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讲宇宙读后感(实用16篇)

给孩子讲宇宙读后感(实用16篇)

ID:7514025

时间:2023-12-21 22:33:13

上传者:灵魂曲

读后感是对读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后的个人感受和思考的总结,它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内容,我觉得写一篇读后感对于提升自己的思考和写作能力很有帮助。接下来是一些优秀读后感的摘录,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

《给孩子讲宇宙》读后感

这本书讲到了黑洞和虫洞,这两个名词让我非常好奇,这会是什么有趣的知识呢?黑洞,是比太阳的质量大几倍的星球衰亡后形成的。黑洞的引力很大,连光都逃不过它的“魔抓”,被黑洞吸进去的东西会来到消失层——一个时间静止的地方,让我感到有点害怕。连光都无法逃脱,要是是个人的话,那必死无疑了!科学家还推测过,从黑洞中心穿过去可能会达到另外一个地方。

再来讲虫洞。虫洞现在还没有生成的办法,因为有人曾计算过,生成虫洞需要负能量,而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能量都是正的。虫洞实际上是一个将现在加速到未来的隧道,可以这样想象:一张纸片展开后在两头做标记a、b点,蚂蚁从a到b要走很长一段路。我们纸片卷起来,a和b就很近了,这就是虫洞穿越。我希望早日做出虫洞,让我看看未来的世界是怎样的!

《给孩子讲宇宙》读后感

关于地球是不是圆的,孩子的一次回答令我印象深刻,他说,我只能相信地球是圆的,因为我也看不到地球,我要是能飞到太空去看看,我可能更相信地球是圆的,还有很多为什么也能得到解决。他说的倒也实在,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这种感觉呢?很多被公布的宇宙现象,其实,单凭我们的想象无法达到真正的认知。通过图片、镜头片段也只是印象加深一点,并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宇宙的概念,就普通人的认识而言,是即客观又主观的。

于是我们自然会想到借助科普书,来帮助孩子认识宇宙。《给孩子讲宇宙》这本书我起初因为作者是著名物理学家,把书设想成偏理论性的科普书,是学者范儿类的。但读着,慢慢就体会到讲的亲切感。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次关于宇宙的探索都有一段曲折,奇妙的过程。讲他们的故事就是讲人类发现地球是什么样的,宇宙是什么样的过程。有人物、有趣事、有科学观测的技术让孩子明白,关于宇宙是什么样的,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靠我们已有的科学前辈和科技发展进步,前仆后继,不断验证得出的结论。虽然无法展示鲜活的全貌,但我认为至少可以帮助孩子先认识科学态度。

《给孩子讲宇宙》这本书讲述了宇宙被探索发现的过程,主要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麦哲伦、牛顿、卡尔摩根、阿基米德、伽利略、勒梅特、霍金、弟谷、开普勒看到这些名字可能会想到很多记得不太劳的物理学原理被发现的故事。

记得以前看到一个故事,一只生活在南极企鹅,一直认为自己生活在地球的顶端,他很担心北极的动物会倒吊着走路,那样会很不舒服。所以它想去看看,地球是什么样的。结果,它到了北极,看到冰熊和海象像它们一样自然生活着。于是它通过这次旅行明白地球是圆的,而且地球肯定有一种法力,保护着地球上生活着的所有的动物和人。这就很容易理解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旅程,不但证明地球是圆的,顺便证明了地球的四分之三是海洋。接着再理解砸到牛顿的那个苹果,就不难了。

《给孩子讲量子力学》是宇宙这本书的姊妹篇,很遗憾我们还没有读到这本。读完《给孩子讲量子力学》再来读《给孩子讲宇宙》就显得容易的多了。比如虫洞这个概念我还是有点囫囵吞枣的感觉。

关于地球是圆的说法,是现在的小孩子已经当做常识所了解,只是不明白为什么而已。不像我们小时候,我也不止一次像那只企鹅一样,担心过美国人是否会倒吊着走路,但从电视镜头看他们的生活,再自然不过。可还是无法想象在圆的地球上生活很多人的那种空间感。

太阳系的许多行星有个共同的运动规律他们只围绕太阳做平面运行;。

宇宙的起源是源自宇宙大爆炸;。

总是占头条,却没几个人真正知道的引力波,书中也提到了。

地球上多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动物灭绝事件到底有多恐怖你知道吗?真不是一般的恐怖啊!

我觉得最有趣的还属宇宙大爆炸的观测和推理过程,这就是关于天文学的研究方式的真实写照。天文学常常需要通过观测,记录变化,经过长期的观测和记录才可以对比出内在的规律和变化特征。这看似是科学态度,其实也可以借鉴为生活和学习态度。尤其是记录孩子成长过程,可以培养自己认识生命和世界的真相和特征。不仅仅是天文学需要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任何学问恐怕都会因此受益,虽然坚持是很难的,我倒真想试试。

《给孩子讲宇宙》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

也可以叫做。

读书笔记。

这几天,我读了很多书,有《中华上下五千年》、《森林报》、《侏罗纪龙鸟》等。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给孩子讲宇宙》这本书,书的作者是李淼和王爽,共有4讲,现在我们来说说这4讲吧。

第一讲:“地球是什么样的”。这一讲主要讲的是人们对地球的看法。古人认为大地是被驼在一只大海龟背上的一片陆地,后来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太阳的影子证明大地是圆的,麦哲伦航海也再次证明古人的猜想是错误的。最后埃拉托色尼和理查德·诺德运用阳光移动和量步的方法测出了地球周长在39375千米到39860千米。

