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导语(通用17篇)

小学语文课堂导语(通用17篇)

ID:7872213

时间:2023-12-26 01:45:32

上传者:琉璃

范文范本是一种学习的资源,通过阅读和研究范本,我们可以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智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过去“以老师为中心,教育为核心”的教与学的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自主。过去不论是对课文的理解、阅读、提问、作文,都是课前老师预先设计好的,基本上是封闭的,小学教师实际上成了幼儿园的阿姨―――牵着学生向前走,显然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不论是新老教师,都认为旧的教学模式容易操作,好把握。客观上,对新的教育观念不自觉地产生了抵触情绪,对新课标的推进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形势又不容许你抱着旧观念不放。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弄懂读懂它。

国外有位专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用它来注释新教育观念有入木三分之妙。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地方。新课标把教师定位于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是参与者,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和力,没有畏惧和压抑。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体现出来了。当然,老师在课前就如何上好一堂课进行精心设计,利用一堂课去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过程,主要还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如何体现新的教育观念,是不是旧的教学模式就真的一无是处,相信很多老师都感到困惑。我认为,只要是真正体现学生去研讨,去发现,并且有所得,就是体现了新的教育观念。

其实,任何时候,课堂上都离不开教师讲、学生听,关键是你怎样讲、学生怎样听、讲的质量如何、听的效果又如何。现在流行一种问答式教学模式,一节课涉及多个问题,教师问,学生答,“答完”了下课铃也快响了。这样做就真的那样成功吗?我认为未必。课文的篇章文体不同,采用的教学方式也不同。当讲解的要讲解,当提问的要提问。例如对古典文学,你设计的问题再好,学生的'回答也很是答非所问。还有一种“分组讨论”形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几个人展开讨论,课堂十分热烈,其实学生是否真正讨论,试问教师一个人能把每个组都监控得到么?恐怕多数流于形式,我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在的一些成功的教学方法未必都适用,而旧的一些教学方法也未必都不可取。

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在教的过程中,注意发掘出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再加上教师的情感参与和调节,利用各种手段形成师生情感共鸣或学生与教材的情感交流,对学生学好语文调动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促进作用。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发掘课文内在的语言美、情感美,小学生对语言的体会往往只停留在意义上,很少去体会其内在的更深层次的意思,教师要在这方面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去发现、去体会,这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作文能力都有帮助。例如在《穷人》一课中,有一句话是:“吃的只有鱼。”结合这句话,我把“吃的只有鱼”和“吃的有鱼”,同时板书在黑板上,让同学们仔细体会一下这两句话的含义有何不同。同学们在阅读思考后,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两句话含义的区别,从而深刻体会到了桑娜一家生活的困境。就一个简单的“只”字,深刻反映了作者表达的内涵,同学们对作者使用语言的能力有了深刻的了解,提高了同学们的习作能力。

其次,要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努力感受和把握文章作者的感情基调,努力发现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感情轨迹运行,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置身于课文中,又能超然于课文之外,有语文教学的蓬勃生机与活力。可见,面对新世纪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要赢得挑战,抓住机遇,就必须进行思想观念的更新,要用正确、先进的教学观取代片面、保守的教学观,用的创造观点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

课改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看到一些地方、一些学生的“课改”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只注重表面而忽视内核、只讲究热闹而忽视效益的时候,我们有些怀念被一些人大加指责的传统教育,怀念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学。当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手段风起云涌的时候,我们应该积极呼应,积极投入,但对那些沿袭多年的“旧”,我们不能简单地一否了之,而应冷静反思,精选慎取,那些历史的积淀其实有些是永葆活力、永具魅力,我们不能用简单的一句话就否定旧的教学方法。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吸引学生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那么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堂都有哪些随笔呢?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堂,希望你喜欢。

一年级孩子天真可爱,刚开始上课时,根本不知道课堂纪律,于是我思考怎样才能低年级的课堂纪律。

一、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们刚刚踏入校园进行正规化的学习。先把规矩给他们定下来,赏罚要分明,利用好前半节课,后半节课可以做练习或者游戏,不要把教学内容安排的过多,以免学生疲惫不堪,不仅没学到你意想中的知识,还使他们在下一节课中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材入手,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我们可以做一些小奖品,比如小红旗,小红花等鲜艳可爱的东西。在上课前,可以这样说:“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喜欢吗?如果今天谁上课坐的最端正,发言最积极,不做小动作,不说悄悄话,老师就奖给他。比比看,今天谁能得到小红花。”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课堂形式灵活多变,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课堂形式单一,很容易造成学生身心疲劳,从而转移注意力。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要想方设法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如:课堂上的小游戏、小表演、猜。

谜语。

小活动等这些环节都能很好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而且可以根据每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小活动是最好的,能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当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时候可以运用事先约定好的一些口令组织教学。同时还要要求一年级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一年级学生年纪小,自我控制力差,情绪易激动,即使是一点小事也往往让他们兴奋半天,其行为突出表现为:拍桌子砸笔盒大呼小叫拍手离开座位跳跃等,所以教师要在突发事件刚出现苗头时,就及时给予转化或制止。具体做法是:教师说“123”,学生马上作出回答“请坐端”师:“12”生:“安静”“小眼睛”“看黑板”等。也可自编儿歌激发学生兴趣组织教学。如:“上课铃声响,安静等待老师进课堂。”(教育学生不要大声喧哗);“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耳朵耳朵看哪里?耳朵耳朵在听讲。”课程进行一半时可以活动一下如:……“点一点,摇一摇,拍一拍,扭一扭,笑一笑,哈哈哈,坐坐好。”小朋友对“笑一笑,哈哈哈”特别感兴趣,当说“坐会好”时,都坐得很好了。教师和学生一唱一和对儿歌,既简单,又很有节奏感。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走神的机会。我们要认识到在一年级课堂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抓好纪律的关键。你要求学生做的每一件事,必须事先让他们清楚。然后,我们需要的是足够的耐心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让孩子知道你要他们做什么,怎么做,先怎样再怎样,哪怕是放几个学具,放哪儿,怎么放,都要说清楚。一开始的细致对以后的教学会非常有用。

三、老师讲课时要使用儿童化语言。

一年级孩子不同于大学生,只要老师讲清要求就行,他们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做事凭兴趣。比如做连线题,如果老师说让我们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学生一听肯定会感兴趣。如果哪个学生找错了或还没有找到朋友,老师说:“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帮他?”学生听了觉得很亲切,他们很喜欢听这种语气,老师用这种儿童的语气跟学生说话,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总之一定得蹲下与孩子们说话。

四、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一年级的孩子也不例外,最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一听到表扬就会有更好的表现。在课堂中,教师要及时表扬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同学受到感染。当学生回答正确完整,老师即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可以说“你真棒”“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说得真好”等,为了带动其他学生,老师这时可以抓住时机说:“还有谁能像他那样说?”要是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如“你坐下再想想,下次你一定能行”等,也可以用“掌声”或“送小红花”等方法鼓励他们,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希望和鼓励,体会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更加坚定学习的自信和勇气。总之,组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能否吸引学生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不断实践总结,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达到最优最佳的教学效果。

最后要强调的是,在做好以上几点的同时,教师要吃透教材内容,了解教学大纲,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上好每一节课,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集中注意力,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紧凑性,要注意教师口语表达的艺术性。每上完一个单元都要对该单元进行一次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予以弥补。对学生学习上的点滴进步,要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从不自觉学习转变到自觉学习上来,学生学习才能有所进步,一年级的语文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总之一句话:爱心+耐心+细心。

一年级孩子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组织好课堂教学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课堂教学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该怎样组织好学生,使其在教师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学习呢?以下是我对一年级组织课堂教学的几点想法和做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们刚刚踏入校园进行正规化的学习。先把规矩给他们定下来,赏罚要分明,利用好前半节课,后半节课可以做练习或者游戏,不要把教学内容安排的过多,以免学生疲惫不堪,不仅没学到你意想中的知识,还使他们在下一节课中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材入手,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我们可以做一些小奖品,比如小红旗,小红花等鲜艳可爱的东西。在上课前,可以这样说:“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喜欢吗?如果今天谁上课坐的最端正,发言最积极,不做小动作,不说悄悄话,老师就奖给他。比比看,今天谁能得到小红花。”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学生在"玩"中学语文,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在识字方面,这一学期学生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

