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我要的是葫芦(专业16篇)

课文我要的是葫芦(专业16篇)

ID:8471391

时间:2024-01-05 19:40:02

上传者:紫衣梦

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学习优秀的表达和结构。在这里,我们将为大家展示一些精选的范文范本,以期激发创作灵感。

课文《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设计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1、认识葫芦两个生字。告诉学生芦在葫芦一词中读轻声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故事名字叫《我要的是葫芦》,小朋友读了课题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呢?指名说。这个故事讲的就是一个人种了葫芦,这颗葫芦长得什么样呢/请小朋友们自已读故事,看和你想的一样不一样。

1、观察课文插图,认识藤字。观察课文插图中的人物,出示哇、盯。

2、自读课文,自学字词。

(1)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3)找出带生字的句子来读,要求读通顺。

3、生字的巩固。

(1)巩固会认的字。

我会读:细长的葫芦藤

雪白的葫芦花

可爱的小葫芦

我会找:

哇—(蛙)—(娃)—(洼)

盯—(丁)—(顶)

(2)巩固会写的字。

谁读得准?

言每治棵挂哇怪慢

谁会发现?

同结构的`字:治、棵、挂、哇、怪、慢

同偏旁的字:怪、慢

同部件的字:挂、哇

谁会看?(观察老师范写,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左窄右宽的字:治、棵、挂、哇、怪、慢

从上到下的字:言、每

谁写得好?

学生练写,互相评价。重点讲解:挂、哇二字右边的圭,是由上下两个土字组成的;言字第一横长,下面两横短;每字的笔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懂得叶和葫芦的关系。

1、你发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2、看了这两幅图,小朋友的心中是不是有个大问号产生了呢?(学生发表意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故事。学了故事后呀你就明白了。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找出描写这两幅图的段落。

2、描写第一幅图的是哪个自然段呀?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说说自已听了以后的感受。

3、你觉得哪些词写得很好,让人一读就感到葫芦长得很美?(细长、长满、雪白的、小葫芦)小葫芦真是太美了,所以呀那个人就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5、小朋友你们想当小老师吗?下面请把你的同桌当作小老师美美地读给他小老师听一听。

6、这么美的小葫芦,最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呢?请在课文中找一找这些句子。齐读最后一段。出示图:多可惜呀!

7、小葫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小朋友读课文2、3自然段从故事中找答案。学生自由说。

8、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9、读读下面两句话,猜猜这个种葫芦人的想法?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认为:(了解蚜虫,并进行指导朗读)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想的是:

小朋友认为他想得对不对,大家讨论一下叶子上的虫到底用治不用?小组讨论汇报。

10、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并指导,小组学生分角色,老师和学生合作读。

1、想象那个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2、一棵葫芦从发芽到成熟,还会遇到哪些危害,还需要为它做些什么呢?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续编故事)并把第二年他又种的葫芦画下来。看谁想得好,画得好。

4、学了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5、请小朋友课后把自已又编的这个故事讲给自已的爸爸妈妈听。

我要的是葫芦课文内容

《我的信念》选入鄂教版七下第20课,人教版七下第9课,人教版(五四学制)六下第4课。该文章从居里夫人的工作环境、工作态度、工作理念三方面体现了居里夫人的信念。

作者简介。

玛丽·居里(居里夫人)(1867.11.7—1934.6.5)。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科学家。原籍波兰,原名玛丽亚·斯可罗多夫斯卡。生于波兰华沙。1891年进法国巴黎大学深造。巴黎大学理学博士。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就贝可勒尔在当时首先发现的放射性现象进行研究,先后发现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19,皮埃尔·居里逝世后,她继续研究放射性,获得成就,并著有《放射性通论》《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等,推动了原子核科学的发展。因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工作,居里、贝可勒尔共获19诺贝尔物理奖,后又获19诺贝尔化学奖,从而成为科学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是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时还被其他15个国家聘为科学院院士。她共接受过7个国家24次奖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居里夫人不贪图钱财和享受,只是为了科学的发展而奉献自己。1934年7月4日,因劳累,并长期与镭接触,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与世长辞了,但她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原文: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情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有一年的春天里,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结着茧子,这使我感兴趣。望着这些蚕执著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茧子一般。

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而研究是对真理的`探讨。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在那整个时期中,我丈夫和我专心致志地,像在梦幻之中一般,艰辛地坐在简陋的书房里研究,后来,我们就在那儿发现了镭。

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渲染。

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考虑应否在我们的发现上取得经济利益时,我们都认为不能违反我们的纯粹研究观念。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大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了事业的强烈的吸引,使他们没有闲暇,也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的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没有视这种利益为理所当然的,因为我在24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和蹂躏的波兰。我估量过法国自由的代价。

我并非生来就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我很早就知道,许多像我一样敏感的人,甚至受一言半语的呵责,便会过分懊恼,因而我尽量克制自己的敏感。从我丈夫的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受益匪浅。当他猝然长逝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我年纪渐老,我愈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如栽花、植树、建筑,对诗歌朗诵和眺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种科学的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

我要的是葫芦课文内容

信,是我们立足之本,各位同学们,看看下面的我不能失信课文吧,请看:

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用过早餐,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显得特别高兴。她早就盼着到这位伯伯家去了。伯伯家养的鸽子,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漂亮极啦!伯伯还说准备送她一只呢!

她刚走到门口,忽然想起,小珍今天上午要来找她学叠花篮。

父亲见庆龄停住了脚步,奇怪地问:“庆龄,你怎么不走啦?”

