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尖教案数学一年级上人教版(实用16篇)

鼎尖教案数学一年级上人教版(实用16篇)

ID:7782821

时间:2023-12-25 00:31:16

上传者:书香墨

教学反思和改进要及时进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推荐给大家一些一年级教案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1.在回顾和整理本单元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熟练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的进行乘法口算、笔算、估算。

2.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灵活解决生活的简单问题。

3.在复习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正确的进行乘法口算、笔算、估算。

三、教学难点。

渗透学习方法。

四、教学具准备。

练习小篇子。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们要一起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内容。这个单元包括哪些内容呢?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呢?

口算:用乘法口决计算再添0,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估算:注意四舍五入。

笔算:从个位算起,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二)探究新知。

1.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4×60=(说算法)80×5=(注意0的个数)103×4=(十位要加进位数)。

2.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订正。

(3)全班交流。

3.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1)第1个问题你选择什么方法?

(2)第2个问题你怎么选择笔算呢?

(3)第3个问题可以估算吧吗?

(4)小结:我们要根据问题和数据的特点合理选择算法,考虑清楚什么时候可以用近似值,什么时候必须用准确值。

(三)拓展延伸。

1.快速抢答争第一。

(1)出示题目:

(2)学生抢答。

2.认真观察填表格。

(1)出示题目:

(2)观察: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从第一行的数怎样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数。

(3)根据规律填数: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通过观察、计算,大家发现了第一行的数乘4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数,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把表格填写完全。

3.趣味数学找规律。

(1)观察:认真观察下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年级上人教版数学教案范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1、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和顺序。

2、培养学生上下、前后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对上下、前后的位置加以准确的判断。

4、让学生了解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和顺序。

教学难点:对学生上下、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山羊老师想教同学们画一张笑脸,看,上面缺少什么?

(课件出示)。

师:我们应该把眼睛画在鼻子的什么地方?

我们应该把嘴巴画在鼻子的什么地方?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上下前后”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教学新知:

(一)、教学上下。

1、出示课件:主题图。

(1)师:看图上有什么?(生口答:有,汽车、火车和轮船)。

师:仔细思考一下:用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来描述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板书:

(2)师:我先看汽车和火车的位置关系。

(3)课件出示:火车和轮船。

师:谁在上面?谁在下面?

师:谁来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吗?

师指图讲解:有生说:“火车在轮船的下面”师及时追问:“下面吗?”

师指图讲解后小结:我们以后在说上下的位置关系时也要说它在谁的上面,它在谁的下面。

2、师:我们看一看教室里,你能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吗?

2、把数学课本放在先放在课桌上面,练习本放在课本的上面,铅笔盒放在练习本的上面,同位互相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交流。

3、前、后。

(1)、过渡:师:我们刚才认识了上下两个位置关系,在我们生活中,不光存在着上下两个位置关系,还有其他的位置关系。

(2)找“前后”的活动。

(老师请3位小朋友站起来。)像他们三个人的位置关系还能用上下来表示吗?

师:谁在最前面,谁在最后面。

师:谁能用“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说一句话吗?

师指生站起,问:她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师:同位两个互相说一说,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生活动。

(3)课件出示主题图。

三、巩固练习。

1、森林运动会(课件演示)。

(1)、比赛开始了,谁在最前面,谁在最后面?

(2)小兔的前面有谁?小兔的后面有谁?

师:他前面说的有点问题,谁来给他补充完整。

师:谁得了冠军?

2、课件出示:卡丁车比赛:

2、卡丁车比赛开始了。

(1)1号车在()号车的前面,在()号车的后面。

(2)1号车排第();。

5号车在()号车的后面,(及时鼓励学生)。

在()号的前面。

3、课件出示《新龟兔赛跑》。

师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在学习中也不要骄傲,要像小乌龟一样认真学习。

师:比赛开始了,谁来说一说兔子和乌龟的位置关系?

