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尽江南读后感(模板18篇)

春尽江南读后感(模板18篇)

ID:7603118

时间:2023-12-22 23:54:11

上传者:梦幻泡

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书中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促使我们增长见识和提高思维能力。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读者对名著的独到见解和感悟,一起读书,一起思考,一起成长。

《春尽江南》读后感

翻这本书前,我只是很想知道,先锋小说是什么样,翻完,也并不很清楚这本书和之前看的严歌苓的两本有什么表现手法上的不同。有待继续研究。

它是这样一本书,翻了一百多页,似乎还没什么高潮,随时弃读也不可惜。到快二百页时,有一种诡异的气氛,你总感到有什么事将要发生,不免猜测,整本书的氛围弥漫着一种诗人和精神病的气质,人们常常在打谜语,似乎如元庆感觉,全世界唯有他这个住进精神病院的人是正常人。

很遗憾,我实在没忍住,在读到中后部分时,翻了结局,得知女主最终是死了,少了一点悬疑,就跟着探索她是怎么死的。我一直在想,最坏的结局,恐怕是她到了西藏,雪崩而死,最精彩的结局,是她的死有某种隐喻,没准死于一场精心策划、早已预知的局;不过,虽然她最终的死法并没新意,但还是挺感人的,尤其她说,把我埋在小区的树林,这样每天都能看着若若背着书包上学,眼泪就下来了。

看到家玉训斥孩子,逼迫他解题,立时想起小时候自己被爸爸逼着认钟表的恐惧,那个夜晚,妈妈去上夜班,爸爸就一边喝着酒、看着朱时茂陈佩斯的小品,一边训斥着我认时针分针。我现在明白了,孩子是被家长们的暴躁教笨的。

看到家玉教育孩子的方式,我明白了,在这样一个因你成绩的好坏而时喜时怒的妈妈的影响下,你不可能不要强,你曾经恨她,可日后你爱她,因为你身上已经深深打下了这种教育方式留下的痕迹——要强、进取,谁也说不清,这是好,还是坏。

昨晚十一点,一个两周前接受我采访的尘肺病士给我打了四个电话,手机静音,没看到,那时,我正读到家玉叫来一帮挥舞着麻袋和大棒解决了房产纠纷。今早得知,这位尘肺病士昨晚被三个提着大棒的彪形大汉破门而入,伤了腿和腰,他的维权,必然是触及了某些团体的利益,得罪了企业和政府,我的猜测尚且是,恐怕那家企业想到五月的开庭,要给他颜色看,而他则怀疑是政府。

事实上,他的手机号早在一个月前已打不进110、我是亲眼见到,权力部门对庶民的控制是多么轻而易举。采访那天,市长同志到他们村视察,他自然成为维稳办要按住的对象,他说我不闹事,我进城,不在村里待着还不行。采访约在北京服装学院旁边的一个公园,后来,我庆幸约在这么公开敞亮的地方,而不是咖啡馆之类的。刚聊几句,维稳办电话问他具体位置,他说我不说,公安局早把我手机定位了,让他们自己查去。结果没过二十分钟,我们采访的地方,就有了两个人来回走动盯梢,直到我们离开,一个是保安,另一个穿着环卫工人的衣服,显然,他们造不成任何威胁,也只是盯着他不要闹事罢了。我仅仅对“相关部门”的联动和效率表示惊叹。也许我太嫩了,少见多怪吧。

总之,生活的剧比小说精彩。

我看到家玉选择的这个死的方式,不禁想想自己,如果事先得知自己得了绝症,会选择怎样的死法?我觉得,瞒着家人对他们一反常态地好,简直是最最残忍的,因为你死后他们要长长久久地怀念和痛苦,还不如临死前对他们差一点,也了断他们一点念想。可死前这种对亲人格外的好,又是最最人之常情的。

过去看的小说,多是文革或民国时期,这么当代的比较少,上一次可能还是大四时六六的'《蜗居》了。看当代小说,是和主人公一起相遇一起错过一起纠纷一起接受命运的摆布,然后一起死一回。

忆江南读后感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碧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诗人白居易的不朽之作。

我非常喜欢这首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意思是: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日出江花红似红,春来江水碧如蓝。”意思是:

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的蓝草。“能不忆江南?”我想,这句话我不用解释,大家也都知道。

我才刚刚去过江南一带。对江南的印像好上加好。正如白居易说的第一句:江南好。在我看来江南真是好,绿树成荫、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碧绿的湖水真有一种古代的韵味。还有白居易说的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我非常忆江南,因为江南的美景把我深深的吸引住了。

我最渴望再去一趟。

《春尽江南》读后感

花了三天的时间读完了格非的这部小说。

很久没有读到这样贴近现实的作品了,近一时期以来,有评论家发现,许多善写现实题材的作家改写历史题材了,有些让人忧心,确实也有点儿,特别是都市题材的,更是难有佳作。这个混乱纷繁的当下,让人有点无法下笔的感觉,格非似乎并不以为意,故意贴得紧紧的,时不时地就把时下的热点事件、社会新闻穿插进去,几乎涵盖了这个社会的各个层面,教育腐败、医疗特权、食品安全、房地产黑幕、强拆,还有律师事务所里那些形形色色的案件,矛盾无时无刻不在酝酿、产生、发展、恶化着,不过作者又偏偏不去用力,也不去追究其始终,这样的手法,值得借鉴一下——我只陈述事实,不表达意见,你能奈我何?敢于写,且能写到要害上,是要一定功夫的,也是要一定社会担当的。许多作家觉得不好写,干脆避而不写,知难而退了,多少有些怯懦吧?毕竟每个时代都需要有它的书写者。

通篇故事并不曲折离奇,所以,能牵着人读完的,并不是浅层次上的故事,而是别的深一些的东西。一是作者的语言功力,许多闪着睿智光芒的语句被作者点缀在合适的地方,令人把玩再三,心下默然;二是作者对当下现实的反思与追问,文中的人们无不拼命在寻找世外桃源,甚至在苦心营建自己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但是他找到或建起的是真正的世外桃源吗?三是对人的本性的思考,作者借他人之口,将这个时代里的人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分类,也颇值得玩味。