第二讲:“宇宙是什么样的”。这一讲主要讲的是人类对宇宙中心的辩论。一开始人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托勒密建造了“地心说”宇宙学模型,结果伽利略用望远镜发现了金星飞盈,证明了地心说是错误的。哥白尼的“日心说”又被哈罗·沙普利证明是错的,最后银河是宇宙的中心也被哈勃证明是错的。

最后的第三、四讲,讲的是宇宙的起源和末日。宇宙包含了20xx亿个星系,200万亿个恒星,且宇宙起源于一场大,现在一直在膨胀。氢和氦最先在宇宙中合成,进而形成恒星,恒星的主要成分是四分之三的氢加四分之一的氦。如果要说末日,对于地球来说其实是在地球刚形成时,一天只有10个小时,产生了许多灾难,幸亏有如火星一样大的物体撞上地球,才有了月球,地球也稳定下来逐渐产生生命并繁荣至今。宇宙会不会有末日,科学家们还不确定,所以我们也不用杞人忧天。

这本书讲到了黑洞和虫洞,这两个名词让我非常好奇,这会是什么有趣的知识呢?黑洞,是比太阳的质量大几倍的星球衰亡后形成的。黑洞的引力很大,连光都逃不过它的“魔抓”,被黑洞吸进去的东西会来到消失层——一个时间静止的地方,让我感到有点害怕。连光都无法逃脱,要是是个人的话,那必死无疑了!科学家还推测过,从黑洞中心穿过去可能会达到另外一个地方。

再来讲虫洞。虫洞现在还没有生成的办法,因为有人曾计算过,生成虫洞需要负能量,而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能量都是正的。虫洞实际上是一个将现在加速到未来的隧道,可以这样想象:一张纸片展开后在两头做标记a、b点,蚂蚁从a到b要走很长一段路。我们纸片卷起来,a和b就很近了,这就是虫洞穿越。我希望早日做出虫洞,让我看看未来的世界是怎样的!

目前已知的天体有小行星带、矮行星、行星、恒星、黑洞、超新星、伽马暴,已经足够让人叹为观止。在不可观测的地方,也许还存在不为人知的神秘天体。我们的宇宙依旧充满了未知之谜,对于宇宙,我们还真的只是个小朋友。而我们人类能够存在,尚且是幸运的和偶然的。在宇宙创生之时,幸运量子涨落,造就了太阳系和银河系。不知是天体撞击或者地球形成之时所形成的月亮,造就了我们稳定的自转。地球5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为我们除去了物种的威胁。木星和土星巨大的引力为我霉造了相对安稳的太空环境。此外,宇宙就是亡于冰还是亡于火,始终还是个未解之谜。最后,宇宙的学说给我霉造了更广阔的思维。

《给孩子讲宇宙》是一本带有科学风趣的书,仿佛把我带进了一个奇幻变化的世界,不断有新奇的小机关吸引着我去探索和钻研。它用讲故事的方式详细介绍了关于宇宙中各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以及古代人对科学的看法,同时介绍了宇宙认知从古到今的发展并进行了合理的对比,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游览整个宇宙。看了这本书后,我对“万有引力”这一部分最有感触。

“万有引力”是牛顿发现的,那“万有引力”到底是个什么神奇的东西呢?它就像是一个无形的磁铁,牢牢地吸着我们,不让我们被地球的自转惯性给甩走。你在玩滑滑梯的时候为什么会往下滑而不是向上飘呢?这正是“万有引力”的作用,因为地球给了你一个方向向下的引力。那么你为什么又会一直滑到地面才停住?因为坚硬的地面引力最小。再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些懒惰的人为什么能坐着就不会站着,能躺着就不想坐着,那是因为躺下来的时候引力最小,人体感觉也最舒服。

如果“万有引力”消失的话,世界会变成怎么样呢?可能太阳以及它的行星将会因为惯性而四处飞散;世界上再也没有白天和黑夜;包围在地球外圈的“大气层”将会飘走;水也会很快上升蒸发,变成不可再生资源;人类和动物、植物、建筑、山脉等所有的东西都会被甩向空中,那是怎样一番奇观啊!

为了未来可以发明宇宙旅馆,真正地到宇宙中来一次星际旅游,去见识宇宙的浩瀚和神奇,我想从此刻起加倍认真学习,努力奋斗!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给孩子讲宇宙》,这本书是著名物理学家李淼写给孩子的一本宇宙学普及读物。李淼教授立足地球,放眼宇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小到大、由近及远,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地球是什么样的”、“宇宙是什么样的”、“宇宙是怎么起源的”、“宇宙会不会有末日”这四个问题,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游览整个宇宙,让我了解了人类探索宇宙的科学求真的艰辛历程。

这本书内容很丰富,精彩的故事、新奇的知识一个接一个,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对我最有吸引力、最有感触的是生命是如何诞生的、为什么目前所知只有地球上有生命而其他星球没有?从书中我体会到生命的出现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人类是那么的渺小。

