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设计案例(热门17篇)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案例(热门17篇)

ID:7883433

时间:2023-12-26 04:43:10

上传者:翰墨

制定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全面认识教学任务和要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于制定教学计划感到困惑的教师,不妨查看一下以下的范文。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1、欣赏:赛马(二胡独奏曲)。

2、扩展与活动。

1、认识民族乐器二胡。

2、欣赏二胡独奏曲《赛马》,能分辨各乐段表达的音乐情绪。

3、能创造性的表现赛马的情景、动作。并能用打击乐器简单的表现乐曲。

4、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

分段欣赏二胡独奏曲《赛马》,了解乐曲结构,感受音乐情绪。

课件、二胡、打击乐器、钢琴。

一、导入,创设学习情境。

师:今天这节音乐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那儿有着辽阔的大草原,雄鹰在蓝天上自由的飞翔,成群的牛羊悠闲的吃着青草,牧民骑在高高的马背上,神奇的挥舞着鞭子,放声歌唱:

(播放音乐《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

1、ppt出示图片,让学生对图片上的人事进行描述?

2、看到这样的场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3、介绍那达慕会上的竞技项目,并引出课题.

4、教师演奏二胡曲《赛马》。

5、认识中国民族乐器二胡。

二、引导学生用声势动作感受赛马场上欢快的景象。

1、欣赏这首乐曲的第一乐段,边听音乐边来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乐段表现了赛马比赛的什么阶段?

a开始b过程c结束。

(2)音乐的情绪怎样?

a平静b热闹c悲伤。

2、聆听第一乐段,让学生感受这一乐段的力度特征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伸出小手,用声势动作来感受音乐的力度)。

师:作曲家在第一段运用了强弱相间的力度变化,描绘了赛马场上赛手们你追我赶的的情景,以及赛马手们紧张激动的心情。

3、邀请同学们一起来到这那达慕赛马大会上,做一回勇敢自信的小小赛马手。

(全体起立,师生律动)。

三、运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变化及二胡播奏的特点,体会音乐情感。

1、请同学们带上这两个问题,仔细认真聆听第二乐段。

(1)这段音乐旋律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a变得悠扬、舒缓b变得更激烈。

(2)音乐刻画了蒙古骑手什么样的心情?

a紧张、害怕b乐观、自信。

2、学生跟钢琴哼唱主题旋律。

总结:主题旋律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出现是对第一次出现的主题旋律,进行了两次的变奏。

4、节选主题旋律前四个小节和变奏一的前四小节,设计小马找妈妈的游戏,并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

5、师生打奏节奏,并能有打击乐器变现出来。

总结:同学们,主题旋律第一次出现和进行第一次变奏时,虽然是同样的旋律,但是由于节奏的变化却给人带来了不同的感受,这就是音乐艺术的魅力。

6、观看视频,思考演奏者是通过怎样的形式把变奏二表现出来的。

总结:在演奏过程中,不用琴弓去拉琴弦,而是用手指播动琴弦,这是二胡演奏中的另一种形式,叫做播奏。这波播奏出来的声音,就像马儿在草原上奔跑的马蹄声,另外,这一乐句主奏乐器由二胡变为了扬琴。

四、欣赏音乐,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场景。

1、欣赏第三乐段,并思考第三乐段和前面所欣赏的那个乐段更为相似。

总结:这就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赛马手们正冲向胜利的终点,紧张激烈的赛马比赛结束了。

五、复听全曲,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

二胡从民间的伴奏乐器,发展至今,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了一件变现力丰富的独奏乐器,,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着我国二胡演奏家邓建栋老师的脚步,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去欣赏,他们震撼世界的表演吧!

六、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音乐课我们不仅了解了中国民族乐器二胡,还欣赏了二胡曲《赛马》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其实,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还有着许许多多民族的优秀音乐作品,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了解更多的民族音乐,更加热爱民族音乐。

七:拓展。

课后,欣赏二胡独奏曲《战马奔腾》,感受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八、教学中的突破与新的教学思路。

本课我引用了声势动作、律动、打击乐器等方法,引导学生感知不同的音乐段落,并熟悉主题旋律,激发学生参与听赏活动,从中体验到赛马场上欢快的景象。

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学生为主体性,快乐学习,轻松体验,陶冶情操,轻松完成教学目标。

《赛马》。

十、作业要求:欣赏二胡独奏曲《战马奔腾》。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洗手绢》是一首具有民间童谣风格的歌曲,曲调短小、流畅,并具有节奏性强,运用衬腔等劳动特点的歌曲。全曲使用素材节省,旋律易唱易记,轻松活泼,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己做”的可爱形象。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劳动最光荣》,感受音乐的欢乐情绪,使学生建立起从小热爱劳动的乐观态度。

二、指导学生用喜悦的心情、明亮的声音演唱《洗手绢》。

三、能够编创歌词,编创动作表演,以及“劳动”的主题的编创尝试,并表现“劳动”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劳动最光荣〉。

师:小朋友,让我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小动物也像小喜鹊、小蜜蜂那样爱劳动?

