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教学课件的设计(优秀18篇)

论文教学课件的设计(优秀18篇)

ID:8199206

时间:2023-12-29 23:29:12

上传者:翰墨

范本可以启发人们对于写作的思考,激发创造力和表达欲望。小编特意为大家挑选了一些备受好评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论文教学课件的设计

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它不仅能够直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还为打破传统、开拓学生视野打开了一扇门。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创设多种情景,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

每一堂的开始,教师都要创设一个情景,做很多铺垫来为整堂课的中心内容的展开引路。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仅凭黑板与语言的描述,情景的创始往往达不到预期的设想。多媒体教学却能够轻松的完成各种情景的创设,教学中可以利用动画、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方式将学生引入课堂,为整堂课的展开提供了保障。

2.传递多种信息,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能为学生提供的仅仅是书本与教师积累的知识,并不能为课堂内容做过多的延伸。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一切教师想要呈现的内容都融入到教学所需的ppt中,并且可以将由书本衍生出的内容加以展示,立体、形象化的展示不仅可以使得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习,还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扩宽知识面、拓展思维。

3.增强课堂趣味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所有的教学方式的运用最根本的目的都是要提高课堂学率,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枯燥、乏味,45分钟的课堂,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却不足20分钟,极大地阻碍了课堂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却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同样是单一的教学方式,但是多媒体教学却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际教学的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在实际运用中的误区。

多媒体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但凡事都有利弊,多媒体教学的实际运用也存在很大程度的弊端:

1.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为实际教学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使得许多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将多媒体教学运用于自己的每一堂课中,这种方式是不对的,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方式、一种手段,但是教师所具备的素质不应局限于多媒体教学,传统的口口相传在某些课堂中更能够展现出很好的教学效果。

2.将课堂效率全部寄托于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并不是万能的,它虽然能够以多种方式来展示课堂内容,吸引学生的眼球与注意力,但这种教学方式同样存在弊端,部分学生对声音、图像与视频的关注度超过了对其所传达的内容的关注度,这种情况下,课堂效率不仅不会提高,而却起了反作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只是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并不是这种新兴的教学方式运用到实际就能够保证课堂效率稳步提升,如何正确对待多媒体教学还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

3.忽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

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不仅仅来自于学习的内容,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教师本身的个人魅力,很多学生喜欢一门课是因为教师的个人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他。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常常用自己的语言魅力给予学生一个理想的课堂情景,使得学生被情景引入的同时也被教师的魅力所吸引。而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的言语沟通越来越少,展现给学生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教学魅力,而不是教师自身的魅力,这在无形当中就使得教师丧失了传统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优势。

三、多媒体教学的正确运用方式。

1.要重视备课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地位。

制作课件需要有充足的.资料,因而制作课件往往会花去很多时间,有的老师甚至一味地花时间在课件制作上,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备课,他们错误地认为制作课件的过程便是备课的过程。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的教学方案的过程。”可以说,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要过好教材关和学生关。而制作课件只是设计教学方法的过程,并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备课。

2.根据需要使用多媒体,不要为用而用。

根据课型选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如对话课、写作课、阅读课更多的是侧重实践和训练,不应依赖多媒体。另外,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经费投入大,制作周期长。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不仅需要建设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教室,更要研究和编制用于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软件。因此在经费紧张和教学时间安排紧凑的学校,想每课必用多媒体是不太现实的。

3.要提高认识。

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能完全取代常规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虽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骄子,但它在课堂教学之中只能起到配角作用,应用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这是由教学自身的规律性决定的。一切技术手段都必须为教学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动用多媒体,适当地配合一些画面或音乐,借助声、色、光、电的特殊效果,可以使课上得更形象。但教师决不能只做放映员,更不能一味炫耀电教手段,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结束语。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得到了多年的检验和发展,自有它的优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灵活运用多媒体,将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在前进中不断探索,为呈现优质课堂努力奋斗!

