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教案电磁感应(优质15篇)

高三物理教案电磁感应(优质15篇)

ID:8037750

时间:2023-12-28 01:09:24

上传者:ZS文王

高三教案是为了指导和安排高三学生的学习计划和教学内容而制定的一种教学设计材料。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高三教案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

高三年级物理教案

由于是高三年级,即将面临着高考的选拔考试,大多数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求知__比较强烈。所以课堂纪律比较好,都比较认真地听课,自觉地与老师互动,完成教学任务。高三(11、12)为理科重点班,相对来说物理基础较好些;高三(7)班是理科普通班,学习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根据前段时间的观察和摸底,大多数的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各章各节的知识点尚处于分立状态,不能很好地利用知识解决相应的基本问题,所以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有待地提高。

本学期教学目标。

本学年的教学重点就是高考复习。新课内容在开学一个星期内结束。接下来就要开始高考复习。高考复习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轮基础复习,第二轮专题复习,第三轮基础巩固。本学期拟定完成《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物理)》的第一至第十一章的第一轮复习。

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复习手段;。

认真备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

认真积极批发作业、试卷等,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调节教学;。

尽量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其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认真做好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高三物理教案教学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的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一)引入新课。

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演示)师: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觉?生:我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师: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觉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力是什么。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呢?生:举重比赛时,人用手推杠铃。生:拔河比赛时,人用力拉绳。

生:人用力压跷跷板。

生:人用力提水桶。

生:我看见过推土机推土。

生:我见过大吊车提货物。

生:我见过压路机压路。

生:我见过拖拉机拉犁。

(教师选好学生所举的例子,并做好板书)。

高三物理教案教学

一、教学目的: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的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二、教学重点:

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三、教学难点:

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演示)。

师: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师: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觉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力是什么。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呢?

生:举重比赛时,人用手推杠铃。

生:拔河比赛时,人用力拉绳。

生:人用力压跷跷板。

生:人用力提水桶。

生:我看见过推土机推土。

生:我见过大吊车提货物。

生:我见过压路机压路。

生:我见过拖拉机拉犁。

(教师选好学生所举的例子,并做好板书)。

师:同学们想一想黑板上的这些例子,有什么共性?

生:上面的例子中,不论是人还是物体,当他们对别的物体用力时,都与别的物体是相互接触的。

生:都发生了推、拉、压、提等动作。

生:我不同意。

师:为什么呢?你能举出一个发生力的时候,物体没有相互接触的例子吗?

生:我用钢笔与头发摩擦,然后将钢笔接近小纸屑,发现还没有接触,小纸屑就被钢笔吸引上了。

师:很好,这位同学所举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时候,可以不直接接触。

师:再来看第二位同学讲的,有力发生时,物体之间总会发生推、拉、提、压等动作。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师:现在我们就可以归纳出力的概念。把上述例子中的具体物体的名称去掉,用“物体”代替,则力的概念就成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师:我们通常将施加力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做受力物体。

从黑板的例子中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学生练习)。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生:用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力,但手感到疼,这说明桌子也对手施了力。

生:两手互拍时,左手对右手施力,右手也对左手施力。

生:用手拉橡皮筋时,橡皮筋也在拉手。

生:手向上提书包,书包对手也在向下拉。

师:大量的事实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板书: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

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拉健身拉力器。(演示)。

师:同学们注意观察,拉力器中弹簧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生: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

师:对,刚才拉橡皮筋时,橡皮筋的长度也伸长了。这些情况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

(板书: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师:在踢足球时,足球的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怎样改变?

生:足球有时是静止的,但受力后就成为运动的。

生:足球有时是运动的,但被守门员接住后就成为静止的。

生:足球有时朝某一方向运动,但受力后却改变了方向,飞向另一个方向。

生:足球的运动快慢也有变化。

师: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电磁感应综合与拓展的物理教案

1、知道磁通量的定义,公式的适用条件,会用这一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

4、知道能量守恒定律依然适用于电磁感应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教学建议。

电磁感应综合与拓展的物理教案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讨论等了解当地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大量消耗能源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初步认识科技给人类带来的负面效应,具有节能意识、环保意识。

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在个人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学生:远古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只能利用无私的太阳所赐予的天然能源--太阳能:钻木取火是人类在能量转化方面最早的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机的发明直接导致了第二次能源革命;反应堆拉开了以核能为代表的第三次能源革命的序幕。

