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燃烧的条件教案大全(21篇)

九年级化学燃烧的条件教案大全(21篇)

ID:8423850

时间:2024-01-05 08:56:09

上传者:梦幻泡

编写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工作计划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

九年级化学物质燃烧教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燃烧;知道燃烧和燃烧的条件;能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探究燃烧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设计实验,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增加对化学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燃烧条件。

【难点】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魔术:烧不坏的手绢(将20ml的95%的酒精与10ml的水混合。把一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入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手绢表面迅速燃烧起来,熄灭后,手绢并没有烧坏)。

教师: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能揭开魔术的奥秘了。

环节二:讲授新课。

请学生们回忆以前学过的燃烧的实例,说一说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

归纳:通常意义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过渡:什么情况下能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接下来我们探讨燃烧的条件。

进行三组对比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水与酒精的燃烧对比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的结论。

(2)对比实验【7-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下白磷不燃烧。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并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学生思考并讨论让水下白磷燃烧的方法,教师听取意见后演示实验【7-12】,热水下的白磷通入氧气后燃烧。

总结: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揭秘魔术:水分蒸发吸收了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使手帕的温度达不到其燃烧的最低温度,手帕无法燃烧保持完整。

环节三:拓展提升。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作业:思考怎么才能灭火。

四、板书设计。

九年级化学教案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现象。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九年级化学教案

铁、镁等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

二、新课导入。

师:铝和铁相比较,具有哪些优良性能?为什么饮料罐通常都用铝做而不用铁?

生甲:黄铜与黄金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生乙: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生丙:“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

……。

师:甲、乙两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师: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个课题我们学习和研究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新课教学。

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课件展示黄金项链、银戒指、学生用的小刀、镁条等金属物品。学生观察其表面颜色。

师:是谁给纯净的金属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气!

师:确切地讲,是空气中的氧气。

实验探究1】。

步骤:1.分别把镁条、铝片、铜片用砂纸打磨后放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现象。

2.用坩埚钳夹住镁条、铝片、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现象:1.镁条、铝片表面变暗,铜无变化。

2.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铝片表面失去光泽;铜片表面变黑。

结论:金属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学生活动]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书写:

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师: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fe+2o2fe3o4。

师: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生: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讨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相同吗?

生: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性质除了可用于鉴别物质(如黄铜与黄金的鉴别)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用途。如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就是由于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生: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若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师: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化铝”实际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铝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保护层的铝制品。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

《元素周期律》属于高一课本第五章第二节。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以往知识的规律性总结和学习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导,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同时,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较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元素周期律属于知识教学要求的c层次,即懂得“为什么”。该层次要求学生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义,能够解释和说明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本节教材有以下两个特点。

(1)对与初中知识有交叉的内容,如核外电子排布、半径大小的比较虽说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原初中的实际教学多数已达高中时的要求。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采取综合列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初中学过的知识,从中总结出规律性。

(2)元素周期律的导出以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得出,不仅有理论推导,还通过比较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对理论推导进行了验证。而且,理论推导也从陈述式改为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方式进行。至此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其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

为了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元素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十分有利。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本节教学重点: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1、2两点为本节课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九年级化学教案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

手段:多媒体教学。

实验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

课时:二课时。

九年级化学教案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

2、讲授新课:

[实验3-2]品红溶于水。

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

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

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

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

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分子虽然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结论1: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探究活动1:

操作:1、在试管中加入蒸镏水,再加入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仍为无色。

操作:2、在试管中加入浓氨水,再加入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操作:3、将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12分钟。

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

结论2、分子在做不停的运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温度越高,运动的速度越快。

解释:(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2)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活动探究2、酒精与水混合。

现象:100毫升酒精与100毫升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00毫升。

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结论3:分子之间有间隔。

解释:(1)为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

(2)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3)夏天自行车的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

(4)铁路上的铁轨之间为什么留些空隙?

