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实用22篇)

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实用22篇)

ID:8100639

时间:2023-12-28 18:52:35

上传者:紫衣梦

综合实践是指在实际的生活或工作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的一种实践活动。下面是一些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实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

小学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为了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培养学生要有时空观念,明确课程目标和实施策略,对于实现新一轮课改有着重要的意义。曾经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功,不能说课改获得成功;没有亲自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就不能完整的理解课改的理念。”于是,为了更好的深入新课程,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在慢慢的起步,力争在探索中发展,在实践中结出果实。

1、要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2、恰当的处理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深层性目标、深层性主题的关系。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首先认识到新目标、新课题的必然性,并充分肯定其产生的价值。应该特别强调在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目标和生成性主题的核心地位。

3、课时的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任何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要整合。

5、以融合的方式来制定三大知识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根据地方与学校的课程资源,以总和主题或总和项目的形式将三大领域的教育融合在一起,达到总和理想状态。

1、亲身经历、深入探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主要形式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去做,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感受是学生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也使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矗在实施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探究的活动,体验科学活动的艰辛与愉悦,让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感知各种人和事,获得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

实施要点:

(1)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自主去选择,把学科知识加以融合并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回归于生活、回归儿童、回归自然,使学生顺利的投入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去。

(2)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和实际操作与活动等获得丰富的体验。

(3)在活动方式中尽量采取参观、访问、调查、实验、采访、上网、设计操作获得信息,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方式。

2、自主发展、提供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重视学生的观点和行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独立创造。根据自己兴趣爱好确定活动内容及方式,让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

实施要点:

(1)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一种真诚平等、信任的相互关。

系,为学生主动发展提供一种宽松的环境和心理氛围。

(2)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适当安排学习材料和活动情境,帮。

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什么,想要做什么;而不是规定他们学什么,做什么。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和活动方式,能够发现自己所学内容的用途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3)学生在具体活动情境中,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引发的兴趣而。

产生一些新的目标和新的课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去研究,肯定其研究价值。鼓励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获得新的感受,达到持续的自我教育的目的。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发展,科技研究领域才有所突破,研究成果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4)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教师给予适当帮助,但不能急于。

求成、包办代替,应导航指路,教给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依靠自己的力量,越过障碍,知道自身的价值和自身的意义,从而更愿意深入、更持久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5)教师在活动中不能“授人以鱼”,而是要“教人以渔”,培。

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应传授“养鱼技术”,使之终身受益无穷。

3、探索发现、拓展提升。

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围绕某一主题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来展开。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机会和帮助,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调查,解决实际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和技巧。

实施要点:

(1)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考察、社会调查以及实。

验,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诱发探究动力。

(2)使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在开放性的情。

境中自觉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协助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注重启发思路,提供线索,不能把学生的探究引入一个已有的结论。

(4)对学生的探究发现进行评价时,注重探究学习过程,不能完。

全看结果,结果可能是多种答案。注重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和各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的掌握,不能只看掌握知识量多少。注重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不能只看别人传授知识掌握多少。注重探究过程和方式的独立性、创造性、开放性,不能只看固定程序的再现和重复。注重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4、交往合作、融于社会。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往、合作的过程。是师生在社会中进行多边的、多向的、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互相作用的过程。强调把学习活动和社会结合起来,把学术的目的和社会的目的、个人的目的和群体的目的协调起来,这种交往不限于课堂,而是要走进社会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流。这种交流也不限于师生、生生交往。一项研究课题、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考察与调查需要多人合作,多组配合,多方面人员的参与才能完成。这种交往合作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人格健全,正确评价认识自己,懂得尊重理解他人,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自主合作探究,形成民主素养和团队精神。

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

村居爱卫生。

全校学生。

全体学生所在的村居、活动场所。

1、“村居小主人”志愿服务活动。

(1)学生自己组织在村居公共区域、绿化带、村道等场所开展卫生保洁工作,协助村居卫生保洁员清除卫生死角和牛皮癣。

(2)学生在村居广泛开展尊长敬老、助残帮困等其他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

2、“家庭小老师”活动。

(1)学生利用暑假,广泛收集、整理文明卫生知识和健康教育知识,主动与父母、长辈一起学习、互相监督、相互提高。

(2)积极鼓励学生为父母、长辈做饭、洗衣、整理家务,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

希望全体同学通过自己的行动,小手拉大手与长辈一起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倡导文明生活方式作出自己的贡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江都区第一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然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和相关内容的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获得参与专题研究、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切身体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实践技能,培养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学会合作与分享、尊重与欣赏,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生活态度,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研究性课程在内容上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有效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紧密结合各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开展学习、研究。无论学生确立的探究课题是自然问题、社会问题还是自我问题,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中都应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作整体关注,充分挖掘研究课题所具备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自我因素,努力实现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整合。大概分类如下:

: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人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主要是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企业研究、社会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等与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踪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文化、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传与化学、纳米技术、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基因工程与克隆技术、产权经济、组织行为等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新事物的研究课题。

实施主体开放(师生、专家、家长); 活动时间开放(分散与集中课时双结合);

活动空间开放(教室、学校功能室、校外厂企、街道、景观等); 学习内容开放(学科、社会、生活、课题、活动设计……); 学习手段开放(读书、上网、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讨论等); 研究方式开放(参观、访问、观察、调查、实验、资料收集); 成果表达开放(论文、报告、方案、展品……)。

研究性学习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学生“自由结合、自主选题、自主探究、自我评价”。

研究性学习从研究范围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研究过程的安排、研究方法的采用、研究成果的表现,都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究”完成。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板块之一,说明它的特征是实践性,而且在学习内容上看,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实践、科学和生活体验的联系。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特别是对于七年级学生,由于很多都是第一次进行研究性学习,学校可通过讲座,课堂教学,网站,板报等多种形式,就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培训。在每次开展活动前进行安全、礼仪、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在老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提倡课题的综合性、社会性、探究性、开放性、独特性;强调课题的需求性、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鼓励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是文献研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问题追踪等。

课题小组确实研究课题后要填写课题实施方案表格,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背景说明、课题的意义与价值、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老师、研究目的与计划、活动步骤、活动场地与器材申报、预期成果等。

。根据计划,各成员承担自己的职责,通过图书查询、网络搜索、参观访问、问卷调查、实验记录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建议学生做好记录,有条件的可进行录像、摄像、录音、下载等。

。对搜集到的各种资料,研究小组一定要进行讨论和分析,各成员都要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然后对资料做出处理,如发现缺少材料,可继续进行搜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通过不断的整理、分析、验证、提炼等,形成课题成果。课题成果的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小论文、项目设计、实验报告、科技作品等。

各班每个课题组把自己的成果以各种方式在班中进行展示,同时学生小组展开互评和指导老师进行评定,并推荐出优秀课题参加级的优秀成果展示。

社区服务属义工或志愿活动性质,要求学生以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区的各项活动领域中,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应用所学的知识,提供各种对社区有意义的服务,不断增强对他人、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包括:

(1)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活动及系列主题宣传日活动;

(3)进行城乡科技、科普宣传活动;开展城乡文体活动;

(4)组织同学在所在乡镇、街道开展文化宣传,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破除迷信。

(1)城乡环境卫生,城乡绿化、美化工作;

(2)负责所在乡镇、街道、村委、公园、学校等公共区域的清洁卫生管理;

(3)负责所在乡镇、街道、村委某一道路、厕所公共清洁卫生管理;

(4)担任所在乡镇、街道居委政管理助理,帮助维护街道卫生、清理牛皮癣;

(5)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

(6)担任所在乡镇、街道居委街道交通管理助理,协作交通管理。

(1)进行社会福利院的“爱心接力”,为所在乡镇敬老院孤寡老人提供服务;

(2)开展扶贫捐赠活动,为所在乡镇需要帮助的老弱病残提供服务;

