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报告(汇总17篇)

事业单位改革报告(汇总17篇)

ID:7779771

时间:2023-12-24 23:49:40

上传者:念青松

单位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以下是一些单位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供参考。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表

133010400033。

法定代表人。

章xx。

开办资金。

1138.6万元。

住所。

江干区双菱路16号。

宗旨和业务范围。

以社区为范围,面向居民主动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举办单位。

杭州市江干区卫生局。

受奖惩和有关评估情况。

1、被浙江省卫生厅授予“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称号。

2、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3、被浙江省优生优育协会授予“浙江省育儿健康教育基地”称号。

杭州市江干区采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范围为洁莲、芙蓉等15个社区,20xx年度门诊人次25.6万,体检2.84万。

全中心事业编制156,在编职工98名,编外合同制员工13名。

卫技人员中高级职称10名,中级职称46名。

上一年度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上一年度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xx年度,我单位在江干区卫生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注重优化提升强基本,中心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1.卫生设施基础有力加强在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原房管站800平方房屋用作中心的保健楼。

区卫生局高度重视投入近500万用于中心内部整体装修及设施、设备的改造提升并列入20xx年江干区政府实事工程项目。

2.卫生信息建设加速发展。

中心在大厅设置了自助服务区,包括自助挂号、自助查询、自助取化验单、自助检测。

3.卫生人才队伍有机更新。

切实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先后邀请省市专家来中心岗位培训10余次,专家定期坐诊,现场进行传、帮、带,至上级医院进修学习4人,参加各类短期培训班70余人次。

(二)注重统筹发展促均衡,公共卫生服务更加完善。

1.接种环境大变样。

新扩建的预防接种门诊整个流程从预检、取号、登记、接种、留观标识清楚,不走回头路,年底以高分通过了五星级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杭州市的评审。

2.妇幼管理创星级。

设置保健楼,健康人群与患者从功能区域上分离。

管理设立ab岗,划分相对独立责任区块。

中心妇儿保门诊均成功创建杭州市五星级妇保、儿保门诊。

3.全区管理有突破。

启动市级星级门诊创建工作,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明显提升。

剖宫产率43.44%,比2012年下降6.6%,位居杭州地区先列。

(三)注重提质增效强管理,医疗服务行为更加规范。

1.“四定”控费更规范。

全面实施“四定”控制法,运用电子系统对医务人员“开方用药”实行动态监控,实施一年来,抗生素使用比例17.76%,静脉点滴处方比例4%,在全区处于较低水平。

2.“四诊”服务更便捷。

一是预约诊疗。

开设2个全科预约门诊,延伸服务,预约制在妇保科、儿保科、口腔科、针推科等进一步推广。

二是定制诊疗。

设立“慢病联合诊疗中心”,有健教候诊区、监测区、诊室。

首席医师坐诊,做到边诊疗边管理。

三是联合诊疗。

开展医护联合、多科联合、上级专家联合,推出高糖联合、糖眼联合门诊等。

四是双向转诊。

通过区邦泰预约与省预约挂号平台,直接转诊到上级医院专家处,落实回访使管理延续。

二、取得的主要效益:中心开展“我们的价值观”活动,党团联合结对采荷老人公寓,种种举措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好评,居民满意率达90%以上,在卫生系统第三方满意度测评中位居第一。

三、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20xx年没有变更情况。

四、涉及诉讼情况今年没有涉及诉讼事项。

五、社会投诉情况今年共接到社会投诉6起,其中医疗质量方面3起、服务流程方面2起、后勤保障1起,中心通过了解、协调、解释与整改等措施都已解决。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心文化建设有待深化突出特色---荷文化,慢病管理有待进一步精细化,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

七、下步打算。

1.强化慢病管理,提升健康服务能力。

年检结果。

合格。

举办单位。

审核意见。

经审查,以上情况属实,同意申报。

杭州市江干区卫生局(盖章)20xx年3月31日事业单位年度报告表2。

事业单位改革发言

我们__镇在全面实施乡镇机构改革中,为推动乡镇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在干部职工心理承爱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克服困难,积极探索,认真推行了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截止到20__年3月25日,我镇家事业单位全面实行了聘用制,____乡镇事业单位职工竟聘上岗并与本单位签订了聘用合同。顺利完成了单位、人事改革的任务。现就我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基本情况,向县委、县政府总结报告。

一、主要做法。

在推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中,我们本着先易后难,逐步到位,积极稳妥的工作思路,坚持民主、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政事、事企分开的原则;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建设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原则;人员坚持分流因地制宜,广开渠道思想疏导核政策引导相结合的原则。认真实践,不断总结完善,保证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平稳推行。

1加强领导,保证事业改革顺利进行。为确保本次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们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曹喜元同志为主的事,党政领导为组员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领导小组。经党政联席会集体研究拿出__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为全镇铺开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做好基础。2、抓住机遇,推行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截止20__年年底,我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全面启动前,由于我镇严格控制事业单位用人的标准,使全镇各站所人员编制控制在__年县编委核编时的____,____单位。这也就为__事业单位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今年到现在为止通过调整部局、精简机构和人员,优化组织结构,对职能弱化、经济和社会效益低下的事业单位予以撤消,对业务相似、职能相近的“七站八所”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合并,大力精简事业单位机构,按照“减人、减事、减支”的原则,按县编委的要求重新核定了我镇事业单位人员编制。通过改革,事业单位由改革前的平均____左右减少到____,全镇共减少____单位,人员由____精简到____。

3、周密计划,精心组织实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推行干部竞聘上岗。多年来对这件事说的多,做得少,更没有经验。为了把事业改革推行好,我镇按照县人事局改革指导意见周密计划,精心组织。分二步进行,第一步先组织全体事业干部竞争上岗。我镇事业单位人员精简率在____左右,因此人员竞争上岗十分激烈。在组织竞争上岗过程中我镇都严格按照公开报名、资格审查、文化考试、民主测评、组织考核等程序进行。做到公开、公正,上岗合理,下岗服气;第二步对竞争上岗胜出人员实行聘用制。在我镇事业单位人员聘用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国家人事制度改革政策,省、市、县的改革办法,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竞争的办法和细则,对竞聘程序、竞聘合同、岗位职责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4、强化监督,实际阳光操作。在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竞岗、聘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了四严五公的原则,即严格程序、严格条件、严格纪律、严格政策,公开、公正、公平、公论、公示,实行阳光操作。在竞岗、聘用过程中,一方面请镇纪检人员、镇人大代表、全体机关干部对竞聘人员的考试考核、民主测评、决定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增强工作透明度;另一方面,坚持公示制度,竞聘人员的名单向社会公示;考试考核的情况向社会公示;民主测评情况向社会公示;拟聘人员及岗位职责向社会公示,接受广大群众监督,做到公平、公正。

