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新教材(实用19篇)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新教材(实用19篇)

ID:7821577

时间:2023-12-25 13:36:14

上传者:笔尘

编写高中教案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教学理念的把握。高中教案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设置的具体步骤和措施,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如何编写一份科学合理的高中教案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一、相关概念:

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3、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4、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

1、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2、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3、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4、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质: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四、酶的特性:

1、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2、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3、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教学难点。

(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人不吃饭行吗?食物进入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在现在来说都已经十分清楚了。这些变化过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没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对此进行了探索。

实验介绍: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在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过了一段时间,将笼子取出,肉块不见了。

问:(1)为何要将肉块放在笼子中?

答:排除了胃对肉块的物理性消化。

问:(2)对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质?

答:一定是某些物质进入到金属笼中,使肉分解。现在已经知道这个能让肉分解的物质就是--酶。

问:(3)进行肉类消化的过程的条件是怎样的?

答:进行分解肉的反应是在一种极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问:(4)在实验室中能否也能让肉分解?能的话需要怎样的条件?

答:实验室也能进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体中来说,需要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的条件才能进行。

二、问题探讨。

1.这个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鸟类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没有化学性消化?

2.是胃内的化学物质将肉块分解了。

3.提示:收集胃内的化学物质,看看这些物质在体外是否也能将肉块分解。

总结: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要进行的生理活动非常之多,构成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内的物质需要不断地合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就叫细胞代谢。

三、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前介绍: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对机体是有毒的。机体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铁离子也可催化这一反应。

2h2o2h2o+o2。

问:如何获得过氧化氢酶?

答:新鲜肝脏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所以新鲜肝脏研磨液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

按以下实验步骤来进行实验:

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对照实验的特点。

答:共同点:都在试管中加入2mlh2o2溶液,都在相同的压力下进行。

不同点:1和2:只有温度不同;1和3:3多了2滴fecl3溶液;1和4:4多了2滴肝脏研磨液;3和4:加入的催化剂不同。

问:1号试管没有加任何试剂,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它起的是对照的作用。

结论:进行该实验的其他因素相同,而只有其中某一因素不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果结果不同,那么影响该结果的就是这一不同的因素。在上述实验3试管和4试管只有加入的催化剂不同,那么该实验的结果3放的氧气少,4放出氧气多就是因为加入到4号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比加入到3号的高。即酶具有高效性。

问:2和4试管现象基本相同,能否在生物体中也利用2的方法来解毒?

答:不能。加热到这样的温度会造成生物的细胞死亡。

问:能否用同一滴管给3和4试管加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

答:不能。共用滴管会让肝脏研磨液(或fecl3溶液)残留在滴管内,难以判断出过氧化氢的分解是哪种滴加液的作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

问:为何酶的催化效率会比无机催化剂更高呢?

答:酶降低了活化能。活化能就是分子从常态转化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活化能越大,反应就越不容易进行,反之就容易进行。

四、总结。

在生物体中,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每时每刻进行着。以人为例:据估计人体细胞内每分钟大约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能在人体中顺利而迅速地完成,完全是靠酶的催化作用。它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

酶在细胞内的物质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个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却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一种催化剂。它是细胞内产生的,所以它也是细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在医院常用双氧水作为身体出现小伤口的消毒用药,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吗?试解释该现象。

能看到伤口有气泡产生。原因是人体细胞中产生的酶将双氧水分解成了水和氧气。

课后小结。

酶在细胞内的物质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个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却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一种催化剂。它是细胞内产生的,所以它也是细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巴斯德: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酶是蛋白质。

2.提示:(1)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高效率地进行,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得多。

(2)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酸碱度适中等温和条件下进行,无机催化剂常常需要辅助以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条件才能有较高的催化效率。

3.d。

拓展题。

1.提示:可用第2章中学过的鉴定蛋白质的方法。在萨姆纳之前,之所以很难鉴定酶的本质,主要是因为细胞中酶的提取和纯化非常困难。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1、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3、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5、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6、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r—ch—cooh)。

三、氨基酸结构的特点: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2、催化作用:如酶;。

3、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4、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5、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六、有关计算:

1、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2、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肽链数。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1、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2、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3、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4、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5、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6、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相关概念:

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2、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3、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4、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5、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二、糖类的比较: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3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本电子版新教材