字典。

学习利用汉字的表意特点来分析字形并对认字方法有比较系统的归纳整理学生基本上都学会了运用不同的认字方法来独立识字。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将学生引领到生活当中去识字激起学生识字的极大热情。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整体识记生字提倡个性化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寻找出自己认为最有效的识字方法通过不断的求异激活学生思维“玩”出价值。如“闯”字的识字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只马跑进门了。”“不是这是马儿被关住了失去了自由想冲出门到外面呼吸新鲜的空气。”有的学生说:“这是“门”跟门有关系就是冲进门或冲出门的意思”……一个字有多种识记方法:看字形认字、根据部首猜字义等等学生在发散思维的“玩”中学得快乐。再如用画画的方法记一记会意字;将所学的字、词贴在家中的实物上“复现”;将课外识记的字剪一剪、贴一贴制成“小报”;在班级中评选出“识字大王”等方法、活动都为学生识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玩"法。

二、课堂形式灵活多变,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课堂形式单一,很容易造成学生身心疲劳,从而转移注意力。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要想方设法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如:课堂上的小游戏、小表演、猜谜语、小活动等这些环节都能很好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而且可以根据每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小活动是最好的,能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当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时候可以运用事先约定好的一些口令组织教学。同时还要要求一年级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一年级学生年纪小,自我控制力差,情绪易激动,即使是一点小事也往往让他们兴奋半天,其行为突出表现为:拍桌子、砸笔盒、大呼小叫、拍手、离开座位跳跃等,所以教师要在突发事件刚出现苗头时,就及时给予转化或制止。具体做法是:教师说“1、2、3”,学生马上作出回答“请坐端”师:“1、2”生:“安静”、“小眼睛”“看黑板”等。也可自编儿歌激发学生兴趣、组织教学。如:“上课铃声响,安静等待老师进课堂。”(教育学生不要大声喧哗);“耳朵耳朵看哪里?耳朵耳朵在听讲。”课程进行一半时可以活动一下如:……“点一点,摇一摇,拍一拍,扭一扭,笑一笑,哈哈哈,坐坐好。”小朋友对“笑一笑,哈哈哈”特别感兴趣,当说“坐会好”时,都坐得很好了。教师和学生一唱一和对儿歌,既简单,又很有节奏感。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走神的机会。我们要认识到在一年级课堂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抓好纪律的关键。你要求学生做的每一件事,必须事先让他们清楚。然后,我们需要的是足够的耐心、细心,让孩子知道你要他们做什么,怎么做,先怎样再怎样,哪怕是放几个学具,放哪儿,怎么放,都要说清楚。一开始的细致对以后的教学会非常有用。

三、老师讲课时要使用儿童化语言。

和一年级的孩子呆在一起,我重新认识了什么是天真、活泼。他们那没有修饰,没有掩饰过的情感不由自主的言溢于表。对于小学老师来说,更应该尊重和善待孩子的天真。如我在教象形字“禾”时,孩子问“为什么禾苗的穗是往下垂的,我们这个字却不那样写呢?为什么会发明象形字呢?”这样一问下面的孩子都哄动了。对于孩子的这些问题我首先给予肯定,表扬了他善于思考,并给他们讲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鼓励他们以后自己去发现探索。如果这个时候老师因为赶进度生气或者直接不答的话,或许以后孩子的探索精神就从此夭折了。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简单、质朴。

一年级孩子不同于大学生,只要老师讲清要求就行,他们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做事凭兴趣。比如做连线题,如果老师说让我们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学生一听肯定会感兴趣。如果哪个学生找错了或还没有找到朋友,老师说:“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帮他?”学生听了觉得很亲切,他们很喜欢听这种语气,老师用这种儿童的语气跟学生说话,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总之,一定得蹲下与孩子们说话。因此在课堂中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对学生循循善诱,对学生对老师都有益处,作为教师应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形象!

四、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一年级的孩子也不例外,最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一听到表扬就会有更好的表现。在课堂中,教师要及时表扬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同学受到感染。当学生回答正确完整,老师即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可以说“你真棒”“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说得真好”等,为了带动其他学生,老师这时可以抓住时机说:“还有谁能像他那样说?”要是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如“你坐下再想想,下次你一定能行”等,也可以用“掌声”或“送小红花”等方法鼓励他们,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希望和鼓励,体会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更加坚定学习的自信和勇气。

总之,组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能否吸引学生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不断实践总结,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达到最优最佳的教学效果。

最后要强调的是,在做好以上几点的同时,教师要吃透教材内容,了解教学大纲,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上好每一节课,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集中注意力,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紧凑性,要注意教师口语表达的艺术性。每上完一个单元都要对该单元进行一次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予以弥补。对学生学习上的点滴进步,要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从不自觉学习转变到自觉学习上来,学生学习才能有所进步,一年级的语文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小学生对教师的某些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理解到一定的高度,但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好问的习惯;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总结

根据教体局的统一安排,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竞赛3月22日开始,3月29日结束,期间有33位各单位选拔来的优秀教师汇报了他们对新教材的认识的处理。现从两个方面总结如下:

(1)参赛教师基本上都是新面孔,是在新课程实验中涌现出来的教学新秀,他们理念新,素质高,角色定位准确,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二年级这个学习的特殊阶段把握较好,注意了复习和教学新知相结合,注意了逐步由识字向读写的过渡,注意了习惯的连续培养。对同一内容的处理各有千秋,使人明显感到,课堂上离“教参”渐“远”,离学生更近,在组织中激发兴趣,在参与中因势利导,在评价中总结方法,学生学习环境更为宽松,主体性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自主体验,有效合作,探究创新在课堂上随处可见,惜时增效、轻负高效的教育思想也得到较为充分的贯彻。

(2)这次活动的评委仍和过去一样,由教学骨干和教研员共同担任。23位评委大多数参加了去年的教学竞赛,是我市新课程实验的排头兵,他们用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看待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既是评判者,又是学习者。在当天最后一位教师教学完毕,大家坐在一起,交流感受,总结得失,独立打分,并且都写出了文字总结,我们相信赛讲中教师的经验首先会很快在评委们所在的学校推广。

(3)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进行,我们的教学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只是二年级学生,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比过去更浓了,思维更活跃了,爱读书了,爱写字了,爱积累了,敢于发言,特别是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学习感受,能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甚至还能给老师出一点“难题”。教改着眼于学生,落脚于学生,由此我们对今后的实验更加充满了信心。

(4)教学竞赛不是只为了给参赛教师分出个名次,而是要通过活动推动和引导我们整个实验能有效的向纵深进行,这是主办者的意图,也是广大教师的愿望。从第一天开始,就有大批来自各乡镇及局直学校的老师踊跃听课,我们既为这种现象高兴,同时也为安置他们做了不少工作,好几天都是人满为患。听课秩序井然,他们认真的做记录,不但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还特别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有时也积极参与了教学互动。除了主办学校的老师上完课就赶来听课外,尹庄、焦村等地的老师积极性更高。在市一小赛点我们发现,有不少人是站着听课,还有人在连站都没有地方时,又匆匆赶往实验小学去听数学课。

要遵照语文教学的规律办事,不能随心所欲的搞教学“拼盘”。比较突出的表现是有的教师故意的混淆了课时的概念,取第一课时之头,用第二课时之尾,用意十分清楚,是想展示自己创设情境和拓展训练的水平,想给听者一个“亮点”,殊不知这样做违背了学习的规律,淡化了教学的主体,其实也不会收到多少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方法

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很多精彩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完成的。介绍史实,既能让学生了解写作的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思想教育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时,我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入手:

1935年5月底,红军北上抗日,来到大渡河边。先头部队已攻占了安顺场,并缴获了两条渡船,仅靠两条船,几万红军是渡不过河的。大渡河水流湍急,没法架桥,当时国x党反动派的军队围追堵截红军,扬言要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边。为了北上抗日,工农红军必须迅速渡过大渡河,粉碎敌人的前后夹击、四面合围的阴谋。所以只有飞速夺下泸定桥,才能避免重大伤亡,继续北上抗日。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青少年。如果说教师能有效地利用这一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方法运用到教学上,通过设置疑难,引起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导入新课。通过有目的,有方向的设置疑问,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化学生释疑而探索的心态。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丢弃一切私心杂念,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如我在教《金色的鱼钩》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这样一个普普通通鱼钩,它已经长满红锈,却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鱼钩有着怎样的感人故事发生呢?”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时,注重以情感人,用情意盎然的导语导入新课,能感染学生,也会产生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利用引人入胜的幻灯、录音、录像、计算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也可以通过讲故事、听音乐、背诵古诗、讲笑话等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景,渲染气氛,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想,产生共鸣,未入其文,先动其心,激励学生进入新的教学情景。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抒情性文章的教学。

文学独白就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就是教师课前酝酿感情的一种难以自禁的倾泻,它让人深思,让人警醒,让人振奋,极富魅力的语言表达,很容易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这种方法就是在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三言两语直切正题。如:在教学《鲸》一课时,我采用了这种导入法:“鲸这种动物,同学们可能在电视或电影中亲眼目睹过。但它到底有多大,分为几类,吃什么食物,怎样睡觉,怎样生长呢?同学们学了《鲸》这篇课文后就会有所了解。下面我们默读这篇课文。”

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源泉,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这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的欲望。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然后出示用水彩画画成的动画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惊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交流说到它吃苍蝇、蚊子后,教师趁机说:“壁虎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学生惊奇地说:“哎呀,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地找到了答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种导入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即用已知知识做铺垫,促进知识的延伸,顺势过渡。这种方法注重知识衔接,一举多得,极有实用价值。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的导入也是如此。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虽是短短的几分钟,引人入胜的导语却如渔人手中的“网”,总系全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给学生以知识和美的享受。让我们从精彩的导入迈向成功课堂的殿堂。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师:上一节课,我们大致疏通了《赤壁赋》的文意,解决了一些重点字词的意思。掌握了这些,只是为进一步学习《赤壁赋》打下了基础,因为这篇文章是苏轼的代表作,是一篇千古“文赋”,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究的东西很多。有人从中分析苏轼的人格品质,有人由此追溯苏轼当年所经历的政治斗争,有人伴文就如和苏轼一起探讨广阔的宇宙和无垠的时空以及渺小的人类。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感受一下苏轼在这篇文赋里所融注的情感。

生:间接抒情。

师:间接抒情又分为议论抒情和……。

生:描写抒情、叙述抒情。

师:通俗地说就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等的叙述、描写和评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作者在文中所设置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为抒情服务的。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体会苏轼是怎样巧妙地把自己的情感融注在人、事、景物中的。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地自读课文,将你认为能体现苏轼的情感的文段找出来,在旁边写上批注。

生读文章,师巡视指导。

生:请大家看这一段:“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一段是描写客人听到苏轼的歌声时所和的音乐,这个音乐非常的悲凉,像是一个人在埋怨,在思慕,在哭泣,在诉说,作者还夸张地说音乐使幽壑里的蛟龙都无法安生,使孤舟上的寡妇更感身世的悲凉,哭了起来。我觉得苏轼是想通过这段对箫声的描写来反映他自己的处境非常的悲凉。

生:因为我看过有关的资料,说这里的“客”其实就是当时政治失意而又悲观的苏轼自己,是作者潜意识里的自己。

师:你是个会学习的人,知道自己去查阅资料。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尤其是古文言文的学习中,查阅相关资料是非常必要的。

生:我接着他刚才的问题。他说刚才的这段对箫声的描写反映了苏轼悲凉的心情,除了刚才的解释,我们还可以这么理解:这个箫声是“倚歌而和”的,箫声悲凉,是因为歌声悲凉,而歌声是来自苏轼的。说明苏轼所唱之歌就已经有悲凉的感觉在里边了。

生:不是真正的“乐”。

教师板书:“乐”非真“乐”。

师:表面在写乐,其实在写“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乐景写哀情”……。

生:使“哀情更哀”。

师:可不是!苏轼连自己以为“乐甚”的情形下都唱出了让人落泪的歌,唱歌的时候都是这么地不痛快,平时是怎么样的?可想而知了。那么,课文中还有没有类似的抒情方式,我们大家再找一找。

生:第一自然段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一句也有这种味道。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结合书下的注视,苏轼当时所“诵”、所“歌”的《月出》这首诗,是描写一个男子在月下思念自己意中人的诗歌,仿佛那个意中人就在月亮之中,可是他永远得不到,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思念。所以这里的描写也有“悲”的意思。

师:很好,结合书下注释,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习惯。尤其是学习古诗文,因为文章离我们的年代久远,一些字词在在流川和使用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当然,还因为我们对古代文化知识的匮乏,我们更不能忽视的作用,他们是我们正确理解文章的'得力助手,是教科书的编写者辛辛苦苦地找来帮助我们学习的,你看,很多时候,书下的注释和文章所占篇幅一样,可见它的作用非同小可了。还有一个关涉到你们切身利益的事情就是:书下的注释常常出现在考卷中。

我还要补充一点,其实这里的“明月”、“窈窕之女”我们也可以将她理解成是苏轼美好的政治理想,可是这种政治理想却因为当权派的阻挠无法实现,这样,这种寄托在明月中的愁思就更深沉了。古代的文章,因为政治斗争,又因为常常牵扯到“文字狱”,所以文人们都小心翼翼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尤其是对当局不满的思想。好了,我们接着交流我们对文章的理解。

生:我觉得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很美,这些景色描写反衬出苏轼的心情非常愉悦。

师:很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请你先将景物描写的句子给大家读一遍。

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生读,师板书: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师:请你谈谈苏轼是怎样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把他的愉悦心情表达出来的?

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句,描写了一种清风轻拂人面,江上风平浪静的宁静、优美的环境,而这应该是作者内心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既是对当时明月当空的真实写照,我想作者可能还想通过月亮的“徘徊”反衬人间的美景,你看月下赤壁是多么的美好,连月亮都舍不得离去。而“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句描写了一种白露“横跨”江面,而水光与天色溶为一体的朦胧美,使人陶醉。

生:都不是。是白茫茫的雾气的意思。那把“横跨”改为“笼罩”或者“弥漫”吧。

生查字典,师巡视。

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把字典对“横跨”的解释念一下。

生:“横跨”有两个意思,

1.在…上形成拱形;从一个界限展开、伸展或延伸到另一界限。如:一道彩虹横跨湖上;2.跨越(如距离,时间,空间),如:一座古代桥梁横跨这条河流。

师:请同学仔细分析,这两个解释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结合例句来思考。

生:……。

生:好像不能。

师:那就是雾与江融为一体了。我们既用上“横”字,又能把当时的情形准确地表达出来的话,应该用一个什么词语好呢?你还是可以借助字典。大家讨论一下。

生讨论,师巡视。

师:我需要一个词语。

生:横贯。

师:理由?

师板书:横跨、横贯。

生:“横贯”就是横向贯穿的意思。这样,既有横向的空间感,也有雾与江融为一体的画面感。

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荆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一段表现了苏轼功业难在,英雄易逝的感叹。

师:能不能说的具体一点?

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出自曹操的《短歌行》,说的是人才无所适从的无奈,苏轼借用在这里的目的也是为了表达自己这个人才不被朝廷重用反而屡遭贬斥的压抑和苦闷。紧接着说的是曹操败于周瑜的惨况,与当年的霸气和英雄业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具有悲剧意识。

生:关于赤壁之战的文字应该沉重一下,后边写曹操的英雄形象的应该豪迈一些。

师:好!请你试着将这种感觉读出来,其他同学也想一想怎么该怎么读。

生读课文,前面的文字低沉,后边铿锵有力。

师:读的不错,基本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基调。可是我有个建议,如果把“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荆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这些文字读的不但铿锵有力,而且语速加快一些,是不是会更好?大家还要注意“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句话的感情转变,这里是一种感叹,而且是一种反问的语气,要慢下来。大家试着读一读。

生读课文,师范读,生再读课文。

师:第二个问题:我刚才发现这一段里也有一个“横”字,我想听听大家对这个“横”字的理解,请大家先把这个字所在的句子找出来。

生:“横槊赋诗”。

师:谁来说一说?

