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的教学设计(优秀15篇)

登泰山记的教学设计(优秀15篇)

ID:8811202

时间:2024-01-09 20:48:33

上传者:BW笔侠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利用时间,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们可以参考下面的教学计划,进行创新和实践。

《登泰山记》创新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

体会描景特点。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二、作者介绍(投影)。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3、思路(板书)。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

五、布置作业 。

1、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一(3)。

3、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的现代生活意识。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缩短学生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的距离。

依照课文,重组教学内容。请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泰山,为游客设计登山线路,安排行程起居,介绍重点景观。

(一)导语激趣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我们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广告激兴

根据课文第一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多媒体课件显示):

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8米。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条大河。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东流去的济水。南北水域的分界处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的长城遗址。泰山的最高处是日观峰。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泰山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山泰山极顶,能识尽泰山真面目,无限风光尽眼收。

(三)设计线路

根据课文第二段内容,让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好登山线路。

中谷登山:

1、泰安城——中谷——中岭——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

东谷登山:

泰安城——东谷——天门

(四)安排游程

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好冬季二日游。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点景观介绍

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留连忘返。

苍山负雪图(泰山夕照图)

姚鼐描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参考文字(多媒体课件显示):

泰山日出图

姚鼐描述: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语言描述日出奇观。

参考文字(多媒体课件显示):

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时,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六)送客(作业):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忆,什么也不要带走”,作别泰山,留下什么样的回忆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记》,泰山的美丽风光,泰山的灿烂文化,就会长留你的心中。

1.优化教材

古文教学最忌串讲,事无巨细,重点常被淹没。采用导游的方式处理教材,既能突出重点,又脉落分明。比如,让学生为泰山作广告,实际上是让学生疏通第一段课文,同时让学生多方向获取资料,培养自学能力。课文第二段内容比较繁琐,而让学生设计出登山线路,牵一线而带全段,并完成了课后相关练习。介绍重点景观,实际上是学习课文的二三两段,这是全文的精华所在。

2.角色扮演

学习心理学中有一条很好的教育方法是角色扮演,也即让学生模仿别人的角色来行事。实验表明,在角色扮演中所花的力气越大,改变态度的效果就越好,取得的学习成效越高。学生坐在课堂上,他们已经厌倦了旁观被动的角色。让学生当一回导游,将艰深的古文学习与鲜活的导游工作结合起来,既能让学习在一种轻松形象的情境下进行,又能增添他们新的生活体验。

3.读写联袂

为泰山作广告,用现代散文语言介绍泰山景观等,就不是简单的古文翻译,而要调动文学描写的手法,才能介绍得诗情画意。读了一篇古文,也写活了几处景物;阅读为写作提供了范本,写作加深阅读的体验。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文言文教学是高一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学习兴趣受到影响。而对文言文的浓厚兴趣恰恰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和保证。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更是文言文自读课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本设计就是想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一、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

2.在课文疑难处打上记号。

3.初步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

二、学习第一段

每大组推举一名代表上台,根据第一段内容在黑板上画出详图。

画完后比一比,哪一组的代表画得最好。

各组的学生都可以为本组上台的代表提供帮助和参考意见。

〖说明〗本段有“阴”“阳”“东”“西”“南北”等表方位的词,有“汶水”“济水”“谷”“古长城”“日观峰”等表示地点的词,如果能准确画出详细示意图,就说明这一段读懂了,示意图上出现的问题也正是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多个示意图一比较,孰好孰差,谁对谁错,也就清楚了,教师再适时点拨,问题也就解决了,学习兴趣也激发起来了。

三、学习第二段

每两人一小组,分好工:一人根据第二段内容画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图,另一人根据登山路线图写出游览导游词,二人必须紧密配合。

完成后,每大组抽一个小组上台演示:一人画一人讲(边画边讲)。教师根据情况作些提示或指导,最后讲评。

〖说明〗此段是重点段,有叙述有描写,难点较多。画登山路线图着重熟悉作者所经过的地方:京师(起点)、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之限、泰安、泰山南麓、中谷、中岭、西谷、泰山巅、东谷、天门(终点);导游词着重解决登山时间、行走距离、登山情况、途中所见,以及适当的联想和想象。这种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读懂、读通,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四、学习第三段