一、生态系统的范围。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统一整体。

个体。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包含和)。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举四个例子:作用:为生物提供生存所需的(2)生产者。

分类---(自养、异养)生物,可以将、

地位---是生态系统的典例---判断并举出典例:

生产者一定是绿色植物。()绿色植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

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

(3)消费者。

分类代谢将转化为。消费者中包含寄生生物。

作用---加快对于有重要。

作用,是生态系统中最的成分,但(是、不是)。

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

典例---。

寄生的各种病毒、细菌(麻风杆菌、结核杆菌)、菟丝子。

菟丝子:植物,(有、无)叶绿体,养,营生,属于者。分类---(4)分解者。

分类---(自养、异养)生物,营、作用---将典例---。

大多数细菌营腐生。

判断并举出典例:

动物一定是消费者。()微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原核生物可以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举出例子。

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之间,形成统一的整体,具有一。

定的。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有,对生态系统有净化功能的成分有。分解者将植物残值败叶和动物遗体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为,释放能量,给绿色植物的是,释放的能量少部分用于的生命活动,大部分以形式散失。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

概念---生物间因而形成的营养关系。

植物蝉螳螂黄雀。

营养级别消费级别。

食性动物。

食物链由和参与形成,不能反映的成分是。2食物网。

(1)原因: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成的复杂(2)几个要点:

开始,终点是不被其他生物捕食的最高营养级。

生态系统能力就越强。

由于累在生物体内,越高的生物,体内浓度越高。3意义。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的和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教材92页。本节常考类型:

(1)甲乙。

若丙减少,则甲乙丁(2)a。

c

d

e

若c减少,则a(据最的食物链来判断)。

若a减少,则后面所有营养级都若b减少,则c基本不变,原因是。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和的过程。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能量最终源头:

能量的`输入:通过作用固定。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能量的流动:渠道---形式。

能量的变化:能量的散失:作用中以的形式散失各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熟练说出各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去路)。

去向:各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向、和,

但营养级没有。

的这一去向。

级的同化量。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均包括和两种方式。

教材94页图5-7:

图中方框面积越来越小表示随着的增加,贮存在该营养级生物。

体内的能量越来越少。

箭头越来越细表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用。

于呼吸作用的能量逐渐递减。能量去向汇总:

同化量=+。

或=+++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因为食物链中的关系是不可逆转。

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会倒置吗?

营养级越低,得到的能量一定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一定越,用于呼吸作用的能量一定越,耗氧量一定越。

一般来说,营养级越高,生物个体数量越、(有反例)。

营养级越高,生物个体体内有机物越(有反例。

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帮助人们使。实例:进行田间管理除草除虫、合理确定载畜量和捕捞量。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碳循环。

物质---组成。

循环---在和之间反复循环特点---在范围内,因此又叫例----。

分别代表,5代表过程,67表示,567的形式为;

910表示古代动植物遗体在地层中形成了,它(属于、不属于)生物群落。

因是和,缓解温室效应的。

主要措施有(2个)。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案例1―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

以为实验材料。采用实验组:处理土壤(塑料袋包好,60度1h),目的是杀死,

同时要避免;

对照组:;

过程:取两只烧杯,编号ab放入等量淀粉糊,在a中加入30ml土壤。

浸出液,b中加。a、b在室温下放置7天后,各放入两支试管中,标号a1、a2、b1、b2。在a1、b1中加碘液,可观察到a1b1,在a2、b2中加斐林试剂,可观察到a2b2本节框图推断题归纳:

据图甲先找到双向箭头,双向箭头两端的是和,依据“众箭归一”找出,另一个是,再找出,剩余的为各级,于是可找出一条食物链。对比并说出两图中各字母代表的成分:

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信息---举例:光、等来源:可以是,也可以是信息---生物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或生物传递某种信息,如、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举例:昆虫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配很少量的性外激素即可在很大范围内吸引来个体,表明性外激素具有和的特点。(3)信息还能,以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提高举例---鸡舍延长光照增加产蛋量(2)对举例---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目前控制的方法有、防治中有些就是利用作用。化学防治的缺点是(2个)。

(1)受轻微污染的河流a消除方法:、化学分解和的分解。b结果:不会受明显的影响。(2)森林a调节过程: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

b结果:鸟类、害虫的数量趋于2基础:调节3特点: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

超过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迅速,生态系统就会难以。---教材110页。

负反馈调节的意义: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维持。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恢复力稳定性越。

