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寓言心得体会大全(23篇)

中国古代寓言心得体会大全(23篇)

ID:8248051

时间:2024-01-03 05:52:07

上传者:HT书生

写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我们更加深入思考,提升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以下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参考材料,希望可以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

中国古代寓言

从前有个楚国的商人在市场上出卖自制的长矛和盾牌。他先把盾牌举起来,一面拍着一面吹嘘说:“我卖的'盾牌,最牢最牢,再坚固不过了。不管对方使的长矛怎样锋利,也别想刺透我的盾牌!”停了一会儿,他又举起长矛向围观的人们夸耀:“我做的长矛,最快最快,再锋利不过了。不管对方抵挡的盾牌怎样坚固,我的长矛一刺就透!”围观的人群中有人问道:“如果用你做的长矛来刺你做的盾牌,是刺得透还是刺不透呢?”。楚国商人涨红着脸,半天回答不上来。

[提示]。

说话、写文章,如果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关系中,竟有两种相反的说法,前后互相抵触,那就会矛盾百出,象楚国商人一样经不住驳斥。这则寓言故事已经深入人心,“自相矛盾”也已成为人们常用的词语。

[原文]。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人姓郁,名仁。家里的生活状况很一般,但是小日子还算过得去。最让他感到头疼的是,他的家里有不少的老鼠。想了好多办法,都不是很有效。

这些老鼠每天晚上都要在他的家里到处乱蹿,想尽一切办法偷吃他家里的小米。结果总是弄得盆器倾侧,合家不得安宁。郁仁很是苦恼。他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老鼠最喜欢的是偷吃小米,于是,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条消灭老鼠的妙计。

一天,郁仁在一个大缸里装了足足有半缸小米,并且还主动把缸盖打开,听任一只大老鼠跳进去狂吃一番。这只大老鼠吃饱了以后,马上把所有的老鼠都召集了过来。它们在大老鼠的带领下,纷纷跳进米缸里面饱饱的吃了一顿。吃好了以后,便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它们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郁仁就把缸里面的小米全部都搬走了,然后,在缸里装了大半缸的水,还在水面上撒了厚厚的一层米糠。

晚上,大老鼠又带领着这群老鼠来到这口大缸边,它们都闻到了米糠发出的一阵阵香味,便争先恐后、毫不犹豫地跳进了缸里。郁仁在一边等候多时,一听到声音,就点起火来。看见一大群老鼠在缸里的水中挣扎,他赶紧用铁钳把老鼠一只只都钳出来打死了。

从此,郁仁的家里再也没有鼠害了。

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看来,郁仁是深得其道啊。

阅读中国古代寓言选心得体会

我暑假中精读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里面的每一个故事我都会深入思考,慢慢体会故事所要讲的道理。

其中《不龟之药》这个小故事道理令我铭记在心,使我难忘。

故事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宋朝时期有一个家族,世世代代以漂洗衣物为生,但是他们家族却会调制一种防止手受冻而使皮肤干裂的药方,据说效果很好。这件事不知被谁传了出去,你传我,我传他,他传她,传着传着就传到一个有钱人的耳朵里。这个有钱人想:这种药膏如果拿到街上去卖一定能卖一个好价钱,也许皇帝要用,我给了他,如果效果好,还能做个官呢!

第二天早上那位有钱人来到那家洗衣店,他豪迈地对一个招待顾客的人说:“你们这不是有一种防止手龟的药膏吗?跟你们掌柜说我愿意用一百两黄金买下你们的药膏,我明天来问结果。”回家之后,那个招待员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随后他们连夜召开了家族会议。有人说:“卖吧,我们洗一件衣服才十来个铜板,一百两黄金够我们家族用好几辈子了!”

又有人说:“这药方绝对不能卖!这是咱们祖传的东西,咱们老爷说过不管别人出的钱再多,也不能卖!”最后经过一翻激烈争论还是小数服从多数,把药方卖给了那个有钱人。

那个有钱人得到药方以后,刚准备上街售卖时,便听说了吴王要攻打越国的消息他想:咦还真有这样的好事!他立刻动身到吴王那儿去毛遂自荐,吴王想:这小子的药真行?不过现在是冬天,这次还是打水战,就试试吧。于是吴王就让每位士兵都涂上了药膏。

在攻打越国的时候,因为战士们的皮肤没有干裂而打败了越军。那个有钱人虽然花了一百两黄金买了不龟之药,但是帮助了吴王打败了越军,于是吴王就把他封为诸侯,更奖了五百两黄金,还分得一块土地!

