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说课稿(汇总19篇)

高中政治说课稿(汇总19篇)

ID:8548794

时间:2024-01-06 15:06:16

上传者:雨中梧

教案模板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有序的框架,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模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借鉴和启发。

高中政治说课稿

1.教材结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高二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一节的第一框,是唯物辨证法中的很重要的一框,是从第二课“普遍联系”中引出矛盾的思想,着重掌握矛盾的概念,在整个辨证法中起到一个基础作用,为后面所要学习的知识作好铺垫。

2.教学重点及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矛盾概念是第三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而且,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有着“奠基”,“启蒙”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对矛盾的概念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并能通过各种实例对矛盾的概念加以阐述;识记“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

2.能力目标:应着重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3.德育目标:学生能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方面,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

4.美育目标:通过漫画,经典古诗词,了解既对立又统一的平衡美,提高审美趣味。

三、教学思想和方法。

1.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始终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前收集材料和信息,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情境当中,在参与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

2.哲学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抽象的,这一点,矛盾的概念更为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掌握教学直观性原则,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俗的表述,从具体现象着手,慢慢引导学生概括出抽象的哲学概念。

3.在教学手段上结合传统教学和多媒体工具,通过多媒体创设大量的材料,信息,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词对比。

【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一鸟不鸣山更幽”

引导学生从语文角度对比,导入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讲授新课。

先由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表述中,让学生体会一分为二的思想,并让学生按照书中所述的“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用其他内容把这个句子排列下去,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大量的具体的事例中去引出抽象的矛盾概念―对立统一(这里需要选择其中一个例子来突破)。

在同学们所举的例子里选择一个,比如:高山和平原。

两者既不同,又紧密联系,这就是哲学中所说的矛盾,即对立统一。

在得出矛盾的概念之后,关键就在于具体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用设疑法,漫画讨论法,古诗词比较法等,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想象,思考,来突破一个一个的难点和重点。

首先来理解“对立”,这一点相对比较简单,通过一组反义词来理解对立的含义,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里还有一个注意点,即“斗争性”的理解: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区别”.

其次来理解“统一”,这一点应具体分两个方面讲(通过两个情境)。

a.漫画“你敢剪吗”(适当在漫画中添加有关信息:如颜色,海洋或尖刀等,以增强漫画的形象性,直观性)。

设问:多少人?神态?动作怎样?(添加画外音)。

某甲和某乙所处位置和神态说明什么?

某甲敢剪吗?为什么?说明什么?

得出结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适当地补充一些简单的例子,如磁铁的南北两极)。

b.故事情境“盲人为什么会领路”(英国伦敦――“雾都”)。

结合教材中的“议一议”: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

(这里联系学生实际,加强德育教育)。

讲到这里,矛盾的含义讲得差不多了,为了加深理解和正确把握这一概念,还需指出几个注意点:

1.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这是一个难点,教材只是通过举例,没具体分析,学生得出这一结论有点困难)。

学生讨论,发言,得出结论,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相反相成)。

b.再出示导入新课时所用的古诗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及王安石对此句的修改:“一鸟不鸣山更幽”,(让学生自己来分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引导,鼓励学生从两句诗歌中体会辨证思想,运用辨证思想,这样才能写出千古绝唱来。

(体现对立统一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2.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又存在于事物外部。(简要分析:事物内部与事物外部区分的相对性)。

(三)结尾:朗诵狄更斯的文章(多媒体显示):狄更斯在描写第一次产业革命时代的英国时写到:“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冬天,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秋天。我们面前什么也没有,我们面前什么都有。”

再次体会矛盾的思想,进一步巩固消化新吸收的知识,同时,还可补充时政资料: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既有对立,又有统一)。

高中必修一政治说课稿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信用卡、支票和外汇。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消费及其类型。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企业的经营。

新时代的劳动者。

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股票、债券和保险。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国家财政。

征税和纳税。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配置资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围绕主题抓住主线。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面对经济全球化。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学好政治课的第一步,就是认真听讲。上课专心致志地听取教师对于各个知识点的讲述、分析,注意力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听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在听课的过程中,要做好课堂笔记,随时记录下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重点,边听边记,既可以加深对于课本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为课后的复习做准备。倘若不注意听讲,又不做笔记,那么,这门课就等于白学,而浪费的时间、精力却是无法挽回的。因此,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是十分重要的。

2、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政治课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它的理论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联,息息相关。学习政治课,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来检验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只有经受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正的理论,我们的政治课理论是可以分析现实的,这是它生命力之所在,因此,要大力提倡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由于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社会现象错综复杂,任何一个理论也不能解决一切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充实、发展,通过应用,我们会发现理论的正确与不足,从而进一步学好政治课。

3、勤于动笔,善于总结。每一门政治课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学完一节课、一单元、一本书后,要学会自己动手总结所学的内容,自己总结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采用图画、表格、文字等形式,使知识的脉络一目了然,这样,不仅每一课的知识十分清晰,而且本门课程的逻辑结构也明明白白。不断总结,才能不断进步。

4、冷静思考,融会贯通。由于政治课的理论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决定了学好政治课不能仅仅靠死记硬背的办法,而要多思,勤思。政治课是一门关于思维的学科,没有思想,人云亦云,是学不好政治课的。经过大脑冷静的思考,我们会寻找到基本原理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5、适当练习,提高能力。练习就是要适当做一些作业,作业分为两大类:基本原理的练习和原理应用的练习。前者的目的主要是检验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是否牢固;后者的目的主要是检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我认为,每一次作业,实际上就是一次开卷考试,在无人监考的情况下,对自己的真实水平进行一次考核。因此,练习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一定要自己亲手做一遍,决不能应付差事,甚至抄袭别人的作业。

一列提纲。

复习每个单元的时候,都要做一个提纲或者思维导图,把每个知识点浓缩汇总记在分支上。

二康奈尔笔记法。

这个笔记方法是我在大学中经常用的。

三动笔。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些人可能是记忆力不好,一遍两遍三遍就是背不住,这时候就要动词写一下啦。

四理解。

其实背书的重要基础是理解知识,只有理解了知识点,理清它们的逻辑关系,才能背下来。

高中政治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

一、课程价值。

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第二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集中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常识》的核心内容。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可以为全书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对学生发展的功用如下:

知识构建功能。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我国经济建设伟大成就的事例,说明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从而证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

(二)能力培养功能。

本课结构设置科学、合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根本性质的能力,培养学生能运用实例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文字、口头表达能力。如,在分析我国所有制结构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在对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的关系的分析中,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等。

(三)实践操作功能。

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课后活动建议,在本课教学中,把综合实践活动引入教学,教师组织学生以“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为题,进行社会调查,收集论证,然后以小论文的形式论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四)心理教育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知识的快乐;通过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以前社会生活进行对比,去体验、感受生活的美好.