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你的画笔,把你想到的爱劳动的小动物画到书本上来。

学生解释画面,教师指导学生唱新创作的动物形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歌曲的开始就欣赏有关劳动的歌曲,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鼓励学生都爱劳动)。

三、律动创新游戏。

师:我来邀请小朋友来玩模仿秀,愿意的请一起来参加。

音乐响起,你可以跟着音乐模仿一个小动物劳动的动作,当音乐停下时,你马上摆好造型,让教师和小朋友来猜猜你演的是什么动物,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和学生一做游戏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学生参与。

四、学唱〈〈洗手绢〉〉,并表演。

1、由小动物爱劳动是光荣的引导小朋友,如果你是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你肯定已经发现,在我们教室里放了很多劳动工具,请每组的组长去找一件劳动工具。

生找到扫把、小桶、擦布。

2、请小朋友说说劳动工具的用途,并有节奏地用一用。

3、师问拿水盆、擦布的同学:你知道怎么洗擦布吗?(搓)。

4、一起用洗手绢的动作“搓”来和着音乐边律动边听范唱。

5、小朋友看着自己把一块脏手绢洗得干干净净的,心情怎么样?(高兴)。

确实很高兴,所以我们小朋友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看着劳动的成果,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一起来把这首歌唱一遍。

(设计意图:在劳动中学习歌曲,形式新颖,学生有种边玩边学习的心理)。

五、拓展、延伸。

歌词创编并表演。

小朋友除了能自己洗手绢,还有哪些劳动的本领?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厉害,能做那么多家务活,现在小朋友分组讲座一下,帮家长干什么家务活,然后编排一个节目,看哪组小朋友编行最好,演得最好。

学生创编,师指导。

学生表演,教师及时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散思维,想象创编,在编排过程中可以找自己的好伙伴也可以分组的形式,学生在编排中也认识到我们小学生要热爱劳动)。

课堂小结:略。

评语:

老师在熟悉音乐教材中,创造性地编排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注重音乐与自然,音乐与人文的结合,为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打下了基础。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在轻松的音乐活动情境中合作,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学生学得较轻松,学得愉快。今天的教学效果是不错的,教师动情的演唱,生动、有趣的讲解,丰富多采的资料图片,为启发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发挥了主导作用。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3 学生通过演唱和表演来感受小动物的可爱,从小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情绪来演唱《小青蛙找家》,根据小青蛙曲调创编歌词。

一 、导入

1 、 告诉学生今天有位小客人来我们这里做客,展示青蛙卡通动画形象及叫声,请大家和小青蛙问声好!

2 、 教师边敲小鼓 边读歌谣 ,请大家说说写的是哪个小动物。

跳跳呱呱 跳 跳呱呱跳跳 跳呱呱呱跳跳 跳呱呱 呱

3 、师:小青蛙找到家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

二,学唱歌曲

1 、出示课题《小青蛙找家》

2 、向学生出示节奏,学生先练习

跳 跳 呱 呱跳 跳呱 呱

跳 跳跳 呱呱呱 跳 跳跳呱呱呱

请学生模仿读歌谣。

3 、听录音,学生跟唱

4 、完整演唱歌曲

三 、情景模仿

1 、模仿小青蛙放声演唱

2 、模仿小青蛙用高兴的心情演唱

四 、创编动作表演

1 、学生自己创编舞蹈动作

2 、师生共同表演

五 、编创歌词

1 、师:这里又有一只动物找不到家了?我们一起来帮助它好不好。(出示课件)

3 、指导学生创编歌词,并唱一唱。

六、小结

迷路的小青蛙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找到自己的家,我们都为小青蛙感到高兴。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1.通过学习歌曲,了解歌曲的藏族风格,体验少数民族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能用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表达热爱祖国的感情。

重点:有感情、准确地歌唱歌曲。

难点:歌曲中“太阳和月亮”的“亮”字和“他们的妈妈”的“妈”处的节拍。

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歌词具有民族风格,以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来比喻藏汉是一家,质朴而亲切。歌曲旋律具有藏族民歌的风格,调式为具有变宫的六声羽调式,旋律中充满了等藏族民歌惯用的音调进行和等具有转调性质的音调,这就使歌曲的旋律具有与歌词相吻合的民族的风格。歌曲为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两个平行乐句构成,上句落在属音下句落在主音具有呼应关系,由于这两个乐句相似,学生容易混淆,教唱时需注意对比。第二乐段从全歌的最高音“6”开始,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向属调离调,随即又转回原调。第二乐句是全歌的主题,后半句重复第一乐段的音调,为典型的“换头留尾”的乐句发展手法。

阶段目标:初听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感受歌曲情绪。

1.初次聆听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请学生听后谈谈对歌曲的初步印象。

学生回答问题。

2.教师出示《一个妈妈的女儿》曲谱介绍歌曲,复听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阶段目标:分段学习歌曲,对比歌曲乐句的旋律,解决歌曲中的难点。

1.再次聆听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请学生听出歌曲的高潮部分并为歌曲分段。

第一乐段(1、2乐句);第二乐段(3、4乐句)。

2.分乐段学习歌曲旋律。

学习歌曲第一乐段(1、2乐句)。

(1)教师分别弹奏第一、二乐句旋律,请学生进行分辨旋律不同的地方,出示第一乐句谱例、第二乐句谱例。

(2)教师带着学生打着拍子慢速模唱歌曲的第一、二乐句,先不看连线模唱,再加入连线模唱。注意根据学生情况加入颤音记号演唱,如觉得较难可以先不加。

(3)熟练后,回到原速完整地唱歌曲的第一乐段。

学习歌曲第二乐段。(3、4乐句)。

(1)教师播放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第三乐句音响,并出示第三乐句谱例。

(2)教师带着学生打着拍子慢速模唱歌曲的第三乐句。

(3)出示第二乐句谱例、第四乐句谱例,请学生分别听这两个乐句的旋律进行比较,寻找两个乐句的相同与不同。

(4)教师带着学生打着拍子慢速模唱歌曲的第四乐句。

(5)熟练后,回到原速完整地唱歌曲的第二乐段。

3.完整演唱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1)加入歌词,连贯地演唱歌曲。

(2)随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伴奏完整并深情地演唱。

阶段目标:使学生了解歌曲中包含的藏族民歌惯用的旋律。

1.教师介绍歌曲中等藏族民歌惯用的曲调行进和歌曲中等具有转调性质的音调,使学生了解歌曲的旋律具有与歌词相吻合的藏族民歌风格。

2.学生们试着唱一唱歌曲中含有这些旋律的乐句。

阶段目标:通过聆听熟悉的藏族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民族风格和藏族歌曲惯用的旋律。

