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案反思(通用17篇)

蝙蝠和雷达教案反思(通用17篇)

ID:8442268

时间:2024-01-05 13:05:06

上传者:XY字客

教学工作计划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成教学目标所制定的一种详细安排。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蝙蝠和雷达教案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极其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理解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

: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行,飞机利用雷达导航的原理。

蝙蝠、雷达的资料,仿生学资料,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情境教学法

: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的情况?从以上介绍中看出蝙蝠有什么特殊本领?(夜行本领高。)

二、了解蝙蝠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大家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看书上哪些语句是介绍蝙蝠这个特殊本领的?(指名读)

2.指导朗读。读出对蝙蝠佩服的语气。

(二)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帮助科学家完成这个试验报告。(小黑板出示报告单)

3.小组交流。

4.指名回答,全班交流。(课件演示试验过程,验证学生自学情况)

(三)学习第七自然段

1.过渡:针对以上结论,你有什么疑问吗?(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2.全班交流,共同释疑。(课件出示蝙蝠探路方法)

3.科学家为了揭开这个秘密,经过了怎样的研究?“反复”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三、了解雷达

1.(课件出示雷达图)这又是什么事物?板书:雷达

谁来介绍一下雷达?(学生交流资料)针对雷达的这些情况,你有什么疑问吗?

2.学生质疑。

3.指名回答,全班交流。(课件演示雷达探路过程,请学生看课件叙述雷达探路过程。)

四、弄清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1.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认为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

2.比较蝙蝠和雷达相似处。(课件出示填空内容,指名填空。)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3.编演童话故事、整合课文内容。

(1)创设情境。

一天晚上,蝙蝠飞出来找吃的。突然,它发现了一架飞机在空中飞翔,蝙蝠非常奇怪,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呢?蝙蝠决定去拜访飞机。见面时,他们俩会说些什么呢?(小组讨论准备)

(2)学生表演。

五、总结、升华

1.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人们的哪些发明来自生物的启发?(课件出示生物引起的发明)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同学们是不是也想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六、我想做:

1.课后阅读有关创造发明的读物。

2.办一份有关创造发明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蝙蝠和雷达

(启发)

嘴天线

障碍物

耳朵荧光屏

蝙蝠和雷达教案

计算机,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正日益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逐步改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人类生活中的一场深刻变革,表现在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对教育而言,要把改革引向深入,教育手段必须现代化,也就是说,运用多媒体技术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一次意义重大,又必不可少的艰巨任务。

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计算机的交互性,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介绍仿生学知识的常识性课文。理解“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够在夜里安全飞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和飞机利用雷达导航”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对于这些学生没有感性认识的事物,光靠口头讲解显然无济于事,而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则能帮助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上认识、接触、理解事物,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解决学习中的重点、难点。

常识性课文,一般语言比较枯燥、平淡,教学方法不当,往往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而使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则使这一尴尬得以解决。在出示《蝙蝠和雷达》这一课题前,我先创设了情境:漆黑的夜晚,一架银灰色的飞机亮着一红一绿两盏灯,伴着轰轰声,由远而近,划破长空。鲜艳的色彩,强烈的音响,动感的画面,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了。这时,我及时提出疑问: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安全飞行呢?以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多媒体屏幕又分别演示了静态、动态的蝙蝠、雷达,使学生对这两个互不相干事物有了清晰的认识,并产生疑问: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此时,我出示课题《蝙蝠和雷达》,由于有了前面的教学辅垫,学生对课文到底写了什么,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此时,学生学习课文,已到了最佳时机,而这样好的开端,如果没有多媒体课件的参与,显然是不可能的。

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的三次试验,是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解决飞机夜航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这一教学难点的关键。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把原来抽象难懂的试验过程,一步一步清晰地、有条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第一次蒙上蝙蝠的眼睛,第二次塞上蝙蝠的耳朵,第三次封住蝙蝠的嘴,结果第一次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而第二、三次的结果都是蝙蝠到处乱飞,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动感的画面,直观形象的演示,学生自然而然地推断出: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一环节的教学,如果仍沿用旧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讲解,只会使学生越听越糊涂,教学效果也未必令人满意。而多媒体课件,界面的友好性,反馈的及时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解决好这个难点问题,计算机的人机交互,充分发挥了它的'优势。

