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与吾民读后感(汇总16篇)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汇总16篇)

ID:8007565

时间:2023-12-27 17:03:00

上传者:琴心月

读后感是一种能够深入理解书籍内涵、提炼精华、加深对书籍所阐述问题的认识与见解的方式。以下是一些感人至深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引发你的共鸣和思考。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们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众,因为我并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们的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恢复平静,并且她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如此自白,林先生的性格便跃然纸上,令人情不自禁产生这样的念头:“这定是一个率真的作家。”

历来并不乏剖析中国人品性与生活习性的文章与著作,但读来或则过褒扬近乎谄媚以期宣传之效果,或则过批判近乎无情并因之令人悲悯而缺乏客观性。一本阐述中国的著作,它的价值应足以当得起阐述中国者,不能犯上述任何一点毛病。这样的作者必须立于客观的地位,其客观的程度足以领悟全部中国人民的旨趣,这样的人才不是轻易找得到的。但正如赛珍珠女士所说:可是出乎不意,与历来伟大著作的出世一样,《吾国与吾民》不期出世了。它满足了我们一切热望的要求,它是忠实的,毫不隐瞒一切真情的。

作者以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做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你会惊叹于作者简纯的风格,而这种简纯偏又不影响作者对真理领悟的陈览。

林先生确是立于了客观的地位,无论是揭露中国的弊端,抑或是陈述其美好之处,他总是在扮演着一个叙述者的角色,但绝不只是信息的传送者,我们往往被他感染。

有时,我们甚至会怀疑这到底是不是中国人写的,如若是中国人,怎能这样坦诚,信实而又毫不偏颇地论述他的同胞?可细读全书,这又分明是一个中国人写的!如若不是中国人,又怎能如此富有诡辩与学识,幽默与澄明将中国人剖析的如此之深刻?每每读起林先生的文章,脑海中想到的竟是鲁迅先生,总不免要作一番对比。后者往往让人醍醐灌顶却又悲悯无奈,而前者虽平淡谦和却极具启示。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这本书是写给纯朴而忠恕的一般人的”,这也就是为何此书能够与绝大多数的读者达到认知上的共鸣与契合。

这里,我仅摘录一段本书中作者关于道教的论述,供大家欣赏。“每个中国人的心头,常隐藏有内心的浮浪特性和爱好浮浪生活的癖性。生活于孔子礼教之下倘无此情感上的救济,将是不能忍受的痛苦。所以道教是中国人民的游戏姿态,而孔教为工作姿态。这使你明白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则都是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义是付镇痛剂,所以抚慰创伤了的中国人之灵魂者。”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久闻《吾国与吾民》大名,知道它是林语堂先生的成名之作,是用英文撰写的,也知道书的原意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几年前,我也在林语堂先生的散文集中看到过几个章节,非常喜欢他的文风。但把这本书完整而认真地读完,却是最近的事。

《吾国与吾民》诞生的重要促成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对这本书作出过评价:“它写得骄傲,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外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研究、描述中国人的书有很多,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系列,到《第三只眼看中国》之类外国作家的作品,不胜枚举。但这些后来的作品都极难超越写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吾国与吾民》。依我看,其关键就在于其作者林语堂先生多样的成长环境和丰富的生活经历。作为一个中西文化的混血儿,林语堂既在中式文化中深深浸染过,摸得到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又饱受过西方教育,能够跳出中国看中国。

“幽默”一词,是林语堂先生的杰作,他将英文中的humor创造性地如此音译。而幽默的风格也自始至终地贯穿着这部《吾国与吾民》。若不是有创作背景介绍,读者几乎很难想象,这本书竟是写于最动荡的年代。诚然,每一个读书人都关心国家的前途,但林语堂没有学鲁迅,去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他的书中,没有字字句句都剑拔弩张。他仿佛独处于世外,心平气和而又无比诚挚地,澄清着淤积的历史偏见,展列着沉淀的璀璨文明。

为求客观公平地评价中国,向世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林语堂自己认为“必须要摆脱主观意识、既成观念,不受武断思想的左右、排除西方观念以及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完全像感觉自己跳动那样去感觉事物,由自己心的眼睛去观察事物。”

事实证明,林语堂先生的确几近完美地完成了这个重任。读《吾国与吾民》,可以感到作者似乎是在往一张一尘不染的白纸上作画,清晰干净无比。他从文化差异中捕捉中国文化的独特之美,灵巧而又不偏不倚,绝非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而能为。

这本书的自序里,作者的一段话最令人感慨:“我堪能坦白地直陈一切,因为我心目中的祖国,内省而不疚,无愧于人。我堪能暴呈她的一切困挠纷扰,因为我未尝放弃我的希望。中国比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涂脂抹粉。”林语堂先生不是不爱祖国,也不是如书中写的那样“无可无不可”,而是清楚地知道中华民族虽然千疮百孔,仍有极强的生命力,绝不会为外族轻易毁灭。这样热忱又冷静的情怀,如今的所谓学者们不知道还有几个人可以望其项背。

即便才情达到如此高度,林语堂先生仍然保持着若谷虚怀,“我欢迎人们为我辩护,也接受人们对我的批评。”林语堂先生将中国人的根刨得清清楚楚,脉络分明,但依我拙见,时代的发展已经转变了太多的传统观念,书中很多论断在今天早已不能适用,这一点在分析中国人心灵的女性化和妇女生活的章节中尤为明显。

林语堂先生能够凭着自己对民族的了解,预测中国在抗战中的胜利。但他毕竟不是传说中可以用水晶球预测未来的吉普赛人,无法料想几十年后的社会面貌。这一点,作为读者,我们当然要十分理解,还要理解到:读书不能尽信书。

话说回来,判断一部作品伟大与否,绝不能用后世的视角来审视,而应当回溯到创作的当时当地,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来考量。《吾国与吾民》的创作出版至今已经80年,依然对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及精神内涵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这样来看,这部作品无疑是伟大的。正如所有伟大的作品一样,《吾国与吾民》必将继续穿越历史的隧道,拨开眼前的迷雾,对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娓娓道来。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是文学家林语堂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用英文写成的著名作品,从多种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刻地了解中国社会,并感受中国人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作者将本书分为“基本要素”和“生活”两大部分。在“基本要素”这一部分中,作者着重分析了中国人的性格特点与心理。而在“生活”部分中,作者详细分析了中国人的审美与生活方式。

