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优秀17篇)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优秀17篇)

ID:7859481

时间:2023-12-25 22:28:21

上传者:影墨

高中教案的编写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高中教案范文的思路和框架,自己编写适合自己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的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目录

(共六章21节,实验8个,探究实验4个,模型建构1个)。

第一章:走进细胞。

1、从生物圈到细胞。

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4、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5、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3、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模型建构: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探究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探究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的呼吸(探究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4、能量之源——光与光和作用(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探究实验: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1、细胞的增殖(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实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2、细胞的分化。

3、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4、细胞的癌变。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目录

一、指导思想。

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与工农业生产,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作用。生物课是高中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学习高中生物,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全体高中学生打好生物学基础,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科学素质。,培养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要求。

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2)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准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3、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2)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1、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进入社会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理解生理知识的基础。生理知识是阐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重视选取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并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侧重点。

2、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1)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生物学是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使学生知道生物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联系各地的自然实际。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的生物种类有很大差别。因此,所选取的植物和动物,既要重视其典型性,又必须尽可能是各地比较常见的,以便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这些动植物和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规律。

(3)注重学生的自主实验及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团结与互助的精神。

四、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章生物科学与我们(共2课时)。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健康问题(1课时)。

第二节像科学家一样实验:科学实验(1课时)。

第二章细胞的化学组成(共12课时)。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无机化合物(2课时)。

第2节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共10课时)。

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1课时)。

糖类的种类和功能(2课时)。

脂类的种类和功能(1课时)。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3课时)。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2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第三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共11课时)。

第1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1课时)。

第2节细胞的类型和结构(共6课时)。

原核细胞核真核细胞(1课时)。

细胞膜和细胞壁(1课时)。

细胞质和细胞器(2课时)。

细胞核(1课时)。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1课时)。

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2课时)。

单元复习(2课时)。

第四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共15课时)。

第1节atp和酶(3课时)。

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atp(1课时)。

酶和酶促反应(2课时)。

第2节光合作用(6课时)。

光合色素与光能的捕获(2课时)光合作用的过程(2课时)。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2课时)。

第3节呼吸作用(4课时)。

细胞呼吸产生能量(1课时)。

细胞呼吸的过程(2课时)。

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1课时)单元复习(2课时)。

第五章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11课时)。

第1节细胞增殖(3课时)。

细胞大小与细胞生命活动(1课时)细胞周期与有丝分裂(1课时)无丝分裂(1课时)。

第2节细胞分化、衰老与凋亡(3课时)细胞分化(1课时)。

细胞的全能型(1课时)。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1课时)。

第3节关注癌症(3课时)。

单元复习(3课时)。

高中生物教案

(1)孟德尔研究性状遗传的材料和方法(a:知道)。

(2)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基因型、表现型、纯合子、杂合子、等位基因的概念(c:理解)。

(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解释(c:理解)。

(4)测交法证明基因解释的正确性(c:理解)。

(5)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d: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从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1.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3)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2.实施方案

(1)采用举例、挂图、投影等进行教学。

(2)联系所学知识,演绎归纳本节知识,从而掌握重点内容。

1.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突破策略

(1)运用减数分裂图说明减数第一次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出示有染色体的遗传图解进行讲解。

(3)应用遗传定律解题---典型引路,讲清思维方法,从而突破难点。

1.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2.豌豆各种相对性状挂图;

3.对分离现象解释示意图;4.投影仪;5.多媒体课件。

首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并结合实际引起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

其次,指导学生在教材中找疑点、难点,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问、勤思考,且做好笔记。

再次,指导学生进行做题思维训练。

3课时,讲课2课时,实验1课时(也可根据情况把实验内容在讲授课时进行)。

[一]教学程序

导言

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二]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4

教师列出如下提纲:(投影显示)

1.了解孟德尔简历

2.孟德尔的试验研究方法是什么?选用什么材料?纯系亲本的杂交技术怎样进行?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动力。孟德尔的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证;

(2)孟德尔用避免外来花粉干扰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豌豆纯合植株进行杂交试验,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设疑:什么是杂交法?

