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我所欲也教案(专业19篇)

鱼我我所欲也教案(专业19篇)

ID:8780433

时间:2024-01-09 13:12:35

上传者:QJ墨客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对教学工作进行规划和安排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教师提前准备好各项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您正在编写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参考下面这些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鱼我所欲也语文九年级教案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语。

2.准确、明白的翻句。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四书:《中庸》《大学》《论语》《孟子》。

二、正课,学习第一段。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2.请学生看第一段课下注释,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试着自己翻译。

[所欲]“所”动词,相当于名词,意为“喜爱的东西”。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

多年以前,孟子为他的“性善说”奔走呼告,击败了一个个强大的对手,他笑傲王侯,轻身赴险,把权势、财富、美色看得一文不值,把理想、正义、人格看得高于一切;2000多年过去了,孟老先生已离我们远去,但这天,人们依然在吟颂着他“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仍然在称道着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时常用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勉励自己;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是否有许多话想说给大家听,那就请放飞心声吧!

有三个小题目可供参考:《我心中的孟子》、《孟子,请听我说》、《孟子,我们呼唤你》。

九、结束语。

同学们,回顾这篇充满浩然正气的散文,你学到了什么?

巧妙的比喻,严密的逻辑,善辩的文采,舍生取义的精神……(让学生归纳总结)。

这天这节课我们仅仅是打开了学习孟子的一页篇章,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同学们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发现孟子,研究孟子,学习孟子,因为他会让我们终生受益!

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我总认为文言文深奥难懂,学生自己几乎不能自主学习,所以大多采用串讲的方式。一字一句,从来不敢有所怠慢,期望这样能使学生对课文不再有疑惑,。但我发现,无论怎样尽力,学习效果都很难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为了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我屏弃串讲的模式,贯彻新课标,采用新的教学方法,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把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当学习的主人。另外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承载传授文言知识的任务,其根本任务在于让学生理解古代作品的熏陶渐染,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进而创造出新的思想、文化。基于这种认识,我在教学《鱼我所欲也》一文时调整了教学重心:既注重文言基础的积累,又注重学生的文化积淀,厚实学生文化底蕴,让学生真正品位到孟子的魅力,内化其高尚的人文精神。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我感觉有以下收获:

1.重点文言词语用法,能够在文言文单元学习前教给学生“知其所以然”的方法,让学生自行归纳梳理,能举一反三;2.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力求人人尽享成功的喜悦。改变单一的老师提问,点名叫学生回答的模式,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自己得到自主学习的权利,用心性很高;3.美读吟诵是学习本文的秘诀。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师生一齐去品味孟子散文的意蕴美,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理解,从而自觉主动的完成学习目标;4.把时间还给学生。文言文学习可在课前给学生一节预习或自学时间,课上精讲少析,给学生充分的理解、体悟时间,让学生既能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也能走出文本,联系社会,有自己的真知灼见;5.链接传统文化,丰富人文素养。教学中把知识相互贯通,让学生既认识战国时的孟子又感悟“舍生取义”在这天的伟大好处;帮忙学生积淀中国古典文化,培养学生淡泊名利,坚守本心的意志,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

本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由于部分同学基础较差,理解课文较为吃力,学习节奏较慢,个别学生质疑讨论时有点无所适从。另外由于教师的执教水平有限,部分环节没有完全放开,主动性用心性还有待继续提高。透过这节课,我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期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进一步提高自我,完善课堂。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的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文章的体裁,能够区分写实与虚构作品。

5.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6.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2.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认识并学习“舍生取义”的精神。

3.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议论性的文章已经有一定了解,为学生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七、八年级文言文的训练,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且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在疏通文意、感知文章内容方面有一定基础。

1.学生基本能利用工具书及课下注释,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大意;找出文章主旨。

2.对于文言词汇的积累、重点句子的理解存在认知和记忆上的障碍。并且古代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现代文化影响,对古代文学家缺乏了解,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古代文化。因此,对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教学目标】。