生:注释上说是“横握长矛赋《短歌行》诗”。

师:我觉得这个注释有点局限了,我们把这个解释还原成一幅画,我总觉得这个画面有些呆板和单调,可能没有把苏轼对曹操这个人物的感情写出来。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

生:他能文能武,文武双全。

师:那苏轼要说的仅是“横握长矛赋《短歌行》诗”这样一件事吗?

生:不是,这只是一个缩影。

师:还有,他只是“横握”着长矛吗?在如此壮观激烈的生死之战中,这个动作好像有点僵硬。

生:应该是“纵横”的意思,“纵横天下”,驰骋疆场。“槊”也只是一种兵器的代表。

师:好!好!那我们接着往后看,还有哪些句子中包含苏轼的情感,我们把它们找出来。

生:“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一段表达了苏轼对于人生短暂、个体渺小以及仙愿难成的感慨,是一种个体面对广袤的宇宙和无穷的时空时常有的感慨。

师:你有哲学家的气质。这段话我觉得很熟悉,好像我们学过的那篇文章中也有类似的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生:“……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出自——。

生:张岱:《湖心亭看雪》。

师:你看,多相似呀,舟小,人更小。

师板书:舟:一叶、一芥。

人:两三粒、一粟。

师:那,就一直这样悲下去了吗?

生:不是。

师:是就不是苏轼了。苏轼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政治失意者,不会赢得后人如此多的赞誉了。我们具体看一看。大家先一起把最后一段话读一遍。

师生齐读课文。

生自读课文,师巡视。

师:好。我们一起来总结。

生:第一对是“变者”和“不变者”。

师:可不可以再简练些?

生:“变”与“不变”。

师板书:“变”与“不变”。

师:你再具体谈谈,“变”的是什么?“不变”又指什么?

生:从“变”的方面来说,“逝者如斯”,一切就像这眼前的水一样,从来没有停止过向前流去,谁也阻挡不了,“盈虚者如彼”,月亮也按照它自己的规律一直阴晴圆缺,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有丝毫的改变,而从“不变”的角度来说,“而未尝往也”,“水”还是水,无论怎样变幻,它仍然是这条江里的水,“而卒末消长也”,而月亮,穿越了多少时空,它仍然是哪个月亮,没有丝毫的缺损或者增长。

师:说的多好啊!可是为什么不说完?留着我说是不是,那我说吧:“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一句是一个结论性的句子,把从眼前的“水”与“月”中得出的道理普遍化了,谈到了“天地万物”,包括作者自己,都是一个“变”与“不变”的结合体,时刻在变化,但又终将归于永恒。那作者要通过“变”与“不变”表达什么啊?试着说一说。

生:从“而又何羡乎?”这一句可以看出苏轼将自己融于宇宙万物间,在他眼里,自己和眼前的水、月、乃至万物都是一样,既时刻变化,又归于永恒,没有什么可羡慕的,非常的旷达。

师:很好。我们接着看下一对矛盾。谁来试着说一说。

生:“取”与“不取”。

师板书:“取”与“不取”。

师:来,你分析一下。

生:“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一句是“取”。

师:不是说“虽一毫而莫取”吗?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万物,一切都有他们自己的主人,如果不是你的东西,你想“取”,据为己有,反而什么都得不到。

师:你我注定无缘,强求也没用。

生笑。

师:接着说。

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说的是“不取”,作者不刻意地去追求身外之物,陶醉在大自然的“清风”、“明月”之中,而这些东西,恰好是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可以随时随地供我们享用,作者完全醉身于大自然之中了。

师:“不取”反而比“取”得到的更多。

我们上面所说的都是在挖掘文字中潜藏的感情,这些我们前面说了,都称为间接抒情,《赤壁赋》这篇文章中有没有直接抒情的文字啊?请同学们首先将文章中文章中明显地表达情感的句子找出来,分别有哪些?请同学们按照顺序来说。

生:“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苏子愀然。”“客喜而笑”。

师板书:

“饮酒乐甚”——“苏子愀然。”——“客喜而笑”。

师: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其实这是这篇文章的情感变化过程,我们各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三个短语。

生:“乐、悲、乐”。

师板书:“饮酒乐甚”——“苏子愀然。”——“客喜而笑”。

(乐)(悲)(乐)。

师:很好。而且我们知道“饮酒乐甚”时的“乐非真乐”,“愀然”之后的“悲”是真悲,直到后来通过对宇宙万物之间的“变与不变”、“取与不取”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苏轼才真正“乐”了,终于敞开胸怀,一醉方休,“相与枕藉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板书:“饮酒乐甚”——“苏子愀然。”——“客喜而笑”。

(乐)(悲)(乐)。

(乐非真乐)(悲为真悲)(乐为真乐)。

师:关于《赤壁赋》这篇文章,我们暂时学到这里,但是这篇文章的可探讨之处,不仅于此,有兴趣的同学下去可以自己找找其他的资料看看。有一本书、一篇文章我推荐大家读一读,或许对这篇文章会有更深的理解:

师板书: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小学语文课堂设计

3、 学生在阅读中应学会尊重事实,遇事多动脑子想想,有自己的主见,不能盲目的随从别人的意见。

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课文中角色的语气,在朗读中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小猪最终把小花猫画成了一只大怪物。

两课时

.课件、画、词语卡片

19、小猪画画(齐读课题)

学生认识课题中的“猪”字,并读准翘舌音。

教师范读课文

师:小朋友想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朋友听吗?

学生自己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读懂。把课文中的生字画出来多读几遍。

师:谁能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教师出示“结果”(一张大怪物的画)随机认识词语“结果”、“一张”板书:大怪物

师问:小猪为什么会画这么一只怪物呢?

生:(因为小猪听了小松鼠、小山羊、小的鹅的建议)

小松鼠给小猪提了什么建议?

生读小松鼠的话。

教师出示.课件:小松鼠

师:你觉得小松鼠的尾巴长得怎么样?

生:小松鼠的尾巴确实又大又好看。

小松鼠这时是在炫耀自己的长处,你们想想哪些词语要读得重一些?

学生思索后再读

“你看,我的尾巴又大又好看,应该把猪的尾巴画大一些?

学生集体练习读

出示词语卡认识:应该 大些

师:小猪认真想过小松鼠的话吗?

生:没有。

师: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

学生通过课文语句理解“马上”一词:“马上”说明小猪心里想了吗?

生:小猪想都不想,拿起笔就画。

学生用“马上”一词练习说话

看图认识词语:又大又粗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讨论一下课文怎样读,小山羊的话对吗?为什么?

出示.课件,检查学习效果:

推荐朗读小能手读小山羊的话。

师:你为什么把多神气读得重呀?

生:小山羊的角的确很神气,它在夸耀自己的长处,挺骄傲的。所以语气在自己的长处上要重一些。

随机认识词语“神气”“一对角”

师:小山羊的话对不对?为什么?

生回答

师:小猪想过小山羊的话吗?你从哪个词知道?

学生找了出“连忙”一词。

师:这个词和前面所学的哪个词意思相近?

学生练习用“连忙”说句话。

指名学生读小白鹅的话。

出示.课件,教师引导理解小白鹅的心理:小白鹅最欣赏的就是它的翅膀,可眼见小猪的画上没有自己最美的部分,又急又得意。

学生再读,师生评议

你看,我的翅膀多漂亮,给猫加上一对翅膀该多美呀!

认识词语:一对翅膀 漂亮 加上

师:小猪还是没作过多的细想,就怎样做?

