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改(实用22篇)

钱塘湖春行改(实用22篇)

ID:7177724

时间:2023-12-13 05:22:59

上传者:BW笔侠

优秀作文具有扎实的文采和准确的表达,能够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通过阅读这些优秀作文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风格和题材的作品,拓宽我们的文学视野。

《钱塘湖春行》改写

春天的阳光格外明媚,在孤山寺北边,贾亭西的钱塘湖也显得格外美丽。春天的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一样齐平,天上的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浪花连成了一片,看上去很低。几个地方早出的黄莺都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枝上,展示它们的美丽,还有新燕忙着筑巢。白堤的旁边长满了各色的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渐渐使人眼花缭乱。初生的草,刚刚能遮住马蹄,马儿弯下腰吃着草,仿佛在跟小草说悄悄话。那笼压绿色杨柳荫里的西湖白堤别有一番景色。这里实在是太美了,像人间仙境一般,让我总感觉走不完,看不够,就算走太多的路,也不会让我感到疲倦。

《钱塘湖春行》之钱塘湖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翻译。

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钱塘湖春行》简案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简析】。

《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自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钱塘湖春行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的作者是,诗中他最迷恋“”这一景致。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用“”、“”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把春天的美写活了。(2分)。

5、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试描绘“水面初平云脚低”所展现的西湖早春的美景。(2分)。

7、“几处”“谁家”能否改成“处处”“家家”?(2分)。

8、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湖青山绿,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作者通过对早春湖光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钱塘湖初春美景的喜爱及游湖时的愉悦心情。

b、黄莺抢占“暖树”,生怕赶不上,新燕正啄“新泥”,忙碌而兴奋。这两句诗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c、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体现钱塘湖早春生意盎然的美丽景象。

d、首联写出了春行的地点和钱塘湖早春的远景,尾联详细地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9、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第一、第二句,写诗人来到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表达了诗人对春日钱塘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表现了黄莺在春天里歌唱,燕子在飞进飞出地搭窝。黄莺、燕子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在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使人们倍感生命的美好。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钱塘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有关钱塘湖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勃勃。

参考答案:

1、白居易绿杨阴里白沙堤。

2、抓住景物特征描写1分,语言流畅优美1分。示例: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来向阳的枝头地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不停地衔泥筑巢。

3、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4、莺争暖树(1分),燕啄春泥(1分)。

5、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1分)。

6、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写出水面、云这两个景物可得1分,运用适当的修饰语,描绘景物特点得1分(2分))。

7、不能。“几处”“谁家”突出是当时正是早春时节(1分),飞鸟不多(1分)。

8、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错,尾联写诗人“最爱”的是湖东“绿杨阴里白沙堤”。“行不足”三字,可以想见诗人流连忘返的身影,表现了诗人对“白沙堤”的痴迷。(通过写诗人的感受,从侧面写出了白沙堤的美)。

9、c“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错。用“没马蹄”写出了春草的矮小稀疏,体现了早春“早”的特点。

钱塘湖春行

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诗意。

行走在西湖边。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

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茂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

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

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相关内容。

艺术特点。

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创作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823、824年)间的春天。

参考资料:

1、龚克昌等.白居易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52。

结构。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初春作者游行的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春水初涨,远望与岸齐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钱塘湖春行》教案

教学分析:

1、掌握朗读技巧,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2、品味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想象联想感悟诗歌内容。

3、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的热情,培养审美和品鉴能力。

朗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1课时。

1、制作导学案,布置学生查找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思考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2、多媒体ppt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苏东坡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是描写哪里的美景呢?对,西湖。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不仅流传着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有一首首动人的、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美丽景色的《钱塘湖春行》,它的作者是——白居易。

二、初读诗歌:

(一)读准字音、节奏:

师:请同学们拿出之前所预习的导学案。我们在学习一首诗之前,首先是要去读它。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全诗。