1、学生自觉运用工具书,借助课下注释,积累掌握重点实词(如:苟得蹴。

万钟乡本心等)、虚词(如:而、以、之、于等)以及句子的翻译。

2.了解本文作者,梳理文章内容。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训练,疏通文意。

3.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组内交流发表即席讲话,如何评价舍生取义。

4.认识并学习“舍生取义”的精神。

5.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构建动场。

师动情诵读裴多菲的《自由颂》。

幻灯片展示。

自由颂。

裴多菲。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

我们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

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划出不确定的朗读节奏。

三、合作交流。

1、师生合作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鱼我所欲也》教案整理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一书在宋朝时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经典。孟子思想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学习本文字句的同时,对孟子的思想体系略作剖析,这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鱼我所欲也》一文主要是议论。其论证方法,学生不易掌握,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那些表述其观点的语句和他常用的术语加以分析,讲深讲透,并以此来剖析他的“舍生取义”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朗读,使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气势,从而体现孟子善于论辩的特点。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1.诵读法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

一、导入解题。

作者情况介绍,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查找的资料来完成,教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课件,向大家展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辨认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朗读。

1)在自由散读的基础上抽读(4名左右),抽读学生可任意选取文段朗读,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作好点评准备。

2)朗读点评(由学生完成,教师点拨、引导即可)。

(点评着重强调咬字、语气、节奏、断句等几个方面,注意突出演讲式朗读的特点。)。

3)全班根据以上朗读点评的要点,齐声朗读课文。

2.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相互交流预习成果,对于小组内共同出现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3.熟悉课文,概括文意。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要求学生根据前面所学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积累的有关议论文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的论点是什么?结合课后练习,思考你赞同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2.为了阐明观点,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大家交流。

3.课文导语说“文中孟子对于‘义’的论说,对于今人仍不无启迪”,想想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迪,整理思路并与小组同学交流。

说明:以上问题采取小组内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内每个同学承担一道思考题,思考结果交由小组讨论,组长记录讨论结果,并由中心发言人汇报讨论成果。

四、自主质疑,探究学习。

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质疑问难,提出有一定创新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由学生小组探讨,全班交流。

说明:这个环节,学生质疑提问应提前布置,由学生在课前完成,上课前提交问题即可。另,学生的提问,教师也可给予一定的启发、点拨,注意问题的质量。

五、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课堂背诵,可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完成。例如:运用幻灯,打出相应的`译句,由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原文进行诵读,记忆;学生相互间提问背诵,教师抽查背诵等。

六、布置作业:

1.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学生回家查阅,并同课文进行阅读比较,看看它们各自表现出怎样的价值取向。

2.查阅“嗟来之食”的故事,与课文比较,看看内容上有哪些不同,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虽然这节课没有按照我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也让我着实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尴尬局面,但我庆幸,最终的教育效果还是好的。我在想,语文的教学并不只是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教学,而是要灵活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灵活的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接轨,能学有所用。作为教师,如果不断的唤醒这群孩子的良知,对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成型该有不小的帮助。

鱼我所欲也教案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

3.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设计(二)。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鱼我所欲也教案鱼我所欲也教案

2000多年以前,孟子为他的“性善说”奔走呼告,击败了一个个强大的对手,他笑傲王侯,轻身赴险,把权势、财富、美色看得一文不值,把理想、正义、人格看得高于一切;2000多年过去了,孟老先生已离我们远去,但这天,人们依然在吟颂着他“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仍然在称道着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时常用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勉励自己;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是否有许多话想说给大家听,那就请放飞心声吧!

有三个小题目可供参考:《我心中的孟子》、《孟子,请听我说》、《孟子,我们呼唤你》。

九、结束语。

同学们,回顾这篇充满浩然正气的散文,你学到了什么?

