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端午节小学(热门14篇)

儿时的端午节小学(热门14篇)

ID:8163664

时间:2023-12-29 14:34:21

上传者:琴心月

优秀作文是作者对于某个主题或者事件深入思考后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学表达形式。在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优秀作文能够让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儿时的端午节小学作文

记得儿时最盼年节,有的吃,还有的玩。于是,提前个把月我们就掰着手指头数着日子盼端午了。

大人们早早地就将绿皮鸭蛋洗干净,裹上拌了盐的糠头灰。至于为什么腌绿皮鸭蛋,而不是满月酒上的茶叶鸡蛋,有见识的大人们说是鸭蛋清火,而绿皮的才腌得出油。

再过十来天,碾房就排开了队,各家的男人都扛几袋小麦去磨面粉,没轮到的将口袋往地上一放,再不时打发个小小子来看别人好了没。粉讲究磨得白、细。先来的男人就打了井水一遍遍冲碾槽碾盘,冲得发了白才不急不缓地将麦撒到碾盘上细细地磨,磨了一遍磨二遍,然后将开头和收梢的黑点的粉装一簸箩,留着做自家吃的二粉粑;中间自得像银子耀眼的一粉装一簸箩,那可是头粉,精细着呢,做出的粑正好走亲戚。

再过三五天,先是各家的团箕都洗干净晾干了,竹筛也拿出来了,拿张小凳坐在团箕边,装糯米、豆、芝麻的袋子杵在边上,筛米、扬芝麻灰、拣豆子,过了筛的再放在团箕上晒,有眼明手快听话的孩子站在团箕边挑有虫的豆子。团箕上白糯米、黑芝麻、红豆、黄豆、绿豆、白豇豆,五颜六色,煞是好看。

节前三两日河埠头一大早就可以听到女人们笑吟吟打招呼,看到伯娘婶子大姐姐老婆婆挽着篮子端着簸箩,走下河堤,半跪半蹲在红石条石上洗米,洗芝麻,洗豆子,洗蓑叶,把不合用的蓑叶中间一根筋撕出来作扎粽子的绳子。一时间河埠头比往常热闹多了,大姑娘小媳妇妗子婶子们嘻嘻哈哈的,小孩子闹的,打水漂的,将远处的鸭子惊得嘎嘎的。

从河边回去,各家屋顶上的烟囱可就冒开了烟,那是烧一大锅开水准备煮粽子蒸粑煮蛋呢。

粑是我老家的特产,是一种用酒糟发的上圆下平的馒头。一般用发面粉做的馒头,刚出笼吃起来还好,隔了一餐就怎么吃都不香甜。粑只要每天上屉蒸一遍就不会坏,冷吃热吃都香甜糯软。多的切成片晒干就可以平时当零食,割禾时带一些去吃,又省事又耐饥。如果干粑放点香油一炒,那香就甭提了。

乡人盘算得好,下面煮咸鸭蛋,上面蒸粑,两不误,又省时又省柴。煮好了粽子,蒸好了粑,挑好的头粉耙、粽子趁热送左邻右舍尝一尝。当然,如果家里有种了枇杷、杨梅的,拣黄澄澄的枇杷红得发乌的杨梅摘下来一起送去,看着就爱煞人,接着这份节礼的就更喜欢了。

正日子到了,女人们用红绿绳子将男人们带露割来的艾叶扎成一束,悬在门楣上,就开始煮红蛋,蒸粑和粽子。孩子们则早早地扛了凳子去河边找一个又好观景又遮阴的地方去了。男人们该接亲戚的接亲戚,没什么迎来送往任务的还照旧到田地里忙。只有村里的头面人物早早地到了河边准备,拉好起点和终点的细线。划龙舟的后生到祠堂烧了香,祝赞一番,就养精蓄锐去了。卯时一到,卖油条瓜子甘蔗的小贩们就摆开了架势,各色看热闹的也都纷纷到场,翘首盼着主角们到场,河边呼朋引伴,叫成一片。连闲时都很少出门的小脚老太太都扭着小脚到河堤边树下早早放好的长凳上坐着,边摇着手里的蒲扇,边絮絮地讲着家常。

辰时一到,激动人心的时刻也就到了。划龙舟的后生穿着黑短裤,打着赤膊,露出虬结的肌肉,狼行虎步走进人们的视线,走下龙舟。不同的只是一个队是一种颜色的帕子抹额。划龙舟一律得单数,或七,或九,据说单数阳气盛。头桨二桨是最健壮的后生,那可是没出嫁的女子注目的焦点。只有末桨是已婚的,因为他主管舵,吃水深浅,风向、船向、水向都由他掌握,船行得直不直,快不快,跟他有很大关系,得经验足。他的打扮也别致,除和众人一般的装束,他必在脑后扎一个假鬏鬏,脸儿抹得红红的,有点媒婆模样,在船上他做鬼脸,逗人发笑。孩子们最喜欢看他。

锣声一响,各龙舟一齐冲断起点的细线,初不甚急,不一会就如梭般飞出。后生们熟练地划着,船舷涌起一溜白浪,打头的一马当先,一面加速,一面利用有利地势将别的龙舟稳稳地压在后面;居后的奋起直追,抓住空隙力争上前。鼓声雷动,叫声喧天。船又急又窄,如水面打跳的梭鱼,一个不慎,船侧人翻,岸上频添惊呼。好在他们都是凫水好手,落水无非是多几个浪里白条,甚至有的会捉条鱼上来。离终点近了,剩下的几条龙舟更是施展本事,一时间,加油声,鼓声,击水声响成一片,粗浑的细柔的苍老的娇俏的混为一体,如雷辊电霍,如春潮滚涌,江面沸腾了。须臾,一条龙舟率先冲破终点线,船上的勇士将船桨高高举起,脸上满是得意,岸上的亲友也笑吟吟的,一如中状元,脖子上挂红绸,被簇拥着回村,实在风光极了。河岸也恢复了平静,剩一河碧水粼粼闪着金光。

午时家家的香案上摆上了香烟缭绕的香炉、节供,敬过祖先,就吃节饭,粽子粑管够,蛋虽说吃多了怕积食,但也可比往常多吃。而且撞看哪个的蛋硬,比谁的蛋络子打得好看,也趣味多多。更何况这些节食冷的也可以吃,带一些边玩边吃,更有意思。