生读。

师:请一位同学来评价他(她)的朗读,认为他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做出示范。

预设:学生可能评价字音、朗读节奏或是情感方面,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相应点评或补充。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先在书上划分出诗歌的节奏,根据学生的划分,教师引导主要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拍来划分,只是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声断气不断,音断意相连”,注意气息的运用,不要刻意停顿。

生齐读。

(二)读出韵律:

师:找出这首诗的韵脚。

生:西、低、泥、蹄、堤。

师:介绍律诗的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方法指导:押韵是为了让整首诗听起来更朗朗上口、音韵和谐、便于记诵。我们在读律诗时,对于押韵的字要稍微拖长一点,再齐读。

师:过渡:读准节拍和韵律还不够,还要读出感情,怎样读出感情呢?必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具体的看看这首诗的内容。

三、品读诗歌:

(一)解题。

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的标题。

生读。

师:从标题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地点:钱塘湖;时间:春天;事情:游览。

连成一句话:作者春天前往钱塘湖(西湖)游览。

(二)品读首联。

预设:结合书上注释,孤山寺、贾公亭是西湖特有的,紧扣“钱塘湖”

结合书上注释解释,水面初平和云脚低紧扣“春”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朱自清《春》中的“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和浮云低垂,与水相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师帮助学生找怎么样紧扣题目中的“行”,从“北”和“西”,可以看出作者是边走边看,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边,明白作者出游的行踪。

齐读首联。

(三)品读颔联和颈联。

师:从题目和首联看出,作者在春天来到西湖,从孤山寺出发,经过贾公亭,作者放眼望去,春水初涨,与堤岸齐平,浮云低垂,同湖面相连。那么,除了水面和云脚以外,作者还看到了哪些景物呢?继续往下读。

生:从颔联和颈联找出: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师:颔联中的早莺和新燕都属于——动物,颈联中的乱花和浅草都属于——植物,莺是春天的歌者,燕是春天的信使,还有五彩缤纷的花朵,新生的草,这又是作者看到的初春的一番美丽景象。颔联中的“争”采用了——拟人的修辞,“争”和“啄”通过动物的情态和动作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这两个字要重读。

一起齐读颔联和颈联。

师:老师我在讲课的时候呢,喜欢让我的学生动脑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双眼和真情去感受文本,不迷信权威。那这首《钱塘湖春行》呢,是千古流传的描写西湖美景的名家名篇,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颔联和颈联。但是我们今天要来做一个小小的挑战,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挑战白居易,我们把颔联和颈联七言改为五言,大家看行不行。怎么改?讨论一下,不只有一种改法。

预设: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几莺争暖树,家燕啄春泥。

师:强调,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要对仗,要构成对偶句,在你改完之后也要构成对偶句。

预设:花欲迷人眼,草能没马蹄。乱花欲迷眼,浅草能没蹄。

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

师:改了之后可不可以?请你针对某一种改法说一说不能改的理由。

预设:1、颔联中的“几处”,“谁家”去掉后,可以理解为“处处”、“家家”,不能更好体现“初春”之景。同理,去掉“早”和“新”也一样。

师补充:2、颈联中的“乱”字写出的是诗人边走边看,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的“行”字;而草刚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去掉后不符合诗意。

3、“渐欲”是“渐渐就要”的意思,强调一个动态过程;“才能”是“刚刚能够”的意思,强调程度,这两个词也恰好描绘的西湖初春的景象,让人想到过不了多久,这里就会姹紫嫣红开遍,呈现出草长莺飞二月天的热闹景象。

4、至于去掉“人”和“马”,唐朝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上轻快地走,人的心情自然也感到舒适,加上如此的美景,不禁让人联想到真是“踏花归去马蹄香啊!况且删掉“人“和“马”,就让整首诗缺乏了画面感。

