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产业调研报告(热门21篇)

食品产业调研报告(热门21篇)

ID:7846654

时间:2023-12-25 19:34:18

上传者:雁落霞

在现代社会中,调研报告在各个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下面是一份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研报告,通过对就业市场的调研,帮助毕业生更好地就业规划。

食品产业园的调研报告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已达到238个。全省各类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已达到200多个,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就达到81个(国家级35个、省级46个)。通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试验示范的带动作用,全省已累计推行标准化种植面积7000多万亩,农业标准覆盖率已达到70%以上,其中,四大作物(大豆、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蔬菜等农业标准覆盖率已达到75%以上;农垦系统农业标准化覆盖率已达到100%。绿色畜禽饲养量1286万头(只)。绿色产业生产总量1581万吨,产值498万元。二是绿色农产品认证领域进一步拓宽。目前,我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已达787个,生产总量1110万吨;无公害农产品238个,生产总量802万吨。同时,认证领域已扩大到粮油、饮料、乳制品、豆制品、糖酒、畜禽、蔬菜、经济作物、山野菜、食用菌、林特产品、生产资料等领域。三是绿色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我省制定实施绿色食品技术标准49项,绿色食品开发从投入品标准、生产技术操作标准到产品加工标准,坚持全程标准化,有效地提高了全省绿色食品标准化水平。四是绿色食品产业化体系初步形成。全省绿色食品龙头企业305户,其中国家级和省级75户,全省绿色食品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73亿元,占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的24.4%,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初步形成了贸工农、产供销相连接的绿色玉米、大豆、大米、乳品、肉类、山产品、饮品和特色产品等8大产业体系。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还清醒地看到还存在不平衡和诸多不足之处。一是绿色食品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够。大部分的绿色食品的种养殖生产以家庭、个人为单元,规模、资金、产量上不去,各自为政,缺乏竞争力。龙头企业自身不够强大,引导和带动作用不突出;二是品牌意识偏差、狭隘。产品生产者都想出自己的名、创自己的牌子,造成一个地域同个品种多个牌子,缺乏影响力和规模效益;三是产品生产者过分依赖天然优势,科学种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只顾眼前利益,单一追求产量,盲目滥用投入品,缺乏绿色、保持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诚信、自律意识;四是多数绿色食品科技含量低,生产标准不统一,操作技术不规范。原字号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统装粗货多、精包装细货少;五是缺乏系统的、分层次的检验、检测系统。检验、检测机构基本上集中在大中城市,县级以下基本上没有,适时的现场鉴别性检验、检测根本没有,批量检验、检测的覆盖率极低。全方位的安全和质量监测更是无从谈起。没有科学数据支持;六是绿色食品市场混乱。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时有发生,市场监管的力度和规范性,有待于加强和提高。鱼龙混杂、冒名顶替、优质不优价,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绿色食品生产者的积极性。省内对外埠产品的准入滞后,缺少了公平竞争的前提。

三、进一步发展壮大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意见。

根据我局“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的职能,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意见:

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精神,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奋斗目标,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按照“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的工作方针,深入开展食品放心工程和专项整治,组织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强化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做大作强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步伐,不断探索食品安全长效机制,从而进一步促进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具体措施。

(一)加大对绿色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的整治。

1、加强产地生态环境建设。

进一步加强食品产地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测,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污染防治工作。

2、狠抓绿色农产品污染源头治理。

(5)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试点;。

(6)深入开展农药、兽药、畜产品、水产品专项整治工作;。

(7)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的行为。

3、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

继续实施对蔬菜农药残留、畜产品“瘦肉精”等污染和水产品氯霉素污染的监测工作。

4、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以蔬菜等农产品为重点,探索“ic卡管理”、“联户联保”等多种形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办法。

(二)加大对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整治。

1、突出抓好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的整治。

严厉查处粮、肉、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酒、饮料、儿童食品和保健食品等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的违法行为;认真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运用政府监管、市场引导、企业自律三管齐下的办法,遏制无证生产行为;取缔无证生产的小作坊,对有制假劣迹和质量不稳定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和整治,从严审查企业生产条件,督促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

2、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日常监管。

全面开展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建档工作,逐一建立企业动态监管档案,完善工作制度和运行规则,对食品生产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对高危、中危、低风险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分别实行、b、c分类分级监管。落实食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实施定责、定人、定区域、定企业的监管模式,对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全面实行巡查、回访、年审、定期检验、监督抽查、强制检验等措施,确保对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日常监管到位;进一步完善预警制度、快速反应机制、奖励举报制度、行政辖区打假责任制、制假“黑名单”等五项执法打假制度;建立假劣绿色食品召回制度;建立绿色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和人员资质审核、注册管理制度。

3、展食品卫生许可证专项整治。

规范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和监督,清理无证和不符合卫生许可条件的生产企业,严格按照相应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规范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要求进行审核和监督,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严格依法予以查处。

(三)加大对绿色食品流通环节的整治。

1、开展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和绿色食品包装标识专项执法检查。

重点对饮料、酒、奶制品、儿童食品、保健食品、豆制品、腌熏制品、调味品、罐头、食用油等绿色食品加大质量监测力度,逐步建立并强化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不合格绿色食品的退市监管,依法责令企业停止销售和追回不合格食品,完善相关的处置措施。同时查处一批影响恶劣的食品假标识、假包装、假商标案件。

2、健全食品流通服务体系,加强企业自检体系建设。

向社会推荐优秀企业和优质绿色产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冷链配送和电子商务,加快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步伐;加快推进企业自检体系建设,积极督促大型畜禽屠宰加工和农产品经销企业建立严格的进货检验制度,配备必要的有害物残留检测设备,进一步完善委托检验制度,形成有害物超标食品市场退出机制。

(四)扶持壮大龙头绿色食品企业。

通过“抓龙头、抓源头、抓典型”,大力扶持龙头绿色食品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从而实现绿色产业的壮大。抓龙头就是要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通过推荐诚信放心食品企业,推广企业生产经营示范文本,推进食品全链条良好生产规范(mp、hccp)和建设绿色、特色食品工业基地等措施,提高我省绿色龙头企业的食品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发展壮大食品支柱产业。抓源头就是要抓住国家加大粮食主产区扶持力度的大好机遇,通过绿色龙头企业的食品安全良性带动,引导绿色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组织模式,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发挥我省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优质粮食和无公害农业,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无公害农畜产品标准化种植养殖示范区建设,走农业绿色化道路。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省作为全国最大优质商品粮基地和绿色农业基地的地位。抓典型就是选择东宁黑木耳等我省典型优势绿色食品产业,按照突出食品安全,打造健康产业的原则,整合优势食品产业的品牌和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产业服务体系、技术支撑体系、诚实信用体系等4大体系,推进优势食品产业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和工厂化,并通过东宁黑木耳等典型优势产业的规范与提高,不断探索以食品安全为品牌推进我省优势食品产业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

(五)加快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步伐。

1、全绿色食品标准体系。

(2)加强“三绿工程”和农产品流通领域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审查制定酒类商品批发和零售经营管理规范以及屠宰加工行业等标准。

2、验、检测体系建设。

(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检验、检测手段,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

(3)加快省部级质检中心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工作。

3、对绿色食品工业发展的宏观指导。

大力调整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结构,切实提高食品工业发展水平,推动绿色食品工业健康有序发展。

4、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

(1)全省各市地县都要在本行政区域内选择一批基础较好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食品生产经营行业、龙头企业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各市(地)、县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试点实施方案、开展食品安全信用知识培训、开展调查研究、建立食品企业内部经营档案、建立企业食品安全信用档案。

(2)逐步推广食品企业生产经营档案和食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建立食品安全信用基础标准和信用征集、评价、披露、奖惩制度,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和信用意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和试点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

5、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

(2)按照《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发布暂行管理办法》规范各部门信息发布程序,推进奶制品和蔬菜的信息发布试点工作。

文档为doc格式。

我市食品产业的发展调研报告

为了推动衡水食品工业的发展,提高衡水食品工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摸清衡水食品工业的发展现状及科技应用情况和有关问题,对衡水食品企业做一次全面的调研,以便更好地指导衡水食品企业发展做准备。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业,与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密切相关,是考察国家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食品工业作为农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加工产业,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食品加工业是关联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食品加工业与农业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紧密相关。食品工业的发展,是带动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缓解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主要渠道;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龙头产业之一;是农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食品工业已经形成了运行机制灵活,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发展模式。为了全面掌握我市食品工业现状,找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研究加快民食品工业发展的对策,推进我市食品工业的发展,逐步加大食品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总量中的贡献份额,在暑期期间我院志愿者组成调研小组广泛深入我市食品企业进行了大量、深入的调研,基本上掌握了我市食品工业总体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1)销售收入完成情况。

截至今年8月份,食品工业销售收入为108.27亿元,与去年同期的74.46亿元相比增长了45.42%,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10.72%。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销售收入为56.6亿元,与去年同期40.07亿元相比增长了41.27%;食品制造业销售收入为13.54亿元,比去年同期10.4亿元相比增长了34.80%;饮料制造业销售收入为38.34亿元,比去年同期24.34亿元相比增长了56.64%。

2)工业增加值完成情况。

今年食品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8.78亿元,比去年同期27.04亿元相比增长了10.49%。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0.31%。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实现12.84亿元,比去年同期12.19亿元增长了10.50%;食品制造业实现3.43亿元,比去年同期2.58亿元相比增长了24.12%;饮料制造业实现12.49亿元,比去年同期11.27亿元相比增长了35.68%。

3)食品工业完成税金情况。

今年食品工业实现税金3.84亿元,比去年同期3.32亿元相比增长了15.36%,占全市实现税金总额24.86亿元的15.45%。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实现利税1.82亿元,与去年同期3.15亿元相比减少了42.22%;食品制造业实现税金0.08亿元,与去年同期0.09亿元相比减少了15.84%;饮料制造业实现利税3.58亿元,比去年同期2.92亿元增长了22.86%。

4)利润实现情况:

食品工业今年实现利润8.28亿元,与去年同期5.66亿元增长了48.75%,占全市工业实现利润58.61亿元的14.13%。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实现利润3.83亿元,比去年同期2.62亿元相比增长了17.89%;食品制造业实现利润0.51亿元,比去年同期0.54亿元相比减少了6.02%;饮料制造业实现利润4.69亿元,比去年同期2.41亿元相比增长了94.57%。

二、针对调研问卷的情况分析。

在我们调研小组关于衡水食品产业园建设的问卷中,在30岁以下的受访者中有六成会选择到大型购物商场去购买食品,他们认为大型购物商场的货源更有安全保障;在三十岁以上的受访者有七成会选择农贸市场或小超市购买食品,他们更倾向于自己挑选和购物方便的时候购买。

有接近七成的受访者会注意商标上的食品产地和安全认证,有九成的受访者认为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会优先选择名牌的食品,有五成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不出问题的情况下会一直购买同一款商品,有八成的受访者认为食品价格只是次要因素。有五成30岁以上的受访者把食材的新鲜程度列为购买食品的首要因素,而30岁以下的受访者有七成只愿选择名牌。

所有的受访者都支持衡水建设食品产业园,有六成的受访者认为衡水的优势在于原材料丰富,有九成的受访者认为衡水的优势在于地价便宜和劳动力低廉,有四成的受访者认为衡水交通便利。而有八成成的受访者认为衡水缺少技术创新,有五成的受访者认为衡水缺少食品加工产业链。

三、衡水食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我市食品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共有76家,从业人员共有12539人。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企业54家,食品制造业11家,饮料制造业11家。

从今年经济运行情况看,我市整个食品工业行业都比上年有了较快的发展,其饮料制造业发展最快,销售收入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56.64%。饮料制造业效益实现最好,利润实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4.57%。老白干酿酒集团今年产值完成16.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5%,销售收入13.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78%,完成工业增加值7.44亿元,比去年增长了17.72%,实现利税2.88亿元,比去年同期2.23亿元增长了25.56%,完成利润0.59亿元,比去年同期0.53亿元增长12.84%。

养元保健饮品有限公司今年以来,在扩大市场和广告宣传并进的情况下,产品销售网络已覆盖河北、河南、山东的大部分,山西、北京、天津、辽宁等部分市场,特别是在省内及河南、山东已成为品牌,随着央视广告的播出,他们已进军全国饮料市场,并保持核桃饮品销售收入在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一。经济效益高速增长,成为我市食品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7.6亿元,同比增长102%,实现产值完成17.5亿元,同比增长了116%,实现税金1.85亿元,同比增长70%,实现利润2.4亿元,同比增长85%。。

农副食品加工发展速度也比上年加快,基本接近食品行业的增速幅度,销售收入增长41.27%,工业增加值增长10.50%,利税总额增长11.43%,利润增长17.89%。

1、新上项目在20xx年形成新的增长点。

蒙牛集团总投资15亿元的蒙牛集团衡水高端奶暨现代牧场项目在河北省武强县已开工建设。该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前牧后场生产模式,分为日处理600吨高端奶和建设3万头牧场两个子项目,总投资达15亿元。其中高端奶项目占地150亩,引进6条国外先进生产线,产品主要供应国内高端奶市场。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6000万元,带动千余农户增收致富。

的多元化企业,也是我国农业产业化领域的龙头企业。衡水福润项目于20xx年5月落户衡水市经济开发区,总投资3亿元,占地130亩,年屠宰200万头生猪,该项目已于20xx年3月竣工。预计20xx年可完成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近2亿元。

2、改制重组企业的成功也将使企业焕发新的生命力。比如饶阳县喜奥集团已由菲律宾上好佳集团全资收购,目前收购已基本完成,将会使我市的饮料制造业在20xx年将会有进一步发展,增加新的活力。

3、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调整也将使企业迈向一个新的起点。衡水老白干酿酒集团将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提高科技手段在生产中的运用,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4、国家政策的调整、扶持力度的增大,这几年国家陆续出台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解决面临的困难,中小企业贷款方面资金支持力度增加,以及全市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各市县区政府领导对食品工业的支持和认知力度的增强将为我市食品工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1.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

受融资环境趋紧、用工成本上升、利率汇率调整、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要素供应紧张等多重因素挤压,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明显增大。20xx年,劳动力报酬刚性上涨,我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已从去年的840元提高到1040元,涨幅达到23.8%。持续上升的成本压力不断挤压企业利润空间,部分企业利润增幅逐月走低,20xx年,食品工业企业共有8家出现亏损,亏损企业家数占全市的22.2%,主要集中在农副食品加工业,占亏损家数的'62.5%。

2.企业生产下行压力加大,盈利水平下滑。

新能力不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等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老问题,又面临生产经营综合成本上升、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等新情况;企业既面对生存的竞争挑战,又面临转型的发展压力。

3.适宜加工的农产品品种短缺。

目前,我市食品加工业与种植业之间的联系还处于简单的初级供需阶段,即农业生产什么、食品工业就加工什么,而不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决定种植和加工,未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链。农产品品种的数量比较少,但又不能所有的品种都适合于加工,现有的农产品品种改良和配置的提高,没有与市场消费和食品加工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方面供大于求,大量积压,另一方面加工业还需进口原料。比如,我市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比较高,果农基本上以鲜果销售为主,适宜加工的品质和档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农业不能提供适于加工的品种,直接造成农产品资源浪费。

4.加工产品商品化在低水平徘徊。

食品加工产品大多只经过简单的加工就投放市场,进行深加工的数量所占比重较小,多层次综合开发就更少。而在我市大多副产品作为废弃物丢弃,既污染了环境,又缺少增值空间,使其在进入市场贸易时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形成一种新的资源浪费。发达地区很重视农产品加工所产生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附加值,重要结症是我们农产品加工商品化水平长期低水平徘徊。

5.食品工业基础差、技术含量不高,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制约我市食品工业发展水平,食品加工业自身的基础薄弱、技术含量低、效益较差是又一阻碍因素。由于种种原因,我市过去只注重传统产业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忽视了原有企业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造成了企业设备陈旧老化、技术水平落后、产品质量低,能耗、物耗高,劳动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等不利的局面。我市商品加工业基本停留在粗加工水平上,基础差、品种少、档次偏低、缺乏精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包装差、附加值偏低,众多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变化需求,没有形成产业化生产。

1.优化产业结构,实行跨越式发展战略。

我市食品工业所处位置与我们现在的地理位置不相称,按常规发展无法迅速提升,必须有思想上的突破,措施上的加码,实行快速、超常规发展才能改变现状。所谓跨越式发展,就是要通过重点优先,倾斜发展的政府主导型干预,改变产业结构转换的自发过程,选择结构合理化的最优途径,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超越其它地区。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2.要采取有力措施超常规发展。

不能划地为牢,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圈子里,要给自己的思想松绑,要走出本土,在全国、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换句话说,己有的知名产品和今后的创新产品,都应该向外扩张,向发达地区渗透,从而形成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为此要向有些地方政府提出的那样,政策上给优惠,社会上给地位,政治上给荣誉,经济上给实惠的原则,鼓励各方面的力量发展食品工业。

3.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走自主创新之路。

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对食品工业的投资,弄清楚各自行业的发展方向,引进什么技术、产品和技术水平达到什么高度、如何创新等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坚持培育自主品牌、壮大老字号品牌;依靠科技,加快产品创新和技术改造,走出一条自主创新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高起点的路子,通过高起步实现高质量高效益。

4.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优化升级。

要按照循环经济和产业链的发展模式,重点培育具备产业带动效应的重大发展项目,切实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建立自我特色、具有强劲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链和经济运行机制,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市场营销,开拓国内外市场;大力推进优势产业规模化扩张和合理布局,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区。

5.进一步优化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发展环境。

目前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十分突出,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关键在于落实。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的发展要多予少取,要把支持重点放在面向小微型企业的结构性减税让利、规范税费征管行为、金融服务、加强各类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

七、衡水食品产业园的未来发展未来五到十五年,食品工业发展总体思路是:

以促进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和机械化发展为方向,以提高产业的工程化水平、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食品质量与安全保证程度为目标,以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变化着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龙头带动型的食品供产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为突破口,以巩固壮大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的肉类屠宰和加工业、果蔬加工业、方便食品加工业;改造提升粮油加工业、酿酒业、液体乳和乳制品加工业;培育与壮大营养保健食品加工业为重点。全面加强食品工业绿色原料基地、特色工业小区、社会化服务平台、市场营销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努力把食品工业培育发展成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能力的支柱产业,实现由农产品种养殖大市向农产品加工强市的转变。

我市食品产业的发展调研报告

一、白茶的生物特性。

白茶是温度敏感型自然突变体,与中国六大茶类中“白茶类”中的白毫银针、白牡丹是不同的概念。白毫银针、白牡丹指由绿色多毫的嫩叶制作而成的白茶;而白茶是由一种特殊的白叶茶品种中由白色的嫩叶按绿茶的制法加工制作而成的绿茶。白茶最显著表现是春季发芽时嫩叶的阶段性白化现象。其表现形式为:每年春季新萌发的芽头呈微绿色,而当叶片展开后就很快白化成乳白色。这种白化现象在一芽二叶期前后最为明显,随后叶片的色泽又逐步复绿,颜色也逐渐加深;迟长出的叶片比早长出的叶片优先转绿;而进入复绿阶段后长出的叶片,则不再经过白化阶段,直接为绿色。白茶白化表现的温度阈值约在20~22℃之间,但低温仅在芽萌发初期发挥作用,而正常复绿的启动温度约在16~18℃之间。白化的直接原因主要为叶绿体膜结构发育遭遇障碍,色素蛋白复合体消失,叶绿素合成受到阻滞,叶绿体退化解体,但叶片色素组成未发现明显变化。伴随叶绿体结构的异常变化,蛋白水解酶活性升高,导致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升高,是白茶特有品质性状的主要成因。白茶氨基酸含量为常茶的2-3倍以上,其中茶氨酸含量接近常茶的氨基酸总量。而氨基酸高特别是高含量的茶氨酸,有利于血液免疫细胞促进干扰素的分泌,从而提高人体抵抗外界的侵害力。所以,白茶对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作用是常茶无法比拟的。正是由于氨基酸含量高,使得由该鲜叶原料制成的茶叶滋味尤为鲜爽,风味独特。

据省农业厅与省茶叶产业协会的专家分析,全国产白茶主要在浙江,全省白茶种植面积约3万亩,大多属近几年新种植茶园,投产面积1万余亩,产地主要在安吉、余姚、宁海和松阳等地区,特别是安吉白茶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按亩产20公斤产出,总量约为200吨,亩产值平均1万元,总产值达到2亿元。我市是全省老茶区,孕育着不少品种资源。发,我市在下包乡狮峰村发现白茶原种,取名为“狮岩1号”。原种繁育始于,现育成原种后代约800株苗。白茶引种始于,现全市白茶种植面积400亩,主要分布在下包乡、三都的前源片、下涯的大洲片,大多为近二年种植,实际投产面积约150亩,白茶制作与营销企业和龙头主要有4―5家。今春全市产白茶500公斤,产值约100万元。目前白茶在内销市场呈俏销态势,经济效益相当突出,如下包乡和平村种植大户吴柒益,该户秋末种植11亩白茶,采收白茶26斤、收入15000元、均价577元/斤;采收白茶90斤,收入51500元,种后第三年亩均收入4682元,加之出售自繁苗木收入,20即收回全部投入本钱;今春采干茶171斤,收入118000元,亩均收入10727元。下涯大洲的方少阳户0.7亩茶园产出更是达到惊人的3万余元。

三、规模发展白茶的条件分析。

(一)主要有利条件:

1、生态环境良好。我市地域生态十分有利于白茶生产,尤其是我市广大的深山茶区,环境清幽,光照偏少,气温偏低,具有丰富的香灰土资源,完全能满足种植白茶所需生态环境要求。

2、白茶品质上乘。今年,我市白茶“狮峰一号”经中国茶科所检测,所有指标全部符合国家标准,其中主要指标氨基酸的.含量达到6.9%,茶多酚的含量高达29%,与安吉白茶相比,更具有品质优势。

3、技术基础较好。我市发展白茶已具备了一些经验,在种苗繁育、栽培技术、加工制作、产品标准等方面都积累了一些经验,具有较好的生产技术基础。

4、茶农积极主动。我市是浙江传统的产茶大市,茶叶历来是我市的主导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广大茶农对茶叶生产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和特殊的感情。超高的经济效益极大地激起了广大茶农种植白茶的积极性,同时,一部分已有收益的茶农迫切要求扩大种植面积,从而又能带动一批农户发展白茶。