5、坚持无情分流,有情操作。由于我镇事业单位未聘人员较多,安置难度大,从本镇实际情况出发,对未聘人员坚持无情分流,有情操作,探索了多渠道、多途径安置乡镇事业单位示聘人员的办法。对符合退休条件的及时办理退休手续;未聘或与单位解除人事(劳动)关系人员,从事经营性活动享受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有关减免税金和行政性收费等优惠扶持政策,有关政策按《关于贯彻落实下岗企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辽政办发[20__]12号)精神办理;对从事开发荒山、荒水、荒地、荒滩,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的,3年内免征农业税;对领办、创办企业和经济褓的享受国家和省关于新办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聘后的选聘合同制干部,由政府与其办理解聘手续,按辽人发[20__]18号文件规定,落实待遇对辞职人员。目前全镇申请退休____,分流安置乡镇事业单位未聘人员人,没有出现严重事故和越级上访事件,从而保障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平稳实施。

二、主要成效。

通过近三年的努力,一个星期的超作,我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基本结束。归纳起来,我镇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将给干部职工带来6种新的变化。

1、减人增效。乡镇站所合并,改变了过去7站8所的老局面,改变过去有职无人,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局面。同时财政减少人员开资,也减轻了负担。同时多个单位业务将同时由____或几人担任。这样人的积极性也被极大调动起来,增加了工作量也提高了效率。

2、转变职能。农口站的合并,也使过去农村事业单位的职能发生了转变。由经营管理转变为服务管理,使经营与行政指导脱钩,职能变为单纯的涉农服务职能。

3、转变思想观念。乡镇事业单位实行改革后,经过竞聘上岗的单位职工从过去传统观念的“单位人”变为新型的“社会人”,从过去的“要我学,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学,我要干”,制度改变,观念更新。在全镇广大事业单位职工中已形成了“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共识,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将发生新的变化。

4、创新用人机制。乡镇事业单位聘用制的建立,以及公开考试择优聘用、竞争上岗、民主测评等用人制度的实行,彻底改变了旧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加快了事业单位职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聘用关系转变,由“固定人”向“合同人”转变,职工对单位的依赖关系被打破,工作和职务的终身制被打破,聘用制度的推行和完善,促使乡镇事业单位逐步建立起不断竞争和持续激励的用人机制。

5、转变工作作风。这次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是一次影响大,震动大,涉及面广的改革,一方面强烈冲击了“铁饭碗”和“官本位”意识,另一方面强化了上岗人员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全镇事业单位上岗人员通过竞聘上岗后,工作责任心一定会大大增强,工作作风必将明显转变,主动做好本职工作,深入下去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忧排难。

6、促进乡镇民主政治建设。在推行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过程中,各地充分实行民主,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在组织竞岗和实行聘用工作中,我们将岗位设置、报考资格、竞聘条件和程序等,在乡镇公开栏内予以公布,考试、考核和整个竞岗、聘用过程在群众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下进行,对拟聘用的人员组织由各方面干部群众参加的民主测评,充分让干部群众参与,接受社会广泛监督。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乡镇民主在扩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加强。

总之,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在我镇各行业各部门逐步铺开,正向纵身发展,按照中央、省、市、县的要求在搞好这次农村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基础上,继续为下一步教育改革做好铺垫,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开创事业单位改革的新局面。为全县做好试点做事业单位改革的排头兵。

事业单位改革发言

根据___市宁江区委办公室、宁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宁江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结合___区街道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按照省、市、区事业单位改革的精神,按照规定的步骤、规定的动作,___区街道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圆满完成了此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___区街道现有工作人员13人,所长1人,副所长1人、科员9人、工人2人。30岁以下4人、平均年龄31.5岁。具有中级职称4人;有本科以上学历4人,大专学历6人,中专学历以及高中以下学历3人。

二、改革中的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协调指导。

按照全区事业单位改革会议的安排,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单位领导高度重视这次改革,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并安排了具体负责人,把改革的任务落到了实处。通过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明确责任,强化指导,确保了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二)、深入宣传发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区里的统一部署,在职工中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认真传达学习了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政策文件,明确了这次改革的目的意义和改革的必要性,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活动,广泛征求了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分析研究了本单位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在改革中可能遇到的___问题、___情况,实事求是地测算了本单位的岗位人员编制情况,多次召开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修改改革实施方案,探索符合本单位实际的、能够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分配激励机制,制定了岗位考核、工资分配、人员分流等一系列的制度办法。在宣传学习中十分重视职工的思想动态,广泛听取群众对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对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力求做到文件内容人人清楚,改革精神深入人心,要求广大职工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积极投入到改革当中来。通过学习宣传,统一了思想,统一了行动,为顺利推进改革解除了思想障碍。

(三)、充分发扬民主,职工积极参与。

在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保证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并在职工中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广泛征求了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人员聘用制度实施方案及意见调查表发到每一位职工手中,征询他们的意见及建议。

(四)、科学设岗,竞争上岗,实行全员聘用制。

岗位设置。

在岗位设置上,根据劳动保障的工作特点定职能、定编制、定岗位,提出内部岗位设置方案,从各自的实际需要出发,因事设岗,以岗定员,核定岗位编制。

总之,此次事业单位改革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圆满成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事业单位的改革任重而道远,要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很多,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不断地创___、不断地扬弃,才能使各项管理更趋完善,更加人性化,因此,我们要把这次改革作为一个___的起点,在___形势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不懈地研究___情况,探索___办法,解决___问题,不断地把改革引向深入,为全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表

从7月1日起,年度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工作人员,每年增加一级薪级工资,并从第二年的1月起执行。

(二)岗位变动人员工资调整办法。

工作人员岗位变动后,从变动的下月起执行新聘岗位的工资标准。岗位工资按新聘岗位确定,薪级工资按以下办法确定:

由较低等级的岗位聘用到较高等级的岗位,原薪级工资低于新聘岗位起点薪级工资的,执行新聘岗位起点薪级工资,第二年不再正常增加薪级工资;原薪级工资达到新聘岗位起点薪级工资的,薪级工资不变。

由较高等级的岗位调整到较低等级的岗位,薪级工资不变。

“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情况及改革基本思路”的调研报告

附一:收入构成情况(共12项组成)。

边远地区艰苦津贴             农林水一线浮动或浮转固。

民族地区工作补贴             93年工改保留津补贴。

技术津贴                     年终考核一次性奖金。

有毒有害保健津贴             清凉费、烤火费。

合同制工人10%工资性补贴      驾驶员5%津贴。

附二:各地政府出台的津补贴文件。

附三:农林牧渔行业收入分配在本地的水平(2002年底统计数据)。

行业                  人均收入         名次。

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      13732元/人年均        1 。

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业      10799元/人年均        4。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    10655元/人年均        5。

事业单位改革发言

(1)落实党中央、自治区的工作部署,将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职能并入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不再保留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将县扶贫开发办公室重组为县乡村振兴局,为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机构规格为正科级,由县农业农村局统一领导和管理,不再保留县扶贫开发办公室。

(2)落实党中央有关加强文物管理工作的精神,在县文体旅游局加挂“xx县文物局”牌子,并从县文化馆连人带编划转1名到县文物管理所,新招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1名。

(3)按程序制定印发县委县直机关工委、县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县房屋和征地拆迁中心“三定”规定,强化部门履职意识,推进部门间协同高效运转。

