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模板16篇)

地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模板16篇)

ID:7756333

时间:2023-12-24 17:58:35

上传者:翰墨

教学反思可以促使教师深入思考教学的本质和目的,不断追求教育教学的卓越。下面是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反思案例,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地理教学设计

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

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继续引导: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

b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c组: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组: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反思评语

1、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

在我们这小县城,由于初中地理并非中考科目,也就是常说的副科,学生甚至很多地理老师并不重视,所以在地理教学中,绝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觉得老师需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

例如:在上中国工业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看出。“学生老师”当的有模有样,台下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发言,班级反应强烈。我故意坐在学生中间,如果觉得某个问题答案不确切或占时间太多,不必重复回答,就举手站起来发言,以质疑的形式引入下一个话题。每个问题同学们都完成的很好。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纷纷要求第三节“中国的高技术产业”一节还由他们自己上。

课后反思:其实学生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关键在于老师能正确引导!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反思分析一下,原因在于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将这些内容由抽象的理论和图象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便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在教学设计时可以试着编写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

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允许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预测到了过一段时间天气会反常,故弄玄虚而已。

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

(2)周瑜为什么会因为"欠东风"而急出病来。

(3)我国形成最大季风区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4)我国东部季风区是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的区域,试说明其气候特征。

(5)你认为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这样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同时掌握天气,气候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象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3、对不足之处的反思。

以上教学反思似乎都是成功的例子。其实,每当空闲之时我还在反思:为什么个别学生上课时表情冷漠,眼神空洞,思绪游离在课堂之外……或许是因为没有及时赏识他的各种变化,还是因为没有满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转化还有哪些好对策,我在今后还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实现“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以及心灵世界的有机沟通”,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措施等,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本节课的设计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正确解读课程标准,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实施教学,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营造出活泼、欢快的课堂气氛,学生以“问题”为线索、以地图为工具进行合作探究,真正达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以致用的目的。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课堂密度较大,课时相对紧张,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处理起来略显仓促。

根据本章节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学生的年龄,原有知识的储备等情况,我对本课知识重新做作了一下整合,着重通过大量的识图,用图,析图等手段及运用多媒体,既注重知识的掌握又培养学生的能力。

七年级地理《海陆分布》教学设计及反思

掌握七大洲的名称、分布及各大洲之间的界线,并形成记忆。

(二)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出七大洲的轮廓及相对位置,建立世界海陆分布的空间概念。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初步掌握综合外部现象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提高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热情和愿望。

重点:七大洲名称和分布。

难点: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确定。

展示图片:神奇的奶牛

教师:这是什么动物啊 ?学生:奶牛。

教师:同学们,这可不是一般的奶牛,我觉得这头奶牛依靠其神奇的外表绝对有资格被评为国际农业形象大使的称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它到底神奇在哪里呢 ?教师:大家说得都很好。这头奶牛身上的花纹与众不同,俨然一个七大洲的轮廓图。那么同学们知道七大洲名称分别是什么吗 ? 他们又有怎样的位置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七大洲。

教师:同学们知道都有哪七个大洲吗?请同学们翻到14页,找出七大洲的名称。

找同学到黑板上进行回答。

教师:各大洲面积大小不一,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将各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怎么记最容易 ? 口诀如下: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活动:男女对抗赛 ( 看男生和女生谁答的题多)

1 .说出全部或大部分位于东半球的大洲。

2 .说出全部或大部分位于西半球的大洲。

3 .赤道横穿过哪几个洲的大陆 ?

4 .说出全部或大部分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5 .说出全部或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 ?

6 .跨经度最广的是那一大洲 ?

7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南面分别是哪几个大洲?