“爸爸,我昨天和小珍约好了,今天她来我们家,我教她叠花篮。”庆龄说。

“你不是一直想去伯伯家吗?改天再教小珍吧。”父亲说完,拉起庆龄的手就要走。

“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

“那……回来你去小珍家解释一下,表示歉意,明天再教她学花篮,好吗?”妈妈在一旁说。

“不,妈妈。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明天见到她时,可以道歉;可是我并没有忘记,我不能失信啊!”

“我明白了。我们的庆龄是个守信用的孩子。”妈妈望着庆龄笑了笑,说:“那你就留下来吧!”

庆龄点点头,甜甜地笑了。

《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中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朗读能力。

3.、体会引用人物的话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即提示语在前、在中、在后等形式)。

过程与方法:

自主阅读,自读自悟,与同学交流阅读感受,分享阅读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受到诚信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使学生通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三、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谈话交流:回顾第二组课文中认识的几位名人,引出“宋庆龄”。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所了解到的关于宋庆龄的资料。教师随机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袋”并适当补充。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我不能失信)齐读课题。

3、课题中的“我”指的是谁?“我”又不能失信于谁?请同学们读课文。

【设计意图】导入揭示课题。

二、新授。

1、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讨论交流:课题中的“我”指的是谁?“我”又不能失信于谁?

(3)简单地讲一讲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出示填空:宋庆龄一家要去________,可她忽然想起_________,爸爸妈妈都_________,但她坚持____________。她真是个_______的好孩子!

(5)指名填空。

(随机板书:守信用)。

2、默读课文:

(1)你从哪些语言读出她是一个守信用的'孩子?边读边找,作上读书记号。

(2)学生交流:(以下是学生可能交流的几个方面,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指点、引导)。

a、“伯伯家养的鸽子,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漂亮极啦!

伯伯还说准备送她一只呢!”

庆龄很喜欢伯伯家的鸽子,但为了守信用,而放弃去伯伯家的机会。

(教师引导学生读好两个感叹号,读出宋庆龄对鸽子的喜爱。)。

小结:那么漂亮的鸽子等着庆龄去,可为了等小珍,庆龄还是决定不去了,真是信守诺言的孩子啊!

b、“二女儿宋庆龄显得特别高兴。她早就盼着到这位伯伯家去了。”

从“特别高兴”和“早就盼着”可以看出庆龄一直很想去伯伯家,但她因为想起与小珍的约定而停住了脚步。(是啊,从“特别高兴”和“早就盼着”可以看出庆龄一直很想去伯伯家,但她因为想起与小珍的约定而停住了脚步。请同学们说一说,这时小庆龄在想什么?)。

c、当父亲提出改天再教小珍时,庆龄连说“不行!不行!”,并把手抽回来。

d、当母亲提出可以回来后再向小珍解释时,庆龄表示自己不能失信。

(教师可创设情境,如师生角色对话等,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读好庆龄说的话。如肯定学生的朗读:看庆龄说得斩钉截铁的,肯定是不去的了,真是个守信的孩子!)。

e、当父母赞同她留下来时,庆龄点点头,甜甜地笑了。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庆龄此时在想什么?为何笑得那么甜?)。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句子理解宋庆龄的可贵品质。

3、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4、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宋庆龄吗?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

(2)如果请你给这篇课文的题目加一个标点符号,你会加什么符号?

最好能说说理由。(随机板书标点“!”,感受小庆龄态度的坚决)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齐读课题,升华主题。

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板书:一诺千金)积累“一诺千金”,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表示诚实守信的词语或名言。

(如词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板书:言而有信。

【设计意图】围绕内容,深化主题,积累词汇和名言,使学生知道诚信是做人之根本。

三、巩固练习:

2.创设情景,让学生用不同形式来写一写人物的对话:

一进教室,张闻就看到地上有支钢笔,他捡起笔问方明:“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方明摇摇头说,“”

“____________”张闻又举起钢笔大声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提示语的不同形式。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感悟中心。

五、家庭作业:

1、背诵有关诚信的名言。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3、请把你在课外书中或网上查找到的宋庆龄的有关材料,制作成一张小小知识卡片,并试着向身边的人介绍介绍。

【设计意图】巩固深化,积淀积累,提高人文素养。

【板书设计】。

我不能失信!

守信用。

一诺千金。

言而有信。

我要的是葫芦课文内容

我会变。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漂浮。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人们管我叫做“云”。

我在空中漂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人们管我叫“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到了冬天,我又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管我叫“雪”。

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我做过许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人们想出种种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

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

我要的是葫芦课文原文

教师的说、谈、问、讲等课堂语言要字斟句酌,该说的一个字不少说,不该说的一个字也不能说,要做到恰当的安排。下面是关于《我要的是葫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1、认识生字“葫、芦、藤、哇、盯、邻”。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叹句的语气。

3、学写“挂、哇、每、慢”这四个字。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葫芦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1、指导学生学习难字“挂、怪”。

2、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1、教师出示图画--葫芦,这是什么?葫芦可以入药,能治病。

3、范读课文。认真听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要求:1、借助拼音把树叶里的。生字读正确,并想一想该怎么记。

2、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3、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我在每个组请一个同学读每人读一节其他同学当一当小评委评一评他们读的怎么样。

2、细长的葫芦藤绿色的葫芦叶雪白的葫芦花可爱小葫芦你喜欢这棵葫芦吗?我也好喜欢这棵葫芦我要用的朗读来告诉它。范读。你想试试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细长的()雪白的()可爱的()。

3、讨论:那个人喜欢葫芦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在课文中划一划找一找(四人小组)。