教师介绍一些具有藏族风格的歌曲如:《天路》《青藏高原》《珠穆朗玛》等,请学生和教师一起视唱歌曲的谱例片段。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首具有藏族风格的民歌。这首比较难唱的歌曲同学们学得很快,声音和表情上还要更一步提高。希望课后同学们多唱多听藏族民歌。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2、欣赏《天亮了》韩红。

3、欣赏《感恩的心》。

4、欣赏《让世界充满爱》。

1、通过欣赏学习《外婆的澎湖湾》《天亮了》、《感恩的心》《让世界充满爱》四首歌曲,使学生深刻感受要怀着干恩的心对待生活、对待亲人、朋友、以及陌生人,让学生充分明白社会是个大家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2、能学会《外婆的澎湖湾》,并动情演绎《外婆的澎湖湾》。

1、教师用自己的语言以情感人,以达到让学生明白用感恩的心对待身边的所有人的目的。

2、《外婆的澎湖湾》歌唱、动情演绎。教具准备:电子琴、《外婆的澎湖湾》《天亮了》《感恩的心》《让世界充满爱》的flash动画课件(充分利用网上现有资源)。

学生伴随优美的音乐进教室(音乐:让世界充满爱)。

一、课前调动学生的情感。“同学们,今天老师站在这里,心里呀又激动又胸有成竹,还有心里揣着一只小兔子似的(zhui)惴惴不安,谁知道为什么?”“”师生互动“谁能帮帮我,别让我惴惴不安,给想个办法,(有什么办法)。谁能?”“”“你们说得真好,现在我只有胸有成竹了,谢谢同学们。好了我们上课!”

二、师生问好!

(啦啦歌)15151535133322221232老师老师老师您好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15151535133322221231‖同学同学同学们好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三、新课教授:

导入。(屏幕出现和蔼可亲的外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昨天晚上我梦见外婆了,外婆没有变,一如往日的和谐温暖亲切,慈爱的看着我。在老家的厨房煮好饭,默默地等着我,感觉还是跟以前一样,一样的温情,一样的依赖,一样的笑脸,一样的容颜,(哦,不,应该说是更加的年轻了,梦见外婆真好。)同时,我也想起那首歌唱外婆的歌,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歌吗?想听吗?(2分)。

播放《外婆的澎湖湾》flash(2分)。

提问:

a、同学们能说说自己的外婆吗?

b、哪位同学能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外婆的澎湖湾》?

(1)随琴唱乐谱(师弹一句,生唱一句)(2分半)。

(2)随琴完整演唱乐谱(1分半)。

(3)加入歌词演唱。

(4)有感情演唱。

(5)随mtv伴奏有感情演唱《外婆的澎湖湾》(5分)。

歌曲学完了,哪位同学能说说这首歌曲是表现了谁和谁之间的爱?

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这个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经过多方联系,她领养了这个大难不死的男孩,并用这个故事创作了《天亮了》这首歌。大家想不想听啊!

2分播放《天亮了》flash2分。

请同学们说一说听这首歌的感受:

同学说创作背景。

请欣赏感人肺腑的手语歌曲《感恩的心》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时刻刻的享受着每个人的关爱,父母的关爱、同学的关爱、师生的关爱以及像子灏这样得到的陌生人的关爱,让我们用感恩的心面对生活,面对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让我们再欣赏一遍,请会这首歌的同学一起轻声唱并一起做手语。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我们的家人、朋友和他人。“孩子们,我们都是幸运儿,就是有或多或少的一点不如意,比起潘子灏来又算得了什么?我们要学会感受幸福,感受爱,更要学会爱他人,帮助他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请欣赏《让世界充满爱》(放《让世界充满爱》flash音乐动画)。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欣赏和学习了《外婆的澎湖湾》《天亮了》《感恩的心》以及《让世界充满爱》,我们明白了要用感恩的心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个人,请同学们爱你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美好!好了,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课!(放《让世界充满爱》flash音乐动画)送学生出教室。

中小学音乐教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发言稿)。

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好习惯将受益终生,正如培根所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这正是学生习惯教育需要取得的预期效果,最终达到习惯决定命运。学校的教育中如何做好习惯教育,打造好学生?从工作实践中,我们得出一条经验:抓大稳求小活。正如习总书记近期的重要讲话精神:宏观稳微观要活。

那么,抓大稳求小活。稳在什么地方?活又在何处呢?

