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风俗习惯(优秀17篇)

傣族的风俗习惯(优秀17篇)

ID:7960317

时间:2023-12-27 02:24:33

上传者:梦幻泡

优秀作文应该回答问题明确、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让读者一目了然。接下来,小编将向大家分享几篇优秀作文的经典案例,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傣族最盛大的节日是泼水节,在每年四月中旬。傣族是个爱水、敬水的民族,泼水节的水代表吉祥、幸福和健康,因此被泼的越多越会有好运相伴随。

今天小明和妈妈到傣族村落参加了向往已久的泼水节。小明和妈妈都和大伙儿一样,都穿着傣族服装,来到泼水场中央,这时"、、盆、桶"都准备好了。只听到一声令下,他们就像离弦的箭一样跑向"库"------小水池,拿起""------水,向"敌人"泼去。

傣族家人都是三五成群的打,而小明是见一个打一个。这时,小明看到一个衣冠整齐的人站在那里,小明偷偷跑到他的后面,一下子把一盆水都泼在他身上了,他变成了一只"落汤鸡"。但是好景不长,被他打倒的人重新向他发动攻击。他们越打越猛,乱成了一团,这样,他们互相追着、笑着、泼着、叫着,泼得真尽兴啊!

天色渐晚,妈妈喊小明回家,可小明说:"我还没玩够呢"。但小明还是恋恋不舍得换回自己的衣服,边走边回头看着他们。小明暗暗说:明年我一定再来,再见啦!

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精彩

泱泱盛夏,盛开着五十六朵鲜花,每朵鲜花都有自己的色彩,每一朵鲜花都展现着独特的魅力。让我带领你门去领略一下傣族那独具特色的风姿吧!

走进傣族人的生活,可以看到傣族人最具特色的挂包"筒帕",傣族人生产的筒帕历史悠久,制作精美,从前,筒帕用麻、棉纺织而成。现在用丝和棉混纺而成。筒帕式样美观,制作精美,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筒帕上有许多彩色的条纹,交错在布包上,错落有致,一条银色的铃铛挂在布包上。有时还发出异常清脆的响声,十分悦耳。精致美观的筒帕搭配上有民族风味的傣族服装,更是别具一格。傣族的筒帕不仅漂亮,对傣族的小姑娘小伙儿来说,筒帕还是表达爱慕之情的信物。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是少数民族,但是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片土地上,装点着傣族人民幸福生活。

傣族风俗习惯的作文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瞧,我给你们带来了五月傣族的泼水节,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吧!

你看,泼水节多热闹啊!那些叔叔、阿姨、哥哥、姐姐,还有弟弟妹妹都捧着盛满水的盆子向别人泼水,见到谁就泼谁,不管是否相识。每泼一次,人们的脸就像精灵升级了一样,笑得更加灿烂了。我想你们要是在那里的话,你们的笑容肯定比他们强十倍。他们的“怪事”也挺多,你看,有两个人忙着看别人互相泼水,一不小心,盆里的水泼向了自己,逗得周围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简直不能停止。还有两个人正要互相泼水,结果,两个盆子撞到了一起,水洒到了自个的身上,真好玩!

我之所以喜欢泼水节是因为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都是高兴的样子和狼狈不堪的样子。如果你看到他们,你也会和他们一起笑,笑的那么开心,那么灿烂!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去傣族看看,体验一下他们的泼水节。

我爱傣族,也爱泼水节!

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瞧,那些美丽动人的傣族姑娘,她们正在跳舞呢。她们有苗条的身姿,修长的手指,还有一双水汪汪的眼睛和樱桃般的小嘴。她们最喜欢跳孔雀舞。每当节日来临,他们庆祝的时候就跳孔雀舞。跳孔雀舞的姑娘们会戴一定方帽子,帽子上顶着一个小瓷碗。她们微笑着载歌载舞,欢聚一堂,随时传递着幸福的微笑,让我们忘掉了所有的烦恼和不开心的事情。

在传说中有一个故事,事情是这样的:有一个村庄居住着一位善良、美丽而又勤劳的姑娘,她热爱跳舞也爱帮忙,她几乎帮遍了所有人的忙。人们都很喜欢看她跳舞。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忽然,光风暴雨、电闪雷鸣、雷雨交加,打到了所有的庄稼。第二天醒来,人们人们看到所有的庄稼都被淹死了,没有了食物人们怎么能活呀。当天晚上又下了一场暴雨,等到第三天早上起来水更深了,这位姑娘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人们有食物吃。就这样她每天都在跳舞,日积月累她的所作所为感动了上天,上天对她说可以帮她让庄稼好起来,但是她要变成一个石头才可以。她毫不犹豫的说可以就立刻变成了一座石头人。

这个姑娘的品格和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后来村里人发现她消失了很想念她,便把她最爱吃的东西都当成过节时必吃的食品来吃。

傣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傣(dai)族,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华民族的一部分。那么属于傣族的风俗习惯都有些什么呢?你了解过傣族吗?下面就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傣族重大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关门节”在七月中旬,这时正是农忙季节,佛教节日也大多集中在这段时间,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产,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以食物、鲜花、银币、纸币等献佛。“关门节”要持续三个月左右,到十月中旬的“开门节”为止。

泼水节期间,在宽阔的澜沧江上,要举行划龙船比赛,水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大鱼等形象,由数十男女青年奋力划桨前进,两岸观众如云,锣鼓声、喝彩声响彻云霄。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这是傣族人民自己制作的烟火。用一根数丈长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药等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架上。点燃引线,火药燃烧,竹子即如火箭一般飞入云天,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烟火,犹如花团锦簇,群星闪耀,光彩夺目,把节日的夜空装点得特别美丽。

泼水节是个迎新的节日,欢乐的节日,一般要过三至五天。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傣族人居住竹楼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了。这种建筑非常适合南亚热带雨林的气候。竹楼分为两层。底层设有围墙,是储藏杂物和饲养家畜的地方。楼上是家人居住、生活的地方。每座竹楼都有一个阳台,家人们可以在这里享受清凉的微风,也可晾晒衣物。屋内是一间大起居室,铺着竹席,家人用餐、休息和接待客人,都坐在竹席上。屋子中央有个火塘,既可烹煮食物,又可取暧,起居室连着卧室,一般有三到五间,视家庭成员的多少而定。来访的客人通常不允许在卧室过夜。