为什么那么可爱的小葫芦,又有种葫芦的人天天看,细心呵护,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呢?(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回答:

生:因为当初没有听邻居的话。

生:因为种葫芦的人不懂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所以叶子长了虫子,他认为没有必要去治。

生:其实很多事物是有联系的,叶子如果没长好,当然就结不了果子。

1、说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学生的回答:a、叶子和果实有关系是很密切的。

b、种果实一定不仅要浇水、施肥,还得捉虫才行。

c、要虚心听取别人好的建议等)。

3、总结谈话。原来葫芦的叶子和果实是有关系的,以后我们做事可不能像这个人那样,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结果一无所获。

1.注意“每”的笔顺。师范写,生竖空。

2.“挂”和“哇”的右边是两个土组成。

3.仔细观察范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它们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哇的口字旁写的比较小)。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中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教学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教学时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并进行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将教学设计付诸课堂实践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字词教学。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生字较少,共6个。教学中,我重点是学习“葫、芦”,读好轻声,并通过读“葫芦叶、葫芦藤、葫芦花、小葫芦”四个词,巩固“葫芦”的读音。但忽略了“盯”这个重要的生字,正确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体会那个种葫芦的人的思想。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深入学习。

2、学习课文。

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品读感悟2、3自然段时,我对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的思想,还有带领学生更加深入体会的余地。我仅抓住人物的语言,没有关注人物的神态动作。如文中的“盯”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葫芦的集中表现,应加以品析。所以在这个环节,可以这样调整教学过程: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教师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和“盯”的品析;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

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课文我要的是葫芦告诉我们道理

1、学会本课葫、芦、挂、些、盯、邻、居、奇、怪、怕、治,这十一个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生词,会认读藤、哇、蚜,这三个二类字。

3、练习用每天、可爱,造句。

【能力训练点】。

通过看图和学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洞察事物变化的能力。

【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生词、理解重点词句。

【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明白那个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疑点】。

叶子和葫芦的关系。

【解决办法】。

提前让学生查找叶子的作用的资料,在理解课文时,着重让学生观察叶子的变化,知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学习听课之前查找有关叶子的作用的资料。

2、通过各种读书形式,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进行小组讨论,解决本课重、难点。

4、学生自学字,对识记有困难的生字讨论交流。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手拿小葫芦)(生说小葫芦)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与葫芦有关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7我要的是葫芦,齐读课题。

〖运用比较,指导看图。

一、出示课文图,提出观察要求。

先让学生整体的观察这四幅,看图上画了什么?比较四幅图的变化(生自己观察,小组讨论)。

二、汇报观察结果。

1、图中都画了什么?(葫芦、叶子、小花、人)。

2、让学生说一说葫芦发生了那些变化(包括叶子、花、果的变化)。

3、说一说种葫芦的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包括眼睛、表情、姿态)。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那么课文是怎么描写的呢?下面请同学门仔细听读课文。

三、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四、生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借助拼音读课文,注意难读的字和难写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字形。

读的过程中遇上难读的句子可做记号或随时请教老师。

读通课文后,标出自然段序号,并在文中找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五、检查自读情况。

检查字词,对有创造性的字形记忆方法要大加鼓励。

纠正容易读错的词语的读音。

运用不同形式进行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七课《我要得是葫芦》。(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出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并结合看图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下面,我们通过录象再把课文内容回顾一下请同学们边看边回忆总结: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放录象)(生答)。

二、新授。

1、朗读:

下面,老师找同学把课文分自然段读一读,注意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就读哪一自然段。(生选读)。

2、自学课文:

首先老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文,大家先仔细把课文读一读,然后在仔细想一想,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找出来再书中画一画,然后在讨论交流。(生自学)。

3、汇报交流: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的自学成果,生汇报时注意以下几个重点:

当学生提到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时,指导学生了解葫芦长的什么样子?重点理解在藤上挂了几个葫芦这句话中,为什么用挂而不用看或其他的词。(用挂生动、形象、准确)理解句子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说明种葫芦的人非常喜欢小葫芦)。

当学生提到第二段的内容时,了解蚜虫对葫芦有什么危害?种葫芦人的心理(他不治虫的原因)理解:盯着、自言自语。

指导朗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用急切、赞叹的.语气)。

当学生说到第三自然段时,重点指导朗读,用反问奇怪的语气,体会他不听劝告,满不在乎的心情。

当学生说到第四段的内容时理解更多了慢慢的一个一个都落了让学生充分体会种葫芦人内心的沮丧。指导学生用后悔、无奈、缓慢的语气读。

4、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这么多,那么,你还有那些地方没有读懂?或者说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请大胆的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讨论。比如:我们知道了葫芦和叶子的关系,那么还有那些事物之间有关系呢?鼓励学生个抒己见,以不同的事物说出自己的看法。一激发学生的思路,发展思维。

课文《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三处体现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

1、写字方面:“横多别着急,重点在距离,远近都一样,‘哇’字才美丽。”——这是我自编的一首小儿歌,在学生写“哇”字前出示给学生,这样对学生的书写起到了帮扶的作用。以此还延伸到了“挂”字的写法。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我还提示他们,一看二写三对照,一个更比一个好,这样,我把我们学校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方法真正运用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2、识字方面:改变以往的先识字再读文的一程不变的教学方式,而是力争做到让学生边读文边识字。“葫芦”两个字是在出示课题之前,以实物演示的方式识记的;“哇”是通过字的应用规律识记的,我告诉学生,“哇”本字是一声,一般它出现在句子的末尾读轻声;“盯”是在语言环境中通过字理知识识记的。

