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通用17篇)

五年级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通用17篇)

ID:7184020

时间:2023-12-13 07:04:25

上传者:FS文字使者

编写好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材料,制定具体的教学步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五年级教案范文,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

游金华双龙洞五年级作文

上周日,我们班组织小队活动去游金华双龙洞。

终于开始了行程。我兴高采烈地走进双龙洞景区。沿着门口笔直走,在左上角突兀的岩石上,刻着金黄色的“双龙洞”三个字。再向里面走去,周围的石块井然有序。走下150级左右的台阶,需要坐船渡河,得从岩石下面穿过去。岩石和水面大约只有50厘米的距离,游人要平躺在小船上,进入洞内。我又兴奋又害怕,最后也只能在无奈中渡过去了。

洞内黑漆漆的,人来人往。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各种各样倒挂的钟乳石和其中的故事。我惊叹不已:有的像一只猪鼻子,有的像一根安昌腊肠,有的像两只雄鹰展翅高飞,还有的像无数串鸭脖挂在那儿......所有这些都仿佛是真的。

走过一道狭窄的小路,我们看到了漂亮的母子瀑,水柱在快速往下冲,发出清澈悦耳的“哗啦”声。走上几级台阶,我们走出了双龙洞,进入了桃源洞。听导游介绍,洞内有“梦仙”、“丹光”、“六松”三个洞厅,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

走入洞内,穿过400余米小道,眼前是千奇百怪的岩石:有的像佛手花廊,有的像早光夜照,有的像鸡鸭喊鸣,还有的像彩色孔雀......应有尽有。在五颜六色的灯光照射下,我们看得眼花缭乱。

在回家的车上,我久久回味:祖国的大好河山真是如同鬼斧神工般壮丽。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大自然如此奇妙,造就了这样美丽的双龙洞!我要在学习中寻找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把你了解到的有关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介绍一下,教师浏览网页综合介绍。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自读课文,读准,读通,遇到难以理解的词句或联系上下文解决,或请教同桌、教师。教师巡视,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及时讲解。

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游了哪些地方,怎样的景致、当时的心情等)。

1、课文哪些语句提示了游览顺序,读读画画,并画出游览示意图:

个人准备,然后小组讨论,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新疑问在小组中提出,互相讨论。此时教师巡视各组,适当加以点拨。选定一组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参观路线图,并做介绍。

2、根据讨论,梳理课文:

可以把整个过程分为“路上见闻”“外洞”“通过孔隙”“内洞”四个部分。

3、分别请各小组轮读各段,注意正音,同时对一些难解词进行释义,如:

盆栽、突兀、森郁、蜿蜒、石钟乳等词语。

4、作业练习,抄写生字新词。

四年级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精品教案

文章题目使人想起那部家喻户晓的电影《泰坦尼克号》。那雄伟壮观的场景,凄美动人的音乐,惊惶失措的人群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那么“诺曼底”号又是怎样遇难的?学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阅读。

难点。

大部分学生未经历过海上航行,对文中所述知之甚少,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教师思考。

以极具震撼力的文字叙述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以准确、简短的对话、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了一个令人扼腕的硬汉形象。教学时,可从学生情感视角出发,以他们初读后对哈尔威船长壮烈的死所怀有的惊叹、敬佩之情为突破口,进行思想教育与语言训练,达到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重点。

1.学习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2.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及写作技巧的渗透。

设计特色。

合作学习,讨论明理。

信息资料。

师生搜集体现舍己为人精神的故事。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精神。

2.学习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直奔中心人新课。

师交待课题并读雨果原著的最后一段。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引导学生说出对最后一句话的想法,再想想课文会写些什么?