教学课件的教学论文

多媒体课件的模板应该选择一个背景简单、色彩柔和明亮、能够引发学生愉悦心境的模板。模板设计不宜过于复杂,不能负载额外的信息,尤其是模板设计中的背景不能够有动画画面,要避免与文本内容无关的诱人性、意外性等特征,否则会把学生的情境兴趣引向这些方面。这些信息与文本主题无关,尽管可以引起学生的情境兴趣,但如前所述这些特征会分散学生对主题的注意,或者干扰工作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或者唤醒不适当的知识图式,对文本的主题学习与理解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把多媒体课件做得很花哨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好像很浓,但实际上只是在看热闹,学生完全陷入课件的视听觉刺激忘记了学习的主题,课堂教学信息的传递受到影响使本原的知识传递功能受损。”在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中,经常会看到有些课件的模板背景信息过多,设计了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吸引人的意外的特征,这样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或者把学习的情境兴趣调动到与主题无关的信息上去了,这样的多媒体课件设计肯定是不好的。

《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

在高老师的启发下,我把小组合作的方法运用到了课堂当中。第一课时总体进行得很顺利,各个环节扣得很紧。本课课文是没有注音的,但由于生字不多且较为简单,所以我仍然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揭题时就解决“插”“秧”两个字,并引导学生标注小节号。教师先范读课文,学生有一个整体感受以后,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并圈出有困难的生字。出示生字词认读,读熟以后再自读课文,同桌两人互读并打分,再有目的的抽读各种分数的学生朗读,让孩子自己说说哪些小朋友读的好,好在哪里,但是这个地方既要把时间给够,也不能花太多的时间。抽读完以后就可以全班齐读了,然后再我的引读下理解课文的内容并开始分析课文。这时,板书要有目的性,要为揭示两个小节的景物变换顺序作准备,培养孩子的方位感。课堂结束前,留下一道作业:仿写句子。

这节课的气氛很好,孩子们很投入,再加上奖励他们小红花,积极思考问题的学生多了。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1、个别读的时间不够,不能保障每位孩子的正确朗读。

2、字词的认读时间也不够,个别较弱学生不能马上流利的自读课文。

3、小组合作的教学仍停留在形式化的表面,没有取得预计的效果,还要再思考,如何让学生积极且发自内心的参与到朗读当中来。

《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

在高老师的启发下,我把小组合作的方法运用到了课堂当中。第一课时总体进行得很顺利,各个环节扣得很紧。本课课文是没有注音的,但由于生字不多且较为简单,所以我仍然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揭题时就解决“插”“秧”两个字,并引导学生标注小节号。教师先范读课文,学生有一个整体感受以后,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并圈出有困难的生字。出示生字词认读,读熟以后再自读课文,同桌两人互读并打分,再有目的的抽读各种分数的学生朗读,让孩子自己说说哪些小朋友读的好,好在哪里,但是这个地方既要把时间给够,也不能花太多的时间。抽读完以后就可以全班齐读了,然后再我的引读下理解课文的内容并开始分析课文。这时,板书要有目的`性,要为揭示两个小节的景物变换顺序作准备,培养孩子的方位感。课堂结束前,留下一道作业:仿写句子。

这节课的气氛很好,孩子们很投入,再加上奖励他们小红花,积极思考问题的学生多了。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1、个别读的时间不够,不能保障每位孩子的正确朗读。

2、字词的认读时间也不够,个别较弱学生不能马上流利的自读课文。

3、小组合作的教学仍停留在形式化的表面,没有取得预计的效果,还要再思考,如何让学生积极且发自内心的参与到朗读当中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

在教学《插秧》一课时,插秧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是很陌生的,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水田、插秧等词语,我特意找来江南农民插秧的录像片放给学生看,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词义,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当小作者,续写课文,并配上插图,大家兴致很高,纷纷写文配画,不久,一幅幅图文并茂的书画作品就诞生了。我们在班里做了书画展,同学们进行了交流。我觉得在这节课里,同学们思维活跃,他们的想象不管对或错,画的好或坏,都体现了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边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所以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下面是我班学生自己续写的文章:

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草地,映照着麦田,映照着天空,映照着大树。

农民在插秧,插在草地上,插在麦田上,插在天空上,插在大树上。

水田是镜子,映照着彩虹,映照着白云,映照着飞机,映照着小鸟。

农民在插秧,插在小鸟上,插在飞机上,插在白云上,插在彩虹上。

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自己,映照着小鱼,映照着大楼,映照着小草。

农民在插秧,插在影子上,插在小鱼上,插在大楼上,插在小草上。

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花朵,映照着高楼,映照着青山,映照着飞机。

农民在插秧,插在花朵上,插在高楼上,插在青山上,插在飞机上。

水田是镜子,映照着春天,映照着春雨,映照着月亮,映照着星星。

水田是大澡盆,洗着青山,洗着白云,洗着青山,洗着绿树。

农民在洗澡,躺在绿树上,躺在青山上,躺在白云上,躺在蓝天上。

水田是水池,鸭子在洗澡,小鱼在游玩,小朋友在追打着玩。

水田是玻璃,透出了太阳,透出了楼房,透出了小鸟,透出了彩虹。

水田是画板,农民在画画,画出了蓝天,画出了白云,画出了青山。

水田是花园,农民在种花。水田是地毯,农民在休息。

水田是院子,农民在乘凉。水田是棋盘,农民在下棋。

水田是块布,农民在绣花。

这是一篇永远也写不完的诗歌,学生通过想象写出了众多不同的词语,这既是语言和想象力的训练,又是运用知识和发展创造力的训练,新的教科书中,能做这样练习的课文很多,只要我们老师对学生不断地训练培养,我们就会看到他们不断的进步。