而此时此刻,那个家族还在拼命地洗衣服,为每天的日常生活而奔波。

我想导致这个原因的根本是洗衣服的家族的药虽然很多长处和优点,但是没有把效果最大程度发挥出来,而那个有钱人把药膏提供给了决定了两国交战的军队,发挥出了最大作用。我觉得我们也一样,要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改正缺点,尽最大的努力把自己优点发挥起来,做对社会和别人有益的事情。

如果说这个故事是一根充满学问的竹枝,那么这本书就是用有学问的竹枝编织起的满载着知识的摇篮!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中国古代寓言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古代寓言心得体会

寓言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形式,它以虚构的故事情节,通过动物或其他形象化的人物来表达一种道德、哲学甚至政治观念。古代寓言作品如《伊索寓言》、《农民与蛇》等,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传播,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流派。通过阅读和研究这些古代寓言,我深感它们深邃的内涵和生动的表现形式,同时也从中领悟到一些重要的体会。

首先,古代寓言的形式多样且富有想象力。在古代,人们尚未有现代文学作品的多元化表达方式,因此他们通过将人与动物或自然界其他元素相结合的方式来刻画人物。例如,伊索寓言中的“乌鸦和狐狸”,通过描述狐狸以奉承的方式哄骗乌鸦将骨头从牙套中掉落,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寓言将人性的弱点、智慧的选择和欺骗的手段等通过动物的角色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这种无拘无束的表达方式不仅让读者们感到耳目一新,同时也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寓言所要表达的观点。

其次,古代寓言的故事情节精巧,寓意深远。寓言故事往往以简单的情节展开,但却蕴含着复杂且深刻的含义。比如《农民与蛇》中的故事,寓言表达了助人为乐的道德观念。故事中,一个农民无私地帮助被蛇叮咬的蛇,结果却被蛇咬伤。经过一番痛苦和犹豫,农民最终理解到自己的善良是值得赞扬的,即便他被欺骗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良和仁爱是值得推崇的,即使我们受到伤害。

再者,古代寓言的表达方式直截了当、容易理解。寓言作品通常以简洁、直接的语言来阐述作者的意图,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轻松地理解并领会到寓言要传达的道理。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符合那个时代普通民众的文化背景,还更容易被人们所传播和接受。古代寓言中往往有着明确的道德准则,比如《伊索寓言》中的故事“蚂蚁与蚱蜢”,寓言通过描述蚂蚁一直勤劳储存食物,与懒散的蚱蜢形成对比,告诉人们“勤劳才能养家糊口”,这种直观、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使古代寓言具有了持久的魅力。

此外,古代寓言对于培养道德观念和启迪思考具有重要作用。在阅读古代寓言的过程中,读者们不仅能够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更能在其间汲取到宝贵的道德教育。例如,《伊索寓言》中的《鹞与白鸽》寓言,通过描述鹞拯救了落水白鸽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漠视他人的困难,而是要伸出援手。这种启发人们思考的方式指引了我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并激发了我们自己内心中的正能量。

综上所述,古代寓言在传承古人智慧、培养道德观念、启迪思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寓言,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古代文化,也能够通过阅读和研究这些作品来得到丰富的教益。在现代社会中,寓言作品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帮助我们理解和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传承古代的寓言文化,使其继续发挥其在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

古代寓言心得体会

寓言是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寓意深远的故事情节,它往往能够让人们在一段极其简短的篇幅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和启迪。在阅读和研究了一系列古代寓言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寓言的独特魅力,让我对人生和真理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寓言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常常对一些社会问题或思辨问题进行探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狼和小羊》这个故事。通过描述狼和小羊的对话,作者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强者欺负弱者的现象。通过反向思维,读者能够意识到这种不公正的行为是无法容忍的。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不公,并为自己的权益大声疾呼。