我们认为:一稳在坚持用制度管理。全面地推进各项工作的各项环节,但要有重点突破。落实工作拿稳评判规则,贵在坚持。管理上的习惯,将能影响学生集体的整体习惯的养成。二稳在纪律保障。制度就是纪律,不在乎多,而在乎有比较全面体现的根本制度。我们学校紧扣《值日管理制度》、《安全教育管理制度》、《纪律教育制度》、《学生出勤管理制度》等四大制度,在这四大制度上做文章;而纪律上设置学校的管理底线,对习惯养成的保障做到强制而有力。例如:学生打架很多是小矛盾引起的,原因是他们不会处理矛盾。怎么养成学生处理矛盾的好习惯呢?这点在学生管理中很重要,我们一直强调:发生矛盾时,不主张自行解决,建议先报告,凡是不报告,私自解决,且引发更大矛盾的,一律给予纪律处分。我们坚持了十多年,效果很好。学生也养成了处理矛盾的习惯,凡事要克制,多理解,以和为贵。

而活,主要体现在:一活在如何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个性和兴趣爱好得到长足发展,发现闪光点是一回事,而我们认为关键是在发现之后,如何引导他们坚持走下去,并且变成一种习惯,在这种习惯上延伸和拓展,直到有所为。二活在师德的影响和榜样的力量。三盘活在管理的模式功能转变。比如评估一个环节后一般都会扣分,易造成麻木,没有激情。但是采用加分制,引导追求向上进步,虽然异曲同工,但是加分之妙,更胜一筹。还有就是表扬一个集体时多总结集体和优秀学生个体的好习惯也是在理。四活在教育模式的开发,并产生效应。例如习惯教育不是单方的,而是师生双方的.。在查摆学生的问题中,很多跟教师的很多教育教学习惯息息相关,调整了老师的问题,往往很容易解决学生的习惯问题。开展活动时能够同时开展师生的相关的主题活动,做到师生的共同成长。学校、年级和班级的共同养成;又比如,我们试点搞的用班会来进行习惯故事班会,让故事来说话,产生了蝴蝶效应,拟重点推行。

因时间关系,不多说,发言稿里较具体,希望今后多交流。当然,我坐在这里发言有点诚惶诚恐,因为在座的都是我的前辈,很多学校和很多老师做得比我们好,更需要大家今后多给我们学习宝贵经验的机会。

祝大家万事如意!谢谢!

2013-4-26。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欣赏弹拨乐合奏《塔吉克的节日》和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1、继续培养良好的倾听音乐的习惯,能随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

2、初步了解塔克族及该民族乐器常用的民族乐器鹰笛和手鼓,了解火把节的概况和民族乐器的中阮。

3、学习演奏手鼓,为乐曲伴奏。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现傣族泼水节欢快情景的歌曲《快乐的泼水节》,今天我们要到傣族的山乡去“旅游”,参加他们的火把节。现在我们先来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2、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提出要求:同学们已经到了四年级了,今后欣赏的乐曲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听,器乐曲没有歌词,该怎样欣赏呢,首先能跟着哼唱几遍,以后有一听到这个主题就能说出这乐曲的曲名和作者,这也是我们欣赏音乐的重要目标之一。再者,听音乐时要根据乐曲的标题展开联想和相象,想象越丰富,你对乐曲的理解就越深,对“对音乐语言”就越熟悉。最后,还要注意乐器的音色。

(1)初听乐曲。随教师学唱主题a,要求能初步记住。

(2)复听主题a。

(3)复听全曲,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4)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为a、b两段旋律填上速度和表情用语。

3、欣赏弹拨乐合奏《塔吉克的节日》。

(1)简介塔克族及鹰笛、手鼓。

(2)初听乐曲。

(3)随教师学唱主题,要求能初步记住,边用“”的节奏型为这一主题伴奏。

(4)学习手鼓的演奏方法,部分学生持手鼓实践,部分学生模仿击手鼓的动作。

(5)教师奏主题音乐,学生用手鼓伴奏。

(6)复听乐曲。

4、小结:

教学反思:

学生能专心投入的欣赏音乐,学习用手鼓的为音乐伴奏。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1.冬雪给大地带来严寒,雪景给我们带来银白世界的欢乐。这一自然现象给音乐文化提供资源。虽然祖国各地很多地方未能观其美景,但我们可以从歌曲、乐曲、京剧的音乐声中去寻找体验、去获得乐趣。

2.初步学习模进方法创作旋律。

第一课时:唱《堆雪人》;听《乘雪橇》。

第二课时:唱《雪花带来冬天的梦》;听《踏雪寻梅》、《打虎上山》。

第一课时。

1.解题导入:“雪花”、“梦”有关系吗?

2.聆听范唱。

听完范唱,对歌名能理解了吗?

雪花-梦-小动物-春风-梦醒。

3.再听一遍范唱,在“告诉小××”的间奏处,请大家轻轻随音乐拍手(xx)。

4.解决两处难点:

“#2”的音高要*近“3”,这样“#2”就能唱准。

注意弱起的节奏,用划拍法唱准。

5.自学歌曲的曲调。

6.歌曲表演时,注意两个乐段的对比,第一乐段注重叙述性,平稳而口语化,尤其是四个“告诉”,要体现对小动物的保护的环保意识。

第二乐段是全曲的高潮,注重抒情性,表现对小动物的亲切和热情。

7.讨论:

设问:

(1)歌曲告诉了我们什么知识?

(生物科普知识——冬眠)。

(2)还有哪些动物也冬眠?