5、产业链条初具。通过广大茶农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市白茶生产已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渐成产业化初期发展态势。2家龙头企业(市第一茶厂、浙大天赐)全面进入白茶基地培育、加工制作、经营销售全过程,这些龙头企业依托自有优势,外拓市场,内连农户与基地,成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白茶产业领头雁。

6、成为增收新径。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农民增收问题。事实证明,种植白茶可达到“一年种、二年收、三年出效益”。尤其在山区,发展白茶对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其它产业所不具备的特有优势,因此,对于我市来说,发展白茶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发展的问题。

(二)存在主要问题:

1、龙头企业总量太少。要做大做强白茶产业,离不开一批深谙市场的龙头企业,只有建立稳定的“公司+农户”的运作方式,才能经得起市场的冲击,才能使产业走向成熟。而目前我市集贸、工、农一体的白茶龙头企业只有2家,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

2、品牌管理欠缺。从客观上讲,这几年由于我市白茶发展前几年步伐缓慢,品牌建设步伐没有跟上。从主观上讲,没有很好重视品牌管理,今年市场上有部分茶农从松阳等地购进低质白茶,以次充好,损害了建德白茶的形象。此外,建德白茶品牌运作力度小,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品牌效应。

3、一次性投入相对偏高。由于今年本地供苗能力严重不足,要满足农户今年的规模性发展需求,需从外地调进种苗。但目前白茶种苗十分紧张,外地种苗价格几经拉拨,一路飙升,使苗价从去年的0.15元/株狂升至现今的0.55元/株。如按这一苗价计算,仅种苗成本每亩就达到2200元,高价苗成为我市今年发展白茶的最大制约。

(一)发展定位。

1、目标定位。我市白茶产业的发展目标定位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年至,通过政府引导、行政推动、政策扶持等措施,实现新增白茶面积5000亩,实现5000万元产值;第二个阶段是至,在第一个阶段目标实现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引导、龙头推动、示范辐射,全市白茶种植面积再增5000亩,白茶种植总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产值突破1亿元,成为我市新的亿元产业。

2、产品定位。由于我市具有优越的生态条件,发展优质白茶十分适宜,因而,产品可以定位为高档名优茶,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高价,在价位上与常茶区分开来,使白茶成为我市高档名优茶的标志茶;二是高质,高档茶要有高品质,以高品质来保证高效益,要统一生产技术标准,以无公害生产技术为起点,逐步推广绿色白茶、有机白茶生产技术,确保我市白茶品高质优,力争在全省乃至全国创造最优品质。

3、市场定位。从近几年白茶的消费阶层来看,一般作为礼品茶或商务茶比较普遍;从消费区域来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以及北京等大城市。因此,重点要把市场放在这些区域,努力提高建德白茶市场份量;同时,要着眼于远期市场发展规划,有效扩大建德白茶市场。

(二)发展规划。

1、区域面积规划。

由于白茶的生长环境对于白茶的品质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在白茶的种植地区推广上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白茶生长所需的生态环境条件与适当集中开发的要求,明确下包乡、杨村桥的长宁片、下涯的大洲片、莲花镇的高山茶区、三都区域的前源片、洋尾乡等地区作为重点发展区域。有关乡镇规划面积(第一阶段5000亩)如表所示:

发展面积(亩)。

主要分布村。

下包。

1500。

狮峰、浪源、大源、枫坞、瑞坑、胥岭。

杨村桥镇长宁片。

500。

隐将、徐坑、清溪村、毛山等。

下涯镇大洲片。

800。

北坞、日晒坞、大洲、洪村、金村。

莲花镇。

700。

里芳、林茶、薛上、徐家、郑家。

三都镇前源片。

1000。

西塘、尖竹山、洋峨、里中垄、樟岩。

洋尾乡。

500。

伊村、里童、外方。

合计。

5000。

2、年度推广规划。

按照全市发展10000亩白茶的目标,分阶段发展规划如表所示:

时间。

发展面积(亩)。

主要区域。

2004年。

400。

下包乡、长宁片、大洲片、莲花镇、前源片、洋尾乡。

20。

1000。

下包乡、长宁片、大洲片、莲花镇、前源片、洋尾乡。

2006年。

1600。

下包乡、长宁片、大洲片、莲花镇、前源片、洋尾乡。

20。

2000。

下包乡、长宁片、大洲片、莲花镇、前源片、洋尾乡。

第二阶段。

20―。

―20。

5000。

下包乡、长宁片、大洲片、莲花镇、前源片、洋尾乡以及全市其它适宜发展地区。

合计。

10000。

五、白茶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制定扶持政策。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做好白茶发展与其它支农政策的配套衔接,出台有利于白茶发展的政策措施。相关乡镇、村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形成市、镇(乡)、村三级配套政策。市级政策着重扶持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白茶基地建设(包括种苗基地和种植推广),育苗补贴按实际出售数量,从年起每株给予0.03元的补贴,种植白茶按每亩50元补贴到农户。第二个层次是龙头企业培育,主要用于支持龙头企业购置生产加工机械设备,具体视区划乡镇发展规模每个乡镇重点扶持1-2家,每户按购置全套设备所需资金4万元计算,给予每户补贴2万元。第三个层次是品牌建设,主要支持企业对外宣传造势、参加各种展览评比活动等。根据这一政策标准,预计第一阶段需投入全部经费列表如下(其中因2004年新发展面积以外地引进种苗为主,每株苗价0.55元,每株补贴0.30元):

新增面积(亩)。

基地建设。

(万元)。

龙头企业(万元)。

品牌建设。

(万元)。

备注。

2004年。

400(含示范点200亩)。

24。

15.8。

品牌建设资金主要包括对外宣传、支持企业参加各种农展和评比鉴定等,还包括建立专业合作社启动和初期运作资金。

2005年。

1000。

17。

8

2006年。

1600。

27.2。

10。

2000。

34。

12。

小计。

102.2。

30。

15.8。

总计。

150。

2、抓好技术开发。主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完善白茶标准,制定白茶生产技术系列标准;二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大引用新技术的力度;三是加强新技术研究开发,在白茶炒制工艺、茶形茶色以及生物技术的利用方面做好开发,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提升白茶产品档次。

3、建设种苗基地。在下包乡等乡镇建立“狮岩1号”以及安吉白茶原种苗繁育基地50亩,按每亩可出苗10万计,从2006年起,年出圃白茶苗500万株以上,满足全市发展白茶种苗需求。

4、加强品牌管理。一是组建建德白茶产业合作社,由专业合作社具体负责品牌运作。二是申报注册“新安白茶”商标,在包装方面统一设计、统一印制,统一使用、统一管理。三是加强市场监管,由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加强对白茶市场和流通的管理,同时,严格控制外地劣质白茶流入建德,为创优品牌保驾护航。

5、建立实施机构。建立由市领导任组长,各相关单位成员组成的全市白茶产业协调组织协调机构,负责白茶生产的各方面组织协调工作,整合资源,合力推进。同时,由市农业局牵头,组织人员建立白茶实施小组,具体抓好白茶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六、2004年主要工作。

1、制定全市白茶产业发展规划。由市农业部门负责做好调研,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对报告中提出的目标进一步深化、细化,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2、制定白茶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明确白茶种植发展的经费补贴等有关政策标准,并以文件形式予以确定。

3、切实抓好种苗基地建设,为明年实施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根据2004年发展800亩的计划,确定在下包乡择地建立种苗基地25亩,并与育苗农户签订育苗协议。

4、抓好示范点建设。在下包、下涯大洲、杨村桥长宁、三都前源、莲花、洋尾等乡镇建立示范点3―5个,每个示范点面积5―10亩,每个乡镇示范面积40亩左右,全市示范点总面积达到200亩以上,当年新增面积达到400亩以上。

5、建立组织机构。一是建立由市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市白茶产业组织协调机构,二是建立由市农业局分管副局长任组长,相关单位人员参加的实施小组,负责白茶产业推广。

6、抓好宣传,营造发展白茶的良好氛围。电视台、新闻传媒中心等媒介要充分发挥宣传阵地作用,大力宣传白茶致富之路,使全市茶农形成思白茶、种白茶、富茶农的健康环境。

我市食品产业的发展调研报告

食品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四大门类。食品工业是我市优势产业之一,是除机械装备制造业之外的第二大产业。截至末,我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172户,从业人员58933人,资产总额278.41亿元。近年来,我市食品工业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发展,20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5.8亿元,同比增长6.9%。主要产品产量均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卷烟81.5万箱,同比增长1.9%;啤酒139.7万千升,同比增长7.0%;软饮料67.4万吨,同比增长92%;乳制品46.7万吨,同比增长16.7%。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食品销售50强企业中,食品企业有14家,收入占50强的10.12%;在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纳税50强企业中,食品企业有8家,税金占50强的23.1%。

目前,我市食品产业已逐步形成规模化、集群化的态势,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乳制品、大豆加工、啤酒三大优势行业格局基本形成。乳品、啤酒、大米行业产品质量居国内领先水平,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金星奶粉”、“龙丹牌乳制品”、“完达山牌奶粉”、“哈尔滨牌啤酒”、“五常牌大米”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殊荣。绿色食品产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已经有337个品种获得国家认证,绿色食品销售到30余个国家和地区,销售额达86.5亿元。

近年来,我市食品工业的发展较为迅速,调整和改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结构性的矛盾仍很突出,主要表现以下3个方面:

(一)结构调整滞后,制约行业发展。我市拥有规模以上食品企业172户,仅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21.26%,规模企业的数量较少、规模较小,缺少在全国有影响的大企业、大集团。在产品结构上,浅层次加工产品多、深层次加工产品少;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传统低效益产品多,现代高效产品少;大路货产品多,高技术产品少;地产地销产品多,辐射全国的产品少。

(二)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不均衡,部分原料基地建设相对滞后。近几年,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我市的乳制品加工、畜禽加工、大豆深加工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大大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占我市农业经济重要地位的水稻、玉米、马铃薯三大资源产品方面的产业化进程却发展缓慢,仅停留在初级加工上,少部分深加工产品因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差而难以形成气候,目前仍没有拉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及深加工产品。而在乳制品加工、畜禽加工、大豆深加工方面,随着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原料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部分原料的供应已趋向紧张,原料基地的建设相对滞后。如我市乳品大户雀巢公司目前日加工能力1500吨,实际日加工鲜奶950吨,奶源供应不足,缺口严重。正大集团设计产能全年屠宰加工肉鸡5000万只,但多年来,因养殖基地建设滞后,肉鸡生产在万—3000万只,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原料基地建设滞后导致原料品质参差不齐、质量难以控制、成本较高以及供应量不稳定,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三)资金短缺制约企业发展。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食品企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近几年,由于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银行商业化的运作,使食品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支持已经越来越困难。受社会风险投资机构较少、上市融资竞争激烈、金融体制还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融资渠道相对较少。我市由于受地理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企业招商引资的难度也比较大。黑龙江乳业集团自组建以来,运筹上市未成,资金短缺的问题一直存在,限制了集团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我市发展食品工业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在副省级城市中,我市的幅员最大,发展食品工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粮食商品量、奶牛存栏量、肉类、山特产品等原料居全国前列,发展食品工业具有明显优势。2006年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24600亿元,比增长22.6%。我市实现产值197.4亿元,仅占全国的0.79%,说明我市食品工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是衡量食品工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市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是0.41:1,远低于发达国家2~3:1的水平,这说明我市发展食品工业的潜力很大。为进一步加快我市食品产业的发展,拟采取以下措施做大做强我市食品产业:

(一)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以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食品产业整体水平。一是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使我市食品产业全面进入工业化进程。二是要引入科技创新机制,应用高新技术切实解决我市食品加工资源利用率偏低、综合利用率偏低、质量管理水平偏低等老大难问题。三是加强产学研联合,建立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机制,鼓励基础好、经济实力强的大中型食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加大人力、财力投入,搞好科研和技术创新,示范推广,加速形成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四是依靠技术创新,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高技术附加值,开发和增加市场适销产品,加强环境保护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五是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把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企业的现代营销管理经验,提高技术创新科学性,防止盲目的低水平重复研究。六是加速食品工业产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和扩大国内和国际食品工业生产、科技、人才、贸易等方面的信息交流,引导食品科研机构、大中型食品企业、食品商贸机构和批发企业重视网络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开发食品工业信息资源,增强食品工业发展活力。

(二)大力发展和培育龙头食品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巩固发展已组建的龙头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培育组建一批实行原料、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现代龙头食品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保证食品加工企业获得稳定的原料需求来源。食品龙头企业应按照食品各类产品对原料的不同要求,引导农民科学种养殖,在资金、技术、设备、品种培育等方面对农业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可能的投入,使农业切实能够提供加工所需的优质高产农产原料。进一步处理好农工关系,实行利益共享,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以发展和培育农产品加工的食品龙头企业为纽带,开展建设食品工业强县和开发区域经济的活动,推动县域食品工业发展,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快食品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组建各种形式的大型食品集团,在扶持现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发展的同时,要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加快规模经济发展的步伐。发挥群体优势,选择经济实力比较雄厚或名牌“拳头”产品企业,组建“贸工农”、“科工贸”一体化的各种形式的食品企业集团。这批企业应该具有原料良种化、质量规范化,生产规模化,经济效益好,管理水平高等优势,并拥有国内国际的著名品牌和世界最新科技加工技能,使之具有较强的抗衡和国际竞争能力和潜力。组建现代生产经营型中小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走小而专、小而精有个性的特色之路,进一步走统一原料供应,统一生产工艺,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的连锁生产经营的路子,成为见效快、效益好、竞争力强、灵活性强,消费层面宽的现代中小企业。

(四)拓展融资渠道,多形式利用国内外资金。积极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大力吸引外资,鼓励外资企业发展,鼓励支持效益好的食品企业上市融资。与此同时,还应积极争取商业银行贷款以及外国政府贷款、国外商业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积极吸引民间资金投向食品工业,使发展食品工业所需的资金投入呈多元化。

(五)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利用粮食、乳品等资源优势,整合现有企业,按照大型化、集约化、精细化的发展方向,搞好精深加工。推动产业向高加工度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重点发展5个集群。一是乳制品产业集群。以完达山集团、雀巢公司、黑乳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发挥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联合协作,严格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积极采用和跟踪国际乳制品加工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使乳制品向功能型、多规格、系列化发展,重点开发生产各种液体奶、乳饮料、乳珍、奶油、乳酪、巴士杀菌奶、配方奶粉及功能性奶粉等产品,打造中国乳业之都。二是饮料产业集群。以哈尔滨啤酒有限公司、华润啤酒有限公司、哈尔滨顶津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协作与配套企业发展,继续实施规模扩张和品牌扩张战略,建立优质麦芽培育基地,推进大麦产业化进程。采用新型发酵、灌装工艺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能力,增加品种,扩大高档啤酒、果汁饮料的比重,开发保健啤酒、低醇啤酒、纯生鲜啤酒及保健饮料等新产品。三是粮食深加工产业集群。以九三油脂集团、哈高科、北大荒米业等企业为龙头,发挥我省地产非转基因绿色大豆、大米、玉米、马铃薯等资源优势,开发精深加工品种,促进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从品种种植、基地建设到产品研发、生产加工的产业链化生产格局。四是肉类加工产业集群。以金锣公司、北大荒肉业公司、大众集团、正大实业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加快企业联合重组步伐,推进肉猪、肉鸡、肉牛深加工产业集团的建设和发展。组建一批从繁育、养殖、屠宰到深加工全系列的大型现代化肉制品加工产业集团,完善肉制品的生产安全方面的保障机制。五是烟草产业集群。以哈尔滨卷烟总厂为核心,依托资源整合的优势,提高卷烟质量,增加优质名牌品种,争取达到年产100万箱的生产能力,成为东北地区的优势卷烟加工企业。

(六)促进食品企业经营国际化发展。要充分利用我省、我市的地缘优势,研究俄罗斯、韩国、日本市场需求特点,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要给予企业从出口到海外销售再到省外直接投资的全过程支持,包括扶持政策、人材培训等多个方面,打造一批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国际化企业集团。

保健食品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保健食品的需求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保健食品市场逐步走向活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关注的焦点,这就对保健食品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对保健食品监管进行了专题调研。

在保健食品安全方面,近年来就发生过树胶冒充蜂胶、螺旋藻重金属超标、牛皮下脚料等劣质材料冒充驴皮制作伪劣阿胶等事件,更存在减肥、睡眠等功能保健食品中添加药品的违法行为。除此之外,当前保健食品市场还存在另一个严重问题,就是虚假夸大宣传,宣传保健食品具有治疗作用,故意混淆与药品的界限,诱导消费者购买其产品。

法规体系与监管工作不相匹配。

当前,我国保健食品市场发展还不成熟,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相关知识了解有限,而市面上保健食品种类繁多,广告宣传四处可见,误导消费者的宣传更是屡见不鲜,这种情况下,政府有必要对一些不规范的市场行为进行干预。但保健食品监管相应的法律法规却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缺乏系统的监管法律制度,xx年出台的《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保健食品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制定,但《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至今仍未出台,造成政府监管、行政执法法律依据的缺失,监管部门对违法违规行为打击难以到位,惩戒威慑作用不强。

保健食品企业"多、小、散、低",监管难度大。

我区现有各类保健食品经营企业一千多家,大多规模小,分布散,购进销售缺乏科学管理,而且经营者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法律意识普遍较弱,大多数保健食品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分不清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产品批号、卫生许可证号等,不了解经营保健食品如何进行索证索票、如何进行进货验收记录等,也不清楚国产和进口保健食品如何区分,对监管部门的要求也不当回事。

监管力量薄弱。

保健食品原来是由卫生部门监管,在实际工作中,卫生部门只注重保健食品准入的许可,把保健食品按照普通食品进行监管,而未注重对保健食品的专项监督,致使保健食品监管基础薄弱。通过机构改革,保健食品监管这块职能划到药监部门,虽然药监部门设立了专门的保健食品监管职能科室,但保健食品经营单位数量众多,且大多数在农村,点多面广,单凭科室里两三个人很难起到有效的监管。另一方面,监管人员对部分经营保健食品的单位提出诸如索证索票、建立台账等工作要求时,经营者往往敷衍了事。

针对上述问题,各地药监部门积极探索,扎实推进,在健全制度、创新思路、强化整治、完善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和外出调研,发现有一些对做法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天安行动",苏州重拳保障食品安全。

苏州开展的"天安行动",由苏州市纪委和苏州食品安全委员会牵头,是继前几年苏州一系列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之后,集中开展的、各地各部门同时进行的一场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参与部门有市卫生局、监察局、公安局、农委、食药局、质监局、工商局等。"天安行动"的整顿重点是十大类产品和六个环节,该项行动开展以来,曝光了一批大案要案,形成了执法高压新态势;公布了一批监测结果,形成了企业自律新气象;总结了一批先进经验,形成了工作联动新格局;探索了一批攻关项目,形成了科学监管新局面。苏州市"天安行动"的特点是:纪委强势牵头,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执法氛围,药监局的执法压力和风险明显减小。

台延伸到保健食品流通领域日常监管中,动态掌握各保健食品经营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实时数据,有效加强保健食品经营企业的监管及问题保健食品的掌控,在保健食品市场监管规范工作上作了有益探索,有效规范了保健食品经营市场秩序,保障了保健食品安全。

"治乱必用重典",部分地区针对当地保健食品市场混乱的现状,实行了"最严格"的监管。比如浙江某地药监部门在检查中查获总货值700多元的过期保健食品,当地药监部门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要求,对该经营单位处于罚款五万的处罚,且已执行到位。

以示范创建推动市场规范。

建湖等地在目前保健食品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以保健食品示范店创建为平台,加大对保健食品经营单位的培训和指导,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提高企业法律意识和诚实守信意识,净化了保健食品经营市场秩序。建湖等地在建设保健食品示范店的同时,借鉴餐饮监管的成功经验,推出了动态监管,在被监管企业张贴"笑脸平脸哭脸"三种检查结果,让广大消费者清楚了解经营单位的被检查情况。

通过学习和思考,我们结合本地实际,明确了"打基础、抓重点、创特色、出亮点"的保健食品监管工作方针,通过诚信建设、示范引领、科学监管等手段,使我区保健食品生产经营秩序进一步好转,人民群众对保健食品安全更加放心满意,具体做法为:

摸清基础,掌握底数。

保健食品经营单位规模小、变化快,为此我们在原有数据库的基础上,多措并举开展保健食品经营单位摸底调查,一是利用各镇协管员对本镇情况相对熟悉的特点,发动各镇协管员开展调查,并对相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二是在报纸和电视上发出公告,要求相关经营企业主动进行申报备案;三是要求各监管组结合专项整治工作,做好保化经营企业的调查摸底。摸底调查的对象包括保健食品专营店、化妆品专营店、经营保健食品化妆品的超市、大中型美容店、大中型美发店。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做到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保健食品批发企业、保健食品专营店一企一档,规范管理。

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为此我们加大宣传力度,一是通过广播、横幅、培训等多种形式,普及监管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增强公众科学理性消费意识和对风险防范能力。二是利用药监之声、药监开放日、老年大学宣传讲课等方式开展针对中老年等特定人群的宣传,宣传保健食品基本知识,告知中老年人警惕以会议销售、上门推销、电话推销、免费体检、免费试用等方式进行的保健食品销售骗术。三是积极开展面向保健食品、化妆品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宣传,宣传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经营企业"八不准",与相关企业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实行企业负责人约谈制度,强化企业负责人为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促进经营者及从业人员自觉守法经营,维护和稳定市场经营秩序。

树立示范,规范引领。

在目前保健食品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我们积极探索保健食品经营示范店的建设,以起到引导保健食品经营单位规范经营,发挥示范的辐射和带动效应。该项工作我们坚持政府推动与企业争创相结合、分类指导与分级联创相结合、逐步推进与滚动发展相结合、突出重点与全面统筹相结合,在全区建设一批示范单位,树立一批先进典型,推广一批先进经验,提升保健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环境。

勇于创新,科学监管。

一是开展保健食品远程电子监管。为建立健全保健食品科学监管机制,增强常态监管的科技化手段,规范保健食品经营行为,我们在药品、医疗器械远程电子监管工作的基础上,推行保健食品远程电子监管工作。此项工作是利用网络信息化监管手段,加强对辖区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以及相关品种的监督管理,动态掌握各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和实时数据,为保健食品监管的连续性、完整性、科学性等方面提供更加科学的保障。保健食品远程电子监管工作采用逐步递进推行的方式开展,第一批先在保健食品经营示范店等条件较好的保健食品经营单位开展远程监管,实施保健食品数据上传,然后逐步推广到药品零售企业、保健食品专营店、有条件的大中型超市等保健食品经营单位。

