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专业21篇)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专业21篇)

ID:8349519

时间:2024-01-04 14:33:10

上传者:JQ文豪

小学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以达到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的目的。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教案的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1、说一说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考一考。

2、画出一个标有8个方向的方向示意图,比一比,谁画得准!

3、老师说方位,学生指出来。

二、综合练习。

完成11页第3题、11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12页的第5题、同桌合作完成12页第6题。

三、总结。

这一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用处呢?还在什么地方有用呢?

小学人教版数学教案

教学重难点。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小象的玩具模型,图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盒子,杯子,三张抽象的杯子图片。

学生自备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在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去旅游呢,说一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吧。

暑假的时候,我们的三位小朋友,毛毛,淘气,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有名的动物呢,是大象。这一天他们也看到了一头大象。(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到一扇门上挂着一条尾巴。”

淘气说:“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高兴的说:“我看到了一头可爱的大象两只呼扇唿扇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样一头大象,三个小朋友看到的确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呢?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必须全面观察这个物体,学会观察物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吧。(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长方形盒子)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答:长方体。

(板书:黄、红、白、绿、蓝、黑)。

老师手拿盒子,分别提问距离相差很远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几种颜色?

(板书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并按种类多少将其归类)。

生答:观察角度不同。

那大家仔细想想: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种颜色呢?

生答;3种。

那只看到一种颜色或者两种颜色的小朋友要怎样才能看到三种颜色呢?

生答:转动长方体,或改变观察角度。

3、现在拿出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来亲身体验观察的乐趣吧。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物体)。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自己的玩具,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不同(齐读)。

其实,这四幅图是同一个物体。有的同学可能就疑惑了,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幅不一样的图呢?(观察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向想,这个谜底是什么呢?

生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出示杯子)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图呢?第二幅第三幅还有第四幅呢?

三、练习巩固(课本67页)。

1、军事博物馆举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那你知道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老师巡视,然后集体纠正)。

2、现在不把书垒起来,你会做第2题吗?试一试吧。

四、总结。

通过观察长方体,自己的玩具,还有猜谜游戏,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生基础较差、有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注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尽量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前面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规律的掌握是比较牢固的,而对于一些有规律的数字也只是进行简单的竖式计算,没有发现有些数字相乘之后积的特点,没有发现简算的意义。因此,要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出简算的必要和方便,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应用。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估计墙面上贴了多少块瓷砖。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观察上题算式的特点,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分配律。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10+7)×6=____×6+_____×6。

8×(125+9)=8×_____+8×_____。

7×48+7×52=______×(_____+_______)。

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乘法分配律。

6×9+4×9=9040×25+4×25=1100。

(6+4)×9=90(40+4)×25=1100。

乘法分配律:(a+b)×c=a×c+b×c。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用手势表示1毫米、1分米的长度。

2、口答:

50毫米=厘米5米=()分米。

60厘米=()分米9厘米=()毫米。

3、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的长15()门高2()。

橡皮长40()课桌长60()。

二、探究新知。

1、通过投影出示书本第7页的例3图,“图中的情境大家见过吗?说一说图中主要说了些什么?”找二至三名学生回答。对,图上说的是到叶镇还有21千米,到灵山还有23千米,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2、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情境大家见过吗?找二名学生说说身边的类似问题。你知道千米是个怎样的长度单位吗?(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3、出示例3的图,如果我们用毫米、厘米、米来作单位好不好?为什么?找一至二名学生回答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原因。(很不方便)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用千米作单位比较方便呢?(明确计量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第1、2题。

第一题:把每小时行的路程与合适的出行方式连起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反馈。

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并会分析、解答简单的两步应用题;。

2、能力目标:学会用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意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两步应用题结构的把握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二、游戏激趣、明白结构。

师生共同领会: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要有: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

三、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国庆节就要到了,我们来做些花布置教室吧!出示黄花25朵,紫花18朵,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并解答。

如果添上“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这一题中知道些什么,求的是什么;用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方式把题意表示出来。[手势、图形、线段];请你们互相说一说,题中哪句话最能表示出问题和条件的联系;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四、尝试创造、加深理解。

小组协作、师生合作,改变题中的第三个条件即“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你们能编出怎样的应用题,请试试看;学生汇报创造的成果。

五、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完成课后“做一做”;同桌合作互相分析其中一道题。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习得的基本技能之一。我把这一部分教材进行整合,把教材中十几减9和十几减几这两节课的内容整合到第一节课,集中教学计算方法,再安排练习课进行巩固复习。我比较了苏教版和北师大教材,发现用14-9作为例题最为合适,先从实际问题引入14-9,再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和生活经验,探索算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学具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寒假里,婷婷、明明和小兰三个好朋友参加了社区的游艺活动,拍了不少的照片,你们想看看吗?(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中的套圈游戏)。

在这幅照片上,你们收集到哪些信息。

二、自主探究。

1、要知道“有几个圈没套中”,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指名回答并板书:14-9。

2、14减9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借助你手边的学具验证一下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再跟你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活动,讨论)。

3、学生汇报,随机板书:

预设:

a、一个一个的减;。

b、做减想加,9+(5)=14,14-9=5。

c、14-4=10,10-5=5。

提问:为什么要用14先减4?减去4后还要减几,你怎么知道的?