教学课件的教学论文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中、牙、尺、毛”4个字。认识1个偏旁“女”。

2.观察自选商场,了解自选商场的售货方式,体会它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建立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建立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相关的生字词卡片、图片、实物,文中的插图。

请家长带孩子去自选商场购物,观察商场里的商品及顾客的购物方式。

让学生收集一些商品包装,认读商品名称。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出示自选商场图片,问:这是什么地方?

2.请学生谈谈自己去自选商场购物的感受。

3.过渡:是啊!自选商场里的商品真多,在自选商场里购物又很方便。那你认识了哪些商品呢?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二、联系生活实践,交流认识的商品名称。

1.指名上台交流。

2.四人小组交流。

三、认识事物,学习词语。

1.出示几种商品词语。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词语。

2.检查词语的认读情况。

做“为商品贴标签”的游戏。

3.学习给商品分类。

出示三个“货柜”图和分布三层的“货架”图,问:如果你是商店售货员。想一想,你要怎么摆放这些商品?为什么?。

(1)四人小组讨论“摆放”的放法及理由。(分为食品类,日用品类,文具类)。

(2)集体交流,课件演示,引导初步学习事物的分类。

四、识记生字。

1.复习巩固14个生字的读音。

2.记忆字形。

3.创设语境,增加学生与生字见面的机会,识记“商、场、奶、作、东”。

问:我把一些生字藏在句子中,你还能认出它们吗?

自主识记其他生字。问:你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毛、巾、本、尺、牙”等字?

五、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学生观察“毛、巾、尺、牙”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找压线笔画;书空生字笔顺。

2.老师范写,学生观察后描红,再独立写两个。

3.展评;学生自查自纠。

六、读书上的词语,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举办“擂台赛”,复习词语,请两人读词语,其余同学做评委,比一比谁读得又快又对。

2.听写生字“毛、巾、牙、尺”。

二、学习短文。

1.谈话激趣:(出示图)今天有一位小朋友第一次跟着妈妈来到自选商场购物,他有什么感受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

(1)自读短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

(2)指名分段读,相机正音。

3.理解短文内容。

(2)同桌练习。

(3)上台演示,指导评价。

4.指导朗读。

(1)读好句中的停顿。

(2)指导用惊喜的语气读出“东西真多”和“真方便”。自由练读,四人小组练读,互评,推举代表朗读。

(3)齐读词语和短文。

三、扩展活动。

举办“商品展销会”。

1.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小组收集的商品包装名称。

2.学生给商品包装名称分类。

3.选派每类商品的促销员,带领大家认读商品名称,并用一两句话介绍这种商品。

4.开展“购物”活动。能读出商品的名称,就算购买成功。

教学课件的教学论文

1.认识14个生字和“女字旁”、“竹字头”,会写个尺、毛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观察自选商场,了解自选商场的售货方式,体会它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4.愿意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愿意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装盒。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1.看图:这是什么地方?揭示课题。

2.认读生字:商、场。

二、生活识字展示、交流。

1.大家搜集了很多食品包装,认识了上面的汉字,请读给的同伴听。

2.将食品包装贴在展示板上。

3.小结:自选商场里的东西真多。学习生字:东、西。

三、学习字词。

1.通过生活识字,你认识了哪些字?(指名认读不注音词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让学生选择识字方法)。

2.借助拼音认读词语。小组交流。

3.读书上九个注音词语。

4.巩固字词。

(1)认读不注音的词语。

(2)认读词语中的生字。

(3)怎样记住汉字。“本、笔奶场作牙”?(“本”用“木”字加一横的方法记;“笔”,用出示毛笔引导识记等)。

(4)找学习伙伴,把你认识的字读给同伴听。

(5)在“识字迷宫”里认读生字(课件演示)。

(6)“找朋友”(拼合体字:场、奶、笔、作)。

(7)出示商品图,学生贴商品标签(词卡)。

(8)商品分类。哪些东西摆在同一个货架上?指名摆词卡(面包、牙膏、铅笔、牛奶、毛巾、尽子、洗衣粉、火腿肠、作业本)。读词。

(9)小结:商品分类摆放,人们在自选商场购物真方便。

四、学习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

注意自学方法:把不会拼读的词语用铅笔做上记号。

2、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由小组自由决定用怎样的方式学习。(如:一个人一个人轮读,没轮到读的同学认真听,并用笔做出别人读得不对的地方;每个小组成员都当一次小老师,带小组员读,不会读的,互相帮忙等等,只要是对学习有帮助,怎么合作都可以。)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学习情况。