屋里的家具非常简单,竹制者最多,凡桌、椅、床、箱、笼、筐,都全是用竹制成。家家有简单的被和帐,偶然也见有的毛毡,铅铁等器,农具和锅刀都仅有用着的一套,少见有多余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纹都具地方色彩。

建造新房是傣家人生活中的大事。建房开始之前,首先要选好地址,下基石。接着要准备好八根主柱。由于整个竹楼都是在这八根主柱上建成,选择柱子的材料就成为一件非常要紧的事。当选好的木材从树林里抬进村里时,村民都要吹号迎接,泼水祝福。八根柱子中还要分出四根“公柱子”和四根“母柱子”,分别以男人的衣服和女人的衣服覆盖在柱子上以示区别。建盖房子时,全村人都会来帮忙,这是傣家人的传统。届时,主人要准备丰盛的酒菜招待来帮忙的村民和来祝贺的亲戚朋友。整个气氛就像过节。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卧室是不容许外人窥看的,过去的习俗规定,若主人发现外人窥看主人的卧室,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门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游客无论到傣家参观或做客,千万不要因神秘感而窥看主人的卧室,虽说然现在打破了过去的俗规,但窥看傣家卧室始终是不受欢迎的。

傣族的婚礼,民间称为“金欠”,含结婚宴请之意。婚期只能定在每年的“开门节”至“关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这段时间,婚礼以为新郎、新娘祝福、拴线为主要内容。

成婚仪式在新娘家举行,届时要杀猪、杀鸡(有的人家还宰牛),备办丰盛的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和本寨父老乡亲。举行婚礼之日,在新娘家堂屋内设置“茂欢”(直译为魂桌),摆上一至三张蔑桌,用芭蕉叶铺面,上摆煮熟的雌雄子鸡一对,和用芭蕉叶盛装的糯米饭以及米酒、舂盐棒、食盐、芭蕉、红布、白布、白线等物。雌雄子鸡需用傣语称为“索累东”的芭蕉叶做成的叶帽罩盖。作好举行婚礼的准备后,新娘的女友,要陪伴新娘梳洗打扮,等待新郎登门。新郎亦在家中梳洗更衣,在亲朋好友陪同下,到新娘的竹楼上举行结婚仪式。

仪式开始时,主婚人端坐在“茂欢”后的正中位置,长者围桌而坐,一对新人按男右女左的位置面对主婚人而跪,亲友围于两旁。坐在“茂欢”跟前的人伸出右手搭在桌上,静听主婚人念诵祝词。主婚人揭去盖在食物上的叶帽,先为新郎、新娘祝福:“今天是个美好、吉祥的日子,现在是一天中最好的时辰,你俩恩恩爱爱结成夫妻,金凤与铜凤结成一对,日子会幸福美好,愿生子会得子,盼生女会得女,祝福你们幸福美满,永不离分。”。

主婚人念完祝词以后,新郎、新娘各在桌上揪下一团糯米饭,蘸点米酒、食盐、舂盐捧、芭蕉后摆在桌前。主婚人拿起一条长长的白线,从左至右缠在新娘、新郎的肩背,将白线两端搭在“茂欢”之上,表示将一对新人的心拴在一起。然后再拿两缕白线,分别缠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愿新婚夫妇百年好合,无灾无难。在座的长者也各拿两缕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手上,边拴线,边念些祝愿词。拴完线后,婚仪基本结束,婚宴开始,新郎新娘向宾客敬酒致意。

结婚拴线,傣语称为“树欢”意为拴魂。这千古之俗至今未改。关于拴线的来历,传说颇多,其中一种与婚姻有关。那是在很早以前,一位年幼的傣族公主不知为何,找宫中一个少年奴仆询问:“你知道我长大以后会嫁给谁吗?”奴仆张口便答:“我就是你未来的丈夫。”公主怒起,将手中小刀甩向仆人,割破了仆人的额头,仆人也因此而被赶出王宫。不知经过多少周折,那仆人终于成为另一个王国的君王,并且和他曾经入宫为奴的那个王国联姻。在举行婚礼的那天,公司发现新郎额头上的伤疤,知道他就是当年被她用刀子划伤的仆人,悔恨万分。她当即表示:“愿与丈夫心相印、魂相依,永不分离。”并拿起一缕白线将两人之手拴在一起,表示永不分离。从此,傣家人便有了结婚拴线之俗。

傣族结婚时,不仅要筹办婚宴,还要请歌手唱歌祝贺。参加婚宴的人,一般也要送点礼物或礼线,表示祝贺。

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我们的祖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有一个就是傣族,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傣族人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等佛家圣物。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傣族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开门节,均为小乘佛教节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内容与活动都和当地汉族一样。

在西双版纳傣族中,一家盖房,全寨都要来帮助,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上桌子,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傣族还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人称为“去拉曼”,意思为保护神,每年要祭拜两次,栽秧前祭拜是为了祈求丰收,秋收后祭拜是为了感恩。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员,要用鸡、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在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元江傣族每年农历三月祭龙树时,全村要杀红牛,杀前在红牛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同月还要杀猪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嘻嘻,傣族是不是一个很有趣的民族呀?大家有空去一起看看吧!

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我喜欢傣族泼水节,因为他带给了我无穷的欢乐!