下面来说说文中的人物。首要人物就是男主人公谭端午,全文的视角大多是以他的日常生活展开的。他是名校的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而且差一点就读了博士。还是早年叱咤文坛的知名诗人,到了当下却成了时代的边缘人,他妻子评价他是个正在“烂掉”的人,他成天钻在家里玩音响,读《五代史》,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或者说是他在故意回避,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始终缠绕着他。家里的大小事情都由妻子做主,教育孩子他不得插嘴,买房装修他帮不上忙,而且还帮倒忙,车不会开,钱也挣不来。多亏有两个铁哥们,才让他不至于混得太不像样。这样的男人真应了那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他由早年的放浪形骸、热血不羁,急速转变到后来事业上的苟且偷安,婚姻上的俯首听命,让人深感造化弄人,或许作者还想表达一种个体在时代巨变面前的无力感,所以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让人爱不起来又恨不下去的角色。

围绕在男主角身边的女性主要有三个人:他的妻子、知己以及母亲。

庞家玉(李秀蓉),谭端午的妻子,这是个顺应时代的女强人,她受高人点化通过一些手段取得了律师资格证,并开始了社会主流人士的主流人生。她家里家外一把手,与精明的婆婆周旋,为儿子的学业操劳,她有温情的一面,多次在处理案件时面对卷宗流下悲悯同情的眼泪。不过她也有缺点,有令人可恨的一面,她对儿子学业的严苛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她对丈夫不忠,有偶尔的出轨行为。但所有一切都在一纸诊断书面前化为了乌有。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她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她彻底忏悔了,并且最终对丈夫说出了“我爱你”三个字。

这是个多么矛盾的女性啊,特别是在管教孩子方面,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但是转眼过后她又会在儿子的睡床前后悔自己的狂暴。社会残酷的竞争通过这种近乎变态的高压的家教方式传递给了下一代,给孩子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作者对其有着显而易见的批判。单凭这一点,也值得许多为人父母的来读读这本书。

不过,文中儿子若若的成绩忽高忽低的变化又太过于戏剧性了一些,小学时以年级倒数第二的成绩转入重点小学,初中又是走后门进的重点中学,居然还在期中考时考到全年级第八十三名,尽管后来跌到三百名,仍然有点不真实的感觉。

绿珠简直就是为中年谭端午量身订做的。那是个能将艾略特的《荒原》的几个不同版本都一字不落背下来的文艺女青年,略带忧郁,略带天真,有时喜怒无常。有时善解人意,带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对人无害,又轻易地能被人骗,这样的人真的存在吗?值得怀疑,我们身边不缺女文青,缺的是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因为女文青们也大都是很实际的,她们大多待价而沽,期待某日钓到个把高富帅,真正能把谭端午这样的落拓文人看在眼里的实在是稀有动物了吧。

谭端午母亲张金芳是个颇不简单的老太太,她能将律师女强人的儿媳妇治得服服帖帖,她足不出户,但能通过一台25吋的彩电获取大量的外界信息,儿子儿媳请她去唐宁湾刚装修一新的房子里居住,她劈口就说不去,因为她知道装修有害物质的“半衰期”会长达七年。“半衰期”这词儿也太专业了些吧。不过有这样一个极品老妈,谭端午的个性或许反倒又有了些理论上的依据。

陈守仁与凌吉士是直接影响着谭端午生活的两个人,前者死得很是惨烈,之所以安排给他这样宿命般的结局,可能包含着作者的一种批判意识,走在时代前端的这类人们,可能是走得太快了些,所以注定会摔跤,甚至是吃大亏。凌吉士始终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他串起了许多人和事,缺了他还真是不行。

文中穿插了许多次要人物,但是也很出彩,甚至让人怀疑这些人都是有原型。扒灰的老冯,玩世不恭的小史,黑白两道都混得来的国舅,欺软怕硬的小钢炮,开破奥拓到处混饭吃的文联老田及几个画家们,海外归来大发牢骚的宋蕙莲,光头饭店的老板,诗歌研讨会上的那些人,无一不生动传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对小顾的描写笔墨不少,但人物形象有些扁平,不真实感强烈,保姆小魏也有点类似的感觉,她们没有强烈的爱恨,像任人摆布的玩偶。

文中最另类的人物应该是谭端午的同母异父哥哥王元庆了,那个不知是真疯还是假疯的人。诗人和疯子最让人搞不懂,而他偏是二者兼占。经历很传奇,但是又太传奇,你无法想像一个书呆子型裁缝会去倒卖钢材并发家,不过后来去搞乌托邦实验倒是还有可能,可惜壮志未酬身先伤。他一手建成的那座现代化的精神病院有些隐喻的味道,同时这医院也充当了一回新闻背景——上访人员被关精神病院似乎成了一时的风气,作者对这一桥断的轻描淡写更强化了这一论断。

最后来谈谈不足。

作者像个医生,只诊病,并不负责开药方。文中的环境描写,少有风清气爽的时候,要么是雾霾烟尘,要么是阴风呼啸,要么是各种臭味混杂,要么就是大雨也洗不清的污浊河流。一边是林立的高楼,一边是残破的村落。几代人精神的后花园“花家舍”到了当下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被一个四川来的精明人打造成了“销金窟”……这类似于大夫把脉后陈述病症,但只一味摇头,并不下笔开药,似乎病人无药可医?不得而知。男主人公的无力感太强,胆小怯懦,连在心里或口头上要点强都难。这种病态的知识分子形象,让人很失望,真担心现实中的知识分子们也如此。

总之,作为一部反映当下时代病症的小说,尽管并无药方,仍可作为一个病理标本留与后人一览。

忆江南读后感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

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春尽江南》读后感

格非江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翻开书就已经有点眷恋,希望能够慢点看——但事实上还是忍不住一口气翻到了最后一页。谭端午继承了一些谭功达的理想主义,却只剩下了躯壳,内心的细腻与懦弱相对他老子而言有增无减。作为八十年代的诗人,理想破灭只是一瞬,自此之后就是一辈子的流放。他遇到了李秀蓉,诗人的放荡只持续了半夜,后半夜就变成拿了对方的钱坐火车离开了——诗人在那个年代就是到处白吃白喝白拿的,而且还有一堆妹子等着奉献。但现实情况是,李秀蓉的高烧退却,命运让她蜕化成了庞家玉,再次和谭端午重逢像是另外一场梦的开始。转入21世纪之后,强悍的庞家玉把谭端午死死地踩在脚下,而后者也一直是行尸走肉般地生存——当然,他遇到了绿珠,一个现代的理想主义女孩,令他的人生稍微有点生气。而庞家玉在事业上的张扬也伴随着情欲的压抑——结果也导致了一场纯情欲的出轨。事实上,这部小说并不是在描写一个人,谭端午的母亲张金芳那些令人压抑的碎碎念控制欲,绿珠真诚而又带点矫情的流放,海归自我膨胀的宋蕙莲,庞家玉那带点邪气又老成稳重的前未婚夫,和谭端午调同事情的小史,甚至连冲击合理霸占房屋事件中的几个配角——小钢炮和几个帮腔的小伙子,都描写得栩栩如生。

