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心得(模板15篇)

苏菲的世界读后心得(模板15篇)

ID:8675216

时间:2024-01-08 06:55:06

上传者:GZ才子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便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改善不足之处。小编整理了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方面的参考。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心得体会

《苏菲的世界》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世界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这个世界是真是假,我们无从得知。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这三个经典的哲学问题令原本不屑一顾的我疑惑。生命是一场梦境吗?或真的只是某个人脑子里无关紧要的一些电磁波?世间万物真的是我们看到的那样么?我到底是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还是只是一本书中的人物?这个世界真的是我看到的那样吗?人本质上还真的是人吗?读完这本书的我对这个我早已习惯的世界产生了疑惑。

苏菲在收到神秘信之前,生活循规蹈矩,平平常常,收到神秘信之后,世界像谜团一样在这个14岁的懵懂少女面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想象的更怪异、更离奇。

我觉得真正神秘的是苏菲的哲学老师艾伯特,他一直在教苏菲知识,又可以使古城雅典从废墟中兴起,可以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话,他太神秘了!最后他们到席德的世界,艾伯特仍几乎无所不知。而“柏克莱”“柏客来”这两个名字贯穿了整本书,隐隐约约的一条暗线,发挥了大作用——最后,这个世界的真相就是被柏克莱的一个理论推演而来。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令人不知不觉便深陷其中,它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唤醒每一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第一次读时,那些一大段一大段的哲学知识令我皱眉。但不知不觉中,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到现在,《苏菲的世界》深深地吸引了我。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经典的哲学启蒙书,以小说的形式交给我们知识,是一本好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及读书心得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hilde)”,邮戳来自黎巴嫩。

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莫名其妙的函授课程持续进行着,联络方式也一变再变,痛苦愤怒的艾伯特(albertoknox)终于出现在她的面前,并开始教她哲学史。他用浅显易懂的笔触带着苏菲回顾从先苏期的希腊直到尚—保罗·沙特时代的哲学发展。

同时,“席德”的名字不断在她身边以不可思议的方式频繁出现。而后,席德出现了,原来苏菲这个人物,只是在黎巴嫩联合国部队工作的挪威少校艾伯特为庆祝女儿席德生日而虚构出来的人物,把她的故事编写成一个富有哲学趣味的故事当作女儿的生日礼物。

不可思议的是,在艾伯特的提示下,苏菲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角色,是艾伯特少校意识的一部分,在忠实的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务之余,他们开始了向上帝(艾伯特少校)的抗争。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了,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

最终,这本书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告终,艾伯特和苏菲莫名的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字高一学生读书心得【精选】

读完这本书之后的第一个感觉是,作为一本哲学启蒙书,译者并没有把它认真对待,有许多地方翻译的不太好。比如书中的“疏离”一词,我查字典后猜测应该是alienate,翻译成“异化”会更好,因为后者是哲学术语,而且异化这一概念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理论。还有,后来文中有“上层构造”一词,我们一般通用的说法叫“上层建筑”,不知道译者高中政治学了没有。另外还有一些人名,也译的挺别扭的,如“泰利斯”、“克卜勒”、“佛洛伊德”,一般我们习惯通用的叫法是“泰勒斯”、“开普勒”、“弗洛伊德”。

这本书虽然是一本哲学启蒙书,但是视其为文学作品也可以,毕竟作者凭此书奠定了全球十大作家的地位。看完这本书,我想到的就是电影《黑客帝国》这两部作品极其相似的一点就是,都假设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虚拟的,那么我们只不过是一个虚拟的人,没有自由,受一个看不见的力量控制着,就像做梦一样。那么,人在做梦时的状态与清醒时的状态有什么区别?《黑客帝国》中有一段台词:“什么是真实?你以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真实,但这所谓的看见、摸到只不过是大脑皮层的神经冲动而已。”我认为,如果好好思考这些问题,对于探索人和世界的本质有很大的作用。不过,如此一来,我不知道唯物论的地位是否会因此动摇。