(课件演示拿走小棒的过程)。

d、10-9=1,4+1=5。

提问:10是哪来的?为什么要用10-9?

板书:14-9=5。

4101。

+5。

(课件演示拿走小棒的过程)。

4、质疑:

仔细看一看,想一想,你对这些方法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5、练一练:

用你喜欢的办法计算13-8,并跟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课间休息)。

三、巩固提高。

1、口算(开火车)。(课件四)。

13-6=14-8=15-7=。

18-9=11-8=12-7=。

2、小鸟找家。(课件五)。

(1)观察图画,注意房子上面的数字。

(2)你想帮哪只小鸟找家?

(3)还有一只小鸟没有家,谁来想办法帮助它?

(4)一间房子只能住一只小鸟,那么我们大家就来给这只小鸟添一个家,好吗?

(学生齐答:15-9=6,课间添一个房子,小鸟回到了家)。

(有条理的板书:11-9=2,12-9=3,13-9=4,14-9=5,15-9=6,16-9=7,17-9=8,18-9=9,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看图列式。(课件六)。

详见教材p16。

4、发散练习。(课件七)。

()-()=7。

四、全课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教学反思:

一、情境的创设要灵活机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进行计算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产生对计算的需要,并在教学计算的同时有机的渗透解决问题(应用题)的教学。但我认为创设情境切忌为情境而情境,情境的创设既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又要照顾到知识的适用性,要灵活机动。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数学知识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教学中充分把握这一逻辑性,不必每一部分内容都大搞什么情景创设,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如何很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学生知识体系的新的生长点上。

二、创设游戏的乐园。

蒙台梭利有句教育名言:“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当我说接下去要做游戏,小朋友一定会坐得端端正正,因为我说过我喜欢请守纪律的小朋友来玩游戏。

在做书上的数学游戏的时候,我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我把算式卡片平摆在讲台上,每一轮每组派一个代表,按照教师的要求找出算式。比如找出得数是7的减法算式,找出得数和11-2一样的算式。学生跃跃欲试,能安静的为组里的同学加油。

三、练习形式多样,及时评价跟上。

对于纯粹的计算,我通常采取开小火车或随叫随答的形式。特别是随叫随答,通过叫答能不动声色的让开小差的学生回过神来。说计算过程的时候,往往就是纪律最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愿意听。这时候,奖励认真听的学生一颗“数学之星”并大声进行口头表扬能给其他学生榜样作用,但持续的时间不长。也就是教师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随时抓住可利用的资源。学生对站起来负责报答案很感兴趣,如果事先说“谁最认真,就请谁报答案”,学生处于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会很认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方法、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以解分米与厘米与米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学习分米产生的意义。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先估计一下你们的课桌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然后四人一小组的来测量课桌的长。

2、说一说你们在测量过程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吗?老师找一至三名学生回答他们的测量方法及结果。老师根据学生口述的方法进行评价。如用尺子的最大刻度连续量,量的次数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也可以用10厘米为一份连续量,量的次数多,但计算起来较简单。

3、10厘米的这一份可以用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10厘米这一份的长度就是1分米。)。

二、学习分米与米、厘米间的关系。

1、通过我们刚才的操作,再请同学们看看分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观察尺子,1分米中有10个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手对准尺子来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是多少。

三、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在数学书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用尺来量一量看看你的比划是否准确。

2、举出生活中长或宽或高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

3、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出来。

四、巩固练习。

1、填写上适当的单位。

1把米尺长1()。

1把米尺长10()。

1把米尺长100()。

2、书本第4、5题填写在练习本上,老师提醒学生看清单位名称。

3、练习6,7题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讨论完成。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千米的认识学习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加减法的运算》: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加减法的。笔算原则,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混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笔算加减法复习。

1、完成复习第5题。

(1)学生笔算。

(2)比较每组题的异同之处,万以内加减法笔算法则。

2、分组完成复习第6题。

(1)学生分组练习。

(2)分别说说笔算加减法验算的根据。

三、混合运算复习。

1、完成复习第8题,只口答运算顺序,不计算。

2、学生混合两步式题的计算顺序。

四、课堂作业。

复习第7、8题。

教后随笔:

课题三:千克、克、时、分、秒和直角初步认识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0页复习第9–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重量及其单位千克和克,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表示重量的各数大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单位时间的观念,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只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进一步巩固画角、直角的方法。

教具准备:1千克盐、教具钟面、一副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分别有哪些?(板书)。

2、揭示课题。

二、千克和克的复习。

1、长度单位复习。

(1)问:长度单位哪个大,哪个小?一米大概有多长?(手势比较)1分米、1厘米呢?

