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的导游词优质

绵山的导游词优质

ID:777927

时间:2023-07-03 18:27:37

上传者:曹czj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绵山的导游词优质篇一

绵山,亦名绵上,后因春秋晋国介之推携母隐居被焚又称介山。它地处汾河之阴,距介休市区20公里,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对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条支脉。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寺神庙、革命遗址集于一体,是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

绵山之所以享誉海内外,千百年来登临者络绎不绝,在于它步步有景,景景有典。椤严会、李姑岩、蜂房泉、天桥、朱家凹、抱腹岩、小蜂房泉、银公洞等数以百计的天然岩洞堪称奇观。抱腹岩之“腹”大,抱二百余间殿宇、馆舍及一两万名游人于“腹”内,容两千年历史文明于其间,堪称天下第一岩。兔、鹿桥、天桥、古云梯、铁索岭、慑神崖等险道惊魂慑魄,令人赞叹叫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述“绵山石桐水”千回百转,飞流激荡,次开发形成了五龙瀑、水帘洞等形态各异的瀑布群体。大小蜂房泉数百个悬垂的天然石乳,“乳汁”清洌甘甜,如珍珠断线,滴落有声。此山此水即使在名声显赫的三山五岳也难寻难觅。全国柏树之冠——秦代古柏以及龙柏、虎柏、兔柏、鹿柏和原始柏林,组成了一个仙境般的“柏树王国”。天下名碑——《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和宋、金、元等历代碑刻,以及云峰寺石佛殿、马鸣菩萨殿、明王殿和天桥须弥殿、五龙峰五龙寺的大量宋代之前及宋、元、明雕塑异彩纷呈,颇具文物价值。东汉古刹铁瓦寺、三国曹魏抱腹寺、北魏鸾公岩和唐代回銮寺等诸多寺院,以及建筑面积为三万多平米的天下第一观——大罗宫,寺庙的古老、众多和宏伟也为其它名山所不可比拟。以上奇岩、险道、秀水、古柏、唐碑、宋塑、名刹、巨宫和真神介之推、真佛空王佛,以及流传千年而不衰的寒食清明习俗,组成了绵山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使人因目不暇接、思绪万千而留连忘返。

绵山地势险要,历来兵家必争。隋末唐初李世民曾在绵山下雀鼠谷大败宋金刚,收降尉迟恭。一百二十回《水浒传》留下了田虎带领农民起义军与官兵对垒的故事。绵山还记载有南宋李武功、李实领导义军抗击金兵入侵的事迹。明末太原武总兵也曾依托绵山收复失地,以图再起。抗战初期,冯玉祥将军所属方振武部在绵山举行了震惊中外的抗日誓师。之后介休县长张德含、牺盟会特派员李志敏在绵山组建抗日民主政府,坚持了长期的敌后游击战争。绵山又比其它名山多了一道“可藏甲上万”和爱国主义的特殊风景线。

绵山开发,开始于原始人的群居生活。道家活动开始于春秋时期,此时介之推已携母来绵山隐居。东汉建安年间,绵山已有佛教寺院——铁瓦寺。《介休金石略》载:“摩斯塔下有寺,东汉建安年建,皆铁瓦,悉铸施者姓名”,据今已有一千八百余年。以后规模较大的开发建设有五次:三国曹魏时,高僧迪公考察筹划,魏明帝曹睿特诏建绵山抱腹寺;北魏高僧昙鸾于绵山抱腹寺及山之阴聚徒说法,弘扬净土宗教义,并创建鸾公岩;唐代高僧志超择地绵山,创立禅林,修炼成佛,后唐太宗李世民敕建云峰寺;元末大火后,明晋恭王朱等人主持修复云峰寺等寺院,之后历代又有增修。

绵山毗邻平遥古城、双林寺、镇国寺,与灵石王家大院、资寿寺联为一体;同时又是介休市区玄神楼、后土庙景区和洪山、张壁古堡、弘济寺景区的“龙头”,起着重要的影响辐射作用。它又与沁源灵空山、灵石石膏山形成一个地域辽阔,各具特色的“旅游金三角”。加之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接待服务设施日臻完善,冬夏温差不大,一年四季皆宜游览,尤宜冬日雪霁,是一个有着广阔开发前景并极具独特个性的旅游胜地。