(4)落实巡视巡察问题整改,明确县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股有关机构编制事宜,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设立县委第三巡察组,增加巡察机构行政编制1名,增强巡察工作力量。

(5)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关于监察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设立县监察委员会派出乡镇监察机构。

(6)调整县农业农村局、县文体旅游局、县市场监管局的内设机构,解决机构运转不顺畅问题。

(7)组织开展机构职能体系运行问题自查整改工作,督促各单位强化主体意识正确履职,建立健全部门间协调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效能。

2、开发区管理机构清理规范。

按照x市的要求,做好开发区管理机构领导职数的清理规范工作。待自治区出台开发区有关体制机制调整文件后,再按要求做好开发区管理机构的调整工作。

3、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

落实党中央有关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工作要求,在县司法局内设机构行政复议和应诉股加挂“xx县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办公室”牌子,增核县司法局所属事业单位县法律援助中心事业编制2名,专用于配备从事行政复议相关工作的人员,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力量。

4、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改革。

(1)到x个乡镇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调研,积极做好乡镇机构改革前期准备工作。

(2)持续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及时补充乡镇工作人员,今年招到乡镇公务员x名、事业单位人员x名(其中乡镇综治中心x名),目前乡镇行政空编率为x%,事业空编率为x%;加强与组织、人社部门沟通,多渠道补充乡镇工作人员,严格把关人员调动和抽借调,保障乡镇工作队伍相对稳定、充足;坚持执行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进度月报制度,了解各有关部门工作进展情况,督促各部门正确履职。

(3)深化乡镇“四所合一”改革,向县委行文印发《xx县加强乡镇“四所合一”机构履职能力建设提升基层农房管控水平工作方案》(隆办发〔2021〕8号),明确改革涉及单位的主体责任,着力增强“四所合一”机构履职能力,提升基层农房管控水平;优化乡镇“四所合一”机构设置、职能和人员编制配置,将各乡镇国土规建环保安监站统一更名为所在乡镇的“乡村建设综合服务中心”,整合乡镇农村宅基地管理服务职责交由乡镇“四所合一”机构承办,增核事业编制x名;及时补充乡镇“四所合一”机构工作力量,今年调剂补充乡镇“四所合一”机构人员x名,拿出x个编制向社会公开招聘招到x人;开展乡镇“四所合一”机构执法装备、办公设备配置需求调研,指导乡镇做好补充工作。

(1)全面总结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跟踪做好改革后续工作。

(2)优化事业单位布局结构,加大“小散弱”事业单位整合撤并力度。整合县市场监管局职能相近的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县计量检定测试所,组建县检验检测中心,提高我县检验检测机构服务水平。

二、机构编制管理方面。

1、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及相关配套法规制度。

组织开展机构编制有关政策法规宣传,着力提高机构编制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一是将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三定”规定制定和实施办法》《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办法》《机构编制管理评估办法(试行)》《广西壮族自治区机构编制事项动议程序规定》《广西壮族自治区机构编制事项论证程序规定》《广西壮族自治区机构编制事项审议决定程序规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要工作事项,组织全县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学习,并在县属媒体解读《条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鼓励群众监督。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条例》及其相关配套法规制度,及时指导各部门按自治区有关机构编制事项动议程序规定做好机构编制事项调整的报请,及时上报2020年度机构编制重要事项报告;严格执行机构编制总量,按自治区有关机构编制事项动议、论证程序规定审核报批有关机构编制事项;强化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管理,实时更新和监控机构编制情况;强化部门联动,推进信息共享,坚决杜绝机构编制问题发生。

2、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

(1)优化教育领域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提高机构编制服务教育工作的水平,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需求。成立县农民工创业园配套学校,解决产城融合区务工人员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问题,保障易地扶贫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的可持续发展。优化高中学校布局,将县第五中学调整为xx中学震东校区,实施高中学历教育,增加高中学位,有效解决高中入学难问题。增核xx中学校级领导职数x名,核定xx中学震东校区领导职数x名,加强高中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

(2)将原在县预算编审服务中心挂牌的县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调整为独立设置,将相关单位承担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结算和竣工财务决算审核职责划由县财政投资评审中心承担,加强财政投资评审管理,规范财政投资评审行为。

(3)做好改革涉及森林草原防火编制划转,增核县林业局行政编制x名,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力量建设。

(4)调整优化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结构。结合各单位工作量、人员结构实际,加大编制使用审批力度,做到重点领域应补尽补,人员结构逐步优化,切实做好落实强首府战略的人员保障。截止目前,同意公招公务员x名(其中,乡镇x名)、公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x名(其中,教育系统x名,医疗卫生系统x名,乡镇x名,其他事业单位x名),同意有关单位使用编制用于工作人员调动。

3、加强四部门共享平台建设。

我县于2021年x月底开始应用x市四部门共享信息平台办理机构编制业务。目前,我县日常出入编业务已基本实现线上办理目标,只有个别还未来得及购买电子编制证系统的单位进行现场办理。自x月底开始使用以来,我办已经在线上办理出入编业务x人次,修改完善机构编制信息x多条。逐步实现编办、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相关业务联动机制,将业务数据推送到相关部门的业务系统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反馈给四部门平台,实现各部门协同办公,实现人员招录、调动和工资调整等业务的在线协同办理,实现让“单位少跑腿,数据多跑路”的数据治理目标,极大提升机构编制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4、开展机构编制监督检查。

组织学习《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办法》。摸清掌握机构编制底数,完善机构编制台帐,及时更新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数据。目前,按自治区、x市要求组织开展机构编制核查工作。

5、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1)按时按质完成2020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公示工作,将年报中反映出的事业单位运行情况及工作量作为调整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决策参考,为社会监督提供便利。截止2021年x月x日,全县提交2020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事业单位共x个,报送率、合格率、公示率均达x%。

(2)持续做好机关群团赋码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工作,规范机关群团、事业单位行为,保障机关群团、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发挥“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势,利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系统”,受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机关群团赋码等业务,充分发挥网络数据便捷、高效、节约的优点,达到人民群众少跑腿的服务目标,践行“最多跑一次”。今年以来,办理机关群团变更赋码x家,事业单位法人设立登记x家、变更登记x家、注销登记x家。三是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要求,扎实开展事业单位实地核查工作,加强事业单位法人事中事后监管。今年x月,从全县事业单位名录库中按照x%的比例,随机抽取x家事业单位进行抽查,通过实地走访核查、书面审查、网络监测,对发现个别登记事项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抽查结果及时建宗立卷,并录入登记管理系统,通报其举办单位,向社会公示,实现全程留痕、有据可查、接受监督。

 

 

事业单位改革消息

“听说明年要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我今年58岁,退休时是否就无法享受事业单位退休待遇了?”近日,家住吉林长春曾先生有这么一个疑问。

年龄划线?或以工龄划线。

之前有报道称,一些50多岁的事业单位职工,因担心改革触及自身利益而寻求提前退休。这种担心的前提是,他们猜测改革或以一般退休年龄划线。但这并无依据。

对以年龄划线,说法其实很多。此前有地方官员建议,为减少改革阻力,可将更多人划为制度的“老人”,如以45岁来划线。还有人说,可从改革时起,之后入职的按新办法,在职的将年龄折算成缴费年龄。