3、积累方面:在对第一自然段进行教学时,我向学生渗透了“熟读成诵”、“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文学习方法。

《我要的是葫芦》语文课文相关知识

葫芦作为一种农作物,现在已经很少有人重视它了。可在古代,葫芦的用途相当广泛,能够跟它相媲美的农作物是不多的。

葫芦在我国汉代以前,称“瓠”、“匏”、“壶”;汉代以后,称“壶卢”、“蒲卢”、“葫芦”。

葫芦可以食用。它的嫩果实可以炒食,它的叶子能够做菜羹。《诗经》上有“幡幡瓠叶,采之烹之”的诗句。汉代毛亨解释说:“幡幡瓠叶貌。庶人之菜也。”这说明,葫芦叶是我国先秦时期平民大众常吃的蔬菜。

葫芦可以药用。据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瓠膜可医水肿;瓠子能治蛀齿、口臭、小便不通;蔓须花有解毒的功效。

葫芦可以器用。葫芦既是天然的浮涉救生的器具,又是天然的容器。大葫芦能制成甕、盎、瓢、尊,小葫芦能制成碗、盘、杯、勺。《周礼·鬯人》:“凡祭祀,社壝用大罍,禁门用瓢赍”。瓢赍,是一种盛酒的器皿。郑玄注释说:“赍读为齐。取甘瓠割去抵,以齐为尊。”孔子称赞颜回安贫乐道,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由此可见,在古代,无论是贵族,还是贫士,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葫芦制的器物。

葫芦是人类最早驯化的植物之一。据考古材料,亚洲的中国、泰国,南美洲的秘鲁、墨西哥,非洲的埃及,都有新石器时代的葫芦出土。其中以1973年中国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葫芦年代最早,距今约7000年了。这说明,我们祖先把野生葫芦驯化成农作物已有近万年的历史。

葫芦经过劳动人民的长期选择、培育,衍变成很多类型。现代植物学把葫芦分为五种:扁蒲(果实细长椭圆,又名都瓠)、长柄葫芦(果实长柄有腹,又名悬匏)、亚腰葫芦(果实上小下大,中部缢细,又名约腹瓠)、大葫芦(果实圆大形扁,无柄,又名瓢葫芦)和小葫芦。这五个品种至迟到元代中国都具备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栽培葫芦的经验非常丰富。他们创造出不少栽培葫芦的特殊技艺,至今令人赞叹。

西汉末期著名农学家氾胜之在他的著作中记录了培育这种大葫的特殊技艺,归纳起来,有五个步骤:

一、选种:选择果实肥大、成熟得好的葫芦,取籽作种。

二、区种:先掘地作圆坑,直径、深度各3尺,然后用蚕粪和土,一半对一半掺和起来,施放到坑中,用脚踩紧、浇水,等水渗尽,种下10颗饱满的葫芦籽,再盖上些蚕粪和土的混和物。

三、合茎:种子发芽了。当茎长到2尺多长时,用布条把10条茎缠起来,缠五寸左右,外边用泥土封密。几天以后,缠着的部分便愈合成一个整体。留下一条长势最强壮的茎,其余的9条茎都掐断。蔓长出去,结实之后。所有未结实的梢,也都掐掉,以防止疯秧。

四、留果:葫芦蔓上最初结的三个果实不好,要去掉,只留第四、第五、第六个果,以后结的果也不要。每一区,留三个果实。

五、浇水:天旱时,需要给葫芦浇水。但千万不要直接往坑里浇水,可以在坑周围掘一道小沟,在沟里蓄水,让水从远处浸润过去。这样浇水才有利葫芦生长。

采用上述的方法培育葫芦,就能得到大型葫芦。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合茎”。所谓“合茎”,就是嫁接。氾胜之介绍的这种培育大型葫芦的方法,是目前所知道的世界上有关植物嫁接的最早记载、它说明,至迟在2000多年以前,中国劳动人民就发明了嫁接术。这种蔓茎靠接的嫁接术至今还在应用。现在四川成都农民有用五茎靠接生产大南瓜的。在苏联,现在应用补助根系嫁接来增加番茄等蔬菜产量,其方法与氾胜之介绍的相类似。

范匏成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独创的又一种培育葫芦的特殊技艺。其法是用木头斵成模范,套在初生的嫩匏上,果实成熟了,形态方圆,全随人意。《清宫词》中有九钟主人吴士鉴写的一首匏器诗:“匏卢秋老结深青,范合方圆各异形;款识精镌题御玩,旊陶而外有新铭。”注:“御国旷地,遍植匏卢。当结实之初,斵木成范,其形或为瓶、或为盘、或为盂,镌以文字及各种花纹,纳匏卢于其中。及成熟时,各随其范之方圆大小自为一器,奇丽精巧,能夺天工。款识隆起,宛若砖文。”他把匏器的形态及范制的方法讲得十分清楚。

《长沙古物见闻记》中有《楚匏》一则;“二十六年,季襄得匏一,出楚墓,通高约二十八公分,下器高约十公分,四截用葫芦之下半。前有斜曲孔六,吹管径约二公分,亦匏质。口与匏衔接处,以丝麻缠绕而后漆之,六孔当日必有璜管,非出土散佚则腐烂。吹管亦匏质,当纳幼葫芦于竹管中,长成取用。”做吹管的葫芦是用竹管范制的,那么至少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劳动人民已经开始范匏制器了,只不过没有清代范制匏器的技艺精细。

范匏成器,将人工与天然巧妙地融为一体。这种培育葫芦的特殊技艺,曾使外国园艺家们叹为奇迹。因为他们的经验是任何果实,如果被范模套住,由于不透风,就必然腐烂,不能成长。而中国人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范匏成器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我要的是葫芦课文内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谈话导入。

利用自己寻找到的.资料,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爸爸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小珍。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

2、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

3、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3、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通过人物的对话,结合看图体会人物的心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葫芦、蚜虫等知识。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1、学生提问,“通过预习,你有什么问题想知道?”

