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红楼梦的读书心得模板

最新红楼梦的读书心得模板

ID:815328

时间:2023-07-04 08:07:36

上传者:曹czj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红楼梦的读书心得模板篇一

一曲《红楼梦》,将人世间哀情道遍;一首《葬花吟》,把无尽落红悲声唱完。悲哉,叹千古幽情终虚化;泣哉,怜痴情儿女尽成灰,品读“红楼”,评点“红楼”,道不尽的“红楼”。

一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写出了作者的辛苦与心酸,也表达出了知音难寻的无奈何苦闷。《红楼梦》巨大的社会意义不仅在于它写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更在于它以这个爱情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敲响了沉沉暮鼓。同时,通过对封建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思想,也敲响了新世纪到来的晨钟。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像《红楼梦》这样把爱情悲剧写得既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又能深刻全面地揭示出它的社会根源,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深刻有力的批评。

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林黛玉。或许,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来历和曾经繁盛的景象,也写尽了大观园里豆蔻年华的热烈,但在那个年代,“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造成了大观园里的重重悲剧:跳井而死的金钏,孤守青灯泥佛的惜春,含冤而死的可卿,青春守寡的李纨,被折磨至死的迎春,还有远嫁的探春……在封建社会的残害下,那一个个灵动鲜活的生命,那纯洁如雪善良的心灵,那如天使般的笑脸,无不让人为之叹息。

如一只哀婉凄伤的交响曲,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人生悲剧构成一个个不同音色的音符,所有的音符贯穿了人生的各个层面,曲谱上下都弥漫着凄清幽怨的感伤情调。而曲中的高潮部分,自然是那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从主子到奴仆,从宫廷到民间,从成人到少年,无不具有着一段哀伤的爱情。

最新红楼梦的读书心得模板篇二

诗词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让落魄的人找到希望,让悲哀的人寻回快乐,让迷茫的人懂得真理……在《红楼梦》这本经典巨著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诗词的魅力。

且不说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也不论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即使是“平生遭际实堪伤”的香菱,也因与诗词结缘,而拥有了一段诗意人生。香菱原本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但元宵佳节赏花灯时,幼年的她却不幸被拐卖,从此失去父母的庇护;后来她又被呆霸王薛蟠霸占,成了他的小妾。在第四十八回中,薛蟠离家远游,香菱得以住进了大观园。

她一直仰慕宝钗黛玉的诗才,渴望学诗,便抓住机会,向林黛玉请教创作诗词,最终写出了众人称赞不已的诗歌。这段时光,一定是她苦难生活中值得追忆的光阴;而诗词,无疑给了她抚慰与快乐。

诗词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它不仅属于文人雅士,更深深根植于平民百姓的心中。香菱虽然不是金陵十二钗,但和黛玉学诗写诗的经历,让她对生活萌发了新的希望,对人生有了不一样的领悟。

今年年初,我们的生活被疫情的阴霾笼罩,而日本寄来的抗疫物资上,一句句古典诗词让人们感动和传颂:“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不仅是对中国人民的温暖鼓励,更唤醒了人们对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动人回忆。

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为中国留学生发放的健康包中,一张白纸上的诗句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细理游子绪,菰米似故乡”,传递着对海外游子的问候和来自祖国的关怀。这千里迢迢传递的情意也浓缩在驻荷兰大使馆发放的健康包中:“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短小的诗句,饱含着“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牵挂。“疲尽春归会有时,静待花开赤子心”,诗词蕴含的力量,让我们拥有抗争疫情的勇气和信心。

从香菱学诗,到中国诗词大会,再到抗疫中的暖心诗句,诗词传承着民族的记忆,展示了文化的力量。

最新红楼梦的读书心得模板篇三

早春,我与她相遇在大观园的花丛间。

初夏,我与她相知在黛玉的泪雨里。

深秋,我与她相恋在海棠诗社的吟哦中。

严冬,我与她相思在“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大地上。

她,名唤《红楼梦》,一个无比美丽的名字。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是她的桂冠,而我深深迷恋的,不是这些华丽的桂冠,而是她饱含的情,是她给予我的那么多体味与感悟。