《春尽江南》读后感

《春尽江南》看完时,去了一趟湖南。在喝过湘江的水,看过张家界的奇峰险山后,再回头看江南的家乡,正是白光闪闪的盛夏。春已走远,心的灼热也如盛夏骄阳般灼热。

格非是位大气深沉的作家,《春尽江南》是其耗10年心血的长篇小说系列的收官之作,也是我读他的第一本小说。与其说他的小说在讲故事,不如说是他对社会巨变带来精神上巨变的思考更为合适。

就像用镜头记录了我或者你、他、她身边几十年的变化,一切都那么熟悉,又有无言的悲凉。我已经找不回曾经如根一样深深扎在记忆中的故乡了。房子造起又拆了,路刚填上又挖了,象古董一样的老树不知怎么就找不到了。每一年都有很多全新的名词挤进耳朵来,又有很多象一阵风一样离开。不是只有我,生活在这个年代,很多人都有这种找不回根的哀伤。

格非正是通过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谭端午的眼睛来记录这一切变化的。

说得不过是谭端午和庞家玉这一对夫妇寻常的生活,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从认识到结婚以及婚后枯燥平淡的生活,一切显得琐碎、焦躁而又神经质。买房子、丢房子、找回房子;读书、工作、赋闲;学生、知识分子、头子、底层警察、暴发户、游离在社会边缘的无业者,以民间众生相来解读一个时代。

个人认为格非写这篇小说有非常巧妙的编排。就像夏天的竹林,本是清幽雅致的地方,因为一声声蝉鸣的干扰,竹林也世俗起来。世俗无人可逃。小说的前半部分看得人眼花缭乱,充斥了太多的事件。妻子庞家玉在时代的大浪中随风逐浪,不停步的追逐使她拥有了世俗的成功。因为“她已经摸到了时代跳动的神秘脉搏,认定和那些早已被宣布出局的酸腐文人搞在一起,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丈夫谭端午在这个躁动的时代前,是位受人仰慕的诗人。虽然他知道莫奈,听德彪西的《贝加莫斯卡》,真心爱着池塘的莲花,又能写出莲花一样的诗,但在时代的声声噪鸣下,消沉得只是每日叠高了枕头赖在床上看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如果不是因为能干的妻子改善的生存环境,作为传统文化人的谭端午世俗生活的将会落魄而无尊严。

看看因为时代与生存产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吧!谭端午的同学徐吉士在名利的路上越走越宽,在恪守内心价值的路上却越走越窄;谭的上司冯延鹤以庄子似的哲学保持内心的高洁,却在现实中无比艰辛地抚育着孙子,给了儿媳与孙子生存的环境,还要在世俗面前饱受流言蜚语的攻击,尊严贬低;谭的哥哥曾有聪慧的头脑,却抵不住权势的胁迫,最终以在壮年的精神失常来了却一生;谭的妻子庞家玉,人生的信条是“一步都不能落下”,轰轰烈烈地将自己席卷在红尘滚滚的人潮中,却在内心难掩无比的孤独与寂寞。曾经是乌托邦似美好存在的理想沦为了不合时宜的酸腐,曾经寄托了情感的纯净的诗之泪变异成了盛夏里多余排泄的臭汗,曾经是情操高尚的隐士居住的小岛,当下则变成“销魂蚀骨”的淫窝,就是时代转变最好的讽刺。

小说最后以庞家玉癌症离世收尾,在时代的洪流前,生命终归渺小而无力,有用或者无用,都难掩人生的荒凉。

《春尽江南》读后感

读《春尽江南》,情绪一波三折。最初觉得不知所云,虽然每一段都明白易懂,叠加起来却不不知道什么意思。再看下去居然拍案叫绝,觉得精彩绝伦,越看越喜欢。因为有事搁浅了,再拿起来又是,再找不回那份知己欣赏,直至读完,几乎没有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读到最后我的心情沉重,内心充满烦躁、郁闷和绝望,小说多角度展现了当今社会的现状,探讨了人在各种处境下的真实表现。读后感悟多多,我只能从中截取其中一二。

一、直面当代现实生活。

如作者自己所说:《春尽江南》有一种直面现实的决绝味。小说描写了诗人谭端午和律师庞家玉(原名李秀蓉)儿子若若及周围各色人群近二十年的人生经历。

格非赞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观点:作家首先必须精通现实,洞察社会,描述你所处时代的真实,如果写作脱离了现实是非常可怕的;其次,作家要精通“魔法”,你要有形式、有方法把你看到的现实表达出来,让作品有可读性。

作者的笔好像一把手术刀,冷静剖析当今市场经济急速发展,所带来社会各种矛盾、冲突和问题,把当今社会种种弊病赤裸裸直接呈现到读者面前:物欲横流道德沦丧,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社会不公良民受欺,规章有令难行,惩罚措施不力。一部现实真实人生的范本,浓缩现了社会万象,鸡毛蒜皮,纤毫毕现,不嫌其俗,不掩其恶,一一展示无遗,深度切中了我们时代精神疼痛的症结。

一直觉得这个社会许多人观念出了问题,做人虚伪浮躁,急功近利,做事缺乏信誉,没有底线,笑贫不笑娼,为了名利不择手段不惜代价,读了《春尽江南》,各种太多事件纷至沓来接踵而至,觉得这本书过于集中罗列负面事件、过于夸大当下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问题,但是想到每天阅读报刊杂志和新闻报道,有许多生活真实比之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只有无语。

《春尽江南》作者是用心在写当今社会,写现实生活,在写真实人生。写出了作者深沉思考,写出作者的忧患意识,这一切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敏锐观察,细致体验和深沉思考。否则面对着复杂多元、万花筒一样瞬息多变的社会现实生活,很难抓住社会万象的焦点,更无法写出这样杰出的超越生活的文学作品。