巧妙的比喻,严密的逻辑,善辩的文采,舍生取义的精神……(让学生归纳总结)。

这天这节课我们仅仅是打开了学习孟子的一页篇章,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同学们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发现孟子,研究孟子,学习孟子,因为他会让我们终生受益!

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我总认为文言文深奥难懂,学生自己几乎不能自主学习,所以大多采用串讲的方式。一字一句,从来不敢有所怠慢,期望这样能使学生对课文不再有疑惑,。但我发现,无论怎样尽力,学习效果都很难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为了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我屏弃串讲的模式,贯彻新课标,采用新的教学方法,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把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当学习的主人。另外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承载传授文言知识的任务,其根本任务在于让学生理解古代作品的熏陶渐染,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进而创造出新的思想、文化。基于这种认识,我在教学《鱼我所欲也》一文时调整了教学重心:既注重文言基础的积累,又注重学生的文化积淀,厚实学生文化底蕴,让学生真正品位到孟子的魅力,内化其高尚的人文精神。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我感觉有以下收获:

1.重点文言词语用法,能够在文言文单元学习前教给学生“知其所以然”的方法,让学生自行归纳梳理,能举一反三;2.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力求人人尽享成功的喜悦。改变单一的老师提问,点名叫学生回答的模式,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自己得到自主学习的权利,用心性很高;3.美读吟诵是学习本文的秘诀。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师生一齐去品味孟子散文的意蕴美,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理解,从而自觉主动的完成学习目标;4.把时间还给学生。文言文学习可在课前给学生一节预习或自学时间,课上精讲少析,给学生充分的理解、体悟时间,让学生既能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也能走出文本,联系社会,有自己的真知灼见;5.链接传统文化,丰富人文素养。教学中把知识相互贯通,让学生既认识战国时的孟子又感悟“舍生取义”在这天的伟大好处;帮忙学生积淀中国古典文化,培养学生淡泊名利,坚守本心的意志,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

本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由于部分同学基础较差,理解课文较为吃力,学习节奏较慢,个别学生质疑讨论时有点无所适从。另外由于教师的执教水平有限,部分环节没有完全放开,主动性用心性还有待继续提高。透过这节课,我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期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进一步提高自我,完善课堂。

鱼我所欲也语文初三教案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万钟于我何加焉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而山不加增复前行,欲穷其林。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d.是亦不可以已乎。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16.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2分)。

(二)(12分)。

10.(2分)(1)扩充(2)明白11.(3分)b。

12.(3分)但是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译出大意1分,关键字“逆”“轻”各1分)。

13.(4分)。

(1)(2分)挫败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阴谋。

(2)(2分)举出人物1分,事迹概括1分。

示例: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三)(8分)。

14.(3分)d。

15.(3分)先前(有人)宁可死也不愿意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乡”1分)。

16.(2分)人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鱼我所欲也人教版语文九年级教案

二.重难点分析:《鱼我所欲也》。

1.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

2.孟子是如何在文章中提出他的主张的呢?

孟子用人们生活中所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想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

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3.文章结构层次:

文章共两段,第一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作者首先提出自己的论点。共两句话。

第一句话设喻,第二句话由第一句话引出来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二层:是对本文论点的进一步论证,是全文的重点。

作者首先是从正面阐发自己的观点;接着,作者又从反面论述观点。

第三层:作者得出结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但是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的时候,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后又举一例,从反面说明“万钟”亦不应受之。作者在这里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于是两次举例论证的运用,从正反两方面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结尾一句话,归纳此段,照应开头。

4.本文的写作特色:

(1)全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2)为了增强语势,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更具有说服力,作者还采用了排比,比喻,对比的修辞方法。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苟得2.一箪食3.蹴尔4.肆恣5.强以仕6.楹间。

二.填空:

1.孟子字名,战国时人,他继承了的思想体系,是继孔子之后。

学派的又一位大师。

2.曾巩字,朝家。著有《》。他与、、

合称“唐宋八大家”。

三.解释词语:

(1)于(2)是。

(3)与(4)得。

(5)以。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练习: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得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乡为身死而不受()(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4)万钟于我何加焉()。

2.本段文字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来说明的道理。

3.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b.呼尔而与之尔来二十有一。

c.万钟于我何加焉乃知生于忧患。

d.万钟于我何加焉弗敢加也。

4.将“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为现代汉语。

5.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要点。

答:

五.课外阅读:

余少贫不能买书,然好之颇初。每去书肆垂涎翻阅。若价贵不能得,夜则形诸梦。曾作诗曰“塾远悉过市,家贫梦买书。”

1.解释加点词语。

(1)书肆(2)垂涎(3)塾(4)形。

2.这段文字围绕“好”字来写,文中有哪些词能反映出作者这种情感。

3.文中的两句诗有何含义?

4.作者为何在“过市”时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一.

1.2.3.4.5.6.

二.

三.

1.比/对于2.这种/指上述做法3.语气助词欤/给。

4.得到/通“德”,感谢。

5.连词,并且/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而”/介词“把”省“之”

四.

1.(1)通“向”从前(2)通“欤”语气助词(3)侍奉、侍候(4)好处。

2.嗟来之食;义重于生3.a(因为)。

4.这难道不可以让它停止了吗?(如果继续下去)就叫做失掉了本心。

5.通过举例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论点。

五.

1.

(1)书铺(2)流口水,这里是思书若渴,迫不及待的意思。

(3)旧时设立的教学的地方(4)出现。

2.垂涎;想;梦。

3.(因)私塾离家远,上学(发愁)路过集市,(因)家里贫穷(买不起书)就梦见(自己)买上了书。

4.喜欢书却因家贫买不起书,所以愁。表达了作者对书的深深喜爱和渴望得到的心情。

21鱼我所欲也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二、文章结构。

第一段:为人应舍生取义。

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舍生取义的道理。

第三层:正反对比,论述“义”重于“生”。

第四层: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贤者勿丧。

第二段:舍义以利就是丧失本心。

第一层:正面举例,证明“义”之存在。

第二层:反面举例,揭示“见利忘义”。

第三层:对比论证,揭示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再次证明本文论点:舍生取义。

三、内容结构分析。

第一段。

本段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第一句话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这一对概念。鱼是美味,人人可食;熊掌也是美味,但其美远远胜过鱼,且不易得,因此舍鱼而取熊掌。孟子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形象地区分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第二句是由第一句的设喻引出来的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本文的题旨。

第二层(“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从正面阐述,说人们把“义”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命,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宁愿赴死也不愿行不义。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

第三层(“如使人之所欲”——“所恶有甚于死者”),正反对比,进一步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先从反面论述,用两个假设复句反问,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接着用“由是”开头的句子做正面论述,说明事实上人能不贪生,不避患;最后用“是故”两句得出结论,证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而人能舍生取义。

第四层(“非独贤者”——“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运用了递进论证法,前文已论证“义”字的存在,这里使主题升华,证明“义”字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它似乎成了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只是贤者更能保持罢了。

孟子认为人的本能固然是求生而恶死,但世上还存在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也存在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那就是“义”与“不义”。“义”是人类最宝贵的一种品德,为了“义”,人们可以不避祸患,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一个真正的人,决不能因贪生怕死而行不义之事。孟子从“性善说”出发,认为人生来就具有羞恶之心,这是一种善心,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二段。

本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一箪食”——“乞人不屑也”),从正面举例,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也不屑接受,这就是“羞恶之心”。以食“嗟来之食”为“羞’,这就是“义”的观念。

第三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从反面举例,说明不辨礼义而收万钟之禄,是失其羞恶之心,是为求“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这些比生死都轻的身外之物,这样的做法,不过是见利忘义。

