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教案高效设计(汇总14篇)

人教版三年级教案高效设计(汇总14篇)

ID:7193082

时间:2023-12-13 09:28:20

上传者:影墨

三年级教案的评价标准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教学步骤的合理性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等。三年级教案是针对三年级学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它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导手册。在三年级教案中,每个教学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详细的步骤,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三年级教案范例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相关的教学内容,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份较为完美的三年级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教学计划范例,供大家参考。

《惊弓之鸟》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筋,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乐于观察、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大吃一惊”“悲惨”“愈合”“孤单”等词语的意思。

4、能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并能复述课文。

重点:课文最后的一个自然段。

难点: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筋,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

教具:生字卡片、大雁图片电化教具:课件。

一、语言导入。

在我们汉语言中,有一类深受人们喜爱的词语,叫成语。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富有启发的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二、读通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1、哪些读音比较难要提醒大家注意?(学生自主分析、领读难读字音。)。

2、老师也有提醒大家注意的词语。(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学生认读。)。

三、理清脉络。

1、聪明的同学读了课文,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课文在叙述故事上的特点:

先果后因,对话多。

2、我们采用什么方法学呀?(读一读,演一演,论一论,找一找,)。

四、读一读(分角色朗读。)。

1、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把握语气。

2、小组讨论后,练习分角色朗读。

3、指名分角色朗读,先说说准备怎么读,其它同学建议,读完后再评价。

五、演一演(大雁怎么飞来,怎样掉下来)。

1、同桌互演。

2、指名学生上台演。(手拿大雁图片)边演边说,边画出大雁飞行的路线。

学生在演的过程中关注“慢慢地”、“直往上飞”“直掉下来”这些词语,体会大雁心理非常害怕,为理解最后一段做铺垫。

六、论一论。

1、默读最后一段。思考:那一句讲更羸看到的,那几句讲更羸分析的,边想边划下来。

2、联系上文,同桌讨论更羸分析得有道理吗?全班再交流。

七、找一找。

1、这个成语故事讲了一只什么样的鸟?(被弓箭下怕了的鸟。)。

2、现在多用“惊弓之鸟”来比喻人,比喻什么样的人?在生活实际当中找一找。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寓意(比喻受过惊吓遭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的人。)。

八、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成语故事不但内容有趣,而且蕴含深刻的道理,能让人受到启示。在说话写文章时,恰当运用成语,可使语言简洁、生动,有更强的说服力。在“webquest”中的“我读成语故事”中有老师提供的几个成语网站,快去阅读,读后把感想发表在“课后讨论‘中。

板书设计:

大雁直上飞直掉下。

飞得慢受过箭伤。

听到弦声掉下来。

叫声悲惨孤单失群。

观察分析判断(正确)。

和复习三年级人教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二)学会找两步应用题的中间问题.。

(三)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两步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理解为什么要先求总数和怎样求总数.。

难点:找两步应用题的中间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启发谈话:

我们已经连续学习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同学们学习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步应用题,你们愿意学吗?下面我们先看一道简单的应用题.(投影出示)。

工人们修一条长120米的路,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师:这道题讲的是什么事?涉及哪三种量,已知哪两个量?求的是什么?

120÷15=8(天)。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题:

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师:同学们可以互相说一说,然后再回答.。

生:例题是三个已知条件,例题和练习题的问题相同,都是求几天修完.。

师:为了帮助大家理解题意,请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投影出示线段图)。

生:还要知道总工作量.(这条路有多长)。

师:在题目中能不能找出总工作量?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抓住了解题的关键,请你们用分步和综合的方法,解出这道题.。

(有些同学写在玻璃片上)。

(1)这条路长多少米?综合列式:

12×10=120(米)12×10÷15。

(2)几天修完?=120÷15。

120÷15=8(天)=8(天)。

答:每天修15米,8天修完.。

订正时,学生可以两人交换,投影出示,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师:我们把例题的问题改变一下,(在黑板上出示)。

工人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应修多少米?