(五)情感教育功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对资源的有限性有更加明确的认识,树立合理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的意识,自觉地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通过对竞争与平等,竞争与法制、竞争与开放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

二.课程价值达成度。

1、内容选取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本课由二节六个框题构成。

本课继第一课商品经济之后进入对市场经济的分析,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带有制度特性,所以,本课首先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然后,才开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析。内容顺序安排入情入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另外,本课选取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我国所采取的正确的方针政策,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进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是事业而贡献力量的志向。

2、内容组织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本课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拉近与实际的距离。教材结合学生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删减了一些“繁难偏旧”的内容,如教材删减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另外还增加了一些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等内容,修改了一些不准确的内容,如,把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改成按劳动要素分配,使其更加准确。教材在内容选取,事例安排上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适合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积极性,例如,关于“集体经济”,本课重点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关于国家宏观调控,辅文选取了“红果降价”的事例,通过对身边实例的分析,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用理论分析实际的能力。

3、形式特征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教材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呈现方式上力求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单元教材中,每一框题都有三种文字,宋体为主干内容,黑体为重点,楷体为辅助。本课在组织形式上由引语、正文、辅文、插图、漫画、设问小栏目、资料卡、名人语录、阅读与思考、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图文并茂,通过多种形式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如,设问栏目,有比一比,谈一谈,议一议,试一试,,等多种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等。

三、对教材的加工改造。

1、根据政治课的特点,我们政治组采取“三主互动,三联开放”的教学模式,

而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对我国的经济制度及国家所采取的一些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了解很少,如,第二节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所举实例空洞、枯燥,远离学生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把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把综合实践活动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查找近些年我国所制定有关经济发展的一些制度、方针、政策,及经济发展所取得的一些成就进行展示,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实际及海林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学生自身的体会和感悟,去理解和把握本课知识。

2、在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的教学中,教材列举了一些数字和实例,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

但是在国有经济和其它经济形式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报喜不报忧的话,不利于学生全面地、辨证地认识问题。缺乏正确对待社会问题的心理准备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国有经济战略改组的问题,如国有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及所取得的成就等。

3、对“繁难偏旧”的内容大胆取舍,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性和时政性。

本课在内容选取和辅助教材中,包括了从改革开放到2019年的一些材料,但xx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后的一些新提法还没补充进来,其时政性还有些欠缺,所以在教学中应适当补充。如在讲“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一问题时,我们可以补充“让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国有投资主体多元化”等知识点。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其时政性。在《国家宏观调控》一框题中,教材仍然选取的是1993年抑制通货膨胀事例,比较陈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近些年来国家所采取的“经济软着陆”措施和学生有切身感受的事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实效性。

4、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使其更加连贯顺畅。

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框题教学中,把”所有制结构的含义”和“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放在第一个问题进行讲解,这样既承接了上一堂课公有制的有关内容,又使后面的内容衔接自然顺畅,使教学一气呵成。

高中政治《我国宗教政策》评课稿

1、教师的基本功扎实,上课有热情,情绪饱满,整节课能以学生为主,角色定位恰当。准确把握教学重点;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板书规范漂亮;具有对学生的示范作用。教法灵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与参与热情很高,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动机。有个别同学的回答,有同学的合作。有集体的,教学手段多样。教师的.评价语言积极,注重挖掘学生优点。

2、教学过程:能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宗教,学生有话可说。整片通过对话的形式,情景创设,讨论探究,看着简单实则不然,其实是小故事见大道理。能依据学科特点,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并紧密围绕课文,时刻不忘知识点的落实。

3、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师讲授,教学方法多元化。开展讨论,提升能力。

4、教学效果:升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课后思考。活跃思维,小结练习,巩固提升。教师与学生互动灵活,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大多数学生都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存在的问题。

1、课前导入时间多。

2、对于学困生的关注不够多,给予学生的参与时间不充分。

3、学生对“信教与信教徒”虽然有一定的认识,但由于受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限制,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说课稿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但并不意味着一般等价物只能是货币。

从历史的角度看,一切商品都可以充当一般等价物。只是金银具备了其他商品并不具备的优点,才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因此,笼统说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把一般等价物与货币完全等同起来是片面的。

2.通货紧缩对消费者有利有弊。

价格影响消费,通货紧缩导致价格下降,从眼前来看,通货紧缩能增强货币的购买力,暂时对消费者有利。但是,通货紧缩会给企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影响就业和市场供应,从长远来看,对消费者是不利的。

3.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其购买力。

人民币汇率是相对于外币而言的,人民币汇率上升,只是意味着人民币相对于外币升值了,它只对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产生影响,对人民币在国内市场上的购买力不产生影响。

4.收入并不是影响消费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1)发展生产,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2)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发展生产这条根本途径不需附加任何条件外,分析其他任何一个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时,都必须加上“其他条件不变”这一限定条件,否则,像“物价越低消费水平越高”“收入越高消费水平越高”之类的说法就是片面的。

5.贷款消费不等于超前消费,适度消费不等于限制消费。

(1)贷款消费是通过信贷等方式把只有未来才能消费得起的内容移到现在进行消费的行为。如果贷款消费是依据国情及自身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并且未来有还贷的能力,那么就属于适度消费;反之,则属于超前消费。

(2)适度消费强调的是消费应该考虑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身的收入水平,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既反对铺张浪费,也反对过于节俭。限制消费会使人们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不利于推动生产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把适度消费和限制消费等同起来。

6.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仍是新时期我国提倡的良好品德。

(1)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精神和传统美德,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消费方式,不管处于何种消费层次,这种精神都不能丢掉。

(2)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要求人们根据实际需要和收入水平进行合理消费,不盲目攀比、铺张浪费。因而,它反对的是高消费和铺张浪费,而不是要抑制人们的合理消费需求,限制人们的正常消费。

(3)不能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理解为永远只能过苦日子,有钱也不去消费,否则,就会抑制消费,阻碍生产的发展。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也在不断变化。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从根本上符合我国的国情,与当前扩大内需的经济形势不矛盾。

政治学习方法。

高中必修一政治说课稿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四种消费心理的含义。

2、理解怎样正确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

3、理解四大消费原则的内涵。

4、理解艰苦奋斗在今天并不过时。

5、根据理智消费的原则,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并结合个人行为,说说怎样才算应该理智的消费者。

(二)能力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框学习,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树立环保和绿色消费的理念,针对今天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3、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养成适度消费、量入为出等消费观念,成为理性的消费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做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学难点。

适度消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面面观。

教师点拨:我们的消费往往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外部因素常常影响到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使消费带有复杂性。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教师点评: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情,便不由自主地加入,这种消费会受别人行为、别人评价的影响。人们追随时尚的心理,往往能够引发对某类、某种风格的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趋势。商家往往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来推销总结的商品。所以,我们是否消费应该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从众。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教师活动:我们应该看待这种消费行为?

教师点评:青年人应该有自己的个性,个性的展示往往通过自己的消费行为体现出来。这虽然推动了新工艺和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教师活动:即在消费时综合考虑商品的价格、质量、售后服务等各方面情况,从实际出发,而不是跟风买,搞攀比。

总之,人们的消费行为往往受到多种消费心理的影响。当然,不同的消费心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常常共同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正确的消费心理,使我们的消费向合理、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二)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教师提问:什么是适度消费?对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如何理解?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并热烈讨论,回答自己不同的看法。

教师总结: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原则就是要求人们的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

理解这一原则注意:一方面,消费支出应该与自己的收入相适应,自己的收入既包括当前的收入水平,也包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就是要考虑收入能力这个动态因素。因为,信贷消费与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应该提倡积极、合理的消费而不能抑制消费,否则,一方面,会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会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当前我们国家已经形成买方市场,应该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带动作用。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总结:

首先,在消费中注意避免盲目从众。

盲目从众是消费中常见的一种消费心理现象,也是对普通消费者影响最大的一种消费心理现象。因为,人们的消费行为始终受到消费心理的影响,例: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等,并且这些心理往往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们的消费。因此,在消费中我们要尽量避免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的影响,坚持从个人实际需要出发,理性消费。

其次,要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它是个人消费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做出不理智的的消费选择的现象。往往是心血来潮、一时头脑不冷静,事后发现这种消费选择并不适合自己的需要。因此,在消费时,要注意保持冷静。

最后,要避免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是不断变化与改善的,我们的选择也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总结: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就是指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严重短缺,我们国家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大家也应该从自身出发,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去从事绿色消费,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希望同学们能真正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做个绿色消费者。

教师活动:大家辩论:我们还应该不应该坚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观点自动分为辩、反两方,对上述问题展开激烈争论。再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与兴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辩论作点评、总结: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一种民族精神,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消费行为。作为精神,它是永远不过时的。特别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还面临人口、资源等压力,我们更应该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从个人思想品德的修养角度讲,有利于个人优秀品德的形成和情操的陶冶,是有志者应该具备的精神状态。当然,不能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与合理消费对立起来,勤俭节约不是抑制消费而是说不要浪费。