此书另一个使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各位哲学家对于“上帝”的解释。__统治西方世界已经千年以上,所以大多数哲学家都会试图证明上帝确实存在或者说是必须存在。但是看完他们的说法后,我觉得好像他们都是从后门把上帝走私进来的似的。因为他们都是为了“基督__而解释上帝。在种种解释中,我个人比较赞同康德和祁克果的观点。他们的观点是,在信仰这方面,理性和经验都没有用,信仰就是信仰。我信上帝,管他是否真是存在干嘛?我只是“假定”上帝存在,我信的就是这个不知道有还是无,要是真有上帝的话,我就不信了。

《苏菲的世界》还给了我另一个感受就是,哲学是一个很重要的学科,应该在学校中学习,但是绝对不是像中国的学校那样,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金科玉律来学,这样对于探索人的本质是没有用的。也许《苏菲的世界》就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教材,它对于每一种哲学理论都很明白地讲,而且是先努力说服你理解,然后再批判性地研究和分析。中国中学哲学教育是先教给你马克思的理论,再对于与马克思相对的理论进行“批斗式”的分析,不会尽力说明白,我真怀疑那些编者们其实是巴不得你不明白,只是想让你知道它们是错的就行。好像其他哲学家的存在的意义都不过是来反衬马克思的正确似的。其实,人的本质是一个解释不明白的东西。

我总结一句吧:哲学是很有魅力的。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心得体会

工作后,时常觉得失去了读书时代好行空幻想、好溯源刨根的秉性,变得安于现状,显得枯老呆板,顺应了机关循规蹈矩的工作,对人生的思索越来越狭隘,对自身的追求越来越单一。

此时,《苏菲的世界》走入我的精神世界,《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感觉像是专为我们80后刚进入社会的一代而写,这一代已经对生活越来越麻木,要不就开始野心膨胀,物质欲排山倒海,但内心最深处依然有不小的位置藏着对生活的本真。而苏菲,小说的主人公唤醒了我学生时代的真实。

看人类的哲学史其实就象有一个小孩子对世界态度的变化,虽然我们绝对不会那么去钻牛角尖分门别类建造体系,但书里很多出现的问题肯定是伴随过我们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我小时候就很喜欢想,甚至很入神的观察我自己的意识。时而迷惘,觉得我只不过是掌控这个躯体,我并不是我!可是这不就是我的意识在观察吗?那我怎么观察意识?我不是我那我又是谁?时而自大,觉得我是世界的中心,世界为我而造,大家绕着我转,所有人事都存在我意识之间,认为自己以后是大人物流芳百世人间传奇。虽然在中学政治课上系统学习了马克思唯物主义,知道我只是浩瀚宇宙中一个像沙砾一般的小小星球上的一个偶然的生命,只是一个普通人。但当时的我依然固执,不甘心自己如此地无足轻重,不愿我来到这世间的使命只是“载着基因的船,流向下一代”。相信这也是学生时代,敦促我奋进向前,不甘人后的精神动力。

工作后,认为人生目标已经实现,前进的渴望已被暂时的满足所取代,种种的不甘心已然不复。虽偶尔触动心扉,也只是蜻蜓点水,失去了进步固执的追求。但感谢苏菲,感谢她在唤醒我本真的同时,激励我再次扬帆起航。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但是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工作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活着才是最好,知道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

土地督察是承载的我人生船只,不能再随波逐流,需要用不懈的追求精神驾驭他。就如哲学家所说的,坚持怀疑、反对传统、保持好奇才是看待世界的方法。我想,这也是我们在督察工作中需要拥有的品格。督察需要无情的精神,摒弃传统人情社会的魔杖;督察需要怀疑的精神,善于发现事件背后的真相;督察需要有创新的精神,实时顺应多变的社会情况,督察需要有乐观的精神,耐住寂寞和孤独,守住清贫和繁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及读书心得

让人惊讶,这是一本哲学故事书。读过之后,不仅能让我们收获知识,还可以让我们懂得好奇心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件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快乐的学习。

《苏菲的世界》讲述了一个叫苏菲的女孩,在年幼时面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并提出了认识世界的问题,得到了解答的故事。

在此前,写过的《北大逻辑课》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菲的世界》的内容基本忘记,但它修正过我一些世界观,让世界在我眼中似乎有些不一样了,这是这本书提供的最大价值。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对比隔壁家的小孩,我们还会对比美国小孩。传闻,美国有一个小孩上学以后,知道了一个0代表太阳,而他母亲愤怒的将学校告上法庭,并索赔巨款,因为他的孩子失去了想象力,再看到0时,不会说鸡蛋了。