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是一颗蓝白相间的球型弹珠,一粒悬浮在茫茫宇宙中的微小尘埃。宇宙里面至少包含了20xx亿个星系和200万亿颗恒星,这些物质非常均匀地分布在其中。宇宙中一颗行星要想产生生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一颗固体行星;第二,必须处于宜居带;第三,要有大气和磁场。这三个条件很苛刻,但地球全都完美的满足了。它质量很合适,不大也不小,所以能一直保持固体行星的状态;它所处的位置很合适,要是离太阳再远5%或再近15%,就会从宜居带里掉出去;它还有一个岩浆翻滚、异常活跃的内部,这让它可以形成大气层来保持温度,同时也能建立磁场来抵御危险的太阳辐射。还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45亿年前发生了一个特别偶然的事件,让地球拥有了一颗巨大的卫星——月球。一般来说,像月球这么大的卫星,是只有木星、土星这样的巨型气体行星才有资格拥有的奢侈品。月球的引力起到了船锚的作用,使地球的自转最终稳定下来。假设一下,要是没有月球恐怕现在的地球还是一个只用10小时就能自转一圈的天体,这造成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地球内部的运动导致地震、海啸及火山爆发都远比现在活跃、剧烈和频繁,生命也就不可能诞生和存活了。从中可以看出,地球是多么的幸运,拥有这么多的有利条件,终于在地球上产生了生命。这么些有利条件凑合在一起,简直犹如神助,哪怕在整个宇宙,说不定也是绝无仅有的。科学家又提到,地球发生多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人类还能够存活下来,也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

当我看完书静静地沉思,不得不让我感到震撼,在感叹生命的不可思议和人类的渺小的同时,不由得对神秘又迷人的宇宙产生深深的敬畏。也正是如此,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爱护地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给孩子讲宇宙》读后感

《给孩子讲宇宙》这本书的作者是李淼、王爽等大科学家,这是我看的他的第二部给孩子讲物理科学的书籍,上一本是《给孩子讲量子力学》。因为是一个系列的书籍,这本书的设计延续了上本的特征:图文并茂、深奥的知识趣味讲解,有知识、有料,更有科学家逸闻趣事以及有延伸补充科学知识。孩子们对地球、宇宙、世界末日等问题的疑惑,在这本书可以得到满意的解答。

全书分为4讲,并且每一讲后面都附有延伸阅读知识,延伸阅读更准确的对前面的知识起到了补充与拓展。第一讲是地球是什么样的;第二讲是宇宙是什么样的。第三讲是宇宙是怎么诞生的。第四讲宇宙会不会有末日。四讲的内容从点到线再到面,从小处着手到大的视觉,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

地球、太阳、月球、火星、木星、银河系……不知名星系组成了宇宙,把人类和地球放在整个宇宙中才知道我们有多么多么渺小,正是渺小的若干个我们才组成了浩瀚的宇宙。

微信的登录画面上有个孤独的小人看着一个蓝白相间的大圆球漂浮在茫茫太空之中,这其实来源于一张真实的图片,名叫蓝色弹珠,是阿波罗17号飞船的宇宙员在1972年在太空拍摄的。这个悬浮在太空中的大圆球就是我们的地球全貌。前面这段文字是书中第一页的第一段文字,用这个我们熟悉的图告诉孩子地球的模样。然后又讲述了人们没有科学知识的时候对地球的认识,现在看来很有趣,但那时候大部分的人是这样认识地球的。

我国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是“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浑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就是说,天像一个圆形的大伞,笼罩在像一个正方形棋盘平摊大地上。天像一个巨大的鸡蛋壳,里面包裹着像蛋黄般的大地。印度人认为,大地是被驮在大象的背上,而四头大象又站在一只大海龟的身上。还有人反对说大地是有海龟塔的样子,大地是被一只一只的海龟驮着。我们的大地竟然是这样的。

古人的猜想都是错误的,大科学家李淼用飞机绕地球飞行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又讲述了第一个证明地球是圆形的人亚里士多德的科学故事,以及后来众多的科学家对地球知识的研究探索,科学家们知道了地球是圆形的,他们又在探索地球为什么是圆形的?地球这个球有多大呢?这些问题都用严谨有趣的科学知识展现在书中。

地球是一颗蓝白相间的球星弹珠,也是一粒悬浮在茫茫太空中的微小尘埃。茫茫太空就构成了宇宙。科学家这样告诉我们,宇宙它是一片跨越了数亿光年的广阔空间,没有任何中心;里面至少包含了2000亿个星系和200万亿颗恒星,而这些物质还非常均匀地分布在期中。宇宙里的这些星系和恒星是什么样的?他们是怎样发现的?宇宙是怎样形成的?很多的问题都在第二讲第三讲中。

我们人类预设过世界末日的情形,地震、海啸、人类无处可逃等。这些归根到底说的是地球的末日。宇宙有末日吗?宇宙末日会是怎样的?从科学理论的角度来说宇宙是有末日的,但是也不要担心这个末日离我们还很遥远,或者在未来科学更发达的时候,人们会对宇宙又会有很多的探究,宇宙也许不会有末日的。

《孩子的宇宙》读后感

20xx年对我来说是与众不同的一年,因为成为一位"大人"之后,我仿佛每一年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生活得很平静。但是这一年不同,这一年我有了自己的小宝宝,他的到来让我开始思考,我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大人"。

在后来,我都在努力探索如何成为一个"大人",我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还是得不到内心的实在感,后来我在想,做"大人"应该要先做自己吧,这应该是我要学习的。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樊局长推荐的这本书——《孩子的宇宙》,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遇见自己的过程,在书中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小时候的自己。