(雨果原文的最后一段正是文章中心所在。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提前延伸课文内容,减轻学生理解的难度,并以中心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学习目的更加明确。)。

二、在合作学习中质疑、解疑、明理。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

(1)以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方法解决不懂的字词。

(2)想想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感受,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成员轮流读文,正音。

(2)谈谈哈尔威船长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3)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和同学讨论。

3.全班合作学习。

(1)指名读文,全班正音。

(2)把在小组中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全班讨论,教师点拨。

(3)再谈对哈尔威船长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不同范围的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接纳、理解,同时注意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以多种形式诠释文章的中心。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之情。

1.绘制电影《“诺曼底”号》的宣传画(含文字)。

2.设计哈尔威船长的碑文。

3.写哈尔威船长葬礼上的悼词。

4.以见习水手克莱芒的口吻写一篇纪念哈尔威船长的文章。

5.说一说哈尔威船长的表现使你想起了谁,并以《哈尔威船长与xxx》为题写写对比后的感受。

(不同形式的语言实践为学生提供了释放情感、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天空;并使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得到了艺术的升华。)。

四、课堂练习.

写出表示恐惧的五个词语。

五、实践活动。

找雨果的其他作品阅读,并在读书汇报会上交流。

板书。

“诺曼底”号遇难记。

人们哈尔威船长。

惊恐万状忘我救援。

你推我搡果断命令坚强的意志。

惊惶失措镇定自若伟大的灵魂。

默默凝视徐徐下沉。

“诺曼底”号遇难记。

小学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划下来。(师副板书)。

(1)你都读懂了什么?(4人)。

(如果学生只从句段说,提前安排一人)。

板书: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请你来你说你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2)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5人)。

[对问简单的词语,可以说:

你来谁来帮帮他?你明白了吗?

请你说你能帮他解答吗?懂了吗?

对学生有创造性的提问,可以说:

你的想法很独特!多么独特的想法呀!

与众不同,有创意。

敢于向权威挑战,了不起!]。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待会解决(副板书)老师把它记下来也把它记在这。

相信这些问题讲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2、(指板书)那么,在这几部分中你最喜欢哪部分,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自己读,合作读,还可以画画,谈体会。听明白了吗?开始。

全班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部分?(字幕:2-3段)。

你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生:朗读、谈体会。

开始吧!

师:多美的景色啊!

谁还想交流?

(入山时见到的溪流。字幕:将"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画线.)。

为什么喜欢?

生: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课件:将4个"时而"变色)。

师: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你来读。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师: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生读。

(读的好时,师: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谁能读的比他还要好?生。

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读得不好时,谁来教教他?你再来试一试!如果都读的不好,师范读,加手势。师:听老师来读一读。

看谁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表扬。听老师来读。谁来和老师比赛?问: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外洞:

3.师:你还喜欢哪部分?

生:我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孔隙:

生一:我最喜欢孔隙这一部分。(课件:第4段的字幕)。

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生:我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生交流。

读了这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我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师:从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生: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课件:点击热区,将此句划线)。

谁还有?

生补充: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课件:热区--划线)。

找得非常准确。你是通过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

师:谁还想来交流这一部分?

生二:我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部分的。(实物投影)大家看,我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多么有趣啊!我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师马上带头鼓掌。)你是通过画图来体会的。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孔隙的动画)请看。这两位游客上船了,

刚才通过朗读、画图,我们知道了孔隙又窄又小。现在谁能把这一整段课文读一读?(出示此段的字)。

先自己练练。谁来试试?你来。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不好)。

哪儿不好?你能把这儿读一读吗?读得很好。你再把这一段读一读。

内洞:

师:你还喜欢那部分?

b.生:我很喜欢内洞。

你想以什么方式来介绍内洞(谈体会)。

生:进入内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龙宫了。那里有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还有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因为它形状--,颜色---。

师:你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词来表示?(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师: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是什么样的?

生谈:形状像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师: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还有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内洞。(放内洞部分录象)。

师:他们像什么?请你来。生.谁再来说?

(如果没有谈的,师:比如猴子观海、海底捞月、哪吒闹海等)。

谁再说说?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说了这么多,现在能把内洞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特点读出来吗?(字幕:首先当然是……值得观赏。)。

先自己练一练。请你来。(一生读)同学们,他读的怎么样?自己练练,谁来?读得怎么样?老师也认为很好。喜欢读的站起来读。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暑假即将来临,阳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双龙洞景区的小导游。

(课件:招聘条件"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标准,举止文明,待人热情大方。)。

同学们愿意来试试吗?