对于环境条件极其恶劣的生态。

系统,如北极苔原,其其抗力稳定。

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

左图ab。

人工林和自然林相比较,前者是人工林(两句),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具体措施是。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种类要齐全:包括、、

比例要适宜。

---为的作用提供能量。

生态缸要置于较强的光下---防止(需要、不需要)不断通入氧气,(需要、不需要)源源不断的能量输入,因为。若个方面均适宜的生态缸中的金鱼最后也死亡,原因是生态缸。

第六章生态系统的保护。

一、关注全球性的生态问题。

海洋污染---如n、p过多,使水体富营养化,湖泊中引起,海洋。

中引起。

生物多样性锐减---重要原因之一是外来物种的入侵二、保护生物多样性1概念。

生物圈内所有的,它们所拥有的以及,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性的价值。

3保护措施。

提高了。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第1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孟德尔研究性状遗传的材料和方法(a:知道)。

(2)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基因型、表现型、纯合子、杂合子、等位基因的概念(c:理解)。

(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解释(c:理解)。

(4)测交法证明基因解释的正确性(c:理解)。

(5)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d: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从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二、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3)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2.实施方案。

(1)采用举例、挂图、投影等进行教学。

(2)联系所学知识,演绎归纳本节知识,从而掌握重点内容。

三、难点·突破策略。

1.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突破策略。

(1)运用减数分裂图说明减数第一次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出示有染色体的遗传图解进行讲解。

(3)应用遗传定律解题---典型引路,讲清思维方法,从而突破难点。

四、教具准备:

1.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2.豌豆各种相对性状挂图;

3.对分离现象解释示意图;4.投影仪;5.多媒体课件。

五、学法指导。

首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并结合实际引起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

其次,指导学生在教材中找疑点、难点,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问、勤思考,且做好笔记。

再次,指导学生进行做题思维训练。

六、课时安排。

3课时,讲课2课时,实验1课时(也可根据情况把实验内容在讲授课时进行)。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程序。

导言。

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二]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4。

教师列出如下提纲:(投影显示)。

1.了解孟德尔简历。

2.孟德尔的试验研究方法是什么?选用什么材料?纯系亲本的杂交技术怎样进行?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动力。孟德尔的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证;

(2)孟德尔用避免外来花粉干扰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豌豆纯合植株进行杂交试验,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设疑:什么是杂交法?

教师出示人工异花传粉挂图,并与学生一起回忆: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胚珠发育成种子,直到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从而理解杂交试验法。

教师最后强调:孟德尔在试验中发现豌豆一些品种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如茎的高与矮、种子形状的圆粒与皱粒。从而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最后归纳理解相对性状要从三点出发:。

(1)同种生物;

(2)同一性状;

(3)不同表现类型。

教师出示:豌豆相对性状的挂图。

学生观察后得出:不同品种的豌豆同时具有多对相对性状。

提问:在人体上存在哪些相对性状?

(答:有耳垂和无耳垂,单眼皮和双眼皮,蓝眼和褐眼?)。

再提问:孟德尔开始是否对图示中所有相对性状同时分析呢?

学生回答:否。(这是孟德尔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学生阅读教材p4~5。

教师出示挂图: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杂交试验。

讲述:用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纯种的矮茎豌豆作亲。

本进行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杂交后的第一代(简称子一代,用f1表示)总是高茎的。

提问:子一代为什么全是高茎;矮茎性状哪里去了?

学生回答:(略)。

讲述: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看看孟德尔是怎样做的。他让子一代高茎豌豆自交,得到的子二代植株中既有高茎也有矮茎。

提问:子二代出现的两种性状,能提示我们什么?

学生回答:矮茎性状在子一代中并没有消失,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教师讲述:孟德尔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高茎;把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如矮茎。子二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性状分离。

同时孟德尔对子二代两性状的株数进行了统计分析,他发现,在所得到的1064个子二代豌豆植株中,有787株是高茎,277株是矮茎,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l。请问学们注意这个比例。

设疑:豌豆的其他相对性状杂交情况如何呢?

教师出示:孟德尔做的豌豆杂交试验的结果投影。学生观察、比较,发现杂交子二代都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3∶1,具有规律性。

[三]教学目标巩固。

1.孟德尔杂交试验选用什么材料?为什么?