教师出示人工异花传粉挂图,并与学生一起回忆: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胚珠发育成种子,直到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从而理解杂交试验法。

教师最后强调:孟德尔在试验中发现豌豆一些品种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如茎的高与矮、种子形状的圆粒与皱粒。从而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最后归纳理解相对性状要从三点出发:

(1)同种生物;

(2)同一性状;

(3)不同表现类型。

教师出示:豌豆相对性状的挂图。

学生观察后得出:不同品种的豌豆同时具有多对相对性状。

提问:在人体上存在哪些相对性状?

(答:有耳垂和无耳垂,单眼皮和双眼皮,蓝眼和褐眼?)

再提问:孟德尔开始是否对图示中所有相对性状同时分析呢?

学生回答:否。(这是孟德尔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学生阅读教材p4~5。

教师出示挂图: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杂交试验。

讲述:用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纯种的矮茎豌豆作亲

本进行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杂交后的第一代(简称子一代,用f1表示)总是高茎的。

提问:子一代为什么全是高茎;矮茎性状哪里去了?

学生回答:(略)

讲述: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看看孟德尔是怎样做的。他让子一代高茎豌豆自交,得到的子二代植株中既有高茎也有矮茎。

提问:子二代出现的两种性状,能提示我们什么?

学生回答:矮茎性状在子一代中并没有消失,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教师讲述:孟德尔把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高茎;把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如矮茎。子二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性状分离。

同时孟德尔对子二代两性状的株数进行了统计分析,他发现,在所得到的1064个子二代豌豆植株中,有787株是高茎,277株是矮茎,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l。请问学们注意这个比例。

设疑:豌豆的其他相对性状杂交情况如何呢?

教师出示:孟德尔做的豌豆杂交试验的结果投影。学生观察、比较,发现杂交子二代都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3∶1,具有规律性。

[三]教学目标巩固

1.孟德尔杂交试验选用什么材料?为什么?

2.什么是相对性状?拟人为例举例子。

3.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的是

a.狗的长毛与黑毛

c.桃树的红花和绿叶

答案:1.略2.略3.d

[四]布置作业

1.p8练习题第一题。

甜玉米果穗上无甜玉米籽粒。原因是

a.甜是显性性状b.相互混杂()c.非甜是显性性状d.相互选择

分析: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之间相互授粉,甜玉米的果穗上全表现为非甜,说明非甜是显性性状,甜玉米的果穗上出现非甜籽粒也说明非甜是显性性状。

答案:c

3.玉米高秆对矮秆为显性。矮秆玉米用生长素处理后长成高秆,使其自交得到f1植株是()

a.高矮之比是1∶1

c.高矮之比是3∶1 b.全是矮秆d.全是高秆

分析:生长素作用于植物,促使细胞体积的增大引起植株快速生长,但不影响内部基因组成,因此,用生长素处理后长成的高秆玉米仍然受隐性基因控制,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答案:b

总结

这节课要重点掌握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理解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等概念,掌握子二代的性状分离。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目录

(共七章19节,课堂实验2个,课后实验2个,探究实验2个,模型建构2个)。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课堂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模型建构:制作dna双螺旋模型)第3节dna的复制。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探究实验: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第4章基因的表达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第3节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

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2节染色体变异(课后实验:低温诱导植物体细胞数目的变化)第3节人类遗传病(课后实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探究实验: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

学会怎样才能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化合物的方法,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情感与态度】: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了解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本课的重点,用实验方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几种物质是是难点。

1、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学习新知识。

本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由于学生在初三已经学习了化学的基本知识,所以在进入这部分学习时,通过让学生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认识到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与组成地壳的元素有相似性又有区别。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别观察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图和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图,之后再介绍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碳为什么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这个问题。

如果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知识有较好的基础,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碳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特点,以及碳的性质,为学生理解碳链是构成生物大分子的骨架奠定基础。

