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论文(优质19篇)

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论文(优质19篇)

ID:8136722

时间:2023-12-29 07:53:32

上传者:碧墨

范本可以作为学习和借鉴的素材,从中吸取经验和启示,为我们的写作提供指导和帮助。在这里,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选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体系较为成熟,但大学心理素质评价体系仍需完善。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的难点是心理素质评价的制约因素之一。本文在心理素质研究基础上,分析心理素质培养评价的难点,针对评价难点提出对策,为心理素质培养评价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近年来因心理素质水平较低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屡见不鲜,心理素质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心理素质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形成的,在适应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的、稳定的心理品质[1]。心理素质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是一个逐渐养成的动态过程。心理素质养成的动态性就要求我们要对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比,过程性评价较难。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的难点并提出对策。

1.1.1内隐性。

心理素质是素质的成分之一,具有内隐性的特点[2]。作为一种内在属性,心理素质主要是通过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表现出来的,不能直接地被观察到。由于其具有内隐性特点,无法直接对心理素质进行测量,只能通过对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进行间接测量来推测心理素质发展水平。对个体外在表现进行评估首先要考虑个体的外在表现是否由其心理素质水平决定,个体的外在表现是否受到客观情境的影响。对个体外在表现和心理素质的相关性方面,缺乏相关的评估体系。这些方面导致了心理素质评价难。

1.1.2可塑性和养成性。

心理素质的可塑性是个体通过自身努力、接受教育和外部环境作用可以提高其心理素质。由于心理素质具有可塑性特点,个体心理素质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会发生改变。心理素质的发展受部环境的变化,有提高和下降两个方向。

心理素质的养成性指心理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内化过程,在个体的成长中不断变化[3]。心理素质发展的不稳定性和养成性要求我们对心理素质的评价要进行动态评价。动态评价也称过程性评价,动态评价需要对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进行评价,因而难度较大。

1.2多样化的培养导致评价难。

高校对心理素质培养方案在培养原则和培养目的上是一致的,培养方式上灵活多样。从培养内容看,既有专业知识的培养也有非专业知识的培养;从培养方式看,既有理论培养,也有实践培养;从培养主体看,既有学校培养,也有单位培养;从培养理念看,既有意志力为核心的培养理念,也有挫折承受力为核心的培养理念。培养方法的多样性要求心理素质评价模式多样化,为心理素质评价带来了难度。

1.3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心理素质评价体系已较为完善,而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体系尚不成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周期较长,对对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较大。高校心理素质评价体系也是参差参差不齐,心理素质的不完善性也给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增加了难度。

心理素是由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人格特征和认知特征等构成的具有基整体性、层次性和交互性的综合心理品质[4,5]。心理素质各项要素所占权重较为模糊,导致对心理素质的测评以综合评价为主。综合测评能够测到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水平的综合状况,而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各个要素的测评不够清晰。模糊的心理素质各项要素所占权重加大了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的评价难度。

2.1.1创造条件让个体暴露其心理素质水平。

由于心理素质的潜隐性,对心理素质的测量依赖于个体的外在表现。可以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个体充分暴露其外在表现,通过外部表现评估其心理素质水平,这样就降低了对心理素质进行评价的难度。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水平受到环境和教育的交互影响,在不同的阶段表现为不同的特点。这表明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估应是一个动态的形成性评估和静态终极性评估的结合。

心理素质是由认知、个性和人际适应等维度构成的综合体,心理素质各项要素的权重模糊就导致了难以对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因此,界定心理素质各项权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清晰的心理素质各项要素所占的权重有利于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更好的评价。

大学生心理素质评价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建立完善的心理素质评价体系,离不开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难点及对策的研究。摸清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的难点有利于寻求解决对策。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难点和对策的相关研究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应看到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难点的存在。这些难点也推动着相关研究的深入。

参考文献。

[1]王韬.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xx:48.

[2]赵琳.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xx:8-10.

[4]高野.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心理素质的构成——关于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xx,24(10):1837.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实践证明,大学的心理教育课程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各高校要充分的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养成的重要影响。

心理健康;高校;大学生。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进入到转型期的阶段,社会压力逐步增大,社会结构大幅调整,这些都使当前的大学生们在毕业之后,感到各种压力交织增大。致使有许多大学生会感到社会现实与学校学习生活反差太大,有了无所适从、茫然若失和倍感迷茫的心理反映。对于适应环境、管理成才、人际关系、交友恋爱和求职择业等现实问题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心理困惑和矛盾会日益突出和递增。所以,这些社会现实与学校的巨大反差,都在进一步的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由于我国的大学生群体基数较大,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重视。在大学开设心理教育课也是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素质健康的时代发展需求,更是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性要求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可以说,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有很大程度是要依赖于大学心理健康课程的质量,心理健康课程更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和根本措施之一。同时,开设心理教育课也是高校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和必要的途径之一。在心理教育方面,许多高校都对心理教育课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摸索出来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果。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心理教育也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其内容、形式、教学方法和目标都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状态,并且在其中有许多的问题出现,使得心理教育的教育程度和目标都很难以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1心理教育课体系建设上存在的差距对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影响。

大学的心理教育课属于是大学德育教育的概念范畴,也是大学德育教育中的关键环节,这些也都被人们所共知和共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各高校开展这项工作时,由于所处的起点的不同,又因为没有统一的教学应用大纲,对心理教育课程的计划、实施、总结等的不统一,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并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规范,也使得这门课程只能由每个高校自行解决和安排,没有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和体系,因而在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实施、教学内容方法、教学评估机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这门课程缺少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教学体系。

1.2心理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对学生学习心理教育课的影响。

心理学教育其实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才刚刚起步,各方面还不是很成熟。尤其在高校的师资力量等方面,专业课程教师的缺乏也严重影响心理学教育课程的成熟发展。现在在高校心理学教育的课堂上,任课的教师大多没有进行过心理学的正规培训,很多都是“自学成才”,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兼职任教教师。有许多的教师在心理学课堂上表现出了一种自我认识能力不强的素质,有些教师则是一直都处于讲心理学教育课不专业的状态,这样的心理学教育课程是没有什么质量可言的。同时,在教师的心理学授课能力评估上,也没有一个健全的制度,许多相应政策没有制定或是不落实的现象还很严重。所以,师资力量的薄弱,使得大学的心理教育课质量难以保证,导致学生学习心理学方面提高缓慢。

每一个人都有成长的过程和潜力,而在心理学中,从事心理学的教育者必须得有一个成熟而又积极的心态和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只有这样心理学的教育者才有信心在心理教育中去指导学生,并能使他们有信心和决心去解决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扰。所以,心理学的最高宗旨和体现也可以说是助人者必自助。在心理学的课堂上,教师也应该树立一种以学生心理剖析为主的教学理念,只有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现实心理表现,才能更好的解决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矛盾,才能引导学生克服心理瓶颈,积极提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所以,教师要尽量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在积极的心理教育课中,潜移默化的被引导和激励。教师还要在关键的环节,对学生的心理学研究进行指点,促进学生从问题和讨论中领悟心理学的道理,从而形成成熟心理反映能力和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代感和特征比任何一门大学的学科课程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时代的色彩,而在心理学的教材更新上却远远跟不上学生心理变化的节拍。因此,现代心理学教育应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知识范畴,与时俱进的开展好心理学教育课程,使心理健康课程达到最佳的效果。

[1]王希永,田万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北京,20xx,32(3):130.

[2]王春娜,金鹏.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体系探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xx.