(2)问:长度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千克和克的复习。

(2)掂一掂1千克盐和1个2分硬币的重量。

(3)问:什么时候应用到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应用到重量单位?

三、时、分、秒的复习。

1、问:时间单位有哪些?哪个大?哪个小?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1小时内我们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钟内你的脉搏跳多少下?

3、出示不同的钟面,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时刻并记录下来。

四、综合练习。

完成复习第9、10题。

五、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

1、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

3、完成复习第11题。

4、复习画角。

(1)说说画角的步骤。

(2)画一个角。

(3)画一个直角,并用符号标出来。

5、练习复习第12题。

数学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比的应用》教案

大家看老师给你们安排的座位就知道这节课我们采用的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团结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那么大家先商量一下,给你们小组起个名字吧,起好之后派一名代表将组名写到黑板上。

复习题:六一班有男生16人,丝生人,则男生和丝生人数的比为( ):( ),男生占( )份,女生占( )份,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

师:谁来完成填,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调查一组数据并将调查结果填在调查表上,调查表如下:

我们小组调查的是( )和( )这两个量,这两个量的比是( ):( ),其中( )量占( )份,( )量占( )份,( )量占两之和的( )/( ),( )量占两量之和的( )/( )。

师:打开电视或是翻开报纸,媒体竞相报道的就是伊拉克战争,战争带给伊拉克人们的是什么?大家看这么一组统计数字。

师读题,请小组成员讨论一下,这道题该怎么做?如果有了结果,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将算式列在你们组名的旁边,计算时可以用计算器。

生分组交流,并将答案写在黑板上。

师:大家看这道题一共有几种做法,如果你对哪个小组的做法有问题尽可以发问。

生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发现用按比例分配解决这道题的方法。

师:你们用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真不错!

师:我也有一个问题,你们的答案是否正确,你们检验了吗?允许生有少顷的讨论。

生:因为这道题实际上是把6850人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死亡的人,另一部分是受伤的人,所以可以用1250+5600,看是否得6850。

生谈感想。

师:面对着大量流离失所,饱受战争之苦的伊拉克平民,面对着大量无辜的伊拉克平民的尸体,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伊拉克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大家看例3.

例3:中国政府向伊拉克难民授助了500顶帐蓬,俄罗斯政府为伊拉克平民援助了60万吨粮食,伊拉克议会经过协商,决定将这批粮食按照人口数分发给受轰炸比较严重的三个城市:巴格达、基尔库克和巴士拉。这三个城市的人口分别为500万人,24万人和76万人。假如你是伊拉克的政府官员,你将如何分配这批粮食。

生板演他们组的做法:

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可以适时的举行一场辩论会,从而使学生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方法。

师:请大家拿出课堂练习本,将这道题做在本上,如果有谁做完了,请前五名同学和我击掌祝贺。

师:请第一个做完的同学找个人读答案。

师:看来非典型肺炎并不可怕,只要积极预防,大家尽可以放心地学习和工作。

2、小李、小王、小张三个人是合伙博彩的彩民。他们采用合作出资,共同选号的方式来购买彩票,幸运的是他们中了特等奖,老师这儿有一张调查表,上面记录了三个朋友中奖金额和投注额。

合伙博彩情况调查表。

中奖金额。

500万。

投注人。

小李。

小王。

小张。

投注款(元)。

200。

140。

160。

应得奖金。

1、请你们帮他们算一算,每个人该分得多少钱?

师课件演示先出示第1问,生算完后,将答案点击到括号内。

师读第2个问题时生议论,师问:”怎么有问题吗?”

师:我再看看,没有。

生:那两个人少给他了吧!

师:也没有,到底怎么回事?因为中奖后交纳20%的个人所得税,所以小李实际得到了160万元,大家一定要记住,依法诚信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接着算吧。

师:请做完的同学报告你的名次。

算完后出示一个大募捐箱。

作业 :在普九达标活动中,教育局拨给南关小学2000本图书,学校决定把这批图书按照人数的多少分发给各班用于置办图书角,每班应该分多少本书呢?,请你展开调查,并且将你的分配方案写成书面材料交给李校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28、一根木头长8米,要锯成2米长的一段,可以锯成()段,锯一次需要3分钟,一共需要()分钟。

29、一道除法题,除数是6。小明把被除数的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看颠倒了,结果除得的商是4。这道题正确的商应该是()。

