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的读后感模板

伤仲永的读后感模板

ID:718615

时间:2023-07-01 13:37:09

上传者:曹czj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伤仲永的读后感模板篇一

读了伤仲永这篇课文,我无不替拥有天生智慧的仲永感到惋惜。他的父亲和同县的人是多么的愚昧无知。

本文讲的是一个天生聪慧的小孩子,因为父亲的愚昧无知,不让他学习,而只是为了谋利,来赚取财务,断送了一个能够有成就的一个人。

从本篇文章,能够看出知识和文化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比如说仲永,他因为有天生的聪慧,能够为家里赚取费用。也因为他的父亲没有文化,而是一个老实的农民。就缺少了长远的眼光。如果当时,他让仲永去学习,而不带他去同县的人家里作客。也许今后的利益比眼前的利益更加的大。而他的父亲却没有研究到这一点,这就是有知识和文化和没有的区别。

人不能依靠先天的聪慧,必须要理解后天的教育。才能有大出息。一个人就算先天没有优势,可是他理解了后天的教育,并且很刻苦就能成。比如牛顿,牛顿童年身体瘦弱,头脑并不聪明。在家乡读书的时候,很不用功,在班里的学习成绩属于次等。但他的兴趣却是广泛的,游戏的本领也比一般儿童高。平时他爱好制作机械模型一类的玩意儿,如风车、水车、日晷等等。最终成为了科学的巨人。

这篇可问告诉我们,人不能依靠先天的优势,要理解后天的教育。

伤仲永的读后感模板篇二

我读了《伤仲永》一文后,自己和作者王安石一样,也确实感到“伤”。方仲永天生聪明,有才智,那么小就能做诗。

但最终却“泯然众人”。像方仲永这样的神童,假如从小就努力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举世闻名的才子,国家的栋梁。方仲永虽然是天才,但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否则早晚都会出现“江郎才尽”的一天。我觉得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脑筋迟钝的人,经过不懈的努力,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就;而有天赋的人,如果仅仅靠自己的小聪明作为资本去炫耀,甚至看不起反应稍慢一点的而正在努力奋斗的人。从此不学习,那么,他也将浪费宝贵的光阴,最终一事无成。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大脑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反而还有写迟钝。小时候同学总是欺负他,他的父母甚至担心他今后的生活都成问题,但爱因斯坦不在乎着一切。在人生道路上不懈地努力学习和创造,最终成为一名科学家。著名的画家达·芬奇曾经说过“人的智慧不用就枯萎”。同样的道理,人的知识如果不更新,也会枯萎。仲永的父亲因为贪图财富,不让他学习,才使他最终成为一个普通人。现在我们拥有了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应该珍惜这种的好时机,经过自己的努力,我们的人生道路也一定能划出一道耀眼夺目的光彩。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要有卓识远见,不要贪图眼前小利而虚度美好青春年华。天赋再好的人,如果不趁年轻时多积累知识,那年老将一事无成。这不,方仲永就是最好的`例证。与此相反,先天条件一般,甚至很差的人,如果能够自强不息,同样能够大有作为。单说鲁迅先生,不见得他有多聪明,不见得他的脑容量比我们大,可是他凭着勤奋,成为了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

李四光没有优越的家庭环境,也没有老师的特别关爱,但他凭着年年在年级前茅的好成绩远渡日本留学。他开始学造船专业,但是当他知道中国没有能力开采矿产资源时,他毅然放弃了快到手的造船专业学位,转而学地质,终于在地质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具有“神童”似的头脑的人在世界上寥寥几,但是勤奋、刻苦却可以成为我们前行的指路的灯。

再如: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无臂钢琴师刘伟”,在他10岁时因一场事故而被截去双臂;12岁时,他在康复医院的水疗池学会了游泳,2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枚金牌;16岁他学习打字;19岁学习钢琴,一年后就达到相当于用手弹钢琴的专业7级水平;22岁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分钟打出了233个字母,成为世界上用脚打字最快的人;23岁他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他完全靠后天的勤奋和顽强的拼搏而取得的奇迹,超出身一般体健康的人所作的努力。推选委员陆小华说:脚下风景无限,心中音乐如梦。

