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读书心得(模板18篇)

将相和读书心得(模板18篇)

ID:8218726

时间:2024-01-02 18:59:29

上传者:念青松

阅读一本好书后写读书心得,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分享给他人。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读书心得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写出有思想深度和观点独到的读书心得。

《将相和》读书心得

前几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将相和》。

《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写出了蔺相如和廉颇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当我读到蔺相如对秦王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时,我从中体会到蔺相如能察言观色,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故意说和氏璧有点儿小毛病,以此让璧回到自己手里,太聪明了!我又看了下去,当我读到蔺相如见秦王要赵王为他鼓瑟,还把它记录下来,蔺相如大义凛然,坚决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但遭到秦王拒绝时,蔺相如说:“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时,我十分感动,蔺相如懂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既维护了赵王的尊严,维护国家的尊严,使赵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真是大快人心。

独立《将相和》这篇课文,还使我明白了:小到一个集体,大到一个社会,必须以和为贵。

《将相和》读书心得体会精选

《将相和》讲述了蔺相如在让赵国君臣进退两难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件事上建立了奇功,被赵王封为了上卿,职位高于老将廉颇,廉颇很不服气,想让蔺相如下不了台,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有意避让他,廉颇知道真相后,到蔺相如的府上负荆请罪。

记得有一次,我们的班长——蒋睿彤同学的嗓子哑了,可她坚持按时按点提醒我们排好路队,虽然她的声音有些沙哑,但我依然觉得这声音是最动听的。当我走出教室时,仿佛蒋睿彤的沙哑的声音还在我耳边回荡。

蒋睿彤以大局为重,没误同学们一分一秒。我们做事也要以大局为重才不会耽误大家。蔺相如以大局为重,没有和廉颇当面争执,最终以一片赤诚赢得了一生的朋友。是啊!只要我们以大局为重,就能帮助大家许许多多。当我们和同学争吵时,不能因为要为自己争一口气而不顾全大局。

《将相和》读书心得体会

也许大家对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并不了解,但一提起赵国大将廉颇和宰相蔺相如,大家肯定都不陌生。

孰不知,蔺相如官位如此之高,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终于,廉颇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亲自上门,负荆请罪。两人和好如初,携手保卫赵国。

在这篇文章中,廉颇和蔺相如两人都令我十分敬佩。

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还能放下堂堂大将军的面子,亲自去蔺相如府上请罪。廉颇这种知错就改,关键时刻肯放下架子的态度,非常值得赞扬!

蔺相如则是有勇有谋,能透彻的分析当前形式,准确的把握秦王的心理。敢于用生命去捍卫宝玉。为了不使赵王受辱,挽回国家的尊严,他大义凛然,使秦王不得不按他说的做。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顾大局,识大体,为了不让秦国趁机而入,他处处躲着廉颇,让着廉颇。这一番良苦用心,令我十分感动。

在我们的生活中,肯定也有像廉颇和蔺相如这样的事。

那时,我还是小孩子,还没上学。我们院儿有一个姐姐,她经常晚上自己睡觉。那时我天天缠着妈妈,妈妈被我缠烦了,就和我说姐姐的事,说她是多么多么勇敢。渐渐地,我开始嫉妒起她来了,认为她夺走了妈妈对我的喜爱。我和她越来越生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长大,懂得了越来越多的道理。这时,我才明白,是我误解了姐姐。于是,我亲自向她赔礼道歉,我俩又和好如初。

时至今日,我非常庆幸,我曾做过一件和廉颇一样知错就改的事。我身上同样拥有和廉颇一样优秀的品质。

《将相和》读书心得体会精选

堡垒不攻自破,是因为内部失和。“人心齐,泰山移。”《将相和》中,蔺相如心胸宽阔、深谋远虑,令人敬佩;廉颇将军负荆请罪、知错就改,更让人钦佩。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历史悠久的大家族。自古以来,人们以和为贵,是这个大家族能和睦相处、团结奋斗、共同抵御外来侵略,一直稳稳的立于世界之林,屹立于世界东方,从古至今,就一直流传着许都体现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感人故事,《将相和》就是其中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了屡建功勋的文蔺相如心胸宽阔,一心为大局着想,礼让老将廉颇,最后廉颇被他所感动,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说明了“和睦”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说完故事,我不禁对蔺相如肃然起敬,同时也说明了“和”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是啊,中华民族向来都是以和为贵的,“和”即意味着团结。只有团结的民族才能永远不受外来侵略。清朝的呀片战争不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吗?当时清朝政府腐败无能,贪关污吏内外勾结,卖国求荣,让呀片大量流入中国,致使无数中国人民吸食呀片上瘾,全国上下人心涣散,因而八国联军轻易敲开了国门,掠夺了我国大量的领土,人民成了亡国奴,多么惨痛的教训啊!而立罪的根源可以说是不团结造成的。