[3]王玲,郑雪.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xx.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摘要:大学生时代是人生中一段既美好又特殊的时期。现在的社会给我们提供了充分施展自我才能的舞台和多方面的发展机遇,而他们可凭借的竞争优势已不单单是智力和体力,更重要的是健康和健全的人格。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由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重要时段,也是自我意识不断完善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尤其重要,大学生们应加强认识,掌握技巧,积极训练,不断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促使自我健康成长。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培养,大学生恋爱心理,大学生自我认识,心理教育。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交往、自我角色等方面的改变。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一、大学生的时代主题。

心理健康是时代的主题,是现在社会进步与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全方位开放的新局面为其提供了成才得广阔舞台和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同时,激烈的竞争也带来更多严峻的挑战,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多、更新、更强的要求。提高个人的修养,保持心理的健康,增强人格的魅力,优化心理素质是每一个立志成才的大学生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新世纪的挑战。综合国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人才素质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系统中的基础,同时又渗透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之中。由于21世纪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更高、更全面,与以往任何时期相比,当代大学生更需要心理健康的指导和锻炼。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大学生人格的培养与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步入大学,许多的同学都步入了大学恋爱这一人生事业当中。大学恋爱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现象,而是已经从现象转变成了潮流,就像许多同学说的那样,在大学恋爱是正常,不恋爱才是不正常,因此,大学生恋爱是个值得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大学生恋爱,除具有一般青年恋爱的特性外,还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1)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

2)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

3)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

4)失恋态度宽容,承受能力较弱。

大学生恋爱的利弊并不是恋爱与生俱来的东西,而关键取决于我们对待恋爱问题的态度,以及是否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否正确选择恋爱时机,是否能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等因素。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都是因人而异的。处理的当,可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努力学习,成绩上升。而处理不当,则可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情绪波动,成绩下滑。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关键取决于自己,而学校则应当加以正确的引导。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未来的建设添砖加瓦。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而一些大学生又不能科学对待,且心理冲突调适能力较差,对心理咨询难以启齿,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产生心理烦恼和困惑,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很有发展潜力和创造性的群体。大学生要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成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棒,就必须既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修养,又具有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而一些大学生又不能科学对待,且心理冲突调适能力较差,对心理咨询难以启齿,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产生心理烦恼和困惑,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对心理冲突调适不当。大学生正处于知识储备、潜能开发、就职择业、交友恋爱的人生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很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由于一些大学生无法对产生的心理冲突进行调适或调适的方法不当,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系统地向我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传授心理调适方法,介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我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课程在对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还指导我们加强对心理冲突调适能力的提高,使我们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课上老师指导我们建立真实的自信;由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学会健康地去“爱”;学会与他人相处;做好成功走向社会的准备。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我们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我们的心理保健意识。“观念”是人的思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健康”是我们所熟悉的概念,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人们非常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但一提到“健康”,总把它与“疾病”相联系,认为身体无“疾病”就是“健康”。其实就人的躯体而言,“健康”并不难定义。现代医学已足能鉴定和验证:只要任何器官都没有实质上的细胞病变,就可以说是健康的。但我们所讲的“健康”,并不单纯指的是生理上的健康:“而是除此之外,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说明,人作为一个整体,身体和心理是相互依附、彼此制约的,只有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属于正常状态,并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鉴定为“健康”。

因此,老师引导我们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我们心理保健意识。在课堂讲授中,特别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卫生,保证自己的生理健康外,还要努力学习、加强交往、注重个人修养,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

因为:(1)心理健康是保证生理健康的重要条件。(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进行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各方面得到发展的保证。从现实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来看,作为新世纪的一代大学生,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外,还必须具有相应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现代社会的特征是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增强,原有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择业观念以及道德规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想尽快适应社会,重要的一条是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际,培养学生健全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人我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他在人格形成、发展和人格结构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都受其影响和支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既是以往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的反应,也是现阶段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新起点。因此,老师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实际,培养我们健全的自我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因素中,自我意识不健全既是构成心理疾患的重要因素,又是心里不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最重要的是必须解除学生自身存在的不正确的“自我观”,培养其健全的自我意识。

为此,在教学中,老师引导我们:(1)正确认识自我,即对自己的优点、缺点要心中有数,对自己的能力能充分估计,做到自知之明。(2)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积极地喜欢自己、肯定自己、无条件地接受自己,包括好的、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3)有效地控制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即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只要一个人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战胜和去掉自身存在的一些不利自己发展的弱点,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一切,就会在生活和学习中避免心理疾患的出现,成为人格健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未来的建设者。

结合实际,培养健康的情感,提高其情绪的自控能力。情感或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和人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密切,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成分。人的任何活动都以情绪为背景,并伴有情绪色彩。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对人的活动有增力作用,能激励大学生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乐于承担社会义务,促进人际交往,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对挫折的耐受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而苦闷、抑郁等不良情绪,能削弱人的意志,降低活动能力,使人头脑昏胀、记忆混乱、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学习效率降低,长期下去会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紧张,社会期望高、心理压力大、学习负担重、彼此之间竞争激烈,再加上大学生自身特定年龄阶段情绪活动特点的影响,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学习与恋爱的挫折、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极易导致不良情绪的出现与持续。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学会保持愉快的情绪,维护良好的心境,重视情感的自我调控,并向我们介绍一些调控情绪的方式和方法。此外还有自我意识调控、转移调控、合理宣泄调控等方法。

针对学生个人实际,进行心理疏导和咨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一定的个别差异。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通过课堂讲授给予系统讲解、分析,指出解决的办法。并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举例说明,形象生动。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校学生数量日益增多。针对数量众多的学生群体,高校需要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然而,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模式过分关注心理问题学生,很难照顾到普通同学的心理健康发展,而积极心理学的出现解决了这样一个难题。积极心理学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重视人的积极潜能的开发。本研究探讨积极心理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新途径,服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新思潮,它利用心理学现有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的积极方面,如美德、幸福等。“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seligeman)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们通过理解和建立积极的情感、满足及意义,而变得更幸福,而幸福就是要过愉快、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正如马丁·塞利格曼所言,积极心理学将研究的视角锁定在幸福的这三个方面进行,倡导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研究每个普通人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制度。在积极情绪体验方面,积极心理学家将主观幸福感、满意和满足、充实与快乐、希望与乐观等作为研究内容,并把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积极体验的核心,同时也是生活的最高目标,把投入的生活(engagedlife)看作是幸福的因素之一,即一种享受愉悦的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家认为要过幸福的生活需要发挥自身的才能、兴趣和优点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优点和美德上,即积极人格上。在制度的研究上,积极心理学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学校和家庭方面,因为这不仅是个体形成积极人格的有效支撑,也是个体积极情绪体验的直接来源。

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在所处环境的熏陶及所受教育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品质,并在认知、情感、意志、需要、爱好等品质上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质,我们称这种心理状态和品质为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由智力素质(包括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情绪素质(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素质(包括个性倾向、性格、气质、自我意识等)三方面构成,在人的综合素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个体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以239名自愿选修《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为17-20岁之间。男女生分别为141人和98人,工科、理科和文科类学生分别为147人、56人和36人。研究时间为期一学期,研究工具采用西南大学张大均、王滔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

(二)研究过程。

1.前测。在课程开始前,对研究对象团体实测“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2.实验方案设计。课题组根据95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理念,共设计了16次累计32学时的积极心理素质提升教育方案。方案采用知识讲解、积极心理训练、角色扮演、团队讨论、训练分享等形式,旨在拓宽学生积极心理知识面,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及互动中完成自我的适应与成长,养成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心理素质,投入的生活。

3.方案实施。从《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开课之日开始,自愿选修本课程的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积极心理素质提升教育活动。每周一次,每次两个学时,1.5小时。

4.后测。课程结束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第二次心理测验,并与前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三)研究资料处理: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资料处理。定量分析是指对心理测量表的数据分析,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处理方式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定性分析是指对学生课程结束时的自我成长报告进行分析,看学生主观感受对参与训练的评价及自身的改变。

(四)结果。

本研究的目的是验证积极心理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实效。研究利用“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对选修《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课的学生上课前、后心理素质各个维度及因素的变化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参加《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课程的239名同学,课程前后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情绪特征、动力特征、个性特征方面的变化是显著的。即从数据分析上看积极心理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某些特质是起积极作用的。

2.学生自我成长报告分析。

所有参加《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学生在最后的自我成长报告中均反映出在积极心理学课中获得的收获与蜕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环境适应能力得到积极提升。

“在积极心理学课上,我由一开始的被动参与到最后的主动参与,再到抢占每一次机会跟大家分享,每一步都渗透着成长的努力。走出积极心理学课,融入大学校园,感觉一切都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不再是刚刚入学时的陌生和迷茫。突然发现,大学是那样的让我陶醉,大学生活是那样的让我期待,我会以积极的心态享受新环境赐予我的挑战和惊喜。”

(2)自我认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积极心理学课为我提供了一种认识自我的新途径,从而可以看到更加积极向上的自我。进入大学后,看着身边的小伙伴们一个个多才多艺,而我最引以自豪的学习也不再是优势,我整日诚惶诚恐,不知所措。在积极心理学课上,通过活动的参与,尤其是“优势大转盘”活动,让我看到了我所不了解的优势,原来不起眼的我也有这样多的优点。于是,我学着课上老师教的方法,开始每一天的改变,说来也奇怪,我发现自己每一天都在变化。现在的我对自己是那样的充满信心,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得失和自我的成长,我不再把学习作为衡量自己的唯一指标,反而在学习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3)情绪调控能力得到积极改善。