(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12×10÷6。

=120÷6。

=20(米)。

答:6天修完,每天修20米.。

订正时,要求说出每一步是什么意思.老师同时板书.。

(三)巩固反馈。

做一做:

1.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

(根据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可以求出这本书共有多少页?再根据这本书共有的页数与实际每天读9页,就可以求出需要几天读完,中间的隐蔽条件是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综合列式:12×6÷9。

=72÷9。

=8(天)。

答:8天可以读完.。

订正时,讲一讲每一步是什么意思.。

师:理解“小华和小刚读同样的一本书”是什么意思?

独立解答,然后讲一讲每一步是什么意思.。

12×6÷8。

=72÷8。

=9(页)。

师:下面看一组题,请说出这组题相同的地方是什么?然后迅速列出综合算式.不用计算.。

1.同学们做操.每行站30人,正好站16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2.同学们做操.每行站30人,正好站16行.如果站成12行,每行站多少人?

1.30×16÷24。

2.30×16÷12。

(共同点,“每行站30人,正好站16行.”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中间的隐蔽条件,也就是总人数)。

师:请根据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应用题的分析方法,独立解答下面的题.。

综合列式:

16×10÷8。

=160÷8。

=20(千克)。

答:大箱每箱装20千克.。

作业:第113页2,3,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高效授课案例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

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

(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出示:美女西施)。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课件展示: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

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体会作者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风筝

课题:十、打绳结(劳动课教学设计)。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日常生活技能,学会打绳结。

2、提高学生对劳动作用与价值的深刻认识与理解,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与能。

教学重点:

多重单结、平结的打法。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

教师:粗绳1根、针线1根、示意图幻灯片若干、中国结1个、红花若干;

学生:绳子4根、棉线1根。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一根绳子)同学们,请仔细看这根绳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答:略。

师:对。这根绳子的一端已经脱线了,那么该怎样阻止它继续脱线呢?

生答:用剪子剪去已经脱开的线,然后用打火机烧一下;打一个结。

师:(学生演示后)。

在生活中,小小的绳结既实用又方便,你们说是么?下边,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打绳结。(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1、设问:生活中常用的绳结有哪几大类呢?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从书中找出答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今天,我们以分组竞赛的形式来学习,看一看哪一个组最棒,完成得最好。你们有信心取得比赛的胜利么?(学生此时兴趣昂然)。

(出示幻灯片)请看规则,我们一起读好么?

真学习,争取成功;

帮互学,团结奋进;

按时完成,勇争一流。

2、分步学习。

下边,我们进行第一关的比赛。

(演示针线从布料中滑过),教师提出问题“在缝扣子、缝沙包时,遇到这种情况该怎样办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答:在绳子末端打一个结。

师问:第一关的比赛就是学习“多重单结”的打法,“多重单结”属于哪一类呢?对,它属于“端头结”。(教师板书)。

“下边我们进行第一个环节的比赛--认真学习,争取成功。”接着看图示范,学生跟着做。最后,教师了解学生完成情况。

“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个环节的比赛--互帮互学、团结奋进。”此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检查,并鼓励每一个小组“按时完成、勇争一流”。全部完成的小组可得到一朵小红花。(此时同学们情绪非常高涨)。

小结并设问。

小结:“第一关完成好的小组要继续努力,落后的小组不要气馁,要继续努力。”

设问1:“端头结“除了“多重单结”还有哪些?”

答案:单结和双股单结。(教师板书)。

设问2:“端头结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固定端头。(教师板书)。

下边,我们进行第二关的比赛。

比赛内容:打平结。(教师板书)。

“下边我们进行第一个环节的比赛--认真学习,争取成功。”接着看图示范,学生跟着做。最后,教师了解学生完成情况。

互帮互学,团结奋进,(教师辅导)。

教师小结,活结除了“平结”之外,还有“活平结”、“蝴蝶结”(教师板书),他们由“平结变化而来,只是把单股的绳头变成双股,然后教师简单的进行演示,“活结”的特点是“易解易结”(教师板书)。