30、一个四位数的密码,它的大小载4000与5000之间,百位上的数字是6;十位上与个位上的数字相同,它们两个的和是8,这个密码是()。

31、用一个水盆向一个空的水桶里倒水。如果倒进3盆水,连桶共重7千克;如果倒进5盆水,连桶共重11千克。一盆水()千克,一个水桶()千克。

34、有19位战士来到一条河边准备过河,可是河边只有一只小船,小船一次最多坐4人。想一想,小船至少要运()次,才能将战士全部运过河。

35、把15只鸽子分别装进5个笼子李,想一想,怎样装才能使每个笼子里的数目都不相同?请把鸽子数填在方格里。

36、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李老师买了3副象棋和3副跳棋,共付27元钱。按钱数算,一副象棋可以换2副跳棋。小朋友,你知道买一副跳棋要()钱。

37、小东从第一棵树走到第五棵树用了24秒。如果他从第一棵树走到第十棵树,一共要()秒。

38、用一根绳子量井深,把绳子的一端放入井低,井外还有4米,把绳子对折,用同样的方法量,井外还有1米。这口井深()米。

39、小灵把10个棋子在桌子上摆成了三角形形状。请你移动3个棋子,使三角形颠倒过来,小朋友,你能做到吗?试试看。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1.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通过操作理解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不同算法的交流、体会和比较,提出可以用“凑十法”计算,掌握“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能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思考,归纳“9加几”的计算规律。

【课前准备】。

1.教师:,桃子,光盘。

2.学生: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师:听说一(2)班的小朋友非常聪明,老师想来考考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在做挑战任务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下热身运动。

10+1=10+5=10+8=10+4=。

10+3=10+7=10+6=10+2=。

2、智慧比拼。

看来十加几的算式难不倒小朋友,那我们就进入下一个环节智慧比拼。

你能马上算出每幅图中三个数的和吗?看谁能答得又对又快。

二、新课讲解。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猴妈妈发现小猴最近表现很好,它买了小猴最喜欢的水果奖励给小猴子,你们知道是什么水果吗?(桃子),恩,是桃子。猴子看见桃子可高兴了。(出示)。

(1)师:仔细观察图,桌子上的桃子是怎么摆的?

指名回答。

师:你能提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师:要求一共有几个,就是把9和4合起来,该怎么列式?)。

生:9+4=13。

师:很好,你也把得数算出来了,那我们现在来验证他算的对不对?

和你的小伙伴讨论一下打算用什么办法验证?教师巡视。

讨论:你们打算如何验证9+4=13这个得数是否正确?

生1:我是数数的方法算的,9、10、11、12、13。

(生2:我是这样想的:10+4=14,所以9+4=13。这位小朋友真会动脑筋,假设全部放满,就是10+4=14,现在缺一个,所以用14减去1得13。)。

生3:我是从盒子外面拿一个到盒子里,就成10个,加上外面的三个,正好是13个。

师:拿一个?怎么拿?请你到前面来演示着说一说。

生:先拿一个放进盒子里,补足十,再想“10+3=13”。

师:这个方法很新颖!这位同学刚刚从外边4个中拿走了几个?(1个)他把这一个放哪里了(给9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凑成10)?10加3得13。我明白了!

师:你们的方法还真多!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数数。(可能是你对数的方法比较熟)。

生:拿进去一个,凑成十的方法。算起来很简便。(你真会思考)。

师:说了这么多解决的方法,谁能用数学。

算式来表示?

生:9+4=13。

师板书:9+4=13。

(多提几个人说说凑十法的过程,然后全班一起说)。

(1)谈话:小猴在你们的帮助下吃到了桃子,猴妈妈又买了些花奖励给小猴和你们呢(出示“试一试”)。

师:你知道一共有多少朵花吗?该怎么列式?(9指哪边的花?7呢?)。

生:9+7。

师:你会计算吗?先圈出10朵,再计算。在书上圈一圈,并把自己思考过程写在图右边的式子里。

师:要把7分成几和几?7为什么不分成3和4或2和5呢?

(2)师: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题都有什么共同地方?

都是9加一个数,得数也都是十几。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9加几,计算时都是把第。

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然后拿9和1凑成10,10加几等于十几。

师:你想试试其他的9加几算式吗?

三、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师:再放一块就是10块了,你能看图说说小猴的算法吗?

小猴为什么搬1块到左边?它用的是什么方法?

你能根据这些,把右边的式子填出来吗?