要求学生根据第三段的描写,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过的日出的情景,分别描述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象。抽2-3人发言,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发言作出评论,教师作小结。

〖说明〗此段是写得最好、描写最精彩的一段,但作为文言文,今人读来稍嫌简略,加上学生这方面的经验不够,所以学生难以真正领会作者笔法的高超,通过联想和想象,调动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积累,既能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又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

五、学习第四、五段

要求学生从第四段中摘录出表现泰山人文景观的词语;从第五段中找出泰山“三多三少三无”的自然景观。

〖说明〗这两段没什么难点,不难读懂,但关系到游人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不能忽视,用摘要法做一个总结,能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留下较深的印象,。

六、学习第六段

教师介绍“桐城派”代表人物、文学成就及其艺术特征和风格,重点介绍本文作者姚鼐。

〖说明〗有关作家生平创作及重要文学流派的知识是学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的,也是学生感兴趣的。

七、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抓住特征巧妙烘托和语言简洁生动的特色。

〖说明〗本文的艺术特色非常突出,在反复朗读和背诵中,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即可体会得到,不需过多讲解。

八、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说明〗可适当补充一些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练习。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根据课文第1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最高处是日观峰。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泰山极顶,便能领略泰山真面目,尽收无限风光于眼底。

根据课文第2段内容,带领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登山线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岭

——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

2.东谷登山。

泰安城——东谷——天门

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泰山二日游。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流连忘返。

1.苍山负雪图。

姚鼐描述: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参考文字: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2.泰山日出图。

姚鼐描述: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语言描述日出奇观。

参考文字:

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间,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

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忆,什么也不要带走”,作别泰山,留下什么样的回忆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记》,泰山的美丽风光,泰山的灿烂文化,就会长留你的心中。

《登泰山记》创新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缩短学生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思路。

三、教学过程 。

(一)导语 激趣:

(二)广告激兴。

示例(多媒体课件显示):   。

(三)设计线路。

根据课文第二段内容,让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好登山线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岭——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

2、东谷登山:

泰安城——东谷——天门。

(四)安排游程。

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好冬季二日游。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五)重点景观介绍。

1、苍山负雪图(泰山夕照图)。

姚鼐描述: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参考文字(多媒体课件显示):

2、泰山日出图。

姚鼐描述: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语言描述日出奇观。

参考文字(多媒体课件显示):

(六)送客(作业 ):

四、创意说明。

1、优化教材。

2、角色扮演。

3、读写联袂。

(本文刊发于《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年第5期)。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姚鼐。

2006年11月24日星期五。

一.教学目的: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

2.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三.教学难点:

1.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四.授课安排:

授课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解题:

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文章的顺序是:总写泰山的位置,记述登山的过程,山顶看日出,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写法。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8米。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条大河。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东流去的济水。南北水域的分界处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的长城遗址。泰山的最高处是日观峰。

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韦元君祠等。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泰山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山泰山极顶,能识尽泰山真面目,无限风光尽眼收。

四.熟悉课文:

听朗读录音。

五.讲解字、词、句。

(一)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复循西谷(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4.戊申晦(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

5.稍见雪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稍,古义:逐渐,渐渐;今义:稍微,略微)。

6.多平方(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

(二)通假: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以”通“于”,在,在……的时候)。

2.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3.少圜(“圜”同“圆”,圆形的,指山石)。

(三)词类活用:

1.汶水西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济水东流(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崖限当道者(限:名词作状语,象门槛一样)。

4.道少半(道: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5.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照耀)。

(四)一词多义:

当:

1.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2.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

僻不当道者(同上)。

余: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词)。

余始循以入(同上)。

余所不至也(同上)。

2.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

以: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同“于”,在,在……的时候)。

2.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

3.回视日观以西峰(连接方位名词等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

限:

1.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

2.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

3.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阻隔)。

4.皆不可限以时月(限制)。

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限度)。

道:

1.道皆砌石为磴(路,名词)。

道有天门、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观道中石刻、僻不当道者(同上)。

2.道少半(走,走路,动词)。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义)。

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政策,方法)。

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6.万户侯岂足道哉(说)。

有:

1.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与“无”相对,动词)。

道有天门、下有红光、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同上)。

及: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连词)。

2.及既上(等到,介词)。

3.皆不及往(赶得上,动词)。

云:

1.世皆谓之天门云(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

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名词)。

日:

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太阳,名词)。

2.或得日或否(阳光,名词)。

3.是日(天,日子,名词)。

漫:

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动词)。

2.其远古刻尽漫灭(磨灭,动词)。

1.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2.自吾氏三世居是乡(居住)。

3.居十日(过)。

4.居庙堂之高(处在)。

5.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坐)。

6.其居仅仅足(住所)。

1.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坐)。

3.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趁)。

4.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有的)。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3.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有时)。

4.或曰:“六国破灭,率赂秦耶?”(有人)。

1.极天云一线异色(尽头)。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尽情享受)。

3.初极狭,裁通人(非常)。

4.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最困苦的地步)。

5.南极潇湘(望尽)。

6.屋极有窗以达气(顶点)。

1.回视日观以西峰(看)。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审察)。

3.子孙视之不甚惜(对待)。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眼力,目光)。

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与“站”相对)。

2.以谋叛坐之,并其部属四百余口尽杀之(判罪)。

3.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座位)。

4.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

1.余始循以入(开始)。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最初)。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

4.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开头、开端)。

(五)句式: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雪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以上两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断。判断句)。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所不至也(以上两句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主语“此”省略。判断句)。

3.此东海也(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判断句)。

4.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判断句)。

5.至于泰安(介词结构后置)。

6.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皆不及往。

观道中石刻(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语代词:余)。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

8.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石刻。后一分句为判断句,主语是“石刻”,谓语是“自唐显庆以来”)。

9.生石罅(“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10.复循西谷(“西谷”后面省略谓语:走)。

11.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环水”)。

12.中谷绕泰安城下。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以上两句中,“绕”、“坐”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六.翻译课文:

七.作业:

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股h数十立者,山也(风、雪、云)。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形、色、光)。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色)。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答:列举: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迹--道中石刻。这样写可以表现泰山之历史悠久。

3。第五段是如何描写泰山自然景观的?

答:写土质-多石,少土,石黑,多平方,少圜。写树-多松,生石罅,平顶;日观数里内无树。写雪-冰雪,与人膝齐。写水-无瀑布。写鸟兽-无。

4、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5、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文档为doc格式。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在古代山水游记中,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本文叙述了作者冬日登览泰山和观日出的全过程,再现了泰山雪后晴日的奇异景色以及日出时的壮观瑰丽的场面。全文不足千字,其内容很丰富。作者先总写了地理位置及形势,首选为我们勾勒了泰山的轮廓,采用点面结合写法。然后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详略地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的所见。苍山、白雪、红日、云雾、流水、城廓,绚烂如画,尽收眼底。接着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作者泰山之巅观日出的情形,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观,写景层次分明,多角度地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瞬息万变的绮丽图景。最后略写了登山所见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文章以时间为经,以泰山景为纬,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层层深入地描写景物,结构完整严谨,语言简洁,生动形象,体现了姚鼐散文的风格。

本文内容简单,语言文字浅显,在预习的基础上,我主要从文章描写景物的特点和手法入手,从文章写作借鉴的角度和审美的角度去欣赏文中的景物描写(“泰山日出”、“泰山夕照”),从而学习借鉴大家的大手笔,感悟作者的大情怀。具体教学中,我主要以第三段写景为重点引导学生鉴赏,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及审美感受能力。先引导学生赏析文本经典,通过讨论获得写作借鉴和人生感悟。再补充同题材内容比较阅读。最后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教学中采用鉴赏法、讨论法,拟定用一课时完成。

【目标要求】。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重难点】。

重点: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教学环节】。

一、导入。

二、学生朗读全文。

三、教师总体分析本文构思。

四、重点欣赏文中第三段“泰山日出”片断。

1、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余学生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相应的景物,填出黑板上的表格。