(三)、进行第三关---自由闯关。

自由选择两类绳结中未学的绳结中的一种进行比赛。

(四)、根据得红花多少评出优胜者加以鼓励。

3、自由练习,以蝴蝶结为内容,选若干名同学进行比赛(此时同学们情绪高涨,积极练习)。

4、课后小结。

同学们,你们知道么?小小的绳结在勤劳智慧的人们手里,还变化出了许多造型新颖、美不胜收的艺术品呢!比如:纯欣赏用的中国结、蝴蝶结等(出示)。

此时设问,还有什么美丽的绳结呢?

学生答:略。

“艺术来源于生活”,让我们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吧!在生活中创造出更多更实用的的绳结来。

板书设计:

类别名称特点。

端头结1、单结。

2、多重单结。

3、双股单结固定端头。

非永久性绳结(活结)1、平结。

2、活平结。

3、蝴蝶结易解易结易解易结。

永久性绳结(死结)。

专用绳结。

点评:

三年级鲁教版语文教案高效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够运用联系生活实际、课文内容以及对比辨析、近义互解等方法理解文中“道别、叮咛、歌韵、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中描述的秋天的声音,边读边想象,感受秋天的声韵美、景色美,激发热爱秋天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象,感受秋天的特色,表达对秋天的喜爱。

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歌中的新词,边读边想象,感受秋天的美。

教法:情境诵读法、迁移引导法。

学法:对比练习法、阅读想象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自读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指名学生发言,从视觉、听觉、感觉等不同角度去了解秋天。)。

是啊,有人喜欢看秋天,看它的五彩斑斓。今天,让我们来听秋天,听秋的声音。

(板书课题)。

谁来读读?(指导朗读,读出停顿,读出静心,读出陶醉,读出号召。)。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诗,读好它就是最美的语文课。

二、学习新课:

1.自己读一读,注意带拼音的生字,做到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每人一节,检查是否做到了正确、流利。

3.检测朗读:

(1)指名分节朗读。

(2)词语认读检测。

4.分节朗读,读出节奏:

出示第一、二节:

老师也想来读,请你仔细听,这样读好吗?

(老师范读第一节,学生点评,指导学生读好象声词,读出秋天的幽静。学生练读第二节。)。

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这两节放在一起读吗?

(引导学生发现诗节语句结构的相似性,第一节写秋风吹树叶,第二节写蟋蟀鸣叫。)。

当你找到了规律,就可以把它读得很好。现在请你在诗中找一找,还有类似的语句吗?

(引导学生发现第三节、第五节、第六节中的近似语句,指导读出节奏和情感。)。

(1)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指导读好“暖暖的叮咛”“掠过”“歌吟”。)。

(2)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

(指导读出排比句的起伏变化。)。

(3)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

听听,我们去听秋的声音。

(指导读好“远方”“匆匆”。)。

还有一节,谁能来试着读读?其他同学听听他是怎么读的。

再出示: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透明的音乐厅,你好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

5.想象朗读,读出趣味:

听着大家的朗读,我仿佛也走进了作者眼中的秋天里。

(1)出示第一、二节:老师读,学生闭上眼睛听听,你能看到那幅画吗?

(引导学生想象秋风吹黄叶、蟋蟀擦翅的场景,补充语言训练:黄叶会说什么?蟋蟀会唱什么?)。

(2)我们把诗歌变成了图画,你能把图画变成诗歌吗?

(出示秋雨图和诗歌架构,让学生尝试填空式表达。)。

(3)出示第三小节,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能用这样的句子再来说说吗?