这个故事应当是虚构的。

故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人对世界的认识是多么的固化,人的想象力又有多重要,当一个人拥有想象力,就像拥有翅膀,可以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世界,这种感觉是多么奇妙。

而一堂逻辑课,或者一个哲学课,通过故事来讲给人听,又是多么悦耳,从而感受到世界不同的美好。

《苏菲的世界》拥有这一切,尽管书名看起来像卫生巾的广告。当我们读完这本书,会觉得原来知识是可以用不一样的方式去学习的,而且哲学也是一门有意思的课,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

《苏菲的世界》读后心得

因为追求哲学,就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的特点,所以我觉得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苏菲的世界》是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让人深思的概念,苏菲在迷茫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了解西方哲学领域。在此同时,书中又提及挪威小女孩席德的爸爸,为了让他的女儿开始接触哲学,编出了苏菲的世界一说。

这整本书就由这两个亦真亦假的故事互相穿插而成,感觉虚虚实实的!就着“我从哪来”、“我是谁”……的问题,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有着精辟的思想的大人物——莎士比亚、达芬奇等进行了一次心声的谈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人类的文明。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我发现在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然而现在的教育在哲学方面给人的感觉是“哲学”就应该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论!所以以前我对哲学就是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想法!

但读了《苏菲的世界》以后才发现,其实我从来就不了解哲学。以上是我看到一部分的感受!不过很多事我还是没想通啊!就像书中说的人常把不能解释的一些现象归于神论,等到哲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开始相信无神论!接着哲学继续发展,宗教出现了分裂,_开始深入人心!大部分西方人开始接受_的洗礼,可是在新旧交替的时候,战争避免不了!记得历史老师提过十字军的事,原谅当时我在开小差,听的不全面啊!大概是说红十字军为了耶路撒冷那称为基督发源地的地方,组织了教徒开始征战,开始他们也许为了教义,可后面他们虐夺路过所有的城市!所以我觉得没有什么宗教是可以洗涤人类的心灵!只有人的自我觉悟才能改变一切!因为只要人愿意,一个原本是博爱的教义会被人曲解!

我想哲学是可以让人们了解自己,改变自己,让人顿悟的学问!这本书讲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因为时间太短暂,我花了几个晚上就把这本书看完了,内容太多了,结果什么也没发现,记住的也很少.印象非常深刻的倒是作者的构思.

书的开始几章,不觉得有什么异常,但越往下读,越觉得诡异,仿佛作者也有预料不到的结尾似的;尤其是那个哲学宴会,真是个悲惨的结局,也真是个奇怪的想法.这奇怪的是苏菲和艾伯特竟然渐渐察觉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这种察觉又是通过少校的笔写出来的,这种角色的反抗,一边是虚幻的,因为它和角色一样,存在于少校的内心;一边又是真实的,因为它是苏菲和艾伯特的真实情感,脱离了少校的控制,最终获得了成功.

最可怕的是连自己是否存在都需要证明呢……苏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人类文明的通史纵会眼底.在浩瀚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史中,每一个我不过是道星光.一点水滴.那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时卫单位计算历史进程的对白再明白不过.它反衬着个人生命的短暂,无不倍觉珍惜与伤感.”我思故我在”!?可我茫然要问,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候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以前看小说总是去追求文藻的美丽,去追寻美丽感人的故事情节,可这本书看过以后,我却不为书中的人物评头论足,不为作者独具匠心而连连赞叹,而是只有恐惧.我不知道别人读完此书后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荒谬的心灵体验.”

谁能说,他们那一个不是用尽了心智和头脑.苛求古人是愚蠢的,更是不道德的,没有古人的失败与缪误,又何来今天的成功与真理,这些都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实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去看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及心得2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作者用轻快而又有点沉重的手法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奇妙的哲学世界。

《苏菲的世界》讲的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了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向谜团一样向她展开。“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然而,事实的真相比她想象的更离奇——自己居然是别人虚构的人物!