对外经贸大学员工福利与社会保障系主任孙守纪认为,对完全按政策出台所在年份,相关待遇“一刀切”的担忧,不用过于紧张。他指出,事实上,不少涉老待遇的遗留问题,正是由于当年政策出台时,因退休时间前后不同而造成待遇截然不同,“未来应该不会这样”。

孙守纪认为,未来或将根据工龄进行改革,“如以工作30年为标准,超过的按原制度,有利于减少阻力。年龄小、工作时间短的还有较长时间,可建立职业年金制”。他指出,为避免新政策导致退休待遇降低情况,国家可能同步出台配套政策,对改革时仍在职的人员予以政策倾斜。

社保基金:成立公司来增值。

养老金的发放,都要从社保基金中支出。据国家有关部门今年10月发布的报告,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0790亿元,支出16699亿元;收入同比增长14%,支出同比增长达20%,社保基金支出同比增速明显快于收入增速。对此,学界关于社保基金“收不抵支”的担忧常见诸报端。

如何确保将来不会无钱可发?北京大学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国军认为,要对基金进行投资增值。自1993年以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投资主要是存银行,活期存款利息以2%至3%为主,缩水和损失较大。王国军分析认为,将来有可能建立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在确保较低风险的前提下,投资一些稳健的收益大的经济领域,“确保资金安全,退休人员有养老金可领”。

养老待遇:各种补助应整合。

今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整合各类分散、“碎片化”的补助救助措施和资金,完善低保、抚恤等政策。据有关资料,当前养老待遇及相关补贴政策已呈现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按照退休人员年龄层次来划分的补贴就有低龄补贴(60~80岁)和高龄补贴(80岁以上)两种,就低龄补贴来看,省级统一建立的有三四个,地市级统一建立的近20个,县级统一建立的20个左右。而且同种补贴,在金额上各地也存在很大差异。

王国军认为未来应将各种养老补贴予以整合,参考国外建立统一的基础国民年金,“不以地域、身份、职业为区分标准,在确保每位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员都能有基础养老保障的前提下,再根据退休前工作性质和贡献确定养老金增长幅度”。

企退人员养老金上调。

自开始,我国每年都要调整一次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全国31个省区市已全部完成了今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的工作,北京每月人平均养老金水平达到3050元排在首位。

31个省市区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具体办法各不相同,一般采取普遍调整和适当倾斜两种方式。以湖南省为例,普遍调整,每人每月增加基本养老金110元,再按本人缴费年限,每满1年,月基本养老金增加2元。适当倾斜,年满70周岁不满80周岁的退休人员,每月增加50元;年满80周岁的退休人员,每月增加70元。

在调整幅度上,各地基本按照国务院要求,上调幅度均为10%左右。以河南省为例,20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1764元,调整后月人均增加176元,增幅约为10%。

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实施方案

(一)根据保障岗位履职和公务活动需要,分类分级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1.积极稳妥改革市属企业负责人公务交通保障方式。改革市属企业负责人公务用车实物供给方式,实行配备公务用车或者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两种方式保障公务出行。市属企业正职负责人原则上通过配备公务用车保障履职需要,也可以自愿参加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市属企业副职负责人原则上取消配备公务用车,采取发放交通补贴方式。

采取配备公务用车方式的,要严格执行市以及有关部门关于公务用车配备的规定,不得发放任何形式的公务交通补贴。采取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方式的,要取消为企业负责人配备的公务用车。市属企业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参照市直党政机关公务交通补贴标准确定。

2.分级推进市属企业各级子公司(含分支机构,下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市属企业要统筹协调推进各级子公司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根据子公司生产经营实际、所处自然环境等客观因素以及规模、效益等情况合理确定公务交通保障方式,具备公务出行社会化保障条件的子公司负责人原则上要以社会化、市场化为方向进行改革,确需配备公务用车的可予以保障。市属企业要从严确定子公司的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和参改人员范围,合理控制其经营和业务保障用车的数量和配备标准。

3.有序实施市属企业经营和业务保障等其他公务用车改革。市属企业应当取消与经营和业务保障无关的车辆。在充分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上,为保持企业竞争力,建立面向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可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和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服务(生产)、商务接待、执纪等实际需要保留适当的经营和业务保障用车。经营和业务保障用车车型应根据实际用途按照实用节俭的原则合理确定,并严格控制数量。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过程中,要优先淘汰使用效率低、运行维护成本高、配置标准明显偏高的公务用车。

企业不得为集团总部部门负责人及部门其他员工、非本企业人员等配备公务用车。

(二)合理高效配置公务用车资源,加强公务用车管理1.实行企业公务用车集中统一管理。市属企业应对公务用车的购置(租赁)、更新、保养、维修以及日常使用等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新购置的公务用车应当选用国产汽车,优先选用新能源汽车,不得增加高档配置或豪华内饰。维修、保养应通过招标方式定点选择维修单位,确保维修保养整个过程公开透明,有效控制公务用车费用。进一步完善公务用车使用管理程序,健全公务用车使用明细登记制度,确保每辆公务用车每次公务出行的详细信息有据可查。

2.合理控制经营和业务保障用车配置标准。各级国有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后保留的轿车型经营和业务保障用车配置标准执行《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市属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的意见)的通知》(临办发〔2015〕21号)规定。新购置的轿车型经营和业务保障用车配置标准原则上要控制在购车价格18万元(不含车辆购置税,下同)以内、排气量1.8升(含)以下。商务车型经营和业务保障用车要控制在购车价格38万元以内、排气量3.0升(含)以下。确因生产经营需要、行业地域等客观因素原因必须配备较高标准经营和业务保障用车,或者配备越野车(含suv)的,企业应严格履行内部决策程序,并严格控制数量,集团总部原则上不超过2辆。3.严格规范企业租赁公务用车管理。通过租赁公务用车保障企业负责人履职需要和企业日常经营业务的,视同配备公务用车进行管理。要严格按照本方案关于配备公务用车的规定控制租赁公务用车数量和标准,参照本地区同车型的市场租赁平均价格合理确定单车租赁价格,降低租赁费用。公务用车租赁公司的选择应严格履行市场化招投标程序,严禁发生关联交易、利益输送情况的发生。4.加强企业公务用车费用及公务交通补贴预算管理。市属企业要将公务用车购置(含租赁)、运行维护等费用以及公务交通补贴纳入年度预算管理,明确预算编制、审核、调整、动态监测以及执行等规定和程序,严格控制公务用车开支范围和标准,每年编制公务用车专项预算方案并严格执行。要合理设置会计明细科目,实现单车成本费用核算。公务用车改革后公务用车费用及发放的交通补贴原则上不得高于改革前的公务用车费用。

(三)统筹兼顾,完善公务用车相关配套改革制度。

1.公开规范处置公务用车。取消的公务用车,要遵循公开公平、集中统一、规范透明、避免浪费的原则,根据有关国有资产转让规定制定统一规范的公务用车处置办法,公开招标评估、拍卖机构,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处置工作要按照封存停驶、鉴定评估、公开拍卖等步骤进行,防止甩卖和贱卖现象,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对未能及时处置的车辆,可采取设立过渡性车辆服务中心或社会化车辆租赁公司的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减少车辆闲置浪费。

