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专业16篇)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专业16篇)

ID:8420441

时间:2024-01-05 08:11:04

上传者:LZ文人

读书心得是丰富自己知识和见识的过程,也是与书中作者的一种灵性交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书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教学的勇气读书心得

“乡村教育家”。曾获扬州市十佳教师、江苏省中学特级教师、江苏省首届名校长等荣誉称号。创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在教育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内容特点。

一、“先学”,即学生看书(读书)、检测;二、“后教”,即学生更正、学生讨论、最后教师点拨;三、“当堂训练”,即当堂完成作业。在这三个主要环节之前,有一个辅助环节(1分钟左右)。辅助环节包括:板书课题、出示目标、自学指导。辅助环节就像高速公路旁的“引桥”,主要环节好像高速公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给了老师们具体的操作方法,让中、小学各学科老师灵活运用,上好新课程改革的课,教学生学,让学生发挥好主体作用,很快通过“引桥”,奔驰在自学的快车道上,有效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例如。

数学、常识课采用“四个一”的教学模式,即看一看(学生看例题)、做一做(学生仿例题,做习题)、议一议(学生更正、讨论,教师点拨、归纳)、练一练(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语文课采用“几个比”的教学模式,即比读书、比认字、比写字、比说话、比当堂完成作业,每一个“比”都是一次“先学后教”。

三、读后感。

课堂学习紧张、高效,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真正地实现了“减负提质”。

给学生减负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了,可扪心自问,学生“减负”了吗?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很大一个原因正是低效的课堂。课内不够课外补是很多老师的“法宝”。课堂上老师不是“满堂灌”就是“满堂问”,对此我也深有同感,不把课本上所有的内容面面俱到地讲一遍,就感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个知识点。这种不注重实效地“满堂灌”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师惟恐达不到教学目标,就给学生布置海量的课外作业。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将“减负”真正落到实处,潜心打造“45分钟高效课堂”。学习的全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学完成,教师由原来的讲授者变成了组织者。从前辅助性的课前课后练习被转移到了课堂,每节课当堂训练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训练成了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在不停地思考和动手中接受和运用新知识。作业当堂完成,课后自然无需作业,真正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

当然,我们无论学习了哪些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或方法,都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适时适度的来使用;不是今天我们学了了先学后教,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堂、所有的学生都适合使用“先学后教”,正所谓“教无定法”,蔡林森先生的“先学后教”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构建高效课堂”的模式,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来尝试。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

《教学勇气》是文韬老师的一部教育著作,该书以丰富的案例和个人经历,探讨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需要拥有的勇气和自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敢于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勇敢地去尝试和创新,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

首先,书中以许多温暖而又真实的案例,向读者展示了勇气的力量。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讲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种种挫折与困境,并通过勇气的表现证明了这些困难并非不可逾越。例如,在阅读课上,作者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引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虽然刚开始遭遇了一些抵触和困惑,但最终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案例让我明白,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勇气去面对困难和阻碍,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其次,在书中,作者提到了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的几种勇气。首先是“保护勇气”,即教育工作者要勇于保护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不让学生的个人特长被压抑和忽视。其次是“发问勇气”,即教育工作者要勇于提问和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书中的一个案例是作者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几经纠结,学生终于找到了答案,这种鼓励和引导学生思考的勇气,无疑使学生获得了巨大的成长。最后是“坚持勇气”,即教育工作者要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深深地认识到,在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的过程中,这些勇气是非常重要的。