二是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动。在保健食品监管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开展保健食品监管离不开与相关部门的联动。比如目前开展的保健食品"打四非"专项整治行动,其中保健食品非法经营行为的第一条是:"未经食品流通许可或保健食品流通许可经营保健食品的",食品流通许可是工商部门发放的,保健食品流通许可是由药监部门出具"保健食品流通许可审核意见书",再由工商部门发放许可证,在县一级机构改革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发现某经营单位存在上述非法经营行为,就离不开与工商部门的联动。此次保健食品"打四非"专项行动是由国家药监总局独家发起的,有关法律依据、执法标准等都需要及时通报法制、法院、公安等相关部门,争取他们的支持,形成执法合力。此外,当前在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也可结合"三联防工程"这个平台,与纪委、法院、法制办、检察院加强沟通联系,共同商定相应保健食品违法行为适用的法律条款,尽可能减少复议、诉讼带来的的执法风险,积极避免在法律法规不健全情况下不作为、难作为所带来的渎职风险。

我市食品产业的发展调研报告

近来,我国肉羊养殖业平稳发展,肉羊生产成本较低,肉羊产品销路看好,市场稳定。我市是国家优势肉羊产业带和省沿黄牛羊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目前全市羊饲养总量达265多万只,已具备年提供羊肉2.5万吨的能力。今年上半年出口羊肉3204吨,创汇65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48%、20.73%,占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28.01%。最近,信息科就我市进一步发展肉羊生产的条件、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了调研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发展我市肉羊产业的建议,供参阅。

(一)生产基础良好。我市属于黄河冲积平原,有发展畜牧业、从事肉羊养殖的传统,生产经验丰富。我市又是农业大市,全市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1420万亩,每年可提供农作物秸杆710万吨,为肉羊养殖业发展能够提供充足的饲草资源,加上近年来青贮氨化技术的应用和人工牧草种植的'推广,为肉羊生产奠定了良好的饲草饲料基础条件。

(二)专业宰杀市场(村)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培植规范了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肉羊宰杀专业市场和专业村,在肉羊生产销售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如莘县朝城、冠县城关镇等羊肉批发市场和茌平洪屯回民李、临清尚店焦庄、高唐南镇梁庄等羊肉宰杀专业村经营思路灵活,市场适应性强,产品倍受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等大中城市消费者青睐。目前全市肉羊宰杀专业市场和专业村已具备年宰杀销售羊100多万只的能力,年交易额达2亿元。

(三)宰杀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我市拥有清真肉羊加工龙头企业两个,总投资1468元,现已具备年宰杀加工肉羊110万只的能力,产品主要供应中东、俄罗斯、港澳、欧盟等国际市场。其中阳谷张秋镇鲁信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总投资868万元,年宰杀加工能力80万只,产品主要供应国内高端市场和中东、俄罗斯、阿联酋等国际市场,20xx年实现销售收入9200万元,出口创汇1520万美元,列全省首位。该企业现已获得haccp认证,并取得了科威特、阿曼、阿联酋、约旦、利比亚、巴林、刚果、海地、黎巴嫩等国家的自营进出口权。

(四)规模生产效益可观。实践证明,农村养羊的适度规模繁殖母羊为50-100只、育肥羊为200-500只,以小尾寒羊为例,存栏繁殖母羊80只、育肥羊400只,年可获纯收益17万元(母羊:80只×1000元/只=80000元;育肥羊:400只×150元/只×1.5=90000元)。

二、当前肉羊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管理水平落后,经济效益较差。尽管我市在肉羊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引导农户改建暖棚圈舍,推广应用秸秆综合加工利用技术,但大部分养殖户目前还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管理粗放,繁殖率低,生产速度慢,羔羊发病率、死亡率高。肉羊养殖尚未彻底从“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圈子中摆脱出来。

(二)羊群结构不合理,品种老化。由于近几年肉羊市场价格较好,羔羊肉走俏,养殖户不注重选备后备母羊,把羔羊大部分出售,造成适龄母羊比例偏低,周转速度慢,出栏率降低。

(三)资金匮乏,发展投入短缺。尽管我市近几年每年都投入一定数量的扶持资金用于肉羊产业发展,但其数额较小,很难满足农民规模发展肉羊的资金需求,一些优质肉羊品种无法大量引进,高新技术难以实施。

(四)肉羊预混料生产、使用重视程度不够。我市专用羊预混料基本不生产,出售商也不多。少数生产厂家的肉羊预混料中,维生素及各类微量元素含量低、价格高。养殖户添加预混料的很少且很盲目,据调查,规模饲养户近三分之一肉羊发病、死亡病例是维生素、矿物质缺乏造成的。虽然我市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副产品、下脚料产量较高,但利用率不高,加工贮存不合理,浪费严重。目前全市玉米秸利用率仅占总产量的29.8%,麦秸不到10%;对各类鲜酒糟、酱油(醋)糟、玉米淀粉渣、棉皮、瓜果蔬菜加工下脚料等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的利用效率也很低,贮存加工不科学,霉烂变质多,饲喂效果不好。

(五)规模化程度低,产业链条不健全。目前我市肉羊养殖主要是以农户为基础的超小规模分散饲养方式,并且肉羊养殖与加工联接不紧密,产、加、销脱节问题普遍存在,养殖户销售不便,加工企业货源渠道不畅,大量外调,既影响了养殖户效益,又增加了加工企业生产成本。

三、加快发展我市肉羊产业的思路与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各级对农业尤其是畜牧业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立足我市优势,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积极推进肉羊产业发展非常关键。积极宣传肉羊养殖业发展面临的大好形势和我市发展肉羊产业的优势,积极推广典型经验,切实增强农户发展肉羊养殖业的信心;重点扶持加工龙头企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扶持肉羊品种改良、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和畜牧合作社发展;运用贴息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加大对肉羊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参与肉羊业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切实落实肉羊生产用水用电用地扶持政策。

(二)搞好产业规划,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做好小尾寒羊主产区规划,以阳谷、东阿、莘县、冠县四县为主建设肉羊生产基地。大力推广“公司+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经营方式,引导加工企业和农民建立起稳定的紧密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尽快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存关系。实施肉羊生产加工龙头带动战略,积极发展肉羊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以加工促发展带基地。按照“扶优、扶强、做大”原则,鼓励阳谷张秋镇鲁信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和山东新世纪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扩张生产规模,尽快成为竞争优势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规范建设高唐梁村、茌平回民李、临清尚店等牛羊宰杀专业市场(村),使其尽快达到大城市市场准入要求标准。

(三)加大肉羊品种引进改良力度,切实提高肉羊品质。以品种改良为核心,实行引进良种和改良土种相结合的办法,提高优质肉羊品种普及率,带动产业升级。小尾寒羊适应性强,抗病力高,具有早熟、多羔、生长快、产肉多、肉味好、裘用价值高等遗传特点,是优良的地方良种,被誉为“国宝”,对其杂交改良后,可以进行高档羊肉生产。在全面搞好小尾寒羊提纯复壮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引进国外大型肉用绵羊品种进行经济杂交,发展肥羔和高档羊肉生产非常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

(四)推进机制体制创新,提高服务能力。积极引导企业、农民和经济实体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围绕产业各个环节搞好服务,加快科技推广应用,促进行业自律,提高组织化程度,实施产销对接。组织肉羊饲养场(户)、饲料生产企业、种羊繁育场、羔羊生产场(户)、屠宰加工企业等组成肉羊合作社,形成一个上下衔接、左右配合的网络体系,架起饲养户、企业与市场的桥梁,进一步推动肉羊产业化发展。同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组织教学、科研、生产单位,对肉羊产业化经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联合攻关,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围绕标准化生产,重点推广标准化生产场(区)设计、生产工艺、饲养技术、疫病防治技术、环境控制技术和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指导投入品的合理使用尽快建立起支撑标准化的技术体系,促进肉羊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五)开发本地饲草料资源,筛选合理利用方案。与本地及周边农产品加工厂签订长期包销合同,成立饲草料专业调运合作组织,定期送到各养殖户并指导贮存加工使用。构建饲草料供、销网络,随时联络、均衡供应、及时调剂、送货上门,使规模养羊户既能保持日粮稳定供应,又能大幅度降低原料采购费用,使厂家、养羊户双方受益。定期公布瓜果蔬菜加工下脚料等农产品加工副产品价格、采购方向、加工保存技术、饲喂注意事项等,推广玉米秸青贮和麦秸氨化饲喂技术等。

食品产业调研报告

随着地球环境的逐步恶化,绿色农产品和加工食品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食品安全面临危机的今天,进展绿色食品意义更加重大。结合我市进展实际,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绿色食品的进展途径。

我市具备了进展绿色食品产业的生态优势、环境优势、基础优势,经过十多年的别断进展,基地建设日新月异,绿色产业别断壮大,绿色产业收入别断攀升,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进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一是基地规模别断扩大。目前,全市绿色食品种植基地监测面积达到**万亩,产量达到**万吨,产值实现**亿元;获认证面积**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万亩,为绿色食品产业进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二是生产标准别断完善。实行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方式;制定了绿色水稻、大豆、玉米等标准化规程;建立田间治理档案;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万亩;实施场县共建,提高标准化治理经验;保证绿色生产基地高标准、高水平。三是产业水平别断提高。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企业进展到**家,加工量**万吨,销售收入**亿元。四是绿色产品别断增加。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达**个,其中绿色(有机)食品产品**个、无公害农产品**个;大黑鱼、椴树蜜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五是品牌知名度别断提升。达理山、云珠、吉之岛、玉琳、馨悦等农产品品牌叫响国内外;各大龙头企业差不多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大中都市建有销售点,而且在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建有销售机构,绿色食品知名度和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别断提高。

所以说,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开辟具有雄厚的进展基础和广大的进展前景。市委、市政府把打造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作为六大产业基地之一列入了我市xx重点工作,这关于我市绿色食品产业进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为此,我们要逐步解决目前绿色食品产业进展展中的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结构别尽合理、监管薄弱等妨碍绿色产品质量效益等制约着将来绿色食品产业进展的咨询题,从质量标准、进展格局、精深加工、品牌建设、监督治理等方面更加注重绿色食品的质量效益,别断推进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大进展、快进展,为始终保持全省,乃至全国率先的位置而别懈努力。

随着社会上食品污染事件的频繁发生,人们对绿色、健康、环保食品的强烈追求,绿色食品的质量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捧的热点。所以,提高绿色食品的质量效益差不多到了绿色食品产业进展的关键和重要阶段。绿色食品进展必须与时俱进,必须符合我市创建六大产业基地的总体思路。所以,我建议,我市绿色食品产业产业进展要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惟独如此,才干习惯全省,乃至全国绿色食品产业进展的潮流,让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始终立于别败之地。

(一)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必须严格质量标准。注重质量标准是绿色食品开辟的前提。一要加强环境爱护,为绿色食品产业进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二要建立良好的产业基地,为绿色食品进展提供优质原料保证。三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在种植环节、加工环节、销售环节都要制定一系列标准,每一具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操作,以此提高绿色产品的质量标准。四要严格操纵化学投入品的应用。以有机、生物胖料替代化学胖料,以生物防治技术替代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害。(二)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必须确定三位一体的进展格局。所谓三位一体,算是在适合绿色食品开辟的地区建立起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三位一体进展格局,伴随环境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别断提高绿色食品开辟的档次和水平。在我市的近郊区,要以进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为重点,别仅习惯各级政府菜栏子工程,而且满脚了都市居民对蔬菜质量的要求;在三县(市),要以绿色水稻、玉米、大豆为重点,面向南方大中都市,定位于各大超市,提供高质量的绿色食品;在环境质量好,没有污染的地区,要以有机食品开辟为重点,面向国际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绿色食品消费市场,促进有机食品出口创汇。所以,绿色食品开辟要因地制宜,建立起特色鲜亮、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产业区、产业带,形成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三位一体的进展格局。

(三)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必须进展精深加工。进展精深加工是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的必要手段。从我市来看,绿色食品大多依然原字号产品,要进一步提高效益,就必须进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大米要由原粮向蒸熟米、方便米、米糠油延伸;大豆要由色拉油向大豆蛋白、卵磷脂、异黄酮延伸;玉米由原粮向木糖醇、玉米粉、玉米糁延伸;蜂产品由蜂蜜向冻干粉、蜂胶延伸等等。并且,要特别注重改进产品包装,做到精美、环保、方便,使绿色食品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达到完美统一,使我市的绿色食品真正体现出我省的优势和特色,成为推得开、叫得响的拳头产品。

(四)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必须加强品牌建设。品牌是绿色产品质量档次的象征。所以,要进一步搞好绿色产品品牌建设,在精心打造品牌、整合品牌和宣传品牌上狠下功夫。首先要冠之以一具具有优美健康、过目别忘、丰富内涵的品牌名称。例如,玉山市的绿色品牌均能够冠之以绿惟美品牌,在良好的质量的前提下,打造品牌。统一品牌,算是要把我市大米行业的众多品牌,经过企业整合重组的形式,成为一具或两个品牌,集中闯市场,实现利益最大化。宣传品牌算是要像宣传我市形象宣传片那样,在央视的黄金时段进行重点宣传,宣传我市绿色产品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尽快形成驰名品牌或驰名商标。

(五)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必须建立健全监督治理。良好的监督治理机制是绿色食品质量效益的保证。在我市应建立绿色产品可追溯制度,加强四个方面监管。一要加强质量监管。建立绿色食品质量追溯体系,严格备案农产品名称、种植基地、收购日期、收购责任人、加工企业、生产日期、加工负责人、产地等信息,增强农户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绿色食品生产安全意识。建立绿色食品检测中心,完善质量检测体系,形成自检、抽检、年检互相衔接、互为补充的产品监测体系。二要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推行农资市场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切断妨碍绿色食品进展的农资投入到生产中。三要加强企业监管。积极配合国家、省的企业年检、产品抽检,监督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确保企业按照标准生产、经营。四要加强信用监管。要引导企业树立诚信理念,构建以企业信誉、产品品牌、信用记录等为重点的信用机制;要保证绿色产品的质量,从而提高我市绿色产品的诚信。

20xx年度副镇长述职述廉报告。

我名**,现年*岁,本科文化,现任茶恩寺镇党委委员、副镇长。20xx年,依照党委政府安排,我分管农技、林业、经管、统计、新农村建设工作。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村、各站办所的支持和帮助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一年来的工作事情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别断提高自身素养。

一年来,我仔细学习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和科学进展观,别断提高自身素养,别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坚持严格要求自己,谦逊为人,时间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思想上别断完善,政治上别断求强,工作上别断求精,使自身综合素养别断提高,更好地习惯基层工作需要。

二、勤政为民,仔细做好各项分管工作。

三、廉洁自律,当好人民公仆。

可以仔细遵守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关要求,严格按照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履行职责,在工作中做到清正廉洁、克已奉公,别以权谋私,别贪赃枉法。虚心同意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别断提高完善自己,时时用党的宗旨、廉洁自律的有关要求检点自己的行为。增强人民公仆观念,以人为本,为民造福。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一年来,本人尽管在廉洁自律和日常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不少别脚,要紧表如今:一是政管理论学习深度还别够,缺乏全面的、系统的钻研精神。二是在工作创新上还存在薄弱环节,忙于具体事务性工作多,缺乏对工作深层次的考虑。三是工作作风别够扎实。在工作中尽管对一些具体工作敢抓敢管、敢于监督、勇于负责,但是在深入调查研究上没有下功夫,工作中沉别下去。对上级交待的工作,只满脚于普通的完成,只求过得去,别求过得硬,没有动脑想方法怎么样将其做的更好。所有这些咨询题,将在将来的工作中予以克服。将来,我将别断增强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意识,以党风廉政建设和个人廉洁自律的实绩赢得领导、同事和广阔群众的理解、信任与支持。本人始终抱着一颗赤子之心,勤勉敬业、廉政为民。做到常思贪婪之祸、常除非份之想、常修为官为德、常怀公仆本色。从严要求自已,虚心向各位学习,别断提高自身素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为茶恩寺镇的工作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食品产业调研报告

为认真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实施质量兴市战略,了解区域性、行业性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发展现状,剖析存在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探索创新监管服务方式,推进农村产业企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有效促进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针对当前我市隆阳区杨柳米酒产、销两旺的势头,以及市场中出现的恶性竞争现象,为破解杨柳米酒产业发展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加工小作长效监管机制,20xx年8月,笔者深入产区乡政府、村、酒厂和市场,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了解、座谈交流、讨论分析等,对存在问题边调研边思考、边了解边指导、边发现边解决,在调查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杨柳米酒基本现状。

杨柳米酒产自隆阳区杨柳乡杨柳村(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此地名甘海,为土司封地,盛产纯米酒,专供土司和头人等贵族享用),是保山的历史名酒,讲求酿酒环境,选料考究,酿造工艺独特等,销售市场和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我市隆阳辖区范围内,以散装白酒为主走进宾馆、饭店和千家万户,深得社会各界消费者的喜爱,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和品牌知名度。截至目前,该村共有xxx家杨柳米酒酒厂,以30酒估算,全村日产量在3000公斤左右,在推动经济增长、解决村民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注解:杨柳村隶属于隆阳区杨柳白族彝族乡,少坝多山,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现有农户xxx户、人口2xxx人,是一个少数民族贫困山村。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截至目前,在杨柳村的xxx家酒厂中,只有1家按国家规定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证书的企业,其余均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平均每家酒厂日产30酒不足100公斤。由此可见,杨柳米酒的生产加工仍以家庭式小作坊为主,这种以家庭为单位集生活、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三合一”小作坊,存在着生产条件简陋——卫生差、生产设备落后,效率低、标准生产缺乏——规范少、业主质量安全意识淡薄,自律差等突出问题,离食品生产许可条件差距大,即使通过整改也难以达到市场准入制度要求(白酒生产线是国家限制性产业),现阶段市场中的杨柳米酒出现了用料品质把关不严,酿造工艺技术差异大、生产管理混乱、市场恶性竞争、产品酒精度良莠不齐,甚至出现以酒精勾兑冒充大米酿造、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伪造产地等现象,导致杨柳米酒总体质量不高,缺乏可靠性和稳定性,质量安全隐患日趋突出,市场秩序混乱,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难以发挥。另一方面,资金短缺、融资难是小作坊面临较为普遍的问题,也是严重制约杨柳米酒生产经营、规模扩张和转型升级的瓶颈。

(二)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杨柳米酒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与从业人员素质密切相关。当前,杨柳米酒生产经营从业人员有近xxx人,多为当地农村农民,大多在35岁以上,初中以上学历从业者所占比例不足xx%,其余多为小学,极少数无文化程序。一方面,由于从业人员学历文化程度低,对酿酒工艺技术及生产经营管理知识知之甚少,仅靠传、帮、教、带或凭借经验、习惯组织生产加工,加之市场需求的旺盛与生产利益追求的最大化,导致部分小作坊业主与生产操作人员缺乏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没有深刻认识到质量安全与杨柳米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紧密联系,没有严格贯彻执行质量管理制度和生产工艺标准要求,甚至出现了用食用酒精勾兑冒充杨柳米酒的情况,严重影响杨柳米酒的市场声誉、质量安全水平和产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小作坊没有长远的人才引进、培养、管理和使用规划,缺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和环境,造成技术人才留不住,熟练工人流动大。其次,小作坊只顾当前利益,怎样能卖出去,怎样能赚钱、能快赚钱就怎么做,既没有长远的市场规划打算,也无暇顾及产品产品升级、产品质量、包装和开发,更无心、无意于技术研发创新和长远发展。

(三)政府监管力量明显不足。一方面,尽管国家对白酒生产制定了严格的限制性产业政策,但《食品安全法》对小作坊尚未规定具体的监管办法,而且省人大至今也未制定出台实施小作坊监管办法,当地政府对杨柳米酒产业发展也没有具体可行的有效措施,就当前而言,可以说杨柳米酒加工小作坊监管的法律规章仍是空白。另一方面,监管人员明显感觉到监管依据不太明确,存在着职能交叉的“模糊地带”、“真空地带”,权利和职责有待更进一步明确,不仅需要给杨柳米酒的质量安全工作设定合理的标准,还需要给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的监管工作设定监管标准。其次,监管能力和监管体系建设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监管部门人员数量少、知识结构不合理、经费投入不足、缺乏技术装备、检测力量有待加强等,不能较好地适应监管需要;二是现有的监管方法措施单一,常使监管工作处于被动地位,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方法;三是财政经费投入不足,群众参与度不高,社会监督不足。

(四)帮扶鼓励政策有待加强。一是从生产成本来看,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职工工资水平大幅提升,原材料需求不断增加和价格上涨,促使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迅速增加,产品的利润空间逐渐变薄。二是从政策支持来看,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种政策,但由于缺乏细则,程序复杂,要求严格,杨柳米酒生产加工小作坊真正享受到优惠政策的非常有限。此外,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城建税、教育附加费和各种管理费用为杨柳米酒生产加工小作坊主要承担的税费种类,占主营收入的xx%—xx%,极大地增加了生产运行成本。三是从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上来看,因极个别部门服务意识不够强,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突出表现在信用担保、职工培训、人才引进、技术咨询、信息咨询、法律咨询、对外合作、产权交易、选址用地等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政府部门缺位或不到位,宏观管理较为分散,职责界定不清等,制约和阻碍了杨柳米酒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优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思路提升产业发展和质量发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量大面广,是生产加工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一大重点和难点,但其存在有必然性和合理性,是经济社会发展、部分人员就业、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重要手段,对繁荣城乡市场、扩大农产品加工转化、传承民族民间饮食文化和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要从战略高度、民生高度去谋划、解决如何推动杨柳米酒产业快速发展,以及如何保障质量安全问题。首先,要坚定对杨柳米酒产业快速发展的信心。杨柳米酒有数百年作坊加工历史,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区位优势和市场信誉,有良好的产业化经营基础,只要措施得当、资源聚集、各方支持,小作坊完全可以做成大产业,数百年陈酿工艺定会大放异彩。其次,从思想意识领域强化杨柳米酒质量安全意识。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站等各种新闻媒体,户外宣传栏(窗)、永久标语、会议等形式,经常性地开展酒类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识假辨假等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全社会酒类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营造人人参与共建食品质量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再次,从组织结构上改善杨柳米酒质量安全监管服务工作。市、县(区)、乡(镇)三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统一领导和协调杨柳米酒产业生产加工方式转变、产业优化升级、质量提升方面的作用,整合相关部门和现有酒厂的资源,提升杨柳米酒的品质、规格、档次,从远考究分析市场拓展、定位和客户群,积极打造杨柳米酒品牌。最后,从政策制订和落实上强化杨柳米酒质量安全工作。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尽快研究制订杨柳米酒生产组织方式转变、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目标措施,以解决监督主体不明、监督依据缺乏、监管不力等问题。要充分利用政府公共服务功能,增加资金投入,建立帮扶机制,尽可能减少杨柳米酒的生产、运输、检验检测及许可办证费用等成本。要建立层层责任考核机制,将杨柳米酒加工质量安全责任落实到乡政府、村加工企业(户)乃至人,并加强督查,组织实施杨柳米酒质量兴乡兴村战略,确保杨柳米酒的优化发展不停留在一纸文件上。