师:它俩的位置关系除了用“前后”来表示,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看它们在爬山。

师:下山了,谁来说一说乌龟和兔子的位置关系?

师:乌龟取得了胜利,我们在学习中,也要想办法发挥自己的优点,才能学习进步。

4、课件出示书橱。

师问:书在洋娃娃的哪面?杯子在篮球的哪面?台灯在什么的上面?

5、课件出示书橱:

猜一猜:淘气的前面有5个小朋友,后面有4个。

师讲解。

6、观察教室图片,说一说教室内的课桌和讲桌的位置关系。

8、学生相对互相说一说。

9、黑板的上面是什么,(灯)谁来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想象一下,我们上面有什么?

我们下面有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上下前后?你学会了吗。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1、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

3、利用“野生动物园”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不同的物品表示1-5各数,并知道1-5的多少。

教学难点:会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达。

教学过程。

一、看数说数。

2、师问:你能用图片、计数器上的珠子或自己的东西来表示这些数吗?

3、大家能在教室里找出1、2、3、4、5吗?老师相信你,找找看。(学生观察周围,说出各数,说得清楚、数量词正确都给予表扬。)。

二、看图找数。

刚才小朋友们找了我们身边的1、2、3、4、5,小朋友们说了很多,你们都是最棒的,老师这儿有一幅图,你能帮老师找找图中的数吗?教师出示主题图,学生仔细观察,说出图中的数。(1个圆、2个三角形、3个桃心、4颗五角星、5个太阳)。

三、说一说。

四、比一比。

1、谁的眼睛最亮?课件展示图片,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说出有几个?2、谁的耳朵最灵?教师在4个杯子中放入围棋子,让学生听声音判断多少,先排排队,再进行一一验证。

五、写一写。

1、观察1、2、3、4、5在日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象什么(1字像粉笔、2字像鸭子、3字像耳朵、4字像红旗、5字像秤钩)。

2、看教师写,注意书写顺序。

3、学生在书上的日字格里描一描,将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6、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7、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课时:单一标准。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感知分类。

出示例1。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揭示课题,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2、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

讨论汇报。

板演分法。

还可以怎么分?

二、巩固提升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三、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1.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认识“+”号、“=”号,会读加法算式。

1.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交流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来突出重点。

2.2教学难点:熟练应用数的组成来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众多算法中择优来学,达到能熟练应用。

教学工具。

情境图、多媒体课件、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

2、看图填数。

3、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第一节加法。

一、感知“加法”的含义。

1、出示课件:动画演示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合起来是4个气球的过程。

师: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小丑一手拿着3个红气球,一手拿着1个蓝气球,合起来是4个气球)。

师:你能边说这幅图的意思,边用手势来表示吗?

2、在操作中感知加法。

摆一摆。

师:请你拿出3朵红花,再拿出1朵黄花,合起来是4朵小花。

师:你能把你摆的过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吗?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加上手势,初步渗透加法的含义。引导学生交流,培养交流的意识。

二、学习“减法”算式。

1、师:把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合起来,求一共有几个气球?把3朵红花和1朵黄花合起来,求一共几朵花?都可以用加法计算。

2、师:认识“+”:把3和1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师在3和1之间板书“+”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板书“=4”)。

3、读加法算式(板书读法)。

(1)3+1=4读作:3加1等于4。

[设计意图]由直观图抽象出数的计算,使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并知道认识加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三、发散联想。

1、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1+2=3来表示的加法事例。

2、(再指纸鹤图)问:这幅图还以用怎样的加法算式表示?

巩固提高。

2、练习五1题。

3、其它一些有关本课的练习题。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含义和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认识了“+”号、“=”号,会读加法算式;体会到了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本节课学的是数学计算里最简单的,是计算数的基础,同学们课后要多做练习,为以后的计算打好基础。你们在课堂上表现得都很棒,老师希望你们保持这种学习状态,扎扎实实的学好知识,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板书。

第5节加法。

加法的含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用加法计算。

3+1=4读作:3加1等于4。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

教学内容:4——5页1——5的认识例1——例3。

教学目标:1、对1——5各数感性的认识。

2、培养良好的习惯。

3、初步体验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1、边摆边数数。

2、由抽象的数到物体可一表示什麽。

二、教学例1。

(1)出示图,看图,用数字说一句话。

(2)想一想,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说说图意吗?