总之,以上四个原则,是科学消费观的具体要求,我们要理解和掌握这些原则,并用他们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既有益于个人,也有益于社会,将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影响人们消费的几种消费心理和几种科学的消费观。

四、实例探究。

[例1]目前,在欧美一些国家,人们崇尚绿色消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绿色消费是一种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具有仿效性和盲目性。

b.绿色消费是一种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不利于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

d.人们对绿色消费的崇尚具有从众性,不可能是基于对科学认识的统一性而引发的。

答案:c。

[例2]有位准备买汽车的消费者说“新车一上牌就成了二手车,开始贬值。对我来说,汽车只是一种为我服务的工具,什么品牌无所谓,关键是质量要好,价格要实在。”从消费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

a.攀比心理b.求实心理。

c.适度消费d.盲目从众。

答案:b。

[例3]近几年来,青少年中肥胖者日益增多。这主要表明()。

a.生活消费必须与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

b.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

c.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方式、观念,提高消费合理性。

d.要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反对大吃大喝。

答案:c。

[例4]近几年来,在许多大城市居民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念夜大、电大,给自己充电蔚然成风,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大幅增长。城市居民的这种消费趋势()。

a、是量入为出的适度消费。

b、看到了知识就是力量,是发财致富的根本途径。

c、是从众心理的体现,具有盲目性。

d、懂得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

答案:d。

五、课余作业。

1、深入社会实际,写调查报告:中学生消费心理调查。

2、撰写小论文:艰苦奋斗是不是已经过时、适度消费之我见等。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同步练习题。

板书。

树立正确的消费。

首先,认真听老师讲课是学好高中政治的基础和前提。高中政治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常识。学习这些内容,如果不能够很透彻地理解,那么你的学习将会很吃力---看不懂、背不进、容易忘。因此,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在认真听老师讲课的同时,还要积极思考。

第三,课后及时复习。哪怕是简单过一遍书和笔记。因为这样可以提高你学习的效率。

对于政治主观题的解答,前提是熟悉课本。把课本吃透!即背!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是必须和必要的。然后,就要通过做练习,即把所背的内容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巩固所背内容。

这是基本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我做如下建议:解答主观题时审题很重要。试想,问题都没有弄明白,如何解答?审题的目的就是清晰题目的指向。即问题要求你回答的是什么和要求你怎样回答。比如这样一道问题:结合以上材料,运用经济常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审出3个要点:1、运用经济常识观点、概念。题目要求用这部分知识回答,就要从这部分的内容中寻找答案。而不能用哲学观点或者政治常识观点,或者其它。2、结合以上材料。题目要求要结合材料,你就不能够脱离材料或者只答观点,而不和材料结合。3、分析。题目要求分析,你就不仅要答出所体现的经济学观点,还要分析为什么以及如何做。

要做到这些,就要求你必须熟悉课本。熟悉课本就是要清晰课本的块状结构,从而找出各块内容间的联系。要做到这点,就要求你必须背熟课本的内容。要高效率地背诵,就要在理解地基础上记忆。要准确而深刻地理解,认真听老师讲课和积极思考是基本方法。

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牢固掌握所学概念和原理的基本要求。

有些同学说,老师上课讲到的概念和原理虽然听懂了,笔记也记了,但总是记不住学过的概念和原理。概念和原理是对同类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记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只靠死记硬背,不仅记起来困难,而且只能形成短时记忆,不能形成长久记忆。大家知道学习知识懂是基础,记是手段,用是目的。在真正弄懂的基础上要想牢固掌握概念和原理必须做到:

(1)运用记忆技巧:。

例如,将关键词提炼出来着重记忆,最后将其他词汇补充完整形成完整记忆。如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的关键词是:调节分配,刺激提高,促使分化。

又如联想记忆,

做好知识的迁移,知识是有连带性的,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的新知识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新视角、新层面的认识,这时我们不必重新记忆,只需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加工即可。如市场、市场经济的作用。

再如协同记忆,多种感官联动,耳听,眼看,手写,口念,效果可能好些。

记忆的方法很多,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总结适合自己的记忆方式方法。

(2)要做到及时复习和定时复习。遗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时间与遗忘的数量成正比,因此对待遗忘最好的良药就是及时复习,趁热打铁;定时复习,巩固记忆;经过多次复习后,知识即可成为长久记忆。

(3)多思多用,熟能生巧。常说常用,随时随地运用我们所学知识说明日常生活的人和事。如用价值规律说明钢材价格的升降。改变学习形式可以使学习更有效率,而且语言要规范、运用政治术语要准确。

把这些知识点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体会.如在日常生活中用的都是价格,只有研究价格的背后时我们才用价值。总之要比较异同,整理异同。

二、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有的同学常有这样的问题:对老师上的每一节课都能听懂,但总觉得知识非常零散。搞不清所学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高中政治所学的知识是科学理论的常识性知识,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真理,每一个知识都不是孤立的。知识间的联系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从联系的程度来看有显性联系和隐形联系之分,即有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很明显就能表现出来,很容易就能表达清楚,如市场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税收与国家的财政收入等,但有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则需要我们透过现象去抽象和提炼或者搭建桥梁、借助其他知识去寻找。比如遵守市场交易原则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调整经济结构与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之间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我国的民族政策等。从联系的空间角度看,可分为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横向联系是指平行知识间的联系,如课与课、节与节、框与框之间的联系;纵向联系则是从深度上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如一课或一节中包含的知识。除此以外,由于条件的变化,还会在知识间产生其他的联系。由此看来,知识间的联系是非常复杂的,要想比较熟练科学地驾驭知识间的联系,就要掌握发现知识联系、建构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

(1)有意识地自己动手整理知识体系。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是先从课题或节题(中心)入手,逐渐细化知识点,认真思考本课或本节为什么包含这些知识,它们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对本课或本节知识进行阐述的,把能够准确反映知识间关系的内容用尽可能简短的词句甚至用一个词概括出来,用不同方向的箭头将知识连接起来,这样你就可以自己绘制一个知识体系图,这种知识体系能够将知识间的横向、纵向和隐性联系较为科学准确地挖掘出来。如果能经常进行上述工作,就会提高构建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扩而广之,你可以对整册书包含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概括,对一个学科的知识形成一个宏观的认识。

(2)重视一册书的前言部分,前言是对本书所学内容的整体介绍。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把知识置于整体当中去认识。要注意知识的积累,自觉坚持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知识,能够经常去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3)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的教学原则和重要的学习方法,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去发现和积累一些感性材料,自觉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地认识和分析一个问题。在长期坚持的基础上可以对同一类社会问题进行概括和归纳,找出解决这类问题一般使用的理论知识,以实际材料为背景构建一种新的知识联系。如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护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活动与成果等。

(4)借助教参中列出的知识结构来理解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但这一方法远没有前面的方法好,因为没有经过自己消化,拿来主义的东西效果不会太好。

掌握知识体系不但有助于牢固的掌握概念和原理,还能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我们一定要在自己的脑海中有一个清晰、科学的知识网络。

三、学会知识运用,掌握解题方法,提高应试成绩。

有的同学感到,知识背过了,但做题时却不知如何下笔,成绩提高不快。这涉及如何驾驭和运用知识的问题,对知识的掌握不能仅仅局限于背过,要将理解和记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想熟练灵活的运用知识,做到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下功夫:

第三要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注重建构知识体系,学会用多个知识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同一问题,培养辩证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最后就是学会答题的方法和应试的技巧。掌握一些审题和答题技巧,是提高我们应试能力的重要条件。要想掌握科学的审题和答题方法,就必须要了解政治试题的题型,如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有一个立意中心,审题时应先把握住这个中心,把握中心立意的简单办法是对材料进行提炼,找出谁在什么条件下做什么?立意中心的明确可减少答题的盲目性,提高答案的针对性。对选择题来说,审清题干立意后,可先排除错误、无关或重复性题肢,将剩下的题肢与题干条件认真对应,慎重比较后做出选择。

解答主观题,在审清材料的同时,还须明确(1)设问的规定性和要求,共有几问?限定在哪个范围内等;(2)带着设问仔细阅读背景材料(文字),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抓住关键词等;(3)结合材料设问,寻找所需知识的切入点,是考什么知识点;(4)把理论知识及内容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或归纳(怎样体现)、或演绎(怎样进行)。

高中政治也与初中很不一样。背的成分少了,灵活运用的成分多。大部分题都是要求运用课本上的原理去分析时事。首先,当然还是课本。必须把课本上的每一条原理都记清楚,原理后面的阐述和举例也很重要。各个不同的例子是对应哪个原理的要分清楚,这在选择题中很可能会用得上。经济学比较简单,只要把原理背熟,把分析题的基本思路记清楚就行。

总之,政治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只要我们采取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地走好每一步,相信我们不仅一定能学好政治,而且还能领略到其中非常美妙而深奥的乐趣!