总结:略。

作业:昌平练习册,课后习题。

课后反思:

九年级化学教案

阅读本第28—30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2.什么可以造成空气污染?有何危害?如何防治?

3.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和能,采用的原料;

(2)在的条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社区安全和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注: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头消除污染。

九年级化学教案

5分钟后比一比谁能正确背诵上述知识点并解答相应的习题。

(二)检查自学效果。

1、课本p32习题一、选择题1-3二、填空题。

2、观察下列实验现象,从溶质角度分析可得到什么结论。

p27实验9-2p28实验9-3。

九年级化学教案

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

增强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九年级化学物质燃烧教案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探究让学生讨论燃烧的条件及推出灭火的原理。

教学工具。

投影自制的幻灯片、白磷、薄铜片、大烧杯、热水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见过或遇到过许多燃烧的事例,你见到过哪些燃烧的事例吗?请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学生活动]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同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以鼓励为主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和有新物质产生两个方面讨论燃烧的特征,并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汇报自己的观点,最后形成燃烧的定义。

[小结]燃烧的定义:呵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师: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大家想过没有,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也就是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下面我们一起进行实验探究。

二、实验探究。

1.燃烧的条件。

[实验l]学生分组进行教材中“活动探究’’的实验。,教师巡视各组,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事实得出正确的结论。

[讨论](投影)。

(l)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师:通过同学们进行的实验探究及问题的讨论,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可燃物(即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组织学生认识常见物质,例如木材、木炭、酒精、无烟煤等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师:火给人类带来了熟食和温暖,但火一旦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同学们你知道生活和生产中通常采用的灭火方法吗?请各小组将你们所知道的灭火方法填人表格,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最多。

九年级化学教案

化学变化的初步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

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总结法。

教学准备:[实验1-1]-[实验1-5]。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绪言课的几个实验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有许多同学提问:为什么白纸喷“水”会变红,再喷“水”红色又消失了呢?生活中也有许多现象: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会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介绍]观察实验方法:看、闻、触摸。

观察实验的步骤:1、实验前,物质的色、态、味等。

2、实验过程中,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沉淀等现象;。

3、实验后,物质的物质的色、态、味等;。

思考:物质变化前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实验1-1]水的沸腾。

[实验1-2]胆矾的粉碎。

[实验1-3]胆矾溶于水后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表:

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1液态的水有水蒸气产生;又变成冷凝的水液态的水无。

1-2蓝色块状胆矾块状变成粉末状蓝色粉末状胆矾无。

1-3蓝色硫酸铜溶液变成蓝色浑浊物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有。

1-4块状石灰石有气泡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有。

【讨论、归纳】1-1、1-2中水和胆矾发生了状态和形态的变化,但无新物质生成,1-3、1-4中有颜色的变化,有沉淀的生成,有气体生成,并生成了新物质。

结论:1、2是物理变化,3、4是化学变化。

得到:1、定义。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课堂练习]。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

(1)熔点和沸点。

熔化:固态变成液态。

熔点:熔化的温度。

沸点:液态变成气态。

(2)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3)颜色、状态、气味。

[实验1-5]闻气味的方法。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颜色改变、的放出气体的、生成沉淀、吸热和放热、发光等。

4、联系。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九年级化学教案

170课题2氧气(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2化学肥料(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2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2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2元素(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1金属材料(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180课题1金属材料(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空气(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190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1水的组成(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原子的构成(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二课时)(200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课题4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4爱护水资源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4爱护水资源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4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210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3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离子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水的净化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水的净化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220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课件-初三化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课件-初三化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课件-初三化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课件-初三化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课件-初三化学(人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课件-初三化学(人230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溶解度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化学肥料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燃料和热量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燃料和热量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240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课件-初三化学(人教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课件-初三化学(人教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1金属材料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1金刚石、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绪言课件-初三化学(人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课件-初三化学(人250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课件-初三化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元素课件-初三化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元素课件-初三化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课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原子的构成课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原子的构成课件-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课件-初三化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课题1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课题1260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课件-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课件-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课件-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2.p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1.p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课件-初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课件-初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课件-初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课件-初270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制取课件-初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制取氧气课件-初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课件-初三化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课件-初三化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课件-初三化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课件-初三化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课件-初三化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课件-初三化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课件-初三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课件-初三化学280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拓展性课题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290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初三化学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金属材料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二)(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二)2(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一)(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一)2(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走进化学实验室(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示例(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新人教九年级科学期初测试卷-浙教版[原创]340。

