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评价感悟(模板19篇)

课程评价感悟(模板19篇)

ID:8286725

时间:2024-01-03 15:13:10

上传者:LZ文人

通过研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范文十:关于职业规划的范文,让我们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

校本课程评价

1、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评价:

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

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

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研究各应占多大的权重,最后把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

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

三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金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但最终的学分要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校本课程评价

1、对课程的评价。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评价: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研究各应占多大的权重,最后把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三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核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但最终的学分要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1、学校校本课程评价任务由课程实验研究小组具体承担。校长担任课程改革组长,全面负责制定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2、学校校本课程的评价标准要分学科制订,科学、合理、细致,具有教育和发展功能。精心设计符合李家小学实际的评价标准,注重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水平。

3、对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的评价要以符合学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为准绳,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生动化。

4、校本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5、校本课程评价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以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研究校本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

6、校本课程的评价要注重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校本课程不断革新、不断适应学校学生学习需求的机制。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与目标定位的评价、对校本课程方案的可行性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估。

评价内容分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与目标定位的评价分析、对校本课程方案可行性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估。”我们所应用的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全面、有效、可信等。

1.背景评价。背景评价是最基本的评价,包括界定学校的背景,确认课程的服务对象并评估其需求,确认满足需求的可能方式,诊断需求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判断目标是否能响应已知的需求。背景评价旨在提供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2.输入评价。这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所需要而且可以得到的条件所进行的评价,是对课程实施可行性的评估。它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各种方案的潜在成本;课程的优势与劣势;课程伦理问题;课程资源的可获得性等问题。

3.过程评价。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是描述课程实施过程,从而确定或者预测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有关活动是否按预定计划得到实施;是否在以有效的方式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等,从而为课程开发者提供修正课程的有效信息。

4.成果评价。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是测量、解释和判断课程的成效。具体的做法是收集一些与结果有关的各种描述与判断,把它们与前三个方面的评价联系起来,对课程的价值与优点作出判断与解释。在斯塔弗比尔姆看来,成果评价仍然是质量控制的一种手段,而不只是最终的鉴定。

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丰富学校的课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增强审美意识,为向往艺术的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全面发展,张扬个性”的目标。

二、课程开发的目的。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绘画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艺术。把绘画作为我校校本课程,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特长爱好,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开展绘画教学与研究,我校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我校拥有高素质的美术教师和优美如画的校园环境;全校学生对学绘画兴趣极大,参与积极性很高,家长也很支持;“办特色学校,育合格人才”“全面发展,追求卓越”是我校办学的宗旨和目标,培养学生特长爱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我们一贯的追求。实施绘画教学,有利于整合我校的资源优势,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促进我校的发展。经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考虑,决定将国画作为我校的一门校本课程,并积极组织实施。

三、课程组织机构。

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四、课程实施目标。

1、让学生认识中国绘画这门民族的传统艺术,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使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艺术得以继承和发扬。

2、培养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和热爱。

3、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的基本技法和特点,初步掌握以线造型和追求意象的特征及绘画技法,使他们的造型能力、色彩能力、创造能力和文学素养得到提高。

4、培养学生具有绘画的欣赏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5、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为学生走进绘画艺术殿堂奠定基础。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低年级。

1、了解点、线、面的关系。了解不同的线的变化会带来不。

同的画面效果。

2、描画临摹。

(1)收集素材。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寻找收集儿童眼中的素材。

(2)接触现成的线描画。

(3)分析线描画。

(4)临摹。

3、写生。

(1)选取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进行写生。

(2)师生共赏,共评。

(3)针对在写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进行分析。

4、课外活动。

(1)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画展。

(2)条件允许的话,带学生室外写生、

(二)、中年级。

1、工具材料介绍。笔、墨、纸、砚以及颜料的性质特点。

2、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良好的坐姿。

3、掌握正确的执笔、用笔和用纸方法。

4、利用色彩调配产生的变化特性,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体验的乐趣。

5、让学生初步了解构图的方法及策略,培养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会画简单的瓜果、昆虫画。

(三)、高年级。

1、继续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良好的坐姿。

2、认识笔、墨、色彩。

墨:焦、浓、重、淡、清。

笔:用笔的中锋、侧锋、顺锋、逆锋、提按顿挫等方法及以之造型的特点。

色彩:了解颜色名称,掌握简单的间色调配。

3、继续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较熟练地运用笔及色彩变化。

4、让学生体验绘画的笔墨情趣,临摹绘画。

5、欣赏绘画作品。

6、学会表现花卉、昆虫画的一些基本方法。

7、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自由组合配画。

8、学会收拾整理画面,并能落款命题等。

9、学习树木、山水的绘画技法,创作体现秦巴山水和地方风土人情的作品。

10、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大胆创作。

六、课程实施安排。

1、时间安排:每天学生和教师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进行集体活动。

2、活动形式: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共同学习绘画。

3、课外活动:挑选绘画较好的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定时组织活动。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级,并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作业、参赛、评比等形式得以展示,还可以让学生将最满意的作品装入学生成长记录册中。

2、教师评价。

(1)教师每周上交绘画作品(根据所学内容上交)。

(2)教师要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完成规定的课时任务。

(3)教师要注意做好学生作品以及在各级各类参赛活动中取得成绩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七、总结与反思。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循环反复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开发实施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认真做好评价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要通过评价来不断完善和修订,并把前一轮评价结论作为下一轮校本课程实施的依据,使校本课程质量不断得到提高。要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切实加以改进。要积极吸纳新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使校本课程体系更加系统和完善。

八、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评价小组进行检查评价,计入教师量化考核。

2、对于组织较好的教师在教师绩效工资方面给予考虑。

3、对于此项工作突出的教师在评优评模方面给予加分。

4、学校在经费投入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课程评价的功能

朱玉龙。

1.互补功能。小学阶段的课程结构包括必修课和活动课程两个方面,它们是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如以活动课程为出发点,它具有对必修课程的补充功能。由于必修课程的内容因顾及到全体学生而产生一定的限制,而活动课程则完全可以发挥弥补作用以适应个体。因此活动课程的容量可随个体需要而改变。其次,活动课程还能对个体在必修课程学习活动中出现的缺陷加以补充。与此同时,活动课程的开展,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大大帮助了学生们对必修课程的学习。

2.发展功能。活动课程的潜能性特点决定了它的发展功能。每位学生都存在个体缺陷和集体潜能两个方面,而活动课程恰恰发挥了挖掘个体潜能的良好作用。它的发展功能就是要为那些具有某种兴趣爱好,特长天资的学生创造条件。使之比其他大多数人进展得更快。

在活动课程中,由于教学过程和目标不加限制,人群组合往往是“志趣相同”,更容易发展他们的个性,扩展所从事项目的活动目的,其发展趋势往往是令人十分满意的。值得一提的是:当一位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时,当他的特长被认可时,当蕴藏的潜能被挖掘时,他的满足感、成功感会促使他的更大发展。

3.德育功能。活动课程进入中小学的课程结构后,大大改变了过去基本上以学科教学为中心、智育至上的课程体制,有利于当前改革开放环境下对广大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前提下,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和基本社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同时,活动课程的德育功能还体现在加强对学生动手和创造、热爱生活和劳动以及体育和美育等教育上。在活动课程中,个体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大,为其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起极大的作用。

4.交际功能。交际是现代人十分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针对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人际交往机会少且能力差的实际情况,开发活动课程的`交际功能尤为重要。在必修课程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往大大少于教师对学生群的单向交流,而活动课程的参加者则是动态的学生群体,他们的自愿、自主活动极大增加了人际的交往机会。活动课程的许多活动要求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调动所有感官,在动脑、动手、动口中锻炼和培养交际能力,从中改变孤独、自私、自我封闭等不健康心理状态和习惯,促进礼仪、文明、团结、协作、合群等品质和人格的养成。

5.情趣功能。活动课程的开发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兴趣--情趣,包括成功或失败的体验、美感、满足感、责任感以及求知欲、探究欲等情感。用现代教育观念来衡量,活动课程具有丰厚的美育功能。正是活动课程能够较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活动的欲望,随意发挥自己的爱好,并在欲望满足时得到愉悦情感之体验。这就是情趣功能的所在,这一功能对于青少年学生完美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养成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课程评价的功能

1.互补功能。小学阶段的课程结构包括必修课和活动课程两个方面,它们是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如以活动课程为出发点,它具有对必修课程的补充功能。由于必修课程的内容因顾及到全体学生而产生一定的限制,而活动课程则完全可以发挥弥补作用以适应个体。因此活动课程的容量可随个体需要而改变。其次,活动课程还能对个体在必修课程学习活动中出现的缺陷加以补充。与此同时,活动课程的开展,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大大帮助了学生们对必修课程的学习。