《吾国与吾民》一书内容很多,其中不乏有使我格外感兴趣的内容。在作者看来,中国人最富刺激性的品性是“老猾俏皮”。所谓“老猾俏皮”,就是一个古老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圆滑、忍耐和实利主义的性格。中国人的俏皮思想,集中体现在老子的《道德经》和其开创的道家思想中。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道教给予中国人民一种麻痹的感受,使中国人感到精神愉悦,将人民从严酷的儒家思想中解脱出来。但是,老猾俏皮这一精神特性也束缚了人民的创造力,使人以消极态度为人处世。

旧中国人的个人主义观念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点。在旧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中国人民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公共精神的缺乏。在中国的传统中,是没有“社会服务”这样的东西的。曾经的中国人在思考、解决问题时,往往并不考虑他人。这一点可以体现在中国流行的游戏中,中国常见的扑克、麻将等游戏都是以玩家各自为战为中心的。但是,旧中国的个人主义并不是以本人为中心,而是以家族为中心的。为家族谋利益常常是个人行动的出发点。所以,我们说曾经的中国社会像一盘散沙,这一盘散沙中的沙粒并不是一个个个人,而是许许多多的家族。

作为一部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写成的作品,《吾国与吾民》一书中必然存在一些不符合中国现代社会的内容。现代中国家族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人们的公共精神也大为提高,现代中国社会的特权和腐败现象也大为改善。此外,中国人民之间的地域差异远没有从前那么明显。最重要的是,旧中国人圆滑消极的生活态度已被积极进取的新生活态度所取代。

但是,虽然经过了时代的变迁,中国人民总有一些独特的品格不会随时间逝去。顾全大局、爱好和平、懂得知足和幽默风趣等优良品格不仅没有消逝,在这个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些品格更加显得重要。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对于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一方面,对于旧中国人思想和生活中的.封建迷信、人云亦云和徇私舞弊等,我们应当坚决唾弃。但是,一昧地推翻传统思想,全盘否定旧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样的做法,也是有失稳妥的。我们应当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合理吸收中国的传统文化,使自己更有修养、更加稳重。

《吾国与吾民》用英文写作,面向西方读者。这本书向西方世界展现了一个真实又生动的中国社会。作者在这本书中表现的感情不仅有对中国现状的遗憾,更有对伟大中国光明未来的无限期待。我相信,经过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伟大的中国必将绽放出无限的光彩。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是一部值得我们珍重与留念的,她成书于民国我国民林语堂之手。他站在历史与现实,矛盾与冲突的角度之上,深刻的对比与刻画了吾国吾民的国民特性以及此种特性之历史的文化的外域的深层次根源和现实考量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他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是一个有着广袤国域的国家,他的文化差异明显;中国是一个有着众多民族的国家,他的文化丰富多样。正是上述因素是其文化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交融着,互补着,并且较为和谐的演进着。当然,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和以汉族文化为主体中华文化构成了《吾国与吾民》的基本内涵,也构成了华夏文明的基石。

当我们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潮下,我们显得有些沾沾自喜,我们似乎忘却了那沉淀而又厚重的历史遗产,那深深地植根于我国民之中的本能的难以踢出的民族劣根是否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消亡呢?而那优秀的民魂是否得到大力弘扬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文化”是本书的一个核心词汇,她包括传统的现代的。在林书堂看来这包括民族性格、习惯、传统、精神、文艺作品、社会制度、追求等等。

是地域、气候、人种?是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还是生物进化之必然结果?

俗语云:“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统治者在君权神授的光环下毫不客气的吸食和压榨着被统治者,只是有时候他们更加注重“技术”罢了。中国的大众世世代代延续着这一“历史潮流”,这种垄断性强权性的官僚性统治环境正是我民族奴性的根源,但这客观上也增加了我们民族的“适应性”。

“天下大势,分久必和,合久必分”虽有主观,但仍有借鉴意义。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在重复着八百年一个周期的轮回。而每一次无不因有新鲜的,强悍的外族或有外族基因的民族所重新焕发生机。

在全球化的今天,过去的历史将永远不会重现,各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迈入了新的时代,而我们中华民族就是处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中华民族的雄起必将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吸收一切外部优秀文化成果。我相信“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智慧将会在中华的崛起中再次应验。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林先生本书中表达的观点或立场,我并不完全赞同,好歹过去了一个世纪,思潮改向回流不知几何,也无甚可执着争辩的必要。但作为深受传统中国礼教浸淫,又得以学贯中西的作者的独特视角,使本书上升到了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林先生在当时给“外夷”展示中国文化之作,却在百年后,让传统文化不幸遭灭顶之灾的我们看了新鲜。(不知这算不算“出口转内销”了:p)而当时那样一个中西方文化初次交融的时代,对于现在身在异邦求学的我,也是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林先生是位典型的中庸派,那么个文言白话,中西思想大战得不可开交的时代。他只摇摇头摆摆手:有什么对错好挣,大家都有道理的嘛。至于有人批判他,给他戴不爱国的帽子,他也只无辜的缓缓说声:我并不是不爱国的……别人称赞他,轻视他,他都不为所动,总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赏他的鸟写他的小文章,一副云端里懒得看厮杀的悠哉样子。真的被惹急了的时候,骂人也骂得温吞。他的文章里没有经世济学的大智慧,也没有钱钟书那些犀利的小聪明,只是不紧不慢的说:“你看,这件事是这样的”,却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拿来做枕边书再适合不过。

可是,倘若某事某人严重违背了他的原则或价值观,属于“大逆不道”之类。他也是毫不客气的,譬如《武则天传》。评价一位执政者,单单从它的性别或取得政权的手段就予以定性,然后从一个主观鄙视的基调上一路铺开,显然武断。有人说他作武则天传讽刺慈禧,故而有失偏颇,我深表怀疑——那他选择苏东坡又有什么政治意味了?倒是配合之前的中庸,温吞等特质,我实在不能不把他鉴定为儒家思想的贯彻者——贯彻得理想而忠贞。“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骨子里全是传统礼教的那一套呢。

林语堂先生对中国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学生活、日常饮食及人生的最后归宿,都有精辟的见解。读后,细思,被著者的理性和睿智所折服。在写到中国的学府制度时,说,“总说一句,无人能相信,亦不能使人相信,谓把心理学,宗教,推销术,英国史这样叠床架铺的累积起来,可以培养出一个有学问的人。没有人相信,也不能相信,谓试验一个人对于莎士比亚乐府体会程度,可以用下述的方法:解释莎翁名著的一节,或叫他回答依利莎白时代的惯用语。”