"在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一个宇宙,它以无限的广度和深度而存在着。""大人们往往被孩子小小的外形所蒙蔽,忘却了这一广阔的宇宙。大人们急于让小小的孩子长大,以至于歪曲了孩子内心广阔的宇宙,甚至把它破坏的无法复原。"。

看到书中的这些话,心头一震,尤其是这一句"一想到这种可怕的事往往是在大人自称的‘教育’、‘指导’和‘善意’的名义下进行的,不由得更加令人无法接受",看到这句话我赶紧想我有没有做过这样的事,答案是肯定的,当我的学生带着小秘密来找我分享的时候,我和她站在一起去感受这秘密的美好了吗?当孩子们带着自己不同的小问题来到我身边的时候,我还是沉浸在他们写错的字、做错的题中,甚至有时候还会反问一句"作业完成了没有?",现在想来,孩子们也曾伸出手想要把我从这"毫无生气"的赵老师身边拉开,我却假装看不见他们的手。

一、遇见自己。

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断地遇见了自己。当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老公看到了书名说:"孩子的宇宙?一个连世界都不知道多大的人,竟然在研究宇宙!"很显然,他在开我的玩笑,这个场景我是从我姑姑那里听说的: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和姑姑一起看电视,当时新闻在说全世界怎么怎么样,我扭头问我姑姑:"全世界就是上坡、下坡还有立羊河?"我姑姑说:"对,还有将军墓。"我说的那三个名字是我们村和邻村的村名。当我第一次听到小时候的我问出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有些佩服小时候的自己,能问出思考全世界的问题,而长大后的我还是不知道什么是全世界,却没有再问过思考过。也许在小时候的我的内心中也有这样的宇宙,正如书中所说"孩子们清澈的目光,凝望着这个宇宙,每天都有新的发现。"。

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又不断地遇见了小时候的自己,那个曾想要离家出走的我,那个有着秘密基地的我,那个埋葬小猫的我……而现在成为"大人"的我,却几乎忘了小时候的我是什么样的,忘了小时候的我有着这样的宇宙,而现在我却已经丢失了。

二、秘密。

秘密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在书中已经论述过,孩子们都有着大大小小的秘密,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他们保守和培育秘密,有的也挣扎在想要分享秘密却又怕破坏了秘密的神秘感中纠结,所以保守秘密和接触秘密都是至关重要。书中提到"有时,秘密就像是侵入身体的异物,不把它排出体外就无法忍受。"这让我想到了《我不敢说,我怕被骂》这一绘本,小女孩莫伊拉有着自己的小秘密:弄坏的裤袜,丢进垃圾桶里的梨,弄脏的妈妈的婚纱……她的小秘密憋了一肚子,难受极了,所以说出来的那一刻无比的轻松。总而言之,秘密很重要,如何处理也很重要。

当然,这本书也勾起了我更多的阅读的兴趣,作者在分享事例的时候,总是能保留着读者的好奇心。现在作为一个"大人",我离孩子们的宇宙越来越远,但我始终会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

《给孩子讲宇宙》读后感2

地球的照片,是在1972年阿波罗17号登月的时候,宇航员在月球上拍摄的一张照片,隔着遥远的距离看到的地球,是一颗蓝色的星球,这张照片也被命名为“蓝色弹珠”,现在我们用的微信上那个登陆界面的地球的照片就是这张照片了。

其实最早期的人类都认为我们生活在一片宽广不见边际的平地上,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作为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星辰都是围绕着地球旋转的。而随着科技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人类完成了环球航行,印证了地球是一个圆形的星球,而随着阿波罗17号登月,人们远距离的观察到了这颗我们居住的星球是一颗美丽的星球。

人们对于宇宙的探索并没有停止,他们继续的探索其他的星球,在太阳系的其他星球试图找寻其他星球曾经有生命的痕迹。

在这本书中,关于地球是什么?宇宙是什么的问题都能得到解答,是写给孩子的一本很不错的科普读物。

类似为什么在现在距离很远的大洋彼岸有着相同的物种,这就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原本链接在一起的大陆由于地壳运动而逐渐分开,最终被大海隔开,最早期的人类也是穿过没有分开的大陆,去到新的地方。

科学是非常神奇的,也是有趣的。并不是那么的难以理解的科学理论和观点。

《给孩子讲宇宙》读后感2

马斯洛在晚期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中,第一条就是个体要有充分的安全感。近年来,在国内的亲子教育界,也越来越重视对孩子安全感的培养,这充分反应了社会和家庭教育理念的进步。

当然,安全感的内涵和外延很丰富,但对年幼的孩子及其家长来说,这点相对还是好达成的,因为孩子的认知比较有限,父母及家人的认可、肯定和鼓励,以及所创造的安稳的外界环境,都可以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但随着孩子长大,特别是十万个为什么的阶段,不乏让家长烧脑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够圆满,可能会造成小小的隐患,而聪慧的家长,不但能够将问题化解,更能引导孩子去主动深度探索,强化孩子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自信、满足和安全感,更能激发深度探索欲望。

面对每天能够见到的日月星辰,孩子们常常问题多多,虽然有很多神话传说故事还在时代传承,作为家长我们都知道其“仅仅是故事”,少有真实,更无科学性。

最近,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教授的科普新书《给孩子讲宇宙》正式出版了,这是继,畅销科普书《给孩子讲量子力学》之后的又一力作,个人认为这本书比前一本书更具有针对性、传播性,因为通常关心“量子力学”的孩子年龄上应大于关心“宇宙”的个体。