由于学生已经弄懂了蝙蝠夜飞的秘密,所以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通过键盘操作,画出示意图。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那么,根据蝙蝠飞行示意图,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课文的介绍,画出雷达工作原理图。这时,学生灵活的双手在键盘上跳动,而老师则通过网络,随机调取任何一位学生的示意图,进行个别指导,及时了解学生对难点问题的理解。当学生正确画出雷达工作示意图时,屏幕上还会出现一个圆圆的笑脸,夸它“真棒!”这时,笑意写在孩子们的脸上,他们完全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把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的示意图和飞机利用雷达导航的示意图,合在一起,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课文的重点、难点,都迎刃而解。

《蝙蝠与雷达》一课,有效的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视野的扩大,动画、图像、声音等媒体的参与减少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加强了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有效迁移,使学生在观察、想象、语言、思维等方面获得有效的训练,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蝙蝠和雷达教案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与蝙蝠飞行的联系。

2、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4、朗读课文。

弄清飞机夜晚安全飞行和蝙蝠飞行之间有什么联系。

自制软件、鹏博士

2课时

一、揭示课题。

蝙蝠是什么?你见过吗?你见过雷达吗?简介蝙蝠、雷达。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二、按要求读课文。

1、提出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的,分别做上记号。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根据提出的要求进行讨论。

(一)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三、四、五、六)

1、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课文有哪几个句子最能说明蝙蝠飞行的这个特点?

2、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

3、这三次试验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4、这三次试验证明了什么?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三次试验为什么能证明这一点?

5、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二)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的?(二、七)

1、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2、为什么说给飞机装上雷达是“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如果把课文分成三段,应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一、练习朗读全文。

二、联系全文,说说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先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说,再引导学生按课文的叙述顺序,有条理地完整地说一说。

我们要学习科学家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

三、练习造句。

1、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4题。

2、读读句子。

3、口头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4、书面造句。

四、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3遍。

7蝙蝠和雷达

蝙蝠和雷达教案

1、懂得课文中总起句的作用,学习先提出问题再逐步解决问题的写作方法。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学习用抓住重点句来归纳段意的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

一、多媒体出示蝙蝠图: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根据回答板书:蝙蝠)。

你从课外资料中知道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学生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

师述:无论何种蝙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夜间都能安全地飞行。(板书:夜间飞行)。

二、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本,自读第3节,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在书上做个标记。

1、学生自学。

2、检查:多媒体出示第3节。

a交流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灵巧)。

(飞行特点)。

b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圈出:还能、无论、即使也)。

c这段话该如何把它读好呢?谁来试试,这样吧,我们先练练,待会儿我们来比赛。

学生练习,指名两人比赛,学生评议,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朗读。

3、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怎样探路的)。

师述:对呀,这时,我们都会想:老师指末句,生齐读。

三、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已经做了很多试验,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根据表格自学第4、5小节,同时用大圈圈出科学家研究的对象,用“———”

第5节。

(多媒体出示表格)。

1、学生分小组学习。

2、检查:假如你就是意大利的著名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3、小结:三次试验证明……(多媒体出示,学生读)。

“蝙蝠探路的工具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

请大家把书上的这句话用双横线划出来,然后仔细地读读。边读边想想你还想知道什么?

4、学生自读后提问。

四、引导学生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探路的?

2、同桌自学第六节。

3、检查:交流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第六小节。

a、老师根据回答划出2、4两句。

b、请大家自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自个儿读懂它吗?

c、学生介绍读懂的地方,板书:嘴超声波障碍物耳朵。

d、老师操作课件示意图。

e、请学生上黑板标出超声波传播方向。(生板演,生简评)。

4、师生分读第6节。师1、3生2、4。

5、问:这一节告诉我们什么?

6、赏读:好,那我们再一起来当一回研究成功的科学家,向在座的老师介绍一下蝙蝠探路的秘密吧。(齐读第六节)。

五、过渡: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后,就模仿它来发明了雷达(板书:雷达)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请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第7节,同时也帮老师设计一个雷达探路示意图的板书。

1、学生自学。

2、检查交流自学体会。

3、多媒体出示课后第三道填空。(口答)。

4、出示设计示意图并介绍设计意图,生评并上黑板板书:天线无线电波荧光屏。

5、集体朗读第7节。

六、总结:

七、作业:

1、同桌练习,配以动作。

2、请一生上台表演。

蝙蝠和雷达教案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1、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2、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二课时。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生读课题)。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1、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1、认读生字。