“上帝是一个魔术师,地球只是被他从魔术帽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哲学家永远站在白兔的细毛顶端,对万物都有好奇心;而大多数成人都忙于生活琐事,好奇心受到了压抑,就陷进了兔子的皮毛深处。”艾伯特说。没错,确实是这样。如果十岁的小明和妈妈同时看到爸爸飞了起来,小明也许会叫:“妈妈你看,爸爸飞了起来!”而妈妈可能会尖叫一声,把手中的瓶子摔在地上。为什么他们会有不同的反应?因为妈妈已经习惯了这个世界,而小明却只是有些惊奇而已。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是梦的世界,它展示了西方从古至今的文化、哲学,唤醒了每个人内心对生命的赞叹和好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我认为,只要知道了自己想要干什么,就不会感到空虚迷茫。其他人也各执己见,老师并没有否认我们的想法,而是给我们分享了她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身、心、灵得到成长,开始变得成熟和自由,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老师说,身体指的是健康,包括身体的完整性和种族延续。古语有云: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轻易损坏;天地之道,造端于夫妇。这都说明了身体的成长和成熟包括了身体的健康完整性和种族延续。

心呢,则是代表着精神成长。精神的成长的标志是人格伟岸,情感健康,思维正常,认知无误。

灵性如果一直得不到成长会痛苦。这里的痛苦指的是莫名的空虚无聊,没有价值感,就像感觉自己像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不知去向何方。

这样的人就得了一种病,名叫“终极关怀缺失症”,会不断的有空虚,无聊,没有价值感的体验。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没有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才会在该成熟的年龄中,有不成熟的表现。像是网络上的那种熊孩子给人捣乱还不服管教,他们的父母还向着他们;也有那种大爷大妈在篮球场里跳舞,音乐的声音放得特别大,吵到别人,他们不在乎其他人的想法,我行我素,给人捣乱。这些都是精神没有得到成长的人。

经过那些实例的引导,我总算是明白了,没有身心灵得到成长是一种怎么样的情况,这实在是太可怕了。我们虽不能像孔子那样,把“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做到极致,但也要往这个方向去努力“靠”。

我感觉老师说的十分有道理,老师让我们静想一会儿,她在电脑屏幕上敲出来了五个问题。她问我们,你对罗老师的解读的理解有没有补充或者有没有疑惑?我觉得老师今天教给我们的内容非常深奥,虽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我们解释,但是我们依旧需要去想明白,去“听懂”她的话。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要是单看书名,几乎不会有人认为这是一本讲哲学的书。苏菲是个快过15岁生日的挪威小丫头,生活在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地方,过着小女孩的小日子。一个不请自到的哲学老师艾伯特突然走进她的生活。可自从一个不请自到的哲学老师艾伯特突然走进她的生活,苏菲的世界便完全改变了。

书中的“艾伯特”从几千年前的北欧真话,古希腊神话讲起,一步一步地一直谈到了当代哲学的潮流。时间上跨越了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直到近现代。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哲学巨匠也在书中依次粉墨登场。从古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现代哲学之父卡迪尔,再到启蒙运动时期的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随后是“浪漫主义运动”时期的黑格尔,再后是十九世纪中后叶的马克思、达尔文以及同时代的尼采,最后法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传奇人物萨特。

纷繁复杂的各种“主义”也按时间先后一路喷涌了出来。理性主义,知性主义,浪漫主义,存在主义,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超自然主义等等等等。另外,作者为了折腾书中人物苏菲,甚至还让小红帽,芭比娃娃,泰迪熊,米老鼠等卡通人物时不时突然亮相。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字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如果遗产是物质的话,那么总有一天会被消耗殆尽。但如果遗产是精神的话,那么它不但不会同时光一起流失,而且能被发扬光大。

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从古至今都披着神圣的面纱。人们只能满怀敬仰之心,却无缘见哲学之庐山真面目。因为它博大精深,融人类千年之史,汇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赐予的精神遗产随着岁月的积淀愈发深不可测。无数哲人前赴后继著书立传,试图为世界展现一幅壮丽雄浑的哲学全景图。可是百家争鸣,丰富了哲学的内涵,却为勾勒全景图又增添了新的难题。于是,千百年来,哲学似雪球般前进、壮大,而人类只得管中窥豹似地欣赏奇峰一角。