而在中国现代史中,同样是中国人民,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在恶劣的条件下赶走了侵略我国长达八年之久的日本侵略者,迫使他们向世界宣告了他们的失败,向中国人民举起了白旗。这充分说明,只要用心协力,再强大的敌人,我们都能战胜他们。

可见,团结就是力量,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可以是一个家庭更幸福;团结,可以使一个国家更富强!

《将相和》读书心得体会精选

我佩服廉颇的觉悟,为了国家大局,负荆请罪;我欣赏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也佩服他能为了国家的大局,放下面子,不用高职位来压制,而是避让,然后把自己的心思传递给廉颇。

蔺相如临危受命到秦国,献上和氏璧,秦王一边看一边称赞,不提换十五城的事,蔺相如看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和氏璧上有一点小毛病,要指出给秦王看,秦王把和氏璧给他,蔺相如后退几步,靠柱子处,说,秦王没有诚意换城,如果秦王强逼他,他就把自己的脑袋和壁一起撞碎在柱子上,秦王怕和氏璧被撞碎,就答应蔺相如要求,把十五城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选个日子举行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答应,蔺相如已知道秦王没诚意就派人化了妆,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到典礼那天,他视死如归地对秦王说,先给城,再送壁,不然杀了他也没用。秦王就放他回赵国。

完璧归赵和后来的渑池会让蔺相如成为赵国上卿,廉颇不服,说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后来蔺相如的将相和、国家强的理论感动的廉颇,就有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将相和》读书心得体会

《将相和》一文中有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记述了战国时期,赵王得到一件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假意向赵王说,他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与赵国大臣都知道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ui见了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这是,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可能会解决这个问题。

之后,蔺相如勇敢地出使秦国,看到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提出举行典礼,拖延时间,叫下人把壁送回了赵国,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贤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都知道,去吧,就怕有危险,不去吧,显得太胆怯。蔺相如就认为应该去,赵王就让蔺相如和他一起去,让廉颇在不远处做好了低于秦兵的准备。秦王以叫赵王为他鼓瑟,并记录下来,以此污辱赵王。蔺相如见此,也让秦王为赵王击缶,并记录了下来,秦王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只好让赵王回去。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凭什么他蔺相如靠一张嘴,反倒爬到我头上去了,这话自然就传到蔺相如耳中,蔺相如为了顾全大局,处处让着廉颇,说,秦王不敢来犯,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廉颇知道自己错了,就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

这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的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

《将相和》读书心得体会精选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将相和》,从此文中,我了解到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背景,将相和读后感400字。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战国时代,赵王得到了一件宝贝——和氏璧,秦王听说后就很想得到这件宝贝。于是就和赵国商量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赵国就派了蔺相如来到了秦国,秦王看到了和氏璧后,却绝口不提交换十五城的事。蔺相如用机智的头脑又把和氏璧给要了回来。过了几年,秦王约见了赵王,秦王故意侮辱赵王,让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了下来。蔺相如看此情形非常气愤,他用玉石俱焚的做法逼着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下来。蔺相如为赵国立了大功,回国后赵王就封他做了上卿。老将军廉颇听说后很不服气,故意找蔺相如的`茬,但是蔺相如都避开他不和他发生长冲突。廉颇听说了真相后,为蔺相如的大度所感动,背上荆条到时蔺相如家请罪——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负荆请罪。

读了这篇课文,我深切地了解了蔺相如,他不但机智勇敢,面对秦王毫不畏惧,做了大官也不小瞧比他小的人,而且还大人不记小人过,处处为了国家的利益着想。所以我以后也一定要学会谦让,不和别人打架或吵架。从这篇文章中,我也了解了谦颇,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及时改正,我也要学习他这种知错就改的精神。

小学生读书笔记将相和

《将相和》这个影片使我受益匪浅。

这个影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文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武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同时还赞颂了蔺相如和廉颇的爱国思想。