师: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作准备,每人介绍一处景点,介绍时可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充实进来。各小组要选出最优秀的一名同学参加竞聘。

谁想来介绍入山?(找一人)谁来介绍外洞、孔隙、内洞?(四人在前面一字排开)来,(挂导游牌,发小旗)。

师:我们由金华城出发。小导游们,开始吧!

生:a(出示录象--入山图)。

导游:双龙洞属于岩溶景观,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我们现在正通往双龙洞。你们看,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是不是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真是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迎着溪流,我们继续往前走。

导游:再往前走,就到了双龙洞口,溪水就是从那儿流出来的。

师:(拍肩)该轮到你了!

生b:外洞。

我叫,大家叫我x导好了,将由我和大家一起游览外洞。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你们看,洞口的形状真像桥洞,这么宽。

导游:让我们走进去看看吧。它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这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像不像个大会堂。你看,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就是外洞。外洞的常年洞温保持在17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更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比起天然空洞,更是过之而不可及。古人形容的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师:谁还查找了其他有关外洞的资料?

一生读:我还知道了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生出示图片)大家看,它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上网)师:利用上网来查阅资料是一种便捷的方式,可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生c:孔隙。

导游:(图)我叫,大家叫我x导好了。请看,这就是孔隙,可以容下一只小船进出。……这就到了内洞。

生d:内洞(录象)。

导游: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双龙洞内最神奇的自然景观--内洞吧!大家看,洞顶上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那边是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你可以依据其形状自由想象,即使不比作什么,我觉得也很值得观赏。如果你在内洞转一圈后,你会发现内洞比外洞大得多。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游览。

师:导游工作结束了,现在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表现?

祝贺你们。

1、(指副板书)这些问题你明白了吗?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课后,请同学们用做诗、画画、唱歌、写广告语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双龙洞的喜爱,下课。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二)中心思想。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三)文章结构。

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第二层写“奇”。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第三层写“大”。“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第四层写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分段时,如有的学生把4节看成第三段,5节为第四段,6、7节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为六段也是可以的。

(四)语言因素。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一句因果句式,溪流的流面、流速、流声都与山势有关,请看下面的析句。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因为它是双龙洞的主要景点,双龙洞也因此而得名,当然在内洞诸多的景物中先看双龙。叶老看后为什么说有点像,那么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两条龙蜿蜒在洞顶,是动态的描写,它们盘在那里,张牙舞爪,似要腾飞。再加上灯光摇曳,洞内水汽蒸腾,看上去真有双龙欲飞的感觉。但又因双龙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还是肯定了像。

(五)词语讲解。

臀部:人体后部两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分。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明艳:本课指明亮鲜艳的色彩。

孔隙:原指小的裂缝。本课指能通过一条小船的小洞。

时而:副词。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有时候。

盘曲而上:盘曲,曲折环绕。课文指公路在山边盘旋,绕着圈儿通到山上。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突兀,高起的样子。森郁,森林茂盛。

进:课文中作量词。平房一宅内分成前后几排,每排称为一进。课文说内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即有十来排房子那么大。

(六)写作特点。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隙和内洞是双龙洞的重要景观,学习“孔隙”那一节,应引导学生体会它的“矮”、“窄”、“险”。通过孔隙,险而不危,因而险中有奇、奇中有趣,着重体会心情。内洞有两个重点:一是奇景双龙,一是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构成的洞内奇景,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

难点:课文中有几个难懂的句子,应引导学生弄懂它的内涵。在教材分析中已经涉及。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稍微”、“好奇”造句。

5.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一)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通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划分段落。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内容、释句、理解课文写作方法。

(二)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要求:释题、知道作者、了解游记段落划分的线索,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要求:读懂课文,掌握景物的特点,理解难懂的句子,并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1.学生几乎都没有去过岩洞,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要播放录像带。没有条件看录像也可以看幻灯片。连这条件也不具备的,教师可搜集图片让学生看。总之,应当有感性的材料供观赏。