教师:知道了七大洲的名字,面积和分布,世界已在同学们的心中,接着我们来看看它们长什么样子,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看看各大洲的轮廓像什么?能否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画出世界轮廓简图。

活动:一笔画世界:打开地理图册11 页,找到:一笔画“世界”小活动,按照图册上画的箭头,试着画出一幅简单的世界地图。 ( 优秀作品展示 )教师:下面我请一名同学把七大洲的`名称填入黑板的图中,其他同学填在你的地图中。

过渡:画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洲和洲之间是藕断丝连的,那么靠什么来分开这些大洲的呢 ?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洲与洲之间的分界线。

大洲的分界线,并简单介绍分界线。 (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 乌—乌—大—土 ( 哭 ) 亚欧被分开后难过得呜呜大哭。 )过渡:了解了七大洲,现在我们做些小活动,考察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活动:选出七位同学,手持卡片面向全体老师和同学合作站出大洲正确的方位和距离关系,并简要概述各个大洲的位置关系。

本节课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世界的开始,是对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总体描写。教材突出了以“人地关系”为中心认识世界,使学生自然而然体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体现了新课程的人文性。主要内容有两方面,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及七大洲和四大洋。这部分内容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也将对今后学习世界地形、气候、自然资源、自然景观及区域地理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教材中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但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下面是我从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接受程度及自己讲课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如下反思:

本课从知识点来看,难度并不大,而且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知识已在小学或各种媒体中有所了解,所以,我引导学生利用课本和已有的知识,锻炼学生自学与整理资料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会系统的去学新知识。

在教学上,本节课采用以“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为主,辅助于地球仪和挂图,不断地创设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通过讨论和课堂练习,给大部分学生提供展示各种能力的机会,使学生动口、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尝自主学习的乐趣,让老师和学生达到很好的互动,并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讨论,在讨论中发现并掌握”。

通过课本上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多渠道去获取知识,明白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告诉他们要学以致用。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未知世界和新鲜事物有好奇心,发言都特别积极踊跃,但是我发现他们的总结归纳能力比较差,空间概念不强,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正确的加以引导。

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了解收集地理信息的各种途径,知道收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对获得的地理信息,通过对比、进行分析、综合、探究其特征与成因,思考其相互关系;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尝试组织筹划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交流精神。

教学重点: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三疑四学一悟”教学模式。

课前准备培训学生、小组分组及明确组内发言顺序。

教学要求评价标准。

互动对象教师学生。

一、设疑自学。

1、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

2、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解决问题。

3、要求学生把不懂得问题列出来。

1、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感兴趣的知识。

2、找出什么是自己以前知道的。

3、找出什么是自己以前不知道的。

4、学生自己举出不同的地图种类、类型。

5、地图的意义。

二、解疑合学。

1、教师巡视,引导。

2、针对不同组的讨论进行分析。

3、指出学生活学中的不足。

1、学生小组讨论学习。

2、通过互助解决问题。

三、质疑再学。

1、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想要获取地理信息有很多途径,书刊、杂志、报纸、电视、图书馆、互联网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为信息来源,而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地理知识不可能一次完全记住,也不能说过耳就忘,还必须学会思考,如何将这些信息综合,怎样让这些信息真正成为自己的,真正得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或是解释自然界、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或者是发现一些新的问题,现象。要考虑各种自然、社会要素,各种现象的分布,联系、对比,要找到其中的规律,一些相辅相成的因果关系等各个方面。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收集,勤动脑,细思考,大胆问,多假设,还可以借机鼓励有潜力,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

1、除了会看地图以外,要学好地理还需要有哪些方法。

四、拓展所学。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改进让我深深体会到,细微的改进在教学效果上能出现巨大的差别。虽然一个很小的改变对于老师来说没有多大差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所以通过这次的反思,使我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是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效”,特别在教学上,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改变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全面、多方位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最好的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对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有些拓展知识可能对初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太适合。

这堂课虽然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但仍有很多地方不足,还有待于提高。

1.地图类型:自然地图、经济地图。

2.地图的制作。

3.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地图上方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

比例尺形式: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4.收集地理信息的各种途径,

5.收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

《地势和地形》地理教学设计和反思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我国五种地形都具有)

4.引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课题

(板书)地形复杂多样

1.从图2.4上可以看到,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请同学们判断以下画片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地形。

2.提到地形:(读图)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学们在《我国地形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活动:首先教师把中国轮廓图画在黑板上,然后根据学生读图《我国地形图》,分别请三个学生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都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总结:

3.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这些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山的走向是指山脉的延伸方向。

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判断:

问:哪些山脉还是省区界线?