傣家人在泼水节,喜欢排成队伍,高着芒锣,擂起象脚舞,集体跳起“依拉贺”舞,挨家挨户去拜年,祝贺新年愉快,万事如意。“依拉贺”,是一种边舞边歌的唱词。具有傣家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情感,在“拜年”、“泼水”、“赛龙船”、“放高升“时演唱,十分有趣。

当泼水节刚开始时,彬彬有礼有傣家姑娘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会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们用铜钵、脸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只觉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尽情的泼来,一个个全身湿透,但人们兴高采烈,到处充满欢声笑语。一段水的洗礼过后,人们便转成圆圈,在铓锣和象脚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翩翩起舞,激动时,我们还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痴,通宵达旦,其中“丢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专场游戏。“包”是象征爱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而精心制作,内装棉籽,包的四角缀有五彩花穗。丢包时,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将包掷给小伙子,小伙子再掷给姑娘,并借此传递感情。如此,花包飞来飞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双方悄悄退出丢包场,找一个幽寂的地方依肩私语去了。

关于泼水节的传说。

传说有一个忤逆的儿子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在山上干活,看到雏鸟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决心好好侍奉母亲,这时,他母亲正在向山上走来,为儿子送饭,不小心滑了一跤,儿子赶来扶她,她却以为儿子要来打她,一头撞死在树上,儿子追悔莫及,树树砍下来雕成一尊母亲雕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洒着花瓣的温水中清洗,以后就演变为了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喜欢的节日,也是傣族人民最快乐的节日,如果有机会我们也一起去看看吧!

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精彩

你听说过傣族吗?我就去过傣族的村寨。

刚到寨子门口,就有一个穿着傣族服装的姑娘来接待我们,把我们领到了她家--一个吊角楼。

她叫玉兰。她先给我们介绍傣家的规矩:一脱,二摸,三不看。一脱就是进了主人家要脱鞋;二摸是要摸一摸屋子里的平安柱;三不看是不要看卧室,因为卧室里有灵魂,一看灵魂就跑了,如果谁看了,必须留下来,念一个月的平安经。在这里,女人的地位比男人高,一切财产由女人继承。女人负责挣钱、干活,男人负责带孩子。男人到结婚时不但要嫁出去,而且还要拿四百棵橡胶树和一条银腰带当陪嫁。生了男孩就是"赔钱货",但不能不要,这样是违背良心的。人死了以后会靠在卧室里那个贴了白布条的柱子上。如果他生前是个好人,没有做过违背良心的事,灵魂就会升天;如果他生前做过违背良心的事,灵魂就会入地。玉兰她妹妹就生了一个男孩,才一岁,玉兰问:"谁生了女孩不想要,可以和她妹妹家的男孩换一换?因为这样是不违背良心的。"......

原来傣族人的生活也很有趣呀!每天自愉自乐,其乐融融,过着他们自己的生活。我相信,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个不朽的传奇,每一个传奇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去了解傣族人的生活吧!

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身独具特色的节日。

例如说傣族的泼水节。这是傣族最盛大的节日。这一天大家都会用脸盆、水壶盛满水,大家像一阵风似的吹过大街小巷,逢人便泼。一粒粒晶莹的水珠像一片片飞舞的雪花飘到人们的头发上,衣服上,鞋子上。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像钻石一般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人们尽情地泼洒,尽情地浇水,大家都异常高兴,笑声朗朗。

泼水节是用水带来祝福,火把节则是用火祝福平安。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节日,也是彝族人民最欢乐,最隆重的日子。热闹的场面,可丝毫不比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逊色。到了火把节之夜,全村人都会聚集在一起,在一处空地上,点燃熊熊篝火。大家手拉着手,围绕着跳动的火苗,一起唱啊,跳啊,相互祝福。

在火把节上,大家除了跳舞以外还会斗牛、赛马、选美等。最有趣的要属选美活动了。彝族人生来爱美,追求美。在选美活动上,姑娘们穿着七彩的裙子,戴着各式各样的花头帕,披着绣花披肩,好似一朵朵娇艳欲滴的鲜花,又似天边那火红的云彩,美不胜收,把评委们和观众们的眼球都牢牢吸引住了。

我们有我们的节日,少数民族也有他们自身的节日。这些节日与习俗就像是一块绚丽的瑰宝,绽放到中华大地上,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生息在滇、桂、黔地区,与壮族、水族、布依族、黎族等有密切的关系,同源于古代的“百越”。他们以“纹身断发”为共同习俗,而又互相杂处。他们的足迹还在老挝、泰国北部、缅甸和印度地区。他们是最早栽培水稻和使用犁耕的民族。公元前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了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

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美、富饶的坝子--西双版纳,德宏两州、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

傣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傣族有自我的文字,傣族人民用它记载了丰富的历史传说,宗教经典和文学诗歌。傣族人不仅仅能歌善舞,并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

傣族先民为古百越中一支,“傣”意为酷爱自由,和平的人。傣族的民族特色鲜明,突出,人民普遍爱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动,感情细腻,动作多为动物形态的模拟和美化。极为流行的有“孔雀舞”、“象脚鼓舞”,异常是“孔雀舞”登上了大雅之堂,它那优美的舞姿、细腻的情感,把孔雀这种美丽的动物模拟得惟妙惟肖,井加以拟人的美化,把人带进了诗一般的境界,使大都市的观众为之而倾倒。

傣族建筑。

傣族人居住竹楼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了。这种建筑十分适合南亚热带雨林的气候。竹楼分为两层。底层设有围墙,是储藏杂物和饲养家畜的地方。楼上是家人居住、生活的地方。每座竹楼都有一个阳台,家人们能够在那里享受清凉的微风,也可晾晒衣物。屋内是一间大起居室,铺着竹席,家人用餐、休息和接待客人,都坐在竹席上。屋子中央有个火塘,既可烹煮食物,又可取暧,起居室连着卧室,一般有三到五间,视家庭成员的多少而定。来访的客人通常不允许在卧室过夜。

屋里的家具十分简单,竹制者最多,凡桌、椅、床、箱、笼、筐,都全是用竹制成。家家有简单的被和帐,偶然也见有的毛毡,铅铁等器,农具和锅刀都仅有用着的一套,少见有剩余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纹都具地方色彩。

建造新房是傣家人生活中的大事。建房开始之前,首先要选好地址,下基石。之后要准备好八根主柱。由于整个竹楼都是在这八根主柱上建成,选择柱子的材料就成为一件十分要紧的事。当选好的木材从树林里抬进村里时,村民都要吹号迎接,泼水祝福。八根柱子中还要分出四根“公柱子”和四根“母柱子”,分别以男人的衣服和女人的衣服覆盖在柱子上以示区别。建盖房子时,全村人都会来帮忙,这是傣家人的传统。届时,主人要准备丰盛的酒菜招待来帮忙的村民和来祝贺的亲戚朋友。整个气氛就像过节。