《给孩子讲宇宙》沿袭了《给孩子讲量子力学》的写作风格,朴素的语言,简介的表达,以时间为主线(这是问题从初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由之路),串起伟大科学家的故事,娓娓道来,从微信登录的入口的画面开始,讲述了“地球是什么样的”、“宇宙是什么样的”、“宇宙是怎么起源的”到“宇宙会不会有末日”,生动形象的讲述了千年宇宙探索风雨、无数学者心血历程,再现了以众多科学家为代表的人类对栖身之地及眼睛可以不可以看到的浩瀚星空的艰苦探索历程:认识论一再变革,技术一再发展,二者的螺旋推动下,人类的视野越来越久远,也更加明确了当前人类在地球、太阳系内的绝对安全,以及未来还有足够人类突破地球乃至更大宇宙的安全距离。

一本好科普书,用简朴的语言说清复杂知识或大道理:坐飞机旅行,能够证明地球“肯定是弯曲的,而不是平坦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断定地球是圆形的,麦哲伦大航海“证明了我们脚下的大地的确是球形的”,用牛顿经典力学证明大地处于“引力能最小的球形状态”,地球的周长等于950次马拉松(一次马拉松等于105圈中学操场)......

一本好科普书,用诙谐的语言讲清科学家的肉胎凡身:吹牛大王“哈勃”,毕业就失业的爱因斯坦,创始观测宇宙学并不入正堂的勒维特女士......

一本好科普书,能勘误更能激发后世之人的美梦雄心:砸醒牛顿的苹果并不存在,荷兰老板偶然发现引出“第一架望远镜”,无数的跨界奇才如罗素、勒梅特等推动人类进步,“暗淡蓝点”让人心胸豁然开朗,更有n个八爪鱼的腿脚那么多的“延伸阅读”......

2017年9月25日,本书开篇提到的“微信欢迎界面”更换了,换成了“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拍摄的地球气象云图”,如果能够在本书付印之前,也许能够弥补一下我国科学家贡献的欠缺,虽然以前我们没有做到,但我们已经在赶来的路上,有今天的科学家,更有此书熏陶的无数孩子们......

宇宙简史读后感

宇宙苍穹,浩瀚星河,地球在宇宙中,就像连大海里的一滴水都不到,正是因为它的虚无缥缈,才会让我们人类感到变化莫测,不可琢磨。

在公元前400年左右,欧多克斯提出地心说。地心说就是猜测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后来在16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伽利略在17世纪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后来发现太阳以外还有无数星系,日心说就这样被推翻。后来经过科学家的不懈探索,推测出这个宇宙有无数的恒星有成亿的星系与银河系。

宇宙中有一个神奇的物质叫做黑洞,顾名思义就是一个黑色不知道有没有底的一个洞,不管什么东西靠近它都会被吸进去,没有人知道里面有什么,很是神秘,光走到这都会被吸进里面。

世间万物都因宇宙的形成,没有它就不会有现在的地球文明。

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后逐渐膨胀。爆炸起初,物质只能以中子,质子等形态存在;随着温度的降低,冷却,物质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气体逐渐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恒星和星系,后来就有了地球和一切动物的出现。在这时文明就快要到来了。

随之地球出现了动物,几千亿年前霸王龙统领着世界,到不知是什么情况全球变冷,正在面临冰川化,恐龙们无一生还,这究竟是为什么还终究是个谜底,谁都不知道。恐龙灭绝后,又出现了细小的生物,后经演变就出现了飞虫,海生物,两栖生物,家禽,直到出现了人类,地球文明就在此开始了。当人类的习性定下来了,传递信息的方式也正在演变。第一阶段:语言的使用。第二阶段:文字的出现和使用。第三阶段:印刷术的发明与使用。第四阶段: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第五阶段:计算机互联网的使用(进入信息化时代)。这么伟大的历史演变,都是来自于人类的智慧,才能有这样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

宇宙并非永恒存在,而是从虚无中创生。他还深藏着一些神奇的无人知晓的秘密,让我痴迷,它越神秘就越值得我探索,我在心中早已种下宇宙的种子,虽然书本上有很多学术语不太懂,但我不会放弃。

满天星光就是我的希望它就如同我的天文梦,永不会灭。浩瀚星河,茫茫宇宙,等我。

《宇宙奥秘》读后感

也许你会说,一年级的“小孩子”能看懂宇宙奥秘这本书,他懂什么意思吗?但在你眼里,小我却充满了对宇宙的好奇和兴趣。幸运的是,我的兴趣得到了父母的支持,父亲为我挑选了这本注音彩图儿童百科全书——《宇宙之谜》。同时,我也很感谢老师在一年级上学期教了我拼音,让我可以用拼音读我喜欢的书。

本书讲述了科学的秘密,解释了“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天上有多少颗星星”、“星星有不同颜色吗”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利用最通俗的语言和图片让孩子们看得清楚,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

我喜欢仰望星星数数它们。每当晚上躺在床上,都能看到窗外天上的星星。但是慢慢地我发现并不是每天都有星星。我很好奇,读了这个假期,让我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星星一直都在,只是晴天强烈的阳光遮住了这些星星的光芒,阴天乌云密布到挡住微弱的星光。

我从小就梦想在太空着陆。每当在电视上看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载人飞船,我都非常激动。看到舱内宇航员叔叔阿姨们的'生活照片,让我热血沸腾。期待长大后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强健的体魄和对太空的热爱,去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