(知识的拓宽与延伸)。

8.带着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意识,有感情地唱好本歌。

9.小结:冬雪带给我们的益处——生态平衡。

1.这是我国近现代作曲家黄自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首歌曲。简介黄自的生平。

2.欣赏《踏雪寻梅》。

边听边看书上的歌词,如能将歌谱也同时展示,效果会更好。

3.讨论歌曲表现的内容。(歌曲抒发了主人翁在冬天,踏雪寻梅、勤奋读书、追求好时光的心情。)。

4.再次聆听。鼓励学生看着歌谱,轻轻哼唱。

5.小结:这是20世纪30年代以描绘雪景为题材的歌曲。

1.初听《打虎上山》。

介绍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剧情中的《打虎上山》唱段的背景。

2.聆听引子音乐,体验“莽莽林海、广阔雪原”的壮丽景色。

3.复听全唱段。学习杨子荣的英雄气概。

4.小结:这是京剧描绘的雪景及英雄穿林海跨雪原深入匪巢消灭匪徒的豪情壮志。ケ硌。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1、初步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及其不朽作品《黄河大合唱》,对作曲家表示敬仰之情。

2、更熟练、更富有表情地演唱《长江我的家》和《保卫黄河》。

3、为下节课的音乐活动黄河与长江做好动员。

1、导人。

我们上节课学唱的歌曲《保卫黄河》是谁作的曲呢?(学生回答:冼星海。)。

2、师生共同阅读课本上的连环画:了解一下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为了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这一连环画的内容,有必要简述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第三个年头,南京已经沦陷,中华半壁江山已被日军占领,抗日战争处于艰苦时期。而在延安这一革命根据地,却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成为全国人民抗日斗争的中心,光未然的长诗《黄河吟》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3、复习歌曲《长江我的家》。

(1)随范唱录音带歌唱。

(2)随歌曲伴奏带歌唱。

(3)随教师琴声歌唱。

(4)随琴声学习前16小节歌谱,学会的节奏。

(5)按课本上的规定,用领唱和齐唱的形式随伴奏带歌唱,领唱可先由教师担任,后由学生担任。

4、复习歌曲《保卫黄河》。

(1)再次欣赏轮唱曲《保卫黄河》。

(2)随伴奏带齐唱几遍。

(3)随琴声唱二部轮唱。

(4)如有条件,可加入大军鼓和小军鼓、钹。

音乐活动黄河与长江。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组织、协调、合作的能力。

2、通过对音乐姐妹艺术的收集、欣赏、交流,拓展学习视野。

这一活动是充分发挥师生创造性的极好时机,可用多种方式来进行,例如小组擂台赛、游艺会、班级文艺节目展演等。

这一活动除可由教师主持外,也可由几名学生来主持,师生要共同参与,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大多节目应采用小组共同表演的形式,但也可有几个由个人表演的节目。

还更加提倡小组间的合作表演,例如一个小组舞蹈,另一小组伴唱,一个小组朗读诗文,另一小组配音,男生唱歌,女生伴舞,一些学生表演书法、绘画,一些学生为之操琴伴奏等。总之,要尽量组织得丰富多彩,在音乐活动进行过程中,还要将课本上的问题及时、巧妙地插入其中。还应该重视利用课本中的诗词、插图(照片)等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

随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组织、协调、合作能力的体现。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通过学唱歌曲《踏雪寻梅》,体会歌曲美好的意境。了解黄自生平,感知其艺术歌曲的风格。

有感情地歌唱《踏雪寻梅》,体会歌曲情韵。

对媒体课件,钢琴,打击乐器,有关梅的诗词与图片。

师出示图片,请生辨别是什么花?(图片背景音乐《梅华引》)

师介绍梅花。

师: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与梅花有关的歌曲《踏雪寻梅》,那让我们和主人公一起去“踏雪寻梅”。

1.播放歌曲,初步感受歌曲的意境。

提问:听到这首歌曲,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呢?

生:想到了在冬天梅花盛开的时候,花香扑鼻的画面······心旷神怡啊!

1.这首歌曲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曲家黄自先生的作品。

出示课件简单介绍作曲家黄自的生平。

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1929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期间参加学生合唱队和管弦乐队,并学习钢琴后赴美留学。他的主要作品有《花非花》、《长恨歌》、《抗敌歌》、《旗正飘飘》、《玫瑰三愿》等五十余首。

刘雪庵(1905~1985)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30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范组,随萧友梅、黄自学习作曲与和声学。毕业后曾从事过救亡歌咏运动。他的作品有《长城谣》《游击队歌》《红豆词》等。

1.出示歌词,让生自己朗读歌词,找找词中不理解的地方。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刘雪庵写的词。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节奏方式来读一读歌词。若有不懂得可以向老师询问。

“霁”:雪后放晴。“坝桥”:有扶手的石板桥。

师:同学们读的有点乱,我们尝试一下根据歌曲的节奏来朗读歌词。

请生按歌曲的节奏朗读歌词。

(注意第四小节和第十三小节两句弱起拍和附点音符的准确把握。)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会用明亮的声音有感情地、准确地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能认真欣赏歌曲《我的祖国》,能哼唱主旋律,感受歌曲的基本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演唱。

教学难点:

准确地演唱歌曲中的特殊节奏(如:三连音、附点)和力度变化(渐强、强音记号)。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我的祖国》。

1、导入新课:谈谈你对祖国的印象。

2、聆听《我的祖国》。

3、介绍歌曲相关知识。

(1)、介绍歌曲的首唱者—郭兰英。

(2)、介绍歌曲创作的背景。

4、跟唱《我的祖国》。

二、学习《国歌》歌词。

1、观看记录“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的图片资料。

2、观看电影《国歌》片段,了解词作者田汉英。

3、学一学。

(1)、老师领读歌词.