绵山的导游词优质篇二

绵山,又名绵山,为春秋五国晋文公名臣介子推与其母隐居所焚,又名介山。位于汾河之阴,距介休市区20公里,横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县,最高海拔2566。6米,相对高度1000多米。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个分支。是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中国寒食节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寒食节清明文化博物馆。

自然风景很美,是省级风景名胜区。绵山早在北魏就有寺庙建筑,初唐就有相当大的佛教禅林!

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晋国的儿子重耳流亡国外。在最艰难的时候,他推臣介子“割股为君”。19年后,重耳作为君主回到中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奖励了英雄,但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认为他顺应天命帮你恢复国家,不愿意和拿功劳求赏的人作伴。他的随身妈妈隐居在介休绵山。晋文公听说这件事很惭愧,所以他来到绵山寻找它,但没有成功。文公别无选择,只能下令释放火烧山。他想把他赶出去。然而奸臣故意陷害他,把四周的山都烧了,直到火灭。才发现介子推着他母子相拥,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纪念介子推,文公在介子推忌日下诏禁烟、禁冷食。

寒食丧,是怕再点着烧绵山。这大概和五月端午屈原死的那天,用龙舟把粽子扔进汨罗江是一样的。一是纪念屈原,二是怕鱼再糟蹋屈原的身体。这是人们记住他们热爱的历史人物的最好方法。同期的两个苔莎,一南一北,双星映;一水一火,去义;一条河和一座山将永远载入史册。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代的寒食节已经成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寒食节本来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到了晚唐才演变成一个节日。2000多年后,寒食节终于发展成为生者孝敬,祖先享受美食的盛大节日。

绵山的导游词优质篇三

正值酷暑,炙热的天气令人实在烦燥!早就听闻绵山胜景令人流连,索性约好友一起游玩!如果不是亲历,我很难相信在黄土飞扬的山西,会有如此奇绝美妙的山水。它的奇绝,足以让人惊魂;它的美妙,足以令人心醉!

由于对绵山不很熟悉,于是和朋友商量着联系了一个旅行团,随团出游。一清早就乘车出发了,抵达绵山时已近10∶00。坐在车上,盘山而行,只见四处是悬崖峭壁,如斧劈刀削。重重山崖绝壁间,工整平直的道路,决非单凭人力所能及,这山势本身便是一道奇观。更令人称绝的是绵山上的建筑,多是依绝壁而临深谷,仿佛已溶入山体;还有的竟以悬崖为基,公路为顶,日日受车轮碾踏,却无坍塌之虑。再看险峰之上,也有寺庙悬于半空,凌空而架的阶梯,刻画出巨大的之字,觉得惊险万分。

我们的导游是一个年轻的小姑娘,精神而干练。在她的讲解下,让我对绵山的历史有所追寻。绵山,可上溯至春秋年间。那个曾在危难之际挽救晋文公重耳,并且辅助他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国家后归隐的介子推就隐居于此,直到他被焚烧于此。于是,留给后人了一个关于寒食节的典故。在其后,有张良、朱元璋的足迹遍及此地,而唐太宗李世民则更是在这里安营扎寨,山头上至今留有唐营的遗迹,让人时不时浮想起当时征战的场面,似乎还可以听到战鼓的号角。

虽然是在盛夏,可我们还是顶着烈日,一口气爬到了山巅。站在山颠,擦干汗水,举目四望,一种包容天地、吞吐万物的气势扑面而来。很早就期盼着“会当凌绝顶”的感觉,可是,我们感觉的不是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而是一览群峰低。

也许正由于我们在险峰之上,才有幸真正领略了它的无限风光。难怪如此陡峭的山,而千百年来登临者却络绎不绝。绵山,它不仅陡峭奇绝,更蕴含着一种内在的充满慈悲为怀的佛性的灵光。它集道、佛、儒三教于一体,方圆几十里的岩上岩下,名刹古庙星罗棋布。