宇宙简史读后感

刚开始读《宇宙简史》的时候,我觉得那些语言太深奥太专业太生僻了,怎么也看不懂,那文字中蕴含着宇宙独特而神秘的魅力,是在细细品味后才领悟到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霍金,全名史蒂芬·霍金,他生于1942年,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现为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系教授,被誉为继爱因斯坦后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他用毕生精力研究黑洞和宇宙起源大爆炸原理,提出黑洞发射辐射的预言,在科学界引起革命性的轰动。霍金因为患有严重的肌肉萎缩症,只能无助的坐在轮椅上,但他克服了残疾的障碍,让思想遨游到无限的时空,揭开宇宙之谜,霍金既是残疾天才的典型,也是当代的大众文化偶像。

他,是轮椅上的攀登者!《宇宙简史》用迷人的表达方式讨论了宇宙的历史和将来、时间和时空的本性、黑洞等令人敬畏的主题,霍金用敏锐的直觉和坚定的推理直接挑战了已被广泛认同的传统量子学、大爆炸理论、甚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探寻时间和空间核心可望而不可及的秘密这一未竟之业中,它将引导世界各地喜欢仰望星空的人探寻宇宙的秘密。他认为的宇宙是一个或在膨胀或在收缩的空间,而且他还相信,宇宙是在一次爆炸中诞生出来的。而宇宙的原型是什么呢?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宇宙原来只是一个星球,但它的密度非常高,光亮很大,终于在某一天,它突然爆炸了,这就形成了宇宙,虽然这只是假想之一,但这却是比较广泛的一种说法。

黑洞中的信息丧失如何降低我们预言未来的能力。如果信息在黑洞中丧失,情况就并非如此,任何事情都可能已经发生过。预言将来的能力也被削减了。我们能够确定地预言粒子具有相反的自旋,但是如果一个粒子落进黑洞,就不能对余下的粒子作确定的预言,这意味着在黑洞外不能确定预言任何测量,作出确定预言的能力被减低至半。那么关于预言将来的能力呢?现在看来它至少在三个层次上受到限制。第一,是动力学系统的混沌行为,使得拉普拉斯意义上的决定性在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二,在量子力学中状态是由波函数描述的,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使得经典意义上的决定性被减半。第三,不平凡的时空拓扑,使波函数被密度矩阵所取代,就在这里引进了热力学意义上的随机性。

我们每天都会遥望星空,天上一颗颗璀璨的星星,我们所生活的家园--地球就是广袤无垠的宇宙的一小部分,我们心中难道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什么是宇宙?宇宙有多久的历史呢?宇宙是怎样产生的?还有与我们同处一个宇宙的邻居,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物质,他们又是什么呢?宇宙所带给人们无限的诱惑力,它等着我们去探索,去挖掘更多更多宇宙的谜底!霍金轮椅上的著作《宇宙简史》所不能解释的宇宙的谜语就等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揭开!

《宇宙》读后感

暑假我看了很多本书,其中《宇宙》最有趣的。顾名思义,《宇宙》这本书讲的就是有关宇宙的故事。作者是法国伊夫、奥德和阿兰。这本书生动地给我们诠释了宇宙中一些让人叹为观止的奥秘,以前我们认为的宇宙是从载着我们生命的一个起源,是宇宙大爆发的一个清明,但是看完宇宙这本书我有了更全新的认识,我对宇宙的燕子更加的全面。

这本书从生命的起源从银河系的起源开始讲起,讲他是怎么从一个基点到如今的400多亿光年的距离?你向我们阐述了为什么这个银河系里面有这么多的星球的原因,经过科学家的不断研究这个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这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感叹,生命的力量终究是这么的伟大,经过35亿年的时间才演化出我们这种人类动物。

当然,如果有人问你太阳地球,木星他们是怎么出现的?如果你没看过这本书的话,或许你根本不能够回答。但是当我们看了宇宙这本书之后,你就会知道太阳系诞生于50亿年前,它本身就是在太阳星云的重力下不断的凝聚形成的一个一个天体。当然也有很多人在质疑,为什么太阳系从来不会往下坠落,而是在不断地向前行进,其实这也是由于太阳系在围绕着银河系转动的原因。

所以整个宇宙其实是非常奥妙的,宇宙当中有非常非常多令人难以解释的东西。当我们用人类的眼睛去看宇宙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人类其实非常的渺小,几乎连尘埃都算不上。我们总是自诩为地球的主人,但是我们连病菌都抵抗不了。我们仅仅在地球上生活了几千年,而地球上的细菌已经诞生了几十亿年。所以到底是我们统治了地球还是细菌让我们以为自己统治了地球?看了这本宇宙这本书后,让我能够更深层次的明白,我们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不堪一击。所以以后请爱戴我们的地球,因为他是生我养我,培育我的家园。

《宇宙》读后感

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所有的未知世界都充满了好奇和探知的欲望,对所有的`事情都想去问个为什么。

当我读完《神秘宇宙》时,突然间我好像懂得了好多知识,知道了以前从未知道的关于天文方面的常识。宇宙中是否有外星生命存在?ofo是否是外星人派来的使者?火星布满尘埃的表面,曾经真的有水吗?带着这么多疑问,让我们来揭开神秘宇宙的面纱吧。