学生做,教师巡视。

指名回答,全班齐说。

2、“想想做做”第2题。

(1)师:像这样摆的过程我们也可以在书上把它圈一圈。先圈出10根再计算。

(2)学生做,集体订正。

(3)圈出10根后,右边剩下几,得数就等于十几。

3、“想想做做”第3题。

9+1+1=9+1+4=9+1+8=。

9+2=9+5=9+9=。

独立完成后,比较每组上下两题,想想发现了什么。通过计算,比较,让学生认识“凑十法”就是用上面式子的连加来计算的。

4.“想想做做”第4题。

师:下面我们来做“蚂蚁搬家的游戏”,出示。

指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你能按顺序说出9加几的算式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算式间的联系,知道可以直接利用相邻的算式算出得数。并且发现9加一个数,得数都是十几,并且个位上的数比加上的数少1。

四、挑战自我。

出示题目:

9+()。

想一想:1、()里能填哪些数?

2、()里最大能填几?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1、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通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实验,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同时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的内在结构美。

3、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结论。

[教学难点]:

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师:上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猜谜语。谜语导入:形状像座山,稳定性能坚。三边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几何图形)。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猜谜语,谜底是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这节课我们将沿着先前的足迹,继续研究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板书:三角形)。

师:在开心农场里有三兄弟,可是他们最近很不和谐,一直争吵不休,非让大家给评评理,同学们愿意帮朋友这个忙吗?真是一群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我们先来听一听他们在争论什么呢?(播放视频)。

师:他们三兄弟在争论什么?生:谁的内角和大?

师:那我们这节课就先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帮他们解决问题怎么样?(板书:的内角和)。

师:那在研究之前我们是不是得先明确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呢?你来说?

生:就是三角形里面的三个角。

师:老师这有一个三角形,谁愿意把它的三个内角给标出来?并且标上序号?

生:上台标出。

师:请同学们把手里的三角形的纸片用序号标出三个内角。

生:自己标出三角形纸片的三个内角。

师:那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呢?

生:就是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总和!能表示出来吗?1+2+3。

二、猜想实践、科学探究。

1、猜一猜。

生1:我觉得是180度。我的这个直角尺三个角分别是90度,30度,60度加起来180度,我的这个三角尺三个角分别是90度,45度,45度。加起来也是180度,所以我猜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是180度。

师:真是善于动脑的好孩子!

生2:我也认为是180度,上节课我们学习的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是60度,内角和是180度。

师:等边三角形的知识学的不错!

生3:我也认为是180度。因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三个内角分别是90度,45度,45度加起来也是180度。所以我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上节课的知识你运用的真好!

生4:我也认为是180度,我们知道长方形有四个直角,内角和是360度,长方形可以由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360/2正好180度。所以我也认为是180度。

师:你真善于思考!但是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三角形都是一些特殊的三角形,那到底会不会像大家所猜的,任意三角形或者说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同学们有没有办法去验证一下呢?(板书:180°?)。

2探究过程。

a、量一量。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利用老师准备的学具和量角器,用你想到的办法进行验证。在验证之前我们先一起看一下老师给的温馨提示。(课件出示)。

1、正确安全的使用小剪刀,用完之后带上安全帽,放进学具袋里。

用量角器测量时要细心认真。

测量后真实的填写记录表。

(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发现有些学生量的度数加起来并不是准确的180度,但是为了凑成180度,就改变了自己量的度数。老师提示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

(1)小组合作探究。

(2)汇报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都完成了,请同学们汇报你们都用到什么方法进行的验证?

生:我们小组是利用量角器对不同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内角进行的测量。

师:可以上台展示你们组的验证成果吗?(板书:量)。

生:上台展示验证成果。

b、拼一拼。

师:还有什么好的方法进行验证吗?哪一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

生:我们小组利用剪刀剪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再拼一拼的方法进行的验证。

师:(板书:拼)。

师:这个办法真不错可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吗?

生:我们组就是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然后拼成了一个平角,平角18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c、折一折。

生:我们小组是用折的方法,同样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板书:折)。

师:能上台折给大家展示吗?

生:我们先把这个角折一下,然后把这两个角折进去,三个角就拼成了平角。

生: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和锐角三角形的折法一样。

师:好,真是个手巧的孩子!

师:你们小组真善于发现!同学们觉得这个方法怎么样?掌声送给他们!其实折一折的方法同样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只是不用剪了。咱们班的同学实在是聪明了!