教师:同学们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得还不错。进入21世纪,我们对能量转化技术的掌握是日趋成熟完善,对能源的利用也日趋合理,到底21世纪我们的能源发展是怎么样的呢?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能源下可持续发展,来了解一下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21世纪的能源趋势。

教师: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持续增长。特别是近三四十年来,能耗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同学们看下图16.5-1,了解一下一个多世纪来,人类能源消耗的情况。

(学生看书,老师板书)。

根据上一节课学过的能量转移和转化的方向性,我们知道目前作为人类主要能源的化石能源,并求是取之求尽、用之求竭。化石能源、核能等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我们现在开采得越多,留给子孙后代的就越少。人类自1973年以来,共向地球索取了5000亿桶(约合800亿吨)石油,剩下的石油按现有生产水平计算,还可保证开采44年。天然气也只能持续开采56年,一些国家的.煤炭资源已采掘殆尽。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们必须要节约能源。因此同学们以后不仅自己节约能源,看到浪费能源的行为也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制止。

2、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可能对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有一些初步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讨论、举出能源消耗还会对环境造成哪些影响,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本图16.5-2表中的空格填上,使学生认识到过量使用能源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3、未来的理想能源。

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不仅留给子孙后代的越来越少,而且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根据学过的有关能源的知识,以及课本上提出的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说一说哪些是未来的理想能源,并说明其道理,同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

四、课堂练习。

动手动脑学物理。

2.在你生活的地区是否适宜开发可再生能源?为什么?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2、你周围使用能源中的不安全因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提出几种可行的改进措施.。

物理电磁感应教案

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

2.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从实验事实中归纳、概括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能力。

蹄形磁铁4~6块,漆包线,演示用电流计,导线若干,开关一只。

1.由实验引入新课。

重做奥斯特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后回答:

此实验称为什么实验?它揭示了一个什么现象?

(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能产生磁场)。

进一步启发引入新课:

奥斯特实验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说明电可以生磁,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电呢?怎样才能使磁生电呢?下面我们就沿着这个猜想来设计实验,进行探索研究。

2.进行新课。

板书:〈一、实验目的:探索磁能否生电,怎样使磁生电。〉。

提问:根据实验目的,本实验应选择哪些实验器材?为什么?

师生讨论认同:根据研究的对象,需要有磁体和导线;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需要有电流表;控制电路必须有开关。

教师展示以上实验器材,注意让学生弄清蹄形磁铁的n、s极和磁感线的方向,然后按课本图12—1的装置安装好(直导线先不要放在磁场内)。

进一步提问:如何做实验?其步骤又怎样呢?

我们先做如下设想:电能生磁,反过来,我们可以把导体放在磁场里观察是否产生电流。那么导体应怎样放在磁场中呢?是平放?竖放?斜放?导体在磁场中是静止?还是运动?怎样运动?磁场的强弱对实验有没有影响?下面我们依次对这几种情况逐一进行实验,探索在什么条件下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电流。

用小黑板或幻灯出示观察演示实验的记录表格。

教师按实验步骤进行演示,学生仔细观察,每完成一个实验步骤后,请学生将观察结果填写在上面表格里。

实验完毕,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上述实验说明磁能生电吗?(能)。

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产生磁生电现象?(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左右或斜着运动时)。

为什么导体在磁场中左右、斜着运动时能产生感应电流呢?

(师生讨论分析:左右、斜着运动时切割磁感线。上下运动或静止时不切割磁感线,所以不产生感应电流。)。

通过此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归纳、概括后,教师板书:

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电磁感应现象。

板书课题:〈第一节电磁感应〉。

讲述:电磁感应现象是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的。他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发现了这一现象。这种热爱科学。坚持探索真理的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一现象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导致了发电机的发明,开辟了电的时代,所以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

提问:我们知道,电流是有方向的,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呢?它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保持上述实验装置不变,反复改变磁场方向或改变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方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电流表的偏转方向。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磁场方向、导体运动方向变化时,指针偏转的方向也发生变化,即电流的方向也随着变化)。

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学生归纳、概括后,老师板书:

〈二、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导体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是什么力做了功呢?(外力)。

它消耗了什么能?(机械能)。

得到了什么能?(电能)。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实现了什么能与什么能之间的转化?(机械能与电能的转化)。

板书:〈三、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采用了什么方法,探索研究了哪几个问题?