晚上被各自的母亲唤回,洗一个艾叶水澡,香香的,才算给端午画了―个圆满的句号。

儿时的端午节小学作文

热爱和平,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实现校园和谐,建设美好校园,是师生梦寐以求的追求。

我们每位学生都应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春天到了,老师带我们去春游,由于车上座位不够,明明主动站起来让座,明明还和几个班干部一起商量:一人坐会儿,这样,每个同学都不会感到累。

六年级有个不爱护花草树木的学生,他经常去摘花扔在别人头上,把树截断拿来和别人打架。老师教育他:要爱护花草树木。古今中外,有许多国家都很重视绿化,法国有植树日,日本有绿化周。我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植树造林,1893年,孙中山就提出“中国欲强,必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辛亥革命”后的19规定每年的“清明”为全国的植树节。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以后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1979年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可见国家对绿化的`重视。人们把绿地比喻为城市的肺,因为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增加了空气中的含氧量。其实绿地还是城市的肝脏,具有解毒作用,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严重污染,绿地能帮助你清洁有害物质,净化空气。据统计,城市绿化覆盖率每增加11%。夏季可以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的浓度减少30%左右;颗粒物减少21%。当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0%,那么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可以得到基本控制。绿化植物保护了地球,保护了人类,我们应该共同来绿化,美化我们的生存环境,而不应该损坏花草树木!这样,花儿就会开得更多,草就会长得更茂盛,蜜蜂、鸟儿都与我们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共同生活,一起成长,共享阳光雨露。

同学们,构建和谐学校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让我们都成为和谐学校小主人!

儿时的端午节小学作文

或许,年纪大点啦。或许,少了年轻时的毛躁。现在平静下来了。每当闲暇时,总能想起一些童年趣事,那时的自己觉得很是天真,很傻。自己都觉得好笑,可能这就是生在特定年代农村的缘故吧!

我是76年出生的人,听父辈人讲,那年又是地震,又是洪水的。我们的伟大毛主席,周总理都在那一年相继去世。看来我的出生带来很大灾难(说笑啦)可能我也是不祥之人。

我5岁记事,父辈兄妹五个,父亲排行老大,母亲也是老大。那是对父母的印象不是很深。比较深的.是奶奶,二叔和姐姐。因我一直住在奶奶家,后来知道姐姐过继给了二叔,可能是父母日子不好过吧。

奶奶,二叔对我很好,那时还穷,有什什么好吃的都会给我吃,虽然那时还有姐姐,但我还是自己享受着那份特殊。我记得有一年奶奶春节炖肉,我吃了好多,结果吃的难受,结果到现在我都不能吃肥肉。

我小时很是调皮,同年生的有几个玩的好的伙伴,那是我们经常手里拿着棍棒,疯跑着,互相追打。有一次,邻居家在门外栓一只要生小羊的母羊,我们几个怎么拉它也不起来,于是拿棍棒打它,结果羊快死了也没起来,只咩咩的叫,吓得我们一哄而散,各自回家。结果邻居找来,奶奶和人家说好多好话。我吓得藏了起来。

最记忆深刻的是第一次坐火车。好像也是五岁那年冬天,是和二叔去看已远嫁三河的姑姑。第一次坐火车,在车上东瞧西看,也不睡。火车跑的真快,窗外的树呀,房屋,人飞快的跑向火车后面,看着看着,就觉得恶心,吐了一地。列车员来了,给我吃了药,并和旁边座位上的人商量让我躺下休息。睡醒已到北京啦。我们下了火车,去候车室,在那里人真是多,好多人都坐在地上。我二叔找了一空地,让我看住包,说去买票。剩下我自己,心里惶惶的。等了好大一会儿,也不见回来。我和旁边一奶奶说,给俺看一下包。也不管人家答没答应,自己就跑了出去找二叔去了。在路上,边走边找,也没看见二叔,碰见一人,问,你看见我二叔了吗(回想起来,真是好笑,你二叔谁呀,人家怎么认识),那人说不知道。又走了一段,我忽然看见熟悉的人影,那不就是我二叔吗,二叔也看见了我,赶紧拉我回到候车室,并谢过那个奶奶。我们也就坐车去姑姑家了。

姑姑家也生活在农村,不过好像比我们那里要好一点。印象里好像第一次见姑姑。姑姑长得很是漂亮,但看起来也很严厉。姑姑一家四口(姑父,姑父的弟弟,小表哥)。姑姑家屋旁有一小河,我们经常去河边玩。有一次我们去河里滑冰,滑着滑着,突然有一块冰塌了,小表哥一直腿掉了下去,我赶紧喊姑姑,姑姑跑过来拉上小表哥,上来了把小表哥打了一顿,以后我们再也不敢去河边了。过半月,我和二叔回家了。不知是过了多长时间,姑姑领着小表哥来我家,不知怎的,姑姑走时,是哭着走的,再后来听说姑姑去世了。是因为和姑父吵架,想不开,喝农药了。我那时还没什么感觉,也不知悲伤。在记忆里,姑姑就这样走了,但她那漂亮的样貌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我的儿时童年,就是这样调皮,天真,就是这样享受着不是父爱母爱的爱护。每当想起那段时光,亦感惭愧亦感好笑,亦有欢喜亦有悲伤。

忆儿时的端午节

我回忆儿时,有三件不能忘却的事。

第一件是养蚕。那是我五六岁时,我祖母在世的事。我祖母是一个豪爽而善于享乐的人。不但良辰佳节不肯轻轻放过,就是养蚕,也每年大规模地举行。其实,我长大后才晓得,祖母的养蚕并非专为图利,叶贵的年头常要蚀本,然而她欢喜这暮春的点缀,故每年大规模地举行。我所欢喜的,最初是蚕落地铺。那时我们的三开间的厅上,地上统是蚕,架着经纬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饲叶。蒋五伯挑了担到地里去采叶,我与诸姊跟了去,去吃桑葚。蚕落地铺的时候,桑葚已很紫而甜了,比杨梅好吃得多。我们吃饱之后,又用一张大叶做一只碗,采了一碗桑葚,跟了蒋五伯回来。蒋五伯饲蚕,我就以走跳板为戏乐,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压死许多蚕宝宝。祖母忙喊蒋五伯抱我起来,不许我再走。然而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也不怕,真是有趣。这真是一年一度的难得的乐事!所以虽然祖母禁止,我总是每天要去走。