(3)按照数字顺序从1说道5。

三、教学例2。

(1)摆学具数数。

学生一边摆一边说,从1到5。

92)在黑板上写1——5,请学生在黑板上数字上面百圆。

(2)老师指圆,学生说数,

问:3个圆片用几表示?5个圆片呢?……。

老师指数字,学生说圆片。

问:3用几个圆片表示?4呢?

四、教学例3。

刚才用数字2表示2个圆片,2还可以表示什麽?

看书5页例3。

小结:2可以表示任何个数使的物体。

小组讨论:说说3、4、5可以表示什麽?

全班交流。

五、课堂活动。

6页1题。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5页例4,6页课堂活动3、4,12页练习一1、2。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1——5的认识。

2、初步感知1——5各数的联系,变化,感悟数序。

3、初步学会用手指比,划,涂,写1-5。

4、操作分小棒,亲身体验探索数的分解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规范书写1-5各数。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1——5个,小朋友们能用手来表示吗?

二、教学例4。

1、看书例4,共右个要求:比,划,读,写,想想,你认为小手和小嘴怎样分工最合适?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2、根据手和嘴的分工,完成例4。

自己练习后小组交流。

3、书上有这样一句话,1添上1是2,2添上1是3,……….你能用手指表示吗?

4、教学在田字格里面规范书写。

91)让学生说1——5的形状。

(3)老师示范,学生书空。

(4)学生练习。

三、课堂活动。

1、6页1,写数。

2、6页3,圈一圈,写一写。

出示这些图,引导学生看懂题意。

3、下面用5根小棒分成2堆,看谁的方法多。

独立操作后全班交流。

四、课堂练习。

12页1、2。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学生在前面刚刚认识了1-10各数,这部分内容是在数数的基础上学习数的大小比较。教材呈现的是拔河比赛的场面。首先利用两边拔河人数不相等,引导学生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接着利用跑过来的同学加入到比赛中,使两边人数相等,学习两数相等的关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比较方法,最终要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在拔河的情境中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会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

教学难点:

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学关键:

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圆片、课件、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玩过拔河比赛吗?谁能说说应该怎样进行这个比赛?那今天组织我们班的同学来进行拔河比赛,分为两组,一组10个人,二组9个人,我们一起去玩吧!(课件出示情境图)。

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认识大于号、小于号。

1、比赛怎么还没开始呢?怎样才能知道哪边人数多,哪边人数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思考后交流)。

2、汇报展示:谁能说说你的好方法?(老师利用教具与学具组织学生自己来摆一摆,找出比较的方法。并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通过摆一摆的过程让学生们自己找到的方法,最后教师给予指导。)。

3、由拔河比赛以及上面的展示来引出9比10小,10比9大。在数学上有一对符号可以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出示课件。

10比9大可以写成:10〉9,读作:10大于9。

9比10小可以写成:9〈10,读作:9小于10。

4、接着仔细观察这两个式子,你有什么好办法区分大于号和小于号呢?

(引导学生交流,可以用儿歌如: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可以用手指如:把左手食指和中指撑开,形成一个小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把右手食指和中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等等。)。

三、认识等于号。

1、现在我们再回到拔河的场地看看,现在可以比赛了吗?为什么?同桌之间讨论,并派代表自愿的将结果进行展示。

2、你能像刚才那样用圆片摆一摆,使别人一眼就看出两边的人数同样多吗?

3、同样多用哪个符号表示呢?你知道吗?