在我最落寞无助的时候遇到她。初一,陌生的环境让我如林黛玉进贾府般的自卑与无助,我便把所有的课余时间用来读她,这一读,便有五年的岁月。

每次读她都觉得很温暖,因为冷酷环境下依旧存活的那丝希望的火种,那些真挚的情感。

我喜欢徘徊于潇湘馆中听黛玉抚琴,听她倾诉对爱情的忠贞与坚持。

我喜欢留连于怡红院中看宝玉玩乐,看他和丫鬟们纯洁的友情。

我喜欢驻足于稻香村中观李纨教子,品味这其中令人动容的亲情。

喜欢宝玉这个可爱的无事忙,他有时是混世魔王,有时又是护花使者,他诚挚地关怀,呵护着“女儿国”中的花花草草。他没有偏见,他鄙弃功名利禄,他本色地活着,“哪管世人诽谤”,他以一个孩子的面目迎击封建社会的明枪暗箭,他,《红楼梦》中最独特的一道风景,给予我对真善美一个完美的诠释。

还有那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红楼女儿们,美的毁灭,促成了希望的新生,加速了腐朽社会的崩溃,你们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给予我冲破囚笼的力量。

《红楼梦》,你给予了我太多,太多,多到难以言说,是爱情,友情,亲情的温馨,是奋斗不息的意志,是相互尊重的美丽,是对真善美的完美诠释,而我,也心甘情愿地为你痴迷,为你欢笑,为你流泪,为你颠狂!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希望我就是能解得个中三味的人,因为,我相信,我与你的缘份只有开头没有结尾,我与你的故事永远不会终结!

最新红楼梦的读书心得模板篇四

合上书,浮现的是贾宝玉满心欢喜地结婚,掀开盖头,却不是自己深爱的新娘;是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林玉却焚稿断痴情,最后离世。这该是怎样的命运如此,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明明是天生一对,却最后让人如此意难平。她是这样一个女子,即使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生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病态,在旁人看来,亦是美的。就是如此女子,最终也没能逃脱悲惨命运。可纵览此书,唯有那黛玉,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值得一说的是,疾病主题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和作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中似乎所有人的身体都不好,黛玉素体虚弱,宝钗身有热毒,王熙凤的血山崩漏等等,也似乎暗示着当时封建社会已病入膏肓,大厦将倾了。黛玉便被安排成最明显的角色,这也造就她悲惨的命运。

黛玉是一个敏感而善良的女子,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得她处处小心翼翼,却弄巧成拙却为“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高傲心态。黛玉只是想要爱情,只是想一个专心只对她好的宝玉。然而宝玉终究只是一个纨绔子弟,给不了她想要的爱情,保护不了她的脆弱。

黛玉是一个自尊的女子,即使寄人篱下,也未曾低声下气。周瑞家的送宫花来这一段,更是把林黛玉的自尊体现到了极致。这一日,周瑞家的送宫花,本来只是抄便道走,未分高低贵贱,却恰巧最后给了黛玉,这便引起了这位姑娘的惊觉:“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等周瑞家的回答:“各位都有了这两枯是姑娘的了”黛玉立即来了个顶门针:“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这里,我更愿意看做是“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而不是人们常说的‘惟恐被小人看了他去”的自卫。

宝玉和黛玉最终有缘无分,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否有来世,抑或来世是否有缘再相遇。但数百年后的我们必将知道一个惹人泪下的宝黛爱情悲剧,了解一个因爱而不得而甘愿一死的黛玉。

最新红楼梦的读书心得模板篇五

宝玉黛玉伴嘴闹了几日,老太太要凤姐说合,凤姐对这两个“冤家”也很了解,最好的交差就是将二人带到老太太跟前,于是“拉了黛玉就走”,黛玉必须要拉,宝玉自然会“在后面跟着”。

宝钗是何等老谋深算,宝玉、黛玉说话想讨便宜,哪里是宝钗的'对手。“凤姐虽不通达,但只见他三人形景,便知其意”,说什么只是形式,观颜察色,知微见著才是功夫,这是王熙凤的强项。宝玉在宝钗处讨了没趣,黛玉非但不体谅,最后还要再打趣,硬是把个宝玉逼到墙角。黛玉这样的说话习惯不好。

书中虽然没有正面写过王夫人如何教育宝玉,但从她断然处理丫头金钏一事可见一斑。

宝玉是书的主角,以他所到之处的视角把故事引伸,写他看龄官划蔷,是为了刻划他的“痴”性吧?写宝玉看“划蔷”痴的被雨淋了,原来是为了踢袭人一脚。袭人忍痛还要为宝玉开脱,真是“宽以待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