我们不得不关注教育的后果。走出校门的学生,素质如何?对于素质,有人这样说: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全忘掉,剩下的就是素质。果真这样,学生把“莎翁名著的著作日期”和“依利莎白时代的惯用语”全忘掉,教育的苍白就会显现出来,我们不愿意看到。

足以让人欣慰的是,新课程为我们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理念要求教师在注重学科教学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命的发展。以前从未有的教育现象进入了课堂,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星星之火必定燎原”,我们相信,这是一个绝好的开头。

《吾国与吾民》成书于1934年,距今已有七十个年头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在变,生活方式也在变,但根深蒂固在个体和我们的民族的骨子里的东西是不变的。让你认识自己的同时,还要让你窥到自己身后的影,这正是此书的价值所在。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然而,《吾国与吾民》这本书问世了,正如所有伟大的书籍终会问世一样。它满足了以上所有这些要求。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骄做,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是由一位中国人写的,一位现代的中国人,他的根基深深地扎在过去,他丰硕的果实却结在今天。”(赛珍珠序)。

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风雨飘摇,格局动荡的时代。沉浸在历经了几千年才营造出的梦境中的中国人们惊讶地发现看着他们已经“睡过头了”,他们的床榻已经被侵略者们所占据,他们的身边充斥着闻所未闻的思想,物质和文化。所以国人们迷茫了,他们无法分辨身边的一切,甚至于对那个曾经沉浸依恋的梦境也产生了怀疑。不只是中国人,那些侵略者们,即床榻上的其他人对于这个刚从梦中醒来的中国也是一知半解。他们需要文字性的资料说明来帮助他们看清中国,中国人自己也需要一些清晰的指引来帮助他们由梦境过渡到现实。于是,许多有关中国的书籍应运而生。但其中很多的著作都不符合这样的要求,因为它们的内容是虚假的,言过其实的,作者在狂热地为一个伟大到不需要为之辩护的国家辩护。那些著作是为了取悦外国人,而于中国则不配。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客观真实的视角去解读中国,理清中国和中国人和思想精神制度,展现人们的生活之道,为那些想要了解中国的人们提供了一条捷径。

《吾国与吾民》这本书的写作思路大体归纳为:由大及小,由里及表。先叙述中国人整体的特点,即他们的性格,思想,精神,文化等,逐层深入,延伸到生活,艺术这样的细节,它是一个由内在精神到外在生活表现的过程。但在章节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紧密联系,过渡紧凑,承接连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的阅读感受。

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内容对于时代的适应性,尤其在对中国人性格和理想分析上。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人性格的描述鞭辟入里,中国人的性格实在称不上优秀,因为历史的积压和现实的胁迫,中国人乐观幽默知足常乐,但也超脱老滑消极避世缺乏社会责任。这是很矛盾的性格,在在中国人身上却能很好的融合。林语堂先生说“消极避世并非一种崇高的道德,而是一种在没有法律保护下的不可忽视的处世态度。它是自卫的一种方式,我们培育这种品质,正如乌龟培育自己的甲壳一样。中国有名的淡漠的凝视仅仅是一种自卫的凝视,有其深刻的文化与自律的背景。”他对于中国人性格的分析是基于对历史的总结和对现实的感悟,所以放在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也依旧适用。举个例子,前几年广受争议的“老人摔倒无人扶”现象盛行一时,最后竟上升到了国民性格的高度。中国人不是没有同情心,只是谁也不知道将老人扶起来之后会不会反被诬赖。自身的合法权益在没有办法得到保护的时候中国人宁愿逃避也不愿伸出援助之手,你可以说他没有社会公德心,但至少他保护了自己。这里面还包含了“中庸之道”,在扶起老人和反遭诬赖之间,中国人会在有目击证人的情况下扶起老人,即保护了自己,也帮助了他人。中国人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他们的性格也许有不好的成分,但“存在即有理”,这是他们生活的态度,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文中有一段对于中国社会等级的描写。“衙门家庭又正可以比做榕树。它们的根与根相交错,再交错,像扇子一样展开。而中国社会就像是一个山上的榕树林,经过一个调整过程,这些树都在太阳底下争到了一块地盘,相互和平共处。有一些树所处的位置较其他为好,他们就相互维护并保持住自己的位置。正如当代中国流行的俗语,“官官相护”。普通人民就是土地,供给这些大树以营养,使他们成长。”这是一段形象的比喻,道出了社会等级的盘根错节和官民之间的关系。由于时代的局限,他所描写的必然是当时的或是历史的情况,但放在今天,即21世纪的社会中,这样的描写仍能称得上逼真。

一本优秀的著作不会被时代所禁锢,它或许会带有一定的时代特色,但它给人的启示不。

会只停留在那个时间节点。《吾国与吾民》扎根于历史,成长于现实,结果于未来。我们现在还能从这本著作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就是它的伟大之处,它启发我们去认识自身,修正自我,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路。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纵观中国历史长河,真正了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也就几个人:鲁迅,林语堂,辜鸿铭。向世界介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前有辜鸿铭,后有林语堂,而林氏成就最高,对中国人精神的理解也最透彻。林语堂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的中国文化,中国人精神的透彻理解,还在于他把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精神阐释给了世界,阐释给了全人类,让世界了解了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精神。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一生最关心两件事:文化,文章。文化是要去研究出来,思考出来,从社会里悟出来,从典籍里读出来;文章要写出来,表达出来,不仅用母语表达,还能用英语表达。有学人总结自己的生活,用很简洁的话:读书,思考,写作。语堂先生也是过的这种生活。

《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先生的杰出之作,他将中国社会一点点的解剖,把这个社会的弊病一一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个古老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前进着,与此同时一些封建糟粕也跟着沉淀下来,深深驻扎在人们的灵魂深处,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精神层面的东西却是越来越匮乏,我们不停的呼吁,却怎也抵不过人性的退化。为什么社会上会出现郭美美,卢美美?为什么不断的有人把金钱往自己的口袋中囊括?《公共精神的缺乏》一文中,开头便指出“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此种只顾效忠家族的心理实即为扩大的自私心理。”

的确,在中国人的本性中,习惯性的组成家庭的势力。五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家天下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虽然,我们早在辛亥革命的时候便在制度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但这种个人主义,以另外一种崭新的方式,存活在社会中。它就像是病毒般,可以自己不断的变异,从而产生新的个体并且在人群中广泛传播。