出示课件:10等于10可以写成10=10,读作:10等于10。

四、练习与拓展。

第一题:比一比:谁更多呢。

第二题:比较大小。

第三题:练习使用“”“”

在比赛现场还有许多啦啦队员,哪边的人数多呢?你能用大于、小于表示吗?试一试!同桌相互说一说。

五、总结与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师:下课后请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谁和谁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几等于几?我们下节课交流,比比看谁找得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数出11—20物体的个数。

2。通过看图数数,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分类观察等良好的观察习惯。

3。在学习数学的具体情景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巩固数序知识,渗透算法多样化,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11—20这些数的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例6插图,提问:大家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表扬学生观察的非常仔细,看看需要解决的。

问题是什么?

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组织学生讨论。

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领会新知。

让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对学生想出的办法给予肯定。

三、模拟训练,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教材79页“做一做”

2。练习十八第5题和第6题。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教案

师:五颜六色的气球既经济又实惠,我们就去买一些气球来布置教室,那你们想买什么颜色的气球呢?(板书:买气球)。

(学生会争先恐后的说出自己喜欢的颜色)。

3.找寻方法。

师:同学们的意见都不一致,这该怎么办呢?(生自由发表意见,提到统计,师适时导入)。

师:那我们就一起用统计的方法来看看同学们喜欢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多,陈老师就能知道买哪种颜色的气球多一些。

人教版教案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

一、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清政府卖国残民的面目更加暴露,人民的反抗情绪也不断增长。

二、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及其领导的反清武装斗争。

第二节武昌首义成功,全国掀起革命高潮(1910月—12月)。

一、清军在武汉的部署和革命党人的起义计划。

二、二、武昌首义,光复武汉三镇,成立军政府,编组革命军。

三、各省响应起义,纷纷宣告独立,首先响应起义的是湖南。接着,山西、云南、贵州、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先后宣布独立。

第三节汉口、汉阳保卫战(1911年10月—11月)。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北京,清政府极为惶恐,汉口保卫战首先是从争夺刘家庙开始的。10月18日黎明,革命军在炮兵支援下发起进攻,很快逼近刘家庙车站,与清军展开肉搏战。10月19日晨,革命军约三千人,以骑兵为前锋,在炮兵支援下,从两翼发起进攻,清军无法立足,丢弃大量辎重,向三道桥退却。革命军占领刘家庙,追至三道桥附近,才停止了进攻。

保卫汉口之战。

保卫汉阳之战。

汉口、汉阳失守。

革命军为保卫汉口、汉阳,与敌人进行了四十多天的浴血奋战,充分表现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它打破了清政府妄想以北洋精锐之师,一举将革命起义扼杀在摇篮中的企图。经过革命军的顽强抗击,给维护清王朝的反动支柱——北洋军以重大杀伤,使全国各地革命党人受到巨大鼓舞,为各省组织起义赢得了时间,对全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四节苏浙联军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临时政府(1911年11月—194月)苏浙沪革命党人为了减轻武汉的压力,发展东南地区的革命力量,决定联合攻取南京。

临时政府的成立和反对袁世凯,

在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下,软弱的资产阶级节节退让,由无数革命志士流血牺牲换来的新生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仅仅存在三个月,即被扼杀了。政权落到了袁世凯手里,开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辛亥革命战争深远意义:命洪流给清王朝以沉重打击。三年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十二月二十五日清帝宣布退位。辛埃革命战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从此使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

鼎尖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教具: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术表演吧。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画面。

师:多神奇的魔术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这里会也藏着很多奇妙的数学知识,不信大家仔细的观察一下。

2、提问题。

一共有多少朵花?一共有多少条鱼?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3、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2+2+2=6(朵)。

第二题:4+4+4+4=16(条)。

第三题:3+3+3+3+3+3=15(个)。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连加。

生1:加数相同。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2+2+2是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

生动手写:3+3+3+3……。

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

生:用乘法。

师:你真爱学习。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图:生说,师判断。

2、出示图:师说题意,生填写,集体订正。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不用的解决方法,然后着重认识几个几连加。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样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18÷2=63÷9=。

三、学中做。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里能填几?