2.写双龙洞沿途景物要让学生懂得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不然,学生写游记,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罗列会造成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3.学完这课书,教师给学生组织一次旅游,可近距离的,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按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

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江苏关县人。他从“五四”时期开始创作,作品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隔膜》、《城中》,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1957年,他60多岁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和冰壶洞,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篇游记。本文是从这篇游记中节选的,节选时略有删改。原文现收在叶圣陶的散文集《小记十篇》里。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二)练习课文编提纲。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课文按游览顺序写的,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教学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要求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来介绍景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注重评价过程。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景点,培养想象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教学构想。

由导读引入,先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然后以小导游的身份去介绍自己喜欢的景点,然后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自己做出解答。最后由录像引导学生理顺课文,并总结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录音带、投影片、录像带。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学习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提出问题,深入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跟爸爸妈妈去哪里旅游过?你在旅游中有什么感受呢?

3、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2、自由小声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3、指名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

三、读懂课文,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看到的景色的?

2、自由读,思考:路上的景色有哪些特点?

3、在这一自然段中,你读懂了哪些知识?着重理解:“映山红”“新绿”“或浓或淡的新绿”“明艳”“眼前一片明艳”“时而”“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随着山势……”

四、练习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1、个人自由读,边读边想路上看到的景色。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外洞、内洞的特点。

1、默读,想想外洞和内洞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在这些自然段中,你读懂了哪些知识?着重理解:

(1)外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大)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2)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理解“变化多端”和“形状各异”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洞叫做双龙洞吗?(因为内洞有两条龙。)。

(5)这两条龙实际上是什么?(石钟乳)理解“蜿蜒”

3、课文哪一部分是讲作者由外洞进入内洞?

(1)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2)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什么?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熟读课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作业设计。

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板书设计。

作者游览路线:

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明线]。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印象。理出泉水流经的路线,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景点,培养想象力。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你喜欢哪个自然段?能给同学们背诵一下吗?

2、指明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找出课文中写水的句子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讨论,巡视指导。

三、教师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条理很清楚。

四、画图,发挥想象力。

2、同学们说得真好,能把你喜欢的景点画出来吗?

作业设计。

1、把你喜欢的景点画出来。

2、根据画面,把自己喜欢的景点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泉水流经的路线:

深黑的山洞--内洞--外洞--洞口--随着山势流下山[暗线]。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a、请大家打开书55页,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b、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d、板书:外洞孔隙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a、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b、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意见。

d、板画并板书:(画出外洞、孔隙、内洞)。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

我们这样去读: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就按平时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课堂讨论:

b、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

a、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

1)船小。

2)行船方式。

3)乘船姿势。

4)乘船感觉。

(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程,弄明白作者通过写什么来表现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出乘船的姿势和感受。)。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b、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

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

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

6、学法小结:

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

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a、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内洞也很有趣,喜欢内洞的同学,你们有信心把同学们都吸引过来吗?好,一个个来,你先说。

b、你从这儿看出内洞很奇特,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c、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d、那吸引你,使你们对内洞感兴趣的是什么呢?现在有哪些同学也对内洞产生了兴趣?

e、小结:同学们谈得不错,听的也很认真。作者抓住奇特这个特点来写内洞同样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来把这几句读一读。那些同学想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理解进。

8、总结学法:

a、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b、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c、学生答,教师版画。(画出后山)。

1、设疑质疑:

b、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2、小结写作方法:

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1、过渡谈话: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你喜欢哪里就读哪里,看看怎样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来。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课上到这儿就结束了。这节课我们不仅弄清楚了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那些地方,还弄清楚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出洞的呢?此外,作者从上山到进洞每次都提到的泉水和作者游双龙洞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1、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景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洞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空隙―内洞。

(明艳)(突兀)(大)(窄)(黑奇大)。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第一讲义——基础篇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时间:20xx年2月16日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预习,想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时间:20xx年2月17日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练习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教学时间:20xx年2月20日

执教教师:颜朝阳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过程:

1、指名背诵从外洞到内洞这一部分。

2、指名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相关的资料及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导读。

2、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3、同桌轮流读课文,边读边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指名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游览路上景色的?

