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选读后感大全(17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选读后感大全(17篇)

ID:8639668

时间:2024-01-07 18:12:19

上传者:温柔雨

读后感可以激发读者进一步思考和追问,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在这些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作者对作品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深入思考。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回想两年以前,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一心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我认为教学成绩高就是优秀教师,怎样才能教出好成绩,就是要把书本上的知识讲清楚、讲明白。于是在课堂上我不遗余力细致入微地讲着,学生静静地听着,发现学生有问题不理解时,不厌其烦地又讲一遍,自认为讲得够清楚够明白了,这会儿学生总该学会了。可是每当期中、期末考试,学生的成绩却觉得不很理想。问题出在哪呢?是不是自己不适合做老师?有一段时间,我很迷茫,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不知怎样才能改进和提高。

一晃两年过去了,在教学实践中慢慢历练成长起来的我,在经历了一系列教育思想的洗礼之后,已找到了当年失败的原因:重视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在不经意间成了陶行知所说的第二种先生——教学生的先生,尽管愿望是美好的,但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老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有去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没有对一个问题经历思考探究的体验,没有课后有针对性的练习做保障,那么学生得到的那点知识就如同盲人摸象、沙地建楼一样不全面、不深刻、不牢固,更谈不上习惯的养成,能力的提高,潜力的挖掘了,那么学生成绩不高就不足为奇了。

如今我的课堂,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了,讨论质疑的时间多了,操作演示的时间多了。我注意发挥每一个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探究上,不但教学成绩有了大的提高,也常常会品尝到教学带给我的快乐,从中收获着一个个成功和惊喜。我常在课后反思:这节课学生除学习了新知识外,还学会了哪些方法,提高了哪些能力。我已深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希望给学生“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我不知现在是不是成为了陶行知所说的第三种先生——好的先生,教学生学的先生,但我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追求的目标。

教学合一的第二个理由是:“教学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就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考虑学生的才能兴味,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是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教法,而是让教法随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变动,也就是现在所倡导的真实的课堂,生成的课堂。

教学合一的第三个理由是“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以为终身卖不尽的。好的先生必定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我对学习的理解是:学习是教师享受职业快乐的需要。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必定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否则年年照样画葫芦,必定十分的枯燥。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界无限枯寂的生活,那是因为当事的人,封于故步,不能自新所致。当我们真正地用心去学习,去感悟,就会觉得教育工作的每一天都是令人惬意的。

学习更是教师适应时代,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我读师范的时候,还没有见过计算机,也没有学过计算机的理论和操作。短短几年,计算机已经进入了课堂,进入了家庭,现代信息技术也成为一门学科。现在的老师不懂计算机行吗?不行!

必须要学、要用,固步自封是行不通的。即使一篇课文、一道例题教了多少年了,再教仍然要备课,观念在变,理念在更新,教学同一个内容,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发现和感悟。

我校非常重视老师的学习,多次组织老师进行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我们从中确实受益匪浅。近些年,在学校大的学习氛围下,我阅读了不少的教育著作和刊物,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也在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更多地注重情感的投入,注重过程和方法的研究,这坚定了我不做“教书匠”,要做一名有思想的学习型、研究型教师的信心。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先生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起发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快速,过去那种在学校里十几年所学到的知识毕业后受用一辈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要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不断地充电、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按照他的思想,首先,“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现谈谈自己对“生活即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1)生活化的教育内容。

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孩子的实际需要,适合孩子实际发展的,是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否定一切资源。

(2)生活化的教育环境。

在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孩子理解和接受。

(3)生活是活的教育。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孩子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认真学习。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

今天,我开始读《陶行知教育名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这里有他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和经典的.用糖果教育学生的故事。每一篇文章虽然都不长,却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陶行知以毕生的精力,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好了,做人做事才会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才会成为有用之才。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一个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他认为传统的传授方法有问题,要进行改革。他认为,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教师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必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正是我们现在教育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去探究,有学习的主动性,自己去发现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和指导,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终身性的学习。