2.发展功能。活动课程的潜能性特点决定了它的发展功能。每位学生都存在个体缺陷和集体潜能两个方面,而活动课程恰恰发挥了挖掘个体潜能的良好作用。它的发展功能就是要为那些具有某种兴趣爱好,特长天资的'学生创造条件。使之比其他大多数人进展得更快。

在活动课程中,由于教学过程和目标不加限制,人群组合往往是“志趣相同”,更容易发展他们的个性,扩展所从事项目的活动目的,其发展趋势往往是令人十分满意的。值得一提的是:当一位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时,当他的特长被认可时,当蕴藏的潜能被挖掘时,他的满足感、成功感会促使他的更大发展。

3.德育功能。活动课程进入中小学的课程结构后,大大改变了过去基本上以学科教学为中心、智育至上的课程体制,有利于当前改革开放环境下对广大青少年的德育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前提下,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和基本社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同时,活动课程的德育功能还体现在加强对学生动手和创造、热爱生活和劳动以及体育和美育等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上。在活动课程中,个体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大,为其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起极大的作用。

4.交际功能。交际是现代人十分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针对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人际交往机会少且能力差的实际情况,开发活动课程的交际功能尤为重要。在必修课程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往大大少于教师对学生群的单向交流,而活动课程的参加者则是动态的学生群体,他们的自愿、自主活动极大增加了人际的交往机会。活动课程的许多活动要求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调动所有感官,在动脑、动手、动口中锻炼和培养交际能力,从中改变孤独、自私、自我封闭等不健康心理状态和习惯,促进礼仪、文明、团结、协作、合群等品质和人格的养成。

5.情趣功能。活动课程的开发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兴趣--情趣,包括成功或失败的体验、美感、满足感、责任感以及求知欲、探究欲等情感。用现代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来衡量,活动课程具有丰厚的美育功能。正是活动课程能够较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活动的欲望,随意发挥自己的爱好,并在欲望满足时得到愉悦情感之体验。这就是情趣功能的所在,这一功能对于青少年学生完美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养成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课程教学评价范文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培训学习。本次培训活动的队伍庞大,我的的收获也满满的。回想当初,“综合实践”这个词语作为陌生的事物进入我的思想,就象见到一个陌生人,我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抵触、怀疑到认识、比较熟悉的过程。老师们的学术报告,加深了我对这门课程的理解,也让我清醒地认识到实施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所谓经验性课程,一方面是指课程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的,另一方面,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的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基础上的。一般来说,经验课程反对把书本知识作为现在的结论或定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经验获得、经验的重新组合,使学生获得成长的意义。经验课程的基本组织方式是“问题中心”,注重学生通过自主的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在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验课程重视的不是系统的知识,而是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以书本和教室为中心,以获得系统知识为目的、以教师讲解为主、以书面作业为主的课程都不符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不存在内在的知识逻辑和体系,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线索组织的,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是以活动主题的.形式来开展的。如在制订年级和班级活动方案时,就可以事先向学生进行调查。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等四大内容,这四大内容又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种关系来组织活动内容,确定活动主题。

1、人与自然。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可以围绕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选择和确立活动主题,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植树造林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学校应根据周围的自然环境状况,引导学生自主地从自然环境中发现他们感兴趣的现象、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关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的问题。

2、人与社会。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自主地从社会生活中发现与人的社会关系问题的活动主题。3-6年级的学生应能逐步熟悉基本的社会规范、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问题,了解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学会处理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3、人与自我。

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对自己个性与能力的了解,是中小学生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和研究一些有关了解自我的活动主题,如我的名字的由来、我的兴趣、我的小秘密、我的一日生活以及我的内心世界等,并通过探究自我和同伴交往以及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来间接地认识自己,从别人眼中看自己。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教师”

1、成立教师指导小组。

学校可以设立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的专职教师,还要成立学校和年级的教师指导小组,帮助专职教师开展工作。也可以不设立专职教师,由各班的班主任、学科教师组成教师指导小组,班主任负责对本班的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教师的指导。

(1)知识的传授者。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的传授的作用大家都清楚,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仍然强调教师的知识传授作用,这知识不是结论性的、事实性的知识,而是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要用到了程序性知识、方法策略性知识。还有对活动的基本要求,基本社会规范和法律常识。当学生对某种技术操作不会或不规范时,需要教师的示范。这与分科教学中的学科知识教学是有很大区别的。

(2)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有一定的活动规则的,是一个有组织的过程,教师有责任对活动的组织进行总体规划,全盘考虑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常常会生成许多新问题、新主题,这需要教师也要参与,能够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还可以和学生增进了解,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研制者和开发者。

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时,并没有可以“照葫芦画瓢”的教学大纲,更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用书,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是没有直接现成的模式和步骤的,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被动的课程执行者的角色和观念,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开发与研制,结合各地特色,与学生一起自主地选择活动主题和内容,自己确定活动开展的方式和途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下面我谈谈参与这次培训班的体会,这次活动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我们每一个教师要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识,能够从自己的教学与管理中及时的捕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1、每个教师都要参与课程的实施。常州市实验小学的王校长说,学校虽然专门设有一位综合实践活动的专职教师,但班主任、学科教师都有实施这门课程的权利,只要你有好的点子,可以向教导处提出申请某一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给你使用,当然这是计入你的工作量的。

2、转变学科本位的课程观。综合实践活动首先体现的是知识的综合,作为一个学科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要基于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体现知识的综合性,还要关注社会、科技发展的现实,实现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在平时的学科教学中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如在涉及一些人文历史地理环境的教学内容时,选准某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深度探究。

3、要有强烈的生成意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别的学科教学是不一样的,你不能拿着纸质的教材来教,书上的有些活动方案是有适用范围的,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只能作参考,不能照抄。我们要始终提高“警惕”,从班级管理的细节中捕捉活动主题,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流行的风向标。如学生正在看什么,玩什么,教师要能够引领学生的时尚。

4、具有开发资源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没有现成的“教材”,它要求教师明确的课程资源意识,注重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开发和利用广泛存在的课程资源,特别是要注重网络资源的开发。

这是我结合专家的讲座和自身的体会提出来的观点,就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带着综合实践活动意识上讲台,抓住机会让你的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注重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立足实践和探究,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引导学生经历多样化实践学习方式,体验问题探究、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充分开发学生潜能,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和需要,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要保护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根据他们的年龄、心理、个性、能力等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在自我分析、自我总结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作用。再好的课程,如果不去实践,那么,你永远走不进这门课程。再难的课程,只要我们热情地参与进去,就会有丰厚的回报!

课程评价或建议

幸福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权利,同时幸福是一种能力,不是命中注定,不是一种运气。学校教育的人文价值在于追求幸福,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促进每位学生获取幸福体验,提升幸福意识,发展幸福能力。

此刻的时代,平静,正前所未有地成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们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好像什么都有了,可怎么还不幸福?有人说,想要幸福,三个词很关键——物质、情感和精神。物质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遥但除了物质,情感和精神真很重要,情感是幸福的依靠,精神是幸福的支柱。

学校教育应有所作为,北环中学的使命“帮助北环中学的每一位学生成长为负责向善、会学善学、健康阳光,具有追求幸福能力的合格公民。”学校的课程建设始终应是服务于学校使命的。

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立场上,体现国家意志的基础上,学校和班级要成为学生“好玩”而“有趣”的地方,学校和班级生活要引入时尚元素,同时又要十分重视引入课程概念,创意学校生活,启迪智慧,支持学术,悦纳草根,帮助每一位学生个性多元发展。

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2015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报告分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个人实现自我的动力各不相同,中国人最大的生活动力是对子女发展的期望和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人际优势、追求一生平安、尽力做好本分、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贡献,分别列第三至第八位,第九项才是生活情趣。

这个数据给我们学校教育怎样的启示?我们同样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今天的学校好玩吗?有趣吗?”当然我们有太多的无奈,功利化的社会逼迫着学校教育,但只要我们有一种坚守,学校还是能像学校的。北环中学几年来的改革和探索,实质是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教授的“被动的主动性”的教育改革理念的本土化、本校化实践,“被动的主动性”或者说是“消极”的教育变革,也就是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想大问题,做小事情,累积进步,有所作为。

