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八年级语文教案反思通用

2023年八年级语文教案反思通用

ID:814318

时间:2023-07-04 07:56:51

上传者:曹czj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年八年级语文教案反思通用篇一

——《观潮》教学片断及反思

作者:安陆市实验小学 李翠花

[情景说明]

《观潮》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文质兼优,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的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然而要让远离大海的小学生体会大潮的壮观,却有较大难度,不少教师教学本文按课文层次逐段读讲,效果不佳;有的教师一味以学生喜爱的段落、语句为主,又显得凌乱。鉴于这些,我根据教材特点、重点,汲取上述两种方法的长处,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先直扑重点段3、4自然段,在指导3、4自然段进按作者的观察顺序,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过程]

片断一

(音频播放潮水声,无画面。)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

生:水声。很大很大的水声。

生: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地球上的海水会发生定时涨落现象,这就叫作“潮”。

生:这个“观”就是“看”的意思。

师:老师带你们到钱塘江去观潮吧。

(视频出示第一段的那句话:“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指名读。)

师:“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天下奇观的“观”意思是“景象”,“观潮”的“观”意思是“看”。

师:很好,那么“天下奇观”是什么意思?

生:世界上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师:那么,看到“观潮”这个题目,你想了解哪些信息?

生:我想知道作者“观潮”的过程。

师:请说得详细些。

生:就是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情况。

生2:我想知道:“潮”的样子、声音。

生3:我想知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天下奇观”吧。(观看多媒体课件。)

师:看了画面,听了声音,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

[教学反思]

一阵山崩地裂的潮水声,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锁定,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入课题:“观潮”。“观潮”与“天下奇观”中“观”字的理解,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固有魅力——对语言文字的探究。接着由学生对课题的质疑引入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从而直扑重点段3、4自然段。我想,学生对“观”字的理解,对也好,不对也好,这是他们自己动脑筋思考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培养、训练他们能思考,善于思考,并逐步训练他们自己能提出问题,再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才算学会了怎样读书。

片断二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段落讲“潮来时”的景象?

生:课文第三、四段写潮来时的景象。

(学生自读课文)

生:我知道了这段课文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很大,像“山崩地裂”;还写了潮水的样子很壮观。(板书:声音、形态)

生:我知道了来观潮的人很多,很热闹。

生:我发现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潮水的。

师:你们真聪明,读书真仔细,首先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表示从远到近的词语来。

生:远处、向我们移来、再近些。

生: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

师:好极了,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先自已把潮的声音、形态,人们的表现做上不同的记号,组内议一议你们的体会,再互读互听,把你们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先请小组齐读。)

师:读得这么好,看得出,你们一定有自己的体会,能说说吗?

生:我的体会是潮的声音很大!

师:哪些词是表现潮的声音挺大的?

生:“隆隆”、“闷雷滚动”。

生:刚才他们把“隆隆”、“闷雷滚动”读得很重,就突出了潮的声音很大。(板书:闷雷滚动)

生:还有后来,“响声越来越大”读得也很生动。

生:他们读“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山崩地裂”一字一顿,“颤动”读得慢而有力,让我就好像听到了那声音一样。(板书:山崩地裂)

师:山崩地裂什么意思?

生:山倒塌了,地裂开了。

生:那声音是挺大挺大的,大得很吓人的。

师:体会得不错,谁能把这些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

师:大家对潮的声音体会得不错,那么对大潮的形态体会又怎样呢?

生:一开始是一条白线,后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形成白色城墙、最后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板书: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色城墙、千万匹白色战马。)

师:那么,你们认为哪些词用得非常好?或对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生:我觉得白线用得好,说的是潮离我很远,好像一条线。

生:白色城墙也用得好,潮近了,看出高度来了!

生:“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就更具体了,浪很高,还写出了它的动态美。

生:“横贯江面”好像是整个江面都铺满了,但我说不清楚。

生:第一幅图。

师:那第二幅图应该填什么词?

生:横卧。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图2中,江面很平静,就像躺着睡觉似的,所以我填“横卧”;而图1中潮水是动的,我觉得应该填“横贯”。

师:你体会得真好。还有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潮水的声音真有那么大吗?

生:我发现潮水向前涌和战马向前奔跑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江水也是后浪推前浪,不断地流去。

生;我觉得战马跑得很快,潮水向前涌得也很快,都很有气势。

生:我听到战马奔跑时的声音和潮水奔腾的声音都是滚滚而来,震动大地的。

生:……

生:一开始是人声鼎沸、再是踮着脚尖往东望去、后来是沸腾。

师:你找的词很准,鼎沸是什么意思?

生:大鼎里的水煮开了。

师:那人声鼎沸呢?

生:形容很多人都在说话,各人说各人的,而且声音很大。

师:这是怎么回事?