九年级化学教案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现象。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重点:探究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难点:初步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新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类型。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铁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试管(若干)。

一、知识回顾。

铁、镁等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

二、新课导入。

师:铝和铁相比较,具有哪些优良性能?为什么饮料罐通常都用铝做而不用铁?

生甲:黄铜与黄金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生乙: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生丙:“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

……。

师:甲、乙两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师: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个课题我们学习和研究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新课教学。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课件展示黄金项链、银戒指、学生用的小刀、镁条等金属物品。学生观察其表面颜色。

师:是谁给纯净的金属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气!

师:确切地讲,是空气中的氧气。

【实验探究1】。

步骤:1.分别把镁条、铝片、铜片用砂纸打磨后放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现象。

2、用坩埚钳夹住镁条、铝片、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现象:1.镁条、铝片表面变暗,铜无变化。

2、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铝片表面失去光泽;铜片表面变黑。

结论:金属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学生活动]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书写:

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师: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fe+2o2fe3o4。

师: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生: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讨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相同吗?

生: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性质除了可用于鉴别物质(如黄铜与黄金的鉴别)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用途。如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就是由于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生: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若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师: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化铝”实际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铝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保护层的铝制品。

九年级化学教案

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分子九年级化学教案

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现象的形成。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灵活运用分子的知识。

1、建立微观运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运动的不同。

】目标教学法。

】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碘、酒精100毫升、水100毫升。

1课时。

前提诊测:a你想知道水由什么组成吗?

目标展示: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目标导学:

问:化学是研究什么?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

谈话:通过绪言课和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的性质分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节将进入对物质的组成、结构的研究,在初中物理中只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的,而什么是分子,分子又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演示:碘的升华。

让学生在教材的第一部分的1-5自然段找出书中所列五个生活中的现象,教材在解释这些现象时作了怎样的假设?(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是运动的,粒子之间有一定间隙)通过这个假设的粒子引出分子。

一、分子的存在。

由于糖的微粒扩散到水的微粒中,使水有了甜味,施用了氨水的农田,由于氨气微粒跑到空气中去,所以很远就能闻到刺激性气味。这些微粒在科学上就叫做分子,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糖分子遇到水就扩散到水分子中去,氨气可以扩散到空气中去,可见分子是运动的。

2.分子是有间隔的。

演示:酒精和水的混和。

100亳升水和100亳升酒精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

因为构成酒精和水的分子之间有空隙,当这两种分子混合时,有的分子挤点了空隙,所以混合后体积小于200毫升。

结论: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是运动的,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我们能闻到氨分子的刺激性气味,却看不见氨分子,可见分子是微观粒子,它的体积是很小的。一滴水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把水分子的大小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一样,它是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千克。

(水分子直径大允是2.8×10-10米,乒乓球的直径约为4×10-2米,地球直径大约是1.28×107米)。

3.分子有一定质量,也有一这体积,但是非常小。

三、分子的概念。

水在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质没有变化,其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

硫分子和氧气分子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硫分子,所以化学变化后,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就不能保持了。

注意: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只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并非所以物质的化学性质,都是由分子所保持。

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质热胀冷缩、“三态”的互变等。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演示:铁粉与硫粉的混合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未混合,混合后,分离后铁粉与硫粉的颜色。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所有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练习:下列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1)空气(2)冰、水混合物。

判断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从分子看主要看该物质是同种分子,还是多种分子组成,依此可判断空气是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却是纯净物。

问:什么叫高纯硅?