教师总结归纳(山东和山西省的分界线是太行山等)

4.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

(1)我们来看一下新疆的地形。教师总结:新疆的地形特点是“三山夹两盆”。

教师提问:哪两座山脉夹哪一座山脉?(学生回答)

(2)指导学生填表

5.(讲解)从《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上可看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不同走向的山脉犹如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纵横交织在祖国大地上,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山脉和山脉之间镶嵌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

教师小结:可见,有什么样的地形特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民俗习惯,民俗习惯深受地形的影响。

本节课我们首先明白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特征,在此基础上着重搞清了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及其两侧的主要地形区。

地理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置,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通过使用新教材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对地理的认知。

湘教版的这套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现方面,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二、转变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三、

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我们老师不要吝啬你的表场,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的,天真烂漫的,十分在乎老师那本来就不多的表扬,而伤心于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作学生智能的催化剂。

四、注重培养学生研究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照片、统计图表、统计数据以及进行各种社会调查,课外观察所得到的资料来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进而阐明和研究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人才的创造素质绝对不仅反映在知识和技能的占有程度上,更突出的反映在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和创新上。基于这点,在教学中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通过课堂设疑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发现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课内外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填图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相关地理概念、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等综合能力;通过地理课堂教具演示、多媒体演示及课题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及运用地理理论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地理课程中的课题研究内容以及学校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非常有帮助。例如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一第一章的课题研究《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要求学生通过连续观察、测量、记录、六次(三周之内)某一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证实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虽然该课题难度不大,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讲要很好的完成,科学步骤必须完整,要有观测、记录、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环环相扣,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道德、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都非常有益,甚至有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做该课题的同时,还会拓展研究内容,研究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日出日落方位的影响,加深对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的理解,同时又提高了科研能力;另外,这一课题的研究要求小组合作完成,这在学生学习方式上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既合作完成学习了知识,又学习了别的同学的优点,加深了同学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友谊,增添了地理学习的乐趣。还有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有许多对地理感兴趣的同学自发组成小组,推选出组长,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能力,主动探究提出问题,确定自己小组的研究课题,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合作开展调查研究。在这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中,无论课题研究的结果怎样,凡是积极参与的同学都能从中获得极大的收获,包括地理知识、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学习情感体验等许多方面。

教学设计与反思

1.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教学难点。

1.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2.西亚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3.西亚地区的动荡不安与本地区的位置、资源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

课题导入。

由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英联军轰炸伊拉克、美英联军进入巴格达、萨达姆铜象倒下及萨达姆被美军捕获的影视图片导入战争发生的区域:这是一个充满硝烟和血腥的地区,从古至今发生了多次战争,很多强国都想控制这个地区,以便从中获利。你知道这是什么地区?他们为什么要想控制这个地区?控制了这个地区会获取哪些好处?(板书:西亚)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各抒己见。学法指导:由影视图片激趣入题,转入讨论研究。

二、讲授新课。

教师导入:重要的地理位置。(板书:重要的地理位置)学生读图:《西亚的国家》,确认西亚的范围:

1.西亚的纬度位置。2.西亚的海陆位置。3.本区主要的海峡。4.丝绸之路、苏伊士航海线路图、土耳其海峡图。

(引导学生在图中依次找出并进行填图练习,注意大洲之间的界限)归纳:西亚位置极其特殊,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而今更成为海、陆、空运输的要道及中转站。