再者,书中亦提到了教学中的另一重要要素——自信。自信是教育工作者成功的关键,只有教师自信,学生才能对其产生信任和尊重。在书中,作者讲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一次次克服自己的不自信,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始终保持着一种自信的状态。例如,作者通过积极地参与学生的活动和课外辅导,逐渐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心。通过这些案例,书中强调了教育工作者需要勇于挑战自己,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最后,就我个人而言,读完《教学勇气》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勇气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是个体成长的需要。教育工作者要敢于突破自己的舒适区,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要具备自信,只有拥有自信,才能在教学中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当然,要想拥有勇气和自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总之,《教学勇气》这本书通过许多真实的案例和个人经历,向读者展示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需要具备的勇气和自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在教育工作中,勇气和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只有拥有这些品质,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同时,我也认识到,勇气和自信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只要我们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敢于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我们一定能够成长为更好的教育工作者。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分享

我沉思,我的灵魂也沉思,然后,我听到我的灵魂在说话:

我恐惧我不能胜任教学工作。事实上,我对自己的表现严重不满——虽然我因为恐惧同事的鄙视,从未说过这样的话。首先,我觉得自己的课堂并不是多么精彩,甚至十分拙劣;教材、《练习册》中的一些问题,我也不能确切地说出令自己十分满意的答案,出错的也有过几次,我为此不知自责了多少次、惭愧了多少次;第二,学生的考试成绩我也不是很满意,多次考试只居于中流,没有突破;第三,班主任工作方面,我被繁杂的事务缠身,疲于奔命,仅仅能够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工作毫无特色,更勿论班主任工作艺术。

我还恐惧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对我工作的不认可,如果我无法在他们的眼里看到肯定的、尊重的眼光,我就会有挫败感,认为辛勤的付出全是白费。

每到一个开学季,我心中总会开始焦虑,甚至于一想到开学就寝食难安。以前,我总以为这是工作倦怠的表现,读了《教学勇气》后,我确认这是一种恐惧心理,对工作、对学生、对社会评价的恐惧。

二、你为什么会有如此多、如此深的恐惧?

说到底是因为自己不愿做一个得过且过的人,正如帕克·帕尔默博士说的那样,这种恐惧是我关注自己的教学技艺的一种证据,这种恐惧坚定了我的信心去冒这个凡是出色教学都需要的风险。这也正是帕尔默所说的恐惧的“健康”一面。

但是,要让恐惧真正发挥出健康的作用,就必就须摆脱其自我封闭、无动于衷的方面。

三、面对恐惧,你该怎么办?

以前,我的办法就是回避:或者死死地压抑在心底,或者分散注意力、暂时不去想它。可是,后果很严重,心态越来越消极,垂头散气、意志消沉;人前强颜欢笑,心中备受摧残。

现在,我不再这样做了,因为我已经获得了那么一点点的“教学勇气”。

告诉自己,我不再害怕,我可以同感、诚实我的教学恐惧。我要和我最要好的同事聊聊这个话题:我亲爱的朋友,我是如此担忧,我担忧新学期我的学生成绩没有提高、我担忧我的班级积分排名落后、我担忧我不能很好的和咱们的新同事相处,你说说我该怎么办?我相信这番谈话会让我释放一些压力,因为我知道,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同样的感受,或许,他们经过思考,已有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告诉自己,我不再害怕,去思考突破的方向,针对我的恐惧逐条找到解决的方法。实在解决不掉的,就珍惜自己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慢慢寻找答案吧。

有了解决的途径,成竹在胸,心中的压力就会小了很多。

在历经了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有幸与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相遇,让我有豁然开朗,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这本书,作者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读着书,就好象在读自己,真的触动了自己的内心。因为这么长时间来,总觉得自己的灵魂是孤独的。而书中的内容正是把这种教师的内心提到了讨论的层面上来。

的确如此,近几年,随着年龄、阅历、经验的增长,在我们的教学中或多或少都遇到过困惑,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经常觉得我在课堂上很多学生一点听课的心思也没有,在下面做小动作或者说话,严重挫伤了我的教学的积极性。读了这本书后,我发觉我课堂行为缺乏一些教学机智,我的教学缺少心与心的交流,这是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学生无心听讲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教学勇气》教会了我们如何将自己的心打开,如何用心地去上好每一堂课。