2、提出难写的字。

3、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给生字组词。

5、抄写生字词。

蝙蝠和雷达教案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二、拓展延伸

1. 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三、写生字词

1. 认读生字

2. 提出难写的字

3. 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 给生字组词

5. 抄写生字词。

四、总结

五、板书

超声波

嘴巴

障碍物

反射

耳朵

蝙蝠

雷达

无线电波

天线

障碍物

反射

荧光屏

蝙蝠和雷达教案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应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明白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积累运用语言,对照图,组织语言,说清楚蝙蝠探路的秘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

学生课前搜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课件一个

2课时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早上,我们预习了《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大家都知道,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课文为什么把它联系在一起了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走进课本解决问题。

2.首先,我们课前放松一下,走进字词林。猜一猜:(幻灯片1)

三人()三木()三口()十五天()......

在识记过程中,你觉得哪个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如蝙蝠的蝙是第一声不要读成第三声)荧字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

下面让我们走进词语林:开小火车形式领读;说一说你已经理解的生字词语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课文读完了,看来同学们课前预习工作做得不错,希望再接再厉,在以后的预习工作中更上一层楼。

3、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1、2自然段)

第二部分:科学家们做了三次实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3-7)

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

三、研读重点段落

1、既然课文题目是《蝙蝠和雷达》,那我们应该重点研究的是哪一部分?(第二部分)

3、针对“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这一情况,作者发出了怎样的疑问。齐读,点名读,读出疑问语气。

4、真的是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吗?不是。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小组合作,默读4、5、6自然段,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铃铛一个也响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铃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铃铛象个不停

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

互看图表,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迷的?

师小结:

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说一说你从句子里体会到什么?(感悟“经过反复、终于)

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呢?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下节课我们再来阅读探究这些问题。

作业布置:

1、写一写生字词语。

一、读课文,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

2、仿照写句子。(即使...也,终于)

3、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内容。

4、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二、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

1、默读7、8自然段,思考上述问题。

2、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嘴巴天线

超声波无线电波

障碍物障碍物

反射反射

耳朵荧光屏

3、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三、小结全文,延伸拓展

默读全文,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阅读文后”资料袋“,出示有关仿生学的图片,补充相关文字资料,激发学生的阅读与探究兴趣。

四、作业布置

完成作业本中练习。

课后反思:

本堂课利用板书,突破重难点。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了简单示意图,直观地显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画出雷达的工作示意图,再借助这两份示意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化难为易。

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因为这一部分内容简单,而花时太多,挤占了后面仿写的时间。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目的复述课文的真正用品。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情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对课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尽管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说的训练,但思考和问题过于浅显,对学生的思维素质没有很大的促进和影响,生成性的东西较少,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

蝙蝠和雷达教案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次试验方式及试验结果,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蝙蝠探路方法及雷达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教师在小黑板上书写有关内容。每四人小组分发一张试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2、通过上节课学习,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还可以怎么说?(雷达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出来的)(师板:启示)。

1、人们到底是怎么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呢?先来了解蝙蝠飞行的特点。

2、指名读第3自然段,找出蝙蝠飞行特点的句子。

(小黑板出示: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旧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自由读、思考: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

反馈: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试着读出你的感受、指名读、齐读。

4、让我们也来当回小小科学家,随着课文与科学家一起去做试验好吗?默读4~6自然段,看看三次试验分别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边读边勾划有关句子。

5、(出示小黑板上的表格)这儿有张试验报告单,一起帮科学家填写吧!分分工,第一组负责试验场地布置,二、三、四组分别负责填写一、二、三次试验。

(学生分四人小组先讨论,再由组长填写试验报告单)。

6、交流汇报。

师相机指导:为什么要横七竖八地拉许多绳子,绳子上挂许多铃铛?

读一读这个句子。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没碰着”改成“铃铛没响,绳子没碰着”行不行?为什么?

“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这说明什么?

7、三次试验的结论是什么?理解“配合”,体会用词准确。

1、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蝙蝠的嘴角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一起到文中录求答案吧!

(学生自主阅读第7自然段,边思考上述问题)。

2、指名回答,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画:

嘴————超声波。

障碍物。

耳————。

学生看板画练说蝙蝠如何探路的,指名说。

师: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摘下科学王冠上一颗颗闪光的宝珠。

4、科学家给飞机装上雷达,雷达是怎么工作的呢?默读第8自然段,仿照蝙蝠探路图,画一画雷达工作的原理图。(指名在黑板上画,其余学生自画)。

天线——无线电波。

障碍物。

荧光屏————。

5、评议,并说一说雷达是怎么工作的。

6、对比两个图,你发现了什么?