学生了解近义词:连忙、马上、立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探索的欲望。如此同时,我们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学《荷花》这篇课文时,我创设了以下几个问题不把学生带入情境。.荷花开得怎样?长得怎样?形状和颜色怎样?白荷花刚开、全开和没开时各是什么样子?.满地的白荷花开得怎样?.图上除了荷花、荷叶还有什么?想想它们与荷花有什么关系。学生会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进行深入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中我们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但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但教师在设计或选用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的作用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同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他人合作,与老师交流……我认为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说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大部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自己质疑并解疑的。但是,对那些差生的学习情况不容忽略,也要予以关爱,进行协调,对他们遇到的个别问题要进行个别解决,以此促进差生的学习进程,让全班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发展,都能分享收获学习成果的喜悦。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课堂的气之所在。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研读就是要扣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以语言为介、以情感为媒,在浓浓的研读中,我们能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素养。

总之,“有效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有效教学。关于有效教学,仁智互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的学者认为,凡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有的学者则认为,让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发展良好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检验是否“有效教学”,当然是再正确不过的了,这也是最终标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当前,一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平时课前准备不足。他们的课前准备简单,只限于读读参考,写写教案。写教案多数也是为了应付检查。开学初,买来各类精选教案,不假思索,全盘抄袭。有的甚至连原本中因疏漏造成的个别失误也照抄不误。不仅全然脱离了自己的教学实际,而且丢开了新课程标准、教材、单元等必不可少的深钻细究、课前反思,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徒劳无功,没有实效。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

一、学生课前预习的准备。

二、教学理念的准备。

三、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的准备。

四、教学设计的准备。

五、教学和学具的准备。这五种准备中,其它四种准备是教学设计准备的基础。教学设计是课前准备的关键。

1、有明确的价值追求,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要以”三维目标“为中心设计。

3、要重视双基,重视能够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4、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习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只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以上五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就有了保障。

虽然新课程改革在我市已推行了四年,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在不断的改变着,但有一部分教师的转变力度不大。课堂依然存在着以“教师主宰课堂“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以分析讲解为主要形式,采取灌输式,课程改革流于形式。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发挥,只是被动的听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一部分学生还有厌学的心理。课堂教学效率可想而知。面对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农村教师要彻底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眼花缭乱的教法改革成果中,有选择地引进和吸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多数较为朴实。他们非常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他们了解、熟悉教材、学生。在选择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从自身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一切从实际,从学的本质,从学的精神上出发,把着眼点放在教法的实效性和学法的指导上来。朴实的农村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朴实的方法结出扎实的硕果。

语文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在学生的心中比较抽象模糊,难以理解和运用。在我们农村小学的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完成所有课文的教学。这样单一的教学手段,如果每节课在再面对同样的教学程序,同样的学习方法,那就会更觉得单调,甚至会觉得枯燥。学习兴趣难以激发,课堂效率难以提高。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还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现代教育技术。用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充分展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兴趣,获得对语文知识的整体感知,培养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事业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显而易见,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那么要想使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做保证,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条件是教师的高素质。

课程改革主要是思想理念和教材教法的改革。有了好的教材以后,就要精心地钻研教材,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通过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建立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使得我们的教育质量尽可能地提高。走进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独奏者转向伴奏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策略也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而对于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应具备以下方面的基本素质。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现今,教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程改革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教师。

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应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第一,要求教师要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资源,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教师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如,进行课文《四个太阳》教学时,光用你的三寸不烂之舌向学生讲述四种季节的太阳给大地带来的好处,是远远不够的,何不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在自己的感知世界里去感受作者的心愿和四季美丽的景色呢?广阔的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课堂。第二,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语文教学模式。教师绝对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要与学生“亲密接触”,甚至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这样,你才有资格做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引导者、辅导者。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指导时,教材作为阅读的范例,你是逐篇教会学生读,还是教给学生读的方式方法,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读:朗朗地读、默读、品读、美读、诵读呢?笔者认为:前者走入了“高投入,低产出”的死胡同,滋长了学生学习的惰性,泯灭了创造性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后者则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再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今天,已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时代了,信息时代的快节奏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的理论修养,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要有与时俱进、创一流业绩的不懈追求,永操教育者的青春。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广泛涉猎以求“博”,学习业务以求“专”,加强教研以求“精”,科研开路以求“新”。还要向我们的教育对象学习,以求师生共进,教学相长。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探究式学习,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语文教学活动长期以来主要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记忆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这种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单一、被动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司马光砸缸》一课时,引导学生探究当孩子掉进水缸爬不出来,情势十分危急时,司马光除了用砸缸的办法救伙伴以外,还可以有哪些办法使孩子获救?于是乎,学生想出众多的办法与司马光的办法相比较、选择。经过讨论探究,学生就会自然明白,在当时的特定形势下,只有司马光的办法才是最佳的。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将众多的假设集中而求出解决问题现实方案的能力。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这决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为了热闹而装点花瓶。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小学语文课上,学生面对《海底世界》这一课的插图向老师提出疑问:“章鱼不是10条腿吗?怎么书上只画了6条?”还有的学生说:“书上说章鱼是软件动物,可是高级贝类科学界对此还有分歧呢。”这些难道不令人吃惊吗?我们都吃过章鱼,但从来没注意到它有几只触手,更不注重科学界对章鱼的分类还有分歧。虽然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但他能向教材挑战,这就难能可贵了。中国的语文教学这些年来,遭到非议不少,尤其形式主义现象严重,读书不给时,训练不落实,目标不现实,基础不扎实。因此,造成教学走入误区,陷入低谷。而诱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注入学习情感,利用学习意志,这将是我们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长期以来,语文课堂只是教师的“讲坛”,学生习惯了做忠实的听众。在听讲和繁琐的一问一答中,学生慢慢地丢失了说的欲望、学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形成了“死读书、读死书”,“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可悲局面。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几乎为零。而当今这个“适者生存”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光有理论知识是寸步难行的,我们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所以,我们应从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那就从母语课堂教学中开始吧!“抱着的孩子长不大!”我们要真正解放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淡化语文教师的表演欲,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为注意力,学习的人才能保持心里不跑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见注意力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现代教育技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显现在显示屏上的课件不仅将学生从单调的“黑白世界”(即黑板和粉笔)带入了绚丽的彩色世界,而且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动态,富有表现力,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极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笔者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就利用了多媒体为孩子播放了后羿射日的有趣传说。动画片的形式锁住了孩子的视线,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讲解设计

(出示:一个大苹果。)

生(异口同声):苹果。

师:那你猜猜这个苹果的味道会如何呢?

生a:甜甜的。

生b:脆脆的。

生c:甜里透着酸,酸里透着甜!

师:我看见许多小朋友在直吞口水了。那你看过苹果长在树上的样子吗?

生a:我看过。奶奶家有一大片苹果园,我经常去那儿玩,尤其是秋天到了,苹果就像一个个小灯笼一样挂在树上,很美。

生b:我在电视上看过苹果林,红红的苹果从绿叶中露出小脑袋来,很可

师:老师前几天回来的时候也经过一大片丰收在望的果林。并把它们拍了下来。

(出示课件:结满红苹果的苹果园。)

师:小朋友们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看到的苹果林是什么样的?

(生在小组内交流)

(出示课件:苹果落地的画面,并出示课题《苹果落地》)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苹果落地》,请小朋友齐读课题。

师:看到苹果落地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a:苹果熟透了,是苹果?

师:哦,看来《植物妈妈的确有办法》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生b:苹果宝宝太调皮了,想到地上打个滚。就像《葫芦兄弟》里的.七兄弟一样!

生(齐):想。

师:答案就在课文中,读读课文你就知道啦!老师相信你初读课文的时候一定会想办法读准字音,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有的用手指着读,有的翻字典查字,有的问同学、问老师生字读音。)

师:刚才在读的时候,老师发现咱们同学读得非常投入,生字现在还有困难吗?

生:没有!

师:那现在同桌合作,互相检查课文读得是否准确、流利,如果你觉得他读得非常准确,还挺流利的,你就在课文的题目旁边奖励他三个大苹果。如果觉得他有什么缺点,那你就给他提出来,帮他改正!