2.什么是相对性状?拟人为例举例子。

3.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的是。

a.狗的长毛与黑毛。

c.桃树的红花和绿叶。

答案:1.略2.略3.d。

[四]布置作业。

1.p8练习题第一题。

2

甜玉米果穗上无甜玉米籽粒。原因是。

a.甜是显性性状b.相互混杂()c.非甜是显性性状d.相互选择。

分析: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之间相互授粉,甜玉米的果穗上全表现为非甜,说明非甜是显性性状,甜玉米的果穗上出现非甜籽粒也说明非甜是显性性状。

答案:c。

3.玉米高秆对矮秆为显性。矮秆玉米用生长素处理后长成高秆,使其自交得到f1植株是()。

a.高矮之比是1∶1。

c.高矮之比是3∶1b.全是矮秆d.全是高秆。

分析:生长素作用于植物,促使细胞体积的增大引起植株快速生长,但不影响内部基因组成,因此,用生长素处理后长成的高秆玉米仍然受隐性基因控制,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答案:b。

总结。

这节课要重点掌握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理解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等概念,掌握子二代的性状分离。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三

计算公式:n=m×n/m.

估算的方法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教学难点。

(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人不吃饭行吗?食物进入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在现在来说都已经十分清楚了。这些变化过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没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对此进行了探索。

实验介绍: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在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过了一段时间,将笼子取出,肉块不见了。

问:(1)为何要将肉块放在笼子中?

答:排除了胃对肉块的物理性消化。

问:(2)对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质?

答:一定是某些物质进入到金属笼中,使肉分解。现在已经知道这个能让肉分解的物质就是--酶。

问:(3)进行肉类消化的过程的条件是怎样的?

答:进行分解肉的反应是在一种极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问:(4)在实验室中能否也能让肉分解?能的话需要怎样的条件?

答:实验室也能进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体中来说,需要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的条件才能进行。

二、问题探讨。

1.这个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鸟类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没有化学性消化?

2.是胃内的化学物质将肉块分解了。

3.提示:收集胃内的化学物质,看看这些物质在体外是否也能将肉块分解。

总结: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要进行的生理活动非常之多,构成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内的物质需要不断地合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就叫细胞代谢。

三、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前介绍: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对机体是有毒的。机体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铁离子也可催化这一反应。

2h2o2h2o+o2。

问:如何获得过氧化氢酶?

答:新鲜肝脏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所以新鲜肝脏研磨液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

按以下实验步骤来进行实验:

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对照实验的特点。

答:共同点:都在试管中加入2mlh2o2溶液,都在相同的压力下进行。

不同点:1和2:只有温度不同;1和3:3多了2滴fecl3溶液;1和4:4多了2滴肝脏研磨液;3和4:加入的催化剂不同。

问:1号试管没有加任何试剂,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它起的是对照的作用。

结论:进行该实验的其他因素相同,而只有其中某一因素不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果结果不同,那么影响该结果的就是这一不同的因素。在上述实验3试管和4试管只有加入的催化剂不同,那么该实验的结果3放的氧气少,4放出氧气多就是因为加入到4号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比加入到3号的高。即酶具有高效性。

问:2和4试管现象基本相同,能否在生物体中也利用2的方法来解毒?

答:不能。加热到这样的温度会造成生物的细胞死亡。

问:能否用同一滴管给3和4试管加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

答:不能。共用滴管会让肝脏研磨液(或fecl3溶液)残留在滴管内,难以判断出过氧化氢的分解是哪种滴加液的作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

问:为何酶的催化效率会比无机催化剂更高呢?

答:酶降低了活化能。活化能就是分子从常态转化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活化能越大,反应就越不容易进行,反之就容易进行。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在生物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比较和归类的方法、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及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1.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知识的一个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是把知识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是生物学学习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方法,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只分析不综合,就会见木而不见林;只综合不分析,又会只见林而不见木。

2.比较和归类的方法。

比较是把有关的知识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比较一般遵循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寻找出知识之间的相同之处,即异中求同;二是在寻找出了事物之间相同之处的基础上找出不同之处,即同中求异。归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生物学习中常采用两种归类法:一是科学归类法,即从科学性出发,按照生物的本质特性进行归类;二是实用归类法,即从实用性出发,按生物的非本质属性进行归类。

