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之读后感(汇总12篇)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之读后感(汇总12篇)

ID:8136772

时间:2023-12-29 07:54:29

上传者:影墨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评价一本书的内容和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灵感和写作的启发。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后感

借着这次学校读书会的机会,拜读了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结识了林徽因这个美好如四月的女子。总的说来,我觉得林徽因是个感性却又理性的人。

说她感性,可以从她的作品中看出,在她30多岁时写的《你是人间四月天》中不难看出她是一个情感细腻的人、从《一天》中:今天十二个钟头,是我十二个客人。第一个来了,又走了,最后夕阳拖着影子也走了!我没有时间盘问我自己的胸怀,黄昏却蹑着脚,好奇地偷着进来!我说:朋友,这次我可不对你诉说啊,每次说了,伤我一点骄傲。黄昏黯然,无言地走开。孤单的,沉默的,我投入夜的怀抱。可以看出她的忧愁,为时局而忧,为寂寞而忧,为没有高朋满座而忧,为彼时的徐志摩不在而忧,为自己的健康而忧。就是在这个寂寞的春天,病中的林徽因用她独特又寂美的文字,表达了她惆怅难言的心境。

说她理性。

16岁花样年华的林徽因与徐志摩在康桥相遇相恋,茗茶对诗,花前月下,但是知道徐志摩结婚,她就果断逃离,不留后路。在徐志摩离婚,回到北京的再次接触,和在接待泰戈尔时,他们一同出席活动,合演泰翁的诗剧《齐德拉》,一度让林徽因在徐志摩和梁思成之间徘徊,但理智的她知道自己想要过的是现世的安稳,所以在一个黄昏约见徐志摩,说明两人的关系。但说她理性呢,又不全是,在徐志摩葬身空难后,林徽因让赶往现场的梁思成带回一片飞机的残骸,挂在自己的卧室,表示纪念。似乎一点也不顾及梁思成的感受。

同时,我觉得她还是一个热心事业的人,在那个女人还是很少抛头露面的年代,她为建筑事业四处漂泊,以致肺病越来越重,一次到了已经要医生告知必须静养,而还有一次更是一病,卧床不起,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还帮梁思成的书作序,还承担起全部的校对任务。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后感

只是粗粗阅览了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便对林徽因的生平经历感到佩服。她的为人处世的哲学值得我们学习。人的青春就好像人间四月天,充满生机和美好;尤其像四月的青梅青涩中又带有甜蜜。她的美丽不似牡丹那般妖娆,也不像菊花那般恬淡,如同书中对她的描述,她就是一朵遗世的白莲,一朵早开的白莲。这朵白莲又像毛泽东笔下的梅花一样,不愿同流合污,不愿在盛夏的六月与满池荷花争艳。

他或许不是漫漫历史长河中最美丽的女子,但却在这幅画卷中留下了灿烂的一笔。她为人处世的智慧注定了她不平凡的一生。作为民国才女,在她的感情路上,肯定出现了很多的追求者。但能够走进她心房的就只有那么三个人,她的初恋——徐志摩,她的爱人——梁思成,她的情人——金岳霖。在与这三人的情感纠葛中,她理性的分析了自己的情感期望。对于初恋,在知道徐志摩是有夫之妇后,她果断的斩断了情丝。不留一丝余地、决绝的离开了伦敦这个让他们相识相恋的地方。她的骄傲不允许她去干扰别人的婚姻生活,即使徐志摩离婚后再来这寻这个昔日的恋人,想要恢复以往的恩情,她也丝毫不为之动心。既然当初选择了分离,便再没想过回头。即使和徐志摩的这段恋情始终是林徽因心中挥之不去的甜蜜,她也能理性的将其封存在心田,任由这段记忆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发酵成美酒。

对于丈夫梁思成,她心中应该是有愧疚的。她没有全心全意的去爱他,她的心中还装着别人,但梁思成还是那样全身心的投入了这段感情,毫不保留的宠爱了她一生。他们的婚姻,不知道该说是新时期的自由恋爱的结果,还是在封建传统婚姻的遗孤。双方父母早已为两人订下了婚约,两人也在双方父母的期盼下相识相恋,最后步入婚姻的殿堂。与才子徐志摩的恋情是浪漫的,是灵魂的碰撞产生的耀眼的火花。与梁思成的婚姻是恬淡的,是灵魂的交融下发出的悦耳的曲目。浪漫的初恋终究不如甜蜜的婚姻。恋爱时的.甜蜜终究会被婚后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冲淡,而平淡甜蜜的婚姻生活才是一辈子的幸福。她知道自己的生活该是什么样的,她不会让自己处在尴尬的境地。