(3)中小学生假期学习或活动辅导,帮组有困难的低年级学生;

(4)担任所在乡镇、街道学习困难学生校外辅导员。

(1)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

(2)在公共活动场所(如公园、图书馆)参与管理服务;

(3)担任所在乡镇、街道某一企业管理助理或义务监督员;

(4)在厂家或商家的产销旺季进行帮忙;

(5)支援农忙等。

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纪守法,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我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接触的生活世界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活动要坚持“就近”原则,注意活动的主体性、可行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等。

。学生必须首先联系好将要前去服务的地点或单位,制定活动计划,报告家长、班主任或指导教师,填在《江都区第一中学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家长、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要对活动的计划与地点进行考察分析,并对服务活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社区服务活动要在家长、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认可并签字表示同意的情况下方可实施。

。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接受服务区负责人的领导。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要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每项服务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必须认真填写《江都区第一中学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可收集一些活动相片,还应该撰写一些有关活动的经历、收获、感受或体会等内容的文章。

。每学年各班级安排一次社区服务活动的总结交流。交流的内容应有《江都区第一中学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相关材料证明如一些介绍活动过程和体会的文章、活动相片或视频等。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

每项社区服务活动的原始材料,把填写的《江都区第一中学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及相关材料证明(如一些介绍活动过程和体会的文章、活动相片)粘贴在一起装订成《江都区第一中学社区服务登记手册》上交,由学校组织考核评分。

1、军训:这是一个必修项目,也是社会实践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2、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社团活动:可以郊游,参观人文景观等;可以到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等;可以抓住社区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等活动;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访问则一般以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政府官员、特殊人物、特殊群体等为访问对象。

3、班级值周活动和校内劳动。

1、活动前教育。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规,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2、内容选择与活动规划。除军训项目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从生活实际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并形成社会实践小组,聘请指导老师,联系好将要前去实践的地点或单位,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在小组活动计划的基础上制订个人活动计划。将小组活动计划和个人活动计划报告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并征得他们的同意。

3、活动实施。新学期开学的第三周召开开题报告会,组成活动小组,确定活动主题,明确成员职责,制订活动计划。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服从实践地负责人领导,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要记录活动过程和活动心得。

4、总结交流。活动结束后,小组完成社会实践的报告。个人写出活动小结及活动过程中的体会、感受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每班推荐最好的一个活动小组参加级组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汇报,评选出10个活动小组参加学校举办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汇报交流大会,评选出优秀活动组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时间安排在初二第二学期期中考后(5月上旬)。

5、评价考核。小组和个人提供相应的材料,由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进行初步评,然后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进行终评,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进行学分认定,教务处完成学分登记。

组长:乔志军校长

组员:教务处、教科室、政教处、团委、总务处负责人及年级组长

综合实践活动由下列部门和机构进行管理:教务处、教科室、政教处、团委、总务处、备课组、班主任、科任教师,由以上相关人员或代表组成的课程学习指导中心,对学生进行指导。各部门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使课程实施规范化、科学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力求使课程顺利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除应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应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以下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创设十分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享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在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方法的运用和成果的表达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有丰富材料和真实的情景,主张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这些新经验与原有的概念和技能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可应用的个性化理论、模型和技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从学生身边的事物或问题出发,形成跨越诸多学习领域的活动,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能力的形成。通过亲身的实践,使学生了解和关心社会,了解和探索自然的奥秘并形成综合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江都区第一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然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和相关内容的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获得参与专题研究、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切身体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实践技能,培养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学会合作与分享、尊重与欣赏,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生活态度,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研究性课程在内容上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有效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紧密结合各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开展学习、研究。无论学生确立的探究课题是自然问题、社会问题还是自我问题,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中都应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作整体关注,充分挖掘研究课题所具备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自我因素,努力实现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整合。

大概分类如下:

(1)自然环境类: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人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2)社会生活类:主要是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企业研究、社会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等与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3)历史文化类: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踪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4)个人发展类: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文化、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传与化学、纳米技术、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基因工程与克隆技术、产权经济、组织行为等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新事物的研究课题。

课程特点。

(1)开放性。

实施主体开放(师生、专家、家长);活动时间开放(分散与集中课时双结合);

活动空间开放(教室、学校功能室、校外厂企、街道、景观等);学习内容开放(学科、社会、生活、课题、活动设计……);学习手段开放(读书、上网、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讨论等);研究方式开放(参观、访问、观察、调查、实验、资料收集);成果表达开放(论文、报告、方案、展品……)。

(2)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学生“自由结合、自主选题、自主探究、自我评价”。

(3)探索性。

研究性学习从研究范围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研究过程的安排、研究方法的采用、研究成果的表现,都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究”完成。

(4)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板块之一,说明它的特征是实践性,而且在学习内容上看,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实践、科学和生活体验的联系。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研究学习的实施步骤。

1、培训教育。特别是对于七年级学生,由于很多都是第一次进行研究性学习,学校可通过讲座,课堂教学,网站,板报等多种形式,就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培训。在每次开展活动前进行安全、礼仪、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2、选择课题。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在老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提倡课题的综合性、社会性、探究性、开放性、独特性;强调课题的需求性、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鼓励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是文献研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问题追踪等。

3、制订计划。课题小组确实研究课题后要填写课题实施方案表格,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背景说明、课题的意义与价值、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老师、研究目的与计划、活动步骤、活动场地与器材申报、预期成果等。

4、搜索资料。根据计划,各成员承担自己的职责,通过图书查询、网络搜索、参观访问、问卷调查、实验记录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建议学生做好记录,有条件的可进行录像、摄像、录音、下载等。

5、整理总结。对搜集到的各种资料,研究小组一定要进行讨论和分析,各成员都要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然后对资料做出处理,如发现缺少材料,可继续进行搜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通过不断的整理、分析、验证、提炼等,形成课题成果。课题成果的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小论文、项目设计、实验报告、科技作品等。

6、交流评价。

各班每个课题组把自己的成果以各种方式在班中进行展示,同时学生小组展开互评和指导老师进行评定,并推荐出优秀课题参加级的优秀成果展示。

社区服务属义工或志愿活动性质,要求学生以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区的各项活动领域中,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应用所学的知识,提供各种对社区有意义的服务,不断增强对他人、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包括:

1、社区宣传教育活动,如。

(1)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活动及系列主题宣传日活动;

(3)进行城乡科技、科普宣传活动;开展城乡文体活动;

(4)组织同学在所在乡镇、街道开展文化宣传,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破除迷信。

2、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

(1)城乡环境卫生,城乡绿化、美化工作;

(2)负责所在乡镇、街道、村委、公园、学校等公共区域的清洁卫生管理;

(3)负责所在乡镇、街道、村委某一道路、厕所公共清洁卫生管理;

(4)担任所在乡镇、街道居委政管理助理,帮助维护街道卫生、清理牛皮癣;

(5)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

(6)担任所在乡镇、街道居委街道交通管理助理,协作交通管理。

3、帮贫助困活动,如。

(1)进行社会福利院的“爱心接力”,为所在乡镇敬老院孤寡老人提供服务;

(2)开展扶贫捐赠活动,为所在乡镇需要帮助的老弱病残提供服务;

(3)中小学生假期学习或活动辅导,帮组有困难的低年级学生;

(4)担任所在乡镇、街道学习困难学生校外辅导员。

4、行业辅助性活动,如。

(1)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

(2)在公共活动场所(如公园、图书馆)参与管理服务;

(3)担任所在乡镇、街道某一企业管理助理或义务监督员;

(4)在厂家或商家的产销旺季进行帮忙;

(5)支援农忙等。

社区服务的实施程序。

1、活动前教育。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纪守法,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我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2、内容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接触的生活世界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活动要坚持“就近”原则,注意活动的主体性、可行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等。