师:从刚才挑战白居易的游戏中我们发现,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往往一个字,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场景,一段历程,让人遐想,引人深思。虽然我们挑战失败,但也让我们明白:在读诗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一概而过,很难发现其中的韵味,只有仔细推敲,用心品味,让诗歌浸润心灵,才能真正体会到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才能品到“春风又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这样的炼字,才会浮现“著一字而意境全出”的画面。

师:大家闭着眼睛试背一下这两联。

(四)品读尾联。

齐读尾联。

师:尾联中有一个字说明了他的感情?——爱。

作者最喜爱的是不是刚才看到的景物?不是。最喜爱——白沙提。

他有一个动作表明了,是“行不足”。“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诗人从孤山寺到贾公亭,再到白沙提,最流连忘返的就是“白沙堤”,写到这,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白沙提有什么好?——“绿杨阴里”,初春时候,柳条将舒未舒,除了这点,“白沙堤”到底怎样美,我们不知道,作者也不再写,留下含蓄的结尾让我们去回味和想象,这也是诗歌的精妙之处。

我们再来朗诵这首诗,那现在除了准确、流利,还应该做到——有感情(喜悦),请你带着喜悦的心情自己读一读。

请一位同学带着喜悦的感情给我们读一读。

时间充足可以教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四、悟读诗歌: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老师的朗读不过也就是加入了自己的体会和理解。相信大家通过练习,也一样可以读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你的感受吧。

优秀的写景的诗篇往往都是“诗中有画”,诗歌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容,现在设想你穿越时空,梦回唐朝,来的美丽的西子湖畔,利用这首诗中的景象,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运用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将画面描绘出来。

妙笔生花:

在……中,我仿佛看到了……。

在……中,我仿佛听到了……。

在……中,我仿佛感受到了……。

请两三名同学交流。

收集有关描绘西湖或早春景象的诗句,积累在读书笔记本上。

《钱塘湖春行》之钱塘湖精选

1、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59~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

4、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5、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6、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7、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8、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9、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10、浅草:浅绿色的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11、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12、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13、阴:同“荫”,指树荫。

14、。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白堤全长1000米。

钱塘湖春行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注释]。

1、钱塘湖:即杭州西湖。2、孤山寺:在里湖与外湖之间的孤山上,是南朝陈天嘉年间(560--565)所建。贾亭:唐贾全德宗贞元年间在杭州做刺史时,于西湖建亭,又称贾公亭。3、不足:不厌倦。4、白沙堤:即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后人误为白居易所建。其实白氏所筑之堤在钱塘门外自石雨桥北至武林门外一段。

[评析]。

此诗当作于长庆三年(823)春。白居易于上年年底到达杭州,大约有许多公务急需交接处理,加上西湖的冬景毕竟稍逊其它季节的景致,所以白居易没有留下游赏之作。好不容易等到第二年的.春天来临,大自然才刚刚吐露出些许春的消息,白居易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西湖边。值得玩味的是诗人的笔法。无论是交待观赏的立足点,还是总体描绘湖上景象,他都不是呆板地描叙。写位置,他忽北忽西;写景致,他忽高忽低。左右变幻,上下呼应,跌宕多姿,隐约透露出诗人既兴奋又闲暇、既深情又从容的观赏心态,并为全诗定下了轻松活泼的情感基调。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后迁下邽。贞元十六年进士及第。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穆宗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