2.妥善安置司勤人员。市属企业根据改革后实际需求,合理设置司勤人员岗位,在现有在职司勤人员中采取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方式确定留用人员。对未留用的司勤人员,原则上以内部消化为主,通过内部转岗、开辟新的就业岗位等措施妥善安置;对其他未留用的司勤人员,要做好劳动合同的终止、解除工作,并依法进行经济补偿,维护其合法权益。

3.完善企业公务交通保障制度。市属企业要按照本方案精神制订本企业公务出行保障制度,明确公务出行的保障方式、操作程序、管理办法以及公务交通补贴标准等。鼓励企业负责人实行公务交通补贴方式参加改革,鼓励公务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根据所处区域及自然地理等实际情况,做好公务交通补贴保障范围与企业差旅制度涵盖范围的衔接。在公务交通补贴范围内的普通公务出行不得使用公务用车。在公务交通补贴保障范围之外的公务出行,根据企业差旅制度规定及实际情况选择公共交通、社会化保障的方式进行保障。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方案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现在,就来看看以下两篇关于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方案吧!

颁布时间。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试点单位。

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

方案内容。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单位缴费)的比例,一般不超过单位工资总额的20%,具体比例由试点省(市)人民政府确定,因退休人员较多、养老保险负担过重,确需超过工资总额20%的,应报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审批。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个人缴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由单位代扣。个人工资超过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低于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个人缴费工资基数。

按本人缴费工资8%的数额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做实个人账户的起步比例为3%,以后每年提高一定比例,逐步达到8%。有条件的试点省(市)可以适当提高起步比例。个人账户储存额只能用于本人养老,不得提前支取。参保人员死亡的,其个人账户中的储存余额可以继承。

(二)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办法。

本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累计满20xx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本人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详见附件)。

本方案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按照合理衔接、平稳过渡的原则,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具体标准由各试点省(市)人民政府确定,并报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备案。

本方案实施后达到退休年龄但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本方案实施前已经退休的人员,继续按照国家规定的原待遇标准发放基本养老金,参加国家统一的基本养老金调整。

(三)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为使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保障其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根据职工工资增长和物价变动等情况,国务院统筹考虑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

(四)建立职业年金制度。

为建立多得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增强事业单位的人才竞争能力,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事业单位建立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具体办法由劳动保障部会同财政部、人事部制定。

(五)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三、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

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分别管理使用,待条件具备时,与企业职工墓本养老保险基金统一管理使用。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保证专款专用。基金按照国家规定管理和投资运营,确保安全,实现保值增值。要做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登记和缴费申报工作,切实加强基金征缴,做到应收尽收。各级财政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二)做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工作。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同一统筹范围内流动时,只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基金。跨统筹范围流动时,在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同时,个人账户基金随同转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流动到机关或企业时,其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办法按照劳动保障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关于职工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处理意见的通知》(劳社部发印[20xx]13号)规定执行。

(三)逐步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

按照建立和完善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提高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基本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继续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加快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为退休人员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四)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水平。

试点地区可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适当充实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和经费,为社会保险机构提供相适应的工作条件。社会保险机构要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制订和规范业务流程,实现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五)加强组织领导。

四、改革的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分类改革后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不包括国家机关单位公务员)。

国务院日前决定全面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将和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金。

[人手一张社保卡,吃财政饭的要缴养老金了]。

改革后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新的基本养老金待遇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养老金,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根据改革决定,基本养老保险方面,单位按工资总额的20%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8%缴费,本人缴费工资高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3倍的部分不纳入缴费基数,低于平均工资60%的以60%为基数缴费,即“300%封顶、60%托底”。如此一来,并轨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的养老缴费和发放都基本一致,“体制内人员”以前的完全吃财政饭,变为单位和个人缴费、财政承担养老保险基金兜底责任的多渠道筹资,形成单位、个人、政府共担的新机制。

[力保待遇不降低,老中新三类人区别对待]。

改革后,这4000万人的退休后待遇咋样?决定明确,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通过实行过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总的原则实际就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老人”是指改革前已退休的人员,他们原待遇维持不变,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新人”是指改革后新参加工作的人员,他们将来退休时,基本养老金为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之和。这与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本一致。“中人”是指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说,设定一定期限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实行养老待遇的新老计发办法对比,“保低限高”,这样,基本可以保证原有的待遇水平不降低。

[养老金不再按级别,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一直以来,一些机关和事业单位往往存在退休前突击提升职级、职称的情况。这是因为,改革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按照职工退休最后一个月工资一起发,并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调整进行调整。改革后,将按照本人历年缴费多少、缴费期长短来计算养老金标准。这意味着,小明即使退休前没有被提拔,但由于他的缴费年限长,也可能比他的上司领的退休金要多。更关键的是,同样年龄退休的,计发月数相同,所以缴费越多,待遇水平越高;而同样个人账户积累的,退休越晚,计发月数越少,即除数越小,因而待遇水平越高——这就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意思。

事业单位改革消息

3月7日,以“财政工作和财税改革”为主题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场记者会在梅地亚中心举行,财政部部长肖捷用多个数字就地方债、减税降费、ppp及个税改革等热点问题做出回应。

负债率约为36.7%,还有举债空间。对于地方债问题,肖捷回应到,“去年年末,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约为27.33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前不久公布的去年gdp初步核算数计算,负债率约为36.7%。根据预测,预计到今年年底,负债率也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如果与国际水平相比,应当说中国政府还有一定的举债空间。”

肖捷也谈到,财政部高度重视风险问题,采取“开前门”和“堵后门”并行、保障和规范并举等措施,一定能够合理控制住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量,切实把债务风险关进笼子里。

企业今年再减税费5500亿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都提出,要继续完善营改增试点政策,今年的减税降费政策给企业直接减轻的税费负担加在一起,约有5500亿元。“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明确的任务,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要确保落实到位。”肖捷说。

ppp项目落地率超30%,落地周期缩短。肖捷透露,截至去年年底,已经签约落地1351个ppp项目,总投资达到2.2万亿元,项目落地率超过30%。下一步,财政部将继续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进一步优化项目融资的环境,加大业务支持和项目推介的力度,推动ppp项目更加规范运作。

“目前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正在研究设计和论证中,”肖捷表示,基本考虑是,将部分收入项目实行按年汇总纳税。还将考虑适当增加与家庭生计相关的专项开支扣除项目,进一步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相关链接。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黄伟京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议,加快推进地方财税体制改革,并希望中央有关部门加大对广西补短板的支持。

黄伟京在审议预算报告时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财政部有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大力支持“三去一降一补”、积极推进财税改革与立法、扎实推进民生事业建设、着力提高财政支出绩效、高度重视和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格按《预算法》要求规范预算管理,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促进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他说,2017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算安排增长5%,既实事求是,又积极稳妥;支出预算安排增长6.5%,与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长7%,增幅比上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其中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9.5%,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增长19%,并将进一步加大对地方补短板支持力度。在预算报告中,中央各部门带头过紧日子,大幅压减一般性支出,挤出更多资金用于减税降费,体现了节用裕民。预算报告还提出,提高支出精准度、提高补贴政策精准性等一系列新思路,对地方财政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