(尝试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听到的雨声。)。

(4)试着自己读读,还能读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来?和同桌说一说。

(5)组织全班交流,让秋天的美丽个性化呈现。

6.一咏三叹,读好结尾:

出示: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

听听,我们去听秋的声音。

(声音渐小,秋去秋来。)。

三、小结:

听听,秋的声音——看看,秋的风景。

板书:

听听,秋的声音。

树叶落蟋蟀唱。

大雁叫秋风吹。

人教版三年级教案高效设计模板

style="color:#125b86">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语言,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

2、熟读课文,能揣摩课文前后的联系,感受文中洋溢着的深情。

3、初步学会批注式阅读的方法。

4、会借助互联网自主学习并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由“春”导入。

1.说春天的词语猜季节。

鸟语花香绿草如茵万象更新繁花似锦…………。

2.板书:春。

3.扩展春天的词语、诗句等。

二、思考。

1.板书课题。

孔子游春。

2.你想了解些什么?

三、听朗读,初步感知课文。

演示课件。(配乐朗诵)。

四、交流、反馈。

你听明白了什么?

(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五、还有很多问题,你打算如何解决?

1.借助网络,自主学习。

2.自主选读,感悟语言、批注阅读。

板书:阅读的感受、发现的疑问、提出的挑战。

(学生自主选读,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体现教为学服务。)。

3、交流。

六、教学:“泗水春景”

今天是一个好日子,我们不紧迎来了听课的老师,连“泗水旅游公司”的经理也赶到了这里。

我就是“泗水旅游公司”的经理,我们这里景色优美,眼看“5.1”黄金旅游就要到了,可是还缺导游,听说金南中心小学六(3)班的同学不但人长得潇洒、美丽,而且能说会道。今天我是来招聘导游的。

你们想不想报名参加导游竞聘?

我们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1)学生读2节。

(2)指名读课文。

(3)设计导游词。

(4)学生交流。

(5)大家表演精彩极了,本公司决定,全部录用。

(在学生自主选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意境美,表达方式的美,更好地诵读好这段文字。)。

七、学习字词。

八、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家你打算作些什么?

小学三年级语文高效部编版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书写“搭、父、嘴”等13个生字,会认“父、啦、鹦、鹉、悄”五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翠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师:你喜欢小鸟吗?说一说喜欢哪种鸟?(谈感受)。

2.师出示“搭船”一词,问:你搭过谁的车或船?去过哪里?(生讲)师:一次,一只鸟就搭上了一位小朋友的船,它要干什么呢?这位小朋友心里怎么想的呢?让我们快去看一看吧!引入新课《搭船的鸟》。

二、检查预习。

学生读文,纠正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三、自读自悟。

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

2.学生互助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3.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同学爱听。

4.检查朗读。以小组的形式汇报,汇报时可自定齐读人数,也可派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朗读,听后其他同学随机评价。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

4.学生描红、摹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开火车认读生词。

二、精读读感悟。

出示阅读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自由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搭船的鸟是什么鸟?这只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喜欢这只鸟吗?可以用铅笔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和词语,把你喜欢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1.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所画的语句,互相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2.班级内汇报。

三、重点句段指导。

1.你知道这只鸟长什么样子吗?(生说后,出示鸟样子的句子)。

板书:嘴——红色。

羽毛——翠绿。

翅膀——蓝色。

得出:外形美丽(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2.如果你看到这样一只小鸟立在船头,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引导学生读第3自然段的问句。

3.“我”发现翠鸟后仔细观察它可爱的样子,找到描写翠鸟样的句子后反复读一读。(生读)。

4.“一下子”、“没一会儿”说明了翠鸟的动作怎么样?

板书:一下子没一会儿。

得出:动作迅速、敏捷。

5.读下面这段话,注意加点的词语,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师指导朗读。

6.最后通过妈妈的介绍,我知道了那只鸟叫“翠鸟”。由此可见,大自然也是我们的老师。师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7.小翠鸟居然敢站在船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8.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四、拓展阅读。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同桌,可以说说为什么喜欢?

2.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的翠鸟的知识介绍给自己的伙伴。

和复习三年级人教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二)通过分析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初步渗透不变中有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用两种方法解答.。

难点:第二种解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选择合适的条件和问题,再算出来.。

(1)每层有4个教室.。

(2)每个教室有6盏灯.。

(3)每箱“可乐”有12瓶.。

a.12个教室装几盏灯?

b.4箱“可乐”共多少瓶?

c.3层有多少个教室?