傣族饮食。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仅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所以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傣族服饰。

傣族的传统服饰,男子多穿对襟或大襟无领短衫,肥筒长裤,也有少数人穿深色筒裙,用白、青、浅蓝、淡黄色的布包头;女子服饰因地域不一样而有明显差异。西双版纳的妇女上穿白色、绯红色或淡绿色紧身窄袖短衫,下着各种花样的长及脚面的筒裙,束银腰带,妇女发饰均很讲究,梳高发髻,并在发髻上插缀鲜花;也有用大布巾包头的。德宏和耿马的妇女上穿齐腰短衣,下着色彩艳丽的筒裙,发髻位于脑后,余发散拖一绺在背后。服饰衣料过去为土布,现多为丝绸、细花布,更显傣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身材。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我身旁,经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感情像铁一样坚实。

傣族节庆。

傣族重大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关门节”在七月中旬,这时正是农忙季节,佛教节日也大多集中在这段时间,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产,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以食物、鲜花、银币、纸币等献佛。“关门节”要持续三个月左右,到十月中旬的“开门节”为止。

泼水节期间,在宽阔的澜沧江上,要举行划龙船比赛,水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大鱼等形象,由数十男女青年奋力划桨前进,两岸观众如云,锣鼓声、喝彩声响彻云霄。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这是傣族人民自我制作的烟火。用一根数丈长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药等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架上。点燃引线,火药燃烧,竹子即如火箭一般飞入云天,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烟火,犹如花团锦簇,群星闪耀,光彩夺目,把节日的夜空装点得异常美丽。

泼水节是个迎新的节日,欢乐的节日,一般要过三至五天。

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公元51年,傣族联盟国家“勐达光”(汉译“哀牢国”)归附汉朝,汉朝太初历传入傣族地区后,进一步完善了傣族先民对日月星辰运动规律的认识。

公元69年,汉朝吞并“勐达光”(哀牢国)、设立永昌郡,太初历在傣族地区全面推广,逐渐融入到傣族的生活与生产中、被傣族当成自我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勐达光”(永昌郡)南边的骠国也经过傣族吸收了汉朝太初历。

公元7世纪,骠国(室利差呾罗王朝)在太初历的基础上创制骠历;公元832年,骠国被傣族联盟国家“勐舍龙”(汉译“南诏国”)攻陷,骠人四处逃散、逐渐融入青藏高原南下的氐羌族群构成缅族。公元16世纪中期,继承骠人文化的缅族东吁国相继征服傣族各大小邦国,将骠历带到傣族地区,傣族逐渐理解骠历。

公元1966年,掸邦(缅甸联邦加盟邦之一)将当时使用的骠历改革后定为标准历法;因掸邦主体民族为掸族,掸族自诩“大傣”,掸邦标准历所以称作“大傣历”,而之前使用的骠历则降格为“小傣历”。之后,缅甸各地掸族也将自我使用的历法调整为掸邦标准。公元20世纪末,与缅甸掸族同属“大傣”一脉的中国滇西傣族、印度东北阿萨姆族也把自我使用的历法调整为掸邦标准。

规则。

傣历虽有“大傣历”与“小傣历”之分,但基本计算规则坚持一致,仅纪年起始年不一样,“大傣历”以公元前95年为纪年起始年、“小傣历”以公元638年为纪年起始年。

傣历用10个母(天干)和12个子(地支)循环相配得60个组合,60个组合循环代表年、月、日和时辰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一般情景下有12个月,分冷、热、雨3季,每个季度4个月,单月为30天,双月为29天,一年为354天;隔4至5年,在八月加一闰日,八月则为29+1天,此年称平年,一年便有355日;每置7个闰月,皆置闰于九月,闰九月也是30天,置闰月之年称闰年,一年有13个月、384天。每个月分“月出”与“月下”两个半月,上一个月的晦日(每月最终一天)之后称“月出一日”、顺序数至望日(十五日),望日之后称“月下一日”,顺序数至晦日。使用七曜(太阳、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纪周日;十二属相(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纪年岁。

傣历一年的回归长度为365天6小时12分36秒(365.258日),与现代标准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有必须误差,朔望月为29.530583日(按:现代标准朔望月为29.53059日),所以需要在必须阶段置入闰日或闰月,补足误差。

傣历月序一般比中国农历早三个月,中国农历十月就是傣历一月,若中国农历在十月之前的月份置闰,则傣历一月就是中国农历十一月,月序就只比中国农早两个月,如大傣历21(小傣历1373年)1月1日相当于农历壬辰年十一月初二,当年农历闰四月,所以早两个月;置闰之年比农历早一年;由于采用早朔,月出一日也不必须是日月合朔的日子,有时与农历日序相差一日。

傣族医药理论认为,自然界存在着四种物质,称“四塔”,即“瓦约塔”(风)、“爹卓塔”(火)、阿波塔“(水),”巴塔维塔(士),万物生长离不开这四种物质,并借用“四塔来形象的解释人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认为健康是人体内的”四塔“之间坚持相对的动态平衡和协调标志,同时也证明体内”四塔能与外界的“四塔坚持这种动态平衡和协调关系。

傣医理论中还吸取了佛教教义中的”五蕴“思想,即以色、受、想、行、识等五方面来概括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现象,分别为:录巴康塔(形体蕴)、维达康塔(受觉蕴)、先雅腊康塔(知觉蕴)、温雅腊康塔(心蕴)。傣医又将五蕴与”五戒“(世俗教徒的佛教戒律,戒杀生、偷盗、奸淫、妄语、饮酒)相联,在看病开药时强调进行五戒,以保证身心健康。

在傣医药书中介绍的傣族药方、用药配药和治疗方法既不一样于西医,也不一样于内地中医,有的药方甚至有”偏方气死名医“的效用。在西双版纳、德宏,傣医中一向流传着”八大名方“:”雅叫帕中布“、”雅溪(沙)里门囡“、”雅寄“、”雅澎冷“、”滚嘎仙恩“、”麻登憨“、”雅叫哈得(顿)“和”雅不踏不胆幸“。其中”雅叫哈顿“在70年代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入,”雅溪里门囡“和”雅叫帕中布“等为《云南省药品标准》收载。