其次,寓言还能够告诉我们人生的真理。例如,《乌鸦和狐狸》这个寓言通过描述一只聪明的狐狸如何利用谄媚来得到乌鸦的奶酪,向我们揭示了防止被别人诱骗的重要性。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甜言蜜语,要保持冷静和清醒的头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谨慎行事,不让自己陷入被利用的境地。

第三,寓言还能够启发人们思考人性的本质。想象一下,《狐鱼和巴希姆》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寓言?它揭示了人性中微妙的矛盾和无法和谐的两面性。巴希姆是一个善良而纯真的少年,而狐鱼代表的是欺骗和贪婪的一面。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着善良和邪恶的两面。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去抵制邪恶的冲动,追求善良的一面,这样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好人。

第四,古代寓言还能够引发对于生活哲学的思考。例如,《蝙蝠、灭蚊人、吹来的骑士和豪贵公的墓碑》这个故事通过描述四个角色的互动,向我们展示了不同人对同一个事情的不同看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对同一个事物的看法往往不尽相同。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才能够达到真正的交流和和谐。

最后,古代寓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简洁而富有深意,让人在短暂的时间内体会到了人生的真理和哲理。通过寓言,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人生的智慧和道理,这些道理可以指导我们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因此,我认为古代寓言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继续学习和传承这种文学形式。

总之,古代寓言是一种独特而有魅力的文学形式。它通过讲述故事、探讨社会问题、揭示人性和启发思考,让读者在短暂的篇幅内获得深刻的体验和启迪。通过阅读和研究古代寓言,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价值和魅力。我相信,寓言将继续为人们提供人生和真理的启示,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中国古代寓言》读后心得体会

在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叫《中国古代寓言》,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田忌赛马》这篇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田忌屡败,闷闷不乐,足智多谋的孙膑为他想了一个办法,田忌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心情开朗起来。在后来的比赛中,田忌依计而行,他用下等马和大王的上等马比,第一局输了。第二局,他用上等马和大王的中等马比,赢了这局比赛,第三局,他用中等马和大王的下等马比,照样赢了这场比赛,按规定,三局两胜者就算赢,田忌最终赢得了齐威王的千金赌注。

由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孙膑使用调换出马的顺序的办法让田忌赢了齐威王。我想:在我们生活和学习中,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要像孙膑一样肯动脑筋,变换思维方式设法改变条件,困难就会像纸老虎一样不攻自破,从而改变学习和做事的结果,提高学习成绩和做事的效率。

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楚国有位钓鱼高手名叫詹何,他的钓鱼与众不同:钓鱼线只是一根单股的蚕丝绳,钓鱼钩是用如芒的细针弯曲而成,而钓鱼竿则是楚地出产的一种细竹。

凭着这一套钓具,再用破成两半的小米粒作钓饵,用不了多少时间,詹何从湍急的百丈深渊激流之中钓出的鱼便能装满一辆大车!回头您再去看他的钓具:钓鱼线没有断,钓鱼钩也没有直,甚至连钓鱼竿也没有弯!

楚王听说了詹何竟有如此高超的钓技后,十分称奇,便派人将他召进宫来,询问其垂钓的诀窍。

詹何答道:

“我听已经去世的父亲说过,楚国过去有个射鸟能手,名叫蒲且(ju)子,他只需用拉力很小的弱弓,将系有细绳的箭矢顺着风势射出去,一箭就能射中两只正在高空翱翔的黄鹏鸟。父亲说,这是由于他用心专一、用力均匀的结果。于是,我学着用他的这个办法来钓鱼,花了整整五年的时间,终于完全精通了这门技术。每当我来到河边持竿钓鱼时,总是全身心地只关注钓鱼这一件事,其他什么都不想,全神贯注,排除杂念,在抛出钓鱼线、沉下钓鱼钩时,做到手上的用力不轻不重,丝毫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这样,鱼儿见到我鱼钩上的钓饵,便以为是水中的沉渣和泡沫,于是毫不犹豫地吞食下去。因此,我在钓鱼时就能做到以弱制强、以轻取重了。”

蒲且子射鸟和詹何钓鱼的故事说明了同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用心去发现和运用其客观的规律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显著的成效。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有一次,孔子带领着他的学生去楚国采风。

他们一行从树林中走出来,看见一位驼背翁正在捕蝉。他拿着竹竿粘捕树上的蝉就像在地上拾取东西一样自如。

“老先生捕蝉的技术真高超。”

孔子毕恭毕敬地对老翁表示称赞后问:

“您捕蝉的技术这么高,肯定是对捕蝉想必是有什么妙法吧?”