学生熟悉元素周期表,很容易找到碳所在的第14族位置,它的原子序数是6,说明一个碳原子核中含有6个质子,核外有6个电子,由于电子排布的不同,在最外层有4个电子,这样,碳原子就具有了4个能够成键的价电子。正是这4个价电子,能够使碳原子之间、碳原子与其他元素的原子之间结合形成更多的化学键。由于每个碳原子可以形成4个化学键,所以就有可能形成含有成千上万个甚至更多个碳原子的物质。利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就能够理解c元素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了。

3、利用表解和“思考与讨论”获得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在学习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时,如果由教师直白地讲解细胞的化合物组成,不利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表解,获得相应的知识信息,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

分析p16的表格,提出问题,从这个表格中,同学们能对组成生命的元素有什么印象。

分析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组成生命的元素在地壳中也存在,说明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统一性;另外细胞中的各种元素与地球组成的比例不一样,也说明了生命物质的特殊性。

(二)组成细胞的元素概述组成生命的元素。结合p17两个饼形,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提出问题:在两个统计图中显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简单解释一下碳在生命物质中的地位观察图表,归纳。

(三)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指导学生完成讨论题。

分析数据,完成讨论题:1(略)2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最多的无机物是水;3如土豆的块茎的细胞还有糖类多;肌肉细胞含有蛋白质多;皮下组织的细胞还有脂肪多。

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五)练习。

(六)总结幻灯片展示本课的要点: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组成细胞重要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检测糖类等物质的方法(包括试剂、操作、反应结果)。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

2.教学难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三、教学课时2。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师提示。

〔提示〕: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回答,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板书〕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缩手反射。

膝跳反射。

非条件发射哈欠反射。

反射的种类惊弓之鸟。

条件发射谈虎色变。

眨眼反射。

望梅止渴。

〔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不能;至少需要两个,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腹根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4、蛙的搔扒反射有脊髓的参与,人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也都有脊髓参与。

〔答〕略。

〔板书〕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思考与讨论2〕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及板书〕很明显,由于突触间隙的存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不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而是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将兴奋传递下去的。

【探究与交流】:

【课外实践】:20xx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授予瑞典和美国的三位科学家,他们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了重要发现。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早发现了在神经细胞之间某种信号的传导,即所谓的“慢突触传递”。这些发现对了解大脑的正常功能,以及信号传导中的紊乱如何引发神经或精神疾病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人们研制出了治疗帕金森综合症以及其他抗精神疾病的药物。请你收集相关资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板书〕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资料分析〕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2.是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也就是大脑出现了问题。

3.这些例子说明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板书〕五、人脑的高级功能。

〔思考与讨论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可能是h区出现了问题。

〔旁栏思考题〕。

提示:记忆必须加以巩固才能持久,巩固的方法是复习。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进入人脑的信息量非常大,据估计仅有1%的信息能被较长期地记忆,大部分都将被遗忘。能被长期贮存的信息是反复被运用的。通过反复运用,信息在短期记忆中循环,从而延长信息在其中的停留时间,这样就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转入长期记忆。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

教材分析:

本小节主要讲述了dna分子的结构,关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展示dna分子的结构模型。而且教材在概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后,安排了一个“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结构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dna分子基本组成单位的化学组成。

2.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对dna分子直观结构模型的观察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2.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dna的结构学习,探索生物界丰富多彩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教学难点: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难点突破方案:

1.用直观模型进行教学。

2.用多媒体课件显示dna分子结构组成的动态过程。

3.总结典型碱基计算规律,配合习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具准备:

分子的直观结构模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学习,知道dna分子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使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出来。

那么dna分子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对dna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那么我们今天就首先来学习dna分子的结构。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一、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首先来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过的dna的相关内容。

1.名称:dna又叫脱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具有双链结构。

2.组成元素:c、h、o、n、p。

3.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如下图)。

组成脱氧核苷酸的含n碱基:a、t、g、c,碱基不同则脱氧核苷酸的种类不同。

二、dna分子的结构(该部分主要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介绍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简介沃森和克里克的发现过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合作的精神)。这为合理地解释遗传物质的各种功能奠定了基础。

分子的结构。

提出者:沃森和克里克(1953年)。

结构:双螺旋结构。

2.脱氧核苷酸组成dna分子的过程。

具体过程用ppt展示。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a与t、g与c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叫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三dna分子的结构特性。

1.多样性:由于碱基排列顺序不同,所以dna分子有多样性,由n对碱基组成的dna分子中,dna分子的种类为4n.