第三层(“乡为身死而不受”——“此之谓失其本心”),运用排比句,以“乡”与”今”对比,指出为得到宫室之美、妻妾侍奉、穷人感激而见利忘义,就是丧失了“本心”。结尾一句话,归纳了此段,照应了开头,这“本心”就是“羞恶之心”,就是“义”。

本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来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然而,无论是“万钟”’,也无论是“一箪食,一豆羹”,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两次举例及在举例中对比论证法的运用,再一次深刻地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四、写作特点。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2.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3.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五、一词多义。

1.与。

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例句:呼尔而与之。

2.而。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例句:蹴尔而与之。

转折连词,却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于。

比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于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4.是。

这种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作法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5.得。

得到,拥有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尔。

助词例句:呼尔而与之。

代词,你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7.为。

为了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做例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六、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与”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七、古今异义。

1.钟。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是。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八、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九、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十、建议。

1.这是一篇写得非常规范的议,既有道理论证,又有举例论证,而且说理透辟,层次清晰。中可以结合现代文阅读中学到的有关议的文体知识分析本文的结构、内容。

2.孟子的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适于朗读、背诵。可以要求学生在串讲前熟读全文,帮助理解课文大意;讲解课文后,列出结构提纲,再背诵全文。

3.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固然重要,不过不能忽视对本课中文言实词的把握,要引导学生总结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的用法,并在班里交流。

第12页 。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1、选自《孟子·告子上》。

2、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患:祸患,灾难。

4、辟:通“避”,躲避。

5、如使:假如,假使。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7、勿丧:不丢掉。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小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知也。仁义礼智,非曲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的:

知识:1.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德育: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

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

3.齐读全段。

4.请学生概括本段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并且能够做到“舍生取义”。

5.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6.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7.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

心。

10.分析本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n。

《鱼我所欲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万钟于我何加焉而山不加增。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其林。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先前(有人)宁可死也不愿意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3.人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鱼我所欲也》

(一)。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粗体字。

(1)万钟于我何加焉(2)向为身死而不受。

(3)得之则生(4)舍生取义。

2.翻译下列各句。

(1)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2)呼尔而与之。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文段运用了、等论证方法。

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增加,指带来好处。(2)从前,往昔。(3)得到。(4)舍弃。

2.(1)为了我认识的贫穷者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它吗?(2)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路上饥饿的行人也不会接受。(3)不管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

3.对比论证例证法。

4.人生下来固有的善良本性,此文指舍生取义。

21鱼我所欲也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1)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箪(dan1)贼(cu4)苟得(gou3)不屑(xie4)。

2.阅读全文,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l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

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

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

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

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

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

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

柳宗元、苏拭等影响很大。

2.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

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

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

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

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

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

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

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

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人。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罩]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儿郎g,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u2)四斗为一钟。万钟:指。

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

“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钦”,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

“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

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5.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再次朗读课文。

四、小结。

1二.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介词为了为宫室之美。

动词做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得到故不为苟得也。

通“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此、这非独贤者有是心。

这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通“与欠”,语气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予呼尔而与之。

3.虚词。

代词他呼尔而与之。

助词的为宫室之美。

表顺接不译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却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选折而舍生而取义者也。

表比较比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对万钟于我何加焉。

五、作业。

1.完成课内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1.一箪食、2.一豆羹()。

3.蹴尔而与之()4.气人不屑也()。

二届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3.故不为苟得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二、

21鱼我所欲也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1)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箪(dan1)贼(cu4)苟得(gou3)不屑(xie4)。

2.阅读全文,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l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

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

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

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

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

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

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

柳宗元、苏拭等影响很大。

2.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

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

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

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

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

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

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

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

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人。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罩]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儿郎g,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u2)四斗为一钟。万钟:指。

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

“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钦”,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

“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

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5.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再次朗读课文。

四、小结。

1二.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介词为了为宫室之美。

动词做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得到故不为苟得也。

通“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此、这非独贤者有是心。

这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通“与欠”,语气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予呼尔而与之。