3.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

系统化就是把各种有关知识纳入一定顺序或体系的思维方法。系统化不单纯是知识的分门别类,而且是把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使其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编写提纲、列出表解、绘制图表等方式,把学过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具体化是把理论知识用于具体、个别场合的思维方法。在生物学学习中,适用具体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生物学理论知识。

4.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抽象是抽取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法,抽象可以有两种水平层次的抽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抽象;二是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是将有关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也有两种水平层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感性概括;另一种是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理性概括。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知识与技能:

理解同源染色体、四分体、减数的概念;能说明精子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模拟出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2.通过观察图片、动画,提高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减数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重点:

1.减数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难点:模拟减数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有丝各时期的特点并播放有丝多媒体课件,教师总结出有丝重要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的结果是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亲代细胞一样。

ppt展示三口之家的图片,图示有性生殖的过程。设疑:正常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46条(23对),由学生尝试把图中受精卵、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情况标出。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生物体是保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必须减少一半,即通过减数而非有丝。

(二)动画演示,共同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减数的相关信息(以精子的生成为例)。

问题:减数的概念,场所和结果;产生精子的原始细胞即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之后继续设疑:精原细胞在减数过程中,染色体是怎样减少一半的?又是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根据有丝的知识发表自己的猜想。

教师肯定学生的猜想,动画演示精子形成的全过程。

1.动画演示: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过程。

学生观察分析减数次间期精原细胞变为初级精母细胞时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了解染色体数量和dna含量变化情况。

2.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提问:减数次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配对的是怎样的染色体,图中有几个四分体?点拔学生总结出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特点。

3.动画演示:减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后期同源体分离。

提问:减中期和后期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行为变化?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分离情况?学生总结归纳表述。

4.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5.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

提问: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分析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点(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

提问:次级精细胞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减数第二次?染色体数还会再减半吗?学生预测减数第二次。

6.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的过程。

总结:精子形成需要经过变形,丢弃大量细胞质,仅保留了细胞核和极少量细胞质,所以精子寿命短,精子不再,因此减数无细胞周期。

(三)动手体验,形成概念

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模拟减数全过程,加深对减数过程的理解。

之后提问:什么是减数?学生分析进行减数的生物、细胞、时期、过程、结果,从而总结出减数的概念。

(四)小结作业,课外延伸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课下请学生归纳形成配子的细胞(减数)的过程与特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知识与技能:理解同源染色体、四分体、减数的概念;能说明精子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模拟出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2、通过观察图片、动画,提高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减数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重点:

1、减数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难点:模拟减数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有丝各时期的特点并播放有丝多媒体课件,教师总结出有丝重要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的结果是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亲代细胞一样。

ppt展示三口之家的图片,图示有性生殖的过程。设疑:正常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46条(23对),由学生尝试把图中受精卵、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情况标出。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生物体是保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必须减少一半,即通过减数而非有丝。

(二)动画演示,共同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减数的相关信息(以精子的生成为例)。

问题:减数的概念,场所和结果;产生精子的原始细胞即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之后继续设疑:精原细胞在减数过程中,染色体是怎样减少一半的?又是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根据有丝的知识发表自己的猜想。

教师肯定学生的猜想,动画演示精子形成的全过程。

1、动画演示: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过程。

学生观察分析减数次间期精原细胞变为初级精母细胞时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了解染色体数量和dna含量变化情况。

2、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提问:减数次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配对的是怎样的染色体,图中有几个四分体?点拔学生总结出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特点。

3、动画演示:减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后期同源体分离。

提问:减中期和后期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行为变化?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分离情况?学生总结归纳表述。

4、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5、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

提问: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分析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点(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

提问:次级精细胞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减数第二次?染色体数还会再减半吗?学生预测减数第二次。

6、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的过程。

总结:精子形成需要经过变形,丢弃大量细胞质,仅保留了细胞核和极少量细胞质,所以精子寿命短,精子不再,因此减数无细胞周期。

(三)动手体验,形成概念。

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模拟减数全过程,加深对减数过程的理解。

之后提问:什么是减数?学生分析进行减数的生物、细胞、时期、过程、结果,从而总结出减数的概念。

(四)小结作业,课外延伸。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课下请学生归纳形成配子的细胞(减数)的过程与特点。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