帕尔默在这本书里已经告诉可我们,首先,从心灵导师身上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可以把心灵导师理解为引领我们进入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它可以是我们学习生涯中真实的教师,也可以是感动我们的事件,也可以是我们的理想和抱负,这些可以汇聚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们优秀教学的源泉。其次,我们要明白为什么选择某个具体学科作为我们所从事的领域,这部分的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自我意识,在这之前,自我意识是处于潜伏状态。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法方,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

在用心读过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明白我们应该从学科,学生以及教师的自我知识三个层面来看待教学,优秀教学是源自于自己的心灵,优秀教师是不把自己的教学简单的降低在技术层面,而是在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基础上让自己的教学源自自己的心灵。因此,正如这本书的名字,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起勇气,去开放我们的心灵。读了这本书,我真正认识到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成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教学就是人与人的心灵交流,是生命本身的一件快乐的事。

曾经看过中国台湾作家张晓风的一篇。

散文。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文章字字句句从作家的心底涌出来,重重地砸在我心上。今天,家长把一个又一个的孩子交给了我,多年以后,我能还他(她)一个怎样的孩子?在读了《教学勇气》之后,我牢牢记住了帕尔默告诫我们的一句话:记住我们是谁,就是把我们的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恢复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重获我们生活的完整。教育迫切需要找回教师的真心真我,学生迫切需要沐浴教师心灵之阳光,教师也迫切需要透过学生的生命完善自我,重振敞开心灵的教学勇气。

我要努力朝书中所说的前进,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个释放和安放的地方,让自己在享受教学的过程中保持纯净、健康的心灵!我会继续阅读,继续品味,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去探索其中的宝藏,共享这美妙的教育经典。

2

页,当前第。

2

1

2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如同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作者帕尔默先生不灌输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教学案例与你产生共鸣。书中一个个案例都跟我们日常教学中高度的相似。分析每一个案例都让自己有更深的体会。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才能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学会在这个世界中生存。

《教学勇气》是一本非常精妙的教育学著作,作者引导我们如同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他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随着阅读的深入,越发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情境——仿佛自己置身于一个课堂,而课堂的老师就是帕克·帕尔默,向我娓娓道说着他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心中的困惑与反思。他试图通过他的叙述,让我清楚为什么教学总是令我既兴奋又恐惧。他试图带领着我们,为重新点燃我们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辅导,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直接而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互动。

我们的认知里,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所以一开始我们想到是不放弃班内的任何一个学生,就算他学习不好,也总有好的地方,从开始的信心满满,到后来的失望和退缩,这个过程绝对是痛苦而纠结的。我们常调侃自己: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当然这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追求。教师的爱是博大之爱:当我们感到痛苦和折磨的时候,就需要一种博大之爱来引领和宽慰自己。学生对教师博大之爱最好的回报就是那轻声的问候:“老师好!”

教育不仅是改变自己,也影响着你的学生!!任重道远!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

第二章:一种恐惧文化一一教育和分离的生活。我认为本章,首先,通过剖析恐惧,指出恐惧让教师分离。然后找出引起教师恐惧的三个原因:学生心中的恐惧,教师内心的恐惧,客观主义的错误认识方式。最后指出,我们不要害怕恐惧。下面从这五部分来说明我的阅读感受。

第一,剖析恐惧。恐惧是一种使我们和同事、学生、学科以及我们自己相分离的东西,使教育成了恐惧的事。我们需要通过解读恐惧,用自我知识的力量去克服种种分离性结构。如果我们破解恐惧,恐惧就能帮助我们生存,甚至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所以呢,我们老师应该从内寻找力量,打开心灵,正视自己,不自我回避,建立自我认同和完整,接纳自己的一切,积极的与学生建立联系。