教师和学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双方,他们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到有效教学的进展。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确立有效教学的责任意识。对教师来说,要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切实做到爱教乐业,献身教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使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同时教师一定要好学不倦,博学多闻,精通教学业务,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学生来说,要有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动力,具有“向前进,向上进,非自己努力向前进、向上进不可”的精神,不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其次,要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确立教师在有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要努力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怀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在学校,现在让我觉得最快乐的事,是看到那一张张幸福可爱的笑脸,很远就能听到“老师,美术老师好,美术老师啥时候再给我们上课”。这是很渺小的一件事,也是很伟大的一件事。就是陶行知经典语录里的“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散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的呼吸。”

小孩子,真的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他们是一个个的发明家和创造者。记得那次,我讲创意美术,引导时提了一个问题,雪融化后是什么?好多同学都回答一个字“水”,但是有一个小可爱的话让我诧异很是开心。他说“雪融化后是美丽的春天”。是的,我们必须得保护宝贝的心灵和每一个奇思妙想,我们得会变成小孩子,这样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老师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

在上课过程中,我时刻告诉自己,要爱他们,做他们的朋友,每次上课前都会想着法的让他们快乐,激起兴趣,一起把课上成功,一起学习。画的好不好且不说,小学美术应该教的是理念,是拓展思维的能力,是发现美,是快乐的表达。美术是最能激发小孩子创造力的一门艺术,是培养一个人气质的重要学科。

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学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双脚、时间、空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教育;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觉得很有深意。

不管处于什么时代,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坚持真理,做一个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人,是最高的人生追求。

读完这本书,我毅然有了每日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师德有没有进步?也正是从这些话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生活中有工作,工作渗透生活又高于生活,记住这四问能督促我做一个自律的人,向上生活,向前奔跑,正所谓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

让我们做一个每天都快乐生活、认真工作、爱学生的人,做一个儿童乐园里的顽童。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我感觉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为人堪称“万世师表”,他怀抱崇高理想,要通过教育“救国,造过,建国”;他积极投身政治活动,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社会活动家;他胸怀博爱,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实践着他的人生梦想;他有一颗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实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位教育家身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感人力量和激励人们无私无畏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

陶行知先生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留下了许多永不过时的教育理论,。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

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教学做合一即: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前者是先生,后者是学生。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故当为“教学做”,而非“教”、“学”、“做”。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先生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陶行知先生的“智育注重自学”的教育思想,对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走向知识,主动探索,发展思维。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让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教师巧妙地把自己转向幕后,把学生推到台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唱好主角。与其说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不如说是发现的过程、创造的过程。注重设置一些探索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解决问题的途径倡导多样化,有利于培养主动探究意识。

一直以来,我们强调“教学相长”,并且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教与学的互动就已经是很好得完成了“教书”的任务了,但是看到陶行知先生这一句“教学做合一”,我才恍然感觉到,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工作做得太简单了,当然,首先是在思想上就考虑得不够深入和全面。而事实上,学习是离不开实践的,所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师”。像这样的古训我们有很多,但是在现代教学中都已经被排斥在了教室以外,透明的玻璃窗虽然不足以阻挡外面的风景,但是对于教学与做的关系而言,斩断的力度和程度都已经足够了。于是,我们的学生一边流利地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边浪费着食物;一边张贴环保标语,一边乱扔垃圾。面对这些情况,身为一名教师,我实在不敢再说,教学互动是成功的。相反我看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少是充当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桥梁,而且,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孩童的创造力”更是要予以充分的重视。

陶行知先生的理论给我的启示很多,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他的博学多识,严谨治学,一切为人民大众教育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将陶行之的教育思想付诸于工作实践之中,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这个名字大家并不陌生,我也在学前教育专业就读时“认识”他,汗颜的是从未详细地去了解,直到现在还停留在当初的认识阶段,甚至一些他的“金玉良言”我都已经有些遗忘了。是我现在的教育工作不需要“陶行知”了吗?其实恰恰相反,教育理念日新月异,“乱花渐欲迷人眼”看着看着,就迷失了,有时候会感觉不知道怎么教。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后,我明白万变不离其宗,大道至简,真正的教育应该回归本真,正如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他的教育名篇中,涵盖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师范教育等,既有给教育管理者看的,也有为一线教师写的,有很多教育理念是我们现今需要的。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创造的教育……陶行知论述的教育问题非常广泛,下面从教师的角度,谈几点此书中的观点以及个人的感悟。