(2)、齐读歌词。

老师提问;你认为哪一句体现了人民抗日的决心?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试着读歌词)。

(3)、学生领读歌词。

(4)、介绍田汉。

三、学习《国歌》旋律。

1、认识三连音:

(1)、聆听全曲。

(2)、拍一拍:两组三连音节奏。

(3)、听一听:

(4)、唱一唱:

2、体验力度渐强的乐句。

(1)、唱一唱:

(2)、说一说:学生讨论这句旋律的进行方向。

(3)、再唱一唱:注意力度变化。

3、学唱《国歌》旋律。

(1)、视唱旋律第一遍。

(2)、提示加入附点.强音记号的地方,再视唱旋律。

四、演唱《国歌》。

1、齐唱《国歌》。

2、跟唱《红旗飘飘》。

3、演唱《国歌》。

五、结束。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听赏《寻找春天》和《杜鹃圆舞曲》,以声寻春;学唱《请你唱个歌吧》、《春晓》与《藤儿长长牵着瓜》,以声现春。律动“请你唱个歌吧”、“森林音乐会”和“歌词创编”是综合性创造活动,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赞美春天、打扮春天。其中“森林音乐会”是本单元创造活动的“重头戏”,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听觉积累,用音乐的方式进行表现,既活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积极情感。“采集与分享”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

1、能结合自己的体验在生活中寻找春天,在音乐活动中抒发自己对春天的喜爱。

2、聆听本单元的歌曲,感受音乐的欢乐情绪和所表现的春天之美,并能用简单的动作进行表演。

3、能根据歌曲表情和演唱形式的提示整齐地歌唱,感受不同节拍的韵律特点,并作出表情和体态反应。背唱《请你唱个歌吧》。

4、在“我的创造”中模仿生活中的声音,尝试进行多层次的声音配合,感受丰富的音响效果,表现出较好的节奏感。在“采集与分享”中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他人共同参与表演。

3

一、教学内容:

1、唱歌曲《请你唱个歌吧》。

2、欣赏乐曲《杜鹃圆舞曲》。

3、律动《春天来了》。

二、教材分析:

1、《请你唱个歌吧》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歌曲。歌词浅显易懂,旋律轻快流畅。歌曲营造了一种人与小鸟亲切对话的情境,表达孩子们对杜鹃鸟的喜爱,对春天到来充满了喜悦之情。2、《杜鹃圆舞曲》是根据瑞典作曲家约纳森创作的一首同名钢琴曲配器的管弦乐曲。乐曲采用三拍子圆舞曲体裁,由三个小圆舞曲组成。由于曲调优美,音乐形象鲜明生动,深受人们喜爱。

三、学情分析:完整地感受歌曲旋律,让学生设计符合三拍子强弱规律的声势动作,并在音乐情境中动起来。

四、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用欢快的'情绪、轻松而富于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请你唱个歌吧》。

2、通过欣赏乐曲《杜鹃圆舞曲》让学生感受3/4拍的节奏以及三拍子舞曲的特点,引导学生听辨出《杜鹃圆舞曲》各部分不同的情绪和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并能用不同的动作加以表现。

3、通过律动《春天来了》,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春天。

五、教学重点:

1、正确演唱歌曲《请你唱个歌吧》。

2、感受乐曲《杜鹃圆舞曲》三拍子的特点,引导学生听辨乐曲、感受乐曲、表现乐曲。

3、感受乐曲《杜鹃圆舞曲》不同的情绪以及舞曲轻快活泼的特点。

六、教学难点:

1、认识并掌握顿音记号的作用与唱法。

七、教学准备:钢琴、cd、打击乐器若干。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洗手绢》是一首具有民间童谣风格的歌曲,曲调短小、流畅,并具有节奏性强,运用衬腔等劳动特点的歌曲。全曲使用素材节省,旋律易唱易记,轻松活泼,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己做”的可爱形象。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劳动最光荣》,感受音乐的欢乐情绪,使学生建立起从小热爱劳动的乐观态度。

二、指导学生用喜悦的心情、明亮的声音演唱《洗手绢》。

三、能够编创歌词,编创动作表演,以及“劳动”的主题的编创尝试,并表现“劳动”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劳动最光荣》。

师:小朋友,让我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小动物也像小喜鹊、小蜜蜂那样爱劳动?

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你的画笔,把你想到的爱劳动的小动物画到书本上来。

学生解释画面,教师指导学生唱新创作的动物形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歌曲的开始就欣赏有关劳动的歌曲,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鼓励学生都爱劳动)。

三、律动创新游戏。

师:我来邀请小朋友来玩模仿秀,愿意的请一起来参加。

音乐响起,你可以跟着音乐模仿一个小动物劳动的动作,当音乐停下时,你马上摆好造型,让教师和小朋友来猜猜你演的是什么动物,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和学生一做游戏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学生参与。

四、学唱《洗手绢》,并表演。

1、由小动物爱劳动是光荣的引导小朋友,如果你是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你肯定已经发现,在我们教室里放了很多劳动工具,请每组的组长去找一件劳动工具。

生找到扫把、小桶、擦布。

2、请小朋友说说劳动工具的用途,并有节奏地用一用。

3、师问拿水盆、擦布的同学:你知道怎么洗擦布吗?(搓)。

4、一起用洗手绢的动作“搓”来和着音乐边律动边听范唱。

5、小朋友看着自己把一块脏手绢洗得干干净净的,心情怎么样?(高兴)。

确实很高兴,所以我们小朋友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看着劳动的成果,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一起来把这首歌唱一遍。

(设计意图:在劳动中学习歌曲,形式新颖,学生有种边玩边学习的心理)。

五、拓展、延伸。

歌词创编并表演。

小朋友除了能自己洗手绢,还有哪些劳动的本领?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厉害,能做那么多家务活,现在小朋友分组讲座一下,帮家长干什么家务活,然后编排一个节目,看哪组小朋友编行最好,演得最好。