婚后与金岳霖的交集,是又一次的灵魂碰撞。这一次在精神上产生的共鸣,在林徽因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金岳霖心中更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以至于金岳霖在此之后逐林徽因而居,并为林徽因终身不娶。与金岳霖的这段情愫,林徽因并没有像出轨的女人那般对丈夫隐瞒实情,而是主动的与丈夫坦白。她知道宠爱她的丈夫会原谅她,会理解她。她也知道。她会一如既往的陪伴着她的丈夫。她知道,她很珍惜这段婚姻,她不能割舍这个家庭。

在这本书的叙述中,我佩服林徽因的睿智。在她的人生旅途中,因为有了她的人生智慧,她的生活比同时期的其他才女更幸福。徐志摩和金岳霖都只是她生命中的过客,唯有梁思成是她停靠的港湾,是能够给与他安定平稳的幸福生活的人。她的一生都是随性而为。她的率性而为,既没有让别人受伤,也让自己活的潇洒。懂得适可而止,明白自己的灵魂所需是我们在这个世界漂泊不可或缺的智慧。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后感

“时光如水,总是无言。若你安好,便是晴天。”在书中看到这句话时,莫名觉得温暖和感动,有时候一句话胜过千万句,这句话足以温暖我的心。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作者是白落梅,她用最清澈的文字、诗意的笔法、全面详实的资料,生动地展现了林徽因的传奇一生:她是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她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于白落梅心里,她只是一名民国女子,纵有倾城之姿,到底柔软多情。她看似清醒明透,波澜不惊,又可知,其内心的山水,从来无人能懂。

她叫林徽因,出生于杭州,是许多人梦中期待的白莲。她在雨雾之都伦敦,发生过一场空前绝后的康桥之恋。她爱过三个男子,爱得清醒,也爱得平静。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深情地等待一场旧梦可以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而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改地守候一世。

都说十六岁是花季,我想林徽因是幸福的,能够在花季之龄遇上像徐志摩这样的青年才俊。他满足了一个少女对浪漫爱情所有的幻想,填补了她对诗意生活的所有渴望。在伦敦这个雨雾之都,林徽因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陪她共有一帘幽梦的男子。尽管这个男子已婚,并且是两岁孩子的父亲,尽管他们未必可以不管世俗约束义无反顾地在一起。纵使现实有诸多无奈,但爱情一旦来临,又怎顾得上那么多?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少女,一个是风度翩翩的青年,他们有着相同的情怀,诗意的梦想。

林徽因初遇梁思成是在十四岁的那一年。我想梁思成应该是对林徽因一见钟情的,那时候梁思成已经十七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少年郎。在他身边肯定缺不了美丽大方的俏佳人,可是像林徽因这样清新动人的江南女孩,应当是绝无仅有了。初见时,他只觉徽因似一朵出水芙蓉,清新淡雅,飘逸绝尘。而林徽因初见梁思成这位俊朗文雅的少年又有怎样的感触?无人知晓。直到后来,我们才知道,林徽因初见梁思成一定没有怦然心动之感。或许有的只是一个少女见一个少年的喜悦心情,有些许腼腆,些许快乐。而梁思成这一见,就再也没能忘记林徽因,只是他们之间注定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历程才能并肩走在一起。原本是两个一同行走的人,其间一个人在路途上探看了别的风景,而另一个人一直在原地等待。

写到林徽因和徐志摩的康桥绝恋,和梁思成的携手一生,总忘不了另一个男子,那个深情守护她一生的男子——金岳霖。仿佛这个男子对林徽因从来都只有付出不求任何的回报,他的执著与缄默让我想起时忍不住要落泪。就是这样一位学界泰斗,为了一个爱慕的女子,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生。他爱得理智,爱得沉稳,也爱得深刻。他不动声色的爱像是一个奇迹,令所有的看客为之涕零。

十分佩服金岳霖,痴爱一生,他对林徽因的爱,真的做到了一生不变,在她惆怅的时候,会理性地退出,又甘心为她终身不娶,就连她死后亦守着魂魄,不敢有丝毫的辜负。对她,总是如若初见,默默付出。