《钱塘湖春行》之钱塘湖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创作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这首《钱唐湖春行》当作于长庆三、四年(823、824年)间的春天。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钱唐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此诗写杭州西湖,堪比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充分地表现了西湖的美景神韵。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唐苏小小。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象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方东树《续昭昧詹言》);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白居易有着一双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在无数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白居易并没有看到很多的“早莺”和“新燕”,只有“几处”、只见“谁家”而已,要是我们,说不定还会因为没有到“处处”闻莺、“家家”有燕的时节,而感到遗憾,心想要是再晚来十天半个月就好了。可是白居易却不这样认为,少有少的好处,正因为少,才是“早莺”,才是“新燕”,才有一种感知春天到来的喜悦,如果诗人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和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恐怕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所打动,所陶醉,而欣然写下这动人的诗篇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闻花花香,见草草美,为四处点缀的各色野花而心乱神迷,为没过马蹄的草地而唏嘘感叹了。仔细想一想,没过马蹄的草地其实是最平常不过的了,观赏这样的草坪根本用不着在春天赶到西子湖畔,在我们的街头绿地就可以了,不过,横在我们与草坪之间的恐怕有一块醒目的标牌:“请勿践踏草地”,于是,一切与自然的拉近,也就在刹那间,变成了一句严肃的警告,而今天都市里的人们对自然景观而非人造景观的漠视或无动于衷也就情有可原了。

不过,白居易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发现春天的眼睛,所以他会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沙堤,即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在湖东一带,总揽全湖之胜。而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时,也确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过其堤在钱塘门之北,可是后人多误以白堤为白氏所修之堤了。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钱塘湖春行》的优美诗歌来。

白居易这诗名字很有寓意,当时白居易住在长安,“京师珠薪米桂,居大不易”而白居易起这个名字就是说他的才高八斗,可以白住在长安,也说明了他的骄傲。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钱塘湖春行》教案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诵读为主,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二、揭示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

1、点名朗读,同学纠正。

2、听录音朗读,感染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韵脚)。

3、学生齐读诗歌一遍(注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1)、通过诗歌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什么信息?大家猜一下作者是如何游西湖的?

(2)、作者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呢?

(3)、此诗写的是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四、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放声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同桌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2、生自学;师巡视;教师抽查学生自学情况。

3、指名学生译讲诗歌。

五、三读课文,品味探究。

1、诗中为突出早春的特点,描写了那些典型的景色?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3、举例说明本诗中引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4、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

5、师生共同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

猜猜下列诗句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排列。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七、课堂达标训练。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欲”和“才能”表现了()。

(2)这首诗是写()作者的兴趣不在于介绍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

八、课外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你对《钱塘湖春行》的理解,把它改写为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

九、教师寄语。

最后老师根据这首小诗,送给大家一幅对联,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富有诗情、诗心之人:

莺歌燕舞,姹紫嫣红,西湖处处春明媚。

诗情画意,齐欢同乐,心海时时爱暖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1、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美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描绘西湖的诗文,体会西湖的美。

学情分析及相应对策:

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初中,对诗词的教学在小学阶段要求背诵为止,而到了初中阶段古诗的赏析已是考试考查的范围了,所以在初中阶段除了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还需要教给学生赏析诗词的方法,并能够品味诗中的意境。所以在上课时除了让学生多读、美读、背诵,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完成教学任务,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中获得知识,得到美的熏陶。

为增强本节课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更容易品味诗的形象和意境,借助多媒体网络辅助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投影西湖春景图,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入课题。

2、引出白居易,简介作者。

3、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诗,知诗意。

1、给生字注音:啄没堤。

2、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按照古诗的要求学生集体读课文,四人学习小组互读课文。

4、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5、学生说出标题提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情:出游)。

6、明确诗的体裁(七言律诗)。

7、学生读后讨论提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水面初平云脚低暖树乱花不足。

8、诗题说“春行”,说说作者的游踪:孤山寺—贾亭—白沙堤。

三、再读诗,赏美景。

1、学生自读后讨论:诗中所写的是春天的哪一个阶段,找理由说明:

写的是早春,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是“早莺”,而且几处,不多,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是不多的几家,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

2、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怎样写?

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

春水初涨,春水淙淙;白云重叠,同湖面相连,水云相接连成一体;早莺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新燕刚回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数量多,颜色艳,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刚能淹没马蹄印。

四、品读诗,赏妙笔。

1、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颜色之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

2、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学生讨论找出并说说妙在哪里?