高考政治大题九大题型答题技巧。

1“体现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体现型的设问中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

【解题技巧】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2“反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反映型”的设问,一般来说所给的材料有文字式的,也有图表式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二是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

3“为什么(原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等形式呈现。

【解题技巧】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4“怎么办(对策)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出了确定的主体,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和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题技巧】解答此类题目时,可采用定点法,同题型一。

凡是经济学中见到如何经营类题时,应想到:

(1)市场: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商品;遵循价值规律,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合理配置。

(2)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技术;。

(3)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4)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

(5)效益: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大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6)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信誉,创立品牌,生产优质无公害商品,冲破国际“绿色壁垒”

(7)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运用政治学知识回答如何做,一般会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个角度来回答,但具体的又可以从党、国家机关、公民角度回答:

从国家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履行国家职能和坚持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方面回答。

从党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党的领导方式和党的建设角度回答;。

从公民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及其关系的处理角度回答。

从哲学角度回答怎样做的问题,一般要侧重于方法论,原理不用过多表述,但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谈,要体现哲学的思想与方法的要求。

5“意义或影响类”主观题。

【解题技巧】一般意义类主观题回答的角度和术语可以归纳如下:

一、经济意义。

描述国内经济意义。

1、(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

3、(有利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6、(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描述对外经济意义。

1、(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

2、(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二、政治意义。

对国家的政治意义。

国内有关活动。

1、(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人民负责);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巩固国家政权,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有利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转变政府职能。

对外交往活动。

1、对我国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

2、对地区,世界的意义:(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对党的政治意义。

(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思想文化意义。

(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发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民素质,以德治国。

6“认识(评价)类”主观题。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小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

“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

依据——是说(做)这件事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理论依据;。

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

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怎样的消极后果。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回答时先原理,后结合材料要全面,辩证要站在自身的角度、态度要鲜明。

7“启示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是以某些典型的事件,事例为背景,要求谈谈该事例、事件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的启示,其形式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

【解题技巧】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应该怎么办”。

答案一般写明原理或知识点,做到观点材料的结合即可,不必详细展开去分析。

8“依据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主要是分析党和政府解决某问题的措施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依据。一般来说其设问主要有:第一,确定某知识范围,要求分析或说明材料对应的某方面的理论依据;第二,未确定某范围,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理论依据。

【解题技巧】答案构成:(1)未限定某观点,则应从不同角度分析,选择主要的几个观点,每一个观点都按照“原理、方法论+分析”模式作答,注意简明扼要。

(2)若限定了角度,则依据这一观点包含的辩证思维层次进行分析。按照“观点+题中的做法或言论是如何抓住或符合(违背)这一观点的+意义”模式作答。

9“图表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图表式论述题的图表一般由“表题、图表(图表的形式常见的有表格式、坐标式、饼状式、柱状式、曲线式)、注释”三部分组成。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组成。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表一、表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表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

3、请你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现象的认识,或问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

【解题技巧】审题要先审设问,后审材料(图表),这样可以增强材料的目的性。

审设问要注意:

1、宏观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设问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一种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其基本顺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微观具体分析设问要求。第一问:一般问的是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时要特别注意看清题目问的是图表“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还是“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即将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实现有定量到定性的转换),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信息,和隐藏的信息及本质性问题。

第二问:一般问的是表1和表2有何联系,这些联系主要包括四种情况:

(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2)一分为二的关系(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前后相继的关系。其中又以(1)(2)较为常见。

第三问:一般要求结合图表、文字谈认识。一般做认识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有何意义和后果”“怎么办”。在答题时要注意将材料和教材原理结合起来,避免材料和原理“两张皮”

审图表要注意:

1、读图表的标题。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

2、读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关键是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纵向对比用来说明变化(如有个较大的增长或减少),横向比较来说明两者的差距。

3、读表注(备注)。表注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深刻的表述,往往对答题有较大的影响。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

高中政治《价格变动的影响》说课稿

1、理解价格变化对消费者的需求量的影响,及价格变化对相关商品的需求量的影响。2、理解价格变化对生产经营者的活动的影响。

3、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提高抽象概括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因小见大,以大喻小。具体方法有:利用多媒体展示感性材料,故事分析,课堂讨论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些现象,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意识和培养学生“经济人”意识。

【教学设计】。

导入:1、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2、价格的变动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又有什么影响呢?

新课:

学生讨论:

教师讲解:

旺季时商品供过于求,商品价格呈下跌趋势,购买时消费者能得到实惠;淡季时购买者减少(需求下降,在供给相对不变的前提下),商品价格呈下跌趋势,购买时消费者能得到实惠。它说明了,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格,反过来,价格的变动又影响需求,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所以,商品的价格与消费者的需求量是反方向变化的。

2、需求弹性。

实际上,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商品价格一旦变化会引起人们需求量剧变,而有的商品价格变化却对消费者的需求量影响不大。

(1)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

(2)高档耐用品——需求弹性大。

3、需求交叉弹性(影响相关商品)。

价格变化还会对相关商品的需求量产生影响。

(1)互为替代品。

像煤气和电力、猪肉和牛肉可以相互替代属于互为替代,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而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而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变动对互为替代品需求量的影响是同方向运动)。

(2)互补商品。

像石油和汽车、乒乓球与乒乓球拍这是互补商品,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该商品的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则增加商品价格变动对互补商品需求量的影响是反方向运动)。

当然,商品的价格变化不仅影响到消费者对它的需求量,还影响到生产经营者的活动。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首先,调节生产。

3、最后,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生产者必须面向市场生产,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才能在市场中立足。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商品价格一旦变化会对人们对它的需求量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波及到其他的相关商品。另外,对生产者来说,面向市场、提高生产率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课堂练习:略。

高中政治《价格变动的影响》说课稿

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就会减少,它的替代品需求会增加,互补品需求会减少,相反,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它的互补品也会随之增加。

价格的变动对生产经营和人民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就会减少,他们就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相反,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其实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的.内容实际上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三种表现形式。

影响价格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价值决定价格,二是供求影响价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政治说课稿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改精神,教材内容及学生现有的智力、知识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应识记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理解各类型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政体的基本类型及其重要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政体的内容,学生在理论上几乎一无所知,但对于国王首相总统等称谓却比较熟悉,因此,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自1975年以来,美英法日德意加七国每年都举行一次政府首脑会议,俄罗斯也加入进来,可是,同样是政府首脑,称谓却大不一样,其中,法美俄称总统,英日称首相,德意加称总理,为什么同是政府首脑,称谓却大不相同呢?这就涉及到各国的政体问题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1)这一引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新授。

第一个知识点: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2)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国家元首产生方式不同。我采取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找出关键词世袭和选举。这一设计会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君主立宪制主要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又可分为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接下来我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就是这三种具体的政体形式的特征教学。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我总体上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以典型国家为例的举例分析法。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议会是权力的中心,政府对议会负责,君主没有实权是虚位。为说明这一形式的.特征,根据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我以英国为例。分析之前,我设置了几个小问题采取抢答方式由学生回答:谁能说出英国的国家元首是谁?英国的政府首脑是谁?英国的下一个国王有可能是谁?英国议会有几院组成?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其中能回答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回答不出的问题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在此基础上通过课件展示材料:(3)材料1计算机软件之王比尔盖茨在白金汉宫接受了英国女王授予的骑士勋章。英国女王对外国人的荣誉奖励由英国外交部建议,女王首肯。

材料2在英国任何议案如未经议会同意都不能成为法律。

材料3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就须辞职或提请国王解散议会,举行新的大选。

学生阅读后提问:英国国家元首的地位,权力如何?2、议会与政府的关系如何?

