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味道(通用20篇)

端午的味道(通用20篇)

ID:8098591

时间:2023-12-28 18:22:25

上传者:FS文字使者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优秀作文更是能够给人以启迪和感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端午的味道

在我的眼中端午节是一个美妙的节日,它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和良好愿望,有一种温馨浪漫的气息。

五月初五,汨罗江边,你——屈原,你是多么希望能够报效国家,为国捐躯,可是天妒英才,不识人才的大王不给你机会,他昏庸无能,把大好江山毁于一旦,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土被一次次侵蚀,直到再无楚国的存在。大江彭湃,汹涌着向东流去,你的心随着这江水那样起伏不定,楚国已不复存在,而你更感到前路茫茫。你最终一跃诠释了你的爱国之情,人们为了不让你的身体被鱼虾侵蚀,就往汨罗江里扔粽子和鸡蛋。便有端午节吃粽子和鸡蛋的习俗。

五月初五一大早,我还在熟睡的时候,爸爸总是将小段的艾草夹在我的耳朵上,让蚊虫远离我。当然,这一天,妈妈总会给我的胳膊腕和脚腕系上吉祥的五彩线。早上起来,看见胳膊腕和脚腕系着五彩绳,再看看妈妈的一脸笑意,懂得了系五彩绳原来是亲情的延伸。

农历端午节,除了系五彩绳,家乡还有插柳条,采艾蒿的习俗。艾草有一种特别的清香,据说端午前后的艾草最好,老人们从山上采集很多很多,回来拧成艾草绳,晒干后点燃,这是夏季驱逐蚊子和其它飞虫的最管用的土办法。

粽子包好后,结成一串放进锅里,过了一会,粽子终于好了,刚出锅的粽子色味俱全,尝起来香甜可口,其味无穷。

端午的味道作文

一位伟大的诗人成就了一个传统节日,一个传统节日让我们更深刻地品味生活。

――题记。

自战国时期以来,端午节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如今,端午节已受到世界文化组织的重视而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裹挟着历史的风尘走来;端午节,浸润着现实的色彩前行。纵览历史,端午的味道在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的'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就这样,带着悲怨,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投江自尽。人们带着无限的悲伤和哀痛送走了这位伟大的诗人,并因此而设立了端午节。百姓怀着沉重悲伤的心情向江中投粽子,希望鱼儿不要吃掉屈原的尸体――战国的端午是悲伤的味道。

老一辈儿的人们心里可能没有端午的概念,如果有也是充满了辛酸吧!在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四起的年代,人们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一顿饱饭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满足,能在过端午节时吃上一个粽子根本是不可能的,甚至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粽子对于人们也只是奢望――曾经的端午是辛酸的味道。

生活在当代的我们,生活多姿多彩,人们再也不用为吃喝发愁,每一天对于我们来说都充实而有意义。现在的端午节,系五彩线、挂葫芦、戴香包……人们尽情享受登山采艾蒿的乐趣,享受各种各样的粽子的美味,有的还会体验赛龙舟的激情――现在的端午是快乐的味道。

时代在改变,也永远地改变了端午留给人们的味道。时光如流水,却永远冲洗不掉端午留在人们心中的酸甜苦辣。让我们永远铭记端午的味道!

端午味道作文

端午节到了,街上卖粽叶的又多了起来,空气中到处都飘着粽子的清香。在这个全民族的传统节日里,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丰富的民俗文化,更是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重五节。每逢端午节那天,都有很多的风俗: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等等,而这一天也是我们全民族团圆的节日。每到那天奶奶总会买了好多的粽叶,用清水泡着,洗干净码好,粽子的馅一般是糯米,配上绿豆、红枣等,用粽叶裹紧煮熟。到了晚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清香的粽子,那是一种多么温暖的亲情气息。

相传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其中包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据说,很久以前,爱国大诗人屈原为了坚持他的爱国主张却被别人陷害,遭到流放,痛心疾首的他忧心如焚,在极度的失望和痛苦中怀抱石头自尽于又急又宽的汨罗江中。闻讯而来的百姓,怕江里的鱼虾把他的尸体吃掉,便用苇叶包了许多味道鲜美的粽子扔进江里,这样鱼就不会吃屈原的尸体了。龙舟竞渡是人们为了竞相捞救爱国诗人屈原而延续下来的。正好这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善良的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这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千百年来,汨罗江边,江水悠悠。正是屈原的这种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我们的中华民族不断奋勇前进,人们在每年的这天都对他寄托了无限的哀思。我们要从中获得更多的精神力量来热爱我们的祖国,建设我们的祖国。

过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当然也少不了赛龙舟哟!我最喜欢看得就是赛龙舟的'情形,几十个水手都手拿着桨,用尽全身的用手奋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势气高昂,用力地敲着有规律的鼓点儿。“加油,加油!”场边的拉拉队激情洋溢,发出雷鸣般地加油声、呐喊声、助威声,使水手们不得不更加使劲划船。整个赛龙舟的场面多么壮观、激烈,可以说是独一无二,是端午节传统的象征。吃粽子、赛龙舟,这两样传统习俗,共同编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端午节。