“方法肯定是有的,我练捕蝉五、六个月后,在竿上垒放两粒粘丸而不掉下,蝉便很少有逃脱的。如垒三粒粘丸仍不落地,蝉一般都会捕住;如能将五粒粘九垒在竹竿上,捕蝉就会像在地上拾东西一样简单容易了。”

捕蝉翁说到此处捋捋胡须,严肃地对孔子的学生们传授经验。

他说:

“捕蝉首先要学练站功和臂力。捕蝉时身体定在那里,要像竖立的树桩那样纹丝不动;竹竿从胳膊上伸出去,要像控制树枝一样不颤抖。另外,注意力高度集中,无论天大地广,万物繁多,在我心里只有蝉的翅膀,我专心致志,神情专一。精神到了这番境界,捕起蝉来,那还能不得心应手,手到擒拿吗?”

大家听完驼背老人捕蝉的经验之后,无没有一个不感慨万分,敬佩老人的精神的。

孔子对身边的弟子更是深有感触地教诲道:

“神情专注,专心致志,才能出神入化、得心应手。捕蝉老翁讲的可是做人办事的大道理啊!”

驼背翁捕蝉的故事向我们暗示了一个真理:要想学好任何本领,都需苦练扎实基本功,专心致志,日积月累,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中国古代寓言

译文: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准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译文: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译文:

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译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古代寓言心得体会

寓言是一种生动有趣的文学形式,它通过人或动物之间的互动,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寓意教育人们。古代寓言多寓意深刻,具有警示作用。阅读古代寓言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人民的社会心态和价值观念,更能够启发我们思考人生、教育和人际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在读完许多古代寓言后,我深受启发和感悟,下面将从古代寓言中总结出的三个主题,即勤劳的重要性、诚实的价值和团结的力量,来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寓言中常常强调勤劳的重要性。比如《老鼠与玉米之间的困难》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勤劳才能克服困难。故事中的老鼠发现了一颗美味的玉米,但它够不到玉米,于是它找来了狗,狗也够不到玉米,于是它又找来了大象,最终大家都达到了目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付出努力,才能够取得成功。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只有勤勉努力地工作,我们才能够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生活中的任何困难都要靠自己去面对,只有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够战胜自己,实现自己的梦想。

诚实是古代寓言中常被强调的重要品质。寓言《牧羊人和狼》就告诉了我们诚实的价值。在这个故事中,牧羊人多次假装被狼吓唬,引来了村民,但他每次都是在诸位的兴奋和努力下进行的骗局,使村民失去对他的信任,最终导致了他在真正有危险的时候,村民不再相信他的呼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是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的基石。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在困难时得到大家的支援和帮助。

古代寓言中也常常强调团结的力量。寓言《一群小鹅》是一个关于团结和友爱的故事。故事中的一群小鹅,每只小鹅都不停地吃草。有一天,它们闻到了猛兽的气味,大家顿时陷入惊慌。它们终于明白了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够保护自己,于是一起前进,通过了这次的危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团结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只有在大家团结起来,相互帮助和支持,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这个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团队,才能够实现业绩的提升。

通过阅读古代寓言,我深受启发和感悟。勤劳使人成功,而诚实和团结是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的基础。这些品质都是我们应该积极培养和坚持的。读进一些优秀的古代寓言,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自己在生活中更为明智地面对各种挑战,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让我们牢记这些经典寓言,将它们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三国初期,汉献帝与丞相曹操、皇叔刘备一起去打猎。

曹操为了显示自己的武力,竟跟汉献帝齐头并进。

汉献帝见不远处有只兔子,就叫刘备射,说是要看看皇叔的箭法。刘备连忙弯弓射箭,正好命中兔子,献帝连夸好箭法。

南帝又看见一只大鹿,连射三箭不中,就叫曹操射。曹操拿过南帝的金比箭,一箭就射中了鹿。将士们见射中鹿的是金比箭,以为是献帝射的,都高呼“万岁”,曹操得意地站到献帝前接受欢呼。