第二,“有问题背景"的学生。这些来自地狱的学生,不是天生就是那种样子的,而是被所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所以,我们面对这样的学生:一是要不责备,要用心去巧妙的诊断学生的真正病因,二是尊重每一个生命,倾听包容每一个有个性的学生。三是开放心灵,建立关联,因材施教。教师要宽容关注、关心、尊重学生,鼓励越来越多的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说出自己的真心话。了解学生心中的恐惧,从而破解恐惧,建立关联。

第三,教师内心的恐惧。教师只有认清了自己的恐惧,才能够洞察学生的恐惧。我们教师不能把自己关在自己的资格,讲台,身份和研究之类,不许别人接近。这样,当来自地狱的学生不再与我相关,我的生活也变得与世界越来越脱离。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往往让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款待,产生一个更亲切的宽带教师的世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也从而使我们产生的职业幸福感和认同感吧。

第四,令我们恐惧的认识方式。客观主义的认识方式让我们产生恐惧,把我们与学生、学科分裂开来。我们要敢于走出我们的恐惧,把认识作为一种爱的形式,我们就可能放弃我们控制的幻想,而与世间万物形成伙伴关系,我们要用爱和包容引领教育学生。

第五,不要害怕。能把我们引向重建联系方向的唯一途径,是标明为精神性的东西,也就是,自我意识和觉醒,改变自己的理念和方式。我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诚实,这些与我内心的恐惧一样真实的感受中教学,我可以有恐惧,但我不必置身于恐惧,只要我愿意立足于我们的内心世界景观中的其他天地而教学。积极与他者联系为共同体,恢复消除恐惧的联系,开放与包容,建立自在的精神世界家园。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体会

《教学勇气》的作者帕克·帕尔默是一位作家、教师、活动家。他独立地从事关于教育、共同体、领导、精神和社会变革等方面问题的研究。是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的资深会员,也是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教师养成计划的创立者等等诸多称号。被誉为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最有影响力的领导者”之一。

本书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作者以轻松的文笔,探讨教师的内心世界。观念发人深省,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启发。

利用寒假简单先看了一遍,有些理论和文字还没有读懂,没有理解,还需慢慢去品读。下面摘抄了一段:

“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的标准。这时,他们必然会感受到痛苦。”

的确,在现实的教改实践中,时不时会有某种“教学方法”的流行,在流行的季节里,正如大家对“名牌服饰”的追随,不论内心是否真正认同,不论是否真的契合自身特质,大家都会自愿或不自愿的去使用,惟恐自己被排除在潮流之外。这样的使用,效果可想而知。做为一个普通教师,我不敢惶论这种流行的是与非,但我真的感受到“理性消费”的必要。当我们要选择某种“流行”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深入的去了解它,也深入的追问自己“这种方法所体现的价值是我所推崇的吗?我有推行这种方法的个性特质和优势吗?”。帕尔默认为“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的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与我们中国的说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当我初遇“尝试教学法”的时候,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乐趣。而当年的激励纳粹“棒、棒、你真棒!”每次在别人的课堂听到就不自在,在自己的课堂使用也觉得羞愧,那时,我也会责备自己的落伍,而今,帕尔默终于令我释然,与其违心地痛苦地“时尚”,不如真实地坦然地放弃!

“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

这本书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像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一样,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和作者某些观点相符,会引起我的共鸣,他呈现了一个奇妙的心灵世界!还需反复去读,反复去琢磨。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

其中的一篇案例记叙了一个可爱的8岁小男孩,不爱写作业不爱静心读书,一到下课就爱跟在老师后面:“胡老师,昨天我被狗咬了”;“胡老师,李强上课踢我”。“胡老师,我不想和赵小路坐一位了”。看着他说个不停,他的老师总会不耐烦地对他说:“知道了,知道了。老师很忙,今天就这样吧。”而他并不生气,很宽容,慢慢地扭头走了。一天,当他的`老师布置完作业准备去开会,他又站了起来,没等他开口,他的老师先说话了:“又有什么事?快点,我忙。”“我没有本子,还有……”“好了,自己想办法吧!”说完老师就去开会了。等开完会来到办公室,这位老师便看到自己位上放着一个色彩鲜艳的小蛋糕,旁边还放着一张小纸条:“胡老师,你很忙,也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看我的纸条。今天是我的生日,原先我想当面告诉你,让你和我分享快乐。可你太忙了,那就请你品尝小蛋糕,好吗?”这位老师很惭愧,拨通了孩子家的电话号码,给他送去祝福,并告诉他其实老师并没有那么忙。