3、引导归纳。

师:这些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都运用了转化的策略,把新知识(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成已经知道的知识(平角),这是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

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了不同类型,不同大小三角形的内角和确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这个相同的结论就是?(课件出示不同的方法)。

生齐: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贴: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同学们现在能帮三兄弟解决问题了吗?(一样大)为什么?(它们都是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它们还需要争吗?(不需要)那我们同学们以后在遇到问题时不应该争吵,而应该静下心来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课件出示三兄弟和解)。

4、课外拓展,积淀文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并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其实呀,(课件)早在300多年前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帕斯卡就已经发现并证明了这一结论。你们更了不起了竟然探究出了这么多种方法验证了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老师相信只要同学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探究的精神,一定会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小学数学教案

师:在动物园的另一角,有一只小蚂蚁饿急了,正在找东西吃呢。忽然它看见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很想吃,可在它周围有许多方格,怎样才能吃到苹果呢?请看图,这儿有提示:蚂蚁往右走几格,再往上走几格到苹果处。我们一起来帮帮小蚂蚁好吗?(老师演示,让学生明白题意)

师:这只小蚂蚁又发现不远处还有一个香甜的香蕉呢,请小朋友自己去帮助小蚂蚁,好吗?你可以看提示(2)

师:这只小蚂蚁的胃口可大了,它还想吃到可口的小青虫和脆甜的鸭梨呢!该怎么办呢?同桌两人可以商量商量蚂蚁该怎么走,然后再画出来。(展示不同的方法)

4、说一说,他们各住在哪里?

5、综合练习(上、下、左、右、前、后、位置)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页内容及练习一的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进一步体验和深化位置概念。

2.能准确地确定和表述物体所处的准确位置,建立较强的位置感,为今后建立较好的空间观念打基础。

3.让学生在多种活动的参与中体会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在数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能准确地确定和表述物体所处的准确位置,建立较强的位置感。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导入新课。

师:从这个“点指”游戏中我们明白了耳朵、眼睛等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其实任何物体都有它们的位置,那么在生活中如何确定他们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位置。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探究位置

师:经过一周的评选,我们的假期作业终于评出了两名优秀的作业,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生:想

(生四下寻找发现无法确定)

师:为什么不能一下就猜出是哪位同学?

生:因为第五组有4个同学,而且每一组都有第4个同学,所以无法确定是哪一个同学

(生自由回答)

师:既要说出在第几组,又要说出是第几个。(板书)

师:他们分别是第五组的第3个(冯铭思)第2组的第4个(韩嘉悦)

生汇报后发给学生奖品,并及时鼓励。

师:按我们现在的座位,同学们看一看,班级一共有几组?

生:一共有6组

师:谁来数一数 生数一数

师:习惯上我们都是从左往右数这是第一组、这是第二组……

请各组同学记住自己是哪一组的,听老师的口令

请第一组的同学挥挥手 请第二组的同学跺跺脚

请第三组的同学拍拍肩, 请第四组的同学站起来转一圈

请第五组的同学笑一笑, 请六组同学拍拍手

师:最近咱班的王爽学习上很有进步,你能说出他的位置吗?

生:王爽在第6组第2个

师:第四组第一个同学请起立(张墨焜)

师:谁是老师的好朋友,请你告诉我你的位置。

(生自由回答)

师:你的好朋友是谁?请小组的同学猜一猜

(生小组合作)

师:请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你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把第5页的内容填上。

(生自由活动后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板书

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板书,齐读板书内容。

三、巩固练习

(出示做一做)

根据第一行第2个是猴子这个条件,谁知道狗在第几行第几个?

师:你还能提出 什么问题?

生自由提问

2、星期天小明去看电影,他买了一张8排13号的电影票,他拿着票走进电影院发现有两扇门“单号门”、“双号门”,小明看了看手中的票想:“我应该进哪扇门呢?”哪位同学能帮助他?(出示教科书第8页第4题)

学生分组讨论怎样帮助他。

(我们看单号或双号,只看票上是几号,不用看是几排)

生:先找8排再找13号

师:小明和小丽是好朋友,一个是8排13号、一个是8排12号,他们会坐在一起吗?

生:不会(因为电影院的座位比较特殊,把的在的单号排在一起,从中间往右次是1、3、5、7……所有的双号排在一起,从中间往左依次是2、4、6、8……中间号,向两边逐渐扩大,所以他们不会挨在一起。

小学数学教案

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其教学的生长点是整数乘法。然而,“按整数乘法相乘后怎样得到原来的积”,则需要经历一个严密的推理过程,教材安排两次探究活动:第一次在例1,思考虚线框里三个箭头以及上面的“×10”“÷100”的意思,扶着学生经历推理过程;第二次在“试一试”,让学生在三个箭头上面的括号里填数,并写出左边竖式的积,独立进行推理。在两次探究以后,比较各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发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得出在积里点小数点的操作方法。同时通过归纳推理的方式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进行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在日常的生活中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乘、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小数乘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学生有了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等基础,就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运算规律的理解,提高应用四则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1.理解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2.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目标或者自定的目标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经历分类和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但是专门让孩子被动的认知让整个课堂很枯燥,孩子也没有兴趣。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时候,我想采用一系列游戏的方式和方法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如《小组找家》《男女小朋友找家》《小小花果山》《美丽的大海边》,一环接一环,让孩子在新奇的时候就结束,意犹为尽,既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又保证了孩子在玩中所学的知识。