“积极心理学课教会了我很多情绪调节的方法,我认识到情绪是生活的必需品,心情愉快很重要,享受现在的生活并投入到生活中,让自己的青春发光比纠结于坏情绪重要得多。”

(4)获取积极沟通的方法。

“每周一次90分钟的积极心理学课是我与大家沟通交流的好机会,每次我都积极投入到活动分享中,与大家心与心的交流。在交流与沟通中,我们学会了理解与信任,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在团队中,我明白了奉献与付出的重要性,同时理解了大局意识的重要性。这让我在人际交往的路上阳光明媚。”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的数据分析和对学生自我成长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积极心理课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某些维度和发展是起明显作用的。研究结果发现,经过15次的积极心理素质提升方案的训练,学生最为显著的发展是在个性维度上,重点表现在动力特征、情绪特征和自我特征上。因为积极心理学倡导学生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情绪体验,作为一门课程通过知识讲授、角色扮演、素质拓展等方式使学生在课程中能获得积极的情绪和自我发展体验,进而能够在积极的氛围和团体中感受到温暖、信任,发展出敢于自我探索,积极悦纳自我的人格特征,这也与学生课后的自我成长报告相吻合。

在认知维度上,训练前后并未出现显著变化,但在反应性和实践性上发生了变化,原因可能是课程设计上需要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地配合并积极行动,这就无形中将学生认知维度上的反映性和实践性调动起来,进而促进其发展变化。大学生的适应性是心理素质维度中更容易受成长和发展环境影响的因子。积极心理学课虽然尽可能真实地提供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但还是区别于真实地社会环境,因此学生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建议应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提升训练的长效机制,除了保证课堂内外的活动外,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应对真实学习生活的环境并在其中历练。

此外,有研究指出,文化环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情感反应及其表达方式。所以,我们认为,在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除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尽心思考外,还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建构,将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真正融合到校园文化活动的环境中,探索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论文范文【】

积极情绪是指与个体需求的满足相联系、伴随愉悦主观体验的情绪,积极情绪可以拓展大学生的个体瞬间思维活动序列,帮助大学生建设持久的个体资源,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心理弹性,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提高其应对不利状况和负面情绪的技能。随着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积极情绪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积极情绪与大学生的活动密切相关,当大学生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就会出现积极地情绪,反之,就会出现消极的情绪。人的积极情绪主要包括高兴、兴奋、喜悦、满足等。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显示,积极情绪与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尤其是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心理健康,避免其心理出现问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关系分析论文

以1031名湖南某高校大学生为被试,使用一般健康问卷ghq-20实施测评,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身体)健康状况等家庭背景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1)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2)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3)父母健康状况不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

作者:刘淳松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湖南,岳阳,414006刊名:云梦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ofyunmeng年,卷(期):25(2)分类号:b841.7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家庭背景关系ghq-20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从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心理素质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能够满足其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大脑的机能。开发人的大脑潜能,对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要素进行训练和提高,使学生了解知、情、意在人心理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学会有意识的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同时,通过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正常状态,对于大学生发展自我、开发智力、改善思维、提高创造力、适应社会有着基础作用。

2.1环境变化导致心理适应不良。

在校大学生们离开父母进入集体生活,从熟悉的家到陌生的异地,许多领域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首先,在学习方面的变化导致心理适应不良。不少学生在中学成绩很好,进大学后,发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自己不能在学习上强人一等,失去了学习的优越感;加上大学的学习方法与原来中学的学习方法有很大差异,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不能正确处理学习目标与学习现实的关系,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不当、对学习缺乏信心、没有兴趣等;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录取的专业与原来的愿望不符,对现学专业不了解,造成情绪波动很大,较长时间不能调整过来。由此使他们处于心理冲突与痛苦之中,精神过度紧张,出现强迫、焦虑、郁闷、孤独、失眠等适应不良,以致影响到学习。

2.2人际关系复杂导致心理调适矛盾。

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期,一般会表现出特定群体的情绪特点:一是多样性,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各种新需要的强度不断增加,具有自尊、自卑、自负等多样性的自我情感。二是冲动性,表现在对某一种情绪的体验尤其强烈、富有激情。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各种事物都有些敏感,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有些难控制;特别是在激情状态下,很容易感情用事。三是矛盾性,大学生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真实情感;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时而情绪激动,时而消极情绪颓废。而大学生离开原来熟悉的朋友圈进入新的人际圈,远离家庭的呵护开始独自的寝室生活,这些变化都使大学生们特别是大一的新生面临着复杂的人际关系。一旦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就会使他们处于心理纠结之中,导致多种心理不适应接踵而来。

2.3情感挫折导致心理失落。

大学生时期正值青春年少的恋爱季节,大学生活又为男女学生广泛接触提供了机会,因此大学恋爱已经成为高校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由于大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对于婚姻与恋爱缺少正确的认识,往往是盲目寻求感情寄托或认为上大学没有谈过恋爱是一件很丢人的事,致使部分学生交友不慎而受到身心损害,或在交友失败后情绪低落而影响到学习与生活。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不少,如对失恋挫折的耐受力差,因失恋而悲观、堕落等等。

2.4就业压力带来心理问题。

近几年来,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增多;再加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形势低迷使就业岗位减少,使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特别是一些不公平现象,比如在就业当中托关系走后门,使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找到了较好的工作,而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就业或找不到满意工作,更使得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表现出忧虑,产生沮丧情绪,许多不良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是一个既艰苦又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多层次形成合力来共同教育和帮助。作为高等院校来讲,具体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3.1创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如果充满高尚校风、丰富多彩文体活动,有着良好教学秩序、宽敞教室、卫生清洁食堂、温馨舒适宿舍等,不仅能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而且可以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因此,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但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而且也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压力。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熏陶、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也是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可以积极运用校园内外的各种媒体如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等,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这方面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文化传播媒体,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介绍各种心理调节的方法,以唤起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引导其主动开展自主性的心理素质教育。

3.2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完善预警机制。

高校应建立和健全心理咨询机构,推广专、兼职咨询员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应定期定点地给大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咨询,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备案;针对学生共同关心、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举办系列讲座,开展心理沙龙、心理卫生协会等社团活动,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利用大众传媒手段和宣传阵地开展心理教育宣传等,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异常倾向,努力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能倾吐心声、发泄情绪的场所,从而有利于矫正大学生中可能有的心理问题,使其心理障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从而防患于未然。在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与教育等措施基础上,高校还应建立预警干预机制,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建立预警体系,完善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的组织结构,以便采取措施,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减少危机发生的不良后果。

可以建立完善的校园心理素质沟通组织网络,即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指导下,以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为联系纽带,建立班级心理健康联络网络,使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得以及早发现,及时有针对性解决,促进大学生学习及培养健康的身心。同时,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库,形成对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配置。这样做既可以使学校对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状况进行及时、全面地掌握,同时也便于学生在学校心理健康沟通网络内对档案库的资料进行查阅而自我检查和评价。

3.4实现心理素质教育和各学科教育的融合。

首先应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基础学科的教学中去,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思想性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进行相关的教育;其次,可以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通过专业知识的讲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特别要注意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依据和前提,而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认识指导着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大学生能力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完善离不开正确的思想观念、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等基本的心理因素。因此,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当然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有效运用,也会有助于思想品德实践的充分发挥,从而更好地解决学生如何做人的问题。

3.5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发挥人格表率作用。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要充分注意教师及学校员工的人格表率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学生的情绪、兴趣、情感、态度等心理状况与教师的表现紧密相关,教师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产生暗示、示范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恪守师德,为人师表,切忌以消极的心态给学生以消极的影响。同时学校也要创造条件加强教师、辅导员等学校员工的心理修养,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师及辅导员等学校员工开设心理学知识方面的学习、培训,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1]。时至今日,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大学教育理念当中,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出有文化、有能力、有素质、有胆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以体育专业大学生男女心理素质特点入手,针对大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和压力,引入体育课教学中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并得出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表一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男生和非体育专业男生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有着明显差异和不同,体育专业女生和非体育专业女生差异更明显,值得庆幸的是,调查中没有学生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选择自暴自弃。大多数体育专业男生、女生和非体育专业男生对于参加体育运动后的感受是很愉快很舒畅,而40%非体育专业女生参加体育运动后无特殊感,甚至16%的人会感觉疲惫不舒服。通过表一和总结分析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认为,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是心情舒畅,也就是说,通过体育运动是可以缓解大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释放心中的不快和阴霾,培养自己勇于面对、敢于担当的心理素质。相对来说,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用体育运动舒缓压力的情况明显弱于体育专业,尤其是非体育专业的女同学们,那么,如何养成正确面对挫折、懂得释放压力的自我调节方法,也就成为了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