2.特异性:不同的dna分子具有不同的碱基顺序。

3.稳定性: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后用氢键连接两条链,所以具有稳定性。

教学总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行总结、概况!

课下作业。

完成学案上相应习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生物教案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

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

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知识】: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教学反思: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2课时)

【知识】:了解细胞学说的发展过程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细胞形态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技能】: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

制作临时装片

观察不同细胞的差异

【情感态度】: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认识水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禁采发菜的意义

是本课的重点。而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课前准备:准备好实验的材料(选取多少种细胞?)。

高中生物教案

知识与能力方面:

1.说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简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3.列举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讨论、分析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4.认同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过程与方法方面:

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并通过浏览网站资料来了解当前人们在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展开激烈的讨论.了解抗生素的史话以及作用机理.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人们健康.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2.合理使用抗生素。

【教学难点】。

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日常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和危害。

学生:分组探讨、交流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抗生素素用法的认识。每位学生提出自己对抗生素的使用的做法。

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个讨论。

教师:展示电视广告中一些关于抗生素药物的一些内容,学生讨论。

课件展示:某同学患感冒后,打点滴。第一次,用的青霉素,第二次,还是用的青霉素但用量比第一次的量比第一次多,他本人认为多了好得快。以此实例,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学生分组探究学习结束后,进行交流。解答以下问题并展示:

1.抗生素史话。

(1)青霉素的分子式。

学生通过看课本,熟练掌握青霉素的分子是的具体写法。

(2)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学生看课本讨论)。

a.细菌的结构。

b.作用机理。

抗生素主要是通过干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抑制和杀灭他们的目的。

2.合理使用抗生素。

(1)学生讨论细菌产生抗药性的示意图,并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2)对教材中的资料进行分析,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

3.对如何保健,少用药。或不用药展开讨论。

4.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抗生素,通过本节课的探讨,学生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随堂练习】。

1.在日常生活中,对抗生素的使用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只要是感染就用青霉素。

b.把剂量加大,好得快。

c.根据情况和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

d.使用抗生素及时比使用其他的非抗生素的效果好。

2.利用发酵工程,可以是产生抗生素的量大大提高,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发酵工程中,都是用的生物的无氧呼吸。

b.抗生素是蛋白质。

c.抗生素能对付所有的病原体。

d.不同的抗生素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3.抗生素的作用机理是。

a.分解蛋白质,为细胞的繁殖提供营养。

b.干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素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

c.是为了保证细胞的活性。

d.为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提供营养物质。

【布置作业】做学案上的练习题。

高中生物教案

1.说出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2.通过观察讨论,运用归纳与概括,得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3.能够利用群落的结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4.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

重点: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概念。

难点:影响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因素。

(一)新课导入

1.复习导入,提问:种群的空间结构包括哪些?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2.追问: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哪些?

(二)新课教学

1.垂直结构

(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由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

植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什么原因导致的?

(出现分层现象;由于光照导致。)

教师补充讲解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把这种分层的现象称为垂直结构。

(2)结合材料,提问: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什么条件呢?