有一些端午节的民谣和谚语简单有趣、朗朗上口,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诵读: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赛龙舟。有趣的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文档为doc格式。

端午节的味道

夏季最期待的节日就是端午节了,看着那三角形状的粽子,就直馋人;闻着艾草淡淡的香味,却也沁人心脾,划龙舟,赶鸭子,都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娱乐。雄黄酒的传奇故事,熏苍术的祝福,无不透露着节日的喜庆。端午节吃粽子是从古传承至今的一个重要习俗。包粽子主要是用荷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都统称为粽叶。粽子的传统形状一般都是三角形的,人们都会根据粽馅为粽子命名,全是糯米的叫糯米粽;糯米里掺合小豆的叫豆棕;掺枣子的是枣棕。在很久以前的考试当中,家长大多都会给孩子包几个枣棕带上,因为枣棕又叫“早中”。剥开那层墨绿的外衣,露出里面雪白的米肉,甜糯的香味,早已将我的馋虫勾起来了。甜糯的粽子,这是端午节味道。

端午节在门上挂艾叶,蒿草,白芷等植物,也是端午节的一个传统习俗艾叶、蒿草、白芷都是属于中药的。先煮两个鸡蛋,等鸡蛋煮好以后,从中间剥开蛋白,取出蛋黄,在原本蛋黄的位置放入用艾草或蒿草包住一件银饰品,合上鸡蛋,用纱布包住,塞到嘴里,可以驱寒、治咳嗽。艾叶,蒿草的清香是。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河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以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船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在我的家乡每年都会举行赛龙舟比赛,还会在江面放置许多鸭子,几个龙舟队伍相互竞争,那个队伍抓到的鸭子多,那个队伍就获胜。每年,我都会站在江边,看着江面上龙舟队伍的奋勇激进,看着他们的比赛。龙舟对屈原的纪念,这是。传授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

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蛟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薰苍术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活动之一,就是民间传统用苍术消毒空气;将天然的苍术捆绑在一起,燃烧后产生的薄烟,不仅会散发出清香,还可以驱赶蚊虫,令人神清气爽。雄黄的传奇,薰苍术的祝福,这是。千年的传统延续至今,每一样习俗都被传承,也被记忆。甜糯的粽子;奋勇激进的赛龙舟;清香的艾草;传奇的雄黄;神奇的薰苍术。这都是我记忆中。

端午的味道作文

好香呀!

早晨起来,一股特有的粽子香味飘溢在空中,渐渐在空中慢慢四溢开来,满屋子都是粽子的味道!

原来是昨天妈妈连夜包的粽子!让我们一家提前感受端午的味道了!

回想昨天,妈妈拿了五种颜色的丝线,分别是红、黄、绿、蓝、白。她先把这五种线捋好平放在桌子上,然后再搓成小绳,还巧妙的打了一个结。四根五丝绳做好了。妈妈告诉我这叫长命缕,她又小心翼翼的分别给我戴在手腕和脚脖上。还特意嘱咐我说:要爱惜,等戴上后下第一场雨的时候,摘下来扔进雨水里。这样长命缕就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通过端午习俗的小事,我体会到了妈妈的良苦用心。

接下来要包粽子了,我见妈妈拿了竹叶,包上糯米,中间还放上两颗大枣。然后又熟练地折叠竹叶包裹糯米。还用五丝线捆扎起来,妈妈一连包了十几个。

妈妈又把包好的粽子放到了锅里,后来我就睡了。

今天早上,蒸上了十五分钟。我刚一睡醒,就闻到了阵阵香味扑鼻而来。我一跃而起,围着盘子闻了又闻,着急的等待着粽子降温。过了一会儿,终于可以下口吃了。我剥开竹叶,白里透红的馅儿玲珑剔透,我咬了一口,粘甜滑爽,好吃极了!我们一家人边吃边笑,因为我们都看到了彼此嘴上的白胡子。

粽子吃完了,爸爸说:端午节是有说道的,就这个名称就五花八门,夏节、玉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蜡、诗人节等等。

妈妈说:除了吃粽子,戴长命缕之外,还有插艾草、撒白糖、赛龙舟等习俗。

我想,这个传统节日还有不少的学问哩!这个端午节不仅仅吃到了粽子,还增长了不少见识。

其实,更重要的是,粽子中我闻到了妈妈的味道!

端午的味道作文

一开始在这儿还看见几只鸟,转眼间却已人去楼空,听到了爆竹声一阵一阵的,有的响、有的则显得毫无生气。

指尖从昨天起就只剩了粽子的温度,这场独角戏成了吃粽子的肥皂剧。肉粽子,咸咸的。豆沙粽子,甜甜的。香肠粽子,硬硬的。不怎么好吃,只是能把我撑饱。走到了一条河边,风吹得人睡意绵绵。

古今之间的距离,犹如梦里和醒着一般——遥不可及。

楚怀王如果能活久一点,说不定他还能吃到那粽子咧!楚怀王怎么能活久一点呢?除非楚国不灭。秦国如此强大,只有两种办法要么联手,要么独自发展。当然,第一种办法肯然比第二种好,但他们的共同点则是需要一位知识渊博的军师或者说是参谋长。楚怀王如果你当时重用屈原或许会有转机呢!