学生创编,师指导。

学生表演,教师及时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散思维,想象创编,在编排过程中可以找自己的好伙伴也可以分组的形式,学生在编排中也认识到我们小学生要热爱劳动)。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1、学会唱《我是小鼓手》,感受进行曲的特点,体验“小鼓手”的自豪情绪,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表现这种情绪。

2、简单了解鼓号队的乐器,在活动中享受表演的快乐和喜悦。

1、用明亮,欢快,自豪的情绪演唱歌曲。

2、6—6—的四拍延长。

3、歌曲后半部分的“咚咚”处的掌握。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22331766—6—。

lu哎。

3节奏练习。

6262|6220|3636|3660。

xxoxxoxxxxxo。

330|660|3333|60。

二、导入。

今天我是以一名小鼓手的身份来和小朋友一起上课,想听我敲小鼓吗?(学生回答)。

老师敲一段。

作为一名小鼓手,我觉得非常开心,我还特意选了一首歌,来表达我现在的心情,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三、歌曲教学。

1歌曲欣赏。

2让学生自由朗读歌词。

3齐声朗读歌词。

4范唱:

(激发学生听歌曲的兴趣)。

5你们想唱吗?

歌曲分为三部分,先看第一部分:1师范唱2学生跟琴唱3唱歌词。

第二部分:1先找找有没有相同的旋律。

旋律唱一唱唱歌词。

第三部分:1先听一听音乐,自己唱一唱歌词。

(提醒学生要唱的轻声而富有弹性)。

2理解歌曲。

教:你觉得演唱这首歌,你的心情是怎样?

这首歌曲中哪几句歌词是表现出了高兴的心情?

(学生分别找出歌曲中体现高兴心情的歌词,并解决这几句歌词的情绪,用高兴的心情唱一唱)。

1找出高兴的歌词:“太阳听了微微笑,

2用简单的动作来做韵律。

教师弹琴,学生演唱歌曲。

注意的地方:

1用手势来解决“哎“字的音高难度。

2解决歌曲后半段“咚咚“处的声音问题,防止学生大声喊唱,告诉学生”咚咚“处的处理要唱得有单性一点。

7在学生掌握歌曲的同时,引导学生用领唱和齐唱的形式来演唱歌曲。

在“咚咚“处拍手。

8完整唱一遍歌曲。

四、知识延伸。

1认识鼓号队乐器。

教:小朋友,今天我们和鼓号队的小鼓成了好朋友,其实在我们学校的升旗仪式上一直能看到鼓号队的表演,那么除了小鼓外,还有那些乐器呢?(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我把它们都请来了,想不想听听它们的声音(出示其它几种乐器,让学生感受各种乐器的不同音色)。

2欣赏一段鼓号队的精彩表演。

教:每个乐器都有着不同的音色,如果将这些声音有节奏的放在一起,我们就会听到非常美妙的音乐,下面请欣赏一段鼓号队的精彩表演。

3小结。

教:你们觉得鼓号队的队员神气吗?你们想不想也成为一名鼓号队员。(学生回答)。

好,让我们时刻准备着,为成为一名优秀的鼓号队员,加油!

五结束活动。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把音乐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构建创新有趣的音乐课堂。

2.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协同表演的能力;通过唱和动的结合,培养学生音乐和动作的协调能力、表演能力。提高参加活动的自信心。

3.巩固3、5、6、三音的音准及手号,能用3、5、6、三音按所给节奏创作音乐短句。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非常受低年级学生喜爱的儿童歌曲,作者巧用3、5、6、三音组成了一首旋律优美、活泼、生动风趣的歌曲。通过我的左手和右手之间的有趣故事,教育孩子认识到生活中左手和右手必须团结才能做好每一件事,要爱护自己的左右手,同时,利用这首歌让学生掌握xxxx-三种节奏。通过歌曲《左手和右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创编歌词、表演。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子琴。

1.猜谜语导入,故事激趣。

利用大屏幕播放歌曲旋律,使学生有初步印象。

2.欣赏歌曲:配合歌曲做简单的动作,请学生说出歌曲中唱的内容。

3.按歌曲节奏朗读歌词。

xxxxxxxxxxx-。

这是我的左手哎呀飞走了。

4.歌曲学习。

听歌曲,为歌曲打拍子。

教师弹琴,学生跟唱。

跟录音小声唱词。

生齐唱。

5.自编自演。

分小组两人面对面的表演。在编动作时把左手、右手、飞走、不见、拉住、找到、拍拍手、拉拉手表演出来,编得要生动有趣。(大屏幕出示舞蹈片段,在欣赏再创编。)。

6.创编歌词。

按节奏说话。

xxxxxx。

校园里真美丽。

按节奏用3、5、6、三音唱一唱。

xxxxxx。

535665。

在节奏谱中将节奏记下来,跟着同学降级下的谱子唱一唱。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1、通过听、唱、表演《这是什么》,感受音乐所描绘的钟表的形象,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认识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2、主动参与为歌曲伴奏,即兴创编动作,探索生活中的各种音响,创编节奏等音乐实践活动。

感受乐曲的节奏,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它的相同与不同、

1、表演《这是什么》。

2、欣赏《调皮的小闹钟》。

3、编创与活动。

小闹钟、录音机、同步音乐、钢琴。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师:老师今天让大家猜个谜语,看你行不行,“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猜一件物品。如果你猜不出,请听一首歌,听听歌中唱的是什么,请你用笔把它画出来。

2、放歌曲《这是什么》并重复多次,学生用笔画,大多数学生画出闹钟,有的学生画出表,教师加以引导,那种合适,并将画的好的进行展示。

二、学唱歌曲,感受表现音乐形象。

1、师出示各种小闹钟,请学生说说闹钟的功能(它能提醒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是我们小朋友的好伙伴。)。