1.有针对性安排教学内容。已有研究证明,整个身体素质结构中,各种素质的形成都要以个体的心理素质为中介和基础[2]。体育教学一直被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教育的沿阵地,肩负着培养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任。那么在体育课教学中,应如何有针对性的、合理的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就成为大学生心理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体育课教学中,体育教师要通过几节课时间,通过同学们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大概掌握每位学生的体育课参与情况,包括积极性、热情度、认真度以及情感体验等,并针对男女生不同的体育兴趣爱好和生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加上正确的教学手段,来实现通过体育课教学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

2.合理的进行评价。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对同学们体育运动参与情况的积极评价,往往能极大促进学生体育参与热情。大学生体育课堂,主要就是以室外体育运动和体育技能学习为主,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体育教师对学生某个动作或者某段时间表现作出评价,这个是时候,积极性的、鼓励性的评价会使学生有极大的满足感,即使面对教师提出来的缺点和不足,也能欣然接受,并从意识上去主动改进,长此以往,学生不仅能够形成积极进取的运动精神,也能学会如何面对和指出别人的'不足,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小技巧;反之,如果体育教师只是批评,甚至是谩骂,则会使学生渐渐失去信心,减少体育热情,严重则会导致学生不爱沟通交流,出现自卑自闭的严重问题。

3.体育教师参与体育社团建设。社团是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体育社团作为大学校园社团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参与热情最高的社团类型,如果体育教师能够参与社团发展和建设,甚至是社团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制定,那么体育社团作用可能就不单单是一个体育活动社团,可能会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体育兴趣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综合性活动群体。当然,体育教师参与体育社团的深度和广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体育教师、学校团委和社团负责人等部门和个人的充分协调和统筹安排。

体育教师作为整个体育教学的主导,在开展大学生体育课教学及其安排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渗透既然作为相应心理素质的教育,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心理上塑造和完善个体,大学生体育课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和传授体育运动知识的责任,也肩负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因此,在开展体育实践活动的同时,必须要把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相关理论知识传授给同学们,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素质的基本构成及其影响心理因素,认识到体育课对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运动体育运动的方式来舒缓自己的低落的情绪和紧张的生活学习压力,从思想上认可体育课对心理素质提升的积极作用。总之,因为体育课的实践性和运动性,使大学生体育课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大学作为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给大学生的生活、恋爱、学习以及择业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多重压力,在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现实问题和人生挫折,如果大学生缺乏自我调控自己的能力,得不到周遍人群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关怀,进而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出现各种不测的问题和严重后果。如今,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心理问题介入对象的重灾群体,因此,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开展情感教育拓展训练,打造大学生强健的身心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日渐成为现实高等教育的一个主题。

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情感教育。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20xx年公布的关于大学生心理调查数据表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约占17.37%,有某种单一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44.9%,并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持续上升,大学时期是人生最为美好阶段,大学时光总是给人带来无比的留恋和无尽的人生回忆,大学期间的个性心理也日间趋于成熟,与此同时,也是大学生心理上情感较为丰富,情绪多变化,人格相对不够稳定的时期。

对调查结果做横向质性分析,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情绪化严重,遇事易兴奋,易暴怒,大学校园里可以经常举办各种文体活动,放松大学生的焦躁情绪,如果这种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便会使大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大学生从不成熟向成熟阶段的过渡,青春期极易产生兴奋冲动,遇事缺乏周全的思考,常常会有情绪失控行为。二是习惯性抑郁。大学阶段通常会感到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而使得自身心理压力超负荷,比如学业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等常常会使他们感受到外界压力而在学生内心产生抑郁的不良情绪,甚至会出现厌恶、痛苦、自卑,郁郁寡欢,觉得生活苦闷。三是嫉妒心强。高中阶段的佼佼者,自进入大学以后,遇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才俊们之后,自己的失宠状态使自己陷于孤立,可能产生嫉妒的情绪,若不及时调整心态,会使大学生的人格变得尖酸刻薄。四是易焦虑。焦虑想必是每个大学生经常会有的情绪体验,如考前对自己信心不足,对考试结果过于担忧,生活中无法适当与人正确沟通,与同学相处产生误解和摩擦等都会使得他们产生心理焦虑,身处群英聚集的大学校园里,如果过于轻视自己的能力和作用,偏颇心态得不到有效的干预,同样会使他们产生心理问题或者社会问题。五是冷漠孤独。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对大学的期望值过高,会使得大学生感到落空,进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态,日间变得冷漠,得过且过,感情淡薄,外加大学生普遍都是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和亲朋,对外界环境的陌生感,对家庭和父母的深深依恋,也同样会使他们感到孤寂,这些心理问题必须通过适当的心理拓展训练才能有效地解决。

目前,美国高校在大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干预教育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有一挡节目叫《生存者》,于20xx年被《时代》周刊评为最受欢迎电视节目,节目通过其巧妙的构思、独特的情节设计以及高超的拍摄手法,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借鉴,而对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拓展训练来说,实为一部好教材,对我国各校正在开展的入学新生军训加入拓展训练项目的编排设计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或告别虚弱,而且精神层面的健康也同样重要,所以健康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状况良好和道德评价体系健康。因此,改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紧迫任务。

特别是对大一新生而言,经历了十几年寒窗苦读和紧张的高考,其社会适应能力显然会比其他高年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逊色一些,好的一面是进入大学之后便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都试图去努力地做大胆尝试,较为自信地解决实际问题,再加入学心理教育的介入,都会使新生在新环境下尽快适应新环境,充满自信地迎接人生新的阶段,然而,有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偏差一些,原因就是能够进入高校学习的大学生大多都是高考分数较为理想的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自觉性相对比较强,但是,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和成长经历往往也不尽相同,同时又普遍都是从小就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特立独行的个性比较强,规范自己独立生活的自律性较差,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没有社会责任感和缺乏担当精神,自我约束上表现不佳,没有危机意识,对未来的人生走向缺少规划而且选择不够明确,在遇到困难时随即表现出的就是不知所措,有时会选择逃避现实。心理咨询网络平台的开通,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依赖心理健康资源,网络信息的内容涉及面广,丰富和拓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通过网络可以使各个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空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新多媒体技术,采用多样的信息呈现手段,使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心理变化情景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网络世界是个虚拟社会,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去网上冲浪,可以使有心理疾病者通过网络平台毫无顾忌地倾诉,以达到心灵沟通和心理平衡,同时,网络社会又在某种程度上说存在着真实性,在虚拟空间里的人们反而更容易倾情流露其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以说,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洞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剖析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需要从多维度思考,比如家庭教育是否缺失、学校教育是否健全、社会因素以及大学生自身性格成因等因素做综合分析,家庭作为社会细胞往往承担着最基本的教化功能,家庭教育对学生个体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家庭环境是个敏感而又重要的因素,如父母的知识和阅历、家庭经济收入以及住房面积等都会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健全,家庭的和谐氛围会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完整培育,诸多家庭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生活在这个特定环境中的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外的研究数据表明,在信息高速公路未开通之前,如果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尊重了孩子的主体行为选择,并且鼓励和积极地去引导其思想的正确表达,并且耐心地听其倾诉,而且求同又忍异,以此方式为媒介将会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打开一扇开放的沟通桥梁,着往往使孩子们在追求自我认同的过程中有效地抑制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促进他们向健康化轨道发展。相反,如果父母教养方式是以娇纵子女的手段去溺爱,这往往和子女的沟通经常告别使用处罚和拒绝等手段去无条件满足,这只会给子女在社会适应能力磨练上产生的负面影响。此外,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容易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思想侵蚀,而且较少得到家长的关注,大多家长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注重孩子文化知识的提升上,这更容易导致孩子身心发展陷入不健全境地,扰乱了他们正常的社会化历练并且直接影响其日后的人生走向,笔者在韩国留学读博期间,以自己在国外的亲身经历对中韩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做了横向比较分析,韩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在课余时间外出打工的经历基本都有,而国内的孩子上大学之前的勤工俭学经历基本很少,甚至说是没有。

[1]夏和国。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xx.

[2]钱广贵。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研究:从两分开到三分开[d].武汉大学,20xx.