3×()258×()367×()29()×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64÷8=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形成了一个连续动态的问题组合,引领学生逐渐学会从头到尾独立思考。本课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不断经历数的过程,层层递进,步步提高,使学生能顺利地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并能用不同的数法熟练地数出100以内的数,增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悟事物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问题串使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四位一体。在活动中引领学生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技能,积累经验,发展思想。

一年级的学生在一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中,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20以内数的数数,很多学生在未学习这一课前已经能熟练数出100以内的数,而且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没有10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们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而且,虽然学生能数很多的数,但是仅仅限于用嘴数,一旦要对应事物,数事物的个数时,体现一一对应的关系,正确率不高,孩子们手口对应方面还是欠缺的。

100以内的数数教学不是单纯的学会空口数数,这样只能说学生了解了数的顺序,更重要的是学生要体验每一个数字的增加,实际上是事物叠加的结果,数字的变化代表的是事物多少的变化,在生活中我们用到的更多的是联系实物进行数数,学生要有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并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数数的方法,其次,学生已经能熟练地数出100以内的数,我们这节课的落脚点放在哪里?而是要重视学生点数的能力,因此,这节课,我让学生准备学具花生,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数数的学习。通过以上两点的思考,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多种数数活动,会数100以内的数,初步认识100以内的数,感知100的意义。

2.在多样化的数数活动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感受数数的乐趣。

3.通过数数培养数感,感受位值。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结合我们二小的课堂教学模式“双向四环十六字”进行教学,围绕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将自学引导、交流合作、展示点拨、练习评测和谐融洽地结为一体,建立起真正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双向”指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协作,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四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相连接的四个基本环节。《数花生》的四环体现为:第一环:自学引导(独立数数)。提出问题,产生数的兴趣。第二环:交流合作(换一种方法数数)。互相检查再数,强化数的方法。小组合作尝试数出100个花生。第三环:展示点拨。学生展示不同的数法,教师强化十个十个数。第四环练习评测(探索练习)。体验不同的数法。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教案

师:五颜六色的气球既经济又实惠,我们就去买一些气球来布置教室。(板书:买气球)。

师:售货员阿姨说只剩下红,黄,绿,蓝四种颜色的气球,陈老师不知道要买哪种颜色的气球多一些,所以今天想和大家一起来调查一下你们最喜欢哪种颜色。请你在纸上写下你最喜欢的颜色,每个同学只能选择一种颜色哦!

鼎尖教案四年级数学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通过朗读、默读、浏览等形式实现在语文课堂上的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以读促情的理念。

3、结合具体语言文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作者“敬畏”的是什么,体会作者对中国语言文字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作者“敬畏”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汉字是有生命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游戏激趣,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非常高兴和()小学的同学们一起上这节语文课。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互动游戏。

(出示汉字:诗)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具体的诗人和诗句)。

(出示汉字:美)这个字又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各抒己见)。

师:看来大家对这两个汉字的感受各不相同,有个叫乔传藻的作家也和我们一样,对汉字有着独特的感受。他不仅了解汉字,还认为字是值得敬畏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解课题。

师指课题:谁能说一说“敬畏”是什么意思?

(敬畏:敬重畏惧)。

2、师:我们通常会对谁有敬畏之情呢?

生:自由回答(老师、父母等)。

师引导:字不是有生命的人,却让我们敬畏,说明——字也是有生命的。那么小小的汉字为什么会是有生命的呢?让我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朗诵全文。

3、指名读课文,解决疑难问题。

师:请大家边读边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让我们来共同解答。

预设不懂的问题:词语类:震慑、含蓄、言简意赅、告诫、不绝如缕、杳无人影、气象万千等。

其他类:蒲松龄与《聊斋志异》,唐诗《听张立本女吟》几个晦涩难懂的句子等。

4、请同学们再来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作者通过哪些事写出了汉字是有生命的?