2、自由朗读2、3自然段,想想路上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路上景色的特点。幻灯片显示讨论题。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着重理解以下词句。

(1)映山红,就是指杜鹃花。

(2)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3)明艳,指颜色明亮鲜艳。

(4)时而,指有时候。“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就是指溪宽,有时侯窄,有时候慢,有时侯快。

《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教案

1、会写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美山河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分清课文主次的阅读能力,学习本课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同学们,当你置身于大自然的 山水之间,一定会对它的神奇秀丽发出赞叹,一定想把你的感受告诉别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游记,这就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叶圣陶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同学们,看完资料后,你对双龙洞了解了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读,识记,重点强调浙字的读;蜒字的写法。

2、同桌互读,互相指正。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作者游览了那几个主要景点?除此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试着画一画作者的游览路线图。

1、不了解的事物:映山红、油桐、石钟乳、石笋。

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和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点。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

(一)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陷。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1)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和经过。

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了一声好了,船就慢慢移动。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指出要重读的词语,以强调作者的感受,突出孔隙的特点。

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

5、继续汇报另外两个景点的学习情况。

6、以争当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将述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经过。

1、本文作者除了写外洞、孔隙、内洞三个主要景点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呢?(途中见闻)

2、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段内容,看看作者在途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学生汇报自学结束)重点理解和朗读以下句子: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精神。

(2)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在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3)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而变换调子。

通过对以上句子的理解和朗读,体会春天和大自然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愉快心情。

3、播放录象,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随着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作者游览双龙洞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那么,你能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好这篇游记的吗?(1、按游览的顺序写。 2、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

16、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1、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的成篇的。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初读课文,理清游览顺序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解题:“记”是什么意思?较“记”的是什么?(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游记。并告诉学生,这篇游记是顺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

(一)预习生字的情况

1、分形式读,指小组读——齐读——指到那个生字词就读那个

2、学生在练字本上把生字词写一次,写时要注意那个字比较容易写错(容易错在哪),小组长检查同学写的情况,并及时纠正组员写错的或写得不好的。

3、指导书写:仰、臀、擦

(二)检查读的情况

1、指名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1、出示互学的要求,并合作完成。

2、小组长逐一检查组员读生字词的情况,要每个组员过关。

3、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讨论后确定: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

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绍孔隙。 第五段(6、7)介绍里洞。

第六段(8)游览完毕出洞。

2、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浏览了几个景点。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3、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问:这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浏览时间人物、景点。)(2)用编句法概括段意。 4月14日,我去游览浙江的金华双龙洞。

4、学习第二段。过渡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

(1)默读第二自然段,从课文中标画出不沿看到的景物,及这些景物的特点,再体会一下作者看到这些学后有什么感受。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作者听到山中溪流的声音,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不时变化的溪声。)

沿途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

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

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途中所见抒发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总结第二段段意;从金华过罗旬入山,一路上景色明艳迫溪流到洞口。

完成《语文长江作业》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2、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1、谈话激发合作兴趣,组建合作小组学习。

2、小组合作,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的美丽。

4、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a、请大家打开书55页,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b、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d、板书:外洞 孔隙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a、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b、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意见。

d、板画并板书:(画出外洞、孔隙、内洞)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课堂讨论:

b、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

a、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 1)船小 2)行船方式

3)乘船姿势

4)乘船感觉(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程,弄明白作者通过写什么来表现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出乘船的姿势和感受。)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b、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

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6、学法小结: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

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a、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内洞也很有趣,喜欢内洞的同学,你们有信心把同学们都吸引过来吗?好,一个个来,你先说。

b、你从这儿看出内洞很奇特,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c、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d、那吸引你,使你们对内洞感兴趣的是什么呢?现在有哪些同学也对内洞产生了兴趣?

e、小结:同学们谈得不错,听的也很认真。作者抓住奇特这个特点来写内洞同样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来把这几句读一读。那些同学想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8、总结学法:

a、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b、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c、学生答,教师版画。(画出后山)