(二)整合资源、培育龙头,尽快走上产业化发展轨道。杨柳米酒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社会知名度高、产业基础好,但同时又规模小、企业散、市场乱,正处于产业化发展的十字路口,尤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目前,杨柳米酒产业正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攻坚阶段,各企业、小作坊有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紧迫需求,市场有质量安全的巨大压力,乡村政府组织和山区群众有加快发展的迫切愿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弘扬杨善洲精神,就是要深入基层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惟有整合资源、培育龙头,提高酿酒加工的组织化程度,最终实现杨柳米酒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才是这一产业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们建议:整合资源分两步(或两种途径)进行,第一步,以现有许可证的酒厂牵头,按照市场分工和自愿原则,组织各酿酒农户,依法登记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杨柳米酒酿造经营专业合作社”,把xxx家酿酒农户组织起来,统一原料、统一生产工艺、统一产品标准、统一标识、统一营销、统一检测、统一质量安全把关、统一市场价格、统一散酒配送(即“九统一”)。第二步,在合作社经营走上正轨,经历数年发展,积累一定资本后,按股份合作制思路,成立“杨柳米酒酿造有限公司”,重新规划建设现代化的酿酒企业集团,使企业注册资本达到1亿元以上,企业产值达到xxx亿元以上,产品销往省内外市场,甚至国际市场。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建议:由隆阳区政府牵头,市、区有关部门和杨柳乡党委政府配合,成立保山隆阳杨柳米酒产业发展市场整治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两个工作组,即产业发展组和市场整治组。产业发展组负责杨柳米酒酿造经营专业合作社的组建、资源整合、政策扶持、规范运作等工作。市场整治组负责杨柳米酒市场秩序和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打击违法行为,保护合法经营,维护市场秩序,保障食品安全。

通过整合和整治,打造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杨柳米酒”知名品牌,为今后申报保山名牌、云南名牌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奠定基础,使杨柳米酒真正走上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的路子,努力为保山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三)创新技术提升发展质量。一是采用先进设备。选择加工基础好的酒厂,指导和帮助其改进生产基础技术条件,鼓励和支持他们引进先进的成套酿酒设备,淘汰改造陈旧落后的加工设备提升其科技含量、生产能力、生产规模和水平。如重视酒厂的能源结构改造,利用清洁能源作为加工用燃料,运用蒸气等先进技术改良蒸酿工艺;推广生料酿酒技术提高生产效益等。二是引导发展配套产业。引导杨柳米酒生产厂与本地小微企业分工协作、协调发展,促进产业配套体系的形成。如酒厂所用的发酵罐、酒瓶可优先选用我市的土陶制品,两者实现合作有基础,也会使双方受益,而且保证了酒在发酵、储存等环节不受化学性污染。三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开展杨柳米酒从业人员素质教育培训,通过参观、考察、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对从业人员进行道德、文化、管理及酿酒技术业务培训,提高其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和酿酒操作技术水平。同时,要鼓励和支持酒厂建立人才引进机制,重点引进企业管理、酿酒技术、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杨柳米酒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展提供检验检测技术支撑。四是要加大监督抽查力度,对产品质量不合格的杨柳米酒生产加工厂进行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并公开曝光,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靠。

四、质监部门帮扶政策措施。

(一)组织开展宣贯培训。为杨柳米酒生产加工从业人员免费开展质量安全法规、政策、标准、技术等教育培训,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督促杨柳米酒生产者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二)推进实施标准化战略。一方面,针对杨柳米酒独特的品质,联合生产者、组织技术专家制定统一的杨柳米酒产品标准;另一方面,要以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和小作坊整治提升为载体,建立技术人员或监管人员联系制度,签订联系责任书,督促杨柳米酒生产者改进生产加工基本条件,积极推广使用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经营管理方法,确保杨柳米酒产业上档升级。

(三)先行先试提供支持。一方面,针对当前30多家杨柳米酒生产加工小作坊“管不了、管不好、管不死”的现状,引导其走联合发展之路,扶持由唯一获得杨柳米酒生产许可证证书的这家企业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或集团公司,统一检验收购、配送销售杨柳米酒,市综合检测中心在一定时期内为其免费开展出厂产品检验;另一方面,为仅有的1家杨柳米酒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发展提供政策信息支持,并在生产技术条件改造上给予帮助扶持,树立先进典型,打造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典型引领和标杠示范作用。

(四)建立协调联动机制。主动与卫生、工商、食药监等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协作,切实加大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管工作力度,经常性组织开展不定期突击检查,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影响杨柳米酒产业发展的质量安全违法行为,并把执法检查结果通过电视、网站、报纸等予以通报,为杨柳米酒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食品行业调研报告

案情介绍:

2011年3月15日,“瘦肉精”犹如一记重拳,击中了全国最大的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双汇集团。央视315特别行动节目抛出一枚食品安全重弹,曝光了双汇在食品生产中使用“瘦肉精”猪肉。一时间,市场哗然,全国轰动,人们将目光转向这个国内肉制品加工的明星企业。新闻中曝光的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位于河南省济源市,是河南双汇集团下属的分公司,主要以生猪屠宰加工为主,有自己的连锁店和加盟店。据相关人员介绍,他们店里销售的猪肉基本上都是济源双汇公司屠宰加工的,严格按照“十八道检验”正规生产,产品质量可靠。然而,其公司宣称的 “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中检验并不包括“瘦肉精”的检验,以至于卷入这起食品安全犯罪的丑闻之中。随着欧典地板、三鹿奶粉等名牌企业在市场的检验中应声倒下,通过采取产品假冒伪劣、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等一系列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严重地扰乱了国内市场竞争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剥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今,双汇“诚信立企、德行天下”的企业信条如今就倍显尴尬了。3月16日,双汇集团在网站表示:“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是双汇集团下属的子公司,对此事给消费者带来的困扰,双汇集团深表歉意。”值得关注的是,一方面双汇将责任锁定于旗下子公司个别员工,对此报告只字不提,另一方面事件曝光至今,双汇始终没有对作为直接受害人的消费者做出任何承诺或采取任何补偿措施。

那么,瘦肉精为何物呢?医学资料表明,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会使人产生恶心、头昏、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症状,早在2002年,农业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发布公告,明令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瘦肉精”。而近年来,各地“瘦肉精”致人中毒甚至死亡的案例还是时有发生。

类似案情简介:

1.“大头宝宝”事件:2003年底,安徽阜阳劣质奶粉的情况,立刻震惊全国,问题由不法厂家生产的蛋白质等营养成分严重不足的奶粉引起,造成幼儿营养不良,甚至死亡。

据部分省公布的“毒大米”样本检验结果,所抽检样本的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均严重超标。

3.“三鹿”奶粉事件:2015年9月11日,《甘肃14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病》一文将三鹿牛奶推向了舆-论的风口,顿时轰动了全国,引起广泛的关注,次日卫生部通报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事实初步认定。三聚氰胺事件使得国内乳品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4.地沟油:暗淡浑浊、略呈红色的膏状物,仅仅经过一夜的过滤、加热、沉淀、分离,就

能让这些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变身为清亮的“食用油”,最终通过低价销售,重返人们的餐桌。

5.“万能牛肉膏”:在市场上广泛流传着“万能牛肉膏”这种添加剂,这种添加剂可以将鸡肉、猪肉加工成为牛肉,不仅在校肉松作坊里,然而在一些小吃店里也是“公开的秘密”。

原因分析:

1.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这是国内企业存在大量不诚实现象的主因。政府之前没发现是因为监管力量不均衡造成的,而监管部到位,就不会给企业提供诚信的土壤。目前中国经济体制面临转型,过去粗放不完善的经营模式,迟早会遭遇滑铁卢,企业早一点觉醒和发现问题,可为品牌再造达成好的基础。目前,我国食品产业组织化、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程度低,食品产业技术、工艺水平、产业链条和管理水平落后,有关食品质量安全带制度和机制设置也远落后于实际问题出现的速度。

2. 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在我国,国家已经开始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早在1995年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在此基础上,2015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其中,食品安全标准内容如下:

(一) 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

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

(二) 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食品质量的根本好转,有赖于一套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在看到我国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同时,应明白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所存在的诸多弊端和问题,各级有关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加强和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这在当前尤为重要和迫切。

3. 执法力度不够强硬

为什么食品市场“瘦肉精”问题屡禁不止?在央视特别行动曝光的一些养猪户称,他们铤而走险偷偷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无非就是为了使养成出栏的猪看上去卖相好、更容易出手。“使用瘦肉精比不用瘦肉精的猪,每头能多卖出几十元钱。”然而,这条黑色利益链条的背后,流通监管体系疏漏和品牌企业诚信缺失问题也难逃其责。虽然早在2002年国家监管部门就发布公告,明令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盐酸克仑特罗和莱克多巴胺等7种“瘦肉精”,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只检测盐酸克仑特罗,莱克多巴胺等没有纳入常规的检测。一位权威消息人士证实,各地都会检测盐酸克仑特罗,但莱克多巴胺只有在个别地方有检测,因为其检测成本高。所以,尽管很多部门在食品监督方面做了大量的艰苦的工作,但与广大群众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

4. 监管工作不严密,以抽查取代普查

从双汇瘦肉精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恰恰是在执行国家有关检验的硬性规定不利,以抽查取代普查,每月一次,每次千分之二的比率进行抽查,如此小范围的抽查范围怎么能够的了不法分子保证不存在侥幸心理。

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1.制定和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世界各国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根本保障。只有拥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才可以做到有法可依,为此,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把加强立法、严格执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强化食品安全信用管理。一方面是加强立法, 另一方面是严格执法而且还要受到刑事制裁。通过这些严厉措施,确保有关法令、标准能得到严格遵守。

2.加强监管力度

保障食品安全,需要企业自律,但绝不能单单靠企业自律,政府相关部门有效有力的监管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统。政府应加大协调监管力度,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严格监管,组建职责明确、责权统一、监管严明高校的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事件的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打击力度,提高整治效果,并且要督促监管人员走入生产一线,今天的食品安全问题,表面上看是企业自律不严而导致,但深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监管不够,制度流于形式,促使监管人员走出办公室,深入生产一线实行动态监管。

3.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我国现今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在延续历史做法的同时,更要向管理体制卓有成效的国家学习,使监管体制相对协调集中,逐渐开创我国科学、协调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对食品实行多头管理,一方面执法中各部门职责交叉、都可以执法,另一方面则出现模糊或真空地带,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这样就出现了我国食品安全"都管但都管不好"的局面,也为一些部门权力寻租制造了借口。

4.全民强化教育,提升商家的专业水准和商业道德

诚信是社会契约的前提,道德是商业文明的基石。如今,一些不法分子在追求商业利润时,几乎将道德置诸脑后,中国自古就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道德,而今许多生产和销售劣质食品的人,对劣质食品的危害性却非常清楚。食品行业事关生命安全,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和资本,更要讲道德和良心如果诚信缺失、道德败坏、是非不分、荣辱颠倒,文明底线失守,再好的制度也无法生效,再快的发展也会出问题,所以进行全民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在4月18日公开发表的讲话中,温-家-宝痛斥近年来祸害百姓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指出“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强调要注重对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建设的研究,启人深思。

“瘦肉精”事件尘埃未定,“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又接踵而至……食品安全恶性事件频频出现,监管到底缺失在哪里?我们还能吃什么?食品安全问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种种假冒伪劣食品不断被揭露,被曝光;一起起触目惊心的制假售劣案件被查处,被打击;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被残害,被扼杀,一颗颗善良的心灵被愚弄、被震撼。广大群众不禁要问:“究竟,我们还能吃什么?”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食品安全的问题已到亟需下达决心,用大措施,凭铁手段,到彻底解决的时候了。

法律制度,切实有效加强监管力度,拥有一个和谐的、安全的食品行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

学生姓名:许国松

学号:201101081052

专业:高速铁道技术专业

班级:11181班

学校: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20xx年1月4日我们餐饮业进行市场调查与访谈。近年来,我国的餐饮业发展非常迅速,据有关方面的统计,餐饮业的增长率要比其它行业高出十个百分点以上。可以说我国正迎来一个餐饮业大发展的时期,市场潜力巨大,前景非常广阔。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餐饮需求又是复杂多变的,其消费口味和消费心理,都可能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餐饮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要求,看清餐饮市场的发展趋势,选择适当的营销方法,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市场调查来了解这一情况,并根据调查显示制订相关对策。不断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餐饮从业人员必须明确餐饮服务与管理的目标与要求,这是搞好餐饮服务与管理的基础。

餐饮业的战略发展就是要求餐饮企业的发展要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前景目标。餐饮企业要根据市场所反映的现状,结合客观环境的变化来制定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前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发展自己的企业,确定自己的发展模式,减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失误和过失,保持餐饮企业稳定可持续发展,避免盲目发展,过度发展和无计划发展给企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市场中已经有许多的企业盲目扩张一夜间企业倒闭的不在少数,所以餐饮企业要切实做好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策略,做到长期规划与短期经营策略相结合,精心规划餐饮企的未来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好企业的内外资源和国家的产业政策,保持餐饮企业的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增长。

本项目的调查有利于我们了解餐饮业市场的发展变化,餐饮业的发展需要顾客的支持与青睐,所以从顾客当中所得到的咨询是餐饮业发展的方向标。

二、调查概况

1、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目的主要是帮助我们大家了解餐饮业市场目前的发展,知晓其主要的发展方向,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与值得学习的地方。从而有利于我们学习更多的知识,了解市场调查这一工作的大致经过。主要还是为完成零售学作业。

2、调查内容概要

3、调查时间

20xx年1月4日——1月7日

4、调查对象

各层次消费群体(学生、老人、餐饮店老板、家庭妇女、工薪阶层)

(1) 同学分工合作,部分同学负责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调

查,部分负责就业一条街的调查、还有前往大型超市(欧尚)进行调查、其余同学负责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汇总。

(2) 在回收调查问卷,统计所得结论与数据

(3) 在现场对调查人群进行有关餐饮业的专题访谈

5、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访谈

(3)数据统计软件(如excel、ppt、word)辅助等方法。

6、调查目标

(1)了解餐饮业目前市场现状

(2)从调查中学习餐饮管理知识

(4)前往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就业一条街、欧尚这些产所进行问卷调查调查

(7)问卷回收,整理数据与消费者对餐饮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将数据汇总制成表格

(8)向同学老师口述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陈仙波、曹婷婷、笪香云、何丽红、齐瑾瑾、孙想想、唐琳琳、赵荣荣(排名无先后)

三、数据分析

本次共调发放24份,实际回收24份,合格问卷为20份,其中男13人,女11人,具体数据如下:

1.您一般选择的快餐类型?

2、当你选择餐店时你会看重哪些属性?

可以得出:消费者在选择餐点就餐时更加注重这家店是否物美价廉,环境是否优美,对品牌知名度较高的也很青睐。

3、您在餐饮店方面喜欢的优惠方式是什么?

4、最吸引您的餐饮店广告方式是什么?

可以得出:在所有的餐饮店宣传广告方式当中,最能吸引消费者的是网络宣传。如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餐饮业应与时俱进,注重网络宣传。

5、您平时都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选择餐饮店的?

可以得出:消费者通常都是通过朋友介绍来选择或者了解餐饮店的。所以餐饮店应注重赢得每一位消费者的信赖,注重诚信。

6、您喜欢的餐店位置在哪里?

可以得出:消费者最喜欢选择的餐饮店位置主要在大型的大型商场

内或者餐饮店聚集区。这就表明餐饮店要注重选址。四、调查建议与对策

餐饮业其消费对象是消费者,所以每一位消费者的宝贵建议对其快速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消费者的建议与要求得出以下结论:

餐饮经营要敢于突破传统模式,我们不妨打破常规,增加创新意识将用餐与其他活动结合起来,产生一种全新的服务理念,使美食融多种文化形式于一体,结合娱乐、知识、健康、营养、信息、体育等多种手段,提高餐饮的参与性,观赏性和娱乐性,这样不仅提高餐饮的经营档次,增加文化含量,而且可以增加餐厅的特色项目,营造独特的餐饮氛围,提高餐饮的消费水准,扩大餐厅的社会影响,带来良好的效益。

(一)以优惠的价格舒适的环境赢得消费者的心

由表二可知消费者在选择餐店时会比较注重,价格是否优惠、环境是否优美。对此我们可以采取相关的活动以让消费者感觉到物美价廉。比如在餐店就餐的'顾客发放优惠劵,或会员制。对于餐店的环境我们需要注意它的装修设计,给人舒适的感觉,工作人员应服装统一,有良好的服务态度。

(二)生态农业、绿色食品、保健环境将更为人们所重视

由表一可知顾客在选择餐店就餐时会将目光侧重于餐店的卫生状况、与健康状况如何。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自身健康等问题的关心程度日益提高,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保健食品,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许多餐饮企业适应这种要求,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保健绿色食谱,并增加保健设施,营造保健环境,所以餐饮店需加强原材料进货渠道的管理,支持原生态绿色产品。

(三)采取一定俄优惠活动

由表三可知,消费者对于餐饮店在进行优惠活动时更加喜欢以打折的方式。所以餐饮店可以通过制作相关活动,如:会员制、优惠劵等形式进行优惠活动。通过相关活动对客户的消费进行打折优惠,吸引消费者。

(四)文化创新加强宣传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餐饮店的经营也要不断创新,跟随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由表四表五表明最吸引消费者注意的是网路广告,而真正通过了解的却是电视渠道或者是朋友介绍。所以说我们餐饮店可以尽可能的完善网络餐饮这一消费渠道。不断发展创新,打造拥有知名度高,深受消费者欢迎的知名品牌。

(五)正确选址,合理的装修设计

据表五表明消费者在选择餐饮店时更喜欢餐饮店在大型商场里或者餐饮店聚集区。我们可以依托竞争形成“集约效应”因众多商家云集,可以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需求,因而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而且我们要根据餐饮店所经营的类型进行不同的选择。餐店的店面装修也是至关重要的,在饮食上他们不太注重食物的味道,但非常注重进食时的环境与氛围。因此,在布置环境,营造氛围上要下很大的功夫,力图营造出各具特色的,吸引人的种种情调。

五、调查总结感言

对于这次活动我感觉受益匪浅,在活动中与队员团结协作,感受到团结的力量与快乐。并从此对市场调查这一活动有了大致的了解,为自己以后的发展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与知识,锻炼自己提升了自己。

二:

餐饮业作为一个发展历史悠久的行业,从古至今,其为客人提供外出就餐服务的社会机能并没有改变。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餐饮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现代餐饮业朝着设备舒适、环境优美、产品风味突出、服务质量高质的方向发展。随着餐饮行业日益成熟、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各酒店了解顾客对本酒店的满意度也是很有必要性的。顾客的满意度高,必然会有很多的回头客。处理好宾客关系,酒店的市场客源就会比较稳定,在竞争中的优势就会凸显出来。因此本组选定了锦锋大酒店餐饮服务满意度的调查主题。做这次调查的目的是通过确定的调查,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析调查结果,了解顾客目前对酒店餐饮服务的满意度,透析其中还存在的问题,或有待改善和规范的操作性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和解决的措施。本次调查最根本的宗旨是,通过实践帮组酒店更好的为广大顾服务,求得顾客的满意。

一、调查的基本概况

2、调查对象:

光临锦锋大酒店餐饮部的所有顾客

3、调查地点:

南昌市站前西路锦锋大酒店。

4、调查时间

10月1日至8日

二、调查的工作内容

1、调查项目

(5)、锦锋大酒店餐饮部上菜速度

2、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向光临贵酒店的顾客发放问卷表,叫顾客按自己的意愿填写,在发放的100份问卷中收回90份,顾客都真实认真的填写了问卷。

(2)、实地观察法:可以到锦锋大酒店餐饮部里面观察环境质量状况和它的卫生情况

三、调查分析

1调查背景分析

餐饮业目前的发展概况

餐饮行业持续发展,营业额和就业人数都有所增长;虽然餐饮企业开始重视品牌优势的塑造,注重企业规模的扩大,注重利用连锁经营和特许经营的方式进行扩张,市场的需求中体现出科学饮食的的时尚。餐饮业尽管发展很快,但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餐饮产业集中度较低,企业间经营水平差距较大。

(2)餐饮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餐饮服务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以便民、便利为目的的大众化餐饮服务显得相对欠缺,不仅服务网点不足,而且市场秩序不够规范,食品质量、卫生条件跟不上。

(4)餐饮业的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利润率低、附加值小,内资餐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薄弱。