学生回答后,老师提问.。

这三道题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

(因为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1:

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11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说出已知条件是什么?求的是什么?

条件:(1)有5箱热水瓶,(2)每箱12个,(3)每个11元.。

问题: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在学生审清题意的基础上,由条件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两种解法的两种思路:

师: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这里有三个条件,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直接求一个问题?

生:根据每箱12个和5箱热水瓶,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板书:5箱有多少个)。

师:知道了一共有多少个,再根据每个11元,可以进一步求什么?(板书:一共卖多少元)。

这是一种思路,再想一想,要求这个问题根据这三个条件,还可以先求什么?

(学生们讨论一下)。

生:根据每个11元和每箱12个,还可以先求出每箱卖多少元.(板书:每箱卖多少元)。

师:求出了每箱卖多少元,与5箱结合,又可以求出什么呢?

(板书: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分步列式解答.。

订正时,老师板书补充完整.。

(1)每箱卖多少元?(1)5箱有多少个?

11×12=132(元)12×5=60(个)。

(2)一共可以卖多少元?(2)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132×5=660(元)11×60=660(元)。

答:一共可以卖660元.。

师:我们把这两种解法,列成综合算式可以吗?请同学讨论一下.。

讨论后请同学回答.(板书)。

11×12×511×(12×5)。

=132×5=11×60。

=660(元)=660(元)。

说一说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种解法加括号是什么意思?(先求5箱有多少个)。

师:想一想,这道题怎样检验?能不能用一种解法的结果检验另一种解法?互相讨论一下.。

然后请同学口述检验:(第二种解法5箱热水瓶共有60个,每个卖11元,共卖660元,和第一种解法答案相同.第一种解法,每个热水瓶11元,每箱12个,共卖132元,有5箱共卖660元,和第二种解法答案相同)。

(三)巩固反馈。

1.根据复习题已知条件(1)(2)与问题c,编一道应用题.。

(学生口头叙述,老师出示)。

学校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4个教室、每个教室安装6只日光灯.一共安装多少只日光灯?

(默读题、审题)。

师:根据这三个已知条件,要求共安装多少只日光灯,可以先求什么?还可以先求什么?

(用两种方法解答,观察计算结果是否相同)(指名写在玻璃片上)。

第一种解法:第二种解法:

6×4×36×(4×3)。

=24×3=6×12。

=72(只)=72(只)。

学生做题,老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两个小队割青草,每个小队割3捆,每捆重8千克.一共割多少千克青草?(用两种方法解答)。

老师对上一题解答时出错的同学、重点辅导,看是否真正掌握了.。

第一种解法:第二种解法:

8×3×28×(3×2)。

=24×2=8×6。

=48(千克)=48(千克)。

订正后,进行选择练习.。

3.选择正确算式.。

(1)大生的集邮本里,每页贴3行邮票,每行贴5张,6页一共贴多少张邮票?[]。

a.3×5×6。

b.5×3×6。

c.5×(3×6)。

d.6×3×5。

(2)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有40人,每人种3棵树,三年级学生一共种多少棵树?[]。

a.3×40×4。

b.40×4×3。

c.4×3×40。

d.3×(40×4)。

师生共同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连乘应用题,用两种方法解答,思路不同,结果相同.。

作业:思考第100页第4题.。

小资料〔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第四步是进行检验,书写答案.。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五花山》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陈朝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渗透朗读方法,通过朗读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初步懂得适当运用联想的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并仿写片段。

3、在朗读中感受五花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初步明白适当运用比喻、联想的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在黑龙江的伊春市,有一座风景如画的山,名叫五花山。想不想欣赏那里的美景。生齐说:想。那让我们先睹为快吧。

播放课件:五花山风景。

看了五花山之后,你有什么感受?生畅所欲言。

师:答案在哪里呢?生:在课文中。

师:怎样才能找到答案呢?生:读课文;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

二、初读感知:

1、生自由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反馈:出示词语。

绿油彩。

染绿。

秋霜。

一簇簇。

紫绒幕布。

五颜六色(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现在知道为什么叫五花山了吗?课文里有一句话已经最能“概括”说明为什么称之为五花山的句子。快,拿起笔来,把它画下来。

3、反馈并出示句子:秋天的山一片金黄,一片火红,一片翠绿??人们给这五颜六色的山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五花山”。指名读,齐读。

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五颜六色)你能给五颜六色换个词吗?(五彩缤纷,五彩斑斓,万紫千红,五光十色)五颜六色是形容五花山哪个季节的?(秋天)。

三、品读课文重点段落。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找一找秋天的五花山有哪些颜色?圈出来。指生说。

生:金黄色,杏黄色,火红色,紫红紫红,翠绿。

2、你喜欢什么颜色,用横线划出句子自己读一读,读出你的喜欢。

按顺序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金黄色:

这样耀眼、明亮的金黄色,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阳光)在凉爽的秋天,阳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温暖,舒适)。真的是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吗?(不是),这是作者的想象。看到的景色,再加上想象,语句是不是更生动形象了?(是)。

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多人读)。

(从你的朗读中我感觉到一阵刺眼;从你朗读中我感觉眼睛都睁不开来了;从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温暖和舒适。。。。。。)。

杏黄色;。

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指名喜欢这个颜色的学生读)。

听着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看着这样丰收的景象你的心情怎样?那就读出你的喜悦吧指名读。

|(从你的朗读中我真觉得你就想马上去采摘这些果子啦。)。

火红色:

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

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美?(用了比喻写的非常生动,写树林跳舞非常活泼、轻快)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指名读,男生齐读)。

紫红紫红:

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这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注意重复紫红这个词还有幕布,可提醒学生。颜色浓烈)。

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

(你读的让我真觉得眼前一片红啊)。

翠绿:

只有松柏不怕秋霜,针一样的叶子还是那么翠绿。能读一读吗?

我听出来了,你读的非常坚定,告诉我你为什么这样读啊?(松柏不畏严寒)。

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

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

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

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

松柏不怕秋霜,依然(翠绿)。

引读,所以这所有颜色融为一片就是五颜六色了。

学到这儿大家想不想再亲眼看看五花山的美景,请大家欣赏摄影家相机下的五花山,播放课件。

五花山美不美?作家写的美,摄影家拍的美,相信我们能读的更美。师配乐范读——指名配乐读。

四、比较学习春、夏。

2、3两段找一找(共同点:绿)。

那这两种绿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来看春天。

春天的山是绿色的,那绿色淡淡的,许多树叶刚冒出芽来,还带着嫩嫩的黄色呢。(出示课件)。

1、春天的五花山什么颜色的?(淡淡的绿,嫩嫩的黄)板书:绿中透黄。

出示:春天的山是绿色的,那绿色淡淡的,许多树叶刚冒出芽来,还带着嫩嫩的黄色呢,就像(刚出生的娃娃)。

你能带着这种感受来读一读吗?(指名)(从你的朗读中我好期待春天快点来啊。。。)女生读。

2、夏天的五花山是什么颜色的?

夏天的山也是绿色的,那绿色浓浓的,一片片树叶,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像被绿油彩涂过,连雨点落上去,都给染绿了。

)。带着清凉的感觉,齐读这一段。

四、拓展延伸,安排小练笔。

五花山的春天淡淡的绿,夏天浓浓的绿,秋天五颜六色,秋去冬来,转眼间,五花山的冬天来临了,(出示几张冬天的图片)请你展开想象写写五花山的冬天。

下过一场大雪,有的树林变成了。

好像。

下过一场大雪,有的树林变成了。

远远望去就像。

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挑战写两句哦!