引导回答:乡俗和读书。

三、研读2——4自然段,感受乡俗带给“我”的对汉字的敬畏。

思考:在乡俗中你从哪感受到汉字是有生命的?(结合第2自然段理解)。

(幻灯出示:敬惜字纸的图片)。

预设问题:1、其中的哪几个词句让你觉得人们对汉字十分敬畏?

2、听着老人们的告诫,望着化为青烟的字迹,你心中会想到些什么?生自由回答(师引:被烧了的字要去哪里呢?要住到天上去。)。

(幻灯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

(师引:字为什么有资格住到天上去?)。

结合“神圣”一词,体会汉字是有生命的。

指名带着敬畏的语气读出这些有生命的文字(第三自然段)。

总结:“敬惜字纸”的乡俗,让我感受到了字的神圣,产生了对字的敬畏之情,让我知道了汉字是有生命的。从此开始了探寻方块字奥秘的历程。

第二课时。

师生共同回顾。

师:通过上节课1——4自然段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1、知道了敬惜字纸的乡俗。

2、知道了字就是一个个有生命的小精灵。

3、字是值得敬畏的。

师:是呀,正是有了乡俗的影响,让作者对汉字产生了敬畏之情,萌生了探寻方块字奥秘的向往,从此开始了读书探寻的历程。多年之后让他感受到汉字是有生命的。

四、精读5——8自然段,体会作者敬畏的是什么,汉字为什么是有生命的。

1、(放幻灯)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5——8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哪里感受到字是有生命的?用线勾画出来。

预设:读《聊斋志异》让我感受到字是有生命的。

“方块字呀,你不是神仙……具备呼风唤雨的本领啊。”

2、研读第五自然段。

(1)你从这段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汉字有呼风唤雨的本领?(生读文谈理解)。

令人恐怖、害怕,充满神秘色彩,呼风唤雨的本领,看到文字让人想象……的意境。

请你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放幻灯:“分明是晴天……却又杳无人影……”)。

(2)大家在阅读时,感受过汉字的这种呼风唤雨的本领吗?跟着书中的文字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喜,一起怒……(简单列举)。

师:一个个方块字营造出来的不同意境,让我们感受到了字如同有生命的神仙一样,具有呼风唤雨的本领。难怪作者这样说(放幻灯):“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有生命的。”

(3)就让我们带着对汉字的敬畏,把这有生命的文字读出来:

(放幻灯)“方块字呀,……具备呼风唤雨的本领啊。”

预设:读唐诗《听张立本女吟》也让我感受到字是有生命的。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吗?

3、研读第六、七自然段。

(1)朗读古诗。

(2)这首诗让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诗境)。

(3)这种凄婉苍凉的歌声,怎么能在纸面上流传下来呢?启发:是录音机里放出的吗?(不是)是女歌唱家唱给我们听的吗?(不是)。

通过文字让我们听到了声音。

师:文字不是有生命的女歌唱家,却同样能让我们听到歌声,所以说(放幻灯):“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有生命的。”

升华朗读:让我们再一次带着对字的敬畏,把这有生命的文字唱响:

齐读唐诗《听张立本女吟》。

过渡:不仅唐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宋词元曲汉赋中的一个个文字同样具有着生命力。将中国50的文化从一个世纪传承到另一个世纪,展现着汉字不息的生命力。

师:那么,你从哪里还感受到字是有生命的?

4、研读第八自然段。

读第8自然段,体会汉字的含蓄。

预设:a、“一提到“翠”字,……江南水乡的朦胧。”一句。

请你也列举出一个这样含蓄的字?(学生仿照翠、风、雨简单列举。)。

(出示汉字:暖)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景物、情感)。

一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居然有这么多,这就是字的含蓄呀。

b、这些含蓄的字还能当作名画欣赏呢?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些分开的字……当作名画欣赏“一句。

(出示幻灯)“风”不同的字体,请学生说说看完之后的感受,体会汉字的形体美。(这么美的字真是惹人喜爱呀。)。

c、如果我们把这些含蓄又可爱的字叠连在一起,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幻灯出示楹联)指名读楹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读了这副楹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结合自己的感受来理解“空间调度能力”和“气象万千”一词。

(3)师:看来,文字有着和人一样的空间调度能力,所以说——(放幻灯):“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有生命的。”

五、总结全文:

有了这越来越深刻的感悟后,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放幻灯)齐读:降生在这个世界,会用方块字阅读,会用方块字写作的人,算是有福了……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有生命的。

师:“汉字,在我眼里是有生命的。”请你想一想作者是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说出这句话的?