(5)餐饮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步伐还不快。

2、数据分析及结论

第一题分析的是员工的服务态度

从第一题分析来看,可以看到顾客对锦锋大酒店员工服务态度满意的的占60%,不满意只占40%,总的来说对员工的服务态度还是很认可的。

第二题分析的是在用餐时环境舒适度

从第二题来看,顾客对餐厅环境打分情况。从收回的数据来就按,顾客对餐厅环境还是很满意的。

第三题分析的是饮食的种类是否充足

从第三题来看顾客对饮食的种类的充足度还是很满意的,对饮食的味道和卫生情况都有不错的评价。

第四题分析的是酒水是否充足

从分析来看,顾客对酒店的酒水的种类不太满意,建议酒店应该在添一些果汁和白酒的种类

第五题分析的是饮食的质量

从分析来看,顾客对酒店饮食的质量很满意,尤其是本酒店西餐部门的自助餐的种类和酒店的特色菜金奖麻球,不但好吃而且名字很好听。

第六题分析的是餐厅的上菜速度。从分析来看顾客认为酒店的上菜速度很快上菜服务也是影响顾客满意度的一项重要因素。

第七题分析的是餐饮的价格

从分析来看该酒店的餐饮价格很合理,同时也在顾客顾客的承受范围之内,尤其是西餐推出的活动价格更加能够吸引客人。

第八题分析的是食品的卫生情况

从分析来看顾客对酒店的卫生情况不太满意,夏天自助餐的甜食上面会有很多的小虫子,还有蟑螂,酒店应该加大对食品卫生的改善,做出美味可口更加卫生的食品。

第九、十题分析的是光顾贵酒店的原因

从分析来看服务周到设施舒适占了60%的比例,朋友推荐旅行社的占了40%,说明该酒店的声誉在南昌市还是很的。

第十一题分析的是是否还会光临贵酒店用餐

从分析来看大部分的顾客还是会光临贵酒店,认为该酒店无论在价格、服务态度、环境舒适度还的非常满意的。

3、存在的问题

店、恒宝酒店当中,其中恒宝酒店的顾客满意度为最高,但是经过分析我汇总表,我们也可以发现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在规模比较小的酒店,还有诸多不规范之处。在此特别提出以下问题:

(1)餐厅就餐环境问题

在第一题中有42%的顾客选择了环境这一选项作为到本餐厅就餐的主要原因。然而在第三题中,则有42.9%的顾客对酒店就餐环境打分为70~80分。这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气氛的营造,越来越讲究餐厅的就餐情调。对就餐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目前锦锋大酒店在这方面做的很好,特别是在客流量处在高峰期,餐厅内噪音嘈杂,影响客人就餐情绪,该酒店还能处理的完美完善。餐厅的环境布置非常协调,大大突出酒店餐厅的特色,给酒店耳目一新的感觉。

(2)菜肴的卫生问题

卫生合格是客人对菜肴最基本的要求,菜肴如果没有卫生保证,对客人来说,就失去了最基础的安全保障。当餐厅处在高峰期,服务员的任务比较急。存在有的服务员没有按照规定得操作标准去操作,在端菜时手指沾到菜汤,这必然会引起极大的不满。在酒店顾客填的意见薄中,就发现顾客投诉这样的问题。这是一个对酒店形象会造成很大损害的问题,亟待解决。

(3) 上菜速度存在的问题

服务员形象在顾客眼中代表着餐厅的形象,因此餐厅对服务员的仪容,仪表要求很高。但从统计的数据看,对酒店服务员形象表示"偏差"的顾客占40%。说明在锦锋酒店的服务员仪表上还是很完美。在服务行业中,服务员的仪表,仪容,仪态是非常重要的服务要素,餐厅的每一位服务人员都应树立良好的形象意识,不能因为一位服务员的形象影响到整个酒店的形象。

四、加快锦锋大酒店餐饮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及建议

1、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

理人才,特别是要有勤奋能干的创业者、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高水准的专业厨师和优秀的服务队伍。二是要抓好以餐饮产品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抓品种、抓质量、抓服务、抓环境、抓信息化、现代化和规范化管理,并借助广泛深入和富有成效的创新活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高企业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

2、加强规范餐饮市场行政管理。

一是企业要制定出适应现代消费趋势,实行诚信经营的措施和策略,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二是卫生、工商、税务等部门要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政策法规,严厉打击虚假广告,欺行霸市行为,在政策上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行业规划,使其能健康发展,同时坚决杜绝有关职能部门对餐饮企业的乱收费现象。

3、餐饮企业要体现特色经营和品牌战略。

餐氛围。无论是菜点品种、质量、服务水平,还是用餐环境,都要充分体现饮食文化和企业文化,使顾客既能满足物质上的享受,又能满足精神上的享受。更加要以历史积淀和文化创新为基础,挖掘、培育、开发与创新邕菜系列,鼓励企业研制餐饮名品,通过注册商标、包装宣传民族地方特色菜。

4、要以市场为导向

结合实际,创新和正确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经营方式,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锦锋大酒店的餐饮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特色快餐和快餐送餐,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推动了行业的品牌化和规模化进程。健全的现代化管理系统,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新产品研发与创新能力,完善的外卖配送系统,整体营运管理与督导体系,以及先进、科学、标准化来管理现代化餐饮业。

5、发展连锁经营

以卫生、健康、创新、多元化发展、高质量的服务为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6、加大宣传力度,营造餐饮业良好发展氛围。

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新闻媒体的宣传优势,大力宣传锦锋大酒店的餐饮业发展、打造我市“美食天堂”的重要性、必要性,宣传南昌市餐饮业发展的思路、举措和优惠政策。南昌市餐饮的主要负责人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大局意识,把加快餐饮业发展、打造重庆“美食天堂”工作摆在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视,形成合力,齐抓共管。要积极支持餐饮业发展,加强协调配合,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共同促进全市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三:

20xx年餐饮收入25392亿元,同比增长9.0%,增速继续下滑,创21年来的增幅最低值,降至个位数,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6个百分点,降幅进一步扩大,如图1所示。高端餐饮严重受挫,限额以上餐饮收入近年来首次负增长,同比下降1.8%。

从月度来看,在外部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冲击下,全年餐饮市场运行呈现波动。上半年,整个餐饮市场在4月增速陷入全年最低值7.9%之后出现向好倾向,增速升至9%以上,但7月又滑至一个小低谷,随后开始上下震荡,11月、12月连续下降,市场逐步萎缩,最后以8.6%收官。

受国家限制三公消费政策影响,限额以上餐饮收入以3.3%的负增长率、全年最低点开局,之后也是在上下波动,11月、12月同样连续下降,最后以与年初相同的3.3%的负增长率结束全年。

分季度来看,餐饮市场呈现锯齿型,餐饮收入、限上餐饮收入增幅在第一季度处于最低谷,第三季度达到峰值,进入第四季度后呈下降趋势,且存在着继续下行的风险。

大众化餐饮市场在分化与整合中积极摸索,随着大吃大喝的奢靡之风得到有效遏制,餐饮市场呈现“健康理性消费、反对铺张浪费”的良好氛围,大众餐饮逐步走向台前,渐成主流,快餐和小吃企业在生意火爆的同时着力发展社区便利餐饮,高端餐饮企业向大众化转型重拾人心,让大众化餐饮成为餐饮行业发展的主力军,全年保持了稳定增长。

高端餐饮市场在转型与调整中趋于理性,逐渐在“高品质而非高价位”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以顺峰、俏江南、北京宴、御仙都等为代表的高端餐饮企业纷纷更换菜单推出亲民菜品,降低人均消费,推出平价亲民菜。同时,高端餐饮企业还积极改变经营策略,向家宴、团体、早餐等等方面多元化拓展市场,瞄准特殊人群提供定制服务,实施多品牌集约复制、网络营销,寻找新增长点。

在大众化餐饮兴旺的同时,餐饮企业客观压力依旧,维持无利经营和关停并转的企业面临洗牌。 20xx年全国餐饮百强的营业利润仅为14.22%,比20xx年下降了48.14%,部分高端餐饮企业为了增加客流转型大众,不惜成本全面下调菜品价格并推出优惠幅度达50%以上的团购套餐,在人工工资上涨,原材料上涨,房租上涨,税金高的客观条件下,大幅度的降价虽赢得了人气却使企业处于无利润或负利经营的困境中。全国多地区高端餐饮门店批量关闭,全聚德、湘鄂情、小南国、乡村基等上市公司利润均有大幅下滑,行业格局在寒冬中洗牌。

在外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和企业内部管理理念的创新中,餐饮企业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方式,挖掘潜在消费需求,正在朝着日渐成熟的现代化餐饮业迈进。在20xx年,微博、点评网站、微信、陌陌等即时通讯工具成为了餐饮企业全新的营销平台,黄太吉、雕爷牛腩、俏江南等企业都是自媒体营销平台应用的成功范例。借力o2o,从线下到线上,定位搜索、预订餐位、点餐、支付、点评等一系列智能服务模式,为消费者带来了多元化的用餐体验。

不仅如此,很多餐饮企业将半成品、准成品、成品在线上销售,延伸产业链,推广外卖外送业务,拓宽销售渠道。20xx年在北京中餐准成品的年销售额已经超过3000万元,与一个2000平方米的门店相当。眉州东坡的外卖销售每月流水达700万元,相当于一个成熟的大型餐饮门店销售额。

加强联盟,协同创新成为餐饮企业降本增效的必然选择。和合谷与首钢饮食通过优势互补加强合作,既利用了首钢主食加工配送中心的过剩产能,又满足了和合谷的扩张需求。重庆陶然居联合重庆19家不同类型的餐饮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走大联合、大集团、大品牌、大发展的抱团之路,整合资源,优势互补,通过原料直采、农餐对接等方式控制成本支出。重庆36位女企业家又抱团成立“重庆火锅天下宴博物馆产业投资集团”,使重庆火锅走上集团化、规模化、产业化、节约化发展之路。山西省11家品牌餐饮企业抱团取暖,于20xx年11月联合组建“山西餐饮文化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餐饮产业开发为主,进行餐饮品牌的投资、推广、运营。

物流中心不仅为餐饮门店配送产品,还成为其“527美食速递系统”的重要支撑。

食品产业调研报告

重庆(綦江)食品工业园区成立于20xx年9月,是重庆目前唯一的专业食品工业园区。园区规划控制面积20平方公里,一期5平方公里。园区目标定位是打造“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食品工业园,主导和特色产业为调味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目前,园区已投入5亿,亩平投入约20万元。已征用土地2618亩,其中:交付企业用地793亩、道路等公益设施用地265亩、河边预留和商业用地580亩、高坡地830亩、高速路绿花地100亩。一期安置房顺利交付,二期1。5万平方米主体完工。完成1。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5公里一期主干道路、综合管网及人行道铺装绿化工程、日供应3万吨的水厂一期(日供应能力6000吨)已建成投用,电力、天然气、通讯等综合管网已铺设完毕,日供气能力达到5万立方;日处理污水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已完成主体工程;110千伏变电站开工建设。园区现已具备企业入驻条件,已有32家企业签约入驻。其中,中国500强食品100强企业1家(“真心”瓜子),“中华老字号”企业4家(“老四川”牛肉干、“桥头”火锅、“冠生园”、“小洞天”),重庆著名品牌企业10余家。总投资约45亿元,产值90亿元,创利税10亿元,解决5000人以上就业。入住的本土企业中,“饭遭殃”、“金立方”、“酒民郎”、“郑胖子”、“古剑山”、“都晓得”等品牌食品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工业旅游开始起步,德宜信食品有限公司成功获批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园区的部分企业也与西南大学食品学院,第三军医大学营养与食品健康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进行产品研发。园区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重庆市食品工业基地”、“重庆市特色产业基地”、“重庆市农产品加工基地”。

二、食品园区存在的问题。

食品园区建设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1、因未征地拆迁,目前已签约企业30多家,供地的仅18家,尚有近20多家已签约企业无地可供,特别是已签约的安徽真心瓜子、老四川牛肉干等一些名优企业也无法落地,有意向入驻的企业如重粮集团、重庆红九九、安徽燕之坊,重庆餐饮集团、重庆糕点行业协会、重庆食品工业协会分别抱团入驻的30多家企业无法进一步对接。

2、园区高速公路以北的道路、管网、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基本未启动。

3、已经投产的企业还不足10家,“金立方”、“酒民郎”等已。

食品工业始终是世界制造业中的第一大产业,是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是集农业、制造业、现代物流服务业于一体的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需求进一步加大,食品工业将全面进入扩张和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食品园区未来的发展一方面将共享食品工业扩张和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一)丰富的原料优势是园区发展的重要基础。

綦江区最低海拔188米,最高海拔1973米,立体气候明显,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且收获季节较长。拥有耕地面积162万亩,林地133万亩。规划面积300平方公里的山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已形成雏形。蔬菜和木瓜均已成为全区农业骨干产业。其中,蔬菜种植规模50万亩(花椒10万亩、萝卜10万亩、辣椒20万亩、生姜大蒜各5万亩)。种植木瓜10万亩,梨子1万亩和猕猴桃1万亩均开始投产。可以说,这种得天独厚的原料优势为园区各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同时,随着园区各企业的发展,必将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实现双盈。

(二)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使园区区位优势更加凸显目前,渝黔铁路、210国道公路、渝黔高速公路穿越綦江,綦河水道与长江相连,水陆交通较为便捷。随着綦江到重庆主城的便捷通道惠品大道、三环高速公路、渝黔高速铁路和“三—万—南”铁路的建成通车,綦江的交通将更加便捷。食品园区又处在三环高速公路、渝黔高速铁路和渝黔高速公路的交叉路口上,并在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内,交通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三)重庆唯一的专业食品工业园区对食品企业具有强大吸引力。

20xx年重庆轻工业总产值为1738亿元,食品工业为985亿元,占据了轻工业的一半多。食品工业是重庆名副其实的轻工第一大产业。食品园区是重庆市目前唯一的专业食品工业园区,必将吸引更多的重庆食品工业企业乃至全国一流食品工业企业前来考察入住。

(四)重庆市功能区的划分将引领食品园区大发展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将重庆划分五大功能区,綦江区划为城市发展新区,是全市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是集聚新增产业和人口的重要区域,全市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和渝黔区域合作共赢先行区,是重庆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的有效辐射区域。这一划分使綦江的经济地理得到升级,城市功能定位更加精准,城市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将迎来最新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綦江区作为全市未来工业化的主战场之一,必将引领重庆唯一的专业食品工业园区的大发展。

(五)园区过去的工作为未来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食品园区从成立到现在,已有6年时间了。管委会在这期间,在目标定位、规划编制、征地撤迁、人员安置、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企业管理等方方面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很多经验。引进了“真心”瓜子、“桥头”火锅,“冠生园”,“小洞天”、渝派、多味多等较为知名的外地企业入住。本区入住企业生产的“饭遭殃”、“金立方”、“酒民郎”、“郑胖子”等产品已投入市场销售。企业的入住,产品相继进入市场标志着园区发展已初见成效。实践证明,决策成立食品园区是正确的,园区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

四、食品园区未来发展的建议(一)食品园区未来发展的方向。

能作用:一是培植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二是发挥工业经济自身作用,推动工业化发展;三是与东部新城产城融合,实现产城互动发展;四是发展工业旅游,提供旅游商品。

根据以上情况,我区食品园区未来发展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坚持“三融合、一集中、一为主”的发展方向。即坚持食品园区的产品布局与全国食品工业发展的区域布局相融合,使东部地区技术优势和西部地区资源优势的融合在食品园区得到展现;坚持东部新城建设与食品园区发展相互融合,把食品园区建成生态、绿色、环保的新型现代化工业园区,建成产城融合的典范;坚持食品园区建设、食品工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相融合,发展工业旅游,提供旅游商品,增强园区的美誉度,扩大园区的影响力;充分利用好重庆目前唯一的专业食品工业园区这块金子招牌,强力推进重庆市食品加工企业向食品园区集中;坚持以引进培植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龙头企业为主体,以调味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为主导和特色产业,挖掘专、精、特、新的优势,培植品牌,拓展市场,实现良性发展。

(二)食品园区未来发展的目标。

食品园区未来发展目标分近期和远期两个阶段。

政绿化建设需投资5。6亿元,通惠河和后溪河治理2亿元,电力、通讯等管线搬迁0。5亿元,平场0。8亿元,利息及其他支出1。2亿元。新征土地中:工业用地3700亩,居住用地910亩,商业用地370亩。为实现园区收支自求平衡,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按每亩155万元出让,工业用地按每亩12万元出让,土地出让收入达24。28亿元。引进入住企业达100家以上,投产企业达6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达100亿元以上,每年综合税收达5亿元以上。

远期发展目标:到2030年,园区沿惠品大道拓展,面积拓展到20平方公里,30000亩,争取更多的国内仍至世界知名食品工业企业入住,最终实现“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发展目标。

(三)食品园区未来发展的措施。

1、以地生财,为食品园区建设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达50万亩。园区要始终坚持“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食品工业带动綦江农业,帮助綦江农业全面实现现代化,同时带给农民稳定的收入,帮助他们发家致富。目前,綦江在农副食品加工业已经培育出了“綦江辣椒”、“赶水草蔸萝卜”、“石壕糯玉米”、“东溪花生”、“万兴生姜”、“金立方”、“酒民郎”、“饭遭殃”、“郑胖子”、“都晓得”等本土的鲜菜及其深加工品牌。这些企业在市场也有一定的认可度。今后,园区应该积极引进此类企业,鼓励它们不断更新设备、改进技术,充分利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的各项技术,开发更多更好的产品。

3、扩大招商引资,大力培育品牌。

继续引进一批知名企业,特别是重点引进国家级龙头企业、“中国驰名商标”企业、“中华老字号”企业、上市食品公司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品牌企业,甚至是雀巢、卡夫这样的著名大型外资企业入驻,打造品牌聚集区,利用名牌企业带动整个园区的发展。继续大力支持本土企业。尤其要支持“金立方”、“酒民郎”、“饭遭殃”、“郑胖子”、“古剑山”、“都晓得”等本土品牌企业,积极引导和帮助这些企业做好宣传工作,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营销宣传,同时还要拓展电子商务、网购和团购等销售渠道,让本土品牌走出重庆,面向全国,甚至冲出国门。

4、突出重点,继续推进主导产业的发展。

园区主打的产业重点是调味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

在调味食品方面,要重点打造辣椒加工产业化项目和酱腌菜调。

味品加工项目。基于调味食品加工业的特点,园区的相关企业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立足于本土市场,首先让自己的产品在重庆乃至西南地区成为同类产品中的领先者,先把本土市场做大做强,再考虑逐步扩大市场;第二,顺应市场细分的趋势,重点研发和生产几种主打产品,让主打产品在同类产品中优势明显,很难被替代;第三,在研发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在产品上作出相应的调整;第四,大举进入餐饮市场、农贸市场,不要把产品局限于超市和卖场;第五,增加社区、卖场等公共场所的促销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

在休闲食品方面,要重点打造豆制食品加工产业项目、方便肉制品加工项目、方便谷物食品加工项目和方便蔬菜食品加工项目。园区相关企业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培养品牌,着力打造一些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品牌产品;第二,发展有益于消费者健康和安全的休闲食品,促进休闲食品向营养型、功能型和健康型转变。

在保健(功能)食品方面,要重点打造木瓜产业化工程项目、菊芋产业化工程项目和膳食纤维产业化工程项目。园区的相关企业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加大科研方面的投资力度、提升产品的质量;第二,充分利用木瓜,辣椒等优势原料中所含有的功能性成分开发新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产值,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利润。

5、坚持“产学研”相结合,鼓励科技创新。

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需要高新技术的有力支持,只有更多的尖端技术(超高压处理,超临界萃取,膜分离技术,分子蒸馏技术,微胶囊技术,真空技术,食品掺假鉴定等)被应用于食品工业,这个行业才能找到发展的着力点。食品加工厂加工工艺的改进、设备的更新以及产品的研发需要专业的团队进行研究。目前,我国从事食品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超过350家,已初步形成了国家、部门、地方三级较为完善的研发体系。全国有205所高校设立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近100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能够培养研究生。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相继成立了研发中心,20多家企业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园区的每一个企业都应该与相应行业的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的机制,让科研团队进驻企业,或者成立共建实验室。园区要尽快建立食品技术孵化区,将其作为企业自主知识创新和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结合的平台。

6、发展工业旅游,提高园区知名度。

随着工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工业旅游逐渐成为地区或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促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转型、提高企业知名度、传承民族特色工业、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树立城市形象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园区要依托滨河景观带、美食一条街、食品生产线观光,青杠塝水库和周边原材料基地,组团打造“蛋糕王国”,“木瓜乐园”,“手工体验园”等集生产,销售,消费,娱乐于一体的食品城综合体项目,建设农产品生态农庄及顶级vip会所等。要着力发展特色旅游产品,把食品园区企业生产的特色旅游产品打造成綦江的重要名片。

食品产业调研报告

效促进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针对当前我市隆阳区杨柳米酒产、销两旺的势头,以及市场中出现的恶性竞争现象,为破解杨柳米酒产业发展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加工小作长效监管机制,2013年8月,笔者深入产区乡政府、村、酒厂和市场,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了解、座谈交流、讨论分析等,对存在问题边调研边思考、边了解边指导、边发现边解决,在调查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杨柳米酒基本现状。

杨柳米酒产自隆阳区杨柳乡杨柳村(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此地名甘海,为土司封地,盛产纯米酒,专供土司和头人等贵族享用),是保山的历史名酒,讲求酿酒环境,选料考究,酿造工艺独特等,销售市场和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我市隆阳辖区范围内,以散装白酒为主走进宾馆、饭店和千家万户,深得社会各界消费者的喜爱,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和品牌知名度。截至目前,该村共有36家杨柳米酒酒厂,以30刀豆文秘助手酒估算,全村日产量在3000公斤左右,在推动经济增长、解决村民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注解:杨柳村隶属于隆阳区杨柳白族彝族乡,少坝多山,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现有农户498户、人口2082人,是一个少数民族贫困山村。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截至目前,在杨柳村的36家酒厂中,只有1家按国家规定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证书的企业,其余均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平均每家酒厂日产30刀豆文秘助手酒不足100公斤。由此可见,杨柳米酒的生产加工仍以家庭式小作坊为主,这种以家庭为单位集生活、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三合一”小作坊,存在着生产条件简陋——卫生差、生产设备落后,效率低、标准生产缺乏——规范少、业主质量安全意识淡薄,自律差等突出问题,离食品生产许可条件差距大,即使通过整改也难以达到市场准入制度要求(白酒生产线是国家限制性产业),现阶段市场中的杨柳米酒出现了用料品质把关不严,酿造工艺技术差异大、生产管理混乱、市场恶性竞争、产品酒精度良莠不齐,甚至出现以酒精勾兑冒充大米酿造、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伪造产地等现象,导致杨柳米酒总体质量不高,缺乏可靠性和稳定性,质量安全隐患日趋突出,市场秩序混乱,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难以发挥。另一方面,资金短缺、融资难是小作坊面临较为普遍的问题,也是严重制约杨柳米酒生产经营、规模扩张和转型升级的瓶颈。