汇报交流。

送一个词给冬天的五花山——板书:冰天雪地。

五、总结,齐读全文。

同学们,是什么让五花山这么神奇?(大自然)那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大自然呢?(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做个大自然的忠实粉丝。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板书:

五花山。

秋天。

五颜六色。

春天。

淡淡的绿。

夏天。

浓浓的绿。

和复习三年级人教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初步渗透不变中有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两种方法解答连除应用题.。

难点:理解第二种解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启发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连乘应用题,请大家看这道题.。

(投影出示复习题)。

三年级同学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15人.一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15×3×215×(3×2)。

订正时请同学分别讲清算式的意义.。

(二)学习新课。

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默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学生回答时,老师出示线段图投影片.。

请同学在作业本上解答,几个同学写在玻璃片上,订正时用.老师在学生做题时,行间巡视,个别指导,做到胸中有数.订正时,每人看着投影说出每个算式的意思.(老师板书)。

(1)平均每队有多少人?

90÷2=45(人)。

(2)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45÷3=15(人)。

(1)一共分了多少组?

3×2=6(组)。

(2)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90÷6=15(人)。

这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请同学分小组说一说、互相启发,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请别人解答.(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师:如果真的理解了解题思路,那么我们想一想怎样列综合算式.请写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几个同学写在玻璃片上)。

订正时,老师板书.。

第一种解法:第二种解法:

90÷2÷390÷(3×2)。

=45÷3=90÷6。

=15(人)=15(人)。

同时讲清每种解法的思路:

第一种解法:用90÷2表示求每队有多少人,再除以3是求每组有多少人.。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检查呢?

(用一种解法检验另一种解法)。

做一做:(投影出示)。

商店卖出7箱保温杯,每箱12个,一共收入336元,每个保温杯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再检验)。

师:默读题、审题.先用分步计算,再综合列式.用两种方法解答.(根据班上好、中、差三种类型同学,分别给他们玻璃片,订正时老师选用)。

第一种解法:第二种解法:

336÷7=48(元)12×7=84(个)。

48÷12=4(元)336÷84=4(元)。

336÷7÷12336÷(12×7)。

=48÷12=336÷84。

=4(元)=4(元)。

答:每个保温杯4元.。

订正时,请同学说明解题思路.。

这道题做得对不对,请两个同学互相叙述一下检验的过程.。

(三)巩固反馈。

1.三年级有2个班,每班有43个同学,一共栽树258棵,平均每个同学栽树多少棵?

选择正确的列式写在作业本上.。

a.258÷2÷43b.258÷(2×43)。

c.258÷43÷2d.258÷(43×2)。

订正时请说明解题思路.。

2.对比练习.。

(1)百货商店卖出3箱上衣,每箱20件.每件12元.一共卖了多少元?

作业:第104页第1题.。

小资料〔解答应用题的检查和验算〕。

解答应用题的验算,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二是对有不同解法的应用题,可以选用另一种解法求解,看两种解法的答案是否相同.。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板书设计。

三年级估计

学习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况运用三位数的加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会使用竖式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3.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估算和精算的区别和适用范围。

学习重点:会使用竖式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学习难点:会根据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并解决它们。

一、复习旧知。

1.商店上午卖出147千克苹果,下午卖出295千克苹果,一共卖出。

多少千克苹果?

2.填空。

(1)小明家到学校有488米,约是()米。

(2)学校买来的故事书767本,约是()本。

二.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例4,并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任务二: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可以把问题换成:

列式:竖式:

(3)任务三: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三、当堂检测。

1、完成练习九第2题。

2、完成练习九第12题。

3、完成练习册第38页。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和复习三年级人教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二、判断。

(1)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大。()。

(2)4平方米=40平方分米()。

(3)50平方米和50米一样大()。

三、一张写字台的台面长是13分米,宽是6分米。他的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厘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花山》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感受五花山秋天美丽的景色。

2、抓住重点词,渗透朗读方法,通过朗读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初步懂得适当运用联想的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并仿写片段。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初步明白适当运用比喻、联想的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刚才大家谈了自己印象中的`山,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看一座特别的山。

出示:我家住在大山里。你知道这里的山是什么颜色的吗?