傣医诊病方法主要是望、闻、问、摸、切。傣医还根据患者的肤色、体质及生病季节(傣族将一年分为热季、雨季、冷季)的不一样,进行疾病的诊断和选用不一样的治法。傣医将药物分为”雅黄“(热性药)、”雅嘎因(凉性药)、“雅墨(平性药)三类。傣医用药除采用内服、外用、内外合治三种方法外,还有一些独特的方法,如睡药、敷药、蒸药、熏药、研磨药、刺药等。

仍存傣医药文献主要有《嘎牙山哈雅》、《玛弩萨罗》、《药典》、《医书》、《药书及病理》等。1990年,西双版纳州傣医研究所对全州傣族的民间医药进行了统计,收集到傣族医药典籍手抄本和贝叶经200多册,登记散见于各地的傣族医药书籍手抄本73本,调查统计傣药1208种,方剂405种,收集到的傣药方剂125个,傣药标本729种,样品253种。

1983年国家确定傣医药为中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1988年4月10日成立了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构成了科研、临床、教学三位一体的新格局。德宏、思茅也相继成立了民族医药研究机构。许多傣族医药学专家与汉族科技人员一道对傣医药进行了很多的发掘、研究整理工作,先后编译了《西双版纳医药》《古傣医验方注释》1集,《西双版纳药志》1~4集(州内印刷3集)、景洪县还正式翻译出版了《档哈雅》《西双版纳家庭卫生常识》《傣族药物故事》《嘎牙山哈雅》等。在云南省有关单位的努力下还编了《傣肌松》专辑。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研究所编写了《傣医中专班临床课试用教材》,1991年底研究所又研究整理完成了论述人体生理解剖、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的《四塔五蕴》一书,1991年初还专门编印了《傣族医药专辑》。

耿马县孟定镇芒团村的傣族还有手工造纸的技术。

妇女是芒团手工造纸中的主要劳力和技术能手,作坊里的每一道工序都是由妇女完成的。

造纸的原料是构皮。

工序有浸泡、拌草木灰、蒸煮、洗涤、捣浆、抄纸、晒干、砑光、揭纸等。

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汉代称“滇越”、“掸”,唐、宋称“金齿”、“黑齿”、“白衣”,元、明、清则称作“白夷”、“摆夷”、“百夷”。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通常人们把内地和边疆的傣族分别称为“旱傣”和“水傣”。前者因接近汉族,吸收汉文化较多,称为汉傣,讹传为“旱傣”,保持民族特点较多的西双版纳、孟连、瑞丽等地傣族称为“水傣”。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傣那”、“傣绷”等。

傣族龙舟比赛。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支。现通行的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来。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傣历年为阳历年,而月为阴历月,一年分寒、热、雨三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傣医和蒙、藏、维一起,成为中国最为著名的四大民族医药体系。傣族地区流传着许多叙事长诗,如《召树屯与南木诺娜》、《兰戛西贺》、《阿銮的故事》等。傣剧有100多年历史。傣族大都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地区的西双版纳橡胶增产显著,“普洱茶”驰名中外,地方和乡镇企业发展很快,有采矿、机械、电力、化学、陶瓷、皮革、造纸等厂矿企业。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

禁忌: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日常食俗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鱼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浊,使味变酸,然后晒干储藏。吃时放少许煮菜或放在汤内。这种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几乎每天都吃。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吕有助于消化。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其味美无比。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料央而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后后入锅焙干制酱。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傣族人普遍喜食蚂蚁蛋,经常食用的是一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取蚂蚁蛋时,先将蚂蚁驱走,然后取蛋,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晶亮,洗净晒干,与鸡蛋一起炒食,其味鲜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时制酱,熟食时用鸡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笋、冲天椒,辅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风味纯正,清洁卫生。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由于长期嚼食唇齿皆黑,口液如血,人以为美。烧陶业较发达,大部分饮餐用具多由妇女烧制。

人们庆祝傣历1367年泼水节。

在西双版纳傣族中,一家盖房,全寨都要来帮助,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上众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的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再如“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元江大平乡新娘过门后要与新郎端坐在长凳上,吃四个鸡蛋拌的糯米饭,并喝两杯酒;元江江边的傣族新娘过门,由男方分给每个送亲者肉4片、排骨4根、丸子4个、酥肉4块,然后方可吃正餐。

傣族葫芦丝。

傣族还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称“去拉曼”,也称“披曼”,是保护神,每年要祭祀两次,栽秧前为祈求丰收,秋收后为谢恩,要集体杀牛或猪一头,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员,要用鸡、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着剽牛和鱼食牛皮的风俗。西双版一次部落神,祭品有的须是黑牛、白猪。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元江江边傣族每年农历三月祭龙树时,全村要杀红牛,杀前在红牛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同月还要杀猪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在傣族民间,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地区,在炊事上仍然有一些禁忌,如:烧柴要先从根部烧起;不得从火塘上跨过;不能随便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等等。

典型食品傣族风味凉、热腌菜都有典型菜肴和小吃。如:椰子砂锅鸡、油炸麻酥、牛撒皮、酸肉、火烧鱼、腌牛头等。

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里三层外三层地裹着,从0℃左右的长沙坐着慢吞吞的1803列车,经过二十来个小时的长途旅行,回到了相隔已久的湛江海湾,回到了日夜相思的梦里水乡。

回家那天已经是腊月二十多,乡中已经处处张灯结彩,尽显迎春之意,在这座海滨城中,却是一点寒意也没有,从下火车开始,我便将自己尽情地沉浸在这一直保持着二十多度气温的空气中了,暖暖的冬,噢,温暖的家乡,我回来了。