3.虚词。

代词他呼尔而与之。

助词的为宫室之美。

表顺接不译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却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选折而舍生而取义者也。

表比较比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对万钟于我何加焉。

五、作业。

1.完成课内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1.一箪食、2.一豆羹()。

3.蹴尔而与之()4.气人不屑也()。

二届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3.故不为苟得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

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全班朗读课文。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

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

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

点。

3.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4.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

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5。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6.提问:“非独贤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

心。

7.提问: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讨论并归纳: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

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8.提问:我们学过(谈骨气)文中有一个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穷。

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饿死。这个论据与课文第2段用的是同一。

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讨论并归纳: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9.提问:(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

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

讨论并归纳: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诱惑不了。

10.提问:为什么高官厚禄诱惑不了?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因为高官厚禄与礼义的价值不同,如果不符合礼义的。

高官厚禄则不能接受。比如说,叛变革命,到国民党去当大官,真正的。

共产党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出卖国家机密得到很多钱,爱国志土。

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贪污受贿得了很多钱,正直的干部是宁死不。

为的。

11.提问: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

得我”。

12.提问: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13.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

了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

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14.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

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

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15.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四、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

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

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

贪求富贵的行。

鱼我所欲也翻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亦我所恶恶:凶恶。

b.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

c.妻妾之奉奉:侍奉。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

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b.故患有所不辟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多为身死而不受。

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首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9-11aab。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

鱼我所欲也复习笔记鱼我所欲也考点

1.辨析和比较古今词义的异同。

2.进一步掌握古文中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了解古人说理论事的多种方式。

4.体悟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和诗词中蕴含的节奏美。

二、[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基础知识。

(一).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所恶()一箪食()一豆羹()蹴()苟得()不屑()。

(二)、一词多义。

1.与。

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例句:呼尔而与之。

2.而。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例句:蹴尔而与之。

转折连词,却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于。

比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于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4.是这种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作法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5.得。

得到,拥有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尔。

助词例句:呼尔而与之。

代词,你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7.为。

为了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做例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三)、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与”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四)、古今异义。

1.钟。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是。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五)、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三、背诵课文及注释。

第二课时。

一、分析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二、问题探究。

a、孟子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1.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

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

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3.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

4.“甚于生者”和“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

“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

5.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6.作者是怎样从反面申述观点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而这为生而无所不为的卑鄙无耻的做法,对于一个“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7.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为什么“贤者能勿丧”?

“义”是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面临生死考验时,贤者能固守“义”,而其他人做不到。

9.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

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1)行路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

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12.“万钟”、“一箪食、一豆羹”、“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

“万钟”指位高禄厚,是身外之物;“一箪食物,一豆羹”决定的是生命,它比“万钟”更重要。但二者与“义”比起来,“义”最为重要。

13.说明“乡为……今为……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句式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综合运用了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一些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却见利忘义的事实,摆出同一人今昔判若两人的表现,突出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引人深思,表达了孟子对这种做法的坚决否定,从反面说明了“万钟”亦不应受之,应以“义”为重,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雄辩力量。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

15.“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

“本心”是“我固有之”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善”的本性。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财,为自己谋取私利。

16.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鱼”和“熊掌”;“生”和“义”;“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

17.文中“乡为……今为……”作对比,摆出一些人今昔的不同做法,结合实际谈谈孟子所列举的事例的代表性及其意义。

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之际,却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甚至违法乱纪为亲戚朋友谋取私利,这就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们确实丧失了原来的立场和品德。这些现象在今天仍存在于某些领导、干部身上。文章不但对当时的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义,而且也提醒后人要时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贪图爵禄而做不合礼义的事情。

18.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举例说明。

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和利诱,宁死不屈,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并写出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四、写作特点。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2.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3.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第三课时。

一、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10)、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

诗句:(1),

(2),

(11)、应用: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12)、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用取譬设喻的方法来阐述道理。其中“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二句,则重点从舍生取义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本文“舍生而取义”这个中心论点。