(生同桌合作,互相检查读课文的情况)

师:得到三个大苹果的小朋友起立。

(五六个学生站起来)

师:真棒!老师想检验一下你读书的水平,先给课文标上自然段,站着的小朋友爱读哪一小节就大声读!

(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谁能读得更棒?那更棒的小朋友请起立!

小学语文课堂考核总结

时间毫不停息地走着,我担任一年级(5)班的班主任以及本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也一个学期了,我也在迅速地成长着。这一个学期的工作给了我很多磨练的机会。在工作中,我不断的反思着自己,努力使自己不会愧对于教师这个神圣的职责。现总结自己的教学工作如下:

本学期,我坚决落实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计划,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认真完成各项任务,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自身素质的提高

1、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参加学校、组内组织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教学注重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注重尊重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虚心请教

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向同组老师学习。开学一段时间,坚持每天听年级组长周老师的.课,以便尽快掌握一年级的新的教育教学的方法,把握好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自己遇到不够明白的地方虚心向组内老师请教。平时作业的布置都向组内老师请教,得到了组内老师的好评。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上好每一节课:

充分利用资源,为自己上课作好准备。同时,我经常上网寻找有关的教学资源,如课件、教案、教学实录、教学经验论文等,与年级老师共享,从而不断为自己的教学水平“充电”。

二、具体教学工作

(一)打好汉语拼音知识的基础

汉语拼音知识既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又是学好语文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能把这看似枯燥的知识学得生动有趣,又能很好地掌握,我与年级里、科组里的老师经常交流,并向她们学习教学经验,以使自己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同时,在开学前一个半月教学拼音的时间里,我针对学生因材施教,每天鼓励学生读课外书,并经常引导学生对已学拼音知识活学活用,通过学儿歌、“摘苹果”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动学生家长与学生一起,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如和孩子用卡片做读拼音的练习。用各种方式来激发孩子学习拼音的兴趣。

(二)抓好写字训练

写字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要让每一个学生写一手好字,所谓“字如其人”,看字就能看出一个人。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写字的要求。首先,要让学生写好字,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更注重自己在课堂板书、给学生的留言等方面给学生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其次,引导学生学会读帖、描红,既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又从习惯方面的要求学生。特别是习惯方面的要求,如怎样握笔,保持怎样的写字姿势,这些往往容易忽略,而恰恰正是这影响了学生的写字质量的提高,甚至影响到用眼卫生和骨胳发育。因此,在抓好学生写好字的同时,我更注重学生有良好的写字习惯。所以在课堂上常常提醒学生“注意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

(三)培养学生的朗读

我自己是很喜欢读书的人,所以我希望我的学生在朗读方面有所收获。而书读出感情了,也就说明把握了文章。这也可以有利于建立我们的班级风格。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学生读书的指导。

首先,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是最为重要的,在课堂上,我经常设立各种各样的读书比赛,小组读、男女读、抽生范读、教读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其次,我注重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引发学生能打开想象的翅膀,读出自己的感受出来。第三,注重自己的示范性。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模仿性较强,所以在教学生读课文之前,我都要特别注意这篇课文的字音、语速、语调、语感等方面,尽可能地为学生作出很好的示范。有感情地读书也是我的乐趣,与孩子们一同感受读书带来的快乐,使我的课堂丰富而生动。

(四)注重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开学初,班级给学生推荐了《365夜儿歌》,鼓励学生利用学过的拼音,自己读儿歌,在读儿歌的同时又更好的掌握了拼音,一举两得。在此基础上,我们每天请2个孩子来教大家读自己喜欢的儿歌,激发了学生浓浓的读儿歌的兴趣。

(五)做好培优补差的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一个班级64个孩子,64个孩子都不一样,接受能力也有不同,面对孩子们的个别差异性,我努力抓好培优补差工作。坚持不放弃每一个后进生,都以良好的心态接纳他们,他们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自己适合的知识,让他们在学习上有所进步。特别是班上一个小男孩,开始时还很不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我和副班主任找来他的爸爸妈妈,通过个方面的努力,他的学习进步是各位科任老师有目共睹的。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虽然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学生因为年龄问题,在教学中还没有完全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多加以引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什么都重要。

2、教学方法不够新颖,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这还需要我不断地努力,掌握更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实践,多向其他老师学习。

3、教师机智有待提高,面对课堂上学生的不同问题,要求我们更要在备课时,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注意预设和生成。

4、注意对不同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缩小学生间的差异。

5、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语言条理性、完整性,也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

在这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新课程的标准实施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倡合作学习精神,引导学生从生活源泉中不断吸取发展思维和语言的养料,在文字教材和生活教材的结合中,开辟了课程学习的广阔天地。而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也知道自身存在着许多不足,我会利用各种机会,不断的充实自己。今后我还会在教学中不断改进,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新浪潮。不辜负学校对我的期望和培养。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小学语文课堂考核总结。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现行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知识理解型”的教学模式,一种是“思维训练型”的教学模式。前者教师致力于让学生理解语文完整的知识系统,一般按照“解题――释词――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练习”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让学生理解语文工具的知识,而忽视培养他们运用这种工具的潜力。后者教师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阅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则强调语文课程的发展性,而比较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只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不重视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是前者教师“一讲到底”,后者教师“一问到底”。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主体,而不以学生为主体。

二、是教学活动都以理解为重点,前者是理解课文的知识资料,后者是透过理解课文发展学生智力。两者都是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衡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的标准:

1、是否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教学中是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知识与潜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

3、是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4、是否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潜力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5、是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取教学策略,即要遵循发展性原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学汉语拼音、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潜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潜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理解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能够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透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构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构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潜力。

阅读教学应用心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二、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

三、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你们的母亲又是如何?你将来想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已无微不致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了后,感到很高兴,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期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做人的道理。在学习中领会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内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小学语文课堂调查报告

多数教师教学时没有过多地考虑教学目标,只是盲目地从教参上摘抄现成的教学目标,实际教学中,如同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目标意识淡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要么偏高,要么偏低。有的教师课堂容量大,节奏快,拔高要求,贪多求全。如“语文园地”中的“读读背背”,本来只要求学生背诵积累便可,有的教师却要学生记住意思。对于低年级的儿童诗教学,本应大致了解诗意即可,有的教师偏偏要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解释、记忆。还有的教师低估学生的现有水平,目标定位过低。如,中年级的认读生字教学,仍然像一年级一样,由老师带着学生拼读识记,目标定位不是“学”,而成了“教”。

(2)教学目标定位不全。课程标准在目标制定上从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个方面应该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共同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但从教师的教学过程看,多数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忽视对所习得方法运用上的指导,忽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引导。

2.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有所加强,但在课堂上落实不够

近几年,尽管我们一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满堂灌”的现象依然较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教师讲得太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较少。有的教师甚至用不着边际的提问,代替学生的训练。这样的提问,是教师按照课文情节或顺序编排的,既不考虑学生懂不懂,也不考虑有无启发性,以问代讲,以问代读。提问当然重要,但是提问要有针对性、启发性,有些提问既无语言价值,也无训练价值,却挤掉了学生思考的时间,读书的时间。

3.基本知识训练不扎实,语言训练不到位

大多数教师只注重课堂流程的完整性,对基本知识和语言训练不够重视。难认的字不多读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该辨析的字形不辨析,该解释的词语不解释,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该积累的不积累,该归纳的不归纳等等,造成了写字质量不高,错别字增多,词汇量下降,语言匮乏,用词不当等现象。识字写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低年级识字教学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没有把识字、写字教学摆在突出位置,缺少时间保证、指导保证、练习保证,小学各年级都应重视识字、写字,都应重视词句教学,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工程、基本任务,决不能马虎。

4.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所谓的效率不高,主要是指语文课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没有运用好课文这个例子,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劳而少功;另一方面是教学过程过于繁杂,内容多,环节多,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其次是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多数的语文课堂,还不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兴趣,还不能给每个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潜心会文本”,还不能抓住课文重点语句和可学可用的写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和内化积累,导致了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学习效率不高。