我在寻觅,寻觅一种载体、一种形式能令人毫无倦怠之感地穿梭于哲学的长廊之中。我想一部书恐怕难以担此重任,因为记录哲学、见证历史的文献题材作品对于寻常百姓而言,无疑是味同嚼蜡的。但是,有困难才有奇迹,人的智慧与力量在劳作与发展中,常常释放出超常的能量。一位从教多年的作家完全采用侦探小说的构思,却将整部哲学史清晰地、丝丝入扣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不是来自欧洲哲学的源头希腊,也不是东方龙的传人,更不是好莱坞的天才剧作家。他的家乡在遥远而恬静的北欧――挪威。令人难以置信,在几乎没有任何哲学底蕴的冰天雪地,却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哲学作家。当然还有他那部震颤了哲学界的里程碑式的文学作品。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人类启蒙读物。就像书中说的那样,它是上校写给女儿的生日礼物。在我看来,这本书可能是西方青年,迈入智慧的敲门砖。任何一个人,读了《苏菲的世界》,都会大有收益。里面的世界非常精彩,就像鸟儿享受于飞翔、马儿享受于奔跑一样,在书里面,你可以享受到为人的乐趣。人是思想的动物,人最伟大的力量是思想,能够驰骋于思想的人是快乐的,所以,我忠心的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领会这样的快乐。

哲学开始于好奇和迷惑。《苏菲的世界》通过苏菲的视野,向读者抛出了那些人类的终极命题。你是谁,世界来自哪里,人为什么存在。这些问题都是哲学的问题。从根本来讲,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回答这些问题不是为了求索答案,而是为了获得智慧,获得对生命的认真。书中有这么一段:小伙伴问苏菲,天空中的鸟儿怎样看人类。苏菲告诉她,鸟儿没有自己的世界。小伙伴接着说,人类如果发明一种芯片,不用学习,就可以获得许多知识。苏菲回答,鸟儿和芯片都没有思想,只有人类有思想。人类有思想,才有自己的世界。后来,苏菲开始进入了哲学的世界。在一封信中,她读到,哲学家思考着常人远不会意识到的问题。在平静的生活中,人们远不知道,哲学家已经开始了人类世界上,最伟大的冒险——灵魂和心灵世界的冒险。

苏菲首先通过一卷影带进入了古希腊哲思的世界。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人是一种理念的存在,唯有理念,才是世界的永恒。物质有多种,唯有人的存在在最高级的序列。这些问题使苏菲开始回答关于真理的问题。于是,读者就在作者为苏菲安排的奇妙世界里,浏览着西方思想的世界——一个思考的世界,一个心灵的世界。苏菲走过了中世纪时期的黑暗,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在其中,他了解了托马斯阿圭那的思想,哥白尼的`勇敢,达芬奇的伟大,米开朗基罗的认真。再到西方理性时期人类的求真。笛卡尔、莱布尼茨、洛克、卢梭等。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书中用简单的比喻,形象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哲学家的基本思想。比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先验认识论、黑格尔的辨证逻辑、尼采的自我完成、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

《苏菲的世界》从西方人的角度呈现了一个启蒙的视野。那么,我们有没有作家,从中国的视角,为中国的青年朋友们呈现一个真理的世界呢?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汉时期的儒术独尊,从唐宋时期的文化盛世到宋明时期的理心学世界,我们的文化灿若星河。我期待有这么一位作者,其是为儿子或女儿写的生日礼物也好,总之,中国的青年也需要这么一本读物。这是真理与求知的开始,这是灵魂与真诚的开始,这是思想与自由的开始,总之,这是一切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的开始。多年前,在我20岁读完《苏菲的世界》的时候,我曾经找过中国的《苏菲的世界》。后来,我发现了《三字经》。但显然其太过简短。我期待那本《小明的世界》、《小刚的世界》或《小强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字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这本书是写给15岁的孩子们看的。我今年才看到,嗯,所以我今年15岁。

这本书有两条线,一条线介绍了从古希腊自然派哲学到战后存在主义哲学的漫长的西方哲学史历史进程,一条线讲述了少校为了给女儿过生日,通过写作创造出苏菲这个人物以及她的故事后,将苏菲的故事装订成册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女儿,但他笔下的苏菲却产生了自我意识,从书中逃离的奇妙故事。