宇宙是永恒不变的吗?宇宙有多大?他是啥时候诞生的,人们提出了种种疑问,第一种假说是宇宙永恒论,认为它并不是动荡不动的,其中的星体及数目和分布,以及空间运动从开始就处于稳定状态,它是永恒的第二种假说,是宇宙分层论,这种观点认为它的结构是分层次的,恒星是一个层次,若干个星系团是一个层次,一些星系团在组成超星系,成为一个更高的层次。

第三个假说是宇宙大爆炸理论,这是由美国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和佛里德曼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大约在200亿年前。咱们所看到的天体物质都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密度极大、温度高达110度的原始火球。到处充满了辐射,恒星和星系并不存在,后来因某种未知原因,这个火球发生了大爆炸。组成火球的物质喷发到四面八方,并逐渐冷却下来,密度开始降低,爆炸两秒后产生了质子和中子。11分钟之内形成了原子核。大约1万年后,氢原子和氮原子形成。在这1万年时间里,散落在空间的物质开始在局部联合凝聚成星云星系的恒星。大部分气体在新民发展中变成了星体。因受星体引力的作用,其中一部分物质变成了星介质哈勃。

后来,人们建造了哈勃太空望远镜,观察到了宇宙间的一切,在以后的600亿年终将逐渐向一个中心点聚拢,当时空都到了尽头。宇宙也就不复存在了。而且我们现在已经过了160亿年,我刚开始的疑问,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索,所以我们要好好掌握科学知识,长大了去探索更深一层的科学奥秘。

《宇宙》读后感

《乔治开启宇宙的神秘钥匙》这本书,讲了一个名叫乔治的小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凭借自己超人的毅力,最后取得成功的故事。

乔治是个爱幻想的小男生,很想拥有一台电脑,但是因为家境贫寒,他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但在听说有一场科学知识的演讲比赛,冠军可以获得一台电脑后,他在朋友们的支持下,组成了一个参赛小队,一起为演讲比赛出谋划策。可是乔治的物理老师嫉妒心强,一直处心积虑地进行阻挠,他的梦想之路几经波折,三番五次被阻挡。但他并没有气馁,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乔治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力,充分的想象力,最终获得了演讲比赛的冠军,得到了那台梦寐以求的电脑。

一个家境贫寒的小学生能获得科学演讲比赛的冠军,的确很不可思议。如果他受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那他压根就不会萌生去参加演讲比赛来获取成功的想法;如果他遇到老师的阻挠就退缩,就不会有取得最后成功的可能。但乔治并没有被现实打败,而是尽自己的全力去争取,他在获得冠军的同时,也收获了大家的尊敬。

看了这本书,我知道了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与他的外在条件没有关系,而是在于他有没有确立成功的目标,有没有坚强的意志,以及一颗遇到任何困难都不动摇的决心。联系我自己,我觉得自己不能成功的原因,是因为我常常在遇到困难时,不是去想怎么克服,而是更换成功的目标,这样的我是永远不会成功的。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向乔治学习,向着自己设立的目标,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一直走到终点。

宇宙读后感

《孩子的宇宙》是一本看似通俗、实则值得反复研读的书。作者开篇即提到:“在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一个宇宙,孩子的宇宙是美好的,充满灵性和神奇;但是由于我们的不理解,而使得写孩子的宇宙也布满了失望。”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去认识和理解的宇宙。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由于不理解这个宇宙,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只观其表面,而不顾其本质,在爱、教育等善意的名义下,作出了破坏孩子宇宙,扼杀孩子心灵的事情。对于书中提到的一些观点,我个人深表认同及赞赏。

第一种是:有些孩子觉得自己是个讨人嫌的孩子,觉得在家庭环境中只有自己被当作外人。这种情形有时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并无多大关联,即使父母对孩子再疼爱,也会出乎意料的出现这种情形。换句话说,这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把离家出走理解为对父母的一种抗议,父母因此而就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进行反省,这种情况下亲子关系会出现改善,哪怕再爱孩子,如果不去努力探索这种爱应该怎样传达,或者只顾爱孩子,却不思考孩子会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都不能算是称职的父母。

第二种离家出走的情形,是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书中列举了小女孩克劳迪的故事。克劳迪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女孩儿,但是要证明这一点非常困难,如果只是每天重复千篇一律的生活-哪怕这种生活过的多么出色-是无法证明自己的独特性的。克劳迪的离家出走,其实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有着密切的关系。

离家出走孩子一种情形,是为了寻找家庭而离家,或者说这种离家出走是对自己的家已经不再是一个家所提出的警告。因为他们是为了寻找家庭的替代品而出走,因此容易被一些疑似家庭吸引,有些青少年加入一些不良组织就可能属于这种情形。

对于孩子而言,秘密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可以说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秘密就有多重要。秘密既是独自保守才有价值的,同时也有通过与他人分享而增值的一面。也就是说,一方面确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另一方面希望别的人也和自己一样。因此,秘密的处理,存在于两种心情的矛盾之间,一种是想要拥有自己的秘密,另一种是想要与什么人分享。作为大人首先需要做的,不是对孩子的内心进行探索、测定或分析,而是对孩子心灵的细微动向作出敏感的反应,尽可能在其所显示的世界中共同呼吸,是一种感受性和参与姿态。而在这种姿态之下,秘密会自然而然地被分享。