刘伟,用事实告诉人们,努力就有可能。今天的中国,还有什么励志故事能赶上刘伟的钢琴声。

伤仲永的读后感模板篇三

今天我读了伤仲永,是呀,读完心中真的不由的升起了一丝感伤。

我不得不说,仲永是个天才,5岁时便会了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而且其纹理皆有可观者但是到了12。3岁,才气却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也许责任在于他的父亲,一个神通而被父亲当作了赚钱的工具,让仲永不使学,白白葬送了仲永的人生。

可是,这责任仲永又怎能没有呢?他的父亲不明智,难道仲永也那么不明智,虽然那时他还小,但是他从小就是个天才,能做出养父母、收族为意的诗又怎么能说他不懂事理呢,就算仲永等到长大的时候在学习,也为时不晚那,也不会从一个神通变成一个平凡的人那!

不管先天有多么的聪明,后天不努力,那他就不是真正的聪明。

即使先天不聪明,但如果他后天努力了,那他就会成为一个真正聪明的人。

牛顿不是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练就的

不努力,又怎能成才。

努力了,肯定能成才。

从现在起,我们应即刻起程,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也一定会在我们的人生中踏出一条灿烂的光辉之路。

伤仲永的读后感模板篇四

最近我们学习了《伤仲永》这一课,让我深有感触,尤其是最终一句“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尤其引起我们的思考。

本文讲的是一个名为方仲永的农家小孩儿,天资很棒,五岁就会作诗了!结果呢,他爸拉着他天天去别人家做客,收礼,让仲永写首诗给人家。不久之后(七八年),他的写诗本事渐渐下降,写的不如原先好了。又过了几年,便和常人没什么区别了。

唉!一个多好的孩子啊!居然沦落成了常人,真是可悲啊!

我由此不禁想到了我小学的一件事——一位同学,刚刚入学时学习很好,屡次全班第一。然而就是由于他太过于骄傲,一次考试他失去了第一名的宝座,从此,一退再退,最终成绩再也上不去了。

这件事不就是给我们的警告吗?——无论过程如何,努力了之后,你终将会成为那个成功了的方仲永。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后天的教育比先天的教育更加重要,并决定了人一生的价值。

伤仲永的读后感模板篇五

今天,老师带着我们读了方仲永这篇文章,读罢之后,我很以教育。

主要讲: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小孩,天生聪明,五岁就能作诗。可他出了名后,他的爸爸就不让他学习了,带他去全县各处题诗挣钱。由于,方仲永没有再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这件事告诉我们,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9 9%的血汗加上1%的灵感。一分精神,一分事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我们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这件事使我想到了华罗庚。他小时候成绩也不好,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他。可他并没有灰心,发奋努力、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可以看出,像方仲永这样有天资的人,如果不努力学习,也会成为一般的人;像华罗庚这样天资一般的人,通过努力学习,也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可见学习是多么重要!

要学习华罗庚这样努力刻苦的精神,像方仲永那样的神童,如果从小就努力勤奋地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举世闻名的才子,成为国家的栋梁。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否则早晚都会出现“江郎才尽”的那一天。

天才方仲永为什么取得重大的成就?是方仲永父亲的错。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他要承担主要责任。仲永的老爸贪图财富,在仲永小的时候每天带着他四处拜访寻求利益,而不让他去学习,耽误了他学习的机会,白白荒废了一个天才的一生。这也告诉我们,作为父母的应该给子女最好的教育,而不应该着重于眼前的利益。

人们常说:“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勤奋的”。

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学习又是那么重视,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勤奋学习。最好的时机,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千万不能“老大徒伤悲”。

伤仲永的读后感模板篇六

即使早在北宋,临川也绝不是未开化的荒蛮之地。相反,这里正如王勃所说的“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王安石、汤显祖、曾巩、晏殊、晏几道、陆象山……临川籍文化巨匠的名单,可以开出长长的一串。即使不说这些中国学术史上耀眼的星斗,单是自宋至清间的二千多名进士,就足以说明千年以来,临川的文风是如何的炽盛。