(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

展示植物不同分层,鸟类种类不同的图片,提问:植物的垂直结构会对动物造成哪些影响?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

教师展示某草地群落水平结构的图片,讲解水平结构的概念。

展示某草原的分布图,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影响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师生共同总结。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都是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影响因素。)

(三)巩固提高。

出示热带雨林的一幅图片,学生描述动植物的分布以及导致这种分层的原因。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回顾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作业:回家搜集一下我国的立体农业资料。

高中生物教案

(1)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

(2)分类

按空间分布

按循环周期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1)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来源。

(2)冰川有储存固态水、输出液态水、以冰川融水补给其他陆地水的功能。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明显。

(3)河流水与湖泊水、地下潜水互补;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链接・注意

分析某一条河流时不但要用联系思维的方法考虑补给方式,还要考虑某一国家、大洲(含分区)的河流湖泊水文变化特征,即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来说,可以找出世界主要的大江大河进行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

3.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概念: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相变化,外因则是太阳能和重力能的作用。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过程和环节构成水循环。

(3)类型

海陆间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高中生物教案

“水分代谢”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构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1、 知识目标

(1)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3)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2、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动手、类比综

合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3、 情感目标: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

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

教学难点: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主要区别,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1、 探究教学法:它由四个环节组成:(1)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3)设计实验或演示其它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4)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2、 直观教学法: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 通过设疑引入,为讲边演示实验和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推理及综合的能力。

问:刚才看到了什么现象?(原生质层收缩于细胞壁分离开)

问:这种想象叫质壁分离。这里得“质”指的是细胞质吗?(原生质层)

问:在质壁分离过程中,液泡有什么变化?细胞液有什么变化?(液泡变小,细胞液减少,颜色加深)

问:细胞液减少,颜色加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水分减少,浓度增加造成的)

问:细胞为什么会失水?(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问:发生质壁分离以后,在细胞质和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中是空的吗?有什么物质?

问:要是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用课件动画显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

问: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在清水中,细胞为什么会复原?

问:细胞为什么会吸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

问:通过细胞的纸币分离和复原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1) 成熟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渗透系统

(2) 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小结:通过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证明了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根尖分生区时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吸水的主要方式是吸胀吸水,根毛区的细胞是形成中央液泡的成熟细胞,其吸水的主要方式是渗透吸水。

问:根毛区的细胞能进行吸胀吸水吗?

问:死亡的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吗?

根毛区的细胞吸收水分以后,要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供植物利用。

[课件动画显示植物根吸水、利用、扩散的全过程]

1、根毛区细胞 ――层层细胞――根导管

根毛区细胞――层层细胞间隙――根导管

2、根导管――茎导管――叶导管――植物体各部位

根吸收的水分只有1~5%留在植物体内,供植物利用。

根吸收的水分,除了极少一部分被植物利用以外,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经叶片表面的气孔散失掉了。通过气孔散失掉这么多的水分有其特殊的生理意义。

水分散失的意义:吸水和运输水分的主要动力

植物在一生中都需要不断地吸收水分,但是不同的植物一生需水量不同,一株向日葵一生耗水约30千克左右;一亩稻田,在整个生长期间耗水大约30万千克左右。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也不相同(如小麦一生的需水量曲线图)。这些水分绝大部分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因此如何用最少的水去获取最高的产量,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大问题。也就是说,根据不同的植物,根据不同的生长时期对水的需求量不同,进行合理灌溉,既不影响产量,又能达到节水的目的。

高中生物教案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了两年的生物学,掌握了许多基本概念和知识。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介绍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生理特性,并强调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出的重点介绍。本章节内容是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之一,因为自然界中的所有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通过对酶特性的探究和验证,我们将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理解了酶的发展历程、特性和作用等基础知识,这些知识都与我们今天的学习密切相关。他们也一定程度上反馈了上次课堂的学习质量和学生的掌握情况,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了指导。其次,在生活中,许多学生常常使用添加了酶的洗衣粉等产品,他们会产生许多问题和疑惑,比如,添加了什么类型的酶?酶在洗衣粉中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使用洗衣粉时需要注意什么?这些问题的出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了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以从这些问题入手,收集相关资料,增加信息量,提高课堂氛围。另外,我们将介绍酶的生产应用,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认识到生物学不仅是某种抽象技术、发现或者研究,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这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也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提供额外选择。

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在本节课中,我们首先会回顾上次课所学的酶的本质和作用,并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酶吗?”接着,我们将展示一些关于酶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观察学生的反应,并尝试总结他们的猜测和想法。最后,我们将通过一些案例来说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节课的生物学概念:

1、酶的特性:酶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性质。

2、酶的专一性:酶对所作用的物质有严格的选择性,一种酶只能作用于一种物质或一类分子结构相似的物质,促使其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反应产物。

3、酶的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更高效的催化能力。

4、酶的催化反应条件温和:一般情况下,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都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主要包括温度和酸碱度等。

1、通过提出一些与学习看似无关,实则蕴含奥秘的问题,例如:“你们家用什么品牌的洗衣粉?你们最喜爱的牛仔裤是如何制成的?”在得到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回到课题。

2、展示一些引人注目的图片,例如面包、啤酒等。这些图片能引起学生的无意识关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有意识关注,以此增强课堂氛围,提高学习效果。

3、教师应适当调整语言表达,尽可能使用学生能理解的专业术语,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

4、可以尝试让学生查阅有关酶的资料,并进行综合报告和展示。

本课旨在深入研究生物学的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部分的第一节:酶——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降低器。本课主要围绕酶的特性展开,包括相关的知识点、案例分析、活动建议和细胞代谢。

具体内容标准:

-备注酶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总结酶的特性;。

-向学生介绍酶的特性,并提供实例;。

-培养学生参与实验活动的能力,提高其创造性和动手实践能力。

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征。

(2)熟练掌握酶的特性及相关例子;。

2、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

(2)试图准确识别生活生产中运用酶的特性,并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总结;。

(3)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到酶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它的多样性和重要性,并注意在应用酶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其特性。同时,应当树立一个新的科学观念:生物其实离我们很近,我们也可以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2)通过学习酶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并且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勇于质疑、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学习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酶的三个特性,包括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并且学习与之相关的案例。

1.教师应该在课前收集有关酶的应用实例和图片等相关资料。

2.在课前,教师应该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酶的资料,并对他们进行指导和帮助。

十分钟。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生的行为。

教学技能。

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教案

1、概述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体会建立模型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2、举例说出细胞膜的选择透性。

3、说出膜组成成分的生理作用。

4、说出植物细胞壁的组成和生理作用。

5、能熟练把对照的方法运用到探究实验的设计中。

1.教学重点: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讨论探究实验。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引入新课。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

质膜的取材。

质膜的成分和结构的探究。

【实验探究】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

【总结】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活细胞的选择性与细胞膜有关。

细胞膜又叫质膜,为细胞把守大门的任务,物质的进出由质膜掌控。质膜有允许某种物质透过的特性,称为质膜对该物质的透性。

【讲述】质膜为什么有选择透性,这应该与质膜的结构成分有密切关系,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投影展示】人的成熟红细胞图片,

【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获得红细胞的质膜?

【讲述】。

材料一:1895年,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膜。

【投影展示】磷脂分子的结构示意图:亲水性头部和疏水性的尾部。

【提问】磷脂分子置于水中的排列形式。

【讲述】脂肪酸分子的尾部可以摇摆,使得整个磷脂分子能发生侧向滑动,所以质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提问】质膜中除了含磷脂,还有其他成分吗?

材料三:danielli和harvey分别于1931年和1935年发现细胞膜的表面张力显著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已知脂滴表面如吸附有蛋白质成分时,表面张力则降低。

材料四:1959年robertson用高锰酸钾或酸固定细胞时,电镜超薄切片中细胞膜显示出暗一亮一暗三条带。

材料五:科学家将质膜冰冻,然后将其撕裂,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撕裂面上有许多颗粒。

【提问】综合以上的结论,描述一下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讲述】另外,质膜中还含有糖类等物质。

所以,质膜的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

质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性。

【提问】细胞壁的成分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酵母菌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菌没有完整细胞核,只有核区。

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其它都有细胞壁。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回答:人的红细胞。因为该细胞成熟后只有质膜的膜结构,没有细胞核和其它结构的膜,分离容易,便于取材。