我和朋友仅有一天的游览时间,所以,只是就近游览了绵山最著名的大罗宫\云峰寺\水涛沟。云峰寺原名抱腹寺,因建于抱腹岩而得名。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距今一千七百余年。抱腹岩坐东面西,高60米,深50米,长180米,分上下两层,抱二百余间殿宇、馆舍于“腹”内,容两千年历史文明于其间,为天下“绝无仅有”。抱腹岩顶壁挂铃,场面惊心动魄,令人赞叹叫绝。铁索岭是天下最古老的攀崖铁索险道。铁索岭的铁索和下方云梯悬挂于唐代之前,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当年登山的一条险径。明末清初大学者傅山于崇祯十年(1637)题写的长联,清光绪三年(1877)皇帝所赐“慈云法雨”御匾,以及当代著名学者,邑人张颔所题“抱腹栖云”的匾额,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空王佛是云峰寺以及整个绵山供奉的佛祖,据说是汉人中最早成佛的人。这个佛祖俗名叫田志超,他对佛教禅宗的弘扬做出了巨大贡献,后圆寂坐地成佛。殿内供奉的佛像是他的包骨真身,是佛转世后又成佛的空王佛。据传当年李世民为感谢田志超“解民倒悬”之恩,率众臣朝山拜佛。在抱腹岩,当得知田志超己圆寂西归,李世民不禁仰天长叹:“此行空望佛矣!”顿时天空出现了“空王佛”字样,于是唐太宗下旨在这里修建了空王殿。殿内所有构件,包括台座门拱等都保持了唐代以前的风格。

在云峰寺的石佛殿等殿宇内,大量宋代之前及宋、元、明时期的雕塑异彩纷呈,颇具文物价值。站在这古洞前,望着这横空出世一般大腹便便的抱腹岩,我在想:抱腹岩,你也像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一样能容进天下难容之事吗?不过有一点我已清晰:它腹内包容的绝不只是二百余间殿堂庙宇,更包容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沧桑和道德文明史。站在岩下,看到陡立的岩壁上有无数系着红绳带的挂铃在风中摆动唱响。原来抱腹岩挂铃是绵山的一绝。据说,每逢庙会,许多了愿的善男信女们就雇人从岩顶将挂铃者用绳子吊在半空,然后利用前后晃动的力量将人悠进洞内,用铁钩钩住顶壁打楔系铃,操作完毕再用绳子把挂铃者放到岩下。场面惊心动魄,令人惊叹不已。岩壁上的一个个红色的银铃,向佛主表达着一份份真诚,向人们展示着一份份美好的夙愿。我想如果佛主真的有灵的话,一定会为这些善男信女的虔诚而感动的吧!

站在云峰寺的顶峰上,仰望天空,天蓝蓝,云淡淡;举头看山,山巍巍,草青青。峭岩绝壁,殿宇林立,古筑肃然,钟声悠悠,香烟缭绕。佛光普照的那一份空灵之感,大概只有此时此地才会有的吧!有人说,大海能净化人的灵魂。而我却要说,大山也同样能净化人的心灵,何况是这样充满灵性的名山。绵山,在我心中是一幅画,一首诗,看它读它,心灵深处那种只可感知而不可言喻的感觉,就好像自己真的已经触摸到了这山的灵秀之气。“道通天地大,德贯古今长”,无意中我把那个高大的殿宇门相的话记在了心里。

最后一个景点是水涛沟。与山而言,我更喜欢水的灵动,水涛沟从名字听来就知道一定少不了水,我一直喜欢有水的山,这样的山更显得出尘的美,只可惜刚进景区,天色即变,也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能久留,刚进山就出山,顷刻间大雨倾盆直下,虽遭大雨,却一点不影响我们的心情,通过车窗,绵山在整个风雨中显得更加妖娆。