3、精心规划。学生必须首先联系好将要前去服务的地点或单位,制定活动计划,报告家长、班主任或指导教师,填在《江都区第一中学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家长、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要对活动的计划与地点进行考察分析,并对服务活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社区服务活动要在家长、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认可并签字表示同意的情况下方可实施。

4、活动实施。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接受服务区负责人的领导。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要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每项服务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必须认真填写《江都区第一中学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可收集一些活动相片,还应该撰写一些有关活动的经历、收获、感受或体会等内容的文章。

5、总结交流。每学年各班级安排一次社区服务活动的总结交流。交流的内容应有《江都区第一中学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相关材料证明如一些介绍活动过程和体会的文章、活动相片或视频等。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

6、学生汇总。每项社区服务活动的原始材料,把填写的《江都区第一中学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及相关材料证明(如一些介绍活动过程和体会的文章、活动相片)粘贴在一起装订成《江都区第一中学社区服务登记手册》上交,由学校组织考核评分。

第三部分:社会实践的内容。

1、军训:这是一个必修项目,也是社会实践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2、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社团活动:可以郊游,参观人文景观等;可以到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等;可以抓住社区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等活动;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访问则一般以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政府官员、特殊人物、特殊群体等为访问对象。

3、班级值周活动和校内劳动。

1、活动前教育。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规,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2、内容选择与活动规划。除军训项目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从生活实际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并形成社会实践小组,聘请指导老师,联系好将要前去实践的地点或单位,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在小组活动计划的基础上制订个人活动计划。将小组活动计划和个人活动计划报告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并征得他们的同意。

3、活动实施。新学期开学的第三周召开开题报告会,组成活动小组,确定活动主题,明确成员职责,制订活动计划。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服从实践地负责人领导,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要记录活动过程和活动心得。

4、总结交流。活动结束后,小组完成社会实践的报告。个人写出活动小结及活动过程中的体会、感受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每班推荐最好的一个活动小组参加级组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汇报,评选出10个活动小组参加学校举办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汇报交流大会,评选出优秀活动组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时间安排在初二第二学期期中考后(5月上旬)。

5、评价考核。小组和个人提供相应的材料,由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进行初步评,然后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进行终评,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进行学分认定,教务处完成学分登记。

组长:乔志军校长。

组员:教务处、教科室、政教处、团委、总务处负责人及年级组长。

综合实践活动由下列部门和机构进行管理:教务处、教科室、政教处、团委、总务处、备课组、班主任、科任教师,由以上相关人员或代表组成的课程学习指导中心,对学生进行指导。各部门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使课程实施规范化、科学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力求使课程顺利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除应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应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2、开放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创设十分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享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在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方法的运用和成果的表达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3、实践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有丰富材料和真实的情景,主张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这些新经验与原有的概念和技能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可应用的个性化理论、模型和技能。

4、综合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从学生身边的事物或问题出发,形成跨越诸多学习领域的活动,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能力的形成。通过亲身的实践,使学生了解和关心社会,了解和探索自然的奥秘并形成综合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全员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1、通过本次活动课,复习常见的交通安全标志,掌握一些日常交通规则,并引导队员了解“健康章”的第二条具体要求“掌握日常交通规则并自觉遵守,能劝阻身边不安全、不文明的交通行为。”,教育学生要注意交通安全,遵守秩序。

2、通过知识竞答、背童谣、情景表演等形式巩固并拓展学生对“安全意识”、“自护意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珍爱生命。

重点: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日常交通规则,能自觉遵守秩序,注意交通安全。

难点:能主动劝阻身边不安全、不文明的交通行为。

高一学生。

1.确定主持人,搜集有关交通安全方面的资料、选定剧情扮演者并进行排练。

2.小队分配任务,准备有关的交通安全知识抢答题、童谣、交警指挥图片或录像。

辅导员开场:(出示争章目标和要求)。

队员们,在上次的活动中,xxx等45位队员获得了属于健康章的第一面红旗奖章,我们还要继续为争健康章努力,今天要完成健康章的第二项任务——“掌握日常交通规则并自觉遵守,能劝阻身边不安全、不文明的交通行为”,完成要求才能获得这节课的红旗奖章!拥有3个红旗奖章的队员才能获得健康章哦!

(一)预备部分:整理队伍、报告人数。

1、队长:各小队报告人数。

2、第一小队长:立正,报数。(小跑向前,敬礼,还礼)报告队长,第一小队原有队员16人,实到16人,报告完毕。

队长:接受你的报告。(敬礼,还礼)

一小队长:(跑回原地)坐下。

3、第二小队长、第三小队长、第四小队长分别同上。

4、队长:全体立正。(跑向中队辅导员,敬礼,还礼)报告中队辅导员:本中队原有队员64人,实到64人,《学做快乐小交警》——争戴健康章主题活动课工作准备就绪,请给予指导,并邀请您参加我们的活动课,报告完毕。

5、辅导员:接受你的报告,参加你们的活动课,预祝本次活动课圆满成功!(敬礼,还礼)

6、队长:(跑回原地,宣布活动开始)《学做快乐小交警》——争戴健康章主题活动课现在开始!

(二)正式部分:

1、整队。队长:全体立正!出旗,敬礼!(奏乐,队员目送队旗行进)礼毕!

2、唱队歌。队长:唱队歌(播放音乐)。

3、队长:请坐!有请主持人周梓涵、蔡之涵上场。

4、主题活动:

a:交通规则要牢记。

b:人人遵守保安全。

a:队员们,上一次的班队活动我们认识了很多交通安全标志,也了解了一些交通规则。

b:今天的活动课就让我们来学当小交警,劝劝身边那些不安全、不文明的交通行为吧!

a:小交警不好当,安全知识记心上!要想当上小交警,知识抢答来亮相!

a:答对一题得10分!比一比哪个小队得分最高。请辅导员来当裁判,你们准备好了吗?

b: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第二小队队员为我们准备的交通安全知识抢答题吧?

(幻灯示,队员抢答)。

(1)交通安全知识大比拼:(主持人要观察谁举手最快,请谁回答)。

a:下面这些交通安全标志,你会认吗?一起来认一认吧!

(幻灯示交通安全标志,齐认)。

(2)学念交通安全童谣:

a:看来队员们交通知识都知道不少呢!真好!多学点安全知识准没错!

b:看看第三小队为我们准备了什么?

第三小队长:我们搜集了一些容易记的交通安全童谣呢!一起来学一学,记一记吧!

这是我准备的童谣,请跟我念:……。

第三小队队长:其他队员也搜集了一些有关交通安全的警句呢,请他们为我们展示一下吧。

(随机请2-3名队员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警句)。

a:这首童谣就来自我们的书本,让邹奕怡带大家学一学!

(课件示,邹奕怡带大家念)。

b:队员们,这首童谣中,提醒我们哪些交通安全知识?(指名生说还有吗?)。

a:我们再一起来念一念,把这首童谣记在心里吧!(齐念童谣再来一次)。

a:知道那么多的交通安全知识,就是为了让我们平平安安出行。

a:这是一份我家到学校的路线图,一起来看看!(课件示)。

谁能这样来说说你的上学线路图?

(随机指名4—5名生来说)。

b:我们学会了安全出行,如果看到身边不安全、不文明的交通行为,我们该怎么做呢?

a:让我们来当一当小交警劝劝他们吧!请看小品《请走人行道》。

(1)小交通员学着交通警察的样子站在“十字路口”管理交通,一位大爷走在快车道上,小交通员上前说:“老大爷您走错了道,行人应走人行道。”老大爷:“什么人行道、行人道?”只要有道都能走。”小交通员说:“行人要走人行道,这是交通规则啊!要是大家都乱走,那就会发生交通事故的。”老大爷听了连连说:“对,对……”便向人行道走去。

b:队员们,要记住哦!过马路,请走人行道。再看看这几位交警是怎么劝说的?