加蒸馏水,让红细胞吸水涨破,经过离心提取较纯净的质膜。

结论:根据相似相溶性原理,细胞膜的成分中有脂质中的磷脂分子。

学生讨论回答。

头部朝外,尾部朝内。

结论:质膜是由脂双层组成,并不是一层脂质物质组成的。

结论:质膜中含有蛋白质。

结论:两层蛋白质夹着中间的脂双层。

结论:这些颗粒就是镶嵌在脂双层中的蛋白质。

质膜是由脂双层和蛋白质构成的;脂双层形成基本骨架,蛋白质镶嵌在其中。

答: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作用是保护和支撑作用,相对质膜而言,细胞壁是全透性。

提高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课堂的引入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仅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协作学习的态度。

及时纠正错误,加深印象。

步步设疑,层层深入,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观察。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细胞膜和细胞壁。

一、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1、质膜的取材。

2、成分和结构。

二、细胞壁的成分和作用。

高中生物教案

1、知道新陈代谢的概念和意义;。

3、知道食物的热价和体温的相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从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上理解新陈代谢,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指导学生将生物学知识用于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三、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认识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之间辨证统一关系,渗透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新陈代谢的概念。

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生命特征,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学生学习了消化、循环、呼吸、排泄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本节课中对各项生理活动的综合分析,得知它们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联系,从而从人体结构与功能的整体性上理解新陈代谢,初步建立生物学观点,因而新陈代谢是教学重点。

新陈代谢的概念。

新陈代谢的概念涉及到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人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变,是涉及面非常广的概念。关于物质的交换,涉及食物与饮水的摄取,气体的吸入;食物残渣与废物的排出,气体的呼出。这些指的是人体与外界环境所进行的物质交换。关于体内物质的变化,涉及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涉及物质在体内的运输(包括气体的运输),涉及代谢终产物的生成等。用一节课的时间将众多的知识连成线、织成网是有相当的难度的。至于能量的交换与能量在体内的变化,更是涉及面宽且非常抽象。学生对能量的,和理解是本节主要的难点。

教学开始时总结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先对照图解,按问题顺序思考几分钟或翻看前几章的内容和插图来思考,然后教师采取逐题提问的方式来复习。可以采取让学生逐题讨论的方式来复习。复习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以新陈代谢为主线,把各部分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以免知识的简单重复、堆砌。

为了在复习中使学生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有个整体上的了解,为讲述新陈代谢概念做好辅垫,可以采用总结边画图解的方式来进行。

体温部分的教学,应该与新陈代谢过程中的能量释放紧密联系,体温首先是能量释放所维持的,其次,体温是新陈代谢进行的必要条件。教学中还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让学生自己谈出测量体温的部位和平均温度。另外,这部分教学中,还应该强调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意义。

新陈代谢概念既是本章的重点又难点,教师可先以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和人体内部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为线索,边归纳选列表(见奉章知识结构中新陈代谢过程部分),然后再归纳出新陈代谢的概念。

关于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关系,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视点教育的极好内容。但是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讲解时只要渗透二者既矛盾又统一的观点即可。也就是说让学生了解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过程就可以了,不要讲得过多、过深,更不能讲成政治课。

在讲述新陈代谢的意义时,应该联系前后各章的知识,举出一些实例来说呀新陈代谢是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例如,人体的运动系统住完成各项运动时;需要得到足够的营养和能量供应,而营养和能量的供应正是通过新陈代谢来实现的。关于新陈代谢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只是点一下,目的是引出下两章的内容,说明新陈代谢与后面知识的密切联系,因此不必要展开讲述。

由于本章教材带有复习性、总结性,牵涉的知识多,概念抽象,所以在时间上要合理安排,要把大部分时间用于新陈代谢概念的教学上。

高中生物教案

1.作为溶剂,水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________。

2.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叫________。当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会因________而发生质壁分离。细胞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中都有水的生成,在有氧呼吸中发生在________过程中,在光合作用中发生在________过程中。

1.水循环:主要路线是从地球表面通过________进入大气圈,同时又不断地从大气圈通过________回到地面。

2.酸雨:是由于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________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酸性的产物,使雨水呈酸性。

