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汪曾祺的散文集(5篇)

2023年汪曾祺的散文集(5篇)

ID:883184

时间:2023-07-04 22:28:54

上传者:曹czj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年汪曾祺的散文集(5篇)篇一

那时候能借书的地方很少,家中的藏书多是古代名家作品,对现代作家几乎都不了解。于是冒昧问语文老师借书看,他果真带给我一本汪曾祺的散文集,说这位老爷子的文字挺不错的。或许那时还是太过年少,封神演义之类的章回传奇小说更合口味,那本汪老的书我虽读完了,却没有读出好来,以至于还书的时候老师问起如何,不免讪讪。想在回想书中内容,竟无半点印象了。

近些年看书,散文原本也看得少,对汪曾祺的了解依然只是一个名字而已,没再读过他的作品。直到前几天翻开《生活家——汪曾祺自选散文集》,发现这是一本轻松的关于旅行与美食的选集,从第一篇《我的家乡》开始,才感知到文字背后是一个多么有趣的灵魂!手不释卷半天读完,有些后悔昔日的读本里我竟然错过了汪曾祺——一个淡泊如水的老爷子,却在平常的人间烟火气里品出了生活的真意!疏朗清新的文字里,对一个地方或一种食物的点滴感受,常让人心有戚戚,难怪这本书会叫做《生活家》!

汪曾祺生于江苏高邮,伴着紧邻的京杭大运河长大,就像他自己文中所说,文字里有一种水的气息。就是这种灵动之气,让这些没有华丽辞藻修饰的文字变得生动可爱起来!老爷子是个自由派,对政治不太上心,在西南联大上学的时候,曾被闻一多先生批评。都说人以群分,他后来师从沈从文先生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为人的性格如此,文风也大致可知了,这本书中的游记与美食都是浅显生动而意味绵长的。

再说新疆,赛里木湖给我的震撼和老先生当年的感受相似——蓝,真蓝!还有书中说到的伊犁惠远古城,林则徐被贬时候曾在此居住,十年前我去新疆的时候特地登上古城遗址看过,总想起他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后来在福州,曾经特地去了林则徐故居参观,无论海防还是边防,他都以一己之力,留下诸多功绩,令人敬佩!

汪老先生是个有趣又有创意的人,逛风景的时候,总有很多开脑洞的点子冒出来:比如在浙江水仙洞,他就想应该立一尊福建德化的白瓷雕像;在大若岩景区,觉得应该恢复“箬”字;逛泰山,又想建议当地种云雾茶,还觉得应该找名家作曲一首《碧霞元君颂》,组织一个道教音乐乐队来唱——着实好玩儿! 想起多年前我去临淄看齐国故城遗址,交通不便,开发不够,一边逛一边恨不得给旅游局写一份项目策划案出来,那种心情,估计和老先生类似吧,哈哈!

说完了旅行,再来说美食。老爷子生于江南,求学西南,后来久居北京,所以南北各地的风味都曾品尝,有的还亲手制作,更用文字一一记载下来,确实是一位美食家!在他的笔下,五味俱全,广西的酸笋、无锡的甜鳝糊、北京的苣荬菜(苦菊)、四川的麻辣烫、浙东的咸鱼、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都一一道来。老先生随遇而安,饮食也很包容,他提倡“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也曾经夸口说自己什么都吃,还被朋友用苦瓜和芜荽(香菜)捉弄过两回。想起我也曾经给朋友说过类似的话,并且在酥油茶、臭鳜鱼、老友粉、沙虫冻、蝎子汤、牛瘪等食物下一路高歌,最后在北京的毛蛋前败下阵来——那玩意儿,想想就膈应得慌,确实下不了嘴。

也许是西南三省挨得近的缘故,饮食也有很多共通之处。老先生笔下写到了不少家乡四川的美食:麻婆豆腐、夹沙肉、棒棒鸡、川北凉粉、魔芋、蚂蚁上树、豌豆颠、萝卜炖牛肉……还特意提到了腌咸菜的井盐,并且吐槽实在吃不惯折耳根的腥味,让人忍俊不禁!继而无比想念起家乡的味道来——这后半本书真是让人越看越饿!

美食的记忆中,少不了老先生对江南特色食物和野菜的想念:昂嗤鱼(四川叫黄辣丁)、醉蟹、醉泥螺、慈姑汤、鹌鹑、枸杞头、荠菜、马齿苋、莼菜、蒌蒿……里面大多我都吃过,确实美味。书中还提到苏东坡的“蒌蒿满地芦芽短”这首诗,真觉得每一句都是一道美食!