绵山的导游词优质篇四

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是介休绵山,绵山是太行山支脉,海拔高度为2000多米,因山势绵豆而取名为绵山。后因春秋时期晋臣介子推被焚此山而名声大震。历代都在绵山兴建了许多寺院禅房,于是成了著名的佛教圣地。而且绵山风景绝佳,也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之一。从介休南行20公里到达绵山脚下的兴地村,在兴地村有一处值得一看的地方,就是我们在游绵山之前先参观的第一个景点——回銮寺。

回銮寺是由于唐太宗当年到绵山想登山未成在此回銮而得名。当时唐太宗还留下题诗一首:“回銮游福地,极目玩芳晨,宝刹遥承露,天花近足春。焚钟交二响,法日转双轮。寂尔真仙境,超然离俗尘。”大家请随我进寺内参观。这座寺庙在五代时曾遭战乱的破坏,宋代时又重新修建。寺内院落宽展宏敞,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左右垛殿和东西配殿。从天王殿向内观望,虽然院内建筑物不高,却庄重、肃穆。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殿,原有元代泥塑佛像群和铁佛像、木雕佛像,而且四壁绘有元代壁画,可惜十年动—乱中被毁掉了。现在寺内生长有古松、龙槐、杉树等,夏日槐荫如伞,四季古松清幽,给寺内增添了勃勃生机。

我们现已到达绵山的第一个重要景区——龙头寺。龙头寺是绵山入口处的咽喉,地势十分险要,从这里向南可直插绵山腹地。寺分为上下两层,上为龙头寺,。下为关帝庙。从龙头寺出来,沿途两山对峙,怪石磷响,风景绝佳。小路像一条飘带盘绕山腰。朋友们请继续向上爬。在这个险要处,有一个巨石垒堡当道而立,高约7米,宽4米,在堡门里有屋子,供人看守。门前是一条很深的沟,设有门板吊桥。从上面的了望孔口能看见进山的人。如果放行就将吊桥放下,待来人通过后,便又将吊桥扯起。门的左右是深渊绝壁,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继续前行,不远处就可看到一高数十米,宽三四余米的凹崖,崖根处有数十个碧绿的石乳倒挂在石壁之上,被称作“石乳泉”,据说此水可疗痼疾。过了石乳泉,山势愈加险要,沿途群峰环绕、烟云缥缈、两山对峙,不知脚下的路在何方。其实“绵山十里山水画卷”这才开始。首先看到的是建于悬崖绝壁处的白云洞,洞内有团团白云不断涌出,据说还能预测阴雨。过了白云洞,来到一座木桥上,桥上怪石嶙峋,桥下万丈绝涧,行人都必须贴壁而行,万分小心,可见桥之险要。传说绵山山主田志超最初来绵山时,前有断崖挡路,后有猛虎追赶,幸有鹿兔以蹄相搭,方才通过。所以这座桥就被后人称之为“兔桥”,前面1公里处的另一座桥被命名为“鹿桥”。

绵山的导游词优质篇五

不远处就可看到一高数十米,宽三四余米的凹崖,崖根处有数十个碧绿的石乳倒挂在石壁之上,被称作“石乳泉”,据说此水可疗痼疾。过了石乳泉,山势愈加险要,沿途群峰环绕、烟云缥缈、两山对峙,不知脚下的路在何方。其实“绵山十里山水画卷”这才开始。首先看到的是建于悬崖绝壁处的白云洞,洞内有团团白云不断涌出,据说还能预测阴雨。

过了白云洞,来到一座木桥上,桥上怪石嶙峋,桥下万丈绝涧,行人都必须贴壁而行,万分小心,可见桥之险要。传说绵山山主田志超最初来绵山时,前有断崖挡路,后有猛虎追赶,幸有鹿兔以蹄相搭,方才通过。所以这座桥就被后人称之为“兔桥”,前面1公里处的另一座桥被命名为“鹿桥”。

过了“免桥”、“鹿桥”,再攀127级石级便是绵山的主要风景区——抱腹岩。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就深藏于这一巨大的岩洞之中,除抱腹寺外,此处还有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石佛殿和五龙殿等建筑,这些建筑都深藏在抱腹岩的腹中,雨雪无法侵入,这种清幽险绝的景象实属罕见。