(二)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杨柳米酒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与从业人员素质密切相关。当前,杨柳米酒生产经营从业人员有近200人,多为当地农村农民,大多在35岁以上,初中以上学历从业者所占比例不足50%,其余多为小学,极少数无文化程序。一方面,由于从业人员学历文化程度低,对酿酒工艺技术及生产经营管理知识知之甚少,仅靠传、帮、教、带或凭借经验、习惯组织生产加工,加之市场需求的旺盛与生产利益追求的最大化,导致部分小作坊业主与生产操作人员缺乏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没有深刻认识到质量安全与杨柳米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紧密联系,没有严格贯彻执行质量管理制度和生产工艺标准要求,甚至出现了用食用酒精勾兑冒充杨柳米酒的情况,严重影响杨柳米酒的市场声誉、质量安全水平和产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小作坊没有长远的人才引进、培养、管理和使用规划,缺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和环境,造成技术人才留不住,熟练工人流动大。其次,小作坊只顾当前利益,怎样能卖出去,怎样能赚钱、能快赚钱就怎么做,既没有长远的市场规划打算,也无暇顾及产品产品升级、产品质量、包装和开发,更无心、无意于技术研发创新和长远发展。

加快食品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漳州是“中国食品名城”,“漳州味”食品香飘四方。但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我市食品产业面临着转型滞后、原料不足、品牌不响、附加值不高等一些困难问题,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作为我市首个千亿产业,食品工业必须加快创新转型,实现华丽升级,再挑工业大梁,为加速工业跨越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食品产业,是漳州的传统、优势、支柱产业,长期以来推动、引领、支撑着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至2014年底,全市食品企业3000多家,其中规模企业511家,占全市规模企业的27%;规模工业产值达到1030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量(3991亿元)的26%和占全省规模食品工业总量(4286亿元)的24%。与2011年(491亿元)比,产值增长1.1倍,年均增长20.3%。主要有六个特点:

一是行业门类全。拥有以水产品加工、果蔬食品、休闲食品、粮油、罐头、肉制品、制茶等为主的食品产业体系,涵盖16个大类、40多个小类。部分产品产量居全国、全省首位,如大闽公司生产的速溶茶年产量达1.8万吨,占国内80%的市场份额;盈丰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糖姜生产企业;东亚公司水产品出口量在全国行业中排名第二。

二是骨干企业多。至2014年底,全市亿元食品企业265家,占全市亿元企业数(794家)三成;其中10亿元以上食品企业14家,如鸿一粮油32亿元、傲农牧业22亿元。全市列入省级成长型企业24家,食品企业10家,占比达42%。

三是布局有特色。目前,全市已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典型区域特色的食品生产基地。如水产品加工,集中在东山、诏安、云霄、漳浦、龙海等沿海区域;果蔬、食用菌、休闲食品,集中在芗城、龙文、龙海、台投区等沿九龙江流域;茶叶加工,集中在华安、平和、南靖等区域,粮油加工,依托港口主要集中在漳州开发区。

四是品牌效应强。目前,全市食品企业拥有省级以上商标品牌223个,占全市商标品牌数的54.8%,其中中国驰名商标28件,著名商标195件,如天福、紫山、盈丰、海魁、含羞草、信华、大闽等在行业内知名度较高。

五是漳台合作好。目前,我市打造了台商投资区、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两岸水产品加工集聚基地等对台合作平台,引进了一大批台湾先进食品生产设备、精深加工技术和管理理念,有效促进漳台食品产业深度合作。至2014年底,全市台资食品企业超500家,企业数居全国设区市之最。

六是社会贡献大。就业方面,全市食品工业企业年可安排用工超11万个,占全市规模企业职工数的31%。税收方面, 2014年创造税收约27亿元,占全市工业税收的 28 %。出口创汇方面,2014年出口3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30亿),占我市出口总值的'46%和全省食品出口总值的35%,其中水产品出口创汇 29亿美元,位列全国设区市第一。

一是原料供应不足。受农业用地被工业化、城镇化挤占,及重生产经营轻原料基地建设发展理念影响,我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大量减少,像蘑菇、食用菌、芦笋等一些本地原料优势已经消失,以致无法满足现有食品加工需求,企业只能外移或到外地开辟新原料基地。比如,水产品加工业,原料进口比例高达60%。

二是龙头带动乏力。与同是中国食品名城的烟台、漯河比,我市龙头效益明显不足。从大企业看,我市没有超40亿元企业,而烟台百亿企业2家(鲁花151亿元、张裕103亿元),漯河双汇集团年主营收入达到457亿元。从10亿元以上企业数量看,我市14家,分别比烟台(28家)、漯河(32家)少了14家和18家。从规模看,三地规模以上企业数都在500家左右,但我市总量明显偏小,产值分别比烟台(1900亿元)、漯河(1600亿元)少了870亿元和570亿元。

三是产业层次不高。主要表现为总体上仍以原料出口和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少,技术力量弱,科技含量不高,机械装备水平偏低,对人工生产依赖性较强,以致食品加工的潜在价值没有充分实现。

四是创新意识偏弱。不舍投,即大部分企业对人才培养、科技投入和技术研发应用投入不够,以致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缓慢,科技成果转化低。不敢变,即部分企业创新意识薄弱,缺乏危机感,新产品研发观望或停滞。不重视,即食品产业科研和产品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寥寥无几,目前,我市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仅5家,国家级仍空白,而烟台省级17家,其中国家级4家。

五是经营模式滞后。大部分企业不善于运用互联网营销手段,没有充分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进行信息传播、品牌策划推广和渠道拓展。同时电商公共平台效应也没能得到有效发挥,目前我市虽已有芗城佰马城、龙文易维通、建行善融、漳浦电商创业园、云霄电商创业园等一批电商园区,但企业普遍参与意识不高。

下阶段,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到食品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全力破解当前食品产业大而不强、质量不高等问题,充分集聚各种优势力量,再造漳州食品工业新优势,擦亮“中国食品名城”金招牌,着力把漳州打造成为东南亚著名的健康食品生产基地。

(一)发展目标。力争到2020年,全市食品规模工业产值超2000亿元,规模企业数1000家,其中产值10亿元以上25家,50-100亿元5家,100亿元以上2家。

(二)产业布局。休闲食品、功能食品以厦门港南岸新城和芗城、龙文为重点发展区域,水产品加工以沿海县区为重点发展区域,果蔬及茶叶以山区县为重点发展区域,粮油加工以漳州开发区为重点发展区域。

(三)发展重点。主要打造绿色食品、功能食品、健康食品、休闲食品,扩大罐头、速冻及冻干果蔬、水产品、食用菌、果蔬饮料、粮油及饲料的生产规模。

(四)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原料基地建设。解决生产原料不足是当前我市食品工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一要建立原料供应“长久”渠道。统一规划和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的食品原料生产基地。二要加大原料基地扶持。研究出台专门政策措施,优先提供基地建设用地指标、贷款贴息、财政补助和最优惠农业生产用电用水价格等支持。三要创新原料基地发展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围绕自身产品生产需要,创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种养基地,以获得产量、质量较为稳定的食品原料。大力发展远洋捕捞、加工母船和外海水产养殖,对新建或购买全新的远洋渔船,按总投入给予一定比例补助。

二是加快创新转型引领。这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市食品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一要突出技术创新。每年在产品研发、技术提升、机器换工、两化融合等领域,重点培育扶持一批食品行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以点带面引领行业转型升级;对入选市创新转型示范企业给予适当经费补助。同时支持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创新研发、营销管理、融资、咨询等服务。二要突出技术改造。鼓励引进国内外先进食品机械装备,提高行业装备水平;对新引进的设备按设备实际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资金补助。三要突出两化融合。引导食品企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两化融合贯标达标,充分运用信息化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

三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龙头兴则产业兴,龙头强则产业强。一要突出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大力实施食品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引领食品产业集群加速壮大、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二要落实各级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比如,对首次认定为为省、市级龙头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鼓励龙头食品企业与配套企业建立联合体捆绑上市,改变行业对外竞争单打独斗内耗大的局面。

四是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是当今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重点做两件事:一要建设漳州食品产业集群电商综合服务平台。鼓励有实力的电商企业进驻建设,建立“基地+平台+金融”新模式,提供大宗贸易、网上食博会、产地直供、跨境电商、品牌推广等特色服务,力促漳州食品融入全国乃至世界产业电商生态圈。二要支持企业自建电商平台。重点支持片仔癀、漳龙集团等企业建电商平台,创新电商模式,营销漳州味食品,打造漳州味食品航母。

五是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这食品企业的立企之基、发展之要,也是我市工业经济的生命线。一要依托行业协会或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会员企业等共同创建食品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共同制定行业标准,对新建的食品行业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给予场地租金和设备购置资金补助。二要支持食品行业协会强化行业约束机制,建立食品安全惩戒行业规定,探索健康食品标准认定,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三要落实食品安全的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诚信体系、预警机制和追溯、召回制度,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六是强化产业发展资金保障。一要设立xx市食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1亿元,专门用于食品产业培育资金补助。二要鼓励成立食品产业创投基金。由市政府或国有控股公司及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共同出资设立,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导各类资金投向食品产业,发挥财政资金对产业发展的杠杆和引领作用,切实推动我市食品产业做精做优、做大做强。

食品行业调研报告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行业快速发展,品种日益丰富,但其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条件差等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成为现阶段影响县城卫生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农贸市场、中小餐饮、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加强农贸市场、中小餐饮、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的科学监管,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杜绝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是现阶段乃至今后长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去年开展对农贸市场“四打击四规范”专项整治、餐饮服一条街专项整治、白酒专项整治的基础上,在全县开展食品经营主体调查,初步掌握了辖区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的基本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农贸市场、卤食店、小食品店的现状。xx镇辖区内有农贸市场2家,卤食店62家,糕点店12家、小食品店36家。从业人员800余人,其中大部分是初中及以下学历。

(二)中小餐饮、职工食堂、糕点、冷饮等的现状。经调查,辖区现有可统计餐饮服务单位650余户,县城263户,90%以上为小型餐饮店。已取得许可证187户,无证76户,无证的经营户主要集中在小吃一条街的小餐饮店和综合市场的茶楼,规模较小的企业和单位食堂无证现象也比较明显。

(三)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的现状。

经调查,辖区现有食品加工小作坊67家,已获得营业执照的12家,证照不全的55家,其中:白酒13家,植物油17家,粮食加工品15家,肉制品9家,饮料2,糕点及其他食品加工11家。调查显示,67家小企业小作坊,绝大多数是家庭式作坊,企业人员构成基本上是由家庭内部人员组成,共有从业人员500余人,其中大部分是初中及以下学历。

(一)农贸市场、卤食店、小食品店存在的主要问题。

4.农贸市场、卤食店、糕点、小食品店管理者机从业人员法律意识单薄、从业素质不高。对于食品添加剂及食品安全等相关知识未深入学习。

1.周边环境和生产加工场地环境不符合规定,卫生标准难以达到国家要求,均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在短期内也难以达到,导致许多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出现证照不全现象,不少企业仅有营业执照甚至无证无照而长期生产食品。根据当前我辖区经济发展和群众的消费需求,又不可能将这些未达到准入条件的食品小企业小作坊一律取缔,也取缔不了。况且食品小企业小作坊还存在隐蔽性和不确定性,也给监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业主安全意识差,生产工艺落后。

食品小企业小作坊从业人员大多文化程度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技术培训,固执使用传统工艺。大多经营者认为,从事小企业小作坊加工食品多年,从来也没有人吃出什么问题来,认为自己的工艺没有大问题,并不认为会随着人体健康指标的提高而产生安全隐患。

3.企业作坊规范化管理程度和自律意识低。

食品小企业、小作坊质量管理薄弱,绝大多数小企业、小作坊无质量管理制度,无控制产品质量的有效措施,食品生产的随意性很大,主要靠业主的主观意识指导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基本是靠经验去控制,用传统的眼看手摸鼻闻等方法去判断产品质量没有一套规范的验收程度,大多无产品质量检验员和检测设备,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低下,存在一定的质量隐患。

4.生产条件差,卫生状况堪忧。

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特别是农村城乡结合区豆制品、熟肉制品、面点蛋糕加工小作坊,周围污水陈年不断,垃圾以及变质变味腐烂瓜果蔬菜长年成堆,苍蝇、老鼠、蟑螂、蚊子泛滥,加上小作坊生产场地和从业个人无卫生防护,隐藏着食源性食品安全事故。

5.原料来源管理混乱。大部分食品小企业、小作坊无固定的`原料来源途径,对购进原料只进行简单的外观验收,无进货验收记录,没有索取供货企业的资质证照和规定的正式票据,一般都是收款收据和销货清单,票据管理混乱,调查的企业中大多找不到购进原料的票据,原料贮存不规范,有的将产品直接放臵在地上,无防水、防虫、防鼠等措施。

6.检测力量脆弱、缺失。

从当前区小企业小作坊整体情况看,绝大部分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生产的产品属自产自销,无产品检验设备、检验人员,不具备产品自检能力,主要靠监管部门监督抽验去判断产品质量,而监管部门抽样频次低、检验项目少、检验品种覆盖面低等食品检测力量脆弱问题越来越突出。

7.群众安全意识仍较淡薄。

食品小企业、小作坊业主和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不强,在500余名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都不清楚,绝大数人不知道什么是“qs”标志,大多数不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各监管部门的工作职责;群众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了解不多,食品安全观念不强,消费者依法维权的意识仍较淡薄,自身利益受到损害不知道如何处理。少数群众对食品安-67建立统一权威的食品检测检验中心,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支撑作用。

三、加强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监管的建议。

1.在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监管中,政府应发挥食品安全负总责的作用,制定统一的食品小企业、小作坊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组织各监管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各监管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大巡查力度,及时发现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生产加工中出现的问题并告知政府和其他监管部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加大对食品小企业、小作坊无证照生产加工的打击力度,坚决取缔达不到生产要求,卫生条件差,不能保证食品质量的黑窝点。

2.在依法整治的同时,要加强引导、鼓励食品小企业、小作坊与规模企业合作,或小作坊之间互相合作,共打一个牌子,将有限的、分散的资金整合起来,增添生产设备,改善生产条件,达到生产要求,联合做大做强。

3.要加大帮扶力度,培育有地方特色的名牌产品。政府应积极协调各监管部门加大帮扶力度,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帮助小企业、小作坊做成规模企业,创造有竞争力的食品品牌,特色食品企业做大做强了,生产同一品种的小作坊、小企业的竞争力相应下降,将自动退出食品生产加工行业。

4.要加大投入,建立统一权威的食品检测检验中心,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支撑作用。目前,xx县食品检验主要还是送上级部门检验机构,食品检验检测资源不足,如果政府建立统一的不隶属于任何部门的中介式的检验检测中心,通过认证后能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结果,有利于整合检验资源,提高检测水平。同时,对监管部门根据职责不同配臵流动检测车,提高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5.要建立健全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监管网络。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大多分散在农村,产品也主要以农村市场为主,且存在数量多、流动性大、季节性生产、隐蔽生产等特点,而部分监管部门人员少,监管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存在力不从心的情况。因此,在现有监管体制下,应安排专人负责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的监管,在村一级设立食品安全信息员,及时了解和报送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的生产加工状况,产品安全情况,为监管部门加强监管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不断消除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的安全隐患。

6.加大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食品安全宣传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的群众监督氛围。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的食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难点,是食品安全中隐患最多的地方,监管好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已成为食品安全监管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管好了食品小企业、小作坊能从根本上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希望国家能尽快出台加强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监管的有效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食品安全调研报告

为认真做好我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根据地区食品安全协调委员要求,我区围绕从“农田到餐桌”的各环节食品安全现状、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和食品安全信息分布状况开展调查研究,并对试点企业进行了调研,了解试点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x区始建于1965年,1970年设区建制,从而形成政企合一体制。区政府辖五个镇(林场)区(局)机关设在小扬气镇内,总面积459048公顷,人口49611人,其中镇内23397人,形成面广、人疏、线长的自然情况。

x区人民政府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把保障食品安全作为一项大事常抓不懈,积极推行食品放心工程的`实施和综合评价,加大对各类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为保证全区人民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我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有38户,其中,豆制品加工19户,面食类加工8户,熟食加工8户,冷饮加工3户,已获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14家,占总数的36%。这些企业,生产厂房布局合理,环境卫生较好,加工设备较落后,产值五十万元以上的只有1家,5人以下家庭式作坊居多。各类食品经营企业有280家,年销售额五十万元的有6家。

餐饮业(包括食堂)有37家,其中饭店32家。食堂5家,全区共37户学校食堂和餐饮企业进行了量化分级信誉度等级评定,共分为a、b、c、d四个等级,经过地区评定小组认真检查评分,我区评为b级的餐饮单位共有3家,其余34家均为c级单位。

以上反映出我区的食品加工业整体处于低水平状态,生产加工能力差,种类偏少,是外地生产加工食品的销售区;食品流通业处于一般水平,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餐饮业具备一定的基础,呈逐步扩展的趋势。

近年特别是x年以来,我区借助“食品放心工程”这一有效载体,根据不同时期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集中各方力量开展了不同种类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整治,严厉查处粮、肉、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酒、饮料、儿童食品和保健食品等10类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的违法行为;认真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对无证照生产小作坊的取缔力度,对有制假劣迹和质量不稳定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和整治,对提高全区食品质量的总体好转起到了明显效果。

1、我区肉制品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隐患,突出表现在:牛、羊肉定点屠宰尚未实行,没有检验、检疫设备,肉类品种的检验、检疫工作等于没有开展,导致我区鲜肉的安全质量没有保证;少数城乡结合部定点屠宰操作尚不规范,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整顿规范。

2、豆制品行业。我区豆制品生产企业有19余家,都为家庭作坊式,加工设备简陋,工艺简单,环境卫生不符规定。而且都未办理生产许可证,虽进行多次清理整顿,但仍难以改变。

食品市场调研报告

伴随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以及市场的有力拉动下,我国绿色食品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了一条“依托品牌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实践表明,绿色食品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在目标定位、路径选择、机制运行上已高度契合和深度融合。随着绿色食品在精品打造、产业结构优化、市场流通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必将对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保护和利用我国部分地区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适应食物消费需求的变化、增进消费者身体健康,我国启动发展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强调产品出自优良生态环境,依据特定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实行全程质量控制,确保产品安全、优质。经过25年的发展,我国绿色食品已从一个概念打造成一个精品品牌,形成了一个新兴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1)总量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11—2014年,绿色食品当年获证企业从2683家增加到3830家,年均增长12.6%;产品从6538个增加到8826个,年均增长10.5%。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从6622家发展到8700家,年均增长9.5%;产品总数从16825个增加到21153个,年均增长7.9%。

(2)产品覆盖种类初步齐全。现有的绿色食品产品已包括主要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5个大类、57个小类。2014年,农林及加工产品有15703个,占74.2%;畜禽产品有1095个,占5.2%;水产品有698个,占3.3%;饮品类产品有1946个,占9.2%;其他类产品有1711个,占8.1%。

(3)贸易发展持续扩大。2010—2014年,全国绿色食品产品国内年销售额由2824亿元增长到5480.5亿元,年均增长18%。我国加入wto以后,绿色食品出口额由4亿美元增长到24.8亿美元,年均16.4%。近几年,绿色食品流通企业呈现加快发展的趋势,在部分大中城市已建立一批绿色食品专营网点,许多绿色食品走上了电商平台,市场流通和贸易渠道不断拓展。

(4)品牌影响从国内走向了国际。绿色食品在全社会已有较高的知名度,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品牌已有较高的认知率。绿色食品全面进入国内大中城市的中高端市场,成为许多大型商业连锁经营企业准入的重要条件。绿色食品标志除在我国以证明商标形式注册外,还在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体系”框架下,通过世界知识产权局,在欧美日等10个国家和地区注册,绿色食品知识产权依法受到保护。绿色食品标准已通过国际贸易中心(itc)进入国际可持续、环保产品国际贸易标准系统,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推介标准。2014年,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等国家的5个全球知名企业的33个产品获得我国的绿色食品证书,产量已超过100万t。

借鉴国际农业和食品工业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结合我国国情,经过多年来的理论总结和实践探索,绿色食品创立了“依托品牌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

(1)以技术实施标准化生产。标准体现绿色食品的生产方式和质量水平,也体现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技术含量。实施标准化生产,首先,要有各类技术标准。按照全程质量控制的要求,绿色食品从五个环节构建标准体系:一是产地环境标准,包括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和产地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导则;二是生产技术标准,包括肥料、农药、畜禽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兽药、渔药、食品添加剂等使用准则;以及动物卫生、畜禽饲养防疫等准则;三是产品标准,覆盖102类产品;四是包装、贮运标准,即包装通用准则、贮藏运输准则;五是产品抽样准则、产品检验准则等其他标准。其次,要将标准转化为供企业和农户具体使用的生产操作规程。目前,各地制订并颁布实施的绿色食品行业性、区域性、分种类的生产技术规程有400多项。最后,要通过技术服务、专业培训、基地建设对农民进行指导,并通过现场检查、质量审核等方式,评判绿色食品技术标准执行情况。

(2)以质量构建产业发展链。从产地环境、投入品、农产品资源、加工产品原料到终端产品,绿色食品以质量为基准构建和发展产业链。通过对产地及其周围的土壤、大气和灌溉水(养殖用水)等生态环境因子严格监测,保证产地环境具备生产绿色食品的良好条件。投入品要求使用安全优质的生产资料,化肥、农药施用减量化,并鼓励优先使用经认定的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农产品资源要体现各地名特优产品、有出口竞争优势的产品。加工产品原料通过建设高水平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满足深加工企业需求。终端产品要求质量过硬、包装规范、用标准确、形象突出,令消费者信赖。企业是绿色食品生产的主体,提升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需要靠龙头企业带动。2014年,在绿色食品企业中,各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已有3356家、产品8995个,分别占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总数的38.6%和42.5%。

(3)以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品牌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支撑载体和战略资源。绿色食品立足精品定位,围绕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公信力与竞争力,持续推进品牌建设,走以品牌引领产业发展的道路。面向消费者,通过宣传绿色食品的基本理念、质量标准、基本制度,树立品牌形象,培育消费市场,拉动市场需求。通过举办专业展会,搭建贸易平台,推动厂商合作、产销对接,建设专业流通体系,传导优质优价市场机制,提升品牌价值。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扩大品牌国际影响力,促进出口贸易发展。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已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绿色食品发展取得的成效是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的成果体现,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