回到村中的家,便开始了忙活着准备过年,因小弟今年要复习高考,家中种种便由我这大姐当头了。

大扫除、置年货、买春联等等,而今年最是不同的是要我帮奶奶提鸡去拜神,因多年在外求学,对家中种种习俗自是不甚熟知,对拜神游神之类更几乎是一直排斥远离,只知这里的人们将拜神与祭奠祖先列在了重要的必须仪式里面,这个中有无数般规矩,村中家家户户必有懂得之人熟记,到日子时便相应张罗。各村中设有土地公、石公、老爷庙等等,也自然有布场请灵的道士,为大家向神灵及先人请愿、还愿,年初正月里人们前来祈愿一年的平安顺利、兴旺发达,到年底自然是还愿谢恩的时候了。各家便选好日子,杀鸡斩鸭,分别提到各个庙中,酬谢一年之风调雨顺。几天下来提着鸡和糕点,还有那些拜神用的香和纸元宝,跟着奶奶走遍各大庙小庙,听村中道婆道士的念词,心底却不时漾出对家乡的无比依恋来,迷信也好,封建也罢,这些老人们谨记遵守了一辈子条条规矩,不正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的表达吗?村间蹒跚的脚步,吃素、烧香、祷告,那一跪一拜之间,包含着多少浓浓的思念!

在家过春节,种种习俗过去和如今基本没变。除夕团年,一家人中午吃过饭便分工贴春联,在各个房间放上两根没洗过土的蒜或是连头拔起的胡萝卜预示“一年到头”的顺意,然后是将全家打扫干净把垃圾倒掉(正月前三天都不能扫地和往外仍垃圾),一切收拾好后,长辈们开始派发利是,小孩子们轮流洗澡换上新衣一起去放烟花,大人们则是呆在家里,看着电视里的粤剧,到晚上便开着全部的灯通宵迎春,团坐在大厅吃点心、看电视、话家常,一过十二点便点燃买好的长长鞭炮再渐渐睡觉。正月初一起来后便互道恭喜,一起吃个桔子,桔子是越酸越好,寓指好酸(粤语音同“孙”)吉利。

按家中传统,到初二父亲五个弟妹一起带着全家过来与爷爷奶奶团聚,大家聚在一起,老屋就显得很挤了,二十几个人必定要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大家站起来围着桌子吃饭,拉家常,好不热闹。

近日在电视上看到,广州十万摩托车大军浩浩荡荡回乡过年,我想,过年回家与亲友团聚,不仅仅是人本性中对家的眷恋与归属感,更是一种文化上的坚守。那些坐飞机、挤火车、骑摩托车,甚至是一步一步走回家的人们,如同祭拜祖先那样,也是在完成一种文化仪式。

明天,我又将踏上开往长沙的列车,郑重奔赴我的另一处心灵之乡,那里有我学识渊博的良师,有我风华正茂的挚友,有我求之不倦的理想。海边的女儿又将走到远方,尽享那方美丽多姿的风景,但我也终会记得,再待春到时,回家过年。

回忆过去,家家户户都为了不愁吃,小院里满是瓜果蔬菜。一年四季,只要能种点什么,小院里就会满满的,瞧去,各种颜色掺杂交错,杂乱无章。好拥挤、好杂乱的小院。现在,各家都不怎么种蔬菜了,而是种花。一年四季,鲜花不断。春天,月季、玫瑰等竞相开放。夏天花儿更加繁盛,五颜六色。秋天,本该百花凋零,菊花却傲骨怒放。冬天,瑞雪纷飞,梅花却在枝头绽放。一年四季,芬芳不断。香啊,花园般美丽的家乡。

再想以前,村里村外都光秃秃的,几乎没有树。到了夏天,在外边聊天的大人都顺着墙边坐,小孩们大都躲在屋里扇扇子。屋里像蒸笼,屋外像热锅。而现在,房前屋后,街道两旁,村里村外,都种上了绿化树,虽说不像森林那样茂密,但也绿树成荫。夏天,大人们在树下乘凉,小孩们在树下嬉戏。茂密的树叶,送来了阵阵清凉。爽啊,森林般清凉的家乡。

回首以往,田野里种满了庄稼,密密麻麻的,有玉米、水稻、花生等。那时人们的种植技术还不是很高,虽然辛勤努力了,但收获的却不十分理想。那用一滴滴汗水浇灌出的庄稼,好像有意跟人们作对似的。现在呢,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遍地都是绿色无公害作物,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省时又省力,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业余生活也丰富了。春天,水稻如碧绿的海洋,泛起阵阵波浪;秋天水稻垂下了头,大地一片金黄,真可谓是“春种满野皆碧绿,秋收遍地是黄金”。乐啊,田野般满是收获的家乡。

回首往事,垃圾拥有一片乐土——街道,任意呆在每个角落,有时还迎着风翩翩起舞,甚至在水里游泳,让人看了就想躲,真脏啊。现在呢,垃圾都有了自己的归宿——垃圾场,街道整洁了,铺上了水泥路,成为了一个耀眼的亮点。净啊,冰晶般闪耀的家乡。

家乡在不断的变化。在我心中,家乡如妙龄少女,越变越好看,我从心眼里热爱我的家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傣族是制作和使用黑陶最多的民族。西双版纳、普洱镇远等地是黑陶的主产地。由于黑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因而在炎热的傣乡,长时间用它蓄水不仅仅不会变质,并且能坚持水的清凉感觉。还有一个用途是用作祈吉的滴水器,傣族寺庙佛殿中的柱脚处通常会有一个落水小洞,根据滴水的情景占卜,若有不吉要请佛爷为其念经解除。黑陶器的原料是傣乡特有的一种黑土,经与必须的沙和沾土混合沤透后捶砸揉压制成。

黑陶器均以手工拉坯制作,坯拉好后用刀刮或刻画出花纹,晾干后烧制即成。黑陶器一般皆为素色,表面光滑,质地细腻。红陶器具出品和用得最多的是罐,傣语称为“莫丁”,一般较大,造型十分别致,用于盛水装饭,在炎热条件下能免除腐坏之虞,为所有傣族人家必备之器。红陶制作材料为当地一种红粘土,呈砖红色,配以必须量的沙,拌透揉均,用木棒槌舂、打混合后,用自制的转盘手工拉坯。坯拉好后用有花纹的木拍拍上简单的花纹,放入棚下阴干,阴干后即行烧制。