引导学生阅读p29第二自然段,了解完全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通常所说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我们在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都必须取用纯净物,因为一物质里如有杂质,就会影响这种物质固有的某些性质,而且要求物质的纯度越高越好。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它的质量很小,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运用分子的概念,可以区别纯净物与混合物。

一、分子的存在: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2.分子是有间隙的,

3.分子有一定质量,也有一定间隙,

三、分子的概念: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或几种不同分子组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如:空气、天然水、浑浊的石灰水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或同一种分子构成)。

如:氧气、水、二氧化碳、氧化镁等。

【作业布置】p-291-4题。

九年级化学教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

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总结法。

教学准备:[实验1-1]-[实验1-5]。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绪言课的几个实验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有许多同学提问:为什么白纸喷“水”会变红,再喷“水”红色又消失了呢?生活中也有许多现象: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会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介绍]观察实验方法:看、闻、触摸。

观察实验的步骤:1、实验前,物质的色、态、味等。

2、实验过程中,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沉淀等现象;。

3、实验后,物质的物质的色、态、味等;。

思考:物质变化前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实验1-1]水的沸腾。

[实验1-2]胆矾的粉碎。

[实验1-3]胆矾溶于水后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表:

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1液态的水有水蒸气产生;又变成冷凝的水液态的水无。

1-2蓝色块状胆矾块状变成粉末状蓝色粉末状胆矾无。

1-3蓝色硫酸铜溶液变成蓝色浑浊物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有。

1-4块状石灰石有气泡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有。

【讨论、归纳】1-1、1-2中水和胆矾发生了状态和形态的变化,但无新物质生成,1-3、1-4中有颜色的变化,有沉淀的生成,有气体生成,并生成了新物质。

结论:1、2是物理变化,3、4是化学变化。

得到:1、定义。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课堂练习]。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

(1)熔点和沸点。

熔化:固态变成液态。

熔点:熔化的温度。

沸点:液态变成气态。

(2)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3)颜色、状态、气味。

[实验1-5]闻气味的方法。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颜色改变、的放出气体的、生成沉淀、吸热和放热、发光等。

4、联系。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九年级化学教案

(1)先交换课本后更正。

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两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指明优生更正)。

(2)讨论:(先让优生“兵教兵”,优生讲的不对或不全的,教师更正或补充)。

评选择题:

分别说明溶液的特点,溶质和溶剂,引出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归纳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评填空题:

巩固学生关于溶剂,溶质的概念,加深对于概念的理解。

评第三题: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由此得出的结论。(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

九年级化学教案

2.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现象和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使学生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个常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对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2.建立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试管。

【教学过程】。

在前几章中,我们学习了氧、氢、碳等非金属的一些性质,在这一章中,将主要学习一种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用途广泛的金属--铁,我们将介绍铁的一些性质。以及一些常见金属的知识。

“钢铁”这个名词在生活中是很常用的,可是钢并不等于铁,虽然钢的主要成分是铁,但在性能方面跟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铁的性质。

一、铁的物理性质。

纯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延展性、密度为7.86克/厘米3,熔点为1535℃,沸点为2750℃,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

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都不是纯铁,讨论金属的物理性质主要从色、态、光泽、熔沸点、密度、导电、导热性质和硬度等方面来研究。

二、铁的化学性质。

1.铁与氧气的反应。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铁可以氧气中剧烈燃烧,铁还可以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来制备氢气,这些反应能说明铁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

演示:演示实验6-1。

现象: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了,第二、第三支试管中的铁钉没有变化。

讨论: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答: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铁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是氧化铁,铁锈很疏松,易吸水,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

讨论:怎样防止铁生锈?