7、出示书后填空题,指名在小黑板上填,其余学生在书上填,评议。

激发兴趣。

3、(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回家可以继续收集有关资料,或动手做小实验,小发明。本周五下午开个“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会”。

板书。

启示。

嘴————超声波。

天线————无线电波。

障碍物。

障碍物。

耳————。

荧光屏————。

教后反思: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章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言准确。因而在教学时,我基本上按文章思路来定自己的教学思路,以一个个问题的出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诱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方式解决一个个问题。在此过程中,理解课文的内容,突破重难点,整堂课,学生始终兴趣盎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气氛融洽、和谐。可能是课堂时间调控不当,或课时容量稍大了此,导致最后“拓展延伸”环节时间不充裕,进行得不充分。

《蝙蝠和雷达》教案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8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启示、证明”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3、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

理解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揭示课题,学习1、2节

1、(出示飞机夜航的画面)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引发质疑: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2、出示: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板书:蝙蝠(蝙蝠虽然是哺乳动物,但非常爱吃昆虫,所以“蝙”和“蝠”都是虫字旁)

3、让我们一起来读读1、2节。

4、飞机是交通工具,蝙蝠是动物,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因为飞机上有——雷达。

板书:雷达

(简介雷达)无线电检测和测距,是利用微波波段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白天黑夜均能探测远距离的目标,且不受雾、云和雨的阻挡,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并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因此,它不仅成为军事上必不可少的电子装备,而且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如气象预报、资源探测、环境监测等)和科学研究。

5、揭示课题:26 蝙蝠和雷达(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

蝙蝠在夜里飞行,不仅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发现(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2、指名交流。

3、相机学习生字“蛾”、“摹”

摹仿:照某种现成样子学着做。本课是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三、深入研读,感悟体会

1、学习第6、7节。

(1)默读第6、7节,用波浪线划出: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2)交流,出示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巴。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发出的_______。

雷达的_______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随机板书:天线嘴巴无线电波超声波荧光屏耳朵)

(3)引读第7节

科学家摹仿——,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通过——,无线电波遇到——。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所以——。

2、学习第4、5节。

(2)完成阅读芳草地第2题。

试验情况记录表

试验情况

试验条件

试验结论

第一次试验

蒙住蝙蝠的_______

结果_________

第二次试验

蒙住蝙蝠的_______

结果_________

第三次试验

封住蝙蝠的_______

结果_________

(3)交流,结合三次试验的内容,分别用“证明”一词练习说话。

用造句的方法理解词语:证明

(4)总结填空:科学家的( )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敏锐的眼睛,而是( )。

(5)敏锐就是感觉灵敏,眼光尖锐。而灵敏是表示动作快而灵活的。

完成词句活动室第1题。

四、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验和研究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正是在科学家那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和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的带动下,出现了“仿生学”(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学)

2、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受到动物的一些特点的启发而发明的?

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科学家研究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生物学家通过对蛛丝的研究制造出高级丝线。

蝙蝠和雷达教案

1.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启示、证明”等词语的意思。正确区分近义词“敏锐、灵敏”。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

3.继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资料。

4.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够安全夜航。

教学难点: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从百科全书、词典辞海、互联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收集有关蝙蝠、雷达的信息资料。

课时:2课时。

1.出示“蝙蝠”图,板书:蝙蝠。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蝙蝠资料。

2.出示“雷达”图,板书:雷达。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雷达资料。

3.板书,齐读课题。

师:这两者毫不相干,课题却用“和”字连接。这是为什么呢?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

1.提出自学要求:

(1)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说一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3)想一想:你有什么问题?