北环中学今后的改革和探索,至少在未来三年到六年仍将秉持“被动的主动性”,“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不切实际的改革同样是死路一条。在现行国家学科课程设置的情形下,在北环中学现有人力等各种资源的状态下,我们可以引入课程概念,努力创意学校生活,让学校逐步回归原来的“好玩”和“有趣”。

引入课程概念,也就要有整体规划学校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学校春学期的“和之美”文化艺术节和秋学期的“和之力”体育文化节将是每年学生们的艺术、体育盛会,整个学期都将会充盈着艺术和体育文化的元素。北环中学每位学生在三年的体育文化节中会经历“故土”、“民族”、“国际”的情感和体验,“怀有故土情愫”、“扎根民族之魂”、“具有国际视野”,相约健康、健身技能、阳光心态,为每一位学生追求幸福所需的情感和精神提供保证,为每一位学生追求幸福所需的身体和心理提供支持。

北环中学每位学生在三年的文化艺术节中会经历典雅、清静、高洁的情感和体验,情趣生活、闲暇时刻、约会美丽、相拥经典,为每一位学生追求幸福所需的情感和精神提供帮助。同时学校在每学期还将分别设计与实施四项主题活动,春学期的“开学日”课程、学生风采展示主题活动、“北环﹒印象”课程、九年级毕业生离校活动课程;学校秋学期的“开学日”课程、学生风采展示主题活动、“班主任日”、迎新年“相约健康日”。

学校成立的学生发展服务与指导中心、家长发展学校也将依据学生的需求,基于个性多元,基于民间草根,利用寒暑假、平时课余时间设计与实施微型主题活动,引入适合学生实际的时尚元素,吸引学生参与学校生活。

校本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1、主体的多元性。

校本课程的评价主体至少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人员:学校管理者、任课教师及班主任、学生自身、同学。

2、评价主体互动性。

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描述性、激励性评价,学校不以评比为目的,而以研究或促进为目的的评价等等。

3、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学习成绩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身体、心理素质、学习潜能、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

4、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使学生逐渐感悟自身的发展,增强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愿望。

幼儿园课程评价

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所呈现的目标、内容、方法为幼儿教育改革提供了前瞻、领先的幼教理念和具体可行的实践性、操作性,内容设置涵盖了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科学等五个领域,还单列了数学,有其独特的学习规律和教育规律,领域课程根据儿童心理及发展规律教育目标、内容和学习方法有相对的独立性、完整性和独特性,解决了以前其他课程不科学化和系统化的学科课程形式,积极寻求不同领域教育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加以渗透,构成了一种完整的幼儿园教育课程,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呈现出许多问题,现将其优缺点具体分析如下:

一、教材优点具体表现。

1、课程设置具有整合性。

该教材着眼于幼儿八大智能培养,同时整合了五个教育领域,没有单一的学科分界,对教师需要全面熟悉领域目标内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课程设置具有开放性。

该教材提供了预设课程的内容,又给老师生成课程提供空间,为教师自主开发园本课程,根据儿童兴趣自主设置课程提供了余地,同时也促进了幼儿、教师、家长形成一定的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家园沟通、交流与合作。

3、课程设置具有生活性。

该教材课程设置根据儿童需要,源于儿童生活。从主题的选择、内容的规划到活动进行,都注重儿童生活经验,体现生活教育理念,例如其主题单元设计:奇妙的蛋;相反国;感官总动员;头发、膝盖、肩膀、脚等主题单元设计都是儿童喜闻乐见的。

4、课程设置具有游戏性。

该教材课程设置具有生动有效的游戏趣味,具有教、学、玩合一的特点,满足幼儿玩的天性。

5、课程设置让环境说话。

该教材课程设置体现了教育内容“情景化”的论述,利于师生把环境布置与主题内容结合起来,教师可根据主题单元进程设置主题墙,让环境与教育目标结合在一起。例如在主题单元设计:“我家和我家附近”,孩子可画好家园线路图粘贴墙上,在主题单元“交通工具博览会”主题单元设计中,教师根据需求可在活动室布置“交通工具展示角”,幼儿自带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在展示角玩耍游戏交往。

6、课程设置具有操作性。

该教材课程设置具有强烈的可操作性,每个单元主题都有可供儿童动手的色彩鲜艳的图卡,让幼儿自己玩耍操作,克服了单一的传教方法,促进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7、课程设置具有严谨性。

该教材各年龄段层次内容在设置上不但生动灵活,教育性强等,而且各层次目标、内容等方面还有内在严密的逻辑性,遵循了因材施教、循序发展的原则,尤其在“我的数学”,因其数理学科特点,有其严密的内在逻辑性,而难以与其它领域整合,就单列为“我的数学”,利于对孩子进行完整的数概念和科学思维方法能力的培养。同时数学课程设置学习趣味浓厚,游戏性强,避免了枯燥、单调。

8、课程设置充满人文主义关怀。

看得出教材是以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基础,在具体内容设置上强调本土与多元文化学习相结合,注重人文与生态关怀,以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幼儿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不足具体表现。

1、在艺术方面,比较注重儿童对艺术各方面的习得培养,但在歌曲选定上,显得偏少而且曲调不是很优美,艺术性不强,对儿童的歌曲欣赏设置较少。

2、在语言领域方面,故事儿歌较少,尤其是儿歌不押韵,不朗朗上口,故事体现不出年龄特点,有时大班故事太简单,例如故事《叶子》,有时又太复杂,例如中班《过年》。同时主题表现形式挖掘不深,还可再丰富。

3、本土文化过浓,例如在社会方面,很多让幼儿感知理解的是南京地区周边文化,这对老师生成本土过程虽说提供了一定空间,但也不利于老师实际操作,增加了一定难度,例如《元宵》、《看灯》等。

4、小班数学过难,儿童操作依靠老师过多,多数不能独立完成,数理逻辑方面显得秩序性不是很强,比如在感知数量形成等数概念问题中,没有呈现系统学习,其中可能穿插分类、排序比较认识等其它数学问题。

5、教参上,家园亲子合作较多,同时对家长要求过高,有时难与落实。

6、一个主题单元有时涉及某个领域太多,而另外领域又不足,例如在“头发、肩膀、膝盖、脚”等主题单元活动中,健康涉及过多,而语言等其它领域涉及又较少。

7、课程重复多,例如在主题单元活动“伞的世界”中,语言领域呈现的这几个问题,在其它领域也多次重复呈现。

8、总的感觉有时显得有的课程设置处于一种拼凑状态,教材不是很尽善尽美。

课程内容评价范文

1、认识企业,了解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2、学会如何保持专业形象及商务礼仪;。

3、掌握好人际关系、有效沟通等一系列沟通技能;。

4、清楚的认识到作为从业者应该具备的职业意识;。

5、掌握作为一个从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

6、学会打造一个从业者正确的职业方向。

课程特点。

结合中国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构思、设计并创建出一套完善的课程内容,以追求能最大化得体现出最终“效应”为导向,教、授、练、辅、评、导紧密相结合,及与学员相互动,以此来提高课程的质量。帮助企业员工如何快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提升在职场中的自我价值,发挥出更大的职业潜能,从而开辟出更为广阔的职场空间。以此来增强团队的战斗力,使企业绩效得以快速提升,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第一讲:对于企业的认识。

1、什么是企业。

2、企业的组织构架。

3、什么是工作场所。

4、作为新员工的自觉意识。

第二讲:专业化的商务礼仪。

1、树立专业化的形象。

2、商务社交中的礼仪。

3、商务拜访与商务接待礼仪。

4、商务交往的四忌。

5、与下属相处的礼仪。

6、与上司相处的礼仪。

7、与同事相处的礼仪。

8、蕴藏在商务电话中的礼仪。

9、英语e-mail礼仪。

10、拜访客户的礼仪。

11、商务用餐礼仪。

第三讲:企业和员工都需要职业化。

1、何谓“职业化”

2、企业和个人的“职业化”内容。

3、个人职业化的体现。

4、中国企业经营管理的真正黑洞。

第四讲:企业如何实施专业化管理。

1、专业化管理的基本思路。

2、实施专业化管理的意义。

3、企业专业化管理的系统模型。

4、企业提升专业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5、企业专业化管理的动态流程。

第五讲:员工如何实现职业化。

1、员工职业化水平提高的途径。

2、员工职业素养的冰山。

3、个人职业化的标准。

4、深刻理解个人的职业化。

5、个人职业化管理内容。

6、个人职业化管理模型。

7、如何避免成为职场“植物人”的五个问题。

8、个人职业道德。

第六讲:职业意识之积极的心态。

1、什么是心态?