4.布置作业课本上的练习1、2题。

1.这节课的关键是设计并做好演示实验,实验的可见度要大。有条件的学校可改做学生实验或用幻灯演示。

2.要在学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培养学生从实验事实中归纳、概括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高三物理教案电磁感应

1、“电磁感应”是在第三册“电流的磁效应”和第五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后进行的教学,使学生对“电与磁相互作用的内容”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具有承前的作用,是知识的自然延续;“电磁感应”为以后学习发电机的内容打下理论基础,并为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提供前置知识,具有启后作用。

2、法拉第电磁感应的发现,为电能的大规模应用创造了条件,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发展。

学生经过近二年半自然科学的学习,已具备了电、磁的初步知识,知道了电能产生磁和磁场对电流的有作用等方面的知识,也初步具备了电学实验操作技能和初步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理性思维的能力还不强,在分析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一、认知目标:

2、能描述电磁感应现象,分析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列举影响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和影响电流的因素。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2、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3、培养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性和求知欲。

2、培养实事求是记录实验现象的态度。

3、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对“切割磁感应线”的理解。

1、变演示实验为演示与学生随堂实验并进。

2、采用实验探究法。

3、辅助于多媒体课件解决教学难点。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实验设计。

实验观察。

归纳。

交流。

实验设计。

实验观察。

归纳。

交流。

新问题提出。

一、情景创设:

1、多媒体播放“电的使用”问题产生(电从何来)。

学生提出猜想:(电池?发电机?摩擦起电?)。

2、复习电流产生的磁场(奥斯特)导引学生猜想,问题2能用磁场产生电流吗?

二、设计、操作实验并交流结果。

(教师引导实验设计、操作)演示实验与学生随堂实验同时进行。

交流实验结果(1):能用磁场产生电流。

问题3:利用磁场产生电流是否需要条件;(学生提出假设:“要”或“不要”)。

实验条件控制:(1)闭合或断开电路(2)不同方向移动导线(与磁感应线垂直、斜、平行)。

交流结果(2)电路断开不能产生电;导线运动方向与磁感应线方向平行不能产生电流。

“利用磁场产生电流”需要条件。

难点解释: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重点演示切割和没有切割。

学生列举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一部分、切割)。

(补充指出如果电路没有闭合,导体两端会产生感生电压)。

问题4: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师提示考虑因素(磁场方向与导线切割方向)。

学生自已设计实验、操作。

交流结果。(3)感就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切割磁感应线方向有关。

小结: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从而为发电机的发明打下了理论基础,使人们对电的大规模利用成了可能。

学生交流对电磁感应的看法。(现象、条件、结果、应用、体会等)。

提出思考题:电磁感应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互相交流、并阅读课本)。

作业:1、配套练习相关作业。

2、完成调查报告:电在我家中。

高三物理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平抛运动的定义及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3、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

4、树立严谨,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5、渗透物理学“建立理想化模型”、“化繁为简”“等效代替”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难点:对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

通过柯受良飞越黄河精彩视频和生活中常见抛体运动的图片引入到抛体运动,在对抛体运动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回忆以前学过的抛体运动;对抛体运动进行分类。由抛体运动引入平抛运动。

(一)知道什么样的运动是平抛运动?

1.定义: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方向上抛出,仅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1)有水平初速度,

(2)只受重力作用。

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平抛运动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让学生体会研究问题时,要“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思想。

(二)实验探究平抛运动。

问题1:平抛运动是怎样的运动?

问题2:怎样分解平抛运动?

探究一: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学生演示,提醒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同时释放两个相同小球,其中一个小球从高处做平抛运动,另一个小球从较低的地方同时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

现象:在初速度相同的情况下,两个小球都会撞在一起(学生回答)。

结论: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师生共同总结)。

探究二: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分组探究,提醒:a小球是带有小孔的小球;b装置靠近水槽;c观察两小球落到水槽中的情况)。

【分组实验】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前方小球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而同时后方小球被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

现象:两小球球同时落地。(学生回答)。

结论: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师生共同总结)。

高二物理教案:电磁感应现象

2.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从实验事实中归纳、概括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能力。

(二)教具。

蹄形磁铁4~6块,漆包线,演示用电流计,导线若干,开关一只。

(三)教学过程。

1.由实验引入新课。

重做奥斯特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后回答:

此实验称为什么实验?它揭示了一个什么现象?