生:人们听到“闷雷滚动”的声音,知道大潮就要来了。想早点看到大潮,所以踮着脚尖往东望。

生:人们从早上一直等到午后一点左右,终于等到了大潮,心情很激动。

师:你还联系到前面的课文了,很好,那么,当时人们会说些什么?

生:大潮就要来了!

生:哇!终于等到了!

师:我们全班同学来学学观众的样子吧!

生:……(学人声鼎沸状。)

师:还有什么地方写人们的表现?

生:“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请说说你的体会。

生:人们听到潮的声音有一会儿了,但还没看到大潮的样子,这时人们看见了远处的白线,知道大潮就要来了,再次激动起来。

生:我认为读这句的时候,“又”字要读得重点,体现人们的第二次激动。

师:体会得真好,后来还有人们的表现?

生:没有。

生:有的人可能惊呆了!

生:胆小一点的可能吓得闭上眼睛。

生:还有的可能因为声音太大了,捂起了耳朵。

生:……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那么我们来当作者笔下的观众,一起来观潮,把他们的神态再现出来,好不好。(播放潮来课件:潮的声音响起,学生大声地欢呼,并踮着脚尖望;后来响声越来越大,看到一条白线,学生再次欢呼;大潮的高潮部分,学生有的目不转睛地望着,有的闭上眼睛,有的把身边的人紧紧抱住……)

师:大家表演得真好,老师也想当观众,这样吧,请同学们读课文中“潮”的部分,老师读人们的表现部分,你们读好了,老师就能体会人们的心情了。

(师生对读)

……

附:本片断板书:

声音 形态

远: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潮来时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近:山崩地裂 千万匹白色战马

[教学反思]

[专家点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这个片断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综观阅读教学,有的老师喜欢逐段读讲,这样显得很有条理;有的老师喜欢直扑重点,以“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来以学定教,这样更容易彰显学生个性。这位老师的优点在于他没有拘泥于一种单一的形式,能够汲取各种教法的长处来服务于自己的教学。首先用cai音频引入课题,激情入景,引导学生质疑,再通过观看cai课件直扑重点段3、4自然段。采用了第二种方法。

接着,老师采用第一种方法,通过分组合作体会、朗读训练,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美,钱塘江的涌潮的雄壮美,以及观潮人们的心情:潮的声音由大到更大,潮的形态由模糊到清晰,人们的心情由激动到更激动,并巧妙地把“人们”与“涌潮”的声音、形态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带领学生从三条线路上探幽览胜,渐入佳境,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主动,达到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此外,教师教学中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合作、思考的读书习惯,加速了学生的内化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学生课堂上始终注意集中、反应灵敏的精神状态,又使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发展。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需要思考的地方,整堂课的教学,教师的预设、引导多了些,学生的自主发挥少了些,这样可能会影响学生主体性的更好发挥。但是,每种教学方式,必然会有它的利弊,人常说:“需要就是合理。”从这一点上讲,这个片断的教学是成功的。(沈爱贞)

2023年八年级语文教案反思通用篇二

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导语我做了精心的设计:生物学家法布乐关于毛毛虫的实验。大自然中,有一种奇怪的虫子,叫列队毛毛虫。顾名思义,这种毛毛虫喜欢列成队伍行走。最前面的一个负责方向,后面的只管跟从。法布乐诱使领头毛毛虫围绕一个大花盆绕圈,结果其他的毛毛虫跟着领头的毛毛虫,在花盆边沿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圈。这样,整个毛毛虫队伍就无始无终,每个毛毛虫都跟着它前面的毛毛虫爬呀爬,周而复始。直到几天后,毛毛虫被饿晕了,从花盆边沿掉了下来。这一精美的画面告诉学生毛毛虫的失误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断,盲目跟从,进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由此导入本文:人在有些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一设计确实有列于丰富学生的见识,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1、对比手法;

2、拟人手法;

3、排比手法;

4、直接抒情。

学完之后,配以巩固练习,以使学生真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与人交流的机会。在语文课堂中能够真正的为学生着想,单纯的让学生交流读文的感受,说自己想说的话。他们才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说出他们的真性情。

由于自身的原因,总觉得自己不能给学生太多,不能给学生精确的引导,在部分问题的理解上也不解的比学生高明,点拨的也不够到位。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

2023年八年级语文教案反思通用篇三

1、了解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2、体会作者以一滴水的视角去游览丽的新颖构思

3、抓住作者重点介绍丽四方街的景物特征,感受它的魅力所在。(重点)

4、体会作者化身一滴水经过丽,介绍丽的新颖构思。(难点)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西南边陲,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她的名字叫丽,因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聚的地方。作者阿来以一滴水的独特视角,带领我们去游览这座古城,更增添了一份新奇的美感。今天就让我们来赏读这篇佳作。

二、作者简介

三、关于丽

四、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1、文章标题有什么意义?