学法指导:读图分析,合作学习,巩固知识并解决问题。

教师导入:丰富的石油使得这个地区成为一个敏感的地区,谁控制了这个地区就意味着控制了这个地区的石油。(板书:丰富的石油资源)师生互动:观看有关西亚的石油资源的影视图片,共同读图分析西亚石油资源的特点。

1、能结合本校学生的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编排,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能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互动。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应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4、地理课本、地图册、教学挂图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够灵活。以后要多加强。

5、启发学生多问不够多,以后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多动脑筋思考地理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合作探究学习,也可引导学生深入大自然进行必要的科学考察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地理教学设计的预期目标,增强地理教育教学实效。

《地球的运动》探究教学设计。

【活动主题】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活动目标】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活动重点】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其中季节变化又是难点;

【课时安排】2~3个课时;

【教学方法】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讲授法等;

【教具】地球仪、手电筒各一个;flash课件;

【教材处理】从现象上看,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学生自小从生活中就有所了解。但要求学生从理论上解释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产生的原因。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请大家解一下原因。学生争抢回答: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

【活动】1.用手电筒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

2.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公转做简单的描述、评价、对比等。

二、地球的自转。

【设置问题】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

1.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2.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永远是白天。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合作、探究很快完成。接着,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在一定时间的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仍不能用很清晰的语言准确地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演示】。

1.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

2.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借手电筒的光束当太阳;

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三、地球的公转。

【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自由合作完成下面问题:1填表(用flash课件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运动)。

节气时间太阳直射点四季划分。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3.有一个地方一年四季昼夜平分,这个地方位于哪里?

4.结合生活经验,比较6月1日、12月1日昼夜长短情况。

5.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中是直着身子还是倾斜着身子?如果是直着身子,能不能产生四季?

教学中教师及时检查、指导各小组的活动。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地球自转自西向东一天(24小时)昼夜长短。

地球公转自西向东一年(365天)昼夜长短变化;四。

季变化。

四、地球上的五带。

【问题与假想】。

1.如下图:在三种情况下,哪个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多,地面的气温最高?

5.探究题:在生活中,太阳能装置如何放置,取得的采光效果最好?

带)。

【活动与练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五带》图,完成下面问题:

1、中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哪个?

3.全球最寒冷的大陆在哪里?

【小结】。

1.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大陆,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大陆。

【教学后记】教学中要贴近生活经验设计问题,尽量降低问题难度,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教学要求。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大陆漂移及板块学说的讲解,是学生掌握世界大陆、海洋形成的历史过程,并对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发生产生理性认识。

(三)情感目标。

1.联系当前南海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2.由我国在世界上所处地理位置及海域分布,激发学生努力建设祖国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

1.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及各自分界线。

2.大陆漂移及板块学说。

(五)教学难点。

1.七大洲、四大洋各自分界线的掌握。

2.大陆漂移及板块学说的讲解。

3.用大陆漂移及板块学说解释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

(六)教学过程。

1.七大洲、四大洋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及面积大小。

结合地球仪进行讲解,板书内容为:

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这里要特别强调,没有北极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课件内容设计:

世界大洲、大洋分布图。

讲到每个大洲和大洋时,把它的地理位置闪烁一下,现实面积大小。

2.七大洲、四大洋的分界线板书内容为:

(1).七大洲各自的分界线(一一讲解)(2).四大洋各自的分界线(一一讲解)。

课件内容设计:

世界大洲、大洋分界线图示,把山脉、河流、海峡等界限闪烁一下,一一讲解。

3.大陆漂移及板块学说板书内容为:

1.板块学说的发现及发展过程2.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3.板块学说发现的历史意义课件内容设计:

用动画把板块运动的历史过程用动画展示。

教学设计反思

《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本文的语言很美,写法上也着鲜明的特色:(一)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文章写“景”也写“人”,“景”与“人”交相晖映。“总——分——总”的结构,又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二)语言凝练,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我设计的是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主要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悟烟台的海四季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点。于是这堂课我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欣赏烟台四季的海的独特景观。2、了解烟台人多彩的生活。3、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一)品词析句教学烟台冬日的海时我主要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从作者是如何来描写的角度去品重点词,析重点句。并通过朗读来感悟冬日海的壮观。这样的设计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品析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语感。