都说徐志摩和梁思成深爱着林徽因,可我觉得真正深爱的是这位默默付出的人。徐志摩在康桥诀别后,就与陆小曼在一起,在他的生命中还有许多女子;那个对林徽因宠爱了一生的梁思成也在林徽因走后与他的学生林洙在一起。唯有金岳霖为了她孤独终老,这份深爱让我动容。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只一眼,我便不由自主地爱上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爱上了莺歌燕舞的人间,爱上了姹紫嫣红的春天,也爱上山温水软的江南。许多人认定她是梦中期待的白莲。无论岁月如何转变,她永远活在人间四月,有着不会老去的容颜。

“林徽因是温和的。她没有张爱玲的凌厉,也没有陆小曼的决绝,亦没有三毛的放逐。她活得乐观而执著,坚定又清脆,她不曾给别人带来粗砺的伤害,也不曾被他人所伤。她是那样的柔婉又坚忍,诗意又真实。”书中是这样介绍林徽因的。确实,这就是她,一个完完全全、真真实实的她。我想她不仅是温和的,她也有理性、坚毅的一面的,能够周旋在三个男子中,也能毫不犹豫地转身就走;她是善良的,为了不伤害无辜的张幼仪,她毅然离开了;她是聪慧的,年幼时便手捧一册册线装书,读着书卷里的词句;她也是可怜的,她的童年没有快乐,只有痛苦与无奈。

这样一位倾城女子,让我明白了很多。她如白莲一般,始终安然宁静。我也应该如她一样远离世俗喧嚣,做个宁静的人。不该动不动就对别离的事红了眼眶,哑了声音;不该像世人一样追名逐利;不该整天心浮气躁的,应该安静自己的心,平静地对待一切。

“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和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有时候我们要懂得享受寂寞,林徽因亦是享受过寂寞。因为她内心的山水,从来无人能懂,便无人可诉说。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也就是说我们尽管相约同行也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而此时就算有离别,我们也不能太过伤心。因为“这个雨季会在何时停歇,无从知晓。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他们能够安好便可。至于以后能否再相遇,那要看缘分。也就是说我们要平静的对待很多事情。像陶渊明那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的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只要我们消除执念,便可寂静安然。这也是我暑假里练书法的原因。它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让人静下心来。我就可以在分呈世相中不会迷失荒径,可以端坐磐石上,醉倒落花前。

白落梅说林徽因是一个可以令春风失色、百花换颜的女子。只有她可以在滔滔不尽的尘世里淡定自若,可以令徐志摩为她写下最美的诗章,令梁思成和金岳霖两位才华横溢的男子相安无事地甘于为她守护一生。读林徽因的文字,永远没有疼痛之感,永远那般清新美好。这也是我喜欢她的文字的原因。尤其是《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好似她如莲的一生,纯净,柔美,优雅。

《你若安好

本来是怀着对林徽因的欣赏和仰慕找来这本书看的,一上来就是华丽空洞的词藻堆砌也就忍了,以为作者只是一开始矫情一下后面会有实质内容的。但是很可惜,这本书一直就充斥着这个调调,而且空洞无物,于是忍着看到1/3处弃了。

这本书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不应该加上“林徽因传”的副标题,很明显作者自己也底气不足。若要为人物作传,就应该以详实的资料和考据为支撑,而不是一口一个“我以为”“我觉得”我相信“,作者你又不是当事人,yy个啥呢?如果没有这个副标题,这也许还能勉强作为一本消遣用的无聊读物来翻一下。但是既然加上了人物传记的噱头,就请以认真用心的态度去全面地了解林徽因和与她有重要关联的人物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斟酌一下她真正的人格魅力在何处以及如何展现她事业上的追求,而不是满篇作者意淫的爱情和一个虚幻的江南女子。

写作确实很容易带入作者本人的一些主观情绪和感想,但并不代表就可以为所欲为。用客观的笔触来呈现一个真实的林徽因和她周围的人们是作者的责任,而不是这样浮躁地去消费已经逝去的名人。记得前面看下来最好笑的是作者信誓旦旦地写到类似“梁思成一定也没有徐志摩有才华”这样可笑的'话。徐志摩是文学,梁思成是建筑,两者在不同的领域都各有造诣好吗!而且要说到个人的事业,可能梁思成作出的贡献更大,特别是和林徽因一起在古建筑保护和修复的领域,这是他们身上更闪闪发光和令人尊敬的地方。