请听《交通安全拍手歌》,会念的队员请跟着一起念吧!

你拍一,我拍一,交通安全是第一。你拍二,我拍二,红绿黄灯要看清儿。

你拍三,我拍三,红停绿行保平安。你拍四,我拍四,大小拐弯别轻视。

你拍五,我拍五,交通事故像老虎。你拍六,我拍六,横过马路看左右。

你拍七,我拍七,不在路上玩游戏。你拍八,我拍八,文明走路返回家。

你拍九,我拍九,要按人行便道走。你拍十,我拍十,少儿预防是大事。

a:交通安全要重视,牢记安全是第一。我们再一起来念一念吧!

b:队员们,我们自己学会了遵守交通规则,别忘了也要提醒身边的小伙伴哦!

a:如果人人都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交警叔叔也不会那么辛苦了!

活动四:交警叔叔指挥忙。

b:一起来看看第4小队的调查与采访吧!

第4小队队长:我们去了解交警叔叔工作的情况了。

瞧!这是我搜集到的交警叔叔工作时的照片,一起来看看吧?(展台示)。

a:(还有队员要展示吗?)。

交警叔叔阿姨们的工作多么辛苦啊!(还有要展示吗?)。

b:我知道叶倩茹和孙晨铭还去采访交警叔叔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a:队员们,要牢记交警叔叔的话哦!

b:让我们每个人都把安全出行牢牢记在心中!

a:让我们每个人都高高兴兴来上学,平平安安回家去!

b:请全体队员齐背《交通安全歌》(课件示)。

5、争章自评、互评、颁章:

a:下面请请队员们对照争章要求给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做个评价,再请小队长组织大家互评。(幻灯示评价表)。

b:现在有请4位小队长为你们的队员颁发交通安全知识红旗章。

6、辅导员讲话:

队长:(主持人下,队长上)下面请辅导员讲话。

7、呼号:

队长:全体起立!请辅导员带领我们呼号!

辅导员: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全体队员:时刻准备着!

8、退旗:

队长:全体起立,退旗!(奏乐!敬礼!)礼毕,全体坐下。

9、队长:青田城东实验小学101中队《学做快乐小交警》——争戴健康章主题活动课到此结束。

感谢各位领导、老师的光临。谢谢!

通过小小交警活动,学习安全知识,帮助维护交通秩序,增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设立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的实践中,我区各小学以活动为载体,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现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

1、成立区“综合实践活动”中心研究组:由校长、教导主任和教研组长组成,由校教导主任刘丽军同志任组长,由教研组长刘旭平同志任副组长。

2、各学校成立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由教导处、教科处有关人员、任课教师组成,由校长任组长。

3、建议成立校级“导师团”:由学校教师、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外聘人才等人员组成。

1、根据《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全县20xx学年小学3—6年级开设,每周平均2课时。

2、每周2课时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弹性安排。

1、准备阶段:20xx年9月1日——9月15日。

(3)各学校交流课程实施方案(9月15日);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15日——12月31日。

(1)各学校按照课表,认真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2)进行实施阶段的校本教研:原则上两周一次,以沙龙式研讨为主;

(3)组织区级现场观摩教学和研讨活动;

(4)参加大市范围内的教学交流活动(光盘)(12月份)。

3、总结阶段:20xx年1月。

(1)各学校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专题总结;

(2)推荐参加大市范围的评先活动。

1、认真学习,全面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

(2)学习形式:学习与研讨相结合、自主与合作相结合;重体会、重感悟、重反思。

2、积极探索,多方开发和活用课程资源。

(1)通过系统性的讲座、组织参观、校际研讨等形式有效开发和活用校内人才资源。

(2)面向社会、家长宣传学校的教育目标,尝试建立家长人才资源档案库,有效开发地域、人才资源。

(3)有效开发和利用社区和社会的物质资源:自然体验活动的设施设备,如绿地、花草、江河湖海等;社会体验活动的设施设备,如博物馆、福利院等。以此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

3、大胆实践,尝试在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1)课程目标:围绕知识、态度、能力三个基本维度研究;

(2)课程内容:围绕三条线索: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进行选择与组织,实现三者的均衡与整合。

(3)课程实施:重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的融合研究;重视课题发现——课题探究——成果发表的单元活动流程研究。

(4)课程评价:结合“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进一步探索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的有机结合。

小学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

一、组织机构。

1、成立区“综合实践活动”中心研究组:由校长、教导主任和教研组长组成,由校教导主任刘丽军同志任组长,由教研组长刘旭平同志任副组长。

2、各学校成立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由教导处、教科处有关人员、任课教师组成,由校长任组长。

3、建议成立校级“导师团”:由学校教师、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外聘人才等人员组成。

二、课时安排。

1、根据《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全县20xx学年小学3―6年级开设,每周平均2课时。

2、每周2课时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弹性安排。

三、实施过程安排。

1、准备阶段:20xx年9月1日――9月15日。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15日――12月31日。

(2)进行实施阶段的校本教研:原则上两周一次,以沙龙式研讨为主;

(3)组织区级现场观摩教学和研讨活动;

(4)参加大市范围内的教学交流活动(光盘)(12月份)。

3、总结阶段:20xx年1月。

(1)各学校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专题总结;

(2)推荐参加大市范围的评先活动。

四、工作措施。

(2)学习形式:学习与研讨相结合、自主与合作相结合;重体会、重感悟、重反思。

2、积极探索,多方开发和活用课程资源。

(1)通过系统性的讲座、组织参观、校际研讨等形式有效开发和活用校内人才资源。

(2)面向社会、家长宣传学校的教育目标,尝试建立家长人才资源档案库,有效开发地域、人才资源。

(3)有效开发和利用社区和社会的物质资源:自然体验活动的设施设备,如绿地、花草、江河湖海等;社会体验活动的设施设备,如博物馆、福利院等。以此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

3、大胆实践,尝试在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1)课程目标:围绕知识、态度、能力三个基本维度研究;

(2)课程内容:围绕三条线索: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进行选择与组织,实现三者的均衡与整合。

(3)课程实施:重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的融合研究;重视课题发现――课题探究――成果发表的单元活动流程研究。

(4)课程评价:结合“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进一步探索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的有机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寿光是著名的蔬菜之乡,相关的产业——蔬菜包装也遍地都是,因此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调查、生产实践能力,特确定这一活动课题。

(1)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了解、接触有关组织活动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2)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并让他们从自己的劳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己的意识。

(1)懂得与同学沟通,形成良好的交往态度,了解同学们的兴趣特长。

(2)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同学们一起设计、排演节目,培养团队精神。

(3)让学生大胆把自己的问题表达出来,在活动中得到解决。

xx年10月14日。

大成纸箱厂。

1、活动前谈话。

2、每位同学自主开展调查,并写调查表。

3、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调查结果。

4、汇报调查结果,交流方法,交流纸箱生产和应用的知识,老师小结。

5、讨论思想交流。

6、活动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教学范式,它适合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

目前在我国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课程价值取向已由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上,强调学生多样化的发展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密切联系,强调加强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基于以上认识,再纵观我校学生的发展现状,我们发现学生对社会缺乏认识,对家乡缺少了解,对处理问题缺少责任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这一理念及创建一流中学的信念,本学期将积极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与实践中去,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的封闭性,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增强他们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1、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使学生关注自然、体验生活、走向社会,促进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思维能力,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改善我校课程结构,结合本地资源,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

2、建立实践第一的观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我们要大胆放手地让学生参与各项实践活动,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探究课题,各年级可让学生畅谈自己最常做的事与自己最想做的事,由学生的问题和兴趣入手,自主开展研究、引导学生进行考察、访问、宣传、调查、收集材料等活动,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生成研究的课题,寻找研究的方法,自主进行总结,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感受探究的乐趣。从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的各种素质得到提高。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在新课改的教育平台上,它有着更大的创新空间。全体老师要树立教育创新的观念,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以及学校的特色建设等设计方案、科学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实现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的整合。