(二)借图促情学生对于四季海的变化会产生疑问,在学生从文本中找答案的基础上,出示地图以及四季不同海景的图片,帮助学生对课文语言理解得更为透彻。

(三)朗读感悟美文欣赏,一是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去赏,另外要从朗读中去赏,所以教学时我设计了多种朗读,以情感朗读来体现语言文字的美妙,从而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地理教学设计

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陆地上各种水体不仅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密切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运动系统,而这一循环系统又是全球水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按照这样的思路,第一部分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第二部分讲述了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三部分说明了陆地水的运动更新,即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一、引言部分:

地理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恰当的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教师首先应熟知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这些都是进行学科教学设计乃至整个教学活动的灵魂,这些内容要在熟知的基础上烂熟于心,这样在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素材的选择时才能游刃有余。在多年的教学中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我都把课标的要求当做“第一号文件”。

在这一环节中,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要把教材放在首位,因为教材毕竟是全国各地专家和一线知名教师悉心编撰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兼备,进行删减和变动时要深思熟虑,稍有不慎就会变得不伦不类。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往往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尽量用使自己眼前一亮的素材。

所谓的难点,其实是我们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呈现方式,许多地方还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听不如看,看不如做。比如,在教学《地图》一节时,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间的曲线距离,教材上有一大段文字,我感觉不够形象,如何把文字变成动态的操作过程而使之一目了然呢?后来我采取了用flash做成动画进行演示的方式,既节省时间,又形象无比。学生在动画的启发下,出乎意料地想出用软尺直接量出地图上两点间的曲线距离再计算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不够精确,但毕竟是一个相对简便的方法,粗略地计算时是可以用的。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共性,所以想让学生喜欢地理,就要想方设法展现地理学科的特色美。地理是文理交叉的学科,所研究的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可谓包罗万象。学习地理是培养学生一种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除此之外,蕴藏地理知识的美图不胜枚举,就连我们每天使用的人民币上也有桂林山水、迎客松、壶口瀑布等。

教学设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因师因生而异,也会因时因地而异,不会是千篇一律,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我们只有不断琢磨和探索,才能不断提高和完善。总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在于“质实”,也在于“饰貌”。

教学设计地理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

设计木头凳初级中学于龙【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二节《长江沿江地带——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沿江沿海南北居中交汇的区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课以《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为课题,主要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特及影响因素。这两个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是本节内容的主线,也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指导思想。本案例将当前的经济危机融入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发展外向型经济受国际形势的影响.【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意识。

2.通过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地理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上节学习内容: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地图上找一找,南方地区哪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最优越?【学习目标】1.使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自主学习】1、读图7.13,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再结合7.15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性。

2、长江对上游的成都平原和下游的长江三角洲两个地区的发展起到的作用和差异。

3、读图7.19,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根据图7.21和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什么是“同城效应”?(2)区域的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浏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旅游景观。

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组内讨论】各小组内部进行讨论,把自己不懂或疑惑的知识组内分析、交流,把意见不一致的问题达成一致,最后还有不同观点的记录下来。

【小组展示】各小组根据自己准备的内容,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各小组的发言人数可以随意支配。在某个小组展示期间,其他小组把和自己地方标注出来,等待下一环节——组间答疑。如,自主学习的第1题,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小组之间的答案肯定有出入,有的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回答,有的小组也许只答自然方面等。

【组间答疑】通过上一环节的展示,好多小组有不一样的答案和不同的意见,此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各小组之间,各位同学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对某一问题进行辩论,使每一道问题的答案趋于完整、全面。