四、读写指导:

1、设疑质疑:

a、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b、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2、小结写作方法: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总结本课内容,布置下课时任务:课上到这儿就结束了。这节课我们不仅弄清楚了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那些地方,还弄清楚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出洞的呢?此外,作者从上山到进洞每次都提到的泉水和作者游双龙洞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完成《语文长江作业》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本文是一篇游记,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浅显易懂,描写的又是我国的名胜。所以讲这一课时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双龙洞的特点,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播放有关双龙洞画面的多媒体课件。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写作方法。

4、阅读与想像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5、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某一景点。

6、能概括地总结双龙洞的特色。

1、了解外洞、空隙和内洞的特点。

2、分清文章的主次内容并领会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从而学习其写作方法。

1、由进内洞时作者的感觉体会空隙的特点。

2、 在领会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学习其写作方法。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资料,教师可准备有关双龙洞风景课件。

2课时

谈话导入。(教师可从衣着上影响学生的感觉)我今天特高兴,因为叶圣陶爷爷要带我去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览去呢!(等孩子露出羡慕的神态时接着说)你们想去吗?那好,现在我们就跟着叶爷爷到那里去看看吧!(出示课题)

1、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作者所游览的景点,并排列顺序。

2、找出表示作者游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空隙、内洞)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

2、小组探究文章的主次,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材。

3、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总结:写文章时与题目关系密切的要详写,不太密切的要略写,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都到过那些旅游景点,并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2、课下仿写一篇小游记。

1、回顾课文中所描写到的景点。(出示板书)

2、指导朗读课文,找出重点内容。

3、读后分析解决重。难点。

(1)自读描写外洞的内容,找出描写其特点的句子。

"走进去······一定不觉得拥挤"

反复读这句话,用一个词总结其特点。板书:(大)

(2)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小组探究"空隙"的特点。(小)(窄)

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告诉我们"空隙"的小呢?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空隙的"窄小"。

理解空隙如何小的句子。

体验空隙如何窄的句子。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播放进空隙时的多媒体,问:如果让你躺在小船里会有什么感觉?

用语气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3)用学习前两个景点的方法学习描写内洞的内容。

同位讨论并总结出内洞特点。(美)

从哪些地方看出它的美呢?找出你认为美的句子读一读。

(4)巩固主要内容。

用自己所感悟是情感朗读描写外洞,空隙,内洞的段落。(教师适时点拨)

(5)其他内容

学习1-3自然段,了解路上的特点。

出示相关句子: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

"粉红色的山······眼前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时时变换调子。"

指名学生朗读句子,想想,议议体会到了什么?(美)

(出示双龙洞路上的录像)

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朗读。

根据句子提问:为什么同一类的花儿山上的却比盆栽的有精神?

为什么同一条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在学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后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溪流的句子。并总结: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它起到能把文章各段连接起来使之紧凑的作用。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播放配音乐。

2、教师可由衷"啊!双龙洞,你是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由此让学生也用一句话抒发自己的感受。

3、播放双龙洞景色的课件,并请小导游对其中的某一景点边看边介绍,评出优秀小导游。

给文中的几个景点的某一处写一导游词。

背诵,并仿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生字。

能力目标:在充分阅读、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度句在文中的作用。学习“空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情感目标: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以本课为例继续训练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2.在充分阅读、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课文联段成片的方法。

3.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抓住景物特点,仿写一段话。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个生字。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找到文章的过渡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说一说咱们学过那些叶老写的文章。

请同学说一说自己在课外读过哪些叶老写的文章。

二、新授。

(一)学习生字。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本课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

两个同学互相读这些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2.生字从课文中走了出来,出示会认的生字,你们认识吗?

找同学读。

全班齐读。

回忆课文中所组的词语。

全班齐读词语。

3.出示会写的生字。

分成小组利用部首查字法,把这些生字注上拼音。

小组内读这些生字,把字音读正确。

读课文中的词语。

4.记住生字字形。

自己看生字,找到易写错的地方。

同学互相交流。

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漂亮。

自己练写生字。

全班进行交流。

5.这些生字你们都认识了,能把课文读得更加熟练吗?