如今,走在马路上,看到一位老奶奶摔倒,大多数人选择了漠视,只有极少数人勇敢的上去搀扶。我为什么说勇敢?有多少人上去帮忙了反而被人反咬一口?在一起案件中,有位老奶奶受人帮助后千恩万谢,当得知自己需要支付一大笔治疗费用时,马上翻脸不认人,最后闹上了法庭。法官判定被告人罪名成立的理由是“你没有撞到她,你怎么会去扶她?你有犯罪的倾向,所以罪名成立。”被告人只能吃哑巴亏,不是不愿相信,而是不敢相信。这个社会太美丽,美丽的让人不知所措,无法辨别是真是假,所以只能选择沉默。我们的心灵太脆弱,经不起猛烈地折腾,与其面临伤害,倒不如勇敢的放弃……公共精神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丧失的。个人主义体就现在老太太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怪罪于别人承担医药费。而大多数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遭受到侵害,选择漠视……人性的冷漠啊,多么可悲。

吾国之殇!吾民之悲!林先生的书,是一面铜镜,让我们不断的反省自己,去理性对待我们人性的弱点,建立正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次拜读林语堂先生的书。看完以后,着实觉得其思想极为精妙。而身为国学大师,其对中国人有着其独特而又严谨的看法。从中国南北方的不同开始讲起,谈中国人的心理,谈中国人的生活,并客观的评价中国人。这是令人所敬佩的,身为中国人,能客观的看待自身,而不是身在此山中的片面。

在我看来,其文中想解读出的,中国人的特色,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其家族制度,但细分的话,我想可以分成这六类,德性上的“忍”,思想上的“情”,哲学上的“度”,社会上的“家”,文学上的“诗”和艺术上的“书法”。而前三者所想体现的是中国人精神层面的特点,和与西方人的比较。后三者则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基点,也可以说,中国特色就是以“家”、“诗”、“书法”为中心,衍生出来的中国式生活。

接下来就以我个人的观点,来谈谈林语堂先生所想的中国人吧。首先,便是中国人的精神层面的特点。忍,情,度,其实是放在不同情况下来讨论的。忍,主要是处事;情,主要是理事;而度,则是万事之则,无论是处事、理事其讲究的无非就是中庸之道。就如中国所特有的中药,所谓是药三分毒,药量过了,可能会引起另一种疾病,或者是加重病情;而倘若,因良药苦口而不愿服用应有的剂量,那么可能病情就无法得到好转。无论是过,还是缺,都不是可取之路,唯有中庸之道,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这于许多欧美的极端处事方式,还是有极大的不同的,虽然中国自古以来,朝代变迁、民族变换,但很少会出现种族灭绝的行为。按照古代的做法,如西周的法律制度中的举轻世重原则(举轻世重原则: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平定新国家,轻刑法;一般诸侯国,常刑;叛国,重刑),其对于异族讲究的更多是安抚和同化,这也是为什么经历了多次民族浩劫的中国,能在世界之林中屹立不倒的重要缘由之一,用林语堂先生所说的便是“她(中国)如何在亲率魔手下维护其生存,而且事实上反吸收了侵略民族的新血胤,转以自荣,而能不丧失其民族特性并保存固有文化之存续。此种种族本质的抵抗力之关键,即为中华民族继续生存的关键。”相反,对待印第安人,对待犹太人,欧美国家所具有更多的惯性思维便是种族灭绝政策,而这又是为什么欧美文化无法像中国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相比而言)。

当然,除了中庸之道,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生存,还有的便是她的“忍”,外国人曾感叹,中国人真的是忍耐力极强的民族,而为何如此?追其根源便是“家”的制度。但我选择不马上过渡到解读家族制度的问题,我想先讲讲理事上的“情”,因为它同样跟家有关,甚至影响到了整个中国社会。

褒扬上来说,中国人看重“情”,凡事讲情面,社会不再冰冷,更多的是家的温馨。但是,贬义上来说,情理情理,先情后理,足可见,“情”在中国社会的重要性,正是由于过分的讲究情分,而忽视理性,这就是为何中国法制的进程如此缓慢、受阻的原因之一。带来的更多的负面信息就是徇私舞弊。“关系户”可以说是遍地开花,上至皇宫,下至家族,关系、情面决定了一切。而且,又因为“情”,所以中国人更具有的是女性型的思考方式,而缺乏科学精神,因为中国人是不会因发表“四种洗涤盆碟方法的时间与动作之比较”,而复得沾沾自喜的。而之所以产生这种之重分析,不重实践、不重机械的研究的情况,正是情过分高于理的一大特点。

首先,我们得清楚中国的家族制度。中国文人的一生志愿无过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中国的古代封建社会,又可谓家天下,所以说实在,无非就是个人,上升到家庭,再上升到大家族的过程,因为平天下而连带着地位上升的也是他所在的家族。所以用林语堂先生的言语来说便是“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此种只顾效忠家族的心理实即为扩大的自私心理。”而家的观念的产生则应归功于孔老夫子,当然不是说其不是,孔子先生当初的原想是回复西周时的等级制度,维持社会的秩序,但是一定程度上却,加固了家族内等级身份的结构。再接下来的商鞅变法,更是把家联为一个集体,再接下来的灭族政策,更可以看出家族制度越来越加剧加深。因此,家的观念凌驾于社会之上,而在环境的不断熏陶影响下,中国人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唯家是图的特殊的社会观念(本想使用畸形,但是观念都是想像出来的,而且虽然其有弊端也有良好的一面,所以使用特殊一词),“仅志在光耀门楣而为家族中的好分子,但是营私舞弊,敲诈勒索,对于公众是一种恶行,对于家族却是美德”的中国式共产主义,限于家族内部的合作,产生了盗窃狂的结果,然而妙不可言的是,其竟然带有了利他主义的色彩。所以可以说中国是一盘散沙,而散沙不是个人,而是一个个家族。而日本则是一块花岗岩。但是那一盘散沙,你之多仅能使他散开,沙粒固然还是原来的沙粒,而花岗岩爆裂开来以后,可能其性质就发生了根本上的改变。综上所述,家族制度是中国的封建社会的特色产物,有利有弊。

回过头来谈谈“忍”和“情”就来源于家族制度。家族制度中的等级森严的契约关系,使“忍”尤为重要,家固然是家,它更像是缩小的政权,所以忍术极为重要。而“情”,则是家族制度最为本质的血缘关系,产生了特殊的情感纽带。所以说,精神层面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家族制度为根本。而区别于家族制度这种政治生活,一个人的真实面目是在其褪去社会身份后,在闲暇时间所表现出来的状况。所以可以说,书法和诗便是未直接联系,或者说是脱离于家族制度束缚的艺术表现形式,或者是消遣吧。