1.施莱登与施旺的称谓的区别。在讲细胞学说时,学生常将植物学家施莱登与动物学家施旺的称谓混淆。我就告诉学生施莱登的“莱”字上有一草头,“草”乃植物也,故其为植物学家。这样学生就马上把两者的称谓记住了。

2.支原体无细胞壁,衣原体有细胞壁。常见的原核生物中只有支原体没有细胞壁,但学生常将支原体和衣原体混淆,搞不清两者谁有谁无细胞壁。我就对他们说,“衣”原体就像穿了一层衣服,因此衣原体有细胞壁,支原体也就无细胞壁了。

3.常见的七种微量元素。可采用谐音记忆法,“甜梦童心盆沐浴”即“fe、mn、cu、zn、b、mo、cl”七种微量元素。

4.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采用联想记忆法,“苏赖甲、本色亮、洁异亮”,想象出意义:苏赖(人名)的指甲,本来颜色就亮,清洁之后异常亮了。即“苏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八种氨基酸。

5.细胞有丝分裂五期的变化特征,多而零碎,直接记忆难度很大。可以把各期的变化归纳为一句口诀,借助口诀记忆。间期:“复制合成暗准备”,意为在间期细胞表面没有变化,但实质上在进行染色质复制,包括了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为分裂期作物质上的准备。

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意为在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形成纺锤体及染色质变成染色体。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意为到中期,染色体不再缩短变粗,形态固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并整齐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意为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裂成两条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实现平均分配。

末期:“两消三现生二子”,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纺锤体消失,染色体变回染色质,核膜、核仁重现,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的细胞壁,把一个细胞分隔成两个子细胞(动物细胞中归纳为“两消两现生二子”,因为不会出现细胞板了)。

6.滤纸条上四色素带记忆。用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色素时,滤纸条上会出现4条色带,从上到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可用概括记忆法,概括为“胡黄ab”四个字记住。

7.神经纤维静息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学生很易跟“内正外负”混淆。可采用联想记忆法,联想“内含丰富(负)、外树正气”这句话,从而记住“内负外正”。

高中生物必修教案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重要的区别特征。

2.了解细胞膜的成分,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并会区分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几种不同方式。

3.了解各种细胞器的分布、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4.认识细胞核的亚显微结构特点和主要生理功能。

5.理解染色质和染色体相互转变的动态关系。

6.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对细胞结构的学习,训练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设计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训练学生利用资料分析、判断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1、围绕细胞不同于非生物的生命特点进行学习和讨论。

2、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3、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为第二章中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奠定基础。

4、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为第五章学习奠定基础。

1、细胞的体积与相对表面积对于细胞的意义。

2、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理解膜的流动性。

3、叶绿体、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器间的关系。

4、染色质与染色体间互相转换的动态关系。

小结:从物质基础方面考虑,病毒成分简单不足以完成复杂的新陈代谢;从结构基础上看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新陈代谢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病毒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病毒必须寄生于活的细胞生物中才能体现生命现象。

课件演示几种植物细胞、几种人体细胞、原核细胞。

小结:讨论结果。

高中生物学新教材心得体会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高中新教材已经在各个学科中推广使用。作为生物学的学习者,我有幸参与了新教材的学习。新教材以其新颖的教学理念、科学的知识内容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向大家分享一下我对高中生物学新教材的看法。

首先,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以往的教材中,生物学以纸上的知识为主,缺乏实践的环节。而新教材通过加强实验、观察和调研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生物学中的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将来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以往的教学中,生物学被认为是一门纯粹的理论学科,缺乏创新性。然而,新教材通过引入问题解决、研究命题等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新教材让我们分组进行观察和讨论,从而激发了我们对细胞分裂机制的思考和研究。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第三,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生物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新教材通过编写一些综合性的案例和问题,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新教材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态系统中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四,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新教材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并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实验、讨论和展示等任务。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学习遗传学的过程中,新教材要求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在合作中提高实验的效果,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为将来的社会工作打下基础。

最后,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新教材中,除了传授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道德素质和健康意识。通过讲解一些生物学中的伦理问题和生态环保问题,新教材引导学生正确进行伦理判断和环保行为,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同时,新教材讲解和普及一些健康知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道德观念和健康意识的公民。

总之,高中生物学新教材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综合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新教材的指引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原理和概念,培养更多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相信,随着新教材的进一步推进和应用,我们的生物学学习将会更加有趣和有益。