蚕上山之后,全家静默守护,那时不许小孩子们噪了,我暂时感到沉闷。然过了几天要采茧,做丝,热闹的空气又浓起来了。我们每年照例请牛桥头七娘娘来做丝。蒋五伯每天买枇杷和软糕来给采茧、做丝、烧火的人吃。大家似乎以为现在是辛苦而有希望的时候,应该享受这点心,都不客气地取食。我也无功受禄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与软糕,这又是乐事。

七娘娘做丝休息的时候,捧了水烟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指给我看,对我说:做丝的时候,丝车后面是万万不可走近去的,她的小指,便是小时候不留心被丝车轴棒轧脱的。她又说:“小囝囝不可走近丝车后面去,只管坐在我身旁,吃枇杷,吃软糕。还有做丝做出来的蚕蛹,叫妈妈用油炒一炒,真好吃哩!”然而我始终不要吃蚕蛹,大概是我爸爸和诸姊不要吃的原故。我所乐的,只是那时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气。日常固定不动的堂窗、长台、八仙椅子,都并垒起,而变成不常见的丝车、匾、缸,又不断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

丝做好后,蒋五伯口中唱着“要吃枇杷,来年蚕罢”,收拾丝车,恢复一切陈设。我感到一种兴尽的寂寥。然而对于这种变换,倒也觉得新奇而有趣。

现在我回忆这儿时的事,真是常常使我神往!祖母、蒋五伯、七娘娘、和诸姊,都像童话里的人物了。且在我看来,他们当时这剧的主人公便是我。何等甜美的回忆!只是这剧的题材,现在我仔细想想觉得不好:养蚕做丝,在生计上原是幸福的,然其本身是数万的生灵的杀虐!所谓饲蚕,是养犯人;所谓缫丝,是施炮烙!原来当时这种欢乐与幸福的背景,是生灵的虐杀!早知如此,我决计不要吃他们的桑葚,枇杷,和软糕了。近来读《西青散记》,看到里面有两句仙人的诗句:“自织藕丝衫子嫩,可怜辛苦赦春蚕。”安得人间也发明织藕丝的丝车,而尽赦天下的春蚕的性命!

我七岁上祖母死了,我家不复养蚕。不久父亲与诸姊弟相继死亡,家道衰落了,我的幸福的儿时也过去了。因此这件回忆,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

第二件不能忘却的事,是父亲的中秋赏月,而赏月之乐的中心,在于吃蟹。

我的父亲中了举人之后,科举就废,他无事在家,每天吃酒、看书。他不要吃羊牛猪肉,而欢喜用鱼虾之类。而对于蟹,尤其欢喜。自七八月起直到冬天,父亲平日的晚酌规定吃一只蟹,一碗隔壁豆腐店里买来的开锅热豆腐干。他的晚酌,时间总在黄昏。八仙桌上一盏洋油灯,一把紫砂酒壶,一只盛热豆腐干的碎器盖碗,一把水烟筒,一本书,桌子角上一只端坐的老猫,这印象在我脑中非常深,到现在还可以清楚地浮现出来。我在旁边看,有时他给我一只蟹脚或半块豆腐干。然我欢喜蟹脚。蟹的味道真好,我们五六个姊妹兄弟,都欢喜吃,也是为了父亲欢喜吃的原故。只有母亲与我们相反,欢喜吃肉,而不欢喜又不会吃蟹,吃的时候常常被蟹螯上刺刺开手指,出血,而且挑剔得很不干净,父亲常常说她是外行。父亲说:吃蟹是风雅的事,吃法也要内行才懂得。先折蟹脚,后开蟹斗……脚上的拳头(即关节)里的肉怎样可以吃干净,脐里的肉怎样可以剔出……脚爪可以当作剔肉的针……蟹上的骨可以拼成一只很好的蝴蝶……父亲吃蟹真是内行,吃得非常干净。所以陈妈妈说:“老爷吃下来的蟹壳,真是蟹壳。”

蟹的储藏所,就在天井角里的缸里。经常总养着五六只。

到了七夕,七月半,中秋,重阳等节候上,缸里的蟹就满了,那时我们都有得吃,而且每人得吃一大只,或一只半。尤其是中秋一天,兴致更浓。在深黄昏,移桌子到隔壁的白场上的月光下面去吃。更深人静,明月底下只有我们一家的人,恰好围成一桌,此外只有一个供差使的红英坐在旁边。谈笑,看月,他们――父亲和诸姊――直到月落时光,我则半途睡去,与父亲和诸姊不分而散。

这原是为了父亲嗜蟹,以吃蟹为中心而举行的。故这种夜宴,不仅限于中秋,有蟹的节季里的月夜,无端也要举行数次。不过不是良辰佳节,我们少吃一点,有时两人分吃一只。我们都学父亲,剥得很精细,剥出来的肉不是立刻吃的,都积受在蟹斗里,剥完之后,放一点姜醋,拌一拌,就作为下饭的菜,此外没有别的菜了。因为父亲吃菜是很省的,且他说蟹是至味。吃蟹时混吃别的菜肴,是乏味的。我们也学他,半蟹斗的蟹肉,过两碗饭还有馀,就可得父亲的称赞,又可以白口吃下馀多的蟹肉,所以大家都勉励节省。现在回想那时候,半条蟹腿肉要过两大口饭,这滋味真是好!自父亲死了以后,我不曾再尝这种好滋味。现在,我已经自己做父亲,况且已茹素,当然永远不会再尝这滋味了。唉!儿时欢乐,何等使我神往!