听说作者自此之后又陆续为张爱玲和纳兰容若等“作传”,只想说作者别再误导一些无知玛丽苏读者了也别再消费别的著名文青了。写作是一种要有使命感的东西。当然也不排除无良书商的撺掇,毕竟这是一个崇尚消费为上而忽略真正价值的时代。

只希望作者和无良书商都能回炉重造,别再伤害“人类进步的阶梯”了。真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能出书的。

《你若安好

几场梅雨,几卷荷风,江南已是烟雨迷离,纯净的青苔在江南幽深潮湿的庭院自由生长。思念如同密密斜织、前期时间徐徐缓缓的冬雪,像是永远不愿歇下,不免令人心恼。其实,恼人的不是这雪,而是情怀,恼它多情,恼它幽怨,恼它绵绵无期的模样,恼自己无此缱绻。

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思念,青石小巷转角处,一柄久违的油纸伞遮住多少低过矮檐的光阴,却遮不住佳人昔日的面容。

一本《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将这位民国佳人的过往浓缩凝结在册子之中,慵懒清新的风格,一如林徽因的性子,一页页翻过,像是将那个时代的美丽风景走了一遭。

林徽因的一生堪称传奇。她一生爱过三个男子,但都爱得清醒,爱得纯净。这个女子似乎一直都很清醒自己内心所属,故而,为了那一份平淡如水的生活,她毅然抽身离开了那段空前绝后的康桥之恋,只余那忧伤的诗人在康桥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独自泛舟,徜徉在那样孤独失落的情怀之中,“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自伦敦回到这打小依偎的故乡——杭州,林徽因又与梁启超的小儿子,梁思成相逢。人说,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这不免带了些迷信,但这世上有些人,注定要与你邂逅、相知、相守。也许,林徽因正是因为倾心于那份平静,才会选择与梁思成携手。

这通晓世事的女子啊!她必是参破了这一点,懂得这世上不是只有烈酒才能醉人,有时一杯清茶亦可品味人间百态,一份简约比奢华更能雄系一生,相知相守的平静生活抵过一世的美好的承诺。

人生在世,需要一种境界叫自我安定,需要一种素养叫宠辱不惊,需要一种本领叫冷静自若。笑看云卷云舒,静观潮起潮落。心灵的安定抵过一时,一世的繁华,胜过一朝一暮的热烈。林徽因这样一个清泉一样的幽静女子,能与徐志摩那种火一样的男子纠缠多久,水、火,注定不能同燃共生啊!既如此,不如早些抽身罢。于你、于我,都是好的。

生命中的阵痛和生活中的砂砾,直至今日如珍珠般温润,林徽因终于成了一个深谙世事,幽然如莲的女子。

回首凝望,世人皆行色匆匆,面目僵硬,那纯净悠然的白莲,只能在江南过往的宁静中生长,却无法扎根于现世的繁华罢!

天色昏昧,茉莉在黄昏浮动着神秘暗香,流年分明无恙,青梅煎好的茶水,依旧是当年的味道。只是我们等候的人,再不会来。

我望见,那一袭素衣的女子,在烟雨迷离,雏燕呢喃中,渐行渐远……。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后感

自古才子佳人多多情,徐志摩也好,梁思成也罢;抑或林徽因、陆小曼,哪个不才情横溢,哪个不多情?徐志摩为了林徽因,丢下了结发妻子张幼仪;陆小曼为了徐志摩,离开了丈夫王庚;林徽因虽与梁思成喜结良缘,但心里还装着徐志摩以及金岳霖。因为他们的多情,才有了“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也才有了“记忆的梗上,谁不有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无名的展开”“这跳动的心怎样安插,田里一窄条路,八月里这忧愁?”“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但他们的多情,于我这个情感不丰富的平凡人,显得很遥远,如隔云端。也为此而庆幸,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先生汪。

她们的情感是我不认同的,就如我永远也成不了诗人、文人一样(也许正是因为我缺少这样的情感的原因),但我被她们的才情深深的折服,她们让我敬佩。就如林徽因,20岁担任印度诗人哲泰戈尔的翻译;25岁设计出了东北大学的校徽图案;35岁为云南大学设计女生宿舍;45岁与清华大学设计团队设计国徽,并于46岁时通过由他们设计团队设计的国徽图案……诗歌、散文、小说等也伴着她一生。这样的才情,世间能有几个女子有之。