望着这只剩了一点点的蓝的天空,蓝的那么摇曳,那么刺眼。你想留下他了。可你却也不能尝到端午的味道,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一醒来,笔墨铺开写着那复刻于她魂中天籁的歌了。更不能潇洒地当着后宫啄词者了。这一切换来的只是你漫无目地过着的一年、十年、三十年。

雨越成的珠帘现已散去,虽没有放晴,至少白了一点点,准确说是亮了一点点。

如此这般,岂不是吃不到“端午的味道”。

是啊!是吃不到了。可你不觉得到了些什么?你可以为她永歌,寂静地望着那银河和星河,可以带着她去云游天下。如果你在当代,你还可以带她去看那埃菲尔铁塔,去坐摩天轮,还可以带她到摩天大楼上放飞象五彩缤纷的气球呢!

如今,吃不到“端午的味道”,我再问你一句,你后悔么?

端午的味道作文

记忆中,儿时的端午,都是在奶奶家度过的。奶奶的家在一个山沟沟里,小山村里的孩子都盼望着过节,因为节日总是充满香甜的。那个时候,孩子们总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东西,小心翼翼的捧在手里,心里是止不住的高兴。我自然也不例外,期盼着端午的到来。

今日如往常一样,天蒙蒙亮,鸟儿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奶奶也一早就去了相隔几里的集市上,照奶奶的话来说,就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她这是提前去“抢购”呢。这个时候,我总站在门前,等着奶奶“得胜”归来。

不久,奶奶拿来粽叶和红绳,我搬来板凳,就坐在院中与奶奶包起粽子来。奶奶微颤的双手一抖一抖的,半天才包好了一个粽子,而我动作却是极其娴熟。将粽叶一拧,在倒锥形的粽叶里放个红枣,再放几勺米,裹一层粽子,最后缠上红绳,动作一气呵成,显然,当年那个笨拙的女孩已经不在了,如今比起奶奶竟是好上许多。

奶奶摇了摇头,笑着对我说:“我去烧水,一会儿啊,咱们就有粽子吃啦!”我连忙拉住奶奶,说:“奶奶,我来吧。”奶奶一怔,喃喃地说:“孩子长大了啊,我是真老了。”我听到,忙说:“不是的,奶奶身子还硬朗着呢,才不会老。”说着,我松开了手,任由奶奶去烧火,煮水。

闻着蒸笼里散发的缕缕清香,我不禁再次发问,端午,真的是香甜的吗?

哪里是呢,明明就是沧桑,心酸,苦涩的啊……。

端午的味道作文

今天就是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包粽子。当然,我们家也必不可少!

我和奶奶来到了菜市场,这里特别热闹,人们都争着抢着买芦苇叶和糯米。我和奶奶路过了好几处卖芦苇叶和糯米的地方,可却都买完了。“这是什么神仙速度啊……”我喃喃自语道。唉,早知道早点来了。呼,终于在一处人较少的摊位买到了芦苇叶和糯米。唉,可真难买!

回到家后,奶奶把在就准备好的腊肉拿了出来,切成丁放进了盆里,再把芦苇叶和糯米淘洗干净,一切准备就绪!只见,奶奶把两张芦苇叶铺开,再把它们错开,并对折,卷成一个圆锥形,再把糯米倒进芦苇叶里,把左边的芦苇叶往右边压,把右边的往左边按,用线困住粽子,这就大功告成了!

哇!这么简单?!我跃跃欲试,于是,我就学着奶奶的样子也包了起来。真没想到,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仅仅卷一个圆锥形就费了我好大劲。放糯米也不简单,糯米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孩一样,接二连三地蹦出来,一不小心就撒了一地。奶奶看了,皱了皱眉,让我去客厅休息。可是,我不甘心,扫好米粒后接着包。终于,在我的努力下包了个像样的!

奶奶把包好的粽子放进水里煮,一个小时后,屋子里弥漫着粽叶的清香,让人“口水直流三千尺”。我迫不急待的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嗯!好吃!不仅有嚼劲且回味无穷!

这就是端午节的风俗之一——包粽子,端午节其实还有许多风俗,有机会再介绍给你们。

端午节的味道

端午佳节是春末夏初最盛大的一个节日,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全家一起欢渡佳节。这一天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纪念的味道。

说到端午节,百草君印象最深的就是吃粽子。虽然平时粽子也买的到,但是端午那天的粽子是外婆亲手包的,格外的清香,端午节对于百草君来说,是爱的味道。

端午节这天吃粽子有很多美好的寓意。粽和中同音,“中子”,寓有求得贵子之意。端午吃粽也有“高中”之意,中高考前送孩子粽子,祝愿金榜题名,提升学业考运。所以,端午节这天好好地吃上一口粽子,让好运道伴随你一整年。