[3]常青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研究[d].苏州大学,20xx.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进入到转型期的阶段,社会压力逐步增大,社会结构大幅调整,这些都使当前的大学生们在毕业之后,感到各种压力交织增大。致使有许多大学生会感到社会现实与学校学习生活反差太大,有了无所适从、茫然若失和倍感迷茫的心理反映。对于适应环境、管理成才、人际关系、交友恋爱和求职择业等现实问题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心理困惑和矛盾会日益突出和递增。所以,这些社会现实与学校的巨大反差,都在进一步的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由于我国的大学生群体基数较大,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重视。在大学开设心理教育课也是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素质健康的时代发展需求,更是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性要求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可以说,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有很大程度是要依赖于大学心理健康课程的质量,心理健康课程更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和根本措施之一。同时,开设心理教育课也是高校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和必要的途径之一。在心理教育方面,许多高校都对心理教育课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摸索出来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果。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心理教育也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其内容、形式、教学方法和目标都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状态,并且在其中有许多的问题出现,使得心理教育的教育程度和目标都很难以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当前大学开设心理教育课主要存在的几点问题。

1.1心理教育课体系建设上存在的差距对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影响。

大学的心理教育课属于是大学德育教育的概念范畴,也是大学德育教育中的关键环节,这些也都被人们所共知和共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各高校开展这项工作时,由于所处的起点的不同,又因为没有统一的教学应用大纲,对心理教育课程的计划、实施、总结等的不统一,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并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规范,也使得这门课程只能由每个高校自行解决和安排,没有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和体系,因而在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实施、教学内容方法、教学评估机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这门课程缺少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教学体系。

1.2心理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对学生学习心理教育课的影响。

心理学教育其实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才刚刚起步,各方面还不是很成熟。尤其在高校的师资力量等方面,专业课程教师的缺乏也严重影响心理学教育课程的成熟发展。现在在高校心理学教育的课堂上,任课的教师大多没有进行过心理学的正规培训,很多都是“自学成才”,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兼职任教教师。有许多的教师在心理学课堂上表现出了一种自我认识能力不强的素质,有些教师则是一直都处于讲心理学教育课不专业的状态,这样的心理学教育课程是没有什么质量可言的。同时,在教师的心理学授课能力评估上,也没有一个健全的制度,许多相应政策没有制定或是不落实的现象还很严重。所以,师资力量的薄弱,使得大学的心理教育课质量难以保证,导致学生学习心理学方面提高缓慢。

2.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每一个人都有成长的过程和潜力,而在心理学中,从事心理学的教育者必须得有一个成熟而又积极的心态和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只有这样心理学的教育者才有信心在心理教育中去指导学生,并能使他们有信心和决心去解决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扰。所以,心理学的最高宗旨和体现也可以说是助人者必自助。在心理学的课堂上,教师也应该树立一种以学生心理剖析为主的教学理念,只有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现实心理表现,才能更好的解决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矛盾,才能引导学生克服心理瓶颈,积极提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所以,教师要尽量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在积极的心理教育课中,潜移默化的被引导和激励。教师还要在关键的环节,对学生的心理学研究进行指点,促进学生从问题和讨论中领悟心理学的道理,从而形成成熟心理反映能力和效果。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代感和特征比任何一门大学的学科课程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时代的色彩,而在心理学的教材更新上却远远跟不上学生心理变化的节拍。因此,现代心理学教育应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知识范畴,与时俱进的开展好心理学教育课程,使心理健康课程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希永,田万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北京,20xx,32(3):130.

[2]王春娜,金鹏.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体系探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xx.

[3]王玲,郑雪.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xx.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摘要:大学作为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给大学生的生活、恋爱、学习以及择业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多重压力,在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现实问题和人生挫折,如果大学生缺乏自我调控自己的能力,得不到周遍人群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关怀,进而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出现各种不测的问题和严重后果。如今,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心理问题介入对象的重灾群体,因此,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开展情感教育拓展训练,打造大学生强健的身心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日渐成为现实高等教育的一个主题。

关键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情感教育。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20xx年公布的关于大学生心理调查数据表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约占17.37%,有某种单一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44.9%,并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持续上升,大学时期是人生最为美好阶段,大学时光总是给人带来无比的留恋和无尽的人生回忆,大学期间的个性心理也日间趋于成熟,与此同时,也是大学生心理上情感较为丰富,情绪多变化,人格相对不够稳定的时期。

对调查结果做横向质性分析,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情绪化严重,遇事易兴奋,易暴怒,大学校园里可以经常举办各种文体活动,放松大学生的焦躁情绪,如果这种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便会使大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大学生从不成熟向成熟阶段的过渡,青春期极易产生兴奋冲动,遇事缺乏周全的思考,常常会有情绪失控行为。二是习惯性抑郁。大学阶段通常会感到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而使得自身心理压力超负荷,比如学业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等常常会使他们感受到外界压力而在学生内心产生抑郁的不良情绪,甚至会出现厌恶、痛苦、自卑,郁郁寡欢,觉得生活苦闷。三是嫉妒心强。高中阶段的佼佼者,自进入大学以后,遇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才俊们之后,自己的失宠状态使自己陷于孤立,可能产生嫉妒的情绪,若不及时调整心态,会使大学生的人格变得尖酸刻薄。四是易焦虑。焦虑想必是每个大学生经常会有的情绪体验,如考前对自己信心不足,对考试结果过于担忧,生活中无法适当与人正确沟通,与同学相处产生误解和摩擦等都会使得他们产生心理焦虑,身处群英聚集的大学校园里,如果过于轻视自己的能力和作用,偏颇心态得不到有效的干预,同样会使他们产生心理问题或者社会问题。五是冷漠孤独。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对大学的期望值过高,会使得大学生感到落空,进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态,日间变得冷漠,得过且过,感情淡薄,外加大学生普遍都是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和亲朋,对外界环境的陌生感,对家庭和父母的深深依恋,也同样会使他们感到孤寂,这些心理问题必须通过适当的心理拓展训练才能有效地解决。

目前,美国高校在大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干预教育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有一挡节目叫《生存者》,于20xx年被《时代》周刊评为最受欢迎电视节目,节目通过其巧妙的构思、独特的情节设计以及高超的拍摄手法,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借鉴,而对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拓展训练来说,实为一部好教材,对我国各校正在开展的入学新生军训加入拓展训练项目的编排设计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或告别虚弱,而且精神层面的健康也同样重要,所以健康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状况良好和道德评价体系健康。因此,改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紧迫任务。

特别是对大一新生而言,经历了十几年寒窗苦读和紧张的高考,其社会适应能力显然会比其他高年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逊色一些,好的一面是进入大学之后便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都试图去努力地做大胆尝试,较为自信地解决实际问题,再加入学心理教育的介入,都会使新生在新环境下尽快适应新环境,充满自信地迎接人生新的阶段,然而,有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偏差一些,原因就是能够进入高校学习的大学生大多都是高考分数较为理想的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自觉性相对比较强,但是,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和成长经历往往也不尽相同,同时又普遍都是从小就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特立独行的个性比较强,规范自己独立生活的自律性较差,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没有社会责任感和缺乏担当精神,自我约束上表现不佳,没有危机意识,对未来的人生走向缺少规划而且选择不够明确,在遇到困难时随即表现出的就是不知所措,有时会选择逃避现实。心理咨询网络平台的开通,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依赖心理健康资源,网络信息的内容涉及面广,丰富和拓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通过网络可以使各个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空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新多媒体技术,采用多样的信息呈现手段,使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心理变化情景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网络世界是个虚拟社会,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去网上冲浪,可以使有心理疾病者通过网络平台毫无顾忌地倾诉,以达到心灵沟通和心理平衡,同时,网络社会又在某种程度上说存在着真实性,在虚拟空间里的人们反而更容易倾情流露其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以说,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洞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剖析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需要从多维度思考,比如家庭教育是否缺失、学校教育是否健全、社会因素以及大学生自身性格成因等因素做综合分析,家庭作为社会细胞往往承担着最基本的教化功能,家庭教育对学生个体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家庭环境是个敏感而又重要的因素,如父母的知识和阅历、家庭经济收入以及住房面积等都会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健全,家庭的和谐氛围会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完整培育,诸多家庭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生活在这个特定环境中的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外的研究数据表明,在信息高速公路未开通之前,如果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尊重了孩子的主体行为选择,并且鼓励和积极地去引导其思想的正确表达,并且耐心地听其倾诉,而且求同又忍异,以此方式为媒介将会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打开一扇开放的沟通桥梁,着往往使孩子们在追求自我认同的过程中有效地抑制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促进他们向健康化轨道发展。相反,如果父母教养方式是以娇纵子女的手段去溺爱,这往往和子女的沟通经常告别使用处罚和拒绝等手段去无条件满足,这只会给子女在社会适应能力磨练上产生的负面影响。此外,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容易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思想侵蚀,而且较少得到家长的关注,大多家长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注重孩子文化知识的提升上,这更容易导致孩子身心发展陷入不健全境地,扰乱了他们正常的社会化历练并且直接影响其日后的人生走向,笔者在韩国留学读博期间,以自己在国外的亲身经历对中韩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做了横向比较分析,韩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在课余时间外出打工的经历基本都有,而国内的孩子上大学之前的勤工俭学经历基本很少,甚至说是没有。

参考文献。

[1]夏和国。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xx.