爱情,婚姻于我,不允许它有瑕疵、有杂质。也庆幸和自豪,我有着这样的爱情和婚姻。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后感

在两周前,我受推荐读了《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每天阅读大概二十页,家长非常支持我的阅读,而我,也非常喜欢阅读,阅读是我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

对于这本书,谈不上喜欢,但也不能说毫无意义,不痛不痒就是了。与副标题“林徽因传”大为不符,若是带着以了解林徽因生平的目的来阅读这本书,恐怕就大失所望了。整本书真正描写林徽因往事的并不多,只是简单描写了林徽因与三个男子之间情缘。阅读时常会感到很累,通篇拖沓啰嗦重复的议论让人忍不住不断掠过。不断重复不断拖沓的抒情散文竟然凑够了一本书的厚度,简直让人称奇。也许算是一本言情小说?不管怎样打着林徽因传记的标题还是不免让人有被欺骗的感觉,且并不大适合广大中学生阅读,只能说其中不乏清丽优美的语句,值得积累及运用。

在与林徽因有过感情纠葛的三个男人中,我最倾向于金岳霖。世上最难莫过“永远”二字,徐志摩同时还有陆小曼,梁思成也在妻子过世后再娶一位,只有金岳霖是扎扎实实一生只爱着守护着林徽因一人,可惜终究,还是被辜负的。

读完此书,我最大收获在写作上。应做到全文围绕标题写,写作时应时刻小心“空洞”二字,没有具体内容空有抒情议论的文章最终只会被评价为风花雪月无病呻吟,没有真情实感,无法打动人心。

我认为读课外书大有所益,关于阅读我的期望在希望能得到一些真正好书的推荐,不希望将时间浪费在一些无意义的书上。自己阅读的不足在于还不够精读,对于一些自己不太喜欢的文章通常一掠而过,应学会接受不同类型的书,全面的丰富自己的阅读。

不论是好是坏都不会拒绝自己读过的任何一本书,是正是反都会有收获。人生亦是如此,经历的任何事都会有值得总结或反思的地方,珍惜每一次,让它们成为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后感

南国的烟雨,铸就了她无与伦比的诗情,面对生活的坦然、平静、如一朵白莲清绝遗世。她——就是林徽因,是爱、是暖、是希望、她是人间的四月天,她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记挂了一生。

林徽因生于杭州,一座被誉为天堂的千年古城,有无数文人为西湖题词,沉醉与杭州独有的清韵,独有的诗情。

她与徐志摩相恋,或许是她人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刻,伦敦,康桥,泛舟康桥,他们彼此都沉浸在诗意的美好,多年后,徐志摩写下了《再别康桥》,语句中透出对往昔的追忆,一去不返的时光,历经多年,早已是物是人非。

这本书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林徽因的生平,或许每个人对林徽因,总有不可言传的倾慕,她作为那个时代独有的才女,在诗坛上显现出柔情似水,而她亦是建筑学家,为国家做出了众多贡献。文学是调配凡尘烟火的工具,而并非她的生活,她有着属于自己的追求,她曾经到各地游历,对古建筑的华美、威仪,有着独特的喜爱,以此为终身的事业,默默为之付出。

她的一生让三个人为她动情,一个是徐志摩他,她的心中一直有这个充满诗意、文采斐然的人,他们之间存在都不愿面对的现实。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康桥之恋,则是他们的内心尘封已久的珍宝,有时甚至依靠回忆曾经,来典当岁月。而梁启超的大公子梁思成,虽在文采上不及徐志摩,却在建筑方面与林徽因有共同的理想,志同道合,他将林徽因呵护一生。另一人则是学界泰斗金岳霖,他为林徽因终身未娶,每当林徽因、梁思成搬到哪里,他便搬到哪里,悉心陪伴,他与林徽因、梁思成终生为友。当林徽因过世后,有一年,他将朋友召集起来,默默的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众人望着这位终身未娶的老者,默默流泪、叹息。

如果仅读她的诗,便以为她所拥有的只有轻灵与典雅,充满诗情、与明月为伴、雨与花茶为邻,在清风诗书中度过一生,但她有着渴望凡尘烟火的内心,想与世俗为伴,渴望红尘中的幸福,她愿为一生所热爱的事业献身,在徐志摩死后,她没有了挂念,一心为事业,但当夜阑人静,明月入户,又有谁知他的内心所想。