【教师板书】。

时间景物特征描写角度艺术手法及效果。

五鼓寒风呼啸。

积雪击面。

云雾弥漫近/动景侧面烘托。

为日出蓄势。

稍见山白若樗蒱。

云一线异色远/静景烘托蓄势。

须臾云雾幻成五采远/动景烘托蓄势。

日上日正赤刀丹。

红光下承之远/动景。

虚实结合正面描写。

回视绛皓驳色。

山皆若偻远/静景。

色彩/情态。

侧面烘托。

拓展意境。

文档为doc格式。

《登泰山记》创新教学设计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文章语句简练的特色。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以自读为主,因为文章语言浅显。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步骤。

一、作者简介。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因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们称他们为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桐城人)。

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文章的顺序是:总写泰山的位置,记述登山的过程,山顶看日出,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写法。

二、全篇理路解说。

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亦称岱山、岱宗,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韦元君祠等。这些都跟文章理路有关,所以先做交代。

一般人游泰山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在日观峰看日出,因此,本文先以汶水和济水为参照物,指出泰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再以古长城(齐长城)为参照物指出日观峰的位置,这就预示了作者将有登山之举。以下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按游踪写,分两大层:前一层记登山及观日出;后一层记泰山古建筑、石刻、地质状况及动杆物等,皆游中所见。在记游踪时也标明了时间,如登山是12月“丁未”日(28日),“望晚”到达山顶;观日出是“戊申”日(29日)“五鼓”,日出后再参观古建筑及石刻等。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登泰山记》记述了作者同友人登泰山的两天游程,再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是山水游记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

全文共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物。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地理位置。(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作手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为参照物,点明泰山的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之一。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地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一些地理知识:最后写到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的壮阔。

第三段,主要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是文章描写的一个重点。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先以日观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所见的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以雪与人膝齐结束。

三、讲授文章第一自然段。

1、字词:

古今异义:阳——阳谷皆入汶(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阳,现无此意,今一般用于阳光,表面等。句意:泰山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

虚词:

当: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词语活用:西、东——向西,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

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也。判断句。)。

文段翻译:

泰山的南面,汶(wei)水向西流;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泰山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泰山北面的水都流入济水,在南北面山谷的分界处,是古长城。最高处是日观峰,在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作业设计: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登泰山记——姚鼐。

讲授文章第一自然段。

1、字词:

古今异义:阳——阳谷皆入汶(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阳,现无此意,今一般用于阳光,表面等。句意:泰山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

虚词:

当: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词语活用:西、东——向西,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

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也。判断句。)。

徐志摩《泰山日出》教学设计

1、识记并理解“饱饫、无餍、飒飒”等字词。

2、初步了解作者,明确本文的写作背景。

3、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描绘的泰山日出的特点。

4、理解作者写泰山日出的用意所在。

作者用诗话般的语言对泰山日出的精彩描绘。

理解作者特定背景下的写作意图。

2课时。

一、导入:

我们刚刚追随作家刘白羽的笔触,领略了了一次高空看日出的`壮观,那奇异的色彩变换,给我们流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你想过到泰山看日出吗?那会是一番怎样的美景?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脚步一同去泰山观看吧。(板书课题)。

二、指导学生阅读《目标与检测》上的作者介绍,了解作者。

三、引导学生明确本文要掌握的字音、词义。

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勾画描写泰山日出的具体语句,并有感情的朗读,熟读。

五、播放泰山日出的多媒体画面,要求学生边看边用课文中的语句加以解说,感知作者诗话般的语言,完成本文的教学重点。

六、点拨分析作者描写的方法。

(明确:一是注意色彩变换;二是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进行细致描摹;三是合理的想象。举例略。)。

七、讲解写作背景,突破难点。

1、介绍写作背景知识,作者和泰戈尔的关系;

2、泰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3、指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的对“巨人”的描绘,对光明的渴望和向往之情即就是对泰戈尔来华访问的颂词、欢迎辞。

八、比较探究:

同样是写日出景象,刘白羽和徐志摩所表达的主旨有和不同?写法上呢?