蝉鸣,鸟叫,石榴花明艳得灼眼。粽叶和糯米的清香,带来一种别样的满足。艾草的香气伴随着晚风,一夜好梦到天亮。

端午,这是一个带着记忆味道的节日,宋代词人张耒曾吟道“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童年难忘的场景里总有在大枣树下,外婆端出一盆泡好的江米,舅妈和姨妈端来发好的粽叶。大人们把粽叶紧紧地围成一个漂亮的三角,在里面灌江米,压上几个红枣,或者放上一勺豆沙。包好的粽子被系上不同颜色的线绳,标记着哪个是素白的,哪个是咸肉的,哪个是红枣的。

小编君一直相信,吃粽子是在咀嚼遥远而鲜活的记忆。将对节日的记忆包进粽子里,变成另一种传承。从奶奶传给父亲,父亲传给自己,自己传给子孙,世代相传。对于一个家族,端午节是传承的味道。那一点能够触摸到的生命温暖,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会刻骨铭心。

端午的味道作文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题记。

满街又闻粽叶香,眷恋源系汩罗江,缠缠绵绵情不尽,包包裹裹用心量。5月初五,又是一年端午节。

“喔喔喔--”随着着鸡鸣声,我和弟弟飞速爬起来。一大早,冲出家门,携带零烧钱来到热闹的集市。看!那红豆,如一位脸红的淑女,正朝你笑哩!那甜枣散发着阵阵香气,不时勾起你的食欲。哈哈,大家匆匆称上红豆、蜜枣各两斤便跑了回家。

家里的景象截然不一样,窗上贴上了红艳艳的窗花,烤熟的肉放在餐桌上,与甜枣,红豆相映衬,满屋暖心。

粽皮在奶奶粗糙的双手上来回翻转,糯米如乳白的种子颗颗饱满,一块粉色的肉掐进米中,瞬间把空荡的粽叶填充饱满。

放入锅中。过了一会,香气布满了房间各个角落。弟弟按耐不住肚子的叫唤,冲出了房间,也顾不上烫就咬上一口。“美味!美味!”弟弟一眨眼的功夫就把粽子吃个精光。

看看奶奶,她那布满皱纹的脸上荡起了甜蜜的笑。她将粽子夹出了锅,去掉绳子,拨开粽皮,也咬上一口。啊!香气弥漫在口中,富有嚼劲的肉好像有别样的味道。

我吃着粽,一首诗歌浮在了脑海里。“端午节,真激动,米豆枣,来备好,买来皮,把粽包,小小粽,味道鲜,五谷全,样子俏,裹糖衣,沁人心……”

啊!芳香阵阵,是粽子魅惑你的心;笑声连连,是幸福滋味来入侵。这就是端午的味道。

端午的味道作文

品味淡淡的茶香,品味又一年的端午。

今年的端午和往年一样,我照例和爸爸妈妈去公园游玩。还没进门就感受到一股喜庆的气氛。进入园内,哇,可真是人山人海,而且有许多外国人,我心里暗自欣喜,今年的端午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来到长街上,巨大的条幅跃入眼帘:“长跑庆端午,万人齐报名。”这么盛大的节目,我当然踊跃参加了。本以为自己跑得很快,但结果只得了一个鼓励奖“粽子”。不过还蛮好吃的,端午节的粽子真香啊!

我们又来到了江边,一列列龙舟像将要离弦的箭,跃跃欲试。舟上有黄头发的美国人,他们露着自信的笑容,仿佛一定会胜利,其他外国人也都急切地盼望着比赛开始。我看到中国人正在舒展胳膊,已经胜券在握,心里暗自为他们加油打气。随着锣鼓的响起,龙舟奔涌而出,我扯着嗓子为中国选手呐喊着。他们终于不负众望,赢得了比赛。外国人虽输掉了比赛,但依旧伸出了友谊的手,相视一握,传达出对中华文化的无限赞叹与喜爱。端午节,真自豪。

我们又来到大桥上,这里有许多人都拿着粽子向江里投去,眼里满是怀念与赞叹,我知道他们是在怀念屈原,我们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演绎了一曲生动的爱国史诗。我也拿出粽子深情抛下,心想:屈原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我们新时代的英才更应当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端午节,充满回忆与追念。

最后,我们乘车回家,在路上遇到两个俄国人,顺便搭他们到宾馆。下车时他们用不怎么标准的中国话说:“中国的端午节真热闹,中国人真热情,将来我们还会来中国过端午。”我听了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品味端午,品味着那浓香的粽子;品味端午,品味着那浅浅的自豪;品味端午,品味着那淡淡的追忆;品味端午,品味着中华民族举世瞩目的风采,品味着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传承……于是,我坚信:中华民族即将成为东方一头傲立的'雄狮,中华文化即将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一朵灿烂之花!

