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古诗心得体会(专业18篇)

儿童古诗心得体会(专业18篇)

ID:8402797

时间:2024-01-05 02:32:08

上传者:XY字客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感悟的总结。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富有启发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风古诗心得体会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之一,古诗词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唐诗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巅峰之一,也是文化传承和独特魅力的体现。它的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广阔,耐人寻味。而《风古诗》则进一步提炼了唐诗的精华,展现出了艺术与审美的最高境界。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分享一下我对“风古诗”的心得体会。

第一部分:经典与创新的统一。

“风古诗”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自有它独特的内涵和风貌。《昆明湖上夜泊》中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凤舞九天惊暴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句子都可以说是古诗中的经典之作。然而,“风古诗”的优美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被束缚于传统,而是不断创新,在经典和现代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墨客》中的“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夜雨寄北》中的“天山路转苍龙马,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些新颖的句子,也成为当代古诗另一种风情。

第二部分:情感与意境的表达。

诗歌表达的是情感和思想。唐诗中的很多作品表达出的是写实主义的精神,凝练出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风古诗”透过现实事件,情感投射和意境刻画取得了更高层次的表现。《此时相望》中“白首太相思,慕容复何人”、《相思》中“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这些词语渗透了伤感、思念、激动和感慨等情感。而《浣溪沙》中“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则表达了对自然、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第三部分:艺术与文化的结合。

与一些传统艺术相比,古诗文在内涵上更丰富、更深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即九重奏)中包含着中国古代一个九重的节日系统。《夜泊牛渚怀古》中“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暗示了渔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离骚》和《古同志》中,作者将思想与文化、艺术相融合,呈现出超凡脱俗的诗歌色彩。

第四部分:语言和音乐的完美配合。

古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节奏和韵味。《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种自然朴素的语言非常入耳、动听。古诗凝练、含蓄,有着自己独特的节奏和韵味。历朝历代,人们都试图用传统乐谱表现古诗中的韵味,晋代嵇康、唐代李后主、宋代苏轼、元代马致远等人都尝试过这样的创作。音乐和诗歌的结合,更让“风古诗”的优美感官化,成为一种通过听觉得到的美的享受。

第五部分: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启示。

“风古诗”无疑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珍品,不仅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滋养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启迪了我们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话强调了“礼义廉耻”的真正内涵,教人以文化之精神作为心灵的指引。而《忆江南》中“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传递出乡土情怀与人类模范情感。

总之,“风古诗”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巨大瑰宝,在传承中得到了不断地升华。正如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甫所言:“诗言志,可以言志。”“风古诗”在优美语言、高超技艺、创新精神和文化底蕴等方面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印记,激发着人们对人生、命运和文化的追求与思考。它无疑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细细品读和传承。

古诗词心得体会

有幸参加了在诸暨市教师进修学校和城东实验小学举行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培训活动,听了5位老师的精彩课堂,以及4位特级教师的讲座,我感受颇深。

每一位授课老师以配乐、吟唱、朗诵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中华古诗文诵读成果汇报演出,这几堂课让我眼前一亮,心头一震。唐宋、明清的历史脉络,尽显古今诗文的博大精深、醇厚芳香,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荡气回肠,令全体老师如沐春风,如饮甘露。总而言之,从这样一堂集古典与现代、文学与艺术之美于一体的课堂中传递出了中华文化的神韵和不朽魅力,并足见各位老师的功底之深厚!

这次活动有省内特级教师设计全新的观摩课,各位老师虽然授课的风格、运用的教学艺术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师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将我们带到经典诗文教学的神圣殿堂,让我们回味无穷。每一场报告都呈现出老师们精湛独到的教学艺术,一个个教学案例让我们感到真情荡漾,自然流畅,活泼生动,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深感眼前一亮、受益匪浅的是黄吉鸿老师上午讲座,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熟悉让我们深深折服。整场报告中他旁征博引,妙语如珠,他对古诗词文本独到的理解与深刻的解读,是我在过去的教学中所不曾用心关注过的,这一点让我们望尘莫及,带给大家的震憾是无穷的。张英老师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听课的人如同走进了一个诗意的天地,整堂课中,张老师始终是如此的沉稳,一字一句,细细推敲,优美的视频,生动并带有回味的声音将学生们慢慢地带入诗境中,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到了古诗文的经典魅力,同时用朗读、吟诵、想象、小练笔等教学手段更是将诗文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四个部分有机组合互为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把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极大的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既弄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看到各位名师的风采,使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的心中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了一种新的感受和认识,多了一层深刻的理解。再反思自己的工作,还缺乏更多的思考与钻研,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因此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就必须要注重充分挖掘文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脚踏实地,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也只有这样,我们方能点燃和引发教学的火花,不断提高教学的境界,谱写美丽的教育人生。