2、听听闹钟走的声音(嘀哒嘀哒),提示学生要用轻松而弹性的声音来读唱,并用合适的动作来进行配合。

4、学唱歌曲难点解决:50505—和20205—这两句不同音高准确演唱通过比较、重复的方法来来学会。

5、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6、师:用什么打击乐器来伴奏呢?怎样敲最合适?(双响筒,木鱼,碰铃,三角铁等)。

7、分小组表演歌曲,由学生之间展开评价,锻炼学生主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歌唱和表演的能力。

三、聆听《调皮的小闹钟》,进一步体会音乐表现的闹钟形象。

2、初听全曲,感受乐曲情绪,鼓励学生可以随着音乐用动作来表示。学生交流回答:大多数学生说修好了,因为听到了闹钟的铃声,闹钟恢复了正常,个别学生就说没有修好,因为觉得是快修好了的时候,听到最后结束是的一声滑音,表现闹钟里面的弹簧跑了出来,又坏掉了,所以没有修好。

3、师:小朋友在曲子中听到了闹钟走动的声音,还听到了闹钟的铃声,听一听出现了几次?再次欣赏乐曲,请学生用笔在书上画出来,看谁画的次数准确。

4、学生交流,师归纳小结。

四、结合歌曲乐曲中表现的闹钟的音乐形象总结归纳,认识时间的珍贵,懂得要珍惜时间。

1、让学生说说你该怎样爱护你的小闹钟,怎样珍惜时间的。

2、生回答交流,师总结归纳时间就象小马车,一去不复返,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将时间用在正确的地方,不要浪费时间。

3、表演歌曲《这是什么》及上节课学的《时间就象小马车》,唱着走出教室。

三、编创与活动:探索生活中的声音。

这是一个高低、长短、强弱的综合性练习。

1、教师事先准备好水桶、玻璃杯、易拉罐、木梳、纸等物品。

3、还可以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物品,敲击出声音,列举自己探索到的高的、低的、长的、短的声音,做出来给同学们听。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牧羊女》是苏教版第五第六单元《牧笛声声》中的一首歌曲,它是一首活泼、愉快的捷克民歌,3/4拍。歌曲以舒展的节奏、流畅的旋律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和牧羊女的愉快心情。本首乐曲由四个乐句组成是a+a+b+a格式。第一、二、四乐句很相似,第三乐句以欢快跳跃的节奏与其他乐句形成对比,描绘出羊儿叫声、歌声、流水声,使全曲更生动活泼,感人而又简练。

本课我以“听、唱、感”为主,以“律动、欣赏、想象”为辅的手段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中感受牧歌和草原民歌的基本特点,使学生以音乐的情感为纽带,学会关注大自然、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劳动的人文情感。在演唱与欣赏中外不同节奏不同情绪的牧歌中,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让学生体验、感悟音乐文化的多样与沟通。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自主参与到各项音乐活动中,感受牧歌和草原民歌的基本特点,使学生以音乐的情感为纽带,学会关注大自然、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2)能用柔美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牧羊女》,初步感受三拍子歌曲的音乐特点,并从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劳动的快乐。

(3)欣赏、辨别歌曲的演唱形式:独唱与齐唱。能自主地处理歌曲《牧羊女》,能用舒展的歌声、肢体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2、知识与技能:

(1)学习音乐力度记号f与p,了解它们在音乐中所起的作用,在歌曲中加以运用,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2)比较相似乐句的异同,学习分析aaba曲式结构。

2)通过观察与比较,能利用已有的认知,发现歌曲结构的特点。

1)能对歌曲进行力度表现的处理2)能用柔美连贯的声音表达歌曲意境。

活动一导语:

设计意图:

活动二导语:

1、看美丽的大草原就在我们的眼前,听草原深处传来了歌声(律动听歌)。

2、我们都知道好听的歌儿是有一个个小音乐组成的,我们来认识一下它们吧。

3、生唱曲谱拍三拍子节奏。

4、看看老师拍的和你有什么不同?有变化的三个乐句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呢?

5、唱第三乐句感受节奏的紧凑带来的活泼跳跃的感觉。

7、在唱曲谱过程中化解难点。

8、在第三乐句再做一个强弱的对比,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9、即兴表演唱。

设计意图:

感——以草原远景图为背景聆听歌曲旋律,并通过身体律动感受歌曲韵律特色;唱——视唱旋律了解歌曲结构特点。在演唱歌曲体会牧羊女的愉快心情及力度对比对歌曲意境的渲染。

活动三导语:

草原牛羊多,草原歌儿也多。热情的小主人又唱起来了。听《欣赏《草原赞歌》《牧场上的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让学生体验、感悟音乐文化的多样与沟通。《草原赞歌》以歌词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牧场上的家》先景后词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用变化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积极聆听、主动感受。

设计意图:

欣赏《草原赞歌》《牧场上的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让学生体验、感悟音乐文化的多样与沟通。《草原赞歌》以歌词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牧场上的家》先景后词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用变化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积极聆听、主动感受。

活动四导语:

设计意图:

《找朋友》活动是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一次梳理。让学生学会运用音乐要素找到歌曲的共性。草原之旅我们一起唱了《牧童之歌》,又学会《牧羊女》还欣赏了《草原赞歌》《牧场上的家》根据节奏情绪等给它们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吧!

结束语:今天我们欣赏了草原美景,唱了听了草原歌曲,我们的草原之旅也要结束,让我们唱着《牧羊女》这首歌和牧羊女和大草原再见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