这两条线的交织和互相推进,使得这漫长的哲学课也变得生动有趣。对于孩子们来讲,在窥探苏菲的秘密的过程中,顺便了解了整个西方哲学史,是一举两得的阅读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轻松愉快。所以这本书的科普价值很受世界各国推崇,比如德国这个哲学家的国度,就毫不吝啬的给了这本书很多高级别的文学奖。

像我这种非哲学专业的门外汉,虽然二十年后才读这本书,读完也收获很多,一点儿也不觉得此书幼稚—而且我读了好久呢,因为信息量太大,没办法一目十行。

回想我学生时代,那时候我就很喜欢哲学,初中和高中的暑假我都会买一堆哲学书自发性的学习,但缺人指点,因此学的也很不成体系。不过我通过这本《苏菲的世界》捋了一遍西方哲学史后,发现自己除了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没深入接触过以外,其他学派从冷门到热门都自学过了,给自己鼓个掌。

然而哲学和我研究生读的文学一样,都是在这个功利社会中受人冷落的学问。文学的地位甚至比哲学还高一些。哲学已经很过时了,就像拉丁语一样,早在一百多年前,哲学的时代就已过去,现在的哲学只剩落日余晖,靠反射往日的辉煌苟延残喘。

借用熊逸老师在“得到”《哲学的尴尬与〈时髦的废话〉序言》的所说的:

原本属于哲学范畴的研究被细分到其他各学科里。比如,以前哲学研究的“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现在在遗传学家手里,以前哲学研究的“宇宙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现在在物理学家手里,即便是那些偏于文科的哲学内容,也被语言学、逻辑学、政治学、心理学瓜分掉了。

但在功利的社会里,研读哲学对个人来讲也还是有些用处的。它可以让你在各种生活境遇中保持一种“抽离感”,有助于在遇到各种不顺的时候能保持较为良好的心态(毕竟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对吧?),这点儿其实很重要。有些人碰到有些坎儿,翻不过去,气出毛病,花钱治病,全家受累。读点儿哲学,想想我们都是宇宙大爆炸后飘落的一些些星尘,想想庄周梦蝶,焉知谁在梦中,想想哲学世界之高远与人生之渺小,再回头看很多生活中让人心浮气躁的小事情,就会超脱许多。不过都是星尘而已。所以哲学家们普遍长寿,比如康德,那个年代活到了75岁,堪比当今时代活到150岁。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看过《苏菲的世界》的朋友一定会这样认为:它是一本简单而又深奥的小说。它曾经一度地使我拿起,一度地使我放下,它一会使我兴趣十足,一会又使我失去耐心,我便在这矛盾中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整本书。

有的朋友说,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

的确,挪威作者乔德坦·贾德将哲学以小说的形式展现给我们,让我们更方便地了解它。

14岁的少女苏菲在一天放学回家,意外地发现了一封写给自己的信,里面只有一张跟信封一样大小的纸,上面写着:“你是谁?”这个问题从此改变了她的世界……在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从苏格拉底到康德,从马克思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哲学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它让我也开始思考起了哲学,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却生活在人心中的东西。世上的人“在这只被拉出宇宙的帽子的白兔毛皮深处待得太舒服了”,以至于他们“被这个世界磨掉了好奇心”,“习惯了这个世界”。这本书好像一个哲学家,在我“已经开始朝着兔子(就是从宇宙的帽子中被拉出来的那只)温暖舒适的毛皮深处向下爬时,却被这位哲学家中途拦住。”

哲学家帕斯卡尔曾有一句名言:“对于人没有什么比他自己的状态更为重要的了。”但是人却忘了这个世界的存在。《苏菲的世界》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这种问题。但是,我是谁,世界是从哪里来呢?没有人能回答,也没有人知道。也许,这是人世间永远无法回答的问题吧。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春日的傍晚最是煎熬。白日的热浪顽劣地四处流窜,迟迟不肯消散,夜晚的湿潮悄然而至,宣誓主权,分寸不让。烦闷的躁意在胸腔膨胀,黏人的湿热从尾框如蛇般钻入脊梁。

孩童尽兴的欢呼开荡在原野,母亲站在门前眺望,声声催促拉开夜生活的序幕。墨汁晕染的云浪从天穹涌现,青山顶与远天际严丝合缝,夜的暗色模糊了轮廓,山与天就这样忘我般依偎,其间不慎泄了点的缺口,风声簌籁,树影婆娑,万物静默如迷。