关云长实在看不下去,要拍马刀砍曹操,刘备忙暗示他不可轻举妄动。事后,关云长问刘备为什么不让杀曹操,他说:“投鼠忌器,他身边还有献帝呢。”

“投鼠忌器”的'意思是老鼠靠近器物,用东西砸老鼠又怕砸坏老鼠附近的用具。现常用来比喻做事有所顾忌,不敢放手进行。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宋朝有个叫陈康肃的人,十分擅长射箭。他能够在百步开外射中杨树的叶子,这样的射技举世无双,再没有第二个人能够比得上,陈康肃对自己的本领很是自负。

有一次,陈康肃在自家后花园的场地上练习射箭,引来很多人围观。有一位卖油的老头儿挑着担子经过,也停下来,放下担子,斜着眼睛看陈康肃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

陈康肃的箭术果然名不虚传,射出的箭十次有八、九次都射中靶心。旁边围观的人们大声喝彩,手心都拍红了,只有那位卖油的老头儿,仍用斜眼瞅着,只稍微点了下头。

陈康肃见老头儿似乎有点看不上他射箭的技艺,又生气又不服气,就放下弓箭走过去问老头儿说:“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你认为我射箭的技术还不够精吗?”

老头儿平静地回答说:“我觉得这也没啥了不起的,只不过你练练的多了,手熟而已。”

陈康肃终于发怒了,质问道:“你怎么敢如此贬低我的绝技!”

老头儿也不急,不慌不忙地说:“我是从我多年来倒油的技巧中懂得这个道理的。我就演示给你看一看吧。”

说完以后,老头儿把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取出一枚圆形方孔的铜钱盖在葫芦嘴上,然后他用一把油瓢从油桶里舀了一满瓢的油,再将瓢里的油向盖着铜钱的葫芦嘴里倒。只见那油成细细的一线流向葫芦嘴,均匀不断。等油倒完了,把铜钱拿下来细细验看,竟然连一点油星子都没有沾上。在人们一片啧啧称奇声中,卖油翁笑了笑,说道:“我这点雕虫小技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手熟而已。”

陈康肃看完了表演以后笑了起来,客客气气地把卖油翁送走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再难的事,只要我们反复地不间断地练习、实践,日久天长,必定会熟能生巧。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寒假里,我读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里面有叶公好龙、以羊替牛、吹牛无边……其中以羊替牛,让我的印象最深刻。

古时候,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来求得神灵的庇佑,需要杀掉一头牛或一只羊,把羊头或牛头放到大盘子里,摆上餐桌。

有一天齐宣王碰到了一位农夫,他牵着一头牛,齐宣王就问农夫他要把牛牵到哪里?农夫说:“他要把牛牵到一个地方,杀掉祭祀给神灵。”齐宣王就问:“你看这头牛又没有犯错,却要白白送死,你看这头牛吓的。”农夫说:“那就废除这项仪式吧。”齐宣王严肃的说:“怎么能取消?那就以羊替牛吧。”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很不可思议,因为觉得牛可怜,就改成杀羊,又有什么不同呢?连小学生都懂的'道理,齐宣王又怎么会不懂呢?可见齐宣王不是真的善良,而是虚假的善良,齐宣王是多么的虚伪。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有一位名叫董阏(e)于的人被派往赵国的上地去任地方长官。

董阏于初来乍到,他深入民间调查,访探民俗民情、民心民意。这一天,他来到石邑山,只见山中有一条深涧,涧壁陡峭,像斧削,似城墙;涧深百丈,十分险要。于是董阏于找到在当地居住的人,问道:

“这里有没有人掉进过这深涧?”

那里的人回答说:“没有人掉进过。”

董阏于又问:“不懂事的小孩子、白痴、聋哑、疯癫及反常的人,有没有掉进去过呢?”

那里的人回答说:“也没有。”

董阏于继续问:“牛马猪狗,有没有掉进去过呢?”

人们还是回答说没有。

董阏于想了想,说:“为什么不曾有人畜掉进这深涧里去呢?”

那些人回答说:“这深涧十分阴森危险,谁要是进去了,那还能有性命吗?因此无论谁,走到这深涧附近时,都万分小心,要么绕道而行,谁也不敢去碰这个危险,连牲畜看到这深涧也止步不前的。”

董阏于豁然开朗,他深受启发地拍手叹道:

“好啊,我能治理好我的臣民了。如果我制定严格的法制,又严厉地执法毫不宽容,让人们知道违法就如同掉进这万丈深涧一样有生命危险,那就谁也不会去触犯法律了。这样,我还有什么不能治理的呢?”