因此这件回忆,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

第三件不能忘却的事,是与隔壁豆腐店里的王囝囝的交游,而这交游的中心,在于钓鱼。

那是我十二三岁时的事。隔壁豆腐店里的王囝囝是当时我的小伴侣中的大阿哥。他是独子,他的母亲,祖母,和大伯,都很疼爱,给他很多的钱和玩具,而且每天放任他在外游玩。他家与我家贴邻而居。我家的人们每天赴市,必须经过他家的豆腐店的门口,两家的人们朝夕相见,互相来往。

小孩子们也朝夕相见,互相来往。此外他家对于我家似乎还有一种邻人以上的深切的交谊,故他家的人对于我家特别要好,他的祖母常常拿自产的豆腐干、豆腐衣等来送给我父亲下酒。同时在小伴侣中,王囝囝也特别对我要好,他的年纪比我大,气力比我好,生活比我丰富,我们一道游玩的时候,他时时引导我,照顾我,犹似长兄对于幼弟。我们有时就在我家的染坊店里的榻上谈笑,有时相偕出游。他的祖母每次看见我俩一同玩耍,必叮嘱囝囝好好看侍我,勿要相骂。我听人说,他家似乎曾经患难,而我父亲曾经帮他们忙,所以他家大人们吩咐王囝囝照应我。

我起初不会钓鱼,是王囝囝教我的。他叫他大伯买两副钓竿,一副送我,一副他自己用。他到米桶里去捉许多米虫,浸在盛水的罐头里,领了我到木场桥头去钓鱼。他教给我看,先捉起一个米虫来,把钓钩由虫尾穿进,直穿到头部。然后放下水去。他又说:“浮珠一动,你要立刻拉,那么钩子拉住鱼的颚,鱼就逃不脱。”我照他所教的试验,果然第一天钓了十几头白条,然而都是他帮我拉钓竿的。

第二天,他手里拿了半罐头扑杀的苍蝇。又来约我去钓鱼。途中他对我说:“不一定是米虫,用苍蝇钓鱼更好。鱼欢喜吃苍蝇!”这一天我们钓了一小桶各种的鱼。回家的时候他把鱼桶送到我家里,说他不要。我母亲就叫红英去煎一煎,给我下晚饭。

自此以后,我只管欢喜钓鱼。不一定要王囝囝陪去,自己一人也去钓,又学得了掘蚯蚓来钓鱼的方法。而且钓来的鱼,不仅够自己下晚饭,还可送给店里人吃,或给猫吃。我记得这时候我的热心钓鱼,不仅出于游戏欲,又有几分功利的兴味在内。有三四个夏季,我热心于钓鱼,给母亲省了不少的菜蔬钱。

后来我长大了,赴他乡入学,不复有钓鱼的工夫。但在书中常常读到赞咏钓鱼的文句,例如甚么“独钓寒江雪”,甚么“羊裘钓叟”,甚么“渔樵度此身”,才知道钓鱼原来是很高雅的事。后来又晓得有所谓“游钓之地”的美名称,是形容人的故乡的。我大受其煽惑,为()之大发牢骚:我想,“钓确是雅的,我的故乡,确是我的游钓之地,确是可怀的故乡。”

“杀”,不拘杀甚么,总是不祥的。我相信,人的吃晕腥,都是掩耳盗铃。如果亲眼看见猪的受屠,一定咽不下一筷肉丝。

我的黄金时代很短,可怀念的又只有这三件事。不幸都是杀生取乐,都使我永远忏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端午节小学作文

“端午”。“端”就是“初”“始”的意思,所以阴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此时到了唐代,因为唐朝皇帝唐玄宇的生日就是八月五日,为了避用“五”字,就用回音“午”替换了“五”字,从此,“端五”便改称“端午”了。

为什么五月初五这一天会成为“端午”呢?民间流传着很多种说法。其中最流行的说法,就就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就是战国时楚国的大官,楚国不采纳他的治国主张,反而将他免职流放,此时他在流放途中看到楚国衰亡,人民遭受苦难,自己又无力挽救老百姓,他心中悲愤难忍,便于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投入汩罗江自尽。楚国百姓明白后,竟相划船前去相救,但已来不及了,百姓们担心江中的鱼,鳖,咬食屈原的遗体,便用竹壳裹米投入江中喂鱼。从此,划龙舟,包粽子就就是我们中国的风俗了。

我很喜欢端午节,我每年都盼望端午节的到来。

儿时的端午节作文

今天一早就接到妈妈打来的电话,让我们端午时去她家过端午节。说实话,至少有四年了,没有好好的过过端午节了,漂泊在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忙碌,哪里顾得了什么端午!不过真的很怀念儿时的端午节。

我家屋后有一大片竹林,那是我们兄妹四人的乐园,每年端午前,我都和奶奶在竹园里捡荷叶,包粽子。新长出来的竹子青青翠翠,还有一股淡淡的香气,奶奶总是让我捡已经脱落在地上的荷叶,可是我总是喜欢把包在竹子上的慢慢的拨下来,我喜欢看藏在里面的翠绿的竹竿,白色的竹节,虽然常常被奶奶发现,也常常免不了一顿斥骂。

竹林后面是一个大池塘,把我家的老房子和竹园紧紧的包围起来,端午前后池塘里满是藕叶,放眼望去翠绿如海,真的叫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现在想想当人脱离了钢筋水泥的丛林,抛开都市的喧嚣,和大自然近距离的接触,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虽然现在,老家的竹林已经荒芜杂木丛生,那些大大小小的池塘也已经成为平地,但是经常在梦里觉得自己被一片片翠绿所包围,侃两句吧:风吹藕叶碧莲天,青莲红莲缀其间。清香薰的孩童醉,流连忘返学神仙。

端午的早晨,一大早起床门头上早都插上了艾草,相传艾草能辟邪,然后妈妈就端来满满一盆用艾草煮过的鸡蛋和鸭蛋让我们吃,听说吃了它就不会长疮了。当然端午的餐桌上最少不了的还是妈妈亲手包的粽子。妈妈包粽子的时候我就搬把小凳子坐在旁边看,看着一堆堆荷叶在妈妈手中变成形状各异,不同口味的美食,真是很羡慕,不过直到现在我也没能包出一个来。

想起李清照的那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位伟大的女词人在词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而有盎然情趣的画面又给记忆中的竹林,藕塘,端午,增添了很多的诗意和情趣。借用谁的一句话:姐忆的不是端午,是快乐;吃的不是粽子,是心情。