请2个小组的同学读一读。评议。

注意长句的停顿,指导朗读:我和妈妈/从货架上/选了一些食品。收款的阿姨/用电脑/很快算出了要付的钱。

五、生活识字展示、交流。

1.指名认读商品包装上的汉字。

2.生去展板前认读食品包装上的汉字。

3.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认识更多的字。

板书设计:

自选商场。

自选商场里的东西真多。

吃的:面包、牛奶、火腿场。

生活用品:牙膏、毛巾、洗衣粉。

学习用品:铅笔、尺子、作业本。

玲玲的画的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玲”等8个生字,会写“叭”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字新词的学习。

难点:理解爸爸最后说的话的深刻的教育意义。

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2、课件:将书上的插图、爸爸说的话及有些重点的句子、重点指导的字做成相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玲”等8个生字,会写“叭”等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麻烦,本来花费很多心血准备好的东西,会突然遭到破坏,让我们感到很伤心。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也遇到了一个麻烦。她是怎样解决的呢?让我们一起读读关于她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一边读课文,一边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2、同桌交流识字方法,合作学习不懂的词语。

三、检查交流。

字音:fucuibazangjin。

幅催叭脏筋(进一步纠正字音)。

字形:叭玲狗楼梯脑筋(熟字加、换偏旁)。

词义:端详(模拟端详的动作,领悟端详的意思就是认真仔细地看)。

叭:(象声词,让学生模拟声音,如黑板擦掉在地上——叭)。

四、指导写字。

1、指导学生观察本课所写生字的特点:七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都是上短下长。

2、有重点地进行指导(糟字右半部上边部件的笔顺,“脑、肯二字中“月”的字形不同)。

3、学生认真对照田字格,临摹一遍。

4、学生练习写字一个,老师巡视指导。

5、指导几个学生把自己写的字到实物投影仪展示,师生评议。

6、学生再练写一个。

五、积累词语。

把喜欢的词语积累在词语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懂得生活中要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玲玲的画〉这篇课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既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要把课文读好。

二、感悟课文,感情朗读。

1、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汇报交流,鼓励独特感悟。

(1)玲玲是个懂事的孩子,从“满意地端详”、“催”等词语可以看出。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玲玲着急和高兴的`心情。

5、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1)看图学着爸爸的样子读读这句话,结合课文中的内容理解。

(2)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你们打算怎么做?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作业。

1、引导积累:满意地端详、仔细地看、高兴地说、满意地说、懒洋洋地趴。

2、完成课文后练习“读读抄抄”,并背下来。

3、拓展练习:把自己或别人遇到过的一件“坏事变好事”记下来。

板书:

论文教学课件的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

《插秧》是第三单元中的一篇主题课文,这是一首篇幅短小而有意境的儿歌。儿歌通过比喻和想象,以“水田是镜子”一句领起,诗化了插秧的过程,诗话了艰苦的农业劳动,诗话了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场面,这里的一切都那么美,那么富有诗情画意!

通过在初学诗歌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感知水田如镜和农民插秧等事物,然后边范读边板画文中的插图。蓝天、白云、青山、绿树,一平如镜的水田映照出这片美景……美丽的画面把学生带入了诗般的意境。