【教师点评】通过以上两个环节,教师对小组或同学回答不全面、分析不透彻的地方进行重点指导与分析。比如自主学习的第2题,河流的不同河段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和差异;教师要强调作用是有相同之处的,例如河流的灌溉作用,河流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等,但差异是两个地区的相互优缺点。

【学生、教师评价】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或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也可以对自己或本组的回答。

做客观的评价,最后教师对以上个人和小组做出评价,这样可以让评价机制更加多样化、更加全面化、更加公平化。

【达标检测】1、长江沿江地带四大城市群中,城镇最密集的是()a.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城市群b.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c.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城市游d.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起飞。回答6~7题。

(1)填出图中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______海,b______海,c______运河,d______(河流)。

(2)该地区的以____________气候为主,气候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路干线名称:ef_______线fg_______线(4)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____为主,是我国重要的______产区(粮食作物);由于这里河湖众多,也是我国重要的______产区。因而本区有“________”的美誉。

【知识点回顾】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达到熟记的目的,可以采取学生个别发展、分小组黑板写出等形式。如,下列知识点:

位置: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范围: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教学设计反思

题目: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全面掌握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技巧和策略。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修成果提交一篇完整的教学设计。

要求:

1.内容要包括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其中教学过程中要把每一个环节使用的媒体及设计意图写清楚。

2.字数不少于500字。

3.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系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四之《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

第一节内容。重点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结合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理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区别。

二、学生分析

高中生处于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有探究能力而且易于接收新事物。但他们不能全面认识事物,看事物只会停留在表面,不易抓住事物的本质,再加上哲学枯燥难懂,所以,需要教师运用现代信息媒介把晦涩哲学生动有趣,给予正确引导让他们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把握可能不够全面、准确和理性。

三、教学策略

贯彻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让学生感受到哲学比不是哲学家的事,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爱智慧之人。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理解发展的实质,能够区分哲学上的新旧事物;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运用多媒体,使哲学道理生活化、通俗化,理解哲学道理过程化、自主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树立起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

而上学的静止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2、难点:发展的实质

六、教学过程

2.问题:结合你们课前的调查资料和观看以下视频看那个小组能找出世界有哪些事物是发展的。

播放视频:生物进化论

3.学生小品表演:电脑算命pk传统算命

通过小品让学生理解把握新旧事物的本质,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老师加以点拨,然后在做题加强巩固,突破本框难点——发展的实质。

4.知识点小结。学生自己总结,老师补充。

5.集体朗诵诗歌《我相信》,不仅仅学习本框知识,而且用发展观指导学生要对未来充满信心,以本诗歌激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七、教学反思

1运用现代信息媒体运用网络资源,让知识生动具体,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带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探究合作还有小组荣誉,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但也容易促发小团体思想,老师要加以引导。

3这个课堂贯彻了以人为本思想,学生的主体性充分显现,学生思维和课堂都活跃,这就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备课准备更高。

八、板书

教学设计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思考、探索和解决寻找解决方案。反思总是指向教师自我的,教师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主体。教师反思的过程,是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努力提升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付诸于实践后,再不断地进行反思调整。只有通过反思,才会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加完善,更加合理;只有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进而对教学现象和问题形成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见解;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不断地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掌控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目的性。

在备课时,光靠经验或一本教材、教参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入钻研、领会教材,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驾驭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许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感受,科学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效果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学科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把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渊源于现实生活。这样独特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通过学习《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弥补了我十七年教学生涯中的许多不足。我知道了在教学中,只要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体系上以全新的思路进行改革,进行创新设计,那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不是一句空话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在基于实践的教学研究中经验的不断积累,新的教学思想也必然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逐步确立。从有经验的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一个条件是教师对教学不断地进行研究与反思。设计教案的过程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最好经历。

地理教学设计

1、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范围、首都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及其形成原因。

3、澳大利亚地形和气候的分布、特征。

4、城市、人口的分布特点。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看景观图片和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录像(或vcd盘),运用小组探究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记住主要的动物名称和生活特性。了解澳大利亚很早以前就孤立存在于南半球,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因而有了独特而古老的生物。