书法可谓是中国艺术的经典,无论是中国的建筑,绘画都是符合书法的笔法的。就建筑而言,骨架结构的显露和隐藏问题,等于绘画的笔触问题,那简略的笔法不是单纯的用以描述物体的轮廓,而很多的建筑都是作为其余笔画的中心支撑点。而中国南方瓦房的建筑,则体现了以曲与直线想协调的特点。而中国绘画重的是意向描写,所以空白的位置也是画的一部分,相比于外国习惯将整张纸填满的习惯,足以体现书法的影响之大。总之,书法对于艺术的影响举足轻重。

如果说书法是艺术的基础,那么诗则是文学上的基础,无论是戏剧,还是散文,甚至小说,都无时无刻不出现诗的身影。诗,其实准确的说是中国的歌剧,戏剧可能是看一遍就厌烦,而歌剧则是百听不厌的,而诗便是如此,越吟味越浓。相比信仰力量相对不足的中国,诗可以说是一种感情的寄托,或者说是文人的信仰和终生的追求。

以上就是我对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一书的一点拙见。其全书讲述的中国人活灵活现,而又切合实际,富有幽默感,实在令人佩服。自己虽然身为中国人,但未必真的理解中国。可能林语堂先生是一种理解,或许可以根据他的理解继续深入,抑或是选择。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共有九章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吾民,主要介绍中国人的的精神层面,包括中国人的特征、德性、心灵和人生理想;第二部分讲吾国,主要介绍中国人的生活层面,包括妇女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学生活、艺术家生活以及生活的艺术。我最欣赏的是第一部分,林语堂先生对国民的剖析和批判颇有见解。在第二部分,他列举出国民生活的诸多领域,描绘了国人生存的基本风貌,并提出“艺术与人生而为一”的美学理想,恐怕也是他想借以改善国民素质的一个期望吧。

林语堂先生从中国人的南北差异说起。北人粗犷勇武,南人纤细文弱;北人崇斗,南人善商。虽然南北风俗悬殊,但共同的文化是把中国人民结合为一个民族整体的基石。在巩固中华民族持续力的文化力量中,有三条重要的纽带:一是家族制度,二是科举制度,三是崇拜淳朴。“家庭,是中国人文主义的标记。”在中国,家国一体,中国人的家族意识甚至高于种族意识。“家族制度的存在,使子孙蕃育,扩大民族之量,而考试制度之施行,则选拔才智,鼓励求学,提高民族之质”。同时,返璞归真的田园理想根植于一般中国人的意识之中,古人相信“越接近自然,越能保持体格上和道德上之健康状况”。中国人推崇“清淡之幸福”,这是先民对文明的一种辩证取舍,既知道文明之利益,又明白它的危险性。中国人民保留着近于儿童般淳朴的原始天性,在林语堂看来“中国在文化是年老了,而种族的生命却还年轻”。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儒释道思想的合一,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灵。在塑造人格和德性方面,“道家精神和孔子精神是中国思想的阴阳两极,民族生命赖以活动”。当顺利发皇时,中国人人都是孔教徒;失败时,人人都是道教徒。儒家积极入世,道家消极遁世;儒家重人伦,道家任自然;在这人世的沉浮之间,中国历代的仁人志士都在寻找一个介乎工作姿态和游戏姿态的平衡点。于是,林语堂看到中国人德性的最高理想——圆熟,可谓圆滑成熟,也可谓老于世故,此乃中国人中庸精神的最好概括。中庸,即是中正平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林公认为,中庸之道,是华夏子民极重要的生活轨范,也是他们自名国号曰“中国”的一大原因。此外林公还看到,中国是一个世俗化的国家,从古到今之所以没有形成像西方那样的国教,乃是因为中国人爱悦此生,这与儒家精神的`现实主义和重现世性密不可分。

中国人不好战,归功于儒道和谐的人生教育。儒家尚仁,提倡“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希望用道德之力把社会结合起来,在仁义礼信基础上建立社会秩序。而道家主张清净无为,“绝圣弃智”,回到无知无欲的状态,这样天下便没有利益纷争。中国人爱好和平的民族传统,与西方人崇武尚斗的不安定精神相比,中国似乎显得老成稳重,而欧美则少壮方刚。

中国人的和谐观还衍生出了知足、忍耐、无可无不可与保守性的民族特质。中国人民具有超凡的忍耐力,这既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传统美德,又是中国人惯以逆来顺受、为虎作伥的愚昧与麻木。中国人自足、保守,缺少西方人强烈的开拓和冒险精神。但这种知足常乐的人生观,却使中国人懂得如何去享受生活。人生究竟有有何种意义?西方为此不断探索却没能找到一个圆满的答语,而中国的先哲早已洞察出人生的真谛。在东方哲学里,“人生的真正目的,在于乐天知命以享受朴素的生活”。在林语堂看来,“一切智识之目的,在谋求人类之幸福”,即他坚信一切智识的使命,是使人不失为“人”,并善享其生存。当他看到欧美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对原始人性的侵蚀,看到人沦为工具的可怕异化时,他呼吁“这个世界好像需要一个宗教……机械为服役人而制造,非为人为服役机械而产生”。

中国还是一个崇尚学识的民族,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中国传统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农民、工匠和商人都景仰读书人,因为他们是社会精英,赋有特权又受人礼遇。这种崇学尚智的民族传统,带来了的科举的兴盛和文化的繁荣,也使中国人常受过分聪明的累,表现出老滑俏皮的一面。与西方人阳刚型的性格相比,林语堂独具慧眼地看到中国人女性型的民族气质。中国人心性灵巧,思维方式感性、具象,依赖直觉,不好逻辑推理,这些近乎女性化的特征,形成了中国人最大的一个特点——重情理,与西方人重学理形成鲜明对比。因为女性化的民族气质,便可以知道中国文学得以昌盛,成为“诗的国度”之原因;也可以知道中国人情大于事理,法制传统不足之根由;还可以知道国人普遍缺乏科学之精神,自然科技远落后于欧美,所以今日才要大力倡导“科教兴国”之战略。

这便是我读林公《吾国与吾民》的一些感触和札记。在这本著作中,林公语言非以优美取胜,而是闲谈见长。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读完林语堂老先生的《吾国吾民》被其深刻朴实的文字所打动。他用最朴实的语言陈述了他心目中的国家状况。这样一段话给了我深刻的记忆“我堪能坦白直陈一切,因为我心目中的祖国,内省而不疚,无愧于人,我堪能暴呈他的一切困恼分忧,因为我未尝放弃我的希望。中国乃伟大过于她的微渺的国家,无需乎他们的粉饰。他将调整自己,一切过去历史上所昭示吾人者。”由此可见,林语堂先生的思想及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及焦虑。本书从九个部分讲述了先生眼中的祖国。其中《中国人的德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让自己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中国人的各种品行。