在认识了本课的生字以后,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我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想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学习这篇课文?”有的小组说:“我们小组想好好读几遍课文,要读得有感情,再把课文背下来。”有的小组说:“我们想把农民伯伯插秧的情景演出来。”有的小组说:“我们画画好,我们可以把农民插秧的美景画下来。”还有的小组说:“我们可以这首小儿歌进行改编。”于是,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室里更是呈现出浓烈的学习氛围。汇报时,各小组展现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的作品,更结合自己小组对课文的理解,对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这一节课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内容的计划性和指令性。教学中,不是由教师给出“教学任务”,而是在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求,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我喜欢我才选择”,既然是喜欢的选择,自然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完成,那么学习的兴趣、求知的积极性也就无须老师用尽各种办法来激发。所以孩子们的思维迸出了智慧的火花,他们的作品非常出色,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教学课件的教学论文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是能够通过声音、动画、图像、影视、文本等媒体形式,完成教学内容的呈现,实现师生之间、师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会话。操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中文本内容的具体性、生动性、悬念性、富有想象性、容易理解性等特征,对于抓住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境兴趣非常重要,会使得教学情境与师生达到交融,构建一个学习实践场域。在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中,如何呈现学习内容及其情境是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的难点。“一个多媒体课件呈现给学生的画面并不是越多、越复杂越好,重要的是如何在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思维特点情感特征以学为主的内容。”在多媒体文本与声音图像中,哪些信息需要呈现、哪些信息不需要呈现要留给学生一些悬念,以便引发学生的想象,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需要认真和仔细地加以考虑。此外,呈现的信息内容在语言表述上也要简洁明了,哪些信息需要概括、哪些信息需要具体、在适当的时候如何提供生动的例子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中,要避免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全部用课件呈现出来,教师在上课时只是读课件,这样就不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了。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如果这样做,就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调动学生课堂的情境兴趣了。多媒体文本的内容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文本内容的具体性、生动性,最能够体现教学直观,这是传统的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文本内容设计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技术与方法,直观而生动地呈现文本内容,演示某种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引起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境兴趣,这也是传统的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灵活地设计文本的呈现方式。文本的具体性、生动性、悬念性、富有想象性等特征都可以通过改变文本的呈现方式而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文本内容的呈现要有变化,应该使用一定的动画效果。有的内容需要一次性呈现,有的内容要渐次呈现。尤其是一些重点内容、难点内容或者重要的过程,需要更好地设计呈现方式,激发起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境兴趣,增强学生的注意。但在呈现方式的设计上也要考虑情境兴趣的负面效应,因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最大缺点也可能表现在文本的呈现方式上,如果以动画的方式呈现内容或者呈现一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就会使得学生的注意点投放在一些不重要的信息上,偏离主要的和关键的信息。另外,盲目地使用丰富的图片、炫丽的色彩和强劲的音乐或视频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削弱对关键信息的注意与认知加工。

总之,多媒体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载体,课件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集于一体,通过投影仪等设备展示给学生。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有效地创设情境,为学习者提供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多媒体教学课件化抽象为直观,结构化呈现教学内容。但多媒体教学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的优劣非常重要。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通过操作文本的连贯性、具体性、生动性、悬念性、富有想象性、容易理解性等特征,操作文本任务的呈现方式,从而调动与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境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在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中要结合课堂情境兴趣的规律,优化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文本结构、内容和呈现方式,增强课堂情境兴趣对学习的正面促进效应。

《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一些农业生产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热爱、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2.认识生字6个,学写生字4个。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识字教学。

2.通过学习课文,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教学难点:

理解:水田、插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立标。

同学们,春天来了,老师想带大家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想不想去呀?请看大屏幕(水田图)。大家知道水田是用来干什么的吗?这是农民伯伯插秧的地方。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的课文,它的名字叫做插秧。(板书插秧学生读题)。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最想知道什么?

插秧是什么意思?

(出示课件)让我们一起来通过图片看看插秧到底是什么?(欣赏图片)看完图片大家明白插秧(把水稻的秧苗插到水田里的活动就叫插秧)后,我们来学习新课文吧!请打开课本。

1、读课文(学生自读、听老师读)。

2、一边看课文,一边看插图,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1)、为什么把水田比作镜子?

(2)、为什么说农民插秧是插在了绿树上、青山上、白云上和蓝天上呢?

二、凭借情境,自主探究。

1、齐读课文。

2、学习第一小节。

为什么把水田比作镜子?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齐读课文第一小节,教师回答因为水田里有水,它就像镜子一样可以映照出事物的倒影)。

再读课文第一小节,看看同学们在读课文时脑海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找同学来说一说)。

让我们一起再来一边想象一边读一读课文吧!

3、学习第二小节。

在第一小节中农民伯伯一边插秧一边欣赏着美丽的景色,现在我们来读课文第二小节,看在第二小节里又会出现怎样的美丽画面。

读完第二小节,请同学们告诉我是谁在插秧?他们把秧苗都插在了什么地方呢?

三、质疑情境,验标补标。

1、为什么说农民把秧苗插在了绿树上、青山上、白云上和蓝天上呢?