2、通过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分析本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分布图及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分析出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并通过填图记忆主要的地形区和气候分布。

3、让学生读图,采用自主式学习法找出人口、城市、矿产的分布式,再用小组研究式分析出区域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三)情感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澳大利亚人与环境的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学生通过澳大利亚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的事实,增强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重要性的理解。

(一)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澳大利亚以发达的农牧业、工矿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特征。

3、人口、城市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有独特古老生物的原因。

2、分析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二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第一课时。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见到了澳大利亚的国旗、国徽,就相当于来到了澳大利亚。因为我们知道,国旗、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所以,在任何时候,见到我们中国的国旗、国徽,就像是看到了我们的国家一样亲切。我们一定要爱护国旗、国徽呀!(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师简单小结介绍:同学们很快发现其中一只是袋鼠,而另一只动物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独特的,它就是形似鸵鸟、三趾足、两翼退化,不能飞翔的鸸鹋。同学们将它和你见过的鸵鸟比较一下各有什么特点?(鸵鸟能负重,两翼退化,不能飞翔,只起到辅助行跑的功能)。

3、澳大利亚人在国旗上都要做上动物的标记,说明澳大利亚的动物一定非常独特和可爱。那么,同学们就来详细地了解一下这些动物。学生自学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动物。(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兽的大袋鼠;形似鸵鸟鸸鹋;世界特有的卵生哺育动物鸭嘴兽;憨实可爱的考拉)。

老师播放有关录像或vcd,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

4、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自学了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的珍奇动物,从进化的角度讲,这些动物都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非常古老的生物种类,现成为人们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活化石。因此澳大利亚也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二、面积、人口与城市。

教师承转:为什么澳大利亚保存了这么多古老的动物,而且成为这个国家特有的动物呢?这些特有的动物和澳大利亚自然地理特点有什么关系?我们只有对澳大利亚这个国家了解以后,才能做出评论。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澳大利亚这个国家。1、展示课件: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的地图和大洋洲图。看书上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具体位置,结合大洋洲图,引导学生从图中读出澳大利亚位置特点及领土组成。(澳大利亚位于赤道以南,是个南半球的国家,周围被印度洋、太平洋所包围,南回归线从中间穿过。澳大利亚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附近的一些小岛)。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在拉丁语中意为“南方的土地”,并且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之所以保存着特有的动物,主要是由于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长期隔离造成的。

2、教师播放有关地球演化的录像带,同学们讨论思考下列题目。

(1)澳大利亚大陆大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

(2)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自然环境比较单一,生物的进化速度减慢,这些动物又没有生存的天敌,就能够生存至今)。

(3)南极大陆也长期孤立存在,为什么没有那么多特有生物?(南极大陆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教师引导:从时间、环境、天敌等方面考虑。

3、教师承转:澳大利亚生物独特,面积、人口和城市又是怎样的特点?

提问: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澳大利亚是世界面积第六位的国家,其面积数是多少?(769万平方千米)。

教师补充:澳大利亚是大洋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数只有1875万人。同学们计算一下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大约2.5人/平方千米)。

教师小结:人口密度大约为中国的1/45,澳大利亚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澳大利亚人口城市怎样分布的呢?(人口和城市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在东南沿海)找出主要的大城市(首都堪培拉,港口悉尼、墨尔本)。

出示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图。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的城市化水平很高,多数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的分布特点反映了人口的分布特点。

4、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本国著名城市的`图片。

教师播放有关著名城市的录像或vcd,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教师播放悉尼标志性建筑——悉尼歌剧院景观,提醒学生为什么2000年的成功的绿色奥运会能在悉尼举行?(拥有白帆逐浪的海,细腻迷人的沙滩,街道处处野芳幽香,佳木秀丽,海鸥盘旋,有闻名世界的建筑艺术经典——悉尼歌剧院、悉尼塔、海港大桥等)。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人口城市的分布与自然原因和历史原因都有关系,下一节我们再详细分析。