看完《将相和》,我陷入了沉思,蔺相如胸襟广阔、智勇双全,为国家的利益而不计个人的得与失,高风亮节。在他忍辱退让行为的感化下,大将军廉颇知错就改,用自己的一片赤诚赢得了一生的朋友,也换来了国家的安宁。其实,在现在的生活中,小到一个团体,大到一个社会,都要以和为贵,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在这个影片中,我最喜欢廉颇。他作为老将,威震朝野,秦王也惧他几分,当蔺相如比他职位高时,他毫不遮掩,表达自己的观点;当他听说蔺相如是为了国家而躲他时,知错就改,还负荆请罪。作为一位声势显赫的老将,他的举动令人钦佩。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人都有可能犯错,犯了错,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我们一定要按这句话说的做,我们才会更进步,社会才会更美好。

将相故里心得体会

将相,古代中国官职,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将相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不仅为国家的安定和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给后世留下了不朽的业绩。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将相起初是平凡的百姓,但凭着自己的才智和勇气,逐渐崭露头角,在乱世中崛起,成为伟大的将相。然而,对于这些将相来说,他们的故里不仅仅是一个家乡,更是他们成长与成才的源泉,是他们精神力量的根基。

第二段:故里的影响与塑造。

故里对于将相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从儿时的玩耍到青年时的求学,将相的故里有着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环境,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锻炼了他们的胆识与勇气。在故里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将相们深植于心,培养了他们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理想。故里的风土人情也让将相们具有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第三段:故里与将相的心灵羁绊。

故里对于将相来说是精神上的一种羁绊。无论将相走到哪里,心中始终怀抱着对故里的思念和回忆。将相们常常以故里为题材写下许多感人至深的诗文,表达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故里的独特风景和亲人的面孔时刻留存在他们心中,无论身在何方,都能感受到故里的温暖。正是故里的心灵羁绊,使将相们在决策和行动中始终保持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故里的情感激励。

将相故里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个故里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底蕴,对于将相的故里来说,如何传承和发展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使命。应该注重发掘和保护故里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展文化活动和旅游业,使更多的人了解将相故里的历史与文化,增强故里的整体实力和知名度。同时,应该加强青年一代的教育、培训和引导,让他们接受优质的教育和文化熏陶,为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将相故里不仅是将相成才的摇篮,也是一座永远保持和传承着历史记忆的宝库。故里是将相们永远的精神寄托,是他们充电、休憩和尊重的地方。将相要时刻牢记故里的养育之恩,将自己的成长和成功回馈给故里,为故里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对于社会来说,故里也是一座重要的精神家园,要保持和增强人们对故里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将相故里成为团结和凝聚人心的象征。

总结:将相故里是将相们成长和奋斗的起点,是他们成才的摇篮和精神寄托。故里对于将相们来说是一种羁绊和依靠,也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将相故里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保持对故里的眷恋和回报,使我们的故里变得更加美好和富有活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将相故里”,并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做出更加辉煌的贡献。

《将相和》读书笔记

今天我又把《将相和》这个故事读了一遍。

《将相和》选自我国古典名著《史记》,在读完这个故事时,我的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文中勇敢机智、顾全大局、不计前嫌的蔺相如和勇于认错的廉颇一次又一次深深的打动了我。

这篇文章共分为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负荆请罪”。它主要讲了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卿,比廉颇的职位高,廉颇很不服气,因此经常与蔺相如作对。蔺相如不仅不计较这些,还谦虚的处处忍让廉颇,使廉颇觉得惭愧不已,便背上荆条来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俩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建设赵国。

故事中,廉颇以小人之心对待蔺相如,蔺相如却以国家利益为重,因为他知道,如果他们俩闹不和,秦国必然会来攻打赵国。正因为蔺相如不计较廉颇对他的羞辱,甚至还把廉颇当成朋友,最后终于使廉颇认识到错误,并与蔺相如一起齐心协力保卫赵国。由此可见将相和睦相处对国家安危至关重要。

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团结就是力量。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只要齐心协力,就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在平时生活中,对于“团结”,我可是有着深刻的体会。

我坚信,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大家同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将相和》读书笔记

《史记》用为人物写传记的形式来反映历史,成功的描写出了性格鲜明的人物。例如: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伟大的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它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鲁迅先生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么一部作品是哪位才人之笔呢?当然就是汉代作者司马迁。

蔺相如是一个语言高手,他曾借着机智,巧妙的语言让职位比廉颇也高,于是这里的经过就展开了一个个的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总的来说是讲了《廉颇蔺相如列传》。