当那种风起云涌的年代到来,它携一身病骨各地观察古建筑,她本应享受安稳,却爱上漂泊,爱上旅程中的风暴,爱上旅途中得失消亡。

她亦有那份坚持,为了事业,她他带病参与国徽的设计,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拯救了传统景泰蓝工艺,从众多的学术专家中脱颖而出,她是战火纷飞年代最清纯动人的白莲,内心却有坚强信念,她本身好像就是一个谜,神秘而深刻,她以最优雅动人的姿态行走在红尘陌上,让世人仰望,却又不敢轻易追随,她永远是明净如水,好像不属于尘世的烟火,却又生于尘世,在人间四月,在清风小径中徘徊,在燕语呢喃中度过花开花落,而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它都有不会老去的美丽容颜。

不知她的一生是否有过孤独,当徐志摩乘飞机赶去听她的讲座时飞机失事,徐志摩走了,她曾经深深爱过、信赖过的人,许下山盟海誓的人,却首先背弃了誓言,与心中的`康桥永远别离。当她静静休养时,是否时常怀念起那个儒雅的诗人,虽离去却让人追忆。林徽因从不会让自己一蹶不振,她是将自己的苦痛埋藏在心里,她他曾爱过三个人,却又将每一份处理得恰到好处。当初,虽不得已离开徐志摩,也是她心中认为的最好的选择,一意孤行的结果,她不敢也不想去设想。只在心里为他留出位置,仅此而已。

纵观她的一生,都以一种清绝的姿态傲立于世,将苦痛埋藏于心中,不轻易透出,所见到的只是她他所写的清新的诗词。每次见到都感觉仿佛是一朵一尘不染的白莲,经岁月的洗礼,洗净铅华,清绝明净,生于烟雨迷离的千年古城,在细细的光阴中走过青石小巷,在西湖旁静听燕语呢喃。不过每个人都无法体会她的内心所想,她要的不是诗酒年华的朦胧,应该是她所坚持用生命付出的事业,在建筑学上的造诣,她完美地用她斐然才情书写她的人生。

这本书用清新秀丽的文字,描绘了一代才女林徽因的生平,语言平静华美,用虚幻而实在的意境,写出了林徽因那份无与伦比的诗情,让每一人都为她陶醉,为她的坚持、执着所折服,而她却始终如一,不改如初时的美好,用她独有的诗情,去品味凡尘烟火,抒写清新的人间四月天。

细雨打湿落花,走过一个又一个人间四月,那份独有的诗情在流年的光阴中不断传响,在月圆月缺中度过万水千山。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后感

花开有声,因为倾听;草长有声,用心良苦;水滴有声,倾听有径。为了倾听她的心跳,我付出了一滴眼泪。

——题记。

我是西湖里的一朵白莲。

每天都有无数人慕名而来,为一位女子,那个如我一般的女子——林徽因。

他们说,她很美,闲淡如莲。

他们说,她是一个高贵灵秀的女子,一生能得三个优秀男子的倾心呵护。

他们说,她是一个不甘平凡的女子,走南闯北留下多少风韵诗篇。

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大娰嗣徽因,则百斯男。”这是她的名字,诗一样的名字,诗一样的人,在康桥画上最为柔情的一笔。正处花季的`她遇上年仅24岁的徐志摩,这个多情才子对她的诱惑是难以言喻的。尽管徐志摩已有家室,但他们还是爱得义无反顾。都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可还是信誓旦旦地承诺永远。也许,他们正是那种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人。尽管后来的她不辞而别,尽管徐志摩签了离婚协议书,也未能换回他们之间亦深亦浅的爱意。我依然相信康桥时光定是他们一生中最为怀念的一段时光。因为爱,他们相逢;又因为爱,他们分别。林徽因从不会因为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步伐。离开,就昂首阔步地向前,绝不回头。

她是一个敢爱,决绝的女子。

“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这是她对梁思成的回复,更是一份承诺。这个选择注定了她平淡简单却永远不会孤绝和贫瘠的一生。也许这一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却一定是最清宁安稳的。许多人说,她活得太清白了,清白得就像那轮悬挂在中天的明月,让人不敢亦不忍亲近,生怕她的洁净会照见自己的污浊。那么多的女子为了爱情将自己伤得千疮百孔,支离破碎,唯独林徽因没有那些悲绝的回忆。