读后,我和那位教师一样的惭愧:曾经我也觉得自己很忙。感觉与学生交流是浪费我宝贵的时间,有了这些时间我能改多少本作业、有了这些时间我能备多少节课。殊不知,在自己打着“我很忙”的旗号拒绝倾听学生的心声时,丧失的是为人师的耐心、爱心、丢失的是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和亲密。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

作者谈到,在工作中,他给大家出了这么一道填空题:“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目的是希望生成和探究我们教得最好时我们的独特身份认同所蕴含的隐喻和影像,从中发挥教师的洞察力和想象力。人们为自己提出了许多成功的隐喻——教得好的状态就像一个瀑布、一名爬山向导、一名园丁或一个天气系统。每个人的隐喻是不一样的,因为优质教学来自教师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而作者在空格里填了什么呢?牧羊犬。“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牧羊犬。”读到这里,我也在思索着自己的隐喻,但同时又很认同作者的这个隐喻,它很确切地描述出了一个实践真正共同体的空间影像。“牧羊犬有四种重要的功能。它维持一个使羊群能放牧和自己吃草的空间;它把羊群聚集在那个空间之中,不停地把走失的羊群找回来;它保护空间的边界并把危险的掠夺者阻拦在外;当放牧的草原上的草吃完了,它和羊一起转移到另外一个可以得到它们需要的食物的空间。”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牧羊犬。

教师在教室中的任务就相当于牧羊犬在草原上的任务——给羊一个空间让它们自己吃草,而学生一定要自己去“喂饱”自己,而当他们已经知道在那个地方能学到什么知识时,教师就一定要把他们转移到下一个“牧场”,这就是主动学习,这就是学会学习。

本书中还有许多精彩的论述深深地吸引着我。例如,有关从微观世界教学的几个生动的案例,用以说明专注于“伟大事物”的教育共同体的力量:一个是医学院里的微观教学,一个围坐在活生生的、真有病的病人周围进行的教学所产生的教育力量;一个是社会研究的微观教学,一个探究种族概念的对话过程,以此说明让学习者“把点连起来”去建构经验的益处。

书中还介绍了维持开放的学习空间的技术手段,在第一章和第五章中,提到了作者的一位极具教学魅力和独特气质的导师,一位深切地热爱他的学科、学生和教学、希望学生也能认识这门学科的导师……书中很多地方,值得我们驻足停留。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

《教学勇气》之《漫步教师心灵》是中心在暑假里推荐给我们阅读的一本书,作者是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由北京师范大学吴国珍、余巍等学者翻译,是“大夏书系·教师教育精品译丛”之一。

其实,几年前就留意过这本书,怎奈粗粗一览感觉生涩,终究没有勇气看下去。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肖主任对本书的无比推崇,终于带着勇气,兼带着些许的好奇,开展了阅读之旅。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给经典著作下了几个定义,其中两个,我觉得很到位。他说,经典著作就是你初读的时候就觉得像是重读的书。你有重温的感觉,好像你曾经读过,为什么呢?因为它谈的问题是你关心的问题,是你自己灵魂中的问题,你对这问题是熟悉的。他又说,经典著作是你在重读的时候好像是初读一样的书。无论你读多少遍,你都有新鲜感,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独特而开放的,它的独特之处在你的眼前不断展现,不断和你交流,和你对话。