端午的味道作文

端午将至,舌尖和脑中泛起的是记忆的味道。

或许龙舟赛那喧闹的锣鼓声和岸边的喝彩声并不适合这个江南小城,所以沉寂成为了端午的常态,然而沉寂的背后却是阵阵的糯香,涌动在味蕾上的激烈并不亚于水花四溅。半年的辛勤换来的是这一小段时间的小憩,或许是习俗的使然,或许是对于半年的褒奖,南方人的含蓄在这个时间段表现得愈发明显。

食物的滋味往往不是味蕾的刺激,而是一种质朴的情感。记忆中的那个农村小院落,雨声滴答而无序,勤劳的人们早就洗净了粽叶,拌好了糯米,准备好了各类馅儿,一家老小齐上阵,带着半年的耕耘心情开始了端午的历程。馅儿种类多,甜的如豆沙、栗子,咸的如猪肉、酸菜,或者小众的碱水,无论种类如何,散不去的仍旧是阵阵糯香。粽子不甚考究,不变的只是那笔直加棱角的外形。看似普通的自然产生品,在勤劳智慧的人民面前变成了可食可赏的艺术品。大锅中的水早已是蒸汽腾腾,物质社会,煮粽子的形式多样,煤球炉、电磁炉、高压锅,时代的进步让食物加速。然而记忆中的粽子仍旧是伴随着柴禾的燃烧,只有这样粽子的原味才得以保存,淳朴的记忆在此时泛滥。咬一口糯香,呷一口黄酒,粮食在经过不同的转换之后,在这一口又交汇在味蕾间,个中滋味,无法言语。

对于开化人来说,气糕亦是端午必不可少之食。白浆不能差一丝一毫,辅菜也必须小心翼翼,铺上蒸笼的不仅仅是精美的食物,也是中国人对于习俗的一种严谨态度。气糕厚了不行,嚼着费力,薄了也不行,光吃菜没了米香。恰到好处的气糕必须是师傅们千万次实践的结果。蒸笼是圆的,切出来的气糕是方的,外圆内方的气质恰是我们这个民族道德的体现,或许是巧合,或许习惯使然。

其实两种食物在平时都能轻易吃到,只不过在端午这个特定的时间中的感觉中不一样,可能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寻找理由的民族,为了肯定自己,亦或是为了家人团聚,暂且不管理由如何,仍旧是追求记忆的需求。时间带不走的是对往昔的断续回忆,八仙桌上的举杯畅饮,祖母在旁的唠唠叨叨,孩童们顽劣的嬉戏,看似喧闹的场景却是时间中独特的记忆。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必须去追寻这些记忆中的突起,即便再喧嚣的城市也抵不过破旧鼓楼上泛黄的回忆。中国人的回忆总是非常含蓄,慢慢寻觅,欲言又止,但回忆的举动却又是大张大合,食物、习俗不能差一丝毫厘,这便如国画中的山水与工笔,同根而不同形。

如果说表象的回忆是酸甜苦辣对于味蕾的刺激的话,那么意像的时空便是记忆中逐渐消逝的过去。

端午的味道作文

端午这天,各家各户都开始忙碌起来。

清晨,我便被妈妈发出的声响吵醒,我看见她拿着大把的粽叶从外面回来,手里还提着肉、糯米等,我帮忙接过东西,便开始折腾起来。妈妈说,粽叶一定得新鲜的,不然粽子就不香!当时我认为端午的味道便是粽子的味道,是清香的。

经过了一个早晨,母亲和我终于把粽子包成形了!其实本可以更快就包完,但由于我的笨拙,母亲手把手耐心地教我包便花去了大量时间,包完时,母亲也累得满头大汗了。看着一个个大大的粽子,想着里面肥嫩的肉块,我想,端午的味道是鲜美的,是甜美的。

从下午到傍晚,我帮着母亲做各式各样的菜,因为晚上家里会来很多的客人,母亲十分重视,炒菜也十分卖力。终于到了傍晚,母亲能稍稍休息,客人也纷纷到来,父母便又忙去招呼客人。终于客人到齐,晚餐也随之开始,母亲把菜纷纷上桌,不一会桌子便满得放不下了。

我发现,当客人们吃着,脸上露出微笑说菜的美味时,母亲脸上便有了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当某位客人皱了皱眉头,母亲便像在思索是否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我剥开一个粽子,吃着我一天的劳动的成果。忽然,我在粽子里吃到了一根头发,咦,我的头发是短的,自然不是我的,可妈妈怎么会粗心地把头发丢进去?突然,我猛然醒悟,妈妈是因为太过劳累才不慎掉了一根头发下去。

送走了客人,夜已深,端午也将过去,我想,端午真正的味道,其实是妈妈付出汗水的咸味。

端午的味道作文

品味淡淡的茶香,品味又一年的端午。

今年的端午和往年的一样,我照例和爸爸妈妈去公园游玩。还没进门就感受一股喜庆的气氛。进入园内,哇,可真是人山人海,而且有许多外国人,我心里暗自欣喜,今年的端午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来到长街上,巨大的条幅跃入眼帘“长跑庆端午,万人齐报名”,这么盛大的节目,我当然踊跃参加了,本自以为跑的很快,但结果只得了一个鼓励奖“粽子”,还蛮好吃的,端午节的粽子真香。