对高中生物新教材选修1的实验研究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人教版英语新教材(jefc)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新教材,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人为本,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并在此基础上了解文化差异,培养合作精神和社会公德意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就利用英语新教材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了探讨。

一、重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1][2][3][4]。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材目录【】

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

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4、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

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例如高等动物的物质代谢就很复杂,但它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无论是哪一类有机物的代谢,一般都要经过消化、吸收、运输、利用、排泄五个过程,这十个字则可成为记忆知识的纲要。

5、衍射记忆法。

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

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以细胞为核心,可衍射出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学说、细胞的种类、细胞的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等知识。

人们都称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背诵、记忆是必不可少的。同学们不要死记硬背,把生物学成“死物”,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掌握其规律。可根据知识特点、个人情况采取不同的记忆方法,如简化记忆法、对比记忆法、归纳记忆法等等。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生物知识的重要保证。

高中生物学新教材心得体会

高中生物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的教材不断涌现出来,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交互式教学工具。本文将对高中生物学新教材的使用体验进行总结和分享。

第二段:新教材的内容丰富且全面。

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全面性。相比于以往的教材,新教材更加注重知识的体系化和深度挖掘。不仅涵盖了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还介绍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例如,新教材在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化学等方面的内容更新及时,使我们对这些前沿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段:新教材的教学方法多样且具有互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教学、小组讨论和探究式学习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学习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内容时,新教材引入了细胞模型实验,让我们亲自动手制作和观察细胞模型,加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第四段:新教材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性。

新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通过教材中的案例分析以及实践任务,我们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我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内容时,新教材要求我们去实地考察当地的生态环境,并通过数据分析和实验设计等方式,来研究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态学的原理,又能培养我们良好的环保意识。

第五段:结语。

通过使用新教材,我深切体会到高中生物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关于生命和环境的科学。新教材的内容丰富性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我爱上了生物学,并激发了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希望未来的教材能够不断完善和更新,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机会。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材目录【】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二节细胞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五节细胞中的有机物。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1.1节酶的作用和本质;

第1.2节酶的特性;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第4.1节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第4.2节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一节细胞的增殖;

第二节细胞的分化;

第三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高中生物学新教材心得体会

近年来,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已逐渐深入,新教材的使用也成为了高中生物学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作为一位高中生物学爱好者,我对新教材的使用有着深刻的感受和体会。在这里,我将分享一些我对高中生物学新教材的体验和心得。

首先,新教材的编写具有更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相比之前的教材,新教材更注重知识的层次和逻辑性,将知识点有机地连接起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在遗传学这一章节中,教材先介绍了基本的遗传原理,然后引入到连锁遗传和杂交等进阶知识,最后再以基因工程为背景引发对伦理道德的思考。这样的设计使得生物学知识呈现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使学习更加有条理和高效。

其次,新教材更加关注生物学知识的应用。在传统的教材中,很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局面,学生只是被灌输知识点而缺乏对生物学的实际应用的理解。而新教材则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教材中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和案例,还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演示等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物学的原理和概念,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这样的教材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再次,新教材充分融入了现代技术和信息化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新教材紧跟时代的步伐,将科技与生物学有机结合,通过信息化手段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生物学。例如,教材中大量使用了图表、动画和实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和易于理解。同时,教材还引入了一些基因测序和生物工程等现代生物学的前沿技术,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并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新技术。

此外,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传统的教材中,学生主要是接受知识的输入和吸收,缺少对实践的引导和培养。而新教材则更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材中提供了很多的问题和思考,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学习生活科学,思考科学问题和发展科学思维。这样的设计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总之,新教材的使用给予了我全新的学习体验和成长空间。通过新教材的学习,我感受到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培养了我实践和创新的能力,开拓了我的科学视野。我相信,在新教材的指导下,更多的高中生物学爱好者将能够获取到更多有趣的知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简述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及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细胞的基础知识,分析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细胞培养的学习,体会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关注细胞工程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二、教学重难点。

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及条件。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两幅烧伤程度不同的病人图片。

师:俗话说:“水火无情”,火灾过后,都会有烧伤病人。在治疗烧伤病人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烧伤病人的健康皮肤进行自体移植,但对一个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却无奈,用他人的皮肤来源不足,而且会产生排异反应。怎样获得大量的自体健康皮肤呢?这个难题,动物细胞工程为我们找到了解决办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