她是一个清绝,真实的女子。

呵,有人说,金岳霖的住处始终是挨着林徽因的。一代学界泰斗终身不娶,也只为守着一人,那美丽如蝶的女子。我始终觉得,尽管林徽因以她绝代姿容,旷世才情,冰洁风雅让三个最优秀的男子深爱了一辈子,却唯独只有金岳霖一人,将这份爱贯彻到底。徐志摩倾慕干净清澈如精灵一般的林徽因,却也爱上了妩媚妖娆如玫瑰的陆小曼;梁思成虽倾心照顾了她一辈子,却也在她死后,娶了他的学生林洙;只有金岳霖敬她爱她,直至生命结束。如果我不知道林徽因是个怎样的人,那么通过金岳霖默默守候的一生,我也会明白,她有多么值得怜惜。

她是一个温情,坚强的女子。

我好像懂了,又似永远懂不了,那个谜一样的女子——林徽因。

这样的女子真的太过聪颖,她懂得如何让自己洋溢着迷人的魅力,不经意间,无意地看着花开花落,却成了他人眼中永不凋零的花。她永远不会让自己陷入苦恼,任何时候,她都可以让自己优雅地行走,着一袭素色白裙,走在人间四月天,等待一树又一树的花开。春天早已远去,她却还在,如池中白莲,烈日下,依旧美得自然。

《你若安好

曾经以为人物传记只是僵硬死板地描述人物的事迹,枯燥而又乏味。但当我触摸这本名为《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书籍时,我不禁被其深深地震撼了,一本人物传记竟然可以写得如此如诗意般的唯美。拿起这本曾经中途摈弃的书,在午后的阳光下重新品读,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事。

读书,是不能带有任何功利情感的,你可以把它当作是一种消遣,特别是读这本唯美的书。读完之后,并未感觉有多么大的触动,但心灵却仿佛被洗涤了一般,暖暖的却又含有诗一般的韵味。有的人说这本书只不过词藻华丽,语言优美,根本没有什么内涵。我只想说,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至少在我看来,它是一本能够使我远离喧嚣尘世的书籍。正如书中所言:“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就像爱上一个人,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只是爱了。”喜欢上这本书,或许也没有什么理由,只是一种感觉,只是喜欢。

林徽因是不幸的,因为她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双亲,她的父母只不过是当时时代的一种“婚姻”,没有相濡以沫的经历,也没有举案齐眉的爱情,她从小便在痛苦的童年中慢慢成长,成熟,所以她才会拥有那么细腻的心:同时她又是幸运的,才貌双全的她一直是世上最璀璨的明珠,令三个优秀的男子一生都对她难以忘怀。她尝尽了人情事味,亦懂得了这其间不可言说的无奈。她是个美丽如蝶的女子,面对感情有过彷徨惆怅,只是终究还是做到了收放自如。她以一种清雅端然的十八姿态漫步在云间,让世人仰望了一生,怀想了一生,也追寻了一生。

51年的岁月,对于我们来说,可能过于短暂。但对于林徽因来说,51年刚刚好,因为她在51年的时间里做了自己该做的,经历了自己应经历的,在这个尘世间留下了一朵淡雅的白莲。虽没有激烈的大起大落,亦没有大悲大喜,但她的人生确实如此的温暖,美好而又清澈。

她在莲开的季节降生于杭州,与六月的白莲定下了一生的约定,在人生的岁月中留下了四月的人间,又于人间的四月天带走了一份最纯粹的美好。最后,愿以一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与君在这诗意中追寻那朵白莲。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后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书,或讲述着与自己相似的经历,抑或是代表着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我心中的那本书,便是这本。阅着这本书,就似嗅着夏初荷花开时的味道,清丽脱俗;书中文字,优美似荷塘中泛起的涟漪,在我心中圈圈扩散。书中的那位女子——林徽因,就是那朵梦中初夏的白莲。

林徽因,生于杭州,是民国才女兼四大美女之一。她性情温和,清净,永如她身着的那一身素色衣裳般素净。林徽因没有张爱玲的锐利,没有陆小曼的洒脱,亦没有三毛的放逐。她没有什么犀利的言辞,没有任何的不满牢骚,所以从不会伤害他人,自己也因这份安静不曾被他人所伤。多少女子也曾拥有这份令人心动的平静,却在久浸凡尘后变成胭脂俗粉。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远离车马喧嚣呢?真正的平静,是在自己的心中修篱种菊——林徽因便作到了。