[2]钱广贵。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研究:从两分开到三分开[d].武汉大学,20xx.

[3]常青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研究[d].苏州大学,20xx.

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方案论文

在大一新生刚刚开始大学生活之际,正是班级凝聚力成型,大学价值观领悟的关键时刻。为此,交通学院心理学研会举办户外素质拓展活动。

热爱班级,体验凝聚。

11月3日-11月4日图书馆东面。

(一)活动组织。

1.11月1日(星期四)组织部将报名人员统计分组,安排活动时间,并通知各班心理委员。

2.组织部安排活动各时段负责人和负责部门,负责部门须提前十分钟到场,参与正常活动组织,突发情况应对及器材交接收集。

(二)活动环节。

1.主持人开场。

2.爱的抱抱(热身活动)。

3.队形队旗设计(团队意识)。

4.珠行千里(团队协作)。

5.无轨列车(团队协作)。

6.感谢参与,结束语。

2.每场活动结束,负责部门须收集好活动器材;。

3.如遇下雨,则活动推迟,时间另行通知。

1、培养学生与人交往能力,增进同学之间互相了解,融洽师生关系,提高班级凝聚力。

2、激发学生创造欲和想象力,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增强自信心和进取心。

3、学会关爱他人,在互相尊重、信任和帮助下发展友谊。

4、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及创新精神。

1、药学系团学会所有成员。

2、北操场。

1、20xx年12月13号。

2、上午:8:00―11:30下午:2:30―5:30。

旧报纸、透明胶、小刀、纸板、桌子、眼罩。

(一)头脑风暴――团队识别训练。

1、以自愿的方式选出各队队长,并请队长发表就职演说.

2、提出要求:在队长的统一指挥下,各组在20分钟内完成五项任务(确定队名、设计队标、提出口号、创作队歌、以艺术化的形式展示上述成果)。

注意事项:

a、在团队中我们要做的是倾听和互相支持,不要对别人指手划脚;

b、尊重每个人的想法,而不要判断或批评别人;

c、创意越多越好,鼓励融合,多个创意的融合,往往是一个更好创意的开端。

3、进行设计活动。

4、成果展示当其它人在说话的时候,请注意倾听而不要打断。

5、讨论各队的优缺点,本团队在分工与合作过程中的优缺点,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并作好记录。

注意:

a、用“我”而不是“我们”,“你们”、“他们”,这帮助我们对自己所表达的'负责;

b、请真诚地表达你的看法,你可以哭,可以笑,如果你只想听,那也可以。

6、全体共享:各组选一位代表发言,并提供几个自由发言的机会。

发言(讨论)规则:

a、当其它人在说话的时候,请注意倾听而不要打断;

b、如果你说得比较简短,更多的人有机会分享他们的观点。

(二)信任背摔。

游戏目的:

1.建立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2.使队员挑战自我。

3.发扬团队精神,互相帮助。

4.接人动作布置:做右弓步,双手伸出,手掌掌心向上交叠放在对方锁骨上(要注意五指并拢、拇指不能向上),一组的两个人要将脚和膝盖贴紧,腰挺直,抬头斜向45度看背摔者。

5、背摔者动作布置。

(1)背摔者手部的准备动作:前伸、内翻、相扣、翻转抵住下颚。

(三)泰坦尼克号。

参与人数:10~12人一组。

时间:30分钟。

场地:户外。

道具:木砖24块(每组6块),4张椅子,两条长绳(25m)。

应用:

(1)创新思维训练?

(2)应变能力的培养?

(3)团队合作精神培养。

(四)无敌风火轮。

1、任务一:在20分钟内利用提供的材料(旧报纸、透明胶、小刀)制作一个大纸环,要求全体队员能站在纸环内并向前行进,要注意纸环的大小适宜。

2、任务二:各队带上“风火轮”及修补材料到同一起跑线上开展行进比赛,以最后一人过终点线为准评比名次。比赛进行二轮,第一轮结束后进行修补和讨论,第二轮时加上一定的障碍。

3、比赛规则:在行进过程中任一队员的脚踩出纸圈外则全队原地停止五秒;在行进过程中发生纸圈断裂,要求全体队员在脚不踩出纸圈的条件下原地进行修补好后再继续前进。

4、公布成绩,小组交流在本活动中的感受并作好记录。

(五)漫漫人生路。

参与人员:团学会全体学生、09级新生志愿者。

时间:180分钟。

场地:教室、户外。

道具:眼罩、绳索、竹竿。

(7).公司员工集体素质拓展训练心得体会。

(8).公司野外素质拓展训练心得体会。

活动过程:。

(1)、两队学生分别交替地扮演“哑人”和“盲人”,相互扶持着,在灌木丛、台阶、在上下坡、地形多变的地方穿行。他们默默以对方为依靠前行。

(2)、在体会不同角色的独特感受后,他们被带到教室坐下,音乐声想起了,是那些催人泪下的动情音乐。“其实,人生的几十年也就像今天的半小时一样坎坎坷坷。但一路走来时因为有人携手同行,同甘共苦,不离不弃,所以你在这个世界上寂寞的时候不寂寞,苦恼的时候有安慰,挫折的时候有鼓舞,迷失的时候有方向……”

(3)、教师总结:要想在团队中得到成长、获取快乐、增进友谊,每个人都得学会付出自己真诚和热情,当我活在一个大家互相尊重、互相鼓励、互相理解的集体中时,我们会发现,原来世界是多么地美好,生活是多么地快乐,人生是多么地有意义。

(4)异掌同声结束活动。

(六)活动意义:

素质拓展活动丰富了我们的校园生活,对青年一代的成长,特别是实现自我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有着狭义的教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对学校教育活动的完善、调节和补充。

最后,预祝我系素质拓展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很有发展潜力和创造性的群体。大学生要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成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棒,就必须既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修养,又具有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而一些大学生又不能科学对待,且心理冲突调适能力较差,对心理咨询难以启齿,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产生心理烦恼和困惑,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对心理冲突调适不当。大学生正处于知识储备、潜能开发、就职择业、交友恋爱的人生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很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由于一些大学生无法对产生的心理冲突进行调适或调适的方法不当,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系统地向我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传授心理调适方法,介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我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课程在对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还指导我们加强对心理冲突调适能力的提高,使我们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课上老师指导我们建立真实的自信;由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学会健康地去“爱”;学会与他人相处;做好成功走向社会的准备。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我们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我们的心理保健意识。“观念”是人的思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健康”是我们所熟悉的概念,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人们非常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但一提到“健康”,总把它与“疾病”相联系,认为身体无“疾病”就是“健康”。其实就人的躯体而言,“健康”并不难定义。现代医学已足能鉴定和验证:只要任何器官都没有实质上的细胞病变,就可以说是健康的。但我们所讲的“健康”,并不单纯指的是生理上的健康:“而是除此之外,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说明,人作为一个整体,身体和心理是相互依附、彼此制约的,只有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属于正常状态,并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鉴定为“健康”。

因此,老师引导我们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我们心理保健意识。在课堂讲授中,特别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卫生,保证自己的生理健康外,还要努力学习、加强交往、注重个人修养,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

因为:(1)心理健康是保证生理健康的重要条件。(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进行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各方面得到发展的保证。从现实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来看,作为新世纪的一代大学生,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外,还必须具有相应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现代社会的特征是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增强,原有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择业观念以及道德规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想尽快适应社会,重要的一条是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际,培养学生健全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人我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他在人格形成、发展和人格结构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都受其影响和支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既是以往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的反应,也是现阶段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新起点。因此,老师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实际,培养我们健全的自我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因素中,自我意识不健全既是构成心理疾患的重要因素,又是心里不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最重要的是必须解除学生自身存在的不正确的“自我观”,培养其健全的自我意识。