(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能产生磁场)。

进一步启发引入新课:

奥斯特实验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说明电可以生磁,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电呢?怎样才能使磁生电呢?下面我们就沿着这个猜想来设计实验,进行探索研究。

2.进行新课。

板书:〈一、实验目的:探索磁能否生电,怎样使磁生电。〉。

提问:根据实验目的,本实验应选择哪些实验器材?为什么?

师生讨论认同:根据研究的对象,需要有磁体和导线;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需要有电流表;控制电路必须有开关。

教师展示以上实验器材,注意让学生弄清蹄形磁铁的n、s极和磁感线的方向,然后按课本图12—1的装置安装好(直导线先不要放在磁场内)。

进一步提问:如何做实验?其步骤又怎样呢?

我们先做如下设想:电能生磁,反过来,我们可以把导体放在磁场里观察是否产生电流。那么导体应怎样放在磁场中呢?是平放?竖放?斜放?导体在磁场中是静止?还是运动?怎样运动?磁场的强弱对实验有没有影响?下面我们依次对这几种情况逐一进行实验,探索在什么条件下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电流。

用小黑板或幻灯出示观察演示实验的记录表格。

教师按实验步骤进行演示,学生仔细观察,每完成一个实验步骤后,请学生将观察结果填写在上面表格里。

实验完毕,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上述实验说明磁能生电吗?(能)。

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产生磁生电现象?(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左右或斜着运动时)。

为什么导体在磁场中左右、斜着运动时能产生感应电流呢?

(师生讨论分析:左右、斜着运动时切割磁感线。上下运动或静止时不切割磁感线,所以不产生感应电流。)。

通过此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归纳、概括后,教师板书:

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电磁感应现象。

板书课题:〈第一节电磁感应〉。

讲述:电磁感应现象是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的。他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发现了这一现象。这种热爱科学。坚持探索真理的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一现象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导致了发电机的发明,开辟了电的时代,所以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

提问:我们知道,电流是有方向的,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呢?它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保持上述实验装置不变,反复改变磁场方向或改变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方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电流表的偏转方向。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磁场方向、导体运动方向变化时,指针偏转的方向也发生变化,即电流的方向也随着变化)。

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学生归纳、概括后,老师板书:

〈二、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导体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是什么力做了功呢?(外力)。

它消耗了什么能?(机械能)。

得到了什么能?(电能)。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实现了什么能与什么能之间的转化?(机械能与电能的转化)。

3.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采用了什么方法,探索研究了哪几个问题?

4.布置作业 课本上的练习1、2题。

(四)说明。

1.这节课的关键是设计并做好演示实验,实验的可见度要大。有条件的学校可改做学生实验或用幻灯演示。

2.要在学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培养学生从实验事实中归纳、概括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高三物理热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高中前两年已经基本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高三年级将进入全面的总复习阶段,为了配合高三的总复习,学校统一订购了由__中学编写的《高效学习方略》作为高三复习教材,该书以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为指导,以《20__年__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为依据编写,作为本学年参考用,本学期拟定完成本书的第一至第十三章的第一轮复习。

(二)学情分析:

1、课堂情况:由于是高三年级,即将面临着高考的选拔考试,大多数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求知欲望比较强烈。所以课堂纪律比较好,都比较认真地听课,自觉地与老师互动,完成教学任务。

2、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高三(6)为理科重点班,虽然相对来说物理基础较好些,但学习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根据前段时间的观察和摸底,大多数的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各章各节的知识点尚处于分立状态,不能很好地利用知识解决相应的基本问题,所以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有待地提高。

3、解题技能:利用物理知识解决有关综合问题的能力很差,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还有待提高。

二、教学目标与任务。

加强和利用知识点的复习,尽快帮助学生把各章分立的知识点建立成为网状的状态,掌握物理思想的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具体地说:

2、技能方面,主要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到常规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相结合,同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

3、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在物理美中陶冶自己的情操,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方法与措施。