这个问题是难点,学生可能回答不出,所以主要由教师结合材料讲解完成。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特征教学结束。

然后,同学需要记住实行这一政体的主要国家,对于文科学生来说,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所以学会一些记忆的窍门很重要,因此对于这一知识点,我让学生自己找方法,然后交流,在此基础上介绍我的方法:谐音记忆法:英、日、比、挪、泰、瑞、西。这样变枯燥记忆为趣味记忆,提高了记忆速度。

第二种具体形式是议会制民主共和制,它和刚才学过的议会君主制很相似,所以我直接设计了一个表格,(5)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填表格比较二者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学生一目了然能归纳出二者只有国家元首产生方式不同。这种设计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化繁为简,易于接受,并锻炼了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对主要国家的记忆,我同样把孤立的字组合为有意义的句子:新、奥、印、德、意、分。

第三种具体形式是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其特征可概括为:总统是国家权力的中心,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互相独立。我选用了同学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美国为例。我把20xx年大选的部分情况引入教学,(6)由于美国的两党制将在第三课中重点学习,这里只简单介绍两党为共和党和民主党,突出共和党,民主党在大选中的激烈竞争和巨额竞选费用。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吸引学生兴趣,其次让学生初步感受美国民主实际上是以金钱为前提的民主。为以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教学奠定基础,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说课稿

1.国有经济,又叫全民所有制经济,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国有经济不仅仅指国有企业。

2.国有企业属于国有经济,属于公有制经济,国有控股企业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

3.国有经济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也能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4.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市场经济产生于资本主义时期。市场经济一定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不一定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5.如何区别宏观调控三手段:

凡看到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调整经济利益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就是经济手段。

凡看到国家行政机构采用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措施直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凡看到制订了什么法律法规或者运用法律武器制裁了某种行为就是法律手段。

6.公有制经济又叫社会主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7.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8.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9.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10.区别按劳分配(公有制范围内),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范围内),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工资)。

11.按劳分配分配的是个人消费品。

12.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其利用效率。部分先富(突出效率)个税调节、社会保障制度(突出公平)。

政治说课稿

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1第单元第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经济常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高中政治说课稿

本框第一目“生活中的政治权利与义务”为情景导入。通过六张照片展示公民下游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旨在使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这一目的内容本人没有采用。第二目“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是情景分析,教材具体阐明公民的三项政治权利和四项政治性义务。第三目“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是对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关系认识的深化和升华。

对本框,本人计划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第二课时讲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三大原则。主要是考虑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难度比较大,需要一节课才能讲透。第一课时的内容比较简单,但基础的知识也比较多。本框如果只用一课时讲完,时间不够用。

本单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主观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以及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内容、行为准则和主要方式等。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本框是对人民当家作主地位以及民主广泛性和真实性作进一步的分析。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是通过人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履行的政治性义务体现的;人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履行的政治性义务是民主广泛性和真实性的具体体现。了解本目的内容对学好第三目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坚持的三大原则做好了铺垫。本目中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为第二课的民主选举和第三单元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好了埋伏;本目中的监督权为第二课的民主监督和第二单元对政府的监督和第三单元人大的监督、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政协的监督以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相互监督,这些知识点串起来就可形成一个监督的知识专题。

本部分在高考中一般是出选择题,难度也比较低,属于识记类较多。xx年广东出了一道自由和法律关系的辨析题。此后这部分再也没有主观题出现。

关于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在初三也涉及了,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本人教的高一(6)、高一(7)、高一(8)是普通班,高一(9)、高一(10)是重点班。但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普通班和重点班理解起来都较容易。

(1)知识目标。

知道公民享有的三项政治权利和四项政治性义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对xx年3月14日西藏拉萨发生的打砸、抢烧事件为素材,引出本部分的内容,设计视频、图片、文字材料等让学生在本次事件中体验和感悟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和本部分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即树立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不做臣民,不做暴民;增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解。

(1)重点: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法律资格、地位。

理由:这些是本部分学生最起码要掌握的内容。

(2)难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含义;监督权的含义;自由和法律的关系。

理由:对这两个含义的了解主要是学生对它们外延不清楚;对自由和法律关系,有些人会理解为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拘无束,认为法律是对自由的限制。实际上我国传统的老庄和道教就是这样认为的。中国人缺乏现代的法治思想,往往把自由和法律完全对立起来。

主要通过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这一案例,让学生在其中自主领悟、模拟、体验、探究、加深对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理解,对自由和法律关系的理解。

理由:选择一例一析主要是考虑到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可以贯穿本部分内容,同时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本次事件的分析上,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

理由:在本课件安排了两个视频、大量发生在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中的图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的背景资料,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直观、生动,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厚和富有时代气息。

新课型。

一课时。

通过发生在xx年西藏拉萨的3。14事件这一时政热点贯穿本节课,一例一析,主题集中,而且和课堂的联系十分默契,没有牵强附会之感,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其中恰当地使用了文字材料、视频、图片、声音,做到图文并茂,有声有色,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特别是本节课十分注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爱国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落实得尤为出色。

不足之处就是如果能够在讲公民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义务时,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具体的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效果也许会更好。

政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共建和谐校园》。这部分内容是中职德育课程《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第五单元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属于社会常识部分。本节课主要通过活动与探究的方式,引领学生正确认知和谐校园建设的意义,积极思考如何参与和谐校园建设,自觉抵制校园不和谐现象,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为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本课选用的教材《经济政治与社会》(20xx年7月第2版)是由沈越、张可君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该课程是20xx年我国实施第三次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规定的中职生必修的四门德育课程之一,要求在中职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课程设置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本教学设计内容是教材《第五单元共建社会主义和谐》中的内容,属于社会常识部分,主要引领学生正确认知和谐校园建设的意义,积极思考如何参与和谐校园建设,自觉抵制校园不和谐现象,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为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发课程资源,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入手,创设学习情境,开展师生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1、学生特点: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初步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但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从众的心理因素,少数学生容易做出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的行为,自觉抵制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的信心和勇气不足。

2、学习态度:中职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认真,但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比较依赖教师的讲解、教师的答案,自我探究能力比较弱,自主学习意识有待增强。

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转变教学方式,设置课堂活动和学习讨论环节,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开展教师主导下的师生探究活动,让学生逐步理解、认知和谐校园建设的现实意义,增强学习的自主性。

中职德育课程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不断增强德育课堂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实现德育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培养情感、端正态度、树立观念,提高能力、学以致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意义,自觉参与和谐校园建设,主动抵制不和谐的校园现象,以实际行动化解校园建设的不和谐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正确辨析身边的校园现象,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积极参与和谐校园建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认同和谐校园建设的现实意义,形成参与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及正确辨析校园和谐与不和谐现象。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现象与因素。