2.小组交流学习。

3.集体汇报学习成果。

(1)字词学习。

重点指导“辨析组词”:摹幕墓暮慕。

(2)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注意字字音准,句句通顺。

(3)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的回答是多方面的,师注意适当点评,引出重点;同时进行语言规范表达的训练。

(4)提出不懂的问题。

(可能有关于试验方面;关于研究方面;关于仿生学方面;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等等。师对学生的问题归类,简单的问题当场予以解决,有的则留待深入学习课文时解决。)。

1.了解三次不同的试验,理解“证明”一词并运用说话。

(1)指读有关句子,理解“证明”一词意思。(用可靠的事实来表明结论的真实性。)。

(2)三次试验怎样进行的?证明什么结论?轻读课文相关小节,完成表格。

试验次数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试验结论。

(3)根据三次试验内容,分别用“证明”一词说一句话。

2.学习科学家反复研究的内容,理解蝙蝠用嘴和耳朵探路的原理,并进行说话训练。

(1)读读课文有关内容,边读边思考,动手画画蝙蝠探路示意图。

(2)看着示意图,练习说话: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经过。

3.学习科学家发明雷达的内容,理解雷达在飞机夜航中的作用,并进行说话训练。

(1)读读课文,用文具摆摆雷达使飞机安全夜航的示意图。

(2)看着示意图,练习说话:雷达使飞机安全夜航的过程。

4.理解并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

(1)小组讨论,给句式:

雷达的()相当于蝙蝠的()。

雷达的()相当于蝙蝠的'()。

雷达的()相当于蝙蝠的()。

(2)默读课文,思考: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科学关系?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它们的科学联系及其依据。

小结: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验和研究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就是蝙蝠与雷达的联系,所以课题要用“和”来连接。

学了课文,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1.初了解“仿生学”。

2.语言直播厅: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受到动物的一些特点的启发而发明的?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向同学介绍。

《蝙蝠和雷达》教案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做到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在语文学习上有新收获。

结合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

3、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的。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根据以上的依据,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出示谜语:谜面是:会飞不是鸟,两翅没羽毛,白天休息晚活动,捕捉害虫本领高。(打一种动物)

谜底是:蝙蝠。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蝙蝠和雷达》。通过猜谜语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它的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没长羽毛。视力很弱却能在夜间飞翔、吃蚊、蛾等昆虫。打开语文书翻到11课,看文中的插图,这是一只正在夜里飞翔的蝙蝠。

主要完成以下的教学任务: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使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步:三次科学试验,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间的联系是这一节的教学要点,为达到要求,我先采用“独立思考、同桌讨论”的方式弄清三次不同试验的方法、结果及结论(表格形式出现)。接着让学生分别说说试验的经过。这样就使学生在多读、多说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了三次科学试验的过程,明白了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从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二步:指导学生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蝙蝠发出和接收超声波这一内容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我采用了观察演示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教学中我提出:蝙蝠是怎样利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然后让学生边听边看有关蝙蝠飞行的课件演示并思考问题,并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弄清秘密。由于课件这一辅助手段的运用,使抽象的科学原理生动形象化,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这正体现了大纲提出的“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第三步:指导学生明白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弄清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其跟蝙蝠之间的联系。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蝙蝠探路的秘密弄清雷达的探路原理。在明白了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之后,让学生根据示意图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再让学生根据对话提示进行对话,使学生清楚地明白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且贯彻了大纲要求的“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我的具体做法是:把学生分成六个组讨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放手让学生自己弄清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其跟蝙蝠之间的联系。小组再派出代表回答课后练习及纠正问题。每组有7、8名学生,每一组有好、中、差学生穿插在其中,这样就可以带动其他学生参与学习。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完课文后、看完演示后,再自己讨论,就可以再次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标指出:“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的联系。”因此,学完课文后提问:“雷达是仿照蝙蝠制造出来的,科学家还从哪些生物的身上得到启示,制造了哪些现代化设备?”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把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激发学生阅读关于仿生学的科普读物和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科学的道路是无止境的。大家想不想将来也利用仿生学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设备?只要大家今后多学习知识、多留心生活,做到勤于观察、善于发现、积极探索研究,充分打开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够办得到。这样结束课文,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蝙蝠和雷达》课文三次试验结果

试验顺序


试验准备工作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系着许多铃铛。


把蝙蝠眼睛蒙上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碰着。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




用简易表格明确地表示出:科学家通过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个板书设计直观、简洁反映了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体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板书,便于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蝙蝠和雷达》教案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1、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2、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二、拓展延伸

1、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三、写生字词

1、认读生字

2、提出难写的字

3、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给生字组词

5、抄写生字词。

四、总结

五、板书

超声波

嘴巴

障碍物

反射

耳朵

蝙蝠

雷达

无线电波

天线

障碍物

反射

荧光屏

《蝙蝠和雷达》教案

《蝙蝠和雷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的第十八课。这是一篇讲述科学常识的课文,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从平时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到学生对这类科普性文章较感兴趣,但理解时不够深刻,有些学生的热情也慢慢冷却。如何激情,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我的方法是借助多媒体创设各种情境;如“野人与现代人的较量”、“小神龙俱乐部”等来激发学生兴趣。采用蝙蝠与雷达探路的动画来简化学生理解上的难题,使他们有兴趣,并能学好这篇课文。