不经意间,风舌卷起书篇的页脚,一页,便是一个世界。

“哲学”一词,写起来不过寥寥几笔,但若非要阐释其中的内涵,哪怕仅仅选取其九牛一毛,翻来覆去地提练萃取,最后呈现在探索者前的也是一片难以横渡的瀚海。

我们自然而然地存在着,在得他人启示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默认了人类存在的合理性,而未去深究其本质,怀疑其原理。为什么有人类,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被选择向更高级智慧演化直至演变至如今的整个人类种族及其意识形态的是人类而并非其他物种,诸如此类抽象却真切存在的疑问太多太多。

人们以其敏感的灵魂,通透的心性,天赋的智慧感受到了“哲学”的大概轮廓,其中极少数部分的人利用得天独厚的灵性打通了这个体系的部分脉络,在这之中又有佼佼者连贯脉络,畅通结构。在漫长的历史洪流中,一个体系逐渐成型,并由此不断衍生分支。最终成长为蓬勃向外的茂树。树上的果愈长愈壮,越结越多。哲学家们是这精神伊甸园的劳农,投身于昼夜不休的栽培修剪,果实成熟落地之后,便任由众人采撷。

《苏菲的世界》也许是所有这些果实中最适于普通民众口味的典型。在文中主人公苏菲与女孩席德双视角交替出现,纵横书内外的时间与空间。

书中的苏菲在信件的引导下,从对哲学的一窍不通到渐入佳境,书外的席德则以相对于苏菲世界的“世外人”身份向书中小世界深思。

翻开这一本书,哲学这个艺术家在艾伯特与苏菲这亦师亦友的两人的交流中渐渐清晰。它的真实,它的荒谬,时常令人琢磨不透。它既自然而然,却也超脱常理之外,追根溯源皆有据可依。读音细细品味,既因自己浅陋的认知而甚感羞愧,又在领悟了些许哲理后忍不住抚掌称妙!

最后的章节,席德与父亲眺望着海湾。父亲告诉席德,一切的伊始都源于数十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就好像是一个东西解体一样,四处流离而后自由生长。

我们都是数十亿年前熊熊燃烧的那场大火所爆出来的一点火花,而每当我们仰望天空时,其实就在试图寻找回到自我的路。

天上一朝日月,人间几度春秋。转瞬即逝的百年比之于苍茫的宇宙卑小如蚁,但我们也是星辰,轰然一响也可留有余热,痛斥无知深夜,奔向文明银河。

诗人的笔下,海面浮跃粒粒星子,大海如苏格拉底一脸哲学。

我的魂魄已得启蒙,犹船之四周皆亮灯塔。

四面通明,八方风平,双桨蓄势,一腔孤勇,万山无阻。

星火作莲灯,哲学托举起文明,人类驶向无限的可能。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透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14岁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讲述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透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它是一本哲学史小说,更是一种自我世界的体验,某种程度上,却也是一个自我世界的折射。

本书虽说是哲学史的说,但并不是很侧重哲学思想本身,然后书中对关注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上帝是否存在等。然后对学派或者哲学家也没有过多探讨,更多的是在说他们基本思想的前提下,告诉我们就应怎样的去进行哲学性的思考。最后,对于每一个阶段的哲学思考,作者都会用容易让人明白的例子来阐释怎样去明白并哲学性的思考。

但如果本书只要表达这些,我想作者也没有必要安排如此曲折的情节。作者采用的手法与其说是想引人入胜,让哲学史的说不显得枯燥,更不如说是为了激发我们对哲学的兴趣,让我们像哲学家一样思考。正因本书小说的情节不就正是一个最好的哲学基本问题吗?一个关于是否存在的问题。

或许,某种程度上,苏菲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然后或者更确切的说,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也许就是我们的世界。

苏菲和她的哲学导师是少校写的书里虚构的人物,少校用这本书来作为给他女儿席德的15岁的生日。而这一真相在讲到柏克莱等经验主义学派时向我们揭示。然后后面更离奇的是苏菲从书中走出来,来到了少校的世界。这些看似离奇的情节引发了我一系列的思考。

我们不防采用像《盗梦空间》里梦境的层次一样来定义世界(正如书中说的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