为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财政部立足中长期的工作谋划,在预算报告中提出了加大对特困地区和困难省份的'支持力度、改变支出项目只增不减的固化格局,加强对设立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规范管理等一系列新举措,尤其对防范财政风险进行了重点部署。

黄伟京介绍说,自2016年以来,广西财政运行总体平稳。2016年全区财政收入完成2454.05亿元,增长5.2%;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472.48亿元,增长10%。2017年,广西将继续扎实有序地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尤其是全力抓好加大预决算公开力度、积极推动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建立预决算公开统一平台,继续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进一步增强中期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指导性和约束力,切实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完善地方税体系,统筹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体系等重点工作。

黄伟京认为,从实践来看,目前地方在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困惑,比如:地方税体系构建方案尚未出台,顶层设计不够健全;在收入、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方面,目前中央的顶层设计尚未最终确定,地方在推进省以下收入、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时面临不确定性;在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面,除了扶贫等涉农领域以外,其他领域还没有统筹推进。因此,恳请中央加快完善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大力度指导地方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广西经济发展底子薄,在财力保障方面存在自给率严重偏低、人均财力严重不足等突出问题,希望中央进一步加大对广西补短板的支持力度。”黄伟京说。

据了解,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脱贫攻坚任务繁重,但目前其享受的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和中央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占全国的比重,均明显低于其少数民族人口和建档立卡户贫困人口占全国的比重。

从目前来看,广西在扶贫、交通等基础设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短板,要实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亟须在短期内大幅增加补短板的财政投入力度。

县事业单位改革思路的探讨

1.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稳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奠定了基础。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总量不断扩大,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的任务更加艰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3.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把这项改革推向深入。

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4.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5.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实施改革和管理;坚持开拓创新,破除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坚持着眼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公益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坚持统筹兼顾,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注意与行业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相衔接,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今后5年,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实现改革的总体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县事业单位改革思路的探讨

我国的事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形成的。事业单位被视为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后堡垒,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不仅可以减轻政府负担,大幅度降低行政成本,而且可以理清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提升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培育介于政府与企业之家的社会事业组织的缓冲力量,形成有效的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的格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经过各地的改革实践,从精简人员与机构,减轻财政负担的角度上讲,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前面毕译丹同学已经讲过了前两个方面的问题,接下来由我为大家讲述另外两个问题:

(三)改革成本分摊困难。

有学者把事业单位改革视为对计划经济最核心堡垒的攻坚以说明其难度之大。难度大由各方面的原因造成,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改革成本巨大以及经费来源问题。事业单位的改革成本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1、事业单位撤销、合并后,以前单位遗留的未还债务。

对第一类成本可以由改革后新设立的单位分担解决,第三类成本则主要依赖于各级财政部门及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的共同监管,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最麻烦也是最难解决的是第二类成本,特别是那些转制为企业的事业单位,安置成本就更为可观。

据财政部财科所国有资产研究室研究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12月,全国各级事业单位共129.08万户(含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人员2900万。在这2900万事业单位职工中,有一部分未安置人员会由处处有保障的“单位人”变为处处靠自己的“社会人”,他们的离去需要一大笔钱。有专家认为这是政府为了赎回事业编制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如江苏一家209人的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支付了2000万元,包括为职工补缴的社会保险、离职人员的补偿费用以及用来弥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社会化养老保险差额的补充养老保险。又比如,按照浙江省现行政策,改变身份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劳动关系补偿款、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预留款等各种费用人均4万-15万。这样高的安置成本经济发达地区是有能力支付的,但许多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支付能力是有限的。

来源之一是各级财政。人们普遍认为除中央与省级财政之外,其他财政的财力是非常有限的,因而无法为各地事业单位成本“买单”。实际上我国政府的总支出已占到了gdp的22%,这个比例已经不算小了。但为什么会出现财政无钱支付的现象呢?有研究表明,我国财政仍然在为一些从公平和效率来看都不需要政府干预的活动提供资金,而对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共服务的支出相对较少,这需要各级财政根据改革的重心调整支付优先顺序及重点领域,将财政收入与支出以及政府的政策重点结合起来使用财政资金,并为监督事业单位的运行提供信息基础。

故而,各级财政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支付以及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专项支持。

是解决事业单位改革经费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改革成本不向职工分摊的前提条件。

来源之二是社会资本。我国社会资本的存量是很大的,特别是发达地区的社会资本力量雄厚。只要政府引导有序,社会资本的参与会大大缓解地方事业单位改革的成本压力,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事业单位改革项目,对本地区的投资者可能没有吸引力,但对于发达地区的投资者来说,却可能是“香饽饽”,但这需要各地信息的交流与互换,需要一个中介来连接彼此,这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社会组织。

故而,公开透明的信息提供是非常必要的。

事业单位是我国知识分子集聚的地方。在2900万的事业单位职工中,教育、医疗卫生行业占了70%,文化、科技研究、农业技术服务等行业也占了很大比重,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是我国的精英。

十、百来块钱,但实际上的差距因行业和地区的不同而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差距的主要来源就是工资外收入。据研究,从2000年到2002年,政府向事业单位的预算拨款由3620亿元增加到6590亿元,增长了82%;同期,事业单位创收收入增长了43%,“事业收入”增长了53%,这些收入增量基本上都是用于增加人员和提高工资。在此期间,从业人员增加了23%,平均报酬增加了25%,总的人员支出增长了91%。这种现象在基层事业单位更加明显。在事业单位职工总收入中,工资外收入(包括灵活的奖金与补助等)几乎占到总收入的一半。正是由于对职工工资待遇的偏重,我国事业单位的效率反而不受重视。

1、高度集中统一的工资分配模式,削弱了事业单位的分配极限,事业。

县事业单位改革思路的探讨

事业单位(institutionalorganization),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第252、411号令)。

事业单位一般要接受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要有其组织或机构的表现形式,要成为法人实体。从目前情况来看,事业单位绝大部分由国家出资建立,大多为行政单位的下属机构,也有一部分由民间建立,或由企业集团建立。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有以下特征:一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二是财政及其他单位拨入的资金主要不以经济利益的获取为回报。

中国的事业单位在功能上对应国外的是非营利组织(npo)、非政府组织(ngo),国外的这些组织是社会自治组织,在中国的事业单位和政府的关系比较密切。这种不同点,有些是社会制度不同造成的,有的是由于中国的社会自治能力不足造成的。

1、依法设立。事业单位的设立,应区分不同情况由法定审批机关批准,依法登记,或者依照法律规定直接进行法人登记。

2、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从事的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涉及人民群众公共利益的服务活动,一般不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3、不以营利为目的。事业单位一般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经费来源有的需要财政完全保证,有的可通过从事一些经批准的服务活动取得部分收入,但取得的收入只能用于事业单位的再发展,不得用于管理层和职员分红等。