就因她的才华,她的性情,她的美,三位男子无法抗拒地驻足在了这朵白莲盛开的池塘边。徐志摩为她写诗,为她徜徉在康桥,等待着那段逝去的康桥之恋;金岳霖等了一世,盼了一生,也终生不娶,最终依旧只能遥远的望着。谁让他迷上的是这样一位淡然却又决然的女子呢?林徽因最终选择了梁思成,向他许下诺言:用自己的一辈子去回答是否爱他。她选择梁思成后便再也没有起过动荡,她与梁思成白头偕老,走过千山万水。

有时候,不是只有烈酒才能醉人,不是只有热恋才会刻骨。林徽因的这份淡然,或许才真正能历久弥香。

这位女子或已化身为雁,寻觅她的江南水巢。但她的容颜,永不老去地活在了人间四月天。她飞过的地方,有一朵一朵的花开;她呢喃的梁间,有她弥留的余温。有人说,林徽因是温柔的;有人说,林徽因是高洁的。我说,林徽因是清醒的。她活的清醒,爱的清醒,从不迷失于人生道路中的泥潭。她是我心中的那本书,那杯淡茶,那朵永不凋谢的白莲。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后感

没看过林徽因的文字,只读过她一首诗《你是人间四月天》,写的很美。这世界上有才华出众,美貌出众,家世出众,学历出众的人,林徽因算一个。虽然相传民国那些才女们一个看不起一个,但是林徽因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想写的,是金岳霖,这个等了林徽因一辈子的男人。他们是邻居,是因为无论林徽因和梁思成到哪里,金岳霖都会跟着他们到哪里,就这样默默守护了一辈子。林徽因也曾爱过他的,当年林徽因去香山养病,曾对梁思成说,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而另一个人,就是金岳霖。梁思成跟林徽因说,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也会祝你们幸福的。可彼时的林徽因,有美满的家庭,辉煌的'事业,即使心里喜欢金岳霖,也不会放弃已有的一切,再去追求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所以金岳霖自动退出,还是像往常一样,同他们两人做朋友,默默陪在林徽因身边。最让我难过的是,林徽因死后,金岳霖是治丧委员会的一员,他当时该忍着多大的悲痛,去送别这个他爱了一生,却从未得到过的女子。在林徽因死后的某一天,金岳霖把一些朋友聚到了一起,饭吃到一半,金岳霖站起来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写到这里已经泪目,作为丈夫的梁思成,在林徽因死后娶了自己的学生,而金岳霖,却还在给她过生辰。而且直到晚年,金岳霖都跟林徽因的孩子们在一起,孩子们也都亲切的称呼他为金爸。这份深沉克制的爱,无论何时都让人为之动容。

另一个和林徽因割舍不断的男人,就是徐志摩,提起徐志摩,都知道是大才子,上学时就学他的“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但对于感情来说,在我看来他就是一个渣男。嫌弃自己的原配妻子,甚至为了和林徽因在一起,不惜和原配妻子离婚,如果不嫁给徐志摩,以张幼仪的能力和家世,一定会嫁给一个爱她的人,一生平安富足。徐志摩是参加林徽因的演讲会,飞机失事而离世,这份孽缘也因为他的离去而结束。虽然后来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但是在他的生命里,林徽因是他一生的白月光。徐志摩死后,林徽因委托梁思成在失事现场带回了一小块飞机残骸,一直挂在她卧室的墙壁上,以此纪念。这一段感情,我觉得用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却有恃无恐来形容最是贴切了。

而林徽因嫁给梁思成,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结婚之前,梁思成曾经问过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会是我。林徽因沉默了一会儿说,答案很长,我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回答你。林、粱两家是世交,门当户对,两个人的婚姻也是琴瑟和鸣,伉俪情深。梁思成和林徽因不仅是夫妻,也是工作上的伙伴。受林徽因的影响,梁思成也修了建筑学,两个人一起走过了祖国的各个地方,研究各类建筑,相互陪伴相互扶持。林徽因用一辈子回答了梁思成的问题,而梁思成也用一辈子宠爱支持着林徽因,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爱情吧。

从前种种都已成过往,那些爱恨,那些遗憾,也都已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留存下来的,是那些优美的诗词和建筑作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