完璧归赵主要是说,赵王有件无价之宝,秦王说要拿十五座城来换,赵王怕秦王不守信,就叫了蔺相如解决难题,最后结果成功,赵王把他封为上大夫。

渑池之会是上一个故事的再次发展。说了秦王约赵王在渑池见面,赵王怕被他骗,就在次叫蔺相如去解决,他成功了,赵王又一次对他刮目相看,封他为上卿。

这回廉颇很不高兴说,我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怎么他靠一张嘴骑我头上去了,说什么我也要让他下不了台。后来廉颇看见蔺相如,可蔺相如却逃了。一打听,原来蔺相如怕他俩一吵,秦王就乘机来攻打赵国,于是廉颇背上荆条去他家请罪。这就是负荆请罪的故事。

讲了这么多的故事就是要大家知道,一定要像他一样为国家利益不顾自己的

爱国精神和勇敢无畏,考虑周全的品质。同时也称赞廉颇的知错就改的态度。

小学生读书笔记将相和

这次,我预习了《将相和》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完璧归赵”“绳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写了“将”和“相”由和到不合在到和的经过,表现了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维护国家尊严,顾大局,识大体,爱国的人;廉颇是一个英勇奋战,知错能改,爱国的人。

预习以后,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学习蔺相如、廉颇的优秀品质。在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要顾大局,不能光为争一口气去和别人闹意见。当自己有错时,在指导自己的错误后,一定要知错就改,决不能只认错不改错,不让同样的错再次出现在自己身上。这样,就能更好的保卫集体的荣誉。

将相故里心得体会

在我看来,将相故里这个词汇最初是用来形容古代官员在担任官职期间所服务的地方。然而,如今这个词语已经演变成了一个更广义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对家乡的思念和依恋之情。在我年少时,我不理解这个词的意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历的积累,我开始对将相故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回忆和体验,我意识到家乡对我来说意义重大,给我带来了许多宝贵的体验,也塑造了我成为现在的自己。

首先,将相故里让我体验到家族和亲情的力量。家乡是一个充满温暖的地方,这里有我最亲密的亲人和朋友。每次回家,我都可以感受到家人对我的关心和爱护。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之间的相处让我深刻地明白,亲情是一种无私的付出和无尽的支持。他们在我成长过程中给予了我许多帮助和鼓励,使我拥有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家乡是我情感和精神上的寄托,也是我成长的摇篮。

其次,将相故里教会了我珍惜和珍爱身边的人。家乡的人民是我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老师和朋友。他们谦和、友善的态度让我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亲切。我记得小时候,当我在街上迷路时,总有人主动提供帮助指引我回家。这种乡邻之间的互助精神让我觉得家乡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这种精神使我明白了珍惜和守护身边的人的重要性。

此外,将相故里也让我感受到了家乡独特的文化和风土人情。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和习惯,这些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传承。在参加家乡的传统节日活动中,我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氛围和传统的价值观。通过这些经历,我深入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更加热爱和珍惜这种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最后,将相故里让我对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它们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对于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在家乡度过的时光,我意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需要从自己做起,采取行动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在家乡参与了一些环保活动,如清洁河道、植树造林等,通过这些实际行动,我深刻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总之,将相故里是一个温暖而深刻的词语,它让我思考和感受到许多珍贵的东西。家乡给予了我爱和关注,塑造了我性格和价值观。它教会了我懂得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并让我对家乡的文化和自然环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感激家乡给予我的一切,这种情感将伴随我一生。无论我身在何处,家乡永远是我心灵的归宿。

《将相和》的教学心得

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谈读后感受,自己则在同学们中间穿梭适时进行指导。由于读课文的声音比较大,同学们读得也很认真,好像没有同学注意到我在什么地方,正走到一个身边,看他正拿着笔专著地在画着什么,凑近一看,这学生正用红笔在课文的插图(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图画)蔺相如的嘴上涂抹,把蔺相如的嘴巴涂得又大又红,整幅图这张嘴显得特别突兀。其实,学生在课文的插图上涂涂画画这是常有的事,给图上的女孩子画上两撇胡子,给男同志按上一根辫子,或者帮着戴上一副大大的黑边眼镜什么的,以前看到这种情形我总是以:要保护好自己的书本,爱护书本为由要他们擦干净或劝告以后不要再画了。再看看眼前这个孩子竟这样专注地为蔺相如涂抹红唇以至我在他身边好一会儿了他都没有发觉,还是旁边的同学发现了我,我摇摇头让他不要说。当他高兴地拿着自己的杰作想让同学欣赏时他才发现了我,赶紧装出读书的样子。不知怎的,看着抹了红唇的蔺相如还确实挺有意思,一个念头蹦了出来,就让大家来聊一聊蔺相如的这张嘴巴。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是!”