儿时的端午节小学作文

在满眼望去都是高楼大厦的城市里,相比那里的孩子,我们乡下的孩子的童年显的有趣多了,城里孩子除了学、还是学,童年的回忆全都是学习,被学习所束缚。而生活在乡下的我不会被任何所影响、所羁绊。童年成为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儿时的我是属于放养式的,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爷爷奶奶带着我,村子里布满了我儿时的足迹,每天从早上到晚上除了玩还是玩。

在我村里面,有一棵参天古树——银杏树,现在它是棵国家保护树木,已有几百年历史。是它伴我长大,我会经常爬到树上去玩,许多人会在树下面聊天。听一些老人家说:在很久以前,曾有一只树妖祸害人间,玉帝下旨,命雷公追杀此妖。那天乌云布满了天空,树妖不敌雷公,便躲进了这棵大树里面,只要雷公一劈下去,树妖必死无疑。但这棵树长到了天上,是一棵神树,所以雷公不敢轻易劈下去,便在这等了几天,雷公是个暴脾气,忍不住劈了下去,树妖死了,雷公也因劈了神树惹怒了玉帝,被贬下人间。之后便有了我们这个村子。这个故事一直伴我长大。

如果说黄河是我们祖国的母亲河,那么村前那条河也因该是我们的母亲河了。在我们村里最有趣的'就是到河里嬉戏了。我们在河里面畅游,想玩多久玩多久,和小伙伴在河里比游泳,可能是在乡下长大,我对河水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每到夏季,我便会去河里游泳,抓鱼、虾、蟹。偶尔可以抓到一两条鱼做晚餐,爷爷奶奶便会夸我是个大孩子。还记得我刚游泳的时候,跟爸爸一起,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下面跳,呛了我几口水,后来自已到水浅的地方慢慢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几次后我终于学会了。儿时调皮捣蛋的我总偷偷地去游泳,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

儿时的我还有许多调皮捣蛋的事,要说起来,一天一夜也说不完,爷爷奶奶也为我操了不少心,现在我长大了,爷爷奶奶也慢慢变老了,真希望我永远停留在儿时。

儿时的端午节作文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除了春节以外就数端午节最为热闹了,由于父母工作都很忙,小时候我常常跟外婆一起呆在乡下。那时的端午节使我难以忘怀。

与平时的过年过节一样,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外婆总会让我乖乖坐在床边,给我讲一些过节的规矩,例如“不许乱说话““不许偷吃冷粽子”“不许与小伙伴打闹”“不许玩水”……我总是批频频地点头。外婆就让我早早睡下,好让明天能有个好精神。

早晨,我早早地就起床了,穿好衣服就先奔向厨房,此时外婆已把厨房里的一切都打理好了,灶台上绑着几捆桂叶和桂绳,白白嫩嫩的糯米静静地躺在盛满水的小木桶中,像一粒粒晶莹的珍珠,灶台上放着的几个小碟,里面盛着各种各样的料:有花生、有豆沙、有肉、有红塘。

于是,我就坐在桌上一边吃着早饭一边看着外婆忙碌着。

乡下的灶台是两边的,一边用来烧水,一边用来煮菜煮饭,外婆就把早已洗干净的鸭蛋放入大锅里,用木瓢从另一个热水锅里舀几瓢水放入大锅中,然后还细心地放入一小勺的盐,接着就往灶里添了几根枯枝,便坐在了我旁边,开始给我编络子了。

外婆的手由于长期劳动已经粗糙的像树皮一般了,但却不失灵巧,三下五除二一个用红绳编成的络子就编成了。

此时,蛋也煮好了,外婆就捞起一个最大的用红纸沾水染成了红色,再用干布擦拭干净,装进络子里,挂在我脖子上。接着,外婆就往我兜里装着瓜子、糖果、花生,我往往十分高兴,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龙舟赛了。

外婆总是把我送到大门口,嘱咐着要我快些回来吃粽子。我总是一溜烟就消失了。

小伙伴们此时都差不多到齐了,由邻家的大姐姐当头,领着我们这一群小毛孩到河边看赛龙舟。由于河道较小,所以就只有两条的龙舟,每条龙舟都有13个人,12个人划桨,1个人打鼓喊。

口号。

“一、二、嘿呦一、二、快快、”12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动作整齐地划着两条龙舟你追我赶地向前驶去。

可是,小孩子会知道看什么呢?我们只不过图个热闹罢了。女孩子一般看了一会儿,便觉得无趣了,就坐在一旁分享起零嘴,男孩子呢,则不然,他们总喜欢沿着岸边追着龙舟跑,由于划桨的人力度较大,几乎每个男孩身上都有水花溅着的痕迹。

锣响了,大概是舟到终点了吧,刚好东西也吃完了,站起身,与伙伴们拉着手高高兴兴回家去。

尽管如今过端午节,母亲每年都会包粽子,编络子给我,尽管母亲的手艺一点也不比外婆逊色,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全世界有很多节日,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

我的家乡。

韶关也以其独特的方式过着属于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端午节。原因不是因为屈原,不是因为什么。就因为我是在端午节那天出生的。

在端午节还有一个不可缺的活动——划龙舟。在宽广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条龙舟,十几个人奋力划动船桨,一人坐龙首敲锣,一人坐舟中打鼓,众人齐喊“一、二”“一、二”,其阵势可与惊涛骇浪相媲美。岸边围观的群众顶着热辣的阳光,还依然不忘为自己喜爱的龙舟呐喊助威。再观向江中,几条龙舟犹如猛斧破江早已赛得你死我活。外国来的友人纷纷拿起相机快速地拍下这一幅幅壮观的场面,生怕以后再也见不到如此的伟观。

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连肚子也是想家的,心里装着亲戚们,肚子用来想家里的美食。这不,肚子又呱呱叫了。

手捧粽子,缅怀离骚。龙舟竞渡,勇往直前。

——题记。

我们的祖国——中国是一个十分有特色的国家。而她的亮点之一就是拥有各种各样民俗特色的节日,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民俗。我喜欢这些节日,尤其是端午节。

为什么呢?看完下面的几个片段,也许你就会有了答案。

镜头一:

我正在睡觉,妈妈把昨天晚上弄好的五彩线轻轻的系在我的手膊上,脖子上,脚脖上……真有趣。等我醒过来,发现身上系着五彩线,别提有多么高兴了!