我们又来到了江边,一列列龙舟像将要离弦的箭,跃跃欲试,舟上有黄头发的美国人,他们露着自信的笑容,仿佛一定会胜利,其他外国人也都满意急切的盼望着比赛开始。我看到中国人正在舒展胳膊,已经胜筹在握,心里暗自为他们加油打气,随着锣鼓的响起,龙舟奔涌而出,我扯着嗓子为中国选手呐喊着,终于他们不负众望,赢得了比赛。外国人虽输掉了比赛,但依旧伸出了友谊的手,相视一握,传达出对中华文化的无限赞叹与喜爱,端午节,真自豪。

我们又来到大桥上,这里有许多人都拿着粽子向江里投去,眼里满是怀念与赞叹,我知道了他们是在怀念屈原,我们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演绎了一曲曲生动的爱国史诗,我拿出粽子深情的抛下,心想:屈原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我们新时代的英才应当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端午节,充满回忆与追念。

最后,我们乘着车回家,在路上遇到两个俄国人,我们顺便搭他们到宾馆,下车时他们用不怎么标准的中国话说:“中国的端午节真热闹,中国人真热情,将来我们还会来中国过端午。”我听了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品味端午,只那浓浓的粽子;品味端午,只那浅浅的自豪;品味端午,只那淡淡的追忆;品味端午,是中华民族举世瞩目的风采,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传承。

端午的味道作文

放假了,我和爸爸妈妈回到爷爷奶奶家,品尝端午的滋味。

早在前一天,奶奶就包好了粽子,准备端午分一些给亲朋好友。奶奶的手艺,在村里可是出了名的!

爸爸拉着我们去了镇上吃早饭,据说这儿的包子很有特色。刚进店门,爸爸就有了一种久别重逢的感觉——他一连吃了三个豆腐包和两个肉包,以及一个肉卷,还喝了一碗豆浆。吃罢,爸爸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珠,眼里满满的都是笑意。看得出爸爸很留恋小时候在这儿吃早饭的滋味呢。

买了水果回家,妈妈提议我们去小溪边走走,顺便叫上邻居一个名叫“俊俊”的小男孩。大概是昨晚下了暴雨的缘故吧,今天小溪里的水流很急,我和俊俊沿溪滩跑了一圈都没看见小鱼小虾的影子。或是因为河那边突然流过来许多白色的泡沫,我天!哪儿来这么多脏东西,小鱼不见了,小虾不见了,它们的栖息地被污染了。在妈妈的指导下,我们找来棍子小心地、慢慢地把那些白色的泡沫拨开,露出了清澈的溪水,虽然有点累,而且被太阳晒得脸红红的,但看到妈妈欣慰的眼光,想到没有污染的溪水将带给小鱼小虾的快乐,我觉得这么做很值得。

下午。爸爸在院子里架起了烧烤炉,我们几个小的就跟在他的身后边儿傻傻地等吃。自从有了小妹妹,爸爸妈妈就没空经常带我出去玩儿了,但是只要一有机会,他们就会动着脑筋让我开心。爸爸平时经常下厨,厨艺非常棒,烧烤也能烤出专业的滋味,甚至更好。我们几个小鬼吃得满嘴都是油。

事先准备的烤串烤完了,身为“馋猫”的我们当然不会就此罢休。我们找来火腿肠和爷爷种的扁豆、辣椒、茄子,把它们串成好看的一串一串,放上烤盘。加了辣椒粉和孜然的烤扁豆味道好极了,我吃了还留恋不舍呢。

晚饭后,我们围坐着吃了香香的粽子,依依不舍地回了新安江。

不知对别人来说,端午节意味着什么,但对我来说,端午节的味道,就是亲情的味道,我爱着这味道!

端午的味道作文

清晨带着一点艾草的清香的微风将我从睡梦中吹醒,这日与往常的日子不同,因为这一天是我与端午里各种味道相会的日子。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唱着一首首愉快的山歌,与父母走上了去姥姥家的小山路。

到家门口之前,就闻到了一缕艾草的清香,沁人心脾。好似春风拂过脸颊,又好似一股暖流流入心田。这香味是从那来的?原来在家门口前,两边各放一大把艾草,各自散发着清香。它们静静的倚在门前。姥姥说这样可以驱邪的。虽说我不怎么相信,但还是伸出小手,偷偷地拔了几根,插在头上。避避邪。

进了屋,就看见了姥姥忙碌的身影。每年姥姥都会煮一锅鸡蛋给我吃,今年也不例外。姥姥先将白胖胖的山鸡蛋用清水洗几遍,然后将艾草平平的铺在水底,上面再放上刚洗完的山鸡蛋。静泡半个小时,让艾草的清香与鸡蛋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在大杂院里,支起一大锅,用秫秸秆将火点燃,之后再加木头。要想让鸡蛋又嫩又香,这火中间不能间断,又必须一直是小火。这可是一细活,我可做不来。可姥姥则练到了如火纯清的地步。

半个小时过去了,这大锅里的水也沸腾了。姥姥先将鸡蛋从水中拿去。将艾草放入锅中,再将鸡蛋轻轻的、稳稳的的放入水中。生怕将鸡蛋碰碎。我则蹲在锅前,死死地盯着锅中的动静。肚子里的小蛔虫早已开始了蠕动。

“冒白烟了!”我大叫着,姥姥掀开锅一看,一股喷香喷香的鸡蛋味扑鼻而来。姥姥将鸡蛋从水中拿了出来,这鸡蛋的外壳竟由白色变成了淡青色,并且外面还冒着热气。我赶紧的拿起一鸡蛋,迅速倒入嘴边。烫!鸡蛋在我嘴里打转,终于烫的不行,鸡蛋从嘴中跑了出来。姥姥在一边笑着说:“心急吃不了热鸡蛋!”