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后薄等。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本单元教材选取学生习惯的生活环境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帮妈妈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和比较,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信息窗是帮妈妈分类放衣服,通过妈妈和小朋友的谈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学习比较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在我学会了么栏目中比较远近宽窄,达到宽展巩固的目的。

学校处于城市,教室里设有多媒体,利用课件让学生投入这个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家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教材的生活场景基本差不多,所以对于孩子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大小多少轻重高矮的分类不是太难。

小学数学教案

p.10~12。

这部分内容包括初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这是学生学习过长度、质量、时间及其计量单位后,认识的又一类量及其计量单位,这对于丰富学生对量及其计量单位的认识是十分有益的。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1、(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

实验,(略)得出结论。

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完成书上的练习(1)和(2)

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说说你通过昨天的预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

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升多一点)

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实验得出:2升)

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8.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倒一倒。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4、练习,完成(3)和(4)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布置实践作业: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数学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比的应用》教案

【教材分析】《比的应用》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与分数的联系、以及掌握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教材有两部分内容:分一分和算一算。分一分: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分橘子,体会到1:1分配的不合理性,产生按比分配的需要,同时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构建解决按比分配问题的模型;算一算:在有了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分给两个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比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了解了“平均分”,在五年级上册学过分数的意义,本单元学习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化简。比的很多基础知识与除法、分数的知识具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系,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比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比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因此,学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是他们对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理解并不清楚。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创设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已学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推出新结论,解决新问题。

【教学目标】根据以上的分析,我设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使学生在探索未知、寻求成果的过程中品味学习的乐趣,并养成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因为这是本课的重要的知识目标,因此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因为在分的过程中,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这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是他们面对一个新的数学问题最自然最真实的感受,这一环节为后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把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实践与反思】。

本课我没有使用教材提供的分橘子的情境,而是对教材做了较大的改动,设计了以调配绿色为主题的配色活动。

一、导入。

我以感受家乡的美,描绘大连的绿来导入新课。这种直观的图片不仅会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自然地引入到“绿色是怎么调配出来的”这一主题。

二、实验操作。

学生进行两次配色活动。第一次的配色活动没有给学生规定统一的数据,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由活动的过程去观察和发现不同的结果,从而得出结论。学生在观察自己调配出的绿色后惊奇地发现同样都是用黄色与蓝色颜料配,调出来的绿色却不一样。这一矛盾极大的刺激学生各种感官,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并结合数据推断出“只有各组所用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相同,各组才能配出完全一样的绿色来”这一结论。根据学生的经验,知道用黄色和蓝色可以根据需要配成不同的绿色,但并不清楚原因是什么。如果弄清楚原因,比的实用价值就会在他脑海里打下烙印,学生会对比的实用价值有初步地感悟。

第二次的配色活动是根据需要调配黄色与蓝色的比为3:2的绿色。这一环节是经过网上研课,在与专家网友交流的过程我逐步体会到“分一分”的重要性,从而加入的一个环节。按比分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当我要调配出不同的绿色来时,按比分的需要就产生了。这一活动设计的主要目的有五,一是复习旧知,沟通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二是通过实际操作,在不断调整一次量取数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三是通过学生交流各自不同的分法,使学生体会到黄色占了3份,蓝色占了2份,这为后面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四是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巩固比的化简内容,同时为学生今后学习正比例积累经验;五是让学生体会到按比分的必要性,对比的应用价值有了更进一步的体验。而这一环节的设置也正是本课的亮点之一。当让学生按黄与蓝的体积比为3:2来调配绿色,有一个组调配的绿色与其它组有明显的不同。这个组的学生说:“因为黄色与蓝色的比为3:2,所以我们取了40ml的蓝色和60ml的黄色.......”立刻就有学生提出:“反了,你们组把黄与蓝搞反了,你们组黄与蓝的比是2:3。”这个错例使得学生对按比分的价值有了进一步的体验。在调配的过程中,各组呈献了不同的分法。我们组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是3:2,我们就先假设一份是10ml,那么黄色就占3份也就是30ml,蓝色占2份,也就是20ml,黄与蓝的比是3:2。还有的组是这样一看黄与蓝的比是3:2,就想到了黄色是30ml,蓝色是20ml。取了之后,觉得太少了,于是又取了30ml的黄色和20ml的蓝色两次,一共是90ml的黄色,60ml蓝色,黄与蓝的比仍然是3:2。这时我及时引导:“同学们发现了吗,当取的黄色颜料扩大为原来的3倍,相应的蓝色颜料也要扩大为——”学生齐说:原来的3倍。师:“比仍然是——”生:“3:2。”