因为水田里是绿树、青山、白云和蓝天的倒影,秧苗是插在了倒影上。

2、这篇课文很简短,可是很容易背错,怎样才能不背错呢?(第一小节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而第二小节恰恰跟第一小节的顺序相反,是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大家总结的真好,那让我们一边想一边再背一背吧!

四、优化情境,当堂训练。

水田是镜子,

映照着彩虹,

映照着太阳,

映照着小鸟,

映照着飞机。

农民在插秧,

插在彩虹上,

插在太阳上,

插在小鸟上,

插在飞机上。

五、布置作业。

1、把课文朗诵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帮助考察生字的记忆情况。

2、问问查查,继续了解有关插秧的知识。

教学课件设计:人口与环境

本节课是一节初三的复习课,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考点直击,明确目标;知识清单,夯实基础;时政热点,拓展延伸;反思自己,落实行动;真题再现,学以致用;专项突破,能力提升。导入新课用视频导入,“apec蓝”成为十大热词,说明人类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由此导入新课。结课时用几张沙尘暴、泥石流、火山爆发、干旱、洪水等图片使学生认识到如果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那么电影就会在现实生活中上演,引起学生的共鸣。正面引导与反面冲击对比明显,更有感染力。

本节课的优点有:

1、视频导入的方式直观,选用视频内容是最新的消息,具有思品课时效性特点。

2、教学环节完整,学习目标,基础知识,时政热点,中考真题从学到练步步推进。

3、反思自己、落实行动这一环节选用的图片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具有思品课情景化生活化的特点,能够使学生提高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意识,锻炼在实际生活中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能力。

4、中考真题的选用对初三学生来说实用性较强,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5、结课选用的图片具有很强的震撼力,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提高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在自主学习的环节时间太长,使整节课显得有点仓促。

2、反思自己落实行动这一环节的图片可以选用本校学生的图片,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

3、反思自己、落实行动这一环节还应该选用正面材料,从正面引导学生的行为。

4、在真题再现的环节,还应该加入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如何解题。

《山市》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景色。

3、探究“山市”形成的原理,培养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重点:

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

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

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往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象,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

(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注释)。

投影补充:

三、指导朗读:

1、小声自读,画出读不准的字,同桌交流解决。

2、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投影)。

奂山青冥飞甍高垣睥睨连亘霄汉逾时倏忽。

3、齐读课文一遍。

四、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不能解决的句子。

2、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

(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3、思考:

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画出表时间的词语)。

明确:三个阶段:(投影明确)。

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4、请学生依照这个过程,展开合理的联想和,以图画或语言描写的方式展示你脑海中“山市”的景象。

(选取几个,实物投影)。

5、再次朗读全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学生发言)。

(投影补充关于“海市蜃楼”的小)。

2、你能根据这个知识来推测“山市”形成的原因吗?

(四人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探究出的原因。

4、齐读课文一遍。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朗读课文。

2、课外查阅,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初中语文阅读题之山石分析。

教学课件的教学论文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教学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但是我们也看到,多媒体课件在带给老师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产生了很多困惑。

前不久,一位年轻的教师执教一年级的《菜园里》一文。上课伊始,老师便在屏幕上出示了一系列的图片:黄瓜、豆角、卷心菜、白菜、茄子、西红柿……那一张张精美的图片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课堂果然不断升温。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一一报出了这些菜名,然后便围绕这些菜开展了相关知识的讨论,接着开始学习相关的生字。整堂课,课件从开课的第一分钟贯穿到下课,伴随了孩子们整整一40分钟。

然而,我在想,明明豆角、白菜、卷心菜等等蔬菜我们身边就有,为什么不将它们带进课堂,让孩子们真正地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多好?干吗非要通过课件呈现,清凉的气息,鲜活的质感,难道就不是媒体?要知道,这比课件中的不知要强上多少倍呢。

当然,我们并非“拒绝媒体”,多媒体本身没有错,我想,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它的使用是否必须和恰当。多媒体的使用,应该是教师必须驾驭媒体之上的更深的生成,让课件为课堂“使用”或“利用”,而不是“重用”或“运用”。看看我们的公开课、竞赛课,你会发现课件完全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大多数老师几乎用课件代替了板书。也许是害怕评委在这个方面扣分吧,有的事先写好课题,有的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把事先该先的内容写完,有的课题下面只有文章中的一个重点词。我们的老师,张一下嘴,动一下鼠标就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课不够,课件凑,这已经成了当前存在的普遍现象。长此下去,必将会导致教师的懒惰和素质的退化。而孩子们,在习惯了眼花缭乱的荧屏世界后,又怎么面对那跳动着思想与灵魂的书面文字。