二、独特鲜明人物形象。

作者曾经说《春尽江南》是写了一个失败者的故事,我读了以后觉得岂止一个失败者呢?小说中几乎所有人都承受不同压力,个个都有不同程度的失败。只以主人公全家为例。

以当今现实社会世俗眼光来看,端午显然不是一个成功者,虽然他是诗人,虽然他才华横溢,但是他的才华多表现在精神层面上,对此这个现实的社会不需要,与当今社会格格不入,他既无能也无用,遇事软弱无力,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于是他在生活中处处碰壁,几乎一事无成。妻子骂他“正在一点点烂掉”但是他并不在意。

格非很欣赏端午:想表现端午实际上是在反抗现实,有勇气抛弃掉那些世俗的东西,然后在一个正在腐烂的办公室,拿20xx元钱的工资坚持写诗,但他其实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只是他不说。

端午有很高的音乐造诣,有很深的文学功底,但是实际上他从来没能“有勇气抛掉那些世俗的东西”。或者说在精神上,他不认同当今价值观,不屑为五斗米折腰,在现实中他安然接受名利带来的种种生活享受。他有比较高消费需求,他拿20xx多元工资,每月只够自己抽烟,出门打的,在高档餐厅会友等等。那么他们家生活压力全落在家玉头上。

“在这个恶性竞争搞的每个人都灵魂出窍的时代里,端午生活的很放松很滋润,实际上他很享受这种置之度外的生活。妻子离开他的不适,觉得不是共同记忆在漫长岁月中积累起来的召唤力量,而是长期依赖成为习惯。

与他相对应的,家玉无疑是“成功者”,家玉凡事力求完美,她像一个上满了发条的机器,她几乎都踩准飞速发展时代节拍一步不落,尽管学的船舶制造,摆地摊、倒卖廉价服装,开过小店,拒绝去摇摇欲坠杂志当编辑,她不屑和那些早已被宣布出局的酸腐文人为伍,经过高人指点和刻苦自学,考取律师执照,与人合伙开办一家律师事务所,很快家里经济显著改善,需要两台冰箱、请了保姆、儿子以年级倒数第二的成绩转入全市最好的小学、买了一栋带花园的住房,开回一辆红色本田,家里家外事无巨细,事事都要她亲力亲为。白天忙于工作,晚上疯狂折腾儿子,教儿子读奥数,她几乎失去母性。

家玉在追赶成功人士的道路上跑的太快了,压力太大,身体吃不消,灵魂追不上。就这样追逐、忙碌、奔波,却突然发现,越是步履匆匆,却是贴近成功,却离初衷越远,她自以为在追求成功,追求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却不知道心灵的迷失让她最终一无所有,所谓的成功最终像吹大的气球破灭了。就如她在购房是忽然意识到那样,一个人漫长的一生:迎合、顺从、犹豫、挣扎抗争、忧心忡忡、未雨绸缪、凡是力求完美,不管你怎么折腾,到了最后,太平间或殡仪馆的化妆师,用不了几分钟,就会把你轻易打发掉……或许她并不适合做律师,或许她一生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与她本意格格不入,她总是竭尽全力做自己感到厌恶的事,做多了也就信以为真了。她性格中存在不为人知的悖谬。在她的身上,现代社会的种种矛盾聚焦得更为彻底,她的的精神困境和内心矛盾,也能够更多的映照出现代人的痛苦和精神矛盾。

她曾经是一个喜爱诗歌的纯真青涩女生,曾经疯狂喜欢海子,最终身患绝症,被时代车轮甩下,又人性回归最初。本质上觉得他们一样敏感,所以一样纠结。只是家玉更努力、更勤奋,更热情,更纯真,更能干,为追求成功不惜一切代价,像飞蛾扑火一样,所以最后她输的更惨。

他们的儿子若若,我没有觉得如作者所说有自闭症倾向,反而有了新人的特质,为了当代理班长,表现对同学的自私和无情。

三、语言生动准确细节真实。

语言叙事趋向于快节奏和简单直白,与现在的快节奏生活非常合拍,同时穿插作者对社会生活深刻思考,语言充满哲理,意味深长,发人深省,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因为事情很多,阅读时间周期比较长,有时候在旅游途中,有时候在医院病房,有时候不知道读到哪里,奇妙发现这本书无论哪一页翻开就可以津津有味读下去,有时候读过再读一遍居然会有不同先前的感悟。

语言及环境有鲜明时代特征:如孙俪、周杰伦、7—11,以及不时插入的热点事件,如动车、强拆,环保、食品安全、法制事件等社会问题包括一些时髦的词汇和不加修饰的国骂,都在不断地提醒我们这是一部关于当下的现实主义小说。

作者很善于抓人物特征,往往寥寥几笔人物栩栩如生。比如端午母亲保姆小魏:她伺候母亲还不到两年,孩子气的口吻,眼中亮晶晶的光芒,身上掩藏不住的活力,都一并消失不见了。

忆江南读后感

《忆江南》是一首意境十分优美的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古诗词教学有个“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这是我执教这堂课的努力方向。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了解词的知识,从“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绘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指导学生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江南好”。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作者在江南时的作为以及之后回洛阳后的生活的简单了解,将“忆江南景”过渡到“忆江南人”,提升诗歌情感,厚重“忆”的意义!

当然不足之处有很多,我觉得在板书部分处理得不够巧妙,我在画简笔画时占用了一定的时间,如果我画时同时也让学生在本上画,比比看谁画得好,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学生对诗词的朗读技巧掌握还不够好,今后应加强指导。

江南蓑衣读后感

关于这本小说,我想说的话挺多的,首先,要先说一下这本小说的好的地方,也就是优点,知识面广,据说这本书在宣传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也很深奥。嗯,缺点就是太扯淡了,知识面时光,但是有些东西很扯淡,第二部的时候,在最后路明非看到终极boss以后,那boss竟然给他扔出来一包薯片,这...挺坑爹的。我但是看到这个时候就有点想去一刀砍了作者,也太二了吧。

这本书的失败告诉了以后想要创作的同志们,一定不要写过于搞笑的形式,就不伦不类了!!!!