另外,老爷子还专门写了一篇关于“豆”、一篇关于“萝卜”的文章,都是全国常见的平民食物,各地种类和做法却颇多妙处,随着口味的融合,原本带着地方特色的豌豆黄和萝卜丝饼也逐渐成了大众美食。我又想念起四川的泡菜来——跳水(只泡一两天)豇豆和白萝卜特别下饭。不能再说吃了,关上书的时候就准备去下单高邮的双黄咸鸭蛋……随便说一句,北海的海鸭蛋也是美味。

读书的时候,总感觉汪曾祺和苏东坡有某种气质相通,都是随遇而安的豁达,都对生活充满热爱,对美食深有研究,也都写得一手好文章,画得一手好画……这本书的前后彩页,就有不少汪曾祺自己的画作和篆刻印章,图文相彰,甚是有趣。

最后想提的一句是,汪曾祺曾经在历史博物馆工作,他的老师沈从文也曾经在这里当过讲解员。以后我再去逛国家博物馆的时候,会想起这两位先生吧!

2023年汪曾祺的散文集(5篇)篇二

没有喝过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

小时看京剧《豆汁记》(即《鸿鸾禧》,又名《金玉奴》,一名《棒打薄情郎》),不知“豆汁”为何物,以为即是豆腐浆。

豆汁儿是制造绿豆粉丝的下脚料。很便宜。过去卖生豆汁儿的,用小车推一个有盖的木桶,串背街、胡同。不用“唤头”(招徕顾客的响器),也不吆唤。因为每天串到哪里,大都有准时候。到时候,就有女人提了一个什么容器出来买。有了豆汁儿,这天吃窝头就可以不用熬稀粥了。这是贫民食物。《豆汁记》的金玉奴的父亲金松是“杆儿上的”(叫花头),所以家里有吃剩的豆汁儿,可以给莫稽盛一碗。

卖熟豆汁儿的,在街边支一个摊子。一口铜锅,锅里一锅豆汁,用小火熬着。熬豆汁儿只能用小火,火大了,豆汁儿一翻大泡,就“”了。豆汁儿摊上备有辣咸菜丝——水疙瘩切细丝浇辣椒油、烧饼、焦圈——类似油条,但作成圆圈,焦脆。卖力气的,走到摊边坐下,要几套烧饼焦圈,来两碗豆汁儿,就一点辣咸菜,就是一顿饭。

常喝豆汁儿,会上瘾。北京的穷人喝豆汁儿,有的阔人家也爱喝。梅兰芳家有一个时候,每天下午到外面端一锅豆汁儿,全家大小,一人喝一碗。豆汁儿是什么味儿?这可真没法说。这东西是绿豆发了酵的,有股子酸味。不爱喝的说是像泔水,酸臭。爱喝的说:别的东西不能有这个味儿——酸香!这就跟臭豆腐和启司一样,有人爱,有人不爱。

豆汁儿沉底,干糊糊的,是麻豆腐。羊尾巴油炒麻豆腐,加几个青豆嘴儿(刚出芽的青豆),极香。这家这天炒麻豆腐,煮饭时得多量一碗米,——每人的胃口都开了。

2023年汪曾祺的散文集(5篇)篇三

生活而能成家,可见此人的生活定是多姿多彩,情趣盎然,要比一般人更会打理生活,有着各种生活所需的妙招专长,能人所不能。

首先看了序言,知道主要选了游记和谈吃食两类文章,不免有些遗憾。虽说有个词语叫管中窥豹,可那窥到的毕竟只是管中的一小点,整个豹子是啥样谁知道呢。何况一向对游记类的文章不太感冒。游游逛逛,走走看看,写下的文字多是浮于表面的描摹眼前所见,这类描摹大多是模模糊糊似是而非。虽然作者在那津津有味很努力地想把眼前景物完美呈现出来,试图让读者产生共鸣,但很多时候都是让人雾里看花甚至莫名其妙。如果没有更多人文或其他东西掺入,很难动人,远不如看看实物实景的图画和照片直接而过瘾。

整本书看完后,感觉很好。作者语言描绘的功夫很厉害,对景物的描写很能传神,很多地方的白描都不错,在我看过的游记里算得上是比较好的。整个节奏是淡淡的平缓的,娓娓道来,不急不躁,不激不厉,悠悠然,很舒服。读丰子恺的文章也有这种感觉,那份从容的风采很感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或许就是君子之文吧,读之可以静心。

对于吃食,作者是极其用心的,不论何时何地都对之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且不避大小贵贱,南北西东,好与不好,一律有滋有味乐此不疲。读毕令人顿觉眼界一开,尤其是作者讲得野菜的内容让我心动,立即查找有关资料,狠狠补了下有关野菜的课。好多菜就是身边眼前的东西,都没怎么关注过。即使是每年都会吃的一些也仅仅是吃过了而已。看着那熟悉的叶片植株感到好亲切呀。世事洞明皆学问,不作有心人,怎成生活家。汪曾祺生活家之称诚不我欺。

这本书还有一部分内容也很重要,那就是汪曾祺的画。选了有二十幅画,基本都是菜蔬,花卉,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文人情趣。画的优劣不予评论,图片印刷的也不太好,但基本路数反映了出来,与他的文字风格很搭。