2、分层次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做好教师培训;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理解综合实践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7、采集研究有关数据,积累资料,

8、总结、交流,编印案例、活动设计集,档案袋,典型个案追踪集等。并争取拿出高质量论文向有关教育刊物投稿。

1、健全组织领导,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校长室负责对课程的开展进行统一的协调;教务处负责培训、鉴定教师的工作、课程的组织与落实,负责课题组各成员、学校相关的各部门、各子课题组的协调工作和课题研究的资料积累和课题档案管理工作。现代信息技术组负责信息技术教育,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保障,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辅助管理软件的设计、编写。

(1)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2)专业指导小组。

组长。

成员(农科站农业技术员)、xx(农科站淡水养殖技术员)、xx(工业管理中心工程师)。

2、组建课题研究中心小组。以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小组为主体,小组设立组长各一名(各年级组长)负责召集本年级各班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协商确定课程的具体实施详案。各班主任负责整体协调、管理本班各小组的活动,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点拨、督促,提供条件。

3、课题研究组员:各年级全体老师。

本课程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要求其教学评价也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1、学生评价。

(1)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j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范文

学校建立以国明政校长为组长,张文渻为副组长,7位教师为成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研课题组。国明政校长负责全面工作,张文渻为业务指导,其余几位教师为主研教师。

1、在校教师均有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安排各班班主任为任课教师,,同时还积极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聘请社会人员兼职。注重教师的培训与培养,不断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建设一专多能型的教师队伍。

2、对教师们进行规范性,灵活性培训。规范性培训,就是把老师送到市级进行专题培训,充实理论,丰富内涵。灵活性培训,第一就是校内培训老师,蔺国明老师先后组织老师们学习综合实践课程标准,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明白了这门课程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同时学习其他地区综合实践活动经验,弄清了具体的操作方法。第二,就是让教师走出去,多走走,多看看,见多识广,学习为我所用的东西。

按照《纲要》要求,小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一般每周为3课时,同时开发利用周末、节假日等课外时间,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在具体课时分配上,研究性学习每学期组织1-2个研究课题或项目;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每学期2-3次活动,每学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少于10天;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可按集中或分散的方式,统筹安排课时。

学校以寿光市教研室开发的小学3-5年级(6年级正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作为指导性教材,各班班主任充分借助这一有利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好、实施好本班的综合实践活动。

1、在校内开展。注重开发优势教学资源,学校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各具特长的教职员工以及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设施、场地和设备等。

2、在校外开展。一是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二是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开展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象其它学科,它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向自然环境,向学生的生活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这就需要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拍照、摄像、购买资料、奖励师生等,都需要经费开支,尽管我们学校财力有限,但是,学校也拨出相应的资金投入,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我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过程中,有许多地方做得不很理想。大家都知道,综合实践活动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组合,自己去活动,但我们的教师也出现过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情况,另外,在管理上我们也感到困惑:参加综合实践的老师工作量很大,至今我校没有找到合理计算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反思

一、培训目标——清晰明确

1、通过培训,深刻理解和掌握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及其理念,领会了本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掌握本学科的课改精神。

2、通过系统的培训学习,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能力。开发的课程要科学管理,充分利用,或形成课程体系不断加以完善,或自主设计课程结构加以不断充实。

3、提高教师课程评价的能力,形成教学反思的意识,力争成为反思型、实践型的教师。

本次培训坚持以提高驾驭实施课程能力、有效开展教学为中心,兼顾以问题探究为支点的课程研究、体验设计培训课程,充分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成了预期目标。

二、培训内容——丰富实效

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有效地进行教学指导并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是实施此次培训的重要指导思想。培训内容丰富 ,以丰厚、权威的内涵铸就了坚定、实效的培训精神:

1、“登高望远”的气概——专家引领。

组织实施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其目的无疑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在课程性质、特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管理与评价、课题研究、课程校本化以及有效教学指导等方面,发挥了专家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优势,与学员充分引领、分享,并交流、研讨,提高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专家们的精彩报告纷至沓来:

省教研室王秀玲主任的报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规范和实施策略》让我明白:要急于从课程定位的误区走出来;要勇于来一场从课程“目标泛化”向“目标细化”的头脑转变 ;要基于课标和学生实际,制订恰当科学的教学目标,过程指导到位;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乐于探究。

聆听着冯京广教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解读,感受着欧晓霞教授的“让阳光漫步,生命的意义在于成长”的乐观心态,领悟着张青校长和孙来勤博士关于“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谆谆教导,思索着曲振国院长的生涯教育理念。高屋建甄的前沿课程理念和课例研究引领,给我们学员摆出了丰足的精神盛宴,受益匪浅。

2、“脚踏实地”的精神——课程体验

本次培训依托潍坊市实验学校,把实验学校教师开发的项目作为培训的重要课程资源,从说课、学习项目到展示课,充分让学员参与到现场教学过程中体验课程、感悟课程、实践课程。

说课内容包括:奇妙陀螺、创意机器人、服饰文化、紧急救护、数学好玩、金属丝工艺、动力源、无线电测向等,让我们大开眼界。奇妙陀螺、金属丝工艺(自行车)、手编饰品、卡-通石膏、篆刻等项目学习令学员意犹未尽。

本次学习只提供了两节示范课:《风筝扎制》和《彩虹鸡尾酒》,展示了学生扎实的制作技术的掌握和对彩虹鸡尾酒的调制过程的探究。

3、“兼容并包”的博大——学习交流

培训中,还以实验基地和活动育人示范校为依托,注重发挥其示范、模仿、引领的作用,参观了临朐县海尔希望小学、坊子区实验学校、金宝双语学校,学习他们的综合实践活动特色课程,观摩他们的延展性实践活动项目,学习他们利用本地或乡土资源,提高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能力。在学习中进一步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全过程,课程实施过程中方案制定、活动记录、观察日记、研究报告、活动评价等表格的设置和运用。

培训中,学员们在如饥似渴的学习观摩求知中互相交流,智慧思维碰撞的火花四溅。学员论坛的激烈讨论,一篇篇字字珠玑的精彩作业,异彩纷呈的五期培训简报,凝聚着这次培训的所思、所想、所悟、所得,从而让这次培训不断丰富内容、百家争鸣、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三、培训感悟——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这次培训历时十天,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和感悟,在学习中汲取经验。但也对我们县甚至我们临沂市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实施现状担忧。专职教师极度匮乏,兼职教师精力、时间和能力不足,绝大多数学校不能正常开设。只停留在课程表上和应付检查的纸质教案上。我们的教研活动只局限在每年一次的优质课评选中,注重交流展示汇报,忽视了课程实施中的制定方案、亲历实践和反思评价阶段,相对于课程开展比较好的市县,我们的差距太大。需要意识到位、制度保障、资金支持、规范常态化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的综合运用,体验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课程。本着学生发展的角度,我们要深入挖掘乡土资源,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基地,积极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不断提升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

我们的活动不是缺少内容,而是缺少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完全可以有一番新天地。

纸鸢之美,尽在梦想的追求中。培训之美,正在扶摇直上、不断攀升的过程中。只要我们不畏风雨,勇于向上,一定会达到“纸鸢一线牵,万里清风来”的理想境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

倡导学生对活动主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综合实践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程,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指导。处理好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求。

二、面向学生生活。

面向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从学生所处的实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出发,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三、注重学生实践。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或特定的活动场所(如劳动基地、劳动教室等)中开展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劳动、服务等实际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况,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课程,一个单元一个单元、一课一课地来教,学生一定要有在开放的情境中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四、强调活动综合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以知识点的方式来组织内容的,它的活动内容是开放的,面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话题、主题或问题。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强调通过活动来综合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开展综合性的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和亮点,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的生长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其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具有自己的特殊价值和独特功能,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