说实话,要读懂这本书,说易不易,说难不难。由于国外作者表达的习惯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确有点晦涩,需要你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阅读,有时一个段落、一个章节需要来回反复几遍;但浸入其中,你就经常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历经坎坷,眼前豁然开朗,你的思想与之呼应,你的心灵与之共鸣。这本书,我是漫读加精读,内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绘的“源自心灵的教学”所感动,原来居于头脑中的有点混沌的理念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似曾相识,亲切感扑面而来,跟随它,逐渐走进少人涉足的领地——“教师自我”。我想,用卡尔维诺的经典标志来衡量这本书,它绝对是堪称经典,只遗憾我与它交臂错过这几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这是本书导言中的一段话,多么的震撼人心!为什么有的教师能有这种美好的享受?正如作者所言,因为教学是一项充满复杂性的工作,除了学科、学生之外,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那就是“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无一可以忽略。如果教师缺乏一种对生命的爱和对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对教学工作的渴望,那么再好的教学技术,那也只是一堆没有生命气息的工具而已。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很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也采取了很多的方法和手段,讲座培训、教学观摩、实践反思、写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有时候教师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而做,少了一种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教学的强烈憧憬。

“那天,我怀着感激的心情走进教室,感激有一个教书的机会,因为教学滋养着我的心灵,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学对心灵最有益。”作者把教学看成了滋养教师心灵的鸡汤,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他把自己和学生、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我受益匪浅。在这本书里,作者帕克·帕尔默写出了他对教育独到的见解。无论对于课堂教师和教育者还是其他岗位的人,这本书都代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范畴。

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着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教学勇气》震撼我的还有它对恐惧文化的诠释。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劳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于是忍不住感叹:人是多么渺小,以人个体之柔弱真的根本无法和那些看不见的、又无处不在的力量抗衡。感叹过后,很多人会选择再战,当然也有人会选择逃避,丧失斗志,从此消沉。

《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教师、和教师相关的人,以及任何关心教育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作者是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其实,几年前就留意过这本书,怎奈粗粗一览感觉生涩,终究没有勇气看下去。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一位同事对本书的无比推崇,于是带着勇气,开展了阅读之旅。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这是本书导言中的一段话,多么的震撼人心!为什么有的教师能有这种美好的享受?正如作者所言,因为教学是一项充满复杂性的工作,除了学科、学生之外,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那就是“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无一可以忽略。如果教师缺乏一种对生命的爱和对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对教学工作的渴望,那么再好的教学技术,那也只是一堆没有生命气息的工具而已。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很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也采取了很多的方法和手段,讲座培训、教学观摩、实践反思、写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有时候教师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而做,少了一种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教学的强烈憧憬。

后来的后来,我就怀着感激的心情走进教室,感激有一个教书的机会,因为教学滋养着我的心灵,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学对心灵最有益。”作者把教学看成了滋养教师心灵的鸡汤,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他把自己和学生、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

20__年的寒假是一个特殊的寒假,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举国上下共同努力,与疫情抗争。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期末放假前,学校给每位教师发了一本《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用于阅读。在这个超长寒假中,我静下心来阅读了这本著作,获益良多。本书建立在一个最普通的信念之上: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尔默领着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通过目录对全书的总览,大体理解本书讲了几个问题:

第一、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帕尔默说教师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只有认识你自己,才能不忘初心,才能找到滋养教师心灵的养料,才能找到教师继续前行的原动力。而这个就是要求教师要发现自己的独特性,发现自身的优缺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

第二、教学的理想状态。书中讲到了六种状态关系,这六对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他们并不孤立而是统一于教学这个共同体中。处理好这六对关系有利于改变旧式的课堂模式。

第三、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帕尔默也提出同事之间应该形成共同体,同事之间、同行之间可以探讨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在交流中激励自己不断成长。共同体还包括家校之间的联系,家庭教育是我们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也应该把家长加入到这样的共同体中。