生:谈自己的想法。

体会作者对文字的敬畏、热爱、赞美、歌颂。

带着对文字的敬畏和热爱,反复读最后一段。

师:请你带着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说一说:。

(出示幻灯:因为汉字(),所以汉字在我眼里是有生命的。我想对汉字说:“()。”)。

参考:因为汉字是神圣的小精灵,死了也要住到天上去,所以汉字在我眼里是有生命的。

因为汉字不是神仙,却有着呼风唤雨的本领,所以汉字在我眼里是有生命的。

因为汉字不是女歌唱家,却能让我们听到凄婉苍凉的歌声,所以汉字在我眼里是有生命的。

因为汉字不是中国人,却有着同样的含蓄,所以汉字在我眼里是有生命的。

因为汉字不是调度员,却有着高超的空间调度能力,所以汉字在我眼里是有生命的。

(如果大家把这些话用汉字写下来,说不定也能从一个世纪传到另一个世纪呢。)。

六、升华与启发:

师:是呀,汉字是让人敬畏的,汉字是让人热爱的。于是老师也用这具有生命的汉字写了一首诗送给大家。

(板书连成一首诗)。

字的敬畏。

敬惜字纸乡俗在,

文化传承敬畏来。

诗词曲赋藏意蕴,

含蓄生命皆热爱!

结束语:就让我们珍惜我们的福气吧,因为我们是会用方块字阅读,会用方块字写作的人。愿同学们也能用这富有生命的汉字,去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六年级数学鼎尖教案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多媒体课件。

本班的孩子基础较差,很多孩子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好的思考方法,所以课堂上的重点放在了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上。在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时,重点突出孩子的思考过程,强调孩子有根据地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一)旧知铺垫导入。

2、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

过渡:同学们,比有各部位的名称,把比组成比例后我们有了新的名称,请自学课本第34页。生阅读后,请同学说出黑板上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的认识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所以让孩子们自学,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读数学书的习惯。

(三)反馈练习。

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投影出示)。

先小组之内说一说,然后在指名回答。重点说分数形式的比例外项和内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点学习组成一个比例的两个比哪两个数是外项,哪两个数是内项。重点突出分数形式下怎么去找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四)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投影出示几组比例,让学生观察看看能有什么发现?细心的同学很快会发现这几组比例数字相同,但是书写位置不同。然后老师在质疑,为什么这些比例里的四个数书写位置不同却能组成比例呢?请小组合作找个这个秘密。

(2)学生找出原因后,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总结出来。并指出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3)继续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这样的性质,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4)比例写出分数形式后,也就是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乘得的积也一定相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用质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这样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总结归纳的过程,并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

(五)巩固练习。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投影出示练习)。

2、应用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学生独立完成后,用展示台展示)。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里填上适当的数。(投影出示)。

(六)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并且留给孩子质疑问难的空间。

(七)拓展练习:把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

3×40=8×15。

人教数学一年级教案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2.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人教版教案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

1[记忆]年分为平年、闰年;月分为大月、小月和特殊的2月。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大月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7个);小月有:4月、6月、9月、11月)(4个)。

平年的2月有28天,闰年的2月有29天。

2、连续的大月有7月和8月,或者12月和1月。连续两个月天数是61天,其中一个是大月,一个小月。

3、各类节日:元旦节1月1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国际儿童节6月1日、建军节8月1日、建党节7月1日、国庆节10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等。

4、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公元8、1200年、1600年、、2400年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