(1)目标与方向相符。绿色食品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保护和利用,注重投入品的合理使用和有效管控,注重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的有机结合,无论是生产方式、管理模式,还是技术标准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在保障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的前提下,既要保证农业产能规模、保障粮食安全,又要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这就要求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国务院制定的《全国可持续农业发展规划》(2015—2030年)提出“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一控”:控制农业用水的总量,到2020年,农业用水总量要保持在3720亿m3,利用系数要达到0.55以上;“两减”: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总量,2020年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努力实现零增长;“三基本”:到2030年,实现畜禽污染基本处理、地膜基本回收、秸秆基本利用。积极推广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和生产方式,有利于促进上述目标的实现。

(2)实施路径一致。绿色食品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以标准化生产保障产品安全优质,以安全优质产品承载品牌形象,以品牌影响带动生产和消费。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绿色食品已纳入“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评价指标体系,2014年,在全国已创建的319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绿色食品产量已达3668万t,占全国绿色食品总产量的38.3%。近几年,绿色食品还先后纳入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县、“三园两场”(菜园、果园、茶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申报条件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评定指标之一。国务院最近印发的《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强调: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并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3)发展机制协调。绿色食品采取“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的发展机制,政府推动旨在创造政策条件和社会环境;市场拉动体现品牌的美誉度和竞争力,这与现代农业建设推行的“政策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发展机制是协调互动的。2004年以来,中央1号文件多次强调“加快绿色食品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发展绿色食品已先后纳入国家中长期农业发展规划、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作为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抓手,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的重要途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安全消费意识普遍增强,追求“绿色、生态、环保”已成为基本的消费取向和选择标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也进入加快升级转型阶段,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日益成为主流,绿色食品消费市场需求已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同时,国际社会持续广泛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对我国出口农产品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通过发展绿色食品,在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技术标准、管理制度、贸易准则等方面保持与国际接轨,为带动我国农产品出口,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我国现代农业与生态文明建设为绿色食品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绿色食品发展应以确保品牌公信力为基点,以提升品牌竞争力为核心,以放大品牌效益为目标,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产业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持续推进品牌建设。坚持精品定位,瞄准发达国家水平,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保持技术标准的先进性。不断完善绿色食品制度体系,保持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巩固和提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严格许可审查,严格证后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和规范用标,切实维护品牌的公信力和美誉度。持续开展品牌宣传,通过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渗透力,撬动消费市场。同时,加强绿色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强化企业自律意识,共同维护绿色食品公共品牌形象。

(2)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一是优化主体结构。坚持“好中选优、扶强做大”的指导思想,重点发展各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深加工食品企业,以及质量管控能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提高产业主体素质。二是优化产品结构。在目前的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中,种植业产品比重较大,畜牧业和渔业产品较小,今后要适应消费需求,逐步扩大绿色食品养殖业发展规模。三是优化产业链条。稳步推进原料基地建设,加快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发展,进一步完善绿色食品产业体系,为绿色食品生产提供更加有力的物质支撑。

(3)全面加快市场建设步伐。在引导绿色食品企业自身开展专业营销的同时,在制度机制设计上大胆创新,鼓励和支持流通企业发展绿色食品专业营销体,提高品牌的市场集中度。积极引导社会工商资本进入绿色食品流通领域,参与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络和渠道建设,特别是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探索绿色食品专业营销新模式。同时,加快推进绿色食品信息化建设,为广大消费者及时提供准确、高效、便捷、低成本的绿色食品产业信息服务。

(4)努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计显示,2011—2014年,东部地区绿色食品年均增长为9.23%、中部地区为6.49%、西部地区为15.87%、东北地区为6.82%。虽然近几年西部地区绿色食品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发展规模仍然偏小。绿色食品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势必影响其功能的全面发挥,需要从资源和环境层面加以科学规划,在政策层面加强统筹谋划,以推动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促进全国绿色食品的区域协调发展。

食品调研报告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食品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近年来,中国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按照食品的原料和加工工艺不同,食品分为28大类525种。目前,全国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4.8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6万家,产品市场占有率为72%,20xx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1586.95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8%,产量分别达到:小麦粉5193万吨、食用植物油1985.5万吨、鲜冷藏冻肉1112.5万吨、乳制品1459.6万吨、啤酒3515.2万千升、软饮料4219.8万吨,啤酒、食用油、饮料、味精等食品的总产量位居世界前列。10人以上企业6.9万家,产品市场占有率为18.7%;10人以下小企业小作坊35.3万家,产品市场占有率为9.3%。20xx年上半年,对食用油、油脂及制品,酒类,水产制品,粮食加工品,饮料,肉制品,乳制品,调味品,淀粉及淀粉制品,食糖10类中国消费量最大的食品组织国家监督抽查,除水产制品抽样合格率为85%外,其余9类食品专项抽查合格率均在90%以上,肉制品抽样合格率达到97.6%。

食品工业的三大特点:一是肉制品、乳制品、饮料、啤酒等食品企业加工技术和装备接近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膜分离、物性修饰、无菌冷灌装、浓缩、冷加工等加工关键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二是企业质量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共有10.7万家食品生产企业获得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资格,2675家食品生产企业获得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ccp)认证;三是产品结构趋于优化,精深加工食品的比重逐渐上升,软饮料制造业形成了包装饮用水、碳酸饮料、果蔬饮料、茶饮料等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影响食品安全的三大隐患:一是占食品企业总数70%强的10人以下的家庭小作坊,大多不具备生产合格食品的必备条件,产品质量很难得到保证;二是一些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伪造标识、滥用标识,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特别恶劣的是将假冒伪劣食品销往农村集贸市场和小卖店,农民购买食品时容易上当,蒙受损失;三是食品生产潜规则屡屡曝光:奶粉中含有xx氰胺、毒豆芽、毒火腿、毒酒、毒泡菜、毒黄花菜、苏丹红、雀巢奶粉碘超标、光明变质奶、红心鸭蛋等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和中国的对外形象。

(一)食品企业(包括小作坊)的基本情况。

我市有食品取证企业1064家,签约食品小作坊558家,无证无照或证照不全的食品加工坊约1827家,年销售额在3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有6家,仅占企业总数的0.17%;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到3亿元之间的中型企业有50家,也仅占企业总数的1.45%;而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下的有3393家,其中不符合生产条件、存在严重质量安全隐患的小作坊有1800多家,占企业总数的53.0%,我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绝大部分规模偏小,且小作坊和私营食品企业占较大比重,它们在设备投入、人员使用、原材料采购等方面不能保证要求,甚至盲目降低原材料成本,导致产品质量极不稳定。据20xx年统计结果: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8.16亿元,实现利税7.3426亿元,其中利润3.35亿元。

(二)产业特点、特色。

1、区域特征明显。

我市食品行业区域分布较为明显。各个地区由于文化、历史、传统、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在食品生产加工行业中,行业分布明显、产品错位发展,带有鲜明的地方特征。海安形成了以大米、食用油和禽蛋制品为主的食品工业发展格局;xx的肉制品、黄酒、白酒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如东和启东借助临海之势,形成了水产加工的产业链;xx大富豪啤酒、海门羊肉均做出特色。但是,数量上的优势未必就能转化为质量上的强势,海安的食用油企业数目多,却缺少龙头企业;xx的白酒企业数多,却缺少品牌企业;启东、如东海产品企业多,但与宁波、大连产业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

2、产品种类齐全。

我市食品企业数量多,门类广,涉及食品种类近500种。

3、特色产品多。

像xx的白蒲黄酒、xx茶干、xx潮糕,xx的新中腐乳、xx脆饼,市区的费家扒鸡等具有浓郁地方风味和特色的产品有几十种之多,这些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

(一)、监管的措施、效果。

1、严格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市场准入是国家针对食品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我局严格按照行政许可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严把现场核查关,凡是不符合审查通则和审查细则规定要求的,一律不予通过,真正做到[]宁缺毋滥;同时加强服务,动员帮助具备基本条件的小作坊取证。仅20xx年全市新增取证食品企业281家,换证企业104家。持续确保我市符合取证条件的生产加工企业100%取得生产许可证。

2、强化日常监管工作,深入开展专项整治。

(1)、以巡查、回访、年度报告审查、添加剂备案、监督检查、强制出厂检验和加严检验等手段,多管齐下,力求监管工作富有实效。根据、b、c、d分类监管原则,结合季节生产特点,有针对性地拟定巡查计划,确保每周都有巡查小组在外突击检查,每月一小结,通报问题企业,确定回访计划,确保整改到位。今年累计巡查、回访取证企业1598家(次)、小作坊778家(次),发现问题553个,已整改到位539个。市区年度报告审查80家、添加剂备案累计77家、委托加工备案53家。

(2)、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专项整治:全力推进食品小作坊产品目录报批工作,目前当地政府均已批复第一批允许存在的小作坊及产品目录;同时督促小作坊改造生产条件,监督小作坊履行各项质量安全承诺,通过重点帮扶、督促改造,全市有34家小作坊整改提高后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

(3)、对高风险食品重点监管。一是确定“一地一品”,实施专项检查。根据各地以往的监管情况和当地食品产业特点,确定一个高风险的产品作为重点检查的对象,通过企业自查,监管部门巡查,上级部门抽查,形成食品监管的高压态势;二是开展监督抽查。根据省局的统一部署,先后对辖区内涉乳制品、水产品、年货食品等开展监督抽查。

(二)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相关部门监管界线不够明确。

一是《食品安全法》虽已颁布,其实施条例、省人大会关于食品小作坊监管的法规尚未出台,造成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不明确,如街面、集贸市场内糕点房等前店后厂、现做现卖企业应该谁监管;二是食品安全的标准制定跟不上,许多标准标龄过长,有的已经滞后,明显不具备应有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在技术内容方面与wo协定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地方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要责任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2、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经费没有保障,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力量明显不足。

大量的小作坊式企业分布于城乡结合部和乡镇、农村。目前在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过程中,经费远远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仅靠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聘请食品协管员、信息员,这就需要工作经费。同时,许多基层质检机构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没有专项财政经费,投入不足,相关检测设施和技术人员匮乏,严重制约着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

根据国务院新的三定方案,今后将不再进行卫生许可,两证并一证,质检部门职能增加了,责任加大了,但监管队伍没有得到应有的扩充,监管难以到位。食品监管的机构仅设到县(市)级,基层乡镇政府部门无专职的监管人员,不能形成基层的监管网络,无法因地制宜地开展必要的监管工作,尤其是面对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的食品小作坊、小企业,缺乏专职人员进行有效监控,而这些区域往往又是食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多发地带。

3、食品小作坊监管难度大。

全市2385家食品小作坊,遍布各地。生产环境、生产设备、卫生条件、从业人员素质、检验能力等均达不到应有要求,具体反映为质量意识淡薄,无标生产情况严重,产品质量不合格,滥用食品添加剂、违规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工业用添加剂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这些小作坊、小企业具有简易性、季节性、流动性、隐蔽性等特点,给食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给食品安全造成较大的隐患。

(一)、探索食品企业电子动态监管方式。

20xx年以来,我局依托自主研发的食品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建立了以实现全过程监管为目标、以落实企业质量安全责任为核心、以符合质量安全标准为目的、以完善质量安全监管环节为措施、以强化过程监控为主要内容、以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为抓手的完整的质量监管链条。该系统使用“.n”语言,采用bs架构,监管终端依托xx质监电子政务工作平台,企业终端由xx质监局主页电子监管平台接入。该系统能够按照全过程监管的目标要求,通过监督企业实行企业全备案、产品全登记、检测全报告、变更全告知,建立食品生产加工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的监管体系,配合现场巡查、回访、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等措施,以“动态监管组合拳”,形成对食品企业365天天天监管的态势。食品动态监管信息系统由企业概况(基本信息)、食品企业监管(过程监控)、外网数据管理(质监政讯)三个部分组成,实现档案、监管、动态、沟通等四大功能。

1、系统组成。

(1)企业概况(基本信息)部分。记载了企业相关证照的基本内容,以及人员结构、产值效益等。其中的质量技术监督信息较为详细地记录了企业产品信息、质量控制、主要生产设备、行政许可、认证认可、综合评定、监督检查、违法违规等不良行为记录等基础信息。为确保基本信息的真实性,系统禁止企业对自身的基本信息任意修改,如确需修改,系统会将修改的内容自动提交监管部门审核,只有经监管人员审核通过的信息才会保存。

(2)食品企业监管(过程监控)部分。这是实现对食品企业实时动态监管的主要手段。这部分总共包含了十四个小模块,分别为:产品信息、生产设备、检测仪器、质管人员、原材料、包装材料、添加剂、生产报表、日常巡查、监督抽查、不合格品、委托检测、行政处罚和生产许可。每个模块都是由1到2张相对独立的含有相关关键字段的动态数据信息表组成,记载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质量关键控制信息和其他重要信息。如:“日常巡查”模块,就记载了由监管部门根据《江苏省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巡查回访管理办法(试行)》对辖区食品企业的分类分级,进行巡查回访检查的历史记录。“监督抽查和委托检测”模块,记载了食品企业接受国家、省级和市级各项专项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委托法定质检机构进行检验的历史记录。“行政处罚”模块记载了食品企业接受质监部门行政处罚的历史记录。

在上述十四个模块中,原材料、包装材料、添加剂和生产报表这四张动态表是食品企业动态监管的精髓所在。企业每次采购原辅材料、包装材料和食品添加剂的情况都要求及时录入,包括采购产品名称、规格、批量、时间、索票验证情况,添加剂名称、用途、作用、使用范围等;企业每批产品的生产情况和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都要求及时录入,包括生产时间、数量、出厂检验情况、基本销售去向;添加剂名称、用途、作用、使用范围、最大允许使用比例、实际最大使用量、备案情况等,出厂检验通过电子版本直接上传至系统。这些动态表的信息由企业落实专人负责录入,不经监管部门审核直接保存,由企业对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负责。系统监管端口能同步接收到企业报送的数据信息,监管部门根据这些信息通过系统对企业发出相应的监管指令。

(3)外网数据管理(质监政讯)部分。这部分主要由通知公告、咨询交流、监督提示三个功能对话模块和待审核企业数据、企业登录日志、企业操作统计、企业密码管理和在线企业信息等五个辅助功能模块组成。监管部门通过这些模块进行数据审核、发布政策资讯、通知公告和监督提示、接受企业咨询,和食品企业实现动态实时交流,实时掌握食品企业在某一时间段内登录使用情况。

2、系统的主要功能。

1)分级管理、分类查询,食品企业质量档案做到全覆盖。对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行全登记、全备案,全面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建立了质量管理、计量、标准化、特种设备、执法查处等完整的质量信息档案,实现了全方位、全覆盖。市局和县(市)局监管人员可以按照权限、实现分级管理、分类登记、分类查询、分类监管。

2)严把两头,突出中心,食品质量监管实行全过程。按照全过程监管要求,从企业产品原辅材料进货登记验证台帐、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记录、食品添加剂备案情况、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产品出厂检验记录和产品流向记录等全过程实施动态监管,完善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使任何质量安全问题都可追溯,确保监管关口前移,严把源头质量关。

3)实时申报,互联互动,监管信息更新实现全动态。定期提醒食品监管人员,按照监管等级定期巡查,远程登陆查看动态监管系统信息,并与实际生产经营状况比对,变事后监督为事先服务,督促和指导企业规范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记录巡查内容,明确企业需要整改的项目和期限,做好巡查后处理工作,提高巡查的有效性。

4)及时发布,加强沟通,政策要求落实实现全方位。依托辅助监管模块,及时发布食品最新政策资讯,企业登陆系统可以随时查询,实时签收会议通知,点对点进行政策咨询,远程进行释疑解惑,实现监管部门与企业“和谐监管”的问题。实现信息的实时交换,突出监管双方资讯交流功能。同时,质监部门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向企业发出网络监管提示。

(二)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加强应急指挥决策体系、应急监测、报告和预警体系、应急检测技术支撑系统、应急队伍和物资保障体系,以及培训演练基地、现场处置能力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建立回访督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建立食品安全评估评价体系。研究食品可能发生的危害后果及其严重性,以及危害发生的概率,并据此划分食品的风险等级,对高风险食品安全性和企业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进行调查、评价,开展农兽药残留、有毒有害物质污染、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材料、食品加工工艺和设备对食品安全危害程度的风险评估。

(一)明确分工,制定制度,健全网络,落实责任。

1、政府要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大安全范畴,各级党委政府每年要研究安排部署食品安全工作。各级政府要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并将食品安全必须的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2、要健全乡镇食品安全机构。在乡镇、街道一级成立统一的食品安全领导机构,明确领导机构和具体人员的职责,强化地方政府的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

3、政府要强化食品安全组织协调、综合监管牵头部门的作用,使之真正成为政府食品安全的“抓手”。

4、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督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坚持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每年通过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工作的自查、抽查的形式,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重点督促检查履行监管责任的情况,严格问责制。

(二)突出监管重点。

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把城乡结合部以及农村作为重点监管地区;把区域性、季节性高风险食品作为监管品种;把无证生产加工食品窝点,乱用非食品添加剂的行为作为查处重点对象。

(三)食品加工作坊要扶强去小。

“十一五”期间,小作坊监管将坚持“既要管好、又要便民”原则,在摸清底数、落实质量安全承诺制、鼓励小作坊联营发展和严厉查处违法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实行分类监管,并探索建立小作坊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对食品小作坊、小企业的监管措施,原则就是逐步提高其控制能力、降低风险、消除隐患、减少危害、确保安全。

具体做法是:对数量较多的同类小作坊,由政府协调,集中在一个区域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便于监管;二是把已达到条件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点积极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使其取证;三是鼓励走联合生产加工的路子,把分散的、有限的生产加工资源整合起来,使之壮大,达到规范的标准。

(四)加大食品安全的宣传、培训、教育力度。

以《食品安全法》颁布为契机,各级新闻媒体要对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安全及时报道宣传,各执法部门也要采取多形式的宣传方式,教育部门要把食品安全引进课堂,强化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市、县两级政府要安排必要的经费用于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加大对食品安全的教育培训力度,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执法人员,特别是乡(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食品安全常用的、基本的知识,便于开展日常管理工作。要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增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自律性和依法生产经营意识,强化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

(五)建立食品安全长效机制。

尽快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提高整个质监队伍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完善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反应预案。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快速反应程序,落实工作职责和责任,按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手册》,组织相关培训和演练,加快建立实施食品安全快速反应联动机制,使一线工作人员面对突发事件能够做到掌握主动,反应迅速,处置果敢。二是建立突发事件紧急报告制度。对发生区域性的食品安全事件或者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时,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必须及时就有关情况向市局、地方政府汇报,做到第一时间层层汇报。三是实行定期食品安全专家咨询制度和突发食品安全公共事件专家评估制度。通过评估了解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准确掌握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和发生原因,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准确性。

食品调研报告

今年,为有效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工作的通知》文件的要求,我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对全县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为期10天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我县辖区内食品企业现状。

截止20xx年4月15日,我县食品生产企业共有15家,食品小作坊64家,食品生产从业人员395人,餐饮企业638家,其中包括学校食堂128家。餐饮从业人员3510人。

二、食品安全监管情况。

(一)强化责任、落实措施。20xx年3月26日,我县人民政府召开了全县食品安全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了全州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20xx年工作任务,与全县8个乡镇及县直有关职能部门签订了《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分解量化了食品安全目标责任,并号召深入学习贯彻《食品安全法》。为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放心消费环境,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各乡镇、各职能部门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切实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制定了本年度宣传培训教育计划,把宣传教育工作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一项基础工作常抓不懈,按照《红河州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纲要》要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开展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活动,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截止20xx年4月15日,我县食品安全综合整治共出动执法人员1145人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336家次,整治重点地区29个,整治重点单位64家,整治重点品种52个。

(二)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强化从业人员培训。

按照分块负责的原则,全县各职能部门分别加大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消费等环节食品安全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增强了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强化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三)抓好典型示范,开展示范乡镇的创建工作。

我县把开展食品安全示范镇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先试点、后推广、再巩固”的工作思路,制定了试点工作方案,考核办法、验收标准和评分细则,确定了中枢镇为试点单位。该镇自开展工作以来,镇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把创建工作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以食品安全示范创建工作为载体,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注重实效,工作做到了四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领导任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资金保障到位。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证了食品安全基础性工作的开展和创建的顺利进行。三是工作责任到位。明确各村委会、社区主任、工商、卫生等部门的职责,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配合示范镇创建工作,形成了工作合力。四是综合执法到位。积极组织协调各部门,把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和食品安全示范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区域内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20xx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目标及措施。

(一)工作原则。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调,各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协调配合,保证监管到位;坚持集中整治与制度建设、严格执法与科学管理、打假治劣与扶优扶强相结合,抓好专项整治,强化日常监管。

(二)工作目标。针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各个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食品消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使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食品生产经营秩序得到明显好转,食品经济健康发展,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有较大提高,群众食品消费安全感明显增强。

三、我县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目标及措施。

(一)加强食品源头污染整治。(二)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业整治。(三)加强食品流通环节整治。(四)加强餐饮业整治。(五)开展肉产品市场大检查。(六)加强对薄弱环节及重点品种整治。

四、食品安全“三网”建设稳步推进。

食品市场调研报告

本报告旨在为食品企业、有意投资食品行业的投资者服务,报告对食品行业xx年-6月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分析,并为xx年下半年的情况进行了预测。报告的主要观点有:

xx年2季度全国食品制造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截至xx年5月,与去年同期相比,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27.46%,累计实现工业销售产值增长27%,利润总额增加了33.9亿元,产品销售收入增长27.88%,累计税金总额增长了29.6%。

在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结构性上涨,食品行业物价整体走高。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6月份同比上涨4.4%,环比上涨0.4%),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9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6%,其中,粮食上涨6.4%,蛋上涨27.9%,肉禽及其制品上涨xx年同期上涨25.7%。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粮食价格上涨推动我国粮食价格高起,并直接拉动食品价格上扬,对我国的价格总水平以及低收入家庭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食品安全问题令我国食品出口遭遇信用危机,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出口食品加施检验检疫标志的公告》规定出口食品9月日起需加检疫标志。《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5月日实施,多项食品包装标准出台扫除食品出口障碍。

食品制造业发展的三个趋势:全球食品价格走势维持高位,增幅平稳;全球食品三大发展趋势(健康、愉悦、便利)为我国食品制造业的明确了方向;新原料的准入促进我国保健食品不断创新。