苏菲和她的导师艾伯特的世界作为第一层,然后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作为第二层,本书的作者乔斯坦贾德和我们的世界作为第三层。是否有第四层我们暂且放一个“?”。

我们注意到作者在安排这些情节时,是在教我们怎样去使用哲学性思考。如,苏菲是虚构的是在说柏克莱等经验主义时才告诉我们的。这不正证明了这一理论吗?这时的哲学是怀疑,不能证明的并不代表不存在,就像苏菲并不能证明她是虚构的,她一向以为她是存在的,但事实确实她是虚构的。回到我们刚才说的,苏菲是怎样意识到自己其实不存在的呢?这要结合当时给我们说的哲学思考,这时的哲学提到的是,我们并不能证明上帝是否存在,正因上帝不会以“超自然”的法则来向我们显示,于是我们没有超自然的感官经验,就不能证明上帝存在。同样,我们也不能证明上帝不存在,也就是说说上帝存在和不存在其实都是迷信。

于是,作者利用这一观点,让苏菲有超自然感官的经验,比如让各种童话人物出现,还有从一开始就有的席德的父亲的各种“超自然”法则的把戏,然后苏菲他们再借着哲学性的思考从而证明了自己的不存在,或者说他们世界的上帝——少校的存在。

然后,我们站在第二层世界,也就是少校的世界。他们会怎样看呢?他们同样也会认为他们是存在的,他们也会知道苏菲是不存在的,正因苏菲就是他们虚构出来的。但他们真的存在吗?如果站在第三层,也就是现实层的我们当然知道,正因少校但是也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但,少校他们知道吗?他们不知道,正因作者还没有让他们经历“超自然”法则。他们不能获得这方面的感官经验,不能由此证明自己是不是存在,或者他们的世界有没有上帝——作者的存在。但是,或许以后少校会意识到他自己是不存在的,就像艾伯特说的,或许少校也只是另外一个人虚构的人物。如果少校认为自己是存在的,认为自己就是最高层,那他怎样样也不会想到自己虚构的苏菲会来到自己的世界,如果第二层世界是最高世界,那么苏菲在这一层的出现当然就是属于“超自然”法则的了,那么这一事件就属于离奇的了,因此作者在那里安排这一看似离奇的事件不就说明了,这一切只是作者创造的,因此作为少校虚构的苏菲能够出此刻少校的世界里。我想,接下来要发生的,从那条船自己解开缰绳开始,到苏菲慢慢的去影响第二层世界,少校在慢慢经历了这些“超自然”法则,有了这些经验,经过哲学的思考可能也会发现自己是虚构的吧。

最后回到第三层世界,也就是我们此刻的现实世界,你还会肯定自己的存在吗?会不会到最后我们才发现其实我们的世界就是苏菲的世界或者少校的世界呢?我们不能肯定,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否存在,正因我们不能证明我们所处的第三层世界是否是最高世界,即是否有上帝存在于我们之上,苏菲他们弄清楚了自己所处的第一层不是最高世界,正因她的世界都是少校的思想,或者说上帝——少校存在于苏菲世界中,这一世界但是是少校“理型”的一个影子。而苏菲之因此知道了这些,是正因她有了少校给的“超自然”法则体验以及自己哲学性的思考。

我们不禁就想问这样的问题,世界从何而来,我们是谁?我们存在吗?上帝存在吗?然后就有了那些哲学史,有了从自然观到人本主义的思考,哲学研究了这些问题,但并没能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事实上哲学也给不出这些答案,正因哲学本身已经否定了自己能给出答案。但这看似矛盾的说法是否就让哲学没有好处呢?不,哲学的好处其实就出此刻这些矛盾的思维中。或许就像书中开头说的,我们不去关注那些哲学家得出了什么答案,而是去看他们怎样思考的。正因哲学家对上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都是没有好处的,我们确实无法证明那些答案,但我们在研究那些问题中采用的方法却是我们值得关注的,就像黑格尔说的,这些哲学性的思考,会朝向人类有利的方向的发展,我们会变得越来越了解自己。就像书中说的,哲学虽然不能回答上述问题,但至少我们能够顺着兔子的毛皮往上爬,越来越多的看到外面。

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苏菲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你怎样认为呢?那就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