1、帮助学生认识、掌握本课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读懂课文。

2、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帮助学生了解飞机夜航与蝙蝠飞行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借助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演试蝙蝠探路和雷达导航的多媒体课件。

第2课时

理解词句,突破重点,了解飞机夜航与蝙蝠飞行之间的联系。以及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了解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一些事物。

《蝙蝠和雷达》一课主要讲了什么?

(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夜航的安全。)

过渡语:蝙蝠在晚上无论怎么飞,都不会撞上其他东西?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做了无数次试验,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4-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完成下面填空。(电脑出示表格)

试验次数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探路工具

第一次 蒙住眼睛 铃铛一个也没响 不是眼睛

第二次 塞上耳朵 铃铛响个不停 跟耳朵有关

第三次 封住嘴 铃铛响个不停 跟嘴有关

1、学生带问题自学,小组讨论完成填空。

2、指名学生口述,完成板书。(全班交流)

3、齐读这两自然段,再次感受三次实验过程。

4、立即播放科学家三次试验的录像,加深巩固。

过渡语:那么经过这几次试验的结果,科学家得出了一个结论。谁能把课文中相关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

电脑立既显示另外一句去掉“配合起来”的句子进行比较。

a、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b、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提问:这两句哪句好?为什么?(用“如果…就…”或“因为…所以…”等句式说一说)

5、同桌讨论回答,教师指导。

(蝙蝠探路时靠的是嘴和耳朵两种器官一起发生作用。)

过渡语:那么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6自然段把自己的理解用直观示意图画出来。

a、学生边读边画,教师巡回指导。

b、学生交流画图情况,师生评议。

c、创设情境进行说话训练。

(野人与现代人之较量,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

d、动画演示蝙蝠探路的情景,巩固理解。(电脑演示动画)

(过渡语:原来是这样啊! 蝙蝠可真聪明! 科学家又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用在飞机上的呢?请同学们运用“找、读、填、说”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学第7自然段。)

1、带问题读第7自然段,找出描写雷达探路的句子读一读。

2、电脑出示填空

3、学生交流,说说雷达是怎样在夜间为飞机导航的。

完成填空 (电脑立既演示动画,加深理解)

4、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蝙蝠探路与雷达导航的异同,然后完成填空。

5、电脑出示填空:

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

电脑创设情境 (“小神龙”俱乐部)

1、学生介绍,教师、学生随堂确定。

2、学生回答,电脑设定四个常见的。让学生以战胜电脑为目标进行思考,达到预定目标。

同学们,大家在学习语文时要做到课内外相结合,要多读书多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有用的社会栋梁。

雷达和蝙蝠教案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引入新课。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1、课文中如何写蝙蝠与雷达的关系?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读一读文中写两者关系的句子。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2、默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表中加黑部分为需填写的内容,答案供参考,只要学生抓住要点即可,语言是否简洁不做重点强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3、交流: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

4、补充知识: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息与其它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5、小结:

a、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什么?(感悟“反复、终于”)。

1、自由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下述问题。

2、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a、请用图示表示蝙蝠探路和雷达探测。(下列图示供参考)。

嘴巴超声波障天线无线电波障。

碍反射。

物反射碍。

耳朵荧光屏物。

(蝙蝠)(雷达)。

b、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人们模仿动植物的奇特本领,有许多发明创造,这就是仿生学。

《蝙蝠和雷达》教案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引入新课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1、课文中如何写蝙蝠与雷达的关系?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读一读文中写两者关系的句子。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2、默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表中加黑部分为需填写的内容,答案供参考,只要学生抓住要点即可,语言是否简洁不做重点强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3、交流: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

4、补充知识: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息与其它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5、小结:

a、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什么?(感悟“反复、终于”)

1、自由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下述问题。

2、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a、请用图示表示蝙蝠探路和雷达探测。(下列图示供参考)

嘴巴 超声波 障 天线 无线电波 障

碍 反射

物 反射 碍

耳朵 荧光屏 物

(蝙 蝠) (雷 达)

b、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人们模仿动植物的奇特本领,有许多发明创造,这就是仿生学。

《蝙蝠和雷达》教案

1.识记本课生字。

2.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懂得蝙蝠飞行的原理。

3.学会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4.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设疑。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

出示课题:34蝙蝠和雷达

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1)雷达是什么?大家在预习时都查了资料,谁愿意介绍一下?