这第一个鸡蛋我没尝出什么我味道,只吃了一嘴的热。于是我长了一个小心眼,凉凉再吃。于是这第二个鸡蛋送入了我的嘴里。这蛋白嫩嫩的、软软的,轻轻一咬就碎;这蛋黄粘粘的、厚厚的,重重一咬,这蛋黄的渣渣就黏在了牙根上,怎么弄都弄不下来。这用艾草煮的鸡蛋不光有鸡蛋的香味还有艾草的香味。它们的香味顺着我的食道飘入到全身各处。不管在哪儿闻,都有一股这样清新的味道。

吃完了鸡蛋,就该喝酒了。这姥姥家的酒可不是一般的酒。而是姥姥自己酿的酒,这是用大米酿的酒。这米酒可不能乱喝。每当姥姥端出酒来,我便老老实实的跟在姥姥后面,要是姥姥看到我这么老实,就赏我用筷子蘸一下,就一下让我尝尝。说小孩喝多了会醉的。但每当姥姥一不留神,我就偷偷地,迅速用筷子在酒杯里蘸好几下,然后在快速伸入嘴中细细品尝。这酒有一丝丝的辣,又有一丝丝的甜,又辣又甜,让人只想多喝几口。也许这就是姥姥酿的酒的魅力把。但我蘸了这么多次,也没醉,在心里偷笑姥姥说的话不准。

端午的味道作文

煦暖而和缓的南风从大海那头徐徐吹拂而来,裹在人身上,暖意中带着一股咸腥味。“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一夜之间,田野一派金波涌动,如河流一般金光荡漾、蒸气腾腾。

麦子熟了,端午节也到了。

包粽子是端午的一大习俗。家乡包粽子,比较简单,没有其他佐料,基本以淡味为主。通常是用上好的糯米在稻草灰碱水里浸泡一段时间,待浸透后,将糯米淘洗干净,晾干,便可以包裹了。

端午前一天,祖母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先是要制作碱水,将稻草灰放进盆里加水,不停地搅动,再用竹筛蒙上一层纱布过滤,便可制作出黄色的碱水。然后,再将莹白饱满的糯米倒进碱水里浸泡。接着,还要将粽叶一张张刷洗干净,除去叶子上细细的绒毛,最后把粽叶一张一张码起来,浸在一个盛满凉水的塑料盆里,用磨刀石或石秤砣压紧、压实,慢慢把干硬的粽叶浸软。

端午一大早,节日的气氛便在家里弥漫开来。祖母、母亲和几个姑姑围在一起包粽子,她们都有一双巧手,拿起一片粽叶,用剪刀“咔嚓咔嚓”把粽叶下端剪齐,再箍成一个倒立的钟样,然后用勺子舀起糯米填进去,用筷子插实,封口,最后用浸过水的干蒯草扎紧,一只棱角分明饱满结实的粽子便扎成了,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粽子包好后,5个或10个结成一串,就像一串串葡萄,一嘟噜一嘟噜的,清清爽爽玲珑可爱。接下来就是煮粽子。锅里加上水,放入粽子,点火,火候大小全凭经验掌握了。在我嗅觉的记忆里,至今还清晰地保留着粽子未出锅时从灶间飘逸出来的香味。在经过漫长的期盼、煎熬后,粽子终于煮好了,刚出锅的粽子热气腾腾的,香味四溢。放凉后的粽子,颜色金黄、晶莹剔透,用棉线切割成小片,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来凉滑爽口,齿颊留香。

端午的另一个习俗是插艾叶和榕树枝。端午节是个驱邪攘灾的节日。民间传说,门户上插艾草、榕树枝可避邪(很多地方都是插艾草、菖蒲,我们这边为什么插艾草和榕树枝,我至今百思不得其解),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门框和窗户上都插着一对艾草、榕树枝,且不说去瘟避邪,仅那沁心润肺的植物馨香,就像是穿越田野的风,干净,爽朗,让人神清气爽,浊气全无。

我终于明白:端午的味道,其实是亲情的味道!端午的味道,也是童年的味道!