根据学生的问题相机介绍葫芦藤、蚜虫等知识。

2、教师提问: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讨论:那个人喜欢葫芦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1)“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指导看图:葫芦长的怎么样?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2)“他盯着葫芦自言自语地说……”

指导看图,理解“盯”、“自言自语”的意思;

指导朗读那个人说的话。

2、讨论:那个人这么喜欢葫芦,他最后得到葫芦了吗?为什么?

(1)不懂得“虫--叶--葫芦”之间的联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2)不听邻居劝告。

指导分角色朗读。

3、小结、扩展练习

大家想一想,一棵葫芦从发芽到成熟,还会遇到哪些危害,还需要为它做些什么呢?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续编故事)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练习书写。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表演这个故事。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教学这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自读是学生对课文最初的接触与认识,也可称为初读。它必然伴随着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和思维活动。自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根据自己的认识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发现问题,或借助工具自行解决,或留于课堂讨论。

因此在这一阶段,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去读。阅读必然伴随着发现和疑问,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再让他们说说都知道了些什么?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生动有趣,简短精悍,学生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就能读通课文,也很容易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知道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后来葫芦被蚜虫吃光了,一个一个都落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发现这个人得不到葫芦是因为他不治虫,但这些发现只是最浅显的认识。而课文中牵涉的一个最关键的科学知识-----“蚜虫”对理解课文内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对蚜虫的认识只是知道他会吃树叶,可这些小布丁点的`虫如何能毁灭一棵葫芦呢?因此在初读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方式来了解蚜虫。原来蚜虫不仅能吸食植物体内的液体营养,而且具有惊人的繁殖能力。通过进一步的探究,学生的认识就更清楚、更深刻,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了铺垫。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课文紧紧围绕“葫芦”不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个人喜爱葫芦?

2、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涵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那个人爱葫芦表现在:

1、“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

2、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观察那个人的神态,想像他的心理活动,揣摩他的语言,体会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再通过表情朗读表现出来。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最后却没有得到葫芦,一是因为他不懂“叶--虫--葫芦”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个道理;二是因为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除了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还应该深化下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不懂这个道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1、他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2、当邻居劝他时,他感到很奇怪:“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里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人物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表演就是要求学生辅以表情、动作,将课文所表达的内容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通过表演学生不仅能够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更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因为用怎样的动作、神态,用什么样的语气,都要经过学生的思考与创造。在某种程度上说,演得像不像,直接反映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我要得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适合表演。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都来做演员,都来做导演,在这一导一演的过程中,语感得到了训练,个性得到了张扬,创造性也得到了培养。

教案:我要的是葫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使学生懂得不能忽略一些细小的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葫芦吗?能把你知道的有关知识说给大家听吗?

2、师出示葫芦图片,补充简介葫芦。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葫芦的故事——《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生自由发言。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本课。

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畅所欲言,从整体上感知本课。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自读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义,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4、分段朗读课文。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认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三、小组讨论。

1、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遍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

2、把你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3、派代表说一说。

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通力合作。给学生更多的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

四、汇报交流。

(一)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生汇报时师注意适时指导一下几个重点:

1、第一自然段:

指导学生了解葫芦长的什么样子?

重点理解在“藤上挂了几个葫芦”这句话中,为什么用“挂”而不用“看”或其他的词。(用“挂”生动、形象、准确)理解句子“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说明种葫芦的人非常喜欢小葫芦)。

2、第二自然段:

了解蚜虫对葫芦有什么危害?

种葫芦人的心理,他不治虫的原因的理解:盯着、自言自语。

指导朗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用急切、赞叹的语气)。

3、第三自然段:

重点指导朗读,用反问奇怪的语气,体会他不听劝告,满不在乎的'心情。

4、第四自然段:

理解“更多了”“慢慢的”“一个一个都落了”让学生充分体会种葫芦人内心的沮丧。指导学生用后悔、无奈、缓慢的语气读。

(二)表演这个小故事。

比一比那组同学演得好。

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尽量肯定他们有价值的意见,给予表扬。

把朗读作为孩子们抒发自己心中感悟与品味语言的最佳方式。

通过表演进一步地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入情入境的表演使学生更好地揣摩人物的语言和语气。

五、拓展延伸。

1、小组讨论: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2、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到头来,葫芦也长不成。)。

3、续讲故事: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

4、指名讲故事。

加深并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并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挂:右边的“圭”由两个“土”字组成。

邻:左右结构,左边是“令”,不是“今”。

居:认识“尸”(尸字旁)。半包围结构。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流记字方法,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并及时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7我要的是葫芦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掌握“红领巾、花朵、老师、同学”等词语。认识“旗、鸽”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首诗歌。全诗围绕“爱”,倾吐了少年儿童的心声。先通过少年儿童对亲近的人和熟知的事物的爱,体现了他们的爱心。然后通过自问自答,突出最爱的是祖国,抒发了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识记和书写生字。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万里长城和五星红旗的彩色投影片或挂图、中国地图。

生字卡片、朗读录音磁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6个生字中,“最”的声母是平舌音,“领”的声母是边音,韵母是后鼻音,“巾”的韵母是前鼻音,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着重指导学生分析识记以下几个生字。