答案:

1、理解性背诵: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舍生取义。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应用: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拓展延伸。

1、.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2.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例: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六、总结。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舍身取义,留名千古。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动人诗句。对于今天的我们,亲历生与义的重大抉择也许很难得,但我们的人生不乏选择。我们一直在选择,谨慎地选择。

名词作动词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三、背诵课文及注释。

第二课时。

一、分析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二、问题探究。

a、孟子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1.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

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

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3.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

4.“甚于生者”和“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

“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

5.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6.作者是怎样从反面申述观点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而这为生而无所不为的卑鄙无耻的做法,对于一个“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7.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为什么“贤者能勿丧”?

“义”是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面临生死考验时,贤者能固守“义”,而其他人做不到。

9.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

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1)行路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

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12.“万钟”、“一箪食、一豆羹”、“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

“万钟”指位高禄厚,是身外之物;“一箪食物,一豆羹”决定的是生命,它比“万钟”更重要。但二者与“义”比起来,“义”最为重要。

13.说明“乡为……今为……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句式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综合运用了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一些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却见利忘义的事实,摆出同一人今昔判若两人的表现,突出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引人深思,表达了孟子对这种做法的坚决否定,从反面说明了“万钟”亦不应受之,应以“义”为重,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雄辩力量。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

15.“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

“本心”是“我固有之”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善”的本性。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财,为自己谋取私利。

16.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鱼”和“熊掌”;“生”和“义”;“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

17.文中“乡为……今为……”作对比,摆出一些人今昔的不同做法,结合实际谈谈孟子所列举的事例的代表性及其意义。

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之际,却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甚至违法乱纪为亲戚朋友谋取私利,这就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们确实丧失了原来的立场和品德。这些现象在今天仍存在于某些领导、干部身上。文章不但对当时的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义,而且也提醒后人要时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贪图爵禄而做不合礼义的事情。

18.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举例说明。

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和利诱,宁死不屈,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并写出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四、写作特点。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2.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3.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第三课时。

一、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10)、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

诗句:(1),

(2),

(11)、应用: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12)、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用取譬设喻的方法来阐述道理。其中“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二句,则重点从舍生取义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本文“舍生而取义”这个中心论点。

答案:

1、理解性背诵: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舍生取义。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应用: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拓展延伸。

1、.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2.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例: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六、总结。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舍身取义,留名千古。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动人诗句。对于今天的我们,亲历生与义的重大抉择也许很难得,但我们的人生不乏选择。我们一直在选择,谨慎地选择。

鱼我所欲也鉴赏鱼我所欲也鉴赏题

《鱼我所欲也》本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他从人应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与死、利与义、守义与失义等方面,层层深入、正反对比地论证了义重于生,必须舍生取义。还强调指出“非独贤者有是心(舍生取义之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如果经不住万钟、宫室、妻妾、施恩的诱惑,必然会“失其本心(舍生取义之心)”。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孟子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意义。

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几句论证说: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

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通过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这几句说: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似:“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人厌恶,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

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因为给了所认识的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吗?华丽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孟子警告说:“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应该罢休了。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公孙丑下》)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

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书下注解鱼我所欲也书本

(1)《孟子》:记录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

(2)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3)辟:同“避”。(4)如使:如果,假使。

(5)几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这里指代办法。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非独,不单,不仅。是,这。

(9)丧:丧失。

(10)呼尔而与之:(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

(11)蹴(尔而与之):蹴,践踏。

(12)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1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丰厚的俸禄。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辩,同“辨”。

(14)于我何加焉: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于,对。何,什么。益,好处。

(15)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

(16)得我:感激我。得,同“德”,动词。

(17)乡为身死而不受: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一箪食,一豆羹)。乡,同“向”,原先,从前。

(18)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这种行为。已,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

(19)(此之)谓(失其)本心:谓,叫做,称为。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