古诗词心得体会

新版初中语文课本的一个明显的改进,就是课文中的古诗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这实质上也是对语言的.工具性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对文言古诗文中丰富的人文因素的的高度重视的结果,并且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即“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很多学生认为当今社会是科技发达的社会,文化领域、科技领域大多使用的是白话文,对古文学习无须努力去死记硬背。他们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其实古代文化中有许多作品是值得我们去深刻研究、领会的。有的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之道,有的文章告诉我们学习文化知识的方法或见解,有的文章可以让我们认识政治上的利与弊等等。所以,学习古诗文既可以了解中国悠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也可以把历史当成今天或者是明天我们的人生道路的照明灯。为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有必要注意以下几点:

教学古诗文,应和现代语体文一样,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讲解,以使他们真正理解,并激起阅读的兴趣。现在有的教师逐字逐句地串讲,一字不漏,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彻底,实际上由于是灌注式的教学,可可说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反而是不彻底的。在教师指导下自读自思自讲,虽可能有误读和曲解的地方,但一经教师指出,既可得到纠正。再者,也是更为重要的,只有指导学生自读、自思,他们才能以自己之力,了解自己生疏的文言,以至进入文言所反映的历史生活中去。为此,就有必要提出思考题,让学生回答讨论。这对古文的学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方法。思考讨论题可以兼及内容和语言两方面。一般的应侧重在内容的一面,可就人物、事件、情景、气氛、环境、背景和作者等各个方面,提出思考课题,让学生思索,发表看法。

古诗文学习中,可能争论的问题比学习现代文多,而且有极不相同的看法。教师要各抒己见,让学生不受拘束的发表见解。这里,教师不要固执先入为主的某些传统看法,而要留意当代语言学和文艺理论的新学说,随时吸收科学的新成果,以做出更科学的解说。当然,这种解说要严格限制在课文及其直接相关的范围内。

这句话强调了读的重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古诗文教学诵读就更为重要。要通过诵读促进学生读准、读畅,进而增强语感、理解内容、提升品位。对读的要求可由低到高。如开始要求读准,古诗文中生僻字较多,古今不同音的字也较多,还有些文言句子不顺口,很容易断错句。教师可采用示范朗读对学生进行读的指导。以此为基础,注意节奏、重音,在发展到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具有古人的味道。这样以读感染,激发兴趣。读的方式应多种多样,如:范读、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有条件的可配乐朗读,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当然诵读要根据课文长短、难易程度及学生的读的情况而掌握好读的时间、遍数,以保证课堂的高效。

现在的大部分学生朗读能力差,口头表达能力差,这不能不说是与教师忽视朗读训练有关。因此在教一些名篇的时候,都要求熟读和背诵课文,因为熟读和背诵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课文中的古诗文大都是一些浅易的文章,一些较困难的词句文中的注解都有,而另一些稍难的词句,学生可在多读中理解掌握。熟读和背诵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常常体现在段落及句式上,通过多读可以加深理解。在读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能够和作者产生共鸣,能真切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另外,熟读和背诵可以使学生领会写作上的特点及语言特点。只要能反复多读,学生就能更好的掌握语言的妙处,这是教师满堂讲授所不能代替的。

在既有课文注释,又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口译和笔译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效的。口译必不可少,笔译则看课文的长短和时间的多少或译或不译,或全译或译一部分。口译尤其是笔译中的错误或不完全的地方是自然的,不能期望完善的语译。重要的是,只有学生自己译,他们才能深切地体验到古诗文的特点和妙处,才更有利于真正掌握阅读它的能力。