九、课堂检测。

略。

文档为doc格式。

《日记》的教学设计

2、学生举例:怀特兄弟观察老鹰,后来发明了飞机;李四光观察大石头,发现了第四纪冰川;刘顿看到苹果落地,后来发现地球有吸引力;鲁班被小草划破手指,后来发明了锔子;列文虎克玩放大镜,做成了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瓦特观察奶奶烧开水,发明了蒸汽机等等。

二、课前观察大汇报:

1、学生个别汇报(已经过归类整理)。

生:我观察的是向日葵,它的花朵是金黄的,开花的方向总是对着太阳一边的.。

生:我观察的是含羞草,只要轻轻动它一下,它的叶子就会自动合拢。

生:我看了书,观察了彩虹,知道彩虹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

板书:自然现象。

变化情况。

3、学生复述:我观察了我家的小乌龟,它浑身灰黑的,爬行很慢,遇到别人攻击就把头缩进壳里。有人就把胆小怕事的人叫缩头乌龟。它很爱干净,大小便会到固定的地方。它可以在水里过日子,也可以离开水生活。要是把它翻过来,让它底朝天,它就无法再翻身。

老师:还有补充吗?

学生:补充(略)。

4、小组汇报(出示要求)。

要求:(1)说清楚观察物。(2)尽可能详细地说看到的现象。

三、深入组织材料。

1、过渡语:观察日记除了写出我们看见的,还可以写些什么呢?

2、分组讨论后继续汇报。

生:写和谁一起观察。

生:写我的感想。

生:写我后来了解它为什么会这样?

生:(略)。

教师相机板书:已知知识注释求知现象探究的决心。

《登泰山记》创新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姚鼐。

11月24日星期五。

一.教学目的: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

2.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三.教学难点:

1.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四.授课安排:

授课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解题:

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文章的顺序是:总写泰山的位置,记述登山的过程,山顶看日出,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写法。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8米。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条大河。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东流去的济水。南北水域的分界处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的长城遗址。泰山的最高处是日观峰。

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韦元君祠等。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泰山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山泰山极顶,能识尽泰山真面目,无限风光尽眼收。

四.熟悉课文:

听朗读录音。

五.讲解字、词、句。

(一)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复循西谷(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4.戊申晦(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

5.稍见雪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稍,古义:逐渐,渐渐;今义:稍微,略微)。

6.多平方(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

(二)通假: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以”通“于”,在,在……的时候)。

2.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3.少圜(“圜”同“圆”,圆形的,指山石)。

(三)词类活用:

1.汶水西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济水东流(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崖限当道者(限:名词作状语,象门槛一样)。

4.道少半(道: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5.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照耀)。

(四)一词多义:

当:

1.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2.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

僻不当道者(同上)。

余: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词)。

余始循以入(同上)。

余所不至也(同上)。

2.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

以: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同“于”,在,在……的时候)。

2.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

3.回视日观以西峰(连接方位名词等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

限:

1.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

2.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

3.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阻隔)。

4.皆不可限以时月(限制)。

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限度)。

道:

1.道皆砌石为磴(路,名词)。

道有天门、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观道中石刻、僻不当道者(同上)。

2.道少半(走,走路,动词)。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义)。

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政策,方法)。

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6.万户侯岂足道哉(说)。

有:

1.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与“无”相对,动词)。

道有天门、下有红光、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同上)。

及: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连词)。

2.及既上(等到,介词)。

3.皆不及往(赶得上,动词)。

云:

1.世皆谓之天门云(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

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名词)。

日:

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太阳,名词)。

2.或得日或否(阳光,名词)。

3.是日(天,日子,名词)。

漫:

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动词)。

2.其远古刻尽漫灭(磨灭,动词)。

1.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2.自吾氏三世居是乡(居住)。

3.居十日(过)。

4.居庙堂之高(处在)。

5.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坐)。

6.其居仅仅足(住所)。

1.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坐)。

3.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趁)。

4.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有的)。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3.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有时)。