龙母依旧大怒,志超又耐着性子说:“佛家慈悲为怀,俗话冤仇还宜解不宜结呢,况且我们往日无仇,近日无恨,有啥不能商量的!”龙母自觉语失,反问:“有何主意?”志超说:“咱们对奔,三盘两胜定输赢,如果您赢了,我就远走高飞,假如您输了,您就让出介山。”龙母自信自己棋艺高超,是不会输的。那么结局如何呢?大家一定猜出是志超胜了龙母。此事很快传遍了各州府县,人们都虔诚地向他顶礼膜拜,奉作神仙。

绵山的导游词优质篇六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是介休绵山,希望一路上我们一起同游,能够带给大家一次美妙的旅程。绵山是太行山支脉,海拔高度为2000多米,因山势绵豆而取名为绵山。后因春秋时期晋臣介子推被焚此山而名声大震。历代都在绵山兴建了许多寺院禅房,于是成了著名的佛教圣地。而且绵山风景绝佳,也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之一。从介休南行20公里到达绵山脚下的兴地村,在兴地村有一处值得一看的地方,就是我们在游绵山之前先参观的第一个景点——回銮寺。

回銮寺是由于唐太宗当年到绵山想登山未成在此回銮而得名。当时唐太宗还留下题诗一首:“回銮游福地,极目玩芳晨,宝刹遥承露,天花近足春。焚钟交二响,法日转双轮。寂尔真仙境,超然离俗尘。”大家请随我进寺内参观。这座寺庙在五代时曾遭战乱的破坏,宋代时又重新修建。寺内院落宽展宏敞,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左右垛殿和东西配殿。从天王殿向内观望,虽然院内建筑物不高,却庄重、肃穆。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殿,原有元代泥塑佛像群和铁佛像、木雕佛像,而且四壁绘有元代壁画,可惜十年动乱中被毁掉了。现在寺内生长有古松、龙槐、杉树等,夏日槐荫如伞,四季古松清幽,给寺内增添了勃勃生机。

我们现已到达绵山的第一个重要景区——龙头寺。龙头寺是绵山入口处的咽喉,地势十分险要,从这里向南可直插绵山腹地。寺分为上下两层,上为龙头寺,。下为关帝庙。从龙头寺出来,沿途两山对峙,怪石磷响,风景绝佳。小路像一条飘带盘绕山腰。朋友们请继续向上爬。在这个险要处,有一个巨石垒堡当道而立,高约7米,宽4米,在堡门里有屋子,供人看守。门前是一条很深的沟,设有门板吊桥。从上面的了望孔口能看见进山的人。如果放行就将吊桥放下,待来人通过后,便又将吊桥扯起。门的左右是深渊绝壁,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继续前行,不远处就可看到一高数十米,宽三四余米的凹崖,崖根处有数十个碧绿的石乳倒挂在石壁之上,被称作“石乳泉”,据说此水可疗痼疾。过了石乳泉,山势愈加险要,沿途群峰环绕、烟云缥缈、两山对峙,不知脚下的路在何方。其实“绵山十里山水画卷”这才开始。首先看到的是建于悬崖绝壁处的白云洞,洞内有团团白云不断涌出,据说还能预测阴雨。过了白云洞,来到一座木桥上,桥上怪石嶙峋,桥下万丈绝涧,行人都必须贴壁而行,万分小心,可见桥之险要。传说绵山山主田志超最初来绵山时,前有断崖挡路,后有猛虎追赶,幸有鹿兔以蹄相搭,方才通过。所以这座桥就被后人称之为“兔桥”,前面1公里处的另一座桥被命名为“鹿桥”。

过“免桥”、“鹿桥”,再攀127级石级便是绵山的主要风景区——抱腹岩。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就深藏于这一巨大的岩洞之中,除抱腹寺外,此处还有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石佛殿和五龙殿等建筑,这些建筑都深藏在抱腹岩的腹中,雨雪无法侵入,这种清幽险绝的景象实属罕见。