傣族有传统的傣戏。以前西双版纳有一种以舞蹈为主兼唱戏词的形式,这是傣戏的雏形。其情节比较简单,主要表现持刀的猎人与化了装的龙、凤、龟、鹤进行斗争。傣戏的发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带。所以傣戏又称“滇西傣戏”。大约在19世纪初产生于德宏盈江的盏西和干崖。

较早的剧目有《公孙犁田》、《冒少对唱》、《十二马》等。到20世纪初,盈江土司成立了第一个傣戏剧团,于是傣戏迅速风靡各地。傣剧的唱腔、道白均用傣语,唱腔以男腔、女腔为主,剧本多根据傣族民间故事改编,表演以本民族歌舞及民间武术为主,也借用其他剧种表演的程式,构成自我的戏曲风格。

在傣族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挥了表演者道具扇子或手帕的作用,同时借鉴京剧、滇剧和傣拳创造了傣戏的武打动作,脸谱的化装则由原先的红、黑、白三色发展为较为细致的“勾脸”,以表现人物性格。

另外还根据剧情和主角的性格改善了曲调形式,音乐集傣族地区丰富的民间曲调而成,伴奏从以象脚鼓、铓锣、钹为主发展到使用多种乐器,并采用了滇剧不少以锣鼓经为主的伴奏手段。各地经常有剧团演出,每逢节庆日,村与村、坝与坝之间还举行巡回的交流演出。

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

傣文书法是以傣文字体为表观资料,以最初时的火炭笔、白泥巴笔以及之后的“列占”(铁锥笔)、蕨笔、钢笔和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

传统傣文书法有“多温暖斐”、“多勤搭毖”、“多法顸”、“多洛谷”、“多麻环折”、“多南帘夺”等六种书体,傣语把它们统称为“南赞贺折”,意即“六种技法”或“六大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境内新出现了“折篾形”、“猫闭眼形”、“方体形”、“叠压形”、“鸡爪形”、“卷首甩尾形”、“金藤绕圈形”、“金花吐丝形”等众多流派、风格各异的优秀傣文书体。

云南傣族地区的剪纸,一般多用于刺绣样稿以及装饰门楣、灯彩、旗幡和供品等。题材多是几何形纹和花草鸟兽。

纹样的特点多为满地底纹,以托出中心主花,刀法粗壮有力,构图丰满完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

傣族妇女的剪纸多以动、植物为题材。作品多为白象呈祥、孔雀开屏、虎啸山林、金鸡破晓、白鹤亮翅等,还有荷花、山茶、菊花等花卉为题材的剪纸。

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中国傣族按分布地区有傣泐、傣那、傣亚、傣绷、傣端等自称。西双版纳等地自称“傣泐”,德宏等地自称“傣那”,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称“傣亚”,瑞丽、陇川、耿马边境一线的自称“傣绷”,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汉族称傣泐为水傣,傣那为旱傣,傣亚为花腰傣。

早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经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唐宋文献称为“金齿”、“黑齿”、“银齿”、“绣脚”、“绣面”、“茫蛮”、“白衣”等。元明时期仍称为“金齿”、“白衣”。“白衣”又写作“百夷”、“白夷”、“伯夷”,有的误作“僰夷”,以致与白族混淆。清以来称为“摆夷”。另外,越南史籍称傣族为“哀牢”;缅甸史籍称傣族为“掸”;印度史籍称傣族为“阿洪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将分布在各自境内的傣族分别命名,泰国、越南、柬埔寨称做泰(thai),老挝称做老(lao),缅甸称做掸(shan),中国称做傣(dai),印度称做阿洪(ahom),但均自称tai。

关于傣族的起源,主要有两种主流观点以及诸多说法。

迁徙说。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为“南下说”,该说法认为傣族源于川北陕南地区、阿尔泰山地区等中国北方或更远的地方,在其他民族的驱逐下不断南下,在迁徙的过程中,傣族一度停留在了云南,并建立起了南诏王国,在忽必烈平大理以后,傣族被迫继续南迁至云南南部及东南亚一带,该观点由于研究的深入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放弃。其他还有起源于印度尼西亚群岛、两广云贵地区等说法。随着对傣族民族文献研究的深入,迁徙说得到了越来越多证据的支撑,如《本勐傣泐西双邦》、《西贺勐龙》、《巴沙坦》等,这些文献显示傣族居住区的土著主要为拉瓦人、克木人、孟人、孔人等,傣族为之后迁徙进入的。一些学者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提出了傣族先民曾与壮族先民在同一个地域生活的观点,认为傣族是从广西地区迁出的,但郑晓云认为由于不一样族源的民族使用同一语言的原因有很多,这一研究方法并不能说明傣族的起源。

土著说。该观点认为傣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红河以西到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的弧形地带,其构成是经济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并非迁徙的结果。但就傣族是何种土著居民演化而来则有不一样说法,如黄惠焜认为傣族先民为古越人,陈吕范则认为傣族是由掸人演化而来。其中以源于古越人影响最大,该说法认为汉文史籍中的“滇越”、“掸国”、“越裳”、“蓬国”等为傣族先民所建立的国家,但也有学者对该观点提出了质疑,如:何平认为“滇越”、“掸国”、“越裳”、“蓬国”等与傣族先民没有关系;郑晓云认为百越并不是一个民族,自然也没有民族的沿袭性。

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一周的国庆黄金周加班时间终于熬过去了,今天的假日就安排在民俗村过了。民俗村就如树梢上熟透的果实,让我经不住直吞口水,于是一提到中国民俗村,我立即精神百倍。

上午,凉风习习,太阳半露着脸,如害羞的姑娘。民俗村门口大广场上彩旗飘飘,富有特色的名族乐曲此起彼伏,中间一个led大屏幕上反复播放着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欢乐画面,路边的大招牌主力宣传民族狂欢节。广场中间花坛上的花牌内,是红色黄色玫瑰花组成的欢度国庆1949-2010就是狂欢节的主题吧,对面的寿星雕塑就如特殊的迎宾小姐,引导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收紧脚步,购票入村。