德性,在中国文中呈现出来的是处于任何环境,能保持一颗镇定的心,清楚的了解自己,亦能了解别人。而德性的力量亦可称为心的力量。一个人德性上的成熟在于不断的领悟智慧。在先生看来,圆熟,是中国国民一种典型的、综合的品性。“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是儒家理论之基础,意为:学习知识旨在培养是非(光明正确的品德)判断能力,然后才能发扬光明正确的品德。通过书籍学习和社会实践,当一个人的品德,臻于领悟人生及人性的美好及缺陷,臻于领悟事事的可求与不可求,臻于领悟人类努力之必须,并能适应融入这一切,便成就了国人所谓的圆熟老成,所谓的睿智通达。往往此等德性的修进,得利于儒家的宿命论。宿命论乃和平与知足的源泉。儒家刻板又充满宿命的自强不息,道家自然却不乏冷漠的大智慧,佛家清心寡欲间的大彻大悟。(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两千年来的中国,儒释道三家并存,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又陈腐固执、锈迹斑斑的文化,锤炼就了我们这等可赞可叹可悲的德性。

忍耐,是中国人的美德,然而在这里作者把忍耐三大恶劣德性之一。中国人的忍耐能力可谓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曾经忍受暴君虐政,无政府种种惨痛,而且把这种忍受看成是顺应自然之法则。但是,我们不能盲目的去忍耐,古代有“小不忍则乱大谋”之说,忍耐的结果是好的,但是并非都是如此,忍耐的特性已经让我们失去了追逐自己个性的能力,亦或追逐幸福的可能性。当然在家庭里面,我们竭力互相忍耐包容,能够使这个家庭变得更加和谐幸福。,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面对的是近于屈辱的灾难面前,或者是非对错面前,我们如果依旧选择忍耐的话,我想这并不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美好的品德,而是一种懦弱的表现。我们这种忍耐的品质贯穿于生活当中,只要家族制度的存在,只要社会建立于这样的基础之上,即人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已一个分子的身份生活语和谐的社会关系中,那很容易明了忍耐。

无可无不可,我想这种品行产生于社会环境中而非人的本性。不是没有是非,而是不能论是非,不是我们生性冷漠迟钝,只是自我懦弱不能抗衡正义。长大以后的我们,是非面前,有几次可以不看别人的眼色,抬头挺胸,直抒其怀,慷慨陈词。因为数千年来个人权利没有宪法的保障,只有模棱两可的消极态度才能自保,才最为稳妥自然,此一德性,无异于王八蛋之发展其甲壳,所以,大街小巷之间,摩肩接踵的人群之中,到处是中国人特色的无表情凝视无可无不可,似乎是很释然的,但是实际却是缘于无奈。林先生把这种无奈归结为社会的法治的欠缺,由于人们的生活没有确切的保障,权利的保障没有规律可循。这确实也有其道理。而由这“无可无不可”所衍生出来的是人情冷淡,安全第一,墙头草的精神。更有“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之类的词汇教导人们不要冒进,不要激动,绝对不能意气用事,要三思而后行。最终还要告诉你,你的生命不是你自己的,是父母给的,所以个人没有权利将自己处于危险之中,诸如此类等等。于是人们变得越来越胆小,始终超不出群体而树立自我。

我们在《水浒传》见到了鲁智深的侠义心肠,他成为了很多人的偶像。因为他的勇敢。

与打抱不平的精神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可在当今社会,我们看到了许多并非我们想看到的景象。我们从小到大一直被不断嘱咐着不要多管闲事,惹祸上身。因为什么?使国人变得如此麻木,面对坏人却不能够勇敢的站出来去阻止他的行为,而是以一种观望的态度去面对,这样使坏人会变得更加猖狂,变本加厉的做坏事,到时候受伤害的人会更多。其实,每个人都在担心着如果阻止了坏人则会招来报复,而没有人能够保护他。国家的法律并不是很完善,当然这与中国的国情也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可以理解,但是公众的导向问题产生了巨大的偏差,我想我们应该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反思。我想到了鲁迅先生写过的文章“”讲到了中国的“看客”比较多。看客的产生让我们意识到了一个国家的民众的麻木是多么可悲。

“一日,寒山谓拾得:今有人辱我,侮我,慢我,冷笑笑我,藐视目我,毁我伤我,嫌恶恨我则奈何?拾得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受他,敬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漠然置他,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由此看来,老子提倡的妥协让步的思想在中国有很大的影响。从我国的文学中就有所体现,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退一步着想”“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经常以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状态生活着。这是一种消极的力量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来说,是不利于发展的。

忍耐,无可无不可,老滑俏皮,林语堂把它们称为三种恶劣的德性。他们麻痹了中国人的组织力量,吞噬了中国人的社会公共意识。是中国近代的屈辱史的始作甬者。

和平,是中国人崇尚的一种品性。中国人是全世界最低能的战士,因为他们是理性的民族,她的教育背景是道家的出世思想和以孔教的积极鼓励,养成一种和谐的人生思想。他们不好战争,因为他们是人类中最有教养,最能自爱的民族。我们都知道战争带给人民的只有痛苦以及巨大的损失,我想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讨厌战争的。在中国,和平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战争的存在与否,还包括人们所期望的一种生活状态——向往安宁,和谐。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东西方对待和平的问题是存有很大差异的大多西方人拥有的豪爽、热情、冒险意识和英雄胆略等等高尚的品质,在中国只赋予了少数的英雄豪杰。因为对生命的珍惜,对不无痛苦和忧愁的生活,坚强执着的热爱,对于安逸生活的无限向往,同时知道战争的代价太高,我们不喜欢打仗。我们持有较高的理性,让我们成了最低能的战士。这原是我们的美德,但不幸而残酷的事实是:战争不因为不喜欢就可以远离我们,更多的时候,只有战争才能消灭战争。这样我想起了清末时候我们不断的妥协退让,正是因为这种妥协,使国家面临着灭亡的危机。面对国家的灾难或者屈辱,我们不能一种“不战”的状态存在。所幸,八年的抗日战争之后,我们终于站了起来。以强有力的回击浇灭了侵略国家的火焰,才赢得了独立。所以有时候战争也是消灭战争的一种方法。