我故意表情凝重若有所思地看着大家,暗示他们要思考之后才来回答问题。

生1:蔺相如是他的嘴……。

正想继续说被同学们一致的反对意见给打断了。

师:咱们先仔细聆听他说完然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请你继续说。

师:你能把蔺相如的语气读出来吗?

生1:声情并貌地朗读,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有表情地齐读。

生2:我觉得蔺相如和秦王的战斗也有嘴的功劳,像他说的“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这句话就像一把利剑直刺秦王要害,同时也让自己得以脱身。

师:这嘴真的很管用。

生3:蔺相如成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他的`胆量。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为了保住璧蔺相如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冒生命的危险,这要多大的胆量啊。

生4:蔺相如不但有胆量,而且还有机智。他在请求秦王为赵王击缶时,他先走到秦王面前,遭秦王拒绝后他再要求,步步紧逼,让秦王没有退路。

生5:我觉得蔺相如的嘴确实厉害,秦王见识了,秦王败下阵来;廉颇见识了,廉颇负荆请罪。

师:哦,那我们可得好好读一读蔺相如到底说了什么,这么有说服力?

生:齐读蔺相如对各位大臣说的话。

生6:我认为这是以理服人,蔺相如说得有道理,所以廉颇才会心服口服。

生7:蔺相如的大肚让廉颇不得不服,廉颇要给蔺相如下不去,而蔺相如却为了赵国的利益躲避廉颇。

生8:蔺相如这样为国着想感动了廉颇。

生9:蔺相如知道廉颇也是爱国之人,只要他了解真相后他一定不会再和自己过不去了,结果确实如此。

……。

师:看来,蔺相如不仅仅只是他的嘴巴,更重要的是他的智慧、胆识、忠诚赢得了地位,赢得了人心。

偶然一得让我放弃了课前背好的教案,高兴的是,这一张“嘴”让同学们议论纷纷,真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课后,我走到那位画红唇的同学身边,轻声地问他:“你为蔺相如涂上唇膏是不是觉得蔺相如的嘴就应该特别一点啊!”孩子腼腆地笑了。旁边的同学兴奋地说:“他还有很多画着呢!”“能让我看看吗?”他帮我一页页翻下去,呵呵,几乎每篇都有他的点睛之笔:孔繁森的额头上画了几道深深的皱纹,那是孔繁森日夜操劳的见证;邱少云的身旁画了一个水坑,那是孩子希望邱少云身上的大火能够被水浇灭;小李欢的手上戴上了一只精致的手表,上面还画了一颗心写上了love……这样的涂画确实让我感动。

经常提醒同学们:“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做记录,却从没想到原来插图上也可动动笔墨。真为自己以前总是一味地劝告一味地制止感到后悔。当然,无意的添加只能增加笑料或破坏插图的美观,但适当地来上几笔不也是学生智慧的闪光吗?看来孩子们早就在插图这块领地上进行开垦了,佩服孩子天生的破坏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教师也可在插图上做做小文章了。

将相和读书笔记

通过学习《将相和》和我亲身经历的这件事情。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人生中,肯定会有人要比你优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相和。

800字,希望大家喜欢!

这篇课文,记叙了关于蔺相如的三个小故事。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团结,什么是互助。团结是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互助是互相帮助,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美德和行为,是战胜困难具体可行的方式,对认识与素不相识的人,都一视同仁地伸出友善之手。北朝乐府《紫骝马哥》有一句写到“独柯不成树,独树不成林”。意思是一根树枝成不了树木,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不依靠众人的力量,不能成大事。

就说我吧,上次,妈妈因为没有时间去开弟弟的家长会,身为长女的我只好去替弟弟开一次家长会,我刚到正鑫幼儿园门口,一切静悄悄的,除了路上不停穿梭的汽车,我心里打了个问号。是不是来得太早了?一走进教室,就证明了我的猜想是对的。我赶紧找了一个位置坐下。过了一会儿,来的人越来越多,迟到的家长只好守在窗外,看着孩子的表演,心里高兴极了,孩子们眨眨眼,挥挥手,向父母们打招呼。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不一会儿就到了亲子活动,两人三足,先到终点站的前十名可以领取一本精美的方格本。我蹲下身子把我的左脚和我弟的右脚牢牢捆在了一起,笛一声口哨声响彻教师。我连忙拉着弟弟向前跑。好在弟弟能跟我的速度,没有跌倒,排在了前几名,我转头一看,有的家长是拖着孩子跑的,有的家长嫌孩子动作太慢,干脆把孩子抬着跑,而有的家长跑到半路,孩子却摔倒了,最后,我与弟弟轻盈的步伐,获得了冠军的宝座,当能也获得了奖品。