2、该如何解梦。

3、职业化的三种态度。

4、塑造积极心态的黄金定律。

5、如何培养积极的心态。

6、解读三个理念。

第七讲:职业意识之角色定位。

1、角色理论的由来。

2、作为基层员工的心态和工作行为。

3、作为中层管理者的责任和使命。

4、作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应该扮演的角色。

5、人才的定义。

第八讲:职业意识之作为职业人的工作观。

1、创新与遵守。

2、仔细了解自己的职务。

3、深刻把握工作关系。

4、重视自己的工作业绩。

5、提升自己的环境适应力。

6、看重自己的工作。

第九讲:职业意识之自我认知。

1、为什么成功的人那么少。

2、人生的三个阶段。

3、如何自我认知。

第十讲:人生发展与职业生涯。

1、职业生涯理论和方法在国内外的发展。

2、陈方博士为何关注“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理论及其方法。

3、目标与梦想。

4、生命周期。

5、人生“十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6、人生需求与人生价值。

第十一讲:深刻理解职业的内涵。

1、职业分类的形象表述。

2、职业的定义及其内涵。

3、职业认识的误区。

4、如何进行角色转换。

第十二讲:充满机遇的职业生涯。

1、职业生涯的定义。

2、职业生涯的周期。

3、职业生涯的分类。

4、职业生涯的不同周期。

5、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及其应对。

6、造成职业生涯危机的原因。

7、职业生涯成功方向的多样性。

第十三讲:职业生涯成功的秘诀。

1、如果您的职业生涯是一棵树。

2、内、外职业生涯的特征与关系。

3、职业生涯快速进步的秘诀。

第十四讲:如何确定职业生涯之路。

1、深刻领会我们的职业生涯之路。

2、再说职业化。

3、陈方博士职业生涯之路。

第十五讲:对职业技能的种种思考。

1、工作方法。

2、工作意识。

3、思维方式。

4、个人知识管理。

第十六讲:职业技能之企业人际关系。

1、中国人为什么一切靠关系?

2、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要点。

3、与下属相处之道。

4、与同事相处之道。

5、讨论案例:娟的烦恼。

6、与上司相处之道。

第十七讲:职业技能之如何有效参加会议。

1、为什么开会。

2、确定你在会议中的角色。

3、积极参与。

4、做好会议前的准备工作。

5、有效地进行会议。

6、做好会议后的追踪工作。

7、会议前的准备。

8、参加会议的技巧。

感悟新课程

设计执教:江苏省金坛市实验小学张春明。

实录评点:江苏省金坛市教研室周怡和。

一、激趣。

师(笑问):同学们,我们先一起做个游戏,好吗?

生(大声齐答):好!

师:游戏的名字叫“我说你做”,猜一猜游戏的要求是什么,会做吗?(会)请大家做好准备。(学生很兴奋,产生跃跃欲试心态。)。

师:“举手”,(有的学生一时慌了手脚,不知所措。)“摸鼻子”,“拎住右耳”,很好,放下。(学生很快放松了身心,神情自然。)。

师:“生气的样子”,“高兴”呢?(完全进入了角色,忘记了这是课堂,有的还站了起来。)。

师:好的。同学们,反应敏捷,神情丰富。喜欢这个游戏吗?(喜欢。生似乎余兴末哀,一双双眼睛期待地望着老师。)。

师:那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我说你做”的游戏。(板书:我说你做。)。

师:谁愿意暂时离开我们?(生抢着去,目的是呆会儿可以表演。)。

(选出王玉婷同学暂时离开教室。)。

二、增趣。

师:那下面我就开始表演了。(生个个拭目以待。)。

(师表演小品,生仔细观察。)(随着老师表演中的一记耳光,听课教师与学生哄堂大笑。)。

师:怎么样?看清楚了吗?还要不要再来一遍?(学生响亮回答:要。听课教师笑。)行,这下你们眼睛可得睁得再大点哦!

(师再表演,生再观察。)(生目不转睛,教室鸦雀无声。)。

师:看清楚了吧?现在谁能把刚才老师的表演说清楚,说具体?

(生先是一愣,似乎在回味。)。

师:那大家还是先自己练习着说说吧。

(生自由练习描述。)。

师:谁来描述?好,其他人请仔细听,看看他什么地方说得特别好,还有什么地方不妥,呆会儿提出你的意见。

(指名表述)。

生:一天,张老师正在专心致志地备课,忽然不知从哪飞来了一只苍蝇,停在了张老师的脸上。张老师用手一拍,没打到,反而打了自己一个巴掌。这时,他火了,就一下子把苍蝇打死了。

(末等老师开口,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

生:他说得不具体。苍蝇一开始是停在张老师耳边的,并且张老师还用手一挥,说了声:“哪来的苍蝇?去去去!”这点他没说。

生:张老师那一巴掌打得很响,我听得很清楚。(生及听课教师大笑。)所以,他应该说:“张老师狠狠地用力一拍。

生:这时张老师很恼火,因为我看到当时老师眉头紧锁。张老师的表情也应该说。

生:当张老师看到苍蝇被自己打死后,十分高兴,还露出了笑容。这点他刚才也没说到。

……。

(生交流的.气氛异常热烈。)。

三、孕趣。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小作文本,把它写下来。好吗?(生笑答:好!且兴趣盎然。)王玉婷(刚才,离开教室的同学。),难为你了,从选你出去,到现在进来,你一定听到了许多,也想了许多吧?(生点头)那好,你就把这些写下来吧!(生欣然接受。)。

---------------------------。

(生写片断)。

(指名王玉婷同学读心理活动的描写。)(言语间流露出迫切想知道张老师表演的是什么。)。

师:真是惟妙惟肖。我们的所做是不是。

论课程评价中的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

从起,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就开始不断扩大,发展至今,已经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也是学校保证生源的关键竞争力。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成为中等职业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若要建立良好的教学管理体系,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量化评价就非常有必要。

一、量化评价的概念。

量化评价在教学当中指的是将教学工作中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每一项考核标准按其重要性划分分值,再按每一名教师的教学质量情况给每一项标准评分,最终得出该名教师的数量化的教学质量情况,然后,将其与其他教师的同类指标进行对比,从而反映出教师在每一项指标的优劣程度,最终起到评教工作的量化作用。对于量化评价的设计,主要是依托心理学理论,采用考核题目或者学生问卷的形式来进行,这种方式有以下几种特点:首先是客观性,由于量化评价的评价方式和评判标准是固定的,评分的依据要么来自于试题得分,要么来自学生不记名问卷,这使得评价的结果最客观。其次是统一性,在评价过程当中,全校的所有老师都应用同一套评价标准,使得评价具有统一性,同时得出的差异性结果也就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指标。最后是全面性,由于对于教学评价测试的内容是经过精心研究和周密计划的,一般都可以涵盖教师在教学当中所能涉及到的所有部分,所以根据量化评价得出的结果一般都具有全面性。

二、一种应用在高职教学管理当中的量化评价实例。

量化评价的应用方式多种多样,在此我们举一种算法形式的量化评价应用实例,例如在某校“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进行量化评价时,我们对该校13级计算机专业的全体学生(共100人)在校园网评教系统上开展问卷评教活动,针对该课程的实际情况设计以下几种调查项目:1.讲课注意重点2.讲课有条理3.注重培养能力式教学4.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5.所选教学案例适宜6.有思维启发式授课7.善于激发学习兴趣8.提高学生操作能力9.善用理论解决问题10.完全掌握课程进度11.认真辅导有问必答12.虚心听取学生意见13.多媒体课件制作精良14.板书清晰15.普通话标准对于以上15项评价指标分别设置好、中、差3个评选标准,记录该授课教师每一项评价指标的每一个评选标准,得到集合u={讲课注意重点,讲课有条理,……,普通话标准},集合v={好,中,差},再根据之前设计好的`每一项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集合a),将uv两个集合相乘得到3列15行矩阵r,对r采用加权综合型算法(以a为权数),经计算机运算可得集合b=(0.670,0.240,0.090),s=82.230(注:此处为假设数值)根据运算结果得知,该名教师的量化评价得分为82.230分。同样的,对于其他老师和其他学科,也要根据这一套标准和算法来进行操作,最终得到所有教师的量化评价得分,再通过教师之间得分的横向对比,就能知道教师的优劣程度,而前面计算过程当中出现的矩阵r,则可以作为教师在每一项评价指标得分高低的依据。