在空王殿,殿中央是一尊金身塑像,关于这尊塑像还有一段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据说这就是绵山佛主——“空王古佛”。空王佛是田志超的化名,相传是隋末唐初人。志超自幼好学,才华过人,7岁入学,遍读经、史、子、集,长大后,父亲不幸去世,家境衰落,于是到太原蒙山开化寺拜师学艺,5年之后学业有成,来到了绵山,到达后当天夜里在抱佛寺内找了一间空房住下,第二天黎明,志超刚起床,就听一妇人喃喃自语:“哪里的野人,好生无理,缘何占我房舍?还不快快离去。”志超寻声而望,原来是正殿中正襟危坐的龙母。志超见这妇人满脸刁钻尖刻,心里老大的不高兴,但又想自己初来乍到,便捺住性子,整理好衣冠,纳头就拜,说:“贫僧冒昧,出家人四海为家,我见天色已晚,屋内又空着就住了进来,请多多恕罪。”谁知龙母听后勃然大怒:“好你个大胆的汉子,绵山方圆百里都姓龙,谁人不知,哪个不晓?而今我不让你住,你就住不成!”志超说:“龙母且息雷霆之怒,咱们慢慢地商量。”龙母依旧大怒,志超又耐着性子说:“佛家慈悲为怀,俗话冤仇还宜解不宜结呢,况且我们往日无仇,近日无恨,有啥不能商量的!”龙母自觉语失,反问:“有何主意?”志超说:“咱们对奔,三盘两胜定输赢,如果您赢了,我就远走高飞,假如您输了,您就让出介山。”龙母自信自己棋艺高超,是不会输的。那么结局如何呢?大家一定猜出是志超胜了龙母。此事很快传遍了各州府县,人们都虔诚地向他顶礼膜拜,奉作神仙。

在抱腹寺内,仍保存着许多重要的碑刻。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就深藏于此,此碑通高3米,宽1米,厚35厘米,碑两侧刻有唐、宋及金人题记。

铁索岭是抱腹岩上面一个高约200米的山岭,游客手抓铁链斜身而上,回头就是万丈深渊,使人头晕目眩。向上可到达绵山的最高峰,如登上峰顶,峰峦迭翠,一片绿色世界,在东南处草坪上立着三块矩形巨石,据说那儿就是当年被焚死在绵山的介子推的殉难处。

“火焚绵山”的故事许多人都听说过,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事。据《左传》和《史记》记载:春秋时,晋国有个人名叫介子推,他为人正直,是有名的忠臣孝子。在晋国公子重耳被赶出国门在外避难时,介子推忠心耿耿随重耳在外漂泊了十九年。一次重耳途经卫国,饥不能行,众臣争采野菜煮食,重耳难以下咽,这时介子推便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汤让重耳吃,重耳感动不已,夸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重耳结束流亡生活,到国内当上晋文公之后,流亡时跟随他的群臣争相邀赏,惟独介子推悄然离去,他说:“我宁愿终生贫困,也不愿贪天功为己功”,便背上自己的老母,进入绵山隐居起来。此事不久便被晋文公得知,立即前往绵山,但介子推死活不肯出来相见。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决定举火焚林,他认为这样一来,介子推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会背母亲逃出山中。结果介子推宁死不出山,和老母相抱,被熊熊烈火烧死在山中。晋文公焚山时正值“清明节”前一天,后人为纪念介子推,每逢此日都不忍举火,冷食一日,“寒食节”从此便流传下来了。

从抱腹岩下行,我们将看到前方弯道上有五个特殊的山峰,这就是“五龙墓”。传说五龙死后就葬在这里。北宋文人为这段山水作了写照:“路尽山尤险,溪深水愈豪,寺楼今不见,依旧五峰高”。

朋友们,过“五龙墓”不远就到了舍身崖,所谓舍身崖,就是指旧时儿女为父母消灾免难,舍身投崖处。这里地势险要。继续往前走便到了“一锅泉”,这里地下埋一铁锅,水由崖壁流入锅里,游人常掬水而饮,味道甘甜。参观完一锅泉,我们就该往回返了。

女士们、先生们,秀丽壮观的绵山离我们渐渐远去,愿今日之游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