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3、想象诗中优美的意境,教师配乐朗诵。投影钱塘湖的春景图。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五、精读诗,悟诗情。

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最爱”,表达作者对钱塘湖美景的赞美热爱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2、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例: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六、全班学生自由朗读,直到能背诵。

七、全文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荫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教学反思:

(1)注重文言文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多读、精读、美读中对诗意逐步了解,以至熟悉诗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读,进一步品味诗的好词妙句,感受诗中的优美意境,最后达到诗词教学的目的,熟读成诵。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探究能力。

赏析诗中的好词妙句,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在合作小组中讨论探究,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手段激趣。

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音乐,有关的春的图片,有关的课件,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使教学的内容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名家点评。

胡以梅:何言乎上半首专写湖上?察他口气所重,只在“寺北”、“亭西”、“几处”、“谁家”,见其间佳丽不可胜纪,而初不在“水平”、“云低”、“早莺”、“新燕”、“暖树”、“春泥”之种种布景设色也。何言乎下半首专写春行?察他口气所重,只在“渐欲迷”、“才能没”、“绿杨阴”之一路行来,细细较量春光之浅深,春色之浓淡,而初不在“湖东”、“白沙堤”几个印板上之衬贴字也。要之,轻重既已得宜,风情又复宕漾,最是中唐佳调。谁谓先生之诗近于俗哉!(《唐诗贯珠》)。

金圣叹:前解先写湖上。横开则为寺北亭西,竖展则为低云平水,浓点则为早莺新燕,轻烘则为暖树春泥。写湖上,真如天开图画也。后解方写春行。花迷,草没,如以戥子称量此日春光之浅深也。“绿杨阴里白沙堤”者,言于如是浅深春光中,幅巾单裕款段闲行,即此杭州太守白居士也。(《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何焯:平平八句,自然清丽,小才不知费多少妆点。(《唐律偶评》)。

杨逢春:首领笔,言自孤山北贾亭西行起,下五句历写绕湖行处春景,七、八以行不到之湖东结,遥望犹有余情。(《唐诗绎》)。

宋宗元:娟秀无比。(《网师园唐诗笺》)。

方东树:章法意匠,与前诗(按指《西湖留别》)相似,而此加变化。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昭昧詹言》)。

高步瀛:方植之曰: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又曰:句句回旋,曲折顿挫,皆从意匠经营而出。(《唐宋诗举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钱塘湖春行》之钱塘湖精选

一、创设情景。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二、揭示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

1、点名朗读,同学纠正。

2、听录音朗读,感染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韵脚)。

3、学生齐读诗歌一遍(注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1)、通过诗歌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什么信息?大家猜一下作者是如何游西湖的?

(2)、作者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呢?

(3)、此诗写的是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四、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放声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同桌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2、生自学;师巡视;教师抽查学生自学情况。

3、指名学生译讲诗歌。

五、三读课文,品味探究。

1、诗中为突出早春的特点,描写了那些典型的景色?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3、举例说明本诗中引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4、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

5、师生共同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

猜猜下列诗句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排列。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七、课堂达标训练。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欲”和“才能”表现了()。

(2)这首诗是写()作者的兴趣不在于介绍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

八、课外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你对《钱塘湖春行》的理解,把它改写为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

九、教师寄语。

最后老师根据这首小诗,送给大家一幅对联,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富有诗情、诗心之人:

莺歌燕舞,姹紫嫣红,西湖处处春明媚。

诗情画意,齐欢同乐,心海时时爱暖盈。

钱塘湖春行

1、知   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诵读这首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    学    过    程。

(一)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介绍。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两句是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小结:这首诗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五)背诵这首诗。

钱塘湖春行教案

1、播放《春天在哪里》歌曲片断。

2、请你说一说:春天究竟在哪里?