4、社会组织。事业单位是组织机构而不是个人,要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从业人员和经费来源,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应根据事业单位的四个特征,对以前被界定为事业单位的,有计划、分阶段通过改革逐步还原其应有属性。同时,在宪法和现有的法律框架内,重新统一规范目前存在的各种公益服务组织,实行统一的法规和政策,实现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提供公益服务方式多样化的目标,促进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王晓初指出,首先是事业单位转换用人机制的任务还很艰巨。在进人方面,存在着进人不公开不透明、向事业单位乱塞人的问题。在管理上,聘用合同还没有真正成为确定人事关系的依据。岗位管理也缺乏具体政策。在出口上,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相关政策不完善,致使出口不畅。在人事监管上,缺乏对事业单位用人的监督管理手段。

其次,事业单位人事法制建设亟待加强。目前,行政机关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企业有《劳动法》,惟独事业单位没有一套整体的人事管理法律法规,人事管理的单项政策规定也不健全。

再次,改革发展不平衡。有的省、市聘用制度已经全面推开,像北京、上海、重庆、河南等地已超过80%;有的处在试点阶段;还有的地方由于各方面的困难和压力,改革“醒得早,起得晚”。同一地区也不平衡,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地处偏远的事业单位和乡镇所属的事业单位改革相对滞后。

最后,整体改革需要配套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构编制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影响着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

第二,机构类别比较庞杂,不是简单的执法类、公益类和经营类的归类就可以界定清楚的。《公务员法》颁布以后,有些单位既有公务员,也有事业编制人员,界线进一步模糊;第三,人员知识素质和业务素质差异很大,特别是事业单位聚集了各行各业的大量人才,改革如果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制度激励机制,发挥事业单位员工的积极性,将会造成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大幅度下降,对政府威信、国家和民族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事业单位改革既要有紧迫性,又要稳步推进。

妙的把公立学校和医院股份化或私有化,致使国有资产流失和公共服务质量下降,职工和社会都不满意,管理层和职工矛盾激化。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内部管理改革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而不是新自由主义改革。

其次,体制外及预算外收入管理问题。我国的体制外和预算外收入去年大约有3万亿元人民币,这些收入大部分可以说是事业单位控制,事业单位管理层对这些公共收入有很大的支配权。为什么过去所谓的教育、医疗这样一些清水衙门腐败现象比较严重,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部门的管理层财权和用人权过大又没有监督,群众不敢监督、上级部门又监督不了,为腐败、渎职、浪费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第三,要注重改革事业单位的内部治理结构。发挥职工在选举、管理、决策和监督方面的作用,这是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遏制公共机构腐败的一个重要手段。笔者注意到深圳市事业单位要实行由各方组成的理事会管理制度,通过民主的方式进行管理、决策和监督,这对我国事业单位的民主化改革提供了一个标杆,将对我国建立现代化的公共服务机构、打破公共服务机构的官僚化倾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四,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问题。政府管理机构要对各级各类公共机构建立以公共价值为导向的内部与外部的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确立公共服务机构的外部监督和淘汰机制。

专家解析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将被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属于“政事不分”,改革目标是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

第二类是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属于“事企不分”,改革目标是逐步转为企业,走向市场。第三类是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改革目标是整合资源,强化公益属性,加强政府监管。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方案

一年过去了,五省市试点改革几乎没有任何进展,但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社会焦点问题,继2008年11月讨论“推迟退休年龄”之后的又一次“网民热议社保”高潮。

毫无疑问,试点改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阻力何在?先看目前我国城镇主要的基本退休制度的“三个台阶”。从大的方面讲,城镇基本企业保险是一个台阶,2008年全国平均在岗职工月退休金1000元多一点;事业单位是第二个“台阶”,全国3000多万职工,月均收入是企业职工的1.8倍,其中离退休费支出1400亿元,其中一半是财政拨款,一半是自筹;第三个台阶是机关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是企业的2.1倍,全国1000多万职工,每年大约700亿全额拨款。

目前事业单位分为三大类:行使行政职能的、从事公益性活动的、从事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其中,第二类从事公益的事业单位又分为三小类:资源不宜市场配置的、涉及到经济社会安全根本利益的、资源可部分市场配置并面向社会提供基本公益服务的、在政策支持下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这次改革试点的是第二类从事公益性活动的事业单位里面的第二小类,其主体是医疗卫生和大学等。

改革首先涉及到一个公平问题。对事业单位来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夹在中间;企业可以搞活,工资上不封顶,尤其是垄断行业,但事业单位的收入只是一个不算很高的平均数,改革却首当其冲,一辈子都在平均线上,退休后向低看齐,这在事业单位眼里显然有失公允,难以服众,所以就自然遇到阻力。事出有因,可以理解。对公务员来说,改革没有预期,自然是事业单位攀比的参照系,也是网民质疑最为严厉的一个焦点。

如此“碎片化式的渐进推动”和“台阶式的试点预期”,在不同群体之间均无预期情况下,等于是人为制造恐慌,相互攀比,其结果必然是草木皆兵,人人自危,难以推动,这显然等于增加了改革的成本,人为“拉长”了改革的历史进程。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都应参加改革,这是大势所趋。法国“碎片化”制度的教训显示:多种退休制度必然引起攀化,改革必然遭到反对,时间越久,差距越大,福利刚性越大,改革越困难,甚至引发社会动荡。与其长痛,不如短痛。事业单位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三个“联动”:一是事业单位与公务员改革一起行动,不要互相攀比,相互掣肘,左顾右盼。作为公共部门,不要在养老保险制度上再人为分出三六九等;二是事业单位的三个类别一起改革,在养老保险上也不应再次分出三六九等;三是事业单位改革与建立职业年金一起进行,以弥补参加改革后降低的那部分,旨在给出预期,减革阻力,维持生活水平尽量不要降低,给所有人一个“定心丸”。

事业单位改革能否成功,三个“联动”是关键。缺一不可。否则,碎片式的、无休止的、没有任何预期的、没有任何弥补方案的改革试点,势必遭遇地方政府的推诿和试点单位的阻挠,对这些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且事业单位大多属于文化、教育、科技部门,知识分子比较集中;公务员改革事关国家机器运转效率,因此,公共部门改革应慎重,应经过严密论证,要事先拿出一个三个“联动”的一揽子设计。要有良好和明晰的预期。此外,改革方案的设计中,过渡期要长一些,不可一蹴而就,采取“大过渡”的办法,即“老人”和“中人”采取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实现平滑转型。这是减少社会震动的最好办法,也是保证改革的最优方案途径。

在三个“联动”中,改革能否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关键在于弥补退休待遇水平的机制设计,鉴于此,《社会保险法》应对建立公共部门职业年金体系给出基本政策框架,让4000多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先有一个“定心九”,这既可消除待遇差,获得企业的赞许,又可提高政府公信力,赢得全社会的支持,还可顺利推动改革,建立统一的社保制度。《社会保险法》应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明确公共部门职业年金体系的几个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应与现行企业年金完全一致,所谓“给政策”主要是指提供全国统一的运营方式,统一的投资工具,统一的缴费方案等。