自己练习朗读课文。

请同学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

6.课文中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还不理解,画下来。

查阅汉语词典,掌握词语的意思。

请同学交流这些词语的意思,说一说他们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自己小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引导学生体会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

理清泉水流动的线路。泉水怎样流,用笔画下来。

(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

两条线索对比体会句子意思“一路迎着溪流,顺势而上。”

2.你能把文章每一段的意思用简单的话说一说吗?

在此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准确的词语进行概括。

帮助学生把写相同内容的段落进行归并。

途中的风光(1—3);双龙洞口和外洞(4);通过孔隙到内洞(5—7);出洞(8)。

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和同学们说一说。

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写在书上提出来。

请同学试着提出几个问题,大家一起点评。

使学生明白提出的问题不仅仅是不理解的词语,应该是对文章的理解有帮助的。

可以从文章的题目、重点句子、重点词语等方面提问。

三、巩固。

朗读课文。

自由结合小组画简单的示意图。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生字词语。

3.收集相关的资料。

课后反思:

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后画图,然后对照课件进行检验,利用这种方法检查了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充分阅读、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度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以本课为例继续训练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在充分阅读、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课文联段成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北山的双龙洞景色奇丽,洞内景物更是引人入胜,让我们跟随着叶老一起游双龙洞。

二、新授。

1.请学生通读全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游览路线。

2.品词句,抓景物特点。

提问:叶老站在外洞洞口抬头望,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读读有关的段落。

(山高、突兀森郁、感觉有气势)。

谁能说说“突兀森郁”是什么样的景象?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也可以查字典。

洞口像什么?外洞像什么?叶老师怎样感觉的?用了什么句式?(洞口宽,像桥洞似的。外洞像大会堂。这里用了比喻句)。

(窄,只能容两人并排仰卧的小船。)。

(矮,小船进出靠工人拉、人仰卧在船内)。

(险,左右和上方的石头是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朗读描写内洞的两个自然段,想一想:内洞景物有什么特点?用笔画出来。(黑、大、奇)。

提问: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叶老为什么说有点像,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引起争论,发散思维,最后得出结论。)。

学生读后谈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小结:沿途景色犹如悬挂在天地间的一幅巨大的彩色山水风景画。它那么吸引人,双龙洞在此山水之中,不是景中景,画中画了吗?它就更美了。洞内外浑然一体,美不可言。

三、巩固。

1.课文里有一个“向导“陪着我们一路游玩过来,大家知道它是谁吗?

引导学生从泉水着眼,再拟游踪。

2.做个小练习,把溪流的走向填下来。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3.这个“向导不仅陪着我们,一路上也陪着作者,想象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作者进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反。

这样引导学生以溪流走向为起点,再拟游览顺序,使学生对作者“溪水流向、景点转移”的写作顺序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

四、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感兴趣的句子。

板书:

路上景色明艳。

洞口望山高、有气势。

经外洞入内洞路狭小。

内洞景美、宽阔。

课后反思:

在体会“空隙小”这个环节中,启发学生思考“空隙小为什么还能容纳小船呢?”经过学生讨论学生能够理解这个“小”是相对而言的,同时补充相关的资料,难点解决较好。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空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抓住景物特点,仿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整体朗读这一段,读中学写,感悟写作方法。

教师出示一段于原文不同的文字引导学生默读。(很窄、很小、很黑。)。

对比后谈一谈喜欢哪一种表达方式?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形象生动。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来突出特点更加真实自然。

再读这段,体会写法。

二、练习围绕一句话写具体。

课后小结:讲解了如何围绕一句话写具体的方法,学生理解了可以通过描写景物、人物等方面,从侧面去说明要写的一句话的内容。经过练习,学生能够掌握了方法,但还需要不断步练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的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一课时。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萦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复习词语卡。

进入天山雪峰雪水。

七月的天山:再往里走森林日影水声美。

走进深处溪流野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