春天在......更在白居易的诗里。让我们随白居易一起去钱塘湖游览一番。

1、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标注出停顿。

(1)、教师讲解诗的节奏,学生找规律。

(2)、结合幻灯展示的停顿齐读。

(3)、以接龙的形式读诗。

(4)、节奏既可以按音节划分,又可以按意义单位划分。范读。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4、学生介绍作者。

5、同桌一人读,一人闭上眼睛想象,在脑海中勾勒图画。

6、边想象画面边读。

明确:游踪。

学生交流后回答:早莺争树,新燕啄泥。莺争暖树,燕啄新泥。

3、问题二继续探究:

早莺争树——新燕啄泥。

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试读这一句,体会添加上的字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注意重音的处理。

1、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你最喜欢的诗句所表现的画面和情感涌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2、学生描绘,教师板书总结。

结合朱自清的《春》,品析颈联。

男生读出醇厚,女生读出景美请柔。

3、同桌之间吟咏背诵。

4、制作卡片,送给同桌。要默写上这首诗。

提示这些字的写法:啄,阴,初。

5、让学生到讲台前表演“春行”。

6、春诗春歌知多少。

拓展阅读赏析《春晓》、《咏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乱花渐欲迷人眼”在今天已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屏幕展示两组例句。学生齐读。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语境,恰当的用上“乱花渐欲迷人眼”。

板书设计:

节奏。

春景行踪。

水涨云舒喜悦孤山寺。

莺争燕啄贾公亭。

钱塘湖春行教案

2、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那西湖风光究竟有多美,大家想不想知道啊?好!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足迹,去做一次超越时空的西湖之旅吧!

二、检查预习及课下积累。

2、写作背景。

三、读一读领略诗之韵。

1、听录音朗读。

2、学生齐读。

3、男女生共读。

四、译一译通晓诗之意。

小组合作,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小组。

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讲解诗句意思。

五、品一品探寻诗之妙。

小组合作,从以下三个角度赏析诗歌。

1、赏物像(描绘了什么景物?)。

2、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修辞)。

3、体会诗中表达出的诗人情感。

六、想一想感受诗之美。

请大家插上想像的翅膀,飞向那早春的西湖。把自己从诗中所欣赏。

到的西湖美景用散文式的语言描绘出来。

七、背一背积累经典诗作。

请自由朗诵诗歌,比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感情地背诵。

八、作业。

完成练习册,背诵诗歌。

九、结束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钱塘湖春行”就要结束了,请不要忘记风光秀丽。

的西湖;不要忘记妙笔生花的白居易;更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欢聚一堂,

共同学习。谢谢大家!下课!

板书:

苏轼。

内容:早春景物。

语言:生动精炼。

情感:喜爱赞美。

钱塘湖春行改写

这段词说的是扬州瘦西湖之秋。杭州西湖的春景,更是美得不可方物。

我衣袂翩如雪,抌着扇。从孤山寺北面绕到贾公亭西,登楼看飞鸟,听枝头黄鹂斗趣儿,细风绕指淌,坐船舫,兰桨拨开雾霭迷茫,不觉已一日过半,过眼的葱郁风光,悉数泛了黄。清风拂过发梢,天晴雨过微风闹,水光闪太阳照,晴空万里,舒卷云霄,波光潋滟,鱼尾轻摇。水色茫茫云水一色。我轻叹:人间风景也因它憔悴。甩一袖洒然,春光里幻灭,眼眸中长醉。

不知哪位文人,画上几点新燕,飞入谁家屋檐。几处黄莺,柳叶轻吹,捎来春天,沐浴着阳光。这悠悠的人间,交心淡若水,指间蝴蝶随心事纷飞。我与春色共清欢,只愿有花枝酒盏。我是人间一云烟,我笑众人不得闲,借来俗人一亩田,此生醉在春色前。