指导语译时,一要提出较具体的要求,比如哪里是重点译部分,哪些词语句必须明确译出之类。二是只要求译出词语句中直接反应出的意思,不要求深入思想内容。

在学完必修课文中的古诗文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写读书心得和评论,一方面加强了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思想素质;我们还可以建议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不仅能深入把握与了解课文所涉及的人物、历史事件以及思想情感,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儿童古诗心得体会

自古以来,古诗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儿童古诗更是孩子们接触和学习古诗的重要途径,它不但能启发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还能向他们传递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生哲理。在我的儿童古诗学习中,我深刻领悟到古诗的独特魅力和人生思考的深远意义,下面我将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古诗的表现形式。

古诗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小巧玲珑、言简意赅,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情感、传递信息的艺术形式。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要学会欣赏其语言美和诗歌艺术外,那些又深又含蓄、意蕴丰富的感悟,更是神奇和美丽的。比如“悯农”这首古诗,描述了农民的艰辛劳作和百姓的怨声载道,却又由农民的乐观和豁达与世俗反衬,这种矛盾和对比,表达了人性中对幸福的渴望,对安定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古诗,孩子们可以用更加期待的眼光看待生活和人生,我们可以用更加独特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第三段:古诗的文化底蕴。

古诗不仅仅是艺术语言的表现,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有机体现。学习古诗,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中华文化传统,领悟文化脉络和民族精神,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生命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例如,学习《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更好地向孩子们传递崇尚知识、追求美好的人生态度;学习李白的诗歌,可以带领他们走进中华文化艺术的海洋,体验古代文人的情怀与思索。从中,彰显了传统文化的深厚与广泛,结合了我们不同时尚段长期的历史遗存。

第四段:古诗的思考意义。

古诗给孩子们带来的还有人生哲思的启示。古代诗人的文化造诣和人生经历以及个人情感体验和对人生的感悟,凝结在孩子们所学的每一首古诗词中,引发孩子们深思的人生问题,比如“春眠不觉晓”、“青山不老,绿水长流”等等。学习古诗,可以帮助孩子们反思自己的成长和生命意义,启发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人生坚定的信念。

第五段:结尾。

以古诗为素材,启发孩子们的情感和创造力是不可或缺的,而对于孩子们,想要真正领悟古诗的意义,发扬其精神是首要的,需要在日常教育环境中创设多种多样的教育桥梁,让孩子们在如此美丽和充满想象的世界中得到最充实和平衡的培育,获得良好的成人素质的培养。比如游戏、表演、培养写作能力等等。总之,古诗是孩子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会给孩子带来视角开阔、精神食粮的高品位感悟,让孩子拥有更加优秀的人生意识,也同样赋予了我们更加深入的文化底蕴和人性考量,它是我们中华文明历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需要我们去共同领略和传承。

心得体会古诗句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的古诗句更是历经千年不衰,影响至今。我曾经在学习古文化课程时端坐于教室,咀嚼着这些古诗句,思考它们背后的意义,受益匪浅。我的所见所闻,皆以为心得,将在下文中阐述。

第二段:感悟“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这句古诗出自晋代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此句带来的感悟是:在现代越来越嘈杂的社会中,很难体验到放松和宁静。但是,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里,我们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安静之处。只有当我们深入自然世界时,才能深刻地感受到它的静谧和美好。这也教人在生活中寻找一些舒缓心灵的事物,以保持精神的平衡。

第三段:认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朝大诗人杜甫的《登高》中这句诗被广泛传颂。这句诗中有一种深深的思念,表达了一个远离家乡的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有一种对于自己融入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喜悦,体现出公民意识和人文关怀;最重要的是,这句话有着深深的艺术表现力,帮助我们走进杜甫的心灵世界,领悟杜甫的文学技巧。

第四段:理解“人生若只如初见”

这句话出自《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对话。这句话如此简单,但却有着深刻的哲理。它直接指出了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面对的一种自我欺骗。当我们第一次爱上某个人或事物时,我们的心是纯净的;但是当时间久了,我们的感受会变得世故和陌生。这也教人珍惜每一次的初见,保持初见时的态度和感受。

第五段:总结+建议。

总之,古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不仅帮助我们欣赏诗歌,还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和启示。而对于我们积极的投入和沉浸其中,更是有着无穷的收获和美好的回报。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多读古诗词,并在生活中融入其中,以便于更好的建立自我认知和精神世界。