我们必须明确,使用新技术并不代表就是现代化,并不代表老师的教育思想。就课堂而言,推动教育前进的不是那些精于弄巧、懒于深思的“操作员”,而是那些劳作不息、朴实无华的教师;不是现代化手段,而是现代化的教育思想。

教学课件设计:人口与环境

1、本节课的导入太过于平淡,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本节课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特殊是讲到人种的分布时没有使用到教学挂图,只是要同学们看书上已有的图形。不是很客观。

3、本节课只注重课本内容的学习,甚少拓展到课外的知识。在讲到三大人种的特征时,没有让从我们身边知道的人去找,如:球王贝利、克林顿、大长今......,而要求同学通过观察课本上三大人种的照片去得到答案。

4、对于三大人种以外的混血人种在本节课没有提到,另外,给予学生的讨论时间过短,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

当然,用表格展示三大人种的特征,使学生能直观了解三大人种,这种方法应该是可行的,另外课后的巩固练习也是有必要的,最后,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也是新课改所提倡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设计

一、教材分析。

8的乘法口诀是乘法口诀教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之一,因为8的乘法口诀句数较少,因此应该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多练习记忆口诀,多做练习,也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8的乘法口诀并进行熟练记忆,另外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8的乘法口诀的运用。考虑到得出8乘法口诀的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积都比较大,同时,学生要直接得出8×8=64这个算式会有一定困难,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探索8的乘法口诀提供素材。学生可以依据情景图提供的素材和前面学过的知识填写表格,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写出乘法算式,进而编出乘法口诀。与前面不同的是,以问题让学生产生编写8的乘法口诀需求,同时,不再完整地写出乘法算式及编出乘法口诀,而是充分相信学生并让他们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另外使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口诀。

二、学情分析。

1、学生是7-8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爱表现自己,对数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4、学生已有一定数学计算能力;。

5、学生已经认识1至7的乘法口诀,对8的乘法口诀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6、学生对于编写8的乘法口诀兴趣很高,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已有所掌握,能采用编写1至7的乘法口诀的方式来编写8的乘法口诀,并且能自己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三、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编制8的乘法口诀,初步记住8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法计算。

2、培养学生在练习中记忆口诀,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桌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4、让学生们一起诵读8的乘法口诀并熟练记忆。

5、让学生做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的精彩练习及布置课堂作业。

学生活动。

1、全体背诵7的乘法口诀。

2、学生喜爱得到这幅字。

4、学生认真诵读8的乘法口诀并熟练记忆。

5、学生争相举手回答问题。

6、学生积极说出自己的收获并积极回答。

设计意图。

1、让学生自己对已学过的7的乘法口诀有一个复习。

2、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学生们自己进行小组讨论编写8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

4、让学生在课堂上就把8的乘法口诀并熟练记忆。

5、让学生增强对8的乘法口诀记忆的熟练水准及运用情况。

6、让学生们自己总结这节课学到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

8的乘法口诀。

1×8=8一八得八8×1=8。

2×8=16二八十六8×2=16。

3×8=24三八二十四8×3=2。

44×8=32四八三十二8×4=。

325×8=40五八四十8×5=40。

6×8=48六八四十八8×6=48。

7×8=56七八五十六8×7=5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创新为动力,以省“减负”精神为宗旨。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对基础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突出重点,提升效率,狠抓落实,大力推进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促进发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班级分析。

执教的班级共有51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升,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有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看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

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相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依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看、猜测、实验等活动,寻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看、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觉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关心下,对身边与数学相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关心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看、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觉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依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培养优等生,转化后进生措施。

我班后进生形成的很大的原因,就是学习习惯差,毅力缺乏,信心不足。他们不能把握学习语言课程的要点,常常不完成听说读写的任务,怕苦畏难,不肯去做认真理解的细致工作,久而久之,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下落了,敏锐接受新授知识的能力丧失了,他们不差也变得差了。要转变他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应以精彩的语言引发话题,及时点拨,准确评价,创设出和谐融洽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围,使后进生畅所欲言、主动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3、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学科,教师应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后进生的注意力,通过直观教学,能够关心学生理解概念、性质。

4、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难易适中,增强对后进生的辅导,督促他们认真完成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后进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特别注意克服急躁冒进情绪,如对后进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对待后进生,要放低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从起点开始,耐心地给予辅导,让他们一点一滴逐步提升。

培养优等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竞争的氛围,如优等生他们之间的竞争,挑战难题的竞争等,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2、为他们制定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完成一个个既定的目标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以及增强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3、鼓励他们尽量用多种方法,多种思路解决数学问题,尽量想一想与众不同的方法,提升发散思维能力,促进智力发展。