为此,在教学中,老师引导我们:(1)正确认识自我,即对自己的优点、缺点要心中有数,对自己的能力能充分估计,做到自知之明。(2)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积极地喜欢自己、肯定自己、无条件地接受自己,包括好的、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3)有效地控制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即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只要一个人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战胜和去掉自身存在的一些不利自己发展的弱点,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一切,就会在生活和学习中避免心理疾患的出现,成为人格健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未来的建设者。

结合实际,培养健康的情感,提高其情绪的自控能力。情感或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和人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密切,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成分。人的任何活动都以情绪为背景,并伴有情绪色彩。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对人的活动有增力作用,能激励大学生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乐于承担社会义务,促进人际交往,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对挫折的耐受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而苦闷、抑郁等不良情绪,能削弱人的意志,降低活动能力,使人头脑昏胀、记忆混乱、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学习效率降低,长期下去会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紧张,社会期望高、心理压力大、学习负担重、彼此之间竞争激烈,再加上大学生自身特定年龄阶段情绪活动特点的影响,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学习与恋爱的挫折、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极易导致不良情绪的出现与持续。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学会保持愉快的情绪,维护良好的心境,重视情感的自我调控,并向我们介绍一些调控情绪的方式和方法。此外还有自我意识调控、转移调控、合理宣泄调控等方法。

针对学生个人实际,进行心理疏导和咨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一定的个别差异。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通过课堂讲授给予系统讲解、分析,指出解决的办法。并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举例说明,形象生动。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

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报告

4、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人生总是会有大小不同的坎坷,没有人的人生是顺风顺水的,一个健康的人就是要能够在挫折中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

大学生只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的适应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更好的处理现在和将来的各种问题,这样,社会才能稳步健康的发展。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1]。时至今日,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大学教育理念当中,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出有文化、有能力、有素质、有胆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以体育专业大学生男女心理素质特点入手,针对大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和压力,引入体育课教学中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并得出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表一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男生和非体育专业男生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有着明显差异和不同,体育专业女生和非体育专业女生差异更明显,值得庆幸的是,调查中没有学生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选择自暴自弃。大多数体育专业男生、女生和非体育专业男生对于参加体育运动后的感受是很愉快很舒畅,而40%非体育专业女生参加体育运动后无特殊感,甚至16%的人会感觉疲惫不舒服。通过表一和总结分析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认为,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是心情舒畅,也就是说,通过体育运动是可以缓解大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释放心中的不快和阴霾,培养自己勇于面对、敢于担当的心理素质。相对来说,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用体育运动舒缓压力的情况明显弱于体育专业,尤其是非体育专业的女同学们,那么,如何养成正确面对挫折、懂得释放压力的自我调节方法,也就成为了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

1.有针对性安排教学内容。已有研究证明,整个身体素质结构中,各种素质的形成都要以个体的心理素质为中介和基础[2]。体育教学一直被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教育的沿阵地,肩负着培养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任。那么在体育课教学中,应如何有针对性的、合理的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就成为大学生心理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体育课教学中,体育教师要通过几节课时间,通过同学们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大概掌握每位学生的体育课参与情况,包括积极性、热情度、认真度以及情感体验等,并针对男女生不同的体育兴趣爱好和生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加上正确的教学手段,来实现通过体育课教学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

2.合理的进行评价。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对同学们体育运动参与情况的积极评价,往往能极大促进学生体育参与热情。大学生体育课堂,主要就是以室外体育运动和体育技能学习为主,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体育教师对学生某个动作或者某段时间表现作出评价,这个是时候,积极性的、鼓励性的评价会使学生有极大的满足感,即使面对教师提出来的缺点和不足,也能欣然接受,并从意识上去主动改进,长此以往,学生不仅能够形成积极进取的运动精神,也能学会如何面对和指出别人的不足,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小技巧;反之,如果体育教师只是批评,甚至是谩骂,则会使学生渐渐失去信心,减少体育热情,严重则会导致学生不爱沟通交流,出现自卑自闭的严重问题。

3.体育教师参与体育社团建设。社团是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体育社团作为大学校园社团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参与热情最高的社团类型,如果体育教师能够参与社团发展和建设,甚至是社团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制定,那么体育社团作用可能就不单单是一个体育活动社团,可能会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体育兴趣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综合性活动群体。当然,体育教师参与体育社团的深度和广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体育教师、学校团委和社团负责人等部门和个人的充分协调和统筹安排。

三、心理素质理论与体育实践相结合。

体育教师作为整个体育教学的主导,在开展大学生体育课教学及其安排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渗透既然作为相应心理素质的教育,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心理上塑造和完善个体,大学生体育课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和传授体育运动知识的责任,也肩负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因此,在开展体育实践活动的同时,必须要把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相关理论知识传授给同学们,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素质的基本构成及其影响心理因素,认识到体育课对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运动体育运动的方式来舒缓自己的低落的情绪和紧张的生活学习压力,从思想上认可体育课对心理素质提升的积极作用。总之,因为体育课的实践性和运动性,使大学生体育课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字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大学生时代是人生中一段既美好又特殊的时期。现在的社会给我们提供了充分施展自我才能的舞台和多方面的发展机遇,而他们可凭借的竞争优势已不单单是智力和体力,更重要的是健康和健全的人格。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由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重要时段,也是自我意识不断完善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尤其重要,大学生们应加强认识,掌握技巧,积极训练,不断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促使自我健康成长。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培养,大学生恋爱心理,大学生自我认识,心理教育。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交往、自我角色等方面的改变。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一、大学生的时代主题。

心理健康是时代的主题,是现在社会进步与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全方位开放的新局面为其提供了成才得广阔舞台和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同时,激烈的竞争也带来更多严峻的挑战,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多、更新、更强的要求。提高个人的修养,保持心理的健康,增强人格的魅力,优化心理素质是每一个立志成才的大学生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新世纪的挑战。综合国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人才素质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系统中的基础,同时又渗透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之中。由于21世纪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更高、更全面,与以往任何时期相比,当代大学生更需要心理健康的指导和锻炼。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大学生人格的培养与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步入大学,许多的同学都步入了大学恋爱这一人生事业当中。大学恋爱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现象,而是已经从现象转变成了潮流,就像许多同学说的那样,在大学恋爱是正常,不恋爱才是不正常,因此,大学生恋爱是个值得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大学生恋爱,除具有一般青年恋爱的特性外,还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1)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

2)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

3)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

4)失恋态度宽容,承受能力较弱。

大学生恋爱的利弊并不是恋爱与生俱来的东西,而关键取决于我们对待恋爱问题的态度,以及是否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否正确选择恋爱时机,是否能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等因素。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都是因人而异的。处理的当,可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努力学习,成绩上升。而处理不当,则可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情绪波动,成绩下滑。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关键取决于自己,而学校则应当加以正确的引导。

四,大学生自我认识。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未来的建设添砖加瓦。

人一生中,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会遭遇一系列新的问题,都会遇到一些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新矛盾。人类成长智慧启示我们:成长中的矛盾,正是推动我们进行新的学习、获得新的适应能力的力量。本篇将择要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问题。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健康观、人生观,能掌握正确理解社会、文化与自我的方法,学会有效筹划自已的大学生活,尽快适应环境,接受新的挑战,以清醒的认识、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意志走上成才之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着心理健康,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滿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健康的判断;统计学标准,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自身行为标准,每个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即正常标准。

二、大学生的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有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在人的一生中,心理过程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展示出不同的特点。大学生作为特定年龄段、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社会群体,心理过程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如何根据这些特性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摆在高等院校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

自卑有两种表现:一是与他人比较,觉得在知识、能力、体貌等方面,自已都不如别人;二是面对要做的事或试图达到的止标,怀疑自己的能力。自卑者的认知特点是:低估自已,只看到别人的优点,吸看到完成任务的困难,而忽视有利条件。把自已的成功归因于机遇,把失败归因于无能。在外表和家庭条件方面夸大他人的优势,贬低自已。这样的人生往往既自卑又自尊、敏感多疑、情绪压抑、心境烦乱、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大学生一方面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忆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短处;既要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缺点短处。另一方面要悦纳自已,优点长处、缺点短处都要接受,一个人的长相、出生是无法选择的,只有悦纳自已,才是最实际明智的态度。成功与失败不能简单归因。主观努力、个人能力强、机遇好、有外界力量相助、任务容易是获得成功的有利条件;而机遇不好、任务难度大、主观不努力、能力欠缺是造成失败的因素。要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扩大“视野”,既要看到自身因素,又要看到处部因素;既要看到客观条件,又要分析主观努力程度,从而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相应的调整。