(三)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创设、任务驱动、问题探究。

学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四)信息技术应用。

环境资源:多媒体机房。

信息资源:ppt、视频、动画、图片。

平台资源:问卷网、qq平台。

(五)教学流程图。

(一)前置学习。

教师对学生分组,成员分工,引导学生利用任务导学单开始前置学习。指导学生利用手机收集图片、视频信息,并通过qq平台上传,让学生自我感知。利用“问卷网”平台设计问卷,调查全班学生对校园不和谐现象的认识,并利用“问卷网”进行自动统计分析,以便在课堂公布统计结果并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回答网络调查问卷时,可以登陆给定“问卷网”网址,或者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通过手机回答网络问卷。

(二)情境导入(4分钟)。

通过ppt展示校园内宿舍、食堂、教学区、实训区及其他公共区域和谐与不和谐现象,并适当讲解。让学生通过观看ppt展示的图片、视频信息,真正感知校园内和谐与不和谐现象,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三)任务探究(37分钟)。

任务一:分组交流,畅谈感想(5分钟)。

每组学生针对搜集到的校园内一些和谐与不和谐现象图片、视频内容谈自己的感想,并指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分享。

任务二:合作探讨,思考对策(21分钟)。

指导学生利用任务导学单,认真观察网络调查问卷调查结果,以小组为单位逐一分析宿舍、食堂、教室、实训区及其他公共区域典型的不和谐现象,并合作探索解决的途径、策略。教学中按照校园主要区域,分为五个活动内容逐一分析讨论。本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自动、方便、快捷的统计网络问卷的调查结果,还辅以播放在“优酷”网络搜索的对应相关视频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每个活动合作探讨后,每组指派代表与全班同学交流分享小组合作探究结果。

任务三:感悟升华,正面引领(11分钟)。

本任务利用信息技术,以视频、动画呈现和谐校园的美丽场景,深化学生认知,内化学生信念,涤荡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共鸣,增强学生情感,为学生做出正确行为的行为选择奠定基础。学生认真欣赏视频、动画资料,真切感悟,净化心灵,增强情感,强化信念。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提炼和谐校园的内涵。

教师指导每组学生互相评价小组交流、合作、探讨积极的学生,教师面向全班评价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以定性评价、口头评价为主。

(四)课堂小结(2分钟)。

和谐校园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中职生要立足校园和谐校园建设,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为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将拍摄到的校园和谐与不和谐图片,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张电子宣传海报,上传至班级qq空间平台,学生互相欣赏给予点赞。

2、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共建和谐校园”倡议书,上传至班级qq空间平台,学生互相欣赏给予点赞。

3、撰写一篇“共建和谐校园你我有责”的演讲稿(600—800字),比比谁写得最好。将演讲稿存放至班级qq空间平台,学生互相欣赏给予点赞。

板书设计。

话题:共建和谐社会。

一、我感触到什么。

二、我应该怎样做。

亮点与反思:教学内容由枯燥变生动,课堂充分运用音视频信息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有效创设学习情境;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主动,课堂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组内合作探究,互学互进,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教学时空由封闭变开放,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

缺点与不足:讨论进度时间掌控难,学习任务是由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师合理掌控小组讨论的时间与进度成为实际难题。

这是我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欢迎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政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下午好!按照要求,我就《做诚信的人》这一课的教学思路向各位进行汇报,敬请批评指导。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做诚信的人》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的内容,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的品德”:“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不难看出,这一框是这一课、这一单元乃至这册书的最终落脚点,在本册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情况。

作为十四五岁的中学生,他们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时期,需要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另外,他们思维活跃,有一定分析问题能力,也愿意展示自己,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自我反思等学习方法,使他们感知、感悟并愿意践行诚信守则。

三、教学目标。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涵养善良之心,展现诚信问题上的智慧,把诚信的道德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判断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景中自觉遵守诚信守则,能运用诚信的智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3)知识目标:知道诚信守则的具体要求,理解诚信和谎言,隐私的关系,把握诚信的核心。

四、教学重难点。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在根据学科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诚信守则的具体要求,即要学生知道怎样做一个诚信的人。教学难点是运用诚信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通过一个故事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4.在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易于理解。

六、教学过程。

第一,故事导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故事情节:

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自称是某运输公司的汽车司机。“在我的账单上多写点零件,我回公司报销后,有你一份好处。”他对店主说。但店主拒绝了这样的要求。顾客纠缠说:“我的生意不算小,会常来的,你肯定能赚很多钱!”店主告诉他,这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做。顾客气急败坏地嚷道:“谁都会这么干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个顾客马上离开,到别处谈这种生意去。......

这时,教师停顿一下,让学生猜测一下故事的发展,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好奇心,之后再展示结局:

这时,顾客露出微笑并满怀敬佩地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运输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的、信得过的维修店,你还让我到哪里去谈这笔生意呢?”

故事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教育?1-2名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诚实是信任的基础。维修店老板的诚实,为他赢得了汽车公司老板的信任!可以想象,两家企业今后的合作一定会高效和谐。同样,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诚信度越高,社会管理成本就越小,人与人之间就越和谐。所以,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提出了“诚信”的要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到诚信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至此,教师板书课题:做诚信的人。

这个设计意图是:由故事导入,增强趣味性。由这个故事,提炼出诚信是个人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自然地渗透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自然引出了本课课题。

第二: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

多媒体展示学生学习目标:

1.知道诚信守则的具体要求。

2.学会运用诚信的智慧处理诚信与隐私、诚信与谎言的关系。

出示学习目标,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内容。之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并完成相关填空题。意图是为了让学生找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进一步分析案例打下基础,同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分析案例。

教师展示欧典地板的案例:

在20xx左右,中国地板市场出现了一个品牌——“欧典地板”。它的广告宣称:“欧典”是德国拥有百年基业的地板品牌,公司位于莱茵河畔的维尔茨堡,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罗森海姆市拥有占地超过50万平方米的办公和生产厂区。其原材料树木的年龄是60至80年,直径要求在80cm至100cm,德国制造、德国品牌、选材苛刻,因此欧典地板卖到每平方米20xx元的天价!几乎与当时房价一样。而其他高档地板的价格在200-300元每平方米,某些顶级产品最多卖到800元每平方米。

然而,央视记者调查结果却是:德国欧典总部根本不存在,欧典地板就是中国制造!这一消息在20xx年“3.15”晚会上一公布,舆论一片哗然!

学生讨论1:

(1)如果你是欧典消费者,你听到这个消息,会有什么感觉?

(2)这家公司的行为违反了诚信守则的哪一条?

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比较容易的得出第一个结论:坚持实事求是,是诚信做人的守则之一。

学生讨论2:

老师引导学生全面分析员工没有站出来指出真相的原因:一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二是觉得自己举报自己所在企业,在情理上说,有些为难。当然,也可能是害怕报复等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应该怎样做诚信的人,诚信守则2和4就容易理解了:

在涉及利益冲突的问题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多数人利益一边;在情与法冲突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法律一边。

学生讨论3。

欧典企业和员工希望得到利益,然而,他们得到了吗?继续深入推进案例:

20xx年4月15日:北京市工商局丰台分局对北京欧典木业有限公司下达处罚决定通知书:处以高达7473776元的罚金。之后,这家企业在地板市场上很难立足。

至此,你又得出什么结论?

没有整个社会和顾客利益的保障,企业的利益如何保证?没有企业的长远利益,又从何谈起个人的利益。因此只有每个人彻底的摈弃一私之利,整个社会的利益才能够得以保全。否则到头来,落得一个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的下场!

欧典事件,对于教师来说,可能有些陈旧,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知道的很少,而且用这一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能较好地印证诚信守则的内容,另外,案例集中,分析透彻,这对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的达成,都有帮助。

第四,说还是不说?

以课本中小健和小奎的事例,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得出诚信与隐私的关系。

第五,课堂辩论:诚信该不该说谎?