团结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来受到人们的是赞扬。相反,损人利己是以种破坏团结的行为,历来被人们引以为耻。如果我们能做到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出现不愉快的事情就少了。

读了《将相和》是我了解了许多人生中的事。也许大家对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并不了解,但一提起赵国大将廉颇和宰相蔺相如,大家肯定都不陌生。

孰不知,蔺相如官位如此之高,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终于,廉颇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亲自上门,负荆请罪。两人和好如初,携手保卫赵国。

在这篇文章中,廉颇和蔺相如两人都令我十分敬佩。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还能放下堂堂大将军的面子,亲自去蔺相如府上请罪。廉颇这种知错就改,关键时刻肯放下架子的态度,非常值得赞扬!

蔺相如则是有勇有谋,能透彻的分析当前形式,准确的把握秦王的心理。敢于用生命去捍卫宝玉。为了不使赵王受辱,挽回国家的尊严,他大义凛然,使秦王不得不按他说的做。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顾大局,识大体,为了不让秦国趁机而入,他处处躲着廉颇,让着廉颇。这一番良苦用心,令我十分感动。

在我们的生活中,肯定也有像廉颇和蔺相如这样的事。

那时,我还是小孩子,还没上学。我们院儿有一个姐姐,她经常晚上自己睡觉。那时我天天缠着妈妈,妈妈被我缠烦了,就和我说姐姐的事,说她是多么多么勇敢。渐渐地,我开始嫉妒起她来了,认为她夺走了妈妈对我的喜爱。我和她越来越生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长大,懂得了越来越多的道理。这时,我才明白,是我误解了姐姐。于是,我亲自向她赔礼道歉,我俩又和好如初。

时至今日,我非常庆幸,我曾做过一件和廉颇一样知错就改的事。我身上同样拥有和廉颇一样优秀的品质。

通过学习《将相和》和我亲身经历的这件事情。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人生中,肯定会有人要比你优秀。我们不应该去嫉妒他,而是认真的审视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什么别人比你强。我们要学会不嫉妒,淡泊的面对利益,不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得到真正的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清楚的了解人生。

学会不嫉妒吧,学会与人合作吧。这样,你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将相和》选自我国古典名著《史记》,在第五遍读完这个故事时,我的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文中勇敢机智、顾全大局、不计前嫌的蔺相如和勇于认错的廉颇一次又一次深深的打动了我。

这篇文章共分为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负荆请罪”。它主要讲了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卿,比廉颇的职位高,廉颇很不服气,因此经常与蔺相如作对。蔺相如不仅不计较这些,还谦虚的处处忍让廉颇,使廉颇觉得惭愧不已,便背上荆条来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俩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建设赵国。

故事中,廉颇以小人之心对待蔺相如,蔺相如却以国家利益为重,因为他知道,如果他们俩闹不和,秦国必然会来攻打赵国。正因为蔺相如不计较廉颇对他的羞辱,甚至还把廉颇当成朋友,最后终于使廉颇认识到错误,并与蔺相如一起齐心协力保卫赵国。由此可见将相和睦相处对国家安危至关重要。

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团结就是力量。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只要齐心协力,就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在平时生活中,对于“团结”,我可是有着深刻的体会。

最后,当演员们一起上台谢幕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的含义。

我坚信,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大家同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将相故里心得体会

(引言段)。

将相故里,是一种特殊的情感纽带,它指的是将领们离开官职后返回故乡,感受那份深深的亲情和乡愁。将相故里虽然距离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但也让我深受启发和感悟。在我看来,将相故里给予了我对家乡的重新认识和珍惜,同时也让我看到了人文情怀的卓越与壮美。

(主体段一)。

将相故里让我对家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每当我走进家乡的大街小巷,无论是那些熟悉的英雄街道还是曾经欢声笑语的旧址,都在提醒我,这里是埋下我最初记忆的地方。将相故里让我感受到家乡那种深沉的文化氛围,了解到家乡的崇尚风雅和崇尚英雄的精神,明白了家乡的价值,更加向往和珍惜我的家园。

(主体段二)。

将相故里让我看到了人文情怀的卓越与壮美。将领们离开官场后,他们不再追逐权势和利益,而是回归故里,用心来关怀家庭和乡亲。他们种田、养家、修自己的庭院,过着宁静而安逸的生活。通过将相故里,我看到了那些优秀的将领们放下自己的身份与地位,在家乡默默耕耘的一面,在他们平凡的生活中闪烁着真挚的人文关怀。