方仲永虽然出身于一个世代为农的家庭,但并不意味着他与文化教育彻底绝缘。也许他家正与一个小学堂为邻,也许一群小学童就是他的玩伴,也许识字、背书竟然是小伙伴之间争强赌胜的游戏。甚至有可能连教书先生也喜欢这个聪慧过人的小家伙,即使不收学费,也愿意指点他几句。仲永虽不是生而知之的天才,但他的确是天资过人的神童。这样一鳞半爪地学下来,水平竟然超过了那些正经八百的学生。只是这一切,仲永之父并不清楚,所以当儿子哭着闹着要文具的时候,父亲会惊诧得目瞪口呆,以为儿子真的是一个不学而能的天才呢。

以上解读的重点全在仲永,可是只要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故事的重心其实是仲伤之父,而不是仲永本人。

这个学期,我学习了《伤仲永》这篇课文,通过王安石先生的思路,我深刻理解了“玉不琢,不盛器”的道理。这篇文章讲的是方仲永从小就有天赋,却被他父亲贪图眼前利益,而不去学习,最终成为普通人。

王安石先生讲述的这件事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怜悯吗?恐怕不是,里头还包含着对方仲永父子的谴责之意。仲永父亲为了自己的小利益而为社会损失了一个人才,“这值得吗?这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难道比自己的利益更无关紧要吗?”我们不禁扪心自问。其实不然,仲永就这样“葬身”在茫茫人海中。

王安石先生写这篇文章也发表了对天才的看法。人们常说“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勤奋的”。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否则早晚都会出现“江郎才尽”的那一天。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个是不经历勤奋的学习就得来成就,得到世人的赞扬和敬佩的呢?王献之“用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最终成为大书法家。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书房窗临塞纳河,因灯光彻夜通明,被船夫当作渔灯,这样的事情许多许多,像方仲永这样的事情也有不胜枚举。

是啊,成功得靠后天的努力!我会更加勤奋,成为方仲永的“相反数”。

记得中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王安石《伤仲永》的文章,该文大意为一个名叫方仲永的早慧儿童,能够“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四周乡邻不禁啧啧称奇”。于是方仲永父亲每日带他“环谒邑人,不使学”,最终方仲永“泯然众人”、一事无成,令人们无限惋惜。

方仲永的悲剧值得每位教师和家长认真思索。略作分析,我们便不难想见,“神童”仲永在不断向世人展示其超群才华之时,肯定赞誉之声不绝于耳。夸奖的话语、钦羡的目光,足令这位涉世未深,缺乏自我判断能力的少年飘飘然迷失方向。因此,方仲永到处炫耀,无心功课,最后追悔莫及,只有徒叹奈何。

教育学和心理学指出:人的发展取决于先天条件、环境、教育和个人主观努力四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有充分发挥四方面的综合效应才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文中仲永的过人天赋自不待言,然而他却被淹没于一片赞扬声中;家长又从根本上忽略了对他实施教育,方仲永本人也没有真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于是,仲永“十二,不能称前时之文”,成年后已“泯然众人矣”,只留下深深的遗憾和无奈。

伤仲永的读后感模板篇七

读了《伤仲永》子后, 我感触很深。这让我知道了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伤仲永》一文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爱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学考了两次才被录取,毕业后到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他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和工作,终于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

上如此,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不论是谁只要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样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伤仲永的读后感模板篇八

《伤仲永》选址于《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著名诗人王安石。

《伤仲永》中“伤”的意思是“为……感到哀伤”。仲永是文中人的名字,全名叫方仲永。

故事的大概是这样的:方仲永生于一个非常贫苦的家庭,从小没有见到书笔却能出口成章,是个百分之百的天才。但是,在乡亲们都向他买诗,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而他的父亲却在“利”的心理驱使下,没有教育好方仲永,也没有努力培养好他,结果得到了“泯然众人矣”的结果。

虽然仲永的先天水平非常高,但是他的后天性没有受到正确的教育,所以只能得到“泯然众人矣”的结果。

读完《伤仲永》这个故事,让我感到非常的忧伤,一个天生聪明、年纪小小就能做诗的一个天才,到最后只能得到“泯然众人矣”的结果,太让人伤心了。

伤仲永的读后感模板篇九

《伤仲永》这篇课文,作者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向我们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能否成长,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息息相关。这就说明了,我们必须要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相信大家都听过。没错,人无不是在学习中成长,没有一个人会说自己已经把所有的知识都学会。在生活中,有些人因为取得一些成就便满足于现状,沉醉于一时的成功……这些人到了最后始终是落伍者。而一些人不满足现状,发奋学习,最终是社会的强者。可见学习是无止境,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学习。