《社会保险法(草案)》规定,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但由于其基本养老保险改革和建立职业年金是分不开的一件事,2008年五省市试点结果就是一个明证,鉴于此,《社会保险法》应对其过渡期和过渡办法给出一个基本原则。机关和事业单位加入之后,原劳动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关于企业年金的“两个部令”将显有些落后,应适时予以修订,甚至制订《职业年金条例》。这是一个国际惯例。

美国联邦政府公务员stp职业年金的案例:一个有益启发。

公务员也好,事业单位也罢,职业年金计划应单独建立,封闭式运作,国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养老金建立职业年金的思路上,美国联邦政府雇员“tsp职业年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

美国联邦政府“tsp职业年金”是根据美国1986年制定的《联邦职员退休制度法案》专门为美国联邦政府的文职人员和军职人员设立的一种储蓄与投资型自愿性养老金计划,由独立的“联邦退休节约投资董事会”统一管理。

联邦政府提供的“政策帮助”主要是建立了g、f、c、s和i基金,这五只基金被统称为“个人基金”,每只“个人基金”委托不同公司管理,雇员可根据个人偏好进行资产配置与投资决策。此外,政府还提供了“生命周期基金”即l基金,以2008年10月为例,它有5个组合:l2040基金(适合于2040年以后退休的雇员,下面以此类推)、l2030、l2020、l2010和lincome(适合于已退休人员每月领取养老金),联邦雇员可根据自己的年龄和退休时间对这5个组合进行自选。

“个人基金”和l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在正常年份非常理想。如按美国社保总署官方的7%回报率为基准来计算的话,对于一个年薪4万美元的普通文员来说,如果他选择10%缴费方案(雇员和雇主,各5%),10年后个人账户的滚存余额将为578万美元,20年后是17.4万,30年后40.7万,40年后将高达87.6万;tsp的平均替代率高达110%,如果再加上基本养老保险(oasdi)42%的替代率,合计就高达142%,高于工作时的工资所得。美国政府官员廉洁、高效、勤勉、忠诚,与他们良好的退休预期有很大关系。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实行“大过渡”的财政负担:完全有承受能力。

事业单位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政府开始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目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事业单位的员工,我也参加了改革培训课程,深入学习和理解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意义和内容。在此,我将分享一下我在培训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培训课程中,我了解到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使事业单位更加注重效益和效率。过去,我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任务,对于效益和效率并没有过多的关注。然而,在现代社会,效益和效率是衡量一家单位成败的重要标准,事业单位同样需要注重这两个方面的发展。通过培训,我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始思考如何提高自身工作的效益和效率。

其次,培训课程还开拓了我的眼界,让我对外部市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过去,事业单位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以供为主”,即以为市场提供服务为主要目标。然而,在改革中,事业单位需要转变为“以需为主”的经营模式,即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主动地调整和创新自己的服务。通过培训,我了解到了如何调研市场需求、了解竞争对手、提高服务品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让我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未来充满希望。

第三,在培训中,我也意识到自身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在培训中,我学到了许多实用的管理知识和技巧,如时间管理、团队管理等。这些知识和技巧可以帮助我更好地开展工作,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因此,我决定要继续学习和提升自己,不断适应变化,迎接未来的挑战。

第四,在培训中,我还学会了与他人良好地沟通和合作。事业单位改革需要整体团队的努力,不能靠个体的努力就能完成。在培训中,我参与了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学会了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这让我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提高了我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我相信这将对未来的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通过这次培训,我意识到事业单位改革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付出辛勤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然而,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够面对挑战并克服困难,最终必将收获成功。

综上所述,通过事业单位改革培训,我学到了许多有关效益和效率、市场需求、个人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次培训让我对事业单位改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为未来的工作提供了方向和动力。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和不断进步,就一定能够在事业单位改革的浪潮中创造出新的辉煌。

事业单位改革后的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推进使得事业单位在管理体制、人才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革。作为一名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我也深切感受到改革给我们工作带来的变化。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通过五个方面来总结和分享这次改革给我带来的心得体会。

首先,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了组织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在过去,事业单位在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创新不足的问题,管理体制僵化,效率低下。但随着改革的推进,我们的单位对组织管理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调整,突出了服务导向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实施了目标管理、奖惩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使我们更好地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要。

其次,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了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过去,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比较单一,人才流动性不高。但改革之后,我们的单位重视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的建立,注重发挥每个员工的优势和潜能。通过制定培训计划、开展交流活动等方式,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使我们更有竞争力。

第三,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了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改革之前,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往往局限于形式主义,且激励机制不够明确。然而,改革后,我们的单位对绩效考核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完善,将个人工作业绩与单位整体发展相结合,注重绩效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同时,建立了激励机制,通过薪酬改革、晋升制度等激励措施,激发了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

第四,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了对外开放与合作。事业单位改革后,我们的单位更加注重吸纳外部资源和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合作。通过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合作,可以共享资源,共同发展。同时,也可以借鉴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为单位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合作的拓展也为员工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最后,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了内部机制的优化和完善。改革前,事业单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决策缺乏透明度、内部程序繁琐等。改革后,我们的单位改变了对问题和困扰的回避态度,大胆进行了改革试点,优化了内部管理流程和机制。通过简化办事流程、强化绩效导向等手段,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了单位的整体竞争力。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改革后,我的工作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单位在管理、人才培养、绩效考核、对外合作和内部机制优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改革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也激励我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然而,改革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向更高水平迈进。

事业单位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入,目的在于提高效率和服务水平。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我所在的事业单位近日组织了一场培训,就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进行了全面介绍和探讨。通过这次培训,我不仅深刻理解了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性,还体会到了自身应如何适应发展的需求。以下是我对此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意识到事业单位改革是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效率和服务水平,而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是时代要求的结果。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的快速流动,人们对事业单位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事业单位如果不改革,就会被时代淘汰。在培训中,讲师用大量的数据和实际案例告诉我们,事业单位改革事关国家和人民的福祉,也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我个人来说,参加这次培训,让我对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其次,我深刻体会到事业单位改革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合作。在培训中,讲师指出,事业单位改革不仅涉及到组织架构的调整,还涉及到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制度的创新。为了顺利进行事业单位改革,我们需要广泛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改革合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主动与社会各界进行沟通和交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解决各种问题。通过参与这次培训,我明白了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再次,我了解到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创新精神至关重要。事业单位改革不仅仅是简单地调整组织结构和流程,更需要在制度层面上进行创新。在培训中,讲师以各种创新案例和故事激发了我们的思维。创新包括新技术的应用、新工作方法的探索,以及新管理理念的引入等。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参与这次培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创新的必要性。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才能更好地适应和融入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

最后,我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和责任。在事业单位改革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和责任。无论是组织领导者还是工作人员,每个人都需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和职责,并为之努力奋斗。在培训中,讲师讲述了一些改革成功的典型案例,这些成功可以归功于各个岗位上的人员在改革中的奉献和付出。而对于普通员工来说,要勇于承担责任,加强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事业单位改革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事业单位改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更明确了自己在改革中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一名职工,我将继续加强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将积极与各方进行沟通和合作,为事业单位改革的顺利进行尽自己应尽的责任。我相信,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事业单位一定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不断发展壮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