本书的第一篇就是《教学合一》,这也是陶公最有名的理论。他认为老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这就明确了教学的内容,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是教授学习的方法。并且这种学习方法的教授方式是以学生的学习方式来决定的。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能够有这样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陶公可称为“教育先知”。陶公的这些先进思想、至理名言如很多老师都懂,可如今有多少人在照着做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老师为了达到自己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不尊重学生的想法,不在乎学生的感受,只在乎自己的课上的是否完整是否热闹,自己的才能是否充分体现了出来。这样的教学行为是不可取的。曾经一段时间我也一度迷茫。部编版新教材刚开始使用,低年级语文教材有些文章实在难掌握,为了完成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我有时不太在乎学生掌握的怎么样,总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讲述,没有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教与学脱离了关系,使教学失去了意义。陶公在《教学合一》篇中强调“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是十分有道理的。看过李玉贵老师的教学视频,觉得她非常尊重学生,是陶公理论的践行者。她不会因为一个学生总是回答不上来就感觉耽误了课堂上的时间,而是不断的引导启发,慢下课堂的节奏来等待,这种等待,是对学生充分的尊重,是最为可贵的,相信学生会因为这样的等待而改变。陶公又说“先生不但要拿他的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读这句的的时候我开始反思自己多久没有认真看过书,多久没有认真做过学问?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没有坚持每天做一些练习,每天写一写练笔,我感觉很惭愧。于永正老师在他的《儿童的语文》一书中也说语文老师教学生写好字,自己要首先写好字,教学生作好文,自己首先要会作文。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我们的技术是否熟练,直接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水平。“师不必贤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我们需要教,同时也需要学;学生需要学,同时也能教给我们很多。善于从学生的身上学习,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这大概就是成为教育“宗师”的心法吧。此书后面还有一篇《教学做合一》更深入阐述了教、学、做之间的关系,强调“做”是在劳力上劳心,我的理解是“做”即实践活动,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是有一定教学目的的,不是盲目的实践。教学做是不能割裂的有机统一。

“唯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才能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也唯独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在劳力上劳心》这篇教育名著中这一段话让我想到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陶公倡导的“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观点可出台以说是教育界的“马克思主义”,从目前我国出台的相关文件也可以看出陶行知十分有远见。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制度建设做了系统设计和战略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可见,“陶行知”并没有过时。我认为陶公并没有特别强调“劳动教育”这个概念,而是将自己的教育观点概括为“在劳力上劳心”更加有教育意义。曾经我们国家将大批学生下放做劳动,希望通过“劳力”改造学生,忽略了学生的特点,忽略了学校教育的意义,导致了很多悲剧。而如今的教育几乎完全脱离劳动,注重知识的获得,又有些矫枉过正。其实劳动教育可以融入到任何学科中。因为我们的学科教学最终是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如陶公在《教学做合一》篇中主张的“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劳动教育,请家长配合,在家里跟孩子一期种植一些植物,低年级同学可以口述种植的过程,种种感受等,中年级同学可以坚持写观察记录,高年级同学可以写写习作。在劳力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孩子注重心里的感受,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在劳力上劳心”。相信通过劳动的过程孩子们都能感受到劳动的辛苦,要珍惜劳动成果,不需要老师再去过多的说教。回忆七八十年代的学生,上学都是一种奢望,那个时候大家都羡慕能够上学的孩子,放学归来学生都是主动学习。甚至有的孩子为了能多一些时间学习,主动将家务事赶紧做完或者早上早早起床做家务。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很强。这可能就是在劳动的过程中锻炼了心志。我认为“在劳力上劳心”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