文档为doc格式。

《江南三部曲》读后感

这是一部很好的书吗?至少不像世界小史那样适合所有年龄段。也不像万古江河那样逢人必推。读这本书需要门槛。

首先作者是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而结局是他或多或少承认了现实中的理想浪漫在逐渐逝去。桃花源从清末以来,不论实质如何,至少它仍然代表着带头大哥心中的桃源梦。然而在最后,这里已经彻底毁了,天上人间,感官的天堂,梦想的地狱。

秀米像是飘在天上,即使被劫,也仿佛有神光护体,遇难呈祥,而追梦的过程,也是那么纯粹,出狱后的她,可能明白了桃花源现在是不可能的,只能存在于自己心里,于是寄情花草,还有喜鹊陪伴,无疑是红楼里的黛玉和香菱,只不过是走出半生的归来的黛玉。

秀米的飘然欲仙还表现在她感情的孤冷,她对父母,对孩子,对一起共事的人,都没有依恋,爱恋,眷恋。轰轰烈烈却清冷的一世,爱的只是花草,还有不作区分的大众。在饥荒中面对天外飞米,她的第一反应就是熬粥让全村人一块儿活。

而佩佩就鲜活生动多了,她有脾气,有时候笨的让你替她着急,但她仍然美的超凡脱俗,更不用说她的烈性,在挣扎中的.手起石落,兔子一样的逃亡生涯。她像是一个传奇。然而传奇在现实面前匆匆落幕,也止于传奇,她甚至感慨,如果重来一次,一定会屈从。

到了家玉,已经是完完全全的一个现实中的人。一个独立飒爽的职业女性,专业人士,在老公眼里仿佛什么都能搞定,都难不倒。愁的是儿子的学习,自家房子出租后要不回来,婆媳关系,丈夫外遇…各种鸡毛蒜皮的大事,仿佛就是身边人的缩影。到最后,仿佛一抹云,消失了。再也不能给丈夫和儿子扛起生活的重担,仍然给丈夫留下一句我爱你,一直。有一个细节让人心疼,在拿到医院判决书的那天晚上,她本来决定原原本本告诉丈夫,一家人一起承担,然而当天俩人打架了,也许到那一刻她突然发现她还可以满足丈夫一直以来的一个愿望——离婚。人啊!

纵观三部曲,从梦想到现实到破灭,不仅仅是桃花源,女主角。还有其他人。

而秀米的孙子,端午,整个人完全没有一点梦想的影子,像寄生虫一样生活在世间,基因,断了。

不过马云说了,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大江南北》读后感

“有多少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是哪一点不如儿男?”

这首《谁说女子不如男》,可谓是家喻户晓。在那艰苦的抗战时期,也有这么一位女战士,她就是鞠裕。

鞠裕出生于1925年,15岁就投身革命,参加了乡妇联的工作。15岁。这个我们还在读书学习,享受青春时光的年纪,她却不畏艰苦地参加了革命,从此将一生交给了党。这期间自是困难重重。

不会的!她是一位多么顽强而又坚强的女子,她势必会出色地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

放在今天来说,我完全不能与这位女战士比。我不够坚强,遇到小事也会哭泣;也不够镇定,在重要场合也不能像她一样,出色地完成任务。她的大胆、坚强、冷静也正是我所要学习的,而不是遇到困难的事就退缩。不仅仅是“谁说女子不如男”,更是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做一个如她一般的女战士!

这位女战士不仅会“武”,还能“文”。

她小时候没上过学,是文盲。没关系,她奋起直追。十余年中,她放弃所有休息时间来苦读,困了用冷水冲凉提神,还常在被窝里打手电筒读书。而她也凭着苦读,成为了一名拥有医师资格的医生。

这无疑是她努力的结果。而今天的我们,不仅没有像她那样刻苦学习,反而是懒散的,懈怠的。如何再一次振兴中华呢?我想是从现在开始刻苦读书,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精神。

人们崇敬鞠裕,不仅因为她“文武双全”,更因为她的高尚品质。

她一生清贫,不是因为她没钱,而是因为她从不收他人的红包和馈赠,并主动把奖金捐给贫困的人家。

如今,鞠裕已经去世了。但是“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她的高尚品质将永远铭记在我心中!

不,不仅要铭记,更要学习她的高尚品质,因为这些品质也正是现代社会所缺少的!

江南的冬景读后感

其实,我之把北京南北之分的分界点,有的道理的。,气候上的原因。“南方”的河南“洛阳三月花如锦”,而“北方”的黑龙江“山城三月飘雪花”呢。

语言上的差异。我所谓的“北方”,一色是悦耳动听普通话,有些“酸菜”味,也费脑筋去揣测。而“南方”就不同了,语音千回百转,云山雾罩,就听不懂说。听“南方”人讲话,身边得有专职翻译。

人有性格,季节有特点,北方的`四季交替,春发芽,夏抽穗,秋落叶,冬飘雪。南方的四季就很温和了,的过度特征,冬季,芦花仍不败,草儿仍有绿意,杂七杂八的野花开在“野人”的篱落。在“微雨寒村”的冬景中散步,有“说不出的悠闲境界。”是寒梅初放喜遇瑞雪,雪方霁而见花,则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冬景给人以不受尘埃半点侵的飘然欲仙、超凡脱俗的世外桃源的境界。

然而的景色稍纵即逝,晴和的阳光把和寒梅亲近的冬雪化做点滴残泪,只留花香空四溢。雪的映衬,还称得上冬景吗?和风、旭日、鸟鸣、花香怎样都觉得是“春到人间草木知”“四月清和雨乍晴”的春天。,南方的冬景,给我怪怪的,就好比男人不长胡子,完全了阳刚气。

北方的冬天则不同了,它掩藏了春的含蓄、屏弃了夏的热烈、珍藏了秋的成熟,以一身傲骨、一身洁白、一身凛冽倏忽而来。再看寒雪压苍松,会对严冬的生命有的景仰。大雪过后,三五孩童,堆雪人,剪红纸给雪人点一下降唇,雪白的颜色红色点缀,立时生命的。再给雪人镶上明亮的玻璃球,雪人则象初生的娃娃,睁开清澈的大眼,惊喜的感受孩子们它的生命。雪后的冬天,给孩子们无穷的乐趣,而冰雪凝就的冰灯,凝聚了的勤劳和智慧,向展现的文化艺术,又留连了中外游人的不顾寒触的脚步。冰雪里的冬泳,何尝北方冬天最美最的冬景呢?当出行的抖落一身白雪,融化一脸寒霜,他会由衷的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冬天呢!