书中提到了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与动物。对于这些孩子,作者认为最适当的做法是带着适当的期待对待孩子,不给孩子带来太大的压力。只要用温暖的目光看着孩子,仔细观察孩子,自然就会产生某种契机,找出通往孩子心灵的道路。另外还提到动物作为孩子分身而存在。有的孩子非常喜欢猫狗,家里的其他人稍微摸一下也会发脾气,突然之间却会对它拳打脚踢。孩子对动物表现出爱憎两种态度时,大人不要觉得孩子反常,而应该理解孩子心中无可奈何的内心纠葛。

人无论处在怎样优越的环境中,都有不得不体会排斥感和孤独感的时候。这可以说是人类这一存在必然具有的东西。尤其对于孩子来说,在走向自立的过程中,必然会意识到自己是不同于他人的存在,因而无论周围的人多么好,都会感到说不出的排斥感和孤独感。那么,这时候的父母不是强行干预,希望扭转孩子的这种状态,这样的话会让孩子失去“破茧成蝶”的机会,甚至让“蛹”死去。而是应该作为“蛹”的外壳,保护孩子不受外界强烈的刺激。在一旁守护着孩子,不失希望的耐心等待,就会有新的发展。

书中最后提到了“教”与“育”的关系。

无论是孩子与学校,还是孩子与家长之间,都涉及到教与育的关系。学校的拉丁语原本有空闲的意思,与其说学问这东西要在有空闲的时候去研究,也许不如说只有有闲才能产生出真正的学问,所以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游戏,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育”既有培育的意思,也有发育成长的意思。真正守护孩子成长,并不是在每件事上都去教导(这样结果不过是变成了干涉孩子)孩子,而是相当需要付出精力的一件事。

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书中还有很多的观点及论述非常精彩,很庆幸能读到这样精彩的书籍。

《宇宙》读后感

好奇是人类(大爆炸的远代子孙)习性,理解是种乐趣,知识是生存先决条件。航海家-最讲实际的人-拿生命跟亚历山大的一个科学家的数字打赌。哥伦布在能找到的书本上采用了地球最小圆周长和最大亚洲东延范围甚至还再加以夸张,假如没有遇到美洲,就彻底失败了。

cosmos希腊语天地万物井然有序,混沌chaos的反义词,天地万物的相互联系,对错综微妙机制的敬畏。历史上多少谜只要亚历山大图书馆(既不在基因也不在大脑存贮公有记忆)的一张借书证就可解答。武士蟹,外部作用的淘汰。未被人类选中的品种日益稀少灭绝。大气层的百分之九十九源自生物。物种匆匆来去一闪而过。植物用阴影遮蔽近邻相互竞争。整个微妙循环以1.5亿公里外的一颗恒星为动力。地球生命的核心-控制细胞化学性质的蛋白质和携带遗传指令的核酸(存储40亿年进化的全部信息),相同的电码本。生命的分子充满宇宙。

氢氦宇宙物质99%。核物质必须靠很近才能抵消电斥力,从而使近程核力起作用,这只有在几千万高温下才能发生-粒子运动极快以至于斥力不起作用,自然里只有星体内部才有这样的高温和因此而产生的高压。每次类星体爆炸过程中都有几百万个世界毁灭。如果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是个不断膨胀、收缩、再膨胀、再收缩的震荡宇宙,大爆炸就不是宇宙的创始,而只是前一个周期的终结,也就是宇宙最新化身的毁灭。

所有射电望远镜已经收到来自太阳系外的总能量,要少于一片雪花落地所产生的能量。大脑皮层使人类从动物性中解放出来。书本就像种子,它们可能蛰伏几个世纪,然后在最贫瘠的土壤上开花结果。宇宙射线击中不同基因产生不同变种,这在进化早期可能后果微小,但在后期后果就巨大了。四十亿年来到舞台,只经过几千年观察就宣布自己掌握了永恒的真理,在如此瞬息万变的世界中,这种宣称预示着不幸,因为所有民族宗教经济体系和知识都不能回答有关人类生存的所有问题。

《宇宙简史》读后感

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且人人拥有,只是,有些人习惯于把时间收缩,收缩到一辈子就等于一天;而有些人,却可以将时间无限膨胀,膨胀到令宇宙万物臣服于他的脚下。《时间简史》的作者,斯蒂芬?霍金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时间的巨人。他以坚强不屈的意志,在天体物理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告诉了我们宇宙是怎样诞生的?它从何而来?又向哪里去的?更让我们认识到,时间竟可以这样书写!

书中告诉我们,现在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历史起点,它大约诞生于150亿年前,那时,宇宙只是一个点,不占有空间,也没有时间的概念。在这一点发生了大爆炸,时间和空间从此开始,物质开始形成。最初,宇宙的温度极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低,宇宙中的能量与物质不断发生复杂的反应,逐渐形成星系,空间继续扩大,大约在距今50亿年前,太阳形成。大约在距今46亿年前,地球形成。因为地球,才有了人类,有了创造新世界的我们!

按照霍金教授的理论,宇宙持续地在膨胀,也许在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宇宙开始收缩,可能会收缩成一个点,一个不占有空间的点。到那时,时间结束。到底会不会这样,现在还说不定。

固然时间将会结束,但对我们而言,那只是科学的某个概念,存在在未来的某个结点,也许那时又会有新的爆炸产生,新的宇宙产生,新新人类产生。周而往复。然而,我们即已幸运地存在于当下的空间内,就应该成为一个对得起“时间”的人,决不能辜负了那50亿年前的爆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