在《创造的教育》这篇中,陶行知先将创造分成了两种:物质的创造和心理的创造。所谓“物质的创造”,我的理解是,由思想再到行动,从而创造出实物。而“心理的创造”应该是“创新的思维”,即一些新的想法。陶行知师从美国教育敬爱杜威,在此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现在介绍杜威先生思想的反省中的五个步骤:(一)感觉困难;(二)审查困难所在;(三)设法去解决;(四)择一去尝试;(五)屡试屡验,得出结论,我的意思,要在‘感觉困难’上面添一步:‘行动’。因为唯其行动到行不通的时候,方才觉得困难,困难而求解决,于是有新价值的产生。所以我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段话通俗易懂地介绍了思想、行动、创造之间的关系,直到今天我们还在提创新和实践,陶公当之无愧的“教育先知”。作为语文老师,这段话给我的启示是,我们常常抱怨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字数太少。而作文是思维的创造,出现问题,我们应该往上面找,有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行动”时间呢?比如写春天,孩子们是不是真正地走到春天里,真实地“行动”过,看过冰雪融化?听过鸟语?闻过花香?我在指导自己女儿写春天的时候,她写不出来,我准备说可以写“冰融化了”,才想到现在冬天已经看不到冰了,想说“写各种花都开了”,才想到似乎也没带她去认识什么花。于是停笔,抽了个时间带她去放风筝,到江边采野菜。通过这一系列的行动,回来不用我说,自己叽叽喳喳说了很多。由此,觉得陶公说的真对。

《陶行知教育名篇》中有很多篇章用墨不多,有的甚至带着辩论的色彩,但是真理不辨不明,越辩越明,有很多篇章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书中的很多陶公的思想并不过时,甚至对我们当下的教育都有这一定的指导意义。多读多思考,践行渐明了。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我读了《陶行知》一书,说实话,我对陶行知先生了解的甚少而感到惭愧。对他的教育思想,依然有很大的感受,还依然能够从中得到关于做人,关于教人的深刻的哲理思想。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过: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是的,没有爱的教育,就不是成功的教育。我们教师要真诚地热爱学生,视之为子女,以满腔热情教育学生,用爱营造平等、民主、温暖、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爱关心、爱护、教育、帮助学生,使师生之间以诚相待、坦荡无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接近老师,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有爱才有未来,有爱才有希望,作为教师,得学生之“心”,让爱在平凡事业中升华,使学生在爱心中成长。

陶行知先生还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的确,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学习上也各不相同,那么在教学中,就更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努力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对头脑聪明却不善于自控的学生,多看他们几眼,多给他们一个肯定的眼神,多给他们一份坚定的信心,坚持下去,有一天你就会发现,裹着污泥的沙子竟是一粒金沙!

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便是“教学合一”,这些观点是他过去提出的似乎也是现在新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

通过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好。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放假期间,非常有幸地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方明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1月版)这一书,书中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放下书后,掩卷常思,感悟颇深。

时代在进步,教育一定跟着进步吗?不尽然。

“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千秋事大,也费商量。”学了陶先生的文选,越发觉得肩头沉重,心头沉重。做一个真人,办真的教育,我们沿着陶先生的路不断学习,不断追问,上下求索,今后还要有无数人亘古不变地学习、追问、求索下去。尽管先生的年代已经离我们有一段距离,但先生的教育思想永远指引着我们,教育的心永远感动着我们。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

(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

(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

(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每次看书都有一个习惯,拿起笔把优美的字、词、句用一个小本子摘抄下来。唐代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时语文老师也曾说过,没有写不好的作文,只有书没读够的学生。想写好文章,读书是最好的途径。

周末的休息时间里,没有了上课的劳累。来到市区的书店里,找一个僻静的角落,拿着《陶行知的教育名著》读了起来。书中的有一句话这样说道:“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这句话给我的感触不仅仅是点破了传统教育的弊端,还说了老师的“教”得注重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也得注加强培养。

现如今,大多数学生的学只局限于学好老师所教,考好学校里的考试。大多数老师的教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试卷上的题目会做。前者离开了老师,便止步不前;后者培养的学生,只会生搬硬套。当今时代——信息社会,知识的更新十分迅速,以前那种学习一点知识够用一辈子的情况基本不可能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日不学十日空。每天我们都要学习,只要有一天不学习,前面的学习都白费。

信息时代的社会,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只会“听”,更要学会如何“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导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学会思考,指导他们如何学习。我作为一名五年级的数学老师,平时在讲题目的同时,多给学生以引导,教会他们如何学,而不是死记知识点。数学的学习过多都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遇见困难懂得如何分析解决。学生只有不断地进行书籍的阅读,才能得到知识的积累,也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我想,这也正是教育的真正本质吧!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奉行的格言,陶行知先生对待教育事业的付出是发自内心的。爱心是教育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的教育是缺失的,是不完整的教育。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知识储备还很有限,教学经验缺乏也在所难免。平时,我不仅强调学生要时刻学习,而且也要求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努力提升自己。读书最大的乐趣不是你比别人读了多少书,而是你从书中得到了什么,领悟到了什么,这才是读书的乐趣所在!