我曾听过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国外某大学一群即将毕业的工程系大学生全部被一场他们全都自认为简单的考试所考倒。这同时说明了我们将来在社会上还有许多东西要学,现在的一点知识是绝对不够的。

或许当我们结束了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一些人将继续学习基本知识,另一些人则要去攻读“社会大学”,虽然道路不同,但我们都还要不断汲取各类知识,因为学习是无止境的。

伤仲永的读后感模板篇十

当今社会,人们虽然大都开始重视起了学习,但有许多家长还是不重视学习。他们认为学习只不过是一种高费的消遣罢了,还不如直接让小孩去打工,正好可以锻炼一下,多一些生活经验,反正上完学也是要去上班的,如果这样想那么大错特错!如果你只是一个小学毕业,你连一个普通工作也捞不到只能去最底层的苦力场地,赚钱凑合着过日子,而如果你是大学毕业,那么你想找个好工作,比一般人简单多了,过不了几年就能过上小康生活,更甚机遇好一些,你或许会成为总经理等高干职业如果你是研究生、硕士、博士那么你的后半生完全无需太辛苦。

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访谈:一个农民父亲是这样回答关于教育这个问题的:“我认为学习完全没有必要,我们农民的子女能有多少智慧,去浪费上学的钱还不如多买几斤盐。”这个访谈改变了许多人的认识,从以前的“砸锅卖铁也要上学”变成了“上学无谓不如买盐”这样的变化也正是应该的,现在的穷富理念太过于广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富人的孩子上学花”许多人认为自己没钱,就没有必要让孩子上学,却不知道正是这样想法,使我国少了多少栋梁之材。“我想上学,可是爸爸妈妈说女孩儿上学也没用,所以他们让我回来种田。”这是一个山村女孩的诉说,在这个社会上许多人无法解释“少读书,少花钱”的道理,就用这种古代时“重男轻女”的概念来敷衍了事,他们没有想过这种概念给孩子带来的那种天生低人一等的自卑想法,也因此使多许多少女失去了改变一生的机会。而现在的我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每天舒舒服服地在宽敞的教室里读书,却还总要抱怨作业太多,学习太苦,而从不想想那些连学都上不了的愁苦少年少女们,这实在太不应该了。

厌了想想灰太狼,累了想上光头强,学习的路上,没有理由不坚强,让我们一起在学习的田地上开垦出更多的良田播种上更好的果实,以便收获更丰厚的成就吧!

伤仲永读后感2

“伤仲永”的“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为什么要哀伤、哀怜?因为仲永有天才而“受于人者而不至”。仲永的非凡天资,处处让人称奇,但他父亲贪利而“不使学”,使仲永才能衰竭,终成普通人。

仲永在学习上有天资,这是他的优势。但有优势就必然能成功吗?仲永“泯然众人矣”的不幸结局雄辩地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由此可见,仲永的天资在“不使学”的情况下泯灭了。也就是说,他逐渐没有了优势。

优势分为两种,有优势和无优势。自身有优势又有两种情况,分别是努力和不努力。例如,姚明身材高大,这是他的优势。而他成为篮球巨星则是与他的努力、他的付出分不开的。“翔飞人”刘翔从7岁起开始进行体育训练,为他此后的夺冠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便是他的优势。他们都有优势,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一番辉煌。像仲永之类的人,他们的优势都渐渐泯灭了,自然只能沦为平庸之辈。

还有一种人,他们没有优势,但他们的努力,却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曾国藩曾因天赋不高遭小偷奚落,而曾国藩却从此知耻而后勇,刻苦治学,奋发图强,通过后天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史上罕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奇才。邓亚萍个子矮,手脚粗短,本应与体育无缘,但由于她的努力、执着,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乒乓球坛皇后。

我认为,优势的有无,并不能直接决定一个人是否会成功。如果我们能利用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并为之努力奋斗,成功便在不远处向你招手。如果没有优势,就努力吧,总有一天成功会属于你。

伤仲永读后感3

读了《伤仲永》子后,我感触很深。这让我知道了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伤仲永》一文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爱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学考了两次才被录取,毕业后到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他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和工作,终于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

上如此,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不论是谁只要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样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