感悟:

聪明人总能从身边的小事中受到启发,获得智慧。掌权的人从危险的深涧联想到执法如山,可想而知,他日后必定政绩卓着。所以不要高傲,需要不断的虚心汲取人生经验!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医,人们都叫他扁鹊。他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有一天,扁鹊巡诊去见蔡桓公。礼毕,他侍立于桓公身旁细心观察其面容,然后说道:“我发现君王的皮肤有病。您应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用不着什么治疗。”扁鹊走后,桓公不高兴地说:“医生总爱在没有病的人身上显能,以便把别人健康的身体说成是被医治好的。我不信这一套。”

10天以后,扁鹊第二次去见桓公。他察看了桓公的脸色之后说:“您的病到肌肉里面去了。如果不治疗,病情还会加重。”桓公不信这话。扁鹊走了以后,他对“病情正在加重”的说法深感不快。

又过了10天,扁鹊第三次去见桓公。他看了看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面去了。如果不赶紧医治,病情将会恶化。”桓公仍不相信。他对“病情变坏”的说法更加反感。

照旧又隔了10天,扁鹊第四次去见桓公。两人刚一见面,扁鹊扭头就走。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涂了。他心想:“怎么这次扁鹊不说我有病呢?”桓公派人去找扁鹊问原因。扁鹊说:“一开始桓公皮肤患病,用汤药清洗、火热灸敷容易治愈;稍后他的病到了肌肉里面,用针刺术可以攻克;后来桓公的病患至肠胃,服草药汤剂还有疗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间医术就无能为力了。得这种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杀大权在阎王爷手中。我若再说自己精通医道,手到病除,必将遭来祸害。”

5天过后,桓公浑身疼痛难忍。他看到情况不妙,主动要求找扁鹊来治病。派去找扁鹊的人回来后说:“扁鹊已逃往秦国去了。”桓公这时后悔莫及。他挣扎着在痛苦中死去。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于自身的'疾病以及社会上的一切坏事,都不能讳疾忌医,而应防微杜渐,正视问题,及早采取措施,予以妥善的解决。否则,等到病入膏肓,酿成大祸之后,将会无药可救。

两人一心越国人甲父史和公石师各有所长。甲父史善于计谋,但处事很不果断;公石师处事果断,却缺少心计,常犯疏忽大意的错误。因为这两个人交情很好,所以他们经常取长补短,合谋共事。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宋国有个农夫,做事情性子很急。

有一年,庄稼种到地里后,农夫每天到田里去看。他觉得禾苗长得太慢了,十天半个月过去了,才长出一点点嫩苗。

又过了半个月,禾苗仍旧只长高了一点儿。农夫嫌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他等不及了,便跑到地里将禾苗一棵一棵地拔高了一截。

将所有禾苗拔高后,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高兴地对家里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呢!”

他的`儿子听了,感到很纳闷,就赶快跑到地里去看,发现拔高的禾苗全都被太阳晒蔫了,全都枯死了。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名叫哀骀(tai)它(tuo)的人,他的容貌虽然很丑陋,可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非常喜欢和他交往,相处亲近随和,舍不得离去。

有一些女人甚至说:“与其做别人的妻子,还不如做他的小妾。”

他一无权位二无财产,也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和显赫的功绩,可是外表粗陋、其貌不扬的这位丑人却受到几乎所有人的喜爱和赞美,这使得鲁国的鲁哀公惊异不已,于是就派人把他从卫国请回鲁国加以考察。

相处不到一个月,鲁哀公觉得他在平淡中确有不少过人之处,不到一年,就很信任他了。

不久,宰相的位置空缺,鲁哀公便让他上任管理国事,可他却淡淡然无心做官,虽在再三要求下参议了国事,但不久他还是谢辞了高位厚禄,回到他在卫国的陋室中去了。

对此,鲁哀公求教于孔子:

“他究竟是怎样一种人呢?”