无论工作多忙、生活多累,我们都应该抽点时间出来,静下心看看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习永无止步,在以后的工作中持之以恒的读书来武装自己,努力成为一名知识丰富的人名教师!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近一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使我深受启发。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不能做到乐学,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教师固然能用强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鸭式的方法逼学生学,但这样只会造成学生厌学,对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没有任何帮助。同时教师自己也会不快乐,整天为了学生而苦恼,脸上总是紧绷的,没有了亲切的笑容,或许回到家,还会将这种不愉快转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师稍微改变教学的方法,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而不是单纯地使用枯燥的文字来教学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学分层次,便适应了班级不同学生的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学分层次,便适应了班级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至于顾此失彼,有利于全班学生的发展学生学得快乐,教学教得也轻松,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和师生互动的活动其乐无穷。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以这样一颗伟大的爱心滋润着无数颗童心,也培养出了无数的爱心。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他的教育思想非常好的指导着教师工作,我将以此为起点,形成一种不断反思总结的习惯,继续在实践中摸索新的思路与方法。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在我认真的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后,书中的许多文章都给了我一些启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生活即教育》这一篇。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以社会做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的场所。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是啊,教育最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做一个身强体健、品行端正、学识丰富、能力高强、兴趣高雅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为主,言教为辅。还可以学习名人伟人,教育学生做人。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又有几时做到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了呢?

教学中,我们忽略了教学相互的快乐,我们忙于完成教学任务,害怕学生不能将知识装进脑子里。于是,课堂上满堂灌,频繁的一问一答,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蜻蜓点水式的提问,我们穿着“新课程改革的新鞋”,确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还美其名曰“教无定法”。我们从这样的教学中不能找到一丝快乐,整日被教学劳累,且被人认为是累赘。

其实,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就是让我们摆脱教学的苦恼,我们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让教育与生活相联系,学生不仅有理论的引导,还有实践进行指引,学生快乐,老师也快乐。我们要教会学生从“玩中学,玩中解”,而老师更侧重于“玩中教”,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文档为doc格式。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我读了《陶行知》一书,说实话,我对陶行知先生了解的甚少而感到惭愧。对他的教育思想,依然有很大的感受,还依然能够从中得到关于做人,关于教人的深刻的哲理思想。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过: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是的,没有爱的教育,就不是成功的教育。我们教师要真诚地热爱学生,视之为子女,以满腔热情教育学生,用爱营造平等、民主、温暖、和谐的学习气氛。用爱关心、保护、教育、帮助学生,使师生之间以诚相待、坦荡无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接近老师,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有爱才有未来,有爱才有希望,作为教师,得学生之“心”,让爱在平凡事业中升华,使学生在爱心中成长。

陶行知先生还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里有爱迪生。”确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学习上也各不相同,那么在教学中,就更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努力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对头脑聪明却不善于自控的学生,多看他们几眼,多给他们一个肯定的眼神,多给他们一份坚决的.信心,坚持下去,有一天你就会发现,裹着污泥的沙子竟是一粒金沙!