1、读后问学生: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作者想告诉我们他想写什么吗?找关键词。

2、积累有关颜色的词语。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想知道作者从这座山上看到了什么颜色吗?自己打开137页读读课文,划一划作者写了山的哪些颜色。

2、整体感知。

出示:春天的山是()。

夏天的山是()。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有(),有(),有(),有(),有()。

因为拥有这么多的颜色所以此山取名为——揭题,读题,释题。

三、教学春天、夏天的五花山。

师:让我们跟着作者的写作顺序先走进春天、夏天的五花山。

出示:2、3小节。

1、指名读。

2、比较春天、夏天的五花山颜色的不同。

3、抓关键词“冒、涂、染”指导朗读。

四、教学秋天的五花山。

过渡:五花山上色彩最丰富的季节要数秋天了。

(一)自由读。

(二)出示。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

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

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

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

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

松柏不怕秋霜,依然(翠绿)。

你能说说什么树林会变成这些颜色吗?

预设一。

出示: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1、与原句比较:

这句话和老师写的哪里不样?(划线)。

启发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组。

2、渗透“联想”写法。

师:我们看到了金黄色,就想到了和他有关或想象的事物——这就叫联想,用上联想的写作方法可以让句子变得更美。读的时候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

4、朗读指导。

读好关键词(根据学生读的标出停顿和重音),边读边想象(边读边想象阳光的温暖与舒适)。

预设二。

出示: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

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它的美?还有吗?

1、抓关键词指导朗读。

2、朗读展示。

预设三。

出示: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

1、师:生活中你们见过什么东西的颜色是杏黄色?

2、师:看到杏黄色,就想到了——(丰收)作者用到了联想。

3、引读(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着丰收的喜悦)。

(三)运用朗读方法。

总结朗读方法,自学其他几句。

(四)交流。

(五)秋的整体感受。

1、指名读。

2、配合读。

五、拓展(机动)。

作者原来是想按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写五花山的,请你们试着来写一写冬天的五花山。

板书:

五春黄绿。

夏深绿。

秋五颜六色。

山冬?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高效教案

教学要求:

1.借助阅读,在观察、想象、发现中,让学生享受阅读的情趣。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并学会有理有据的预测故事将要发生的事情。

3.合理地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教学重难点:学会通过故事情节预测故事的发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有位特别的先生来到了我们的童话乐园里,他是谁呢?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在打开课文之前,让我们看看胡萝卜先生给我们布置了哪些任务?

(1)自由读课文五分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真读课文,看看在胡萝卜先生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2.本课中出现了几个生字,谁能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读读看。

a.指名学生读。

b.加上拼音读。

c.让我们将词语送入句子读一读。

三、品读环节。

浓密的胡子令胡萝卜先生很发愁,但这根胡子在别人看来却有着另一种意想不到的用处。(大屏幕出示这段内容)。

a.读课文的时候根据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份子,就能体会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自由练读)。

b.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对自己来说是烦恼,对别人来说呢?

c.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帮助了小男孩解决了什么难题?

d.帮助鸟太太解决了什么难题?

e.还有可能帮助谁解决什么样的难题?想一想,说一说。

所以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2.出示:“我的胡子真是太棒了。”谁来当胡萝卜先生夸夸自己的胡子?

3.设疑感悟: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真是太棒了,不仅帮助了自己更帮助了别人。可是,胡萝卜先生是那么喜欢自己的胡子,当他发现自己心爱的胡子被别人用掉的时候,他会生气吗?为什么?想一想。

小结:我明白了,胡萝卜先生不会生气还会很快乐,因为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可是假如有一天,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越来越少了,甚至用光了,没有了,他还会快乐吗?不管快乐还是不快乐,我们都能感觉胡萝卜先生有一课乐于助人的心。

四、创编故事,绘写结合。

(1)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真的很神奇啊,帮助了那么多人,让那么多人快乐。当胡萝卜先生继续往前走,还会发生什么样神奇的故事呢?用你的画笔画下来并写一写你的故事吧。

(2)评价交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