以课本中医生对病人的回答为例,组织学生辩论,得出诚信与说谎的关系。

教师最后抓住诚信的核心“善”,进行点评。

第六,对照目标,总结反思。

要求学生结合本课学习目标,复述知识要点,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课内容概括说就是“114”:1对关系(诚实和信任)、1个核心(善)、4条守则(诚信守则)。这样总结,是为了便于学生识记,帮助他们“说得出”。之后要求学生拿出纸笔“写一写”。内容是对自己某件不诚信的事进行自我反思,或者自己撰写一条关于诚信的座右铭,再或者分享一条关于诚信的名言等。目的一是锻炼学生反思和概况的能力,二是继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另外,之所以有三个内容,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的分层练习。

各位评委,以上就是我对《做诚信的人》这一课的教学思路。期待您的批评指导,感谢您的辛勤工作!

政治说课稿

《学会与老师沟通》是初一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二课时内容。本单元是根据学生进入中学后,生活接触面的逐渐拓宽,会越来越多地面临与人相处的问题而设置的。本课是在同学们学完第一课《亲子之间》,了解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和纠葛,学会了协调这类矛盾的方法之后,转入处理师生交往中的各种隔膜。同时,为下一课时掌握与朋友友好相处的“金钥匙”奠定基础,使学生尽快学会处理中学里新的人际关系,减少不和谐产生的负面影响,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的基础。因此,本课是七年级上册教材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实意义十分重大。

本课的特点之一:活动“说一说”,是学生对他的一位老师一天工作情况的记录。可以设计成学生课前准备活动,既可作为课堂教学资源,也是完成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一个有效的方式。

特点之二:采用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让学生从中得到,体会老师的辛劳,从而能主动去关心老师,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的,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在这个人生的“第二起跑线”,能够协调好与各位老师之间的关系,对于较快适应中学生活意义十分重大。重点确定为让学生主动沟通,积极协商,配合老师的工作,并领会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难点是让学生克服紧张、拘谨的心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确应用与老师之间沟通的方法,真正达到师生的和谐。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师工作的的特点,认识到和谐的师生关系,对适应初中学习的重要性,主动与老师沟通,营造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与老师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与老师沟通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系列活动,让同学感受到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克服闭锁心理、意识的不良影响,积极、主动、与老师交往。通过记录老师一天的活动,引导学生体会老师的辛劳,学会关心老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尽量消除师生间的隔膜,体会和谐的师生关系带来的快乐,使生活充满乐趣,学习更自信更轻松。培养学生关心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情感。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本人尝试实施式教学。课堂以活动为依托,采用调查采访法,小组讨论法,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解决疑难问题,自己内化实的情感,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努力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最高旨和核心。

1、学情分析:中学阶段,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随着智力的发展和意识的增强,师生关系开始发生一些变化。在思想意识方面,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思考,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他们要求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有教强烈的“”心理。在行为方面,他们甚至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行为,发生师生矛盾冲突,但又不知道如何较好地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

在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对于人际交往的具体方法比较难理解,同时独生子女交往面较窄,人际交往经验较缺乏,在新中的适应能力较差,因此,应注意采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帮助理解、掌握。

2、指导:根据学情分析和贯彻“一切为了每一位同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在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方面的指导:调查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和团队。

1、新课导入:由学生表演情景剧导入,该短剧轻松活泼,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营造气氛,同时此剧来源于日常学习生活中,反映了师生之间的隔阂,点明主题。

2、新课教学:

(1)根据目标期望理论,对课本活动“说一说”进行创新,布置学生课前准备,了解自己老师一天的工作情况。在课堂上要开展“你说我说”活动,谈谈对老师一天工作的全新认识,是否和平时的想象一致。

这样设计的目的:由于教师、学生角色的差异、地位的不同、看问题的立场和视角的分歧等等,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有时就会产生一些隔阂。师生矛盾产生的现实原因还有学生对教师的工作缺乏感性的认识。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从熟悉教师的工作特点开始,体会教师日常工作的辛劳,让学生了解老师,从而能主动去关心老师,为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形成和谐关系打下一个情感基础。

(2)创设情境一:在英语测试时,我没有把英语课本放在课桌里被英语老师发现,受到了英语老师的,对此我毫无怨言,这次提醒我以后做事时要周到。但班主任在我时,有一句话却深深地刺痛了我“别人为什么都把课本放在桌洞里,你这样做了,这就说明内心深处仍有作弊的念头”。

试一试:针对上述情境,如果你是那位学生或老师,你应该怎样做?

这样设计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场合,采取一些适当的方式,通过适当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让学生了解到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应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平等相待。学生要主动与老师交流、沟通,老师也应该经常倾听学生的,彼此加深了解,互通有无,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学习方式让同学感到亲切,自然,在相互的讨论中掌握了处理师生矛盾的方法,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从以上所列举的事例中通过自身的,认识到尊敬老师,最重要的的尊重老师的劳动;尊敬老师,要老师的;尊敬老师,要对老师有礼貌。避免了教师的空洞,挖掘了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有的放矢地进行了品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了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是尊重老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利于促进学生品德教育回归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突破难点。

3、行为训练:

想一想:当遇到下列情况时,你会怎么办?

与老师意见不一致时;老师因不明错怪你时;。

当老师当众地你时;当老师严格要求你时。

通过对这些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可以检验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对学生处理师生关系时也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4、:引导同学朗读教材59页《女老师的》,读读议议。

5、课后延伸:请你也试着当一天的班主任,并让同学对你进行评价,最后,总结当过一天班主任之后的体会,以便更好地了解老师的苦与乐。

让学生当一天的班主任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本堂课的教学实效,同时,继续发现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总之,对本课时的设计,我始终贯彻新课程“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目标期望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和再创造。尝试实施式教学,采用调查采访法,小组讨论法,以活动为依托,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的培养,让他们懂得分享,体验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努力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最高旨和核心。

高中政治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7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我首先谈一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它从学生的日常消费行为入手,形象、生动、系统的讲述了商品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及其职能以及纸币的相关知识,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后面内容的理论基础,也是能否引发学生对经济常识兴趣的重中之重,因而本框题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本框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来谈一谈学情。高一学生对于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他们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通过经济现象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的知识,但是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授课,让学生自己举例,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依据新课标要求以及本教材的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商品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理解货币产生的过程及纸币的发行规律。

【能力目标】。

通过联系生活现象以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认识到货币的产生有其必然性,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依据课程标准,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

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货币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难点】。

货币的本质。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分析完教材,制定好教学方法,我再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从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四个环节展开教学。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会设疑导入,学生在生活中都有购物的经历,钱在经济生活中叫做货币,询问学生货币为什么能购买东西呢,它的本质是什么呢?从而进入本框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方式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了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顺利引出主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将从教材的逻辑结构出发,着重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重点阐述“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等问题。本框题主要通过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3个方面展开。

1.货币的本质。

材料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去农贸市场买粮食、蔬菜、水果,到商店去买,油、盐、醋,这些需要购买的物品都是商品。

材料二:牛奶老板需要盐,盐老板需要搞头,搞头老板需要咖啡,咖啡老板需要红豆,红豆老板需要牛奶。

首先我会展示两个案例,引导学生同桌之间交流,最后明确,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之所以这样设计,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寓学于乐。

2.货币的基本职能。

接下来我会展示资料。

材料一:有一天,大学生小王非常饥饿,去了超市看到超市货架的商品标着醒目的价格,最后拿出现金,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方式,买了一瓶牛奶。小王想要出国留学,所以,用蚂蚁花呗买了想要出国的物品,在出国之前,把一部分钱存在中国银行,另一部分兑换成美元。

我会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思考,货币执行了哪些职能?