三、量化评价在成人教学管理当中的作用。

量化评价在成人教学管理当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通过量化评价得出的数据可以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提供战略决策的事实依据,保持学校的先进性。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量化评价数据对教学计划和教学手段进行合理地调整,使之达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其次,量化评价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量化评价是一个非常全面客观的评价,其数据可以体现出教师教学水平的多方面指标,教师可以根据量化评价数据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侧重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最后,量化评价可以为职称评选和先进表彰提供现实依据。过去高职教师的职称评选往往按照教师的资历,对于教师的能力并不看重,造成了高职低能的现象,通过量化评价,我们可以从中选出真正有能力的教师进行晋升,使教师真正投入到提升教学水平的高涨工作热情上来。

四、结束语。

在教育行业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大的今天,量化评价对于提高中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以及提高教师自身水平都有极大的帮助。目前,量化评价有些地方还不能做到完全的客观,对于教学管理当中的量化评价的研究还需要进行。期待有一天,量化评价能够做的更客观、更全面、更完善。

课程内容评价范文

目前,幼儿园课程内容急剧膨胀,名目繁多的特色教育、形形色色的园本课程以及迫于家长压力增设的课程在幼儿园中纷纷出现,让幼儿应接不暇。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过度膨胀会导致幼儿被迫进行超负荷学习,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剖析幼儿园课程内容膨胀现象,明晰幼儿园课程内容取舍标准,为幼儿提供有价值的教育内容,这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1.名目繁多的特色教育。

时下,幼儿园里的特色班或兴趣班名目繁多,〔1〕幼儿在常规教育活动之外,还要在家长和教师的建议下学习许多特色课程。仅艺术方面的特色课程就有钢琴、小提琴、电子琴、古筝、扬琴、竖笛、书法、绘画、剪纸、芭蕾、戏剧等十几种之多。体育方面的特色课程包括武术、艺术体操、围棋、国际象棋、跆拳道等。此外,读经、珠心算、分享阅读等也是幼儿园竞相开设的特色课程。这些特色课程已经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成为幼儿必须学习的内容。

2.形形色色的园本课程。

现今,园本课程开发在全国各地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仅某市一个区的七所幼儿园开发出的园本课程就有综合教育课程方案、单元教育课程方案、生态式教育课程方案、健康成长课程方案、生态式美育课程方案、快乐成长课程等。此外,将国外的教育方案本土化后作为园本课程的也为数不少,诸如瑞吉欧方案教学、蒙台梭利课程等,都成为我国幼儿园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园本课程开发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繁荣了我国的幼儿园教育,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是要保证幼儿园课程吐故纳新,保持课程容量的动态平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园本课程内容如果过分膨胀,容易导致幼儿被迫超负荷学习,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3.迫于家长压力增设的课程。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会竞争的加剧,幼儿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常常会要求幼儿园教幼儿学英语、学电脑、学计算、学写诗。与此同时,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不断增加幼儿的学习内容。有些家长为申请各种世界吉尼斯记录,让幼儿背诵圆周率,长时间练习转呼啦圈等。这些虽然是个别现象,但也折射出部分家长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旗号,在潜意识里把幼儿当作工具来培养,致使幼儿畸形发展,失去了许多发展可能性,大大降低了他们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

超量学习某一方面的内容会使幼儿错过其他关键能力发展的最佳期。〔3〕。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在特定时期会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促使幼儿对环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对相关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而对其他事物置若罔闻。敏感期的出现需要外界环境的刺激,当环境与幼儿的内部需要相协调时,发展才可能顺利实现。正因为敏感期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成人必须善于识别并努力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敏感期为幼儿提供的发展可能性,促进幼儿的发展。以此审视目前的幼儿园课程,我们发现一些特色课程或园本课程未必是幼儿最需要学习的内容。我们知道,幼儿“能够学会”的内容并不等于幼儿“应该学习”的内容。幼儿期的确需要学习很多东西,诸如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学习与探究的自主性与能力等。但是现在许多幼儿钢琴考到了六级,绘画作品拿了大奖,围棋比赛得了冠军,可是吃饭还需要人喂,穿衣服不会扣扣子,遇到一点点困难就喊爸爸、妈妈和教师帮忙,这些在有些成人看来根本不算什么的问题,其实隐藏着许多幼儿发展的危机,会导致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自信心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发展不足。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让幼儿学习过分庞杂的幼儿不需要的知识是不经济的。以色列学者史盖夫勒认为,选择课程内容的基本指导原则是要能帮助学生以最经济的方式获得最大限度的自我满足。从这一点看,让幼儿花费大量时间学习现在不需要的知识内容,这对幼儿和教师来讲都是不经济的。

面对日益膨胀的幼儿园课程内容,我们不得不思考学习哪些内容才能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习哪些内容对幼儿来说是最经济的。

以兴趣作为选择和取舍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标准是满足幼儿爱学、乐学这两个条件的最佳维度。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很早就提出教育就是要引起和培养学习者的兴趣,并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为依据安排课程。赫尔巴特将兴趣分为两类,一类引向对自然的认识,另一类引向对社会的认识。自然的兴趣又包含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三种。经验的兴趣是指观察和认识事物“是什么”的兴趣。为了培养这种兴趣,教育者需要开设自然科学、物理、化学、地理课程。思辨的兴趣是指思考事物“为什么”的兴趣,学习者需要数学、逻辑学、文法课程的支持。审美的兴趣是指学习者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进行美丑善恶评价的兴趣。为了培养这种兴趣,教育者需要开设文学、图画、唱歌等课程。学习者认识社会的兴趣具体包括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三种,相应地需要学习外国语、本国语、历史、政治、法律以及宗教等课程。〔6〕赫尔巴特的观点可以成为我们选取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依据之一。

这也应该成为幼儿园课程内容取舍的依据。

比如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允许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作出自己的选择,并能对选择所带来的结果进行反思,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在学习情境中允许幼儿充当主动角色而不是被动角色,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幼儿探究各种观念,探究当前的个人问题或社会问题,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能使幼儿涉及实物教具,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幼儿改写、重温及完善他们已经开始的尝试,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使幼儿学习应用与掌握有意义的规则、标准,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在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能为幼儿提供与他人分享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及活动结果的机会,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莫源秋。关于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j〕.幼教博览,,(7).

〔2〕刘云艳,张大均。脑科学、心理科学与幼儿心理素质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7).

〔3〕玛丽娅・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智〔m〕.江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朱家雄,王峥。从教育人类学视角看学前教育的政策走向和政策制定〔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

〔5〕范兆雄。课程文化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课程内容评价范文

摘要: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建构。从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培养自学能力;设置个性化作业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个性化。

信息技术教育是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素养之一,是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的需求。

一、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容量、吸收能力。高中生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自学和自制能力大大提高。所以,基于大众信息技术的信息知识的学习是基础,而延伸性的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信息技术的学习是重点。另外,信息技术是个大学科,旗下有许多分支,如果能对分支细细研究,并征求学生的意见,这样就可以将兴趣与运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学生充分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分支,研究性的学习和自主性的学习就落到了实处。

二、注重培养自学能力。

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程序员,而是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其中,信息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掌握各种不同信息系统和性能的共性上,体现在对未知特征、未知功能的探索能力上。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具体软件的各种功能都一一介绍和列举,当然基础性的办公软件除外,而应该以当前社会上运用最为普遍的一款软件为媒介,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探索其他软件的特点。信息技术课涉及的具体软件实际上是教学所依托的`一种“媒介”。无论是进行语言编辑教学还是进行应用软件教学,无论是人机脱离还是人机一体,只要通过能够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并且效果很好的目的,对这些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是正确的。

三、设置个性化作业。

对软件功能的熟悉程度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是成正比的。学生在不断地上机练习和实践体验中逐渐掌握了技能,并有信心和兴趣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学生的练习项目应该是与实际相结合的。如,在excel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命题熟练它的功能,尤其是体会数据的排序与筛选、分类汇总与合并计算、公式与函数的应用、图形的绘制、图表的创建等方面的优势,逐渐明白为什么大家不用word中的表格而是直接开发出了excel表格软件。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学校和社会已经受到重视,但由于它的实践性和特殊性,缺少现成地适合我们的教学经验以供借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本地的教学实际,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摸着石头过河,最终会构建起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