我豁然明白,景色不分南北,季节不分东西,各有各的景致、各有各的神韵,精彩的季节里的风景!

江南蓑衣读后感

1.

忽偶得《庄子》,偷得一回闲,暂时告别世间的良莠,在自己的僻静之地细细咀嚼那谬悠之说、无端崖之辞,任窗外花开花落、天幕云卷云舒。驰骋于纵观人间宇宙,醉心于与鲲鹏逍遥、与自然归一,更加羡慕庄子的'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我想也唯能在此时方得饮一泓精神之泉,甘若醴。此刻却也能梦想未来种种,如同驾云霓、越青山,羽化而登仙,飘飘然也。

难道也要为如火的人世间潮流所袭卷?到以后的某一时刻,呼唤着上帝,等待着救赎?是否还要继续挣扎,在细小的缝隙中喘吁?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就当初降落人世时是新生,经过世间百态的锤炼,当作是一次燃烧绽放的过程。为达到灵魂、生命的重生,洗去浮尘,如深夜的湖水般透彻。

别了: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把阑干拍遍。让生活中的忍受变为享受.

2.

忽偶得《庄子》,偷得一回闲,暂时告别世间的良莠,在自己的僻静之地细细咀嚼那谬悠之说、无端崖之辞,任窗外花开花落、天幕云卷云舒。驰骋于纵观人间宇宙,醉心于与鲲鹏逍遥、与自然归一,更加羡慕庄子的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我想也唯能在此时方得饮一泓精神之泉,甘若醴。此刻却也能梦想未来种种,如同驾云霓、越青山,羽化而登仙,飘飘然也。

难道也要为如火的人世间潮流所袭卷?到以后的某一时刻,呼唤着上帝,等待着救赎?是否还要继续挣扎,在细小的缝隙中喘吁?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就当初降落人世时是新生,经过世间百态的锤炼,当作是一次燃烧绽放的过程。为达到灵魂、生命的重生,洗去浮尘,如深夜的湖水般透彻。

别了: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把阑干拍遍。让生活中的忍受变为享受。

《大江南北》读后感

近日,我学习了《大江南北》201xx年第8期刊登的《全党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感触颇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八方面要求”,涉及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方向道路、治国治党、内政外交等诸多领域,内涵丰富,寓意深远。通过学习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受教育和启发,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必须从三个方面努力:

一、牢记誓词,坚定信念不动摇。

牢记入党誓词,就是牢记当年的决心和信念。对比我们今天的认识和行动,始终铭记入党的誓言。无论是当年入党宣誓还是现在重温誓词,都毕竟只是一种形式,但那在党旗下所立下的誓言,它曾经让我们热血沸腾,充满理想,感召我们努力实践,自觉奉献,激励我们不断进取,奋斗终身。入党誓词,虽然只有八十个字,但是集中了我们全党的智慧,从建党那天起,对誓词的反复修改,也体现了与时俱进,在新的形势下,它有新的内容。我也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觉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争当先进、优秀的党员干部。

牢记入党誓词,就是更加激励现在,强化我们的信仰。信仰是什么?哲学家告诉我们,“信仰是唯一不凭靠面包而存在的指引人奋然前行的力量。”一个缺乏信仰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一个失去信仰的政党是一个必亡的政党,而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是一个可怜的人。我们共产党员,信仰的是共产主义,追求的是共同富裕。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奋斗的动力和先进的保证。带着这个伟大的信仰,我们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到胡锦涛同志说的那样——坚持崇高理想,牢记历史责任,提高自身能力,树立良好形象,为共产主义的实现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奋勇担当,岗位争先不懈怠。

敢于担当,是“三严三实”的核心要义之一,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价值追求和时代责任。在思想和实践环节,敢于担当,就是坚持三个“必须克服”和三个“坚决做到”。

必须克服“圆滑官”思想,坚决做到敢于较真。“圆滑官”荒诞度日,喜钻潜规则,善讲客套话、场面话、违心话,对上级报喜多、对领导拥护多、对同志恭维多。这些所谓的官,尽管一时能在官场混得风生水起,但与其较起真来,这些人一定会哑口无言、惊慌无措。打“滑”较真,变“废”为宝,就必须坚持不讲客套话,不说恭维话,实事求是说出一二三,求真务实做出好成绩。

必须克服“推拉门”思想,坚决做到敢于作为。“推拉门”就是推诿扯皮,遇事绕着走,喜好和稀泥,对群众诉求不重视、不上心,出了事情想法撇清关系、推脱责任。这样的干部“太极手”练得颇好,自以为推出去就能够轻松过关,却不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舆论的监督是严格的。但是,推诿扯皮是弱者的典型表现,而弱者又岂能为官。如今正驶入科学发展快车道,任务重、要求高、矛盾多、压力大,形势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带头上阵,敢于承担,大胆作为,坚决做到不解决问题不撒手,不见成效不收兵。

三、强化党性成色,个人干净不逾矩。

强化党性成色,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把追求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作为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使命。共产党员必须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增强为民用权的意识和为民谋利的能力,把为民办实事作为履职尽责的根本,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第一标准,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

强化党性成色,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党的意志的集中反映,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政令畅通的重要保证。必须把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突出位置,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强化党性成色,要切实做到洁身自持。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手中都掌握着一定权力,面临诱惑和考验更多一些,如果不保持警惕,就可能被“糖衣炮弹”击中,在各种诱惑面前打败仗、摔跟头。所以要洁身自持,履职从政不为杂念所左右。要谨小慎微,在任何时候都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小节,守得住本分,始终做到严格操守、一身正气。

正如诗人纪伯伦在《先知》里说的,“我们已经走得很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不忘初心,守住初心,是每一个共产党人所要面临的精神考验,对党员干部来讲甚至是人生抉择。如何面对考验,作为共产党人,要把好精神世界的“总开关”,做到心中有尺,心中有戒;要用先进思想武装自己,做到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后要多读书,读好书,做到心中有爱,常存善念。守住初心,通过不断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纯洁性,先进性。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才能开辟未来、走向辉煌,才能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在平时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起点,适应新形势,坚定信仰,保持本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更加饱满的政治热情,更加有力的创新举措,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篇章而不懈奋斗。