举目不过千里,满袖花香携流云点染山径,侧听溪水潺潺,春风肆意透过尘埃,悄在耳旁呢喃。身后白色衣袂静融入斜阳。山花开的馥郁,迷了眼,再蒸糕味弥漫的长街里很是香甜。新柳嫩凭风起,浅浅的草,浅浅的春。盖得住马蹄,碧螺春氤氲涟漪。微波起,喜鹊报春鸣啼。暖风醉咉烟云细。

恍若邵华辗转,却在肩头搁浅,扇下方寸间,就足以勾勒尘寰琼宇楼阙,凝眸一眼,似清风在掌心盘旋化为岚烟盛漫天,春意正酽酽。俯身拈花春露沾衣,在闪耀,花上珠链窸窣瑶,青苔满阶花满梢。西湖瘦山也高,斑驳了流水般岁月。

不如阖眼听清风疏叶,昨天下的春雨皴擦点染这世间。在这红袖绿香中回眸,烟云中追溯我是谁,只消回忆涌起,便足以粉饰这是非。坐下小酌三盏两杯,一壶清酒把愁消。入夜是春光烂漫,尘飞雾散。三月风拂过,几载去了又来,笔锋走黑白,丹青中穿插无奈。彼时那弯儿月,何时初现于江畔,而我放下过往心结,从今后高山至流水,只愿化一只无关风月的蝶。

西湖东面的美景难求啊!似西施桃花映面,怎么游得够?尤其是那杨柳依依下的白沙堤,如是打着伞游过,伞也带着幽香啊!回头望,书画都成一卷,如此这般逍遥,山水一色共悠扬!

《钱塘湖春行》作文

春雨淅淅沥沥地来了,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被春风一吹,便倾斜了。远看,就像一张巨大的网笼罩着整个世界。水涨满了西湖,湖面水平如镜,仍一个小石子,“扑通”一声,在水面荡起一圈一圈涟漪,煞是好看。湖水映着蓝天白云,这使天空变得更低了,水天一色,波起波平,云卷云舒,将春天生机勃勃的身影展现出来,具有独特的风韵,形成了一种静态美。

几只早莺成了“歌唱家”,把人们从深冬唤醒,开始了新一年的播种。燕子是最早的劳动者,它们开始老作了,春天的脚步也慢慢近了。它们便是春天的使者,引领春天的脚步。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绿绿的,嫰嫩的,而且还软绵绵的,很是舒服,几株小花散步在草丛里,若隐若现,真是太美了,更加渲染出了春天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绿杨成阴的白沙堤真让人流连忘返,最值得人们去观赏,去那里虽然已经很多次了,但依然还是很留恋白堤。

西湖真美,我爱西湖,但我更爱春天。

《钱塘湖春行》改写

一座孤山,挺立在西湖岸边,似有似无的云雾缭绕于山峰间,更添了几分神秘。一座古寺隐在峭壁中,不时传来诵经声。霎时间,山谷中响起由远到近的马蹄声,一匹骏马从幽涧中奔出。马的嘶鸣声响彻云霄,慢慢地放缓了步伐。诗人坐在马背上,眺望着远处。

微风吹过,藏着清爽的气息与扑鼻的花香。诗人走向那片花的海洋。花儿朝阳开放,花瓣上残留的雨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金光。一块块缤纷色彩斑驳、交织,围绕在诗人身旁,让人恍惚仿佛来到了花的世界。浅浅的青草刚刚好没过马蹄,入眼处皆是一片生机勃勃。

抬眼望去,远处的自云重重叠叠,湖面衔接天空,与云朵交融成一片亮白。踏上白沙堤,翠绿的杨柳迎风舞动,洒下一片片细碎的阳光。诗人在这醉人景色中流连忘返,这般湖东美景,即使百游也不会厌倦。

钱塘湖春行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诵读这首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介绍。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两句是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小结:这首诗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钱塘湖春行教案

纵观长春版的新教材,增大了经典古诗文的阅读量,诗歌的内容均在每册教材的第一课就要出现,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由浅入深的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认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