《教学勇气》让我跟着帕尔默进行了一场心灵的旅行,真正享受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怀勇气,面对教育中的重重困惑,重新激发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

现在作文中,习惯出现李白,杜甫,苏轼等传统的中国文人,你使大部分人都忘却了外国的经典文化。而这正是新颖所在。

读小学的时候中央台就播放过一部经典巨片《乱世佳人》(改自小说《飘》),当时由于年纪小,又不懂英语,觉得不好看,但是女角思嘉丽鲜明的性格却从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电视偶尔又重播,也看了一大部份,但都是看不懂。直到读大学的时候学外国文学学到《飘》然后完整地看了一次电影《乱世佳人》,由于是英语系,加上学习了一相关的历史背景,所以看起来明白了很多。当时只是对电影的情节比较吸引。工作又在偶然的机会在电视上又看了两三次整部片,虽然没有更多更深的理解,但是觉得百看不厌。直到昨晚在明珠台又重新看了一次原汁原味的英文版,感觉上又有新的收获和不同的理解,就像有的人说看《三国演义》不同的人生阶段看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一样。

我爱的人、给了我错觉,最后发现他不是真正爱我,只是我对他太过美化了,是根本不存在的;而真正爱我的人三番四次受到我对他的伤害,当他要离开我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在我的潜意识里他对我是那么重要,我真正爱的人、值得我爱的人是他。但是在我如梦初醒的时候一切都迟了。非常感人的'一个爱情故事,其实对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是有很大的启示的,有时候我们又何尝不像思嘉丽一样混然不知道自己爱的是谁,什么才是值得我们去追求和为之付出的呢。但是这一切都是一种生活经历。

昨天经过千辛万苦找到了一个大学同学的电话,打电话给他谈起他跟大学里的她的续集如何时,他很坦然的说他跟她分开了,虽然经历有点坎坷,但是大家都没有谁埋怨谁,这只不过是生活经历的一部分。我听了也很感慨,人总要成长的,包括处理感情的事,能够做到像他们那样再见亦是朋友的恋人真的不多,我从心理佩服他的理性。不知不觉间原来我们大学毕业已有十年了,十年了,多么想念我亲爱的同学们呀!所以作为班长的我有义务负起责任组织一次同学聚会,否则太对不起同学们了!

勇气的读书心得

这是一本佛学大师写的书,中心思想就是:知足常乐,学会感恩。对于理想、爱情、工作、生活所带给人们的烦恼,作者都认为是人们欲望太多,所求复杂,目标不定。当人们知足常乐,学会感恩时,所有的烦恼都会随之烟消云散。

现在社会物欲横流,我们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生活,不得不要求很多,看重很多,追求很多。非是我们不想知足常乐,而是现实不让我们停步。知足常乐是我们传统的精神追求,每个人都想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可是在现代社会这样生活必须是建立在良好的经济基础上。

所以人有欲望并不可怕,而是应该把欲望放在应该的地方。每个人都有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我觉得应该把欲望放在实现理想上。在实现理想的征途中百折不挠,风雨兼程。只有实现了理想或者是达到了能使自己感到幸福的状态,我们才可以说知足常乐。

勇气的读书心得

前些天我读了《勇气》这篇文章,文中叙述了在一所英国名门公立学校——哈罗学校发生的一件事。一天,一个强悍的高个子男生,命令一个刚入学的新生替他做事,可是被新生断然拒绝。这位高个子男生恼羞成怒,竟劈头盖面地向那位新生打了过去,可新生却并不愿乞伶告饶。这时围观的学生有的冷眼相看,有的起哄嬉笑,有的一走了之。突然一个外表文弱的男生站了出,并要为那个新生受高个子的一半的拳头。这时自认为强悍的高个子男生羞愧地停住了手。