(作者单位山西省吉县第一中学校)。

课程顾问自我评价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培训学习。本次培训活动的队伍庞大,我的的收获也满满的。回想当初,“综合实践”这个词语作为陌生的事物进入我的思想,就象见到一个陌生人,我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抵触、怀疑到认识、比较熟悉的过程。老师们的学术报告,加深了我对这门课程的理解,也让我清醒地认识到实施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所谓经验性课程,一方面是指课程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的,另一方面,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的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基础上的。一般来说,经验课程反对把书本知识作为现在的结论或定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经验获得、经验的重新组合,使学生获得成长的意义。经验课程的基本组织方式是“问题中心”,注重学生通过自主的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在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验课程重视的不是系统的知识,而是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以书本和教室为中心,以获得系统知识为目的、以教师讲解为主、以书面作业为主的课程都不符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不存在内在的知识逻辑和体系,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线索组织的,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是以活动主题的.形式来开展的。如在制订年级和班级活动方案时,就可以事先向学生进行调查。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等四大内容,这四大内容又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种关系来组织活动内容,确定活动主题。

1、人与自然。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可以围绕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选择和确立活动主题,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植树造林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学校应根据周围的自然环境状况,引导学生自主地从自然环境中发现他们感兴趣的现象、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关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的问题。

2、人与社会。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自主地从社会生活中发现与人的社会关系问题的活动主题。3-6年级的学生应能逐步熟悉基本的社会规范、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问题,了解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学会处理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3、人与自我。

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对自己个性与能力的了解,是中小学生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和研究一些有关了解自我的活动主题,如我的名字的由来、我的兴趣、我的小秘密、我的一日生活以及我的内心世界等,并通过探究自我和同伴交往以及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来间接地认识自己,从别人眼中看自己。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教师”

1、成立教师指导小组。

学校可以设立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的专职教师,还要成立学校和年级的教师指导小组,帮助专职教师开展工作。也可以不设立专职教师,由各班的班主任、学科教师组成教师指导小组,班主任负责对本班的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教师的指导。

(1)知识的传授者。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的传授的作用大家都清楚,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仍然强调教师的知识传授作用,这知识不是结论性的、事实性的知识,而是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要用到了程序性知识、方法策略性知识。还有对活动的基本要求,基本社会规范和法律常识。当学生对某种技术操作不会或不规范时,需要教师的示范。这与分科教学中的学科知识教学是有很大区别的。

(2)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有一定的活动规则的,是一个有组织的过程,教师有责任对活动的组织进行总体规划,全盘考虑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常常会生成许多新问题、新主题,这需要教师也要参与,能够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还可以和学生增进了解,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研制者和开发者。

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时,并没有可以“照葫芦画瓢”的教学大纲,更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用书,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是没有直接现成的模式和步骤的,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被动的课程执行者的角色和观念,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开发与研制,结合各地特色,与学生一起自主地选择活动主题和内容,自己确定活动开展的方式和途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下面我谈谈参与这次培训班的体会,这次活动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我们每一个教师要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识,能够从自己的教学与管理中及时的捕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1、每个教师都要参与课程的实施。常州市实验小学的王校长说,学校虽然专门设有一位综合实践活动的专职教师,但班主任、学科教师都有实施这门课程的权利,只要你有好的点子,可以向教导处提出申请某一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给你使用,当然这是计入你的工作量的。

2、转变学科本位的课程观。综合实践活动首先体现的是知识的综合,作为一个学科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要基于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体现知识的综合性,还要关注社会、科技发展的现实,实现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在平时的学科教学中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如在涉及一些人文历史地理环境的教学内容时,选准某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深度探究。

3、要有强烈的生成意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别的学科教学是不一样的,你不能拿着纸质的教材来教,书上的有些活动方案是有适用范围的,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只能作参考,不能照抄。我们要始终提高“警惕”,从班级管理的细节中捕捉活动主题,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流行的风向标。如学生正在看什么,玩什么,教师要能够引领学生的时尚。

4、具有开发资源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没有现成的“教材”,它要求教师明确的课程资源意识,注重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开发和利用广泛存在的课程资源,特别是要注重网络资源的开发。

这是我结合专家的讲座和自身的体会提出来的观点,就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带着综合实践活动意识上讲台,抓住机会让你的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注重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立足实践和探究,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引导学生经历多样化实践学习方式,体验问题探究、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充分开发学生潜能,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和需要,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要保护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根据他们的年龄、心理、个性、能力等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在自我分析、自我总结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作用。再好的课程,如果不去实践,那么,你永远走不进这门课程。再难的课程,只要我们热情地参与进去,就会有丰厚的回报!

文档为doc格式。

课程内容评价范文

我院珠宝首饰鉴赏课程均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作为珠宝专业学生入校的第一门专业导入课程学习。从多年的学生反馈来看,“激发了学习珠宝的兴趣”是频率最高的一句评语。对于学生来说,该课程是踏入珠宝行业的第一课。

1学科特点宝石研究是一门较为古老的科学,却是一个新的学科,它基于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但融入了美学及文化,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1]。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宝玉石、人工宝石、宝石历史、宝石矿床、开采、加工、设计、鉴定、优化处理、合成等多个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珠宝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我国珠宝产业也迅猛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人员、规模、资金均有了很大的改,珠宝专业的教学即为培养高素质珠宝行业从业人员而努力。

2课程特点珠宝首饰鉴赏是珠宝专业的导入课程,可以将宝石学的研究对象都囊括在内,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挑选重点进行讲解,总体而言,该课程融合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等。知识性:该课程内容涉猎较广,共有珠宝定名与分类、珠宝历史、珠宝鉴定、珠宝欣赏、贵金属、珠宝的保养与佩戴、珠宝设计、珠宝加工、珠宝名人、珠宝评估等多个板块,几乎可以将宝石学的内容都涉及到,有较大的知识包容量,能达到让学生认识珠宝、熟悉珠宝、简单鉴定珠宝、准确欣赏珠宝的目的。趣味性:作为导入课,该课程内容及授课方式需让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借助大量的图片、视频,加上最新时尚信息、行业动态,让学生认识名钻,了解中国的玉石历史及文化,熟悉当下珠宝时尚,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发展等。实用性:课程的设置主要就在于其“有用性”,该课程可以简单解决认识珠宝、熟悉珠宝等问题,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购买、欣赏,并自发的向周边传播珠宝常识及文化。

3学情分析。

3.1本科层次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在第一学期开设该课程,同时开设的有宝石地质学,而其他课程均为公共课。因此在该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最为高涨,兴趣最为浓厚,因此上好该门课程对大一新生而言是最好的引导。

3.2专科层次专科由于学年短,因此减少了公共课,我校在第一学期除珠宝首饰鉴赏外,同时开设了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宝石地质学三门专业基础课,该基础课在珠宝专业学习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容易让学生有畏难情绪,因此在讲授珠宝首饰鉴赏时,应引导学生对前述三门基础课的学习。我校专科分为两个专业,一个偏重营销管理,一个偏重加工设计,学生的`培养方向略有区别,相应的对知识点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一个更关注珠宝商贸知识,一个更关注珠宝的优秀设计。

3.3公选课公选课针对全校除珠宝外所有专业的本科生,由于学生自身对选修课的抵触性和功利性,课堂教学效果很难掌控。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和年级,专业背景和接受能力均不相同,且一般不购买教材,学生对于课程仅仅是抱着“混学分”的思想。

4课程内容的思考针对以上分析,在该课程的内容设置中,不同层次相应的有所挑选。但为达到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合一的目的,珠宝历史、珠宝设计、珠宝名人这三个板块必不可少,授课教师应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并敏锐的关注行业动态,同时还应在教学中善于组织语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珠宝的兴趣。

4.1本科层次应用型本科重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并担负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以及职业学校的师资等任务。在该层次的教育中,重在应用,因此在32个学时的课时中,安排了8个学时的实践,以走访市场、简单识别宝石为主。同时考虑到后期课程内容重复这一因素,在实际授课中,删除了鉴定、评估这两个板块内容,仅简单提示肉眼如何认识宝石。另外应结合本科学生的学习层次,应注重理论教学,以案例、实践带动理论学习。

4.2专科层次专科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应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在该层次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背景,理论部分应减少比重,注重案例、图片、实践等。另外由于有不同的专业方向,在营销管理方向中应加大珠宝的保养与佩戴、目前国际珠宝经营现状等内容,而在设计加工方向中加大珠宝设计师、知名珠宝品牌的经典设计等内容。

4.3公选课公选课由于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加上公共选修课这一特殊性质,在实际授课中,没有设置实践环节。出于学习背景考虑,在较为专业的鉴定、评估等板块以及其他板块中的专业知识中,均不作重点讲解,整体而言,该课程的公选课在所涉及到的内容中只做简单介绍。