爱:下面是“友”,不是“发”。

领:左右两部分都是学生没学过的,可先教“页”字旁,用书空方法记忆;左边的“令”要与“会”区别。

巾:要与“中”区别字形。

要:上边的“”,要与“西”区别,第五笔是竖,不是竖弯。

最:用熟字分析字形,上面是扁日,左下是“耳”,第一横要长一些,右下是“又”。

2.写字教学。

“爱、领、最”三个字的笔画较多,要写紧凑些。

“朵”的第二笔是横折弯,没有钩,不要写成“几”。

(三)词句教学。

这首诗是以小学生的口吻写的,内容浅显易懂,感情真挚。“万里长城”可以出示投影片,老师作简要介绍,或请游览过长城的小朋友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星红旗”是我们祖国的标志,可出示投影片,启发学生说说学校的升旗仪式或回忆在国际比赛中,当中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运动场上就会奏起国歌,升起五星红旗的情景。“白鸽”是和平的.象征,要让学生体会到,爱白鸽就是热爱和平,愿天下的孩子都和我们一样过着幸福的生活。“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它是红旗的一角,象征用烈士的鲜血所染成。爱红领巾就要继承革命烈士的遗志,时刻准备着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理解“祖国”一词时可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

(四)朗读指导。

朗读本课,要在理解句子意思之后再练习。用加重语气、放慢速度等方法读出热爱祖国的感情。例如:你要问我/最爱什么?我/最爱我的祖国。“祖国”不仅要读重音,速度还要放慢些,要一字一字地读清楚,但不能断开,语气要十分肯定。

(五)练习提示。

第四题是句子练习。先让学生读读例句,再用提问的方法,启发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感知“最”的前后是句子的两个部分:谁(什么)最怎么样。可以问:谁最喜欢踢足球?可以填写“我”“我们”,也可以填上人名,如“小明”等。第三句要求填写主语和谓语,可以问学生:什么最怎么样?(中国的长城最长。那座楼房最高。)还可以问:谁最怎么样?(京京学习最用功。老师最关心我们。)。

(六)扩展活动。

组织学生收集歌颂祖国的儿歌,召开一个《我爱祖国》的诗歌朗诵会。还可以收集祖国大好河山的照片,出一期《伟大的祖国》壁报。

(七)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揭示课题。

知道“祖国”的意思和我们祖国的名称。

(二)初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先读准生字的字音,再轻声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指名试读课文,读后评议。

(四)引导读中领会。

1.引读或轮读第一句。师:我爱――,生:万里长城;……让学生在读中熟悉这一句式:谁爱什么。再让学生自由说说为什么爱。不一定顺序说,知道什么说什么。最后老师点出第一句表达的顺序。

2.读最后两行,想想说说:我为什么最爱祖国?

教师简要介绍祖国的自然状况和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六)复习巩固生字词。

1.出示生字卡片,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2.启发学生分析识记生字。

(七)用田字格指导学生写字。

(八)课堂练习(课后练习第三题和第四题)。

(九)布置扩展练习。

请小朋友收集与祖国有关的图片,准备参加“我爱祖国”图片展。

五、参考资料。

长城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防御,各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57年,“楚国方城以为城”,这是关于长城的最早的记载。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南侵,于公元前2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进行修缮,连贯起来。故址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这就是俗称的“万里长城”。至今还有遗迹残存。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修筑过长城。明代为了防御异族的侵扰,前后修筑长城达18次。

长城有6700公里长,从远处看像一条巨龙。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现在,长城已成为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7我爱祖国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2. 理解课文内容,3. 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通过看图和学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词语理解能力。

使学生受到事物之间也是有联系的这一科学的教育

重点:了解葫芦的叶子与果实有密切联系。。

难点:通过理解课文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卡片、挂图

主体参与合作互动设想 讨论交流,反复读议

第 一 课 时

一.板画引入,激发兴趣。

2.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3.指导“芦”读轻声,齐读课题。

二.指导看图,领会图意。

逐步出示四幅图,问: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仔细观察葫芦的各部分,有什么变化?(用自己的`话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2.标然段序号,指名学生分别朗读,师生评议。

3.讨论:每幅图画指的是哪个自然段的内容?

4.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这课文讲了什么事?

四.学习生字。

1.连词读生字。

挂了 一些 盯着 邻居 治一治 葫芦藤 哇

2.提出不懂的词。(讨论,让学生弄懂)

3.指导书写生字,记住字形。

些:上面是“此”不是“比”。

邻:“令”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

感:上面部分是“咸”不是“成”。

五.课堂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葫( ) 邻( ) 治( ) 盯( )

胡( ) 领( ) 抬( ) 钉( )

2.练习书写生字。

3.流利地朗读课文。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1、认读本课的11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2、能正确读出要求学会的词语。

3、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葫芦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1、课前让学生收集葫芦的实物和图片。

2、葫芦的实物、《我要的是葫芦》的图片、词语卡片。

目标1、3

2课时

同学们,(指着葫芦实物)这是什么?。)

把种子放在地里后,可爱的小葫芦又是怎样长出来的呢?我们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就会知道了。(齐读课题:《14我要的是葫芦》指导读好“葫芦”一词,注意“芦”字要读轻声)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

2、检查朗读课文。看图,图上有什么?这些内容在课文的那一段?谁来读一读?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评议学生读的字、词的正确读音。并出示本课要读好的词语:葫芦藤、挂了、一些)

3、谁认为自己比他读得更好?好,我就请你当一当小老师。(让学生跟着学生读,进一步熟悉第一段。)