(主体段三)。

将相故里让我明白了宁静和简朴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追逐物质的享受,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对真正的幸福的追求。将相故里告诉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一份宁静与简朴,才能获得内心的慰藉和真正的幸福。回到故乡后,将领们放下了繁杂的功名利禄,过上了宁静而简朴的生活,他们的心境从中也得到了平衡和放松。

(结尾段)。

通过将相故里,我了解到家乡的珍贵和价值,看到了人文情怀的卓越与壮美,也理解了宁静和简朴的重要性。将相故里不仅是一个关于将领们的故事,更是唤起我们对家乡亲情和乡愁的思考。作为每一个人,我们应该立足于自己的身处之地,关心家乡的变化和进步,并用心去感受家乡的魅力,将家乡的美好传递下去,延续我们的故乡情缘。无论我们身在何方,将相故里都能给予我们思考和启发,让我们更加热爱和珍惜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将相和》的教学心得

阅读课怎样上才好?阅读课是教师们天天在上的课型,教师对它可以说是信手拈来: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地方?那些语句打动了你?哪一处景物是你最喜爱的?课文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种能统领课堂的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展开了自主学习,小组内合作交流,然后是自由自在的汇报,学生们找一处文字,说一段感受,请几名学生说一说,就完成了全文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从表面上看与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挺接近的,注重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习方式也是新颖而自由的,可是在课堂上学生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教师反而在教学中被学生着鼻子走,失去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学生的阅读学习浮于表面,看似热热闹闹,其实缺乏真正的来源于学生内心深处的体验和思考,课堂教学缺乏实效。我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认真研读教材,深入课文,细心思考教学方式及过程,抓住课文每一个能让人有所感悟的细节,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探讨,得出客观公正、理性的分析和结论,使学生的阅读显得有意义、有价值、有个性。

《将相和》这一课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赞扬了蔺相如的高尚品质,说明了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将相之间要加强团结的道理。六年级的学生,进入了青春的萌芽时期,对社会上的事物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思想上认为自己已经成熟了,长大了。这一时期的他们,非常需要思想行为上的正确指引。这篇课文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纵横交错的矛盾冲突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能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蔺相如立功真得只靠一张嘴吗?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一篇经典名篇,有许多优秀的教师讲公开课都会选它,这是由于它的课型和意义决定的。可是,怎样讲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新意呢?经过对教材的钻研我确定了一个问题:蔺相如立功真得只靠一张嘴吗?问题一出,学生的心里都明白,当然不是的,那是什么呢?读课文,找依据,说说你的理由。学生们都忙活开了,读课文,找资料,小组讨论开始了。

生:我认为蔺相如立功不是靠一张嘴,靠的是他的机智勇敢。例如:“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我从这名话中感受到与赵国文武大臣对比蔺相如胆识过人。”

我故做疑惑地说:我怎么就没体会到呢?

学生急了,补充道:老师,您想想,和氏璧至少值十五座城,赵王怎么舍得给秦王呢?可他们都怕秦王啊!秦国以大欺小,经常发动战争。在这种情况下蔺相如愿意去秦国就很不简单,别人都怕去了回不来了,而他只想了一下就同意了。这说明了他胆识过人。

生:蔺相如是“想了一会”才说,说明他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而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在大臣们毫无办法时,蔺相如却想到了良策,说明了他十分机智。

师:说得多好呀!老师也好像看到了一个机智无比的蔺相如,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蔺相如不光是想到了良策,而且毛遂自荐要亲自前往秦国,这可是一件万分危险的事呀,(为什么十分危险?)一不小心就会人头落地。我从这句话虽还感受到蔺相如十分勇敢。

生:蔺相如看到了秦王的表现,洞察了秦王的内心,了解了他心里的想法。可见蔺相如是一个非常机智的人。

生: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如果这时以别的理由向秦王要回和氏璧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运用自己的智谋欺骗了秦王,索回了和氏璧。我从这儿知道了蔺相如十分机智。

生:他要撞碎和氏璧,是利用了秦王对和氏璧的喜爱,他知道秦王想得到和氏壁,决不肯让和氏璧被撞得粉碎,因此才利用秦王的这一弱点来逼秦王就范。

师: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

生:他的理就是秦王没有诚意就是失信于人,失信于天下,你既然失信在先,就不要怪我过分了。

蔺相如的死意味着什么?