最后师生明确货币共有五种职能,其基本职能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其他职能有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货币在我们生活中被应用,但是学生很少知道其职能,同时小组讨论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纸币。

学生交流之后,师生共同总结,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纸币由于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不易磨损,因而被普遍使用。但是有利必有弊,假币也开始在市场上出现,我国依法打击假币行为,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不仅要识别假币,还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之所有这样设计是让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要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会展示马克思的经典语录“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提高,使同学们进一步梳理本节课学过的内容。

环节四:小结作业。

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我会结合板书内容,采用归纳式小结。通过小结环节,使同学们对本节课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内容讲授完毕,我会给学生布置作业:一是以“我的金钱观”为题写一篇小论文,二是请同学们到当地的银行去向工作人员了解辨别假币的有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和家人及其他同学分享,提高大家辨别假币的能力。

通过布置这样的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提高同学们的鉴别假币的能力,增强同学们的分享意识。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教师口头讲述的辅助手段,是知识的高度凝集与集中。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结束语: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高中政治说课稿

《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1框的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每个说1~2个)。

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及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能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并且让学生能主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去实践,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各说2~3个)。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规律。对哲学上实践的概念,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延伸出来的理论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以及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们知道,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的精神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情景设置,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运用我本人所擅长的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分析归纳、自主探究、总结反思等。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重点说)。

1、课题引入:我设计以提问哲学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设计典型事例,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并得出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会的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整个过程将伴随着多媒体影像资料和生生对话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反馈,知识迁移。

最后对本科课进行小结,巩固重点难点,将本课的哲学知识迁移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实现对知识的升华以及学生的再次创新;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框学习做好准备。

4、板书设计我采用直观板书的方法,对本课的知识网络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尽可能的简洁,清晰。使学生对知识框架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5、布置作业我会留适当的自测题及教学案例让同学们做课后练习和思考,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以及对难点的理解。并及时反馈。对学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难的知识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指导。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因为我本人到现在仍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设计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老师!

政治说课稿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解决“为什么生产?”

即为了消费!在讲完神奇的货币和多变的价格之后,第三课开始涉及消费的内容。第三课第一框讲了消费及其类型,了解了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和类型以及消费结构等知识。本框题则是从影响人们消费的主观因素方面分析形形色色的消费心理,知道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第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经济生活”模块中“生活与消费”部分“描述几种消费心理,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目标要求和内容标准中的有关规定,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从众、求异、攀比和求实消费心理的基本特征,知道如何评价这几种消费心理,理解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基本消费原则。

2.能力目标:正确评价和对待各种消费观及消费行为的能力,提高科学理财的意识与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待消费。能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和增强环保意识,自觉落实环境保护行动。

第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根据教材与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能正确评价从众、求异、攀比和求实消费心理。

重点的依据:这是学生日常消费行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多数学生消费心理存在误区,需要重点讲解。

2.教学难点: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懂得应该坚持怎样的消费观念。

难点的依据:旨在结合前面内容,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过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清疑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既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第四,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既需要规范性,又需要创造性和实践性。高中新课程标准倡导这样一些基本理念:如“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以及“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与开放性”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在引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因此,考虑到本校高一学生及自身实际,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过渡):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第五,说学法。

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是我们从事教学的基本原则。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我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过渡)最后,我再具体来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第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3分钟)复习导入—提问上节课知识(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的类型和消费结构)。

2.讲授新课:(30分钟)结合教材内容重难点和学生实际,设计生活中的两段生活场景,通过设问的变化分别讲解形形色色的消费心理,知道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践行科学的消费原则。利用多媒体,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得知识兴趣化。

3.课堂小结:(2分钟)强化认识。

4.板书设计:注重系统直观清晰,把内容主干知识书写。

5.课堂练习与布置作业:(5分钟)《学案与测评》,巩固所学。

政治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题的内容,主要分析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个框题:灿烂的中华文化,了解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薪火相传。本框在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民族精神。因此本框是对前面教材的进一步延伸。只有对民族精神产生更多的认可感和归属感,才会自觉地做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本框的学习也为学习下一个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起到了铺垫作用。由此可见,这两个单元在内容上是一脉相承的。

本节课由“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民族精神我传承”两目组成,主要讲述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以及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建设的今天,就需要从民族精神中吸取有益的精华,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本课的教学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转变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念,突出显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因此我把这个目标放在第一位,然后是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我们先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来看能力目标:能体会出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具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最后是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知道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三)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依据:民族精神是比较抽象的,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很好理解。如果不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上不自觉地忽视中华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那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有在真正理解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教学难点:民族精神我传承。

依据: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经济利益至上使许多不良的思想卷土重来,学生的思想严重受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主义的影响,爱国主义已成为口头的摆设,要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更是难上加难。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是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所在,化知为行,以知导行,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要靠他们传承,自觉用行动来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二、学情分析。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在教学之始,必须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所以接下来我将进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基本上是15、16岁,正处于青春期,思维较活跃,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习过程有积极主动参与的欲望;他们通过语文、历史等学科的学习,对中华民族精神已有了一些零碎、感性的认知,这为本课学习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学生对民族精神缺少理性、全面、系统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方法上的循序渐进和教学方案的可操作性。

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教法的运用,又要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因此,我从教法和学法这两个方面来谈教学方法。我先来谈教法:

(一)教法。

当前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强调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学生的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为落实新课改精神,同时结合本课内容,我采用了如下教法:

1、演示法:民族精神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但它又寓于形象、生动的历史材料之中。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等教学资源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情境法:教师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觉地弘扬民族精神。

3、活动法:本节课中设计了三个活动,设计的宗旨分别是: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以及弘扬和传递民族精神。

(二)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就是为了不教。一位优秀的教师应重视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差异,我采取多样的方法: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评法。

四、教学过程。

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抛砖引玉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积极探究掌握新知,30分钟、情感共鸣升华新知、3分钟、布置作业拓展转化,2分钟。

第一个环节:抛砖引玉,导入新课:让学生观看《能量北京》flash,短片展现的是北京奥运会运动图标,看完后让学生谈自己想到了什么。

依据:学生可能会说想到了奥运会,想到了奥运健儿,奥运精神,进尔过渡到民族精神。从学生熟悉的、引以为傲的奥运会入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对学习本课感兴趣。这是思想品德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学生对民族精神感兴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二个环节:积极探究掌握新知。帮助学生对民族精神有更多的认识。

这个环节设计了三个活动。

首先是活动一:点击中国、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

以多媒体展示几组相关的可以体现不同民族精神的人物和事件,如戴望舒的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郑成功收复台湾,文成公主入藏等,引导学生总结这些人物和事件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继而总结出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然后再让同学们来列举能够体现民族精神的事例和人物,以增加同学们对民族精神的感受力。

让同学们观看我事先准备好的视频《不平凡的》,同时让他们思考探究两个问题:1、有人说中华民族越挫越勇,你是怎么认为的?2、是什么精神让中华民族能够经历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这种精神又有什么作用?在播放完视频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问题,并派代表汇总发言。

这个活动我选取的是20中国发生的可以体现伟大民族精神的重点时事,用这些来说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更具有时效性,也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进行了情感的熏陶。

面对学生的这一问题,我设计了第三个活动:感受中国、弘扬和传递民族精神。

第二幅展现的学生在北京奥运会这个国际体育盛会中所折射的无私奉献、团结友爱的民族精神,第三幅展现的是中华儿女在自然灾害面前所彰显的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

活动设计的依据:让学生感觉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难事。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就能体现和传播民族精神。

第三个环节:情感共鸣,升华新知。

师生共唱《爱我中华》这首歌曲。通过触动心灵的歌曲,使学生们从内心深处再次体验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升华,自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四个环节:布置作业、知行统一。

课下让学生完成以“弘扬民族精神,做合格中学生”为题目的倡议书。在下节课由师生共同选出优秀倡议书,进行宣誓。

这样可以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学生的实际结合在一起,将课堂所学与学生生活相融合,从而达到知行统一。

五、板书设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

二、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

三、弘扬和传递民族精神。

我主要采用要点式板书设计,这样比较直观、系统,还能及时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学生理解掌握。

整堂课的设计,我本着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采用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培养学生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