防止铁生锈可采用将铁与空气隔绝,或保持空气的干燥,当然第二种方法不可行;所以一般采用与空气隔绝,如在铁制品的表面喷上一层漆,在一些铁制品表面镀上其他金属或通过化学反应使铁制品的表面生成的氧化膜,即,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以防生锈。

九年级化学教案

目标展示: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目标导学:

问:化学是研究什么?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

谈话:通过绪言课和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的性质分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节将进入对物质的组成、结构的研究,在初中物理中只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的,而什么是分子,分子又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演示:碘的升华。

让学生在教材的第一部分的1-5自然段找出书中所列五个生活中的现象,教材在解释这些现象时作了怎样的假设?(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是运动的,粒子之间有一定间隙)通过这个假设的粒子引出分子。

一、分子的存在。

由于糖的微粒扩散到水的微粒中,使水有了甜味,施用了氨水的农田,由于氨气微粒跑到空气中去,所以很远就能闻到刺激性气味。这些微粒在科学上就叫做分子,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糖分子遇到水就扩散到水分子中去,氨气可以扩散到空气中去,可见分子是运动的。

2.分子是有间隔的。

演示:酒精和水的混和。

100亳升水和100亳升酒精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

因为构成酒精和水的分子之间有空隙,当这两种分子混合时,有的分子挤点了空隙,所以混合后体积小于200毫升。

结论: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是运动的,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我们能闻到氨分子的刺激性气味,却看不见氨分子,可见分子是微观粒子,它的体积是很小的。一滴水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把水分子的大小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一样,它是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千克。

(水分子直径大允是2.8×10-10米,乒乓球的直径约为4×10-2米,地球直径大约是1.28×107米)。

3.分子有一定质量,也有一这体积,但是非常小。

三、分子的概念。

水在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质没有变化,其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

硫分子和氧气分子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硫分子,所以化学变化后,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就不能保持了。

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只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并非所以物质的化学性质,都是由分子所保持。

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质热胀冷缩、“三态”的互变等。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演示:铁粉与硫粉的混合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未混合,混合后,分离后铁粉与硫粉的颜色。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所有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练习:下列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1)空气(2)冰、水混合物。

判断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从分子看主要看该物质是同种分子,还是多种分子组成,依此可判断空气是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却是纯净物。

问:什么叫高纯硅?

引导学生阅读p29第二自然段,了解完全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通常所说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我们在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都必须取用纯净物,因为一物质里如有杂质,就会影响这种物质固有的某些性质,而且要求物质的纯度越高越好。

九年级化学教案

一、分子的存在: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2.分子是有间隙的,

3.分子有一定质量,也有一定间隙,

三、分子的概念:

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或几种不同分子组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如:空气、天然水、浑浊的石灰水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或同一种分子构成)。

如:氧气、水、二氧化碳、氧化镁等。

作业布置】p-291-4题。

九年级化学教案

2.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现象和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使学生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个常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对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2.建立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试管。

【教学过程】。

在前几章中,我们学习了氧、氢、碳等非金属的一些性质,在这一章中,将主要学习一种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用途广泛的金属--铁,我们将介绍铁的一些性质。以及一些常见金属的知识。

“钢铁”这个名词在生活中是很常用的,可是钢并不等于铁,虽然钢的主要成分是铁,但在性能方面跟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铁的性质。

一、铁的物理性质。

纯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延展性、密度为7.86克/厘米3,熔点为1535℃,沸点为2750℃,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

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都不是纯铁,讨论金属的物理性质主要从色、态、光泽、熔沸点、密度、导电、导热性质和硬度等方面来研究。

二、铁的化学性质。

1.铁与氧气的反应。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铁可以氧气中剧烈燃烧,铁还可以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来制备氢气,这些反应能说明铁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

演示:演示实验6-1。

现象: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了,第二、第三支试管中的铁钉没有变化。

讨论: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答: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铁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是氧化铁,铁锈很疏松,易吸水,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

讨论:怎样防止铁生锈?

防止铁生锈可采用将铁与空气隔绝,或保持空气的干燥,当然第二种方法不可行;所以一般采用与空气隔绝,如在铁制品的表面喷上一层漆,在一些铁制品表面镀上其他金属或通过化学反应使铁制品的表面生成的氧化膜,即,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以防生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