前言。

第一章xx年上半年食品行业发展概况。

一、xx年上半年食品制造业整体运行情况。

(一)产销情况。

(二)食品制造业的盈亏情况。

(三)主要财务指标。

(四)主要经营效率指标。

(五)出口情况。

(六)前十名企业的经营情况。

二、xx年上半年食品制造业各子行业运行状况比较。

(一)产销及利税比较。

(二)增长情况对比。

第二章xx年上半年食品制造业主要子行业发展情况。

一、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业。

(一)产销情况。

(二)行业盈亏情况。

(三)前十名企业的经营情况。

二、方便食品制造业。

(一)产销情况。

(二)行业盈亏情况。

(三)前十名企业的经营情况。

三、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造业。

(一)产销情况。

(二)行业盈亏情况。

(三)前十名企业的'经营情况。

四、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业。

(一)产销情况。

(二)行业盈亏情况。

(三)前十名企业的经营情况。

五、焙烤食品制造业。

(一)产销情况。

(二)行业盈亏情况。

(三)烘焙食品行业发展呈三大特性。

六、罐头制造业。

(一)产销情况。

(二)行业盈亏情况。

(三)前十名企业的经营情况。

七、其他食品制造业。

(一)产销情况。

(二)行业盈亏情况。

(三)前十名企业的经营情况。

第三章xx年上半年食品制造业行业动态。

一、2季度食品制造业动态。

(一)肉类等食品价格大涨,国家拟增加储备肉规模。

(二)方便面全面涨价,行业巨头加速洗牌。

(三)饮料等食品将推广添加益生菌。

(四)简易包装速冻食品上市。

(五)国际食品饮料展刷新纪录。

(六)食用菌成我国第六大种植产业。

(七)菲律宾餐饮巨头全额收购永和大王。

二、食品制造业的行业政策动态。

(一)食品管理规范体系。

(二)食品安全监管控制。

(三)进出口相关政策。

第四章xx年食品制造业发展趋势。

一、xx年食品制造业发展特点。

(一)世界粮食价格上涨导致食品价格走高。

(二)全球食品价格走高的“双刃剑”效应。

二、xx年食品制造业发展趋势。

(一)全球食品价格走势维持高位,增幅平稳。

(二)全球食品最新趋势引导我国食品制造业发展方向。

(三)新原料促进我国保健食品不断创新。

食品市场调研报告

通过联合开展保健食品专项整治和突击检查,**县保健食品市场逐步得到规范,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概而言之,一是假冒伪劣保健食品若隐若现、虚假夸大宣传广告时有发生、消费者盲目跟随成风;二是监管法规不够完善、管理模式仍不成熟、保健食品市场还不规范。究其原因有:

1、审批与监督脱节,出现监管真空。一是保健食品注册审批与监督脱节。根据《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保健食品注册审批经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形式审查及受理后,报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并注册;保健食品市场监管由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省以下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保健食品注册审批既不要审查,更不存在审批,对市场上的保健食品又没有具体的监管职能。这种保健食品注册审批纵向断层,审批注册与市场监管横向脱节的监管体制,严重制约着省以下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二是保健食品广告审批与监测脱节。从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内部来看,保健食品广告的审批权仅限于省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市、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无审批权,保健食品广告审批与监测出现“管着的看不到,看着的管不到;审批的不监测,监测的不审批”的尴尬状况。

2、监测与处罚掉链,引发监管短路。《广告法》和《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规定,市、县两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辖区内审批的保健食品广告发布情况进行监测,并将违法发布保健食品广告行为的,填写《违法保健食品广告移送通知书》移送同级工商管理部门查处。实际工作中,审批部门的监测侧重于是否经过批准,广告的内容是否与批准内容一致,对监测到的违法广告只能通报和移送,无权查处;而监督处罚部门主要侧重于广告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对于保健食品广告内容,往往是雾里看花等其他因素,给一些广告违法分子有机可乘。保健食品广告监测与处罚部门这种“监测的不处罚,处罚的不监测”状况,必然导致违法保健食品广告禁止受牵制、处理受限制。

3、职能与责任移位,诱发责权扯皮。“谁审批、谁监管,谁监管、谁负责”是我国行政执法工作中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则。而保健食品的注册审批与监管,广告审批和监测与处罚等权责却不符合该通则。保健食品的注册审批权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管权却在各级卫生等相关部门。*健食品广告审批权在省级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测工作又在市、县两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而对违法广告的处罚权又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这种监管模式容易导致部门之间工作上的互相扯皮,一旦发生事故,追究相关责任就比较复杂。

4、法律法规标准不统一,导致执行艰难。现行保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所明确的'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各部门在各自环节的监管工作中,所执行的法律依据各不相同,卫生部门依据《食品卫生法》和《保健食品管理办法》,质监部门主要依据《产品质量法》,工商部门则依据《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这些法律标准不一,如对假冒伪劣产品的处罚,按照《产品质量法》,要处以货值金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至三倍的罚款;按照《商标法》,则予以通报或处以罚款;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则处以非法所得的一至三倍罚款。具体处罚时,涉及到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等多环节、多部门,执行时有异议,落实时难到位。

5、部门与部门失衡,致使牵头乏力。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保健食品监管工作,按照“三句话”职能要求,其主要内容是对各职能部门的保健食品监管工作进行综合监督和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有关保健食品监管工作。目前,无任是在机构设置、工作职能、单位资历,还基础设施、经费投入、人员数量等诸多方面,作为保健食品监管牵头部门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卫生、工商、质监等各保健食品监管职能部门相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显然是级别低、职能虚、资历浅、基础弱、投入少、队伍小,牵头部门与监管职能部门之间基础条件明显失衡,必然制约牵头工作的开展。

针对目前保健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如前所述,目前用于规范保健食品生产、销售的法律法规有《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20xx年7月1日施行)、《保健食品管理办法》(1996年6月1日实施)、《食品卫生法》(1995年10月30日施行)。这些法规是在不同的时期制定的,相互之间有矛盾和不一致的地方。

根据现有法律的规定,保健食品的违法行为由卫生部门查处。但目前出现的新动向已经使法律严重滞后。比如,《食品卫生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对食品说明书内容虚假的,按第四十九条由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查处,但在说明书中添加只有药品才具有的适应症和功能主治,超出审批范围的,就不一定适用该法。根据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也可以按20xx年12月1日颁布实施的《药品管理法》由药监部门处罚。药监部门处罚时往往依据《药品管理法》第一百零二条、第四十八条第二款第二项或第三款第二项。但第四十八条第二款第二项指的是“以非药品冒充药品”,其中哪些情形属于“冒充”呢?而且更重要的是处罚依据的第七十八条规定必须载明药检机构的质量检验结果,但药检机构却无检验食品的法律依据,也没有检验标准。所以,很多情况下,部分地区药监部门绕开此条,依据第四十八条第三款第二项来查处,但适用该条的前提条件又必须是药品。

再比如,对保健食品在宣传中涉及药品的处理,可依据《广告法》、《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来管理。《药品管理法》第六十一条第三款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四十三条对此也作出规定,但因为没有法律责任的规定,药监部门却难以处罚。

所以,必须结合我县实际情况,适应当前的市场状况,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严厉打击这些违法行为。

2、加强相关各部门的协作。

在国家目前暂不能理顺监管体制大环境下,结合实际,加强保健食品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除了上面提到的卫生、药监,还涉及到工商、质监、公安、广电等部门。管理的部门越多,链条越长,就越有可能在工作中产生推诿、扯皮、相互踢皮球等现象。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要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建立行之有效的协作机制,突破条块分割的藩篱。目前,国家已经在布置,在药监部门设立了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但从实践来看,光有协调机构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合理完善高效的长效工作机制,使对保健食品日常监管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也可以采取在打击违法过程中政府牵头,各部门联合发文,明确各自的分工和任务,开展专项治理等等。

3、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违法分子之所以敢铤而走险,某种原因就是钻了政府监管不到位、打击不得力的空子。如果各部门面对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打击一起,决不姑息迁就,违法分子就会失去违法的胆量和气焰;如果在处罚时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其违法的成本,使违法行为达不到目的,违法分子就会灰心丧气、偃旗息鼓。为此,相关监管部门要从群众利益出发,日常监管不松懈,发现违法行为不手软,查处案件不徇私,编制合法产品的安全网,设置违法行为的高压线。更不能为了部门利益,巧立名目收取“管理费”、“索证费”、“备案费”等,干扰查处工作。

4、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

打击假冒伪劣,光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向群众宣传科学的医药保健知识和保健食品的有关法规,让群众增强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我局准备与电视台协商,以县政府的名义开设食品药品专栏,既要宣传好经验好做法,更要对违反食品药品的典型案件予以坚决的暴光,使其无处遁形;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放手发动群众参与打击违法行为,让违法分子如过街老鼠无处藏身。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编写手册、印发宣传材料、邀请专家举办讲座把科学知识普及到农村、社区、学校、机关,使消费者增长知识,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保健食品,让假冒伪劣保健食品失去市场和生存的土壤;还可以通过公布举报电话、发布打假信息、公示法律法规制度等形成全民参与、人人打假的气候,使制假售假行为暴露在群众监督之下。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邵明立指出,食品药品监管必须树立和实践科学的监管理念。要尽快解决一些人民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就要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不断提高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的水平和能力。针对保健食品存在的问题,只要我们迎难而上、认真去想,在上级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坚强支持下,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我们排除万难、认真去做,就一定能规范市场的秩序,保障好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为构建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食品调研报告

通过调研,调研组认为,我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又是旅游胜地,食品安全监管任务重、责任大。州委州政府十分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把食品安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机构设置、工作部署、年终考核、经费保障等方面突出食品安全工作。各县市和有关部门,按照州委州政府的统一部署,真抓实干,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使全州多年以来未发生大的食品安全责任事故,为我州的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食品安全工作还存在监管力量不足、企业质量意识不高、监管有死角、配套法规不健全、经费紧张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是要提高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只有认识到位,行动才会到位;其次就是要因病施治、对症下药。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整监管职能,强化监管责任。

一是调整职能。《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我州按照法律规定和上级要求,对一些部门的职能进行了调整和充实。xx年1月7日,州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调整充实西双版纳州食品安全委员会的通知》,将州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设置在州卫生局,并对州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组成单位进行了调整充实。1月20日,州政府组织州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移交会议,正式将餐饮服务监管职能从卫生部门移交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能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移交到卫生部门。7月至8月,xx市、xx县按照州政府的要求先后作了相应的调整;二是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在年初召开的全州食品安全工作会议上,州政府与各县市政府、州食品安全委员会主要成员单位签订了《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县市政府又与县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签订责任状(xx市还与各乡镇、各乡镇又与各村委会签订了责任状,xx县在各乡镇成立了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挥抽调各辖区的食品安全工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狠抓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年初,州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州政府办公室印发了《西双版纳州xx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明确了全年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品种。并围绕这些重点开展工作、常抓不懈;四是积极开展各项保障工作。在春节、泼水节、五一节、中秋节、国庆节、中高考、两会等重要节日和活动期间,都组织食品安全联合执法检查。对重要场所、重要环节、重要人员的食品安全进行报障。

(二)开展专项整治,确保食品安全。

目前,全州共有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服务等企业11653户,监管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除日常监管外,还要根据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今年以来,主要开展了以下专项整治行动:

1、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行动。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和《云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印发云南省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我州认真贯彻落实“确保宣传不留死角,确保责任不留死角,确保排查不留死角,确保监管不留死角,确保整治不留死角”的工作方针,坚持整顿与规范并行、打击与扶持并举、专项整治与构建长效机制并重的原则,坚决依法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犯罪行为。为使整治行动取得实效,一是及时成立了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全面指导、协调全州的专项整治工作;二是对专项整治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加强责任追究。州政府与三县市政府和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等主要监管职能部门签订了《西双版纳州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行动工作任务书》,对各地各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三是深入调查、摸清底数。各县市各部门按照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对辖区内食品和食品添加剂销售和使用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四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州委宣传部制定下发了《西双版纳州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宣传报道方案》。州内媒体根据方案要求,加大了宣传力度。各县市各部门充分利用简报、宣传单、标语、网页等媒介,加强专项行动宣传。向企业发放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及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相关公告,开展“给监管对象一封公开信”及《生产企业食品安全承诺书》等活动;五是突出重点,严厉打击。各监管部门认真落实监管责任,加强部门联动,严厉打击非法添加行为。整治期间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0882人次,出动车辆2632辆次,检查食品添加剂经营企业807户次,食品生产企业11282户次,食品流通企业21709户次,餐饮服务企业3688户次,种养殖户1182户次,屠宰场346户次,市场1779个次。封存、下架朱师傅绿茶粉、朱师傅面包馒头速发改良剂、四川xx县红油豆瓣酱等非法使用物质和不合格食品添加剂的食品。

2、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专项监督检查。

根据上级要求和我州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存在的问题,从今年3月开始,全州卫生、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开展了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专项整治工作。一是重点对规模较大的景洪“洁康餐具消毒服务有限公司”进行监管和整治。针对该公司在消毒场地、人员使用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先后8次对该公司进行监督检测,共抽检套装餐饮具80套400件,促使该公司按要求进行了整改,消除了景洪地区餐饮业一大安全隐患。二是对全州辖区内20家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其中景洪8家、勐腊5家、勐海7家)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对7家消毒后餐饮具进行随机采样。针对存在问题,除现场指导整改外,下发监督意见书16份,对周围环境不符合选址要求的2家单位提出重新选址意见,对检验不合格的消毒单位给予了行政处罚。

3、猪肉市场专项整治。

根据我州猪肉市场存在的问题,今年6月开始,全州开展了猪肉安全专项整治。以景洪城区生猪集中屠宰整治为重点,针对“私屠、私卖、私买”问题,严厉打击私自屠宰、加工经营“瘦肉精”的生猪及不合格猪肉产品的违法行为。商务、农业、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联合行动,开展突击检查、增加市场巡查频次,加大处罚力度。严格执行生猪定点屠宰制度,督促企业改善屠宰设施,完善肉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体系,加强生猪等畜禽屠宰检疫监管,屠宰企业实行专业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做好餐饮服务环节购进管理,严禁购进私屠滥宰猪肉,制定《西双版纳州打击生猪私屠滥宰举报奖励制度》,动员广大群众积极举报生猪私屠滥宰的违法行为。通过整治,使猪肉市场秩序明显好转,猪肉安全进一步得到保证。

4、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根据省上要求,我州卫生部门认真组织了xx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完成了省级安排的xx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任务共311个样品的采集和检测任务。其中:乳制品、茶叶、蛋类、肉类、鲜食用菌、粮食、水产品、蔬菜、油炸面食品、膨化食品、酱腌菜、熟肉制品、蜜饯、炒货、酒类等样品共205份,监测项目为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蛋制品、糕点及饼干(边贸食品)饮料(边贸食品)等样品106份,监测项目为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对领导机关掌握食品安全情况,制定食品安全工作规划,下达食品安全工作任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广泛开展宣传,提高安全意识。

6月13日至20日是“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围绕“人人关注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健康生活”的宣传活动主题,全州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州食品安全委员会印制了15000份“xx年食品安全宣传周食品安全系列宣传小折页”,编制了《食品添加剂监管及相关知识》、《台湾地区塑化剂污染食品事件问答》、《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等资料下发。州食品安全委员会、xx市政府联合开展了西双版纳州xx年食品安全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发放宣传册xx余册,各类宣传材料5000余份,解答群众咨询100余人次。各新闻媒体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宣传食品安全。西双版纳报社利用报纸、网络,开设严打私屠滥宰、健康生活、傣乡美食、衣食住行等专栏,宣传我州食品安全动态,传播食品安全知识,西双版纳人民广播电台在《西双版纳新闻》、《傣乡十分》、《农垦之窗》、《热线追踪》等栏目,经常播出食品安全动态性消息和深度报道,邀请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州卫生局、州质量技术监督局主要负责人参与三期《西双版纳热线》直播,就全州食品安全工作,食品安全现状和食品安全法规向全州听众作深入权威的宣传。通过宣传、提高了社会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知晓率,提高了群众对假劣食品的防范意识。

由于机构落实、责任明确,措施得力,全州食品安全工作实现了全年的目标任务。截止9月底,我州先后通过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考核评估和省食品安全督查组的食品安全工作专项督查。

今年以来,全州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人员编制紧缺,监管力量不足。

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卫生、农业、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分别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各个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加大,但人员编制并未相应增加或增加过少,食品安全监管任务重、难度大。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机构改革后,按照《食品安全法》规定和“三定方案”要求其工作任务较原先增加了约三分之二,但人员编制没有增加,明显感到监管力量不足。

(二)企业“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淡薄,食品安全存在隐患。

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由于社会“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一些食品生产经营者不能自觉履行食品安全责任,守法意识、道德意识、诚信意识淡薄,为了追逐高额利润而制售假劣产品,食品摊贩的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敷衍了事等,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的隐患。

(三)检测力量分散,监控力度不倒位。

我州目前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主要分布在卫生、质监、农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检验设备重复、落后,许多项目不能检验。如今年工商部门在全州范围内开展辣椒面抽验工作,共抽取77个样品,其中胭脂红、落叶黄等项目因我州不能检验而送普洱综合技术检测中心检验。各部门日常监管的抽样检验结果只供本部门用,形成了检测设备资源分散、落后,数据结果难以共享的局面。在技术层面上影响了食品安全监控力度。

(四)配套法规不健全,对“五小”食品加工经营的监管难度大。

我州食品生产经营小型分散的“五小”(小摊贩、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小屠宰点)数量较多。《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规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管理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目前,我省尚未制定相关法规,“五小”的生产经营活动处于“多、小、散、乱、差”和无证无照难监管状态,安全隐患较大。

(五)边民互市频繁,食品非法出入境难管控。

我州边境线长、通道多,边民互市频繁、食品非法出入境现象时有发生,给防堵和监管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六)职能调整不到位,依法行政有困难。

《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能、餐饮服务监管职能分别由卫生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这就意味着对不符合这一法律规定的部门职能要进行调整。州政府、xx市政府和xx县政府先后于今年的1月、7月和8月对相关部门的职能进行了调整和工作交接。目前尚有xx县因故未调整到位,使一些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执法资格不符合规定,给依法行政和监管造成不必要的困难。

(七)经费保障不足,安全监管乏力。

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点多而广、遍布城乡,安全监管要求到现场检查,监管任务十分繁重。但监管部门普遍存在装备落后,经费困难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造成了执法不力和管理松懈等弊端,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一)增加和调整编制人员,充实监管力量。

面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点多面广,监管工作量大监管力量不足的实际。一是要加强监管部门和综合协调机构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二是整合监管力量,完善协调机制。强化部门配合,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整合功能,整合监管力量的另一个方面是在条件成熟后整合目前分散在各监管部门的检验室,避免设备重复、落后、使用效率低和重复投资的弊端;三是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制定和实施我州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方案,提高我州食品安全风险预警能力和防范能力,及时发现和消除食品安全隐患苗头;四是坚持因事设编,因岗设人的原则。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应适当增加和调整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编制、人员。充实监管力量,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二)加强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加大失信惩戒和违法追究力度。

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信用档案,不断充实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基础数据。并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对严重失信的企业和个人,要依法给予重罚,并实行市场退出机制,从而加强企业“第一责任人”的安全意识,从源头上消除食品安全隐患。目前,我省尚未制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五小”)的管理办法,而监管工作又亟需出台这一管理法规,可用政协提案在xx年云南省“两会”上提交的方式向省上反映,以求尽快解决当前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存在的“多、小、散、乱、差”问题。

(三)建立联动机制,管控食品走私。

为了防止和打击不法分子利用边民互市和出入境通道进行食品走私治动,海关、边防驻军、边防武警、出入境检验检疫、农业、工商等打私成员单位要建立联动机制,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加强在主要通道上的查辑管控工作,有效防止和打击食品非法入境。

(四)依法调整职能,明确执法主体。

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食品安全一靠企业自律,二靠政府监管。监管需要法律法规的授权。《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的监管部门都作了明确规定,没有按此法规定调整部门职能的这些部门便没有执法的主体资格,也就不能依法监管。因此,尚未进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调整的地方,要依法尽快调整,及早明确相关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依法行政、依法监管,避免食品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

(五)保障工作经费,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到日常监管、专项整治、联合检查、安全保障、综合协调、风险监测评估等方面的工作,以及执法装备的购置和更新,都需要相应的经费保障才能使监管工作正常运转。目前,州、县、市政府在财力较困难的情况下对食品安全工作作了一定的安排,有的列入财政预算,有的未列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一项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一项地地道道的民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更加高度重视。应将食品安全工作经费列入各级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使食品安全工作经费安排常态化。经费有了保障,监管工作无后顾之忧,食品安全监管就有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食品市场调研报告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的饮食消费市场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选择饮食时更注重健康和口感,对于价格的敏感度较低。此外,大学生普遍存在饮食单一、外出就餐频率高、缺乏饮食知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饮食消费;市场调研;问卷调查;解决方案。

1.大学生的饮食消费习惯。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饮食消费习惯比较单一,有近六成的受访者表示每天都会选择同样的餐食。此外,大学生外出就餐频率较高,有近七成的受访者表示每周外出就餐超过三次。

2.大学生的饮食偏好。

大学生在选择饮食时更注重健康和口感,对于价格的敏感度较低。有近八成的受访者表示在选择饮食时会优先考虑健康因素,而只有不到四成的受访者表示会优先考虑价格因素。

3.大学生的饮食知识水平。

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饮食知识的问题。有近五成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于饮食知识了解不够,只有不到三成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于饮食知识了解较多。

4.大学生的饮食消费意愿。

大学生的饮食消费意愿较强,有近八成的'受访者表示愿意花费较多的钱去享受美食。同时,大学生对于餐饮品牌的忠诚度较高,有近六成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品牌去消费。

1.加强饮食知识的宣传。

针对大学生缺乏饮食知识的问题,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或者举办讲座等方式加强饮食知识的宣传,提高大学生的饮食素质。

2.推广健康饮食。

针对大学生饮食单一的问题,可以通过推广健康饮食的理念,引导大学生多样化的选择饮食,并且提高大学生对于健康饮食的认知。

3.提高餐饮品牌的服务质量。

针对大学生对于餐饮品牌的忠诚度较高的问题,可以通过提高餐饮品牌的服务质量,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提高品牌的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的饮食消费市场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选择饮食时更注重健康和口感,对于价格的敏感度较低。此外,大学生普遍存在饮食单一、外出就餐频率高、缺乏饮食知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本文能够对于大学生饮食消费市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