耐的,但是如果忍耐到了极限呢?一为“忍无可忍,无须再忍”,这多半是行侠仗义之人所为,一般百姓没有能力,也没有勇气这么做;二为“忍无可忍,仍须忍”,如何忍?此时知足便派上用场了。说是知足,实际上并非是知足,而心中实际还存有欲望。最终知足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必须在内心做一番,有可能是非常激烈的自欺欺人的思想斗争,最终权衡利弊(当然安全安定第一),舍去自己的欲望,而选择一个还算能够接受的借口,接受眼前的事实。于是乎,可以将欲望暂且抛之脑后,得片刻的满足与欢乐,可问题依旧没有解决,等问题再次出现,内心的斗争继续上演。人们对于此非但不反感,而且还有些乐此不疲。“退一步海阔天空”,亦或“知足常乐”虽是老生常谈,却也是百姓们困苦的时候的一颗糖。

至于“幽默”幽默者是心境之一状态,更进一步,即为一种人生观的观点,一种应付人生的方法。中国人真正的幽默无非两种,一种为真正的智慧的思辨,而另一种则为无谓的,有时候甚至是无聊的狡辩,北方人称其为“抬杠”,至于此词的由来,不得而知。前者能够博得智者之间的会心一笑,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为了给无聊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老话“君子动口不动手”,也许是因为中国人更喜欢动口,致使抬杠的技巧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此幽默明显不同于西方之幽默,带有浓重的中国特色。

“保守性”,在当今时代可能不属于一个褒义词,尤其在现今发展如此快的社会之中,保守便等于落后,这就是现代人对于“保守”的诠释。但是在林先生看来,保守性是中国人的“一种内在的丰富之表征,是一种值得羡妒的恩赐物。”在他看来,正是孔老夫子给我们的保守性,保住了我们的文化的独特性。让中国文化在多次被少数民族统治之后,能够保存下来。最重要的是被统治者同化了统治者,而且不止一次的取得了成功,这也许可以成为中国人津津乐道的奇迹。除此,现今时代的保守性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一种文化积累下来的沉淀,同时给与我们的包括不好的一些方面。在清末,我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我想这样也是中国的保守性的一个因素造成的。现如今,我们不断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从各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的状况。大到国家政治,小到习俗习惯,各方各面都有所涉及,可见老先生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同时具有比较深刻的观点。在艺术,家庭制度,女性地位,思想,宗教,教育方法上都有其独到的见解。虽然在书中,我们了解到的只是一些典型性的事例,但是确实非常全面的总结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及传统。值得我们广大的中国人不断的思考与总结。

吾国吾民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子):吾国吾民,是一个团结、奋发向前的国家,我在这个国度生活了十多年,见证了吾国吾民的种种经历和成长。在这段时间里,我日益深刻地体会到吾国吾民的几个特点,这些特点无论是在个人还是集体层面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段(团结奋进):团结奋进是我对吾国吾民最深刻的体会之一。吾国吾民以团结为本,在面对政治、社会或经济问题时,总是能够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无论是在自然灾害面前还是在国家发展中,吾国吾民总是能够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难,充分发挥团结的力量,最终战胜困难。这种团结奋进的精神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吾国吾民的荣耀,而且也激励着我个人不断努力,为吾国吾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段(宽容与包容):宽容与包容是吾国吾民值得赞扬的品质。吾国吾民无论对于自己国内还是外国人,总是能够给予宽容和包容的态度。无论是语言、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别,吾国吾民都能够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尊重各种不同的见解和观点。这种宽容与包容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也在政府和社会层面上得到了具体体现。通过各种政策和活动,吾国吾民努力促进不同群体的融合,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

第四段(责任与担当):吾国吾民对国家和社会有着深厚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不论是作为个人还是集体,吾国吾民都积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吾国吾民深知国家的繁荣与个人的幸福息息相关,他们愿意主动投身于各种公益事业,关心弱势群体的利益,积极行动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的责任与担当精神在疫情爆发时得到了更为明显的展现,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同努力,为抗击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五段(展望与建议):展望未来,我希望吾国吾民能够继续保持团结、宽容、包容的品质,继续发扬责任与担当的精神。我相信,在吾国吾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繁荣昌盛,人民的生活将会更加幸福美满。作为一个吾国吾民的一员,我愿意继续努力,为吾国吾民的发展献出智慧和力量,与大家一起携手并进,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总结:吾国吾民的团结奋进、宽容与包容、责任与担当等特点无疑是吾国吾民在经历历史洗礼后形成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的重要精神。只有以这种精神为指引,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吾国吾民的繁荣做出贡献,推动我们的国家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吾国吾民心得体会

吾国吾民,寄托着每个中国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这其中蕴藏着吾国吾民的心得体会。走进今天的中国,我们不仅感受到国家发展的迅猛,更体会到每个人心中对家国情怀的坚定。吾国吾民的心得体会让我们深切认识到自强不息的力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以及文化传承的珍贵意义。

首先,自强不息是吾国吾民的重要心得。我们的祖辈以艰苦卓绝的努力开辟了今天的道路,他们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坚忍不拔地奋斗。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提醒着我们珍惜取得的成就,更激励着我们继续追逐梦想。作为吾国吾民的一员,不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勇于迎接挑战,努力实现个人的价值和贡献。

其次,社会和谐是吾国吾民的追求。吾国吾民深知家国的繁荣需要社会和谐的基础支撑。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稳定。这种和谐不仅体现在个体和个体之间,还体现在政府和人民之间、不同国家之间以及不同文化之间。唯有实现社会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好地发展,吾国吾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尊重他人,与人为善,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文化传承是吾国吾民的根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片庞大的文化底蕴,更是一种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吾国吾民应该珍视和传承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仅要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更要尊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承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走向世界,展示我们的风采和魅力。

总之,吾国吾民心得体会的形成离不开伟大祖国的巨大成就。自强不息、社会和谐和文化传承是吾国吾民的重要精神。在今天这个辉煌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立足于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传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我国不断发展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断迈向更加辉煌美好的未来,让吾国吾民的心得体会成就我们更加美好的明天。

吾国吾民心得体会

吾国吾民,是我心中最珍贵的存在。我们身处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伟大国度,拥有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传统底蕴。我们的祖先为了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尽展智慧和勇气,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今天的我们,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重任。我深感与吾国吾民的连接,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光荣与自豪。

吾国吾民心系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命运。我们身处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国度,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独特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然而,正是这样的多元化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了无比的魅力和活力。吾国吾民团结一心,互相尊重、包容和帮助,使我们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走向繁荣和富强。我深感吾国吾民之间的友爱和和谐,那是一种无尽的力量和动力。