1、面向全体,分类指导。从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基本点出发,根据各层次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满腔热情地使每一位学生在高三阶段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2、抓好基础,培养能力。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与高考大纲,研究高考理综能力测试中物理部分的试题难度和特点,使自复习教学更具有计对性,在教学中应强调理解。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形成物理情景或建立物理模型,独立分析物理过程、独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研究教法、改进教学、教学相长。认真研究学生学习过程,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主要障碍,在此基础上制订教学方案,要特别注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尽可能把学生应该自己完成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精心设计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四、教学时间安排。

1~2周:物理必修(一)(必考模块)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3~4周:物理必修(一)(必考模块)第二章《相互作用》。

5~6周:物理必修(一)(必考模块)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7~8周:物理必修(二)(必考模块)第四章《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

9~__周:物理必修(二)(必考模块)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11~12周:选修3-1(必考模块)第六章《静电场》。

13~14周:选修3-1(必考模块)第七章《恒定电流》。

15~16周:选修3-1(必考模块)第八章《磁场》。

17~18周:选修3-2(必考模块)第九章《电磁感应》。

19~20周:选修3-2(必考模块)第十章《交变电流传感器》。

21~22周:选修3-4(选考模块)第十一章《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五、阶段教学要求:

1、处理好课时较少与内容较多的矛盾。

(1)优化教学过程。

(2)优化教学方法。

(3)合理安排时间,计划安排时间。

(4)不减进度,把握难度。

2、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应使以选修课为中心的内容,达到过去高考第一轮复习的水平。

(1)应重视对高考大纲所要求的有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深化。

(2)认识基本概念,对联系紧密、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正确区分。

(3)对基本规律,明确成立条件和应用范围,力争解决高考物理所涉及到的常见问题。

3、在选修课教学中,一定将必修课的内容结合和联系起来。必修教材、选修教材内容的划分与确定,决定了这样做是应该的,要学好物理,必须要形成知识结构,常采用的方法有:

(1)复习必修知识,而引入选修课题。

(2)学习过程中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3)章节学习之后,全面归纳建立物理知识系统。

4、为适应近几年高考改革的趋势和命题特点及理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基础,提高能力。

基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的物理思想。

能力(理科综合考试目标)——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命题指导思想——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联系实际,扩大学生视野,切实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拓展物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习题教学要更多地连续实际。

(3)加强实验教学。物理实验的六大功能: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突破重点难点,理解物理概念;形成物理图象,认识物理过程;启发学生思维,增强探索精神;培养观察能力,掌握实验技能;养成良好习惯,学会科学方法。

(4)适当做一些信息题(提高审题能力和建模能力)。

(5)适当做一些综合题(以小综合题为主,以学科内综合为主)。

高三物理教案设计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知道杠杆的平衡。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来自于生活的,认识到物理是有用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杠杆支架、钩码、刻度尺、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学生阅读教材引言部分,使学生了解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认识到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实际的意义,自然引入杠杆一节的学习内容。

二、什么是杠杆?

出示一些实物,象瓶起子,剪刀等并演示如何使用。

请学生归纳其相同点。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请学生介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杠杆?

要点:

(1)硬棒。

(2)绕着固定点转动。

三、几个名词。

1、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2、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3、支点:绕着转动的那个点o。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ps:力的作用线指的是经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线。

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学生练习:作图p68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小题。

四、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什么叫杠杆的平衡。

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称为杠杆的平衡。

2、小实验:请一个大同学和一个小同学做推门比赛。(大同学推靠近门轴方向,小同学推远离门轴方向)。

通过亲自动手,感受平衡时应与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等因素有关。为下面探究中的猜想做铺垫。

3、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2)猜想与假设:从刚才的实验出发,引导学生猜想。

(3)设计实验,制订计划。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如课本第65页。

(5)分析与归纳:

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成:f1l1=f2l2或f1f2=l2l1。

即:力与力臂成反比。

(6)评估:

a、为什么在实验前,要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b、如果不用钩码而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应注意什么问题?