一滴水实际上是指作者自己。题目的含义是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历丽,向人们介绍丽这座古城。

2、文章标题中“经过丽”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具体体现是,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我成水车转轮慢慢升高,看到了古城”,“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我穿过一道又一道小桥”,“我经过—————经过—————经过—————经过—————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黄昏时,三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中”,“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黎明时,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边,跃入流,奔向大海。”这些语句实际上交代了作者的行踪,可见文章的内容是按作者的游踪来安排的。

3、再读课文,画出文中重点词句,搞清作者在文中介绍了丽哪些景观?作者介绍了丽的四方街。

五、课文精读

1、文章的这一滴水在形体上有什么变化?

2、这一滴水到丽经历了哪些曲折?

先是玉龙雪山顶上的形体的演变,再是奔入丽却跌入水洞中,经历漫长黑暗与等待才冒出来,后又经历水车上的眺望和玉河中的徘徊,最终来到丽,穿行于最美丽的四方街。

3、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怎样介绍四方街的?作者在文中对它进行了三处介绍。

一是第三自然段,简单介绍了四方街的历史沿革,因徐霞客扬名天下。二是第十自然段,作者化作一滴水在水车上眺望,苍劲的老柏树,重重房屋,蜿蜒老街,自然美丽。三是第十三,十四自然段具体而详细的介绍,有银器小店,玉器店,字画店,纳西人家以及黄昏时的茶楼酒吧,喧哗的夜景,等等。

4、第8段有什么作用?

5、第13段中作者为什么介绍东巴文的水字?

6、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安排时间这一线索的?

7、作者为什么让自己化作一滴水游历丽?

8、我们能否以其他身份介绍自己曾游览的地方?

第一部分(1—2):写自己是玉龙雪山的雪化成一滴水。

第二部分(3———15):具体介绍自己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的经过,重点是四方街。

七、拓展延伸

八、教学后记

2023年八年级语文教案反思通用篇四

一、“耳闻目睹”胜于“万语千言”。

《观潮》是s版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全文围绕“奇”字介绍了观潮的过程,表达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形象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面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较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通过创设情境,缩短心理距离,才能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从而积极有效地投入学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教学时怎样做到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学会作者的观察方法,感受大潮的雄壮,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呢?根据课标和对学生的分析,我在教学时采用了放录像——读中感悟悟中想象——语言描绘的方法,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老师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大声地)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让我们一起目睹大潮的雄壮气势,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吧!

(播放从网上下载下来的钱塘江大潮录像:随着由声音到影像的越来越响,越来越近,潮水越显得壮观。并出现了一线潮、回头潮、碰头潮等。)

生看钱塘江大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师:能用一句简洁的话表达你此时的感受吗?

海鑫:钱塘江大潮真雄伟啊!

晨裕:钱塘江大潮的景象真壮观啊!

刘涛: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啊!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读完汇报)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下面我们来分组赛读。

(学生在小组里练习朗读,然后各自挑战其他小组,比赛朗读)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学生全体举手)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汶岳: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兴奋地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学生齐读)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在学完课文后,我第三次以大潮影像为背景,布置研究体验性作业:

以电台记者的身份,以课本为蓝本,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写一段解说词,练习观潮“现场直播”。

此时,通过直观的影像和对课文文字的理解,学生已经对大潮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此时学生显得“胸有成竹”。每个学生都爱说话,效果不错。

二、《观潮》一课的教学反思:

一、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 “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2023年八年级语文教案反思通用篇五

尽管我每次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教知识,学生记知识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有时一堂课下来,满堂灌,原定的教学目标很难完全实现,教学目标无从谈起。

对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语文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阅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缺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抑制情绪。现用的语文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语文和学习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但我教学过程当中仍然难弃传统的思维和方式,乃至全搬教材,因此学生感到课堂空洞、乏味,久而久之产生了对语文学习的抑制情绪,影响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对策:紧扣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特色,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语文,对学生终生有用的语文;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我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我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地理成绩的提高。

对策: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要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加做。

2023年八年级语文教案反思通用篇六

学生前面已学习了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对学好本课时内容有一定的帮助。八年级学生有一定逻辑推理能力、代数式的运算的能力,但数与式的差别也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乘除法运算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在分式的乘除法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分数的乘除法的运算方法,提示学生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要求他们用语言描述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学生反应较好,能基本上完整地讲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在观察、类比、猜想、尝试当一系列思想活动中发现法则、理解法则、应用法则,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代数表达能力、运算能力和有理的思考问题能力。这堂课是以学生探究为主的一堂新授课。