指导朗读,那个人看到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心情怎么样?比一比,看看哪组读出了高兴的心情?(分组比赛读)

5、观看枯萎的葫芦的图,这么可爱的小葫芦都怎么样了?这些内容在课文的哪一段?看到葫芦变黄了,落下来了,心情怎么样?(伤心)我们来比一比,男同学和女同学谁能读出伤心的语气。(男女同学比赛读,并相机纠正读音。板书“变黄都落了”)

1、读了第四段后,你们有什么问题想要提出来?(预设学生心理:为什么可爱的小葫芦会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2、请四人小组合作找一找,在课文里找出为什么。哪组有发现?(让四人小组集体汇报,并出现相应的图片和动画,画出重点的词、句:

“盯着”的意思。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这句话说什么。

3、认读二、三段的词语。

1、说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体会?(预设学生的回答:1、叶子和果实有关系是很密切的。2、种果实一定不仅要浇水、施肥,还得捉虫才行。3、要虚心听取别人好的建议等)

你还知道哪些事物是有联系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它?

3、总结谈话。原来葫芦的叶子和果实是有关系的,以后我们做事可不能像这个人那样,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结果一无所获。

1、熟练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1、 指名朗读课文,注意语气

2、 开火车读生字。再次纠正发音。

1、出示要学写的生字,让学生观察:

同结构的字是:盯、治、棵、挂、哇、怪、慢、

同偏旁的字是:怪、慢。

同部件的字是:挂、哇

2、说说写这些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学生观察后,在练习写。

4、组词练习。

1、 填一填:

( )的葫芦藤 ( )的葫芦花 ( )的小葫芦

2、 找出部件相同的字

哇—(蛙)—(洼)—( ) 盯—(顶)—( ) 棵—( )—( )

出示课后的句子:

1、 指导朗读句子,体会不同标点符号表达的意思。

2、 你想对中葫芦的人说些什么?

7、我要的是葫芦

长满了绿叶 生了蚜虫 虫更多了

可爱的葫芦 不用治 变黄都落了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2、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3、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4、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1、懂得“坐井观天”寓意,明白本词含有贬义。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生字卡片。

同学们,今天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只可爱的小动物——小青蛙和小鸟,它们想和大家做朋友,同学们说好吗?在黑板上贴青蛙与鸟的图片。

(以画导课,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1、不认识的字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1、同学们,课文中讲青蛙住在什么地方——(井里)。

(老师简笔画井,把黑板上贴的青蛙移置到井里)。

2、那么,小鸟从哪儿来的呢——天上飞来,落在井沿上。

师将小鸟图片放在井沿,看图理解井沿就是井边。

小结:现在同学们知道了,这只小青蛙的家住在井里,小鸟呢?从天上飞来,飞累了,落在井沿上,那么它们为什么事争吵起来了呢?(教师范读,生倾听)。

3、青蛙的观点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它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4、小鸟的观点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步步设疑,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5、你认为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小组讨论一下,并汇报。

(摆清青蛙和小鸟的观点,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能力。)。

6、这只小青蛙一直生活在井里,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青蛙跳出水井,跳到井沿上,它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扩展思维,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7、下面,我们看题目“坐井观天”,现在你明白“观”是什么意思吗?是谁坐在井里看天呢?同学们可千万不要学井里的小青蛙呀,老师希望你们看更多的书,了解更多的知识,千万不要当“井底之蛙”呀!

(最后解题,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加深对成语的印像。)。

课文中青蛙与小鸟有几次对话?

1、感悟第二次对话。

(1)通过学习第二次对话,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3)围绕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再回答。

(4)用“因为……所以……”谈谈自己的理解。

2、比赛朗读小鸟认为“天大”的句子和青蛙认为“天小”的句子,看谁读得好。老师指导朗读青蛙和小鸟的话。

青蛙的话用自信、傲慢的语气;小鸟的话用劝告、诚恳的语气。

14我要的是葫芦

这篇课文是一个寓言故事。讲一个种葫芦的人,一心只想得到葫芦,却不管叶子上长的蚜虫,结果蚜虫把叶子吃光了,刚长出来的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最后葫芦也长不成。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讲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不久葫芦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那个人心里非常高兴,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这一段讲葫芦先伸藤长叶子,后开花再结果。这说明葫芦藤能结出小葫芦,跟长满了绿色的叶子有关系。叶子能制造充分的养料,茎叶长得好,才能开花结果。

第二段讲那个人看见叶子上长了蚜虫,不以为然,眼睛只盯着小葫芦。

第三段讲邻居劝那个人治虫,他不肯治。他认为叶子上的蚜虫与他要的葫芦没关系。

第四段讲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一个个都掉落了。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语言朴实,用词准确。如,“长满了绿叶”,“满”是说叶子长得很多,郁郁葱葱,十分茂盛的样子。“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挂”就是“结”的意思。这里用“挂”比用“结”更准确,因为葫芦的柄长,从藤上垂落下来,就像挂在那里一样,十分可爱。“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盯”是注意力非常集中地看,用“盯”突出了那个人只要葫芦的形象。

本课还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画的是课文第一段的内容,种葫芦的人盯着可爱的小葫芦,非常高兴。第二幅图画的是课文第三段的内容,邻居劝他治虫,种葫芦的人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要抓住第一、四两段中写葫芦的句子,使学生知道葫芦长得好是因为有绿油油的叶子;葫芦变黄了,都落了,是因为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把叶子吃光了。从而使学生知道叶子和果实之间的关系。要抓住写种葫芦人所想、所为、所说的句子,使学生在具体感受故事中的形象之后,知道不了解或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光顾葫芦不管叶子,是得不到葫芦的。