镜头二:

我拿着事先叠好的小船,将它轻轻放入小河里。心里默念着自己的愿望,希望它可以实现。我知道,那个美丽的梦想会成为现实。

镜头三:

我最喜欢吃粽子了!端午节当然少不了!每年家里包粽子都包两种,一种是买的粽叶,另外一种则是上山采的柞树叶子的。我最喜欢柞树叶子的了!因为它总是能够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清香。

镜头四:

爸爸妈妈说,端午节早晨要用露水洗眼睛,对眼睛好。吃过早饭,我便上山“搜索”着露水。一般每片叶子上都有,我便弄了往眼睛里面滴,希望自己的视力越来越好。

看了这几个片段,我想你应该知道我在为什么喜欢过端午节了吧!你喜欢过端午节嘛?

端午节的前一天,妈妈就做好粽子。先要准备粽子的馅子,馅子各种各样,有豆沙馅的,蜜枣馅的,肉馅的……;要准备好芭蕉叶子,洗净叶片,并将它剪成匀称的叶条。妈妈将糯米洗了,将芭蕉叶一卷,放入糯米,用手稍微一压就紧了,拿出馅儿按入米里面,随后缠成一个菱形,用丝线一捆,小小的粽子就在妈妈的手中诞生了。包好的粽子一蒸,取出来就可食用了。撕开叶片,此时的粽子,不但有饭团的味道,还夹杂着芭蕉叶淡淡的清香,吃在口里清凉还带点微微的甘甜。

端午节的早晨,妈妈要去买那些鲜绿的艾叶挂在门楣上。今天,每家每户的门前,必定都要插上艾草辟邪。其实,悬挂艾草,还可以驱虫蚁。用完餐,妈妈会烧那艾草给我们洗洗,听说它有去寒湿消炎等作用。这时候,满屋都是淡淡的药香,沁人心脾.令人神轻气爽。

在端午这天,必定是要赛龙舟的,可是爸爸说我们这已经好久没划了。于是他给我们讲往年的龙舟竞渡。“端阳的下午,小孩们都穿上新衣服,佩带“香囊”和“蛋兜子”,高高兴兴地跟着大人们观看龙舟竞渡。他们都会挤去码头或者河边,掌声,呐喊,尖叫,口哨,锣鼓让你听不见你自己在说什么。旌旗,浪花,赤裸的黝黑的臂膀,破浪的龙舟让你目眩神移。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没有亲眼目睹的人是没有办法体味当中的激动和振奋的。”

在这天,人们可以放肆地欢笑,小孩可以放肆地玩耍,不用像过年一样担心明年,也不用考虑明天的打算,它就是一个平民的节日,一个没有约束的日子。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除了春节以外就数端午节最为热闹了,由于父母工作都很忙,小时候我常常跟姥姥一起呆在乡下。那时的端午节使我难以忘怀。

与平时的过年过节一样,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姥姥总会让我乖乖坐在床边,给我讲一些过节的规矩,例如“不许乱说话““不许偷吃冷粽子”“不许与小伙伴打闹”“不许玩水”……我总是批频频地点头。外婆就让我早早睡下,好让明天能有个好精神。

早晨,我早早地就起床了,穿好衣服就先奔向厨房,此时姥姥已把厨房里的一切都打理好了,灶台上绑着几捆桂叶和桂绳,白白嫩嫩的糯米静静地躺在盛满水的小木桶中,像一粒粒晶莹的珍珠,灶台上放着的几个小碟,里面盛着各种各样的料:有花生、有豆沙、有红糖。

于是,我就坐在桌上一边吃着早饭一边看着姥姥忙碌着。

把蛋放在锅里,不一会儿,蛋煮好了,姥姥就捞起一个最大的用红纸沾水染成了红色,再用干布擦拭干净,装进络子里,挂在我脖子上。接着,姥姥就往我兜里装着瓜子、糖果、花生,我往往十分高兴,因为这样,我又有好吃的了。

姥姥总是把我送到大门口,嘱咐着要我快些回来吃粽子。我总是一溜烟就消失了,找小伙伴玩了。

尽管如今过端午节,母亲每年都会包粽子,尽管母亲的手艺一点也不比姥姥逊色,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很多年没有回老家过节了,真是想念那香香的三角粽。老家的习俗很多,而我记着的不多。

系百索子。姥姥每年都会把五色的丝线拧成细绳,很长很长。第二天早晨起来,我的胳膊上早已系上了。不用说,是姥姥第一个来到我的身边。

贴符。每年,门框上都要贴符的。有的是用单色的黄纸折的,有的则是用五色纸编的。姥姥也曾经教我折过,到现在已经淡忘得一干二净了。

再别的习俗我真是记不起来了,只是每年端午的百十来个粽子却不能忘记。

粽子包起来不太容易,必须把粽叶折好,否则会“露馅”的。虽说难包,种类也不少:大米包的红枣粽子,小米包的蜜枣粽子,还有江米包的什么粽子。

煮粽子要用大锅,时间也得很长。往往我都等得要流口水了,姥姥还是不给我吃,太难熟了。刚刚出锅的粽子不好吃。有一次,我迫不及待,吃饱了,才知道舌头上起了泡。

马上,这些喷香的粽子会被放进盛满凉水的盆里降温,那时我早已吃饱了。

后来的许多天,一日三餐总会有粽子的。。

香香的粽子勾起我的思绪,甜甜的吆喝勾起我的思念。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端午节的活动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

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我虽然没见过赛龙舟,但是我想赛龙舟时一定很热闹。

我喜欢端午节,因为端午节可以吃粽子,粽子香喷喷的、甜丝丝的,真香!真好吃!哎呀,还是不要说了,我一说就流口水了。

忆儿时的端午节

端午节又至,儿时过端午的情景又涌上心头。

那时的我也只有七、八岁的样子,清晰记得在五月初一这天,当我和妹妹睁开双眼的时候手腕上总会被拴上五色彩线,弟弟那时还幼小,脖子上只拴上一根红红的绒线。我们老家叫“拴线”,寓意把孩子拴住,使其平安、健康的长大。端午节那天早晨我是被鼻孔中的艾叶熏醒的,我最喜欢那艾叶的香味,老人们说被艾叶熏过的孩子在一年之内不会被蚊虫叮咬的。