综上所述,珠宝首饰鉴赏课程内容涉及面较广,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培养目标,在实际授课中应有所侧重。体现在课程标准的编写中,应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分别编写,注意区分内容以及重点,而不应以板块的形式同一教学内容的照搬。

论课程评价中的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

量化评价在中小学管理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运用它管理班级时,许多班主任更多的是研究如何使评价精确化。但是,如果片面地强调量化,一味地追求精确,那只会把评价引入歧途。人们常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由此我们认为,班级量化评价应以模糊为主。

(一)量化结果的准确性受到怀疑。

人的行为和表现是受其动机、心理状态支配的……。

二、就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言,过细的量化往往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行为。

(一)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步。

(二)评价的标准值得思考。

当前考试仍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从考试的标准来看,教师注重的是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序,往往忽视与学习有关的各种能力因素。这样的试卷难免要影响到评价的科学性。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学生学习效果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外,以下诸因素也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影响:其一,学校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因素的影响,如教师讲课枯燥、教材编写不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课程安排不恰当、作业量太大等;其二,心理健康状况的制约,如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适应性差等等。依据这些不良外界因素影响下的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由于评价因素和评价标准的偏差,这样的测量分数越精确,偏差就越大,也越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就学生的个性发展而言,精确的量化会导致学生的双重人格。

(一)影响到个性发展。

[1][2]。

论课程评价中的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

[摘要]: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是课程评价中的两种基本方法。这两种方法在理论基础、评价目的、评价过程、评价的具体方法、评价者的角色上有明显不同。但它们不是两种对立的方法,在实践中应该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互相补充、完善,走向多元的课程评价方法。

课程是教育系统的核心。评价是揭示个人、社会、自然的价值,建构价值世界的认识活动。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课程评价的本质就是人对课程的价值判断。

课程评价是与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相随的。在课程理论研究的短短一百年中,课程目标从强调知识的掌握转向能力的培养,从强调学习知识转向学会应用,从强调发展单方面技能转向贯通总体之间的联系。课程的每一次重大进展,几乎都伴随着研究方法的改进和发展。课程评价经历了测验、评价、评定几个发展阶段。没有一个共同的、适合所有问题的课程评价方法,因为这里涉及两个相当复杂的领域----课程和评价。然而不同的评价手段可以用在不同的环境以满足不同的需要。课程评价的评价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量化课程评价,另一类是质性课程评价。虽然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出现在不同时期,代表着不同的评价理念,但作为具体的评价方法,两者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适用于不同的评价目标和对象。

所谓量化课程评价,就是“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和课程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这种评价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占了主导地位,这个历史时期也就是课程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所说的课程的“第一代评价”和“第二代评价”时期。

1.理论基础量化评价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直接产物。它认为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孤立的实体。世界是有规则的、可预知的,存在着一般的规律和模式。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必然存在逻辑因果关系,量化评价就是利用这些关系。“知识”具有客观规律和可重复性。评价者只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规范,就可以将评价的结果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因此,使用一种理性、客观的方法,配合合适的程序,就能使我们预知和控制世界。

2.评价目的量化课程评价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它的核心价值是秩序和一致,认为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把握课程量的规定性,即通过具体的数学统计、运算和量化分析,揭示出与课程相关的数量关系,掌握课程的数量特征和变化,从量的关系上对课程进行判断。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美国评价专家泰勒的基本原理反映了这个过程,教或学被描述成高度控制、线性的和可测试的活动。

3.评价过程量化评价主要针对课程实施结果进行的,即“应该评价什么”,而不是“什么值得评价”,如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最常见的评价形式是“课程是否达到这一目标”,如泰勒的评价模式。量化评价的.主要过程包括提出问题、设定评价、定义变量、抽样、分析、结论等。它具有标准化程序,是自上而下、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它先进行假设,然后使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对课程特征进行量化,如用数学语言表示课程的状态、关系和过程,在此基础上,收集大量的资料进行统计和运算,抽取并推导出对课程评价有价值、有意义的数据资料,然后将事实与假设加以分析比较,并不断修改和完善假设,最终得出结论。课程评价在这里是一种技术性和生产性的过程。技术性,指课程行为是标准化、系统化的;生产性指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明确判断或课程决策。

4.评价的具体方法量化评价将事实和价值相分离,强调课程需要严格控制,评价方法主要是对成功或失败,好或坏的量化,强调精确度、信度、效度。它认为方法是“为达到目标和事实而使用的技术”。它主要用观察、实验、调查、统计等方法进行课程评价,对评价的严密性、客观性、价值中立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力求得到绝对客观的事实。另外,常用资料的形式对课程现象进行说明,采用逻辑和理性的方法和线性模式,探寻投入、实施过程和结果之间联系。量化评价的方法简便易行,容易操作,具有具体性、精确性和可验证性等特点,推进了课程评价科学化的进程,因而一直在实践中处于支配地位。

〖hth〗5.评价者的角色量化评价者不考虑评价对象的行为与特定情境的关系,认为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评价者在评价之前就作出种种假设,在评价过程中,“客观”地搜集与课程有关的资料,最大限度地测量和解释课程是怎样实施以及结果是什么。他会给课程特性提供一个“可信的”、“有效的”判断。这里的评价是自上而下的,评价者具有很大的权威。正常情况下评价者是个别行动,在评价者与开发者、教师与学生和其它关系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可以说,评价者是一个有“无限权利”的人,因为他们充当了专家或评判员,从而控制着评价过程。

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人们一度十分重视量化评价,认为只有量化分析才是科学。在这之后,随着社会批判思潮的兴起,人们认识到评价不是一个单纯技术问题,纯粹价值中立的描述是不存在的,因此,评价要对被评价对象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价值问题由此在评价领域凸现出来,人们评价的重点转向了价值观。20世纪70年代以后,“量化评价”逐步为“质性评价”所取代,质性课程评价也日益兴盛起来。

1.理论基础这种方法源于解释主义哲学。主体和客体两者是互为主体、相互渗透的。知识是主体不断通过建构和检验而形成。不存在带有普遍意义的、脱离具体情境的抽象的知识,因而不能用对或错对知识加以判断,而必须依据它在具体情境中发挥的作用。事实与价值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不能完全用科学方法去评价教育和课程现象,那样只会导致人们对课程认识的僵化。许多问题只能通过描述性、解释性的语言来实现。质性评价就是要对与课程相关的行为及其原因和意义作出判断。

2.评价目的质性评价不追求适用于一切的普遍规律。它的目的在于把握课程质的规定性,通过对课程广泛细致地分析,深入理解,进而从参与者的角度来描述课程的价值和特点。评价是为了增强课程规划的有效性,并使参与的每一个人受益。知识是相对的,因而课程也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只能做大致描述和价值判断。评价要检验学生通过课程学到了哪些东西。在评价过程中,有时学生会学到他们不愿意学或者没让他们学的内容。这可能意味着孩子们在课程内容学习上的失败,但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学习的问题。然而若使用量化评价方法,会测不到这方面内容而忽略了一些重要因素。而质性评价把学习理解为促进评价的开展,会把它作为讨论、决策、行动的资料来源。

3.评价过程质性评价不强调在评价开始就对评价问题进行理论假设,假设可以在评价过程中形成,也可以随着评价的进行而改变,因此质性评价本质上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归纳过程。评价者把评价过程视为评价者发现课程潜在价值的过程。这种评价过程增加了我们对教学本质以及师生关系、课程设计及性质、师生行为、建构知识的性质和结构等的理解。这种评价没有绝对严格的程序,带有很大的灵活性,前一步资料搜集的情况往往决定下一步的方向。课程评价是一个连续性的、动态的过程,是一种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一种连续评价、不断反馈的模式。

4.评价的具体方法质性评价认为,资料是对评价者价值观的反映。在评价开始之前,人们不知道他需要揭示的东西。随着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所需要的方法将不断显现。不同的调查主题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具体有参与观察、行动研究、人种学等。与量化评价的精确定义、精心设计、预设程序和工具等相反,质性评价中的工具和方法是逐渐显露出来的。在学校和课堂,在不同的课程规划阶段,评价者会在评价中不断更新或改进相关的评价程序、工具和变量。