儿童古诗心得体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诗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儿童古诗则是儿童文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魅力的中国古诗,在传承和发扬中逐渐成为了我们国家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我从小就喜欢古诗,因此在接触儿童古诗时也深深受到了影响。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儿童古诗心得体会。

儿童古诗中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它的韵味。在读儿童古诗时,我们常常会发现诗歌中富有耳目一新的韵感,例如“梅花香自苦寒来”,“吹破春云一阵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些琅琅上口,顺口牵羊的诗句极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很容易就会喜欢上诗歌。

儿童古诗中也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这种对美好的追求,往往引发了孩子们对生活的想象力。例如“游园不惜余韵阑,莺啼燕舞倩谁看”,这句诗表达了古人对安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一份感动和美好的情趣。

儿童古诗还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通过读诗,孩子们可以学习到不少的道德和社会常识,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启迪他们的智慧和成长。例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句诗告诉我们,在享受人生的美好时要珍惜,更要知道适度,不贪欲、不放纵,做一个有度量的人。

第五段:结语。

总的来说,儿童古诗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承载了优美的情感、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带着孩子一起读儿童古诗,不但能够丰富孩子的阅读文化,启发他们的审美和思想,还能够帮助孩子从小养成优美的语感和爱好,一举多得。因此,近代学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古诗则是一种更加妙趣横生的学习体验,值得我们用心去体味。

古诗梅心得体会

梅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它常常被赋予高雅、坚韧、清雅等含义。梅花的形态和生境使它成为诗人们喜爱的创作题材,这也使得梅花成为了中国古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其中,《宋江南梅花》、《梅花三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梅花诗篇不仅描绘了梅花的形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们对于梅花所赋予的各种含义的深刻理解。

第一段,梅花傲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中写道:“瘦骨如松从削就,傲雪凌霜色转成。”这句诗句娓娓道来,所展现的梅花形态,不仅指涉到梅花内在的高洁性格,更是与王安石的这一生命境界相得益彰。梅花不畏严冬,从中得到积极向上的能量与生命力,并将这样的能量带给人们。加上王安石怀揣爱国情怀,所以王安石特别喜爱描写梅花。他在《梅花》里用艺术手法描写了此时此刻的梅花,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于梅花的赞美,更凝结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境界。

第二段,梅花幽香。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对梅花的描写尤为生动细腻,其中有“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日。长亭连短亭,起舞弄清影。何况在人间,朝朝暮暮。惟愿当歌对酒时,能有几多愁。”一段描写,描述了梅花被送别时所萦绕的悲心。其中所蕴含的“孤城当落日”、“清影”、“几多愁”等意象,都表现出梅花内在的深情,展示了它独特的精神风骨。这样的精神风骨与悲凉情感在诗人笔下得到完美连接,更增加了它的深远意蕴。

码头设红旗。这句诗描写了梅花在极其寒冷的气候环境下能依旧绽放,与自然进行大对话。此外,杜甫的这首诗也表达了对于王昌龄的祈福和祝愿,间接地表达出了忠诚和高洁的情感。梅花作为高雅、坚韧的象征,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第四段,梅花坚韧。元代郑板桥所写的《画梅》诗中提到“正是梅时节,愁肠欲断谁能度。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郑板桥通过诗歌的手法描绘了梅花自成一派的风范与高傲姿态。梅花在傲霜斗雪中不倒,且每个细胞都有一种坚守不变的力量,令人敬爱。

第五段,雅俗共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雅与俗早已是有别的,但梅花却化俗为雅,体现出了一点点众生平等的味道。明代陈继儒的《五杂俎·义学》有“俗人雪上看梅花,有几人能识字画。”的语句,揭示了梅花的境界可以让大众尝到一些高雅情感的味道,在喧嚣的人世间得到一些宁静的体验,足以成为雅俗共赏的题材。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梅花一直被赋予高雅、坚韧、清雅等多种含义。梅花的形态、香气、以及生态所体现出的精神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细腻的刻画,赋予了他们独特的内涵和意蕴,也使得读者不仅欣赏到了他们的艺术魅力和美感,也收获了一份注重人文情怀的文化收获。梅花的美与雅俗共赏,令人称道。