倡导学生对活动主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

综合实践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程,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指导。处理好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求。

(2)面向学生生活。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或特定的活动场所(如劳动基地、劳动教室等)中开展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劳动、服务等实际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况,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课程,一个单元一个单元、一课一课地来教,学生一定要有在开放的情境中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四、强调活动综合。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以知识点的方式来组织内容的,它的活动内容是开放的,面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话题、主题或问题。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强调通过活动来综合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开展综合性的实践活动。

(一)整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二)生成性。

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急切装配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体不断生成,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仅不会抑制其生成性,反而能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三)开放性。

给予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具体表现为:(1)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必然具有开放性。

(2)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3)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四)自主性。

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实践性。

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不是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做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的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反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承载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课程,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最佳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最佳途径。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如火如荼地在各地开展起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呈现出一派可喜的景象。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似乎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似乎还是没有被一部分管理者所认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位”似乎也没有得到真正的认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门课程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课程。

反思一:管理者的“不专一”,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难以深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有“专业”人员进行管理,这样才能保证课程有序、有效地实施。当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是一门需要不断发展、建设、完善的课程。因此,我们就不能强求课程管理者一开始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但至少管理者也要随着课程的发展而不断提升自己,使得自己在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中具有“真正的话语权”。但是,现实并不让人乐观,从教研部门的课程管理来看,很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管理者是身兼数职,这样课程管理者就没有更多时间来管理和研究这门课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也就“有形而无神”了。从学校管理上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的整个课程实施体系中的重视程度不够,实施力度不够。很多学校管理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不够,这样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就很难进行科学地规划和有效地指导,这样很容易造成课程实施的“放任自流”。

反思二:实施者的“不专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败关键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因此课程具体实施者对课程的了解和对课程的研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入发展的基础。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对教师专业要求很高的课程,这就需要我们课程具体实施者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但现实并不让人乐观。很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专职教师担任,大部分学校的课程都是由语文教师(或者数学教师)担任,语文教师担任很多门课程,哪有时间和心思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研究?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急需专职教师。

反思三:“以点带面”,课程常态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经过多年的探索,综合实践常态化似乎还是一个梦!(当然有很多客观原因)。最近参加几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研讨活动,很多人都在说学校综合实践已经常态化,而且列举了大量的案例。仔细研究这些案例,确实很不错,科学规范,如果能让学生真正参与进去那学生真是会终身受益。但是透过这些案例,让人隐隐觉得有些不安。很多案例是为了交流,为了出版,为了参赛,为展示而设计实施的。如何根据学校的自身实际,遵循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是需要我们每一位课程实施者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以几个案例就说自己综合实践已经常态化了,这是不科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需要课程管理者的重视,需要给教师提供相关的“校本实施计划”,需要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相信只要我们充分地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断完善实施监督、课程评价体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并不是一个遥远的神话。

反思四:没有更规范科学的课程标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程的核心课程,到现在还没有颁布《课程标准》,只有一部《课程纲要》。由于现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纲要》只是一些纲要式的内容,对课程具体实施者缺乏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因此,作为一门核心课程更需要一部规范的、科学的课程标准。

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和校本管理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与探索,我坚信只要我们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门课程才能真正散发出它应有的魅力。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

继续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一工作重心开展工作,坚持科学发展的工作原则,在扎实有效的教研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强化“研究、指导、管理、服务”的工作职能,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层次和水平。

继续围绕学校在课程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展开细致而又深入的研究,逐步引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上走向常态,逐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全面推动这门课程在全校范围内的有序开展和全面探索。

积极挖掘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已有资源和成功经验并加以提炼,逐步形成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教育特色。

按照省、市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安排如下:

1、高一年级劳动与技术课以《劳动与技术》课本为依据设计教学,也可开发自编教材或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需将方案报学校教科室备案。每周一课时。

2、高二、高三年级劳动与技术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劳动与技术》课本为辅设计教学。每周一课时。

三、主要工作。

(一)积极落实课程常规,夯实课程实施基础。

1.理性分析我校的实际情况,引导学校和教师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面的研究,落实课程计划。

2.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观摩和研讨活动,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全面推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发展。

3.完善教研组建设,优化师资配置的方式。积极推进学校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的建设,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

4.广泛征集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形成的优秀经验,并组织相关的评比活动(教师案例、课堂指导设计、计划总结等),逐渐丰富我校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7.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

(二)组织多项教研活动,提升课程理解水平。

1.继续开展“再学习课改理念,再反思课改行为”以及“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体的研讨活动。进一步学习贯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与管理》等文件精神,提高对课程改革必要性、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熟悉相关学段的课程信息,如课程的产生背景、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等,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专业水平,始终保持与新课程同行。

2.引导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养成,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师应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

3.坚持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动和不定期举办的主题沙龙研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提供交流和研讨的平台。

4.引导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分析,增强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理解和领悟,从而更加科学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1.进一步稳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式的课程实验,紧紧围绕影响课程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进行行动研究,积累可行性经验,为整体推进课程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重点项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效渗透和融合,引导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创建课程与教学特色。

4.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研究,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

5.关注高中课程改革的发展状况。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以“创新、实践、发展”为主线,立足于探索开放性的实践活动,探索多种途径,努力保持学生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与学校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相结合,与学校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发展相结合。使学生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服务意识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组织领导机构。

领导小组组成:校长是第一负责人,组长由分管年级副校长担任,小组成员由学校教科室、教务处和团委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负责校内外指导力量的组织协调和设备利用、实施计划制定、过程落实、实施指导、检查管理等工作的统筹安排,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

组长:

副组长:

组员:学校教科室、教务处和团委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

三、实施原则。

1、综合性:强调跨学科、跨领域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重视知识、经验和技能的综合运用。

2、实践性:强调体验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亲身感受和直接经验,

并养成实践意识,形成为终身学习,获得生存能力的综合实践能力。

3、活动性:强调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活动作为教育的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形成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努力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4、开放性:强调“开放”,努力做到教育时空的开放,组织形式的开放,教学要求与内容的开放,教育资源与教师队伍的开放,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估的开放。

5、自主性:强调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设计,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能力。

四、实施方案。

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新课程实施现实的经验,依托综合实践活动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文化,打造学校素质教育新亮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做到“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充分体现综合性的特点。学校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各年级形成序列大主题,各班在大主题的总领下确定小主题,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周边自然环境、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科学技术等领域,确定研究主题,开展调查与访谈、参观、考察等多种活动,以形成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成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一大亮点。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领域,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别: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其中课题研究内容设定为七类,即生命与健康、安全与自救、自然探究、社会考察、环境保护、民族文化、科技创新;项目(活动)设计的内容设定为五类,即自我发展设计、家庭活动策划、校园活动策划、社区活动策划、创新设计制作。课题研究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项目(活动)设计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前者如一次献爱心活动、街头宣传活动或主题班会的设计(策划),后者如对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项目的设计等。

(二)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实施策略。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统一规划下由政教处负责牵头具体实施。领导小组在充分调研学校学生现状及其发展需要和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综合考察学校及社区支持学生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有效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在政教处统一安排下,采用专题讲座、观看录像等多种形式,认真开展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的有关培训,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实践与服务的观念,熟悉、掌握社会实践与服务的基本内容、技能,了解课程实施评价的一般方式,懂得如何处理社会实践与服务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与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反思和撰写实践与服务心得,以“思想先行”为健康实施“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拟开展的社会实践与服务活动如下。