2、正确工整默写诗句,体会诗歌感情。

3、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精妙。

八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文学底子薄,学习古诗还没有形成良好品读赏析方法,多数同学还停留在记诵阶段,教师在课堂要适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

根据新课标中阅读教学要求:“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对文学作品阅读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让学生初步形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对学习古诗应达到记诵、积累的要求,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构建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初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能力。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感情。

反复诵读,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内涵。

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欣赏品味、培养审美情趣。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学习基础,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和赏析,体会诗歌意境,感受诗歌蕴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感悟,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能力。

俗话说:“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情,本课特点和教学目标,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我准备采用如下教法和学法。

1、通过情境激趣法、诵读法、讨论法,采用“读诗、解诗、赏诗、悟诗”四步教学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2、通过教师启发,打造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语文课堂,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做过刺史的不乏名人,其中最有名的当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宋代文豪苏东坡,他们不但在杭州给人留下任人缅怀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许多描写杭州西湖的诗文,苏轼就有“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白居易对西湖更是情有独钟,在《春题湖上》曾言“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在此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白居易咏西湖的名篇《钱塘湖春行》,领略作者笔下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致。

1、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春:表明季节,行:走,游览。

2、七言律诗,律诗分为四联(首、颔、颈、尾)。

1、范读:(听音乐,朗读录音)。

2、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3、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个人读、评价)。

4、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分组读、齐读)。

(1)解诗(自主学习)。

1、请你说说诗的大意。

2、找出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你能看出写的是西湖什么季节的美景?

3、寻找诗人的游踪。

(2)赏诗(合作探究)。

1、首联中“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4、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3)悟诗(讨论交流)。

2、律诗讲究对仗,本诗中应是哪联?本诗的韵脚?压什么韵?

3、你最喜欢本首诗中的哪一联?理由是什么?

4、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吗?

1、比较《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与本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请你说出你所熟悉的写春的诗句。

教师富有激情地总结学习重点,并进行德育渗透,而“授之以渔”即赏析诗的方法。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掌握赏析诗的基本方法,即读诗、解诗(自主学习)、赏诗、悟诗(合作探究学习)。

1、流利背诵、工整正确默写这首诗。

2、通过合理的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篇小散文。

钱塘湖春行教案

1、播放《春天在哪里》歌曲片断。

2、请你说一说:春天究竟在哪里?

1、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标注出停顿。

(1)、教师讲解诗的节奏,学生找规律。

(2)、结合幻灯展示的停顿齐读。

(3)、以接龙的形式读诗。

(4)、节奏既可以按音节划分,又可以按意义单位划分。范读。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4、学生介绍作者。

5、同桌一人读,一人闭上眼睛想象,在脑海中勾勒图画。

6、边想象画面边读。

明确:游踪。

学生交流后回答:早莺争树,新燕啄泥。莺争暖树,燕啄新泥。

3、问题二继续探究:

早莺争树——新燕啄泥。

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试读这一句,体会添加上的字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注意重音的处理。

1、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你最喜欢的诗句所表现的画面和情感涌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2、学生描绘,教师板书总结。

结合朱自清的《春》,品析颈联。

男生读出醇厚,女生读出景美请柔。

3、同桌之间吟咏背诵。

4、制作卡片,送给同桌。要默写上这首诗。

提示这些字的写法:啄,阴,初。

5、让学生到讲台前表演“春行”。

6、春诗春歌知多少。

拓展阅读赏析《春晓》、《咏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乱花渐欲迷人眼”在今天已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屏幕展示两组例句。学生齐读。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语境,恰当的用上“乱花渐欲迷人眼”。

板书设计:

节奏。

春景行踪。

水涨云舒喜悦孤山寺。

莺争燕啄贾公亭。

花乱草浅白沙堤。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钱塘湖春行

一、导入  。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云脚低”?(“亏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问:第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三、总结。   。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初中语文第一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