孔子借喻道:

“我曾经在楚国看见一群小猪在刚死的母猪身上吃奶,一会儿都惊恐地逃开了,因为小猪发现母猪已不像活着时那样亲切。

可见小猪爱母猪不是爱它的形体,而是爱主宰它形体的精神,爱它内在的品性。

哀骀它这个人虽然外表不美,但他的品德和才情等内在之美必定已超越一般人很多,所以您和许多人才喜欢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内在的美才可靠长久,值得追求和尊崇。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时竟迷了路,回不来了。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却不以为意,他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迷途的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于是,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

塞翁家平添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使他的儿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骑马兜风,乐此不疲。终于有一天,儿子因得意而忘形,竟从飞驰的马背上掉了下来,摔伤了一条腿,造成了终生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大都在战场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们父子得以避免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

感悟:

这个故事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渐渐地浓缩成一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它说明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西施有一个心痛的毛病。当她发病的时候,总是把眉尖紧紧地着,但是邻居们看到了都觉得这种姿态别有一种丰韵,个个都赞美她。在那村上,另有一个相貌长得十分丑恶的女子,她看到西施紧蹙眉尖的`样子,也觉得美极了,心里非常羡慕她。因比,丑女回到家里便也学着西施发病时的样子,两手住自己的心口,然后把眉尖紧紧地皱了起来,她想,这一来,邻舍们也会赞美她了。哪知,事实却出乎她的意料。原来邻舍们见了她,非但没有人赞美她,而且,人们竟把大门紧紧关闭起来,不敢出来看她那副丑态。穷人们没有坚固的大门,便带了自己的妻子儿女急忙避到别的地方去了。

读了这则寓言,我感悟到了,模仿并不是一件坏事,但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人应有自知之明,模仿某件事之前要先衡量一下它是否适合自己。比如故事中的丑女,在模仿西施感眉之前,并没有弄清楚自己的长相是否适合皱眉,结果越模仿越糟糕,还不如原来的面目好看。这个故事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东施效颦,形容不了解别人的长处,而去生搬硬套,如果事与愿违。也泛指机械的模伤者愚蠢可笑。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有位工匠名叫匠石,他前往齐国,来到曲辕的地方,看见一株大树生长在土神庙旁。这株树的树阴可以遮盖几千头牛;树身有百尺粗,树干高过山头80尺后才有枝叶,可用来造船的旁枝就有十几枝。围观这株巨树的人多得像到市场赶集。

奇怪的是,匠石竟视而不见,不屑一顾。他不住脚地往前赶路。徒弟们大开眼界,却不明白师傅的态度,追上匠石问个究竟:“自从我们跟随师傅走南闯北学手艺,从来没有碰见这样好的木材,您为什么一点也不看重它?”

匠石回答:“不要夸这棵树了,它是脆而不坚的树木,造船沉,做棺材会很快腐烂,制成柱子会被虫蛀,打成器具会毁掉,造门会流出污浆……”匠石把它说得一无是处,认定它是不能做材料的树木,正因为没有用,所以才长得这么大,有这么长的'寿命!

貌似强大的事物往往华而不实。看问题、观察事物不能被表面所迷惑,否则,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十则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十则。楚王得知这个消息后,对左右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能言善辩的人,如今到来我国,我想羞辱他一番,大家看用什么办法好?"。

有个大臣献计说:"他来了以后,请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问:'他是哪里的人?'回答说:'是楚国人。'大王再问:'他犯了什么罪?'回答说:'他犯了盗窃的罪。'"楚王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晏婴来到楚国,楚王用酒招待他。宾主正喝到兴头上,两名小吏捆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

楚王故意问:"这捆着的是个什么人?"。

小吏回答:"是个齐国人。因为盗窃犯了罪。"。

楚王转过头来望着晏婴说:"齐国人生来就喜欢偷盗吗?"。

晏子离开座位,走到楚王面前,回答说:"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结橘子,如果生长在淮河以北,就会结出枳子。橘子和枳子,叶子差不多,但果实的味道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水土不同啊。现在捉到的这个人,生活在齐国的时候,并没有盗窃的行为,来到楚国以后却偷盗起来,难道是因为楚国的水土容易使人变成小偷吗?"。

楚王听了,尴尬地笑着说:"圣贤的人是不可戏弄呀!我反而是自讨没趣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