社区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校依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而设计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统一开展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所接触的生活世界,从熟悉、关注的社会实际角度选取主题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此类活动可以通过参观访问、考察调研、体验民俗、生存锻炼等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开展政治、经济类活动如“政策宣传”、“消费导向”、“呼唤诚信”、“义务书画”等进行。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指导学生统一纸张格式认真撰写活动体会心得留存。

校内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指由学校学生广播站、各类文艺社团、学科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舞台,开设“理想、人生”、社会人文、科学实践、时事专题以及劳动技能如摄影等校本课程包括讲座、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活动等,以学生自愿参加为原则所开展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各年级必须根据年级师资和可供支持的教育资源选择开展适合本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必要时有些活动可以考虑跨班级或跨年级进行,以达到“师资等教育资源的共享,跨班级或跨年级学生互动交流”的目的。各年级应及时总结所开展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活动的质量,同时指导学生认真做好参与活动的过程体验、经验总结等个人资料的归档工作。

3、社区服务活动。

学生自行组织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可以是大型社会公益义务活动,如配合创建卫生城市的环保卫生公益劳动、大型社会活动的义务宣传等;也可以是社会重大活动日如“学雷锋日”、“消费者权益日”、“教师节”等,开展“访贫问苦送温暖”、探望敬老院、福利院之类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学生在积极参与上述各类活动的基础上,必须利用节假日、寒暑假,以个人或自愿结合的活动小组,开展如到父母单位服务当义工等社区服务活动,完成学生活动体验小结将载入学生档案袋,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

4、校内服务活动。

校内服务活动主要有“帮困助学”、定期义务劳动等。学校将统一课表,安排一定的课时确保每天有一个班级在校内开展义务劳动。全体学生在积极参与班级值日卫生、卫生包干区整洁、自行车排放等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与条件有选择的参与开展“不让一个同学落伍”一帮一、一对红活动,爱心帮困活动;竞争参与学校图书馆、专用馆室管理服务活动和“学生文明示范岗”、“常规管理学生服务团”等服务管理工作。各班主任应指导学生将所参与开展的服务活动以书面形式及时总结以载入“学生档案袋”。

五、课程实施的管理。

1、落实课程计划: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落实好课时,课时列入课表,采用集中与分散的形式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情况可以临时调整,但确保学期总课时,不得挤占挪用。

2、日常管理:各年级段要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表,按照“一人负责、

团体协同”的原则配备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每个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有专人负责。学校、年级组织学习、集思广益,集中教师的智慧在具体活动中实施协同教学。各年级及时做好活动记录,并收集原始活动资料(如活动。

教案。

调查报告。

评价表总结论文等)统一归档,期末上交教导处。

3、加强教研活动,重视教师培训。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开设综合实践课程的重大意义,要认真学习国家、省有关课程改革的文件与书籍,明确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及实施、操作的方法,提高对各个学科的认识。学校将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在校内开展看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的录象,听课等活动,采用内外并举的策略。

4、课程评价: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以形成性、发展性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学生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评价注意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可以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不采用书面考试的方法,主要采用作品(手工、劳技作品、调查报告、研究性小论文等)评价、展示与交流、成果汇报活动、技能比赛等多种方法进行。

2

页,当前第。

2

1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而进入实施阶段。各个实验学校都结合地区和学校本身的资源优势,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但是,如果我们冷静思考,也会发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为了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理念和独特价值,纠正实践中的偏差,就要对这些误区作深入分析和反思,防止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化、表面化。

一、活动主题应来源于生活实际

不少教师在帮助学生确定活动主题的时候,往往是选择教师自己感兴趣的几个活动主题供学生选择,有的地区和学校甚至硬性规定某一学期的活动主题。比如,某市区教研部门规定春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我们的环境”,秋季则为“动物世界探秘”。有的学校在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时,将每个年级的活动主题作硬性规定后,指导教师只能引导学生围绕这些主题来开展活动,结果活动主题受限制,学生活动的方式也相应受到局限。这样的活动主题往往不利于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形成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关系的整体认识。

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教科书和教辅资料,教师在指导学生活动时有时是一筹莫展,但这并不等于可以由地方和学校来对教师作一些硬性规定,相反应给教师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应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关注周围生活及其整个世界时发现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因此,在指导学生确定主题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关注周围的生活及现象,从而提出自己感兴趣又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背景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了取舍,确定活动的主题。只有这样确定的主题,才是学生乐意探究的,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会有生活基础;也只有这样坚持下去,不同年级、不同年段的学生才会呈现出不同领域中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主题,教师的引导也才会使同一批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关注不同领域的问题。

二、由浅尝辄止走向深度体验

在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对热热闹闹的活动场面很感兴趣,对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也十分好奇,但对如何进行实践活动却茫然无知,导致调查访问的目的无法实现,实验研究注重表面现象,参观体验走走过场,或者在实践活动中稍有收获和体会就非常满足,浅尝辄止。这样的实践活动虽然热闹但少有实效。不用说使学生能够形成对自然、对社会的整体认识与发展他们的探究精神和问题意识,就是想获得参与实践的真切体验和丰富经验也难以做到。这种表面化、形式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与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及其课程价值背道而驰的。究其原因,一是学生视野不开阔,思维受局限,对生活的理解不深入;二是学生缺乏开展实践活动必备的常识,即缺乏必要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对各项实践活动的目标不具体、不明确,也是其重要的因素。

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但实践并不等于走过场,应该引导学生由浅尝辄止走向深度实践、深度体验。深度实践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把各种实践活动的目标细化、分解,并进行合理分工;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如,调查访问的表格、录音照相器材)来完成活动的具体任务和目标。深度实践还要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细致的记录和深刻的反思,每一阶段都进行适时的调控。需要反复实践的要多次实践,需要更换实践方式的就要及时更换。只有这样及时总结和反思实践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通过实践活动受益。那种为了活动而活动,或停留在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只能是一种低效的实践、盲目的实践。

三、引导学生关注活动过程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性,我们经常只能观摩到实践活动的总结交流阶段。在总结交流的展示过程中,我们往往看到各活动小组展示的是自己研究的结果。其结果形式多种多样,有研究报告、现场表演、图表图案、制作模型等等,花样百出,一件比一件精彩。学生和指导教师也往往对这些研究结果倍加赞赏,而对这些结果的来历即活动过程却忽略了。有的学校在介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时,甚至把学校有多少小发明、小创造、获得多少专利或有多少个“小院士”作为经验介绍出来,这无疑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一种误解,至少这些结果只能代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一个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针对长期以来单一的学科教育或知识教育的局限性而设计的一门面向学生生活的实践性课程,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性学习,在实践中自主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尝试解决问题,以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在活动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成功和失败的切身体验,遭遇过各种各样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难以遭遇的现实生活场景,正是这些引起了学生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感悟。如果离开了对这些真实而具体的活动过程的理解和回味,仅仅关注活动的结果,那么伴随着活动过程的认识、体验和感悟都将无法获得、无法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独特的课程价值也将消失殆尽。因此,在活动的总结交流阶段,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展示活动成果的同时,对活动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帮助他们理顺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和体验,做到“关注过程,兼顾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

根据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南”的有关要求,本学期我校将继续正常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要求各年级、各班按对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以认真的态度、务实的措施规划来切实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要求每位任课教师要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在实施过程中强调“整合”,注重“实践”,突出“开放”,关注“过程”,提倡“自主”,更好地推进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习惯,不怕困难勇于合作的精神,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对自然对家乡的热爱和公民的意识。

2、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索,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践实证的方法。

1、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

继续重视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和经验,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征求意见稿),相关“综合实践活动”的论述及其它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和经验文章,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课程意识。强化校本培训,增强培训和学习的实效性。使全体教师、特别是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教师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和操作要点。

2、抓好课程实施。

(1)各教师根据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及本学期实施计划,明确本学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基本思路,认真制订好“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或“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作为课程实施以及学校管理和检查课程实施情况的依据。