(二)第二课时。

一、“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导人新课: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澳大利亚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大家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和澳大利亚的经济状况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些问题。

2、教师提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与澳大利亚有关的产品吗?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在一些羊毛衫的标签上,发现标有“100%澳毛”字样,这些羊毛衫全部是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羊毛织成的。还有毛线、皮衣等)。

小结引入:

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3、教师(展示课件:澳大利亚养羊业占世界的比重及地位):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为羊特别多,所以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让学生学习了解76页阅读材料,了解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历史。(在200多年前,澳大利亚没有羊,18世纪后期,欧洲的殖民者随船带到澳大利亚29只羊。由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适于绵羊的生长和繁殖,绵羊的数量迅速增加。后来从西班牙引进了美利奴羊,这种羊产毛量高,现在,澳大利亚大部分是这种羊)。

教师小结:我们了解了澳大利亚的养羊业的发展史,是由于自然环境适于绵羊的生长,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本国的自然条件:提示从地形、气候等方面来考虑。

4、教师展示课件:澳大利亚的地形图。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分析澳大利亚的地形适于发展养羊业的条件。((1)东部山地:海拔800-1000米,主要有大分水岭。(2)中部平原:海拔不足200米平原。(3)西部低矮的高原:海拔200—1000米。西部的低矮高原和中部的大面积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天敌,可以四季放牧)。

指导学生读图:澳大利亚地形图上找出墨累河——澳大利亚最大河流,北艾尔湖——地势最低,澳大利亚盆地——大自流盆地。

引导学生分析农牧业与地形的关系。(西部的低矮高原和中部的大面积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天敌,可以四季放牧。地形不同,放牧的方式和发展农业与牧业也不同)。

5、出示气候图:讨论分析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点及适于发展养羊业的条件。

教师指导学生读澳大利亚气候图。

(1)找出南回归线,看看它穿过澳大利亚的位置,说出澳大利亚在五带中的位置。

(2)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讨论分析其分布特点(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南部的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点及适于发展农牧业的条件(中西部、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较干燥,适宜牧畜过冬和繁殖)。澳大利亚70%的羊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为什么?(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西南部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干燥,这些既适合于畜牧业又适合农业)。

6、教师小结:澳大利亚的人民充分利用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并且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也很高。下面看一段录像,了了解一下自动剪毛、机械化耕作的农场情景,并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7、教师小结:澳大利亚有发达的农牧业(板书),主要的农牧产品,大部分供出口,其中是世界上绵羊数最多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其次牛肉、小麦出口也较多。

教师承转:澳大利亚不仅有发达农牧业的优越条件,发展工矿业的条件也得天独厚(引入)。

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1、教师展示澳大利亚矿产分布图,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重要矿产?说出它们各自的分布地区。(铁矿,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煤矿: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铜矿:分布在东北部;还有金矿、石油、铝土矿、铅锌矿、锰矿、镍矿等等)。

教师小结补充:澳大利亚确实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具有埋藏浅、质量优、储量大等特点。

2、教师强调:二战后澳大利亚利用丰富的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了采矿业、冶金业和机械制造业,现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澳大利亚的工业是建立在丰富的矿产资源之上的,澳大利亚开采的矿石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是世界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由于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有人称澳大利亚是“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3、教师小结:澳大利亚有发达的工矿业。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向世人展示了澳大利亚发达的服务业。目前,澳大利亚的服务业已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其经济支柱。同学们,你认为在服务方面可为中国的2008年的奥运会提供哪些可借鉴的经验?教师提示:可以从城市环境、城市建设、全国的旅游交通及人文环境方面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谈谈你对澳大利亚的印象。

第四节澳大利亚。

古老的动物。

一、世界化石博物馆。

产生原因。

地广人稀。

二、面积、人口与城市。

主要分布在东南部。

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发达的农牧业。

四、“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发达的工矿业和农牧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