中午放学的时候,便会看到每家的大门上都会插上几株艾草,粽子的香味会时不时的涌入鼻子里,记忆中当时好似馋的直咽口水。当然我们家也会包上一大锅粽子,并且会在粽子上面煮上鸡蛋,鸡蛋外壳会变成褐色,粽子锅里煮的鸡蛋特别好吃。那时的粽子多是黄粘米做成的,吃的时候放上红糖或白糖,味道真是美极了。这一天左邻右舍也会相互送粽子和鸡蛋,味道虽说一个样,可形状却是千姿百态。

最好玩的事情当然是顶鸡蛋了,一大群孩子都从自己家拿出鸡蛋,围成一个圈顶着玩。欢声笑语传的很远很远,总会有胜者和败者,胜的会哈哈大笑,败得索性把破了皮的鸡蛋三口两口吃了个干净,有时还从嘴中拽着碎蛋壳。那时是何等的天真和快乐。

端午节每年都要过,国家还把它定为法定节日,但感觉却越来越淡,好久没拴过线了,顶鸡蛋的游戏也没见孩子玩过了。超市随时都可以买到各式各样并且味道不同的粽子,可现怎么品也品不出儿时的味道。

上班的路上我忽然发现了一片艾划,我不由自主的拔了几株,那久久的不散的香草味充满了我的手、我的心,儿时的记忆更浓了。眼睛湿润了,远在他乡的家人遥祝你们天天平安、健康!

小学端午节日记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的端午节,每年这一天,大家都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登高踏青。有人吃粽子、有人用艾蒿煮鸡蛋、还有人吃“五黄”,更有人赛龙舟,期望健康平安,没有疾病的困扰。

我一大早就起床和妈妈一起去公园踏青。哇,离公园还有一大段距离时就已经是人声鼎沸。彩球飘扬,热闹极了。每个行人的手里都拿着五颜六色的葫芦、各式各样的氢气球和吹塑玩具、还有鲜艳靓丽的荷包……我小手也没闲着,只遛了一会儿就拎上了一对儿红通通的葫芦、一大串彩色的铃铛、和一对儿金光闪闪的吉祥鱼荷包。看着草丛里闪烁着晶莹剔透的露珠,我也忍不住象其他人似的去掬上一捧,轻轻地拍在脸上,手臂上,还有露着的腿上,清清爽爽地舒服极了’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游人们嘻戏打闹,我的心里也觉的分外愉快。

回到家,奶奶已经煮好了粽子和鸡蛋,我吃着香糯的粽子,听着屈原的故事。我也被屈原那种不向权贵势力屈服的精神打动了。

端午节真是一个既有意义又快乐的节日,我喜欢端午节。

小学生端午节

每个人都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有一首儿歌:五月五日是端阳。插入艾叶,穿香包,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气洋洋。

端午节也叫“五”,许多习俗都与“五”这个数字有关。有红色、黄色、蓝色、白色、黑色和五色的丝绸系在孩子们的脖子、手腕或脚踝上。他们被称为长寿的小精灵。每个家庭应该有五个分支: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和龙舟花。

赛龙舟和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传说赛龙舟是为了营救因溺水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扔到河里的目的是为了喂鱼、虾和螃蟹,并且停止吃屈原的尸体。

中国南方的端午节要吃黄武:黄鱼、黄瓜、盐水鸭、蛋黄、大豆包粽子和喝雄黄酒。无论在南方还是在北方,雄黄都将在这一天被用来在孩子们的额头上画一个国王的形象,并且会戴上五颜六色的香包。

端午节流行于汉族、壮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民族地区。在端午节期间,人们打扫房子,在厨房里喷洒雄黄水来杀死有毒的昆虫或防止它们繁殖。

这是端午节。你喜欢吗?

小学端午节日记

今天是端午节,俗语说:端午节,吃粽子。于是,妈妈给我剥开了一个粽子,给我当早餐。

望着粽子,我的口水都留了三千尺(说过头了)。在灯光的照耀下,粽子居然显得亮晶晶的,中间有一块宝石般得蜜枣。夹起一块,放入口中,啊!香甜可口,甜而不腻。让我忍不住想把整个粽子吞下去。

爸爸看着我,说:“你知道粽子的来历吗?”我摇了摇头,爸爸便饶有兴趣地讲开了:“传说这是屈原死后,人们纪念他,为了他的尸首不被鱼虾吞食,人们便想出用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明了粽子。”

啊,听了爸爸的话,我觉得粽子更香了!不过一会儿,粽子便被我吃的一干二净,妈妈说:“要说粽子怎么做,还挺不容易。先把粽叶洗净,再包上糯米、肉、豌豆一起煮,才能算完工!”爸爸又接着妈妈的话说:“在这一天,人们要用雄黄酒,在门口挂中草药驱邪,在孩子身上也洒上药酒,使孩子百病不入,还要赛龙舟呢!”

啊,端午节真是历史悠久啊,除了屈原,人们还根据春秋忠良伍子胥、东汉孝女曹娥等传说创建出了端午。有机会,我也要好好了解一下历史悠久的端午!

生活随笔:儿时的端午节

儿时的冬天特别的冷,那时似乎从没有过“暖冬”的感觉,也从没听说过“暖冬”这个词。当呼呼的北风一阵阵掠过地面,当孩子们翘首盼望着入冬第一场雪花纷飞的美景时,大人们却在发愁一家人该如何度过又一个寒冬。

随着蚕豆、油菜和冬小麦播种完毕,冬天愈来愈近了,家家户户首先要准备过冬的食物和蔬菜。重要的是赶紧把谷砻成米,装入用稻草做成的米囤,然后盖严实,让白米成为“冬霜米”。这样的米虽粗糙,但涨性好,出饭率高。冬闲时节反正不下田干活,只要能填饱肚子就好。地里的番薯掘出来,收藏好,过冬时五谷杂粮也是少不了的。再把大头菜、青菜割下来,腌制好,整个冬天的蔬菜就不用担心了。条件好些的人家,腌上几条鱼,酱上一块猪肉,整个冬天也就有鱼有肉了。

