪些是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在第二个活动中通过听固体、液体和空气发出的声音,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在第三个活动“分辨声音的变化”,通过游戏使学生体会到声音有方向、远近、大小、高低的不同。

这节课教师比较难以把握的是:1、学生对声音的大小和高低易混淆,学生搞不清楚声音轻重、响与不响是指大小呢还是指声音的高低;2、学生分辨声音的方向、远近也有一定的困难;3、对八个水量不同的玻璃杯能敲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很好奇,但究竟是水盛得多时声音高呢还是水盛的少时声音高听不出来。

用学生感兴趣的例子来说明声音的高低、大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声音很响是指声音大不是声音高;用玻璃杯盛得水量不同,声音高低不同的实验中,老师们请注意:两只看起来大小一模一样的杯子,敲击空杯时声音的高低是不太相同的,有的高低相差很远。如果用这样的杯子去盛水,会影响学生得出“水盛得越多,声音越高;水盛得越少,声音越低”实验结论的。所以在给杯子盛水前老师要先敲敲空杯子的音高,要挑选空杯子时音高差不多的杯子盛水。盛水的量,有音乐经验的老师最好能在水杯上敲出音乐来,那样学生的兴趣就会更浓。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

《听听声音》一课是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的起始课。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反映出了不少问题,现就这些问题反思如下:

1、课前准备不充分,致使一些环节处理不到位。

首先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不够坚定。课前我准备了两种实验材料,一种是用卡纸剪出的钉架,一种是用细绳挂起三枚铁钉的鞋盒,另外还有一些诸如铃铛之类的东西。但教材安排用蛋架架起铁钉,于是我迷信教材,总感觉教材说的就是最好的,于是在上课前临时改用姚老师准备的蛋架,致使一些教学环节发生了改变,而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也受到约束。其次,备学生这一环节不到位。四年级的学生还只是1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毕竟对一些现象理解不充分,上来直接就让孩子们形容声音的高、低、强、弱,这个能力他们是没有的;但课堂上老师太过依赖他们,总希望他们对问题的回答能如老师所想,放的过宽,老师的主导地位没能体现出来。教师应深入学生中间指导,给孩子们消化缓冲的空间,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情感投入不够,语言单一。

其实无论是课堂的哪个时间段落,再好的设计也需要老师情感的投入,用微笑期待的表情,用亲和热情的语言,用积极恰当的评价,向前迈一步、点点头、握握手都可以最大化的拉近师生的距离,增加彼此的信任和支持,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在这节课的课堂上,老师的评价语言较少,而且比较单一,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这方面,应当多下功夫,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课堂是我们大家的,热情、愉快、轻松的心态,才可以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才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3、对课堂突发事件处理不到位,经验不足,应变能力欠缺。

在上这节课时,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插播一段录像。此时多媒体出现问题,不能显示图像,只能听声音。当时只考虑到时间的安排,总怕耽误时间过长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讲不完,于是这一环节就一带而过,没能把这一精彩的片段利用起来。

4、细节处理草率,不扎实。

在授课过程中,有一学生说,小音叉发出的音是叮————(声音更高,尖)大音叉发出的音是咚—————(声音更低沉),这时教师为了引出“高低”两个字,一直绕来绕去,可学生只体会到了音的高低,就是没有想到用这两个字来描述。这里老师可以直接说出像叮————这种的声音更高,咚—————这种的声音更低。因为只是表述上学生一时没有想到这两个字,所以教师一再追问,浪费时间。当有追问价值或探索价值时,可以不惜花时间去追问,但像这种表述上的不当就可以由教师用总结性的语言加以修正。

我觉得教学的实施,千万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每个环节不要轻率草率,老师用眼、用耳、用心及时把握、反馈学生的学情,才能达到师生共鸣的效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