在量取的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黄色占了3份,蓝色占了2份,这为后面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不管黄色与蓝色的量是多少,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都是3:2,不仅可以巩固比的化简内容,还会使学生体会到黄色颜料扩大到原来的几倍,蓝色颜料也要扩大为原来的几倍,为学生今后学习正比例积累了经验。

三、算一算。

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解决“绿色是200ml,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为3:2,黄、蓝色各是多少ml?这一实际问题。”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生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后,我组织学生将不同的策略进行比较,发现用分数的方法和用整数方法的共同点,有效地沟通了比与分数的关系。

四、交流资料,出示课题。

交流课前查找的一些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比。此环节第一个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另一个目的是还可以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改编成练习题,使学真实地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巩固应用。

巩固应用部分的两个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首先,利用孩子搜集到的资料编题,生活中应用按比分配的例子很多,孩子搜集到的有关资料都是可利用的资源,直接用孩子的资料编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让孩子进一步感受到这样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第二个练习是利用人身体各部分的比来算一算、量一量身高与头部的长度。课堂上,孩子对于这一练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学习时兴趣盎然,有一种成就感与满足感,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不会有一种陌生感,反之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可见这样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并乐于尝试的。通过网络研课,许多老师在细节上给予了详尽的指导,使我在预设时考虑了大量的细节问题,因此,本课较为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出现的问题是书中出现的图示法并没有出现在班级学生的做法中。应该说图示法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策略,也是最直接的一种策略,当我们步入社会中,还经常会用这一策略解决很多现实问题。但是学生中却没有出现这一方法的。我思考了一下,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清晰,对本班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学生认为不需要借助图形理解题意;另一个原因也是显现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于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关注较多,对于图示法、列表法等策略渗透不够,所以使得学生没有利用图示法来解决问题的习惯,这也是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

六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第1课时分数乘法的意义(1)。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导学过程】。

【情景导入】。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预设:(1)(个);(2)(个);(3)(个);(4)3个就是6个就是,再约分得到(个)。(根据学生发言依次板书)。

3.比较分析。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引导说出: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求3个相加是多少”。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生1:按照加法计算=(个)。生2:(个)。师:比较一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

2.归纳算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预设:一种算法是先计算再约分,另一种是先约分再计算。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二、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例1“做一做”第1题。

师: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例1“做一做”第2题。

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强化算法,突出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

1、这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了四则运算及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学生已具有的初步的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求未知数x)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2、这节课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应用题做了准备,为后面学习分数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比例等内容时要直接运用,这节课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1、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很感兴趣,这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力。

3、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生对方程的理解在思维水平上有较大差异。

1、结合具体图例,进一步理解等式不变的规律,会用等式不变的规律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1、本节课的重点是: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等式的性质;掌握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什么叫解方程?

2、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个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的不变规律是什么?

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

1、电脑出示课件例1。

2、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要求盒子中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该怎样列方程?我们怎样解这个方程?

3、探究怎样解方程。

利用天平让学生进行探究,怎样才能使天平左边只剩下x,而且保持天平平衡?

(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从两边各拿走3个玻璃球,天平仍然平衡。)

4、知识迁移。

把刚才天平的做法用到方程上,也就是方程两边怎样做,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板书+3—3=9—3

x=6

5、追问: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因为方程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就是通过等式的变化,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6、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7、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怎么验算呢?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并验算。(x=6是方程的解)

8、学生练习:解方程(x+21=32 x+41=50)

9、学生讨论交流: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是什么?

10、如果方程的两边同同时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为什么?

11、学生尝试解方程:x—3=9

12、学生讨论交流: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是什么?

13、小结: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根据等式的性质1,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实际上是加了什么就减去什么,减了什么就加上什么,两边同时进行。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1、填一填(出示课件)。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运用等式不变规律1解决问题实际问题。

2、书上“做一做”第1题(1)题

3、巩固尝试:解方程(出示课件)。

让学生独立完成会用等式不变规律1解方程,强调验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利用课余时间小组内探究像32—x=10这类方程可以怎样解?

练习十一第5题一二行,第6题一行。

小学数学教案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实践活动:我长高了,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小学数学教案

1.进一步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感受数学的形式美。

3.在有趣的探索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体会并掌握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和蕴含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题目: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548÷43= 326+1856÷29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计算器,学会了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算式中蕴含的规律。(板书课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题3。

2.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教师:将下面两题分别和第一题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小组内和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发现:被除数相同,除数乘2,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2,除数乘3,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3。

4.运用规律。

(1)提问:根据发现的规律,你能直接填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进行填写。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填完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

(3)组织汇报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1.完成教材第42页“练一练”。

让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三题的得数,再直接填出后面几题的得数,最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所写的得数是否正确。

2.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左边的算式,说说算式中的规律。

(2)根据左边算式中的规律,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得数。

(3)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