一、教材处理分式乘除法类比分数乘除法,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教法学法对于这堂课,我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学、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自学检测明确了法则,达到了预计的目标,分层训练完全超出了我的预计,效果非常好。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易错点都找得挺准。整个教学过程从多角度对分式的乘除法进行了训练,避免了教师一种讲法部分学生不理解的尴尬,既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三、不足之处

1、对基础差的学生关注不够,他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会很多,可是由于在课堂上需要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另外在课堂上时间也是一个原因,如果是人数比较少的班级授课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2、对于错误的处理方法需要完善,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分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合作获得双赢。

2023年八年级语文教案反思通用篇七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以往教学相比,八年级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八年级是一个分化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基础仍然要重视,尤其是字词积累;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写作方面应该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同时向中考靠近。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在摸索中前进,反思。

因为语文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以往教学模式,突破新天地。

一个学期不知不觉就快过去了,一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学习,争取教学水平再上一层楼。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2023年八年级语文教案反思通用篇八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

来这里已经将近一个月了,这里的老师与学生都很好,我教的是初二语文,有时会跟其他老师(不管是语文还是其他科目的老师)一起探讨关于教学方面的问题,有的时候还会问问学生对我的看法以及对我上课的看法,我知道,对于我来说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毕竟我没有什么教学经验,只是凭感觉来讲,有的时候确实抓不到重点,往往自己觉得重要的东西它不考,一笔带过的东西反而会考,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老师不仅仅需要知道哪些是重点难点,还要多了解考试方面的信息,如最近几年的考试动态,考试趋势,考试题型等等。当然,我们不能脱离新课标,多研究新课标,因为它指导着我们的教学,它提出了对于各个阶段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而不仅仅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与素养的培养。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上课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保持微笑,让学生觉得你很容易亲近,因为我问了一些学生,他们都喜欢带有微笑的老师,而不喜欢板着脸的老师,当然这里也不是说当学生不听话时也对他笑,该严肃的时候还是得严肃的,要不然学生会肆无忌惮,局面就会难以控制。当发现学生说话或者是做些小动作时,可以先盯着他,用眼神告诉他我已经发现了,给他点面子,不行的话就直接点名教训,没必要再给他面子。

至于板书方面,我认为该写的还是要写,没必要写的就不要写,有学生就向我反应,有些字不会写,所以最好不要只念不写。

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特别是课上到差不多一半的时候,就会走神,我发现有个方法很有用,就是故意写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然后再强调一下,这样印象会更深刻一点,学生记得更牢。

前面已经提到过,现在老师教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注重的是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传统的教学套路在我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灌输式的教学是最常见的,就是一次性的“授之以鱼”。为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教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是怎么样,有必要的话还需解释它是怎么来的,也就是为什么会这样,即长久的“授之以渔”,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做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对于新的知识点,特别是一些重点,需要详细讲,比如说象征手法,以前学生都几乎没接触过这个概念,在分析这种手法的时候,先要跟学生声明什么是象征,以及用象征有什么好处,然后再分析具体的句子,加深学生对于象征手法的印象,这是遵循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最后到特殊 ( 也就是解题)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好理解。

初二的学生一般不是很积极,上课比较沉闷,很多情况下都是没多少人在认真听的,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才能让学生喜欢听语文课,是不是课外知识越多越好?活动越多越好?我想应该不是,这样很容易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反而弄巧成拙,适当地可以增加点与课内相关的课外知识,偶尔搞点活动,比如朗读比赛,比赛回答问题,扮演角色朗读课文等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都在生活的网中,时时刻刻都与周围的人与事联系着,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时候还需要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注意梳理,以便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比如说八年级的第二单元,基本上用到了象征这种手法,在讲这种手法的时候就可以联系以前的课文来讲,让学生自己慢慢体会,学会运用这种手法。

当然我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主要是上课语言不丰富,过渡语言不够,往往觉得没词,不知道应该怎样从这个知识点过渡到下个知识点,导致上课时老是出现一些像“然后,这个”之类的口头禅,也许自己没注意,其实自己说了很多次;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往往自己知道的东西,却很难跟学生讲清楚,也许是表达能力不行吧,也许是经验不够吧,一般我们老师觉得简单的问题学生觉得难,这就启示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为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多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以前学过什么,需要学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应该以什么方式教学生,必要的时候还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

昨天晚上有个学生问到有关谓语句的类型,有四种“名词、动词、形容词、主谓”谓语句,要判断具体的谓语句的类型,当时我对这个也感到陌生,不过我最终还是给他们讲清楚了,这当然离不开便利的网络,结合自己以前学过的以及网上的有关谓语句的知识,我把它拿下来了。这启示着我们老师应该活到老学到老,那句话说得好“要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同时也要不断复习以往的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嘛,将学过的知识与将要学的知识结合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感想,对于教学我们应该共同探索,共同反思,以促进自身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不段提高自身的教育 素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