1.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各学段教学目标,深入领会《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建议。结合课标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编写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保证教学目标的科学、全面、合理。具体地说,教师要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确定每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先要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文本,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和目标,诸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等,即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如果教学内容比较精当,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教学内容“泛化”和“不确定化”的问题,真正做到“该教该学的就教就学,不该教不该学的就不教不学”。确保了教学目标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2.阅读教学要增效。要处理好精读、略读的关系;单篇课文教学与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的关系;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关系。要有较长远的整体规划,做到长计划,短安排。要重视单篇课文的教学,充分利用课文这一例子,扎扎实实地教能力,教知识,教方法,要有明确的语文训练点。如教必要的语文知识、组句成段或组段成篇的能力等。课堂中要精心设计有质量、有效果的学生活动,以此引领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要使阅读教学增效,还要做到简化教学程序,简约教学内容,简便教学方法。要下决心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3.夯实识字学词的基础。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字词又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崔峦老师曾经说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想办法夯实学生识字学词的基础,并且要努力做到写字要提速,识字要提质,学词要增量。教学中要加强写字指导,保证天天练字的时间和质量。同时,要关注词汇教学,使学生掌握足够量的积极词汇,有足够的支撑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词汇,为学生的语言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厚实的底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可以吗?而实际上,我们常常看到的只是教师虚晃一枪,真主意,假商量而已。教师总是有办法赶着学生朝设计好的圈子里钻。

导语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格言用在语文课教学上再恰当不过了。一篇文章精彩的导语,往往能使学生对整篇课文兴趣倍增,印象深刻,马上同老师一起找到上课的感觉。相反,如果开头欠佳,则常令学生不知所云,精力分散,老师的发挥也理当所然受到干扰,水平也就大大打了折扣。所以,要想学生对你的课“一见钟情”,教师必须注重从头开始,精心设计好每篇课文的导入语。

有人说,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要在一篇文章开讲五秒钟之内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学生的精力一旦松懈下来,就很难再调整上去。导语的任务就是将学生的注意力一上课就集中到你所要讲的内容上去,让他们产生新奇感,激发起学习的欲望和兴致,调动起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打开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进入预定的轨道。因此,设计导语时,在内容和形式上必须从引发兴趣,激发情感、传授知识、开发智能、提高能力入手。

语文,融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于一体,与其它学科相比,是特别适合设计导语的。作为语文老师,不仅要了解一些导语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解消化在一篇篇课文之中,使之变成一个个鲜明的导语。

笔者上高中时,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叫《刑场上的婚礼》,一位姓王的语文老师对此课设计的导语是:“刑场,杀机四伏,血雨腥风;刀光闪,人头落地,枪声响,魂飞九天,令人毛骨悚然。婚礼,洞房花烛,喜气盈门,令人心旷神怡。刑场,婚礼,二者风马牛不相及,怎么会联结在一起呢?刑场上怎么举行婚礼?谁的婚礼会选择在刑场上举行?然而,同学们,这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拉开历史的帏幕,来看看这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吧,来为这一对忠诚的革命伴侣的崇高爱情而祝福吧!”

这则导语开头用的是富有强烈节奏感的短句,牵动每一个学生的神经,气氛显得既紧张又宁静,字字铿锵,扣人心弦,将所有学生的心牢牢地拉倒文章中去。这样的导语,虽已听过二三十年,令笔者依然记忆犹新。

但有人看了会说,这是篇写人叙事的文章,里面有人有事有曲折的情节,导语当然也好设计了。其实,导语设计的好坏与文体没有任何的关系,只在于你有没有广博的知识,有没有吃透课文、了解学生。以上具备了,你只要抓住课文主题、题材、内容、风格等诸多特点中的一个作为突破口,利用你的特长,就能设计出好的导语来。

还是笔者高中的那位语文老师,他在讲解一篇介绍语法知识,即如何理解词义的说明文《词义》时,设计的导语同样叫人记忆深刻。

“从小到大你们听了很多阿凡提的故事,不知下面这个故事你们听过没有。有一次,阿凡提为了惩治一下一个理发经常不给钱的阿訇,故意在刮脸时问他:‘眉毛要不要?’阿訇说:‘要’。阿凡提就把眉毛剃下来递给了他。后来又问:‘胡子要不要?’阿訇吃了一次亏,怕再上当,忙说:‘不要,不要,’话刚说完,阿凡提就他的胡子剃了个精光扔在了地上,并对周围的人说:‘大家都可作证啊,我都是按他说的去做的。’阿訇哑口无言。同学们想一想,阿訇为何一再上当,我们学了《词义》以后就知道了。”

这是一篇枯燥无味的说明文的导语,因为抓住了文章的要领,设计得引人入胜。而晦涩难懂的议论文,导语如何设计呢?既然它难懂,那么就从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入手吧。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他杂文中的精品,在中学鲁迅作品一再删、改的情况下,依然保留在新课标中。这篇文章是谈如何正确对待古今中外文化遗产的。主题很大,再加上语言的历史原因,于中学生来说理解上有点难度。但如果学生听了下面这位语文老师设计的导语,就会对文章的主题有个清晰的印象。“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每当我们推开窗户,就会有清新而又温暖的气息迎面扑来。但随之而来的并不仅仅是阳光和空气,还有苍蝇、蚊子与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办呢?是紧关门窗为隔离苍蝇、蚊虫的侵害而连空气和阳光也一概拒绝呢?还是敞开门窗,让有害的有益的全部涌进来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是打开窗户,安上纱窗。那么,在对待古今中外文化遗产上,鲁迅先生也提出了类似的主张。”

学生对这段活的理解应该没有任何难度。理解了这段话,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整篇文章的教学难度也就迎刃而解了。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导语的设计也是如此。不用说同一种文体,就是同一篇文章,也可以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导语来。以朱自清的经典散文《春》为例,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当年在讲此课时用了这样一段开场白:“我们一提到春,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春风浩荡,鸟语花香,绿满天下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经用彩笔描绘过春天的景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朱自清先生的《春》。在他的笔下,春天更美丽。”

这个导语可谓有景有情,绘声绘色,即使在冬天,学生们也会感到春意融融,眼前一片生机,从而激起他们学习《春》的强烈愿望。此导语属于激情式。如果你不擅长此法,也可以先让学生背诵几篇过去学过的描写春天的名篇,如杜甫的《绝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采用过渡式导入新课;也可以师生共同唱一首描写春天的歌曲,或者放一段描绘春天美景的录像,渲染起欢快、热烈的气氛,在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去学习这篇文章,都是不错的导入方法。

总之,导语是架在师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拨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总结

建立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减轻学习心理负担,张扬个性,丰富情感,提高学习效率。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许多工作要做,仅就置座而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因课制宜,灵活施变。讨论课、说话课可以围成“圆桌形式”;小组学习可以坐成“马路状”;低年级游戏表演可以不设桌凳,允许孩子在课堂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找回那种童年时月亮树下听故事的感觉。这样的教学氛围是温馨的、和谐的,既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

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有一个“大师群象”——西南联大成立后,国内著名教授云集昆明,个体研究与群体智慧相结合,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连点成片,从而产生了强大的“核反映”。受这种现象的启发,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一个班级的学生或按同质、或按异质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交流学习。在相互交流中,学生可彼此取长补短,弥差补缺,纠正谬误,得出正确结论。有了交流,就有了自动与他动的控制,就有了信息的大量互换与传播,就有了公允而实事求是的评价。这种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小组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还有助于建立新型的生际关系。

在教学中,内容精当,层次清楚,节奏紧凑,学习活动充分,教师的提问都是精心设计的,学生的回答也都清晰明了。很多教师都认为这堂课上得算是天衣无缝了。很少有人去想:课堂上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既然学生都已能回答了,这堂课为什么还要上呢?上课应该学生有问题,学生提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这里反映情况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

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读书,更要让学生“思”书,要读思结合,“读而不思则罔”。教师要有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意识,要激发学生以产生问题为开始,以产生新的问题为结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字词句章,谋篇布局是语文教学的要求。但不管多么激动人心的内容变成一遍遍领读、齐读、轮流读,变成不分轻重缓急,没有情感色彩、千篇一律的串讲的时候,也会索然无味的。