5.评价者的角色质性评价主张不要对外部评价者与内部评价者进行严格区分。课程评价是一个包括所有参与课程检验、并了解课程评价过程的个体(如教师、学生、家长、督导员、专家等)在内的共同参与的、连续性的过程。评价者充当了促进者,鼓励参与者对有关课程的内容提问、讨论,同时进行设计和资料收集、分析、解释,并澄清一些观念,如教育目标、知识的本质、教与学、特定情境和教育环境的含义等。评价者会考虑到参与者对当前课程看法、发展方向,并借鉴其它参与者的观点。评价者也是一名学者和教师,通过对话和合作性活动指导所有参与者,提高了参与者的评价思维过程和技能,并解决他们的困惑。评价者不一定中立,他也可以在合作性的对话中发表自己见解。

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在理论上有分歧,但它们不是两种对立的方法,在课程评价中是非常必要和不可缺少的。它们的分歧能在课程评价实践中统一起来,互相弥补各自的缺点。

1.量化评价的特点量化评价的优点是逻辑性强,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较高,能对课程现象的因果关系作出精确分析,结论也更为客观和科学。

然而,影响制约教育和课程的变量很多,所建立的量化课程指标体系只能考虑有限的几个变量,容易忽略课程规划中那些不可测量的重要方面,从而影响了课程评价的信度。而且它排斥了对既定教育计划的持续性再开发,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课程评价与课程开发之间的鸿沟。最后,它只重视行政管理人员和课程评价者的利益,忽视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使价值失去了多元性。

2.质性评价的特点质性评价尊重现实,没有预先安排好的结构进行评价,对问题的认识较为真实而全面。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人的尊重:评价者本人是主要的评价工具,从评价对象的角度去解释评价对象及其行为的内部意义,所关注的是被评价对象自己的看法,尊重评价对象对自己行为的解释。

当然,这种方法也不是绝对的。由于质性评价的评价者和评价对象都是主体的人,因而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评价者个人背景以及和被评价者之间的关系,会对课程评价过程和结果产生较大影响。而且,质性评价对评价者的要求很高,并不是所有的评价者都能胜任,而且质性评价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还要有相当大的资金投入。

3.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联系质性评价是作为对量化评价的反思、批判而出现的。但从根本上讲,质性评价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评价。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方法对事物进行评价。在课程评价领域中,两者都无法单独使用来解释所有问题。它们是互为补充、互相支持的,质性评价内在地包含了量化评价。质性评价为量化评价提供了应用的框架,而量化评价又为质性评价的深入创造了条件。

四、走向多元的课程评价方法。

现代课程评价的出现是以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为背景的,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以客观、精确、量化为标志。然而教育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用任何一种方法评价教育现象,都是不可能完善的。倘若把复杂的课程现象简单化,把课程对学生各个方面发展的影响简化为可能的几个数量,都无法从本质上保证客观性,也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方法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关键是它的运用范围恰当与否,因为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有在全面深刻地认识各种方法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在课程评价中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评价者可以从不同的评价视角来看待评价问题,根据课程评价的目的、对象,评价的条件与环境以及评价者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以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质性评价特别适合课程这种实践性比较强的领域。因为它强调对现象的深入了解,尊重课程实施者对自己行为的解释。运用质性评价方法,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开发、规划与实施,对课程作较为全面、正确的认识。当然,我们强调加强质性评价,并非否定量化评价。在课程评价中我们要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教育评价方法从对立走向统一与多元,从而更逼真地反映教育和课程现象。

课程内容评价范文

摘要:通过结合中南林学院“森林工程”专业的深化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先后创办“起重运输工程”本科专业方向和“物流工程”专业方向,年创办“物流工程”本科专业。认为我国“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应该工、管并重,其中的工业工程部分,目前只能参照传统的工业工程技术系统的划分,设置带方向性的“物流工程”本科专业课程内容体系。

关键词:物流工程;商业物流;第三方物流;重组;课程内容体系。

我国林业高等院校的“森林工程”专业,是在“林业工程”类一级学科下设置的,唯一直接为林区工业工程服务,相关产业全部办在林区,始设于1956年秋的“森林采伐运输机械化”专业。当时,所设课程内容体系,主要是围绕林业机械化木材采伐、运输和销售的体系,设置各种课程,主要包括了机械化木材采伐、储运、销售与伐区规划、管理、林区的道桥和土木建筑工程等课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几乎所有的国有林区,先后步入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境地,原因是我国工业发展对木材的需求加速了我国森林的过量采伐,特别是现代森林采伐技术进入高寒水源林作业,对森林生态和水土保持的干扰尤为严重,相应的教学主管部门,当即把“森林采伐运输机械化”专业改成了“森林工程”专业。“森林工程”涉及了多项林区生物工程和林区工业工程技术系统,建立新的课程内容体系时,操作上十分困难,以致改名多年以后,基本上没有改变原有的课程内容体系,本科专业的生源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南林学院森林采运输工程,实际上是艰苦条件下(伐区)特殊物料(木材)的起重运输工程,因此建立了以“起重运输工程”和工程机械技术体系为主体的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创办了“起重运输工程”本科专业方向,有效地解决了这个专业的生源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可见正确的课程内容体系的建立,是办好专业的关键之一。

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们又根据木材的机械化采伐、运输和经销的本身,就是商业物流中的系统工程,林区作为商品材的生产基地,按照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以需求带动销售的理论,建立了一个以林区物流工程技术系统和林区工业工程技术系统并重为主体的,现代“森林工程”课程内容体系,不但有效解决了这个专业的生源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林区木材采伐过量和实施林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的方向性问题。为创办“物流工程”本科专业方向,我们又建立了一套以物流工程技术系统和起重运输工程技术系统并重的“物流工程”专业方向本科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从2002年开始,向社会输送了第一批“物流工程”大学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同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物流工程”方向博士生,,学院被批准创办“物流工程”本科专业。

从这几年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反馈的情况看,他们的就业和工作情况都很好。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建立“仓储工程技术系统”专业方向或“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方向,主要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的,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内容体系。探讨如何制定我国“物流工程”大学本科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等问题提出我们的论证想法。

1现代“物流工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商业“物流”,属人为物流,也是自从有商业活动以来,哪里有商业,哪里便有商业“物流”,商业物流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便可称之谓“物流工程”。在传统的商品经济中,商家的主要精力集中在降低商品加工成本和商业经营成本上,对商业中的“物流工程”很不重视,直到他们商品的加工成本降低到了极至,交易利润达到了最高,才开始寻找这个“第三利润”的源泉,提到了“物流”和“物流工程”的概念。1901年j.f.growell在美国政府报告“关于农产品的配送”中,第一次论述了对农产品配送成本的各种因素,标志着传统商品经济的只重视产品加工成本,向开始注重视商业“物流”成本的转变;商家重视物流的初衷,也只是力图通过降低“物流工程”中的成本,以此寻求更多的利润。经过实践证明,“物流工程”远远超出了它所获得的直接的经济效益范围。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第三方物流”的出现,以及20世纪90年代“供应链管理”的逐步形成,“物流工程”的真正价值,才被逐步显现出来。

(1)“商业物流”,包含着卖方的“销售物流”,买方的“采购物流”以及“第三方物流”等。在传统的商品经济中,“物流工程”只有卖方的销售物流和买方的采购物流,它们作为生产厂家或销售商的附属行业,使厂家或商家从事并非其专长的业务。为增强竞争能力,厂家、商家实施的是纵向一体化的管理,单纯从降低成本考虑,不可能充分发挥“物流工程”的作用,也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物流工程”理念。

(2)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第三方物流”,标志着当时的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了开始出现重大经济、社会、结构的重组,传统商品经济向现代商品经济深刻转变的重要时刻。

“第三方物流”,在我国被定义为“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模式”,表明它与生俱来,便是为顾客服务的`,面对商品的供方、需方,都是它的顾客;面对厂家、商家,它都必须了解他们的需求,它不是拥有商品,而是通过服务获得利润。所以它还必须将需方的需求信息告诉供方,尽可能满足需方的要求,与供方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需方也是利益一致的合作伙伴;形成了一支凝聚商家、厂家、供方、需方合作,共同活跃流通领域,“送货上门”、“顾客第一”的新理念,这对于传统商品经济的“竞争”理念,是一种极为深刻的革命性的变化。

“第三方物流”,要求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整合社会的流通力量,必然引发经济、产业、社会、结构的重组;引发了社会、经济的结构性变化,所以“第三方物流”的出现,标志着传统的商品经济向现代商品经济转变开始。目前,发达国家的物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有重要的地位,71%的德国企业和53%的美国企业将物流放在企业经营第一或第二的位置,欧洲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比例约为76%,美国约为58%;同时,美国已有33%的非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用户,正在考虑接受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所以,第三方物流的发生和发展,是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和现代商业发展水平的标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