4.或曰:“六国破灭,率赂秦耶?”(有人)。

1.极天云一线异色(尽头)。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尽情享受)。

3.初极狭,裁通人(非常)。

4.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最困苦的地步)。

5.南极潇湘(望尽)。

6.屋极有窗以达气(顶点)。

1.回视日观以西峰(看)。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审察)。

3.子孙视之不甚惜(对待)。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眼力,目光)。

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与“站”相对)。

2.以谋叛坐之,并其部属四百余口尽杀之(判罪)。

3.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座位)。

4.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

1.余始循以入(开始)。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最初)。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

4.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开头、开端)。

(五)句式: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雪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以上两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断。判断句)。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所不至也(以上两句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主语“此”省略。判断句)。

3.此东海也(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判断句)。

4.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判断句)。

5.至于泰安(介词结构后置)。

6.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皆不及往。

观道中石刻(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语代词:余)。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

8.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石刻。后一分句为判断句,主语是“石刻”,谓语是“自唐显庆以来”)。

9.生石罅(“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10.复循西谷(“西谷”后面省略谓语:走)。

11.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环水”)。

12.中谷绕泰安城下。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以上两句中,“绕”、“坐”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六.翻译课文:

七.作业:

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股h数十立者,山也(风、雪、云)。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形、色、光)。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色)。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答:列举: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迹--道中石刻。这样写可以表现泰山之历史悠久。

3。第五段是如何描写泰山自然景观的?

答:写土质-多石,少土,石黑,多平方,少圜。写树-多松,生石罅,平顶;日观数里内无树。写雪-冰雪,与人膝齐。写水-无瀑布。写鸟兽-无。

4、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5、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登泰山记的教案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课时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一(3)

3、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本文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二册教案》,本文署名马彦英。

《登泰山记》创新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说课】。

在古代山水游记中,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本文叙述了作者冬日登览泰山和观日出的全过程,再现了泰山雪后晴日的奇异景色以及日出时的壮观瑰丽的场面。全文不足千字,其内容很丰富。作者先总写了地理位置及形势,首选为我们勾勒了泰山的轮廓,采用点面结合写法。然后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详略地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的所见。苍山、白雪、红日、云雾、流水、城廓,绚烂如画,尽收眼底。接着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作者泰山之巅观日出的情形,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观,写景层次分明,多角度地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瞬息万变的绮丽图景。最后略写了登山所见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文章以时间为经,以泰山景为纬,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层层深入地描写景物,结构完整严谨,语言简洁,生动形象,体现了姚鼐散文的风格。

本文内容简单,语言文字浅显,在预习的基础上,我主要从文章描写景物的特点和手法入手,从文章写作借鉴的角度和审美的角度去欣赏文中的景物描写(“泰山日出”、“泰山夕照”),从而学习借鉴大家的大手笔,感悟作者的大情怀。具体教学中,我主要以第三段写景为重点引导学生鉴赏,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及审美感受能力。先引导学生赏析文本经典,通过讨论获得写作借鉴和人生感悟。再补充同题材内容比较阅读。最后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教学中采用鉴赏法、讨论法,拟定用一课时完成。

【目标要求】。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重难点】。

重点: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教学环节】。

一、导入。

二、学生朗读全文。

三、教师总体分析本文构思。

四、重点欣赏文中第三段“泰山日出”片断。

1、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余学生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相应的景物,填出黑板上的表格。

【教师板书】。

时间景物特征描写角度艺术手法及效果。

五鼓寒风呼啸。

积雪击面。

云雾弥漫近/动景侧面烘托。

为日出蓄势。

稍见山白若樗h。

云一线异色远/静景烘托蓄势。

须臾云雾幻成五采远/动景烘托蓄势。

日上日正赤刀丹。

红光下承之远/动景。

虚实结合正面描写。

回视绛皓驳色。

山皆若偻远/静景。

色彩/情态。

侧面烘托。

拓展意境。

2、问题讨论。

1)本段重点是写日出,可作者没有直接入题,又是怎么写的?(见上表分析)。

2)作者已完成日出描写,为什么还要写“回视”这一句?(见上表分析)。

3)从作者对泰山日出的景物描写中,你获得了哪些写作启示或人生感悟?(开放性)。

提示:

从写作角度看:

a、写作要善于观察生活,感悟人生,捕捉生活细节,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b、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多层次多角度来写。

c、写景要注意表现手法多样化。如正面侧面结合,动静虚实结合等。

d、写景语言要简练,生动,富有文采。

从人生感悟角度看: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

b、不经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艰辛的代价不可。

c、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才能驱散心灵的'阴霾。

d、要养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

3、拓展阅读(教师补充资料,学生比较两文描写日出的异同)。

秋未冬初,星皎云净,夜色空魅缈e,村鸡鸣,曙光生。登日观,注目久待,苦日不至。才一转瞬,忽露半体若月弦,其色殷红,光乃不曜,终为一轮而上腾,少顷,日中忽如一灯吐焰,次如炬,次如瓶,次如樽,次如葫芦。上黄白,下赤紫,作薄蚀状。又次如葫芦、瓶之倒置,最后如炬之烬。盖其初为海气所蒙,蝉蜕即尽,然后全体昭融,光芒四射。云跃前却,若危船颠浪,心为震荡。其下积雾,色正黑。俄而重雾之下,忽出白练,长可竞天,殆海水也。(清孔贞u)。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提示:

相同点:二者皆按时间顺序写了日出的动态过程,都注重景物色彩的瞬息变幻,动静结合,都采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4、学习借鉴大家写景手法,进行口头作文表达训练。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你所观察到的日出景观,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不少于100字。(开放性表达)。

学生构思3~5分钟,请同学表达,师生共评价。

五、利用刚才的鉴赏方法自己去欣赏“泰山夕照”图,并用诗歌形式改写之。

教师示范:

苍山耸翠/白雪皑皑/映照天南/鸟瞰山麓/汶水西流/徂徕横卧/雾萦山腰/飘若仙带/残阳普照/江山如画。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山水游记。作者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了泰山奇景奇观,尤其是写泰山日出一节尤为精彩生动。写景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既富层次感,又有立体感,真可谓主从相属,高下相倾,远近相配,色彩相融,动静结合,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这篇不足千字的文章却给我们无限的美感的遐想,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吧,关心生活,热爱生活,你会发现明天有太阳更绚烂!

作者邮箱:hql-ly@。

17登泰山观日出教学设计

泰山,一个以日出出名的地方,这一次,我终于目睹了泰山日出的壮观。

此刻的我们正在火车上争论不休。“去!”“不去!”“那你一个人留在酒店里……”“反正就不去!”……这是在干什么啊?这时的我们正在进行反复的交涉,我们终于有了个结果,就是――去!

凌晨0:00点,我们到达了山脚,山脚寒风阵阵,真的很难想象在山顶的感觉。“卖棉大衣咯,卖棉大衣咯!”唉,这些商家真是懂得赚钱啊!瞧瞧,这会儿又是一个商机,30块钱一件,简直就是净赚!唉,可惜山上太冷了,只有买一件了。

这大衣算是白买了,瞧瞧,山上一件10块,便宜多了!预想的4个小时,只用了2.5个小时,还多出了1.5个小时睡觉!虽然石头山睡觉并不舒服,但却依旧养好了我们的精神。

文档为doc格式。

《雨中登泰山》教学设计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广告激兴。

根据课文第1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最高处是日观峰。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泰山极顶,便能领略泰山真面目,尽收无限风光于眼底。

三、设计线路。

根据课文第2段内容,带领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登山线路。

泰安城——中谷——中岭。

——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

2.东谷登山。

泰安城——东谷——天门。

四、安排游程。

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泰山二日游。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点景观介绍。

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流连忘返。

1.苍山负雪图。

姚鼐描述: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参考文字: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2.泰山日出图。

姚鼐描述: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语言描述日出奇观。

参考文字:

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间,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

六、送客(作业)。

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忆,什么也不要带走”,作别泰山,留下什么样的回忆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记》,泰山的美丽风光,泰山的灿烂文化,就会长留你的心中。

文档为doc格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