古诗词心得体会

今天三年级进行了古诗诵读比赛,作为其中一组的评委,我发现孩子们在古诗诵读中还存在着的一些情况,做一个简单的记录,如果对老师们的教学有帮助,那就荣幸之至了。

比赛中把咬字正确、吐字清晰作为了一项评比的要求。确实,诵读中普通话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诵读的成绩。十几个孩子比下来,发现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问题,收录几个典型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望天门山》是三首必背的古诗,其中共有这样一些读音欠准的:即都读成“既”,潜读成“浅”,风读成“fong”,帆读成“凡”等,其实有一些字并不是老师没有强调,而是学生潜意识里错误读音扎根较深了,如“即”字。

开始背的挺熟练的,可是背着背着,竟然跑到了另外一首诗去了。如《望天门山》一诗,变成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呵呵,学生背的还挺溜的,却不知已经串成两首诗了。估计是诗中的“两岸”一词,导致学生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很明显,作为有评比项目中的一个标准,有感情的诵读古诗,更应体现在古诗的节奏上。可惜孩子们都把重点落在了是否背得熟练上,而忽略了这一点,这也是今后老师们在古诗诵读的指导上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儿童古诗词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六幺令·天中节》。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临江仙。

作者: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儿童古诗词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日咏盆中菊》。

清代·顾太清。

薰风殿阁樱桃节,碧纱窗下沈檀爇。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野人知趣甚,不向炎凉问。

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儿童古诗朗诵

1、《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5、《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8、《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9、《草》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0、《悯农》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1、《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2、《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3、《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4、《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5、《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6、《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7、《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9、《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0、《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1、《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2、《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23、《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4、《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

25、《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6、《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7、《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8、《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9、《观游鱼》【唐】白居易——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30、《寒食》王禹偁——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儿童古诗词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已酉端午》。

元代·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竞渡歌》。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代·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山行儿童古诗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儿童古诗词

2.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所见》诗句。

3.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牧童诗》。

4.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

5.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小儿垂钓》。

6.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

7.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池上》关于儿童的诗句。

8.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观游鱼》。

9.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与小女》。

10.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溪居即事》。

11.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花影》。

12.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舟过安仁》。

13.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四时田园》。

14.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荫西。《桑茶坑道中》。

15.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居初夏》。

16.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

17.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

18.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稚子弄冰》。

儿童的古诗_儿童的古诗词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昼出耘田夜织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重重叠叠上瑶台,

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

却教明月送将来。

2

页,当前第。

2

1

2

儿童古诗配图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开头两句写京都元夕的热闹场面,"袨服华妆",写出了游人们穿着鲜明华丽,”六街灯火“写出了大街小巷到处在舞弄着花灯的景象,前两句用元夕日,街上的人们的装束和举动反衬了汴京一派繁华、升平的气象,也为下文诗人这个穿着长衫的读书人都外出游玩,沉醉在游人的欢声笑语,抒发情感作铺垫。

而三句一转,用“长衫”对“炫服华妆”,写到自己竟然也随游人追欢逐乐。一个隐晦的发问,包含着辛酸的自嘲,严峻的自责,同时也是对前面所铺叙的场景的否定。表现了诗人对此时金朝的偏安处境的嘲讽,也表达了对繁华背后危机的担忧。

此诗展现了游人在元宵节游玩的景象,写出了元夕夜的盛世繁华,手法上,用乐景抒哀愤之情,长衫和炫服华妆的对比,含蓄动人,意味深长。

儿童古诗词

《咏鹅》作者:骆宾王(唐代诗人)。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为何说这首《咏鹅》适合幼儿,这是骆宾王在7岁是所著,他以一个7岁儿童的角度描写出了鹅的姿态,简单易懂,相当适合刚学古诗的孩子。

《草》作者:白居易(唐代诗人)。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简单四句描写了小草一年四季的形态,小草的慢慢长大和枯萎,孩子也是知道的。

写儿童的古诗

春天,又迈着她轻轻的'脚步来了,来到了人们的身边,她带给了人们美好的希望。

1、《初春小雨》。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2、《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3、《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春宿左省》。

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5、《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6、《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7、《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8、《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9、《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0、《春词》。

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11、《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3、《春思》。

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14、《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5、《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6、《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7、《绝句》。

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8、《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9、《玉楼春》。

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20、《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

宋·欧阳修。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21、《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2、《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