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便是“教学合一”,这些观点是他过去提出的似乎也是现在新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

通过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以陶行知先生为典范,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好。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王凤芝。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

(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

(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

(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放假期间,非常有幸地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方明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这一书,书中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放下书后,掩卷常思,感悟颇深。

时代在进步,教育一定跟着进步吗?不尽然。

“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千秋事大,也费商量。”学了陶先生的文选,越发觉得肩头沉重,心头沉重。做一个真人,办真的教育,我们沿着陶先生的路不断学习,不断追问,上下求索,今后还要有无数人亘古不变地学习、追问、求索下去。尽管先生的年代已经离我们有一段距离,但先生的教育思想永远指引着我们,教育的心永远感动着我们。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

(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

(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

(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假期里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觉得获益匪浅。,教育家马可连柯说过的这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真是令人耳目一新,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若没有爱,就不能称其为“教师”,更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的爱,则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可亲的语言对待学生,使他们与自己的心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合二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应表现为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所有的学生都需要老师的爱,爱学生,要严格要求学生。热爱与严格是一致的,只有严格要求学生,才能教好学生,要做到“爱心启迪,严慈相济。”爱学生不是放纵宽容,不是袒护溺爱,教师爱学生是严肃的爱、严格要求的爱、富有教育意义的爱。尤其是对那些优秀生的教育,更需要严格。优秀生有许多优点,他们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富于进取,成绩优秀,但对他们不能偏爱护短,对他们应该高标准严要求。当他们犯错误时,要一视同仁,不能纵容包庇,蒙混过关,应进行严肃处理,使他们及时受到教育,认识错误。当优秀生取得好成绩时,还要适当地向他们提出新的奋斗目标,激励他们不断前进,要让他们明白山外青山,楼外楼,不要坐井观天,教育他们谦虚、谨慎,勇攀高峰,将来成为新世纪的人才。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精神倍受刺激的折磨,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先生生前最反对的就是“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因此,罚非爱,害也;动武,更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但是,“爱生”并不容易。有时,教师一个粗暴的动作,甚至一个责备的眼神,尽管不是十分刻意,却能在师生之间隔起一道心灵的屏障。爱,不是用词藻铺成的,不是用语言造就的,更不是用金币垒起的,它是心灵的感应与碰撞。

其次,陶行知先生认为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他们学习、思想、生活上的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教师”就应该是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的再现,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爱并不是放纵、溺爱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他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会马上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也就很容易找到前进的路。教育需要爱心,儿童渴望得到爱。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也正因为如此,教育和培养好儿童,成了我们教育事业的千秋大计。当我年复一年地重复教育教学工作,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把爱奉献给孩子,用爱来灌注自己的事业,这才是我们能真正给予学生的最好的东西。教师的爱是师德之魂,是将教育送到学生的心坎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宽容、尊重、鼓励、疏导,犹如春风化雨,能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鼓起前进的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胜利的彼岸。爱学生,就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公正,是学生信赖教师的基础。尤其是后进生,他们是受伤的花朵,更需要老师的格外扶持与关爱,如果对他们冷淡、讽刺、训斥、歧视,就会使他们破罐子破摔,永远“差”下去。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道出了师爱的重要性。只有热情关怀、耐心教育,才能唤醒后进生的良知和学习动力。让每一位后进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作为教师,在时代的呼唤下,在新课改理念的引导下,不仅需要做一个专业知识渊博的教师,更需要做一个思想水平过硬的教师,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作为一切的前提。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既教书又育人,让所有学生在师爱的怀抱中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真正做到----真情,真爱,真教育……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开篇先说为职业教育确定一个“正当主义”的重要性,紧接着论述“生活主义”和“衣食主义”不适用于职业教育的理由,随之提出了“生利主义”。从字面意思理解,很容易把“利”当做利益,但陶老此处的“生利”,一是指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二是指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

当把生利主义定为职业教育的理念之后,陶老接着从师资、设备、课程、学生四个范畴分别进行了阐述。

师资方面,职业学校教师应具备三大素质,一是经验,唯有“己立”方可“立人”,唯有“己达”才能“达人”;二是学识,仅有经验无法“改良”,更无法“进取”;三是教法。三者之中,“经验尤为根本”,基于此,紧接着谈论了选取职业教师的三种途径:收录普通学子教以经验学术与教法;收录职业界杰出人物教以学术与教法;专家与职业界有经验者共同合作相互补益。