这本书名为“生活家”,编选的文章内容主要是游记和吃食。然而读毕发现其实主体就是“吃”。因为,除了单说吃的文章,即使是游记,其中但凡能说到吃能拐到吃能和吃勾上联系的地方,作者都会毫不犹豫,兴致勃勃,大讲特讲,那怕一件事一段话重复出现也无怨无悔不厌其烦,必尽兴而后快。因此很怀疑“生活家”这三个字是否妥当,起码这本集子里生活的其他方面没有太多显现。没有读过他的其他文章,不知其他文章中是否能够补足这一遗憾呢?而且据序言里讲,这些文章还不能算汪曾祺散文的精品,很期待有机会能读一读他的精品文章,相信不会让人失望的。

2023年汪曾祺的散文集(5篇)篇四

汪曾祺的作品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语言文风。汪曾祺的作品是可以读出生活的。这是源于作家对生活的真诚吧。他所写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旧时代的高邮小城、西南边城昆明、文化界的故旧师友、西南联大的师生、北京京剧团的戏曲演员;故乡的大淖、荸荠庵,昆明的白马庙等。

他的作品中总有他自己过去生活的影子,所以写起来有真切的认知,有感情。

汪曾祺的作品,我看得较多的是散文。下面我将从他的散文中举几个例子,分析一下语言,表达我的感受和观点。

那棵龙爪槐是我一个人的。我熟悉他的一切好处,知道那个枝子适合哪种姿势。云从树叶中间过去。壁虎在葡萄上爬。杏子熟了。何首乌的藤爬上石笋了,石笋那么黑。

《花园》这篇散文读起来颇有趣味,语言十分的生动活泼。对景物的刻画很好,文字虽是印在纸上,纸虽是平面的,但眼前看到的是立体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的。

感觉手是可以触摸到它们的,《花园》中所塑造的景物那样真实地出现在我眼前,唤起了心灵最柔软的那部分,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

汪曾祺的作品是有生命的,在于他的语言平实、生活,它所描写的东西也是如此,平凡渺小,但却凝聚着巨大的能够打动人心灵的力量。汪曾祺用心感受生活中的快乐和温馨,贴近的观察生活。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汪曾祺描写的胡同中的场景很生活、真切。人物的特点很鲜明,虽描写每个人物只有简短的一句话,但他抓住了人物的细节,抓住了人物的魂。汪曾祺对风俗的关注体现了他对民族集体生活和文化的喜爱。

汪曾祺在《咸菜和文化》说:我们要在小说里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汪曾祺写的《胡同文化》语言平实,贴近生活,也是希望把这种文化以最简单真实的方式传递给更多人,让这文化更好的延续下去。

正如汪曾祺所说的: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他用朴素着实的语言记录生活。归有光的“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事”也尤其受他推崇。汪曾的文学作品展示了现代汉语写作的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从活的传统和活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2023年汪曾祺的散文集(5篇)篇五

汪曾祺的作品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语言文风。汪曾祺的作品是可以读出生活的。这是源于作家对生活的真诚吧。他所写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旧时代的高邮小城、西南边城昆明、文化界的故旧师友、西南联大的师生、北京京剧团的戏曲演员;故乡的大淖、荸荠庵,昆明的白马庙等。

他的作品中总有他自己过去生活的影子,所以写起来有真切的认知,有感情。

汪曾祺的作品,我看得较多的是散文。下面我将从他的散文中举几个例子,分析一下语言,表达我的感受和观点。

那棵龙爪槐是我一个人的。我熟悉他的一切好处,知道那个枝子适合哪种姿势。云从树叶中间过去。壁虎在葡萄上爬。杏子熟了。何首乌的藤爬上石笋了,石笋那么黑。

《花园》这篇散文读起来颇有趣味,语言十分的生动活泼。对景物的刻画很好,文字虽是印在纸上,纸虽是平面的,但眼前看到的是立体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的。

感觉手是可以触摸到它们的,《花园》中所塑造的景物那样真实地出现在我眼前,唤起了心灵最柔软的那部分,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

汪曾祺的作品是有生命的,在于他的语言平实、生活,它所描写的东西也是如此,平凡渺小,但却凝聚着巨大的能够打动人心灵的力量。汪曾祺用心感受生活中的快乐和温馨,贴近的观察生活。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汪曾祺描写的胡同中的场景很生活、真切。人物的特点很鲜明,虽描写每个人物只有简短的一句话,但他抓住了人物的细节,抓住了人物的魂。汪曾祺对风俗的关注体现了他对民族集体生活和文化的喜爱。

汪曾祺在《咸菜和文化》说:我们要在小说里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汪曾祺写的《胡同文化》语言平实,贴近生活,也是希望把这种文化以最简单真实的方式传递给更多人,让这文化更好的延续下去。

正如汪曾祺所说的: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他用朴素着实的语言记录生活。归有光的“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事”也尤其受他推崇。汪曾的文学作品展示了现代汉语写作的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从活的传统和活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关闭