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史诗的读后感20字优秀

荷马史诗的读后感20字优秀

ID:88317

时间:2023-04-14 18:21:06

上传者:曹czj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荷马史诗的读后感20字篇一

在《伊利亚特》中作者是抱着一种欣赏的态度去看待战争的:“双方的战士们呐喊着如洪水般在殷红色的战场上搏杀,盾牌的肚脐撞在了一起,长矛像一条饿急了的巨蛇一样颤抖在武士的手中。等待着吃上人肉。很多人忙着剥下死者的铠甲,流出的肚肠也被匆匆经过的人群踩踏。一个牧羊人站在高高的山上欣赏着这场战争,就像看他的山羊角逐一样。望着山间的瀑布如同伤口处的鲜血般飞流而下。”不计其数的暴力细节描写使整部书都充斥着这样对肌肉与武力的极端崇拜。以致于伟大的英雄有力量与权利去伤害众神,让阿瑞斯痛苦地吼叫着离开战场,让阿芙洛迪忒哭着奔向母亲的怀抱。

而在《诗经》中对于战争的描写则都是十分含蓄的。一般来说,作战的细节都会略去不提而浓墨重彩地铺陈王师军容的华丽:“牧野洋洋,檀车煌煌……”并且有十分强烈的反战情绪:“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靡靡。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这也直接影响到后来文人在战争题材选取时更多地突出征夫恨,闺妇怨这样的主题。如“嫁女于征夫,不如弃路旁。”“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春花落兮春日晖,秋风起兮秋叶飞。春日迟迟犹可至,客子行行终不归。”这种对战争的厌恶使我们对战争英雄的看法与西方截然不同,否则吕布就已经站在阿喀琉斯的高度上了。而假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是卫青说的话,霍去病可能就黯淡在历史的星空中了。因为中国对军人的要求是宽和仁厚,而不是西方的唯勇至上。

另外,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荷马对双方的英雄都给予了同等的肯定,而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则必须首先确定正邪立场才能开始战斗。

这一切的原因或许都可以归结中西的民族性格上。欧洲是个相对贫瘠拥挤的地方。无法承受大量外来人口的压力,这种压力就演变为对外侵略的动力。因此,希腊人财富的来源不是土地,而是掠夺。强大的掠夺并奴役弱小的一方。对那片土地上的人来说只有奴隶主与奴隶两种人,自由的对立面就是被压迫。一次次异族的入侵,一次次血腥的战争,一次次残酷的压迫,导致了希腊人尚武与追求自由的性格,告诉他们只有武力才能带来财富,自由与尊严。(因此某位西方哲人曾说:“自由,民主,博爱是人类在一次次压迫与反压迫之后衍生出的对自我权利的追求)就这一点而言,希腊与特洛伊同时具备了强大与追求自由这两大英雄标准,于是才有了荷马对交战双方的双重肯定。

但战争对中国人来说就不是这样的了。中国幅员辽阔,土地肥沃完全有能力自给自足,过上小康生活。战争则只能带来对原有劳动成果的破坏。汉人的财富源于土地而非战争。

而且,中国的征服者对百姓采取的都是相对平和的抚慰政策,不会面临种族灭绝的危险。统治者是谁并不重要,只要不破坏劳动成果便是好皇帝。所以,在中国绝大部分战争中正义的一方,总是反侵略一方。

民族生活环境的差别决定了民族性格的差别,民族性格的差别造成了文学作品的差别。没有绝对的是与非,两本书都是民族原始性格的一面镜子,反射着两个民族古老智慧的火花。

荷马史诗的读后感20字篇二

它正式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包括两部史诗,一部为《伊利亚特》(又译《伊利昂纪》),另一部是《奥德修纪》(又译《奥德赛》)。史诗的内容来源于公元前12世纪末希腊岛南部地区的阿开亚人和小亚西亚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间发生的一场10年的战争。战争结束后,民间便有了许多传说,传说以短歌的形式歌颂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事迹,并与古希腊神话交织在一起,由民间歌人口头传诵,代代相传,每逢盛宴或节日,就在氏族官邸中咏唱。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至8世纪,盲诗人荷马(约前9?8世纪)以短歌为基础,将之加工成演唱本,于公元前6世纪正式形成文字。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亚历山大城的学者对它进行完整的编辑和审定,这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最早的和最重要的作品,它为后世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促成了无数巨著的诞生。

恩格斯说:“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因此,《荷马史诗》这一部过渡时期的作品,包含的野蛮的东西如杀戮、残暴、无休止的战争、视女人为私有财产等都要从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去认识,否则就会感到不可理解。

整篇刻画英雄人物的果断、勇敢、坚强,展现英雄人物的智慧是《荷马史诗》的主旨。《伊利亚特》一开篇诗人就说出“阿呵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史诗以此为主线组织安排材料,着重歌颂了氏族英雄的高贵品质。全诗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是描写阿可琉斯拒绝参战的情形,这样就为表现其他英雄的形象留传了足够的空间。无论是希腊军中的狄俄墨得斯、埃涅阿斯,还是特洛伊军中的赫克托耳,他们的英勇善战都是在这一部分得以表现的,这种写法也为最后突出阿可琉斯的无比威力奠定了基础。一旦阿可琉斯参战,战局立即扭转,杀死赫克托耳,那他就很自然的表现出最高的英勇。

《奥得修斯》突出了希腊印象奥得修斯的智慧,并通过他讲述的惊心动魄的漂流经历,展现了古希腊人同自然的斗争,其中包含了许多远古时候的神话。《奥的修斯》前半部分写海上遭遇,富有浪漫色彩;后半部分写家庭生活,富有现实色彩。如误入巨人岛,用智慧杀死独眼巨人??海神波塞冬的儿子,将他的大勇大智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当他回宫后并不是毫无防备的扑入妻儿的怀抱,而是仔细拟订了向求婚的贵族子弟们复仇的计划。

史诗展现的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让我们感到既陌生又羡慕的时代。对英雄的重视在这个时代达到了顶峰。英雄的交锋包含着最独到的理解、最大的温柔和最极端的残酷。如得胜的阿可琉斯将赫克托耳的尸体拖在车后,绕城示威。但在9天后特洛伊的老王前来哀求归还尸体时,他被这位老人的哀伤打动了,将他儿子的尸体还给了他。特洛伊人悲痛而隆重的埋葬了自己的英雄。同时这个时代也让现代人困惑不解:人像牲口一样被屠杀和买卖,女人被当作财产一样转让,神与神之间彼此猜忌和互相斗争。

史诗的结构异常精美。两部史诗的时间跨度都长达10年,但前者只描写了4天的战斗、21天的埋葬仪式和26天的空闲时间共计51天;后者也只集中描写了41天的活动。与主题有关的事件构成核心故事,其它的社会活动、贸易往来、宗教活动和生产作为穿插。

史诗以自然的质朴的口语写成,运用了大量“荷马式的比喻”,这些比喻新鲜、奇特,极富表现力。世俗刻画人物简洁明了,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并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荷马史诗》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是古希腊文学中的瑰宝,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是一部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