设备方面,一是可以使用学校自已拥有的设备,二是可以利用职业界中的设备,无论哪一种,重点在于能让师生有“利器”可善其事。

课程方面,提倡“按事施教”和“小班制”,并举了一个很通俗易懂的例子:要学习种豆,那么就得把种豆自始至终的整个过程作为一课。

学生方面,先谈到了职业教育的一个弊端——“学农者不归农,学商者不归商”,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入学之时所选专业与自己的才能兴趣相去甚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陶老提出了职业学校应设“职业试习科”,让学生在入学之时,能对多种专业进行尝试之后再做取舍。

文末说到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国无游民,民无废才,群需可济,个性可舒,然后辅以相当分利之法,则富可均而民自足矣”。可见职业教育对于国富民足、长治久安具有深远的意义。

那么,目前的职业教育现状如何呢?因自己不太了解,不敢妄言,但从身边的一些孩子的选择中有一个直观的感觉:那些选择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是由于考不上理想的高中、大学之后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是职业教育本身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更严重的是,那些在“不得不”的情况下选择了职业教育的学生,往往只是以混日子的方式完成学业,完全达不到职业教育的目的,培养出来的往往只是徒有学历而无能力的学生。

20xx年,曾有幸旁听来自德国的崔勒博士介绍以巴伐利亚州为代表的教育体制,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他们对待职业教育与我们完全不同的认识和态度。在巴伐利亚州,孩子在完成幼儿园2年、小学4年的学习之后,便开始了明显的具有职业倾向的分流,约有40%的学生进入“完全中学”,学制8年,主要奔大学而去;约28%的学生进入“实科中学”,学制6年,主要奔“双元制职业学校”而去,部分可改进“完全中学”;约25%的学生进入“中学”,学制5到6年,主要奔“双元制职业学校”而去,部分可改进“实科中学”。在“双元制职业学校”学习2—5年不等之后,一部分学生走入劳动力市场,一部分则进入高一级的职业学校再学习2—3年后,可选择走向劳动力市场或者进入大学。一个最大的区别是,无论是从哪一级职业学校走出的学生,都是“专业型”的人才,无论是社会认同,还是自我认知,甚至最简单到待遇收入,和那些从大学走出来的学生,没有任何区别,唯一的区别是分工不同而已。

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里,“职业”只有分工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当职业教育真正得到整个社会的普遍认同和重视的时候,国富民足,庶几近矣。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在我认真的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后,书中的许多文章都给了我一些启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生活即教育》这一篇。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以社会做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的场所。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是啊,教育最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做一个身强体健、品行端正、学识丰富、能力高强、兴趣高雅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为主,言教为辅。还可以学习名人伟人,教育学生做人。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又有几时做到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了呢?

教学中,我们忽略了教学相互的快乐,我们忙于完成教学任务,害怕学生不能将知识装进脑子里。于是,课堂上满堂灌,频繁的一问一答,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蜻蜓点水式的提问,我们穿着“新课程改革的新鞋”,确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还美其名曰“教无定法”。我们从这样的教学中不能找到一丝快乐,整日被教学劳累,且被人认为是累赘。

其实,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就是让我们摆脱教学的苦恼,我们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让教育与生活相联系,学生不仅有理论的引导,还有实践进行指引,学生快乐,老师也快乐。我们要教会学生从“玩中学,玩中解”,而老师更侧重于“玩中教”,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在我认真的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后,书中的许多文章都给了我一些启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生活即教育》这一篇。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以社会做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的场所。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是啊,教育最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做一个身强体健、品行端正、学识丰富、能力高强、兴趣高雅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为主,言教为辅。还可以学习名人伟人,教育学生做人。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又有几时做到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了呢?

教学中,我们忽略了教学相互的快乐,我们忙于完成教学任务,害怕学生不能将知识装进脑子里。于是,课堂上满堂灌,频繁的一问一答,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蜻蜓点水式的提问,我们穿着“新课程改革的新鞋”,确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还美其名曰“教无定法”。我们从这样的教学中不能找到一丝快乐,整日被教学劳累,且被人认为是累赘。

其实,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就是让我们摆脱教学的苦恼,我们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让教育与生活相联系,学生不仅有理论的引导,还有实践进行指引,学生快乐,老师也快乐。我们要教会学生从“玩中学,玩中解”,而老师更侧重于“玩中教”,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读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我一次又一次的被震撼。教育这门学问太渊博,太高深,它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走得更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导下,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