“让世界了解老区,让老区走向世界。”这是《中国老区建设》的办刊宗旨。在三年的基层工作里,这本期刊一直陪伴着我。不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它都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帮助。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他做成了一件事,使一个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他追求的是建设新农村的康庄大道。人生又有多少个15年呢?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下面具体谈谈我读了《中国老区建设》第8期《15年,他带出一个新农村》后,一些浅显的感想和体会:

一、实干出成绩。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作为进鲜港村的大学生村官,我深知村干部是否作为对整个村的形象和影响是很大的。首先许文生书记服从组织安排,敢接烫手山芋的精神和勇气值得我们学习。张家港市乐余镇永利村是个出了名的穷村,除了老办公楼,几乎一无所有。其次许书记的两点做法使该村焕然一新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一是“裁员”,二是流转土地,发展村集体经济。村居是连接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有很多琐事、烦事。没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实干精神,人再多也干不成事。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线没有变,作为村干部,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带领村民致富的好办法。接下来,我们村也将结合实际情况,发扬实干精神,建设好水芹菜等专业合作社,让更多村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二、真心得民心。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当前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要求我们“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党员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委政府的各项政策能否很好的落实下去。许书记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真心紧贴群众的脉搏的做法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进鲜港村历来重视弘扬党的光辉形象,传递社会正能量。近日,村组织慰问了邢巧候等几位百岁老人,我们走访老人家中,搀扶老人聊了很多家长理短。同时认真记录了老人们提的建议和困难,老人们欢声笑语不断,村民一家亲。作为一名党员,我觉得要结合两学一做的专题学习教育,查漏补缺,不断改进各项工作方法,更好的为老百姓办实事,用真心去换得广大的民心。

三、权利为服务。“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不是一句空话,有了权力意味着更多的责任,要更好的为老百姓服务。许文生书记把村民的孩子当自己的儿子,严把村里项目质量关。真正做到了把老百姓给的权利为老百姓谋福利,对老百姓负责。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更应该结合自己懂电脑,了解互联网的特点,以己所长,更好的为老百姓服务。针对本村,我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宣传和推广蓝天彩钢瓦基地等特色产业,大力为老百姓招商引资。

如果说村是一个老区,那么村官就是让老区走向世界的桥梁,而大学生村官就是桥上的螺丝钉。只要村民一心,紧跟党委政府的步伐,必将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我们也必能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与《大江南北》这个老朋友认识已经整整5个年头了。正是在这位老朋友的帮助下,我从一名初出茅庐的青年成长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村主任。这期间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每每遇到挫折,感到困惑,我都会拿起手边的大江南北,阅读一篇篇发人深思、促人前行的文章,汲取革命先辈的力量,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当初选择到农村这一基层最前线,是想自己吃吃苦,锻炼锻炼,有句话说得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农村工作对下有层出不穷的问题,对上又要完成各条线交办的任务,这些事情都需要一一解决,件件落实。有很多次我内心已经打起了退堂鼓,但想起《大江南北》上描述中国共产党初创时的艰辛,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的气魄,我这一时的茫然就真算不上什么了。回首初心,想想自己当初的抉择,能为人民服务,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做出一点点贡献,这样的成就感充满我的心田。

是啊,与大江南北为伴,再回想自己当初的选择,就会产生无穷的动力去奋斗。今年6月雨水过勤,连绵数天的降雨造成各地水灾。我们村委会吸取了去年排水不畅的教训,年初就一直抓好全村的排水工作,通排水管,挖排水渠,取得了明显的成绩。雨下得再大,我村都没有田块受淹。下去走访农户时,老百姓对我们的工作交口称赞。确实,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能与人民群众形成鱼水关系,做任何事情都能形成助力。

今年《大江南北》登载了《用柔肩扛起重担的女书记》一文,寥寥数笔刻画出一位为人民服务数十载而任劳任怨的基层工作者形象。文章中卢玲芳书记的“该办的事不送礼我也全力去办,不该办的事搬来金山银山也不能办”的一句话,对我有很大启发。确实,现在人仍然存在办事须送礼的思想,生怕不送礼办不成事情。我们就是要像卢书记一样风清气正,踏踏实实地为老百姓做实事办好事。

我村24组马建国的儿子马浩冉不幸罹患kt综合症,导致左腿发育不良,血管里还长了血管瘤。在走访困境儿童家庭时了解到他们家的困难,我主动和他们家结对帮扶,先帮助马浩冉申办残疾证件;再把他们家列为我村的低收入户申报。考虑到每年小孩都要去医院做手术,固定钢板,在医疗报销一块我又帮他们想办法,申请到慈善助医的款项。今年上半年,我区民政局对残疾人儿童有补助款项,我又帮马浩冉争取到了。他妈妈带了菜和鸡蛋感谢我,我都推辞了,我说:为你们家办点小事,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我们大学生村官不图名不谋利,就是来这里踏踏实实地做事情,办力所能及的小事的。就是要像卢书记一样,把为百姓办事作为理所应当的理念融入我们的血液,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感谢《大江南北》这个老朋友,他不仅教会我怎么做好日常的工作,也教会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在他的帮助下,我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迅速地成长,展翅飞翔。

江南的冬景读后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交流探究,品味文本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点:交流探究,品味文本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体会郁达夫散文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问答法相结合,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注意读音和生词的意思。

2.查阅郁达夫的背景材料,都文章及作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二)导入。

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喜欢?(众说纷纭)。

其实,冬天也是很可爱的'。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美丽可爱的冬景。

(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课前我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现在再给大家3分钟时间快速浏览课文,讨论预习题。

2、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

3、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

总结:作者从五个角度,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冬景,午后的温暖,蕴蓄生机的大地,雨中的迷蒙,雪中的情趣,等等,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

(四)选点突破,局部赏析。

1、写了哪些景物。

2、景物有何特点。

《大江南北》读后感

革命英雄,英勇无畏、机智果敢、坚强不屈、视死如归、无私奉献;中华儿女,一路曲折、披荆斩棘、风雨兼程、蒸蒸日上、豪情满怀——这就是我读了《大江南北》后的真切感受。

《大江南北》是一本红色期刊,我原本对它并不感冒,认为里面的内容必定充满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但我翻看阅读后,却一下子沉浸于其中,深深地被里面的故事吸引、感动并震撼着,一次次地从这些故事中受到心灵的洗礼。