那位被殴打的新生名叫比尔,这件事让他深感爱与善的可贵,经过努力,后来成为英国颇享盛名的大政治家。而那位挺身而出、愿为陌生人分担痛苦的,则是扬名全世界的大诗人拜伦。

一股相信自已是正义的勇气让拜伦在当时做了如此大胆的举动,这种毫不畏惧的气魄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也联想到自己的一次经历。记得开学不久,在一次激烈的班委竞选中,同学们上台纷纷发表自己的竞选演讲。坐在下面的我,看着讲台上一些勇敢同学的发言,心中非常羡慕。我也有想担任班职——体育委员的愿望,可我只是心里默默地想,没勇气上台演讲。这时,我的'同桌似乎看出了我的心事,鼓励我上去争一把。周围的同学也纷纷为我助威,“上去竞选,怕什么,你能行!”在同学们的鼓励下,我终于鼓起勇气向讲台走去,在同学们的热烈的掌声中,我迈出战胜胆怯的第一步,也最终让我赢得了胜利的成果。我的出色演讲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同,我如愿以尝的担任了体育委员一职。

读了这篇文章,我似乎懂得了一个真理:在人生的征途中,只要有这份小小的勇气,去做别人做不到的事,一定能取得胜利的结果。一个有勇气的人,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

甚至有时候,它帮我治疗了心灵伤痛,提升了人生观念,让我的心对过往不再耿耿于怀,有点儿像毕淑敏所说“心轻上天堂”的感觉。

从中,我找到了自己教学中的根本问题———“自我认同”,尤其是职业的认同。我觉得,这个认同在这个浮躁时代太不容易了,因为我们大多数老师还“处在“为生存而挣扎”的时期”很多时候老师们渴望的不是“内心领域的关注”,而是“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我也处在这个时期。

书中还说“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所谓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其实是敏锐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内心的教学体验,是否快乐、是否紧张、是否慌乱、是否享受?如果不快乐,那么这堂课其实是一种折磨。洞悉内心本质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认同”,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一项是职业认同,是否认同自己职业,是职业幸福的关键,也是课堂灵气的关键。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的家长身上。我上周开了一次家长会,从中分享了“自我认同”的理念,我说,我们的家长的家庭教育问题本源,也出在“自我认同”上,自我认同的缺乏,导致了各种家庭教育问题的产生,是否认同自我,是否认同自己的生活,是否认同自己的职业,都会在于孩子发生冲突是,以家庭教育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造成家庭教育的低效或者伤害。在做进一步沟通中,很多家长陷入了沉思。这让我反思我平时的家长会,我发现,我所说的,大部分是学科要求、管理要求,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并且会拿“升学问题”来增加家长的压力,即便是谈教育观念,也更多是为提升家庭管理效率效率服务,却很少涉及家长的内心感受,很少涉及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发现,我的教学心肠是硬的,缺少书中所说的“教师心肠软”。

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的问题:心灵和技术,到底哪一个应该更优先?昨晚我去做一个家访,我没有问学生的具体家庭情况,我只是辅导学生,我们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采用互动互动模式,把英语学科的一周知识复习、思考了一遍,并做了一部分习题,这个班里倒数的女生表现非常好,我们一起提问、讨论,她表现出思维敏捷、学习认真、主动提问等优秀的学习特点,效果非常好。家长当时一直坐在旁边,对孩子的学习表现大为舒心,因为她很少看到孩子有这种表现。

书中讲到“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是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遵守的教师职业规则,是否也有和作者一样的感受:“我发现自己所做的工作只是在伦理意义上值得赞美,但非我心甘情愿所为。对一项非我倾心的工作,无论从外部代表的抽象标准看多有价值,它都会侵犯我”。我相信,这是大多数普通老师的一种内心感受,但是我们却很忽视这内心的声音,任由这种侵犯的痛苦伤害我们,然后我们会最终把这种痛苦也加诸于学生身上。

“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的`呐喊.”

我们越是学会倾听内心,就越会真实地感受教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