端午的味道作文

清晨,在一股淡淡的艾草香气中醒来,朦胧中向枕边摸索,摸起的是个精致的香包,不用说,端午节又到了。

以前过端午节时,外婆总是很早就开始准备,从别处摘一些艾叶来晒干,给我们这些孩子们做香包。其实,在街上也有人推着车来卖,不管是做工还是造型,都要比外婆做的好看不少,但外婆却还是每年坚持做给我们。因为,少了外婆的香包,总会觉得这节过的不完整。

端午节前一天,外婆会在家包粽子。我就坐在旁边的小凳子上看着,帮外婆递粽叶,在呈满香米的粽子顶上放上一颗红枣,与外婆合作包好一个又一个粽子。有时外婆包粽子的香米用没了,我便会将买下的米倒进一个干净的盆中,煞有其事的学着外婆的样子搅着盆中的米。外婆就在旁边看着,任凭我怎样搅动盆中的米。等到差不多了,便叫我将米端过去。当手从水中拿出来时,那股香香的米味就留在手上了。

外婆继续包着粽子,我便举着双手过去,凑到外婆身边,想与外婆一同分享这香米的味道,闻闻外婆手上也有同样的味道,我笑着跑开了。

一整个端午节,手上的米味儿退得差不多了,外婆的香包便被我挂在身上,这样,不论我走到哪儿,身上总能带着一股淡淡的艾草香。这味道是清新的,也是独特的。

那时的端午,总让我期待又回味。那蜜枣的的香甜,配上那糯糯的米,久久不散的味道,还有外婆做的艾草香包的清香。这样的端午,连同那味道,一直在我的记忆中。

现在,我早就不是当时那个只懂玩乐的孩童,但外婆却依旧做着同样的事。闲下来时,我也会帮忙。还是记忆中的场景,还是记忆中的两个人,还是那股端午节熟悉的粽香和艾草的味道。

端午的味道,是那样的清香,是那样的难忘。

文档为doc格式。

端午的味道作文

端午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都包粽子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当日,我起得比平时更早。奶奶已经将昨天在市场买的粽叶洗好后晾到阳台上了,妈妈则在准备包粽子的食材,爸爸准备锅碗瓢盆。我与爷爷,只负责吃,最闲最幸福。

过了许久,粽叶晾干了,材料也备好了,妈妈和奶奶就要开始包粽子了。

粽子的材料有:红豆、香菇、绿豆、猪肉、虾米、咸鸭蛋,当然还有雪白的糯米。包粽子的时候,妈妈把粽叶卷成一个圆锥型,然后舀一勺糯米,先加上腌制好的猪肉,再加上其它的食材,把粽叶剩余的部分盖上,再把上面的两边摁住卷起来,这样就成了一个“三角形”的粽子,最后系上草绳,粽子便完成了“包”的全程。妈妈和奶奶按这样的步骤做了许多粽子,爸爸也忙着把粽子放进蒸笼里。大约一个小时后,粽子的香味便飘了出来。闻粽香,我垂诞三尺了!我来到厨房,摆了几个碗,将热气腾腾的粽子上的草绳拆掉,去掉粽叶,把粽子放进碗里,端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品尝。

粽子的香,就是端午的味道。其实,端午的味道,还有全家共聚的温馨幸福味。

端午的味道作文

端午节前后,若天气晴好,温度适中,正是晒书的最好时节。

大凡喜欢捣鼓点书的人都知道,书这东西不能暴晒,更不能弄湿,有时不小心弄湿了书,在阳光中暴晒,书页不是卷曲便是起皱,很是难看,这对爱书的人来说是不很情愿的。小时这样的情况怕被母亲看到后挨骂,就胡乱地搬出一些书,把弄湿的一本也混夹在里面放在凳子上晒,不怎么识字的母亲却说出这句话来:“你怎么在晒书呀?晒书要在端午晒的。”嘿,她哪里知道是我弄湿了书。

在端午晒书在并没有书香的家乡,居然一度是个固有的规矩。以后当几个大人们在一起时,偶尔也会谈论孩子谈论书,母亲便会用一种骄傲炫耀的口吻说:“我家的孩子都会晒书了。”

母亲喜欢在微风习习的端午当天一边替人家裹着粽子,一边看着人家晒书。于是晒书在母亲看来是一件无尚光荣的'事,而裹粽只不过是一件日常劳动。至于为什么要在端午晒书,我也不问母亲,即使问了,想必母亲也未必知道个所以然。

后来,读初中时也听班主任老师说:“晒书嘛,要在端午时节,挑一个好日子,最好是微风习习,可以让书页透透气,又不会吹走书的日子。”这话听起来熟悉,老师说的是有道理的,同时也印证了母亲说过的话。老师家中有很多书,并且大多是线装书,每年在端午时节便有一次晒书的情景。他曾对我说,以后有书了也要挑这样的日子晒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其实那时的我也没有几本书,并不需要晒,但为了冒充斯文,到了这天,我也会装模作样地晒起书来。也许这样的装模作样里蕴着一种向往的心意,拥有书的相伴,是怎样的快乐。

随着年龄的增长,书架上的书也多了起来。书,一本本地购,一本本地读。日积月累,到了今年,竟有了上千册,不曾想到我也会“藏书”!如今,每到端午节,我都会做些准备,给我的书来一次必要的阳光浴。其实端午前后都可以晒书,但以端午这天为正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