4、学生练习。

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小结。

高三物理教案

由于是高三年级,即将面临着高考的选拔考试,大多数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求知欲望比较强烈。所以课堂纪律比较好,都比较认真地听课,自觉地与老师互动,完成教学任务。高三(11、12)为理科重点班,相对来说物理基础较好些;高三(7)班是理科普通班,学习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根据前段时间的观察和摸底,大多数的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各章各节的知识点尚处于分立状态,不能很好地利用知识解决相应的基本问题,所以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有待地提高。

高中前两年已经基本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高三年级将进入全面的总复习阶段,为了配合高三的总复习,学校统一订购了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浙江专用《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物理)》作为高三复习教材,该书以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为指导,以《20xx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为依据编写,作为本学年参考用,本学期拟定完成本书的第一至第十一章的第一轮复习。

本学年的'教学重点就是高考复习。新课内容在开学一个星期内结束。接下来就要开始高考复习。高考复习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轮基础复习,第二轮专题复习,第三轮基础巩固。本学期拟定完成《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物理)》的第一至第十一章的第一轮复习。

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复习手段;

认真备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

认真积极批发作业、试卷等,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调节教学;

尽量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其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认真做好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高三下学期物理教案

1、知道平抛运动的定义及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3、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

4、树立严谨,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5、渗透物理学“建立理想化模型”、“化繁为简”“等效代替”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难点:对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

通过柯受良飞越黄河精彩视频和生活中常见抛体运动的图片引入到抛体运动,在对抛体运动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回忆以前学过的抛体运动;对抛体运动进行分类。由抛体运动引入平抛运动。

(一)知道什么样的运动是平抛运动?

1.定义: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方向上抛出,仅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1)有水平初速度,

(2)只受重力作用。

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平抛运动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让学生体会研究问题时,要“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思想。

(二)实验探究平抛运动。

问题1:平抛运动是怎样的运动?

问题2:怎样分解平抛运动?

探究一: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学生演示,提醒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同时释放两个相同小球,其中一个小球从高处做平抛运动,另一个小球从较低的地方同时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

现象:在初速度相同的情况下,两个小球都会撞在一起(学生回答)。

结论: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师生共同总结)。

探究二: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分组探究,提醒:a小球是带有小孔的小球;b装置靠近水槽;c观察两小球落到水槽中的情况)。

【分组实验】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前方小球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而同时后方小球被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

现象:两小球球同时落地。(学生回答)。

结论: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师生共同总结)。

高三物理教案

第二节滑轮(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2、难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三)教学准备。

定滑轮、动滑轮、钩码、细绳、测力计、铁架台、刻度尺。

(四)教学过程。

一、总述。

学好本节应注重实验。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体会各种简单机械的特点。在探究活动之前,先画出简单机械的草图,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会有什么结果,然后再用实验验证。如果有出入要去认真分析原因,必要时请老师参与。例如,探究定滑轮的特点时,先画草图、再分析:一根绳子,通过定滑轮转了一弯,估计不能省力,但明显能改变力的方向,然后实际做做看。做后我们发现实际情况与分析有出入,想想是什么原因?(是实验误差还是分析有问题)找出原因就是提高了自己。

二、引入。

让同学们观看书上的漫画。问:为什么瘦子却拉不住这个物体?

三、定滑轮和动滑轮。

1、介绍滑轮。

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轮子。

2、请学生用滑轮把钩码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学生自由组装)。

这个时候学生应该会出现不同的方法。在学生实验完成后,选取不同的类型放在讲台上进行讲解。

(1)定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

(2)动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

3、探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

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明确探究目的,

设计数据表格,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如右图,在学生自己探究时,引导是非常。

重要的,强调学生在提升物体时一定要匀速。

移动。

分析: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一半力。

动滑轮在省力的同时,却费了一倍的距离。

此时,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用杠杆的知识分析一下,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四、滑轮组。

动滑轮可以省力,却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却不能省力。有什么办法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吗?引入滑轮组。

1、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滑轮组。

让学生自己组装,教师巡视指导。(要求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再让学生用测力计测量一下,归纳其特点:

2、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五)小结。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课后总结。

高三物理热学教案

教学理念:

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两大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本节教学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模式的学习,老师尽量为学生创造情景,点燃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教材分析:

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这之前刚学习了“重力”,知道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而摩擦力跟重力一样是一种常见的力,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学生除对摩擦力的概念比较生疏外,已基本具备自主探究的条件。

教法建议:

1.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之一。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学生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这样就能既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控制变量法。本实验中的变量有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知道决定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3.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有关摩擦现象。

2.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3.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实验。

2.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问题。

教学器材:

教师用:筷子、玻璃杯、米、水、小车、木块、弹簧测力计、自行车、多媒体电脑等。

学生用: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侧面积不同)、砝码(或钩码)、长木板、毛巾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