二、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初步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每天”、“可爱”写句子。

3.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4.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三、教案。

(一)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学习两个生字,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从整体上进一步理解课文,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学习本课其它六个生字,进行口述故事,用词造句等课堂训练。

(二)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从整体上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学习生字“葫芦”。

出示实物“葫芦”,提问:这是什么?(板书:葫h*芦l*)指导分析字形和书写。

让学生看第一幅插图听简介葫芦。告诉学生:葫芦的茎又细又长,会绕着竹竿或木杆向上爬,这根茎也叫藤。藤的两侧长着许多心形的叶子,开的花是白色的。结的果实叫葫芦。它的形状像两个球连在一起,中间细,表面光滑。它可以用来盛东西,也可以放在柜子里供人们观赏,多可爱啊!

引导出:今天我们学习第9课,“我要的是葫芦”板书:我要的是葫芦。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自己轻声读课文。

读第一遍,要注意读准生字的音,不丢字,不添字。

读第二遍,要注意把句子读通读顺,不好读的句子可多读几遍。边读边画出自然段的序号。

2.听范读,理解课题。

听范读时要注意,“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是谁说的?什么意思?听后回答。

指导读课题,“我要的是葫芦”带圆点的词要重读,强调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

(三)按自然段理解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看看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是什么意思,读后说一说。2.自己读读第二、三句话,找一找句子中写了葫芦的什么?(板书:藤、叶、花、葫芦)用了哪些词语写藤、叶、花、葫芦呢?(板书:细长的、满了、绿、几朵、雪白的、小、几个),用上这些词语后你知道了什么?引导:用上了“绿、雪白的”你知道叶子和花的什么?(颜色)用上“细长的”、“小”,你知道藤、花和葫芦的什么?(样子)用上了“满了”、“几朵”、“几个”,你知道什么?(叶子茂盛,开几朵花,就挂几个果,这棵葫芦长得很好。)。

3.指名看第一幅图说说葫芦长得什么样?

4.指名读前三句,要把葫芦长得很好的意思读出来。

5.这棵葫芦的藤又细又长,叶子又多又绿,藤和叶长得好,才能开花结果。可是种葫芦的人只喜欢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请读第五、六句话,然后回答。(要引导学生从句子中的词语“多么可爱”、“每天”、“几次”和第一幅图中种葫芦人的神态两个方面去说。)。

6.读全段。把葫芦长得好,种葫芦的人只喜欢小葫芦的意思读出来。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理解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从整体上进一步理解课文,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继续按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种葫芦的人看见了什么?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他是怎么表现的?(表现包括动作和语言)读后回答。

随着学生回答,(板书:一些蚜虫)指导读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要读出不在乎的语气,声音要轻一点。结合课文引导学生理解“盯”和“自言自语”的意思。

2.想象那个人“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是什么样子的?按想象去读那个人是怎么表现的句子。

3.自己读全段,边读边想:你从种葫芦的人看见叶子上爬了些蚜虫是怎么想、怎么表现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种葫芦的人是不知道叶子长虫和葫芦长得好坏有关系。)。

过渡:还从哪里看出他不知道呢?请看下一段。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注意邻居是怎么说的?那个人是怎么回答的?

2.指导看第二幅插图,在弄清图上人物各是谁,并细致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之后,指名用对话方式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要着重引导理解种葫芦的人说的话。

“什么”是接哪句话说的?他对邻居的话感到怎样?(奇怪)。

他奇怪什么?“我要的是葫芦,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就要葫芦,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再读种葫芦的人说的话,读出奇怪的语气。

3.即兴表演。假如你是种葫芦的人或者是他的邻居,你能把课文二、三段的内容表演出来吗?同桌两个人先练习一下,然后指名表演。

过渡:种葫芦的人说得对吗?结果怎样?

【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注意看有几句话?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读后回答。第一句意思是:蚜虫更多了。(板书)第二句意思是:小葫芦变黄了,落了。板书:变黄了,落了。

2.提问:叶子上的蚜虫更多,葫芦为什么落了?

(四)总结全文。

读后回答思考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初步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2.指名分角色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教学要求:学会其它六个生字,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能用“每天”和“可爱”各写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教学本课生字。

1.读课文,在书上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或词语,想想意思。画完后认读词语卡片,改正画错的地方。

2.指导认清难字的字形,并指导书写。

邻:左边是“令”,不是“今”。做偏旁要把第二笔捺变成点。写字时,“邻”要写得左高右矮,左短右长,左边第四笔有部分压横中线写。

“居”上边是“尸”不是“户”。“变”的第五、六两笔都是向下的点。这些部位要重点提示。

3.“言、治、慢”可让学生独立分析字形,看字帖练习写。

4.试着听写本课生字词。订正后,重点练自己写错的字。

(二)指导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1.让学生逐段读课文,教师板书重点词语。

2.指名借助板书词语练习讲故事。

(三)指导用“每天”和“可爱”造句。

“每天”和“可爱”是常用词,所以不难。可先让学生口头造句,要求不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在这个基础上,用词各写一句话,提示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句末点标点。

板书设计。

四、教学提示。

1.教学本课最好先借助图画或观看实物,让学生知道葫芦是怎样生长的,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基础。

2.儿童学习寓言故事,只有在具体感受了故事中的生动形象后,才能明悟道理,接受教育。所以要注意通过指导学生有语气地读,组织即兴表演等方法,让书面语言跃然纸上,使学生更好的感知种葫芦人的形象,达到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