课上到蔺相如撞壁的时候,学生们已经紧张到了极点,在“蔺相如立功真得只靠一张嘴吗?”这一个问题的牵引下,学生从文本出发,抓住了课文中的每一处可以反映蔺相如胆识过人,机智勇敢的地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他们不断的探究,讨论,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的感悟。这时的我又抛出了另一个问题:如果真出现壁毁人亡的惨剧,赵国,秦国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情境里,完全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课文中没有出现的情况。

沉思了一会,有人说:“对于赵国来说,会失去和氏璧这无价之宝,但是他们用自己的无价之宝向全天下证实秦王是一个不讲信用的无耻之徒,使秦国处于难堪的局面,也是值得的。”还有人说:“对于秦王来就,不但是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要到,还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局面,当然也极不情愿的。真所谓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不划算。”这种回答让我很满意,学生已经会从大局出发,来考虑一件事情的成败以及它造成的社会影响了。

忽然,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蔺相如如果真的死了,倒是一件好事。”我愣住了,好事?同学们也愣住了。片刻,有人偷偷笑起来,“说错了吧?蔺相如这样一个人死了怎么会是好事呢?”可是,那名女生固执地看着我,那种眼神告诉我她有自己的想法。于是我疑惑地让她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她说:“我还有一种观点,他们刚才都是从失去和氏璧的角度来说的,我想从失去蔺相如的角度来说一说。对于赵国来说,失去了蔺相如真是一笔无可计量的损失,众所周知,蔺相如后来在赵国是一个多么重要的人物,他的外交才华是赵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是数一无二的,可以说如果没有蔺相如,赵国要比历史上早许多年就亡国了。所以说蔺相如相对于赵国来说,比和氏璧更珍贵。可是对于秦国来说,蔺相如作为敌对国的一名重要外交人才,在后来的许多外交事件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秦国也吃了不少亏。如果现在他真的死掉了,对于秦国来说的确是一件好事。可是秦王没有想到这一点。”

好一番别开生面的演说,真是说得头头是道,句句是理,学生的另类思维让我自叹不如。对于这个问题,我和所有的学生一样,都只站在了正义和弱者的一面,从来就没有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过,而今天,一个六年级的女生却想到了!这真是让我惊喜的一瞬间。

到底是不讲信义还是讲信义?

对于完璧归赵的结果,学生自然地感到这是蔺相如的功劳。在这个故事中,学生不光认识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也认识到了秦王的不讲信义。可是在快要结束这一节课时,又有学生提出了异议。有一个男生说:“我觉得这样评价秦王不够公平。我个人认为他还是讲信义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说法在同学们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好奇心。“讲信义?别人有了好东西就想要的人还讲信义?”“不会是说口误吧?”带着好奇心,同学们听着那男孩子的话:我从“秦王没办法,只好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中感受到了秦王其实还是讲信用的。两国以城换璧没有换成,秦王也没有把蔺相如怎么样,还客客气气地把他送回赵国。尽管秦王非常想要和氏璧,也想通过非法的手段得到和氏璧,但是他还是不想背上这不讲信义的恶名,所以只好放了蔺相如。尽管放得心不甘情不愿,可还是放了。之后也没拿他们怎么样。不像现在的有的国家为了夺取别国的资源,就假造各种借口去攻击别人,其实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们才是置天下大义于不顾,同他们相比,秦王还是讲信义的。”

他的话一落音,同学们就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是呀,毕竟还没有做成坏事,还不能这样评价他。”“你的话很有创意,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和我们想象中不一样的秦王,说得非常有道理。”

小学生读书笔记将相和

战国的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次,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就写了一封信给赵王,说用十五座城来换,赵王明知秦王是想骗走和氏璧,可是没有办法,有一个叫蔺相如的,说愿意带着和氏璧去和秦王换城。

到了秦国,只见秦王拿着和氏璧一边看一边赞赏,就口不提十五座城,蔺相如看了看,找借口说这块璧有毛病威胁秦王交出城,还要办一个隆重的典礼,秦王只好答应。可蔺相如却偷偷把玉送回赵国,秦王只能把蔺相如客客气气送回赵国。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见面,赵王又让蔺相如同行,让廉颇在边界做好准备。会上,秦王叫赵王击缶,赵王不好推辞,击了一下,蔺相如看到很生气,叫秦王鼓瑟,秦王没办法,只好鼓了一段,秦王没办法只好让他回去。

蔺相如立了功,封为上卿,只为比廉颇高,廉颇很不福气,想要为乃难蔺相如,顾全大局,不计较小事,是廉颇很惭愧。

廉颇背上荆条,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此,他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