4、教育他们多关心需要关心的其余同学,在关心人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六、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课时左右)。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

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左右。

(七)、统计(3课时左右)。

(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

(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

七、教学进度。

《春的消息》教学课件设计

春的消息是一首儿童诗,用活泼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了一群天真的孩子走向田野拥抱春天、寻找春天的画面。教完这首诗歌,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关于教师语言及教学环节的“干净”。

在整理自己的课堂实录时,我需要将56分钟的一堂课剪辑成40分钟。这16分钟从哪里来,除了剪掉学生练读的几分钟,余下的都是我一分一秒抠掉的。抠掉的这些时间主要来源于:同一问题,可以少问一个的时候多问了一两次;无效的问题与此问题牵引出的无效的答案;与课堂气氛不协调的组织教学;失败的学生展示。

一点一滴抠时间的过程引发我的思考:这些被抠掉的环节,有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如学生的失败的尝试及对问题的探讨求证,它是需要时间的需要争鸣的,老师不能吝啬。真正行云流水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师生功底及配合都已炉火纯青,所有的探讨都是“呼之欲出”的状态,第二种可能就是“做”出来的课。我从来不欣赏“做”,我喜欢鲜活的学生鲜活的课堂,哪怕课堂不如理想中的高潮迭出,沉静中有思考,死水里有微澜。

以上不能省的时间,我们不能强求。但有些时间我们是能省的,课堂上那些啰嗦的表述、对学生发言的重复、同一问题意义不大的反复点名作答、无明确目的的齐读等。这些能省的时间坚决要省出来,教师在省时间的锤炼中锻造自己语言的简练,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效率,这对老师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老师成长了,学生才可能成长。

二、关于教师课堂用语的艺术。

虽然平时我非常注意自己的教学评价,坚持正向的、有鼓励性的、过程性的及学习品质方面的评价,但意识有了不等于有了艺术。在整理实录时发现,我的教学评价语还是过于单调,“真棒”“很好”“谢谢”这类评价语很常见,有的引导语也显得有些干涩无鼓舞性启发性。如“这一段还有谁觉得可能比他读得更好一些”这样的表述,如果换成“谁想尝试一下?”“谁想挑战一下?”——不说比前一个更好,这样学生就没有压力,比他差也没关系。万一比他好,就更自信了。还有这样的表述:“下面我再教大家一种形式”,这是明显的“灌”给学生,换一种方式说也许更易让学生知道——“还有一种有趣的读法,你想知道吗?”学生回答“想知道”就是一种主动的探寻了。当然,这些说话的习惯已根植于我们的内心,像呼吸一样自然不可察觉,要想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干净、有吸引力,需要经常的训练,不断的记录自己的课堂语言去进行反思性发现。

三、不断提升教师自身朗读水平,在专业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朗读起步。

在尝试着教《春的消息》这首诗歌的朗读时,其实我内心也是惶惶然的,因为自己比学生的起点高不了多少,对朗读朗诵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也太少。由此而深有感触,要给孩子一碗水,你一桶水都已经不够了,你最好是海洋。如果教师师资培训有这方面的专业指导,将是老师和学生的大幸。

在本堂录像课上,我借用了两个班的学生,一个是自己班的,一个是别班的。原因有两个:完全是别班的学生,不熟悉,毕竟是录像,风险小一点儿好;但如果全是自己班的学生,因为在自己班试教过(虽然教学设计有很大变动),担心学生缺少新鲜感,课堂会缺少火花。但就是这两个班的学生放在一起,让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他们读书的语调有明显的差异,我们班的学生在处理句尾字时,基本按照字本来的音去读。而另一个班的学生,句尾字有明显的变调。最常见的是把第四声的字变成接近于第一声,如“你看,春天已经来到”,会处理成“你刊、来刀”这样的效果。为什么?原因来自于这个班的一个学生,朗读较好,她的这种娃娃腔很重,就影响了一个班。

还有,在整节课的诗朗读中,学生的语速普遍偏快,这是因为在读文章时养成了习惯难以改掉,也因为齐读这种方式强调整齐划一,因而束缚了学生的自我发挥。

鉴于以上种种,给自己及所有教低段语文的老师一个目标:首先做一个有较高朗读能力的人,字正腔圆、感情表达到位。然后在低年级指导学生时也要做到给学生一个目标:字正腔圆、不多字不减字不回读、落实标点符号表达的停顿、边读边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