吾国吾民志存高远,敢于追求卓越。我们崇尚劳动、敬业和创新,尊重知识、智慧和人才。我们各行各业的努力和付出,让吾国吾民的生活逐渐变得更加美好和富足。我深感吾国吾民的奋斗和追求,那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和胸怀。

第四段:吾国吾民的包容与宽容。

吾国吾民以宽容包容为荣。我们拥有丰富的宗教信仰、思想理论和文化传统,这使得我们对他人的观点和生活方式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吾国吾民的宽容与包容让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使我们能够和平共处、和谐发展。我深感吾国吾民的包容与宽容,那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大爱与博爱。

吾国吾民身负民族复兴的责任和担当。我们明白,只有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我们秉持着对吾国吾民的责任感,用实际行动努力奋斗,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深感吾国吾民的责任与担当,那是一种无私奉献和伟大的精神。

吾国吾民,是我心中最珍贵的存在。我们的团结友爱、奋斗追求、包容宽容和责任担当,构筑了一个强大而美好的国家。每个人都是吾国吾民的一分子,我们骄傲地自称中华儿女,在国家的日益强大中,我们肩负着前行的责任和希望。让我们携手共进,努力奋斗,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为吾国吾民的繁荣与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又是一年新春佳节,在这里给大家拜个晚年,祝愿大家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事业有成。春节嘛,最是一年闲暇时,得闲拜读林语堂先生的着作《吾国吾民》,旧时传统与现时新风两相对比,感触颇多,下面简单分享一些心得供大家把玩。

过年回家,阖家团圆,辞旧迎新。遵照春节的习俗,当然要有吃团年饭、守岁、拜年等节目,在我们乡下,甭管是团年也好,还是拜年也好,围着火炉唠嗑聊家常无疑就是压轴大戏了,颇有围炉夜话的味道。亲戚朋友坐在一起,当然得有话题了,可以是家长里短,但更多的还是在年轻人身上,爸妈当然要过问我有无对象了,亲朋好友那也是必须的,甚或邻里之间也要问上一问,总之身为局中人,想躲也躲不掉,相信在座诸位或多或少都有些感同身受。在林先生笔下,对恋爱与求婚也有专门的描述,婚前的恋爱在古时中国是一个禁果,未出阁的女子多养在深闺,结婚的仪式方是恋爱合法的正当仪式,在这种环境下,相互爱慕的男女双方要如何秘密幽会互诉深情呢?可以是灯节晚上观灯,可以是利用年幼的弟弟充当青鸟使者,也可以是通过红娘暗通消息,总的来说还是有诸多不便之处。虽说过年时被拉着谈论有无对象、甚或直接相亲比较受伤,但是相比旧时的社会还是要幸运多了,一则热恋中的男女可以通过微信视频、手机电话等方式保持联系;二则现在社会父母更为开明;三则交通更为便利,相见更为容易。有感于旧时的约束,现时的婚恋自由就显得尤为可贵。惟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倘不知道人民日常的娱乐方法,便不能认识一个民族,好像对于一个人,吾们倘非知道他怎样消遣闲暇的方法,吾们便不算熟悉了这个人。中国人总是愉快的,总是高兴的,总是韵味无穷儿敏慧,大多数人仍保持他们的和蔼和兴致。林先生认为只有在极度闲暇时,个性方能彰显,同时也列举了一些中国人在极度闲暇时会做的事情,例如搓麻将、啜茗、猜谜语、嬉戏小孩、街头闲逛等,这许许多多的事情延传至今。春节的娱乐项目当然少不了搓麻将、逗弄小孩儿了,当然也少不了逛街采购年货了,这也是一个欢乐的.春节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春节传统便是这样得到延续。

有人说过,对中国人精神的理解最透彻的,向世界介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最有成就的作家就是林语堂先生。读完此书深感赞同,希望大家可以在得闲时沉下心来读读此书,去感受林先生对中国精神文化的透彻理解,去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有人说过,对中国人精神的理解最透彻的,向世界介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最有成就的作家就是林语堂先生。读完《吾国与吾民》一书后,我对此观点深表赞同。

林先生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对中国精神文化的透彻理解,还在于他把中国的精神文化阐释给了全世界,在中国还处在比较封闭的年代,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本书主要围绕一个中心—“中国人何以为中国人”展开论述,从各方面而又客观的讲述了中国人的各种特性,比如说中国人:老成温厚、和平主义、知足常乐等等。作者认为,形成这些人物特性的原因是在于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思维、民族特色具有稳定性,就算是在当今全球文化大同的趋势下,中华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但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还是不会轻易改变。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可能对我们本国人来说没有绝对的吸引力,但是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向在那个时代不了解甚至误解中国的西方人清晰的从各方面介绍了一个健康而真实的中国和中国人。

我认为,现代人读此书不仅可了解过去的中国,也可重新认识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吾国吾民》心得体会

《吾国吾民》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一本重要著作,此书发表于2020年,是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思考和对未来中国发展道路的提出。阅读《吾国吾民》令我深受启发,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习近平的领导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以下是我对此书的心得体会。

首先,《吾国吾民》着重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独特性。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国力日益强大,但在全球化和经济快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习近平在书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简单复制西方的模式,我们必须坚持自己的道路,注重实践和创新。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因为只有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我们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道路,并在这条道路上取得成功。

其次,《吾国吾民》强调了人民目标的核心地位。习近平指出,发展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为人民谋利益、发展人民、造福人民。人民的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我们的发展才能够真正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支持。在这个观点下,我深感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来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做出贡献。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共同实现国家的崛起和繁荣。

再次,《吾国吾民》强调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习近平认为,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是社会稳定和秩序的保障。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证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对此深表赞同,因为法治不仅能够保护人民的权益,提高社会公平度,还能够提高国家的行政效率和国家的形象。通过坚持法治原则,我们的国家将更加稳定和发展。

此外,《吾国吾民》强调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注重经济建设,更要注重文化建设。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坚守传统、追求进步的根基。我深深认同习近平的观点,因为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它,使其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只有通过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

最后,《吾国吾民》强调了中国的国际责任和使命。习近平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有责任承担起国际事务的重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中国愿意与其他国家共同合作,通过平等互利的方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深信,通过中国的努力,我们能够为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全球繁荣做出重要贡献。

通过阅读《吾国吾民》,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习近平的领导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深信,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将会继续稳步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我也深感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发展,为实现我们的共同目标而奋斗。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繁荣和美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