(2)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初步感知,整体阅读。

1.读课文,边读边想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指名读课文

3.学生自悟:雷达是根据蝙蝠的探路方法发明的。

三、深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既然雷达是从蝙蝠的探路方法得到启示的,那么两者有什么共同点?

1.让我们先来看看蝙蝠的探路方法

教师引读:

谈谈你对蝙蝠飞行技巧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出示:

蝙蝠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蝙蝠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比较一下这两句句子,说说哪一句更好?

同桌讨论指名交流

(1)蝙蝠到底是靠什么在夜间飞行的呢?

读读课文,找到有关句子,请用直线划出。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的。”

(2)科学家们依靠几次试验得到证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小组学习

比较三次试验的方法完成表格:

试验的条件()

第一次试验:蒙住蝙蝠(),结果()。

第二次试验:蒙住蝙蝠(),结果()。

第三次试验:蒙住蝙蝠(),结果()。

试验得出()

(3)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呢?读读课文,说一说。(配合图片,进行理解)

2.让我们来看看雷达是如何工作,给飞机导航的。

读读课文,再来谈一谈。

3.你能谈谈它们的共同点了吗?

它们的共同点是:遇到障碍物会将无线电波反射回来。

四、归纳总结,课外拓展,收集信息。

1.人们正是从蝙蝠的身上,得到了启发,发明了飞机的导航系统。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从而产生的发明。

比如:看到鱼能在水中自由沉浮,发明了潜艇。这些,被叫做仿生学。

2.请你查找有关资料,看看人们还有哪些发明和动物有关,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的?

《蝙蝠和雷达》教案

1.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启示、证明”等词语的意思。正确区分近义词“敏锐、灵敏”。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

3.继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资料。

4.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够安全夜航。

教学难点: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从百科全书、词典辞海、互联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收集有关蝙蝠、雷达的信息资料。

课 时:2课时

1.出示“蝙蝠”图,板书:蝙蝠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蝙蝠资料。

2.出示“雷达”图,板书:雷达。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雷达资料。

3.板书,齐读课题。

师:这两者毫不相干,课题却用“和”字连接。这是为什么呢?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

1.提出自学要求:

(1)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说一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3)想一想:你有什么问题?

2.小组交流学习。

3.集体汇报学习成果。

(1)字词学习

重点指导“辨析组词”:摹 幕 墓 暮 慕

(2)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注意字字音准,句句通顺。

(3)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的回答是多方面的,师注意适当点评,引出重点;同时进行语言规范表达的训练。

(4)提出不懂的问题。

(可能有关于试验方面;关于研究方面;关于仿生学方面;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等等。师对学生的问题归类,简单的问题当场予以解决,有的则留待深入学习课文时解决。)

1.了解三次不同的试验,理解“证明”一词并运用说话。

(1)指读有关句子,理解“证明”一词意思。(用可靠的事实来表明结论的真实性。)

(2)三次试验怎样进行的?证明什么结论?轻读课文相关小节,完成表格。

试验次数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试验结论

(3)根据三次试验内容,分别用“证明”一词说一句话。

2.学习科学家反复研究的内容,理解蝙蝠用嘴和耳朵探路的原理,并进行说话训练。

(1)读读课文有关内容,边读边思考,动手画画蝙蝠探路示意图。

(2)看着示意图,练习说话: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经过。

3.学习科学家发明雷达的内容,理解雷达在飞机夜航中的作用,并进行说话训练。

(1)读读课文,用文具摆摆雷达使飞机安全夜航的示意图。

(2)看着示意图,练习说话:雷达使飞机安全夜航的过程。

4.理解并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

(1)小组讨论,给句式:

雷达的 ( ) 相当于蝙蝠的 ( )。

雷达的 ( ) 相当于蝙蝠的 ( )。

雷达的 ( ) 相当于蝙蝠的 ( )。

(2)默读课文,思考: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科学关系?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它们的科学联系及其依据。

小结: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验和研究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就是蝙蝠与雷达的联系,所以课题要用“和”来连接。

学了课文,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1.初了解“仿生学”。

2.语言直播厅: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受到动物的一些特点的启发而发明的?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向同学介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