这里记载了很多鲜为人知的事迹,这些事迹有很多都是先烈们的后人记录下来的,所以非常真实。

每次阅读,我都仿佛穿越到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那个灰暗却充满希望、充满激情的年代;每一次阅读,我都非常感慨,感慨革命先烈们的大无畏精神,感慨他们的满腔爱国热情,感慨他们一心为民的无私奉献。但是为什么他们能做到这样呢?后来,我想明白了,那是因为,他们心中充满了信念,是信念的力量,鼓励着他们舍身忘己,投身革命;是信念的力量,支撑他们克服无数困难,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只为赶走侵略者,只为人民解放,只为国家真正富强,国泰民安。信念的力量如此强大,它可以支撑一个民族站起来,反抗侵略者,获得民族解放;信念的力量如此强大,它可以鼓励一个民族,勤奋努力,奋发图强,使得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巅。

而我呢,却连一点小小的磨难都经受不起,遇到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就大呼小叫。那一次,我在改正考试发下来的试卷,这是一份提高卷,我做错了好几题,马马虎虎地应付修改,然后拿给爸爸看。爸爸耐心地讲解,我听得不耐烦,生气地说:“你还没完没了,真烦。”爸爸严厉批评我,说:“遇到难题就绕道走,你这是逃避困难。和革命先烈相比,你还差得远呢!”是啊,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喜欢日本动漫,喜欢欧美电影,喜欢网络小说,甚至沉迷于电脑游戏而不能自拔,我们接受的信息比以往多得多,可我们却觉得迷茫,不知道我们的目标在哪里,我们生活的方向在哪里......

现在,虽然谈不上战争时代浴血奋战,但连起码的学习困难都不敢去战胜,我是多么渺小啊!从今往后我要学习革命前辈们这种持之以恒,不畏险阻的精神,认真学习,报答父母、老师、社会!

《蓝调江南》读后感

捧读了《蓝调江南》以后,我却深刻地认识了这一片我本该最熟悉的魅力之土。

这是一本记录苏南常熟小城镇的散文集。那是作者儿时亲历的江南,一个比我脑海里的故乡更具水乡特色的江南,一个饱含风土人情、充满文化气息、干净而朴实、自然又别具味道的江南。也许她曾在我的梦中出现,告诉我其实早已是她的一部分,和她一起创造、延续这种独特的美。这种感觉使我突然迫不及待地想更了解她,于是我跨过目录上那扇古朴木门下栖着小猫的门槛,拨开门帘,走进一句句秀丽的文字和一幅幅精彩的插图中。

仅仅一句“馋死人”、“鲜得人掉眉毛”,我就似亲眼见到了一个贪吃可爱的男孩子扒着灶头流口水的样子;对敲装了蚕子信封邮戳姑娘的愤恨之情叫人看了和他同惋惜,又禁不住为这种傻气笑出声来;动物的描写更是活灵活现,真挚感人,我依旧清晰地记得读到船上的狗“四条腿忙着,看上去却是静止的”时愉悦的心情,也记得读到失去白雪后那句“人就是这么慢慢长大的”时一种说不出的压抑和。没有亲身经历过,没有细腻的观察,怎么能用最普通最朴实最干净最生活的词句叫人一起笑一起哭呢?这些事琐碎、平常、微小,可不知怎么的,就瞬间变得只能用生动、亲切、有趣来形容了。

让我感兴趣的,还有出自严效州先生画笔下的那些插图。

插图、装帧和文字应该是融合一体,相映成趣的。

《大江南北》读后感

与《大江南北》这个老朋友认识已经整整5个年头了。正是在这位老朋友的帮助下,我从一名初出茅庐的青年成长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村主任。这期间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每每遇到挫折,感到困惑,我都会拿起手边的大江南北,阅读一篇篇发人深思、促人前行的文章,汲取革命先辈的力量,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当初选择到农村这一基层最前线,是想自己吃吃苦,锻炼锻炼,有句话说得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农村工作对下有层出不穷的问题,对上又要完成各条线交办的任务,这些事情都需要一一解决,件件落实。有很多次我内心已经打起了退堂鼓,但想起《大江南北》上描述中国共产党初创时的艰辛,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的气魄,我这一时的茫然就真算不上什么了。回首初心,想想自己当初的抉择,能为人民服务,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做出一点点贡献,这样的成就感充满我的心田。

是啊,与大江南北为伴,再回想自己当初的选择,就会产生无穷的动力去奋斗。今年6月雨水过勤,连绵数天的降雨造成各地水灾。我们村委会吸取了去年排水不畅的教训,年初就一直抓好全村的排水工作,通排水管,挖排水渠,取得了明显的成绩。雨下得再大,我村都没有田块受淹。下去走访农户时,老百姓对我们的工作交口称赞。确实,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能与人民群众形成鱼水关系,做任何事情都能形成助力。

今年《大江南北》登载了《用柔肩扛起重担的女书记》一文,寥寥数笔刻画出一位为人民服务数十载而任劳任怨的基层工作者形象。文章中卢玲芳书记的该办的事不送礼我也全力去办,不该办的事搬来金山银山也不能办的一句话,对我有很大启发。确实,现在人仍然存在办事须送礼的思想,生怕不送礼办不成事情。我们就是要像卢书记一样风清气正,踏踏实实地为老百姓做实事办好事。

我村24组马建国的儿子马浩冉不幸罹患kt综合症,导致左腿发育不良,血管里还长了血管瘤。在走访困境儿童家庭时了解到他们家的困难,我主动和他们家结对帮扶,先帮助马浩冉申办残疾证件;再把他们家列为我村的低收入户申报。考虑到每年小孩都要去医院做手术,固定钢板,在医疗报销一块我又帮他们想办法,申请到慈善助医的款项。今年上半年,我区民政局对残疾人儿童有补助款项,我又帮马浩冉争取到了。他妈妈带了菜和鸡蛋感谢我,我都推辞了,我说:为你们家办点小事,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我们大学生村官不图名不谋利,就是来这里踏踏实实地做事情,办力所能及的小事的。就是要像卢书记一样,把为百姓办事作为理所应当的理念融入我们的血液,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感谢《大江南北》这个老朋友,他不仅教会我怎么做好日常的工作,也教会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在他的帮助下,我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迅速地成长,展翅飞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