3.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受到如化肥等无机物的污染,使水生植物大量生长,造成水中生物死亡的现象。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8类:即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________、________(包括除草剂和洗涤剂)、其他矿物质和化学品、水土流失的冲击物、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等。

2. 渗透 失水 电子传递 碳反应

2.硫和氮

3.化学肥料 杀虫剂

聚焦科技扫描知识

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是同步进行并且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对于我国等发展中国家,水利的开发利用又是必须的,水利工程的实质都是为了解决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但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水利工程给环境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

1.改善水库周边环境

由于调运大量的水,使的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增大,有利于植物的大量生长,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2.防止洪涝灾害

三峡大坝的建成,有效地减轻长江洪水灾害对中游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平原湖区生态与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洪灾给人们心理造成的威胁。大坝还拦截了大量的泥沙,降低了下游湖区淤积的速度,有利于湖区对洪水的调节和蓄水。

3.改善大坝上游的航运条件

水力发电站

4.开发清洁能源——水电能

利用大坝水力发电,是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水电与火电相比,可减少燃煤、燃油对环境的污染。

然而,大型水利工程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消极或不利的影响。

5.破坏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生活环境

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单纯以水利工程建设为目的,会进一步增加水土流失的现象,如小湾水电站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

三峡大坝建成后,该地区食物链结构破坏,例如中华鲟有到长江上游产卵繁殖的习性,大坝修建正好隔断了中华鲟溯河逆流的路途,使其繁殖和生存受到严重影响。

6.改变两岸土壤特性

由于生土浅表化,加之水库两岸的渗漏使地下水升高,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沼泽化,使植物不能更好地生存,在坡度较大地区还会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7.诱发地震

地壳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而为地震创造了条件。

8.水质的变化

由于库区水流速度减慢,如果两岸生活污水、工业污水不经治理就直接排放,可能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质恶化。

1.河流湖泊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库区泥沙淤积,会影响库区及周围生物的生存。

2.河流是多种生物的栖息地和物种库

任何一条河流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交织在一起,共生共存,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

3.水利工程是人类自身发展必需的,要科学地规划、设计和管理。

纲举目张理清结构

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水利工程的实施,良好的经济条件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只有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深刻才能自觉遵守自然规律,通过合理的、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将水利工程对生态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突破难点化解疑点

1.为什么说节水比调水更重要?

探究发现: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主要靠修水库多蓄水;解决水资源空间不均,主要依靠调水。但是我国水资源问题短缺,靠修水库、建调水工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是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

调水水量有限,改变不了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紧缺的根本格局。而且缺水严重的地区,仍然存在着严重的浪费水的现象。

治理污水确实需要花很多的钱,而且还不能增加水量,但非做不可。节水,是个建设什么样社会的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我发现

2.大坝建成会导致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探究发现:(1)移民问题

关系到人的生存权和居住权的调整,是当今世界性难题。

(2)对泥沙和河道的影响

从生态学角度讲,在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道的流态发生变化,引发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导致上游泥沙淤积。

(3)水体变化带来的影响

水体容易受到污染,蒸发量增加等。

(4)对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

特别是对某些鱼类洄游的影响。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建鱼梯、鱼道,二是进行人工繁殖。

(5)地质灾害

修建大坝后可能会触发地震、崩岸、滑坡等不良地质灾害。

(6)溃坝。

我的发现

高中生物教案

1.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2.世界气温和降水的水平分布规律及主要气候类型。

3.世界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4.世界人口的增长及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的分布、世界面积大国及领土。

第一节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巩固夯实基础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陆地占29%。

分布特点: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在任何半球,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

各大陆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略呈倒三角形。

某些大陆还南北对称,某些大陆的东部边缘被一连串的岛屿群环绕,形成向东突出的岛弧。

1.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概念

一般把面积广大而完整的陆地叫做大陆,陆地被海洋分成大大小小的许多块。面积较小的陆地称为岛屿。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称为半岛。

世界最大的陆地是亚欧大陆。

世界最小的陆地是澳大利亚大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