远望民俗村,就像山谷里的一个仙女,翩翩起舞,俊俏又美丽。

沿着一条石雕彩龙分开的石梯小去,一个三角形的广场上假山水池、喷泉、商铺、停车场错落有致,上方张灯结彩,大榕树上灯笼高高挂,假山,水池,喷泉,美丽极了,小火车,电瓶车挂两行红花,别致极了。榕树底下停着一辆新款驴车,所谓的新款也就是多一个喇叭而已,赶车的车夫都是回族牧民装束。一见到游客到了,便吆喝一声唱起了回族民歌,还不时带点别扭的动作,大概是拉客的原因吧。后面的百艺广场上,欢快的名族小调徐徐传来,红白两色为主的临时舞台上,8个身材苗条的瑶族姑娘在尽情跳舞,长长的袖子,长长的绳子,甩出去,收回来,一个圈一条线的,美丽极了。下面的观众更是热情高涨,拍手的,拍照的,瞪大眼睛大叫的,形态各异。整个广场如一锅沸腾的水,就是入口出口处的保安,也似乎忘了站岗。听工作人员介绍,这个狂欢节的主题就是“生态河池,丝路新疆”,白天都是广西河池瑶族、壮族民族表演节目,而晚上则是新疆唯族演出小品,歌舞节目。紧挨着百艺广场的一条路上,一排淡黄色木屋上,招徐徕客的酒旗飘飘,上面写着非常引诱人的名字“丽江小吃、新疆烤肉、山西拌面……”这就是民族特色小吃一条街,看一群红色妆扮的服务员忙进忙出,手脚麻利,一边工作还一边哼着小调,好不快活。

不知是这些服务员的小调唱的好,还是秋季的阳光太妩媚,太娇柔,逗得小吃一条街后面小山谷里的孔雀,骚动不安,啼鸣声此起彼伏,一阵一阵,一声一声,声声入耳。虽然“嘟嘟啾啾……”声音难听,却也有未见其影,先闻其音之势。想必,那一只只五颜六色的孔雀,是哪一只在低音,又是哪一只在开屏?听到了这支孔雀独奏的曲子,便也让我加快脚步往前去看个究竟。

文档为doc格式。

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傣族有自我的民族语言,因分布而分别被称为傣语、泰语、老挝语等,属汉藏语系侗台语族(壮侗语族)台语支。

全球约有6600万左右的人口使用傣语。在类型上同汉语一样是单音节为主的有声调语言。由于分化年代久远、跨境分布等原因,傣语内部虽然仍有相当数量的同源词,但语音、词汇、语法等等方面差异较大,如白傣语有22个辅音位,泰语则仅有21辅音位,已经难以互相通话。

傣文。

傣族所使用的文字为傣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其字符为傣语字符。傣文拥有多种方言文字,其中中国境内的傣族使用有四种,即傣泐文(西双版纳傣文)、金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中国境外则有泰文、老挝文等。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改善,中国境内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

一般认为,傣文源于古印度文字系统,其构成与佛教东传及傣族信仰小乘佛教有直接关系,但具体源于何种文字系统存在争议,主要由源于巴利文和格兰地字母两种观点,更早能够追溯到公元前八世纪传入古印度的婆罗米文。

傣文、泰文、老挝文都将辅音字母分组主要表示调类。但三种文字差别也很明显,如傣文按古声母清浊分为两组;泰文、老挝文的古清字母还区分了送气和不送气,加上浊音,一共分成了三组。

民间文学。

傣族文学的发展大致能够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古歌、神话、创世史诗产生和发达的时期;二是英雄史诗、传说、歌谣构成和昌盛的时期;三是故事、叙事长诗兴起和繁荣的时期;四是新文学蓬勃的时期。

著名的《傣族古歌谣》共收30首傣族古歌,反映了原始时期傣族先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状况。天地起源神话有《英叭开天辟地》、《古老的荷花》、《费梅嘎帕》(《大火烧天》)等,人类起源神话有《葫芦人》、《葫芦生蛋》、《人类果》、《污垢泥人》等,洪水神话有《葫芦传人种》等,图腾神话有《鸟姑娘》、《象的女儿》、《神牛之女》等。史诗有《巴塔麻嘎捧尚罗》、《变扎贡帕》(《古老的荷花》)、《细木过》、《天地万物的来历》。英雄史诗有《厘俸》。歌谣主要是情歌、习俗歌、劳动歌、童谣等。

傣族有500部左右的长篇叙事诗。仍保留的傣族传统长篇叙事诗题材广泛,资料丰富,其中有歌唱人类创世活动的如《布桑盖与瓦桑盖》、《坤撒》,颂扬祖先创业事迹的如《叭阿拉吾射金鹿》,反映历史事件的如《召网香召网朔》、《勐卯与景欠战争史》,揭露统治阶级贪婪残暴的如《娥并与桑洛》、《召树屯》、经过感情主线揭示社会矛盾的如《朗鲸布》、《线秀》,还有新中国成立后表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彩虹》、《流沙河之歌》等。

武术。

武术在西双版纳傣语叫“芬整”,德宏一带叫“戛拳”。过去,傣族男子到了十四、五岁,一般都要学会几套武术动作,作为防身、御敌、防野兽之用。腾冲县的永乐寨,男女老幼人人习武,被誉为“傣族武术之乡”。

傣族武术广泛吸收了汉族太极拳、长拳、形意拳和气功的资料,又引进缅甸、泰国的武术,构成了独特的风格。步伐多以四平马步、弓步、跪步为基础,步稳势烈,节奏分明,多借劲含力,以巧取胜。

傣族武术在西双版纳有四个流派:一是以拳术为主的本地派,二是以棍棒为主的汉族传来派,三是以长刀为主的缅甸传来派,四是以短刀为主的泰国传来派,总共有130多套武术。

武术中以拳术最为丰富,也最有地方特色,有大洪拳、小洪拳、扑虎拳、四方拳、老虎撩尾拳、螃蟹拳、梅花拳等。

傣族人还善于把各种动物的姿态糅合在武术之中,构成别具一格的青蛙拳、蛇拳、孔雀拳、鹭鸶拳、猴拳等。

傣族先民在数千年前就已经掌握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并根据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安排生活与生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