本学期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继续按长短线结合的方式推进,其中长线主题活动各年级要求完成两个,由各班自主选择,可以为“江海文化”的“人文篇”(如张謇精神、海门山歌等)或特产篇(如三星绣品、三星葡萄、三和猕猴桃、海门山羊等),也可以围绕“节日文化”(如清明、端午、立夏等),还可以抓住上海世博会召开的契机开展相关研究。同时要注意学科、活动的整合,结合“每月一事”中相关主题活动,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视野统筹兼顾,有效开展活动。每次大主题单元活动,都要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要注意丰富阅读内容,增加与社会互动和研究的成分,同时要注意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并严格按照教研室规定整理资料包。对需要学生上网收集资料的,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协助,按要求认真辅导学生上网收集资料,提高学生网上收集资料的能力。

1、重视评价的过程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参与程度、投入程度、学习方式等表现,及时评价将促进学生学力的发展,保证活动的顺利展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人们总结了前一段实施活动课程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

一、主张实践性学习,关注学习方式变革。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学习,它以学生的实践和经验为基础,提倡亲力亲为。鼓励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以知识的获取为满足,追求的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过程。这种过程性的学习是一种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实现规程学习的的最适当的方法就是自主、探究与合作。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关注学生现实与未来的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面对的学生的完整的生活领域,绝非仅仅指学生举手投足即可触及的学校、家庭、乡村、社区这样一方狭小的天地,而是远大于此,包括了上述一切并涉及国家和整个人类的现在和将来,丰富多彩的真实世界。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开发,不仅要满足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需未雨绸缪,兼顾学生的长远发展,主动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世界的需求。

三、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组织活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实现其教育的功能。一直以来的教育都是强调学习前人的思想结果。综合实践活动却主张通过解决实现问题进行学习。毋庸置疑,“问题”的选择和确定对学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和形成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样毋庸置疑的是,面对学识和经验都嫌不足的中、小学生,活动的组织者,需要努力创设情境,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从他们亲力亲为的经验中,乃至从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而“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就可以从中获得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的联系的整体认识和深刻感受。

四、着眼于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努力追求学生独具特色的全面发展。从小建立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因为他为学生提供了自然、科技、社会等客观事物主动结构的机会,从而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形成教育的优势。

五、重塑学校文化,推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培植学校创新文化氛围。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基础教育阶段,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就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重塑学校文化,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培植学校创新文化氛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工作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和实施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实践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实践,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

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实践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等多种实践性学习活动,对课堂教学空间和教材加以拓展,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实践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育活动。与各门学科课程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方式不是以掌握系统化的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在学科课程中,练习、操作,甚至实践,都难以真正超越特定的学科固有的知识体系,都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学科课程的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学习是为了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本身。我校在开发和实施以“围棋”为主的校本课程中,正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基础等方面考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空间。培养了兴趣,锻炼了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考虑学生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立足于时代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挑战和需要,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总的目的。在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只要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联,只要是学生自主地提出或自主选择的活动主题,都可以作为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这种在内容上的开放性特点,是其它任何课程的内容所不具备的。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在学习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上,学生可以根据现有的课程资源、自身已有的经验,采取不同的方式。通过这种开放的活动过程,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发展创新精神。我校的围棋活动由来已久,而且多次在县级正式竞赛中夺取名次,因此,广泛而深厚的氛围自然地形成了。

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和该课程的开发所决定的。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的体验,因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就是在该课程的实施过程之中。学生参与了活动过程本身,也就在过程中获得逐步的发展,并且学生通过对过程中的体验进行反思,有利于觉醒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能力。如果学生游离于活动过程,那么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综合实践能力是难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就在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断地建构自我的整个精神世界,发展实践能力;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动态体现的过程。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来看,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一种对学生发展具有价值的课程,本身就是不断生成的,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创生的课程。

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和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综合实践活动开放的活动领域或活动内容、开放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了条件。同样,在上例的活动中教师只是布置了一下内容,确定了一个负责人,告诉学生自愿参与。但学生却几乎全部都参加了。他们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认识,虽然一开始七嘴八舌,但最终的结果是喜人的。收获最多的还是孩子们。

因此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协同参与,促进各种素质的和谐发展。首先活动目标的综合,不仅有社会意识、科学精神等情感目标,也有搜集信息、处理问题等能力目标,还有各种知识性目标;其次,活动内容综合,围绕活动主题,包含社会、环境、自然、农业、科技等各种知识;再次,活动方式也是综合的。根据主题需要,采用参观、调查、讨论、设计等多种活动形式,自主探究,积极建构。我校的综合实践课和以围棋、信息技术、兴趣体育、电子琴、研究性学习、少先队活动、以及各学科课程等都参与到了其中,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

当然,如果能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将更加科学地促进学校对人才的建设和培养。这将是我们下一阶段继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阳邑学校

20xx年9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综合实践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必修课程,根据综合实践课程的性质以及学校,老师的资源情况,对综合实践课进行研究,籍此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总体目标:

(二) 具体目标:

激发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掌握一定的电工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十六课时 (上13课时,机动2课时,评价1课时)

课程内容具体安排

第一周 对上学期的综合课的反思,总结

第二周 调查统计校园内花草树木的种类、名称、习性、产地等

第三周 对上节课的调查结果进行交流

第四周 画出学校的平面图

第五周 电子、电工 认识常见的电源

第六周 安全用电常识

第七周 家庭电路与插座

第八周 白炽灯的安装

第九周 两地控制一盏灯

第十周 日光灯的安装

十一周 电风扇的维修与检修

十二周 科技制作 橡筋动力车

十三周 简易收音机

十四周 气垫船

十五周 风力万花筒

十六周 考核,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

采用方式:每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学生填写“综合实践活动记录与评价表”或用描述性语言的方法对以上内容进行一次自评,完成后全体成员均上交一份给指导教师。

采用方式:每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集体讨论,由组长执笔,用描述性评价方法为主对以上内容进行评价,完成后每组交一份给指导教师。

(二)教师自评。

1、评价内容:

a、工作评价。

b、过程评价。

c、效果评价。

采用方式:每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指导教师按照上述内容项目,自己的指导情况和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一次评价,将评价意见写成书面材料。(注意:教师对学生的定性描述评价材料中要注重抓学活动中闪光点,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满足。)。

(三)学校评价。

组织:由学校教导处具体落实,每学期对每个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一次评价。

采取方式:1、审阅师生自评材料。2、与组织活动的教师(或教师小组)共同反思活动过程,交流讨论。3、召开学生座谈会。4、召开家长座谈会或书面征求家长意见。5、走访与活动有关的社区人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目的是要以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为核心,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从方案的设计到主题选择、活动实施,都应把学生的兴趣需要放到首位,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选择余地和自主空间。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不能再作“讲师”,充其量只能是“辅导员”。教师的任务首先是创设一种情景,激发学生兴趣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反思提高。学生动起来了,教师可以从旁指导:选什么样的活动主题更好,方案怎么设计更合理,活动实施中要及时发现新的生成点,引导学生调整方案,及时反思总结、深化认识,指导学生展示成果、交流评价等等。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面向学生经验的课程,因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在要求。这一基本理念强调了三点:一是强调生活的完整性,通过综合性的活动主题,引导学生接触完整的生活,解决学科教学分科太细、学科之间缺乏整合的问题;二是强调生活的现实性,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当前真实的生活,在现实面前提高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生活认识;三是强调生活的实践性,要把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与主动参与生活、改造生活结合起来,把落脚点放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生活、改造生活的实践能力培养上。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强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目的在于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超越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倡导一种实践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实践——体验——感悟——再实践”,是以实践行动为主线的学习活动,是学科教学书本知识探究学习的必要补充,所以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提升,用实践中获得的感悟指导实践,提高实践的效能。

总之,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