四、大学生的情绪心理大学生的心理也需要释放,他们在学业、情感、经济等方面受者困扰,压力也可能失衡,例如马家爵就是典型例子,我们应正确释放自己的压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解决压力的正确途径,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免要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想开些,不要钻牛角尖,为了一些不值得的事情,生闷气,抽闷烟,甚至喝闷酒,这都是不应该的。现在的大学已经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了,太平凡了,但是同时,由于现在的大学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好的环境,我们要适应他们,就要自己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他,这是一个过程。总之,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要学会,自己乐,同时要做一粒快乐的分子,去调动你周围的积极因素,使你总可以在一种积极的环境中,去最大限度的发挥你自已的潜力。

五、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我们时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看到目前大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2

人一生中,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会遭遇一系列新的问题,都会遇到一些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新矛盾。人类成长智慧启示我们:成长中的矛盾,正是推动我们进行新的学习、获得新的`适应能力的力量。本篇将择要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问题。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健康观、人生观,能掌握正确理解社会、文化与自我的方法,学会有效筹划自已的大学生活,尽快适应环境,接受新的挑战,以清醒的认识、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意志走上成才之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着心理健康,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滿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健康的判断;统计学标准,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自身行为标准,每个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即正常标准。

二、大学生的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有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在人的一生中,心理过程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展示出不同的特点。大学生作为特定年龄段、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社会群体,心理过程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如何根据这些特性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摆在高等院校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

自卑有两种表现:一是与他人比较,觉得在知识、能力、体貌等方面,自已都不如别人;二是面对要做的事或试图达到的止标,怀疑自己的能力。自卑者的认知特点是:低估自已,只看到别人的优点,吸看到完成任务的困难,而忽视有利条件。把自已的成功归因于机遇,把失败归因于无能。在外表和家庭条件方面夸大他人的优势,贬低自已。这样的人生往往既自卑又自尊、敏感多疑、情绪压抑、心境烦乱、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大学生一方面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忆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短处;既要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缺点短处。另一方面要悦纳自已,优点长处、缺点短处都要接受,一个人的长相、出生是无法选择的,只有悦纳自已,才是最实际明智的态度。成功与失败不能简单归因。主观努力、个人能力强、机遇好、有外界力量相助、任务容易是获得成功的有利条件;而机遇不好、任务难度大、主观不努力、能力欠缺是造成失败的因素。要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扩大“视野”,既要看到自身因素,又要看到处部因素;既要看到客观条件,又要分析主观努力程度,从而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相应的调整。

四、大学生的情绪心理大学生的心理也需要释放,他们在学业、情感、经济等方面受者困扰,压力也可能失衡,例如马家爵就是典型例子,我们应正确释放自己的压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解决压力的正确途径,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免要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想开些,不要钻牛角尖,为了一些不值得的事情,生闷气,抽闷烟,甚至喝闷酒,这都是不应该的。现在的大学已经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了,太平凡了,但是同时,由于现在的大学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好的环境,我们要适应他们,就要自己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他,这是一个过程。总之,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要学会,自己乐,同时要做一粒快乐的分子,去调动你周围的积极因素,使你总可以在一种积极的环境中,去最大限度的发挥你自已的潜力。

五、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我们时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看到目前大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浅谈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字

近年来高校不断出现因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恶性事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却面临着高于其他同龄群体的多重压力。近年来高校不断出现因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恶性事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而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应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发挥其应有作用。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积极向上,他们志向高远,胸怀博大,能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宏图伟业中,这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因心理问题走上极端的大学生呈上升趋势。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校20.33%至25.6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没有紧迫感,适应困难。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沉溺于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看武侠小说,学习成绩不佳,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考试焦虑。第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一些大学生寻求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找到交际的满足,有的甚至染上网瘾,迷恋于网络世界,自我封闭,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第三,恋爱心理困惑。情绪和情感不稳定,情绪起伏大,情感变化快,恋爱不成或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第四,抑郁心理。多呈现在特困生、学习困难与自我认知不良的学生中。第五,就业心理困惑。在择业过程中心理准备不足,急功近利,部分学生从众心理严重。第六,意志不坚定。有压力但动力不足,有信心但不能持之以恒,人生目标不明确,等等。

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大学生在学校发生问题,有许多是在其早期成长过程中就埋下了种子,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家庭的配合与参与。家庭因素是影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他们原生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和家庭经济状况等。

(一)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行为发育和健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王玉洁20xx年对郑州铁路职业学院医学院分院的165位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所做的调查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青年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影响。父母的温暖、关怀、体贴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自尊独立、有坚持性、积极情绪较多的人格特点,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羞辱、自卑、自罪、无助,办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害怕被他人拒绝,不懂什么是爱,更不知道被爱的滋味的心理。父母过分干涉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人格特点。父母惩罚严厉教养方式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助和不安全感。特别是惩罚严厉教养方式易使子女丧失自尊,产生焦虑和强迫症状。

(二)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卢勤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家庭信息问卷对成都市某大学5090名20xx级新生进行调查表明:家庭结构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人际敏感、抑郁、精神病性3个因子得分均具有显著影响。寄居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的学生与人交往时更加敏感,单亲家庭学生的抑郁程度更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更差。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障碍较严重,心情抑郁、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心理严重,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子女往往会失去与父母中的一方进行交流的的可能,相对只能获取部分关爱,与正常家庭的子女相比较,其心灵会蒙上一层阴影,很容易产生敏感、自卑心理。

(三)家庭氛围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

和谐的家庭氛围能使子女身心愉悦,心理压力减轻,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不和谐家庭中,争吵、溺爱、冷淡和家庭暴力都会给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溺爱和暴力两种家庭氛围尤为突出。

(四)家庭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但影响有一定限度。

据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经济不困难的学生。家庭经济收入越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要承受更多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大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视野有限和交往能力欠缺,一时又无力改变现状,易产生敏感、自卑、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等特点。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大学生也可能与贫困生一样出现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意见及建议。

常说心理素质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而家庭是培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遭遇挫折出现心理危机时的疗养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

(一)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自觉承担教育义务。

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中对个人素质的贡献方式比较特殊,更多是家人之间相互交流中的潜移默化、相互浸染,这种印刻在内心深处的“素质”对人的成长影响深远,家庭教育一旦出现误区,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源于家庭”。因此,家长必须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地承担起大学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

(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大学生子女能够敞开心扉。

家永远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家长需要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大学生子女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子女的诉说,让子女能真实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用关爱滋润子女心灵,使家庭真正成为大学生避风的港湾,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

(三)针对大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家庭教育。

1、更新教育观念,让大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大学教育与早期教育的目的不同,学生的学习已不再仅限于对知识的积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和创新,在于全面发展。因此,家长要提升自己对大学教育的了解,更新教育观念,而不能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要积极支持子女走出课堂,参加各种学校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为子女今后发展目标指明方向,增强其学习目的和动力,总之,家长既要关注子女专业学习,又要注重其心理健康教育。

2、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在家庭中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应鼓励学生广泛交良友益友,通过学习增强自己的魅力,提升自己,并遵循真诚、平等、尊重、理解、互助互利的人际交往原则,主动与老师同学交往,积极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去。家长应该认真去倾听子女倾诉,并给予开导,帮助子女化解生活问题,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向子女传授交往技巧。

3、针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困惑,在家庭中进行情感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创建和谐家庭,做好子女的楷模。其次,在爱情观教育上应开门见山,不应遮遮掩掩,教育子女要理性,不应感情用事;如果子女已经恋爱,家长不要冲动,要善于疏导,而不是一味责难,同时要加强性健康教育。教育子女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事业的关系,指导子女注意恋爱的心理和生理卫生,避免因性冲动而带来严重后果。再次,要加强网恋教育,提醒子女增强安全意识,不要迷恋网络,不要轻信网络信息。

4、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在家庭中进行就业教育。

家长在学生选报专业时就应该开展就业教育,提醒子女结合自身爱好和机会发展需要选择专业方向。同时,家长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降低对子女的期望值,以减轻子女压力,并在财力方面给予合理支持。另外,家长也应接受新的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并不意味着工作将不再变化,而是会随着市场需求做出调整,因此,家长不应让子女局限于工作的稳定和专业的对口,要让子女深入接触社会,最终明确自身就业方向。

(四)家长、学校双方积极主动沟通,了解身心发展状况。

家长要主动经常浏览孩子所在学校的网页或学校寄发的有关通知,及时了解孩子大学的动态,与孩子的辅导员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到学校探望孩子,在于同学和老师的聊天中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学校也要与家庭保持联系和沟通,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引导,为家庭教育发挥作用提供条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