文章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形象大于思维”。对同一篇作品的欣赏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丰富性是文学的生命,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感受和情感,感悟整个作品的风格和情调,从而使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学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后,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为主要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感悟到:应充分发挥评价的两大主要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做到评价和个性化教育相结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新课改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引诱”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但就“研讨课”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反思如下。

我首先谈一下教师的激励功能。以往教学中常常在研讨课乃至国家级研讨课上,听老师带有鼓励性的语言:“谁还能比他更好。”先起来的同学需要有勇气才能站起来,压力很大。后起来的同学也必须有比前一位同学更好的本领和更大的勇气,才能站起来。试问:作为老师将心比心,你有前一位同学的勇气做底吗?这看似鼓励的做法,恰恰给予全盘否定。导致的结果是参与的人越来越少。“朗读小能手”等的选拔,也恰恰反应了评价应避免的“选优”的要求。我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只要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评价的时候,只评价哪个地方读得好,发现每个同学的闪光点,但不盲从。然后有针对性地读出你的感悟。让人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每个同学的音质不同、理解不同,允许他们各有千秋。从而进行个性化教育。

1、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重。

教学设计要做到“虎头豹尾”而不是“虎头蛇尾”。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达到课外延展的目的。也只有教师精心设计“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去细读、精读,把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思想通过朗读、感悟,感悟后再美读,读后再谈收获。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发现。让语文课堂学习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2、课前准备和课后作业也应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我课前让同学做充分的准备,把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展示出来利于教学时,我引导:你是怎么做到的?学生从他们的回答中明白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搜集、整理资料,不仅能获取更多、更前沿的信息,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收获远远大于所获得的知识。这也是新时代小学生必备的素质。

我还利用“日记”,发挥导向功能。我就把各方面写得好的同学的文章,让他们读给同学们听,包括具体描述、发表自己想法的、摘抄优美片段、警句、读后想法的。学生明白日记是把生活中有趣的、值得记录的用笔来表达自己心声的。从而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欣赏美。鼓励学生勤于写日记,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强调评价的激励功能,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为一味表扬,不说一个不字,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呈现出来的作品并不一定都是完美的。只表扬的评价,不能很好的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响鼓还需重锤敲”。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响应的措施。如面对学困生要以鼓励为主,教师要满怀激情。用欣赏的目光看学生,降低要求。充分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树立信心从而转差。中等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做中心发言人,不断提高自己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优等生在肯定成绩后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和他们比读,让他们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激励自己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有的研讨课教师按照预先做好的课件,设计好的思路上的很顺利。看似课堂容量大,效果好。实则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人。研讨课上成成果展示课,内容贪多,只展示教学成果,表演意味浓。又是分角色,又是表演,课上讲求热闹,但真正让学生领悟到什么?课堂教学应展示教师的引导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一堂好课总会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碰出思想的火花,哪怕其它环节有不足之处。讲求一课一得,毋须面面俱到。还经常听到教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课后再练等之类的话。因研讨课老师顾忌多,易束缚教师的手脚和头脑,往往精心准备却收不到预想的效果。教师应“以学定教”,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质疑,看哪些是关键处、疑难处。在这些地方有重点地让学生充分思考、感悟、交流。

如有的研讨课上,老师请小组长课内做记分员。哪个教学环节,谁得了多少分,都要记录。这样,不仅隔断了正常的教学思路,还严重影响了记录人员的学习。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问题。

诚然,研讨课,有许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借鉴。但作为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反思,敢于向自己、向“权威”挑战,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向着更健康、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总之,课堂评价应本着“省时高效”的目的,“评价”只是手段,目的是促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连续两天的听课,我深深地为各位老师优秀的个人素质和精彩的教学设计所折服。而课后的点评,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语文意识”这个词。对这个词,我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每天都出现在我们的教学活动和教研活动中,不经意间常常会与其有所交流;陌生的是我始终看不清它的本来面目,往往欲伸手碰触却所得甚少。按照我的浅薄理解,语文意识就是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读语文、品语文、用语文的方法,并将之于日常教学之中实践巩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欣赏语文的美,并自觉地运用美的语文。

这次的观摩课,在语文意识这方面都有比较出彩的表现。如词语的精准及其情感的体会、朗读的指导、写作方法的渗透和练习,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针对这几节课,结合我所教过的低中年级,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1、教材解读。

从一年级教到三年级,课文都是比较短的,初教学时,常常会有一种课文太简单、不知从何下手的烦恼。而读懂教材,又恰恰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基石,是必须做且必须做好的一个环节。

这次观摩课,老师都十分重视教材的解读,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六年级教材《船长》的课堂。张老师在大的方面注意到了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两种描写手法: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并有意识地将之融入教学之中。先找关键词句,小结出行动描写的手法;再点出语言描写的手法,围绕语言描写寻找关键词句。虽然只是顺序换了一下,却使课堂很好地连贯了起来,不刻意不呆板。从小的细节来说,张老师对于课文中一些词句的解读十分到位。如对“吼”的理解,不仅仅是表面的声音大而已,在当时特定的语境中,这个“吼”字除了船长要让所有人听到他的声音,还有一种“压倒”“一切呼号和嘈杂”的力量,一种奠定自己威严以冷静指挥人们逃生的作用。诸如此类,对“整个人群”“命令”“够了”等词语的理解,再加上教师极为丰富的语言描绘,让学生很好地体会到了当时人们的'慌张和船长的威严、冷静,从而较好地指导了学生朗读。

听课后我翻看教材,发现在本课的语言描写中,出现了多次感叹号,可以说感叹号占了很大的分量。我认为每一个感叹号都表达了船长不同的感情、表现了船长不同的语气,教学时不妨也借助一下这些感叹号让学生理解课文、加强朗读。关于杜老师评课时说到的省略提示语读书的问题,由于刚教过三年级孩子习作中提示语的作用和用法,所以在听课时我也产生了这个疑问,能够忽略提示语吗?(当时看不清屏幕,没有思考太多)诚然,课文中描述的是“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所以船长和洛克机械师的对话,没有一句提示语,只在前面提了个“威严”,可我觉得如果后面船长和奥克勒大副的对话继续为了体现“简洁有力”而没有提示语的话,可能船长“喊”的那一声奥克勒大副就“听不到”了。后面放在说话中间的“船长说”也是为区分意思而设,前一句是针对“20分钟”所说,后一句则是下的命令,用提示语区分一下意思更明确,而且过多的没有提示语的对话也容易让读者产生混乱,甚至没有思考的空间去体会当时船长的心情。其实,后面的提示语已经很简洁了,完全不会影响总体上的“简洁有力”。至于此点要不要在课堂上体现,又是另外一说,毕竟一堂课是要有所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2、朗读的指导。

阅读教学始终要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以各种教辅手段促读,归根结底,就是要利用一切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出人物的感情和个性,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本次观摩课上,老师们运用了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读书,优美的语言描绘,特定的情境创设,字词的情感引导,循序渐进的情感铺垫,有许多出彩的朗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纬三路小学的孩子。还拿《船长》做例,教师通过自己丰富的语言引导学生读出发生灾难时的危急,学生的语速、语调等阅读技巧和情感等在我看来是很不错的。此时老师问学生“你觉得你读得怎么样?”学生竟然还不满意,认为自己读得还不够“危急”,于是再次试读。后面的对话朗读,老师采用了体会关键词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由于对课文理解比较到位,最后的朗读学生完全读出了对话的“简洁有力”。

不过本次观摩课也有一些地方让我看到了我的困惑,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我想尽办法去引导学生,可是,读得好的学生还是读得好,读得不好的也还是读得不好,甚至无论读得好与否,教学前后的朗读差别都不是很大。本次观摩课也有一些出现了跟我一样的问题。想来,大概是平时训练不够,引导的方法还是不恰当吧。

3、资料拓展。

以上,是我听完课之后的一点点反思。我的教学经验不多,许多理解和想法都很不成熟,反思写得也比较浅显,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