最操心的要数家里的女人了,她们要把一家人越冬的被褥、棉衣、棉裤、棉鞋准备好。脏了的被褥要拆洗,破了的棉衣裤要缝补,然后拿到太阳底下暴晒,直到把棉絮的芳香味晒出来。孩子们正长个子,去年还穿着合身的衣裤和鞋子,眼看着穿不上了,家境好的再做新的,新年本该人人都穿新衣服的。而家境差的只能把衣袖、裤管接上一截凑合着穿。我家不仅小孩多、家境差,继母待我又不好,我几乎没有穿过新棉衣,更没有穿过新棉鞋,常常穿着一身夹衣、一双蒲鞋过冬。

物质匮乏的年代,压根儿不知道空调、电暖气为何物。但贫穷、智慧的乡下人却会变着法来御寒、取暖,与严寒作不屈的抗争。印象最深的是每年入冬前,女人们都要挑选最好的稻草,抖去杂质后晒干。一到冬天,就把稻草厚厚地铺在床板上,人们戏称它为“金丝垫”,再铺上毯子,躺在上面既暖和又舒服,还能闻到一股特有的清香。现在想来,这该是农民土制的席梦丝床了。还有就是每家都备足了砻糠(谷壳),那是手炉和脚炉不可或缺的燃料,只要炉子里不缺燃料,哪怕天再寒冷,手和脚总是暖暖的。

冬季里最怕冷的是老人,其实那时我们小孩子也怕冷,因为缺衣少穿,因为食不果腹。我母亲死得早,七岁之前一直和外婆一起睡。外婆一人单住,正需要我和她作伴。那时外婆的床是吸引我的一个巨大诱惑,尽管床上的被褥都是蓝印土布,但干净整洁,底下铺着厚厚的“金丝垫”。外婆让我睡在里床,因为里床靠着墙壁,吹不到风。祖孙俩一人一头,相互取暖。即便如此,每晚入睡前,外婆总是用脚炉为我先暖好被窝,又怕我的小脚受冷,又总把脚炉放在我的脚边。

漫长的冬季,田野变得空荡和萧瑟。田间也无农活可做,而干惯了农活的村民依然不愿闲着。女人们在屋内打毛线衣、纳鞋底,忙于女红;男人们搓草绳、打草鞋、部草囤,为来年的春耕生产作准备。

进入“三九、四九”时,就到了最严寒的时候,河被冻住了,地面上也常常结冰,上下河桥得十分小心,稍不留意便会滑倒。寒冷,对我们这些穷孩子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在那北风呼呼吹、大雪漫天飘的日子里,我常常冻得浑身发抖,手冻得麻木了,就在火钵上烘一烘,脚冻痛了,就在地上跺几下,我的手脚长满了冻疮,烂得脱了皮,血水常把袜子粘住脱不下来。那时,我们总是盼望天天有太阳,遇到好天气,就会欢呼雀跃,大家一起在廊屋角里晒太阳。边晒太阳,边在脚炉里爆几个玉米花、蚕豆解馋,暖烘烘的太阳晒在穷孩子的身上,就像温暖在母亲的怀抱里。

当然,最冷的冬天也冻不住孩子们贪玩的心。一场大雪后,房檐上总是挂着长长的冰尺子(冰凌),这是我们喜欢的天然冰棒,拿在手里边玩边吃,哪怕是牙齿冷得发酸,小手冻得通红。一天大风吹过,晚上风平浪静,河里的冰就会结得很厚很厚,冰面上可以走人。清晨,鲜红的太阳把冰河照成一面银光闪闪的大镜子,把整个村子照得雪亮雪亮,孩子们从各自的家里出来,手捧一碗稀粥涌向河边,把粥碗放在冰面上,然后用力推开去,比谁推得最远。最好玩的是削冰漂,在河滩上捡一块理想的碎瓦片,把它弄成圆形,然后用力向冰面削去,冰面上就会响起“嘟,唏哩哩,嘟,唏哩哩”的声音。不一会,银光闪闪的冰面上就布满了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黑色棋子。如果河里的冰比较薄,我们就爬上船去,用力把船晃动,咯吱吱一阵响,河浜里的冰就碎裂成一块块的。大家各取所需,捞上岸来,把它弄成圆形,用一支小竹管在上面吹出一个洞来,穿上一根绳子当锣敲,当然,这锣是不经敲的,不消一个时辰,就碎落在地,化成了水。

在寒冷中终于迎来了新年,而过年则是孩子们最激动的时刻,意味着有新衣服穿,有鸡鸭鱼肉等好吃的美食,有年糕、瓜子、糖果等各种零食可以享用,有几毛压岁钱可拿,还有噼哩啪啦的鞭炮可放。过年后,意味着寒冬快要结束了。农谚曰:“春打六九头,穷人脱苦头。”我们终于又通过了一场严酷的考验,希望春姑娘的脚步快些临近,春的温暖早些到来。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几十年的光景一晃而过,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挨冻受饿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反而觉得日子越过越平淡,一个季节,甚至一年,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而儿时漫长而严寒的冬天却依然记忆犹新。

本文作者:吴顺荣(微信公众号:南湖文学)。

小学生端午节

因为"五"与"午"通,所以端午节又名端五.另外端节,午日,重五,重五,地腊,中天等也是端午的别称,端午也是我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是关于端午节的儿歌.

端午这天有很多的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比如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裸上,称为长命缕,我想是让儿童能长命百岁吧!端午节还要在小孩的额头上用雄黄画个"王"来避邪.

每到端午节,奶奶都要买许多艾草,蒜头,在中午12点时放在太阳底下晒,奶奶说:"这样的艾草和蒜头能消毒,避邪."还在家中用艾草熏.我想端午节的'诸多习俗,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下一代的希望吧!

每年的端午节,我都会想起小时候学过的儿歌:“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粽子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端午节又称重阳节,关于端午节的来历,说的最多的是为了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还有的说这一天是伍子胥的忌辰;也有的说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或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

妈妈还告诉我:“端午节因为是五月初五,许多习俗也和“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有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上,称为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雄黄酒,黄豆瓣包的粽子;不过,现代人过端午节主要是吃粽子和举办一些大型的庆祝活动。目前端午节已被定为国家法定假日,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我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你们应该多了解一些并把它发扬光大。听了妈妈的话,我觉得端午节真是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节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